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MTT体外药敏指导下消化道肿瘤化疗的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徐雪妮[1](2020)在《MiR-375-3p通过靶向结合YAP1和SP1抑制结直肠癌发展并部分逆转5FU耐药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全球第四大致死性癌症。近年来,化疗已成为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首选方法之一,而由化疗造成的耐药导致了患者预后不良,成为临床结直肠癌治疗的主要障碍。因此,优化化疗药物组合,提高抗癌药物的效果,以实现结直肠癌患者良好的治疗效果和预后,这成为攻克结直肠癌的迫切需求。微小RNA(Micro RNAs,miRNAs)异常表达可调节多种癌症表型,已有研究证明miRNAs的失调参与了肿瘤的耐药,且不同miRNAs对不同肿瘤耐药性的影响也不同,这使得miRNAs成为癌症耐药潜在的治疗靶点。Mi R-375-3p是一种重要的抑癌基因,它与多种癌症化疗敏感性相关。Yes相关蛋白1(Yes associated protein 1,YAP1)和特异性蛋白1(Specificity protein 1,SP1)是miR-375-3p下游的两个靶基因,在结直肠癌中高表达,与结直肠癌预后不良相关。同时,YAP1是Hippo通路重要的下游效应因子,Hippo-YAP1通路激活能抑制肿瘤生长。五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是广谱抗癌药物之一。虽然最新研究表明miR-375-3p的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术前放化疗的疗效相关,多项研究也表明miRNAs介导的YAP1和(或)SP1与癌症耐药性密切相关,但关于miR-375-3p如何通过靶向调控下游靶基因从而调节结直肠癌耐药性的报道很少,尤其是关于miR-375-3p靶向YAP1或SP1调控结直肠癌耐药的机制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miR-375-3p通过靶向结合细胞中的YAP1和(或)SP1调节结直肠癌对5FU的耐药性,miR-375-3p与化疗药物联合的方案有望为临床克服结直肠癌化疗耐药提供新的治疗视角。【目的】本研究旨在于探究miR-375-3p通过靶向结合细胞中的YAP1和(或)SP1调节结直肠癌对5FU的耐药性,揭示miR-375-3p是结直肠癌化疗耐药患者潜在的治疗靶点和预后标志物。【方法】1.培养结直肠癌亲本细胞株HCT116和HCT8,采用持续接触浓度递增诱导法,构建结直肠癌耐药细胞株(CRC-5FU细胞株):HCT116/FU和HCT8/FU。CCK-8法绘制生长抑制曲线,Graphpad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比较亲本和耐药细胞株的耐药指数(RI)。同法得其他广谱抗癌药物伊利替康、卡培他滨、奥沙利铂的IC50值。2.收集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样本;收集以5FU为基础的结直肠癌化疗患者样本,依据患者对化疗反应良好和化疗后复发的情况,将标本分为不耐药(敏感)组织和耐药组织。培养结直肠癌细胞株(HCT116、HT29、HCT8、SW480、SW620、DLD1和Ca CO2)和正常肠粘膜上皮细胞株(FHC)以及结直肠癌耐药细胞株(HCT116/FU和HCT8/FU),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 RT-PCR)检测miR-375-3p在结直肠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分析Starbase 3.0和TCGA数据库,探究miR-375-3p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3.使用脂质体将miR-375-3p mimics、NC mimics和miR-375-3p inhibitors、NC inhibitors;小干扰RNA:si NC、si SP1和si SP1;过表达质粒:空载质粒empty vector、pc DNA3.1-YAP1和pc DNA3.1-SP1分别转染到结直肠癌亲本和耐药细胞株中,q RT-PCR分别检测细胞中的miR-375-3p、YAP1和SP1的表达量。4.采用MTT实验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药敏性和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情况;构建裸鼠皮下成瘤模型,观察miR-375-3p对体内肿瘤生长和耐药的影响。5.使用Target Scan 7、Pic Tar和micro T-CDS在线预测,q RT-PCR检测癌靶基因在细胞和组织中表达情况,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375-3p与下游靶基因的直接相互关系;并采用蛋白免疫印迹和免疫组化实验检测靶基因YAP1和SP1表达水平。6.利用MTT实验、流式细胞术分析miR-375-3p介导的YAP1和SP1对细胞增殖和耐药的影响,蛋白免疫印迹检测Hippo-YAP1通路下游蛋白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检测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使用初始浓度5μg/ml的5FU作用于HCT116和HCT8细胞株,待细胞生长到融合度为90%时增加药物浓度,直至终浓度为200μg/ml,且细胞能在药物浓度为200μg/ml的培养液中稳定生长,历时6.8个月成功建立结直肠癌耐药细胞株HCT116/FU和HCT8/FU。2.q RT-PCR证实,与癌旁正常组织和FHC相比,miR-375-3p在结直肠癌组织和细胞株中表达水平显着降低,与结直肠癌亲本细胞株和不耐药组织相比,miR-375-3p在结直肠癌耐药细胞株和耐药组织中表达水平显着降低;TCGA和Starbase 3.0数据库结果显示miR-375-3p在结直肠癌组织中显着低表达,且其低表达与结直肠癌恶性程度、化疗耐药和预后不良显着相关。3.细胞功能实验表明,miR-375-3p能够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和耐药、促进5FU诱导的细胞凋亡;裸鼠皮下成瘤模型显示,miR-375-3p过表达能显着抑制移植瘤的生长并抑制5FU耐药,反之则促进。4.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确证了YAP1和SP1是miR-375-3p下游的两个靶基因。YAP1和SP1在结直肠癌组织和细胞中高表达,与miR-375-3p表达量呈负相关;且与不耐药组织及亲本细胞株相比,其在耐药组织和耐药细胞株中表达更显着。体外、体内实验证明,miR-375-3p过表达能显着抑制YAP1和SP1表达,反之,则有促进作用。5.MTT实验显示,过表达YAP1和SP1能够促进细胞增殖、诱导5FU耐药,反之则抑制;共转染后发现沉默YAP1和SP1能部分逆转由miR-375-3p抑制性表达诱导的耐药和凋亡抑制的作用,而过表达YAP1和SP1能拮抗miR-375-3p对药物的敏感性和凋亡促进的作用。且蛋白印迹和免疫组化实验结果表明,miR-375-3p通过调控Hippo-YAP1通路和靶向SP1调控肿瘤生长和耐药。【结论】本研究证实,在结直肠癌中,miR-375-3p通过靶向结合YAP1和SP1抑制肿瘤生长并部分逆转5FU耐药。此次研究有望为临床结直肠癌耐药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梁燕[2](2019)在《氯化两面针碱对TopoⅡα介导的人口腔表皮样癌细胞多药耐药逆转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氯化两面针碱对人口腔表皮样癌细胞多药耐药的逆转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为NC作为一种多药耐药逆转剂应用于临床肿瘤多药耐药提供依据。方法:1、体外细胞模型研究NC的耐药逆转活性。MTT法检测NC对6株多药耐细胞的抑制率,选取NC抑制率小于10%的浓度做为耐药逆转浓度;MTT法检测NC对6株细胞的耐药逆转的倍数,选取逆转作用效果最好的细胞用于后续研究;用药后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透射电镜观察细胞显微结构改变,AO/EB观察细胞凋亡形态,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2、体内动物模型研究NC的耐药逆转活性。裸鼠皮下接种多药耐药细胞,用药后记录瘤体体积变化,绘制瘤体生长曲线,HE染色观察瘤体组织形态学变化,透射电镜观察瘤体细胞显微结构改变,Hoechst33342染色观察细胞凋亡形态和,TUNEL染色观察瘤体组织细胞的凋亡指数;使用荧光素标记肿瘤细胞,显微注射接种至斑马鱼体内,建立斑马鱼移植瘤模型,荧光显微镜拍照分析用药后各组斑马鱼移植瘤荧光强度变化。3、NC对多药耐药细胞的逆转活性与TopoⅡα的相关性研究,初步了解到NC多药耐药逆转作用的机制。采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软件将NC与Topo Ⅱα进行分子对接,在分子水平推测NC与Topo Ⅱα的结合和相互作用方式。采用Topo Ⅱα介导的DNA松弛实验和DNA嵌入实验,体外检测NC对TopoⅡα的抑制作用;RT-PCR分别检测细胞模型,裸鼠移植瘤模型和斑马鱼移植瘤模型中各组别Topo Ⅱα基因表达变化;Western Blot分别检测细胞模型,裸鼠移植瘤模型和斑马鱼移植瘤模型中各组别TopoⅡα蛋白的表达变化。4、NC对Topo Ⅱα过表达细胞系的作用研究。采用慢病毒侵染方法构建Topo Ⅱα过表细胞系,MTT法检测过表达细胞系的生长曲线以及NC抑制率小于10%的浓度;用药后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Hoechst33342染色观察细胞凋亡,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细胞内Topo Ⅱα基因与蛋白的表达变化。5、NC耐药逆转过程中对PTEN/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检测NC耐药逆转过程中各组细胞的PTEN、PI3K、AKT、p-AKT和Caspase-3蛋白表达的变化,初步了解到NC耐药逆转过程PTEN/PI3K/AKT信号通路的变化。结果:1.体外细胞模型实验研究结果MTT法测定NC耐药逆转浓度为1.5μg.mL-1;NC对6株多药耐药细胞的耐药逆转指数显示对KB/ADM细胞的耐药逆转作用最好;HE染色结显示VP16组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VP16联合VRP或NC组可观察到细胞数量减少,胞膜破损,核固缩等现象;透射电镜可观察到VP16组细胞形态完整,没有明显的凋亡现象,在VP16联合VRP或NC组观察到细胞皱缩,微绒毛结构减少甚至消失,胞浆空泡形成,核固缩,染色质浓集于核膜内侧等凋亡形态特征;与单独使用VP16比较,VP16联合VRP或NC组划痕愈合速度明显减慢,NC组可观察到部分细胞死亡;与单独使用VP16组细胞比较,VP16联合VRP或NC组细胞的透膜数明显减少;AO/EB染色实验中VP16组细胞形态较完整呈明亮的绿色荧光,VP16联合VRP或NC组细胞数量减少,细胞核皱缩,可观察到明显的橙红色荧光;流式细胞仪测定VP16组KB/ADM细胞的凋亡率为5.8%,VP16联合VRP或NC组分别为 14.9%和 17.3%。2.体内动物模型实验研究结果(1)实验结果显示KB/ADM细胞可以在裸鼠身上生长并繁殖,给药结束后剥离各组瘤体称重,与VP16组比较,VP16联合VRP或NC组瘤体体积与重量减少,说明联合用药后VRP和NC组裸鼠移植瘤的生长被抑制;HE染色结果观察到VP16组组织较完整,坏死范围小,VP16联合VRP或NC组可观察到瘤体组织坏死范围大,有明显空泡样改变;Hoechst33342染色结果显示单独使用VP16组细胞核形态正常呈较浅的蓝色荧光,VP16联合VRP或NC组肿瘤细胞数量减少,胞核收缩,核染色增强;TUNEL染色结果显示VP16组凋亡阳性率低,凋亡指数为15.45%,VP16联合VRP和NC组移植瘤的凋亡率明显增高,凋亡指数分别为48.03%和60.13%。(2)CM-Dil标记的KB/ADM细胞注射到斑马鱼中可观察到肿瘤细胞的生长繁殖;空白对照组,单独使用VP16组,VRP组和NC组的荧光强度分别为:474934 ± 36023,466046±28864,279622±17216和 245544±16309,VP16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VP16联合VRP或NC组与VP16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联合用药后对斑马鱼移植瘤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3.NC耐药逆转活性作用机制研究(1)NC与拓扑异构酶的分子对接研究表明NC可能通过增强VP16与TopoⅡα的亲和性而逆转VP16的耐药性。通过Topo Ⅱα介导的解旋实验和嵌入实验表明NC对Topo Ⅱα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是嵌入TopoⅡα酶;(2)在细胞、裸鼠移植瘤和斑马鱼中移植瘤模型中,与单独使用VP16组比较,Topo Ⅱα基因在VP16联合VRP或NC组中表达是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NC耐药逆转过程中Topo Ⅱα基因表达是受到抑制的;与单独使用VP16组比较,Topo Ⅱα蛋白在VP16联合VRP或NC组中表达是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NC耐药逆转过程中Topo Ⅱα蛋白表达是受到抑制的。4.NC对Topo Ⅱα过表达细胞系的作用研究(1)以1:5稀释病毒液侵染KB细胞,并用0.5μg/ml puromycin连续作用4天筛选出稳定高表达Topo Ⅱα细胞系KB/2307,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Topo Ⅱα基因和蛋白表达在KB/2307细胞中均上调。(2)生长曲线结果显示KB/2307细胞的生长速度较KB细胞快;单独使用VP16和VP16联合NC组对KB/2307细胞的IC50分别为52.20±5.75和27.02±2.14μgmL-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独使VP16组比较,VP16联合NC组划痕愈合速度明显减慢,可观察部分细胞死亡;Transwell实验中与VP16组比较,VP16联合NC组细胞的透膜数明显减少;Hoechst33342染色结果可见VP16组细胞核形态基本正常呈淡蓝色染色,可观察到有少量细胞凋亡,VP16联合NC组细胞数量减少,细胞核皱缩,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明显的核染色增强;流式细胞仪检测用药后VP16组KB/2307细胞的凋亡率为10.3%,VP16联合NC组凋亡率为14.9%,联合用药后细胞凋亡率增加。(3)与单独使用VP16比较,VP16与NC联用后TopoⅡα基因和蛋白表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VP16与NC联用后抑制了KB/2307细胞Topo Ⅱα的表达。5.与单独使用VP16比较,在VP16联合VRP或NC组中PTEN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是上调的,PI3K和p-AKT表达是下调的,而AKT的表达在各给药组间无明显变化,说明NC耐药逆转作用可能与影响了PTEN/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结论:NC在体外细胞模型中可以逆转KB/ADM细胞的多药耐药性,在体内动物模型中可以逆转KB/ADM细胞移植瘤的耐药性,具有较明显的耐药逆转作用;NC与Topo Ⅱα分子对接研究、NC对TopoⅡα体外抑制实验和NC耐药逆转过程中Topo Ⅱα基因及蛋白的表达变化表明NC的耐药逆转作用的靶点可能是TopoⅡα;NC对Topo Ⅱα过表达细胞具有抑制作用,并下调细胞中的Topo Ⅱα基因与蛋白表达,进一步验证了的作用靶点可能为Topo Ⅱα;NC耐药逆转过程中PTEN/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说明NC的耐药逆转作用可能与影响该通路有关。由以上结果我们推测NC耐药逆转的作用机制可能是嵌入TopoⅡα酶,增强VP16与Topo Ⅱα的亲和力,损伤细胞DNA,通过PTEN/PI3K/AKT信号通路诱导细胞凋亡。
牛天力[3](2019)在《华蟾酥毒基联合多西他赛干预前列腺癌PC3细胞生长及耐药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在既往研究基础上,探讨蟾酥提取物华蟾酥毒基联合多西他赛对人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PC3细胞的影响,并在体外建立多西他赛抵抗性前列腺癌细胞系,探索蟾酥毒基联合多西他赛对其生长的影响。体内实验则利用PC3/PC3-DR细胞接种的裸鼠前列腺癌模型来观察蟾酥毒基、多西他赛联合作用的抑制瘤体生长的作用,同时检测各组裸鼠肝肾功能等生化指标来判定中药联合化疗药物的用药安全性。以期为蟾酥有效成分联合化疗药物的配伍组合治疗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及多西他赛耐药性前列腺癌提供相关实验数据。方法:1.体外实验利用MTT方法检测不同浓度、不同时间点作用于PC3细胞的华蟾酥毒基联合多西他赛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并利用联合作用指数CDI值评估联合作用效果,据此判定联合用药效果最好的两种药物配比,以此指导后续实验。倒置相差光学显微镜观察不同浓度华蟾酥毒基、多西他赛及两药联合干预48小时后PC3的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两药联合后对前列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方法分析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及相关作用机制。2.体内实验采用人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PC3细胞种植于BALB/c裸鼠腋下以形成前列腺癌移植瘤模型,成功造模后观察华蟾酥毒基、多西他赛及两药联合对裸鼠一般生存情况、肿瘤抑瘤率、肝肾功能等指标。3.利用多西他赛浓度(5~50nmol/L)递增的方法诱导建立PC3耐药细胞株PC3-DR,获得稳定生长的对细胞的PC3-DR后,对包括细胞形态学、多西他赛敏感性、耐药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等各项生物学指标进行检测。体内试验观察华蟾酥毒基对多西他赛耐药细胞PC3-DR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计算肿瘤抑制率,并绘制肿瘤生长曲线。结果:1.体外实验研究发现华蟾酥毒基、多西他赛及华蟾酥毒基联合多西他赛对PC3细胞的体外生长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并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根据联合作用指数CDI值结果得出两种药物联合作用于PC3细胞可有协同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并在华蟾酥毒基(8nmol/L)和多西他赛(10nmol/L)时协同作用最好,因此选用该组合剂量作为后序实验的合药浓度。2.体外实验细胞形态学结果显示,华蟾酥毒基、多西他赛及华蟾酥毒基联合多西他赛可使细胞形态呈凋亡形态改变,细胞表现出贴壁不牢、脱落,贴壁细胞数量减少,细胞变圆、胞质皱缩,胞核固缩、呈“新月状”、条状甚至碎片状等改变。其中联合用药组细胞凋亡状改变最为明显。3.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华蟾酥毒基、多西他赛及华蟾酥毒基联合多西他赛干预PC3细胞可诱导细胞凋亡,联合用药组细胞凋亡显着。Western bolt实验发现,经华蟾酥毒基联合多西他赛干预48h后,PC3细胞中MCL-l、Bcl-2蛋白表达下调,而Caspase-3、bax蛋白表达上升,并且联合用药的效果优于单药。体内实验表明,华蟾酥毒基、多西他赛及两药联合均可抑制移植瘤的生长,并且无明显的肝肾毒性。4.成功建立多西他赛耐药的前列腺癌细胞(PC3-DR),多西他赛的敏感性检测结果显示PC3-DR细胞的IC50是PC3细胞的10倍;同时Western bolt结果显示,特异表达的P-gp、MCL-1蛋白表达上升,认为成功建立了多西他赛耐药的PC3-DR细胞株。5.体外研究华蟾酥毒基联合多西他赛干预PC-3R细胞的结果发现,华蟾酥毒基可显着抑制PC3-DR细胞生长,并可诱导细胞凋亡,两药联合作用效果优于单药。其机制可能与P-gp、MCL-1蛋白表达下调从而激活了线粒体凋亡途径的级联反应有关。6.华蟾酥毒基、多西他赛单独用药对裸鼠耐药细胞株PC3-DR细胞异种移植瘤的生长均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并且联合用药组对肿瘤的抑制作用要优于单药组。华蟾酥毒基、多西他赛对PC3-DR细胞异种移植瘤裸鼠肝肾功能均未产生较大影响,用药相对安全。CBF/DTX对PC3-DR细胞异种移植瘤裸鼠的抗肿瘤作用可能与细胞耐药相关蛋白P-gp、MCL-1表达量下降有关。结论:1.华蟾酥毒基、多西他赛及两药联合可明显抑制前列腺癌细胞PC3的生长,两药联合可获得协同作用,效果优于单药,其机制可能通过调节MCL-1、Bcl-2、Caspase-3、bax等细胞凋亡相关因子,诱发肿瘤细胞凋亡而产生的。华蟾酥毒基、多西他赛及两药联合在体内可抑制PC3移植瘤瘤体的生长,并且两药联合抑瘤效果优于单药。2.华蟾酥毒基、多西他赛及两药联合在体外可明显抑制多西他赛耐药的PC3-DR细胞生长,并有诱导PC3-DR细胞凋亡的效果,两药联合同样获得协同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与调节PC3-DR细胞株内耐药相关蛋白P-gp、MCL-1的表达、增强细胞对药物敏感性及激活Bcl-2家族成员MCL-1蛋白并引起细胞凋亡级联反应有关。并且此种联合用药的方式在体内也可有效抑制体内肿瘤的作用,机制同样与调控耐药及凋亡相关蛋白P-gp、MCL-1有关。3.华蟾酥毒基和多西他赛单独使用时对PC3及PC3-DR显示的抗肿瘤作用相似,但两药联合应用时有协同作用且效果优于单药,这与中药“相须”的配伍理论符合。同时,华蟾酥毒基与多西他赛以序贯给药的联合方式,增加了耐药细胞株对两药的敏感性,同时体内实验结果表明两药联合对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起到了增效作用。
胡东燕[4](2016)在《非小细胞肺癌胸腔积液肿瘤细胞体外药敏指导临床化疗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胸腔积液肿瘤细胞体外药敏实验指导临床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选择的意义。方法收集3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恶性胸腔积液标本,提取肿瘤细胞并将其制成单细胞悬液,体外细胞培养后采用MTT法进行肿瘤细胞体外药敏试验,并根据药敏结果指导临床个体化疗,观察临床化疗疗效,评价其与体外药敏的一致性。研究将在药敏指导下进行临床化疗的3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设为药敏试验组,随机另收集同期30例合并恶性胸腔积液的非小细胞肺癌晚期患者,参照同时期NCCN指南指导临床化疗,设为对照组。药敏试验组与对照组均进行4个周期化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的差异。全部患者随访2年,比较两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及中位总生存(OS)时间的差异。结果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亦增强。药物浓度为1.0P(PPC:血浆峰浓度)时,GP方案在体外含铂两药联合方案中肿瘤细胞平均抑制率最高,为41.55%,P<0.05,NP方案、PP方案、DP方案及TP方案肿瘤细胞抑制率接近,分别为36.48%、34.56%、34.55%、33.91%。单药体外药物浓度1.0P时肿瘤细胞抑制率吉西他滨最高,为30.98%,其次依次为顺铂(25.90%)、培美曲赛(24.54%)及多西他赛(24.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体外两药联合药敏肿瘤细胞抑制率均优于单药(P<0.05)。研究还显示:3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体外药敏结果与临床化疗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符合率为80%,体外药敏临床耐药预测率为100%,药敏试验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33.3%;阳性预测值为77.8%,阴性预测值为100%,体外药敏结果与临床化疗疗效相关性好(P<0.05),且体外药物敏感率(90%,27/30)明显高于临床化疗敏感率(70%,21/30)。4个周期临床化疗后非小细胞肺癌药敏试验组有效率、疾病控制率(RR=56.7%、DCR=80.0%)均高于对照组(RR=30.0%、DCR=66.7%),两组临床有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控制比较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别(P>0.05)。随访2年,药敏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4.6个月,对照组为3.5个月,两组P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总生存时间药敏组(OS)为9.8个月,对照组为7.2个月,两组OS差异显着(P<0.05)。结论采用MTT法进行体外药敏试验能够筛选出有效的临床化疗药物,且能提高临床疗效及改善患者的生存。故MTT法体外药敏试验对非小细胞肺癌的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韦开亮[5](2014)在《MTT法体外检测脑胶质瘤对常用化疗药物敏感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运用MTT法测定脑胶质细胞瘤体外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个性化化疗方案的设计提供参考。方法:取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及术后常规病理检查均证实为胶质瘤并成功原代培养22例标本,与肿瘤化疗药多柔比星(Doxorubicin, ADM)、卩比柔比星(Pirarubicin,THP)、卡莫司汀(Carmustine, BCNU)、替尼泊苷(Teniposide, Vm-26)、顺铀(cis-Dichlorodiamineplatinum, DDP)的临床常用浓度(按血衆峰值浓度(PPC)配制)作用72小时,MTT法检测不同肿瘤个体对不同化疗药物及其相互两两配对组合的敏感和耐药情况。结果:22例临床脑胶质瘤标本对5种化疗药物单独用药的敏感性从高到低依次为Vm-26> BCNU> THP>ADM> DDP,22例临床脑胶质瘤标本对5化疗药物两两配对的敏感性从高到低依次为THP+Vm-26> BCNU+Vm-26> ADM+Vm-26> Vm-26+DDP> THP+BCNU> ADM+BCNU> BCNU+DDP> THP+DDP> ADM+DDP> THP+ADM。年龄、性别对大多数药物敏感率无影响,肿瘤分级只对部分药物敏感率有影响。结论:MTT法体外药敏实验是一种简便、经济、准确的药敏实验,对于指导临床合理地制定个体化化疗方案有着重要的作用,5种常用的抗肿瘤药物均有耐药的情况,敏感性高低不一,单独用药则以Vm-26效果最好,而肿瘤细胞耐药性最强的则是DDP。但经过将化疗药物两两配对联合用药能明显提高杀瘤效果,其中以Vm-26+THP的组合效果最为明显,而将THP+ADM进行实验并不能提高药物敏感性,和单独用药无明显差别。
刘广军[6](2011)在《ATP-TCA在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三磷酸腺苷(ATP)生物荧光肿瘤体外药物敏感性检测技术(ATP-TCA)在临床中的应用情况。方法:对ATP-TCA法在多种肿瘤化疗方案筛选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包括卵巢癌、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消化道肿瘤、白血病、黑色素瘤、膀胱癌及口腔癌等。结果:ATP-TCA虽然存在一定的假阴性或假阳性,但在选择化疗方案时,将ATP-TCA结果作为一个重要参考因素,可以降低无效治疗的风险,制订出更适合患者的个体化化疗方案。结论:与其他肿瘤体外敏感性检测方法比较,ATP-TCA法具有突出优点,在临床应用前景良好,对肿瘤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唐亮[7](2011)在《肝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化疗敏感试验的相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肿瘤化疗敏感试验(CST)指导恶性肿瘤患者个体化疗技术已基本成熟,并逐渐在全身其他肿瘤中得到推广。肝细胞癌(HCC)对化疗药物产生多药耐药是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CST指导下的个体化疗在HCC治疗中的地位日渐提高。目前,在CST指导HCC化疗的临床实践中有诸多问题尚未明确,影响了治疗的选择和效果:如对于因各种原因不能取得肿瘤细胞的患者如何进行CST;能否根据CST结果指导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以及疗效如何;在化疗过程中HCC对原先敏感的化疗药物其敏感程度是否在化疗后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否存在一定的规律等,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HCC细胞与外周血淋巴细胞(PBL)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的相关性;用PBL替代HCC细胞作化疗敏感试验的可行性,并以此观察多次化疗后PBL药物敏感性的变异;从而掌握HCC多药耐药的变化规律,最终为HCC的合理化疗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本研究分以下三个部分。(1)HCC细胞与PBL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的相关性研究:经病理证实的HCC患者37例,于术前抽取PBL,术中切取切除的新鲜癌组织,采用MTT法检测其药物敏感性,对比分析HCC细胞与PBL对10种常用化疗药物敏感性的相关性。(2)CST指导TACE治疗的研究:测定HCC患者TACE治疗前后的血清甲胎蛋白(AFP)和糖类抗原125(CA125)的含量,并用30例正常健康成人做对照组。(3)化疗前后不同时期药物敏感性的变化研究:于化疗前、化疗后1月、3月、6月、12月进行PBL-CST检测,并根据其药敏结果指导化疗,对比分析不同时期敏感性的差异。采用SPSS17.0和Excel2003进行统计分析及作图。所测数据结果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相关性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药物抑制率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化疗药物对两者的抑制率无明显差异(P>0.05),呈正相关性(r=0.803,P=0.005),两者同时敏感的药物有OXA、DDP、EADM、5-FU、GZ,而对VCR、MTX不敏感。(2)TACE治疗后HCC患者血清AFP和CA125含量明显下降(P<0.05)。(3)完成5周次药敏检测的患者共29例。经4周次化疗,化疗前与第1、2、3次化疗,第1、2、3、4次化疗前后药物敏感性的相关系数经显着性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化疗前与第4次化疗、第3、4次化疗前后药物敏感性的相关系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4次药物敏感性随化疗次数的增加逐步下降,除OXA、MTX外,第4次化疗较前1次化疗的药物敏感性有一定程度的增高。结论:(1)采用HCC患者PBL行CST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替代TC进行CST的方法。(2)根据CST结果指导TACE治疗是可行的。(3)对于HCC化疗患者在每次化疗前进行CST是有必要的,通过化疗敏感试验来掌握肿瘤多药耐药变化规律对临床肝癌化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刘冠华[8](2010)在《ATP-TCA法检测食管癌化疗药物的体外敏感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食管癌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及肿瘤分化程度与化疗药物有效率的关系,为食管癌化疗有效率的提高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通过ATP-生物萤光体外检测法(ATP-TCA),对临床确诊的食管癌手术切除标本行化疗药物敏感性检测,分析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及肿瘤分化程度与化疗药物有效率的相关性。结果:紫杉醇、顺铂及氟尿嘧啶在食管癌化疗有效率分别为44.286%、41.423%、40.000%高于足叶乙苷、阿霉素、丝裂霉素羟基喜树碱、异环联酰胺的化疗有效率,其化疗有效率分别为17.143%、31.429%、25.714%、20.000%、24.286%,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紫杉醇、顺铂及异环磷酰胺的有效率高于其它5种药物,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分期中,顺紫杉醇在Ⅲ期的有效率高于工期与Ⅱ期,其余7种药物的有效率在不同临床分期中无差别。肿瘤分化程分级中,除羟基喜树碱外,其余药物在低分化癌的有效率高于高分化及中分化癌,在高分化及中分化癌的有效率无明显区别。结论:食管癌对不同药物的敏感性明显不同,顺铂、紫杉醇及氟尿嘧啶是食管癌化疗有效率较高的药物。紫杉醇、顺铂及异环磷酰胺是食管鳞癌相对敏感的药物。化疗药物的有效率在不同临床分期的食管癌中无明显差别。化疗药物在食管癌低分化癌的有效率比高、中分化癌相对较高。
郭宁[9](2010)在《用鼠尾胶原建立胶滴肿瘤药敏检测技术及在宫颈癌的初步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用自制鼠尾胶原建立胶滴肿瘤药敏检测技术(collagen gel droplet culture-drug sensitivity test, CD-DST),探讨该技术在肿瘤药物敏感性检测中的应用价值,从而为临床化疗方案的筛选提供一条有效途径。方法:首先,构建体外细胞培养的三维立体模型,即将Hela细胞加至由自制鼠尾胶原、10×F12培养基以及0.5 mol/L的NaOH溶液混合形成的胶原混合液中并使其凝固,形成利于细胞生长的鼠尾胶原凝胶滴,并观察培养在此模型内细胞的生长形态与二维培养形态学上的不同;进一步,建立胶滴肿瘤药敏检测技术(CD-DST),该技术主要包括Hela细胞在胶滴内培养、化疗药物处理、无药培养和图像分析四部分内容,同时与MTT检测法进行相关性比较;最后,将该技术初步应用于12例活检宫颈癌标本的体外药敏检测。结果:1、细胞-鼠尾胶原混合液置于37℃,CO2体积分数为5%的饱和湿度培养箱中15 min即可凝固,形成鼠尾胶原凝胶滴(即三维立体模型),培养在其内的Hela细胞生长良好,呈克隆样增殖,细胞以团块状分散在胶滴内;二维培养的细胞呈不规则多边形,以单细胞形式平铺分散样生长。2、用鼠尾胶原成功建立了胶滴肿瘤药敏检测技术(CD-DST),两种不同的方法对Hela细胞进行药敏检测时发现CD-DST法所测的药物抑制率明显高于MTT法(P<0.05),但两者的体外药敏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3、12例宫颈癌标本通过CD-DST法进行药敏检测,其中6例标本培养成功并用于药敏检测,标本可评价率为50%(6/12);不同标本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不同,体现了肿瘤患者之间存在个体差异。结论:1、本研究建立了体外细胞培养的三维立体模型,该模型的建立对于观察细胞在模拟类似人体环境中的生长状态和增殖方式提供了一个直观、可靠的体外培养模型,同时为以后研究癌细胞在体内的生长、转移、耐药及抗癌药物敏感性检测等方面奠定了基础。2、用自制鼠尾胶原建立的胶滴肿瘤药敏检测技术(CD-DST)可用于体外敏感性药物的筛选,并可反映出个体对肿瘤药敏的异质性;检测时细胞用量少(3×103个细胞/孔),扩大了临床应用范围,在体外药敏检测中具有可行性。
王喜[10](2008)在《基于代谢组学的胃癌化疗敏感性和毒性预测》文中认为目的:利用代谢组学技术筛选胃癌化疗敏感性和毒性的预测指示分子,构建胃癌的化疗敏感性和毒性预测模型,探索胃癌的个体化治疗策略。方法:建立人胃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观察荷瘤裸鼠对PF方案的化疗敏感性和毒性反应,建立基于LC/MS的血浆代谢组学检测技术,观察PF方案对荷瘤裸鼠代谢谱的影响,探讨PF方案治疗胃癌的机制,分析胃癌化疗后出现不同化疗敏感性和毒性反应的原因,筛选具有胃癌化疗敏感性和毒性指示作用的代谢标志物,构建基于代谢组学的胃癌化疗敏感性和毒性预测模型。结果:PF方案治疗胃癌的机制与甘油磷脂及氨基酸的代谢有关,胆碱类甘油磷脂是指示胃癌化疗敏感性及毒性的重要标志物,胃癌化疗敏感性及毒性预测模型的预测正确率分别为83.3%和84.3%。结论:本研究基于代谢组学技术初步筛选出若干个具有胃癌化疗敏感性及毒性指示作用的代谢标志物,构建了具有较高正确率的胃癌化疗敏感性及毒性预测模型,为下一阶段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二、MTT体外药敏指导下消化道肿瘤化疗的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TT体外药敏指导下消化道肿瘤化疗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MiR-375-3p通过靶向结合YAP1和SP1抑制结直肠癌发展并部分逆转5FU耐药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材料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MicroRNA 作为结直肠癌化疗耐药治疗靶点和预后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荣誉 |
致谢 |
(2)氯化两面针碱对TopoⅡα介导的人口腔表皮样癌细胞多药耐药逆转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主要英文缩略语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体外细胞模型研究NC耐药逆转作用 |
一 材料 |
二 实验方法 |
三 实验结果 |
四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体内动物模型研究NC耐药逆转作用 |
一 材料 |
二 实验方法 |
三 结果 |
四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NC耐药逆转作用与Topo Ⅱα相关性研究 |
一 材料 |
二 实验方法 |
三 结果 |
四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NC对TopoⅡα高表达细胞系作用 |
一 材料 |
二 实验方法 |
三 结果 |
四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NC耐药逆转过程中对PTEN/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 |
一 材料 |
二 实验方法 |
三 实验结果 |
四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3)华蟾酥毒基联合多西他赛干预前列腺癌PC3细胞生长及耐药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西医诊治前列腺癌的研究进展 |
1 前列腺癌的发病原因 |
2 前列腺癌的诊断 |
3 前列腺癌的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中医药诊治前列腺癌的研究进展 |
1 前列腺癌西医诊疗概述 |
2 前列腺癌病因病机概述 |
3 前列腺癌辩证分型概述 |
4 中药复方对前列腺癌临床疗效研究 |
5 中药单体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华蟾酥毒基联合多西他赛干预前列腺癌PC3细胞生长及耐药性的研究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华蟾酥毒基、多西他赛对前列腺癌PC3细胞的体外实验研究 |
第一节 MTT检测华蟾酥毒基、多西他赛对PC3细胞的抑制作用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多西他赛、华蟾酥毒基对PC3凋亡及相关基因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华蟾酥毒基、多西他赛对前列腺癌PC3细胞的体内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多西他赛耐药前列腺癌癌细胞系的建立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华蟾酥毒基、多西他赛对PC3-DR细胞的体外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华蟾酥毒基、多西他赛对PC3-DR联合作用的体内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非小细胞肺癌胸腔积液肿瘤细胞体外药敏指导临床化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1.1 主要试剂与化疗药物 |
1.2 仪器设备 |
1.3 病例资料 |
2. 实验方法 |
2.1 肿瘤单细胞悬液制备 |
2.2 药敏试验 |
2.3 肿瘤抑制率计算和判别标准 |
2.4 临床化疗方案应用 |
2.5 临床疗效评价及研究终点 |
2.6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30 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 |
2. 体外药敏结果与药敏指导临床化疗疗效比较 |
3. 药敏试验组与对照组临床化疗疗效比较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MTT法体外检测脑胶质瘤对常用化疗药物敏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1.1 实验标本 |
1.1.2 纳入标准 |
1.2 主要实验试剂 |
1.3 主要实验仪器 |
1.4 实验方法 |
1.4.1 原代细胞的培养 |
1.4.2 药品准备 |
1.4.3 MTT 法和药物敏感性评价 |
2 结果 |
2.1 原代培养细胞成功率 |
2.2 原代培养胶质瘤细胞药敏实验结果 |
2.2.1 5 种药物敏感性的比较 |
2.2.2 年龄与药物敏感性的关系 |
2.2.3 性别与 5 种药物敏感性的关系 |
2.2.4 病理分级与药物敏感性的关系 |
2.2.5 统计分析 |
3 讨论 |
3.1 胶质瘤化疗的难点 |
3.2 脑胶质瘤体外药敏实验的常用方法 |
3.3 几种常用的化疗方式 |
3.3.1 联合化疗 |
3.3.2 间质化疗 |
3.3.3 经导管化疗 |
3.3.4 动脉内化疗 |
3.4 实验所用 5 种抗肿瘤药物简介 |
3.5 5 种化疗药物敏感率分析 |
3.5.1 5 种化疗药物敏感性与年龄、性别及病理分级的关系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ATP-TCA在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ATP-TCA在临床抗肿瘤化疗药物选择中的应用 |
1.1 卵巢癌 |
1.2 乳腺癌 |
1.3 非小细胞肺癌 |
1.4 消化道肿瘤 |
1.5 白血病 |
1.6 黑色素瘤 |
1.7 膀胱癌 |
1.8 口腔癌 |
2 结语 |
3 展望 |
(7)肝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化疗敏感试验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主要实验试剂 |
1.3 主要实验仪器 |
1.4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2.1 HCC 患者 TC 与 PBL 的药物抑制率(%) |
2.2 HCC 患者化疗前后及正常健康人AFP、CA125 含量的比较 |
2.3 化疗药物在化疗不同时期的药物抑制率(%)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8)ATP-TCA法检测食管癌化疗药物的体外敏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章 材料和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第三章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
附件 |
个人简历 |
致谢 |
(9)用鼠尾胶原建立胶滴肿瘤药敏检测技术及在宫颈癌的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主要符号 |
前言 |
第一部分:鼠尾胶原制备及体外三维立体培养模型的构建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3.1 Hela细胞生长曲线测试结果 |
3.2 体外三维立体模型建立及细胞形态学观察结果 |
4. 讨论 |
第二部分:用鼠尾胶原建立胶滴肿瘤药敏检测方法(CD-DST)及初步临床应用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3.1 Hela细胞数与CD-DST法积分光密度的关系 |
3.2 MTT和CD-DST两种方法药敏检测结果比较 |
3.3 宫颈癌原代细胞制备结果 |
3.4 CD-DST法体外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 |
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
(10)基于代谢组学的胃癌化疗敏感性和毒性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详细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PF方案对人胃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的疗效和毒性观察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基于LC/MS血浆代谢组学的胃癌化疗敏感性和毒性预测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学习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四、MTT体外药敏指导下消化道肿瘤化疗的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MiR-375-3p通过靶向结合YAP1和SP1抑制结直肠癌发展并部分逆转5FU耐药的机制研究[D]. 徐雪妮. 东南大学, 2020(01)
- [2]氯化两面针碱对TopoⅡα介导的人口腔表皮样癌细胞多药耐药逆转作用研究[D]. 梁燕.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 [3]华蟾酥毒基联合多西他赛干预前列腺癌PC3细胞生长及耐药性的研究[D]. 牛天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4]非小细胞肺癌胸腔积液肿瘤细胞体外药敏指导临床化疗的研究[D]. 胡东燕. 大连医科大学, 2016(06)
- [5]MTT法体外检测脑胶质瘤对常用化疗药物敏感性研究[D]. 韦开亮. 桂林医学院, 2014(02)
- [6]ATP-TCA在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进展[J]. 刘广军. 中国药房, 2011(42)
- [7]肝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化疗敏感试验的相关研究[D]. 唐亮. 桂林医学院, 2011(05)
- [8]ATP-TCA法检测食管癌化疗药物的体外敏感性研究[D]. 刘冠华. 山西医科大学, 2010(02)
- [9]用鼠尾胶原建立胶滴肿瘤药敏检测技术及在宫颈癌的初步应用[D]. 郭宁. 石河子大学, 2010(03)
- [10]基于代谢组学的胃癌化疗敏感性和毒性预测[D]. 王喜. 第二军医大学,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