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灌南 扎实工作改水惠民(论文文献综述)
刘欢[1](2021)在《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建设文明,促进文明进步与发展是人类繁衍生息至今的孜孜追求与内在动因,也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重要目标。于中国而言,中国共产党一直在不断构建、完善、发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基于中国国情与农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底色在乡村文明,而乡村文明又集中体现在乡风文明水平上。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后,党就集中开始了乡风文明建设实践探索。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时期里,乡风文明建设的实践内容与形式不断迭代更新,收获许多实践成效。及至新时代,党和国家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使乡风文明建设能够站在新的历史坐标向更高处扬帆远航,进而为中国在不同文明交流借鉴中展现中国气派、体现中国特色、走出中国道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重要贡献。乡风文明建设受到国内外学界广泛关注与探讨,已取得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分布在政治学、文化学与社会学,或者更为细致表现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乡村文化建设问题等具体领域,然而专注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研究乡风文明建设仍然是学界的欠缺之处。本文采用史论结合研究法,综合学科研究与系统研究相结合以及规范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视角,以战略性高度概述了乡村振兴战略、乡风文明建设及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对中国乡风文明建设进行了历史考量,并系统化地研究了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思想资源、基本属性、现实境遇及路径选择,以期为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尽绵薄之力。具体来说,论文由七部分组成。第一章,绪论。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之处与不足,以此构成论文研究的逻辑起点。第二章,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概述。这一部分主要对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进行了概述,以及分析论证了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之间的内在逻辑。论文从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依据、目标要求与重大意义三方面完整概述乡村振兴战略,在区分文化与文明概念、文明乡风与乡风文明概念基础上,对乡风文明建设概念进行了整体性阐述。从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内在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使乡风文明建设向深层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存在高度一致性三方面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的内在逻辑。第三章,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思想资源。这一部分重点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以及发达国家乡风文明建设思想四个方面对论文的思想资源进行归纳总结,为第四章、第六、七章的相关论述进行基础理论的铺陈。第四章,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基本属性。这一部分大致拆分为三个方面,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现实功能。其中,基本原则包括坚定社会主义方向、切实立足乡村文明、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整体协调发展等内容。主要内容包括加强乡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乡村移风易俗行动、着力消除乡村精神贫困等五方面。现实功能包括促进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带动乡村人居环境整体优化、繁荣与发展新时代乡村文化、推动乡村社会和谐有序发展、不断提升乡村社会文明水平等内容。第五章,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历史考量。这一部分从历史进程、主要特色及经验启示三方面考量了近百年来的中国乡风文明建设实践。历史进程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到新时代、新时代以来的乡风文明建设四个阶段。主要特色表现在鲜明的政治性与人民性、内容形式的继承发展性、突出实践的社会现实性三个方面。经验启示包括要强化党对乡风文明建设的责任意识、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以激发内生动力、使乡风文明建设与乡村经济协同发展、重视教育卫生工作的移风易俗作用以及以充足的历史耐心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五个方面。第六章,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境遇。这一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机遇。主要包括乡村新型社会组织多样发展、乡村产业结构不断深入发展、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渐趋完善、乡村社会主流思想健康向上、农民科学素质培育不断加强等五方面。第二部分是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挑战。主要包括乡村党组织组织力不强、乡村集体经济收入不佳、乡村文化出现衰落痕迹、乡村不良社会风气滋长、农民主体意识相对薄弱等五方面。第三部分是制约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因素。主要包括乡村党组织建设不完善、乡村集体经济发展式微、乡村文化传承发展受阻、乡村文化生态发展失衡、乡村教育发展相对落后等五方面。第七章,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这一部分分为五大内容。一是从突出乡村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发挥乡村党组织的模范作用、密切乡村党组织的群众联系等三方面筑牢乡风文明建设的组织保障。二是从走出乡村集体经济认知误区、不断深化乡村集体产权改革、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有效途径等三方面夯实乡风文明建设的经济基础。三是从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文化、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传承发展提升优秀农耕文化等三方面打牢乡风文明建设的文化根基。四是从发挥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伦理价值、盘活乡村内生治理机制自治功能、因地制宜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实践等三方面培植乡风文明建设的社会土壤。五是从不断提高乡村义务教育质量、优化提升乡村职业技能培训、转变乡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等三方面增强乡风文明建设的农民力量。总之,通过系统研究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论文主要提出如下创新观点:一是论文提出应从“文明”高度深刻理解乡风文明内涵,从总体要求、核心主体、根本任务、现实基础及主要特点等方面概述了乡风文明建设。二是论文首次详尽梳理了近百年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分析了其主要特色以及总结出其经验启示。三是论文丰富了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将“消除乡村精神贫困”纳入其中。四是论文在剖析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现实境遇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路径选择。
杨省世[2](2012)在《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6月29日连云港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文中研究指明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2008年以来工作回顾2008年以来,市十二届政府在中共连云港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依靠全市人民,抢抓机遇,锐意进取,团结拼搏,全面实施沿海开发,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认真落实市十二届人大历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有力推进了全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杨省世[3](2012)在《政府工作报告》文中研究指明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2008年以来工作回顾 2008年以来,市十二届政府在中共连云港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
安瑾瑾[4](2012)在《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建设研究》文中认为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是针对我国当前及今后村级公益事业发展的总体趋势与特点,探索依靠中央政府、各级地方政府、农村集体、村民和社会各界多力量解决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问题,改善农村的经济、社会、环境卫生的一项重要政策,也是我国农村基层自治与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和制度创新。把握村级公益事业供给的变迁规律,探索新时期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有效途径,对于化解农村社会矛盾、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和谐,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公共财政理论和公共产品理论为指导,采取历史分析与现实分析相结合、各地财政奖补实施办法相比较、典型省份工作开展情况和绩效评价的技术路线,旨在深入了解和把握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的客观发展情况,客观认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中面临的难点与焦点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为丰富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理论和指导奖补工作实践提供依据。本文总共有7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文章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列举了文章的研究方法,建构了论文的框架结构。第二章界定了几个相关概念和论文研究的理论分析。第三章从纵向的时间角度对村庄公益事业建设的供给机制进行梳理,系统回顾了我国村庄公益事业建设制度的变迁的演进,通过比较研究,分析不同历史条件下制度的特点与不足,为现阶段村庄公益事业建设制度的完善与优化提供借鉴。第四章,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典型地区试点办法对比和绩效分析。介绍了财政奖补制度及其发展情况,典型试点区制度安排的对比分析和以云南省为例的试点工作绩效评价。第五章,对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探讨。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几点主要结论:第一,从2008年开始试点工作至2010年末,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取得较好的成绩,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村的整体环境,农业的生产条件,农民的生活条件,也丰富了农民的业余生活。第二,对财政奖补绩效的评估表明,在不同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经济基础、群众意愿、政府支持的不同,各地取得的整体效果和分类效果有所不同,这就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应该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充分吸收典型示范地区的经验,发挥各相应主体的作用,以便高效发展当地村级公益事业。第三,因为自身属性和制度的制约,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遇到搭便车、高交易费用和政府职能交叉和缺位的问题,这就要求做好以下工作: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调,探索整合有关涉农专项资金的办法;拓宽投入渠道,建设多元稳定投入有效机制;完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的操作程序及资金、劳务管理办法。
姜涛[5](2010)在《县域科学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以山东省商河县为例》文中提出随着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逐步深入,区域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也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县域做为我国的一个最基本的、功能完备的行政单元,无论从面积上还是从人口上,在全国都处于主导地位,县域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对于县域发展的测度与评价,更是问题的关键。传统的观点把县域发展简单的等同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因此,传统的评价方法也相应地侧重于对县域的经济实力与竞争力进行测度与比较,忽略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人自身的发展,没有全面地、真实地反映县域发展的客观实际。近年来,党和国家提出了构建科学发展的评价体系,相关的研究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就目前来看,对这一问题进行宏观的、专题的研究较多,而且多数的评价指标体系都还没有脱离传统的框架,一些能够反映科学发展的指标还没有被纳入。本论文在对国内外区域发展及评价的理论、方法和实践进行分析借鉴的基础上,针对县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县域科学发展的基本内容、基本原则、基本途径和相关政策环境,根据它们对县域科学发展的影响,提出了县域科学发展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起县域科学发展综合评价模型,并以山东省商河县7年来的发展为例,对县域科学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根据我国县域科学发展及综合评价的现状,结合实证研究的结果,分析了县域科学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普适性,并以此为导向,对我国县域科学发展及综合评价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崔威,顾晓昕[6](2009)在《深入开展公开承诺 广泛接受群众监督》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报讯 (记者 崔威 顾晓昕 通讯员 实践办)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整改落实阶段,全市各县区切实按照市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部署要求,在深入学习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全面深刻分析检查的基础上,对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事关全局、群众反映集中的突出问题进行?
徐一平[7](2009)在《政府工作报告 2009年1月16日连云港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文中认为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2008年工作回顾2008年,全市人民在中共连云港市委的领导下,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面对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按照中央和省决策部署,结合实际,抢抓机遇,拼搏进取,积极应对重大挑战,奋力解决突出问题,统筹推进各项工作,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审计署办公厅[8](2007)在《信息窗》文中研究表明 动感地带江苏灌南最近,江苏省灌南县审计局在对某部门工程竣工决算项目进行审计时,对审计发现的疑点问题刨根究底,最终核减金额1065572.44元,为建设单位节约了大量资金,同时也进一步规范了建筑市场秩序。
刘永忠[9](2006)在《政府工作报告》文中研究指明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同时根据市委“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市政府制定了《连云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草案,请各位代表一并予以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
刘永忠[10](2004)在《坚持科学发展 努力抓好当前 确保全面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在市委九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讲话》文中认为(2004年7月15日)刚才,陈震宁书记的讲话,就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江苏时的重要讲话和省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深入研究当前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做好各方面工作,保持经济社会良好的发展势头,作了全面部署,希望各地各单位认真抓好落实。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对全市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作简要总结,并就下半年重点工作讲一些具体意见。
二、灌南 扎实工作改水惠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灌南 扎实工作改水惠民(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概述 |
2.1 乡村振兴战略概述 |
2.1.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依据 |
2.1.2 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要求 |
2.1.3 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 |
2.2 乡风文明建设概述 |
2.2.1 文化与文明的阐述 |
2.2.2 乡风文明概念辨析 |
2.2.3 乡风文明建设阐释 |
2.3 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的内在逻辑 |
2.3.1 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内在要求 |
2.3.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使乡风文明建设向深层发展 |
2.3.3 乡村振兴战略与乡风文明建设存在高度一致性 |
第3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思想资源 |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 |
3.1.1 文明进步的基础是人的自由自觉活动 |
3.1.2 实现城乡融合是乡村发展的必由之路 |
3.1.3 建设社会主义需要重视乡村文化建设 |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 |
3.2.1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攸关国计民生根本性问题 |
3.2.2 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
3.2.3 净化社会风气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与目标 |
3.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 |
3.3.1 以农为本思想 |
3.3.2 道德教化思想 |
3.3.3 “和合”思想 |
3.3.4 乡村运动思想 |
3.3.5 乡村改造思想 |
3.4 发达国家乡风文明建设思想 |
3.4.1 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思想 |
3.4.2 重塑乡村伦理精神思想 |
3.4.3 提升乡村生活风貌思想 |
第4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基本属性 |
4.1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 |
4.1.1 坚定社会主义方向 |
4.1.2 切实立足乡村文明 |
4.1.3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 |
4.1.4 坚持整体协调发展 |
4.2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
4.2.1 加强乡村思想道德建设 |
4.2.2 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 |
4.2.3 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 |
4.2.4 开展乡村移风易俗行动 |
4.2.5 着力消除乡村精神贫困 |
4.3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功能 |
4.3.1 促进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
4.3.2 带动乡村人居环境整体优化 |
4.3.3 繁荣与发展新时代乡村文化 |
4.3.4 推动乡村社会和谐有序发展 |
4.3.5 不断提升乡村社会文明水平 |
第5章 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历史考量 |
5.1 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 |
5.1.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的乡风文明建设 |
5.1.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乡风文明建设 |
5.1.3 改革开放以来到新时代的乡风文明建设 |
5.1.4 新时代以来的乡风文明建设 |
5.2 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特色 |
5.2.1 鲜明的政治性与人民性 |
5.2.2 内容形式的继承发展性 |
5.2.3 突出实践的社会现实性 |
5.3 中国乡风文明建设的经验启示 |
5.3.1 要强化党对乡风文明建设的责任意识 |
5.3.2 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以激发内生动力 |
5.3.3 使乡风文明建设与乡村经济协同发展 |
5.3.4 要重视教育卫生工作的移风易俗作用 |
5.3.5 以充足的历史耐心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
第6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境遇 |
6.1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机遇 |
6.1.1 乡村新型社会组织多样发展 |
6.1.2 乡村产业结构不断深入发展 |
6.1.3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渐趋完善 |
6.1.4 乡村社会主流思想健康向上 |
6.1.5 农民科学素质培育不断加强 |
6.2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挑战 |
6.2.1 乡村党组织组织力不强 |
6.2.2 乡村集体经济收入不佳 |
6.2.3 乡村文化出现衰落痕迹 |
6.2.4 乡村不良社会风气滋长 |
6.2.5 农民主体意识相对薄弱 |
6.3 制约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因素 |
6.3.1 乡村党组织建设不完善 |
6.3.2 乡村集体经济发展式微 |
6.3.3 乡村文化传承发展受阻 |
6.3.4 乡村文化生态发展失衡 |
6.3.5 乡村教育发展相对落后 |
第7章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
7.1 筑牢乡风文明建设的组织保障 |
7.1.1 突出乡村党组织的政治功能 |
7.1.2 发挥乡村党组织的模范作用 |
7.1.3 密切乡村党组织的群众联系 |
7.2 夯实乡风文明建设的经济基础 |
7.2.1 走出乡村集体经济认知误区 |
7.2.2 不断深化乡村集体产权改革 |
7.2.3 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有效途径 |
7.3 打牢乡风文明建设的文化根基 |
7.3.1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文化 |
7.3.2 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
7.3.3 传承发展提升优秀农耕文化 |
7.4 培植乡风文明建设的社会土壤 |
7.4.1 发挥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伦理价值 |
7.4.2 盘活乡村内生治理机制自治功能 |
7.4.3 因地制宜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实践 |
7.5 增强乡风文明建设的农民力量 |
7.5.1 不断提高乡村义务教育质量 |
7.5.2 优化提升乡村职业技能培训 |
7.5.3 转变乡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
后记 |
(2)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6月29日连云港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论文提纲范文)
今后五年目标任务 |
(一)推进港口综合发展,加快做大做强港口经济 |
(二)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
(三)推进城市组团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海滨城市 |
(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
(五)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 |
(六)推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加快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
(七)推进民生事业全面发展,加快建设幸福港城 |
(八)推进生态和谐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
(九)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加快提升服务效能 |
(4)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本文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价 |
1.3 本文研究思路与框架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本文创新点 |
1.5.1 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2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建设研究的理论分析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2 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公共财政理论 |
2.2.2 公共产品理论 |
2.3 财政奖补资金支持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必要性 |
3 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制度的历史演变 |
3.1 计划经济时期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制度安排 |
3.2 改革开放后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前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制度安排 |
3.3 农村税费制度改革以来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制度安排 |
3.4 新时期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一事一议奖补制度供给安排 |
4 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安排及实施情况分析 |
4.1 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实施的整体效果 |
4.2 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区制度安排的对比分析 |
4.2.1 关于试点对象范围的确定 |
4.2.2 关于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财政将补范围的规定 |
4.2.3 关于财政奖补项目申报立项及实施方式的规定 |
4.2.4 财政奖补试点监督检查的规定 |
4.2.5 结论与讨论 |
4.3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情况及评价——以云南省为例 |
4.3.1 云南省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实施总体情况分析 |
4.3.2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绩效评价模型构建 |
4.3.3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绩效评价模型的应用——以云南 8 市 8 州为例 |
5 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 |
5.1 制度实施中的难点为分析 |
5.1.1 搭便车问题 |
5.1.2 交易费用问题 |
5.1.3 政府职能交叉与缺位问题 |
5.2 进一步改革与完善村级公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的建议 |
5.2.1 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调,探索整合有关涉农专项资金的办法 |
5.2.2 拓宽投入渠道,建设多元稳定投入有效机制 |
5.2.3 完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的操作程序及资金、劳务管理办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5)县域科学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以山东省商河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1 研究的总体思路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运用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
1.4.1 基本理论 |
1.4.2 基本方法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区域发展理论与实践综述 |
2.1 国外区域发展理论概述 |
2.1.1 传统区域发展理论 |
2.1.2 现代区域发展理论 |
2.2 国外区域发展的模式 |
2.2.1 国外区域发展模式的类型 |
2.2.2 国外区域发展模式的启示 |
2.3 国内区域发展理论的演进 |
2.3.1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
2.3.2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理论 |
2.4 国内区域发展的模式 |
2.4.1 传统区域发展模式 |
2.4.2 新区域发展模式 |
2.5 国内县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
2.5.1 国内县域发展的理论 |
2.5.2 国内县域发展的模式 |
第三章 县域科学发展的内涵及其综合评价 |
3.1 县域科学发展的基本内涵 |
3.1.1 县域科学发展的基本内容 |
3.1.2 县域科学发展应把握的原则 |
3.2 国外关于区域发展的测度评价 |
3.2.1 经济增长评价 |
3.2.2 社会经济发展综合评价 |
3.2.3 可持续发展评价 |
3.3 国内关于区域发展的测度评价 |
3.3.1 经济社会评价体系 |
3.3.2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
3.3.3 和谐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
3.3.4 落实科学发展观评价指标体系 |
第四章 县域科学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 构建县域科学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目标及原则 |
4.1.1 指导思想 |
4.1.2 构建目标 |
4.1.3 构建原则 |
4.2 县域科学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模式选择及系统构成 |
4.2.1 指标体系的模式选择 |
4.2.2 指标体系的系统构成 |
4.3 县域科学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选择 |
4.3.1 指标选择方法 |
4.3.2 初选指标及来源 |
4.3.3 科学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4.4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
4.4.1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基本模型 |
4.4.2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特点 |
4.5 指标权数设置 |
4.5.1 层次分析法 |
4.5.2 指标权重分配 |
4.6 确定模糊综合评价隶属度评价集 |
4.6.1 经济发展子系统 |
4.6.2 和谐社会建设子系统 |
4.6.3 幸福感和满意度子系统 |
4.6.4 人口与健康子系统 |
4.6.5 资源子系统 |
4.6.6 生态环境子系统 |
4.7 确定模糊综合评价标准值权重向量 |
第五章 县域科学发展综合评价实证研究 |
5.1 商河县发展概述 |
5.1.1 商河县自然状况 |
5.1.2 商河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
5.1.3 商河县的优势和差距 |
5.2 商河县近年科学发展水平检验 |
5.2.1 商河县2003 年科学发展水平检验 |
5.2.2 商河县2004-2009 年科学发展水平检验 |
5.3 商河县近年科学发展水平纵向比较分析 |
5.3.1 2003-2009 年科学发展指数总体变化情况分析 |
5.3.2 2003-2009 年科学发展各子系统指数变化情况分析 |
5.4 商河县与章丘市科学发展水平横向比较分析 |
5.4.1 章丘市2008 年科学发展水平检验 |
5.4.2 与章丘市的比较分析 |
5.5 商河县科学发展的思路 |
5.5.1 商河县的发展战略 |
5.5.2 商河县的发展目标 |
5.5.3 商河县的发展模式 |
5.5.4 商河县发展的政策措施 |
第六章 县域科学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6.1 县域科学发展存在的问题 |
6.1.1 唯GDP 论导致的定位偏差 |
6.1.2 区域差距继续扩大 |
6.1.3 产业结构趋同、特色不明显 |
6.1.4 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科学 |
6.1.5 和谐社会建设任重道远 |
6.2 实现县域科学发展的基本路径 |
6.2.1 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 |
6.2.2 选择和确定好发展模式 |
6.2.3 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目标 |
6.2.4 创新县域发展的内部政策环境 |
6.3 优化县域科学发展的外部政策环境 |
6.3.1 建立健全利益最大化的产业发展机制 |
6.3.2 建立健全有利于生产要素流动的市场机制 |
6.3.3 建立健全有利于均衡发展的补偿机制 |
6.3.4 建立以县为主的行政管理体制 |
6.3.5 建立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运行机制 |
6.4 建立与县域科学发展相适应的评价体系 |
6.4.1 建立科学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
6.4.2 建立县域科学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 |
6.4.3 建立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局限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灌南 扎实工作改水惠民(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研究[D]. 刘欢. 吉林大学, 2021(01)
- [2]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6月29日连云港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J]. 杨省世. 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2(Z6)
- [3]政府工作报告[N]. 杨省世. 连云港日报, 2012
- [4]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建设研究[D]. 安瑾瑾. 山东农业大学, 2012(02)
- [5]县域科学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以山东省商河县为例[D]. 姜涛. 天津大学, 2010(07)
- [6]深入开展公开承诺 广泛接受群众监督[N]. 崔威,顾晓昕. 连云港日报, 2009
- [7]政府工作报告 2009年1月16日连云港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J]. 徐一平. 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公报, 2009(Z1)
- [8]信息窗[J]. 审计署办公厅. 中国审计, 2007(18)
- [9]政府工作报告[N]. 刘永忠. 连云港日报, 2006
- [10]坚持科学发展 努力抓好当前 确保全面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在市委九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讲话[J]. 刘永忠. 连云港政讯, 20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