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绿色奥运”为环保业发展提供大舞台(论文文献综述)
蔡雅雯[1](2020)在《环保公益广告多元协作生产机制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污染得到了一定控制,生态环境也正在持续向好,但建设美丽中国的任务仍然艰巨,环境保护工作任重道远。环保公益广告在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而,有必要对我国环保公益广告的生产机制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环保公益广告起步虽晚,但发展迅猛,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果。但是,我国的环保公益广告整体水平并不是很高,或者说并不能适应我国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要求。本文采取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与案例分析法,基于中国的国情及各参与主体特点,就中国环保公益广告多元协作生产机制构建问题展开系统研究。笔者首先分析了我国环保公益广告发展脉络,深入探讨了政府角色转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传媒导向职能强化及公众环保意识觉醒等促进其发展变迁的动力;以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背景,进一步分析新媒体传播环境下我国环保公益广告生产的新变化与新挑战;然后,分别从组织管理体系、传播者体系及参与者体系三大维度对政府部门、媒体机构、社会组织、企业与受众个人等五大环保公益广告生产参与主体及其间关系展开详尽研究,探究了生产主体间的关系失衡;最后提出了环保公益广告多元协作生产机制重构设想,并辅以实施策略支持,其中包括根据多元生产主体不同特性科学合理安排生产模块、搭建协作功能平台以共享优势资源、巧用情感生产推动多元主体协同发展、健全传播效果评估系统以强化全方位监督力量等具体对策,以此促使各参与主体在环保公益广告生产进程中相互联结与交流,最大限度发挥自身优势,协力推进环保公益广告可持续发展。环保公益广告多元协作机制构建存在诸多重要环节,涉及复杂的利益调整和均衡工作,需要必要的时机和条件,因而,构建环保公益广告多元协作生产机制非一朝一夕之事,这需要政府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激发多元利益主体的内在动力,常抓不懈、久久为功,才能最终实现这一目标。
魏梦琪[2](2018)在《兴业银行绿色信贷创新发展案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纵观全球,经济的发展无不是以资源与环境的牺牲为代价,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生态问题。为了缓解环境与经济之间的矛盾,绿色经济应运而生。绿色经济是将环境纳入发展要素,改变以往经济发展模式,促进经济发展向着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绿色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绿色金融的支撑,而绿色信贷资产是绿色金融资产的主要来源,作为绿色信贷发行机构的商业银行,在决定信贷资金流向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商业银行需要通过在信贷领域确立环境准入门槛,改善银行业资金运用的盲目扩张和无序发展的局面,构建起有效的绿色信贷机制,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绿色发展起步较晚,近年来为了跟上国际的步伐,接二连三的政策已相继出台,引导并鼓励商业银行积极参与。但由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系统针对环境风险评价体系还不完善,难以有效防范环境风险对银行经营风险的冲击,因此,商业银行对绿色信贷的态度不一,大多数银行迫于政策的压力实施了绿色信贷业务,积极性与绿色信贷创新力度欠缺。总体来看,我国绿色信贷的力度还有待提高。兴业银行是在当下经济转型时期中,主动承担绿色经济责任的金融机构,2008年兴业银行加入赤道原则,高瞻远瞩成为国内首家赤道银行,通过多年来不断探索与实践,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国内绿色信贷领跑者。因此,本文通过研究兴业银行绿色信贷具体实践情况,探讨其在绿色发展道路上的方法,借鉴其先进的经验,这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将具有指导意义。论文针对绿色信贷发展对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能力影响进行深入分析,通过构建实证模型证实了绿色业务对银行带来了收益,并通过指标分析法进一步验证,从而转变当下部分认为绿色信贷仅是情怀投资的人的态度,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发展的道路,让商业银行在当今大力助推生态文明、产业模式升级、能源机构转型的大环境下,抓住机遇,发挥更大的作用。
高丽莉[3](2017)在《ZH环保平台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一直建立在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基础之上。近年来,伴随着极端天气频发、雾霾天气持续影响我国,以及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意识到这种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发展之路是不可持续的。环境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也逐渐受到高度重视。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传统行业纷纷加入了互联网+的热潮。环保行业也希望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实现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环保企业加入到互联网+的尝试中来,一批各具特色的环保平台迅速发展起来。但环保平台由于起步较晚,过于依赖会议这种单一的盈利模式,并且处在发展初期规模较小,尚未找到适合的发展模式。面对国家高度重视环保行业的重大利好,以及我国环境治理的严峻形势,研究这些环保平台的发展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抓住互联网+和环保产业双重发展机遇,促进环保平台的快速发展成为摆在研究者和平台经营者面前的难题。本文以ZH环保平台为例,通过对该平台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进行分析,试图凝练出适用于大多数环保平台的发展策略。提出的发展策略包括:发挥线下优势,巩固和拓展国际化资源;智能化与大数据挖掘,通过线上平台吸引用户关注;注重宣传和推广,拓宽宣传渠道;增强品牌意识,保护知识产权;持续创新,提高持续发展的能力;完善运营机制,增强发展动力。
田争艳[4](2013)在《SPD银行绿色信贷创新研究》文中指出目前,世界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低碳经济悄然兴起并逐步改变世界经济格局,我国也同样经历着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以“绿色金融”为主题的金融业创新成为了世界金融界的发展新课题。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开展“绿色信贷”、推动低碳经济也就成了全球商业银行近年来工作的重点之一,国内多家商业银行已经把“绿色信贷”提升到了战略高度,SPD银行是其中较早确立其战略地位的一家商业银行。本文以SPD银行为研究对象,从其绿色信贷创新的内外部环境分析入手,探讨其绿色信贷创新的战略选择,在此基础上,尝试为SPD银行绿色信贷产品创新设计方案,分析其绿色信贷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适当的建议。本文首先从绿色信贷创新的背景分析,指出发展绿色信贷对于社会经济发展、银行未来在市场上竞争地位的确立均存在重要意义;通过相关文献梳理,明确目前国内外绿色信贷创新研究存在的差距;其次通过分析SPD银行绿色信贷创新的内外部环境,运用SWOT分析法整理出SPD银行绿色信贷创新面临的机会与风险,优势与劣势,进一步分析SPD银行绿色信贷创新战略选择,并给出策略建议;然后尝试运用:引入国际风险分担机制、引入权利质押模式、引入保理模式、采用财务顾问中间业务模式、运用债务融资工具这五种金融模式,提出了十种具体的绿色信贷产品项目创新设计方案;最后指出SPD银行在绿色信贷创新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给出适当的建议。
杨程[5](2012)在《利用大型体育赛事开展城市旅游营销研究》文中认为一直以来,大型体育赛事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特别对于奥运会这种国际体育盛会,它对举办国和举办城市的影响能够持续从赛前到赛后几年的时间。随着全世界经济的增长和人们在各方面追求的差异,越来越多的大型体育赛事展现在公众面前,赛事效应不断地在经济、政治、外交等多种领域升温。无论是否是赛事举办城市,都可以借助大型体育赛事促进城市品牌的塑造与推广,从而提升旅游业的发展。随着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体育产业等相关产业融合的不断深化,赛事旅游已经成为专项旅游产品出现在国家旅游“十二五”规划中;北京、上海等城市也在近些年大力发展赛事旅游和赛事营销,给旅游业带来了可观收入的同时也让各自的城市品牌更加深入人心。在这种背景之下,本文运用文献资料研究、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法,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于赛事经济、赛事旅游、赛事营销等方面的研究,并结合品牌认知和消费者行为理论,以此为理论支撑,全面论述了针对我国城市的赛事客源市场定位与开发以及利用大型体育赛事营销城市旅游的对策。对于策略的制定本文充分借鉴了国内外城市进行赛事营销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套适合我国城市开展赛事营销的策略;同时,本文还在打造高端赛事层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因此,本文不仅在学术上对赛事旅游与赛事营销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同时在政策的指导下也对论文的实用性进行了仔细的打磨。
覃哲[6](2012)在《转型时期中国环境运动中的媒体角色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以改革开放之后环境运动中的变化与新闻改革的发展为考察对象,研究重点放在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政治、经济对环境运动以及大众媒介的作用。探求在这个转型背景下,媒介在环保运动过程中充当什么角色,是如何与政府、公众、企业等因素展开互动的。论文以环境运动的组织者为标准,将中国的环境运动划分为政府主导的环境治理运动、无明确组织的环境群体抗争运动与NGO组织的环境运动三种形式。在山上自下的环境治理运动中,大众媒介最主要的角色是充当了国家管理的一个主体或说是国家管理的工具。它在“绿色大跃进”中承载着进行环境警示教育,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协助国家从一元化社会中的单纯政治运动朝着多元的环境管理转变的任务。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大众媒介与各种行政力量一道,开展“中华环保世纪行”,配合做好国家的议程设置,利用“舆论监督”的方式确保中央政策的落实。在“环评风暴”之中,中央政府通过媒体围观、塑造环保行政部门权威等方式,在未直接出面的情况下调整国家各部门的权力关系,巧妙地帮助环保部门“柔性扩权”,以推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民间的环境抗争中,媒体主要承担着协调国家与社会关系良性互动的一个角色,由于制度内的协商和表达渠道还未完善,媒体搭建了一个政府与公众协商讨论的平台。它既担负起为社会发布环境风险的预警者角色,又尽可能地保证多元利益主体意见的碰撞和平衡。媒介的透明讨论能够保持着社会稳定,又为培育公民的协商参与素质、推进了国家的制度建设的向前迈进。在当前环保民间力量相对弱小的环境中,大众媒介与环保NGO共同分享各种社会资源,共同谋求自己的利益和发展。大众媒介能够为环保NGO争取到各种能见度,构建它们的合法性,吸收外部资源,提供精神动力,为环保民间组织以及它们所主导的环境运动扩展出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这三种形式的环境运动中,大众媒介所扮演的角色虽然不同,但环境运动与大众媒介都共同承担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边缘突破”的任务,通过两者的实践去突破旧有的框架,推动制度完善和创新,为政治改革寻求契机。为了保证环保运动与大众媒介更有效的发展,我们需要减少运动式宣传,提高公民参与意愿,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增加公众有序参与的制度管道,媒介与NGO需在各自独立的状态中相互监督与发展。
曹莉[7](2012)在《儒家人文精神与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中国文化大发展,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战略目标。为更好地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2009年7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文化产业的振兴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源支撑,需要通过民族文化传承体系的现代构建和民族文化元素的有机融入。体育文化产业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需要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汲取其精华。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以及体育生活化进程的提速,人们对高品位体育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强烈。儒家人文精神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主流,正在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不同种族人们的喜爱和赞赏。显然,将儒家人文精神与体育文化产业相融合,打造基于儒家人文精神基础上的体育文化产业品牌,既是时代的强烈要求,也是文化产业尤其是体育文化产业振兴的现实需要,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梳理国内外体育文化产业研究成果发现:①国外学者对体育文化产业的研究比较细致,其研究领域与所关注的问题已涉及到体育文化艺术业、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业、电影业、音像制品业、娱乐业、版权业、演艺业等各个方面,研究水平较高。但是,国外学者对体育文化产业的研究也存在着系统性不强、研究领域较松散等突出问题,另外,技术与操作层面的研究较多、战略层次的研究较为缺乏;②我国学者主要从体育文化产业的概念、特征、作用、内容、现状、对策及区域体育文化产业开发等方面进行研究,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也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表现为对体育文化产业现状的把握还不够系统,缺乏深度研究,对体育文化产业对策建议的研究仍停留在起步阶段和表面层次上,一般性议题较多而实证性研究偏少,缺乏战略层次的系统研究。目前,儒家人文精神的研究领域与所关注的问题主要涉到儒家人文精神与政治、管理、音乐、和谐社会、宗教、教育和市场经济等多个方面,尚未发现儒家人文精神与体育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更未检索到儒家人文精神与体育文化产业的相关研究成果。为此,我们提出了《儒家人文精神与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这一课题,具有明显的原创性。本研究综合采用文献资料、调研、专家访谈、实地考察、案例分析、探索性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从分析中外体育文化产业现状和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存在的优势、劣势以及机会和威胁入手,系统地探讨儒家人文精神为什么要融入体育文化产业?能否融入?以及怎样融入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儒家人文精神的我国体育文化产业战略构想,并详细阐述了基于儒家人文精神的体育文化产业的布局、品牌的打造、资源的配置、风险的控制、市场的营销、国际化的传播、人才的管理和培养等战略性问题,从而建立了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方法体系和模式结构;在对北京奥运会和第十一届全运会融入的儒家人文精神进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以孔子养生文化产业和基于儒家特色的体育文化产品的开发与设计为例,对体育文化产业的系统开发进行了应用性举例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体育文化产业是一个复合概念,是指以体育文化资源为依托,以经营体育文化的符号性商品为主体,以满足消费者体育文化娱乐需求为目标,借助现代管理手段,提供体育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过程中的生产、销售、管理、服务等一系列活动的总和。体育文化符号价值是体育文化产品的核心和主体,现代的组织管理体系是提升体育文化附加值的保障,体育文化符号的外向化则是体育文化产业化的灵魂与核心。体育文化产业实质是通过体育对文化符号的创造和加工,获得产品创新与品牌创新,以提升体育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产品的附加值。2、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积极整合我国体育文化优势资源,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体育文化产业品牌,是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3、儒家人文精神是指由孔子创立,经过弟子和后学的传播与阐扬而形成的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观念。这些理念历经2500多年生生不息的发展,特别是经过近百年的冲刷洗礼,其“三纲五常”、封建等级思想被逐渐淘汰,而其中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和谐尚中”、“实事求是”、“诚实守信”、“见利思义”、“道德自律”等人文精神正跨出本土,走向世界,为世界范围的人文危机、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等问题的解决提供智慧。4、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生,服务于人生的健康、愉悦、理念、思维方式、价值、尊严、追求和自由。所以,体育文化产业开发的终极目的是开发人的潜能,为了人的更加道德化、更加人性化服务。儒家人文精神与体育事业所崇尚的价值追求相近,两者的融合具有现实的可能性。5、将儒家人文精神元素融入体育产业产品开发,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文化产业品牌,既可为世界各国提供有形的蕴含儒家文化精神的产品,以满足国际社会当下对儒家文化教育日益强烈的现实需求,又可促进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这表明儒家人文精神与体育文化产业之间具有良性互动的关系。6、基于儒家人文精神的体育文化产业是指以儒家人文精神为核心价值,以实现产业繁荣和弘扬儒家人文精神为目标,立足儒家人文精神加速产业推广和普及,以儒家人文精神提升产业文化认同的体育文化产业。7、从儒家人文精神的视角规划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不仅可以将丰富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有利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应坚持传统与现代结合,中国与外国结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礼与法相结合的战略方针。树立以仁务本,构建中国体育文化产业的企业文化;以义取利,提升中国体育文化产业的社会责任感;以礼经营,优化中国体育文化产业的政策环境;以智明理,培育中国体育文化产业的高端人才;以信立业,规范中国体育文化产业的市场行为等具体战略目标。以儒家“和而不同”精神为指导实施创新战略,以儒家人文精神为元素实施品牌特色战略,以儒家“协和万邦”精神为主导实施“走出去”战略,以儒家的“仁道”和“经世致用”精神为指导实施人才聚集战略。8、基于儒家人文精神的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应以儒家的“仁道”为指导思想,以儒家的“厚德”思想为开发原则,以儒家的“经世致用”理念为开发路径实施综合开发。9、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基于儒家“天人合一”精神的布局策略主要有:(1)弘扬儒家“天人合一”人文精神,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布局观;(2)健全我国体育文化产业非均衡结构机制,促进体育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3)提高体育文化产业布局的产业关联度,建立体育文化产业整体布局的协调服务机制;(4)依托体育文化产业资源特色,促进体育文化产业链集群布局创新。10、市场是体育文化产业的基点,营销行为是其价值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在我国体育文化产业逐“利”的营销活动中,弘扬儒家“利者,义之和也”的财富观,树立“义以为上”的指导思想,坚持“信以导利”的道德操守,遵循“见利思义”的行为准则,是实现体育文化产业价值的有效途径。11、体育文化产业资源优化配置主要通过政府配置和市场配置两条途径来实现。在我国体育文化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过程中,政府和市场都秉承儒家“天下为公”的精神和理念,既可以实现政府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合理性,又可以充分发挥市场的积极性、创造性。12、体育文化产业风险是指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不确定性因素所带来的失去应有收益和蒙受损失的机会或可能性,风险主体为避免产业风险尝试着各种各样的控制方法。在我国体育文化产业风险控制的过程中,儒家“中庸”、“尚中”的辩证法,“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观,“执两用中”的控制方法,为产业风险控制提供了有益的价值资源。13、儒家诚信精神在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品牌打造中的转化策略:首先要汲取儒家诚信思想精华,改造儒家传统诚信观,丰富体育文化产业品牌的诚信内涵;其次要培植体育文化主体企业的诚信品牌;再次要构建体育文化产业品牌发展的现代信用体系;最后要建立体育文化产业诚信品牌的评价体系。14、体育文化产业非均衡发展所追求的“相争与相融”的整体布局和发展模式,需要在儒家“和而不同”人文精神关照下创新发展。可通过健全我国体育文化产业非均衡结构机制,推动体育文化产业的集群式升级,发展大型龙头企业;带动我国体育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提高体育文化产业关联度,形成区域产业网络发展带等策略实现。15、在“协和万邦”精神关照下,夯实国内市场基础,塑造体育文化产业出口品牌;扩大国际目标市场,提高国际市场份额;扶持成立国际中介机构,健全涉外文化产业促进组织;完善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区域政策,形成共赢的国际合作机制和创新国际化发展的扶持机制等是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有效路径。16、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09年第十一届全运会的文化产业开发充分挖掘儒家“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和谐尚中”、“见利思义”、“勇于担当”的人文精神,取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可为奥运会以及大型体育赛事的市场开发提供有效的理论与方法支持,本研究梳理的这些经典案例,可作为遗产,加以保护。17、本研究设计的孔子养生文化产业的开发举例和基于儒家人文精神特色体育文化产品开发举例可为塑造中国特色体育文化产业品牌,保护、传承、传播儒家人文精神,促进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国际化传播提供了崭新思路。
李王[8](2011)在《绿色信贷的博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在经济与金融领域里,越来越多的人尝试用经济杠杆来实现资源和资金的绿色配置同时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2007年国家制定了绿色信贷政策体系,政府试图借助政策的推动力在金融业内推行绿色信贷,意图实现绿色环保,环保与经济相互配合的目的。然而随着绿色信贷的推行深化,绿色信贷政策执行的难度不断加大,单纯的依靠行政劝说以及自愿自觉起到的效果是很难令人满意。因此,再次全面审视绿色信贷政策就显得尤为重要,不单是寻找出外部的影响绿色信贷的外部原因,同时要不断的总结出其体系内部的原因,以便改进目前的绿色信贷体系,在中国本土对环保起到更大的作用。以往的研究绿色信贷的方法,往往从绿色信贷的概念本身来研究绿色信贷体系,内容往往是依据国外经验和各种环保理论,本文试图用博弈理论来分析目前我国绿色信贷政策,总结出绿色信贷交易行为主体的行为特征和策略选择,找出绿色信贷执行的难点和重点,为建立更合理的绿色信贷体系提供理论支撑。研究的基本脉络如下:首先,回顾了绿色信贷的概念以及制定此政策的理论基础,然后分析绿色信贷体系的基本骨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例如,分析对比了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绿色信贷体系。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又总结分析目前国内几大绿色信贷发展较好的银行的政策,以及信贷流程。其次,通过博弈分析,了解绿色信贷交易中银行、企业二者行为特征,从特征中分析出绿色信贷执行不力的原因,同时找出可以鞭策企业和银行二者更好的执行绿色信贷手段。最后,总结阻碍绿色信贷的内外因,探究利用网络化,各主体相互沟通,社会其他机构等因素相配合组成绿色信贷体系,实现绿色信贷政策真正的激励环保目的,同时也实现环保和经济协调发展。
蓝海浪[9](2009)在《立体花坛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被誉为绿色生命雕塑的立体花坛是以钢质、塑料质和木质材料等构成其基本构架,覆种植层于构架表面后,或栽植一二年生的草本花卉植物,或直接摆放悬挂盆钵植物花卉于构架外表所形成的二维或三维立体造型的园艺布置形式。本研究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中国、加拿大、日本、英国、比利时等国内外立体花坛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和总结,结合笔者从事立体花坛的设计与施工的实践经验,完成的结果如下:第一:全面和系统地分析与总结了立体花坛的渊源和发展历程;第二:详细而明晰地归纳和总结了立体花坛的布置形式及分类;第三:详细阐述立体花坛科学的设计手法、先进的施工流程、管理技术;第四:对立体花坛在国内外的应用及发展状况进行了具体分析;第五:通过实例详细阐述了花坛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及意义;第六:探讨了立体花坛的评价体系;第七:分析了立体花坛建设中的不足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展望。立体花坛在国内方兴未艾,尤其是近几年以来,在国内外得到蓬勃发展,而理论却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本论文通过对自己12年来从事的本方面的工作与研究,对立体花坛首次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与总结,力求补充国内在立体花坛理论方面的空缺。
本刊编辑部,周围[10](2008)在《点击2008环保关键词》文中认为2008年转眼到了尾声,这一年对环保事业来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从环保总局升格为环保部,对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有深远的意义。升部后的环保部门齐心协力,再创辉煌,为2008年的环保事业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绿色奥运”为环保业发展提供大舞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绿色奥运”为环保业发展提供大舞台(论文提纲范文)
(1)环保公益广告多元协作生产机制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缘由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缘由 |
(三)选题的研究意义 |
二、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与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的难点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二)研究所体现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研究基石:概念界定与文献检视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及相关概念辨析 |
一、“环保公益广告”概念及其阐释 |
二、与相关概念的关系辨析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及其适用限度分析 |
一、环境伦理理论 |
二、公共领域理论 |
三、媒介环境理论 |
四、参与式传播理论 |
五、马克思主义文艺生产理论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研究小结 |
第二章 场景转换:历史沿革中我国环保公益广告生产步入新阶段 |
第一节 近年来我国环保公益广告变迁研究(1978-2019) |
一、我国环保公益广告发展历程分析 |
二、我国环保公益广告变迁动力 |
第二节 从生态文明建设到美丽中国 |
一、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为环保公益广告生产提供政策支撑 |
二、美丽中国建设为环保公益广告生产提供实践动力 |
第三节 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和环保公益广告生产 |
一、社会主要矛盾转变 |
二、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对环保公益广告生产的影响 |
第四节 从传统媒体传播环境到新媒体传播环境 |
一、传统媒体传播环境下的环保公益广告生产 |
二、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的环保公益广告生产转变 |
研究小结 |
第三章 现状呈现:我国环保公益广告生产的质量评价分析 |
第一节 当前我国环保公益广告生产的现状评价 |
一、生产数目与播放力度日益提升 |
二、激励生产的广告评选活动层出不穷 |
三、作品生产品质屡获多方好评 |
四、大量运行资金需求,引致双重利益亟待平衡 |
第二节 当前我国环保公益广告生产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生产资源渠道单一 |
二、生产要求敷衍应对 |
三、生产指标缺乏受众视角 |
四、生产模式未成效应 |
第三节 我国环保公益广告生产主体的关系分析 |
一、环保公益广告生产的参与主体及关系类型 |
二、我国环保公益广告参与主体的关系失衡 |
研究小结 |
第四章 可能可为:我国环保公益广告多元协作生产机制建构依据 |
第一节 环保公益广告生产机制重构的可能 |
一、现实基础 |
二、多元主体优势分布 |
第二节 环保公益广告协作多元生产机制建构的可为性分析 |
一、理念背景之阐释 |
二、或遇困境之迷思 |
研究小结 |
第五章 模式重构:我国环保公益广告多元协作生产机制建构策略 |
第一节 根据生产主体特性科学安排生产模块 |
一、政府部门:发挥政策引领效用,增强扶持力度 |
二、媒体机构:“广电+新媒体”融合传播 |
三、企业:“环保”与“运营”联结 |
四、受众:发挥人际传播的群体效应与意见领袖的舆论影响力 |
第二节 搭建功能平台以共享优势资源 |
一、加快传播平台建设,汇聚事实时新理念 |
二、调动多元主体优势力量,建立稳定有效的筹资机制 |
三、积极发掘生产新兴动能,逐个突破生产关键节点 |
第三节 情感生产助推广告多元主体协作发展 |
一、正确认知社会情感影响下的环保公益广告 |
二、利用情感生产为多元协作生产机制提供综合动力 |
三、认清情感动力作用关系及问题 |
第四节 传播效果评估系统配以多元监督力量 |
一、建立环保公益广告生产主体科学评估系统 |
二、强化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力量 |
研究小结 |
结语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兴业银行绿色信贷创新发展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全球生态问题 |
1.1.2 我国环境污染 |
1.1.3 金融业与可持续发展 |
1.1.4 绿色经济及环境责任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论文架构及主要内容 |
1.3.1 论文框架 |
1.3.2 论文主要内容 |
1.4 主要研究方法与创新 |
1.4.1 主要研究方法 |
1.4.2 论文创新点 |
2 国内外绿色信贷的发展概况 |
2.1 绿色金融产品与绿色信贷产品的界定 |
2.2 国外绿色信贷发展基本情况 |
2.2.1 美国 |
2.2.2 德国 |
2.2.3 英国 |
2.2.4 日本 |
2.3 值得国内学习的经验 |
2.3.1 完善的立法与激励机制 |
2.3.2 丰富的绿色金融创新产品 |
2.3.3 绿色信贷专职机构的设立 |
2.3.4 完备的风险控制体系 |
2.4 我国绿色信贷发展现状 |
2.4.1 我国绿色信贷政策 |
2.4.2 我国绿色信贷创新产品种类与问题 |
2.4.3 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的总体情况 |
3 兴业银行的绿色金融实践 |
3.1 兴业银行概况 |
3.1.1 兴业银行简介 |
3.1.2 兴业银行绿色发展历程 |
3.2 先进的国际准则——赤道原则 |
3.2.1 赤道原则的主要内容 |
3.2.2 首笔赤道原则项目——福建永安项目的实践过程与意义 |
3.3 领先的绿色理念 |
3.3.1 寓义于利的社会责任观 |
3.3.2 兴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 |
3.4 健全的组架构和业务流程 |
3.4.1 专业的绿色组织架构与人员队伍 |
3.4.2 绿色金融业务流程 |
3.5 兴业银行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成果 |
3.5.1 丰富的集团化产品和服务体系 |
3.5.2 多元化的绿色信贷产品 |
3.6 兴业银行绿色实践面临的挑战 |
3.6.1 信息不对称 |
3.6.2 外部激励不足 |
4 绿色信贷对兴业银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 |
4.1 银行可持续发展理论 |
4.2 绿色信贷对兴业银行资源配置的影响 |
4.2.1 对信贷资源配置的影响 |
4.2.2 对人力资源配置的影响 |
4.3 绿色信贷对兴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 |
4.3.1 绿色信贷对银行盈利能力的理论分析 |
4.3.2 绿色信贷业务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实证分析 |
4.4 绿色信贷兴业银行风险防控能力的影响 |
4.4.1 环境风险的概念与分类 |
4.4.2 环境风险对商业银行传统风险的影响 |
4.4.3 兴业银行应对环境与社会风险的风险举措 |
4.4.4 对兴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指标分析 |
4.5 兴业银行实现的外部效应 |
4.5.1 环境效益明显 |
4.5.2 社会声誉提高 |
4.6 小结 |
5 结论与启示 |
5.1 结论 |
5.2 启示 |
5.2.1 建立绿色银行绩效评价体系 |
5.2.2 制定激励与惩罚政策机制 |
5.2.3 加大绿色信息及时披露力度 |
5.2.4 商业银行加强内部绿色管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ZH环保平台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方法 |
2 理论研究综述 |
2.1 环保产业研究综述 |
2.1.1 国外环保产业研究概述 |
2.1.2 国内环保产业研究概述 |
2.2 双边市场及平台发展策略研究 |
2.3 国内外环保平台发展分析 |
2.3.1 国外环保平台发展概况 |
2.3.2 国内技术转移平台相关研究 |
2.3.3 国内环保平台对比研究 |
3 ZH环保平台现状分析 |
3.1 ZH环保平台概况 |
3.2 ZH环保平台优势 |
3.2.1 多样化的合作渠道 |
3.2.2 多维度的资源汇聚能力 |
3.2.3 丰富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 |
3.3 ZH环保平台的劣势 |
3.3.1 缺少技术和企业资源积累 |
3.3.2 平台服务缺乏创新和统一标准 |
3.3.3 体制、机制、制度不健全,大企业病严重 |
3.3.4 人手不足与人员结构不合理并存 |
3.3.5 难以形成有效的收入模式 |
3.4 ZH平台发展的机遇 |
3.4.1 互联网+和环保产业大发展,为环保平台带来机遇 |
3.4.2 环保平台尚未形成稳固的领导者,技术推广缺乏有效方式 |
3.4.3 国际市场优势明显,引进来和走出去前景广阔 |
3.5 ZH平台面临的威胁 |
3.5.1 同类环保平台的竞争 |
3.5.2 环保大企业自己建设平台 |
3.5.3 其他行业的进入 |
3.6 SWOT总结 |
4 ZH环保平台发展策略完善建议 |
4.1 ZH平台现阶段发展策略及今后发展思路 |
4.1.1 ZH平台现阶段发展策略 |
4.1.2 ZH平台今后发展思路 |
4.2 ZH环保平台发展策略完善建议 |
4.2.1 发挥平台优势,巩固和拓展国际化资源 |
4.2.2 发展线上平台,吸引用户关注 |
4.2.3 增强品牌意识,保护知识产权 |
4.2.4 注重宣传和推广,拓宽宣传渠道 |
4.2.5 持续创新,提高持续发展的能力 |
4.2.6 完善运营机制,增强发展动力 |
5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不足之处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1 |
导师简介2 |
致谢 |
(4)SPD银行绿色信贷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2.1 商业银行重视“绿色信贷”战略,具有重要社会现实意义 |
1.2.2 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自身经营也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1.3.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1.3.3 国内外研究的简要述评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SPD银行绿色信贷创新环境 |
2.1 SPD银行绿色信贷创新的外部环境(PEST) |
2.1.1 P——政治因素 |
2.1.2 E——经济因素 |
2.1.3 S——社会文化因素 |
2.1.4 T——技术因素 |
2.2 SPD银行绿色信贷创新的内部环境(Core Competency) |
2.2.1 SPD银行绿色信贷创新紧跟国家产业政策 |
2.2.2 SPD银行绿色信贷创新可行性 |
2.2.3 SPD银行绿色信贷近年来主要的获奖情况 |
2.3 SPD银行绿色信贷创新的战略选择分析(SWOT) |
2.3.1 S——优势 |
2.3.2 W——劣势 |
2.3.3 O——机会 |
2.3.4 T——风险 |
2.3.5 SPD银行绿色信贷创新的战略选择定位 |
第三章 SPD银行绿色信贷产品创新 |
3.1 SPD银行绿色信贷产品创新思路 |
3.2 SPD银行绿色信贷产品创新设计方案 |
3.2.1 引入国际风险分担机制 |
3.2.2 引入权利质押模式 |
3.2.3 引入保理模式 |
3.2.4 采用财务顾问中间业务模式 |
3.2.5 运用债务融资工具——绿色固定收益融资 |
第四章 SPD银行绿色信贷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4.1 SPD银行绿色信贷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4.2 对SPD银行绿色信贷创新的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5)利用大型体育赛事开展城市旅游营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体育赛事旅游研究综述 |
1.2.1 国外学者对赛事经济的研究 |
1.2.2 国外学者对赛事旅游的研究 |
1.2.3 国内学者对赛事旅游的研究 |
1.3 研究方法、路线及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3.3 可能的创新点 |
2 体育赛事旅游概述 |
2.1 体育赛事的界定 |
2.2 体育赛事的特点 |
2.2.1 体育赛事的产品特点 |
2.2.2 体育赛事品牌认知的特点 |
2.2.3 体育赛事的消费特点 |
2.2.4 体育赛事旅游消费特征 |
2.3 体育赛事对主办城市的影响 |
2.3.1 对城市经济的影响 |
2.3.2 对城市产业结构格局的影响 |
2.3.3 对城市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
2.3.4 对城市品牌建设的影响 |
2.3.5 可能对城市产生的负面影响 |
2.4 体育赛事旅游的界定 |
2.5 国内外体育赛事旅游发展概况 |
2.5.1 国外体育赛事旅游发展概况 |
2.5.2 国内体育赛事旅游发展现状 |
3 体育赛事旅游市场分析 |
3.1 体育赛事旅游者 |
3.1.1 体育赛事旅游者概念界定 |
3.1.2 体育赛事旅游者动机分析 |
3.1.3 体育赛事旅游者消费行为分析 |
3.2 体育赛事旅游客源市场 |
3.2.1 美国市场 |
3.2.2 欧洲市场 |
3.2.3 日韩市场 |
3.3 我国体育赛事旅游客源市场选择 |
4 我国利用大型体育赛事营销旅游的策略分析 |
4.1 我国利用大型体育赛事营销旅游的策略 |
4.1.1 赛事旅游营销制度化 |
4.1.2 明确赛事旅游战略目标 |
4.1.3 完善配套旅游产品设计 |
4.1.4 赛事遗产的后续利用 |
4.1.5 赞助商的联动和媒体合作 |
4.1.6 精准营销和社区参与 |
4.1.7 将大型体育赛事打造为国际知名的赛事 |
4.1.8 打造高端赛事,吸引高端人群 |
4.2 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的成功案例研究 |
4.2.1 2002 年世界杯韩国的社区营销 |
4.2.2 2000 年悉尼奥运会——澳大利亚旅游营销 |
4.2.3 2002 年首尔世界杯的“城市营销”策略 |
4.2.4 1992 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的遗产利用 |
4.2.5 国内城市的赛事营销案例研究 |
5 总结与启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后记 |
详细摘要 |
(6)转型时期中国环境运动中的媒体角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缘起 |
第二节 概念框定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环境运动研究路径 |
二、对于中国的环境运动研究 |
三、传媒与环境运动关系的研究 |
第四节 理论框架与章节安排 |
一、理论框架 |
二、章节安排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 |
二、访谈、参与式观察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中国环境运动的三种类型及特点 |
第一节 政府主导的环境治理运动 |
一、运动国家中的“治理运动” |
二、自上而下的环境治理运动特点 |
第二节 环境群体抗争运动 |
一、环境集体抗争的发展趋势 |
二、邻避与补偿——当前环境民间抗争的特点 |
第三节 环境NGO运动 |
一、我国环境NGO的诞生与发展 |
二、我国民间环保组织的分类 |
三、我国NGO运动的特点——温良恭顺 |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环境治理运动中的媒介角色——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动员 |
第一节 由“红”转“绿”——“绿色大跃进”中的媒介转变 |
一、“绿色大跃进”简述 |
二、“文革”后的环境状况与治理思路的转变 |
三、警示与科普——“解禁”后的媒介角色 |
第二节 中华环保世纪行——以媒体监督促治理 |
一、中华环保世纪行简述 |
二、政府环境管理与媒介监督 |
三、国绕政府工作设置议题 |
四、配合相关法律宣传 |
五、为决策高层提供信息 |
六、正反典型,促进整改 |
第三节 环评风暴——媒体围观中的环保部门扩权 |
一、环评风暴简述 |
二、打造环保部门的政治明星 |
二、塑造权威挑战者 |
四、聚拢民间力量,获取道义支持 |
五、强调执法,树立环保权威 |
六、媒体归因、推进环保法制建设 |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环境群体抗争——媒体搭建的协商平台 |
第一节 转型间多元声音的表达与平衡 |
一、媒体的分化与多元声音的出现 |
二、不同媒介在抗争运动中的表现 |
第二节 地方政府规制与媒介“临场发挥”的冲突与统一 |
一、地方政府对媒体的控制 |
二、媒体的各种“临场发挥” |
第三节 抗争过程中的稳定剂 |
一、释放民意气球,避免众议激烈反弹 |
二、信息横向流动避免信息火真 |
三、培育公民协商素质、寻求理性共识 |
四、充当社会减压阀,安抚公众情绪 |
第四节 媒介何以能够成为协商的平台 |
一、中央对群体事件的态度转变 |
二、信息公开——公众环境信息的权利与需求 |
三、公民参与和表达渠道的欠缺 |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环境NGO运动的媒介角色——扩展空间 |
第一节 媒介——NGO的生存空间 |
一、当代NGO与媒介的共生现象 |
二、媒介的NGO平台 |
三、NGO的媒体家园 |
第二节 NGO获取身份认可的平台 |
一、我国环保NGO的身份困境 |
二、媒体资源的进入——获取社会和官方认可的途径 |
第三节 NGO环境运动的推进剂 |
一、放大倡议声音 |
二、吸引外部资金、感召志愿者 |
三、昭示自己的存在价值 |
四、压力增值器 |
五、搭建非正规的诉求渠道 |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六章 总结与建议 |
一、总结 |
二、建议 |
本章参考文献 |
本文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7)儒家人文精神与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选题依据及意义 |
(一) 选题依据 |
(二) 理论和实践意义 |
二、 研究现状 |
(一) 国内外文化产业研究现状 |
(二) 儒家人文精神的研究现状 |
(三) 国内外体育文化产业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方法与路径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路径 |
第一章 体育文化产业概述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 体育文化概念的内涵 |
二、 文化产业概念的再审视 |
(一) 国外相关文化产业概念 |
(二) 国内相关文化产业概念 |
三、 体育产业概念的界定 |
四、 体育文化产业概念的界定 |
第二节 体育文化产业的内容与分类 |
一、 体育产业的内容与分类 |
二、 体育文化产业内涵和分类 |
(一) 体育文化产业内涵 |
(二) 体育文化产业分类 |
第三节 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
一、 体育文化产业的规模较小 |
二、 体育文化产业的品牌较弱 |
三、 体育文化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
四、 体育文化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 |
五、 体育文化产业创新能力不足 |
六、 体育文化产业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力度不足 |
七、 体育文化产业中介薄弱 |
八、 体育文化产业政策不健全 |
九、 体育文化产业价值链不完善 |
十、 体育文化产业人才不足,缺乏智力支撑 |
十一、体育文化产业开发中传统人文精神的缺失 |
第四节 国外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
一、 完善的市场体系 |
二、 发达的体育竞赛表演业 |
三、 成熟的大众体育健身娱乐业 |
四、 健全的学校体育教育和竞赛体系 |
五、 先进的高科技技术 |
六、 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
七、 规范的体育传媒业 |
八、 合理的竞赛联盟体制 |
九、 体育产业市场国际化 |
第二章 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 SWOT 分析 |
第一节 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优势因素分析 |
一、 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展示出的顽强生命延续力为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泉 |
二、 我国 56 个民族丰富多彩的地域性传统体育文化为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 |
三、 我国传统体育文化鲜明的主体凝聚力为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品牌塑造保障 |
四、 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独特的东方哲学思想为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
五、 我国日益增多的现代体育活动为体育文化产业国际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
六、 我国现代体育文化产业初具规模的发展现状为其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
七、 蓬勃开展的群体体育活动拓展了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 |
第二节 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劣势因素分析 |
一、 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理念尚未广受社会认同 |
二、 管理部门专门性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
三、 优势体育文化产业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利用 |
四、 行业缺乏打造彰显自我的国际品牌意识 |
五、 现阶段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短缺 |
六、 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萎缩 |
七、 体育文化产业专业经营、管理人才不足 |
第三节 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机会因素分析 |
一、 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竞争加快使人们体育消费观发生转变 |
二、 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文化发展的国家政策为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
三、 我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
四、 华夏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为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带来了借鉴 |
五、 体育管理与行业层面上的不断重视与发展为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动力 |
六、 我国特色文化在国外的广泛推广打开了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国际发展的大门 |
第四节 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威胁因素分析 |
一、 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中主导地位的衰落 |
二、 文化挖掘保护力度的缺乏 |
三、 经营活动中的诚信危机 |
四、 体育文化的无序开发和行业间竞争的不断加剧 |
五、 体育市场规模性发展不足、消费人群定位欠准确 |
第五节 SWOT 下的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
一、 明确发展战略,积极培育规范体育文化产业市场 |
二、 积极整合我国体育文化优势资源,走民族化道路,树立体育文化产业特色 |
三、 在体育文化产品发展中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品牌模式 |
四、 建立完善的体育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机制 |
五、 完善政策保障体系,激发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性 |
六、 加强区域帮扶合作,构建地区互补发展 |
七、 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实施积极保护 |
第三章 儒家人文精神与体育文化产业的互动关系 |
第一节 儒家人文精神述要 |
一、 儒家人文精神的涵义 |
二、 孔子与儒家人文精神 |
(一) 对“人”的本质规定 |
(二) “克己复礼为仁” |
(三) “为仁由己”与“修己安人” |
(四) 对传统天命观的继承与修正 |
(五) 和谐尚中的思想 |
三、 孔子身后早期儒家人文精神的拓展丰富 |
(一) 孟子对早期儒家人文精神的丰富 |
(二) 荀子对儒家人学思想的拓展 |
(三) 董仲舒对儒家人文精神的提升 |
(四) 儒家人文精神的流变——三教融合,以儒为主 |
(五) 儒家人文精神的复兴与高涨——宋明理学 |
(六) 儒家人文精神的现代化转型 |
第二节 儒家人文精神的当代价值 |
一、 促进社会和谐 |
(一) 儒家和谐思想的当下价值 |
(二) 儒家人文精神可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借鉴 |
二、 重塑社会道德 |
三、 培养理想人格 |
四、 激励爱国热情 |
五、 加强民族团结 |
第三节 儒家人文精神与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 |
一、 儒家人文精神对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
(一) 儒家人文精神可为体育文化产业提供传统文化元素 |
(二) 儒家人文精神与体育文化产业的有机结合可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文化品牌 |
(三) 儒家人文精神可为体育文化产业的战略规划提供方法论的支持 |
二、 体育文化产业开发对儒家人文精神现代化的影响 |
(一) 中国特色体育文化产业的开发为儒家人文精神的现代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
(二) 体育文化产业的开发为儒家人文精神的普及提供了平台 |
(三) 体育文化产业的开发为儒家人文精神的传播提供了有形的传播产品 |
第四章 基于儒家人文精神的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构想 |
第一节 基于儒家人文精神的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
一、 基于儒家人文精神的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定位 |
二、 基于儒家人文精神的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 |
三、 基于儒家人文精神的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具体目标 |
(一) 以仁务本,构建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企业文化 |
(二) 以义取利,提升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社会责任感 |
(三) 以礼经营,优化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政策环境 |
(四) 以智明理,培育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高端人才 |
(五) 以信立业,规范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市场行为 |
第二节 基于儒家人文精神的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方针 |
一、 传统与现代结合 |
二、 中国与外国结合 |
三、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 |
四、 礼与法结合 |
第三节 基于儒家人文精神的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基础(资源) |
一、 基础资源分析 |
(一) 文化资源分析 |
(二) 区域体育产业资源分析 |
(三) 文化产业资源分析 |
二、 基础劣势分析 |
三、 政策保障资源分析 |
(一) 国家体育总局制定了《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 |
(二) 扩大体育产业总体规模,调整体育产业结构 |
(三) 完善管理机制,搭建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平台 |
(四) 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
第四节 基于儒家人文精神的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措施 |
一、 以儒家“和而不同”精神为指导,实施创新战略 |
二、 以儒家人文精神为元素,实施品牌特色战略 |
三、 以儒家“协和万邦”精神为主导,实施“走出去”战略 |
四、 以儒家的“经世致用”精神为指导,实施人才聚集战略 |
第五章 基于儒家人文精神的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运行机制 |
第一节 以儒家的“仁道”为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 |
一、 基于儒家“仁者爱人”、“人本”精神的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管理 |
(一) 儒家人文精神中的管理思想 |
(二) 基于儒家人文精神的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管理 |
二、 基于儒家“天人合一”精神的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布局 |
(一) 儒家“天人合一”精神的历史发展轨迹 |
(二) 儒家“天人合一”精神的哲学特质 |
(三) 基于儒家“天人合一”精神的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合理布局 |
三、 基于儒家“爱国敬业”、“自强不息”精神的体育文化产业人才培养 |
(一) 儒家人文精神中的人才观 |
(二) 基于儒家人文精神的我国体育文化产业人才培养 |
第二节 以儒家的“厚德”思想为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开发原则 |
一、 基于儒家“义利观”的我国体育文化产业营销策略 |
(一) 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市场营销行为的文化背景 |
(二) “利者,义之和也”——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市场营销行为的财富观 |
(三) “信以导利”——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市场营销行为的基本道德规范 |
(四) “见利思义”——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市场营销行为的经营之道 |
二、 基于儒家“天下为公”精神的我国体育文化产业资源配置 |
(一) 体育文化产业资源释义 |
(二) 对我国体育文化产业资源配置的透视与省思 |
(三) 基于儒家“天下为公”精神的我国体育文化产业资源优化配置的路径选择 |
三、 基于儒家“中庸”、“和谐”精神的我国体育文化产业风险控制机制 |
(一) 儒家文化对我国体育文化产业风险控制的解读 |
(二) 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观是我国体育文化产业风险控制的精神源泉 |
(三) 儒家“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是我国体育文化产业风险控制的基本方法 |
(四) 儒家“致中和”的理想境界是我国体育文化产业风险控制的终极目标 |
第三节 以儒家的“经世致用”理念为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开发路径 |
一、 基于儒家“经世致用”理念的我国体育文化产品开发设计 |
(一) 儒家“经世致用”人文精神的发展脉络 |
(二) “经世致用”思想的一般特点 |
(三) 我国体育文化产品开发设计的价值取向——“经世致用”价值观 |
(四) 儒家“经世致用”精神在开发设计体育文化产品中的指导策略 |
二、 基于儒家“诚信”精神的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品牌的塑造 |
(一) 儒家“诚信”内涵的原初表述 |
(二) 儒家诚信思想的主要观点 |
(三) 体育文化产业打造“诚信”品牌的时代价值 |
(四) 儒家诚信精神在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品牌打造中的转化策略 |
三、 基于儒家“和而不同”精神的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非均衡发展 |
(一) 儒家“和而不同”精神的内涵 |
(二) 儒家“和而不同”精神的现代意义 |
(三) 儒家“和而不同”人文精神关照下我国体育文化产业非均衡创新发展的对策 |
四、 基于儒家“协和万邦”精神的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国际化视域 |
(一) 儒家“协和万邦”精神的内涵 |
(二) 儒家“协和万邦”精神关照下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国际化发展的路径 |
第六章 基于儒家人文精神的体育文化产业开发案例 |
第一节 第二十九届奥运会的文化产业开发案例 |
一、 案例一:北京奥运会“三大理念”的市场开发 |
(一) “三大理念”蕴含的儒家人文精神及其与奥林匹克文化的契合 |
(二)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基于“三大理念”的市场开发 |
二、 案例二:灵动的五环,幻化的太极——北京申奥标志的儒家人文精神理念 |
三、 案例三:喜迎宾朋祈福天下——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儒家人文精神元素 |
四、 案例四:中西合璧,金玉满堂——2008 年北京奥运会奖牌蕴含的儒家人文精神 |
五、 案例五:飞来祥云一抹,播撒和谐几多——北京奥运火炬的儒家人文追求 |
六、 案例六:“中石化进来了,中石油不干了”——国企在北京奥运会市场开发中彰显了儒家“重公益而抑私利”的经济伦理思想 |
第二节 第十一届全运会的文化产业开发案例 |
一、 案例一:能动创造精神成就市场开发三大创新 |
二、 案例二:义利并重造就齐鲁企业风采 |
三、 案例三:全运特许商品主打“文化牌” |
四、 案例四:形象标识彰显齐鲁文化内涵 |
(一) 会徽中的齐鲁文化元素 |
(二) 吉祥物中的齐鲁文化元素 |
(三) 奖牌设计中的齐鲁文化元素 |
第七章 基于儒家人文精神的体育文化产业开发与设计举例 |
第一节 背景与启示 |
一、 体育文化产业与儒家人文精神相结合的背景分析 |
二、 儒家人文精神对体育文化产业的启示 |
三、 基于儒家人文精神的体育文化产业 |
第二节 开发与设计的具体举例 |
一、 孔子养生文化产业的开发与设计举例 |
(一) 孔子养生文化产业开发的初衷 |
(二) 孔子养生文化产业开发的愿景 |
(三) 孔子养生文化产业 SWOT 分析 |
(四) 孔子养生文化产业开发的内容和路径 |
二、 基于儒家人文精神特色体育文化产品开发与设计举例 |
(一) 开发的初衷 |
(二) 开发的愿景 |
(三) 基于儒家人文精神特色体育文化产品开发的 SWOT 分析 |
(四) 开发内容与路径 |
(五) 实施方案及运行策略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绿色信贷的博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3.1 研究的基本方法 |
1.3.2 研究的思路 |
1.4 本文创新点 |
2 绿色信贷的一般原理 |
2.1 绿色信贷的基本概念 |
2.1.1 传统信贷内涵回顾 |
2.1.2 绿色信贷概念 |
2.2 绿色信贷政策的经济学依据 |
2.2.1 环境经济学中绿色信贷的依据 |
2.2.2 金融中介理论中绿色信贷的依据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中绿色信贷的依据 |
2.2.4 绿色信贷政策理论依据的进一步讨论 |
3 绿色信贷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3.1 国外的绿色信贷发展经验回顾 |
3.1.1 国际绿色信贷业务发展 |
3.1.2 国际绿色信贷经验总结 |
3.2 绿色信贷在中国的发展解析 |
3.2.1 我国绿色信贷推行的模式 |
3.2.2 我国重点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 |
3.3 小结 |
4 绿色信贷的博弈分析及结论 |
4.1 在绿色信贷体系中运用博弈分析的适应性考量 |
4.2 绿色信贷体系中的博弈的要素 |
4.3 完全信息条件下的静态博弈 |
4.3.1 企业和银行的纳什均衡 |
4.3.2 重复博弈 |
4.4 不完全信息的静态博弈 |
4.5 绿色信贷博弈模型的补充 |
5 绿色信贷的执行力不够原因总结及对策 |
5.1 我国绿色发展瓶颈的原因探究 |
5.1.1 阻碍我国绿色信贷发展的外因 |
5.1.2 阻碍我国绿色信贷发展的内因 |
5.2 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对策研究 |
5.2.1 完善绿色信贷体系的对策 |
5.2.2 理想的绿色信贷体系构建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研究成果 |
详细摘要 |
(9)立体花坛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立体花坛研究现状 |
1.2.1 花坛、立体花坛定义的研究 |
1.2.2 花坛分类的研究 |
1.2.3 花坛植物材料的选择 |
1.2.4 花坛设计与施工的研究 |
1.2.5 花坛在城市中的作用及意义研究 |
1.2.6 立体花坛在国内、国际应用情况研究 |
1.3 存在问题 |
1.4 预期结果 |
2 立体花坛概述 |
2.1 立体花坛的起源 |
2.2 立体花坛在国内外发展状况 |
2.2.1 国内立体花坛发展状况 |
2.2.2 国外立体花坛发展状况 |
2.2.3 国内外立体花坛不同的风格特点 |
2.3 立体花坛定义 |
2.4 立体花坛优点 |
2.4.1 观赏性强 |
2.4.2 展示时间长 |
2.4.3 作品的构件可重复利用 |
2.4.4 文化内涵丰富 |
2.5 立体花坛在城市中的作用及意义 |
2.5.1 烘托气氛 |
2.5.2 美化环境 |
2.5.3 寓教于乐 |
2.5.4 园艺展示 |
2.5.5 提升形象 |
2.5.6 交流媒介 |
2.6 立体花坛的分类 |
2.6.1 以花材划分 |
2.6.2 按造型划分 |
2.6.3 按空间划分 |
2.6.4 按时间划分 |
2.6.5 按功能划分 |
2.6.6 按组合划分 |
3 立体花坛的设计 |
3.1 设计原则 |
3.1.1 形式与环境相结合的原则 |
3.1.2 构图符合视觉美的原则 |
3.1.3 合理选择植物的原则 |
3.2 设计内容 |
3.2.1 主题思想的定位 |
3.2.2 主体设计 |
3.2.3 色彩搭配 |
3.2.4 植物材料的选择与搭配 |
3.2.5 环境设计 |
3.2.6 绘制施工图 |
3.2.7 制作沙盘 |
4 立体花坛的施工及后期维护 |
4.1 立体花坛的施工原则 |
4.1.1 安全性的原则 |
4.1.2 科学性的原则 |
4.1.3 生态化的原则 |
4.2 立体花坛的施工 |
4.2.1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
4.2.2 骨架结构的加工 |
4.2.3 现场勘探及放线 |
4.2.4 骨架结构的安装 |
4.2.5 搭建施工脚手架 |
4.2.6 灌溉管线、电缆的铺设 |
4.2.7 植物花卉的安装或栽植 |
4.2.8 照明、灌溉的调试 |
4.2.9 竣工验收 |
4.2.10 新技术在施工中的应用 |
4.3 立体花坛的后期维护 |
4.3.1 灌溉 |
4.3.2 施肥 |
4.3.3 病虫害防治 |
4.3.4 看护 |
4.4 立体花坛的拆卸 |
5 立体花坛在国内外的应用 |
5.1 立体花坛在国内的应用 |
5.1.1 天安门广场国庆花坛 |
5.1.2 立体花坛在2008年北京奥运期间的应用 |
5.1.3 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 |
5.1.4 广东小榄菊花展 |
5.1.5 广州市迎春花坛 |
5.1.6 白云山立体花坛展 |
5.1.7 哈尔滨立体花坛 |
5.1.8 2009年上海迎世博花展 |
5.2 立体花坛在国际的应用 |
5.2.1 国际立体花坛大赛 |
5.2.2 迪斯尼乐园立体花坛 |
5.2.3 香港国际花展 |
5.2.4 英国切尔西花展 |
6 立体花坛评价机制的探讨 |
6.1 立体花坛在应用中的不良现象 |
6.1.1 与环境不协调 |
6.1.2 盲目攀比 |
6.1.3 专业队伍水平不高 |
6.1.4 作品的文化品味较低 |
6.2 评价机制的初步探讨 |
6.3 评价机制的原则 |
6.3.1 和谐美的原则 |
6.3.2 视觉美的原则 |
6.3.3 意蕴美的原则 |
6.3.4 宁缺毋滥的原则 |
6.3.5 公众的参与的原则 |
6.3.6 量力而行的原则 |
6.4 评价机制的初步成果 |
6.4.1 北京奥运花卉布置技术指南 |
6.4.2 立体花坛大赛参赛作品的评价标准 |
6.4.3 上海市的相关规范 |
7 立体花坛发展前景 |
7.1 存在的问题 |
7.1.1 盲目跟风 |
7.1.2 制作成本高 |
7.1.3 地域限制性强 |
7.1.4 养护管理难 |
7.2 发展前景 |
7.2.1 设计观念要创新 |
7.2.2 立体花坛应与城市景观相融合 |
7.2.3 立体花坛应以植物为主要材料 |
7.2.4 立体花坛要融入生态观念 |
7.2.5 要注重科技投入,降低成本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四、“绿色奥运”为环保业发展提供大舞台(论文参考文献)
- [1]环保公益广告多元协作生产机制构建研究[D]. 蔡雅雯. 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2]兴业银行绿色信贷创新发展案例分析[D]. 魏梦琪. 广东财经大学, 2018(07)
- [3]ZH环保平台发展策略研究[D]. 高丽莉.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4]SPD银行绿色信贷创新研究[D]. 田争艳. 华南理工大学, 2013(S2)
- [5]利用大型体育赛事开展城市旅游营销研究[D]. 杨程.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2(03)
- [6]转型时期中国环境运动中的媒体角色研究[D]. 覃哲. 复旦大学, 2012(02)
- [7]儒家人文精神与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 曹莉. 曲阜师范大学, 2012(05)
- [8]绿色信贷的博弈分析[D]. 李王.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1(04)
- [9]立体花坛的研究与应用[D]. 蓝海浪. 北京林业大学, 2009(11)
- [10]点击2008环保关键词[J]. 本刊编辑部,周围. 环境教育, 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