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井冈霉素A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毒力和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黄建华,何东兵,陈宏州,杨红福,姚克兵,缪康[1](2020)在《井冈霉素与氟环唑防治水稻纹枯病的配方离体筛选及田间应用效果》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明确井冈霉素与氟环唑混用对水稻纹枯病菌的联合作用类型,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个单剂及7个配比混剂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井冈霉素与氟环唑以2∶1的配比复配时的增效系数(SR)最大,为1.93。以此配比加工的24%井冈霉素·氟环唑悬浮剂的田间应用试验结果表明,药后20 d,混剂525~675 g/hm2对水稻纹枯病的病株防效和病指防效与单用12.5%氟环唑750 mL/hm2的效果相当,且无显着差异。24%井冈霉素·氟环唑悬浮剂用量为675 g/hm2时,药后20 d的病株防效和病指防效分别为87.19%、85.23%。
朱彤彤,陈达川,袁梦思,孙文秀[2](2019)在《井冈霉素、多菌灵和不动杆菌A2混用对水稻纹枯病病菌的抑制作用》文中提出为探索能够高效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方法,以水稻纹枯病菌强致病菌株A111为供试菌株,通过室内平板试验测定井冈霉素、多菌灵和不动杆菌A2混用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井冈霉素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毒力较大,其EC50为0.026 4 mg/L;多菌灵的EC50为0.183 5 mg/L。研究发现,井冈霉素处理后的水稻纹枯病菌菌落呈不规则形态生长,菌丝和菌核的干质量随药剂浓度增加明显下降;而多菌灵处理后的水稻纹枯病菌菌丝生长缓慢,菌丝和菌核的干质量降低程度低于井冈霉素。而井冈霉素、多菌灵与不动杆菌A2混用后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作用均高于单独使用时的效果。由此可见,将井冈霉素和多菌灵与不动杆菌A2混用能够更好地防治水稻纹枯病,为杀菌剂和生防菌的混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李张[3](2019)在《农抗211对水稻的作用效果及诱抗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约有60%的人以稻米为主食,保证稻米的安全稳定生产对我国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农抗211是由链霉菌JD211产生的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有抑制作用的活性物质。本文通过对易感水稻品种喷施农抗211,对水稻促生增产效果和抗纹枯病作用机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农抗211处理水稻种子,测定种子发芽率、可溶性糖、蛋白质含量以及根系活力。结果表明:适宜浓度农抗211可以提高种子发芽率、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根系活力,并降低可溶性糖含量。农抗211浓度为0.99μg/m L处理组,72h后发芽率比对照高了11.11%;0.40μg/m L农抗211处理组根系活力为447mg/g.Fw,比对照组根系活力高出41.5%。(2)分别在水稻幼苗期、成苗期(三叶一心期)和返青期喷施农抗211,研究农抗211对水稻促生壮苗作用。喷施农抗211处理抽穗期水稻,研究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浓度为62μg/ml农抗211效果最佳,三个时期水稻茎宽、叶宽、根数、白根数、根长、鲜重和干重均比空白数值大。谷粒饱粒千粒重、每穴饱粒重、12穴产量、每穗总粒数均高于其他处理,分别为26.67、10.55、137.48g和152.75粒,与CK差异显着(P﹤0.05),增产率达到31.59%。表明农抗211对水稻促生壮苗以及产量提高有明显效果。(3)农抗211处理五个时期活体水稻和离体叶片,研究其对水稻抗纹枯病的作用效果,发现低浓度农抗211对成苗期、返青期和抽穗期水稻抗纹枯病作用比较明显,其中以62μg/m L农抗211处理返青期水稻效果最佳,染病率和病情指数较低,诱抗相对效果最高,达68.57%。在分蘖期和结实期农抗211诱导水稻抗纹枯病最佳浓度分别为124μg/m L和62μg/m L。筛选出农抗211诱抗浓度为62μg/m L以及处理最佳时期为水稻返青期。农抗211对纹枯病的防效随作用时间增加上升,在96 h达到最大值,然后小幅度下降,井冈霉素的效果与农抗211变化趋势一致,对纹枯病的防效均能持续作用7 d以上;农抗211对返青期、抽穗期和结实期的水稻离体叶片均能诱导对纹枯病抗性,与空白对照相比,能明显降低病情指数,提高诱抗相对效果,且农抗211浓度为7.75μg/m L和15.5μg/m L处理效果较佳。(4)为明确农抗211诱导水稻抗纹枯病机理,在水稻返青期分别喷施浓度为62μg/m L农抗211、井冈霉素和等量蒸馏水,作用不同时间后接种纹枯菌,采集第三片叶分别测定活性氧清除酶活和酚类物质。结果表明:农抗211处理水稻叶片总酚含量在供试中期、PPO在后期,PAL在各时期较对照明显升高,井冈霉素的处理达到类似效果。在72 h,农抗211+纹枯菌处理组类黄酮含量达到峰值,比井冈霉素+纹枯菌、CK+纹枯菌和空白处理组高出39.6%、42.81%和91.97%。在168 h木质素含量达到最大值,为1214.97μg/g.Fw,分别比CK+纹枯菌处理和空白处理高出45.06%、66.38%。研究认为农抗211可以提高PPO和PAL的活性,使水稻叶片总酚、类黄酮、木质素等酚类物质产生,从而提高水稻的抗病性。叶片中CAT和SOD呈先升后降,在供试中期较对照有显着提高。在120 h,农抗211+纹枯菌处理,APX分别是空白对照(CK)、CK+纹枯菌处理的10.99、3.32倍,在144 h MDA含量达到最小值,为11.59μmol/g.Fw,较空白处理组减少了43.85%,POD在处理后期优于其他处理组。农抗211处理水稻叶片MDA含量显着减少,CAT、SOD和APX均有提高,说明农抗211可以降低膜脂过氧化和增强活性氧清除系统的能力。(5)进一步研究了农抗211对水稻叶片病程相关蛋白和抗性物质的影响,发现叶片脯氨酸、还原型谷胱甘肽、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和可溶性蛋白比对照均有提高,在处理96 h后,农抗211+纹枯菌处理组β-1,3-葡聚糖酶活性分别比CK、CK+纹枯菌处理高36.84%、10.48%,144 h后脯氨酸含量比CK高出41.41%。农抗211+纹枯菌处理可达到或略高于井冈霉素+纹枯菌处理的效果。农抗211诱导后接种纹枯菌比只接种纹枯菌和空白对照的抗逆性物质和病程相关蛋白有显着升高,说明农抗211可以诱导水稻产生和积累抗病相关物质,抵抗纹枯病的侵害;水稻叶片提取物对纹枯菌丝有明显抑制作用,通过气质联用(GC-MS)测定水稻叶片提取物,发现经农抗211处理后接种纹枯菌,亚麻酸甲酯、亚油酸甲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叶绿醇、棕榈酸甲酯以及2、4二叔丁基含量均高于空白对照和CK+纹枯菌处理(除第4 d棕榈酸甲酯外)。表明农抗211诱导水稻抗纹枯病,与水稻体内抗菌和抗逆性小分子物质密切相关。综上所述,农抗211作用于水稻具有提高种子萌发率、促生壮苗和增产效果,可以提高水稻相关抗性酶活,诱导水稻抗性物质大量产生,从而减轻纹枯病菌对水稻的侵染程度。揭示了农抗211促生抗病的生理生化机制,为生防菌所产次级代谢产物在农业抗病增产的应用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对保障我国粮食作物安全、稳定发展有重要意义。
李静[4](2018)在《井冈霉素对禾谷镰孢菌DON毒素合成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小麦赤霉病是由禾谷镰孢菌(Fusariumgraminearum)引起的一种全球性的经济病害,在湿润和半湿润的地区发生较为严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病害的发生越来越严重,为害区域也在逐渐扩大。除了导致谷物品质和产量降低外,小麦赤霉病在侵染过程中还会产生一系列的单端孢霉烯毒素,其中以DON为主。DON毒素小麦赤霉病重要的致病因子,在病害扩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防治小麦赤霉病常用的杀菌剂大多只能控制病害的蔓延,对DON毒素的合成无显着的抑制作用,而农药的不合理使用甚至会增加DON毒素的产生。井冈霉素是由放线菌产生的一种生物源抗生素,能够在β-D-糖苷酶的作用下分解生成井冈羟胺,是已知的海藻糖酶抑制剂。20世纪70年代以来,井冈霉素主要用于水稻纹枯病的防治,在小麦赤霉病上的应用还没有报道。本实验室前期药剂筛选实验结果表明,井冈霉素对禾谷镰孢菌DON毒素的生物合成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的目是探究井冈霉素抑制DON毒素生物合成的作用机制。本研究发现,井冈霉素在离体条件下对禾谷镰孢菌菌丝的生长以及孢子的产生没有抑制作用,但能够有效降低菌丝体中DON毒素的合成及TRI5的表达量,证明井冈霉素能够抑制禾谷镰孢菌DON毒素的生物合成。井冈霉素是已知的海藻糖酶抑制剂,因此,我们假设井冈霉素通过抑制海藻糖酶活性降低糖酵解代谢水平,导致DON毒素合成减少。为验证这一假设,本研究识别并构建FgNTH基因缺失突变体AFgNTH及其回复体AFgNTHC。对突变体DON毒素产量及TRI5基因表达量测定的结果表明,FgNTH基因缺失后,禾谷镰孢菌DON毒素的生物合成减少,TRI5基因表达量降低,对小麦胚芽鞘和番茄果实的致病力也显着下降,证明禾谷镰孢菌中海藻糖酶基因参与调控DON毒素的生物合成。AFgNTH中海藻糖酶活性降低,海藻糖积累,说明禾谷镰孢菌中FgNTH基因参与调控海藻糖的代谢。同时,AFgNTH中葡萄糖含量降低,己糖激酶活性被抑制,丙酮酸产量也显着下降,说明FgNTH基因能够通过影响病原菌中海藻糖的代谢参与调控糖酵解途径的代谢水平。进一步对井冈霉素处理条件下2021、AFgNTH和AFgNTHC菌丝体中海藻糖酶活性、海藻糖及葡萄糖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发现,2021及△FgNTHC菌丝体中海藻糖酶活性及葡萄糖含量降低,海藻糖积累,AFgNTH中海藻糖酶活性、海藻糖及葡萄糖含量无显着变化。对己糖激酶活性及丙酮酸含量的测定具有相似的结果,说明井冈霉素能够通过抑制禾谷镰孢菌中海藻糖酶活性减少海藻糖代谢,进而影响糖酵解代谢过程。综上所述,禾谷镰孢菌中海藻糖酶参与调控TRI5基因表达及其DON毒素的生物合成。井冈霉素能够通过抑制海藻糖酶活性降低糖酵解代谢水平,导致禾谷镰孢菌中DON生物合成减少。
董辰韵[5](2018)在《聚硅氧烷-聚季铵盐嵌段共聚物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机理研究》文中指出水稻纹枯病是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引起的一种制约水稻生产的重要真菌病害之一。水稻纹枯病菌菌核作为丝核菌(R.solani)在无性繁殖中的一种特殊形态,难以对菌核进行有效防治是水稻纹枯病难以根治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在分析水稻纹枯病菌菌核微观结构的基础上,指出药物与菌核内层活性菌丝或萌发后菌丝的有效接触是防治菌核的前提,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利用一类新型的两亲性大分子季铵盐(聚硅氧烷-聚季铵盐嵌段共聚物,PDMS-b-QPDMAEMA,简称Six-Q5)的特殊吸附与渗透性,使其稳定吸附于菌核表面甚至渗入菌核内部,通过抑制菌核萌发来阻断其侵染循环的新方法,以期达到从源头防治该病害的目的。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系统研究了Six-Q5、亲水性大分子季铵盐均聚物(聚丙烯酰胺季铵盐,PQD-BC)和市售的小分子季铵盐(苯扎氯铵,BC)对R.solani菌丝的抑菌活性,发现生长速率法并不适合两亲性大分子季铵盐抑菌活性的评价,对其抑菌活性的评价可用菌丝称重法;(2)探究了上述三类季铵盐对R.solani的抑菌机理,发现上述三类季铵盐均能对R.solani菌丝形貌、细胞壁、细胞膜(渗透性和完整性)和细胞内部结构(DNA和线粒体)产生影响,而大分子季铵盐Six-Q5与PQD-BC能独特地引起细胞膜发生脂质过氧化;(3)在分析了R.solani菌核的形成过程及其表面与内部微观结构,证实其由疏水的外层和含有活性菌丝的内层构成的基础上,确定了两亲性较强的大分子季铵盐可以改变菌核表面的亲疏水性;(4)研究了上述三类季铵盐对R.solani菌核形成的影响规律,发现两亲性大分子季铵盐和小分子季铵盐抑制菌核形成的机理存在差异,亲水性大分子季铵盐对菌核形成影响不大。(5)通过荧光标记技术,初步探讨了三类季铵盐抑制菌核萌发的机理:与BC和PQD-BC相比,Six-Q5既可有效吸附在菌核表面,又可渗透进入并稳定存留于菌核内部,杀死菌核内层的活性菌丝,且不易被冲洗流失,从而实现对R.solani菌核萌发的长效稳定抑制;(6)评价了上述三类季铵盐的环境毒性,发现季铵盐的大分子化及疏水嵌段的引入,有利于降低其对环境毒性。上述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发可根治水稻纹枯病的大分子药物及其防治方法提供了有益的研究思路和理论基础。
张玲[6](2018)在《水稻重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水稻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等病虫是水稻上最重要的病虫害,它们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为了有效地对水稻病虫害进行综合治理,本研究先利用分离于湖南桃江丽江新团黑谷上的15个有代表性的稻瘟病菌单孢菌株对湖南省部分栽培水稻品种进行离体接种鉴定,进行抗瘟基因型推定,以此为抗瘟品种利用服务;在室内进行7种杀菌剂对稻瘟病菌、纹枯病菌及稻曲病菌的毒力测定,了解这7种常用杀菌剂对3种病原真菌的毒力作用;根据湖南桃江当地水稻实际生产情况,开展生物与化学农药综合使用防治水稻主要病虫害的田间试验。以期为湖南水稻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及应用和水稻品种的培育和布局提供参考依据。1.选用15个分离于湖南桃江丽江新团黑谷上已知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单孢菌株,在5叶期对55个水稻栽培品种进行离体接种。基于离体接种结果,55个水稻品种的毒力频率(VF)在46.67%-93.33%。其中,圳优5627(VF=46.67),品种抗性表现相对较强(20%≤VF<50%),可以在湖南地区推广使用。用最长距离法进行聚类分析,在0.68相似系数水平下,55个供试的水稻品种被划成31类,其中抗瘟基因Pi-20的出现频率最高,其次是Pi-ks、Pi-ta,含有该类抗瘟基因的陆两优996、泰两优华占、荃优851可在湖南地区推广使用。2.选用3种不同作用机制的7种杀菌剂对稻瘟病菌、纹枯病菌和稻曲病菌进行室内毒力测定,根据测定结果,在3种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DHI)类杀菌剂品种中,Fluindapyr(研发代号IR9792)对稻瘟病菌毒力作用最强,EC50为1.01 mg/L;在3种甲氧基丙烯酸酯(Strobilurin)类的杀菌剂中吡唑醚菌酯对稻瘟病菌毒力最高,EC50为0.01 mg/L;三唑硫酮类杀菌剂丙硫菌唑对稻瘟病菌的EC50为0.70 mg/L。对于纹枯病菌,SDHI类的噻呋酰胺对纹枯病菌毒力最高,EC50为0.07 mg/L;Strobilurin类的丁香菌酯对纹枯病菌的毒力强,EC50为0.52 mg/L;丙硫菌唑对纹枯病菌的EC50为1.19 mg/L。SDHI类的Pyraziflumid(研发代号NNF-0721)对稻曲病菌毒力最强,EC50为1.98 mg/L;Strobilurin类中嘧菌酯对稻曲病菌的EC50为0.17 mg/L;丙硫菌唑对稻曲病菌的EC50为1.43 mg/L。室内毒力测定表明,上述7种杀菌剂对稻瘟病菌、纹枯病菌和稻曲病菌毒力强,有进一步研发对水稻重要病害防治制剂价值。3.在湖南益阳桃江进行生物农药和化学农药综合使用的田间试验,初步明确对水稻主要病虫害,如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稻蓟马、稻飞虱、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综合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所用4个方案对水稻主要病虫害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为农药合理应用和化学农药减量提供参考依据。
周子燕,苏卫华,胡本进,胡飞,徐丽娜,陈浩梁,李昌春[7](2017)在《几种因素对多粘类芽孢杆菌DN-1活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pH、温度环境因素对多粘类芽孢杆菌DN-1抑菌效果的影响以及井冈霉素A降低芽孢消解作用,为提高其生物活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不同温度、pH条件下多粘类芽孢杆菌DN-1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效果,测定DN-1菌株和井冈霉素A复配对其细胞消解率的影响。[结果]pH在6.08.0时DN-1菌株对水稻纹枯病菌均表现出较好的抑制效果,pH为7.0时抑菌率最佳;温度在1540℃时该菌对水稻纹枯病菌均能表现出较强的抑菌效果,温度在35℃时抑菌效果最强;在DN-1菌株配成的水悬液中添加不同比例的井冈霉素A,都有降低细胞消解速率的作用。[结论]温度和pH对DN-1菌株抑制水稻纹枯病菌的效果均有影响;井冈霉素A可延长含DN-1生物农药的货架期。
袁梦思,李建文,孙文秀[8](2016)在《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对水稻纹枯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文中提出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多菌灵、苯甲多菌灵和甲基硫菌灵3种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对不同抗性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多菌灵的抑菌效果最好,其对敏感菌株的EC50在0.293 10.403 5μg/m L之间,对抗性菌株的EC50在0.414 70.645 7μg/m L之间;甲基硫菌灵的毒力最低,其对敏感和抗性菌株的EC50分别在12.039 726.597 1μg/m L和20.770 136.953 3μg/m L之间。
李延娟[9](2016)在《新型顺丁烯二酰亚胺类化合物的制备与表征及其抗真菌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由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是各国农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菌核病菌、水稻纹枯病菌作为具有代表性的植物致病真菌,它们寄主范围广,来源复杂,同时潜伏侵染,腐生性强,是引起菌核病、水稻纹枯病的高风险性病菌。更严重的是,随着近年来农用杀菌剂的大量使用,不仅使病菌对这些化合物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降低了药效,而且还加大了环境污染。因此,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型杀菌剂的开发对农作物病害的防治和抗药性的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据报道,天然化合物如顺丁烯二酸酐类、顺丁烯二酰亚胺类、井冈霉素经生物降解产生的井冈霉胺、井冈霉烯胺、井冈霉醇胺等其他氨基环多醇类物质大部分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但天然化合物的种类较少,抑菌对象单一且分离困难。因此本文分别以井冈霉醇胺、氨基葡萄糖、乙醇胺、丙醇胺、对氯苄胺、3-氨基苯酚、(R)-(+)-1-(4-甲氧基苯)乙胺与6种不同顺丁烯二酸酐为底物,在甲醇钠/甲醇溶液体系将氨基环多醇作为顺丁烯二酰亚胺类化合物的N取代基链接起来,合成并表征了8种化合物;通过丙酮与甲苯做溶剂,三乙胺为缩合剂的方法合成并表征了23种化合物,希望能筛选到能同时抑制两种世界性病害菌的新型杀菌剂。实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初步研究了31种顺丁烯二酰亚胺类化合物对菌核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本论文合成的化合物中22种是前人没有报道过和合成过的,在一定程度上扩充了化合物库,同时检测到由(R)-(+)-1-(4-甲氧基苯)乙胺和对氯苄胺制备的不同顺丁烯二酰亚胺类衍生物对上述2种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明显。其中4种化合物(Ⅲ-1、Ⅲ-3、Ⅴ-1、Ⅴ-6)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菌效果较好(EC50<10μg/mL),同时5种化合物(Ⅲ-1、Ⅲ-3、Ⅴ-1、Ⅴ-3、Ⅴ-4)对离体S.sclerotiorum菌丝生长抑制较强EC50<50μg/mL),因此这为开发新型抗菌剂提供了前期研究基础。本文最大的创新点是将5种农药中间体和含氨基环多醇的井冈霉胺、葡萄糖胺分别与6种不同顺丁烯二酸酐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希望得到能够同时抑制多种植株致病菌的全新化合物。
徐利剑,赵维,曹聪,王健,王茜,王庆贵[10](2015)在《井冈霉素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井冈霉素是最成功的生物源杀菌剂之一,也是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最常用与最有效的农药之一。文章综述了井冈霉素的理化性质及关于井冈霉素生物活性的研究,井冈霉素不仅抑制海藻糖酶活性,而且还具有抑制真菌的纤维素降解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和肌醇生物合成的活性;总结了井冈霉素的检测方法,通过色谱与质谱联用等方法来完成,最低检测量达到了0.4 ng。提出井冈霉素的生物合成是先将葡萄糖经过戊糖磷酸途径生成景天庚酮糖-7-磷酸,然后将葡萄糖与景天庚酮糖-7-磷酸经过10个酶催化,最终合成了井冈霉素A。最后评价了井冈霉素的发酵生产工艺,经过培养基组分优化、补料添加、发酵条件控制与分离工艺改进,井冈霉素的生产工艺也日趋完善。
二、井冈霉素A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毒力和作用机理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井冈霉素A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毒力和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井冈霉素与氟环唑防治水稻纹枯病的配方离体筛选及田间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井冈霉素与氟环唑复配配方筛选试验 |
1.3 井冈霉素与氟环唑复配防治水稻纹枯病的田间试验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井冈霉素与氟环唑复配的最佳配比 |
2.2 井冈·氟环唑对水稻纹枯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
3 小结与讨论 |
(2)井冈霉素、多菌灵和不动杆菌A2混用对水稻纹枯病病菌的抑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供试菌株 |
1.1.2 供试药剂 |
1.1.3 培养基 |
1.2 试验方法 |
1.2.1 药剂毒力测定 |
1.2.2 菌落与菌丝形态观察 |
1.2.3 菌核、菌丝干质量的测定 |
1.2.4 井冈霉素、多菌灵和不动杆菌A2混用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作用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井冈霉素和多菌灵的毒力测定结果 |
2.2 井冈霉素和多菌灵对菌落形态的影响 |
2.2 井冈霉素和多菌灵对菌丝形态的影响 |
2.3 井冈霉素和多菌灵对菌核和菌丝干质量的影响 |
2.4 井冈霉素、多菌灵和不动杆菌A2混用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作用 |
3 结论与讨论 |
(3)农抗211对水稻的作用效果及诱抗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0 引言 |
1 植物诱导抗病性的研究现状 |
1.1 诱导抗病性的概念及发展 |
1.2 诱导抗病性的特性及诱导因子 |
2 植物诱导抗性的机制 |
2.1 组织病理学机制 |
2.2 生理生化机制 |
2.2.1 植物保卫素的合成和积累 |
2.2.2 植物防御酶 |
2.3 防御基因 |
2.3.1 病程相关蛋白的合成 |
2.4 分子机制 |
3 本文立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
3.1 立题背景 |
3.2 课题来源 |
3.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3.3.1 研究内容 |
3.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农抗211对水稻种子萌发、壮苗以及产量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供试菌株 |
1.1.2 培养基 |
1.1.3 供试土壤 |
1.1.4 水稻品种 |
1.1.5 主要试剂 |
1.2 试验方法 |
1.2.1 农抗211的制备 |
1.2.2 农抗211对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 |
1.2.3 农抗211对水稻种子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及根系活力的影响 |
1.2.4 水稻培育 |
1.2.5 各项指标的测定 |
1.2.6 水稻产量 |
1.3 数据统计及分析方法 |
2 结果和分析 |
2.1 农抗211对水稻种子萌发及根系相关物质的影响 |
2.1.1 农抗211对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 |
2.2 农抗211对种子可溶性糖、蛋白质含量及根系活力的影响 |
2.3 农抗211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
2.3.1 农抗211对水稻幼苗期的影响 |
2.3.2 农抗211对三叶一心期(成苗期)水稻的影响 |
2.3.3 农抗211对返青期水稻的影响 |
2.4 农抗211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农抗211诱导水稻抗纹枯病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1.1 供试菌株 |
1.1.2 培养基 |
1.1.3 供试土壤 |
1.1.4 水稻品种 |
1.1.5 主要试剂 |
1.2 试验方法 |
1.2.1 农抗211的制备 |
1.2.2 水稻培育 |
1.2.3 纹枯菌的接种方法 |
1.2.4 农抗211诱导水稻抗纹枯病作用浓度和作用时期的筛选研究 |
1.2.5 农抗211诱导水稻抗纹枯病持续作用时间的研究 |
1.2.6 纹枯病病情指数调查 |
1.2.7 农抗211对离体水稻叶片抗纹枯病的病情调查研究 |
1.3 数据统计及分析方法 |
2 结果分析 |
2.1 农抗211诱导活体水稻抗纹枯病作用浓度和时期的筛选 |
2.1.1 农抗211处理对成苗期(三叶一心期)水稻的调查研究 |
2.1.2 农抗211处理对返青期水稻的调查研究 |
2.1.3 农抗211处理对分蘖期水稻的调查研究 |
2.1.4 农抗211处理对抽穗期水稻的调查研究 |
2.1.5 农抗211处理对结实期水稻的调查研究 |
2.1.6 农抗211对各时期水稻的诱抗相对效果 |
2.2 农抗211诱导水稻抗纹枯病持续作用时间的研究 |
2.3 农抗211对诱导离体水稻叶片抗纹枯病的研究 |
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农抗211对水稻叶片活性氧清除酶及相关酚类物质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农抗211的制备 |
1.2.2 水稻培育 |
1.2.3 纹枯菌的接种方法 |
1.2.4 供试水稻处理 |
1.2.5 农抗211诱导水稻抗纹枯相关酶活和抗性物质的变化 |
1.2.6 PPO、POD、CAT、SOD提取和测定方法 |
1.2.7 PAL提取和测定 |
1.2.8 类黄酮、总酚和木质素含量提取和测定 |
1.2.9 MDA含量测定 |
1.2.10 APX的测定 |
1.3 数据统计及分析方法 |
2 结果分析 |
2.1 农抗211对水稻膜脂过氧化和活性氧清除系统的影响 |
2.1.1 农抗211诱导水稻抗纹枯病对CAT和SOD活性的影响 |
2.1.2 农抗211诱导水稻抗纹枯病对MDA含量的影响 |
2.1.3 农抗211诱导水稻抗纹枯病对POD的影响 |
2.1.4 农抗211诱导水稻抗纹枯病对APX的影响 |
2.2 农抗211诱导抗纹枯病对水稻叶片酚类物质研究 |
2.2.1 农抗211诱导水稻抗纹枯病对PPO的影响 |
2.2.2 农抗211诱导水稻抗纹枯病对类黄酮含量的影响 |
2.2.3 农抗211诱导水稻抗纹枯病对总酚含量的影响 |
2.2.4 农抗211诱导水稻抗纹枯病对PAL活性的影响 |
2.2.5 农抗211诱导水稻抗纹枯病对木质素含量的影响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农抗211对水稻叶片相关病程蛋白及抗逆性物质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农抗211的制备 |
1.2.2 水稻培育 |
1.2.3 纹枯菌的接种方法 |
1.2.4 供试水稻处理 |
1.2.5 β-1,3-葡聚糖酶活性的测定 |
1.2.6 几丁质酶测定 |
1.2.7 可溶性蛋白的测定 |
1.2.8 脯氨酸含量测定 |
1.2.9 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的测定 |
1.2.10 抗菌活性物质的提取 |
1.2.11 水稻叶片抑菌物对纹枯菌丝生长抑制率测定 |
1.2.12 GC-MS检测 |
1.3 数据统计及分析方法 |
2 结果分析 |
2.1 病程相关蛋白与抗逆性物质的影响 |
2.1.1 农抗211对β-1,3-葡聚糖酶的影响 |
2.1.2 农抗211对几丁质酶的影响 |
2.1.3 农抗211对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
2.1.4 农抗211对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脯氨酸的影响 |
2.2 农抗211对水稻叶片抗逆性物质的影响 |
2.2.1 水稻叶片提取物对纹枯菌丝生长抑制作用 |
2.2.2 农抗211诱导水稻小分子物质测定结果 |
3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1 总结 |
1.1 农抗211对水稻促生增产作用 |
1.2 农抗211诱导水稻抗纹枯病情调查 |
1.3 农抗211对叶片活性氧清除酶类及酚类物质的影响 |
1.4 农抗211对病程相关蛋白和抗逆性物质的影响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情况 |
(4)井冈霉素对禾谷镰孢菌DON毒素合成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井冈霉素研究进展 |
1.1 井冈霉素的理化性质 |
1.2 井冈霉素的生物活性 |
1.3 井冈霉素的生物活性机制 |
1.4 井冈霉素抗药性研究 |
1.5 井冈霉素的登记信息 |
1.6 井冈霉素的毒性 |
2 禾谷镰孢菌DON毒素研究进展 |
2.1 DON毒素的理化性质 |
2.2 DON毒素的毒性 |
2.3 DON毒素的提取与检测 |
2.4 DON毒素的合成途径及其分子调控 |
2.5 DON毒素合成的上游及旁路途径 |
2.5.1 糖酵解途径 |
2.5.2 甲羟戊酸途径 |
3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禾谷镰孢菌海藻糖酶基因FGNTH与DON毒素合成关系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菌株 |
1.2 小麦品种 |
1.3 培养基及实验试剂 |
1.4 DNA提取 |
1.5 RNA提取 |
1.6 PCR反应 |
1.7 FgNTH基因序列分析 |
1.8 FgNTH缺失突变体及回复体的构建 |
1.9 菌丝生长速率测定 |
1.10 菌丝干重测定 |
1.11 分生孢子产量测定 |
1.12 分生孢子萌发率测定 |
1.13 菌丝形态测定 |
1.14 DON含量测定 |
1.15 TRI5表达量测定 |
1.16 致病力测定 |
1.17 海藻糖酶活性测定 |
1.18 海藻糖含量测定 |
1.19 葡萄糖含量测定 |
1.20 己糖激酶活性测定 |
1.21 丙酮酸含量测定 |
2 结果分析 |
2.1 井冈霉素对禾谷镰孢菌菌丝生长速率的影响 |
2.2 井冈霉素对禾谷镰孢菌菌丝形态的影响 |
2.3 井冈霉素对禾谷镰孢菌孢子萌发率的影响 |
2.4 井冈霉素对禾谷镰孢菌DON毒素合成及TRI5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2.5 禾谷镰孢菌FgNTH缺失突变体及回复体的获得 |
2.6 FgNTH基因缺失对禾谷镰孢菌海藻糖代谢的影响 |
2.7 FgNTH基因缺失对禾谷镰孢菌菌丝生长速率及菌丝干重的影响 |
2.8 FgNTH基因缺失对禾谷镰孢菌孢子产量及孢子萌发率的影响 |
2.9 FgNTH基因缺失对DON毒素含量及TRI5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2.10 FgNTH基因缺失对禾谷镰孢菌致病力的影响 |
2.11 FgNTH基因缺失对禾谷镰孢菌葡萄糖产量的影响 |
2.12 FgNTH基因缺失对禾谷镰孢菌己糖激酶活性的影响 |
2.13 FgNTH基因缺失对禾谷镰孢菌丙酮酸生物合成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三章 井冈霉素对禾谷镰孢菌DON毒素合成影响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药剂 |
1.2 供试菌株 |
1.3 培养基及实验试剂 |
1.4 RNA提取和PCR反应 |
1.5 DON含量及TRI5表达量测定 |
1.6 海藻糖酶及己糖激酶活性,海藻糖、葡萄糖及丙酮酸含量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井冈霉素对2021、△FgNTH及△FgNTHC海藻糖酶活性的影响 |
2.2 井冈霉素对2021、△FgNTH及AFgNTHC海藻糖含量的影响 |
2.3 井冈霉素对2021、△FgNTH及AFgNTHC葡萄糖含量的影响 |
2.4 井冈霉素对2021、△FgNTH及△FgNTHC己糖激酶活性的影响 |
2.5 井冈霉素对2021、△FgNTH及△FgNTHC丙酮酸产量的影响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聚硅氧烷-聚季铵盐嵌段共聚物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水稻纹枯病及其防治概述 |
1.1.1 水稻纹枯病发生发展状况 |
1.1.2 水稻纹枯病的病原 |
1.1.3 水稻纹枯病的侵染循环 |
1.1.4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措施 |
1.2 两亲性大分子季铵盐概述 |
1.2.1 小分子季铵盐 |
1.2.2 大分子季铵盐 |
1.2.3 本研究组已完成的相关工作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创新性 |
2.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仪器 |
2.2 试剂与原材料 |
2.2.1 试剂 |
2.2.2 供试生物 |
2.2.3 试验聚合物 |
2.3 Si_x-Q5系列、PQD-BC和BC对R.solani抑菌特性的表征方法 |
2.3.1 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PD)的制备 |
2.3.2 病原菌的活化与培养 |
2.3.3 生长速率法测试季铵盐对R.solani的抑菌活性 |
2.3.4 菌丝称重法测试季铵盐对R.solani的抑菌活性 |
2.3.5 TTC-脱氢酶还原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 |
2.3.6 平板涂布法测定最小杀菌浓度(MFC) |
2.4 Si_x-Q5系列、PQD-BC和BC对R.solani菌丝的抑菌机理表征 |
2.4.1 季铵盐对R.solani菌丝形态的影响表征 |
2.4.2 季铵盐对R.solani细胞壁的影响表征 |
2.4.3 季铵盐对R.solani细胞膜的影响表征 |
2.4.4 季铵盐对R.solani基因组DNA的影响表征 |
2.4.5 季铵盐对R.solani线粒体的影响表征 |
2.5 Si_x-Q5系列、PQD-BC和BC对R.solani菌核形成和萌发影响的表征 |
2.5.1 R.solani菌核的培养与形态表征 |
2.5.2 菌核形成影响实验 |
2.5.3 菌核萌发抑制实验 |
2.5.4 季铵盐对菌核萌发抑制机理表征 |
2.6 Si_x-Q5系列、PQD-BC和BC的环境毒理评价 |
2.6.1 对家蚕的急性毒性评价 |
2.6.2 对小鼠的急性毒性评价 |
3.结果与分析 |
3.1 Si_x-Q5系列、PQD-BC和BC对R.solani的抑菌特性研究 |
3.1.1 生长速率法测试季铵盐对R.solani的抑菌活性 |
3.1.2 菌丝称重法测试季铵盐对R.solani的抑菌活性 |
3.1.3 TTC-脱氢酶还原法及平板涂布法测定MIC和MFC |
3.2 Si_x-Q5系列、PQD-BC和BC对R.solani菌丝的抑菌机理研究 |
3.2.1 季铵盐对R.solani菌丝形态的影响 |
3.2.2 季铵盐对R.solani细胞壁的影响 |
3.2.3 季铵盐对R.solani细胞膜的影响 |
3.2.4 季铵盐对R.solani基因组DNA的影响 |
3.2.5 季铵盐对R.solani线粒体的影响 |
3.3 Si_x-Q5系列、PQD-BC和BC对R.solani菌核形成和萌发的影响 |
3.3.1 菌核的形态表征 |
3.3.2 三类季铵盐对R.solani菌核形成的影响 |
3.3.3 三种季铵盐对菌核萌发抑制的影响 |
3.3.4 季铵盐对菌核萌发抑制机理初步探究 |
3.4 Si_x-Q5系列、PQD-BC和BC的环境毒理评价 |
3.4.1 对家蚕的急性毒性评价 |
3.4.2 对小鼠的急性毒性评价 |
4.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4.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水稻重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水稻主要病害的危害与防治 |
1.1 稻瘟病的危害与防治 |
1.2 水稻纹枯病的危害与防治 |
1.3 稻曲病的危害与防治 |
2 水稻主要害虫的危害与防治 |
2.1 稻飞虱的危害与防治 |
2.2 稻纵卷叶螟的危害与防治 |
2.3 二化螟的危害与防治 |
2.4 稻蓟马的危害与防治 |
3 水稻病虫害的综合治理 |
3.1 农业防治 |
3.2 物理防治 |
3.3 化学防治 |
3.4 生物防治 |
4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湖南水稻品种抗瘟基因型推定 |
1 实验材料 |
1.1 供试菌株 |
1.2 湖南供试栽培水稻品种 |
2 实验方法 |
2.1 孢子繁殖及孢悬液制备 |
2.2 秧苗管理 |
2.3 离体接种 |
2.4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15 个稻瘟病菌株对湖南55个水稻品种的致病性 |
3.2 湖南55个水稻栽培品种对15个稻瘟病菌株的抗病性 |
3.3 55 个水稻品种的抗瘟基因型分类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7种杀菌剂对稻瘟病菌、稻纹枯病菌和稻曲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
1 实验材料 |
1.1 供试病原菌 |
1.2 供试药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设计 |
2.2 各杀菌剂对3种供试菌的不同处理浓度 |
2.3 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7 种杀菌剂对稻瘟病菌的毒力 |
3.2 7 种杀菌剂对纹枯病菌的毒力 |
3.3 7 种杀菌剂对稻曲病菌的毒力 |
4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生物与化学农药综合防治水稻病虫害 |
1 试验材料 |
1.1 供试品种 |
1.2 防治对象 |
1.3 试验地点 |
1.4 试验地条件 |
2 试验设计和安排 |
2.1 供试药剂与处理 |
2.2 试验设计 |
2.2.1 试验小区设计及小区面积 |
2.2.2 试验处理设计 |
2.3 施药时间、次数及方法 |
3 药效调查时间、调查方法及记录 |
3.1 调查时间和次数 |
3.2 防治效果计算 |
4 产量测定 |
5 施药期间的天气情况 |
6 结果与分析 |
6.1 拌种处理对苗期主要害虫的控制效果 |
6.2 大田分蘖期及穗期防治对当期主要病虫害发生危害的控制作用 |
6.3 对水稻和其他生物的影响 |
7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15个稻瘟病单孢菌株对55个湖南主栽水稻品种的反应模式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几种因素对多粘类芽孢杆菌DN-1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供试菌株。 |
1.1.2 供试培养基。 |
1.2 方法 |
1.2.1 多粘类芽孢杆菌DN-1的芽孢液制备与测定方法。 |
1.2.2 温度对DN-1菌株抑制病菌效果的影响测定。 |
1.2.3 p H对DN-1菌株抑制病菌效果的影响测定。 |
1.2.4井冈霉素A添加量对DN-1菌株细胞消解率的影响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温度对DN-1菌株抑制病菌效果的影响 |
2.2 pH对DN-1菌株抑制病菌效果的影响 |
2.3 井冈霉素A对DN-1菌株消解率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8)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对水稻纹枯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菌株和培养基 |
1.2 供试药剂 |
1.3 水稻纹枯病菌的筛选 |
1.4 室内毒力测定 |
1.5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水稻纹枯病菌的筛选 |
2.2 水稻纹枯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
3 小结与讨论 |
(9)新型顺丁烯二酰亚胺类化合物的制备与表征及其抗真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引言 |
1.2 顺丁烯二酰亚胺类衍生物 |
1.2.1 顺丁烯二酰亚胺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
1.2.2 顺丁烯二酰亚胺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研究 |
1.3 氨基环多醇..井冈霉素及其降解物 |
1.3.1 井冈霉素及其降解物的概述 |
1.3.2 井冈霉素及其降解物的应用 |
1.3.3 氨基环多醇类物质合成研究 |
1.3.4 氨基环多醇类物质修饰研究 |
1.4 四种含氨基农药中间体 |
1.4.1 对氯苄胺 |
1.4.2 3-氨基苯酚 |
1.4.3 (R)-(+)-1-(4-甲氧基苯)乙胺 |
1.4.4 乙醇胺、丙醇胺 |
1.5 S.sclerotiorum简介 |
1.5.1 S.sclerotiorum发生概况 |
1.5.2 S.sclerotiorum的致病过程和机制 |
1.5.3 S.sclerotiorum的防治 |
1.6 R.solani简介 |
1.6.1 R.solani发生概况 |
1.6.2 R.solani的致病过程和机制 |
1.6.3 R.solani的防治 |
1.7 本论文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含氨基环多醇的顺丁烯二酰亚胺类化合物制备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供试试剂 |
2.2.2 仪器的来源与规格 |
2.2.3 底物与材料的预处理 |
2.2.4 合成目标与方法 |
2.3 实验部分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三章 含药物中间体顺丁烯二酰亚胺类化合物的制备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供试试剂 |
3.2.2 仪器的来源与规格 |
3.2.3 合成目标与方法 |
3.3 实验部分 |
3.4 结果与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型顺丁烯二酰亚胺类化合物的抗菌活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供试材料 |
4.3 新型顺丁烯二酰亚胺类化合物的抗菌活性检测 |
4.3.1 药物溶液的配制 |
4.3.2 含药培养基平板的制备 |
4.3.3 抗菌活性的测定方法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新型顺丁烯二酰亚胺类衍生物对R.solani菌丝的抑制活性研究 |
4.4.2 新型顺丁烯二酰亚胺类衍生物对S.sclerotiorum菌丝的抑制活性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井冈霉素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理化性质 |
2生物活性及作用机制 |
2.1生物活性及田间应用 |
2.2生物活性机制 |
2.3抗性研究 |
3登记信息 |
4毒性 |
5检测方法 |
6生物合成 |
7生产工艺 |
7.1诱变育种 |
7.2发酵工艺 |
7.3分离工艺 |
8展望 |
四、井冈霉素A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毒力和作用机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井冈霉素与氟环唑防治水稻纹枯病的配方离体筛选及田间应用效果[J]. 黄建华,何东兵,陈宏州,杨红福,姚克兵,缪康. 江苏农业科学, 2020(23)
- [2]井冈霉素、多菌灵和不动杆菌A2混用对水稻纹枯病病菌的抑制作用[J]. 朱彤彤,陈达川,袁梦思,孙文秀. 江苏农业科学, 2019(12)
- [3]农抗211对水稻的作用效果及诱抗机制研究[D]. 李张. 江西农业大学, 2019(03)
- [4]井冈霉素对禾谷镰孢菌DON毒素合成影响的研究[D]. 李静.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5]聚硅氧烷-聚季铵盐嵌段共聚物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机理研究[D]. 董辰韵.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6]水稻重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与应用研究[D]. 张玲. 湖南农业大学, 2018(09)
- [7]几种因素对多粘类芽孢杆菌DN-1活性的影响[J]. 周子燕,苏卫华,胡本进,胡飞,徐丽娜,陈浩梁,李昌春. 安徽农业科学, 2017(09)
- [8]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对水稻纹枯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J]. 袁梦思,李建文,孙文秀. 湖北农业科学, 2016(07)
- [9]新型顺丁烯二酰亚胺类化合物的制备与表征及其抗真菌活性研究[D]. 李延娟. 浙江工业大学, 2016(05)
- [10]井冈霉素的研究进展[J]. 徐利剑,赵维,曹聪,王健,王茜,王庆贵. 中国农学通报, 20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