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细胞中羟脯氨酸的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张凯丽[1](2021)在《基于SIRT1和线粒体的归芪多糖延缓大鼠脑组织衰老的分子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表明人成年之后,随着慢慢变老,人体会产生一系列结构和功能上变化,一些疾病也会相继出现,例如老年痴呆,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肥胖症和癌症等疾病,这些疾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因此,如何保证人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是当今研究的热点之一,也是整个生命科学研究面临的挑战。归芪多糖由经典验方“当归补血汤”衍生而来,其主要原料为当归和黄芪。研究表明归芪多糖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例如抗氧化、调节免疫功能、保护心脏功能以及延缓衰老等。但是关于归芪多糖延缓衰老的分子作用机制研究较少,未见相关报道。本研究以当归和黄芪为原料,采用经典的水提醇沉法制备归芪多糖,通过D-半乳糖诱导建立大鼠衰老模型,以白藜芦醇(Res)为阳性药物对照,研究分析归芪多糖对衰老大鼠的保护作用。运用生化技术检测血清和脑组织中SOD、GSH以及MDA的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归芪多糖对脑组织病理学的改变;分别通过Western Blot和RT-PCR法研究分析p53,p16,Cyclin D1,SIRT1等蛋白的表达以及m RNA水平的变化。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归芪多糖对衰老大鼠脑组织凋亡因子Bax和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最后,通过脑线粒体膜电位变化,线粒体膜肿胀程度以及mtDNA突变情况,分析归芪多糖对衰老大鼠脑线粒体功能的影响,进而全面揭示归芪延缓大鼠衰老的分子作用机制。(1)采用水提醇沉法制备出含量为80.06%的归芪多糖,得率为9.6%。为后续归芪多糖延缓大鼠衰老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实验材料。(2)D-gal作用于大鼠后,几乎所有大鼠活动减少,行为笨拙,背部毛发变黄,变粗,掉毛,嗜睡,精神状态较差,皮肤羟脯氨酸(HPY)含量降低,脑组织呈现出衰老样改变;经归芪多糖干预后,皮肤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明显升高的同时,脑组织的衰老病灶有所改善。(3)氧化保护作用结果显示,归芪多糖提高了衰老大鼠皮肤组织,脑组织和血清中SOD,GSH水平,显着降低其MDA(P<0.05)含量,提示归芪多糖可能通过抑制机体的氧化应激延缓了大鼠的衰老。(4)SIRT1和乙酰化P53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归芪多糖在上调衰老大鼠脑组织中SIRT1,PGC-1α,Cyclin D1蛋白的表达和m RNA水平的同时,下调了p16,p21,p53蛋白的表达和m RNA水平(P<0.01),说明归芪多糖可能通过SIRT1/PGC-lα通路减轻了衰老大鼠脑组织线粒体的损伤,并通过SIRT1/p53/p21和p16-Cyclin D1信号通路延缓了大鼠脑组织的衰老。(5)线粒体介导的凋亡因子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显示,归芪多糖显着上调了脑组织Bcl-2蛋白的表达,下调Bax蛋白的表达(P<0.01),提示归芪多糖可上调Bcl-2/Bax比值发挥延缓脑组织衰老的作用。(6)脑线粒体功能变化的结果显示,归芪多糖增加了脑组织线粒体数量,提高了线粒体膜电位,降低了线粒体膜的肿胀程度,减少了mtDNA的突变,增加了线粒体ATP含量,表明归芪多糖可通过保护线粒体功能,发挥延缓衰老的作用。综上所述,归芪多糖可能通过SIRT1/PGC-lα通路减轻衰老大鼠脑组织线粒体的损伤,抑制氧化应激反应,改善线粒体功能,并通过SIRT1/p53/p21、p16-Cyclin D1信号通路延缓大鼠脑组织衰老,此研究结果为归芪多糖的更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于霖淼[2](2021)在《甘草多糖提取动力学、理化特性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指出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是甘肃省地区重要的中草药材,大量研究证实甘草多糖(Glycyrrhiza uralensis polysaccharides,GP)具有免疫调节、抗病毒、抗肿瘤作用,颇具研究意义。为了深入研究甘草多糖的生物活性,设计一种更为高效的提取方法,本文采用超声辅助提取乌拉尔甘草多糖并建立多糖提取动力学模型,分析GP的结构特征和理化特性;甘草多糖已被证实具有良好抗病毒性,在此基础上研究其抗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活性;通过研究可知甘草多糖具有较好的抗BVDV效果,目前多糖微囊化被广泛研究并应用,因而在此基础上制备甘草多糖微囊(Glycyrrhiza uralensis polysaccharides microcapsules,GPM)研究其在大鼠创面组织愈合的效果,以证实甘草多糖微囊化的可行性。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分析超声辅助提取最佳条件,该最佳提取条件(温度为80℃、提取持续时间为140分钟、料液比为1:11)下可溶性多糖的产率为22.31±0.07%。根据菲克第二定律建立GP提取过程模型方程,并进行热力学分析可知超声辅助提取甘草多糖过程是不可逆的吸热过程。通过HPLC-DAD-ELSD、傅里叶变换红外分光镜(FT-IR)、圆二色(CD)测定、采用热重分析/差热分析(TGA/DTA)进行热分析以测定GP理化特性,可知GP是一种具有磷酸和硫酸盐离子基团的非还原糖蛋白聚合物、具有螺旋片状结构、较高的热稳定性。研究GP溶液质量浓度、pH、不同离子种类及浓度、温度对GP溶液表观粘度的影响发现,GP的吸光度随温度显着增加,并在pH5.5时有最大值,然后随着pH从6.0增加至13.0而下降;GP的表观粘度随GP溶液的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温度超过60℃时GP溶液的粘度急剧下降,最小粘度为0.14Pa·s,且伴随着搅拌速率的增加,GP溶液的表观粘度显着降低;GP溶液的表观粘度随着Na+、K+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Ca2+和Zn2+的加入显着降低,并表现出浓度依赖性。用扫描电镜(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甘草多糖的表征结构和形态特征,可知GP分子为不规则球型颗粒状,呈螺旋结构,FT-IR分析可知GP是α-D-吡喃糖。(2)通过病毒梯度和病毒增长值检测、CCK-8细胞毒性试验、qRT-PCR测定BVDV和MDBK细胞中的相关mRNA表达,并使用IRF-1、IRF-3在MDBK细胞中调节活性作为对BVDV影响的指标,以研究GP的抗病毒性。结果表明,利巴韦林(RBV)和GP均具有良好的抗BVDV活性;GP可显着抑制IRF-1的基因表达(##p<0.01),GP浓度在200μg/m L时基因表达倍数降低到最小值;GP和RBV都可以促进IRF-3的表达,通过上调IRF-3信号介导的IFN-α的产生,可对BVDV产生抗病毒活性。得出结论,GP对BVDV病毒的预防效果更好。(3)根据优化工艺选择出GPM最佳配制组合条件为海藻酸钠浓度2%、壳聚糖浓度0.3%、GP浓度0.6g/m L、氯化钙浓度3%,此组合最大载药率和包埋率分别为42.8%±0.74%和59.92±0.68%。GPM具有良好的溶胀性能,溶胀率随时间从10分钟到30分钟呈线性增加,36分钟达到溶胀平衡。通过TEM、SEM图像可知,GPM表现出良好的分散特性和相对致密的结构,表面形貌平坦,与混合物分离良好,可有效地将可溶性多糖分子包裹在载体中,避免药物泄漏,以保证药物载体系统的储存;其三维网状结构,有利于细胞粘附、增殖和组织生长;具有少量短链分支的层状GPM有松散而柔软的纤维结构和干燥的表面。用FT-IR研究了GPM的特征峰,结果表明GPM含有多个羟基(-OH)基团、C-H、C=O和C-O-C、O-Si。XRD曲线显示GPM在15.20°、20.16°、22.25°有三个较GP更为尖锐的峰,可认为是GPM受到物理研磨和制备微囊所加入化学物质的影响,从相对有序的晶体结构转变为无序结构。用TG/DSC光谱法分析了GPM的失重和热力学过程,表明GPM可能质地松散、表面粗糙、热稳定性差。通过物理性能测定可知,GPM显示出较小的硬度(2.0±0.157)、中等粘度(0.0372±0.00599)和弹性(0.18±0.0258),可作为理想的生物医学材料。(4)进行血常规指标和血液生化指标检测分析发现,GPM组的血红蛋白(HGB)、红细胞体积(HCT)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证明GP可减轻伤口炎症。通过对SD大鼠损伤模型中肉芽组织变化的观察可知,GPM组的肉芽组织表现为血管和成纤维细胞明显增生,胶原纤维排列最粗,其微血管计数略高于阿魏酸组,推测是甘草多糖在促进毛细血管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其他组比较,GPM组羟脯氨酸含量显着增加(p<0.05),VEGF和miRNA-21的基因的相对表达显着增加(p<0.01),说明GP可以调控该基因。免疫印迹结果中,GPM组肉芽组织中p-STAT3的表达高于其他组,说明了甘草多糖可以激活STAT3的蛋白质表达,进一步调控VEGF和miRNA-21的基因表达,从而诱导新血管化的形式。以上研究结果表明GPM在治愈大鼠损伤组织具有显着效果。
曹琴[3](2021)在《胶原基生物材料制备的工艺优化 ——致孔与辐照灭菌工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胶原,由于其优越的生物相容性、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和可降解性,在生物医学材料领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大量以胶原为基质的止血海绵、可吸收缝合线、人造皮肤、药物缓释凝胶等生物医用材料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制造工艺对胶原材料的结构和性能具有重要影响,并直接关联其临床效果的发挥。例如,创面修复类胶原海绵材料的孔隙构造,与创面细胞增值和迁移能力密切相关。目前常规工艺制备得到的胶原海绵材料,由于需要兼顾海绵机械力学性能而采用高浓度胶原溶液直接冻干工艺,导致海绵孔隙构造致密且孔隙尺寸细微,不利于创面修复期的细胞增殖和迁移。同时,作为一种常用的临床医用材料,灭菌工艺至关重要。目前针对辐照条件对胶原结构的影响研究尚未深入开展,不同辐照条件下胶原的分子结构变化及其规律尚不明确,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胶原材料辐照灭菌工艺的优化。为此,本研究以牛跟腱胶原为材料,针对胶原海绵类材料的致孔和灭菌两个主要工艺阶段,开展系统的工艺技术创新和优化。一是探索胶原海绵的致孔工艺。通过尝试在胶原海绵制备过程中添加加压、泄压和自组装的工序,探究加压压力对胶原海绵结构、性能的调控规律。二是研究不同辐照条件对各类胶原产品的结构、性能的影响及其规律。通过对胶原乙酸溶液、胶原PBS溶液和胶原自组装凝胶等不同形态样品开展不同辐照剂量的处理,研究辐照灭菌对胶原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加压-泄压致孔技术研究:首先建立完整胶原海绵制备过程,通过加压-泄压技术结合冷冻干燥法实现对胶原海绵材料孔隙构造的调控,并对其制备工艺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加压-泄压技术能够显着增大胶原海绵孔隙,提高吸水率,但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海绵的机械性能。进一步研究表明,在加压前诱导胶原溶液进行自组装,海绵孔隙结构更完整,连通性较好,且海绵表现出较好的吸水性,孔隙率达到97%,力学性能也显示具有较好的机械强度与弹性模量。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加压压力对胶原海绵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加压压力对海绵孔隙率的影响没有明显区别;其中,2MPa的压力处理得胶原海绵具有较规整的孔隙结构,在力学性能上表现出更好的弹性和恢复力,而3MPa处理得到的胶原海绵的孔隙边缘结构薄且易塌陷,使其吸水率较低。综合分析,发现2MPa的加压压力下采用自组装-加压-泄压方式制备得胶原海绵材料可以同时兼顾较好孔隙构造和良好机械性能。(2)60Co辐照条件对胶原结构、性能的影响研究:分别采用不同剂量的60Co辐照处理不同类型的胶原材料,分析各种胶原材料中胶原分子结构和性能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在选择的60Co辐照剂量(5k Gy、10k Gy、15k Gy、20k Gy、25k Gy、30k Gy、35k Gy)下,胶原分子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且呈现出剂量依赖性。相比中性与自组装凝胶而言,辐照对酸性样品结构和性能的影响较小;比较固态和液态酸性胶原样品的区别,发现固态样品具有更好的辐照耐受性;此外,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60Co辐照还会诱导液态中性胶原和自组装凝胶中的胶原分子形成新的共价键,即交联,从而增强胶原分子的稳定性。该研究工作对于改进医用胶原海绵材料的结构、性能,指导胶原类医用材料的辐照灭菌均具有实践应用价值。
黎重阳[4](2021)在《金枪鱼鱼皮和鱼骨胶原多肽抗皮肤光老化活性及作用机制差异》文中研究表明中波紫外线(UVB)的长期辐射可引起皮肤光老化的产生,其主要表现为皮肤干燥、褶皱、色素沉积等。胶原多肽具有良好生理活性,被认为在改善光老化皮肤方面具有潜在应用。胶原多肽的抗皮肤光老化活性与其生物来源、肽段序列、平均分子量等有关。有研究报道,鱼皮胶原和鱼骨胶原在氨基酸组成、存在形式、羟化程度等方面有所不同,可能对酶解产物及其活性产生不同影响。金枪鱼产量巨大,但在加工过程可产生占总量50~70%左右的副产物,如皮、骨等,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本研究以金枪鱼鱼皮和鱼骨为原料,探究鱼皮和鱼骨胶原多肽对光老化皮肤的保护效果及作用机制,并阐明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及原因。首先通过不同蛋白酶及组合酶解制备金枪鱼皮胶原多肽(Tuna skin collagen peptides,TSCP)和金枪鱼骨胶原多肽(Tuna bone collagen peptides,TBCP),评价其水解度、游离氨基含量、平均分子量分布、抗氧化活性、保湿吸湿性等指标间的差异;在此基础上,通过UVB辐照NIH/3T3细胞和ICR小鼠以建立光老化模型,探究了TSCP和TBCP的抗光老化作用及其分子机制,并深入分析二者的差异。主要研究结果及结论如下:(1)采用中性蛋白酶(Neu)、碱性蛋白酶(Alc)、风味蛋白酶(Fla)、碱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Alc+Neu)、碱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风味蛋白酶(Alc+Neu+Fla)酶解制备TSCP和TBCP,并测定其理化性质、体外抗氧化活性及保湿吸湿性。结果表明,与单一酶解相比,复合酶水解更能促进低分子量胶原多肽的产生;与单一酶水解的胶原多肽相比,复合酶水解得到的胶原多肽在保湿性和吸湿性能方面具有明显提升;在相同水解条件下,TSCP较TBCP具有更高比例的低分子量肽,且保湿性和吸湿性也更加优异,对DPPH·清除效果更好;二者在O2-·清除率方面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TBCP的·OH清除效果和ORAC抗氧化能力略优越TSCP。这表明TSCP和TBCP均具有潜在护肤功能,但可能在护肤机制方面存在差异。(2)通过UVB照射NIH/3T3细胞构建光老化细胞模型,根据TSCP和TBCP的自由基清除活性、保湿性、吸湿性以及清除活性氧(ROS)能力,Alc+Neu+Fla水解的TSCP和TBCP具有较优保湿性和吸湿性以及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因此选定Alc+Neu+Fla水解的TSCP和TBCP进行后续抗光老化活性的探究。细胞实验结果表明,在0.1 mg/m L浓度作用下,TSCP和TBCP可提高光老化NIH/3T3细胞的存活率,对UVB诱导细胞内产生的过量ROS具有显着清除作用(P<0.05),可显着抑制细胞内MMP-1的mRNA及其蛋白表达(P<0.05),并显着提高TGF-β1和I型胶原蛋白表达量(P<0.05),对TGF-β1和I型胶原蛋白的mRNA表达提升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TSCP和TBCP均对UVB诱导的光老化NIH/3T3细胞具有保护作用。与TBCP相比,TSCP处理组中光老化NIH/3T3细胞的存活率显着增加(P<0.05),TSCP可清除光老化细胞中过量的ROS至正常水平,且TSCP组中TGF-β1的mRNA及其蛋白表达量显着高于TBCP组(P<0.05)。这表明TSCP在提高光老化细胞存活率和抗氧化能力,促进TGF-β1表达方面具有更加显着的效果。(3)通过UVB照射ICR雌性小白鼠构建光老化小鼠皮肤模型,研究并对比TSCP和TBCP对光老化小鼠皮肤的修复效果,并探究其作用机制及存在的差异。结果表明,在200 mg/kg的灌胃剂量下,TSCP和TBCP能有效抑制UVB诱导的小鼠皮肤红斑、褶皱变多等现象,减缓小鼠角质层过度角化和表皮增厚,提升小鼠皮肤水合能力,显着提高小鼠皮肤中羟脯氨酸含量以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P<0.05),并显着抑制小鼠皮肤中MMP-1的过度表达(P<0.05),提高TGF-β1和I型胶原蛋白表达量。此外,TSCP和TBCP可抑制ERK、JNK、p38蛋白的磷酸化表达。由此证明,TSCP和TBCP对UVB诱导的小鼠皮肤损伤具有修复作用,推测其主要通过减缓小鼠皮肤的氧化应激作用,并通过抑制MAPK信号通路的活化,降低MMP-1的合成,同时促进TGF-β1的合成,诱导I型胶原蛋白表达量增加,从而起到保护小鼠皮肤光老化作用。TBCP组中小鼠皮肤表皮和角质层较TSCP组更薄,胶原纤维结构较TSCP组更完整,ERK1磷酸化水平显着低于TSCP组(P<0.05),JNK2磷酸化表达与NC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且TBCP组中MMP-1表达量显着低于NC组(P<0.05);而TSCP组中小鼠皮肤含水量较UVB组显着提高(P<0.05),且TGF-β1蛋白表达量显着高于TBCP组(P<0.05),而p38蛋白磷酸化表达显着低于TBCP组(P<0.05)。这表明TBCP在抑制光老化小鼠表皮增厚和角质层过度角化,保持胶原纤维结构的完整性,降低小鼠皮肤中ERK和JNK蛋白磷酸化表达以及MMP-1蛋白表达方面的能力更强;而TSCP在提高光老化小鼠皮肤的水合能力,促进小鼠皮肤中TGF-β1蛋白表达,抑制p38蛋白磷酸化表达方面效果更优。综上所述,金枪鱼鱼皮和鱼骨胶原多肽均能有效改善UVB诱导的NIH/3T3细胞和ICR小鼠皮肤光损伤,但二者在作用分子机制方面存在差异。金枪鱼皮胶原多肽可能具有更加优异的抗氧化活性,可清除光老化机体内过量的活性氧,抑制p38蛋白的活化,并且更能促进TGF-β1蛋白表达量,增加I型胶原蛋白的合成,从而发挥抗光老化活性;而金枪鱼骨胶原多肽可能在抑制光老化机体中MAPK通路相关蛋白(ERK、JNK),降低MMP-1蛋白表达,从而抑制其对I型胶原蛋白的降解方面具有更优异的作用。本研究既为胶原肽在皮肤光老化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又为金枪鱼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提供新思路。
聂娟[5](2021)在《野黄芩苷对博来霉素引起的肺纤维化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博来霉素(Bleomycin,BLM)是作用范围较广泛的一种抗生素类化疗药物,具有五十余年临床使用史,可用于多种肿瘤和非肿瘤疑难杂症的治疗。博来霉素独特的作用机制使其具有无免疫抑制和骨髓抑制副反应的优势,在急性骨髓白血病和恶性肿瘤治疗上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然而,博来霉素进入人体后会大量分布于肺中,且肺中缺乏博来霉素水解酶,故其具有比较明显的肺毒性,主要表现为肺纤维化,严重限制了博来霉素临床使用。因此减轻博来霉素的肺毒性有助于提高其在临床使用时的安全性和高效性。野黄芩苷(Scutellarin,SCU)是一种从半枝莲(S.Barbara D.Don)和黄芩(S.baicalensis Georgi)等天然药物中分离出来的黄酮类化合物,其在半枝莲和黄芩中含量丰富。半枝莲、黄芩均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且黄芩是治疗肺部疾病的传统用药。研究显示,野黄芩苷可以用于治疗肿瘤、纤维化、炎症等多种疾病;且对顺铂有增效减毒的作用。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野黄芩苷具有抗菌活性,可用于治疗胃炎、胃癌等疾病。但野黄芩苷是否能够减轻博来霉素的肺毒性?是否对博来霉素的抗肿瘤疗效有影响?这些问题尚未有相关研究报道。基于上述研究基础,此论文首先采用博来霉素诱导的的肺纤维化动物模型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的细胞模型,探讨野黄芩苷对博来霉素的减毒作用和相关作用机制。此外,由于博来霉素的肺毒性主要体现在其临床应用于肿瘤治疗过程中,因而课题组还在体内外H22腹水瘤模型上探讨了野黄芩苷在博来霉素抗肿瘤过程中对其肺毒性和抗肿瘤活性的影响。方法:1.野黄芩苷对博来霉素引起肺纤维化的作用研究为了探讨野黄芩苷是否能够减轻博来霉素引起的肺纤维化,课题组采用气管滴注博来霉素(5mg/kg)构建SD大鼠的肺纤维化模型,口服给予不同剂量的野黄芩苷(30、60、90 mg/kg)后,检测相关指标来评价野黄芩苷对博来霉素的减毒作用。首先称取肺组织湿重计算肺系数值;采用生化试剂盒检测肺组织中HYP含量;采用HE、Masson染色法对大鼠的肺组织进行染色,根据染色后肺组织的病理情况评价野黄芩苷对肺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其次用ELISA试剂盒检测肺组织中炎症因子TNF-α、IL-6的含量;RT-PCR法被用来检测肺组织中与细胞外基质降解相关基因MMP-3、MMP-9、TIMP-1及与血管新生相关基因VEGFA、VEGFR2的表达水平;最后Western blot法被用来检测肺组织中上皮间质转化标志物α-SMA、E-cadherin、vimentin,细胞外基质主要成分collagen-Ⅰ及TGF-β1蛋白的表达情况。综合检测结果尝试从TGF-β1蛋白介导的上皮间质转化和血管新生角度来阐述野黄芩苷对博来霉素引起肺纤维化的保护作用。2.野黄芩苷对博来霉素引起肺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为了进一步探讨野黄芩苷对博来霉素减毒作用的相关机制,体外采用TGF-β1诱导的A549和MRC-5细胞模型,检测野黄芩苷处理后的TGF-β1/p-Smad2/3信号通路相关指标变化;体内采用博来霉素诱导的SD大鼠的肺纤维化模型,检测60mg/kg的野黄芩苷处理后第14、28天大鼠的肺组织中相关指标的变化;来阐述野黄芩苷对博来霉素的减毒作用机制。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A549、MRC-5细胞中上皮间质化标记物E-cadherin和细胞外基质主要成分collagen-Ⅰ蛋白的表达情况;RT-PCR技术检测第A549细胞、MRC-5细胞和14、28天肺组织中与细胞外基质降解相关基因:MMP-3、MMP-9和TIMP-1的表达水平;A549细胞、MRC-5细胞和第14、28天的肺组织中collagen-Ⅰ、α-SMA、E-cadherin、vimentin、TGF-β1、Smad2/3、p-Smad2/3 蛋白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免疫组化检测第14、28天的肺组织中p-Smad2/3蛋白的表达。综合相关指标的检测结果,可阐明野黄芩苷是否通过抑制TGF-β1蛋白的表达来影响TGF-β1/Smad2/3信号通路介导的肺组织中上皮间质转化,从而发挥对博来霉素的减毒作用。此外RT-PCR法也被用来检测第14、28天肺组织中与血管新生相关基因VEGFA、VEGFR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和Western blot法来检测第14、28天肺组织中PI3K、p-PI3K、AKT、p-AKT蛋白的表达。综合上述指标的检测成果,可阐明野黄芩苷是否也可以通过抑制TGF-β1蛋白表达,来抑制其介导的VEGFA/PI3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减轻肺组织中的血管新生,从而达到对博来霉素减毒的作用。3.野黄芩苷联合博来霉素体内体外抗H22腹水瘤作用研究博来霉素的肺毒性主要体现在其临床应用于肿瘤治疗过程中,因而本研究还探讨了野黄芩苷在博来霉素抗肿瘤过程中对其肺毒性和抗肿瘤疗效的影响。首先在体外使用H22细胞和MRC-5细胞模型,用MTT法来检测博来霉素和野黄芩苷对两种细胞活力的影响;免疫荧光法检测MRC-5细胞中上皮间质化标记物α-SMA蛋白的荧光强度;流式细胞仪用来检测H22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MRC-5细胞中纤维化相关蛋白α-SMA、collagen-Ⅰ、TGF-β1蛋白和H22细胞中p53蛋白的表达;以评价野黄芩苷体外对博来霉素肺毒性和抗肿瘤疗效的作用。然后体内采用小鼠的H22腹水瘤模型,口服野黄芩苷(30、60、90 mg/kg)和腹腔注射7.5 mg/kg的博来霉素后,观察小鼠的生存周期。再构建H22腹水瘤模型,口服野黄芩苷(60mg/kg)和腹腔注射博来霉素(7.5 mg/kg)后,对小鼠肺组织进行HE、Masson染色,根据切片病理情况,评价野黄芩苷对博来霉素的减毒作用;同时用生化试剂盒和ELISA试剂盒检测肺组织中氧化应激因子MPO、MDA和炎症因子TNF-α、IL-6的含量;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肺组织中TGF-β1蛋白的表达;以评价野黄芩苷联合博来霉素抗H22腹水瘤时对博来霉素的减毒作用。此外记录小鼠的生存周期、体重、腹围、腹水量;同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腹水细胞的细胞凋亡率;生化试剂盒检测小鼠腹水中活化的caspase 3、caspase 8含量;小鼠肺组织和腹水细胞中miR-29b基因表达采用RT-PCR检测;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腹水细胞中p53蛋白的表达;以阐述野黄芩苷联合博来霉素对博来霉素抗肿瘤疗效的影响。结果:1.野黄芩苷对博来霉素引起肺纤维化的作用研究在气管滴注博来霉素构建SD大鼠的肺纤维化模型中,不同剂量的野黄芩苷能降低大鼠的肺系数值,和肺组织中羟脯氨酸的含量,对博来霉素引起肺纤维化有抑制作用。与模型组相比,60、90mg/kg的野黄芩苷能够明显降低博来霉素引起的肺组织中炎性浸润和胶原沉积,使肺组织的病理损伤被缓解;能够使肺组织中炎症因子TNF-α、IL-6的含量减少,减轻博来霉素引起的肺部炎症。相对于模型组而言,60、90 mg/kg的野黄芩苷也能降低肺组织中细胞外基质降解相关基因MMP-3、MMP-9、TIMP-1和血管新生相关基因VEGFA、VEGFR2的表达水平。此外,60、90mg/kg的野黄芩苷在增加上皮间质转化标志物E-cadherin蛋白表达的同时,也降低肺组织中TGF-β1蛋白,细胞外基质主要成分collagen-Ⅰ和上皮间质转化标志物α-SMA、vimentin蛋白的表达。上述结果表明野黄芩苷能够抑制博来霉素引起的肺组织中上皮间质转化和异常血管新生,减少肺组织中细胞外基质的过度沉积,缓解博来霉素引起的肺纤维化。2.野黄芩苷对博来霉素引起肺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在TGF-β1诱导的A549、MRC-5细胞模型中,与TGF-β1组相比,野黄芩苷能够使上皮间质转化和细胞外基质相关蛋白collagen-I、α-SMA、vimentin、p-Smad2/3和相关基因MMP-3、MMP-9、TIMP-1在TGF-β1诱导的A549、MRC-5细胞中表达减少;同时能够上调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水平;即野黄芩苷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上皮间质化的发生和细胞外基质的异常沉积。对体外细胞模型和体内肺纤维化动物模型的进一步研究表明,野黄芩苷能够下调TGF-β1诱导的A549、MRC-5细胞中p-Smad2/3的蛋白表达水平,同时第14、28天肺组织中TGF-β1、p-Smad2/3的蛋白表达也被下调。即野黄芩苷能够抑制TGF-β1/Smad2/3信号通路,来缓解肺组织中的上皮间质转化,从而减轻博来霉素的肺毒性。此外在博来霉素诱导的肺纤维化体内模型中,第14、28天肺组织免疫组化的结果表明,野黄芩苷能够降低肺组织中vWF的表达;第14、28天肺组织的免疫组化、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野黄芩苷能够降低肺组织中VEGFA、VEGFR2基因的表达水平,同时也能使肺组织中p-PI3K、p-AKT的表达降低。即野黄芩苷可以通过抑制TGF-β1蛋白的表达,抑制其介导的VEGFA/PI3K/AKT通路激活,来减少肺组织中的异常血管新生,减轻博来霉素的肺毒性。3.野黄芩苷联合博来霉素体内体外抗H22腹水瘤作用研究MTT结果表明博来霉素显着抑制MRC-5细胞活力,而野黄芩苷对MRC-5细胞活力无明显抑制作用;免疫荧光结果显示野黄芩苷联合博来霉素能降低MRC-5细胞中α-SMA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野黄芩苷联合博来霉素能减少MRC-5细胞中纤维化相关指标α-SMA、collagen-Ⅰ、TGF-β1的表达;同时在体内H22腹水瘤模型上,野黄芩苷联合博来霉素能够减轻肺组织的病理损伤和胶原沉积;另外与博来霉素单独组相比,野黄芩苷联合博来霉素能够降低肺组织中氧化应激相关因子MPO、MDA,炎症因子TNF-α、IL-6的含量和TGF-β1蛋白的表达;以上结果表明,野黄芩苷联合博来霉素抗H22腹水瘤时也能减轻博来霉素的肺毒性。MTT结果也表明,博来霉素显着抑制H22细胞活力,野黄芩苷在浓度低于40 μM时表现出对H22细胞活力的抑制作用,而且20、30、40 μM的野黄芩苷联合20、30、40 μM的博来霉素对H22细胞活力显现出协同抑制作用。体内H22腹水瘤模型中,与博来霉素单独组相比,野黄芩苷联合博来霉素后能够显着延长小鼠生存周期,减低小鼠的体重、腹围和腹水量;流式细胞仪结果表明,野黄芩苷与博来霉素联合能够增加H22细胞和小鼠腹水细胞的凋亡率;同时,野黄芩苷能够升高腹水细胞中cleaved-caspase 3、cleaved-caspase 8的含量;能使H22细胞和腹水细胞中p53蛋白的表达上升;能够上调腹水细胞和肺组织中miR-29b基因的表达水平;以上结果说明野黄芩苷联合博来霉素抗H22腹水瘤时,不仅不影响博来霉素抗肿瘤效果,反而提高其疗效。综上所述,野黄芩苷联合博来霉素抗肿瘤时,可以减轻博来霉素的肺毒性同时提高其抗肿瘤疗效。结论:1.在博来霉素诱导的肺纤维化模型上,研究发现野黄芩苷对博来霉素引起的肺纤维化具有抑制作用,相关机制可能与抑制TGF-β1蛋白介导的上皮间质转化和血管新生有关。2.在野黄芩苷对博来霉素引起肺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中,发现野黄芩苷通过抑制TGF-β1蛋白的表达,影响其介导的TGF-β1/Smad2/3和VEGFA/PI3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缓解肺组织中的上皮间质转化和异常血管新生,减轻博来霉素的肺毒性。3.在体内和体外野黄芩苷联合博来霉素抗H22腹水瘤的研究中,发现野黄芩苷联合博来霉素抗H22腹水瘤时也能够减轻博来霉素的肺毒性,同时不影响其抗肿瘤疗效。综上所述,野黄芩苷能够抑制肺组织中的上皮间质转化和异常血管新生来减轻博来霉素引起的肺纤维化毒性,有潜力进一步发展为博来霉素的辅助剂用于肿瘤治疗。
彭文潘[6](2021)在《麦味养肺汤基于PINK1调控AECⅡ线粒体自噬抗肺纤维化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肺纤维化作为呼吸系统中不可逆性的间质性肺系疾病,目前临床治疗药物和方法较为单一,临床疗效差异性较大,且具有明显的副作用。在此基础上,依托现代生物技术,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探究中药复方麦味养肺汤治疗肺纤维化的分子机制,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方法:1麦味养肺汤成分分析首先制备麦味养肺汤水煎液,并处理好标准品及供试品,设定好色谱及质谱条件。最后将麦味养养肺汤水煎液进行上机检测,将结果数据与标准品比对。2麦味养肺汤抗小鼠肺纤维化作用将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6组,即空白对照组(Control)、模型组(Model)、低剂量组(20g/kg/d)、中剂量组(40g/kg/d)、高剂量组(60g/kg/d)和吡非尼酮组,每组10只。适应性饲养一周后,除Control组外,其余各组予博来霉素气管内雾化造模。造模后第二天开始灌胃给药,Control组和吡非尼酮组分别以对应体表面积量的生理盐水和吡非尼酮灌胃,其余各组予麦味养肺汤灌胃,同时每天检测小鼠体重变化。第21d末次给药后拍摄小鼠肺部CT,并进行肺功能检测。颈椎离断猝死,取小鼠肺组织,-80℃保存备用。对肺组织进行石蜡切片,行HE和Masson染色,同时检测小鼠肺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3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麦味养肺汤抗肺纤维化机制通过TCMSP、TCMID获取麦味养肺汤的活性成分,并整合HPLC的成分鉴定结果。将所得化合物信息全部输入到 TCMSP、TCMID、SEA、PharmMapper 和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获取所有化合物的潜在作用靶点,融合并剔除重复即得麦味养肺汤的潜在作用靶点。以“Pulmonary fibrosis”为检索词,通过OMIM、CTD、TTD和GeneCards Suite数据库获取疾病相关的所有靶点信息。将药物相关靶点映射到疾病相关靶点中,获取公共靶点即得麦味养肺汤治疗肺纤维化的潜在作用靶点。通过对潜在靶点之间关系的研究,配合拓扑学分析获取潜在靶点中的核心靶点。通过DAVID数据库对核心靶点进行KEGG和GO富集分析。4麦味养肺汤基于PINK1调控的AECⅡ线粒体自噬抗肺纤维化通过Real-time qPCR检测肺组织中网络药理学筛选出的核心靶点差异性表达情况。检测小鼠肺组织中线粒体DNA(mtDNA)含量变化。通过免疫组化观察肺组织中TOM20蛋白的表达情况。通过ATP synthase和SP-C蛋白共染,免疫荧光法观察线粒体聚集的部位。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小鼠肺组织中线粒体形态。通过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中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PINK1、p62和LC3的表达情况。CCK8确定含药血清的干预细胞的浓度。体外共培养MLE-12和小鼠肺成纤维细胞,分为Control组、TGF-β组、20g/kg/d组、40 g/kg/d 组、60 g/kg/d 组。Control 组使用 Control 组含药血清,TGF-β 组使用 10 ng/mL 浓度的 TGF-β 干预(Control 组含药血清),20 g/kg/d、40 g/kg/d、60 g/kg/d 组分别使用 A、B、C组含药血清干预(均含有TGF-β)。使用JC-1荧光探针检测共培养模型中MLE-1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变化。通过DCFH-DA检测共培养模型中MLE-12细胞ROS含量变化。通过免疫荧光观察共培养模型中MLE-12细胞内自噬的变化。体外培养MLE-12细胞,分别使用PINK1-shRAN质粒和Con-shRNA空载质粒转染MLE-12细胞,并分别与小鼠肺成纤维细胞构建细胞共培养模型。共培养模型分为Control组、TGF-β 组、PINK1-shRNA 组、Con-shRNA 组、MWYF-DS+TGF-β 组、MWYF-DS+TGF-β+PINK1-shRNA组。Control组使用Control组含药血清共培养非转染MLE-12和成纤维细胞,TGF-β组使用含10ng/mL浓度TGF-β的Control组含药血清干预非转染MLE-12和成纤维细胞,PINK1-shRNA组使用Control组含药血清干预PINK1-shRNA质粒转染的MLE-12 和成纤维细胞,Con-shRNA 组使用 Control 组含药血清干预 Con-shRNA 空载质粒转染的MLE-12和成纤维细胞,MWYF-DS+TGF-β组是使用C组含药血清干预Con-shRNA空载质粒转染的 MLE-12 和成纤维细胞(10ng/mL 的 TGF-β),MWYF-DS+TGF-β+PINK1-shRNA组是使用C组含药血清干预PINK1-shRNA质粒转染的MLE-12和成纤维细胞(10 ng/mL的TGF-β)。24小时后通过Western Blot和Real-time qPCR检测肺成纤维细胞内α-SMA和Collagen Ⅰ蛋白表达和基因转录情况。ELISA法检测细胞共培养模型培养基中hydroxyproline含量的变化。通过免疫荧光观察共培养模型中MLE-12细胞内自噬变化。结果:1麦味养肺汤成分分析经过与标准品比对,共发现9种化合物,分别是麻黄碱、甘草苷、阿魏酸、橙皮苷、党参炔苷、迷迭香酸、黄芩苷、甘草酸、五味子醇甲。2麦味养肺汤抗小鼠肺纤维化作用麦味养养肺汤能够明显缓解小鼠造模后体重下降的速率和肺部影像学改变,改善肺功能,提升小鼠肺组织的静态顺应性;HE和Masson染色显示该方能够降低肺组织炎症反应,减少胶原沉积和羟脯氨酸含量。3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麦味养肺汤抗肺纤维化机制共获得麦味养肺汤活性成分179个,潜在的作用靶点260个;疾病相关靶点1657个,药物与疾病的公共靶点124个,拓扑分析筛选出19个核心靶点。富集分析差异性最大的信号通路是线粒体自噬。4麦味养肺汤基于PINK1调控的AECⅡ线粒体自噬抗肺纤维化肺组织中mtDNA检测显示模型组中线粒体数量明显增加,给药干预后,mtDNA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且高剂量组最为明显;TOM20的免疫组化结果与mtDNA趋势相似,免疫荧光显示累积的线粒体主要集中在上皮细胞内;通过肺组织的透射电镜发现,模型组上皮细胞内出现了大量的形态异常的线粒体,且随着给药浓度的增加异常线粒体的数量明显降低;对线粒体的形态进行分析发现,麦味养肺汤干预的肺组织中线粒体形态逐渐趋于正常;CCK8实验显示,干预细胞的最适含药血清浓度是C组;通过对细胞共培养模型中MLE-12细胞检测,结果显示麦味养肺汤能够改善MLE-12内线粒体膜电位,降低细胞内ROS含量;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中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PINK1、p62和LC3,发现麦味养肺汤能够降低博来霉素干预的肺组织中p62和LC3Ⅱ/LC3Ⅰ的含量(n=3),提高肺组织中PINK1蛋白的表达(n=3);对MLE-12细胞内的溶酶体(lysosomal)和PINK1免疫荧光检测发现,麦味养肺汤能够促进线粒体的自噬;使用PINK1-shRNA质粒转染的MLE-12细胞与成纤维细胞共培养,免疫荧光发现,PINK1低表达后麦味养肺汤含药血清的作用显着减弱(n=3);Western Blot和Real-time qPCR检测发现,麦味养肺汤含药血清对共培养模型中成纤维细胞内α-SMA和Collagen Ⅰ蛋白和基因的调控作用是依赖于PINK1的表达;ELISA检测细胞上清中羟脯氨酸含量,PINK1低表达后,含药血清失去对羟脯氨酸的调控作用。结论:1麦味养肺汤能够缓解博来霉素诱导的小鼠肺纤维化。2麦味养肺汤能够减少肺纤维化小鼠肺组织AECⅡ中线粒体数量和改善线粒体功能。3麦味养肺汤通过调控AEC Ⅱ内PINK1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发挥抗肺纤维化作用。
陈鑫[7](2021)在《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介导的环状RNA circFBXW4在肝纤维化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HF)是由各种感染、免疫反应、理化因素等长时间的刺激下,肝脏中各类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代谢失衡,造成纤维结缔组织异常增生和肝脏结构紊乱。临床上肝纤维化的早期症状并不典型,目前尚缺乏灵敏的早期诊断指标。研究发现,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激活并分化为肌成纤维细胞,是细胞外基质分泌的主要细胞来源。因此,肝星状细胞的活化被认为是肝纤维化启动和持续阶段的中心环节。肝星状细胞的活化过程受各种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 RNA)的联合调控,深入研究肝纤维化发生的分子机制将为研发新型治疗手段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础。非编码RNA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其中,微小RNA(micro RNA,miRNA)和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 RNA)在肝纤维化相关的机制探究和临床意义已有大量的研究报道。近年来,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作为一类新兴的非编码RNA分子被发现,其与各类疾病的生理过程密切相关。内源性circRNAs是通过反向剪切以共价键形成的环状RNA分子,其稳定性高可耐受核酸酶的降解,在不同的物种间具有保守性,在组织和细胞不同的发育阶段和生理状态呈现特异性表达。circRNAs的分子结构特性使其作为新型的临床诊断标记物在开发上具有明显的优势,现已发展成生物医学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circRNAs在各类疾病中的功能及作用机制逐渐引起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然而,有关circRNAs在肝纤维化中的表达谱分析和具体机制尚有待阐明。在本研究中,构建了小鼠肝纤维化进展和逆转模型,采用肝脏原位灌流技术,分离提取小鼠肝脏的原代肝星状细胞。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肝纤维化小鼠原代肝星状细胞中的circRNAs表达谱,鉴定发现大量的circRNAs分子存在差异性表达。其中,circFBXW4的表达水平在肝纤维化进展期显着降低,并随肝纤维化的逆转过程表达恢复,提示circFBXW4可能与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密切相关,引起了我们的重点关注并对其展开了功能学探究。研究中采用重组腺相关病毒为载体,介导circFBXW4靶向肝脏的基因治疗,实验发现提高circFBXW4的水平可抑制肝纤维化过程中的肝损伤,减少肝组织中的纤维增生和胶原沉积,一定程度上修复了肝脏结构紊乱的现象。同时,运用慢病毒生物载体构建了circFBXW4过表达的稳转肝星状细胞株,发现过表达circFBXW4抑制肝星状细胞由静息态向激活态的转化,阻滞其细胞周期,减少活化态肝星状细胞的恶性增殖。此外,利用非病毒载体系统中的阳离子脂质体介导法,发现干扰circFBXW4的生物信号对肝星状细胞具有反向调控功能。以上结果提示,circFBXW4可能是一种抗肝纤维化的RNA分子。在机制探究方面,大部分外显子来源且定位在细胞质中的circRNAs,常通过竞争性内源RNA(competitive endogenous RNA,ce RNA)参与调控目的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生物学功能。因此,本研究进一步运用micro RNAs芯片技术,分析原代肝星状细胞中micro RNAs的差异表达,并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circFBXW4可能结合的micro RNAs分子,经验证发现circFBXW4可靶向结合miR-18b-3p,并调控其表达水平。micro RNAs芯片分析及实验检测均发现,miR-18b-3p在肝纤维化的过程中表达上调,其具有促进肝星状细胞中纤维介质表达的功能,并且circFBXW4与miR-18b-3p的表达呈负相关关系。抑癌基因F框/WD-40域蛋白7(F box and WD 40 domain containing protein 7,FBXW7)是miR-18b-3p的靶基因之一,本研究发现circFBXW4通过靶向结合miR-18b-3p进而调控FBXW7信号通路。此课题在动物、组织、细胞、分子等多个维度,进行了关于circFBXW4表型及机制的初步探究。发现circFBXW4是调节肝星状细胞活化和肝纤维化发展的关键生物分子,其可能作为一种预测肝纤维化进展和逆转病理过程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鲁震[8](2020)在《干鳕鱼皮胶原低聚肽对大鼠皮肤伤口愈合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干鳕鱼皮胶原低聚肽(Dry Cod Ckin Collagen Oligopeptide,DCCO)对大鼠皮肤伤口愈合的影响。方法:(1)选用健康的雄性(Sprague Dawley,SD)大鼠48只,体重在210g左右,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NS组,n=12)、口服DCCO组(K组,n=12)、外用DCCO组(W组,n=12)、口服联合外用组(L组,n=12)。(2)在大鼠后背颈部制作2个1.Ocm×1.Ocm的伤口,造模完成后分别进行以下的操作:NS组(0.9%生理盐水灌胃,创口处外敷清洁的纱布)、K组(900mg.kg-1.bw-1的DCCO溶液灌胃,创口处外敷清洁纱布)、W组(0.9%生理盐水灌胃,伤口覆盖DCCO溶液充分浸湿的湿纱布)、L组(浓度为900mg.kg-1.bw-1的DCCO溶液灌胃,伤口覆盖被DCCO溶液充分浸湿的湿纱布)。术后次日起,每日上午10时准时灌胃。(3)分别于造模后7天、14天各实验组中随机选取6只大鼠处死,取伤口右侧边缘4.Omm的全层皮肤组织,固定于10%福尔马林溶液中制成石蜡切块用于HE染色分析、胶原纤维染色,伤口左侧边缘4.Omm的皮肤用于测定羟脯氨酸含量。自建模后第2、4、6、8、10、12和14天记录每组大鼠创面愈合的情况,计算出伤口愈合率。结果:(1)大鼠皮肤伤口愈合率:L组、W组、K组大鼠皮肤伤口愈合率自建模后第2日起与NS组相比均有显着差异(P<0.05)。建模后第2日伤口愈合率(K组21.96%、W组19.3%、L组24.67%)极显着(P<0.01)高于对照组(9.53%)。第14日伤口愈合率(K组95.110%、W组95.52%、L组96.00%)极显着(P<0.01)高于对照组(89.73%),DCCO治疗组伤口已达到完全愈合标准。(2)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L组、W组、K组与对照组相比,大鼠皮肤伤口组织炎症细胞少,成纤维细胞含量高。(3)胶原纤维染色发现:L组、W组、K组在建模后第7天胶原纤维含量百分比(K组45.89%、W组46.57%、L组53.82%)极显着(P<0.01)高于对照组(33.11%)。建模后第14天的大鼠皮肤伤口组织中胶原纤维含量百分比(K组56.32%、L组66.74%)极显着(P<0.01)高于对照组(49.870%),L组大鼠皮肤伤口组织胶原纤维含量显着(P<0.05)高于K、W组。(4)羟脯氨酸含量测定发现:L组、W组、K组在建模后第7天、14天的大鼠皮肤伤口组织中羟脯氨酸的含量显着(P<0.05)高于对照组。(5)DCC0 口服、外用给药方式均可有效促进大鼠皮肤伤口的愈合,联合给药效果更佳。结论:(1)DCCO可有效的提高大鼠皮肤伤口愈合率,减轻皮肤伤口炎症反应,促使皮肤周围胶原蛋白堆积,从而促进皮肤伤口愈合。(2)干鳕鱼皮胶原低聚肽口服、外用给药方式均可有效促进大鼠皮肤伤口的愈合,联合给药效果更佳。
耿嘉宝[9](2021)在《牦牛头蹄脱毛工艺及其胶原蛋白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青藏高原牦牛头皮,牦牛蹄皮为原料,采用国标方法分析了基本成分组成,探讨了复合酶脱毛工艺、胃蛋白酶酶解提取胶原蛋白工艺,进而分析了胶原蛋白的结构及其氨基酸的组成,对复合酶制备的胶原蛋白肽进行了计算机模拟酶切,获得如下结论:复合酶脱毛最佳工艺参数为酶液浓度1482U/mL,酶解pH7.0,酶解时间3.02h,酶解温度50℃;牦牛头皮中水分为54.22%,粗蛋白39.02%,脂肪3.65%,灰分1.11%,牦牛蹄皮中含水分61.44%,粗蛋白34.67%,脂肪2.09%,灰分1.06%。说明牦牛皮是一种优质蛋白质来源,且牦牛皮不同部位成分具有差异性;胃蛋白酶提取牦牛皮胶原蛋白最佳酶解工艺参数为:酶解时间17.9h、酶添加量2.0%、料液比1:25、温度34℃,经过验证得到提取率为26.37%;胃蛋白酶提取法能够保留胶原蛋白三螺旋结构,且较为完整,牦牛皮胶原蛋白具有典型Ⅰ型胶原蛋白的结构特征;.牦牛皮胶原蛋白具有多种Ⅰ型胶原的结构特征;牦牛皮胶原具有18种氨基酸,其中甘氨酸(Gly)含量最高,占总氨基酸含量的31%,其次为脯氨酸(Pro)及羟脯氨酸(Hyp),复合Ⅰ型氨基酸分布特征;复合酶制备牦牛皮抗氧化肽确定脱毛最佳工艺参数为酶解时间4.00h,酶添加量5860.45 U/g,底物浓度2.98%,温度50℃。
宋晶[10](2020)在《基于TGF-β1/LIMK1信号通路研究解毒通络方对大鼠心肌纤维化的抑制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盐酸异丙肾上腺素腹腔注射法复制大鼠心肌纤维化(Myocardial fibrosis,MF)模型,用细胞分子生物学技术和方法,观察TGF-β1/LIMK1信号通路在心肌纤维化过程中的表达情况,观察解毒通络方对TGF-β1/LIMK1信号通路的调控方式及干预MF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一:5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3d组、7d组、14d组、28d组,正常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注射,其他组给予异丙肾上腺素腹腔注射5mg.kg-1,分别于3天、3天、7天、14天、28天时,记录大鼠体重并乙醚麻醉状态下迅速取SD大鼠心脏,测量心脏重量后,取出心室部,放入4%多聚甲醛固定液,供组织学HE染色,免疫组化法测α-肌动蛋白(α-SMA)、波形蛋白(Vim)阳性表达面积,取出心尖部迅速置于液氮中保存,分光光度法测羟脯胺酸含量。实验二:根据实验一结果,将60只SD雄性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卡托普利组、中药低、中、高剂量组,正常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注射,其他组给予异丙肾上腺素腹腔注射5mg.kg-1,中药组每日按10g、20g、30g.kg-1灌胃解毒通络方冲剂悬液;卡托普利组每日按5mg.kg-1灌胃卡托普利片悬液;正常对照组每日给予以等体积自来水灌胃。记录大鼠体重后乙醚麻醉状态下迅速取SD大鼠心脏,测量心脏重量计算心重指数;心尖部迅速置于液氮中保存,分光光度法测定羟脯胺酸含量。将心室部,放入4%多聚甲醛固定液,供组织学HE及MAasson染色,免疫组化法测I型胶原蛋白(Col I)、III型胶原蛋(Col III)、α-SMA、Vim、单丝氨酸蛋白激酶(LIMK1)阳性表达面积;眼球采血,收集血清并置于-20℃冰箱,收集的血清进行细胞分组培养。实验三:用提前制备的动物血清分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卡托普利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培养成纤维细胞,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成纤维细胞中α-SMA、Vim、ROCK1、LIMK1蛋白相对表达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成纤维细胞中TGF-β1、RhoA、ROCK1、LIMK1的mRNA含量;MTT法检测TGF诱导成纤维细胞增殖时相;用TGF刺激成纤维细胞后,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成纤维细胞中RhoA、ROCK1、LIMK1的mRNA含量。结果:实验一:大鼠心肌纤维化模型构建:1.HE染色结果:正常对照组心肌细胞横纹清晰,细胞和大小、间隙一致,胞浆染色清晰,注射异丙肾上腺素后3天、7天、14天、28天大鼠心肌组织细胞均出现细胞排列紊乱,坏死区细胞核固缩,胞浆减少或缺失,结缔组织增生。在3d组这种改变最明显,7d组、14d组相对减轻,28d组有所改善。2.心重指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3d组心重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7d组、14d组、28d组心重指数下降,P<0.05。3.羟脯氨酸含量测定:与正常对照组比较,3d组、7d组、14d组、28d组羟脯胺酸含量明显增加,P<0.05,且随时间变化呈递增趋势。4.免疫组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3d组、7d组的大鼠心肌组织中,可见明显α-SMA、Vim蛋白阳性表达,且P<0.05。14d、28d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实验二:解毒通络方动物体内药效学观察:1.心重指数:应用异丙肾上腺素制备大鼠心肌纤维化模型,采用注射后3天的造模方法。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重指数无明显增加,且P>0.05,与模型组比较,卡托普利组与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心脏指数无明显改变,且P>0.05。2.羟脯胺酸含量测定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羟脯氨酸含量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卡托普利组与中药低、中、高剂量组羟脯氨酸含量明显下降,且P<0.05。3.HE染色:正常对照组细胞排列整齐,细胞间隙大小均一,胞浆染色均匀,模型组、卡托普利组以及各剂量中药组则出现不同程度的心肌纤维化表现,主要以细胞核固缩、心肌纤维溶解、断裂为主,细胞排列不规则,细胞结构破坏,细胞浆染色不均匀为主,卡托普利组与不同剂量中药组心肌纤维化程度较轻。4.Masson染色: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卡托普利组以及不同剂量中药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心肌组织损伤,具体表现为细胞核固缩,细胞排列紊乱,细胞间隙不规则,并出现大量蓝染的纤维胶原,并破坏心肌细胞,坏死部分有少量炎症浸润。与模型组比较,卡托普利组以及各剂量中药组心肌纤维化程度较轻。大鼠心肌组织中胶原纤维容积比(CVF),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明显增加,且P<0.05,与模型组比较,卡托普利组以及中药低、中、高剂量组明显减少,且P<0.05。5.免疫组化法测定ColI、ColIII、α-SMA、Vim、LIMK1蛋白阳性表达面积:(1)I型胶原蛋白及III型胶原蛋白在免疫组化染色中显示为棕色,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I型胶原蛋白及III型胶原蛋白阳性表达面积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卡托普利组及中药低、中、高剂量组阳性表达面积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2)α-SMA、Vim蛋白阳性表达表现为棕色,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α-SMA、Vim蛋白表达面积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P<0.05;与模型组比较,卡托普利组与中药低、中、高剂量组α-SMA、Vim蛋白表达面积明显下降,P<0.05;(3)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LIMK1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卡托普利组与中药低、中、高剂量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实验三:解毒通络方对心肌成纤维细胞TGF-β1/LIMK1信号通路的作用1.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成纤维细胞中α-SMA、Vim、ROCK1、LIMK1蛋白含量:(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α-SMA、Vim蛋白表达量有所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卡托普利组与模型组比较表达量下降,具有显着差异,P<0.05。中药低、中、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所下降,具有显着差异,P<0.05;(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成纤维细胞中ROCK1蛋白表达含量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卡托普利组、中药低、中剂量组与中药高剂量组成纤维细胞中ROCK1蛋白表达含量明显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LIMK1蛋白表达量有所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卡托普利组与模型组比较表达量下降,具有显着差异,P<0.05。中药低、中、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所下降,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成纤维细胞中TGF-β1、RhoA、ROCK1、LIMK1mRNA含量:(1)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成纤维细胞中TGF-β1的mRNA表达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TGF-β1mRNA的表达量明显上升,P<0.05。与模型组比较,卡托普利组与中药低、中、高剂量组中TGF-β1mRNA的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2)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成纤维细胞中RhoA、ROCK1的mRNA的表达量:与正常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RhoA、ROCK1的mRNA的表达量明显上升,P<0.05。与模型组比较,卡托普利组与中药低、中、高剂量组中RhoA、ROCK1mRNA的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3)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成纤维细胞中LIMK1mRNA的表达量,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LIMK1mRNA的表达量明显上升,P<0.05。与模型组比较,卡托普利组与中药低、中、高剂量组中LIMK1mRNA的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3.MTT法检测TGF-β1诱导成纤维细胞增殖时相:用不同浓度的TGF-β1刺激成纤维细胞后,根据吸光值计算细胞增殖率,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TGF-β1刺激成纤维细胞时,细胞表现出增殖现象,低浓度组、中浓度及高浓度组TGF-β1对细胞增殖均表现为24小时后出现增殖,48小时达到高峰,72小时后出现下降。而低浓度组在不同时间点均表现为最强的增殖率。中浓度组在各个时间点增殖率最低。所以在成纤维细胞增殖的研究中,选择低浓度(0.025 ng.ml-1)的TGF-β1为药物剂量,以48小时为时间点干预成纤维细胞。4.用TGF-β1刺激成纤维细胞后,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成纤维细胞中RhoA、ROCK1、LIMK1的mRNA含量:结果显示,(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RhoAmRNA含量明显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卡托普利组与中药低、中、高剂量组中RhoAmRNA含量明显减少。P<0.05。(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ROCK1、LIMK1的mRNA含量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卡托普利组以及中药低、中、高剂量组ROCK1、LIMK1的mRNA含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1.应用盐酸异丙肾上腺素注射液5mg.kg-1腹腔注射大鼠,3天后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形态改变,心肌组织中羟脯胺酸含量增加,心肌组织中α-SMA、Vim蛋白表达量增多,说明注射异丙肾上腺素3天后大鼠心肌纤维化模型制备成功。2.在应用解毒通络方干预大鼠心肌纤维化模型时,心肌纤维化有明显的改善。并通过抑制心肌胶原蛋白的分泌及沉积而实现抑制心肌纤维化。3.在体外应用解毒通络方干预大鼠成纤维细胞时,可通过下调TGF-β1/LIMK1信号通路中RhoA、ROCK1、LIMK1因子,抑制成纤维细胞中α-SMA、Vim蛋白表达,从而抑制心肌纤维化。4.在TGF-β1诱导大鼠成纤维细胞增殖时,解毒通络方可以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并通过下调TGF-β1/LIMK1信号通路中RhoA、ROCK1、LIMK1因子而实现的。
二、细胞中羟脯氨酸的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细胞中羟脯氨酸的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SIRT1和线粒体的归芪多糖延缓大鼠脑组织衰老的分子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英文缩写词(Abbreviations) |
第1章 绪论 |
1.1 衰老及抗衰老的研究进展 |
1.1.1 衰老相关学说 |
1.1.2 抗衰老药物的研究进展 |
1.2 SIRT1 的研究进展 |
1.3 衰老与线粒体的关系 |
1.4 归芪多糖的研究进展 |
1.5 本课题研究意义 |
第2章 归芪多糖的制备 |
2.1 实验材料 |
2.1.1 材料 |
2.1.2 试剂与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归芪多糖的提取 |
2.2.2 归芪多糖含量的测定 |
2.3 结果与分析 |
2.4 讨论与结论 |
第3章 归芪多糖延缓大鼠衰老的作用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1.1 药材与动物 |
3.1.2 试剂与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大鼠衰老模型的建立 |
3.2.2 实验样品的采集 |
3.2.3 皮肤中羟脯氨酸(HPY)含量的测定 |
3.2.4 衰老大鼠脑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 |
3.2.5 统计与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各组大鼠行为体征变化 |
3.3.2 归芪多糖对大鼠体重变化的影响 |
3.3.3 归芪多糖对衰老大鼠皮肤羟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3.3.4 脑组织病理学变化 |
3.4 讨论与结论 |
第4章 归芪多糖对衰老大鼠的氧化保护作用 |
4.1 实验材料 |
4.1.1 实验动物 |
4.1.2 试剂与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皮肤中SOD,MDA含量的测定 |
4.2.2 脑组织中SOD,MDA,GSH含量的测定 |
4.2.3 血清中T-SOD,MDA,GSH含量 |
4.2.4 统计与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归芪多糖对衰老大鼠皮肤中SOD,MDA含量的影响 |
4.3.2 归芪多糖对衰老大鼠脑组织的影响 |
4.3.3 归芪多糖对衰老大鼠血清中SOD,MDA以及GSH的影响 |
4.4 讨论与结论 |
第5章 SIRT1 表达和乙酰化p53 水平在衰老大鼠脑组织中的相关性及归芪多糖的调控作用 |
5.1 实验材料 |
5.1.1 实验动物 |
5.1.2 试剂与仪器 |
5.2 实验方法 |
5.2.1 Western blot |
5.2.2 实时荧光定量PCR |
5.2.3 统计与分析 |
5.3 实验结果 |
5.3.1 SIRT1,p53,Cyclin D1 等蛋白表达结果 |
5.3.2 SIRT1,p53,Cyclin D1等m RNA表达水平 |
5.4 讨论与结论 |
第6章 衰老脑组织中线粒体介导的凋亡因子的变化及归芪多糖的影响 |
6.1 实验材料 |
6.1.1 实验动物 |
6.1.2 试剂与仪器 |
6.2 实验方法 |
6.2.1 免疫组化检测脑组织中Bcl-2,Bax表达 |
6.2.2 统计与分析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归芪多糖对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 |
6.4 讨论与结论 |
第7章 衰老大鼠脑线粒体变化及归芪多糖的干预效果 |
7.1 材料方法 |
7.1.1 实验动物 |
7.1.2 试剂与仪器 |
7.2 实验方法 |
7.2.1 脑组织中mtDNA的提取 |
7.2.2 PCR法检测脑组织mtDNA突变情况 |
7.2.3 线粒体膜肿胀度测定 |
7.2.4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
7.2.5 线粒体中ATP含量的测定 |
7.3 结果与分析 |
7.3.1 脑组织线粒体的鉴定 |
7.3.2 衰老大鼠线粒体数量的改变 |
7.3.3 衰老大鼠脑组织mtDNA的突变 |
7.3.4 衰老大鼠脑组织线粒体膜肿胀度 |
7.3.5 衰老大鼠脑组织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 |
7.3.6 衰老大鼠脑组织线粒体ATP含量 |
7.4 讨论与结论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甘草多糖提取动力学、理化特性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甘草研究进展 |
1.1.1 甘草概述 |
1.1.2 甘草有效成分及应用 |
1.2 甘草多糖研究进展 |
1.2.1 甘草多糖的提取 |
1.2.2 甘草多糖的分离纯化 |
1.2.3 提取多糖动力学研究进展 |
1.2.4 甘草多糖抗氧化、抗病毒作用的研究进展 |
1.3 药用植物活性微囊化研究 |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1.4.1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4.2 研究内容 |
第2章 超声辅助提取甘草多糖及其理化特性、结构分析 |
2.1 实验材料 |
2.1.1 材料 |
2.1.2 试剂 |
2.1.3 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乌拉尔甘草的预处理 |
2.2.2 乌拉尔甘草多糖的提取工艺 |
2.2.3 提取乌拉尔甘草多糖的单因素试验 |
2.2.4 超声辅助提取乌拉尔甘草多糖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2.2.5 乌拉尔甘草多糖热力学参数分析 |
2.2.6 HPLC-DAD-ELSD法分离分析GP |
2.2.7 圆二色性(CD)测定 |
2.2.8 热分析 |
2.2.9 GP的流变测定 |
2.2.10 GP的结构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乌拉尔甘草多糖的提取单因素试验 |
2.3.2 最优提取模型的建立及统计分析 |
2.3.3 不同因素对GP产率的影响 |
2.3.4 预测模型的验证 |
2.3.5 GP提取动力学模型 |
2.3.6 热力学分析 |
2.3.7 GP理化性质的分析 |
2.3.8 GP的热稳定性、耐酸碱性和流变性能分析 |
2.3.9 GP的结构分析 |
2.4 小结 |
第3章 甘草多糖的抗病毒性分析 |
3.1 实验材料 |
3.1.1 材料 |
3.1.2 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病毒梯度和病毒增长值检测 |
3.2.2 CCK-8 细胞毒性试验 |
3.2.3 实时定量PCR检测基因在细胞中的相对表达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GP对 MDBK细胞抗BVDV活性的影响 |
3.3.2 抗病毒作用对激活免疫系统的研究 |
3.4 小结 |
第4章 甘草多糖微囊的制备、表征检测及其应用于小鼠创面的效果研究 |
4.1 实验材料 |
4.1.1 材料 |
4.1.2 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GPM和胶原蛋白海绵的制备 |
4.2.2 GPM的结构特征分析 |
4.2.3 动物实验模型的建立与处理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GPM的制备、理化性质和结构测定 |
4.3.2 血常规指标和血液生化指标 |
4.3.3 伤口愈合活性评价及组织学分析 |
4.3.4 肉芽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测定、基因和蛋白质表达分析 |
4.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胶原基生物材料制备的工艺优化 ——致孔与辐照灭菌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止血海绵材料研究进展 |
1.2 胶原简介 |
1.2.1 胶原概述 |
1.2.2 胶原的结构特点 |
1.2.3 胶原海绵材料 |
1.3 医用材料致孔研究 |
1.3.1 冷冻干燥法 |
1.3.2 粒子沥滤法 |
1.3.3 致孔剂 |
1.3.4 微流体技术 |
1.3.5 气体填充 |
1.4 胶原海绵灭菌 |
1.4.1 环氧乙烷灭菌 |
1.4.2 紫外线灭菌 |
1.4.3 等离子气体灭菌 |
1.4.4 电离辐射灭菌 |
1.4.5 射线辐照灭菌 |
1.5 立题依据 |
1.6 研究内容 |
1.7 创新点 |
第二章 加压-泄压技术在高浓度胶原海绵材料致孔中的应用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仪器 |
2.2.2 大孔隙胶原海绵的制备 |
2.2.3 不同制备工艺海绵产品的性能分析 |
2.2.4 数据处理 |
2.3 结果分析 |
2.3.1 胶原海绵工艺路线优化 |
2.3.2 胶原海绵加压压力调控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辐照灭菌对胶原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3.2.2 辐照样品制备 |
3.2.3 ~(60)Co辐照海绵产品结构及性能分析 |
3.3 结果分析 |
3.3.1 ~(60)Co辐照对固态胶原样品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
3.3.2 ~(60)Co辐照对液态胶原样品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金枪鱼鱼皮和鱼骨胶原多肽抗皮肤光老化活性及作用机制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综述 |
1.1 皮肤光老化 |
1.2 胶原蛋白与胶原多肽 |
1.3 口服胶原多肽的安全性与生物利用度 |
1.3.1 口服胶原多肽的安全性 |
1.3.2 胶原多肽的生物利用度 |
1.4 胶原多肽的抗皮肤光老化活性 |
1.4.1 改善水分含量 |
1.4.2 防止黑色素过量产生 |
1.4.3 抗氧化活性 |
1.4.4 胶原多肽对光老化皮肤组织形态的改善作用 |
1.4.5 信号通路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6.1 研究内容 |
1.6.2 技术路线 |
第2章 金枪鱼鱼皮和鱼骨胶原多肽的制备及性质研究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原料与试剂 |
2.1.2 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原料的预处理 |
2.2.2 原料胶原蛋白含量的测定 |
2.2.3 胶原多肽的制备 |
2.2.4 水解度(DH)的测定 |
2.2.5 胶原多肽分子量分布的测定 |
2.2.6 氨基酸组成分析 |
2.2.7 游离氨基含量的测定 |
2.2.8 DPPH·清除率的测定 |
2.2.9 超氧阴离子(O_2~-·)清除率的测定 |
2.2.10 羟自由基(·OH)清除率的测定 |
2.2.11 氧自由基吸收能力(ORAC)的测定 |
2.2.12 保湿性的测定 |
2.2.13 吸湿性的测定 |
2.2.14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金枪鱼鱼皮和鱼骨胶原蛋白在不同蛋白酶作用下的水解度 |
2.3.2 TSCP和 TBCP的平均分子量分布以及游离氨基含量 |
2.3.3 TSCP和 TBCP的氨基酸组成 |
2.3.4 TSCP和 TBCP的抗氧化活性 |
2.3.5 TSCP和 TBCP的保湿吸湿性能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金枪鱼鱼皮和鱼骨胶原多肽对光老化NIH/3T3 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
3.1 材料与仪器 |
3.1.1 原料与试剂 |
3.1.2 仪器与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NIH/3T3 细胞的培养 |
3.2.2 UVB照射剂量的筛选 |
3.2.3 最优TSCP和 TBCP的筛选 |
3.2.4 多肽处理分组 |
3.2.5 NIH/3T3 细胞的相对活力测定 |
3.2.6 NIH/3T3 细胞中ROS水平的测定 |
3.2.7 ELISA法测定MMP-1、TGF-β1和I型胶原蛋白表达量 |
3.2.8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中MMP-1、TGF-β1和I型胶原蛋白的mRNA表达 |
3.2.9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UVB剂量及TSCP和 TBCP的筛选 |
3.3.2 TSCP和 TBCP对 NIH/3T3 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3.3.3 TSCP和 TBCP对 NIH/3T3 细胞中ROS的清除作用 |
3.3.4 TSCP和 TBCP对 NIH/3T3 细胞中MMP-1的mRNA及其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
3.3.5 TSCP和 TBCP对 NIH/3T3 细胞中TGF-β1的mRNA及其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
3.3.6 TSCP和 TBCP对 NIH/3T3 细胞中I型胶原蛋白mRNA及其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金枪鱼鱼皮和鱼骨胶原多肽对光老化小鼠皮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
4.1 材料与仪器 |
4.1.1 原料与试剂 |
4.1.2 仪器与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实验动物与分组 |
4.2.2 动物造模与取材 |
4.2.3 小鼠皮肤切片HE染色 |
4.2.4 小鼠皮肤切片Masson染色 |
4.2.5 小鼠皮肤水分含量测定 |
4.2.6 小鼠皮肤总抗氧化能力(T-AOC)测定 |
4.2.7 小鼠皮肤羟脯氨酸含量测定 |
4.2.8 小鼠皮肤组织中I型胶原蛋白、MMP-1和TGF-β1 蛋白表达量的测定 |
4.2.9 蛋白质免疫印迹 |
4.2.10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小鼠皮肤外观 |
4.3.2 小鼠体重变化及胸腺和脾脏指数 |
4.3.3 TSCP和 TBCP对小鼠皮肤组织HE染色的影响 |
4.3.4 TSCP和 TBCP对小鼠皮肤组织Masson染色的影响 |
4.3.5 TSCP和 TBCP对小鼠皮肤水分含量的影响 |
4.3.6 TSCP和 TBCP对小鼠皮肤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4.3.7 TSCP和 TBCP对小鼠皮肤中羟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4.3.8 TSCP和 TBCP对小鼠皮肤中MMP-1、TGF-β1和I型胶原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
4.3.9 TSCP和 TBCP对小鼠皮肤中MAPK家族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影响 |
4.3.10 TSCP和 TBCP抗光老化活性机制差异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5)野黄芩苷对博来霉素引起的肺纤维化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博来霉素的研究现状 |
1.1.1 概述 |
1.1.2 博来霉素的作用特点 |
1.1.3 博来霉素的临床应用 |
1.1.4 博来霉素的不良反应 |
1.1.5 博来霉素引起肺毒性的相关机制 |
1.1.6 对博来霉素减毒的研究现状 |
1.1.7 博来霉素的应用前景 |
1.2 中药单体及其有效成分联合化疗药物研究现状 |
1.2.1 概述 |
1.2.2 中药单体或有效成分与化疗药物联用减轻肿瘤细胞耐药性 |
1.2.3 中药单体或有效成分与化疗药物联用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
1.2.4 中药单体或有效成分与化疗药物联用抑制肿瘤细胞侵袭 |
1.2.5 中药单体或有效成分与化疗药物联用调节肿瘤细胞自噬 |
1.2.6 中药单体或有效成分与化疗药物联用抑制肿瘤组织血管新生 |
1.2.7 中药单体或有效成分与化疗药物联用减轻化疗药物毒性 |
1.2.8 小结 |
1.3 野黄芩苷研究现状 |
1.3.1 概述 |
1.3.2 野黄芩苷来源植物研究 |
1.3.3 野黄芩苷的药理作用研究 |
1.3.4 野黄芩苷的应用前景 |
第二章 野黄芩苷对博来霉素引起肺纤维化的作用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供试药物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仪器 |
2.1.4 实验动物 |
2.2 实验方法 |
2.2.1 动物分组、造模及给药 |
2.2.2 肺系数值的计算 |
2.2.3 肺组织病理学观察 |
2.2.4 羟脯氨酸(HYP)含量的测定 |
2.2.5 肺组织中TNF-α、IL-6含量的测定 |
2.2.6 RT-PCR检测肺组织中相关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 |
2.2.7 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中相关蛋白的表达 |
2.2.8 统计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3.1 野黄芩苷对大鼠肺系数值的影响 |
2.3.2 野黄芩苷对大鼠肺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2.3.3 野黄芩苷对大鼠肺组织病理损伤的影响 |
2.3.4 野黄芩苷对大鼠肺组织中炎症因子的影响 |
2.3.5 野黄芩苷对大鼠肺组织中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 |
2.3.6 野黄芩苷对大鼠肺组织中细胞外基质降解相关酶的影响 |
2.3.7 野黄芩苷对大鼠肺组织中与血管新生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2.3.8 野黄芩苷对大鼠肺组织中TGF-β1蛋白表达的影响 |
2.4 讨论 |
第三章 野黄芩苷对博来霉素引起肺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1.1 供试药物 |
3.1.2 实验试剂 |
3.1.3 实验仪器 |
3.1.4 实验动物 |
3.1.5 实验细胞 |
3.2 实验方法 |
3.2.1 体外实验 |
3.2.2 体内实验 |
3.2.3 统计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3.1 体外实验结果 |
3.3.2 体内实验结果 |
3.4 讨论 |
第四章 野黄芩苷联合博来霉素抗H22腹水瘤时对博来霉素减毒作用研究 |
4.1 实验材料 |
4.1.1 实验试剂 |
4.1.2 实验耗材 |
4.1.3 实验仪器 |
4.1.4 实验药物 |
4.1.5 实验细胞 |
4.1.6 实验动物 |
4.2 实验方法 |
4.2.1 体外实验 |
4.2.2 体内实验 |
4.2.3 统计方法 |
4.3 实验结果 |
4.3.1 体外实验结果 |
4.3.2 体内实验结果 |
4.4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
致谢 |
附件 |
(6)麦味养肺汤基于PINK1调控AECⅡ线粒体自噬抗肺纤维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 中医对肺纤维化的认识 |
1.1 病因病机 |
1.2 辨证要点 |
1.3 中医治疗进展 |
1.4 讨论 |
2 西医对肺纤维化的认识 |
2.1 肺纤维化的发病机制 |
2.2 西医治疗进展 |
2.3 讨论 |
第二章 麦味养肺汤成分分析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试剂 |
2.2 实验仪器 |
2.3 麦味养肺汤煎煮方法 |
2.4 溶液处理 |
2.5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 |
2.6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三章 麦味养肺汤抗小鼠肺纤维化作用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动物 |
2.2 实验药物 |
2.3 试剂与抗体 |
2.4 实验器材 |
2.5 给药剂量确定 |
2.6 动物分组 |
2.7 动物造模 |
2.8 小鼠肺功能检测 |
2.9 小鼠胸部CT |
2.10 肺组织HE、Masson染色 |
2.11 免疫组化 |
2.12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
3 统计分析 |
4 结果 |
4.1 小鼠一般情况 |
4.2 小鼠体重变化 |
4.3 小鼠肺功能变化 |
4.4 小鼠胸部CT变化 |
4.5 组织病理学改变 |
4.6 肺组织中羟脯氨酸的变化 |
4.7 肺组织胶原含量变化 |
5 讨论 |
第四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麦味养肺汤抗肺纤维化机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数据库 |
2.2 软件 |
2.3 麦味养肺汤活性成分及对应靶点获取 |
2.4 肺纤维化相关靶点获取 |
2.5 获取公共靶点 |
2.6 网络图绘制 |
2.7 核心靶点筛选 |
2.8 GO和KEGG富集分析 |
3 结果 |
3.1 麦味养肺汤活性成分及靶点获取 |
3.2 药物和疾病公共靶点 |
3.3 药物-化合物-靶点-疾病网络图 |
3.4 核心靶点筛选 |
3.5 富集分析结果 |
4 讨论 |
第五章 麦味养肺汤基于PINK1调控AEC Ⅱ线粒体自噬抗肺纤维化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剂与抗体 |
2.2 实验器材 |
2.3 Real-time qPCR |
2.4 Western Blot |
2.5 肺组织免疫组化 |
2.6 免疫荧光 |
2.7 透射电镜 |
2.8 含药血清制备 |
2.9 CCK8筛选最佳含药血清浓度 |
2.10 原代肺成纤维细胞 |
2.11 细胞转染 |
2.12 细胞共培养 |
2.13 流式细胞技术检测MLE-12线粒体膜电位 |
2.14 流式细胞技术检测MLE-12细胞中ROS含量 |
3 统计分析 |
4 结果 |
4.1 网络药理学核心靶点的表达 |
4.2 肺组织中线粒体DNA含量变化 |
4.3 麦味养肺汤对肺组织TOM20蛋白表达影响 |
4.4 肺组织中线粒体累积的部位及变化 |
4.5 麦味养肺汤对AECⅡ中线粒体结构的影响 |
4.6 麦味养肺汤对AECⅡ中线粒体面积的影响 |
4.7 含药血清的最适浓度确定 |
4.8 麦味养肺汤含药血清对MLE-12中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
4.9 麦味养肺汤含药血清对MLE-12中ROS的影响 |
4.10 麦味养肺汤对线粒体自噬的影响 |
4.11 麦味养肺汤的抗肺纤维化依赖于PINK1的表达 |
5 讨论 |
总结 |
结论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PINKl/Parkin介导的线粒体自噬:上皮细胞凋亡和肺纤维化之间的纽带 |
1 引言 |
2 PINK1/Parkin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分子机制 |
2.1 PINK1和Parkin结构特征 |
2.2 PINK1/Parkin介导的线粒体自噬过程 |
2.3 自噬受体的识别与结合 |
3 线粒体调控的内源性细胞凋亡 |
3.1 内源性凋亡机制 |
3.2 线粒体释放的凋亡相关因子 |
4 细胞凋亡与肺纤维化 |
5 抗肺纤维化未来研究方向 |
5.1 抗氧化酶 |
5.2 非酶抗氧化物 |
5.3 线粒体营养素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缩略词表 |
附录三 RNAi构建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发表论文 |
课题项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介导的环状RNA circFBXW4在肝纤维化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 |
2.1 实验动物 |
2.2 实验细胞 |
2.3 实验物品 |
2.4 仪器与设备 |
3 实验方法 |
3.1 小鼠肝纤维化形成和逆转模型的建立 |
3.2 原位灌流小鼠原代细胞 |
3.3 circFBXW4 腺相关病毒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
3.4 circFBXW4 腺相关病毒的包装 |
3.5 小鼠尾静脉注射腺相关病毒 |
3.6 血清谷丙转氨酶的测定 |
3.7 血清谷草转氨酶的测定 |
3.8 肝组织羟脯氨酸的测定 |
3.9 肝组织苏木精-依红染色(hematoxylin eosin,HE)染色 |
3.10 肝组织Masson染色 |
3.11 免疫荧光染色 |
3.12 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染色 |
3.13 肝星状细胞培养 |
3.14 脂质体介导细胞转染小干扰 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 |
3.15 质粒大提和细胞转染 |
3.16 流式分析细胞周期 |
3.17 流式分析细胞凋亡 |
3.18 CCK8 细胞增殖试验 |
3.19 EDU-555 细胞增殖检测 |
3.20 DNA提取 |
3.21 双萤光素报告基因检测 |
3.22 RNA提取 |
3.23 细胞质、细胞核RNA分离提取 |
3.24 Real-time qPCR |
3.25 microRNA qPCR |
3.26 冰冻切片RNA荧光原位杂交 |
3.27 蛋白提取和变性 |
3.28 Western blot |
3.29 数据处理方法 |
4 实验结果 |
4.1 小鼠肝纤维化模型的构建及鉴定 |
4.2 肝脏原代肝星状细胞中circRNAs高通量测序及分析 |
4.3 circFBXW4 在肝纤维化进展及逆转过程中的表达变化 |
4.4 环状RNA circFBXW4 的分子组成、稳定性及亚细胞定位 |
4.5 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介导的circFBXW4 过表达对小鼠肝纤维化的影响 |
4.6 慢病毒载体介导的circFBXW4 过表达对肝星状细胞活化,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
4.7 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的circFBXW4 沉默对肝星状细胞活化及增殖的影响 |
4.8 原代肝星状细胞中micro RNA芯片检测及circFBXW4 ceRNA机制分析 |
4.9 miR-18b-3p对小鼠肝星状细胞活化的影响 |
4.10 原代肝星状细胞中circRNAs-microRNAs-mRNAs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 |
4.11 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的FBXW7 过表达/沉默对肝星状细胞的影响 |
4.12 circFBXW4 靶向miR-18b-3p调控FBXW7 信号通路 |
5 讨论 |
5.1 第一部分:肝纤维化小鼠的原代肝星状细胞中差异表达的circRNAs高通量测序及分析 |
5.2 第二部分: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慢病毒载体、阳离子脂质体介导circFBXW4 在体内、体外对肝纤维化和肝星状细胞活化的影响 |
5.3 第三部分:circFBXW4 通 过靶向miR-18b-3p调控FBXW7信号通 路的ceRNA机制研究 |
6 结论 |
7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环状RNA在肝脏相关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8)干鳕鱼皮胶原低聚肽对大鼠皮肤伤口愈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动物 |
2.2 实验材料 |
2.3 实验方法 |
2.4 观察指标 |
2.5 统计学方法 |
2.6 实验流程图 |
第三章 结果 |
3.1 DCCO对大鼠皮肤伤口愈合率的影响 |
3.2 DCCO对大鼠皮肤创口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 |
3.3 DCCO对大鼠皮肤创口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3.4 DCCO对大鼠皮肤创口组织中胶原纤维含量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皮肤损伤愈合及胶原蛋白在愈合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9)牦牛头蹄脱毛工艺及其胶原蛋白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词表(Abbreviations) |
第一章 绪论 |
1.1 牦牛资源利用现状 |
1.1.1 牦牛肉 |
1.1.2 牦牛皮 |
1.1.3 牦牛奶 |
1.2 脱毛工艺研究现状 |
1.2.1 现有脱毛工艺 |
1.2.2 现有脱毛工艺存在的问题 |
1.3 胶原蛋白研究现状 |
1.3.1 胶原蛋白提取方法 |
1.3.2 胶原蛋白的应用 |
1.4 胶原蛋白肽研究现状 |
1.4.1 胶原蛋白肽的制备方法 |
1.4.2 胶原蛋白肽的生物活性 |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内容 |
1.6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牦牛头、蹄复合酶法脱毛工艺优化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仪器 |
2.2.1 材料与试剂 |
2.2.2 仪器与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牛皮预处理 |
2.3.2 酶法脱毛工艺流程 |
2.3.3 单酶脱毛筛选 |
2.3.4 复合酶脱毛单因素试验 |
2.3.5 响应面法优化复合酶脱毛工艺参数 |
2.3.6 脱毛液中各成分含量的测定 |
2.3.7 脱毛效果综合评分 |
2.3.8 牦牛皮不同部位基本组分测定 |
2.3.9 HE染色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单酶筛选实验 |
2.4.2 复合酶脱毛单因素实验 |
2.4.3 响应面优化复合酶脱毛工艺参数 |
2.5 HE染色分析 |
2.6 基本组分分析成分分析 |
2.7 小结 |
第三章 酶法提取牦牛皮胶原蛋白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试剂 |
3.2.1 材料与仪器 |
3.2.2 仪器与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牦牛皮胶原蛋白提取工艺流程 |
3.3.2 酶提取法制备牦牛皮胶原蛋白单因素试验 |
3.3.3 响应面法优化牦牛皮胶原蛋白提取工艺参数 |
3.3.4 牦牛皮胶原蛋白提取率测定 |
3.3.5 牦牛皮胶原蛋白结构表征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酶提取法制备牦牛皮胶原蛋白单因素试验 |
3.4.3 响应面法优化酶法提取牦牛皮胶原蛋白工艺参数 |
3.4.4 牦牛皮胶原蛋白结构表征 |
3.5 小结 |
第四章 牦牛皮胶原蛋白制备抗氧化活性肽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仪器 |
4.2.1 材料与试剂 |
4.2.2 仪器与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牦牛皮胶原抗氧化肽的制备工艺流程 |
4.3.2 计算机模拟蛋白酶水解蛋白质 |
4.3.3 单因素实验 |
4.3.4 响应面法优化复合酶制备牦牛皮抗氧化肽的工艺参数 |
4.3.5 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计算机模拟酶切 |
4.4.2 复合酶水解牦牛皮胶元蛋白单因素筛选 |
4.4.3 响应面优化复合酶制备牦牛皮胶原蛋白肽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论目录 |
(10)基于TGF-β1/LIMK1信号通路研究解毒通络方对大鼠心肌纤维化的抑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心肌纤维化的现代研究 |
1 心肌纤维化概念 |
2 心肌纤维化发病机制 |
3 心肌纤维化的现代治疗 |
4 小结 |
综述二 心肌纤维化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从中医角度探讨心肌纤维化病因病机 |
2 毒伤血络学说 |
3 中医药治疗心肌纤维化 |
4 解毒通络方药的现代研究 |
5 小结 |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心肌纤维化大鼠模型的构建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章 解毒通络方对大鼠心肌纤维化抑制作用的体内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解毒通络方对心肌成纤维细胞TGF-β1/LIMK1信号通路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第一部分 解毒通络方对大鼠体外细胞的作用及机制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第二部分 解毒通络方抑制大鼠成纤维细胞增殖机制 |
4 实验方法 |
5 实验结果 |
6 讨论 |
7 小结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四、细胞中羟脯氨酸的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SIRT1和线粒体的归芪多糖延缓大鼠脑组织衰老的分子作用机制[D]. 张凯丽.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2]甘草多糖提取动力学、理化特性及生物活性研究[D]. 于霖淼.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3]胶原基生物材料制备的工艺优化 ——致孔与辐照灭菌工艺[D]. 曹琴. 武汉轻工大学, 2021(02)
- [4]金枪鱼鱼皮和鱼骨胶原多肽抗皮肤光老化活性及作用机制差异[D]. 黎重阳. 西南大学, 2021(01)
- [5]野黄芩苷对博来霉素引起的肺纤维化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D]. 聂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麦味养肺汤基于PINK1调控AECⅡ线粒体自噬抗肺纤维化的机制研究[D]. 彭文潘.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介导的环状RNA circFBXW4在肝纤维化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D]. 陈鑫.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8]干鳕鱼皮胶原低聚肽对大鼠皮肤伤口愈合的影响[D]. 鲁震. 延边大学, 2020(05)
- [9]牦牛头蹄脱毛工艺及其胶原蛋白的初步研究[D]. 耿嘉宝.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10]基于TGF-β1/LIMK1信号通路研究解毒通络方对大鼠心肌纤维化的抑制作用[D]. 宋晶.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