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的“准独立制作人”

无奈的“准独立制作人”

一、无奈的“准独立制片人”(论文文献综述)

刘澈[1](2019)在《中国独立纪录片概观(1990—2018)》文中研究说明在众多影像类型的作品中,纪录片以其独特的记录存在、反映现实与见证历史的重要功能,成为记载人类文化历程的珍贵相册。近年来在中国,独立纪录片作为民间影像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主流影像共同构成对中国当下社会的全方位展映与表达。本文即以中国独立纪录片作为研究对象,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是本文的前奏,主要叙述本文的选题依据、选题的意义、选题的创新及其局限,梳理前期研究成果以及问题,说明研究所使用的方法等。第一章主要对本文的研究对象——独立纪录片,以及与之相关的研究概念进行界定,并对独立纪录片的诞生、成长、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分析独立纪录片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及其存在的问题。第二章从中国独立纪录片的选题方面入手,对其主题类型进行分析、整理与归类,阐述其中所蕴含的人文关怀、人性理念及其人道主义精神。独立纪录片的题材选择具有以下倾向与趋势:一是立足于非主流的审视立场进行创作;二是长久地关注社会底层与边缘群体;三是追溯社会重大问题与重要历史事件;四是立足于民俗学与人类学意义的叙说与记录;五是对于生态环境的展现与逼视;六是对个体与私人隐秘空间的呈现;七是实验性的记录与尝试。第三章以独立纪录片的叙事观念与叙事形式为研究对象,对独立纪录片的叙事特征进行深入地剖析与解读。“真实性”是独立纪录片创作贯穿始终的观念性、制导性原则,对真实概念的多义性建构有利于在多元的文化视野中牢固树立起纪录片叙事的本质观念。同时,独立纪录片在追求客观真实地表达的过程中,不断地创造与运用各类技法,通过灵活变换叙述主体、合理调控叙事时空、熟练运用多种叙事元素,使得独立纪录片的叙事达到更加多元的效果。第四章主要对独立纪录片所产生的审美、文化、社会等多元价值体系进行分析与阐释。纪录片是一个以视听艺术为主体的,同时又与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紧密相关的多维价值呈现。它一方面可以充当反映社会现实的镜子角色,以实现人文关怀为目的,充分展现在时代变迁的大背景之下个体命运的多舛;另一方面独立纪录片又通过不断地开掘新的公共活动空间与话语空间,从而对社会公共领域的拓展起到积极的建设性作用。最后部分为结语,对全文的解读进行总结。独立纪录片既是中国纪录片无法排除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独立影像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独立纪录片的存在与创作是本文研究的对象、基础与意义所在。独立纪录片作为对主流影像与独立影像的一种有效补充而存在的创作,它力图通过影像的方式,表达创作者对社会存在的全面关注与理性思考,具有较强的人文关怀内涵与社会文化价值。通过对中国独立纪录片的选题内涵、现场记录、叙事表达、价值意义等方面多角度的研究,既有利于独立纪录片的理论建构,也有利于对独立纪录片的实践进行概括和总结,还有利于独立纪录片的接受与传播。本文的研究意图在于,为中国独立纪录片的创作呈现一面反观自身之镜,同时也为人们更加理性、科学地看待中国独立纪录片提供基本的理论参照,为其长远发展贡献力量。

王永连,汪瑜[2](2018)在《全媒竞争格局下省级卫视路在何方》文中提出技术的发展推动传媒变局,直接带来传统媒体的渠道、内容、平台稀缺性价值被颠覆。新时代坐标下,省级卫视必然要以讲导向、有文化、公益性为基本使命;以弘扬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为基本定位;以原创内容为核心,同时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形成面向全国进行特色化传播的新格局。具体的路径包括:坚持内容为王,通过市场化全版权运营,构建省级卫视内容生态圈;推进融合战略,加速省级卫视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其中,媒体融合必须跟踪前沿技术,以新技术、新应用引领融合发展,走内容和技术双轮驱动的融合发展之路。其过程不是做简单的加法,而是推动媒体资源的全面整合、突破媒体运营的传统流程和方式、实现产业链深度变革的过程。

张惠泉[3](2017)在《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终评影片题材类型及评价体系研究》文中提出自2010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颁发《关于促进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来,我国纪录片产业发展迅速,在影片的数量、质量以及制播主体等方面皆有不小的进步。但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纪录片长期以来受西方主流纪录片评价标准的影响,在一定时期内,这些标准为我国纪录片行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借鉴的土壤和平台。我们也应该清晰的认识到,纪录片所包含着天然的文化性和民族性,使得完全依照西方主流纪录片评价标准来评价国产纪录片,无异于“削足适履”。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是国内唯一具备纪录片投融资、交易功能的国家级专业纪录片节展,也在近几年成长为亚洲地区规模最大的专业纪录片节展,在节展评优过程中体现的中国式的纪录片价值评价体系正在形成,这种评价体系的核心就体现在纪录片的题材上面。基于对近三年里(2014-2016年)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终评入围影片的题材进行归类、分析和研究,理清现阶段国内外优秀纪录片题材选择的类型和特点。根据影片评审的结果导向,总结出节展的评优环节中具有中国特色的题材价值评价标准:主流价值观的多元化表达、普遍性与民族性的统一、人文精神的故事化体现。最后从各级电视台、民营文化公司以及独立制片人等纪录片制作机构的视角出发针对中国纪录片题材发展提出以下建议:纪录片的美学属性和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并不矛盾,增强纪录片题材的多样化和国际传播力需要国家层面的大力扶持和引导;加强国际视角,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的同时需要注意民族文化和人文内涵才是国产纪录片的核心价值,社会力量需要以创新和开放来开拓市场,发掘潜能。

黎小锋,贾恺[4](2016)在《当代中国纪录片的创作生态报告——关于当代中国纪录片与纪录片人的调查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就当代中国纪录片人生存状态展开问卷调查,研究发现:被访的一线中国纪录片人中,七零后已成为中坚,一半以上导演有三部及以上长片,具有一定的行业忠诚度;绝大多数人都有自筹经费拍片的经历,在各种权益中,署名权最为看重,财产权往往被忽略;当代中国纪录片人普遍愿意在制片人环节与西方人士进行协作,其次分别为发行环节、剪辑环节、摄影环节,导演环节排在最后;当代中国纪录片人的收益与投入严重不成比例。如何在投入与收益之间找到平衡,是一个值得业界、学界关注的严峻问题。

黄雯[5](2015)在《中美科普影视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普影视是科学普及与科学传播的一个重要工具和有效载体。科普事业、科学传播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但不断前进的历程。现今大力发展科普事业、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在中国已经成为一种战略共识。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媒介手段的不断丰富,通过电影电视来进行科普工作、科学传播,成为一种重要的途径和方式。美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发达国家,科学传播也走在世界前列,其科普影视不仅是其科学传播的有力武器,更成为其强大的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对“科普”、“科学传播”、“科普影视”几个主要概念做了界定,对科普影视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并将研究的视角对准中美两国科普影视的历史、现状与发展,对各自的历史进行梳理,对各自的现状进行比较,对各自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之上对中国科普影视可从美国科普影视的发展中得到的借鉴和启发进行分析,以期为中国科普影视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启迪,进而为发展中国的科学普及与科学传播事业、为提高中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提供一种思路和指引。

严晓蓉[6](2014)在《媒介.空间.记忆—中国独立纪录片的空间建构与审美研究(1988-2012)》文中研究说明在一个以速度和遗忘为标记的现代社会里,更加突显出记忆的重要性。独立纪录片因其非虚构性成为社会记忆的重要呈现媒介,从记忆角度进行独立纪录片研究,不仅是一个新视角的突破,且更具有试图以影像记忆弥合过去并链接未来的意义。独立纪录片的发展历程与媒介发展历程紧密交缠,媒介大大推进和拓宽了独立纪录片的发展空间,这种介入和推进从创作主体的身份衍变、影像的呈现空间及传播空间等层面体现出来。本文主要从三方面来对独立纪录片所建构的记忆空间作一分析:纪录影像如何建构记忆、纪录影像记忆所呈现出的空间图景及独立纪录片建构的记忆空间的审美意义。此三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其一、独立纪录影像留存的记忆,其建构性取决于影像生产过程中媒介与主体的介入和交互影响,影像作为一种记忆媒介所具有的边界、观者在观看影像时与自我的经验结合而被激发的记忆,两者共同构成独立纪录影像记忆空间的最终状态;其二、独立纪录片中建构起关于以地理空间意义上的城市、乡村及混合空间为分界的社会记忆图景,并以此勾勒出时代的记忆轨迹;其三、就独立纪录片现阶段的美学倾向而言,强烈的社会性及历史性的特征经常会压过纪录片本身作为一种影像艺术的属性。由此,对独立纪录片中较显在的表达要素如声音、色彩等的美学分析,从纪录片美学的角度来说,这些表达路径的认知和探索,更可视为独立纪录片美学范式探索的一部分。站在中与西、主流与独立纪录片的交叉点上进行影像的比对和分析,近而以更为宽阔的视角进行独立纪录片的自我审视和反思,以期许独立纪录片更好的未来,也同时意味着独立纪录片所承载的社会记忆可能有更大的覆盖面与影响力。纪录影像呈现现实世界并以此留存记忆,对当下快速变化着的中国社会来说,独立纪录片以其深度呈现社会现实的真诚与勇气为历史留下了可资殷鉴的记忆档案,并以此突显独立纪录影像内在的独特价值。

翟海霖[7](2014)在《中国女性纪录片导演的创作特点》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中国纪录片界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革。自女性进入纪录片领域以来,男性独掌纪录片的地位便受到动摇,随着她们所创作品的不断增多,在业界也形成了自己的创作特点。本文主要目的不仅是将女性纪录片导演的创作作品做系统分析,更是把她们的创作特点上升为理论,更是为后来者提供理论帮助,便于日后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本文是以女性纪录片导演及她们的创作作品为研究对象,首先梳理了女性纪录片导演的发展进程,并对影响女性纪录片导演创作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女性纪录片导演在创作时各有特点,甚至是多元的,即便如此,她们的创作特点也具有一定的统一性,本文主要从创作题材、创作方法两个维度重点阐述女性纪录片导演的共性创作特点。女性纪录片导演经历了最初的萌芽期和发展期,逐步走入繁荣期,在期间的发展中,也遇到了困境。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统一的,有弊的一面必有利的一面,关键是如何利用和转换。因此,笔者在分析困境的同时,也阐述了应对困境的策略。总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女性纪录片导演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朱颖科[8](2014)在《中国独立纪录片作品《铁西区》文本解读》文中指出2000年8月9日,铁西区特大型国有企业正式宣布破产。这个修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工业区曾经成就了无数辉煌,而如今由于它的长期亏损导致的倒闭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直接的莫过于一百万工人的失业。1999年末,中国独立记录制片人王兵带着一台DV走进铁西区,历时18个月的拍摄和18个月的剪辑,以铁路为贯穿全片的主线、以铁西区的3个工厂为主人公的《铁西区》诞生,此片作为中国独立纪录片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品,又是一部记录中国社会历史变革的影视作品,因此在中国独立纪录片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以《铁西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细读的手法,从叙事学、美学、电影符号学等角度对铁西区进行解构,并从形式感和哲理性两个方面对《铁西区》的文本成因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王兵在拍摄《铁西区》时恪守着高度不干涉主义原则,将个人的拍摄模式放置在直接电影的教条之中,把“墙上的苍蝇”式的拍摄手法发挥到了极致。片中出现大量的长镜头、多角度的视点转换以及作者严格的自我消隐体现出了王兵对形式感的刻意追求,也反映了他试图还原完整历史时空的全知式野心。通过分析得出,王兵的全知式野心一方面来源于全知视点的特性和《铁西区》题材的契合,另一方面在于王兵早期在电影学院学习过程中受到的世界电影大师的影响。另外,本文还分析了铁西区中不同的个体和群体在现实面前的矛盾体现,阐释了铁西区所有人对周遭环境的麻木根源于中国传统农耕伦理文化。最后,本文还从社会、技术、政治与市场等角度分析了《铁西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与社会环境的联系。媒介技术的发展催生了DV,社会化纪录片时期的到来呼吁更加关注现实主流社会的作品,而政治与市场的博弈最终导致铁西区成为时代前行中的牺牲品。

黄建新,周黎明,安晓芬,谢晓东,谢华[9](2014)在《适时建立和完善中国电影制片人机制》文中提出黄建新(以下简称黄):现在有点乱,在电影行业职业人的位置,譬如监制的位置被搞乱了,我们的很多行政领导都挂总监制、监制。其实他们是监制里面的行政监制,而不是承担制作责任的监制。所谓的GDP概念,政绩概念影响很大,不少人都要占这个位,因为可以转化为政绩。一部影片出现十几个监制,都成了笑话。监制这个名称很神圣,是电影中最重要的位置之一。国际影人不知道我们这里的监制职位的职能已经被搞乱了,看到有那么多的人名,很惊奇!我们跟人家不是一个平台,或者

章利强[10](2013)在《网络纪录片频道的发展情况及趋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纪录片和视频网站这两个迅猛发展的新兴事业开始拥抱在一起的时候,一个更新的事物就此诞生:网络纪录片(纪实)频道。网络纪录片频道究竟会给纪录片产业带来怎样的影响,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挑战,发展趋势又如何呢?从纪录片的产业链角度来说,网络纪录片频道对纪录片的各个环节都产生了积极的意义。在资本投入环节,网络纪录片频道打破了“资金难”的问题,为纪录片提供了一条融资的新渠道;在制作环节,网络纪录片频道能够通过与受众的即时互动,及时把握市场和消费者动态,从而避免与市场脱轨和盲目制作现象的出现;在发行环节,网络纪录片频道为纪录片提供了一个新的发行平台,打破了电视台的束缚;在传播环节,网络纪录片频道在多次传播、分众传播和跨范围传播方面有着突出的作用;在延伸环节,网络纪录片频道也可以在纪录片的多元价值开发和品牌打造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当然,网络纪录片频道在推动纪录片产业发展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的挑战。如行业标准的缺失;消费者付费习惯的长期培养和付费方式的确立;版权保护难度大,盗版侵权行为对纪录片正版购买的挑战,以及品牌打造过程中如何避免同质,走差异化、特色化道路。可以说,网络纪录片频道是中国纪录片产业的蓝海。在不久的将来,将出现几家领军性的视频网站来主导中国纪录片的网络市场;同时,网络纪录片频道将成为很多纪录片融资、发行和传播的首选渠道;而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纪录片频道也将走向多终端接触,消费者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机、IP电视等众多方式来收看纪录片;最后,随着DV和高清设备的普及,草根阶级分享制作的纪录片将成为网络纪录片频道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新闻纪实方面的作用将凸显。

二、无奈的“准独立制片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奈的“准独立制片人”(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独立纪录片概观(1990—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纪录片”概念的界定
    (二)“独立纪录片”概念的界定
    (三)中国独立纪录片发展历程概览
二、独立纪录片的题材类型分析
    (一)非主流的审视立场
    (二)关注社会底层与边缘群体
    (三)追溯社会重大问题与重要历史事件
    (四)民俗学与人类学意义的叙说与记录
    (五)对生态环境的逼视
    (六)个体与私人隐秘的空间的呈现
    (七)实验性的记录与尝试
三、独立纪录片的叙事方式
    (一)真实的多义性建构——独立纪录片的叙事观念
    (二)阐述的多元性表达——独立纪录片的叙事形式
        1.叙述主体
        2.叙事时间
        3.叙事空间
        4.叙事元素
四、独立纪录片的价值阐释
    (一)社会现实的镜子
        1.城市文明
        2.乡村文明
    (二)开拓与建构公共领域
        1.开掘新的公共活动空间
        2.开掘新的公共话语空间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中国独立纪录片(主要)创作年表
致谢

(2)全媒竞争格局下省级卫视路在何方(论文提纲范文)

一、互联网对广电行业的深度影响
    (一) 受众分流与低端化
    (二) 广告主预算转移导致电视广告份额下滑
    (三) 广电传统产业链全面遭遇跨界“打劫”
二、全媒背景下省级卫视竞争新动向
    (一) 上星卫视呈现强弱两极新格局
    (二) 内容竞争的头部效应凸显
        1、卫视电视剧收视的头部效应凸显
        2、卫视综艺爆款稀少, 创新放缓, 综N代流行
三、省级卫视竞争下半场发展模式选择
    (一) 成为一线卫视的门槛越来越高, 全国突围战略对绝大多数卫视来说不是明智的选择
    (二) 省级卫视三种可能的发展路径模式
四、新时代坐标下省级卫视的新使命与新定位
    (一) 讲导向、有文化、重公益的传播平台, 是新时代省级卫视总体定位
    (二) 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方向, 以原创内容为核心, 成为新时代省级卫视节目的定位
        1、做智娱时代的垂直综艺引领者是省级卫视节目创新新使命
        2、打造特色系列剧、类型剧是省级卫视电视剧新方向
五、坚持内容为王, 通过市场化全版权运营, 构建省级卫视内容生态圈
    (一) 内部孵化与外部合作并举, 培育IP研发生产的良性生态
    (二) 以公司运营方式, 大力推进IP的版权深度开发
六、推进融合战略, 加速省级卫视网络化智能化转型
    (一) 以用户为中心, 运用互联网思维运营内容
        1、内容创意要符合网络节点传播特点
        2、搭建以用户为圆心的全媒传播渠道
        3、为用户提供多场景、多样化的O2O服务
    (二) 创新思维, 大胆尝试新兴商业模式, 拓展卫视经营结构
        1、定制服务
        2、精准营销
        3、原生广告
        4、会员服务
        5、场景服务
    (三) 拥抱新技术, 加速省级卫视智能化转型
结语

(3)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终评影片题材类型及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价值
    1.3 研究现状
        1.3.1 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的研究现状
        1.3.2 中国纪录片题材价值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发展概述及评优规则
    2.1 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发展概述
        2.1.1 市场活动:以方案预售为核心
        2.1.2 学术活动:“三驾马车”引领前沿
        2.1.3 公众展播:节展与公众的桥梁
    2.2 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的评优规则
        2.2.1 不断发展的国际化评优体系
        2.2.2 权威的多层级评审规则
第三章 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终评影片的类型及特点分析
    3.1 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终评影片的题材类型
        3.1.1 社会纪实类
        3.1.2 人文历史类
        3.1.3 文化艺术类
        3.1.4 自然环保类
        3.1.5 科学探索类
    3.2 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终评影片的题材特点
        3.2.1“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3.2.2 社会、人文与历史题材并重
        3.2.3 艺术、自然与科学题材不足
第四章 有中国特色的终评影片题材价值评价体系
    4.1 主流价值观的多元化表达
    4.2 普遍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4.3 人文精神的故事化体现
第五章 中国纪录片题材发展的建议
    5.1 国家力量:增强国际传播力
    5.2 地域力量:增强题材多样化
    5.3 社会力量:创新和开放发掘潜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当代中国纪录片的创作生态报告——关于当代中国纪录片与纪录片人的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代中国纪录片人的身份认同
     (一) 年龄特点
     (二) 体制内外
     (三) 教育背景
     (四) 制作经历
     (五) 纪录片人的身份定位
二、当代中国纪录片人的工作理念与工作方式
三、当代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化进程

(5)中美科普影视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科普影视的概念界定
        1.2.1 科普影视相关的的概念界定
        1.2.2 科普影视的功能和价值
    1.3 文献综述与研究方法
        1.3.1 文献综述
        1.3.2 研究方法与研究路径
第2章 中美科普影视的一般性研究
    2.1 科普影视的历史观照:中国科普影视历史概述
        2.1.1 1949年前:教育电影与教育电影协会
        2.1.2 1949—1966年:社会主义科教电影的兴起与科教电视的诞生
        2.1.3 1966—1976年:科普影视的停顿、撤销与替代
        2.1.4 1978—1995年:改革开放以来的恢复发展与流变
        2.1.5 1995—2000年:新时期科普影视的整合、探讨与转型
        2.1.6 2001年至今:当代科普影视的创新与发展
    2.2 表现形式:中美科普影视的主要类型
        2.2.1 中国科普影视的主要类型
        2.2.2 美国科普影视的典型模式
    2.3 传播现状:中美科普影视的传播进程
        2.3.1 中国科普影视的传播渠道
        2.3.2 中国科普影视的传播现状
        2.3.3 美国科普影视的传播现状
    2.4 生态环境:中美科普影视的生态构成
        2.4.1 中国科普影视的生态环境
        2.4.2 美国科普影视的运行环境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美科普影视的比较性研究
    3.1 中美科普影视比较研究——文化语境分析
        3.1.1 文化传统与社会心理
        3.1.2 媒介环境与体制现状
        3.1.3 基础设施与动力支持
        3.1.4 媒介产业的发展环境
    3.2 中美科普影视比较研究——内容形式分析
        3.2.1 内容之类型比较——单一与多元
        3.2.2 内容之题材比较——偏科与全面
        3.2.3 形式之表现形态比较——简单与丰富
        3.2.4 形式之结构比较——单调与多样
    3.3 中美科普影视比较研究——叙事模式分析
        3.3.1 叙事之选题比较——动态化与稳定性
        3.3.2 叙事之主体比较——叙述者的异与同
        3.3.3 叙事之视角比较——全面与独特
        3.3.4 叙事之结构与节奏比较
        3.3.5 叙事之手法比较——悬念营造与冲突制造
        3.3.6 叙事模式的综合比较
    3.4 中美科普影视比较研究——传播模式分析
        3.4.1 传播主体的比较研究——专业与准专业
        3.4.2 传播理念的比较研究——寓教于乐与科学教育
        3.4.3 传播渠道与传播方式的比较研究——全面与单一
        3.4.4 受众与传播效果的比较研究——主动与被动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科普影视的未来发展模式研究
    4.1 制度与文化层面:在计划与市场的矛盾中重铸核心价值观
        4.1.1 强调科普性与公益性:公共传播与商业传播的并存
        4.1.2 平衡互利发展:法律法规推动与行业内部的互动
        4.1.3 追求专业诉求:科学精神与专业水平的坚守
    4.2 产业发展层面:从职业化与专业化中探寻科学传播的最佳途径
        4.2.1 商业化与精品化的发展路线
        4.2.2 分众化的传播理念与全球化的发展战略
        4.2.3 制播分离的制作方式与产业链的拓展开发
    4.3 中国科普影视发展的对策建议
        4.3.1 科普影视传播的双轨制:公共化与商业化并行
        4.3.2 产业发展的交流机制:建立专业性的法律与行业互动
        4.3.3 创作队伍的组织建设:优化人员结构培养科学精神
        4.3.4 工业化的生产体系:以精品意识打造精细化的生产线
        4.3.5 全方位的开发模式:扶植社会力量扩充产业布局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媒介.空间.记忆—中国独立纪录片的空间建构与审美研究(1988-2012)(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缘起:断裂与记忆
        1.1.1 遮蔽与显影
        1.1.2 纪录与记忆
        1.1.3 媒介与记忆的空间建构
        1.1.4 媒介.空间.记忆
    1.2 空间与记忆理论流变与梳理
        1.2.1 空间概念演变及新文化地理学的空间观综述
        1.2.2 社会记忆理论综述
    1.3 中国独立纪录片研究现状
        1.3.1 国内独立纪录片研究现状
        1.3.2 国外关于中国独立纪录片的研究
    1.4 研究策略与设想
2 独立纪录片的媒介生成空间
    2.1 媒介空间转换与纪录主体的身份衍变
        2.1.1 难以到达的彼岸:流浪与协作
        2.1.2 独立的缝隙空间
        2.1.3 多元混合与共语喧哗
    2.2 多层次社会空间的开启与呈现
        2.2.1 纪录影像与公共空间
        2.2.2 私影像与个体空间渐显
        2.2.3 边缘影像与边缘空间
    2.3 传播空间的媒介流变
        2.3.1 电视时代的传播
        2.3.2 网络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空间
3 独立纪录影像的记忆建构
    3.1 影像真实与记忆建构
        3.1.1 影像的记忆表达边界
        3.1.2 影像及观者的记忆互动与建构
    3.2 纪录影像中记忆的交织与共建
        3.2.1 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交叉与分列
        3.2.2 影像的日常性、情感性表达与记忆构成
    3.3 记忆符码与景观呈现
        3.3.1 影像中的记忆、符码、景观
        3.3.2 时代景观与公共记忆
        3.3.3 碎片化景观与个体化的记忆呈现
4 记忆的空间图景
    4.1 影像空间转换与记忆生成
    4.2 城市空间重构与影像记忆
        4.2.1 边缘的徘徊与记忆
        4.2.2 工业空间的零落侧影:《铁西区》的凋蔽与记忆
    4.3 乡村影像与记忆书写
        4.3.1 边缘空间的闭合式成长记忆
        4.3.2 乡土、传统、现代的裂隙与冲突
    4.4 混合空间的记忆呈现
        4.4.1 去往第三空间——从《《三元里》到《算命》的空间记忆
        4.4.2 关于迁移与消逝的记忆
5 独立纪录片中记忆空间的美学形构
    5.1 记忆的审美表达与独立纪录片的美学形构
    5.2 记忆空间的审美构成
        5.2.1 影像中的声音与记忆
        5.2.2 色调安排与记忆的美学呈现
6 影像映照与记忆的交互审视
    6.1 时空交叉点上的镜像映照
        6.1.1 中西独立纪录片的影像映照
        6.1.2 主流与独立的镜像映照
    6.2 独立纪录片之思
        6.2.1 底层关怀与镜头伦理
        6.2.2 边缘主题的滥化
7 余论
    7.1 影像记忆与怀旧之辨
    7.2 以记忆抵抗遗忘
参考文献
附录:中国独立纪录片代表作品列表(1988-2012)

(7)中国女性纪录片导演的创作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女性导演作品传播现状
    1.1.3 文献综述
1.2 研究问题、方法、意义
    1.2.1 本课题的研究问题
    1.2.2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及理论
    1.2.3 创新之处和研究意义
1.3 当今中国大陆女性纪录片导演的创作梳理 第二章 影响女性纪录片导演创作的因素
2.1 女性导演创作的社会因素
2.2 女性导演创作的自身因素
    2.2.1 女性意识崛起:为自己发声
    2.2.2 各异的理念:创作中的指挥棒
    2.2.3 女导演的性别优势
2.3 女性导演创作的技术因素 第三章 中国女性导演创作特点
3.1 创作题材的三维化
    3.1.1 女性生活题材的选择
    3.1.2 对“私人领域”的记录
    3.1.3 偏重于“弱势男性”题材
3.2 情感表达的细腻化
3.3 采访叙事的两线性 第四章 创作困境及未来发展
4.1 女性纪录片导演的创作困境
    4.1.1 创作主体的自身困境
    4.1.2 创作设备的非高端化
    4.1.3 作品的传播意识弱化
4.2 女性纪录片导演未来的发展
    4.2.1 创作性别的无差异化
    4.2.2 创作理念的独立化
    4.2.3 创作传播平台的多维化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采访郭静导演
附录2 四十名纪录片女性导演及其部分获奖创作作品

(8)中国独立纪录片作品《铁西区》文本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独立纪录片在中国的缘起和概念的界定
        1.1.2 《铁西区》的产生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方法与目的
        1.3.1 文本细读与比较分析相结合
        1.3.2 从内部视角到外部视角
    1.4 研究现状
        1.4.1 中国独立纪录片的研究现状
        1.4.2 《铁西区》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 《铁西区》内部文本分析
    2.1 同时期作品的比较
    2.2 王兵理解的“真实”
        2.2.1 “旁观者”的角色
        2.2.2 距离感的消除
    2.3 剧情结构
    2.4 镜头表现
        2.4.1 拍摄景别
        2.4.2 拍摄角度
    2.5 剪辑风格
        2.5.1 镜头组接方式
        2.5.2 声画关系
    2.6 光线色彩
    2.7 符号与象征
第三章 《铁西区》文本风格成因探讨
    3.1 形式感
        3.1.1 视点的野心
        3.1.2 理性的表达
    3.2 哲理性
        3.2.1 现实面前矛盾的个体
        3.2.2 难以逾越的传统怪圈
第四章 《铁西区》文本风格的客观现实
    3.1 铁西区的由来
    3.2 社会思潮的转变
    3.3 媒介技术的发展
    3.4 政治与市场的博弈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网络纪录片频道的发展情况及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2.1 纪录片研究现状
        1.2.2 网络纪录片频道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方法及工作基础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工作基础
第二章 中国纪录片产业和网络纪录片频道现状分析
    2.1 中国纪录片产业现状分析
        2.1.1 有利的政策环境
        2.1.2 步入产业化发展阶段
        2.1.3 产出规模小但前景广阔
        2.1.4 四足鼎立的竞争格局
        2.1.5 行业发展面临诸多难题
    2.2 网络纪录片频道现状分析
        2.2.1 多家视频网站开设纪录片频道
        2.2.2 网络纪录片频道的内容日益丰富
        2.2.3 网络纪录片频道的资源类型日渐多样
        2.2.4 网络纪录片频道的受众规模日趋庞大
第三章 网络纪录片频道给纪录片产业带来的机遇
    3.1 资本投入环节
        3.1.1 市场化程度不足造成“资金难”的困局
        3.1.2 网络纪录片频道给纪录片融资带来无限可能
    3.2 制作环节
        3.2.1 体制弊端造成“制作脱轨”的尴尬
        3.2.2 网络纪录片频道给纪录片制作带来新的希望
    3.3 发行环节
        3.3.1 专业化分工不完善造成“一饰多角”的窘境
        3.3.2 网络纪录片频道给纪录片发行带来新的选择
    3.4 传播环节
        3.4.1 电视播出的缺陷造成“受众被动”的无奈
        3.4.2 网络纪录片频道给纪录片传播带来新的优势
    3.5 延伸环节
        3.5.1 市场和品牌的不成熟造成“浅层开发”的遗憾
        3.5.2 网络纪录片频道给纪录片延伸带来新的价值
第四章 网络纪录片频道进一步发展面临的挑战
    4.1 行业标准亟待完善
        4.1.1 力求短小的时长标准
        4.1.2 放眼高清的清晰度标准
        4.1.3 平衡利益的广告标准
        4.1.4 浮动合理的费用标准
    4.2 付费收看有待培养
        4.2.1 版权费用日益飙升
        4.2.2 广告收入日趋上限
        4.2.3 付费点播日待培养
    4.3 版权保护仍需重视
        4.3.1 盗版阻碍网站发展
        4.3.2 版权保护备受重视
        4.3.3 版权保护刻不容缓
    4.4 品牌打造不可松懈
        4.4.1 品牌差异建设
        4.4.2 品牌自制建设
        4.4.3 品牌活动建设
第五章 网络纪录片频道的发展趋势
    5.1 出现几家领军性的网络纪录片频道
        5.1.1 强强联合
        5.1.2 多足鼎立
    5.2 网络纪录片频道将成为很多纪录片的首选阵地
        5.2.1 融资制作首选平台
        5.2.2 发行传播首选平台
        5.2.3 延伸价值开发首选平台
    5.3 网络纪录片频道将实现多终端接触
        5.3.1 移动媒体高速发展
        5.3.2 IPTV 发展势头迅猛
    5.4 网友分享的纪录片将地位凸显
        5.4.1 技术进步提升网友分享内容质量
        5.4.2 碎片化时代更钟爱网友分享内容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无奈的“准独立制片人”(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独立纪录片概观(1990—2018)[D]. 刘澈. 湖北大学, 2019(05)
  • [2]全媒竞争格局下省级卫视路在何方[J]. 王永连,汪瑜. 南方电视学刊, 2018(01)
  • [3]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终评影片题材类型及评价体系研究[D]. 张惠泉. 广州大学, 2017(02)
  • [4]当代中国纪录片的创作生态报告——关于当代中国纪录片与纪录片人的调查报告[J]. 黎小锋,贾恺. 新闻大学, 2016(06)
  • [5]中美科普影视比较研究[D]. 黄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5(06)
  • [6]媒介.空间.记忆—中国独立纪录片的空间建构与审美研究(1988-2012)[D]. 严晓蓉. 浙江大学, 2014(12)
  • [7]中国女性纪录片导演的创作特点[D]. 翟海霖. 上海师范大学, 2014(02)
  • [8]中国独立纪录片作品《铁西区》文本解读[D]. 朱颖科. 厦门大学, 2014(08)
  • [9]适时建立和完善中国电影制片人机制[J]. 黄建新,周黎明,安晓芬,谢晓东,谢华. 当代电影, 2014(01)
  • [10]网络纪录片频道的发展情况及趋势研究[D]. 章利强. 华南理工大学, 2013(12)

标签:;  

无奈的“准独立制作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