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 IP 的多媒体应用的 QoS 策略

基于 IP 的多媒体应用的 QoS 策略

一、基于IP的多媒体应用的QoS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师玉龙[1](2020)在《面向SDN的物联网服务中间件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物联网服务是指在物联网场景中为用户提供无处不在的、实时的、安全的和智能化的服务。近几年来,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和传感技术的进步,物联网设备和服务爆炸性增长。面对海量数据、异构网络和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如何设计和实现物联网服务变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发布/订阅中间件常被用来构建物联网服务的通信基础设施,旨在建立一个物联网平台对下层网络统一消息格式、互联异构网络,对上层应用提供统一的抽象,并为物联网服务高效地交付事件。新兴的软件定义网络因其逻辑上中心化的控制器和控制与转发分离等特性为网络带来了良好的可编程性和灵活性。SDN可用于解决物联网服务中从发布者到订阅者间交付事件的服务质量保证难题。发布/订阅中间件与SDN结合,形成了面向SDN的发布/订阅中间件,更进一步地推动了物联网时代的到来。本文的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针对如何利用SDN和发布/订阅中间件提供物联网服务的问题,提出了似SDN的发布/订阅中间件架构和实现框架,并详细阐述了如何使用该架构去实现似SDN的面向主题的发布/订阅中间件原型作为物联网的通信基础设施。本文还描述了如何利用SDN网络的可编程性通过SDN控制器编码事件主题优先级和授权策略到SDN交换机流表项的匹配字段去实现区分化的物联网服务和用户访问控制,提高了物联网事件交付的效率和安全性。(2)针对物联网服务中QoS的保证难题,设计了支持跨层QoS的控制框架去提高物联网服务中似SDN的发布/订阅中间件交付事件的QoS。跨层意味着在不同的管理层面控制QoS。一层在控制层,利用SDN集中化控制的特性从局部角度提高SDN控制器自治域内的QoS,另一层在全局管理层,从管理员的角度提高全局网络的QoS。并用区分化服务和访问控制两个应用场景验证了跨层QoS控制框架设计的合理性。(3)针对物联网服务中海量时延敏感数据实时交付的问题,设计了一个改进最短路的面向主题的Steiner树多播路由算法,去为多个主题构建发布/订阅覆盖网络,最大程度地减少了事件传输的总链路时延并减少了 SDN交换机中的流表项数,提高了事件交付的效率,形成了快速多播路由。还设计了一个面向主题的基于桶的多播转发算法去提高事件转发的效率,并考虑了主题间的订阅覆盖关系去减少交换机的流表项数,提高了交换机的匹配能力。这两个算法和似SDN的设计一起构成了物联网中似SDN的面向主题基于桶的快速多播路由。(4)针对物联网服务中用户需求多样化定制化的特点,提出了如何使用似SDN的发布/订阅中间件架构和在SDN交换机的出端口上配置优先级队列来提供区分化的物联网服务。本文从两个角度设计了基于用户需求的两层队列管理机制去保证区分化服务的可靠性:一个是SDN控制器中关于单个交换机的本地队列带宽调整算法。另一个是管理员中关于从发布者到订阅者路径上所有交换机的全局QoS控制策略。这样,利用SDN集中化的控制去获得全网拓扑,从系统角度动态配置交换机的时延约束,更合理地分配队列带宽,保证了物联网区分化服务的可靠性。

韩凯[2](2019)在《某万吨级海事船通信网络方案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日益强大,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包括在东海、南海海域开展生命救助、海洋安全监管、海上指挥管理,打击海上各种违法活动,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等方面。海事巡逻船发展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现役的千吨级海事巡逻船功不可没,但是目前普遍存在几个问题:由于吨位低,对抗恶劣海况能力有限,无法执行远海任务;系统通联手段少,近海通信方式依靠运营商的移动网络,移动基站覆盖不到的地方使用微波,但微波通信也会受到距离的制约,影响远海执行任务的能力;千吨级海事巡逻船的通信装备配置低,影响海事船编队指挥和综合指挥能力。所以为了加快推进国家相关规划布局的实施,有效提高我国海事部门应对远海海域执行任务的要求,需要建造一艘综合能力更强、能够适应全球海域内执行海事应急处置任务的新型的万吨级海事船。本文通过对某万吨海事船通信网络进行需求调研,针对需求性分析结果,确定通信网络由海事业务网、航行保障网与日常保障网组成。制定该通信网络拟采用的技术包括:IP地址分配、组播路由、服务质量(QOS)等。总体架构借鉴军事信息网络体系理论基础,采用面向服务架构技术和业务、控制、承载分离的思想,技术分层上采用“四层两面”架构。通过对系统总体架构的深入研究,三网基础部分采用统一技术体制构建承载平台,实现各业务系统由IP体制统一承载。根据业务需求设计了三网基础部分的网络架构,局域网和广域网的路由协议,VL AN划分。明确三网各分系统的功能、性能、内外接口等要求,完成各分系统的方案设计,对方案中采用的设备进行选型。通过搭建环境进行参数配置,验证万吨级海事船通信网络方案设计合理、可行。该通信网络方案满足不同业务子系统、不同接入方式、不同类型业务对网络承载能力提出的要求。通过运用业务分类、流量监测、队列调度、带宽控制及层次化QOS策略,按需实现精细化的流量控制、端到端的可靠传输等服务。该方案实现了预期设计目标,为后续项目的工程实施起到了指导性作用。

姚琼,遇琪,周希,宫良,聂明杰[3](2019)在《广电网络承载视音频业务的性能指标及控制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研究分析了IP网络环境影响业务QoS的要素,包括国内外相关领域现状及试验分析情况,并立足有线电视网络现状,综合分析了各网络层次的QoS技术,提出了广电IP网络层次化端到端QoS策略及相应的部署建议。

祖健文[4](2019)在《LTE宽带集群系统EPC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LTE宽带集群系统是一种具有多媒体指挥调度功能的专用移动通信系统。LTE宽带集群系统EPC(Evolved Packet Core,演进分组核心)具有接入控制、分组路由、数据传输以及移动性管理等功能。MBMS(Multimedia Broadcast/Multicast Service,多媒体广播/多播业务)可以解决LTE宽带集群系统信道共享的问题,提高LTE宽带集群系统的信道利用率和用户容量,是LTE宽带集群系统EPC的关键技术。因此,LTE宽带集群系统EPCMBMS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综述国内外LTE宽带集群系统及其EPC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研究并验证了LTE宽带集群系统的MBMS功能,主要工作如下1.基于LTE宽带集群系统EPC的架构,分析了 LTE宽带集群系统EPC的功能,阐述了 MBMS的功能层、工作模式、逻辑架构以及协议栈结构2.通过对LTE宽带集群系统EPC的MBMS集群通信服务管理过程、MBMS承载服务的广播会话控制过程的研究,提出了一种MBMS承载与集群业务的绑定方法,设计了 MBMS承载与集群业务之间的映射与解映射过程,可提高LTE宽带集群系统业务的传输效率3.提出了一种基于SYNC协议的MBMS用户数据同步算法,并对该算法进行了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不但可以保证EPC与eNodeB之间的MBMS用户数据同步,而且还可以有效地降低MBMS用户数据传输速率波动对QoS的影响。4.提出了一种LTE宽带集群系统EPC MBMS的软件架构,该架构结合了MBMS集群通信服务的控制功能和MBMS用户数据传输的功能,具有信令处理速度快、用户数据传输效率高等特点。利用C语言,基于Linux操作系统,开发了LTE宽带集群系统EPC的广播组播服务中心、多媒体广播/多播服务网关以及移动性管理实体,实现了 LTE宽带集群系统EPC MBMS控制面和用户面的功能5.利用OpenAirInterface和USRP软件无线电平台,搭建了 LTE宽带集群系统仿真验证平台,对MBMS控制面功能和用户面性能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广播组播服务中心、多媒体广播/多播服务网关以及移动性管理实体实现了MBMS承载的建立、更新、停止以及用户数据传输等功能;MBMS控制面的处理时延小于100毫秒;MBMS用户数据同步性能和MBMS承载的数据传输速率满足LTE宽带集群系统总体设计要求。

吴加伟[5](2019)在《软件定义网络中流媒体服务QoS保障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网络规模的急剧膨胀和视频业务应用型的不断丰富,流媒体视频已经成了当前互联网上业务的主流,其低延时(抖动)、高吞吐量、低丢包率等参数对于视频传输服务质量的保障是至关重要的,这对网络资源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现有网络体系架构在满足应用请求的同时暴露出很多的弊端,从而导致保障QoS的尝试均不太成功。如何保障视频传输QoS质量以及网络路由调度效率问题成为业界的研究热点,也是多媒体视频流传输亟待解决的难题。以SDN/OpenFlow为代表的一种新的未来网络体系结构,它通过打破垂直集成、将网络的控制逻辑与底层路由器和交换机实现分离、促进网络控制的集中化并引入对网络进行编程的能力来提高网络管理的灵活性和可靠性。因此,本文在充分利用SDN的优势来研究多媒体传输视频QoS优化问题以及流量调度相关的问题。本文研究内容包括:第一,针对当前流媒体应用中多路径调度算法效率低下以及端到端时延变化波动大的问题,这两个问题严重的影响了视频传输的质量,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SDN动态、自适应的多路径传输视频的QoS保障算法。该算法的架构是对现有SDN架构的扩展,而且充分利用了SDN的优势,对网络中的动态节点进行动态的管理,满足视频传输的QoS保障的要求。本文提出带多个约束条件的QoS路径优化算法,通过控制器实时获取底层网络设备的QoS参数,并把这些参数作为多约束代价函数的输入参数,从而实现了对路由的计算。第二,针对多媒体网络中存在长时间占用带宽的流而导致网络拥塞,提出了在SDN架构下的基于多级反馈队列带宽自适应的调节机制,该方法根据网络链路拥塞状态确定链路的拥塞程度以及队列的优先级别,通过抢占其它队列的带宽来调节支持特定业务的带宽,以保障特定业务的传输质量,能充分利用网络中的资源。实验结果验证了此方法能有效的避免某些流恶意长时间占用带宽而导致网络的拥塞或丢失大量的数据包,从而保证了高优先级消息准确到达;而且此方法可以对流进行多级调度,能满足各种类型流的需求以及各个队列的抗干扰能力比较强。第三,针对优先级不同的业务实现不同的QoS保障的策略,提出了一种基于SDN动态多路径优先级感知的算法,实现了对特定的业务QoS的保障,该算法充分考虑了多媒体流的优先级和实时的链路状况以及链路负载,并以此为依据给出了链路代价,通过考虑链路代价,尽可能的减少业务间的影响,以便合理的分配带宽资源。

杨恩众[6](2017)在《软件定义多媒体组播系统与传输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的进步,诸如互联网电视、视频会议、视频点播、网络视频监控、虚拟现实等多媒体应用越来越深入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随之而来的是网络中IP流量的急速增长,而快速增长的网络资源消耗,可引发网络拥塞、传输时延变大等问题,最终会降低多媒体业务的服务质量,导致用户体验变差,因此需要寻求新的机制、架构和算法对多媒体传输业务进行优化。网络承载的业务不断丰富,当前互联网出现了诸如体系臃肿、服务质量保障缺失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学术与产业界正在探索建立新的网络体系架构。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ing,SDN)近年来被提出,因其支持服务可编程、网络可控等优势被业界认为是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方向。利用多媒体编解码的先进技术、网络优化理论、在线网络测量以及组播技术等手段,研究在软件定义网络中的多媒体传输机制、架构和算法,对于解决多媒体传输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保证网络多媒体的服务质量,优化网络资源的利用率,本文研究了在软件定义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组播传输控制与优化问题,主要研究工作概括如下:1)软件定义可伸缩视频组播系统架构的研究。利用SDN提供的网络可控、可编程的特点,针对可伸缩视频,本文研究如何构建在软件定义网络中的多媒体业务组播服务系统。为了使网络转发节点支持对视频内容的感知、实现完全可控的组播,本文设计了管理子系统,同时定义了视频服务系统中的功能实体并设计了组成功能实体的各个模块。为了满足系统对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的支持,本文提出了在软件定义视频组播系统中链路带宽和网络时延的测量方法。针对系统在实际网络中部署时存在的域间和跨ISP服务问题,本文提出了支持大规模网络的域间与多ISP部署服务解决方案。在提出架构的基础上,我们搭建了软件定义可伸缩视频组播的原型系统,进行了相关实验以评估系统的性能。实验表明,提出的架构能够实现可伸缩视频在软件定义网络下的组播传输业务,能够达到优化网络资源利用的目的。2)软件定义网络中可伸缩视频自适应组播传输策略的研究。本文提出的软件定义可伸缩视频组播系统架构中,管理服务器的策略模块支持路由计算、组播树构建、视频传输控制等算法的定制,可以根据不同的场景、应用和需求部署不同的策略。本文提出了在软件定义网络中具有可用带宽和时延约束的组播路由算法,根据SDN控制器中的网络拓扑和链路状态等信息,构建具有QoS约束的最小代价视频组播树;同时本文提出了基于等效带宽估计的组播自适应调节控制策略,可伸缩视频在SDN网络传输过程中,系统可以依据网络状态信息检测到网络链路拥塞,依据相应层数选择算法在网络内部动态地调节可伸缩视频的传输层数,保证用户的观看体验。我们在原型系统中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和策略能够有效避免网络链路拥塞,显着提高视频业务的服务质量。3)软件定义网络中基于分层组播的视频会议系统研究。本文在软件定义网络中,基于可伸缩视频编解码技术和网络组播技术部署视频会议服务。在基于MCU的视频会议系统中,由于集中式的MCU具有很高的负载,极有可能成为系统的瓶颈,难以确保较高的QoS;而采用P2P技术部署的视频会议系统,成员上行网络带宽资源的限制也可能导致服务的中断。本文提出的系统中,集中式会议管理服务器只负责管理会议,而不接收和处理来自会议成员的媒体数据。会议管理服务器通过网络控制器提供的接口获取网络拓扑信息、网络可用带宽和路径时延等状态信息,从而为SVC视频流建立具有QoS约束的组播树,并在服务过程中采用基于等效带宽估计的可伸缩视频自适应组播传输策略,动态地调节网络中传输的视频流。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系统不仅可以提供灵活可控的视频会议组播传输,而且可以减少网络带宽的使用,保证视频会议的服务质量。

夏凡[7](2016)在《基于4GLTE核心网的VoLTE应用及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相比于传统的2G/3G通信技术而言,4G LTE(Long Term Evolution)只保留了分组域,所有的数据、语音业务全在分组域完成。VoLTE(Voice over LTE),是架构在4G网络上全IP条件下的端到端语音方案,不仅大幅缩短了呼叫接续时长,而且VoLTE能将高清语音业务与IMS(IP多媒体子系统)网络具有的其他多媒体业务以及互联网业务进行有机融合,提供远比窄带语音业务丰富的融合业务体验。VoLTE将作为主流应用,逐渐取代传统的CS。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 VoLTE的原理,包括LTE的架构,EPC和IMS的概念,以及介绍了各个网元间的工作原理;而后详细讨论了 VoLTE具体的接入方法(包括UE附着EPC的过程,及EPC的承载;UE到IMS建立端到端的IP连接的过程),终端如何在非IMS网覆盖区域切换回2G/3G中进行语音呼叫的方式,以及在IMS网中,语音终端实现呼叫的三种语音回落技术:CSFB、SRVCC和SvLTE等相关内容。接着本文阐述在VoLTE网络的组网情况及关键参数配置,以及业务测试和验证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网络问题,在VoLTE网络下,以苹果终端异常放音、三星S6终端异常掉话、VoLTE终端呼叫回落到3G网络后呼叫等待接续的放音异常问题为例,分别从业务测试、理论分析、网络配置、网络优化等角度入手,深入优化VoLTE网络。

谭春光[8](2015)在《基于IMS和P4P的IPTV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基于P2P网络的多媒体应用已经成为当前互联网上的关键应用。基于P2P的IPTV业务的增长更为迅猛,在P2P应用中占的比例逐年提高。随着用户数量的以及用户对视频播放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P2P网络已经不能为IPTV业务提供持续有效的支持,因其本身缺陷而产生的种种弊端开始阻碍基于P2P的IPTV业务的进一步发展。由于P2P网络自身的缺陷,基于P2P的IPTV业务存在以下不足:难于对基于P2P的IPTV业务进行有效管理和计费,无法对网络资源进行管理和监控,难于维护用户账户信息安全和数字版权。本文试图利用IMS与P4P技术来弥补基于P2P的IPTV系统的不足,为此对所涉及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针对基于P2P的IPTV业务的有效管理问题,提出了一种IMS和基于P2P的IPTV融合的解决方案。然后针对基于IMS和P2P无法解决的网络资源管理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IMS和P4P的IPTV架构及网络路由选择策略。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这种IPTV架构下的QoS保障以及EPG系统。通过以上研究工作,取得了如下具有创新性的成果。(1)为有效管理基于P2P的IPTV系统的业务,本文讨论了IMS和基于P2P的IPTV融合问题,提出了一个基于IMS和P2P的IPTV框架。这一框架在核心IMS模块的基础上,通过一组互相独立的模块组成应用服务器,并且通过一个状态服务器以管理当前用户的状态,通过有超级节点的混合P2P网络完成内容分发和多媒体流传输。此外,重新设计的客户端和内容提供商端,使用户能够发起和接收不同的基于IMS的服务,而且普通用户也可以和内容提供商一样向其他用户提供IMS服务。所提出的基于IMS和P2P的IPTV框架可以在提供IPTV服务的同时提供其他IMS多媒体服务,并且支持服务在不同类型终端间的跳转。通过实例,演示了各个服务模块间如何相互作用以完成一个VOD会话过程以及该会话如何在不同类型终端之间实现跳转,并在跳转过程中保持会话的持续性,这表明所提出的IPTV框架可以更加有效地管理基于P2P的IPTV业务。(2)为降低P2P应用给互联网骨干网络带来的巨大负载,优化P2P网络结构,提出了一个基于IMS和P4P的IPTV框架。在前面提出的基于IMS和P2P的IPTV的基础上,用P4P网络改进基于P2P的IPTV架构,构造并添加了一个iTracker模块,用户节点主动通过该模块与电信运营商通信,获得所需要的网络拓扑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以及iTracker模块中设定的策略,优先选择数据传输时网络资源耗费较低的节点,实现对网络资源的有效调度。(3)为进一步控制P4P网络流量,降低多媒体传输时的网络耗费,提出了一个网络路由选择策略。将P4P网络内某路径的网络耗费定义为该路径所有链路的延迟与该链路流量的乘积的和,并将P4P网络内两节点间不同路径各自经过超级节点构成的骨干网络时的网络耗费的最小值作为iTracker设定的两节点间距标准P4P-distance,如果两节点的当前路径经过的骨干网络的链路的耗费高于P4P-distance,就需要重新定向至耗费最低的路径。对该策略实现P4P网络负载均衡和降低网络耗费的功能的有效性进行了论证,给出了该策略指导下经过优化的目标节点路径选择算法以及该算法实现网络路由选择的具体过程。(4)对基于IMS和P4P的IPTV框架的QoS,从频道启动/切换时间的角度进行了优化。P4P网络内的用户节点可以通过邻居节点在节点频道启动/切换时向节点发送短时数据的方法,加快频道启动/切换的过程,并给出了选择高效邻居节点缩短频道启动/切换时间的算法。通过模拟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出的优化方法能有效提升节点频道启动/切换的速度,缩短用户的等待时间,提升QoS,并且该方法不会给骨干网带来太大的额外负载压力。(5)在基于1MS和P4P的IPTV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支持用户相互推荐的混合EPG推荐模型。该EPG推荐模型由两个模块组成,一部分是为本地IPTV系统提供EPG推荐功能的推荐引擎,另外一部分则负责处理用户间信息交换并实现用户间的推荐功能,分别介绍了两个模块的结构和推荐机制。本地EPG推荐模块由移动端和固定端两个子模块构成,移动端由于处理能力较低而采用轻量级结构,EPG可以随客户端所处场景的不同,在不同终端间跳转。用户间相互推荐模型,利用P4P网络在IPTV用户间建立信息交换网络,可实现IPTV用户间的EPG推荐信息交换和相互推荐功能。本文针对现有基于P2P的IPTV系统存在的不足,通过IMS与基于P2P的IPTV融合,实现了对基于P2P的IPTV业务的有效管理;提出了一个基于IMS和P4P的IPTV架构,解决了基于P2P的IPTV网络存在的缺陷;提出了一种新的网络路由选择策略,平衡网络负载,降低网络流量;提出了一种加快频道启动/切换的速度以优化QoS的方法;提出了一种EPG混合推荐模型,可完成用户间EPG信息交换和推荐。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有助于促进IPTV服务的发展,使用户能够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享用各种优质的多媒体服务。

张伟[9](2014)在《IMS媒体多径中继传输和业务访问控制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IMS (IP Multimedia Subsystem, IP多媒体子系统)具有端到端全IP化、系统架构模块化、业务与控制分离、业务与接入方式无关等多方面的技术优势,被业界普遍认为是下一代电信技术的基本趋势和主要方向。IMS最重要的原则和优势在于具有完善的业务信令控制体系以及服务质量保证机制。然而,目前IMS应用和服务总体上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且进展缓慢,其技术层面还存在诸多问题:1)IMS基于传统路由技术构建的单径媒体传输模式落后,难以适应和支撑快速成长的宽带通信应用需求;2)IMS业务匮乏,难以满足用户的通信需求。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旨在从IMS系统的承载网络层面和业务网络层面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下一代网络提供一种新颖的IMS技术架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创新点包括:(1)多径传输是提高媒体传输服务质量的一种重要方式。为了实现多径传输,关键问题之一是如何构建源端和目的端之间的多条路径。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应用层中继的多径传输系统通用框架,利用由控制服务器和中继服务器组成的中继服务系统建立多径传输条件,摆脱现有多径传输技术对网络环境的依赖,作为重叠节点的中继服务器不关心端到端的业务传输需求,仅提供UDP转发服务,其行为得到大大简化,且有助于中继服务的标准化。为了便于开展专业化的中继传输服务,在多径传输通用框架的控制平面设计了一种标准化的中继服务控制协议OpenPath。为了将多径传输通用框架应用到IMS系统,提出了一种支持媒体多径传输的IMS会话协商管控机制,使得IMS网络侧能够对媒体传输过程进行管理,为IMS系统中的媒体传输提供多径传输功能。该多径传输通用框架适用于各种上层应用类型,对用户终端的网络环境以及网络基础设施无任何要求和改造,而且集中式控制有利于从宏观角度调配传输带宽等网络资源。(2)针对中继重叠网络的拓扑组织问题,本文提出基于应用层流量优化和应用感知的中继重叠网络两层拓扑模型,利用网络运营商提供的底层网络信息,将中继服务器按照底层网络拓扑信息进行有效组织,并通过中继服务器之间的性能探测过程,获取中继重叠网络的多项传输性能。该中继重叠网络拓扑模型具有物理网络感知、应用感知以及可伸缩性强的特点。针对优质中继路径的分配问题,在中继重叠网络两层拓扑模型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基于应用层流量优化和应用感知的中继路径分配方案,包括一种结合路由开销、传输性能、中继服务器处理能力等多种因素的中继路径路径代价评价方法,以及最优中继路径生成算法。该中继路径分配方案,不仅在选择优质中继路径方面具有较优性能,同时又能够灵活地均衡运营商定义域之间以及中继服务器之间的负载。(3)针对多径传输中的负载分发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支持多种应用类型的负载分发机制,引入一种新的划分粒度——流块,流块的划分方法以及大小均是与应用类型有关的,用于满足多种应用类型的不同传输需求。针对可靠非实时应用类型,提出了最早空闲路径优先的可靠多径传输负载分发算法,用于最大化用户终端的数据吞吐量;针对具有实时传输需求的应用类型,提出了失序可控的实时多径传输负载分发算法,用于最小化目的端的数据包乱序风险。在多径传输通用框架的数据平面,本文设计了能够支持多种业务传输需求的易扩展的多径传输协议族,每个具体的多径传输协议旨在满足一种特定类型的上层应用的传输需求。(4)针对IMS业务匮乏以及云计算缺少管控和质量保证机制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IMS体系的云计算服务管理模式IMSCloud,将云计算服务置于IMS信令控制下,利用IMS体系的信令控制、QoS策略决策以及计费策略等能力对各种云计算服务进行有效管控。对于电信运营商而言,IMSCloud在不改变现有IMS体系结构的情况下,可快速部署内容丰富且有商业价值的云计算业务,利用策略与计费控制框架可以为用户提供质量可保障的云计算服务,促进IMS体系的普及和成长。对于云计算服务提供商而言,可以充分利用IMS已有的完善的认证、策略和计费控制机制,实现云计算服务的商业运营以及云计算服务管理接口的标准化。

王厚天[10](2014)在《基于QoS保证的卫星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卫星通信系统具有覆盖范围广、受地理环境因素影响小等特点,从而使得卫星通信成为当前通信领域中迅速发展的研究方向和现代信息交换强有力的手段之一。目前,下一代卫星通信网络正朝着更高速率、更大带宽的方向发展,其与地面通信网络联合组成全球无缝覆盖的信息交换网络。随着空间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业务需求的急速增长,有限的无线资源与多媒体业务不断提高的QoS要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使得设计可以支持高速、高质量多媒体传输的资源管理策略成为当前空间通信领域关注的重点。同时,卫星组网技术直接关系到卫星网络能否实现全球覆盖以及卫星网络的可扩展性问题,是卫星通信系统研究中的关键问题。相应的,路由协议、链路切换等都要针对卫星网络的特点重新设计,以星上路由交换为核心的新型卫星通信系统是空间通信领域的另一个研究重点。论文研究基于QoS保证的卫星通信系统若干关键技术,主要针对低轨道卫星星座网络中的路由算法和宽带高轨道卫星网络中的资源管理相关算法展开深入研究。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和研究工作如下:(1)基于跨层蚁群优化的低轨道卫星网络路由策略为了增强LEO卫星网络的鲁棒性和实现负载平衡,提出一种基于跨层蚁群优化的LEO卫星网络负载均衡路由算法CAL-LSN。该算法在进行路由决策时能够将物理层的信道状态信息考虑在内。为了实现负载平衡,算法CAL-LSN建立了一种多目标优化模型,利用蚁群算法对该模型进行求解。同时,本文对蚁群算法信息素挥发系数的取值进行了推导以便提高算法的鲁棒性,同时仿真研究了算法CAL-LSN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算法CAL-LSN在有效实现负载平衡的同时可以提高接收端吞吐量,并且能够确保系统传输时延和时延抖动满足实时业务传输的需要。(2)基于改进蚁群系统的低轨道卫星网络多径路由策略本文针对LEO卫星网络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改进蚁群系统的多径路由算法MPRA-AC,算法建立了从源用户到目的用户的多条路径。为了提高网络的鲁棒性,本文所建立的多目标优化模型旨在最小化主用路径和备用路径的公共节点数。同时,结合低轨卫星网络的特点,本文对原始蚁群算法做了改进,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仿真平台来衡量算法MPRA-AC的性能。仿真结果表明,MPRA-AC算法能够更加快速的发现可行较优路径。和LEO卫星网络的DSR-LSN算法(低轨道卫星网络的动态源路由算法)相比,MPRA-AC不仅提高了网络链路利用率,同时也提高了卫星网络中数据包的投递率,提高率约为7.9%。(3)基于跨层混沌预测的宽带多媒体卫星网络资源请求策略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跨层混沌预测的资源请求算法CBRA-CPM。该算法目的在于解决用户接入卫星网络的带宽请求问题,并且通过引入跨层架构以便能够对信道状态进行感知。在算法CBRA-CPM的设计过程中,卫星终端能够根据信道状态改变其向信关站申请带宽资源的数量,同时结合网络流量的自相似特性,算法引入混沌预测模型对流量进行预测。通过采用OPNET和MATLAB联合仿真的方法,算法仿真平台被构建。通过对本文所提算法和DAMA-CPM算法(基于混沌预测的按需分配多址接入算法)进行性能比较,本文所提算法在降低系统端到端时延的基础上提高了接收端的系统吞吐量。(4)基于OPNET的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标准半实物仿真机制研究半实物仿真是一种将硬件测试和软件评估相结合的仿真方法,通过将实物接入系统从而尽可能取代虚拟模型,使仿真结果更接近实际情况。因此,采用半实物仿真对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进行建模分析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在基于对半实物仿真机制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进行DVB-RCS通信体制的研究,构建基于半实物的DVB-RCS通信体制仿真平台,解析影响系统的各种因素,并最终开发出应用于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体制的仿真模型,建立相对复杂的半实物测试环境。

二、基于IP的多媒体应用的QoS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IP的多媒体应用的QoS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SDN的物联网服务中间件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 本文的组织结构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本章引言
    2.2 软件定义网络SDN
        2.2.1 SDN的起源和定义
        2.2.2 SDN分层架构
        2.2.3 SDN开放接口
        2.2.4 SDN控制器
        2.2.5 SDN开发工具
        2.2.6 SDN的机遇与挑战
    2.3 SDN中的QoS研究
        2.3.1 SDN中的QoS研究概述
        2.3.2 SDN中的QoS研究实例
    2.4 发布/订阅中间件
        2.4.1 发布/订阅交互机制
        2.4.2 发布/订阅系统架构
        2.4.3 发布/订阅类型
        2.4.4 发布/订阅路由
        2.4.5 发布/订阅实现挑战
    2.5 发布/订阅原型
        2.5.1 VCube-PS
        2.5.2 RTDDS
        2.5.3 Lamps
        2.5.4 Bayeux
        2.5.5 PADRES
        2.5.6 Hermes
    2.6 面向SDN的发布/订阅设计
        2.6.1 PLEROMA
        2.6.2 SDN-Like
        2.6.3 Ride
    2.7 面向SDN的发布/订阅QoS研究
        2.7.1 跨层QoS支持
        2.7.2 多播路由研究
        2.7.3 队列管理机制
    2.8 面向物联网的数据分发服务
    2.9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面向SDN的支持跨层QoS的物联网发布/订阅通信基础设施
    3.1 本章引言
    3.2 相关工作
    3.3 物联网及服务
        3.3.1 物联网与物联网服务
        3.3.2 服务计算架构SOA与EDSOA
        3.3.3 面向SDN的新型物联网架构
        3.3.4 物联网面临的挑战
    3.4 面向SDN的物联网发布/订阅中间件架构设计
        3.4.1 面向SDN的发布/订阅中间件架构
        3.4.2 跨层QoS控制框架
    3.5 面向SDN的基于主题的发布/订阅系统原型设计
        3.5.1 总体设计
        3.5.2 主题设计
        3.5.3 拓扑维护
        3.5.4 事件路由
        3.5.5 策略管理
    3.6 面向SDN的基于主题的发布/订阅系统应用实例
        3.6.1 跨层区分化服务
        3.6.2 跨层访问控制
    3.7 实验评价
        3.7.1 区分化服务实验
        3.7.2 访问控制实验
    3.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面向SDN的发布/订阅多播路由机制研究
    4.1 本章引言
    4.2 相关工作
    4.3 面向SDN的基于主题的发布/订阅实现框架
    4.4 面向SDN的基于主题的斯坦纳树多播路由
        4.4.1 问题描述
        4.4.2 解决MCMN-TC-SDN
    4.5 面向SDN的主题式基于Bucket的多播转发
        4.5.1 OpenFlow组表
        4.5.2 基于Bucket的多播
        4.5.3 面向主题的基于Bucket的多播转发算法
    4.6 实验评价
        4.6.1 发布/订阅拓扑构造
        4.6.2 斯坦纳树构造时间开销
        4.6.3 多播树代价比较
        4.6.4 多播树构造时间比较
        4.6.5 端到端时延
        4.6.6 流表大小
    4.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面向SDN的可靠的区分化服务提供机制研究
    5.1 本章引言
    5.2 相关工作
    5.3 模型方法
        5.3.1 XGBoost模型
        5.3.2 ARIMA模型
        5.3.3 RED方法
        5.3.4 增量差法
    5.4 排队时延预测
        5.4.1 数据预处理
        5.4.2 特征选择
        5.4.3 模型训练与参数调整
    5.5 可靠的区分化服务提供机制
        5.5.1 似SDN的发布/订阅系统架构
        5.5.2 主题编码
        5.5.3 优先级队列
        5.5.4 可靠的区分化服务提供框架
    5.6 可靠的区分化服务保证机制
        5.6.1 本地队列带宽调整算法
        5.6.2 全局QoS控制策略
    5.7 实验评价
        5.7.1 实验环境
        5.7.2 排队时延预测方法比较
        5.7.3 本地队列带宽调整算法验证
        5.7.4 本地队列带宽调整算法整体测试
        5.7.5 全局QoS控制策略验证
        5.7.6 恒定比特率流量实验
        5.7.7 可变比特率流量实验
        5.7.8 实验讨论
    5.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束语
    6.1 论文总结
    6.2 进一步工作
附录 缩略语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博士在读期间完成和参与的项目

(2)某万吨级海事船通信网络方案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海事船通信网络的发展现状
    1.3 本论文设计思路
    1.4 本论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某万吨级海事船通信网络需求分析
    2.1 需求六性分析
    2.2 业务需求分析
    2.3 网络组成分析
    2.4 拟采用技术分析
        2.4.1 组播路由
        2.4.2 IP地址规划
        2.4.3 服务质量(QoS)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某万吨级海事船通信网络设计与实现
    3.1 系统总体架构
    3.2 海事业务网
        3.2.1 基础网络设计
        3.2.2 编队宽带通信分系统
        3.2.3 船机高速数据传输分系统
        3.2.4 统一通信平台分系统
        3.2.5 海事综合业务分系统
        3.2.6 视频会议分系统
    3.3 航行保障网
        3.3.1 基础网络设计
        3.3.2 维护保障信息分系统设计
        3.3.3 视频监视分系统设计
    3.4 日常保障网
        3.4.1 基础网络设计
        3.4.2 船载手机通信分系统
        3.4.3 船载IPTV分系统
    3.5 网络安全
        3.5.1 概述
        3.5.2 系统方案设计
        3.5.3 设备清单
    3.6 实现与验证
        3.6.1 基础网络方案的实现
        3.6.2 基础网络方案验证
        3.6.3 实现与验证小结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主要指标测试
    4.1 测试环境
    4.2 限速方案的选择
        4.2.1 备选方案
        4.2.2 备选方案的比较
        4.2.3 最终的限速思路
    4.3 Hqos policy pq
        4.3.1 测试一、各优先级队列在不同限速值时限速精度
        4.3.2 测试二、各优先级队列的限速独立性
        4.3.3 测试三、各优先级队列的调度方式为pq
        4.3.4 测试四、各pq队列在不同限速值时允许的突发报文数量
    4.4 QoS gts
        4.4.1 测试一、各优先级队列在不同限速值时的限速精度
        4.4.2 测试二、各优先级队列的限速独立性
        4.4.3 测试三、各优先级队列的调度方式为pq
        4.4.4 测试四、各pq队列在不同限速值时允许的突发报文数量
    4.5 测试结论
        4.5.1 Hqos policy pq限速
        4.5.2 qos gts限速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广电网络承载视音频业务的性能指标及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 IP网络环境影响业务QoS的要素分析
    1.1衡量IP网络性能的指标参数
    1.2试验中影响多媒体通讯业务的QoS要素分析
        1.广电IP网络结构模型
        2.IP电话、视频通讯端到端性能指标
        3.广电IP网络性能指标分配方法
    1.3现网环境影响多媒体通讯业务的QoS要素分析
        1.带宽因素
        2.时延和抖动因素
        3.丢包因素
    1.4广电IP网络的QoS技术选择和层次化保障机制
2各网络层次的QoS技术分析
    2.1骨干网QoS技术
    2.2省干、城域网、接入网及终端QoS技术分析
    2.3 QoS中分类的标记
    2.4 QoS中的拥塞管理策略
3广电IP网层次化端到端QoS策略
4广电IP网络QoS策略部署建议
5结束语

(4)LTE宽带集群系统EPC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LTE宽带集群系统及其EPC的研究现状
        1.2.1 国内LTE宽带集群系统及其EPC的研究现状
        1.2.2 国外LTE宽带集群系统及其EPC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和安排
2 LTE宽带集群系统EPC架构及其MBMS架构
    2.1 LTE宽带集群系统EPC架构
    2.2 MBMS
    2.3 MBMS的逻辑架构
    2.4 MBMS协议栈的结构
        2.4.1 MBMS控制面协议栈的结构
        2.4.2 MBMS用户面协议栈的结构
    2.5 本章小结
3 MBMS集群通信服务的相关技术
    3.1 MBMS集群通信服务管理过程
        3.1.1 MBMS集群通信服务激活过程
        3.1.2 MBMS集群通信服务去激活过程
        3.1.3 MBMS集群通信服务更新过程
        3.1.4 MBMS传输状态指示过程
    3.2 MBMS承载服务的广播会话控制过程
        3.2.1 MBMS广播会话开启过程
        3.2.2 MBMS广播会话停止过程
        3.2.3 MBMS广播会话更新过程
    3.3 MBMS承载与集群业务映射/解映射过程的设计
        3.3.1 MBMS承载与集群业务映射过程的设计
        3.3.2 MBMS承载与集群业务解映射过程的设计
    3.4 基于SYNC协议的MBMS用户数据同步算法
        3.4.1 SYNC协议
        3.4.2 基于SYNC协议的MBMS用户数据同步算法
        3.4.3 MBMS用户数据同步算法的仿真
    3.5 本章小结
4 LTE宽带集群系统EPC MBMS的实现
    4.1 开发环境
        4.1.1 Linux操作系统
        4.1.2 C语言
    4.2 LTE宽带集群系统EPC MBMS的软件架构
        4.2.1 EPC MBMS的总体软件架构
        4.2.2 BM-SC实体的软件架构
        4.2.3 MBMS GW实体的软件架构
        4.2.4 MME实体MBMS控制面的软件架构
    4.3 BM-SC实体的实现
        4.3.1 MBMS集群通信服务处理模块的实现
        4.3.2 MBMS承载服务处理模块的实现
        4.3.3 MBMS承载上下文模块的实现
        4.3.4 BM-SC用户面模块的实现
    4.4 MBMS GW实体的实现
        4.4.1 MBMS GW控制面模块的实现
        4.4.2 MBMS承载上下文模块的实现
        4.4.3 MBMS GW用户面模块的实现
    4.5 MME实体MBMS控制面的实现
        4.5.1 GTP-C协议处理模块的实现
        4.5.2 MME控制面模块的实现
        4.5.3 M3AP协议处理模块的实现
        4.5.4 MBMS承载上下文模块的实现
    4.6 本章小结
5 LTE宽带集群系统EPC MBMS的验证
    5.1 验证平台
        5.1.1 OpenAirInterface软件平台
        5.1.2 USRP B210硬件平台
        5.1.3 验证平台的搭建
    5.2 验证方案
    5.3 验证内容
    5.4 验证结果
        5.4.1 MBMS承载控制过程
        5.4.2 MBMS承载与集群业务的映射过程
        5.4.3 MBMS控制面处理时延
        5.4.4 MBMS用户数据同步性能
        5.4.5 MBMS承载的数据传输速率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软件定义网络中流媒体服务QoS保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存在的问题
    1.5 论文主要工作
    1.6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概述
    2.2 SDN与OpenFlow
        2.2.1 SDN技术简介
        2.2.2 OpenFlow相关介绍
        2.2.3 SDN网络虚拟化技术
    2.3 多媒体传输QoS相关技术
        2.3.1 IP QoS服务模型
        2.3.2 QoS保障机制
        2.3.3 多约束QoS路由问题
    2.4 Mininet仿真平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SDN环境下的动态自适应多路径路由算法
    3.1 引言
    3.2 相关工作
    3.3 系统设计
    3.4 DAMR路由算法
        3.4.1 DAMR路由模型
        3.4.2 DAMR路由
        3.4.3 提出解决方案
        3.4.4 调度算法实现的过程
    3.5 实验结果
        3.5.1 仿真实验环境
        3.5.2 时延比较
        3.5.3 丢包率比较
        3.5.4 吞吐量比较
        3.5.5 控制器的开销
    3.6 结论和未来研究方向
第四章 OpenFlow网络中自适应反馈队列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4.1 引言
    4.2 相关工作
    4.3 PPMF算法
        4.3.1 PPMF架构
        4.3.2 多业务类的分类管理
        4.3.3 PPMF流的调度模型
        4.3.4 基于业务流的反馈调整
        4.3.5 反馈调整带宽配置算法
    4.4 实验与性能评估
        4.4.1 实验环境设置
        4.4.2 性能评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多优先级的软件定义网络中动态多路径路由算法
    5.1 引言
    5.2 相关工作
    5.3 PDMR算法配置
        5.3.1 PDMR算法中QoS架构
        5.3.2 多媒体应用的优先级区分
        5.3.3 PDMR算法调度模型
        5.3.4 PDMR启发式算法
    5.4 实验结果
        5.4.1 仿真环境
        5.4.2 性能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博士在读期间参与的项目

(6)软件定义多媒体组播系统与传输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IP网络中多媒体自适应传输与组播研究
        1.2.2 软件定义网络中多媒体自适应传输与组播研究
    1.3 本文的工作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网络多媒体服务系统相关技术
    2.1 未来网络技术
        2.1.1 软件定义网络
        2.1.2 网络虚拟化
    2.2 网络组播传输技术
        2.2.1 IP组播
        2.2.2 应用层组播
    2.3 多媒体传输与自适应技术
        2.3.1 网络多媒体传输技术
        2.3.2 视频实时转码技术
        2.3.3 可伸缩视频编码技术
    2.4 小结
第3章 软件定义可伸缩视频组播传输架构
    3.1 引言
    3.2 相关工作
    3.3 基于OpenFlow的软件定义可伸缩视频组播系统
    3.4 原型系统设计与实现
        3.4.1 系统组成
        3.4.2 SDM~2Cast服务流程
        3.4.3 SDM~2Cast对QoS的支持
        3.4.4 SDM~2Cast的域间与多ISP部署
    3.5 原型系统部署与性能评估
        3.5.1 原型系统部署
        3.5.2 实验结果及分析
    3.6 小结
第4章 软件定义网络中可伸缩视频自适应组播传输策略
    4.1 引言
    4.2 相关工作
    4.3 软件定义网络中具有QoS约束的组播路由算法
        4.3.1 Steiner树问题及其算法
        4.3.2 具有可用带宽和时延约束的组播路由算法
    4.4 基于等效带宽估计的可伸缩视频自适应组播传输策略
        4.4.1 等效带宽估计
        4.4.2 自适应视频层切换算法
        4.4.3 针对组播路径的视频增强层自适应切换算法
    4.5 实验与性能评估
        4.5.1 实验设置
        4.5.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6 小结
第5章 基于软件定义分层组播的视频会议系统
    5.1 引言
    5.2 相关工作
    5.3 基于分层组播的视频会议系统设计
        5.3.1 系统组成
        5.3.2 视频会议系统工作流程
    5.4 实验与性能评估
        5.4.1 实验环境设置
        5.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7)基于4GLTE核心网的VoLTE应用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国内外发展现状
        1.1.1 国内运营商用户发展
        1.1.2 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
        1.1.3 河南省通信发展情况
    1.2 研究意义
        1.2.1 什么是VoLTE技术
        1.2.2 技术发展
    1.3 本文主要工作
2 VoLTE的基本原理
    2.1 VoLTE系统架构
    2.2 EPC单元
        2.2.1 移动管理实体MME
        2.2.2 服务网关SGW
        2.2.3 PDN网关PGW
        2.2.4 签约服务器HSS
        2.2.5 策略计费控制单元PCRF
    2.3 IMS单元
        2.3.1 CSCF组件
        2.3.2 服务类组件
        2.3.3 网联功能组件
        2.3.4 数据库支持组件
        2.3.5 支持功能组件
        2.3.6 计费组件
        2.3.7 接口协议体系
    2.4 小结
3 VoLTE业务实现方法
    3.1 业务流程
        3.1.1 EPS网络附着
        3.1.2 IMS注册
        3.1.3 主叫及被叫流程
        3.1.4 VoLTE策略控制机制
    3.2 IMS与CS互通的语音会话机制
        3.2.1 双待机终端方案
        3.2.2 电路域回落CSFB
        3.2.3 单无线频率语音呼叫连续性SRVCC
        3.2.4 三种VoLTE替代解决方案的比较
    3.3 小结
4 VoLTE网络关键参数及配置
    4.1 VoLTE组网情况
    4.2 在IMS下VoLTE用户间通话流程中的关键参数及配置
        4.2.1 在IMS网络下,VoLTE用户呼叫VoLTE用户流程
        4.2.2 流程变化说明
        4.2.3 关键参数及配置
    4.3 在CS域中VoLTE用户间通话流程中的关键参数及配置
        4.3.1 在CS域中,VoLTE用户呼叫VoLTE用户流程
        4.3.2 流程变化说明
        4.3.3 关键参数及配置
    4.4 eSRVCC切换流程
        4.4.1 eSRVCC切换的流程说明:
        4.4.2 eSRVCC业务的相关参数及配置
    4.5 小结
5 VoLTE网络下的呼叫测试
    5.1 VoLTE网络下苹果终端等待音异常的分析与解决方案
        5.1.1 测试过程中掉话信令分析
        5.1.2 解决办法和结论
    5.2 VoLTE网络下三星S6呼叫流程优化方案
        5.2.1 测试过程中掉话信令分析
        5.2.2 解决办法和结论
    5.3 VoLTE终端回落后呼叫等待接续异常分析与解决方案
        5.3.1 测试过程中掉话信令分析
        5.3.2 解决办法和结论
    5.4 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基于IMS和P4P的IPTV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IPTV的发展现状
        1.2.1 IPTV定义、结构及业务类别
        1.2.2 IPTV国内外发展状况
        1.2.3 IPTV的标准化进程
    1.3 基于P2P的IPTV及其发展现状
        1.3.1 基于P2P的IPTV的体系结构
        1.3.2 基于P2P的IPTV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1.3.3 基于P2P的IPTV面临的关键技术问题
    1.4 基于IMS和P4P的IPTV架构
        1.4.1 基于IMS和P2P的IPTV架构
        1.4.2 基于IMS和P4P的IPTV架构
        1.4.3 基于IMS和P4P的IPTV架构的关键技术问题
    1.5 研究内容及主要创新点
    1.6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基于IMS和P4P的IPTV相关技术
    2.1 IPTV系统的体系结构
        2.1.1 IPTV系统的体系结构的发展
        2.1.2 NGN综述
        2.1.3 Non-NGN IPTV体系结构
        2.1.4 NGN Non-IMS IPTV体系结构
        2.1.5 NGN IMS-based IPTV体系结构
    2.2 IP多媒体子系统
        2.2.0 IMS的发展现状
        2.2.1 IMS的体系结构
        2.2.2 SIP协议
    2.3 P4P技术概述
        2.3.1 P4P概念及发展现状
        2.3.2 P2P技术简介
        2.3.3 P4P框架
第3章 基于P2P的IPTV业务有效管理研究
    3.1 问题提出
    3.2 基于IMS和P2P的IPTV系统体系结构
    3.3 对基于P2P的IPTV业务有效管理的分析
        3.3.1 对单一IPTV服务的有效管理的分析
        3.3.2 对服务跳转的支持
        3.3.3 对增值多媒体业务的支持
        3.3.4 会话过程实现涉及到的协议
    3.4 小结
第4章 基于IMS与P4P的IPTV架构与网络路由选择策略研究
    4.1 引言
    4.2 IP4PTV架构
        4.2.1 问题提出
        4.2.2 IP4PTV架构
    4.3 IP4PTV网络路由选择策略研究
        4.3.1 问题提出
        4.3.2 IP4PTV网络路由选择策略NRSP
        4.3.3 NRSP有效性的论证
        4.3.4 NRSP的实现算法
        4.3.5 NRSP的优势
    4.4 IP4PTV架构的信令流程
        4.4.1 内容提供商发布VOD
        4.4.2 注册与登录
        4.4.3 用户订阅
        4.4.4 建立连接及多媒体流的传输
    4.5 IP4PTV架构与NRSP策略模拟仿真实验与评价
        4.5.1 实验环境与参数设置
        4.5.2 性能评价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IMS与P4P的IPTV系统的频道启动/切换时间模型
    5.1 问题提出
    5.2 频道启动和切换模型
        5.2.1 频道启动及切换时间
        5.2.2 频道启动/切换模型
        5.2.3 频道启动
        5.2.4 频道切换
        5.2.5 频道退出
    5.3 实验与验证
        5.3.1 实验环境
        5.3.2 实验验证与结果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支持用户互相推荐的EPG推荐模型
    6.1 问题提出
    6.2 研究背景
        6.2.1 EPG概念
        6.2.2 EPG的种类
        6.2.3 EPG的系统组成和运行机制
        6.2.4 EPG推荐
    6.3 一种支持用户互相推荐的混合EPG推荐模型
        6.3.1 本地EPG推荐模块
        6.3.2 用户间EPG推荐模块
    6.4 用户相互推荐EPG模型的推荐机制
    6.5 用户相互推荐EPG模块的通信机制
        6.5.1 用户节点加入EPG推荐信息交换网络
        6.5.2 用户间EPG推荐的通信过程
    6.6 用户相互推荐EPG系统的原型系统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内容总结
    7.2 主要贡献和创新点
    7.3 未来研究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简历

(9)IMS媒体多径中继传输和业务访问控制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方案及目标
        1.2.1 IMS媒体传输技术研究目标和相关解决方案
        1.2.2 IMS信令体系和互联网业务融合技术研究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相关技术概述
    2.1 IMS
    2.2 重叠网络
        2.2.1 重叠网络应用
        2.2.2 重叠网络拓扑模型
        2.2.3 重叠路由机制
    2.3 多径传输
        2.3.1 多径传输技术
        2.3.2 多径传输协议
        2.3.3 负载分发机制
    2.4 云计算
        2.4.1 云计算技术架构
        2.4.2 云计算产业发展
        2.4.3 云计算标准化方面的进展
        2.4.4 云计算与NGN/IMS融合方面的研究进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应用层中继的多径传输框架
    3.1 概述
    3.2 基于应用层中继的多径传输框架MPTS-AR
        3.2.1 框架概述
        3.2.2 应用场景
    3.3 功能组件
        3.3.1 控制服务器
        3.3.2 中继服务器
        3.3.3 用户代理
    3.4 中继服务控制协议OpenPath
        3.4.1 协议概述
        3.4.2 OpenPath消息类型
        3.4.3 OpenPath消息格式
    3.5 SIP系统中多径传输控制的使用场景
    3.6 支持媒体多径传输的IMS会话协商管控机制
        3.6.1 多径传输业务
        3.6.2 支持多径传输业务的IMS网络架构
        3.6.3 多径传输业务控制功能MPT-SCF
        3.6.4 IMS会话协商管控方法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继重叠网络拓扑与路径分配算法
    4.1 概述
        4.1.1 应用层流量优化技术及标准化
    4.2 基于应用层流量优化和应用感知的中继重叠网络拓扑
        4.2.1 ALTO映射信息服务
        4.2.2 中继重叠网络的拓扑组织
        4.2.3 应用感知和性能探测
        4.2.4 性能映射表和PID负载率表
    4.3 基于应用层流量优化和应用感知的中继路径分配方案
        4.3.1 PID中继路径
        4.3.2 中继路径的路径代价评价方法
        4.3.3 最优PID中继路径生成算法
        4.3.4 IP中继路径生成算法
    4.4 仿真实验与分析
        4.4.1 OMNeT++简介
        4.4.2 仿真实验的搭建
        4.4.3 仿真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负载分发机制与多径传输协议
    5.1 概述
    5.2 MPTS-AR中的负载分发机制
        5.2.1 用户代理中负载分发机制的功能模型
        5.2.2 最早空闲路径优先的可靠多径传输负载分发算法
        5.2.3 失序可控的实时多径传输负载分发算法
    5.3 多径传输协议族
        5.3.1 多径传输协议设计原则
        5.3.2 MPTP协议栈结构
    5.4 MPTP概要协议
        5.4.1 MPTP包类型
        5.4.2 MPTP包格式
    5.5 MPRTP-AR多径实时传输协议
        5.5.1 MPRTP-AR协议栈
        5.5.2 用户代理行为
        5.5.3 MPRTP-AR包格式
    5.6 MPRTP-AR协议性能仿真与分析
        5.6.1 仿真构建
        5.6.2 性能评价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IMS体系的云计算服务管理模式
    6.1 概述
    6.2 基于IMS体系的云计算服务管理模式IMSCloud
        6.2.1 体系结构
        6.2.2 功能组件和接口
        6.2.3 部署场景和处理流程
    6.3 云通知业务
        6.3.1 SIMPLE标准Presence架构
        6.3.2 IMSCloud云通知业务
    6.4 统一的云接口协议
    6.5 云服务的QoS和计费控制
        6.5.1 PCC架构
        6.5.2 云服务的媒体协商
        6.5.3 云服务的计费控制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发明专利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标准草案情况
致谢

(10)基于QoS保证的卫星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卫星通信系统发展简介
        1.2.1 卫星通信概念的提出
        1.2.2 卫星通信系统的国际化发展
        1.2.3 广播卫星通信系统
        1.2.4 移动卫星通信系统
        1.2.5 VSAT和宽带卫星系统
    1.3 卫星通信系统发展趋势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1.5 论文组织结构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卫星通信系统的QoS研究
    2.1 卫星通信系统QoS框架结构
        2.1.1 QoS简介
        2.1.2 QoS指标要求
        2.1.3 协议体系结构与QoS关键技术
    2.2 卫星网络路由技术研究现状
    2.3 卫星网络资源管理技术研究现状
    2.4 仿真验证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跨层蚁群优化的低轨道卫星网络路由策略
    3.1 引言
    3.2 蚁群优化算法概述
        3.2.1 基本蚁群算法原理
        3.2.2 基本蚁群算法的特征
        3.2.3 基本蚁群算法的数学模型
        3.2.4 基本蚁群算法的收敛性分析
    3.3 跨层CAL-LSN算法原理
        3.3.1 算法理论模型
        3.3.2 算法设计思路
    3.4 算法CAL-LSN性能仿真分析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改进蚁群系统的低轨道卫星网络多径路由策略
    4.1 引言
    4.2 蚁群算法改进策略概述
        4.2.1 自适应蚁群算法
        4.2.2 基于信息熵的改进蚁群算法
        4.2.3 基于全局搜索和局部搜索相结合的改进蚁群算法
    4.3 MPRA-AC算法原理
        4.3.1 多路径路由的考虑因素
        4.3.2 QoS目标和路由表结构
        4.3.3 算法设计思路
        4.3.3.1 应用在LEO卫星网络中的蚁群算法设计
        4.3.3.2 算法执行过程
    4.4 算法MPRA-AC性能仿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跨层混沌预测的宽带多媒体卫星网络资源请求策略
    5.1 引言
    5.2 Internet流量模型
        5.2.1 网络流量特性和度量参数
        5.2.2 自相似流量建模
        5.2.3 流量预测模型
    5.3 CBRA-CPM算法原理
        5.3.1 跨层预测结构模型
        5.3.2 算法设计思路
        5.3.3 基于自相似流量的混沌预测模型
    5.4 算法CBRA-CPM性能仿真分析
        5.4.1 流量模型
        5.4.2 信道模型
        5.4.3 算法性能分析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基于OPNET的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半实物仿真机制研究
    6.1 引言
    6.2 半实物系统仿真方案
        6.2.1 仿真场景设计
        6.2.2 网络节点结构设计
        6.2.3 真实业务通信接口的实现
    6.3 实验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缩略语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和其他成果

四、基于IP的多媒体应用的QoS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SDN的物联网服务中间件关键技术研究[D]. 师玉龙. 北京邮电大学, 2020
  • [2]某万吨级海事船通信网络方案设计与实现[D]. 韩凯.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3]广电网络承载视音频业务的性能指标及控制方法研究[J]. 姚琼,遇琪,周希,宫良,聂明杰. 广播与电视技术, 2019(09)
  • [4]LTE宽带集群系统EPC关键技术的研究[D]. 祖健文.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5]软件定义网络中流媒体服务QoS保障的研究[D]. 吴加伟. 北京邮电大学, 2019(08)
  • [6]软件定义多媒体组播系统与传输策略研究[D]. 杨恩众.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7(09)
  • [7]基于4GLTE核心网的VoLTE应用及优化研究[D]. 夏凡. 南京理工大学, 2016(06)
  • [8]基于IMS和P4P的IPTV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谭春光. 东北大学, 2015(03)
  • [9]IMS媒体多径中继传输和业务访问控制关键技术研究[D]. 张伟. 东北大学, 2014(05)
  • [10]基于QoS保证的卫星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王厚天. 北京邮电大学, 2014(04)

标签:;  ;  ;  ;  ;  

基于 IP 的多媒体应用的 QoS 策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