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依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发挥侨务作用,促进广西实现跨越式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马亮勇[1](2020)在《广西高职院校服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现状与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全面启动。自贸区建成后,东盟和中国的贸易占到世界贸易的13%,成为一个涵盖11个国家、19亿人口、GDP达6万亿美元的巨大经济体,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自贸区,也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顺利落成,对中国和东盟各国都带来的极大的益处,迎来了经济的大发展,对深入推动东盟国家的全面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中的高阶层次,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整个教育体系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通过中国—东盟自贸区这一时代背景下,本文试图从广西高职院校作为切入点,从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经费投入、师资队伍、教学管理、专业体系、国际合作这几个方面进行出发并结合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发展建设进行思考,通过对广西高职院校与东盟自贸区当前的发展现状和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笔者的解决思路,期望为广西高职院校服务东盟自贸区的长远发展以及如何更好的对接东盟自贸区的建设进行探讨与研究。第一部分,通过对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通过文献调研的方法对国内外研究东盟自贸区的发展、探讨;广西高职院校与自贸区的联系发展进行分析对比,了解广西高职院校今后应从哪些方面能更好的服务、合作东盟自贸区的建设提供可行性的看法。第二部分,高职院校服务东盟自贸区整体的必要性分析,提出高职院校服务东盟自贸区的整体需要,服务东盟自贸区有利于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发展;以及东盟自贸区对广西带来的益处。第三部分,在高职院校服务东盟自贸区的现状中,通过为东盟培养的人才分析;对东盟自贸区中的科研领域进行探讨与研究,分析了解东盟自贸区需要高职院校的科研帮助与服务,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高职院校与东盟各国的交流合作日益凸显、交流渠道日益多元化、同时也面对着更多的挑战。第四部分,高职院校在服务东盟自贸区的过程中存在着生源质量应给予重视;经费投入比重不足;师资队伍质量不高;教学管理体制有待完善;专业体系有待优化;国际合作延伸性较弱的不足。第五部分,促进广西高职院校服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对策建议。人才培养方面;应培养全面综合、技能+理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经费投入方面;加大教育经费对高职院校的比重。师资团队方面;应提高师资队伍质量建设。教学管理方面;应加强教学管理意识的全面深入认识。专业建设方面;应焕发专业体系活力。国际合作方面;需要深化国际合作往来。
姜焰凌[2](2018)在《新区域主义视角下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绩效及治理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上个世纪以来,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持续增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合作趋势日益增强;与此同时,新区域主义理论也呈现出全新的治理理论与方法。如何借助新区域主义理论推动我国区域综合治理的专业化、高效化,进而实现区域发展与地方发展的统一,是发展边境区域经济的一项亟待加以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在区域经济合作中,跨境经济合作区是全新的合作模式。云南作为西南内陆对外开放的重点省区及前沿,目前正在加快推进滇越跨境经济合作及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在扩大对外开放、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取得了显着成绩,但也还面临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和应对的挑战。因此,有必要对当前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绩效问题进行评价,构建出针对性的治理框架和治理体系。本论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遴选与构建一套体现新区域主义的量化分析方法,以滇越跨境经济合作为实证对象,对跨境经济合作绩效进行定量评价;基于新区域主义及空间治理观点,就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现状、存在问题展开细致讨论,对跨境经济合作的影响机理尤其是治理结构问题做出系统阐释;结合滇越跨境经济合作区这一实证对象,力图构建出跨境经济合作治理的框架和体系。本论文共分为7章:第一章——绪论。对论文的研究背景、主要问题、研究重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进行说明。第二章——沿边地区跨境经济合作的理论基础。主要对沿边地区跨境经济合作的相关理论进行评述。重点是沿边地区跨境经济合作理论、区域主义理论、跨境经济合作区域主义逻辑理论等。第三章——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基础及进展。对滇越跨境经济合作进展及现状特征展开具体分析,重点分析了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实现基础、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主要进展、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模式及特征。对河口—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的现实基础进行个案分析。第四章——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绩效。首先利用贸易结合度指数对滇越贸易合作联系程度进行测算,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新区域主义视角下跨境经济合作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确定跨境经济合作绩效测度方法,从静态、动态和空间效应三个角度评价滇越跨境经济合作效应,对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制度约束进行深入分析。第五章——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现状与问题。从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运行机制、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主要问题以及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治理结构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分析了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运行框架及主要问题。第六章——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区域治理体系构建。从沿边地区跨境经济合作的区域治理、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区域治理结构、推进跨境经济合作治理体系的策略三个方面,探讨了滇越跨境经济合作区域治理体系构建,对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区域治理提出针对性建议。第七章——结论。对本文的研究进行了总结,论述了论文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对今后的研究提出展望。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论文基于国内外前沿性经济合作理论,采用新区域主义治理理论分析我国滇越边境区域发展实践中的问题,阐述了目前滇越边境区域发展的目标、思路及现实意义。在实证分析过程中,基于静态经济效应和动态经济效应展开分析,构建了实证分析模型和绩效测度方法,结合国外的典型案例与成功经验,提出了促进滇越跨境经济合作及区域发展的政策框架和建议。论文通过对河口—老街跨境经济合作的实证研究,测度了跨境经济合作的绩效,揭示了河口—老街跨境经济合作的经验及其规律性。在实证和量化研究的基础上,从新区域主义与空间治理的视角出发,对滇越跨境经济合作中制度与非制度约束的突破、滇越跨境经济合作高效治理体系的构建等问题,提出了解决框架及建议。论文为新时代下,云南加快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提升与越南、缅甸及老挝的跨境经济合作,构架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提供政策建议及理论参考。
郭裕湘[3](2018)在《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研究 ——以广西H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等战略的实施,西部地方高校的发展及其学术竞争力的提升对推动西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日益被认识。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作为西部地方高校在学术竞争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优势能力,在支撑西部地区实现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国防创新、区域创新、文化创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的现实是,西部地方高校发展速度和学术水平都难以承担起这一历史赋予的责任,因而探索西部地方高校及其学术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也就成为一个理论和现实研究的重要课题。本研究试图在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对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进行一些尝试性探索和研究。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分析和概括了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的概念、内涵和要素系统,在辨析和借鉴新结构经济学核心概念和核心观点的基础上,从起点、路径、关键点、外部引擎四个方面阐述了新结构经济学对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理论价值;本文运用比较研究、文献研究等方法,从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起点——要素禀赋结构,发展路径——遵循比较优势战略,关键环节——学术自生能力获得,以及外部引擎——政府和市场作用发挥等四个方面构建了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EASV-MG”分析框架,并运用案例研究、调查研究、文献研究等方法在“EASV-MG”框架下对案例高校——广西H学院基于自身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比较优势发展路径进行了梳理。在总结案例高校渐进式发展路径经验的同时,也从理论上厘清了比较优势发展路径与特色化发展路径的异同。论文深入探讨了案例高校遵循基于比较优势发展学术竞争力的问题及其背后的原因,并从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角度提出了发展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的政策建议。本文基于学术生产活动的特点,从资源、成果、过程三个层面对高校学术竞争力的内涵和要素系统进行了诠释。从资源要素看,高校学术竞争力是高校学者、学术物力、学术财力有机结合的综合优势能力;从成果要素看,高校学术竞争力表现为学术发现、综合、传播和应用知识的综合优势能力;从过程要素看,高校学术竞争力是高校技术创新、学术制度和学术文化等要素协同作用所体现出的综合优势能力。以上三个层面的十个要素构成了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的一般要素子系统。而西部地方高校所拥的独特的、不可复制的地域性、民族性和自然性特殊要素则构成了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的特殊要素子系统。基于此,本文提出,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是西部地方高校学者获取和利用学术设施、资金、设备,以及西部地区特有学术资源等,在技术创新、学术制度和学术文化的影响下,以学科为基本单元,在发展知识的学术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集学术发现竞争力、学术综合竞争力、学术传播竞争力和学术应用竞争力为一体的综合优势能力。本文尝试运用新结构经济学作为研究的视角,对西部地方高校学术发展的理论困惑和现实困境进行解析。新结构经济学是建立在欠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转型成败经验总结基础上的一门发展经济学理论,它也可作为一个独特的理论视角,为同样欠发达的西部地方高校,在“先决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快速提升学术竞争力,提供一条可供选择借鉴的新路径。该视角的独特之处在于:与过往的趋同模仿的发展模式相比,该理论视角更重视内在要素禀赋在提升学术竞争力过程中的作用;与当前的特色化发展理论视角相比,它在研究起点、发展战略、研究方法等方面也存在根本差别。而对于欠发达的西部地方高校来说,这一来源于欠发达经验总结的新研究视角显然对其学术竞争力提升具有较强的理论针对性和实践指导性,但就目前情况来看,运用该视角研究欠发达高校学术发展的研究非常少,研究欠发达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提升的专题研究基本没有。因而,将该理论视角应用于分析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提升和发展,是一个新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尝试。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出发,本文借鉴了新结构经济学提出的核心概念思想,以“要素禀赋结构(E)—比较优势(A)—发展战略(S)—学术自生能力(V)”为内生路径,以有效市场(M)和有为政府(G)为外引两翼,构建了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EASV-MG”分析框架。通过广西H学院的案例分析发现,“EASV—MG”框架,它既是分析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一个新理论框架,也是引导欠发达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提升的一条新实践路径。在实践中,“EASV—MG”框架不仅为西部地方高校提供了一条遵循基于自身学术生产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发展学术竞争力的合理路径,还为西部地方高校提升学术竞争力指明了一条“欠发达”追赶“发达”高校的渐进式“结构变迁”路径。这条渐进式的“结构变迁”路径,既包含因学校要素禀赋结构变化带来的比较优势结构及其比较优势战略、学科专业结构的升级和变化,还伴随有政府制度结构的变化。在循序渐进的“结构变迁”中,遵循比较优势发展的欠发达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可实现向发达高校的渐进式追赶和提升。从广西H学院的案例出发,运用伯顿·克拉克的三角协调理论分析了目前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提升过程中存在政府作用过度、市场作用不足,以及西部地方高校学术自主不够等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表面上是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提升过程中政府、市场和西部地方高校三个主体间关系的不和谐,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政府权力过大,而政府权力过大则是政府计划思维惯性制约、有效学术市场机制缺失,以及高校学术竞争意识不足等历史和现实原因造成的。西部地方高校要摆脱学术竞争力的落后状况,一方面需要遵循基于自身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发展学术竞争力,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发挥市场在学术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因势利导学校发展优势学科专业、完善软硬基础设施、解决外部性问题等作用。就我国当前转型发展时期而言,政府当务之急是需要进一步合理定位角色因势利导学校发展、健全社会主义有效学术市场机制、改革高校评价标准实施分类评价等,以帮助西部地方高校更快更好地提升和发展学术竞争力。
马继宪[4](2015)在《广西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效应研究》文中提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对外开放政策取得的重要成果。广西是面向东盟开放的前沿,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合作的重要战略支点,也是有机衔接“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门户。一直以来,广西都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很多“先行先试”的政策都来自于广西参与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伟大实践,广西成为中国推动沿边开放、跨境经济合作区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开放前沿。因此,全面研究广西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建设的效应与战略,对推进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在东盟地区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系统回顾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历程、成就与趋势,以及广西在这一进程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并基于这些典型事实和理论梳理构建了 一个理论框架,利用计量和案例分析方法,从政策效应评估的视角,重点从贸易和投资两方面分析和评估了自由贸易区建设对广西的对外贸易、双边投资、区域合作的实际作用与政策效果,以此作为提出广西在我国经济转型和对外开放新常态下进一步扩大开放、推进发展的理论支撑和政策依据。通过科学严谨的实证分析和论证,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一是广西参与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宏观贸易效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对广西国际贸易的净效应为正,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带来的贸易壁垒消减,显着扩大了广西与东盟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创造”了双边贸易的“净增量”。同时,广西与东盟双边经济增长有利于扩大双边贸易;但双边地理距离、国家特征的差异却不利于双边贸易的增长。二是广西参与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微观贸易效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促进了广西微观企业的出口,但不同生产率企业的出口选择是不同的。企业生产率越高,则企业出口倾向越强,参与国际竞争、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越强,从而推动了参与出口的企业数量和贸易规模增长。同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对广西不同行业的企业出口的影响不同,对化学制品行业的企业出口具有正向影响,而对非金属矿制品行业企业的政策效应则不显着。因此,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对广西企业的微观贸易效应存在行业异质性。三是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对广西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效应显着。首先,自贸区建设促进了广西引进东盟和非东盟国家的外来投资增长,且东盟国家外资增长更为显着,但二者形成了投资增长“净效应”。但是,自由贸易区建成后,东盟企业在广西投资增幅相较于非东盟企业有所下滑。其次,广西企业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的政策反应弹性存在规模异质性,只有投资规模很大的企业才会对自由贸易区建立形成显着反应弹性,而投资规模较小的企业,不管其母国是否为东盟国家,其反应弹性也较小。最后,广西外资企业更倾向于以独资方式开展投资,但其行为存在投资规模异质性。四是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对广西对外投资的政策效应显着为正,且企业属性差异是影响投资规模和区域的重要因素,采用合资和参股方式的对外企业比独资企业更受欢迎,私营企业和民营企业更倾向于在东盟投资,而国营企业更倾向于在非东盟地区投资。而且,投资规模和投资方式不同的企业对政策的反应弹性存在异质性,不管投资目的地是东盟还是非东盟国家,投资规模较大时,企业的政策反应弹性较小;反之,投资规模较小时,企业的政策反应弹性较大。五是“两国双园”是“两国一园”模式的创新发展。不管是我国企业“走出去”,还是外资企业“引进来”,都面临较大的嵌入性风险,比如集群网络缺失、企业个体能力欠缺、政策环境不足等。对企业而言,“两国双园”可以确保在风险最低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对方国家的优势资源或规模市场优势,是投资的最佳选择模式。对政府而言,搭建园区平台不仅优化了各自的资源配置结构,推动了地区发展,更进一步加强了人员往来,深化双边全方位关系。“两国双园”模式是当前跨境区域经济合作和双向直接投资的新手段和新模式,是对我国“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的创新发展,对广西和合作地区都产生了积极效应,未来推广前景广阔。因此,本文认为,根据广西参与自贸区建设的效应,确定广西参与自贸区建设的战略目标与战略定位;根据不同产业和企业参与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效应,推动实施广西“外贸强桂”的跨越式发展战略;根据广西东盟双向直接投资关系的特征,制定构建区域合作的“投资跨越”战略;根据企业生产率对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影响,制定微观企业参与自贸区建设的企业战略。
黄志勇,颜洁[5](2014)在《广西在全国新一轮开放中的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兼论广西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总体思路》文中研究指明广西在全国新一轮扩大开放中,面临着多重新的发展机遇,面对着多重新的发展战略,肩负着多重新的重要使命。文章以SWOT分析法,对广西在全国新一轮开放中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等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广西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总体思路、战略路径、战略选择、战略组合和战略总杠杆(总抓手)等,文章指出,广西应不失时机地实施以开放为主导的跨越式发展战略,走开放主导后发跨越发展新路子,加快把广西建设成为中国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门户新枢纽、中国—东盟合作高地,形成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
黄志勇[6](2014)在《广西服务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新方略》文中研究指明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离不开地方政府的积极参与和有效作为。过去10年,广西在服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创造了三大奇迹,积累了十大经验,广西客观上成为中国—东盟战略合作的新高地。当前,广西已经进入高铁时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时代、沿海沿边沿江"三沿"全面开发开放时代、构建新的战略支点时代,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城镇化加速阶段和经济起飞阶段,广西的开放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未来10年,广西将紧紧围绕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以及中国—东盟"2+7"合作框架1,实施以开放为主导的跨越式发展战略,深化与东盟的全面开放合作,着力打造中国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海上丝绸之路的新门户新枢纽、中国—东盟合作高地,服务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把广西与东盟的全面开放合作推上一个新台阶。
黄志勇[7](2013)在《广西前两次大开放浪潮经验启示及对掀起第三次大开放浪潮的对策建议》文中研究指明广西最大的优势是区位,最根本的出路是开放。改革开放以来,广西经历了两次大开放浪潮,特别是近10年来以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为契机开启的第二次大开放浪潮创造了三大奇迹:一是中央战略地方化,二是地方战略中央化,三是区际开放国际化,以大开放大合作促进大发展,使区情发生了重大变化。当前,广西的对外开放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即将迎来第三次大开放浪潮。本文对广西前两次大开放浪潮进行回顾总结,实录演变历程,浓缩经验精华,提出广西应不失时机地实施以开放为主导的跨越式发展战略等对策建议,供掀起第三次大开放浪潮决策参考。
李慧娟[8](2010)在《中国边境口岸城市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地域辽阔,有21000多公里的内陆边界线,中国陆上有辽宁、内蒙古、云南、广西等9个省、自治区与15个国家地区接壤,使边境口岸城市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制定实施了沿边开放战略及各种具体政策,中国边境口岸城市凭借其独特的地缘优势,以对外贸易为带动的各项产业发展十分迅速,不仅促进了边境口岸城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快速发展,同时也推动了边境地区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长足发展。但与沿海地区相比,边境口岸城市的发展仍落后于沿海港口城市的发展。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贸易保护主义日益抬头,直接影响了中国边境口岸城市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和国内外背景下,中国边境口岸城市的发展将面临更多挑战与机遇。原有的发展模式及政策已经与边境地区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因此,进一步探索边境口岸城市发展新模式、出台新政策就成为未来边境口岸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边境口岸城市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全文分为五个部分,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意义,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工作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本文思路和结构框架;第二部分主要从边境口岸城市的含义、成因等方面概括其涵义。同时,对内陆中心城市、沿海港口城市与边境口岸城市在功能、特征等方面的予以比较分析;第三部分采用大量统计数据和图表,主要在中国边境口岸城市的分布及其特征分析基础上,通过城市建设、对外贸易、产业结构三个方面概括中国边境口岸城市的发展现状,从而对中国边境口岸城市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进行分析;第四部分一方面辩证地阐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次区域经济合作与边境口岸城市之间的关系,并进行中国边境口岸城市发展的SWOT分析,另一方面在借鉴国外成功发展经验基础上,对中国边境口岸城市发展模式选择及对策研究进行探讨;最后第五部分为实证研究部分,主要选取内蒙古满洲里市作为典型个案分析。满洲里作为中国内陆主要边境口岸之一,研究满洲里的发展历史、特点及未来发展模式对于中国边境口岸城市的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这一部分中通过对满洲里市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和回顾,总结该口岸城市发展的特点;并对满洲里市进行边境贸易贡献分析和发展条件分析,在上述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满洲里市发展模式选择及相应的政策建议。
卫自光,杨德辉,覃洁贞,陈洪毅,王兆林,周青[9](2009)在《提升南宁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的地位和作用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邓云宁[10](2009)在《加快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 实现广西经济跨越式发展》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创建,有利于广西扩大与东盟的贸易规模,改善广西吸引国外和区外资金的条件,促进广西优势工业、旅游、交通运输和物流业的发展,从而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使广西与东盟国家同类的产业和产品面临挑战,特别是农产品将受到较大的冲击。因此,广西必须从实际出发,紧紧扣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采取积极、切实的措施,抓住机遇,促进经济跨跃式发展。
二、依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发挥侨务作用,促进广西实现跨越式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依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发挥侨务作用,促进广西实现跨越式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广西高职院校服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现状与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1.国际局势演变促使东盟自由贸易区应运而生 |
2.东盟自贸区拉动广西经济引擎新发展 |
3.广西高职院校为东盟自贸区提供动力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文献综述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五)主要概念界定 |
1.高等职业教育 |
2.高等职业院校 |
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
(六)研究的理论基础 |
1.人力资本理论 |
2.可持续发展理论 |
3.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一、广西高职院校服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必要性 |
(一)适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整体发展的需要 |
(二)促进广西高职院校深化改革与内涵发展的需要 |
(三)推动广西经济社会可持续跨越式发展水平的需要 |
二、广西高职院校服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现状分析 |
(一)高职院校为东盟自由贸易区培养人才现状分析 |
1.高职院校学生规模较大,但学生创新理念较为匮乏 |
2.高职院校在校生总数多,但学生综合素养亟待加强 |
3.高职院校服务东盟就业率较高,但毕业生社会认可度有待彰显 |
4.高职院校开设专业较多,但东盟相关专业较为不足 |
(二)高职院校推动东盟自贸区科研工作现状分析 |
1.服务东盟科研项目较多,但科研层次与高度效果不佳 |
2.政府教育经费逐年上升,但研究东盟经费投入偏少 |
3.科研鼓励政策吸引力大,但科研创新与竞争力薄弱 |
(三)高职院校与东盟国家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现状分析 |
1.高职院校与东盟各国交流成效日益显着化 |
2.高职院校与东盟各国交流渠道趋于多元化 |
3.高职院校与东盟各国交流挑战逐步升级化 |
三、广西高职院校服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服务东盟自贸区的经费投入比重不足 |
1.经费投入总量不高 |
2.经费投入分配不均 |
3.经费投入机制不全 |
(二)高职院校生源质量应给予重视 |
1.新生入学成绩普遍下滑 |
2.学生学习动因多数不强 |
3.家庭教育观念依然陈旧 |
(三)服务东盟自贸区师资队伍质量不高 |
1.高水平教师数量稀缺 |
2.教师老龄化现象显着 |
3.教师素养轻视“内涵式”升华 |
(四)教学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
1.意识观淡薄任务不清晰 |
2.学校侧重程度并不深入 |
(五)东盟相关专业体系建设有待优化 |
1.人才培养特色观模糊 |
2.专业设置缺乏科学性 |
3.课程建设化水平较低 |
(六)高职院校与东盟国家的国际合作延伸性弱 |
1.开拓性视角有待提升 |
2.实质性项目有待开发 |
四、促进广西高职院校服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对策建议 |
(一)加大教育经费对高职院校的比重 |
1.积极争取教育专项资金 |
2.拓宽教育经费筹措途径 |
(二)培养全面综合、技能+理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东盟自贸区建设 |
1.人才培养模式应与时俱进 |
2.突出高职院校的人才特色 |
(三)提高师资队伍质量建设 |
1.加强师资队伍配置关注度 |
2.师资队伍结构适当优化度 |
(四)提升教学管理意识 |
1.及时转变教学管理理念 |
2.完善教学管理整合制度 |
(五)焕发专业体系活力 |
1.强化专业建设与改革 |
2.加强专业调研广域度 |
(六)深化国际合作往来 |
1.强化国际合作性意识 |
2.完善国际化制度规定 |
3.合理有序推进国际化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2)新区域主义视角下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绩效及治理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聚焦问题及章节安排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4.1 技术路线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综述 |
1.5.1 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综述 |
1.5.2 新区域主义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综述 |
1.5.3 我国边境合作发展研究综述 |
1.5.4 区域治理研究综述 |
1.5.5 研究评述 |
第2章 沿边地区跨境经济合作的理论基础 |
2.1 沿边地区跨境经济合作理论 |
2.1.1 跨境经济合作概念和特点 |
2.1.2 跨境经济合作的相关理论 |
2.2 区域主义理论的发展演变 |
2.2.1 区域主义的相关概念 |
2.2.2 区域主义的理论演进 |
2.2.3 新区域主义的理论内涵 |
2.2.4 新区域主义的特点 |
2.3 跨境经济合作的区域主义逻辑 |
2.3.1 跨境经济合作的区域化及一体化 |
2.3.2 新区域主义视角下的跨境经济合作 |
第3章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基础及进展 |
3.1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实现基础 |
3.1.1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时代背景 |
3.1.2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地缘环境 |
3.2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主要进展 |
3.2.1 合作制度及平台建设 |
3.2.2 经济贸易及投资合作 |
3.2.3 互联互通建设方面 |
3.2.4 其他领域的合作进展 |
3.3 河口-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的个案考察 |
3.3.1 中国河口跨境合作的有利条件 |
3.3.2 越南老街跨境合作的有利条件 |
3.3.3 河口-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进展 |
第4章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绩效 |
4.1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关系评估:基于贸易结合度指数的评估 |
4.2 跨境经济合作绩效量化评估 |
4.3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效应 |
4.3.1 贸易投资的静态效应 |
4.3.2 贸易投资的动态效应 |
4.3.3 跨境合作的空间效应 |
4.4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制度约束 |
第5章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现状与问题 |
5.1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运行机制 |
5.1.1 功能定位及发展目标 |
5.1.2 功能分区与产业布局 |
5.1.3 具体运作模式 |
5.1.4 具体实施过程 |
5.2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治理结构 |
5.2.1 云南的跨境经济合作治理 |
5.2.2 越南的跨境经济合作治理 |
5.2.3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治理差异 |
5.3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主要问题 |
5.3.1 边境地区经济实力欠佳 |
5.3.2 大额贸易逆差,经济结构趋同 |
5.3.3 政策约束 |
5.3.4 走私泛滥,边境安全问题成隐患 |
5.3.5 融资困难 |
5.3.6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
5.3.7 经济合作区认知偏差,制度供给存在障碍 |
5.3.8 跨境合作区城市规模太小,还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城市带或城市群 |
5.3.9 产业结构不合理,贸易人才匮乏 |
第6章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区域治理体系构建 |
6.1 沿边地区跨境经济合作的区域治理 |
6.1.1 跨境经济合作的区域治理理念 |
6.1.2 跨境经济合作治理模式借鉴 |
6.2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区域治理结构 |
6.2.1 跨境经济合作治理模式选择 |
6.2.2 跨境经济合作治理的组织构架 |
6.2.3 跨境经济合作争端解决机制 |
6.3 推进跨境经济合作治理体系的策略 |
6.3.1 筑实区域化的共识及地域认同 |
6.3.2 提升跨境经济合作水平及效应 |
6.3.3 加快跨境合作制度共建 |
6.3.4 找准云南长期发展的战略定位 |
6.3.5 边境口岸经济体系的建构 |
6.3.6 完善人才保障及基础设施条件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进展与成绩 |
7.1.1 经济合作和口岸建设取得成效 |
7.1.2 跨境经济合作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
7.2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
7.2.1 边境地区经济实力欠佳 |
7.2.2 大额贸易逆差,经济结构趋同 |
7.2.3 政策约束 |
7.2.4 走私泛滥,边境安全存在隐患 |
7.2.5 融资困难 |
7.2.6 经济合作区认知偏差,制度供给存在障碍 |
7.2.7 产业结构不合理,贸易人才匮乏 |
7.3 推进跨境经济合作治理体系的策略 |
7.3.1 筑实区域化共识及地域认同 |
7.3.2 扩大跨境经济合作水平及效应 |
7.3.3 加快跨境合作制度共建 |
7.3.4 找准云南长期发展的战略定位 |
7.3.5 加快边境口岸经济体系的建构 |
7.3.6 完善人才计划保障,提升互联互通水平 |
7.4 本研究的意义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承担项目情况 |
致谢 |
(3)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研究 ——以广西H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设计 |
2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基本概念与内涵 |
2.1 西部地方高校 |
2.2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 |
3 新结构经济学与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理论分析 |
3.1 新结构经济学的产生与影响 |
3.2 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概述 |
3.3 新结构经济学对西部地方高校提升学术竞争力的理论价值 |
4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EASV-MG分析框架 |
4.1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要素禀赋结构 |
4.2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比较优势与战略选择 |
4.3 西部地方高校的学术自生能力 |
4.4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市场和政府作用 |
4.5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EASV-MG发展路径 |
5 基于EASV-MG框架的案例分析——以广西H学院为例 |
5.1 案例对象及其选择缘由 |
5.2 广西H学院学术竞争力发展案例分析 |
6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
6.1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问题 |
6.2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
6.3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提升的政策建议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广西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面临深刻变迁的国际背景 |
1.1.1 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深化推动了自由贸易区建设快速发展 |
1.1.2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新发展 |
1.1.3 “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提出新要求 |
1.1.4 TPP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构成挑战 |
1.1.5 RCEP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带来新机遇 |
1.2 研究的现实意义 |
1.2.1 广西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有利于深化中国对外开放 |
1.2.2 广西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有利于中国学习和利用自由贸易规则 |
1.2.3 广西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有利于加快实施“一带一路”战略 |
1.3 文献综述 |
1.3.1 对自由贸易区理论的研究 |
1.3.2 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意义的研究 |
1.3.3 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内容的研究 |
1.3.4 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方式的研究 |
1.3.5 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策略的研究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的基本思路 |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3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5.1 研究的主要创新 |
1.5.2 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的重点 |
2 有关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主要理论 |
2.1 基于国家为研究主体的自由贸易区建设理论 |
2.1.1 基于发达国家自由贸易区建设经验的主要理论 |
2.1.2 基于发展中国家自由贸易区建设经验的主要理论 |
2.2 基于贸易流量和企业决策的自由贸易区建设理论 |
2.2.1 基于贸易流量分析的自由贸易理论 |
2.2.2 基于微观企业决策的自由贸易理论 |
3 广西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独特地位与作用 |
3.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历程的演变与战略地位 |
3.1.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历程 |
3.1.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成效 |
3.1.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趋势 |
3.1.4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战略地位 |
3.2 广西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独特优势 |
3.2.1 区位交通优势 |
3.2.2 “南宁渠道”优势 |
3.2.3 协同发展优势 |
3.2.4 独特平台优势 |
3.2.5 人文融合优势 |
3.3 广西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作用 |
3.3.1 广西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促进广西开放型经济全面发展 |
3.3.2 提升广西服务国家战略能力 |
4 广西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贸易效应研究 |
4.1 广西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宏观贸易效应研究 |
4.1.1 自由贸易区建设对宏观贸易效应的理论机制 |
4.1.2 广西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宏观贸易效应的研究 |
4.1.3 有关宏观贸易效应的主要结论 |
4.2 广西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微观贸易效应研究 |
4.2.1 自由贸易区建设对企业贸易效应的理论机制 |
4.2.2 广西企业参与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基本事实与主要特征 |
4.2.3 广西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微观贸易效应研究 |
4.2.4 有关微观贸易效应的主要结论 |
4.3 广西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贸易效应的基本结论 |
4.3.1 广西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宏观贸易效应的基本结论 |
4.3.2 广西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微观贸易效应的基本结论 |
5 广西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投资效应研究 |
5.1 对中国-东盟自贸易区建设投资效应的评估方法 |
5.1.1 政策效应评估的基本方法 |
5.1.2 “倍差”评估法的基本原理 |
5.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投资效应研究 |
5.2.1 东盟与广西直接投资的基本事实与主要特征 |
5.2.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与东盟企业对广西投资效应研究 |
5.2.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与广西企业对东盟投资效应研究 |
5.3 广西与东盟双向直接投资的新模式:“两国双园” |
5.3.1 “两国双园”:广西与东盟双向直接投资的新模式 |
5.3.2 广西与东盟“两国双园”建设的路径选择 |
5.3.3 广西与东盟“两国双园”建设的成效与启示 |
5.4 广西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投资效应的基本结论 |
5.4.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对广西“引进来”的效应 |
5.4.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对广西“走出去”的效应 |
5.4.3 广西与东盟“两国双园”双向直接投资新模式的基本结论 |
6 广西进一步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对策措施 |
6.1 广西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机遇和挑战 |
6.2 广西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基本目标 |
6.2.1 战略体系的构成 |
6.2.2 广西进一步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战略目标 |
6.2.3 广西进一步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战略定位 |
6.2.4 广西进一步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战略重点 |
6.3 广西进一步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对策措施 |
6.3.1 “外贸强桂”发展战略的基本对策措施 |
6.3.2 “投资跨越”发展战略的基本对策措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5)广西在全国新一轮开放中的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兼论广西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总体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广西在全国新一轮开放中的SWOT分析 |
(一) 优势分析 |
(二) 劣势分析 |
(三) 机遇分析 |
(四) 挑战分析 |
(五) 广西在全国新一轮开放中的SWOT组合矩阵 |
二、广西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总体思路和战略选择 |
(一) 总体思路 |
(二) 战略路径 |
(三) 战略选择 |
(四) 战略组合 |
(五) 战略总杠杆 (总抓手) |
结束语 |
(6)广西服务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新方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广西服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新经验 |
二、广西服务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新基础 |
三、广西服务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新方略 |
(一)实施以开放为主导的跨越式发展战略 |
(二)五大战略任务和五个工作重心 |
(7)广西前两次大开放浪潮经验启示及对掀起第三次大开放浪潮的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前两次大开放浪潮的简要回顾 |
(一) 第一次大开放浪潮 (1992~1997年) |
1. 大背景和大环境 |
2. 主要做法和主要特点 |
3. 主要成就 |
(二) 调整期 (1998~2002年) |
1. 大背景和大环境 |
2. 主要做法和主要特点 |
3. 主要成就 |
(三) 第二次大开放浪潮 (2003~2007年) |
1. 大背景和大环境 |
2. 主要做法和主要特点 |
(四) 第二次大开放浪潮的延续 (2008~2012年) |
1. 大背景和大环境 |
2. 主要做法和主要特点 |
(五) 第二次大开放浪潮的主要成就 |
1. 广西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明显提升。 |
2. 广西在中国—东盟战略合作中的话语权不断增强。 |
3. 广西在国际国内区域合作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
4. 多项开放工作创全国第一。 |
5. 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
二、前两次大开放浪潮的成功经验 |
(一) 中央战略地方化促进大开放 |
(二) 地方战略中央化提升大开放 |
(三) 区际开放国际化拓展大开放 |
(四) 开放型经济基地化承载大开放 |
(五) 发展环境大优化保障大开放 |
(六) 开放工作机制化护航大开放 |
(七) 思想大解放推动大开放 |
(八) 把握大机遇掀起大开放 |
三、对掀起第三次大开放浪潮的对策建议 |
(一) 把大开放战略摆到主导战略的重要位置, 不失时机地实施以开放为主导的跨越式发展战略 |
(二) 加强对广西实施大开放战略的统筹谋划和科学规划, 不失时机地掀起第三次大开放浪潮 |
1. 加强对广西对外开放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
2. 做好新一轮大开放浪潮的思想、思路、理论、项目、氛围、政策、人才准备。 |
(三) 把“中国—东盟银行”作为掀起第三次大开放浪潮的总杠杆, 不失时机地推动国家在南宁创建“中国—东盟银行” |
(8)中国边境口岸城市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
三、主要内容及技术线路图 |
四、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边境口岸城市的界定 |
第一节 边境口岸城市的涵义 |
一、边境口岸城市的含义 |
二、边境口岸城市的成因 |
第二节 内陆中心城市、沿海城市与边境口岸城市比较 |
一、内陆中心城市特点及经济功能 |
二、沿海港口城市的类型及特点 |
三、边境口岸城市特征 |
第二章 中国边境口岸城市发展状况分析 |
第一节 中国边境口岸城市分布 |
一、中国边境地区区域概况 |
二、中国边境口岸城市的分布 |
第二节 中国边境口岸城市发展现状 |
一、边境口岸城市的城市建设 |
二、边境口岸城市的对外贸易 |
三、边境口岸城市的产业结构 |
第三节 边境口岸城市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分析 |
一、边境口岸城市发展推动其城市化进程 |
二、带动中国边境地区经济和社会的超前发展 |
三、在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
第三章 中国边境口岸城市发展模式选择 |
第一节 中国边境口岸城市发展的选择依据 |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边境口岸城市 |
二、次区域经济合作与边境口岸城市 |
三、边境口岸城市发展SWOT分析 |
第二节 国外成功发展经验借鉴 |
一、墨西哥边境口岸城市发展之路 |
二、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三国边境城市利用地缘优势共同开发 |
第三节 中国边境口岸城市发展模式选择及对策研究 |
一、中国边境口岸城市发展模式选择 |
二、中国边境口岸城市发展对策研究 |
第四章 实证研究——满洲里市发展模式研究 |
第一节 满洲里市发展状况分析 |
一、满洲里市发展历史与现状 |
二、满洲里市发展特点 |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二节 满洲里市发展模式选择的依据 |
一、边境贸易对满洲里市发展的贡献分析 |
二、满洲里市发展的条件分析 |
第三节 满洲里市发展模式选择及建议 |
一、满洲里市发展模式选择——跨境经济合作带动模式 |
二、满洲里市发展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后记 |
(9)提升南宁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的地位和作用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导 论 |
(一)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由来及演进。 |
(二) 提升南宁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背景。 |
1.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
2.世界自由贸易区发展的成功经验。 |
3.国家及区域战略的推进。 |
(三) 提升南宁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重大意义。 |
二、现阶段南宁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中的地位与综合评价 |
(一) 南宁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中地位的基本状况。 |
1.南宁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主要城市重要指标比较。 |
(1) 总体经济实力比较。 |
(2) 各主要城市的国际水平比较。 |
(3) 各主要城市的基础设施比较。 |
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主要城市综合竞争力比较。 |
(二)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框架下的南宁发展的基础条件与制约因素分析。 |
1.基础条件分析。 |
(1) 宏观环境。 |
(2) 区域性物流基地建设。 |
(3) 区域性商贸基地建设。 |
(4) 区域性加工制造基地建设。 |
(5) 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
(6) 区域性信息交流中心建设。 |
(7) 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 |
2.制约因素分析。 |
(1) 城市经济总量偏小, 综合实力不强。 |
(2) 产业基础薄弱, 经济外向度较低。 |
(3) 城市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区域互动不强。 |
(4)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 |
(5) 现代服务业基础薄弱。 |
三、提升南宁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机遇与挑战 |
(一) 南宁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机遇。 |
(二) 南宁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挑战。 |
四、南宁城市功能定位与地位提升的战略目标 |
(一) 功能定位。 |
1.建设区域性加工制造基地。 |
2.建设区域性物流基地。 |
3.建设区域性商贸基地。 |
4.建设区域性国际综合交通枢纽中心。 |
5.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 |
6.建设区域性信息交流中心。 |
(二) 阶段性目标。 |
五、提升南宁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地位与作用的对策措施 |
(一) 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构筑国际大通道。 |
(二) 加快建设南宁保税物流中心, 促进商贸物流业发展。 |
(三)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完善城市的国际化服务功能。 |
1.加快建设中国—东盟区域性信息交流中心。 |
2.加快建设面向东盟的区域性金融中心。 |
(四) 谋求多形式的对外合作, 提升南宁对外开放水平。 |
(五) 扩大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效应, 深化南宁对外经贸关系。 |
(六) 依托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 积极打造南北钦防城市群。 |
(七) 强化南宁城市软实力建设, 打造区域性文化中心。 |
(八)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 实施建设创新型城市战略。 |
四、依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发挥侨务作用,促进广西实现跨越式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高职院校服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现状与问题研究[D]. 马亮勇.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2]新区域主义视角下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绩效及治理体系构建研究[D]. 姜焰凌.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2)
- [3]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研究 ——以广西H学院为例[D]. 郭裕湘.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3)
- [4]广西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效应研究[D]. 马继宪. 武汉大学, 2015(03)
- [5]广西在全国新一轮开放中的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兼论广西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总体思路[J]. 黄志勇,颜洁. 改革与战略, 2014(11)
- [6]广西服务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新方略[J]. 黄志勇. 东南亚纵横, 2014(06)
- [7]广西前两次大开放浪潮经验启示及对掀起第三次大开放浪潮的对策建议[J]. 黄志勇. 东南亚纵横, 2013(07)
- [8]中国边境口岸城市发展模式研究[D]. 李慧娟. 中央民族大学, 2010(05)
- [9]提升南宁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的地位和作用对策研究[J]. 卫自光,杨德辉,覃洁贞,陈洪毅,王兆林,周青. 经济研究参考, 2009(65)
- [10]加快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 实现广西经济跨越式发展[J]. 邓云宁. 传承, 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