一、某工程深基坑支护设计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郝宇[1](2021)在《深基坑开挖对环境及毗邻隧道安全影响及控制措施的研究》文中认为伴随城市化发展,旧城更新改造带来的问题越来越多,特别是在老城区中进行深基坑项目施工时其安全隐患尤为突出。本文针对老城区更新改造过程中深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及毗邻隧道的安全影响特点及其防控技术进行研究,对深基坑支护方案进行了优化设计,并对周边环境安全提出防控措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深基坑与周边环境特点,根据工程地质勘探资料设计了地下连续墙、桩锚与地下连续墙联合支护及土钉支护三种不同结构形式的支护方案,并对其分别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其应力场与位移场的演化特点及影响属性,判别基坑、周边环境及毗邻隧道的安全性;再通过对支护方案的造价分析确定最终的优化设计方案。(2)深基坑开挖导致地层水平方向约束应力失衡诱发围岩产生移动变形。通过系统模拟研究深基坑开挖对毗邻隧道的影响特点及其围岩的应力与位移变化特点,揭示不同开挖深度对隧道结构安全的影响机理,建立了影响区划图;研究了隧道围岩受深基坑开挖和隧道平衡拱效应的叠加影响特点,分析了隧道围岩产生拉伸或挤压作用及其围岩的变形规律,确定了隧道左侧壁发生拉伸破坏、右侧壁发生挤压破坏区域,为其安全加固提供了依据。(3)针对隧道局部变形超限与结构不安全问题设计了三种隧道加固方案并且分别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并对加固方案下隧道的应力场与位移场的演化特点及影响属性进行了研究,判别隧道的安全性;再通过各方案加固效果的对比分析,确定了其最终优化设计方案。
吕军[2](2021)在《临近高边坡深基坑桩锚支护结构设计与监测分析》文中指出近年来改扩建工程越来越多,不可避免面临工程现场周边复杂的施工环境,其中临近既有高边坡基坑开挖存在着较为复杂的工程技术难题。本文依托深圳市福田区某高中教学楼改扩建工程,首先采用“理正深基坑”工程算法给出了临近高边坡深基坑桩锚支护结构,结合基坑规范对本文给出的桩锚支护结构在开挖过程中的受力特性和变形规律进行分析,形成了本工程桩锚支护结构方案,结合基坑规范和本工程形成的桩锚支护结构方案初步设计了本工程基坑开挖方案。其次,本文根据临近既有高边坡深基坑安全指标布置了相关基坑开挖监测点,以坑顶竖向位移、坑顶水平变形、基坑周边地面沉降、支护桩深层水平变形、支护桩弯矩和锚索应力等参数系统分析了本工程桩锚支护结构变形受力性能,并对该基坑工程的支护结构体系各个变形量的监测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给出了监测数据变形参数的非线性拟合公式,结果表明经验公式能够很好的拟合位移的变化量,这可以预警基坑在开挖支护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最后,以MIDAS GTS NX有限元软件建立了本工程临近既有高边坡深基坑开挖支护结构模型,数值计算分析结果与现场实测分析数据较为一致,本文数值模型可用于临近既有高边坡基坑桩锚支护结构方案分析,本文以桩锚支护结构的锚索道数、锚索道距和锚索间距等锚索布置参数,分析了桩锚支护结构的变形规律,给出了该类基坑支护结构有效锚索布置方式,为今后类似临近既有高边坡深基坑桩锚支护结构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骆晓坤[3](2021)在《基于FLAC3D的深基坑桩锚支护结构数值模拟与优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深基坑众多支护形式中,桩锚支护结构具有安全性高、成本造价低、不占用基坑空间和施工方便的特点,在深基坑工程中被广泛使用。然而桩锚支护结构在设计和施工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为了保证基坑工程安全稳定,并最大化避免成本浪费,还需对桩锚支护结构的优化设计进一步研究。本文以邯郸某桩锚基坑作为案例进行分析,介绍了桩锚支护结构的组成和作用机理,应用FLAC3D软件对本基坑5-5区的支护结构建立模型,对基坑开挖各阶段的支护结构水平位移、竖向位移,锚索轴力及深基坑变形等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对桩和锚索的具体参数进行模拟优化,通过正交试验的方法,得出了最合理的支护方案。研究表明:(1)基坑侧壁出现的最大水平位移达到了31.6mm,在基坑深度十三分之一的位置,伴随深基坑挖掘深度的增加,侧壁产生的位移量也在不断地提高,最大水平位移一直处于基坑深度的十三分之一附近。支护桩的最大水平位移为26.7 mm,一直保持在桩顶位置,桩体的深层水平位移逐渐减小,位移值下降速度也在不断减小。(2)随着桩径的增加,支护桩的水平位移会逐渐减小。但是当桩径超过某一有效的数值后,桩的水平位移减小速度放缓,此时如果再一味增加桩径并不会对支护结构产生明显影响。因此,在能够满足支护结构稳定的情况下,可以尽量选用直径较小的桩。(3)通过正交试验分析桩锚支护结构各参数得出,支护桩桩径对支护结构的敏感性最大,其他的影响因素次序为锚索倾角>支护桩间距>锚索预应力>锚索竖向间距。经过模拟验证,当原方案中锚索的预应力变为500k N、倾角变为13°、锚索的竖向间距变为2.3m时,支护桩的最大水平位移为24.5mm,相比原设计方案的最大水平位移要少2.2mm,水平位移值减小了8.24%。优化后的方案能够有效增强桩锚支护结构的稳定性能,降低变形量,还可以起到增强效益的作用,达到了对桩锚支护结构设计参数进行了优化的目的。
李涛涛[4](2021)在《某狭窄场地深基坑支护方案优选与施工过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用地资源的紧张,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成为必然趋势,各种深大基坑工程也随之不断涌现,如:大型地下车库、地下管廊、人防工程等,基坑工程施工条件向着更复杂的方向发展。如今设计、施工、监测紧密配合成为保证工程质量安全与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因此对基坑支护方案进行优选,并分析基坑施工过程支护结构的内力与变形为类似工程支护方案设计与施工提供指导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以某狭窄场地深基坑工程为背景,首先依据工程条件及相关规范初选出三种备选基坑支护方案,再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三种方案进行优选。随后利用MIDAS/GTS软件模拟基坑工程施工过程的受力与变形,依据模拟数值对本工程施工提出建议,再依据现场监测结果结合数值模拟结果,研究施工过程中支护结构内力与变形、周边土体变形以及建筑物沉降变化规律,最后对类似狭窄场地深基坑工程的支护方案设计及施工提出指导意见。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概述常见深基坑支护形式的适用范围及特点,综合工程实际条件与相关规范,初选出三种备选基坑支护方案。选取与支护方案相关的4个重要因素作为准则层,再细分为11指标作为指标层,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三种备选方案综合评判,最终评选出“排桩+内支撑”支护为最优方案。(2)基于本工程采用的“排桩+内支撑”支护方案建立有限元三维模型,模拟基坑工程施工过程的受力与变形,分析模拟结果并针对本工程施工提出建议。综合对比分析模拟结果与监测结果,研究支护结构内力与变形、周边土体变形及建筑物沉降的变化规律,对类似狭窄场地深基坑工程支护方案设计及施工提出指导意见。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基坑工程施工过程中,围护结构水平位移逐渐增大,从顶部至底部位移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最大变形位置出现在开挖深度约三分之二处。在进行支护方案设计时应考虑围护结构变形特点与地下室主体结构施工方便,合理地布置内支撑竖向间距。同时应对开挖工况围护结构位移重点监测,开挖至设计标高后迅速施工内支撑。2)土方开挖过程中,内支撑轴力增长迅速,开挖至坑底时为开挖阶段最危险时刻。第二道内支撑拆除过程中,第一道内支撑轴力增长迅速。基坑开挖完成后,应迅速施工地下室主体结构及换撑块,避免内支撑长时间承受较大荷载。内支撑的拆除应尽量结合机械切割与静态爆破方式分区分段切割,最大程度均匀释放应力。3)基坑工程施工过程中,周边地表变形持续增长,最大变形位置出现在距离坑边约8m~10m处,距坑边30m外土体变形较小,说明基坑施工对周边土体变形影响具有空间限制。在地表沉降监测点布置时,坑边30m外监测点布置可适当减少。4)对本工程而言,基坑周边两栋建筑物在基坑工程施工过程中沉降不断增长,最大沉降位置均出现在建筑物的东南角。施工过程中应密切监测基坑周边建筑物沉降变化,必要时采取地基注浆等加固措施。5)模拟结果与监测结果对比发现,地下室底板施工过程中,围护结构水平位移实测值增加较大,而模拟值增加不明显,这是由于地下室底板施工过程有多道工序,坑底四周土一定程度暴露降低了土体强度,而有限元模拟无法考虑坑底四周土强度降低。在基坑开挖至坑底后应迅速完成地下室底板施工,并及时在地下室结构与围护结构间用土体回填密实,减少坑底四周土强度损失。(3)总体来看,有限元模拟结果与现场监测结果虽有偏差,但模拟结果基本能够反映现场实测基坑变形的变化趋势,本工程模拟结果具有可靠性。图[60]表[22]参[53]
储晓芳[5](2021)在《调蓄池深基坑支护方案优选及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空间布局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为更好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城市建筑类型逐渐转向高层建筑和地下建筑,以此来提高空间利用率。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布局的不断拓展优化,早期城市建设时的一些基础建设问题也逐渐反映出来,如旱季城市缺水、雨季洪涝灾害等。结合这些问题,提出了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的河流附近建造调蓄池,使其在雨季雨水增多时期进行雨水储存,在旱季时通过雨水排放,进行人为调节,减小因季节性变化带来的旱涝影响。且考虑空间利用问题,雨水调蓄池多建于地下,在其上部增设公园。而在地下调蓄池的建设过程中深基坑工程的开挖是其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在保证深基坑施工安全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工程造价、缩短施工工期就取决于深基坑支护结构的选取。文章基于合肥市某初期雨水调蓄项目深基坑工程,研究了其深基坑工程支护设计方案的选取、实际方案施工效果以及支护方案的细部优化,文章开展的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总结了在深基坑工程中的几种常见的支护形式,并对其中围护桩、混凝土支撑以及地连墙的结构受力进行了分析。进一步阐述了层次分析法在深基坑支护设计方案中的优选理论。(2)结合合肥某初期雨水调蓄项目对其深基坑工程在设计之初提出的两种支护方案(方案1:放坡2m+咬合桩+4层混凝土支撑、方案2:放坡7m+围护桩+2层混凝土支撑,并结合TRD止水帷幕配合止水)。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方案优选,得出综合评判值分别为:μ1=0.436,μ2=0.564,最终决定选择方案2。进一步对两种方案进行量化评定:方案1整体稳定性KSF1=1.673,方案2的整体稳定性KSF2=2.026;方案2较方案1基坑开挖阶段除人机成本外的整体预算下浮38.27%,并节约工期184天。(3)运用MIDAS-GTS有限元软件对工程拟采用的深基坑开挖方案进行模拟,分析所选方案在实际施工中的各个工况下的周边地表沉降和支护结构变形,模拟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和薄弱环节,从而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性。(4)对实际施工过程中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合有限元的模拟结果对基坑周边地表沉降与围护桩深层水平位移进行对比分析。考虑到周边地表沉降监测的不充分性,与模拟数据对比后,两者变形趋势基本符合,整体呈现从基坑侧壁开始随着距离的增大沉降值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距基坑14m左右沉降值最大;两者围护桩深层水平位移的变形趋势基本相同,位移最大值均在桩顶处,能够初步验证MIDAS-GTS有限元软件在本工程实例中运用的可靠性。(5)进一步的运用有限元软件MIDAS-GTS对实际施工采用的支护方案进行细部优化。最终优化方案为将围护桩入岩深度从8m优化为6m,通过计算可节约工程造价88.38万元。图[64]表[25]参[53]
姜有恒[6](2019)在《兰州某工程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及监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深基坑支护设计和施工是我国各大城市基本建设工程中的重要且关键的问题,也是岩土力学学科中比较复杂和困难的问题,本文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对某深基坑工程支护结构设计及监测展开研究,工程位于甘肃省兰州市,而兰州市地貌复杂多样,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呈狭长状,地貌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地区,所建工程地质软弱,土层变化和地质条件复杂,容易发生坑底失稳及坑壁坍塌等造成的工程事故。因此,深基坑的设计和施工具有较大的挑战性。本文以兰州某工程项目为背景,将适合于本工程的支护结构设计及分析方法进行综合改进和完善,设计合理、通用性好的支护结构。根据工程所在场地的岩土基本特性,以及诸多实际工程的设计经验,本文依据现行建筑基坑设计规程、规范性文件、标准、规范及图纸等,结合本工程场地周边的环境概况及现场勘查报告,对案例工程的深基坑支护结构进行设计。支护设计为:(1)排桩和冠梁设计,基坑周边共布置支护桩258根,其中800mm直径支护桩16根,800mm直径支护桩桩间距为1.80m,1000mm直径支护桩桩间距为2.02.35m,且桩顶设置冠梁,箍筋采用等间距设置;对于桩顶未放坡区域的冠梁顶部,设置为挂设钢筋网片预埋HPB235(37)6@300的钢筋,并且在冠梁顶部设置了所需要的护栏;(2)护坡桩挂网及喷射混凝土设计,在排桩面层挂设钢筋网片,同时设置喷射厚度?60mm的高强度混凝土封闭,并且在每个桩间之间通过设计插入(37)48且厚度?2.5mm的钢管注浆,在布置土钉时,按照其与水平面之间的角度都为10°12°设置;(3)预应力锚杆设计,在支护桩间实施预应力锚杆,上下设置为2排,局部为基坑东侧区域为3排,基坑南侧地下区域为1排,预应力锚杆采取“一桩一锚”,预应力锚杆主要锚固于桩间卵石层中。采用北京理正软件和增量法模型对每一阶段的围护结构的变形和内力进行计算,得出本工程深基坑桩锚围护结构的各断面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内力。对本工程深基坑的整体稳定性、7种工况下抗倾覆稳定性、嵌固深度计算和嵌固段基坑内侧土反力等进行了验算,结果显示整体稳定性、抗倾覆稳定性、嵌固深度计算和嵌固段基坑内侧土反力均满足规范要求。为了保证施工质量和保护基坑安全,从工程开始施工到施工结束,对基坑的变形进行全过程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得到了基坑顶部水平位移变化范围在4.0mm9.0mm之间,基坑顶部垂直位移变化范围在5.0 mm12.0mm之间,基坑周边建(构)筑物垂直位移,变化范围在0.13mm1.08mm之间,所有监测数据真实准确有效,且都在《建筑变形测量规范》所规定的报警范围之内,从而达到了保护基坑安全的目的。
杨帆[7](2019)在《滨海软土地层深基坑支护设计及其变形规律研究》文中提出论文依托深圳宝安滨海文化公园滨海集乐园项目中的华侨城酒店深基坑工程,对滨海软土地区深基坑的支护结构变形特性及其稳定性展开研究。拟建场地具有较厚的软土地层,地质条件复杂,为深基坑的支护与施工增加了难度,论文旨在指导工程实践,为今后同类地质条件的深基坑工程提供参考。主要结论有:(1)深入剖析了深基坑支护结构的变形机理,得到软土地层基坑支护结构横向变形模式为踢脚型变形模式;同时确定了软土地层深基坑支护结构变形的影响因素。(2)通过对多种支护方案的对比选择,确定华侨城酒店深基坑支护方案,即边坡+单排桩(内支护)+双排水泥搅拌桩止水帷幕;根据支承结构内力的计算理论,设计了支承结构的参数。(3)采用FLAC数值计算方法对软土地区深基坑支护结构变形特性进行了分析,并对支护方案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计算结果表明:本工程拟采用的灌注桩+内支撑的支护方式能够满足深基坑的稳定性。(4)完成现场的监测方案设计,并进行实测。结果表明:支护结构变形均在允许范围内,所设计的支护方案合理有效。(5)依据基坑支护结构稳定性判别标准,对华侨城酒店深基坑支护结构稳定性进行了评判。结果表明:基坑施工期间,支护结构稳定,满足施工要求,进一步表明本文所采用的理论分析手段、数值计算方法及现场实测方案合理有效。
温平平[8](2019)在《基坑桩锚支护结构水平变形特性及分级预警报警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深基坑工程发展日新月异,更加复杂的施工环境,不断加深的基坑深度,深基坑工程安全稳定性已经成为热点话题。但深基坑面临着研究理论不足,影响因素复杂多样,设计与施工不规范等问题,由于缺乏全过程位移监测,不能及时报警,导致深基坑工程事故无法及时控制,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故了解深基坑支护结构变形特性,探究其影响因素,研究深基坑工程分级预警报警十分重要。主要研究与成果为:(1)收集与研究大量深基坑工程文献资料,了解深基坑工程支护结构变形特性与内力关系、破坏机理。(2)通过文献细致调查研究深基坑工程事故的发生过程,深入分析事故发生的关键节点,探寻基坑破坏前的征兆。调查了正常施工完成时或基坑破坏时水平位变形比的范围。(3)结合南昌某深基坑工程施工与监测工作,采用理正设计软件、FLAC3D软件,建立模型,模拟计算从基坑开始土方开挖至基坑底全过程的支护结构变形和内力变化特性。通过这种全过程跟踪形式的计算和监测对比表明,是有利于基坑监测监控的,能够及时发现存在的偏差,进而追踪问题根源。(4)通过案例分析计算、数值模拟,都表明南昌锚拉形式的深基坑支护结构水平变形特征,与其他一般土地区表现一样,与软土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别,破坏形式推测表现为锚杆全部失效后呈现悬臂形式结构破坏,在靠近基坑底面位置产生很大弯矩而折断。而软土地区的桩的折断是由于靠近基坑底面的“弓”形变形大、弯曲率大产生弯曲破坏。(5)综合数值模拟分析结果以及工程案例情况,探讨确定橙色和红色报警值的方法。第一次通过理论分析、论证了红色报警值、橙色报警值。(6)根据文献调查,结合基坑工程实践经验,以当前国家规范为基础,参考部分省市地方规范成果,提出的四级预警报警策略有重大意义,实施方案可行。提出的应急管理措施可供参考。本分级方案缓解了设计压力,有利于解决当前设计施工中存在的矛盾状况。(7)研究锚索轴力变化、超载、超挖、地下水水位变化等对桩身水平位移以及内力变化。研究表明,桩锚支护结构的锚杆的上下位置、水平间距设置和预应力大小对于控制变形作用很大。在一般土地区的基坑,第一道锚杆的作用大于第二道的,因此务必精心设计和施工,同时加强锚杆的监测及时、有效非常重要。
厉欣[9](2019)在《中山东路301项目基坑设计选型与施工监测数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建筑物高度不断增加,地下室层数不断增多,基坑开挖深度随之不断增加。基坑的设计以及施工的难度随着基坑开挖深度的增加而急剧上升,为了能够在城市内的复杂施工环境下确保基坑以及周边建筑物以及地下管线的安全,基坑的设计选型以及施工时的施工监测就变得尤其重要。本文以中山东路301号住宅小区建设为例进行研究,在前期项目勘察的结果综合分析工程地质条件、水文条件以及周边环境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利用迈实层次分析软件对该项目建立评选模型,对几种支护结构方案进行比选并最终确定钻孔灌注桩加止水帷幕的支护结构。然后运用理正深基坑软件对比分析支护桩的桩径和间距以及支撑梁的数量对深基坑稳定性的作用,摸索其中存在的规律。本文的主要内容有:1、结合国内的基坑施工的情况,阐述深基坑设计与施工的特点,主要的监测技术和手段,并结合中山东路301号项目的基坑的地质勘察报告,分析该项目的地质水文情况;2、介绍层次分析法的理论以及分析的主要步骤,并介绍当前运用较为广泛的迈实层次分析法软件,对中山东路301号住宅项目建立优选模型,优选基坑支护形式,计算结果显示支护桩加止水帷幕的支护形式最适合本项目基坑工程;3、在优选确定支护形式的前提下,对基坑进行设计参数的研究,运用理正深基坑设计软件分析桩径以及桩间距等参数对基坑支护结构的影响,并对支护结构进行设计,分析各个工况下支护结构内力的变化,并对支护结构的稳定性以及基坑底部抗隆起进行验算。4、简述了基坑施工的过程,对施工过程中主要技术参数以及施工注意事项进行了说明;5、设计监测方案,并对监测的数据结果进行分析,最后反思设计以及施工中的可优化之处。
许成杰[10](2019)在《深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深基坑工程问题一直是岩土工程热门研究领域,由于城市深基坑往往处于城市重要位置,周边建筑物较多,进行深基坑的开挖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环境保护问题已经成为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的重点问题,而变形控制则是其成功的关键,为了保护深基坑周围的构筑物和其他设施的正常使用和安全,对上述问题的深入研究显得尤为迫切,并且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本文进行了如下工作:本文详细论述了国内外深基坑开挖对坑外地表沉降、临近建筑物等周边环境影响的理论研究现状。总结分析了深基坑开挖变形理论,概括了深基坑开挖所造成的地表沉降、管线变形以及建筑物变形的影响,并给出了适用的深基坑开挖变形分析的计算方法。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长春某深基坑工程以及周边环境的三维模型,模拟了深基坑开挖对周边建筑物以及管线的影响,并将计算值与实际监测值进行对比,通过数值分析得出深基坑开挖过程中,深基坑周围地表、支护结构以及周边建筑物和管线的变形规律,通过改变建筑物与深基坑的距离,探讨了不同位置处建筑物的变形情况,并与规范规定的要求进行对比,分析出建筑物结构内力变化和可能发生破坏的位置,最终得出建筑物在深基坑开挖影响下的变形过程;通过对不同距离、埋深和管材的管线进行模拟,得出不同状况下的管线变形情况,并分析其内力变化,得出在深基坑开挖过程中管线变形与土体变形的关系,分析得出其变形过程。
二、某工程深基坑支护设计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某工程深基坑支护设计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深基坑开挖对环境及毗邻隧道安全影响及控制措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基坑工程的特点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基坑支护技术研究现状 |
1.2.2 数值模拟技术研究现状 |
1.2.3 基坑工程周边环境保护研究现状 |
1.2.4 桩锚支护技术研究现状 |
1.2.5 基坑工程未来发展趋势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本文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深基坑支护方案优化设计的研究 |
2.1 工程概况 |
2.1.1 基坑周边环境安全分析 |
2.1.2 场地地层条件 |
2.2 地下连续墙支护方案设计及其数值模拟分析 |
2.2.1 方案设计 |
2.2.2 数值模拟模型建立 |
2.2.3 地下连续墙支护方案的模拟分析 |
2.3 综合支护方案设计及其数值模拟分析 |
2.3.1 方案设计 |
2.3.2 综合支护方案的数值模拟分析 |
2.4 预应力锚杆复合土钉支护的方案设计及其数值模拟分析 |
2.4.1 方案设计 |
2.4.2 预应力锚杆复合土钉支护方案的模拟分析 |
2.5 地下连续墙方案与综合支护方案的对比分析 |
2.5.1 支护效果对比分析 |
2.5.2 成本造价分析 |
2.6 工程监测数据对比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深基坑开挖对毗邻隧道变形影响的研究 |
3.1 深基坑开挖诱发毗邻隧道变形的数值模拟研究 |
3.1.1 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
3.1.2 数值模拟测线的布设 |
3.2 深基坑开挖时土体及隧道应力变化特点的研究 |
3.2.1 深基坑开挖数值模拟分析 |
3.2.2 隧道各测点应力随基坑开挖变化的特点分析 |
3.3 深基坑开挖时土体及隧道位移变化特点的研究 |
3.3.1 深基坑开挖数值模拟分析 |
3.3.2 隧道各测点位移随基坑开挖变化的特点分析 |
3.3.3 深基坑开挖诱发隧道变形的机理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隧道变形的控制及加固方案优化设计 |
4.1 隧道加固方式研究现状 |
4.1.1 隧道加固研究 |
4.1.2 隧道常用加固措施 |
4.2 隧道加固方案设计 |
4.2.1 锚索加固方案设计 |
4.2.2 围岩体注浆加固方案设计 |
4.2.3 衬砌钢带加固方案设计 |
4.3 加固方案的数值模拟分析 |
4.3.1 锚索加固方案的数值模拟分析 |
4.3.2 注浆加固方案的数值模拟分析 |
4.3.3 钢带加固方案的数值模拟分析 |
4.3.4 加固效果对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临近高边坡深基坑桩锚支护结构设计与监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深基坑临近高边坡的工程采用桩锚支护结构研究 |
1.2.2 深基坑支护结构方案优化分析研究 |
1.2.3 深基坑临近高边坡的工程受力特征研究 |
1.2.4 深基坑临近高边坡的工程变形规律研究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临近高边坡深基坑桩锚支护结构设计 |
2.1 项目概况 |
2.2 基坑周边环境 |
2.3 地质条件 |
2.3.1 地形地貌 |
2.3.2 地层岩性 |
2.3.3 特殊性岩土 |
2.4 基坑支护结构选型 |
2.5 桩锚支护结构设计 |
2.6 稳定性验算 |
2.6.1 整体结构稳定验算 |
2.6.2 抗倾覆稳定性验算 |
2.6.3 抗隆起验算 |
2.6.4 嵌固段基坑内侧土反力验算 |
2.7 工况变形和受力 |
2.8 支护结构设计评价 |
2.9 基坑开挖工况平面顺序设计 |
2.10 本章小结 |
3 临近高边坡深基坑开挖监测及结果分析 |
3.1 基坑工程监测设计 |
3.2 基坑监测点具体实施方式 |
3.2.1 坑顶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 |
3.2.2 锚索应力监测 |
3.2.3 深层水平位移监测 |
3.2.4 周边地面沉降监测 |
3.2.5 支护桩钢筋应力监测 |
3.2.6 基坑监测变形和应力值控制指标 |
3.3 基坑工程监测及结果分析 |
3.3.1 坑顶水平位移 |
3.3.2 坑顶竖向位移 |
3.3.3 支护桩深层水平位移 |
3.3.4 基坑周边地面沉降 |
3.3.5 支护桩弯矩 |
3.3.6 锚索应力 |
3.4 基于实测数据的桩锚支护结构变形拟合分析 |
3.4.1 坑顶水平位移拟合曲线 |
3.4.2 坑顶竖向位移拟合曲线 |
3.4.3 支护桩深层水平位移拟合曲线 |
3.4.4 基坑周边地面沉降拟合曲线 |
3.5 本章小结 |
4 临近高边坡深基坑开挖数值模拟分析 |
4.1 数值模型建立 |
4.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4.2.1 坑顶水平位移 |
4.2.2 坑顶竖向位移 |
4.2.3 深层水平位移 |
4.2.4 周边地面沉降 |
4.2.5 桩身弯矩 |
4.2.6 锚索应力 |
4.3 有限元计算与实测结果对比分析 |
4.3.1 基坑变形 |
4.3.2 桩锚支护结构受力分析 |
4.4 变形影响分析 |
4.4.1 锚索道数 |
4.4.2 锚索道距 |
4.4.3 锚索间距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3)基于FLAC3D的深基坑桩锚支护结构数值模拟与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路线 |
第2章 深基坑支护结构的相关概述 |
2.1 深基坑支护结构类型 |
2.2 桩锚支护结构分析 |
2.2.1 桩锚支护结构的特点 |
2.2.2 桩与锚杆相互作用机理 |
2.3 深基坑桩锚支护结构计算方法 |
2.3.1 等值梁法 |
2.3.2 弹性支点法 |
2.3.3 有限差分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桩锚基坑工程实例分析 |
3.1 工程概况 |
3.1.1 工程总体概况 |
3.1.2 工程地质以及水文地质情况 |
3.1.3 基坑周边环境 |
3.2 基坑支护设计方案 |
3.3 基坑止水及降水方案 |
3.4 土方开挖施工方案 |
3.5 基坑监测 |
3.5.1 监测目的 |
3.5.2 监测方法以及监测点的设计 |
3.5.3 监测预警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深基坑桩锚支护结构的数值模拟 |
4.1 FLAC3D软件概述 |
4.1.1 数值模拟软件介绍 |
4.1.2 FLAC3D的特点 |
4.2 建立模型 |
4.2.1 建立基坑模型 |
4.2.2 选取参数 |
4.2.3 基坑开挖过程模拟 |
4.3 结果分析 |
4.3.1 施工过程分析 |
4.3.2 基坑水平位移分析 |
4.3.3 基坑竖向位移分析 |
4.3.4 锚索轴力模拟分析 |
4.4 监测与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4.4.1 支护桩桩顶水平位移对比分析 |
4.4.2 桩体深层水平位移的对比分析 |
4.5 深基坑变形因素影响分析 |
4.5.1 锚索层数和竖向间距对基坑变形的影响分析 |
4.5.2 锚杆预应力变化对基坑变形的影响分析 |
4.5.3 支护桩刚度变化对基坑变形的影响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桩锚支护结构优化分析 |
5.1 概述 |
5.2 改变桩的主要参数的影响分析 |
5.2.1 不同排桩直径分析 |
5.2.2 不同排桩间距分析 |
5.3 改变锚索主要参数对的影响分析 |
5.3.1 不同锚索预应力分析 |
5.3.2 不同锚索倾角分析 |
5.3.3 不同锚索竖向间距分析 |
5.4 基于正交试验的多种参数优化 |
5.4.1 正交试验介绍 |
5.4.2 正交试验步骤 |
5.4.3 正交试验设计过程 |
5.4.4 结果的极差分析 |
5.4.5 优化方案的选取及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某狭窄场地深基坑支护方案优选与施工过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基坑支护变形理论研究现状 |
1.2.2 基坑支护方案优选研究现状 |
1.2.3 基坑工程有限元模拟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深基坑支护常见类型及支护方案优选理论 |
2.1 深基坑支护常见类型 |
2.1.1 放坡开挖 |
2.1.2 排桩支护结构 |
2.1.3 内支撑支护结构 |
2.1.4 拉锚式支护结构 |
2.1.5 土钉墙支护结构 |
2.1.6 地下连续墙支护结构 |
2.1.7 重力式水泥土挡墙支护结构 |
2.1.8 复合型支护结构 |
2.2 深基坑支护方案优选理论 |
2.2.1 概述 |
2.2.2 本文优选思路 |
2.2.3 层次分析法 |
2.2.4 模糊综合评判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某狭窄场地深基坑支护方案优选分析 |
3.1 工程概况 |
3.1.1 工程简介 |
3.1.2 工程地质条件 |
3.1.3 水文地质条件 |
3.1.4 气象条件 |
3.2 深基坑支护方案初选 |
3.2.1 深基坑支护结构安全等级 |
3.2.2 确定备选基坑支护方案 |
3.3 深基坑支护方案优选 |
3.3.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
3.3.2 确定评价因素权重集及一致性检验 |
3.3.3 模糊综合评判 |
3.4 本工程支护方案 |
3.4.1 支护方案概述 |
3.4.2 支护方案施工重难点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施工过程支护结构有限元模拟分析 |
4.1 MIDAS/GTS软件介绍 |
4.2 模型建立 |
4.2.1 基本假定与土体本构模型选取 |
4.2.2 土体、材料参数确定 |
4.2.3 模型尺寸确定与网格划分 |
4.2.4 荷载定义与边界约束设置 |
4.2.5 施工工况定义 |
4.3 基坑开挖阶段数值模拟分析 |
4.3.1 围护结构深层水平位移分析 |
4.3.2 内支撑轴力分析 |
4.3.3 周边地表沉降分析 |
4.3.4 周边建筑物沉降分析 |
4.4 换撑阶段数值模拟分析 |
4.4.1 围护结构深层水平位移分析 |
4.4.2 内支撑轴力分析 |
4.4.3 周边地表沉降分析 |
4.4.4 周边建筑物沉降分析 |
4.5 模拟分析对本基坑工程施工的建议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施工过程监测分析 |
5.1 监测方案 |
5.1.1 监测内容 |
5.1.2 监测报警值 |
5.1.3 监测点布置 |
5.2 基坑开挖阶段监测分析 |
5.2.1 围护结构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分析 |
5.2.2 内支撑轴力监测分析 |
5.2.3 周边地表沉降监测分析 |
5.2.4 周边建筑物沉降监测分析 |
5.3 换撑阶段监测分析 |
5.3.1 围护结构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分析 |
5.3.2 内支撑轴力监测分析 |
5.3.3 周边地表沉降监测分析 |
5.3.4 周边建筑物沉降监测分析 |
5.4 数值模拟结果与监测结果对比分析 |
5.4.1 基坑开挖阶段数值模拟结果与监测结果对比分析 |
5.4.2 换撑阶段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监测结果对比分析 |
5.5 对类似工程基坑支护方案设计与现场施工的指导意见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5)调蓄池深基坑支护方案优选及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基坑工程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基坑失稳问题 |
1.2.2 深基坑支护方案的优选 |
1.2.3 基坑支护方案的优化 |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深基坑支护方案优选理论 |
2.1 基坑支护结构设计基本原则 |
2.2 基坑支护结构类型及其适用条件 |
2.2.1 悬臂式支挡结构 |
2.2.2 内撑式支挡结构 |
2.2.3 锚拉式支挡结构 |
2.2.4 排桩围护结构 |
2.3 围护桩、地下连续墙支挡式结构受力计算 |
2.3.1 悬臂桩极限平衡计算 |
2.3.2 单层支撑或锚拉式桩墙结构计算 |
2.3.3 多层支撑式或锚拉式桩墙结构计算 |
2.4 基坑整体稳定性分析 |
2.5 基坑支护方案的优选理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深基坑支护结构方案优选 |
3.1 工程概况 |
3.2 拟建场地地质和水文条件 |
3.2.1 地质条件 |
3.2.2 水文条件 |
3.3 基坑支护设计方案优选 |
3.3.1 方案1 |
3.3.2 方案2 |
3.4 层次分析法进行方案选择 |
3.5 方案优选结果分析 |
3.5.1 基坑整体稳定性对比 |
3.5.2 经济性对比 |
3.5.3 工期对比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有限元模拟分析 |
4.1 围护桩等效地连墙 |
4.2 有限元模型建立 |
4.2.1 基坑参数选取 |
4.2.2 基坑开挖工况定义 |
4.3 有限元模拟结果分析 |
4.3.1 周边地表沉降 |
4.3.2 围护桩水平位移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坑监测与模拟优化分析 |
5.1 监测结果分析 |
5.1.1 基坑监测点设置 |
5.1.2 基坑监测 |
5.1.3 基坑开挖过程监测结果分析 |
5.2 有限元模拟与监测结果对比分析 |
5.2.1 周边地表沉降对比分析 |
5.2.2 围护桩深层水平位移对比分析 |
5.3 深基坑支护结构细部优化 |
5.3.1 围护桩桩径、桩距优化 |
5.3.2 围护桩入岩深度优化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6)兰州某工程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及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深基坑支护的国内外发展状况及研究动态 |
1.2.1 深基坑工程变形研究现状 |
1.2.2 深基坑工程支护结构形式研究 |
1.2.3 研究现状总结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1.3.2 论文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2 兰州地区深基坑支护概述 |
2.1 自然地理 |
2.2 工程概况 |
2.3 工程岩土基本特性 |
2.4 本章小结 |
3 深基坑工程支护基础理论及特点 |
3.1 深基坑工程支护设计理论 |
3.1.1 深基坑工程支护结构受力概述 |
3.1.2 深基坑工程支护结构变形特点 |
3.1.3 深基坑工程地层变形特点 |
3.2 深基坑支护常见形式 |
3.3 桩锚围护结构 |
3.3.1 桩锚围护结构支护原理 |
3.3.2 桩锚围护结构设计原则 |
3.3.3 桩锚围护结构受力和变形特点 |
3.4 本章小结 |
4 某工程深基坑支护设计研究 |
4.1 支护设计依据、原则和方案 |
4.1.1 支护设计依据 |
4.1.2 支护设计原则 |
4.1.3 支护设计安全等级及安全系数 |
4.1.4 支护设计荷载 |
4.1.5 支护方案设计 |
4.2 基坑支护设计 |
4.2.1 排桩与冠梁设计 |
4.2.2 护坡桩挂网、喷射混凝土设计 |
4.2.3 预应力锚杆设计 |
4.2.4 排水设计 |
4.3 变形控制模型构建及计算 |
4.3.1 土压力计算模型 |
4.3.2 变形控制设计及计算 |
4.3.3 基坑稳定性分析 |
4.4 施工工艺及技术要求 |
4.4.1 基坑开挖 |
4.4.2 预应力锚杆施工 |
4.4.3 排桩施工 |
4.4.4 冠梁施工 |
4.4.5 其它施工 |
4.5 本章小结 |
5 某工程深基坑变形监测研究 |
5.1 监测依据、监测等级和坐标系统 |
5.2 仪器选用及注意事项 |
5.3 基准点、变形监测点的布设与测量 |
5.3.1 基准点、变形监测点的布设 |
5.3.2 基准点、变形监测点的测量 |
5.4 变形点监测 |
5.5 监测结果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滨海软土地层深基坑支护设计及其变形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软土地区深基坑工程发展 |
1.2.2 软土地区深基坑支护结构变形 |
1.2.3 软土地区深基坑支护结构变形规律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滨海软土地层深基坑支护结构变形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
2.1 滨海软土地层深基坑工程特点 |
2.1.1 软土工程性质 |
2.1.2 滨海软土地层深基坑施工难点 |
2.2 滨海软土地层深基坑破坏类型及变形分析 |
2.2.1 深基坑破坏类型分类 |
2.2.2 深基坑支护结构变形分析 |
2.2.3 软土地层深基坑变形机理 |
2.3 滨海软土地层深基坑支护结构变形的影响因素 |
2.3.1 工程地质与水文条件 |
2.3.2 设计因素 |
2.3.3 基坑规模 |
2.3.4 施工因素 |
2.3.5 基坑渗流 |
2.4 本章小结 |
3 滨海软土地层深基坑支护方案设计 |
3.1 工程概况 |
3.1.1 工程简介 |
3.1.2 工程地质条件 |
3.1.3 水文地质条件 |
3.1.4 施工难点 |
3.2 深基坑支护结构比选 |
3.2.1 深基坑支护方案选择原则 |
3.2.2 深基坑常规的支护方式 |
3.2.3 深基坑支护方案确定 |
3.3 深基坑施工方案支护设计 |
3.3.1 支护结构内力计算理论 |
3.3.2 支护结构参数确定 |
3.3.3 支护结构内力计算 |
3.4 深基坑稳定性验算 |
3.4.1 深基坑稳定性分析内容 |
3.4.2 深基坑稳定性计算 |
3.5 本章小结 |
4 滨海软土地层深基坑支护结构特性数值模拟与分析 |
4.1 FLAC数值模拟软件介绍 |
4.2 FLAC数值模拟模型建立 |
4.2.1 物理模型 |
4.2.2 计算工况 |
4.2.3 计算参数 |
4.2.4 计算监测点布置图 |
4.3 FLAC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4.3.1 支护结构变形特性模拟分析 |
4.3.2 基坑周围土体变形规律 |
4.4 本章小结 |
5 深基坑支护结构现场监测及分析 |
5.1 监测目的及内容 |
5.1.1 监测目的 |
5.1.2 监测内容 |
5.2 监测方案设计 |
5.2.1 监测点布置 |
5.2.2 监测频率及精度 |
5.3 现场监测方案结果分析 |
5.3.1 灌注桩水平位移 |
5.3.2 钢管内支撑轴力 |
5.3.3 基坑周围地表竖向位移 |
5.4 深基坑支护结构变形计算值与监测值对比 |
5.4.1 灌注桩水平位移 |
5.4.2 钢管内支撑轴力 |
5.4.3 基坑周围地表竖向位移 |
5.5 深基坑支护结构监测结果稳定性分析 |
5.5.1 支护结构稳定性判别标准 |
5.5.2 深基坑稳定性评价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基坑桩锚支护结构水平变形特性及分级预警报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桩锚支护结构技术特点与应用发展研究现状 |
1.2.2 桩锚支护深基坑工程事故研究现状 |
1.2.3 桩锚支护结构变形与受力特性研究现状 |
1.2.4 基坑监测与预警报警控制值研究现状 |
1.3 深基坑工程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
1.3.1 深基坑工程的特点 |
1.3.2 深基坑工程存在的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创新 |
第2章 深基坑桩锚支护的机理分析 |
2.1 概述 |
2.2 桩锚支护结构的体系和特点 |
2.3 桩锚支护体系的作用机理 |
2.3.1 支护桩的作用与效应 |
2.3.2 锚杆的作用与效应 |
2.4 桩锚支护基坑工程破坏形式与原因 |
2.5 桩锚支护结构变形特点 |
2.5.1 概述 |
2.5.2 影响因素分析 |
2.5.3 基坑水平位移规律 |
2.5.4 现场监测与分析 |
2.5.5 变形特征归纳总结 |
2.6 深基坑工程破坏事故案例与征兆探究 |
2.6.1 基坑工程事故案例 |
2.6.2 破坏前征兆信息总结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南昌某基坑工程施工监控实践与分析 |
3.1 工程概况 |
3.2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
3.2.1 工程地质条件 |
3.2.2 水文地质条件 |
3.2.3 地下室施工及维护期间水文条件 |
3.3 桩锚支护结构变形与内力计算分析 |
3.3.1 支护结构设计概况 |
3.3.2 分工况的支护桩变形与内力计算分析 |
3.3.3 基坑整体稳定性分析 |
3.3.4 抗倾覆稳定性验算分析 |
3.3.5 基坑抗隆起分析 |
3.4 施工监测方法与结果 |
3.4.1 监测项目与要求 |
3.4.2 监测工作布置 |
3.4.3 监测结果整理分析 |
3.5 正常使用状态下全过程支护结构变形和锚杆轴力特点分析 |
3.5.1 全过程支护桩变形特点与分析 |
3.5.2 与全过程变形监测结果比较分析 |
3.5.3 开挖与超挖期间锚索轴力变化特点分析 |
3.5.4 裸挖情况下开挖深度与桩顶水平位移的关系 |
3.6 两类重要因素对桩顶水平位移的影响 |
3.6.3 地下水位与桩顶水平位移的关系 |
3.7 基于案例技术分析的基坑监控要点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FLAC~(3D)数值模拟分析与参数影响研究 |
4.1 FLAC~(3D)简介 |
4.1.1 FLAC~(3D)中的弹塑性本构关系 |
4.1.2 摩尔一库仑(Mohr-coulomb)弹塑性生本构模型 |
4.2 模型单元的建立 |
4.2.1 深基坑建模范围 |
4.2.2 支护结构模型 |
4.3 岩土本构模型及相应材料参数的选取 |
4.4 基坑开挖与支护工况的模拟 |
4.4.1 FLAC~(3D)水平位移数值模拟 |
4.4.2 FLAC~(3D)锚索轴力模拟分析 |
4.5 FLAC~(3D)模拟值与监测值和设计值的对比分析 |
4.5.1 桩顶水平位移对比分析 |
4.6 模拟不同因素对基坑影响的分析 |
4.6.1 预应力锚索的水平间距影响 |
4.6.2 锚杆倾角的影响 |
4.6.3 锚索竖向间距对桩身水平位移的影响 |
4.6.4 锚索预应力对桩身水平位移影响 |
4.6.5 土体强度参数的影响 |
4.6.6 桩径变化对桩身位移影响 |
4.6.7 超挖深度对桩身水平位移的影响 |
4.7 模拟锚索失效对土体变形影响 |
4.7.1 锚索对土体变形控制影响 |
4.7.2 不同失效条件下桩身水平位移 |
4.8 支护桩极限开挖深度探讨 |
4.8.1 无锚支护桩极限开挖深度探讨 |
4.8.2 单锚支护桩极限开挖深度探讨 |
4.9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坑围护结构变形预警值(特征)调查研究 |
5.1 概述 |
5.2 支护结构变形理论预测方法研究 |
5.3 基于实测深基坑围护结构变形的预警值调查研究 |
5.3.1 相关规范变形控制值的特点 |
5.3.2 软土地区基坑变形控制值的特点 |
5.3.3 一般岩土地区变形控制值的特点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坑工程分级预警报警策略和方案研究 |
6.1 分级预警报警必要性 |
6.2 预警报警控制策略研究 |
6.2.1 当前的报警实践和研究情况 |
6.2.2 建筑深基坑工程四级预警报警方案研究 |
6.2.3 考虑因素与方法优点 |
6.2.4 预警报警的应急管理 |
6.3 红色报警控制值的确定研究 |
6.3.1 基于实测变形统计调查确定红色报警控制值 |
6.3.2 悬臂排桩支护红色报警值研究论证 |
6.3.3 依据土体强度降低幅度论证研究支护桩变形橙色报警值 |
6.4 案例评判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中山东路301项目基坑设计选型与施工监测数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以及意义 |
1.2 国内外基坑支护的研究与工程实践现状综述 |
1.3 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二章 项目概况以及地质情况 |
2.1 项目概况 |
2.2 工程地质水文条件 |
2.2.1 地形、地貌 |
2.2.2 岩土体工程地质层特征 |
2.2.3 水文条件 |
2.3 地质报告参数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坑支护类型与301项目基坑的优选 |
3.1 常见的基坑支护结构类型 |
3.1.1 放坡开挖 |
3.1.2 土钉墙 |
3.1.3 地下连续墙支护结构 |
3.1.4 排桩支护 |
3.1.5 SMW工法 |
3.2 基坑支护方案选择考虑的主要因素 |
3.2.1 水文地质条件 |
3.2.2 基坑周围环境 |
3.2.3 支护方案的经济性 |
3.3 基坑方案的初选 |
3.4 基坑方案的优选定型 |
3.4.1 层次分析法简介 |
3.4.2 层次分析法的步骤 |
3.4.3 粒子群优化算法(PSO) |
3.4.4 迈实ahp层次分析法软件简介 |
3.4.5 项目基坑选型层次分析模型 |
3.4.6 专家评分以及数据计算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山东路301项目基坑工程设计计算 |
4.1 基坑的设计原则 |
4.2 工程地质计算参数 |
4.3 支护结构设计 |
4.3.1 支撑数量的分析 |
4.3.2 讨论桩径以及桩间距对支护结构的影响 |
4.3.3 分析设计总结 |
4.3.4 支护结构设计计算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坑支护结构施工 |
5.1 施工前的准备 |
5.2 主要施工流程 |
5.2.1 双轴深搅桩 |
5.2.2 钻孔灌注桩 |
5.2.3 基坑降水施工 |
5.2.4 土方开挖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坑监测数据分析 |
6.1 基坑监测的目的 |
6.2 监测项目以及监测点位的选择 |
6.3 基坑监测数据以及分析 |
6.3.1 基坑东侧建筑物沉降 |
6.3.2 支护结构以及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 |
6.3.3 基坑开挖过程中支撑轴力监测 |
6.4 监测数据与设计数据对比分析 |
6.4.1 支撑轴力 |
6.4.2 基坑以及周边建筑物的沉降以及位移 |
6.4.3 支护桩的内力 |
6.5 监测结果的思考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10)深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 |
1.3.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及步骤 |
第2章 深基坑开挖变形理论研究 |
2.1 深基坑变形理论 |
2.1.1 深基坑底部的隆起 |
2.1.2 支护结构的变形 |
2.1.3 深基坑外地表沉降 |
2.2 深基坑外地表沉降的理论分析 |
2.2.1 Peck经验曲线法 |
2.2.2 地层损失法 |
2.2.3 时空效应估算法 |
2.3 深基坑开挖对建筑物的影响 |
2.3.1 地表变形引起建筑物的损坏形式 |
2.3.2 深基坑开挖对建筑物影响的理论研究 |
2.4 深基坑开挖引起地下管线变形分析 |
2.4.1 管线变形机理 |
2.4.2 管线的破坏机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Midas GTS/NX软件在深基坑工程中的应用 |
3.1 Midas GTS/NX软件 |
3.1.1 Midas GTS/NX软件概述 |
3.1.2 Midas GTS/NX建模分析流程 |
3.2 Midas GTS/NX软件对有限元法的实现过程 |
3.3 Midas GTS/NX建模流程 |
3.3.1 几何模型 |
3.3.2 网格划分 |
3.3.3 边界条件以及初始条件的选取 |
3.3.4 荷载设置 |
3.3.5 施工阶段分析 |
第4章 某工程深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 |
4.1 工程概况 |
4.1.1 工程地质条件 |
4.1.2 水文地质条件 |
4.1.3 深基坑施工方案 |
4.2 监测方案 |
4.2.1 监测内容 |
4.2.2 监测频率及监测预警值 |
4.3 精细化模拟方案的建立 |
4.3.1 模型参数的选取 |
4.3.2 边界条件的确定 |
4.3.3 数值模拟分析步骤 |
4.4 模拟结果及分析 |
4.4.1 支护结构位移 |
4.4.2 深基坑周边地表沉降 |
4.4.3 深基坑开挖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分析 |
4.4.4 深基坑开挖对地下管线的影响分析 |
4.5 计算值与实测值对比分析 |
4.5.1 支护结构监测结果与有限元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4.5.2 地表沉降监测结果与有限元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4.5.3 建筑物沉降结果与有限元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深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分析 |
5.1 深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
5.1.1 建筑物的安全度评价准则 |
5.1.2 地下管线的安全度评价准则 |
5.2 深基坑开挖对建筑物的影响 |
5.2.1 深基坑开挖对坑外地表沉降的影响 |
5.2.2 深基坑开挖对不同基础建筑物的变形分析 |
5.2.3 深基坑开挖对建筑物沉降以及内力变化 |
5.2.4 深基坑开挖引起的建筑物破坏过程 |
5.3 深基坑开挖对地下管线的影响 |
5.3.1 深基坑开挖对不同管材的管线变形分析 |
5.3.2 深基坑开挖对不同距离的管线变形分析 |
5.3.3 深基坑开挖对不同深度的管线变形分析 |
5.3.4 深基坑开挖引起的管线破坏过程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某工程深基坑支护设计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深基坑开挖对环境及毗邻隧道安全影响及控制措施的研究[D]. 郝宇.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2]临近高边坡深基坑桩锚支护结构设计与监测分析[D]. 吕军.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8)
- [3]基于FLAC3D的深基坑桩锚支护结构数值模拟与优化分析[D]. 骆晓坤.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4]某狭窄场地深基坑支护方案优选与施工过程分析[D]. 李涛涛.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5]调蓄池深基坑支护方案优选及数值模拟研究[D]. 储晓芳.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6]兰州某工程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及监测研究[D]. 姜有恒.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1)
- [7]滨海软土地层深基坑支护设计及其变形规律研究[D]. 杨帆.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8]基坑桩锚支护结构水平变形特性及分级预警报警研究[D]. 温平平. 南昌大学, 2019(02)
- [9]中山东路301项目基坑设计选型与施工监测数据研究[D]. 厉欣. 东南大学, 2019(05)
- [10]深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研究[D]. 许成杰. 吉林建筑大学, 2019(01)
标签:基坑支护论文; 深基坑论文; 基坑围护结构论文; 基坑监测论文; 土方开挖施工方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