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西地区野生食用药用真菌资源调查

攀西地区野生食用药用真菌资源调查

一、攀西地区野生食药用真菌资源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谭笑,杨大海,夏蕾,邹亚杰,张波,张维东,赵新宇,温嘉伟[1](2021)在《长白山地区野生食药用菌资源监测与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7~2019年,对长白山地区5个不同海拔区域内的野生食药用菌资源进行监测,共监测到19种可商业化栽培的野生食药用菌。通过形态学特征与ITS分子标记相结合的方法,鉴定它们分别隶属于担子菌门和子囊菌门3纲6目13科14属。结合各监测点的环境因子,从空间和时间的动态变化对5个监测点连续3年的物种及其发生量进行独立分析,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监测点3的食药用菌发生量连续3年占比较大,分别为34.9%、44.3%和30.2%。三年内,在监测点1范围内,除连续监测到珊瑚猴头菌(Hericium coralloides)外,食药用菌物种及其发生量存在差异;在监测点2和5范围内,食药用菌物种及其发生量存在差异;在监测点3范围内,物种及其发生量稳定,个别物种发生存在差异,如仅在2018年监测到高大环柄菇(Macrolepiota procera),仅在2019年监测到灰树花(Grifola frondosa);在监测点4范围内,食药用菌物种稳定,其发生量存在差异,银耳属(Tremella)物种橙黄银耳(T.mesenterica)、银耳(T.fuciformis)和茶色银耳(T.foliacea)未连续发生。

刘君旭,刘宇航,王芃芃[2](2021)在《吉林省和龙林业局大型真菌资源多样性调查》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和龙林业局荒沟、星火、长兴3个林场大型真菌资源调查和林间标本采集,并经室内形态特征和解剖特征观察,参考相关分类资料对该林业局大型真菌资源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调查共采集到大型真菌135种,具有食用、药用和食药用真菌共96种,占71.1%;食药用真菌种类最多的科是多孔菌科(Polyparaceae),共有12属21种,占全部种类的15.6%;第2大科为伞菌科(Agaricaceae),共有6属16种,占全部种类的11.9%;第3大科为红菇科(Russulaceae),共有2属12种,占全部种数的8.9%。种类3个以上的属有12个,全部是担子菌,共有45种,占总种数的33.3%,而属的数目仅占全部属数的15.4%。

杨苗,张杰,白嘉伟,郭建刚,曲亚辉,李会平[3](2021)在《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文中指出大型真菌在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和为人类提供经济价值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的大型真菌资源进行了详细调查,为该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基础资料。作者于2019-2020年采用样线法和随机踏查法对该保护区大型真菌物种资源多样性进行了初步调查和评估,共采集大型真菌标本1,132份。结合形态学和ITS序列证据进行了鉴定,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该保护区大型真菌物种资源价值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236种大型真菌,隶属于2门6纲18目56科107属,其中15种属于子囊菌门,221种属于担子菌门。为方便统计,将大于等于10个种的科定为优势科,大于等于5个种的属定为优势属。其中优势科有红菇科、蘑菇科、多孔菌科和丝膜菌科,每个科所包含的种数分别占总种数的8.90%、7.20%、5.93%和4.24%,共计62种。优势属有红菇属(Russula)、蘑菇属(Agaricus)、鹅膏菌属(Amanita)、丝膜菌属(Cortinarius)、马勃属(Lycoperdon)、小皮伞属(Marasmius)等11个属,共包含79个种,占总种数的33.48%。对大型真菌的资源价值评价的结果显示,保护区内共有食用菌66种、药用菌35种、有毒菌36种和食药兼用菌26种。研究结果表明,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丰富,优势科和优势属中最为丰富的分别是红菇科和红菇属(Russula),具有经济价值的菌达127种,为食用菌的引种驯化、药用菌开发利用亦或有毒菌鉴别提供了丰富资源。

冶晓燕[4](2021)在《文县尖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甘肃省文县尖山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域,森林覆盖率高,水热条件优越,孕育了丰富的大型真菌物种资源。本研究通过野外实地调查采集、分类鉴定和统计分析,对文县尖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的物种多样性和区系组成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资源状况进行了评价。2018年8月至2019年10月在尖山设立9个样点进行野外调查并采集标本,共获得628份大型真菌标本,其中32份只鉴定到属;596份标本采用形态学与分子鉴定相结合的方式,共鉴定出351个物种,子囊菌32种,担子菌319种,隶属于5纲,21目,61科,131属,其中包括甘肃新记录种134个。在此基础上参照真菌字典《Dictionary of the Fungi》第十版和全球真菌在线数据库(http://www.indexfungorum.org/)系统,对其进行了物种多样性编目。区系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该地区优势科有13个,分别为小脆柄菇科Psathyrellaceae、粉褶菌科Entolomataceae、蜡伞科Hygrophoraceae、丝盖伞科Inocybaceae、球盖菇科Strophariaceae、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红菇科Russulaceae、丝膜菌科Cortinariaceae、蘑菇科Agaricaceae、小皮伞科Marasmiaceae、小菇科Mycenaceae、多孔菌科Polyporaceae、光茸菌科Omphalotaceae,共含物种215种,占总种数的61.25%;优势属有22个,分别为粉褶菌属Entoloma、丝盖伞属Inocybe、湿伞属Hygrocybe、丝膜菌属Cortinarius、小脆柄菇属Psathyrella、小菇属Mycena、裸脚伞属Gymnopus、杯伞属Clitocybe、乳菇属Lactarius、马鞍菌属Helvella、田头菇属Agrocybe、鹅膏属Amanita、小鬼伞属Coprinellus、靴耳属Crepidotus、环柄菇属Lepiota、小皮伞属Marasmius、球盖菇属Stropharia、口蘑属Tricholoma、红菇属Russula、拟鬼伞属Coprinopsis、蜡伞属Laccaria、乳牛肝菌属Suillus,共含物种202种,占总种数的57.55%。地理区系组成分析显示,135个属分为5种分布型:1)世界广布属72个,占总属数的53.33%;2)北温带分布属45个,占总属数的33.33%;3)泛热带分布属13个,占总属数的9.63%;4)热带-亚热带分布属4个,占总属数的2.96%;5)中国特有属1个,占总属数的0.74%。该地区大型真菌地理区系组成复杂多样,以世界广布成分为主,同时具有明显的北温带分布特征,也含有一定比例的泛热带、热带-亚热带成分。中国特有属的分布进一步证明了该地区重要的生态位置。资源评价结果显示:该地区分布可食用菌59种,多为蘑菇科Agaricaceae、丝膜菌科Cortinariaceae、球盖菇科Strophariaceae、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等;药用菌15种,药食同源13种;该地区经济真菌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可观。同时还发现38种毒菌,包括有毒红菇Russula emetica、黄盖鹅膏Amanita subjunquillea、淡红鹅膏Amanita pallidorosea、簇生黄韧伞Hypholoma fasciculare等剧毒种。本研究结果可以为部分大型真菌在西北地区的分布提供证据,使我国的大型真菌区系分布数据更为精确,同时能为尖山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大型真菌资源开发提供基础依据。

史东明[5](2021)在《内蒙古沙日温都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型真菌是生物界中的一个重要类群,很多大型真菌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通过对内蒙古沙日温都保护区大型真菌进行调查、采集并鉴定,首次对该区大型真菌的物种、区系、群落多样性进行研究,并对保护区内大型真菌资源的经济价值和受威胁程度进行评价和评估。结论如下:1.内蒙古沙日温都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丰富,共采集大型真菌标本892份,隶属于2门5纲20目47科104属208种,发现内蒙古新纪录种1种。2.鉴定出的208种大型真菌,优势科有4科92种,占总科数的8.51%,占总种数的44.23%。优势科为蘑菇科Agaricaceae、多孔菌科Polyporaceae、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红菇科Russulaceae。优势属有9属69种,占总属数的8.65%,分别为红菇属Russula、杯伞属Clitocybe、地星属Geastrum、铦囊蘑属Melanoleuca、马勃属Lycoperdon、丝盖伞属Inocybe、栓孔菌属Trametes、蘑菇属Agaricus、小皮伞属Marasmius。保护区主要以世界广布成分(53属125种)和北温带成分(30属57种)为主,分别占已知区系分布类型总属数的56.99%和32.26%,亚热带、热带成分以及东亚、北美成分占比较小。该保护区与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系成分最为相近,相似性系数为64.20%。3.沙日温都自然保护区5个植被群落中大型真菌的多样性、丰富度、均匀度指数均有一定差异,其中群落I(原生阔叶林)大型真菌多样性及丰富度指数最高,其后依次为群落Ⅱ(次生阔叶林)>群落IV(人工林)>群落Ⅲ(针叶林)>群落V(灌木林)。均匀度指数变化为群落I>群落Ⅱ>群落IV>群落V>群落Ⅲ。每个群落内都有40%~70%左右的特有种分布,说明5个群落内大型真菌组成差异相对较大,不同生境条件对大型真菌的发生和分布影响显着。4.保护区共发现食用菌45种,药用菌33种,食用兼药用菌27种,食毒不明菌31种,经济价值未报道大型真菌有53种。本区可食用、药用的大型真菌共105种,占总种数的50.48%。沙日温都地区近危大型真菌2种,无危大型真菌158种,数据不足大型真菌42种,未予评估6种。保护区内两种近危大型真菌为黑白铦囊蘑Melanoleuca melaleuca(Pers.)Murrill、树舌灵芝Ganoderma applanatum(Pers.)Pat.。

卢玲[6](2020)在《贺兰山大型真菌子实体形态多样性及特定菌种培养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探讨贺兰山野生大型真菌子实体形态多样性;根据宏观和微观特征编制贺兰山大型真菌的检索表;分析真菌的子实体宏观形态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和子实体内孢子的微观形态特征之间的相关性;使用ITS序列辅助验证形态学鉴定子实体的分类归属;分析海拔高度对子实体宏观和微观形态特征的影响;对选定的一种外生菌根菌暗黄粘盖乳牛肝菌Suillusplorans的菌种培养特性进行研究,为进一步调查、评估和利用贺兰山大型真菌资源提供理论基础。试验于2012-2016年在内蒙古贺兰山南寺和哈拉乌沟两地进行取样,每个样地分别由5人从沟谷入口处进行拉网式调查,共获得4 000余份样品,经过宏观和微观形态学鉴定辅以ITS序列佐证,鉴定出8目25科69属189种大型真菌,对个种的子实体形态特征、菌盖表面特征、菌盖鳞片特征、菌柄形态特征、菌褶着生方式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不同菌种子实体之间存在相似性,同一菌种子实体也存在表型多样性,子实体形态特征和各组成部分形态特征是相互独立的,菌盖表面特征、菌盖附属物特征、菌褶特征和菌柄特征等这4个特征都显示种内多样性小于种间多样性,菌盖形态特征和菌褶特征都与子实体整体特征存在显着或极显着的关联性,菌盖附属物变化和菌柄特征不会引起子实体整体特征发生变化。这一结果说明采用子实体特有的形态特征和各部分形态特征鉴别一些菌种是有科学依据的,按照子实体多样性低、中、高分类,贺兰山野生大型真菌物种数分别为141种、44种和4种;子实体多样性分类为大型真菌鉴别、分类提供了基本依据。对其孢子的大小和长宽比等的数据研究结论:质量性状方面,孢子形态特征和表面特征相互独立;数量性状方面,大小孢子长宽比、孢子极端比和平均比均具有一致性和关联性,显示孢子数量特征的稳定性;菌种间孢子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具有很强的多样性;按照孢子多样性低、中、高分类,贺兰山野生大型真菌物种数分别为152种、26种和11种;孢子多样性分类为大型真菌鉴别、分类提供了基本依据。个种的ITS序列比对后佐证了正确的“属”的分类地位,结合形态学特征,将个种确定到“种”。在贺兰山海拔高度高度1900-2650m范围内,海拔高度数值的高低并不影响子实体的整体特征,也不影响子实体各组成部位的形态特征多样性,子实体和各组成部位特征编码(包括)会随机出现在不同的海拔高度数据中。海拔高度数值也不影响大型真菌的孢子的整体形态和其表面特征(其上的纹饰),分别对大孢子和小孢子的长宽比的影响也不显着,但对大小孢子的极端比和平均比都呈现极显着相关性。暗黄粘盖乳牛肝菌Suillusplorans的培养特性研究结论:单因素试验结论,影响菌落生长重量的最适pH值为5.5;最适温度为20-26℃;葡萄糖与麦芽糖混合物的效果最好,可溶性淀粉效果最差,该菌对还原性糖的利用较好,对非还原性糖的利用差。影响菌落生长直径的因素中,碳源以果糖的效果好于其他三种供试碳源,果糖的影响为极显着;氮源以酵母浸膏和天门冬素的效果好于蛋白胨和硝酸钾,但不显着;在实验所设定的范围内pH值和温度对直径的影响也不显着。正交实验验证各因素对菌落生长的重量的影响结果:温度、pH值和氮源都不是显着影响因子,碳源(葡萄糖+麦芽糖)是显着因子。正交实验验证各因素对菌落生长的直径的影响结果:碳源和氮源的交互作用显示,碳源1(葡萄糖+麦芽糖)+氮源1(蛋白胨)组合作用对菌落的生长直径影响极显着。

王晓岩[7](2020)在《蒙古白丽蘑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采自于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的蒙古白丽蘑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包括营养成分、重金属含量测定,并且对蒙古白丽蘑不同成分(总多糖、总蛋白、小分子类化合物、总甾醇类化合物及两种甾醇类单体化合物)进行体内、体外肿瘤抑制实验,探讨其作用机理,对效果最好的组分进行高通量血液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及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研究,并探讨蒙古白丽蘑的总多糖、甾醇类化合物及水提液进行降血糖实验研究。通过凯氏定氮法、氨基酸自动分析法、索氏抽提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及灼烧法等方法对蒙古白丽蘑营养成分进行分析,如蛋白质、氨基酸、多糖、灰分及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蒙古白丽蘑总蛋白质含量为总蛋白含量为43.56%,总多糖含量为35.58%,总灰分含量为9.2%,粗纤维含量为1.09%;氨基酸含量与金针菇、杏鲍菇及滑子蘑等9种常见食用菌相对比,人体所需必需氨基酸含量在蒙古白丽蘑中的占比明显高于其他几种;蒙古白丽蘑重金属含量低,符合国家+++标准,为一级食用产品,食用安全。应用GC-MS及LS-MS等方法,对蒙古白丽蘑子实体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分析。GC-MS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到31种匹配度高于85%化学成分,所有检测出的化合物均以极性较小的易挥发性脂肪族化合物为主;经LS-MS分析,得到化合物共50种,其中检测出酚类化合物9种、脂肪酸类化合物12种、核苷酸类化合物3种、醌类化合物8种、糖类成分6种及甾体类成分4种几个化合物类群,另外还有其他类化合物8种。应用正向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方法对蒙古白丽蘑甾醇类化合物进行分离提取,其几种甾体类化合物为麦角甾醇过氧化物、麦角甾醇、(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麦角甾-4,6,8(14),22(23)-四烯-3-酮等9种化合物。本研究对蒙古白丽蘑化学物质基础特点有了整体性了解,为其活性研究提供基础。由于蒙古白丽蘑的不合理的人为采集及环境条件的恶化,使蒙古白丽蘑栖息地收到破坏,该物种濒临灭绝。应用深层发酵方式量产其发酵菌丝体,尝试在应用上替代蒙古白丽蘑子实体为有助于保护该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前期基础上,对其高密度发酵罐发酵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培养基配方为黄豆粉16.55g/L,玉米浆粉33g/L,蔗糖在初始条件下为33g/L,随着发酵时间的推移,逐渐增至9%;发酵条件为10L发酵罐条件优化下,在25℃条件下,初始p H调整为为6.5,发酵罐机械转子转速150 rpm,初始接种量12.5%,为发酵罐最佳培养条件,以此条件在50L及100L发酵罐进行放大培养,最终结果:50L发酵罐在216h时,生物量达到最大,17.84g/L;100L发酵罐在192h时生物量达到19.64g/L。随着发酵罐体的放大,可以明显的缩减发酵周期,为蒙古白丽蘑液体发酵工业化生产提供依据。其发酵菌丝体与子实体化学成分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发酵菌丝体分析得到的化合物共31个,分别为酚类成分、糖类成分、醌类成分、核苷酸、脂肪酸、甾醇类及其他成分,其中大部分化合物与子实体共有。蒙古白丽蘑不同组分抗肿瘤研究方面,通过脏器指数及抑瘤率计算、ELISA酶联免疫法、H&E病理切片、TUNEL、免疫组化荧光分析法及蛋白质免疫印迹法对蒙古白丽蘑总蛋白(TPLM)、总多糖(LMP)、甲酸(ELM)提取的小分子类化合物、总甾醇类(SLM)化合物及麦角甾-4,6,8(14),22(23)-四烯-3-酮、(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进行体内抗肿瘤实验,同时对两种单体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以上蒙古白丽蘑组分对H22荷瘤小鼠肿瘤抑制情况均有明显的抑制表现活性,其中以蒙古白丽蘑总甾醇化合物(SLM)及总多糖(LMP)活性最佳。并对SLM进行高通量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及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通过SLM治疗后的H22荷瘤小鼠,与模型组相比,经肿瘤微环境影响机体代谢发生紊乱所产生强烈扰动的化合物在色氨酸代谢途径、5-羟色胺能突触途径、蛋白质消化吸收途径、亚油酸代谢途径、氨基酸的生物合成途径与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等几个代谢通路中发生明显的回调状态,具有肿瘤抑制作用的表现。肠道微生物变化作用,SLM给药组中,普雷沃菌属及相关菌属为优势菌属(Prevotella),隶属该属多种细菌被证实具有促进脂质代谢、治疗代谢综合征、癌症等多种疾病。除此之外,考拉杆菌属(Phascolarctobacterium)、拟杆菌科(Bacteroidaceae)与拟杆菌属(Bacteroides)在SLM组中也大量富集,对维持人体健康具有多种重要作用,为身体提供必需的营养。蒙古白丽蘑降血糖作用研究,对蒙古白丽蘑总多糖(LMP)、水提液(WLM)及肿瘤抑制实验最好组总甾醇组(SLM)应用测量空腹血糖、ELISA法、糖耐量检测法、Western Blot法进行降血糖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蒙古白丽蘑总多糖(LMP)及水提液(WLM)均具有良好的降血糖作用,治疗4周可以显着改善葡萄糖和脂质代谢以及胰岛素抵抗作用。而SLM组降血糖作用并不明显。这些结果表明蒙古白丽蘑具有降血糖作用的活性物质基础是总多糖(LMP)与水提液(WLM),可以用作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成分研发利用。

胡会泽[8](2020)在《五台山食药用真菌资源及“台蘑”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2017-2019年间,对山西五台山地区大型真菌进行资源调查,采集到550份标本,采用传统分类学和分子生物学结合研究的方法,鉴定出大型真菌181种,隶属于2门、6纲、15目、37科、76属。中国新记录5种,分别为:腓骨杯桩菇Clitopaxillus fibulatus P.-A.Moreau、极地棱孢伞Atractosporocybe polaris Gulden&E.Larss.、相似鹅膏Amanita simulans Contu、苦味斜盖伞Clitopilus amarus A.de Haan、灰色高柄离褶伞Lyophyllum canescentipes Clémen?on&A.H.Sm.。通过市场调研和相关书籍的查询得出:食用菌67种,占总种数的37%,主要集中在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和蘑菇科Agaricaceae,主要种为:大白桩菇Leucopaxillus giganteus(Sowerby)Singer、紫丁香蘑Lepista nuda(Bull.)Cooke、香杯伞Clitocybe odora(Bull.)P.Kumm.、粗壮杯伞Clitocybe robusta Peck等;药用真菌32种,占总数的17.7%,主要集中在口蘑科,主要种为大红菇Russula alutacea(Fr.)Fr.、田野蘑菇Agaricus arvensis Schaeff、大白桩菇Leucopaxillus giganteus(Sowerby)Singer等。有毒真菌37种,占总数的20.4%。食药同源真菌23种,占总数的12.7%。此外还有74种经济价值不明确真菌。本文提供了181种大型真菌的物种名录,记录了每个种的标本号、生境、经济价值。通过对五台山食药用真菌资源的调查,完善五台山大型真菌多样性名录,挖掘更多可利用的食药用真菌,为更好的保护和利用五台山地区大型真菌资源提供基础数据。在野外采集的基础上,结合民间走访和市场调研,获得“台蘑”标本110份。经过文献考证、形态学鉴定,发现“台蘑”在民间主要分为“银盘”、“香蕈”、“水皮”和“秋露白”4大类,包括4个主要种和8个混杂种:“银盘”以白桩菇属Leucopaxillus Boursier中的大白桩菇Leucopaxillus giganteus(Sowerby)Singer为主,混杂为鳞杯伞Clitocybe squamulosa(Pers.)P.Kumm.和棒柄瓶杯伞Ampulloclitocybe clavipes(Pers.)Redhead;“香蕈”以香蘑属Lepista(Fr.)W.G.Sm.中的紫丁香蘑Lepista nuda(Bull.)Cooke为主,混杂为花脸香蘑Lepista sordida(Schumach.)Singer、肉色香蘑Lepista irina(Fr.)H.E.Bigelow和腓骨杯桩菇Clitopaxillus fibulatus P.-A.Moreau;“水皮”以杯伞属Clitocybe(Fr.)Staude中的香杯伞Clitocybe odora(Bull.)P.Kumm.为主,混杂为落叶杯伞Clitocybe phyllophila(Pers.)P.Kumm.、极地棱孢伞Atractosporocybe polaris Gulden&E.Larss.和林缘香蘑Lepista panaeolus(Fr.)P.Karst.;“秋露白”以杯伞属Clitocybe(Fr.)Staude中的粗壮杯伞Clitocybe robusta Peck为主,混杂为花脸香蘑Lepista sordida(Schumach.)Singer。此外还鉴定出10种食用种。对“台蘑”4种主要种、8种混杂种以及10种可食用种进行了形态学描述、线条图绘制,同时提供了“台蘑”及相关种共22种的检索表,为五台山地区大型真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李福森[9](2020)在《不同栽培基质对桑黄中主要成分累积的影响及抗炎活性评价》文中认为桑黄为药用野生真菌,富含多糖、黄酮、三萜、甾醇、纤维素酶等多种活性物质,具有抗菌、抗肿瘤、调节免疫等功效。目前关于桑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菌丝的人工栽培与发酵培养技术以及药理作用研究,对于子实体的研究则多集中于多糖和蛋白糖的分析方面。鉴此,本论文对长白山区野生桑黄菌株进行了分离筛选及固体栽培条件的优化,然后进行了利于桑黄菌丝体中多酚类化合物累积的液体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和基于大鼠炎症模型的桑黄活性成分的抗炎作用研究。首先,采用组织分离法从野生桑黄中提取菌种,确定桑黄的固体栽培条件。桑黄菌丝的分离纯化培养基为PDA,生长时间为15 d,培养温度为26-30℃,含水量为60-65%。二级菌种的培养基为麦粒培养基,子实体的生长最适温度为夜间不低于15℃,白天不高于26℃,最佳培养木段为柞树段。其次,为了解决桑黄木段栽培中所需条件苛刻、生物学效率低、难于实现规模化生产的弊端,摸索了真菌的深层发酵技术。采用L9(34)正交实验的方法对培养基进行优化,并采用单因素实验对桑黄液体发酵培养条件进行考察,确定了有利于桑黄菌丝体中多酚类化合物累积的液体发酵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培养基配比为玉米粉2.5%+葡萄糖20 g,蛋白胨2%,磷酸二氢钾0.10%,硫酸镁0.2%条件下,培养基初始pH为5.0、培养温度为30℃、摇床转速200 r/min、接种量为20%、装样量为100 mL、培养周期72 h时,所得到的桑黄菌丝体中多酚含量最高,产率为1.58%。最后,选择桑黄所含的多糖类活性物质,对炎症大鼠进行了抗炎实验,并初步对其抗炎药理作用机制进行探讨。实验表明,海藻糖二水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当灌注10 mg/mL海藻糖溶液的炎症大鼠与生理盐水相比较大鼠左爪热刺激和机械刺激明显增加,灌注100 mg/mL海藻糖溶液的炎症大鼠与生理盐水相比较,大鼠右爪对不同的刺激表现不同的变化,而灌注50 mg/mL海藻糖溶液的炎症大鼠与灌注生理盐水相比较大鼠左爪和右爪机械刺激均显着增加,此时抗炎活性效果最佳。

田风华[10](2019)在《中国东北元蘑种质资源评价及其三萜合成途径相关基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元蘑(Sarcomyxa edulis)隶属于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小菇科Mycenaceae,美味扇菇属Sarcomyxa,是我国东北特色的低温型食药用菌。目前已有人工栽培,该菌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多种药用价值和广阔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前景,是我国重要的食药用菌资源。然而随着生态环境恶化,其野生资源不断减少,因而对其种质资源的保存、利用和遗传多样性研究工作亟需加强。目前国内对元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栽培和化学成分提取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在元蘑组学及相关性状,如苦味特征等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对元蘑野生和栽培种质资源进行收集、鉴定及评价。基于元蘑全基因组de novo测序结果,从表型与基因型两方面,利用SSR多态性分子标记和全基因组重测序SNP分子标记对26株在表型、品质、风味、抗病性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的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结合各类型种质的地理分布和栽培特性进行多样性综合评价,旨在对元蘑现有种质资源进行客观评价,并对优良品种选育和种质创新提供资源和参考。通过种质资源收集和评价,本研究发现元蘑各种质具有不同程度的苦味差异,这直接影响蘑菇品质和商品价值。为了解元蘑苦味形成的原因,基于遗传多样性分析,选择两个遗传距离较远且存在明显苦味差异的菌株,从转录表达和全基因组水平分别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了元蘑与苦味物质的三萜合成途径相关基因的变异和表达状况。为今后对元蘑苦味变异基因的系统发育关系及蛋白互作的研究提供基础支持,对食药用菌苦味基因的克隆和无苦味品种的育种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主要研究内容结果如下:1、元蘑种质资源收集及鉴定:本研究从标本馆及中国东北地区25个采集地共获得野生和栽培标本252份,分离菌株229份。经鉴定,除未分离获得菌丝体菌株和一个分类地位不明确的菌株外,其它228个菌株均为元蘑(Sarcomyxa edulis),初步建立了元蘑种质资源库。在资源收集过程中对元蘑病原也进行了收集,并首次发现Trichoderma pleuroticola是引起元蘑绿霉病的病原菌。2、元蘑种质资源评价:通过记录和评价原基数量、产量、风味、抗病性等11个栽培性状,对元蘑种质资源进行性状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各种质性状差异较大,具有较高的表型性状多样性指数。各种质原基形成数目与其产量并非正相关。获得一株高产、周期短、抗病性强的优质种质T24一份及4份分别以T95、T21、T17、T109为代表的不同性状类型的元蘑种质资源,同时筛选到以T115为代表的苦味菌株4株。3、元蘑基因组分析及分子进化研究:元蘑SE1(HMJAU2016092521)基因组大小为35.65 Mb,共获得41个contigs,N50为1772559 bp,G+C含量为48.31%,注释到9364个蛋白编码基因。元蘑机体内次生代谢物生物合成的基因模型较复杂,比对共获得39个次生代谢物基因簇,其中4个属于萜类Terpene基因簇。通过与真菌中33个典型的基因组注释的单拷贝同源蛋白基因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支持Sarcomyxa属的独立存在,进化上晚于Pleurotus属。4、元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基于SSR分子标记和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对各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筛选出10对多态性较高的SSR引物,各种质间具有较丰富的SSR多态性。两种方式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相似,均支持野生型分化程度高于栽培型,且栽培型遗传距离较近,T24野生型种质资源较特殊。经驯化栽培后的元蘑种质与其祖先野生种质间分歧明显。5、元蘑苦味物质三萜合成途径相关基因研究:确定MVA途径是元蘑中三萜合成前体物质IPP的主要合成途径。获得了三萜前体合成和骨架化合物合成途径中各环节的重要酶基因,均呈现表达上调,且基因序列存在结构差异,造成大量非同义突变;合成后P450修饰途径中共获得82个呈显着差异表达的P450基因,其中21个参与以β-amyrin为支架结构的三萜合成后的氧化修饰,且发现在具苦味特征的T115菌株中修饰一级产物的基因较多,而修饰二级产物的基因在不具苦味特征的T184菌株中较多;元蘑基因组中存在两个黄瓜苦味素形成第一步基因Bi的同源蛋白编码基因,两基因在具苦味菌株T115中均呈现显着上调表达,且在DNA序列上存在较大的结构变异。上述结果表明元蘑三萜合成途径中相关基因可能与其苦味物质形成相关,也验证了三萜是元蘑苦味成分之一。该研究初步建立了中国东北元蘑种质资源库,建立了典型菌株的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库,从表型与基因型两方面对元蘑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评价,并首次从组学水平对蘑菇的苦味特性进行研究。其结果为食药用菌的育种、分类、优质栽培等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攀西地区野生食药用真菌资源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攀西地区野生食药用真菌资源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长白山地区野生食药用菌资源监测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地概况
    1.2 调查方法
    1.3 采集与记录
    1.4 分离与鉴定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调查结果
    2.2 空间动态变化上野生食药用菌发生情况的比较分析
        2.2.1 2017年5个监测点内野生食药用菌发生情况
        2.2.2 2018年5个监测点内野生食药用菌发生情况
        2.2.3 2019年5个监测地点野生食药用菌发生情况
        2.2.4 相同年份各监测点野生食药用菌发生量比较分析
    2.3 时间动态变化上野生食药用菌发生情况的比较分析
        2.3.1 不同年份CB1食药用菌发生情况比较分析
        2.3.2 不同年份CB2食药用菌发生情况比较分析
        2.3.3 不同年份CB3食药用菌发生情况比较分析
        2.3.4 不同年份CB4食药用菌发生情况比较分析
        2.3.5 不同年份CB5食药用菌发生情况比较分析
3 讨论

(2)吉林省和龙林业局大型真菌资源多样性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大型真菌林间调查方法
    1.2 大型真菌鉴定方法
    1.3 大型真菌区系组成的统计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和龙林业局大型真菌群落组成
    2.2 和龙林业局大型真菌区系组成的统计和分析
    2.3 和龙林业局大型真菌的生物多样性
3 结论与讨论

(3)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调查路线
    1.3 标本采集和制作
    1.4 大型真菌标本鉴定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大型真菌的种类组成
    2.2 大型真菌优势科属统计
    2.3 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评价
        2.3.1 食用菌
        2.3.2 药用菌
        2.3.3 有毒菌
3 讨论

(4)文县尖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研究现状
        1.1.1 生物多样性概述
        1.1.2 大型真菌多样性概述
        1.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研究地概况
        1.2.1 地理位置
        1.2.2 气候类型
        1.2.3 自然资源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调查地设置
    2.2 研究材料
        2.2.1 标本采集
        2.2.2 标本整理
        2.2.3 标本记录
        2.2.4 标本处理
    2.3 研究方法
        2.3.1 文献调查法
        2.3.2 形态学鉴定
        2.3.3 分子鉴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文县尖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分析
        3.1.1 调查结果
        3.1.2 多样性编目
    3.2 文县尖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区系多样性分析
        3.2.1 优势科属分析
        3.2.2 地理成分分析
    3.3 文县尖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评价
        3.3.1 食用菌资源
        3.3.2 药用菌资源
        3.3.3 毒菌资源
4 结论与展望
    4.1 主要结论
        4.1.1 物种多样性研究
        4.1.2 区系多样性研究
        4.1.3 资源现状评价
    4.2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文县主要食用菌
附录 B 文县主要药用菌
附录 C 文县常见毒菌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5)内蒙古沙日温都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国外研究进展
    1.2 国内研究概况
    1.3 研究地概况
        1.3.1 地理位置及地貌
        1.3.2 气候特征
        1.3.3 保护区动植物资源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地设置
    2.2 样品采集和保存
    2.3 大型真菌鉴定
    2.4 大型真菌编目
    2.5 区系组成与分布
    2.6 大型真菌多样性
    2.7 资源评价及评估
3 结果与分析
    3.1 沙日温都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物种组成
        3.1.1 鉴定结果
        3.1.2 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编目
        3.1.3 内蒙古新记录种描述
    3.2 沙日温都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区系分布
        3.2.1 大型真菌的组成特征
        3.2.2 优势科属
        3.2.3 大型真菌区系地理分布
        3.2.4 沙日温都自然保护区与其他地区大型真菌区系关系
    3.3 沙日温都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多样性与植被群落间的关系
        3.3.1 不同植被群落中大型真菌的组成
        3.3.2 不同植被群落中大型真菌科的组成
        3.3.3 不同植被群落中大型真菌优势属与特有种
        3.3.4 不同植被群落中大型真菌多样性
    3.4 沙日温都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评价及濒危程度评估
        3.4.1 大型真菌资源评价
        3.4.2 沙日温都大型真菌受威胁状况评估
4 结论和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6)贺兰山大型真菌子实体形态多样性及特定菌种培养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贺兰山大型真菌的研究现状
        1.1.1.1 贺兰山大型真菌子实体宏观形态学特征相关性和孢子微观形态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1.1.1.2 贺兰山大型真菌检索表编制的研究
        1.1.1.3 贺兰山大型真菌分子学鉴定与分类的研究
        1.1.1.4 贺兰山子实体分布地海拔高度对子实体的形态特征和孢子的形态特征及数量特征之间的关联性研究
        1.1.1.5 菌根菌暗黄粘盖乳牛肝菌S.plorans菌种的培养特性研究
        1.1.2 研究意义
        1.1.2.1 贺兰山大型真菌子实体宏观形态学特征相关性和孢子微观形态特征的相关性研究意义
        1.1.2.2 贺兰山大型真菌检索表编制的研究意义
        1.1.2.3 贺兰山大型真菌分子学鉴定与分类的研究意义
        1.1.2.4 子实体分布地海拔高度对子实体的形态特征和孢子的形态特征及数量特征之间的关联性研究意义
        1.1.2.5 菌根菌暗黄粘盖乳牛肝菌Suillus plorans菌种的培养特性研究意义
    1.2 大型真菌的国内研究现状
        1.2.1 国内各地区大型真菌研究概况
        1.2.2 贺兰山的大型真菌的研究概况
        1.2.2.1 贺兰山真菌的研究工作
        1.2.2.2 贺兰山大型真菌形态学研究现状
        1.2.2.3 贺兰山菌物资源的地理分区与分布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材料
    2.2 研究方法
        2.2.1 贺兰山大型真菌子实体形态观察方法
        2.2.1.1 贺兰山大型真菌子实体宏观形态观察方法
        2.2.1.2 贺兰山大型真菌子实体中孢子的微观形态学观察方法
        2.2.1.3 编制贺兰山野生大型真菌形态检索表
        2.2.2 贺兰山大型真菌子实体形态特征统计分析
        2.2.2.1 子实体宏观特征的统计分析
        2.2.2.2 子实体的孢子的微观形态特征统计分析
        2.2.3 ITS序列的分子学鉴定方法
        2.2.3.1 ITS序列的分子学鉴定实验用仪器和试剂
        2.2.3.2 ITS序列的分子学鉴定实验方法
        2.2.4 海拔高度对大型真菌子实体形态和孢子形态与数量特征的影响
        2.2.5 暗黄粘盖乳牛肝菌Suillus plorans的菌种培养研究
        2.2.5.1 单因素实验
        2.2.5.2 多因素分析实验
    2.3. 数据分析
        2.3.1 聚类分析方法分析子实体特征、孢子特征和海拔高度对子实体和孢子的影响
        2.3.2 暗黄粘盖牛肝菌培养特性的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贺兰山大型真菌子实体形态观察结果
        3.1.1 子实体的宏观形态观察结果
        3.1.2 子实体中孢子的微观形态观察结果
        3.1.2.1 大型子囊菌类
        3.1.2.2 胶质菌类
        3.1.2.3 珊瑚菌类(Ramaria)
        3.1.2.4 多孔菌、齿菌及革菌类
        3.1.2.5 牛肝菌类
        3.1.2.6 伞菌类
        3.1.2.7 红菇类(Russulaceae)
        3.1.2.8 地星和马勃菌类(Geastraceae & Lycoperdales)
        3.1.2.9 子实体内孢子形态特征编码统计
        3.1.3 内蒙古贺兰山野生大型真菌分类检索表
    3.2 子实体形态特征统计分析结果
        3.2.1 子实体整体形态特征编码分析
        3.2.1.1 子实体不同部位表型的多样性类型分析
        3.2.1.2 菌盖特征与菌柄特征多样性的关联性分析
        3.2.1.3 子实体局部特征变化对整体特征的影响
        3.2.1.4 基于子实体表型多样性的聚类分析
        3.2.1.5 基于子实体表型多样性的聚类分析的讨论
        3.2.1.6 基于子实体表型多样性的聚类分析结论
        3.2.2 子实体中孢子微观形态的多样性分析
        3.2.2.1 孢子形态特征及表面特征的多样性
        3.2.2.2 孢子大小比值多样性
        3.2.2.3 孢子形态特征与孢子表面特征的关联性
        3.2.2.4 孢子长宽比的一致性和关联性分析
        3.2.2.5 基于孢子多样性的聚类分析
        3.2.2.6 聚类与判别的结果探讨
        3.2.2.7 孢子的多样性分析讨论
        3.2.2.8 孢子的多样性结论
    3.3 大型真菌ITS序列比对结果
    3.4 贺兰山海拔高度对大型真菌的子实体及孢子形态特征的影响
        3.4.1 海拔高度对子实体及菌盖整体形态多样性影响
        3.4.2 海拔高度对菌盖表面特征多样性影响
        3.4.3 海拔高度对菌盖附属物形态多样性影响
        3.4.4 海拔高度对菌褶着生方式多样性影响
        3.4.5 海拔高度对菌柄形态及表面特征多样性影响
        3.4.6 海拔高度对孢子形态多样性影响
        3.4.7 海拔高度对孢子表面特征多样性影响
        3.4.8 海拔高度对大孢子长宽比多样性影响
        3.4.9 海拔高度对小孢子长宽比多样性影响
        3.4.10 海拔高度对大小孢子极端比多样性影响
        3.4.11 海拔高度对大小孢子平均比多样性影响
        3.4.12 海拔高度对孢子形态特征的影响讨论和小结
        3.4.12.1 小结
        3.4.12.2 讨论
    3.5 暗黄粘盖乳牛肝菌(S. plorans)的菌种培养研究
        3.5.1 pH值对菌种培养的影响
        3.5.2 温度对菌种培养的影响
        3.5.3 碳源对菌种培养的影响
        3.5.4 氮源对菌种培养的影响
        3.5.5 维生素对菌种培养的影响
        3.5.6 正交实验结果统计与分析
        3.5.6.1 碳源对菌落直径的影响
        3.5.6.2 氮源对菌落直径的影响
        3.5.6.3 pH值对菌落直径的影响
        3.5.6.4 温度对菌落直径的影响
        3.5.6.5 碳源和氮源对菌种的直径影响的交互作用分析
        3.5.6.6 温度对菌落重量的影响作用
        3.5.6.7 碳源对菌落重量的影响作用
        3.5.6.8 氮源对菌落重量的影响作用
        3.5.6.9 pH值对菌落重量的影响
        3.5.7 暗黄粘盖乳牛肝菌S.plorans菌种的培养研究结论
        3.5.8 暗黄粘盖乳牛肝菌S.plorans菌种的培养研究讨论
4 结论
5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附录1 海拔高度数据统计
    附录2 中国大型菌物资源的地理分区
    附录3 论文中自测的ITS序列
    附录4 未鉴定确认的贺兰山大型真菌物种名录
    附录5 新鲜子实体图片

(7)蒙古白丽蘑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蒙古白丽蘑药理活性的研究
    1.2 蒙古白丽蘑化学成分研究
    1.3 蒙古白丽蘑生物学性质
    1.4 蒙古白丽蘑发酵研究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本文研究主要技术路线
第二章 蒙古白丽蘑子实体与发酵菌丝体化学成分分析
    2.1 蒙古白丽蘑子实体营养成分分析并与其他9种食用菌营养成分对比研究
    2.2 蒙古白丽蘑子实体化学成分分析
    2.3 蒙古白丽蘑菌丝体高密度深层发酵条件优化
    2.4 发酵菌丝体生物学鉴定
    2.5 蒙古白丽蘑发酵菌丝体与子实体营养成分及化学成分对比分析
    2.6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蒙古白丽蘑子实体不同组分抗肿瘤活性相关机理研究
    3.1 蒙古白丽蘑总多糖抗肿瘤及相关机制研究
    3.2 蒙古白丽蘑总蛋白抗肿瘤及相关机制研究
    3.3 蒙古白丽蘑化学提取物抗肿瘤及相关机制研究
    3.4 实验结果
    3.5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蒙古白丽蘑甾醇类化合物抗肿瘤活性及相关机理研究
    4.1 实验材料和仪器
    4.2 蒙古白丽蘑总甾醇抗肿瘤及相关机制研究
    4.3 蒙古白丽蘑ET与ED两种单体化合物抗肿瘤及相关机制研究
    4.4 结果与分析
    4.5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蒙古白丽蘑治疗肿瘤高通量非靶向代谢组学的研究
    5.1 蒙古白丽蘑总甾醇化合物SLM高通量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
    5.2 实验结果分析
    5.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蒙古白丽蘑治疗肿瘤高通量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的研究
    6.1 实验部分
    6.2 实验结果分析
    6.3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蒙古白丽蘑降血糖作用研究
    7.1 蒙古白丽蘑总多糖降血糖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
    7.2 蒙古白丽蘑水提液(WLM)降血糖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
    7.3 蒙古白丽蘑总甾醇化合物(SLM)降血糖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
    7.4 实验结果
    7.5 小结与讨论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略缩语表
附录 A 蒙古白丽蘑宏观形态
附录 B 市场常见蘑菇
附录 C 蒙古白丽蘑子实体GC-MS离子流图
附录 D(1) 蒙古白丽蘑子实体LC-MS离子流图
附录 D(2) 蒙古白丽蘑菌丝体LC-MS离子流图
附录 E H22荷瘤小鼠
附录 F H22荷瘤小鼠脏腑器官及肿瘤
附录 G(1) 糖尿病模型鼠
附录 G(2) 糖尿病模型鼠
附录 H 深层发酵用菌种及生物反应器类型
作者简介
致谢

(8)五台山食药用真菌资源及“台蘑”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五台山地区自然概况
    1.2 五台山大型真菌研究概况
    1.3 关于“台蘑”资源
    1.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五台山大型真菌物种资源名录
    2.1 材料和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研究方法
    2.2 研究结果
        2.2.1 大型真菌资源名录
    2.3 五台山食药用真菌资源利用状况调查
第三章 五台山“台蘑”及相关种的资源鉴定
    3.1 研究材料
    3.2 研究方法
        3.2.1 获得“台蘑”标本
        3.2.2 形态学和分子学观察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台蘑”及相关种共22种分种检索表
        3.3.2 “台蘑”及相关种的种类及描述
    3.4 台蘑的合理开发及保护策略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1.1 大型真菌资源调查
        4.1.2 “台蘑”及相关资源
    4.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22种“台蘑”及相关种的线条图绘制
附录 B:五台山市场调研照片及大型真菌部分生境照片
作者简介
致谢

(9)不同栽培基质对桑黄中主要成分累积的影响及抗炎活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桑黄研究概况
    1.1 桑黄分类学地位
        1.1.1 桑黄形态及分类
        1.1.2 桑黄真菌资源研究概况
    1.2 桑黄化学成分及药理学作用
        1.2.1 多糖类成分及药理学活性
        1.2.2 黄酮类成分及药理学活性
        1.2.3 其他类成分及药理学活性
    1.3 桑黄人工培育情况
        1.3.1 固体发酵培养
        1.3.2 液体深层发酵培养
        1.3.3 桑黄人工段木栽培
    1.4 论文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桑黄栽培技术的优化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2 菌种制备
        2.2.3 不同灭菌时间选择与菌丝生长情况进行对比
        2.2.4 子实体生产情况及子实体重量对比情况
    2.3 桑黄木段栽培过程
        2.3.1 培养基制备
        2.3.2 棚内管理
    2.4 结果与分析
        2.4.1 菌种分离纯化
        2.4.2 不同灭菌时间菌袋杂菌污染率对比分析
        2.4.3 不同培养基质桑黄子实体对比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有利于桑黄菌丝体中多酚类化合物累积的液体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多酚标准曲线的绘制
        3.3.2 最佳碳源、氮源的筛选
        3.3.3 桑黄液体发酵其他培养条件的优化
        3.3.4 发酵实验
    3.4 小结
第4章 桑黄提取物对大鼠抗炎活性的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试剂与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浓度提取物对炎症大鼠HWL的影响
        4.3.2 不同浓度提取物对炎症大鼠血液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桑黄菌种的筛选及固体栽培
    5.2 桑黄液体深层发酵
    5.3 抗炎活性的筛选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10)中国东北元蘑种质资源评价及其三萜合成途径相关基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国内外元蘑种质资源研究现状
    1.2 食用菌栽培病害研究
    1.3 基因组学研究
    1.4 遗传多样性研究
    1.5 转录组学研究
    1.6 苦味物质研究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元蘑种质资源收集及鉴定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元蘑种质资源评价
    3.1 材料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元蘑基因组分析及其分子进化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元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5.1 材料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元蘑苦味物质三萜合成途径相关基因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3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1 已完成基因组测序的食药用菌物种名录
    附图2.1 野生元蘑生境图片
    附表2-1 栽培数据整理
    附表3-1 元蘑菌株抗病性评价列表
    附表4-1 选择的已发表基因组
    附表4-2 元蘑CYPs基因家族
    附表4-3 不同真菌中CAZymes家族基因的分布
    附表4-4 参与元蘑次生代谢的假定基因和基因簇
    附表4-5 元蘑多糖生物合成的假定基因
    附表5-1 多样性分析选择菌株
    附表5-2 各菌株的SNP检测及注释结果
    附表5-3 各菌株的InDel检测及注释结果
    附表5-4 各菌株的SV检测及注释结果
    附表5-5 各菌株的CNV检测及注释结果
    附表6-1三萜合成中与P450 修饰相关基因列表
作者简介
致谢

四、攀西地区野生食药用真菌资源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长白山地区野生食药用菌资源监测与评价[J]. 谭笑,杨大海,夏蕾,邹亚杰,张波,张维东,赵新宇,温嘉伟. 食用菌学报, 2021(04)
  • [2]吉林省和龙林业局大型真菌资源多样性调查[J]. 刘君旭,刘宇航,王芃芃. 防护林科技, 2021(04)
  • [3]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J]. 杨苗,张杰,白嘉伟,郭建刚,曲亚辉,李会平. 生物多样性, 2021(09)
  • [4]文县尖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的调查研究[D]. 冶晓燕. 西北师范大学, 2021(12)
  • [5]内蒙古沙日温都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初探[D]. 史东明.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6]贺兰山大型真菌子实体形态多样性及特定菌种培养特性研究[D]. 卢玲.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6)
  • [7]蒙古白丽蘑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D]. 王晓岩. 吉林农业大学, 2020(03)
  • [8]五台山食药用真菌资源及“台蘑”的研究[D]. 胡会泽. 吉林农业大学, 2020(03)
  • [9]不同栽培基质对桑黄中主要成分累积的影响及抗炎活性评价[D]. 李福森. 长春师范大学, 2020(08)
  • [10]中国东北元蘑种质资源评价及其三萜合成途径相关基因研究[D]. 田风华.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攀西地区野生食用药用真菌资源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