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静脉溶栓加静滴参麦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论文文献综述)
宋欣丽[1](2021)在《龙牙楤木总皂苷抗MIRI机制研究及中成药防治MIRI的系统评价》文中提出研究目的1.通过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龙牙楤木总皂苷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且探讨其保护作用是否与线粒体功能障碍以及内质网应激有关。2.通过Meta分析方法对中成药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疗效进行系统评价,为临床使用中成药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治疗提供循证医学依据。研究方法1.实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通过结扎左前降支30min后复灌,构建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假手术组、模型组予生理盐水灌胃,龙牙楤木总皂苷剂量组分别按50、100、200mg/(kg·d)灌胃处理。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法测定大鼠心肌梗死面积,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大鼠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cTnT)的含量,TUNEL(TdT-mediated dUTP Nick-End Labeling)染色法观察心肌组织细胞凋亡指数;使用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组织中线粒体结构和形态变化,提取各组大鼠心肌组织线粒体,活性氧荧光(DCFH-DA)探针法观察线粒体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生成变化、JC-1荧光探针法观察线粒体膜电位变化、比色法观察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的形成及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活性变化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法、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法检测内质网经典信号通路PERK-eIF2α通路中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roteinkinase R-like ER kinase,PERK)、p-蛋白激酶R 样内质网激酶(p-protein kinase R-like ER kinase,p-PERK)、真核起始因子 2(eukaryotic initiation factor 2,eIF2α)、p-真核起始因子 2(p-eukaryotic initiation factor 2,p-eIF2α)相关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PERK、eIF2α中mRNA的含量。2.临床研究:通过全面搜索并筛选数据库中自建库到2021年1月1日以来发表的关于中成药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的随机临床对照试验,对相关结局指标利用RevMan5.3软件进行系统评价。评价指标包括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肌钙蛋白T(cTNT)、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乳酸脱氢酶(LDH)等。研究结果实验研究:实验一:TTC染色结果显示,sham组、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心肌梗死面积占总心肌面积百分比分别为:0%、72%、56%、52%、31%。其中,与sham组相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组心肌梗死面积所占比例明显增加,I/R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提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龙牙楤木总皂苷各剂量组和I/R组相比较,从各组心肌梗死面积所占百分比可见,龙牙楤木总皂苷各组梗死面积比值均低于I/R组,并且随着龙牙楤木总皂苷剂量的增加,心肌梗死面积所占比值逐渐降低,统计学分析显示,龙牙楤木总皂苷低剂量组统计结果显示无统计学差异(P>0.05);龙牙楤木总皂苷中剂量组结果显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龙牙楤木总皂苷高剂量组结果提示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TUNEL染色结果显示,从颜色上看,sham组:大部分心肌细胞的细胞核呈现为蓝色;I/R组:大部分心肌细胞的细胞核呈现为黄褐色;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黄褐色细胞核所占比例介于sham组和I/R组之间,但呈逐渐减少的趋势。sham组细胞凋亡很不明显,可见存在少量散在凋亡细胞;具体的凋亡细胞百分比见下表。与sham组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百分比则明显增加,阳性凋亡细胞数明显升高,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I/R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提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与I/R组相比,龙牙楤木总皂苷低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剂量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酶联免疫法结果显示,和sham组进行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CK-MB、cTnT含量,均有所显着升高,统计分析结果显示,I/R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P>0.05,P>0.05,P>0.05);与I/R组相比,龙牙楤木总皂苷低剂量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P>0.05),龙牙楤木总皂苷中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龙牙楤木总皂苷高剂量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实验二:透射电镜结果显示:sham组心肌细胞大小及形态基本规则,肌原纤维排列规则;肌细胞内线粒体丰富,线粒体结构完整、形态规则,线粒体内脊排列密集、结构清晰。I/R组心肌细胞大小及形态有较大差异,可见萎缩及坏死肌细胞,肌原纤维排列紊乱;肌细胞内线粒体分布不均,部分聚集,线粒体大小及形态有较大差异,内脊大多模糊。龙牙楤木总皂苷低剂量组心肌细胞形态有一定差异,肌原纤维排列不规则;肌细胞内线粒体丰富,线粒体肿胀,内脊扩张、大多结构模糊;中剂量组心肌细胞大小及形态稍不规则,细胞核呈长梭形,肌原纤维排列稍不规则;肌细胞内线粒体丰富,线粒体结构完整、形态规则,线粒体内脊部分结构清晰、部分模糊;高剂量组心肌细胞大小及形态基本规则,肌原纤维排列规则;肌细胞内线粒体丰富,线粒体结构完整、形态规则,线粒体内脊排列密集、结构清晰。DCFH-DA探针法检测ROS水平结果显示,和sham组进行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ROS水平均显着升高,统计分析结果显示,I/R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与I/R组相比,随着龙牙楤木总皂苷剂量的增高,ROS水平呈现出逐步走低的趋势;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1)。比色法观察ATP水平结果显示,和sham组进行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ATP水平均有所降低,统计分析结果显示,I/R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与I/R组相比,随着龙牙楤木总皂苷剂量的增高,ATP水平呈现出逐步增高的趋势;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1);JC-1荧光探针法观察线粒体膜电位水平结果显示,和sham组进行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线粒体膜电位水平水平均有所降低,统计分析结果显示,I/R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与I/R组相比,随着龙牙楤木总皂苷剂量的增高,线粒体膜电位水平水平呈现出逐步增高的趋势;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1);比色法观察SDH活性水平结果显示,和sham组进行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SDH活性水平均有所升高,统计分析结果显示,I/R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与I/R组相比,随着龙牙楤木总皂苷剂量的增高,SDH活性水平呈现出逐步走低的趋势;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1)。实验三: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心肌组织中PERK、eIF2α的表达。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PERK、eIF2α的表达没有明显变化,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P>0.05;P>0.05,P>0.05,P>0.05,P>0.05)。而与I/R组相比较,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PERK的表达也没有明显改变,统计学分析显示,差异也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P>0.05;P>0.05,P>0.05,P>0.05,P>0.05)。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心肌组织中p-PERK、p-eIF2α的表达结果显示,和sham组进行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p-PERK、p-eIF2α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统计分析结果显示,I/R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与I/R组相比,随着龙牙楤木总皂苷剂量的增高,p-PERK、p-eIF2α表达水平呈现出逐步走低的趋势;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1;P<0.01,P<0.01,P<0.01)。qRT-PCR 方法检测心肌组织中PERK、eIF2αmRNA的表达,结果显示,和sham组进行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PERK、eIF2α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统计分析结果显示,I/R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P>0.05,P>0.05,P>0.05);与I/R组相比,随着龙牙楤木总皂苷剂量的增高,PERK、eIF2α表达水平呈现出逐步走低的趋势;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1;P<0.01,P<0.01,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 sham组相比,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PERK、eIF2α的表达没有明显改变,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P>0.05;P>0.05,P>0.05,P>0.05,P>0.05)。而与I/R组相比较,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PERK、eIF2α的表达也没有太大差异,统计学分析显示,差异也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P>0.05,P>0.05,P>0.05)。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心肌组织中p-PERK的表达。结果显示,和sham组进行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p-PERK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I/R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与I/R组相比,随着龙牙楤木总皂苷剂量的增高,p-PERK表达水平呈现出逐步走低的趋势;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1)。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心肌组织中p-eIF2α的表达。结果显示,和sham组进行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p-eIF2α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统计分析结果显示,I/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与I/R组相比,随着龙牙楤木总皂苷剂量的增高,p-eIF2α表达水平呈现出逐步走低的趋势;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龙牙楤木总皂苷中、高剂量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龙牙楤木总皂苷低剂量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研究:最终纳入研究96项,中文文献92篇,英文文献4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CK-MB(SMD:-1.86,95%CI:[-2.33,-1.38],I2=95%,P<0.00001);CK(SMD:-102.21,95%CI:[-129.34,-75.09],I2=100%,P<0.00001);cTnI(SMD:-0.80,95%CI:[-0.97,-0.62],I2=99%,P<0.00001),cTnT(SMD:-1.55,95%CI:[-1.8,-1.3],I2=100%,P<0.00001);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MD:-0.42,95%CI:[-0.34,-0.51],I2=45%,P<0.00001);不良事件发生率(MD:-0.28,95%CI:[-0.22,-0.36],I2=12%,P<0.00001);LVEF(SMD:-4.89,95%CI:[-3.9,-5.87],I2=86%,P<0.00001);HsCRP(SMD:-5.04,95%CI:[-6.92,-3.16],I2=99%,P<0.00001);MDA(SMD:-4.25,95%CI:[-5.22,-3.28],I2=99%,P<0.00001);SOD(SMD:-15.26,95%CI:[-10.74,-19.78],I2=99%,P<0.00001);NO(SMD:-15.26,95%CI:[-5.29,-7.51],I2=97%,P<0.00001);LDH(MD:-13.83,95%CI:[-20.31,-7.35],I2=0%,P<0.00001)。研究结论1.龙牙楤木总皂苷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减少心肌酶漏出,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改善损伤心肌组织和线粒体结构,抑制SDH活性,同时降低ROS生成,减缓蛋白磷酸化,其机制可能与降低线粒体功能障碍、抑制内质网应激的过度激活有关。龙牙楤木总皂苷的保护作用与剂量呈正相关,发挥大鼠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最适有效剂量在200mg/(kg·d)左右。2.中成药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疗效肯定,尤其在降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和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效果显着,但鉴于纳入研究数量偏少、样本量较小、方法学质量偏低,未来需要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证实。
陈光亮[2](2021)在《参麦辅助静脉溶栓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静脉滴注辅助瑞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再通率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风险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9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予以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研究组予以参麦注射液静滴辅助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比两组冠状动脉再通率、疗效、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经治疗,研究组冠状动脉再通率、总有效率分别为86.96%、93.48%,高于对照组的69.57%、76.09%(P<0.05);研究组治疗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为8.70%,低于对照组的26.09%(P<0.05)。结论:应用参麦注射液静滴辅助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可提高冠状动脉再通率及临床疗效,降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风险。
毛静远,吴永健,史大卓[3](2021)在《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文中研究表明1背景、目的及意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指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病死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推算共计2.9亿心血管病患者,其中冠心病患者1 100万人。心血管病死亡率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居于首位。
《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4](2021)在《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文中认为1背景、目的及意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指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病死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推算共计2.9亿心血管病患者,其中冠心病患者1 100万。心血管病死亡率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居于首位。
吉锋,任耀龙,张渊博,陈学彬[5](2021)在《参麦注射液在气阴两虚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在气阴两虚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观察其对患者脂蛋白磷脂酶A2(Lipoprotein Phospholipase A2,Lp-PLA2)、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心功能的影响,旨在为本病提供有效的治疗手段。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8年9月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气阴两虚型STEMI患者89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4)。对照组单纯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观察组则联合参麦注射液静滴治疗,治疗4周后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后抽取患者肘部静脉血检测,治疗48 h后观察组肌钙蛋白(Troponin, 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MB(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 CK-MB)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Amino Terminal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Precursor, NT-ProBNP)、Lp-PLA2、IL-1β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脏舒张早期与晚期流速比值(E/A)、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大于对照组,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乏力,胃纳差,五心烦热等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电图总有效率95.45%(42/44),高于对照组的75.56%(34/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4周内死亡、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绞痛等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STEMI(气阴两虚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而言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有重要意义,可降低缺血再灌注伤,改善心肌梗死后预后,值得推广。
余小平,李平生,陈克全[6](2021)在《参麦注射液联合β受体阻滞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对心电图QTd度的影响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联合β受体阻滞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于我院治疗的AMI患者9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9例。对照组予以美托洛尔治疗,观察组加用参麦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心电图QTd度及血浆脑钠肽(BNP)水平、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QTd度短于对照组,BNP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参麦注射液联合美托洛尔可增强AMI治疗效果,缩短患者QTd度,降低BNP水平,安全可靠。
王鹂,曾萍,余青[7](2020)在《参麦注射液在危重症中的应用及现代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气阴两虚、阴竭阳脱"是危重症进一步恶化的病机之本,参麦注射液是中医传统的急症用药,近年来在危重症的研究及应用日益广泛。本文通过对参麦注射液在危重症的应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面进行综述,进而更加全面、深刻地把握其适应证及应用规律,使其可以更广泛、有效地应用于危重症的治疗。
杨欢,肖宇,栗亚奇,房立源,丁培杰[8](2019)在《中医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状动脉的血流量下降,从而导致相应心肌组织缺血缺氧,最终坏死[1]。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加及饮食习惯的改变,在我国心肌梗死的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其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保守估计每年新发50万例,死亡率也逐年增加[2],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因此,积极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3]。中医对于心肌梗死的治疗历史久远,长期以来中医药发展战略始终把心血管疾病作为重大疾病的首要研究对象和突破口。现将近些
余妮[9](2019)在《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风痰瘀阻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评价其临床安全性,为进一步拓展桂枝茯苓丸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风痰瘀阻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均按照我院脑病科制定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路径进行常规标准化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再加上中药汤剂“桂枝茯苓丸加味”口服或鼻饲。两组均以14天为治疗周期。对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血同型半胱氨酸值、生命体征、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及心电图等进行观察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后,评价“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结果:⑴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较同组治疗前显着下降(P<0.01),两组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方面优于对照组。⑵中医证候总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4%,对照组为73.33%。经统计分析,两组在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在中医证候总疗效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⑶NIHS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显着下降(P<0.01),两组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⑷BI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显着下降(P<0.01),两组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改善患者生活活动能力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⑸血Hcy水平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Hcy水平均较同组治疗前显着下降(P<0.01);两组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在降低血Hcy水平上无显着差异。⑹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血常规、二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心电图等指标均处于正常范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⑴桂枝茯苓丸加味联合西医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在改善患者中医证候总疗效、中医证候总积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⑵桂枝茯苓丸加味联合西医治疗能有效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症状、神经功能缺损及残障程度,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效果优于单纯西医治疗组。⑶本研究尚未能证实桂枝茯苓丸加味与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具有相关性。⑷桂枝茯苓丸加味临床研究中未发生不良安全事件及副作用,临床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呼思毓[10](2019)在《益气活血通络汤+参麦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序贯)+肝素综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随机平行对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益气活血通络汤+参麦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序贯)+肝素综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88例住院患者按就诊顺序号抽签简单随机分为两组,吸氧、心电监护、抗心律失常、抗休克等,阿司匹林,30mg/次,1次/d,连续服用3d后减至10mg/次,1次/d。对照组44例阿替普酶(序贯)15mg,静推,后30min静滴50mg,后60min静滴35mg;阿替普酶(序贯)后,肝素100mg+生理盐水500mL,静滴,维持24h。治疗组44例阿替普酶(序贯)后,参麦注射液20mL+5%葡萄糖250mL,静滴,1次/d;益气活血通络汤(半夏、人参、川芎、赤芍、麦冬、郁金、茯苓、当归各10g,丹参、红花、黄芩、瓜蒌各15g,薤白、陈皮各6g,甘草炙3g),100mL/袋,1袋/次,2次/d;肝素治疗同对照组连续治疗15d为1疗程。观测临床表现、再梗死、心力衰竭、休克、出血、不良反应。治疗1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20例,有效1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6.36%;对照组显效11例,有效19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68.18%;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总发生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活血通络汤+参麦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序贯)+肝素综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满意,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二、静脉溶栓加静滴参麦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静脉溶栓加静滴参麦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论文提纲范文)
(1)龙牙楤木总皂苷抗MIRI机制研究及中成药防治MIRI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上篇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与内质网应激 |
(一) 内质网应激的主要路径 |
(二) 内质网应激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线粒体功能障碍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
(一) 线粒体形态动力学异常 |
(二) 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 |
(三) 活性氧产生过量 |
(四) 钙稳态异常 |
(五) 线粒体膜通透性改变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
1.中药复方汤剂 |
2.中成药 |
3.中药单体及有效成分 |
4.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下篇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龙牙楤木总皂苷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
1 实验器材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实验二 基于线粒体功能障碍探讨龙牙楤木总皂苷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
1 主要仪器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结果 |
4 小结 |
实验三 基于内质网应激探讨龙牙楤木总皂苷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
1 主要实验材料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讨论 |
1 研究的临床意义 |
2 龙牙楤木总皂苷抗MIRI的研究基础 |
3 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选择 |
4 研究结果分析 |
参考文献 |
临床研究 中成药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系统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参麦辅助静脉溶栓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及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治疗方法 |
1.3.1 对照组 |
1.3.2 研究组 |
1.4 观察指标 |
1.5 疗效评价标准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冠状动脉再通率比较 |
2.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
2.3 两组MACE发生情况比较 |
3 讨论 |
(3)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目的及意义 |
2 指南制定方法 |
2.1 临床问题构建 |
2.2 中成药遴选 |
2.3 检索策略 |
2.4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和资料提取 |
2.4.1 纳入标准 |
2.4.2 排除标准 |
2.4.3 资料提取 |
2.5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6 证据综合分析 |
2.7 证据质量评价与推荐标准 |
2.8 推荐意见形成 |
3 推荐意见及证据描述 |
3.1 稳定性心绞痛 |
3.1.1 临床问题 |
3.1.2 推荐意见 |
3.1.3 证据描述 |
3.1.3.1 通心络胶囊(1C) |
3.1.3.2 脑心通胶囊(1C) |
3.1.3.3 丹蒌片(2B) |
3.1.3.4 麝香保心丸(1B) |
3.1.3.5 复方丹参滴丸(1B) |
3.1.3.6 丹红注射液(2D) |
3.1.3.7 红花注射液(2C) |
3.1.3.8 芪参益气滴丸(1C) |
3.2 不稳定性心绞痛 |
3.2.1 临床问题 |
3.2.2 推荐意见 |
3.2.3 证据描述 |
3.2.3.1 通心络胶囊(1C) |
3.2.3.2 脑心通胶囊(2D) |
3.2.3.3 丹蒌片(2C) |
3.2.3.4 麝香保心丸(1B) |
3.2.3.5 复方丹参滴丸(1C) |
3.2.3.6 血府逐瘀胶囊(2D) |
3.2.3.7 丹红注射液(1C) |
3.2.3.8 红花注射液(2D) |
3.2.3.9 参麦注射液(2C) |
3.3 急性心肌梗死 |
3.3.1 临床问题 |
3.3.2 推荐意见 |
3.3.3 证据描述 |
3.3.3.1 麝香保心丸(1B) |
3.3.3.2 参麦注射液(2C) |
3.4 围介入手术期 |
3.4.1 临床问题 |
3.4.2 推荐意见 |
3.4.3 证据描述 |
3.4.3.1 通心络胶囊(1C) |
3.4.3.2 脑心通胶囊(2D) |
3.4.3.3 丹蒌片(2B) |
3.4.3.4 麝香保心丸(1C) |
3.4.3.5 复方丹参滴丸(1C) |
3.4.3.6 丹红注射液(2C) |
3.4.3.7 参麦注射液(2C) |
3.5 冠心病心律失常 |
3.5.1 冠心病合并室性期前收缩 |
3.5.1.1 临床问题 |
3.5.1.2 推荐意见 |
3.5.1.3 证据描述 |
3.5.1.3.1 稳心颗粒(1B) |
3.5.1.3.2 参松养心胶囊(1C) |
3.5.2 冠心病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 |
3.5.2.1 临床问题 |
3.5.2.2 推荐意见 |
3.5.2.3 证据描述 |
3.5.3 冠心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 |
3.5.3.1 临床问题 |
3.5.3.2 推荐意见 |
3.5.3.3 证据描述 |
3.5.3.3.1 参松养心胶囊(1C) |
3.5.3.3.2 稳心颗粒(1C) |
3.6 冠心病心力衰竭 |
3.6.1 临床问题 |
3.6.2 推荐意见 |
3.6.3 证据描述 |
3.7 心绞痛急性发作 |
3.7.1 临床问题 |
3.7.2 推荐意见 |
3.7.3 证据描述 |
3.7.3.1 速效救心丸(1C) |
3.7.3.2 复方丹参滴丸(1C) |
3.7.3.3 麝香保心丸(1C) |
3.7.3.4 宽胸气雾剂(1C) |
4 中成药治疗冠心病药物推荐及证候分型判断流程(见图1、图2) |
5 本指南的局限性及不足之处 |
5.1 药物的遴选 |
5.2 干预措施 |
5.3 结局指标 |
5.4 证据的筛选 |
5.5 诊断标准 |
5.6 辨证分型 |
5.7 共识结果 |
6 更新计划 |
6.1 更新时间 |
6.2 更新方法 |
(4)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目的及意义 |
2 指南制定方法 |
2.1 临床问题构建 |
2.2 中成药遴选 |
2.3 检索策略 |
2.4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和资料提取 |
2.4.1 纳入标准 |
2.4.2 排除标准 |
2.4.3 资料提取 |
2.5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6 证据综合分析 |
2.7 证据质量评价与推荐标准(表1~3) |
2.8 推荐意见形成 |
3 推荐意见及证据描述 |
3.1 稳定性心绞痛 |
3.1.1 临床问题 |
3.1.2 推荐意见 |
3.1.3 证据描述 |
3.1.3. 1 通心络胶囊(1C) |
3.1.3. 2 脑心通胶囊(1C) |
3.1.3. 3 丹蒌片(2B) |
3.1.3. 4 麝香保心丸(1B) |
3.1.3. 5 复方丹参滴丸(1B) |
3.1.3. 6 丹红注射液(2D) |
3.1.3. 7 红花注射液(2C) |
3.1.3. 8 芪参益气滴丸(1C) |
3.2 不稳定性心绞痛 |
3.2.1 临床问题 |
3.2.2 推荐意见 |
3.2.3 证据描述 |
3.2.3. 1 通心络胶囊(1C) |
3.2.3. 2 脑心通胶囊(2D) |
3.2.3. 3 丹蒌片(2C) |
3.2.3. 4 麝香保心丸(1B) |
3.2.3. 5 复方丹参滴丸(1C) |
3.2.3. 6 血府逐瘀胶囊(2D) |
3.2.3. 7 丹红注射液(1C) |
3.2.3. 8 红花注射液(2D) |
3.2.3. 9 参麦注射液(2C) |
3.3 急性心肌梗死 |
3.3.1 临床问题 |
3.3.2 推荐意见 |
3.3.3 证据描述 |
3.3.3. 1 麝香保心丸(1B) |
3.3.3. 2 参麦注射液(2C) |
3.4 围介入手术期 |
3.4.1 临床问题 |
3.4.2 推荐意见 |
3.4.3 证据描述 |
3.4.3. 1 通心络胶囊(1C) |
3.4.3. 2 脑心通胶囊(2D) |
3.4.3. 3 丹蒌片(2B) |
3.4.3. 4 麝香保心丸(1C) |
3.4.3. 5 复方丹参滴丸(1C) |
3.4.3. 6 丹红注射液(2C) |
3.4.3. 7 参麦注射液(2C) |
3.5 冠心病心律失常 |
3.5.1 冠心病合并室性早搏 |
3.5.1. 1 临床问题 |
3.5.1. 2 推荐意见 |
3.5.1. 3 证据描述 |
3.5.1. 3. 1 稳心颗粒(1B) |
3.5.1. 3. 2 参松养心胶囊(1C) |
3.5.2 冠心病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 |
3.5.2. 1 临床问题 |
3.5.2. 2 推荐意见 |
3.5.2. 3 证据描述 |
3.5.3 冠心病合并阵发房颤 |
3.5.3. 1 临床问题 |
3.5.3. 2 推荐意见 |
3.5.3. 3 证据描述 |
3.5.3. 3. 1 参松养心胶囊(1C) |
3.5.3. 3. 2 稳心颗粒(1C) |
3.6 冠心病心力衰竭 |
3.6.1 临床问题 |
3.6.2 推荐意见 |
3.6.3 证据描述 |
3.7 心绞痛急性发作 |
3.7.1 临床问题 |
3.7.2 推荐意见 |
3.7.3 证据描述 |
3.7.3. 1 速效救心丸(1C) |
3.7.3. 2 复方丹参滴丸(1C) |
3.7.3. 3 麝香保心丸(1C) |
3.7.3. 4 宽胸气雾剂(1C) |
4 |
5 本指南的局限性及不足之处 |
5.1 药物的遴选 |
5.2 干预措施 |
5.3 结局指标 |
5.4 证据的筛选 |
5.5 诊断标准 |
5.6 辨证分型 |
5.7 共识结果 |
6 更新计划 |
6.1 更新时间 |
6.2 更新方法 |
(5)参麦注射液在气阴两虚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与剔除标准 |
1.6 治疗方法 |
1.7 观察指标 |
1.8 疗效判定标准 |
1.9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2组患者CK-MB、cTnT比较 |
2.2 2组患者NT-ProBNP、Lp-PLA2、IL-1β比较 |
2.3 2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
2.4 2组患者症状积分比较 |
2.5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2.6 2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
3 讨论 |
(6)参麦注射液联合β受体阻滞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对心电图QTd度的影响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心电图QTd度及BNP水平比较 |
2.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
3 讨论 |
(7)参麦注射液在危重症中的应用及现代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脓毒症 |
2 休克 |
3 呼吸系统疾病 |
3.1 呼吸衰竭 |
3.2 机械通气相关肺损伤(VILI) |
3.3 哮喘 |
4 心血管疾病 |
4.1 急性心肌梗死 |
4.2 心力衰竭 |
4.3 心律失常 |
4.4 心脏停搏 |
5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
5.1 急性脑梗死 |
5.2 急性脑出血 |
5.3 颅脑外伤 |
5.4 缺氧缺血性脑病 |
6 慢性肾衰 |
7 消化系统疾病 |
7.1 急性重症胰腺炎(SAP) |
7.2 肝硬化 |
8 小结与展望 |
(8)中医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急性心肌梗死的中医病因、病机 |
2 急性心肌梗死的中医治疗 |
2.1 辨证论治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
2.2 单味中药及其提取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
2.3 中药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
2.4 中成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
3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
3.1 西医治疗结合中药复方治疗 |
3.2 西医治疗结合中成药治疗 |
3.3 西医治疗结合中药注射液治疗 |
(9)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排除标准 |
1.4 脱落、剔除、终止试验标准 |
2 研究设计 |
3 观察指标 |
3.1 一般情况 |
3.2 安全性观测 |
3.3 疗效性观测指标 |
3.4 疗效评定标准 |
4 统计学方法 |
第二部分:结果与分析 |
1 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
1.1 年龄 |
1.2 性别 |
1.3 吸烟、饮酒史及基础疾病比较 |
2 疗效分析 |
2.1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2.2 两组中医疗效比较 |
2.3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
2.4 两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 |
2.5 两组治疗前后血Hcy值比较 |
3 安全性评价 |
第三部分 :理论探讨 |
1 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认识 |
2 中医对中风的认识 |
3 组方依据 |
4 血Hcy与脑梗死的关系 |
5 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
6 问题及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A:病例报告表 |
附录B: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 |
附录C:中医证候积分量表 |
附录D:NIHSS评分量表 |
附录E:Barthel指数量表 |
(10)益气活血通络汤+参麦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序贯)+肝素综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随机平行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设计 |
1.2 伦理审查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随机分组 |
1.6 退出标准 |
1.7 诊断标准 |
1.7.1 西医诊断 |
1.7.2 中医诊断 |
1.8 治疗方法 |
1.8.1 对照组 |
1.8.2 治疗组 |
1.9 观测指标 |
1.1 0 疗效判定 |
1.1 1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基线资料 |
2.2 退出病例 |
2.3 脱落病例 |
2.4 临床疗效 |
2.5 并发症 |
2.6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四、静脉溶栓加静滴参麦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论文参考文献)
- [1]龙牙楤木总皂苷抗MIRI机制研究及中成药防治MIRI的系统评价[D]. 宋欣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参麦辅助静脉溶栓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的应用[J]. 陈光亮.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1(13)
- [3]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J]. 毛静远,吴永健,史大卓.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09)
- [4]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J]. 《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04)
- [5]参麦注射液在气阴两虚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 吉锋,任耀龙,张渊博,陈学彬. 世界中医药, 2021(04)
- [6]参麦注射液联合β受体阻滞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对心电图QTd度的影响探讨[J]. 余小平,李平生,陈克全.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1(04)
- [7]参麦注射液在危重症中的应用及现代研究进展[J]. 王鹂,曾萍,余青. 中外医学研究, 2020(04)
- [8]中医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研究进展[J]. 杨欢,肖宇,栗亚奇,房立源,丁培杰.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05)
- [9]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D]. 余妮.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10]益气活血通络汤+参麦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序贯)+肝素综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 呼思毓.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