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体微透析检测胆红素脑病模型鼠EAA神经递质(论文文献综述)
朱芙蓉[1](2014)在《小胶质细胞激活在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发病机制中作用的动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1)在新生SD大鼠脑神经发育关键期,于海马内定向注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观察脑内小胶质细胞(microglia, MI)的活化情况,进一步观察成年后大鼠出现的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Z)样动物行为改变,从神经发育的角度阐释MI激活在SZ阴性症状发病机制中的作用;(2)通过检测SZ样行为学指标,同时观察抗精神病药利培酮及抗炎药米诺环素对新生SD大鼠海马内定向注射LPS模型的行为学改善情况及免疫激活的影响,评价该小胶质细胞激活的SZ动物模型的可靠性。(3)在SD成年大鼠海马内定向注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GM-CSF),评价其SZ样动物行为学改变,观察脑内MI的激活效应,分析MI激活与大鼠SZ样行为学异常的相互关系;(4)观察母孕期聚肌胞苷酸(polyinosinic-polycytidylic acid, PolyI:C)诱导的经典SZ模型其子代小鼠脑内MI的激活状态,进一步验证神经发育关键期M激活在SZ发病机制中的作用;(5)观察MI激活抑制剂米诺环素对SZ模型动物行为学的改善作用,尤其对阴性症状和认知障碍的作用,探讨其治疗机制,为米诺环素治疗SZ阴性症状和认知障碍提供动物实验证据。研究方法:(1)在SD大鼠出生后第7天(PD7)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在腹侧海马内立体定向注射LPS或灭菌生理盐水,然后将LPS组和灭菌生理组大鼠均各自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持续3天腹腔注射米诺环素或者生理盐水(PD7-9)。在大鼠PD60时检测其行为学,包括:旷场实验、社交行为测试、前脉冲抑制(prepulse inhibition, PPI)。在腹侧海马立体定向术后的2天、2周、2月灌流固定取脑组织,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immunohistochemistry, IHC)用一抗Iba1、GFAP、CD68分别检测脑区(包括海马、皮层、丘脑)内MI、星形胶质细胞及巨噬细胞的表达水平。(2)在SD大鼠出生后第7天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在腹侧海马内立体定向注射LPS或灭菌生理盐水。从PD42开始,LPS或灭菌生理盐水大鼠各自随机分为四组,分别给予利培酮、米诺环素、利培酮联合米诺环素和生理盐水(灌胃,持续2周)。然后检测旷场实验、社交行为测试、PPI和新奇物体识别能力。再通过IHC检测海马、皮层和丘脑内MI的表达,用蛋白质印迹方法检测海马、前额叶和纹状体内白介素-1(IL-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3)将SD成年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在双侧腹侧海马内立体定向埋植微透析泵,持续2周分别泵入GM-CSF或灭菌生理盐水;同时将上述两组大鼠各自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2周的米诺环素或者生理盐水灌胃治疗,并检测旷场实验、社交行为测试和PPI,通过IHC检测海马、皮层和丘脑内MI的表达,并分析上述行为学异常与MI激活状态的相关性。(4)将C57BL/6母孕鼠于第9天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腹腔注射一次PolyI:C或灭菌生理盐水。将上述两组小鼠的子代在PD42时各自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米诺环素或者生理盐水(灌胃2周),然后检测上述行为学指标以及海马、皮层和丘脑内MI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1)新生期腹侧海马定向注射LPS的SD大鼠于成年期表现明显的与SZ阴性症状和认知障碍相关的行为学异常(社交行为减少、PPI降低);脑区(海马、皮层、丘脑)内MI大量增加及激活,这一激活状态从大鼠新生期持续到成年期。预先给予MI激活抑制剂米诺环素能够防止这些行为学的异常改变及MI的过度激活;而各组间星形胶质细胞和巨噬细胞则无数量和激活的显着改变;(2)在新生期腹侧海马定向注射LPS模型大鼠的青春期给予利培酮、米诺环素和利培酮联合米诺环素治疗,均能改善LPS模型大鼠的SZ样动物行为异常(社交行为减少、PPI降低和物体识别能力损害),并能抑制其海马、皮层、丘脑内激活的MI;此外,米诺环素、米诺环素联合利培酮能够抑制海马内IL-1β和TNF-α的表达上调,利培酮不能抑制海马内IL-1β和TNF-P的表达上调,米诺环素、利培酮、米诺环素联合利培酮能够抑制纹状体内IL-1β和TNF-α的表达上调,但各组间前额叶内IL-1β和TNF-α的表达无差异。(3)GM-CSF组大鼠表现出明显的SZ样动物行为异常,包括自发活动增加、PPI显着降低、社交行为异常;GM-CSF组大鼠脑内(海马、皮层、丘脑)MI数量显着增加及激活,且MI激活程度与SZ的某些行为学异常显着相关(自发活动量与海马和丘脑内的MI激活程度呈显着正相关,PPI值下降程度与海马内的MI激活程度呈显着负相关);同时米诺环素治疗能够通过抑制MI的激活改善SZ模型大鼠的社交行为损害和PPI缺陷(与阴性症状和认知障碍相关的行为),而对自发活动量增加(与阳性症状相关的行为)无影响。(4)米诺环素能够改善PolyI:C模型的SZ样动物行为异常(自发活动量增加、社交行为异常、PPI值下降),并且该模型组子代小鼠脑内(海马、皮层、丘脑)也存在MI数量增加及激活,米诺环素能够一定程度的抑制这些激活的MI。研究结论:(1)在啮齿类动物的母孕期、新生期、成年期激活MI均产生SZ样行为学异常,尤其是阴性症状和认知障碍相关的行为学异常,说明MI激活可能是SZ的阴性症状发病机制之一;(2)SD新生大鼠海马立体定向注射LPS模型具备SZ动物模型的一些行为学特征(尤其是与阴性症状和认知障碍相关的行为),抗精神病药对该模型具有一定疗效,也较符合SZ的神经发育假说,作为SZ的新动物模型值得进一步研究。(3)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利培酮能够下调MI的激活及细胞因子,说明抑制MI激活及细胞因子可能是此类抗精神病药物改善SZ阴性症状及认知障碍的作用机制之一。(4)MI激活抑制剂米诺环素能够改善M异常激活模型动物的SZ样行为学异常,尤其是阴性症状和认知障碍,为米诺环素辅助治疗SZ提供了基础实验依据,且其治疗机制可能与抑制MI激活及细胞因子有关。
尹雪莹[2](2013)在《血红素氧合酶-1表达变化对肝硬化门脉高压并发肝性脑病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是肝硬化的严重并发症。目前,HE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临床上缺乏有效治疗手段。我们的前期研究表明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1,HO-1)参与了肝硬化及肝肾综合征、肝肺综合征等晚期并发症,但HO-1在HE发病中的作用机制还未清楚。目的:研究HO-1表达变化对肝硬化门脉高压并发HE的影响。方法:临床试验:20名健康志愿者(N组),55名肝硬化患者(C组),63名登记的肝性脑病患者(H组),分别检测各组的血清碳氧血红蛋白(carboxyhemoglobin,COHb)含量。动物实验:健康雄性SD大鼠46只,将其随机分为5组,即对照组(Sham组)、胆总管结扎所致的门脉高压组(bile duct ligation,BDL组)、予以高氨饮食所致的肝性脑病组(HE组)以及分别抑制和诱导HO-1表达的锌原卟啉组(zincprotoporphyrin,ZnPP组)和钴原卟啉组(cobalt protoporphyrin,CoPP组)。HO-1水平通过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PCR,qRT-PCR)检测。此外,还检测门静脉压力(portal vein pressure,PVP)、动脉血COHb、血浆和脑组织氨含量、脑组织含水量、脑组织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 AQP-4)的表达情况以及脑组织氧化应激反应程度。结果:临床试验得出COHb含量在N组和C组明显高于H组。动物实验显示HE组大鼠的脑组织HO-1含量及血浆COHb含量明显高于Sham组和BDL组。血COHb、血氨和脑组织氨含量、脑组织含水量、PVP在HE组和CoPP组升高,而在ZnPP组降低。CoPP组脑组织AQP-4表达和氧化应激程度均高于ZnPP组。结论:抑制脑组织HO-1蛋白表达能够减轻大鼠的肝性脑病,其机制可能是减少了星形胶质细胞的AQP-4蛋白表达。
李瑞英[3](2010)在《外源性激活素A对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大鼠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外源性激活素A (activin A, ACT A)对高胆红素血症(简称高胆)新生大鼠脑组织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96只新生7日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正常对照组、高胆对照组、ACT A治疗Ⅰ、Ⅱ组。采用腹腔注射胆红素溶液的方法建立高胆标准动物模型,ACT A治疗Ⅰ、Ⅱ组于造模后分别灌胃给予高、低剂量ACT A。于不同时间点(1h、6h、12h、24h、48h、72h)采集标本,通过检测各组血清和脑组织中胆红素含量,电镜观察脑组织超微结构,流式细胞仪做脑组织细胞凋亡分析,经统计学处理,研究外源性ACT A对高胆模型鼠脑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治疗Ⅰ、Ⅱ组神经行为异常较高胆对照组明显减轻;各组血清胆红素浓度于造模后6h达峰值,脑组织胆红素含量于造模后12h达峰值;高胆对照组、治疗Ⅰ、Ⅱ组各时间点血清、脑组织胆红素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各时间点均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血清:142.43±99.53vs 43.43±11.75,P<0.001;71.93±33.08 vs 43.43±11.75,P<0.001;105.21±63.95 vs 43.43±11.75,P<0.001脑组织:129.82±36.19 vs 73.49±31.07,P<0.001;90.92±27.28 vs 73.49±31.07,P<0.01;108.56±28.65 vs73.49±31.07,P<0.001);治疗Ⅰ、Ⅱ组各时间点血清、脑组织胆红素含量均低于高胆对照组,各时间点均值与高胆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血清:71.93±33.08 vs 142.43±99.53,P<0.001;105.21±63.95 vs 142.43±99.53,P<0.05脑组织:90.92±27.28 vs 129.82±36.19,P<0.001;108.56±28.65 vs129.82±36.19,P<0.01);治疗Ⅰ组各时间点血清、脑组织胆红素含量均低于治疗Ⅱ组,各时间点均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血清:71.93±33.08 vs 105.21±63.95,P<0.01脑组织:90.92±27.28 vs 108.56±28.65,P<0.01)。电镜下,高胆模型组神经元损伤明显,各治疗组均有不同程度的修复;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高胆对照组、治疗Ⅰ、Ⅱ组各时间点脑组织凋亡细胞数均值高于正常对照组(0.060±0.009 vs 0.011±0.007,P<0.001;0.030±0.008 vs 0.011±0.007,P<0.001;0.053±0.014 vs 0.011±0.007,P<0.001),治疗Ⅰ、Ⅱ组各时间点脑组织凋亡细胞数均值低于高胆对照组(0.030±0.008 vs 0.060±0.009,P<0.001;0.053±0.014 vs 0.060±0.009,P<0.05),治疗Ⅰ组脑组织凋亡细胞数低于治疗Ⅱ组(0.030±0.008 vs 0.053±0.014,P<0.001)。结论外源性ACT A可明显减少高胆模型鼠体内胆红素的蓄积,有效抑制高胆模型鼠脑细胞凋亡,对高胆所致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且呈现剂量依从性。
张超[4](2010)在《高胆红素血症对大鼠海马突触可塑性影响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摘要目的探讨高胆红素血症对大鼠海马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揭示高胆红素血症对大鼠学习记忆损伤机制,为防治儿童学习记忆障碍提供实验依据。方法①模型建立:1周龄健康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CG)和实验组1(TG1)、实验组2(TG2)、实验组3(TG3)。各实验组大鼠腹腔内分别注射不同浓度胆红素溶液以建立高胆红素血症动物模型;②观察各组大鼠神经行为活动并随机抽取各组部分大鼠并采用分光光度计测定血及海马脑组织胆红素浓度,同时光镜观察脑片确定模型是否建立成功;③神经电生理学:模型动物生长到60~90天,均用在位场电位记录方法记录海马DG区,输入/输出曲线(I/O曲线)、双脉冲反应(PPF)以及长时程增强(LTP)和去增强(DP)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和群峰电位(PS);④形态学检测:在每次记录实验结束后,分离动物海马组织用福尔马林固定,光镜观察胆红素颗粒在脑组织的沉积。结果①通过神经行为活动、脑标本大体和镜下观察及血清和脑组织胆红素浓度等指标鉴定模型建立成功;②和对照组相比,模型组I/O的EPSP幅度显着降低(P<0.05), PS幅度亦显着降低(P<0.05);③模型组双脉冲易化的峰值为146.16±16.97,小于对照组的195.89±12.01(F=12.12 ,p<0.01);④对照组的LTP幅值为137.2±3﹪(EPSP)和219.7±13.5﹪(PS),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LTP幅值有明显的降低,分别是:119.8±2.1﹪(EPSP)和131.3±6.2﹪(PS)(EPSP: F=80.811,p= 0.000<0.01;PS: F=34.2975,p= 0.000<0.01);⑤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DP幅值相接近,差别不大,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胆红素血症可抑制新生大鼠海马DG区颗粒细胞的基础突触传递效能,而影响颗粒细胞的同步发放、损伤双脉冲易化和大鼠海马DG区的LTP诱导,损伤了大鼠海马的突触可塑性。
刘辉,朱红岩,茆康卫,王海峰,苏海燕[5](2009)在《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分析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和新生儿行为神经能力测评(NeonatalBehavioral Neurological Assessment,NBNA)的变化,探讨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血清NSE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测定60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和20例对照组新生儿血清NSE含量,同步测定血清总胆红素(TSB),进行NBNA评分;高胆红素血症组早期干预后再次测定血清NSE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血清TSB、NSE含量显着升高,而NBNA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1);对照组与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轻度增高、中度增高、重度增高四组两两比较(均P<0.05),存在显着性差异;血清NSE含量与NBNA评分呈明显负相关(r=-0.628,P<0.01);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经早期干预治疗后,血清NSE含量均下降(P<0.05),差异有显着性。结论:高胆红素血症可导致新生儿脑损伤,血清NSE含量可以作为脑损伤的监测指标。
刘婧,李晓民[6](2007)在《微透析技术与经脉脏腑相关的研究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透析是生物化学领域一种崭新的活体局部连续采样分析技术,一经问世便被迅速运用于生命科学的各科领域。本文简要介绍了微透析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研究进展,并对其在中医经脉脏腑相关研究领域中的拓展应用提出设想和思考。
段江,梁琨,杨蕊,贺湘英,莫亚雄,戴梅[7](2007)在《高胆红素血症足月新生儿血清S100BB蛋白的变化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分析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血清S100BB蛋白和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eonatalBehavioralNeurologicalAssessment,NBNA)的变化及两者的相关性,探讨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血清S100BB蛋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42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和29例正常新生儿血清中S100BB蛋白浓度,同步测定血清总胆红素(TSB)、白蛋白含量,计算胆红素-白蛋白比值(B/A),并行新生儿NBNA评分。高胆组按TSB≥342μmol/L和171~342μmol/L分为实验组a和实验组b。对照组TSB<85.5μmol/L。结果①两实验组血清S100BB蛋白浓度较对照组均显着升高(P<0.01),两实验组间S100BB蛋白浓度无显着差异(P>0.05)。②两实验组NBNA评分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实验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③血清S100BB蛋白浓度与NBNA评分显着性负相关(P<0.01)。结论血清S100BB蛋白比TSB、B/A值能更早期预测新生儿胆红素脑病患病风险。
杜开先[8](2005)在《胆红素脑病时皮层及基底节BDNF表达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胆红素脑病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大脑皮层及基底节区的表达,从而为进一步研究BDNF在胆红素脑病中的作用打下基础。方法:通过腹腔注射胆红素建立胆红素脑病的动物模型,取出生4-6天豚鼠50只,体重40-50g,随机分为5个组:对照组(C组)、100mg/kg4小时组(T14h组)、100mg/kg8小时组(T18h组)、200mg/kg4小时组(T24h组)、200mg/kg8小时组(T28h组)。分别在给药后4h、8h灌注固定处死,取脑进行冰冻冠状连续切片,片厚20μm,用兔抗BDNF(1:400)抗体进行免疫组化ABC染色法,由外到内取三个视野计数大脑皮层及基底节区的阳性神经元数,多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而两两比较用最小显着性差异(LSD)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 在大脑皮层及基底节区均可见到阳性神经元,但前者明显多于后者。(2) T14h组与对照组相比BDNF在大脑皮层及基底节区的阳性神经元数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T24h组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3) T28h组与对照组相比BDNF在大脑皮层及基底节区的阳性神经元数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1),但T18h组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4) T18h组与T14h组、T28h组与T24h组相比BDNF在大脑皮层及基底节区的阳性神经元数均升高,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5) T28h组与T18h组相比BDNF在大脑皮层及基底节区的阳性神经元数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1)BDNF在正常新生豚鼠大脑皮层及基底节区均有阳性神经元表达,且BDNF在大脑皮层的阳性神经元数明显多于基底节区;(2) BDNF在胆红素脑病早期表达降低,随后随着损伤时间及程度的加重而表达增高;(3) BDNF在血清
王巍,王卫霞,王丹巧[9](2004)在《微透析在我国脑变性疾病的化学信息研究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 高等动物的脑是适应外环境的主要器官,脑的特殊功能是接受、传达和贮存信息。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主要以神经递质的变化为基础。要了解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过程,必须对神经细胞间隙中的化学物质进行动态监测。对离体脑组织进行分析,所提供的通常足一种静态的和混杂的结果。20世记80年代初由瑞典学者U.Ungerstedt发明的微透析技术是一种在麻
杨中民[10](2002)在《胆红素对脑的毒性和保护作用》文中研究表明
二、在体微透析检测胆红素脑病模型鼠EAA神经递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体微透析检测胆红素脑病模型鼠EAA神经递质(论文提纲范文)
(1)小胶质细胞激活在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发病机制中作用的动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前言 |
1. 精神分裂症概述 |
2. 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研究 |
3. 精神分裂症与小胶质细胞 |
3.1 精神分裂症的小胶质细胞假说 |
3.2 精神分裂症与小胶质细胞激活 |
3.3 精神分裂症小胶质细胞相关的基础研究 |
3.4 小胶质细胞激活在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
3.5 小胶质细胞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 |
第二部分 SD大鼠新生期双侧腹侧海马内立体定向注射脂多糖的研究 |
1. 研究背景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一、SD大鼠新生期双侧腹侧海马内注射LPS模型的创建 |
2.2 实验二:利培酮和米诺环素对SD大鼠新生期双侧腹侧海马内注射LPS模型的疗效研究 |
3. 研究结果 |
3.1 实验一 |
3.2 实验二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SD成年大鼠双侧腹侧海马内微透析泵注射GM-CSF的研究 |
1. 研究背景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2.2 实验药物的制备 |
2.3 实验器材 |
2.4 SD成年大鼠双侧腹侧海马内立体定向微透析泵埋植术 |
2.5 行为学检测 |
2.6 免疫组化方法 |
2.7 数据分析与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旷场实验 |
3.2 社交行为测试 |
3.3 前脉冲抑制 |
3.4 免疫组化结果 |
3.5 不同脑区内的小胶质细胞计数及行为学异常的相关分析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部分 C57BL/6小鼠母孕期腹腔注射PolyI:C模型的小胶质细胞相关研究 |
1. 研究背景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2.2 实验药物的制备 |
2.3 行为学检测 |
2.4 免疫组化方法 |
2.5 数据分析与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矿场实验 |
3.2 社交行为测试 |
3.3 前脉冲抑制 |
3.4 免疫组化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五部分 结论 |
第六部分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血红素氧合酶-1表达变化对肝硬化门脉高压并发肝性脑病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一. 材料 |
(一)临床试验 |
(二)动物实验 |
二、方法 |
1.动物分组 |
2.模型制备及给药 |
3.动物行为学观察 |
4.门静脉压力(portal vein pressure,PVP)的测定 |
5.血COHb及生化肝功的测定 |
6.血氨及脑组织氨的测定 |
7.脑组织含水量的测定 |
8.氧化应激反应的测定 |
9.组织病理学与蛋白表达 |
三、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一、临床试验 |
二、动物实验 |
1.动物模型制备成功 |
2.动物行为学改变 |
3.解剖观察 |
4.生化指标变化 |
5.血 COHb 变化 |
6.门静脉压力的变化 |
7.血氨及脑组织氨的变化 |
8.脑组织含水量的测定 |
9.氧化应激反应的变化 |
10.组织病理学及蛋白表达的变化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3)外源性激活素A对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大鼠脑组织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论文正文 |
前言 |
文献综述 |
激活素研究进展 |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专业论文发表情况 |
在读期间参与科研情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高胆红素血症对大鼠海马突触可塑性影响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及参考文献 |
(6)微透析技术与经脉脏腑相关的研究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微透析技术起源 |
2 微透析的基本原理 |
3 影响微透析技术的主要因素 |
3.1 半透膜 |
3.2 灌流速度 |
3.3 温 度 |
3.4 采 样 |
3.5 操 作 |
4 微透析技术应用与拓展 |
4.1 与高效液相色谱仪联用 |
4.2 与高效毛细血管电泳仪联用 |
4.3 与质谱联用 |
4.4 与生物传感器联用 |
5 微透析在针灸机理研究中的运用 |
6 微透析与经脉脏腑相关研究 |
(7)高胆红素血症足月新生儿血清S100BB蛋白的变化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1.2.1 血清TSB和ALB测定: |
1.2.2 血清S100BB蛋白测定: |
1.2.3 NBNA评分: |
1.2.4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血清S100BB蛋白、TSB浓度、B/A值 |
2.2 NBNA评分比较 |
2.3 实验组血清S100BB蛋白浓度与NBNA评分、TBS浓度、B/A值之间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8)胆红素脑病时皮层及基底节BDNF表达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
(10)胆红素对脑的毒性和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BR的神经毒性作用 |
2 BR对脑的保护作用 |
四、在体微透析检测胆红素脑病模型鼠EAA神经递质(论文参考文献)
- [1]小胶质细胞激活在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发病机制中作用的动物研究[D]. 朱芙蓉. 中南大学, 2014(02)
- [2]血红素氧合酶-1表达变化对肝硬化门脉高压并发肝性脑病的影响[D]. 尹雪莹. 大连医科大学, 2013(05)
- [3]外源性激活素A对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大鼠脑组织的保护作用[D]. 李瑞英. 山东大学, 2010(08)
- [4]高胆红素血症对大鼠海马突触可塑性影响实验研究[D]. 张超. 安徽医科大学, 2010(12)
- [5]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 刘辉,朱红岩,茆康卫,王海峰,苏海燕. 华西医学, 2009(11)
- [6]微透析技术与经脉脏腑相关的研究思考[J]. 刘婧,李晓民. 中医研究, 2007(07)
- [7]高胆红素血症足月新生儿血清S100BB蛋白的变化及意义[J]. 段江,梁琨,杨蕊,贺湘英,莫亚雄,戴梅. 医学信息, 2007(01)
- [8]胆红素脑病时皮层及基底节BDNF表达的实验研究[D]. 杜开先. 昆明医学院, 2005(03)
- [9]微透析在我国脑变性疾病的化学信息研究中的应用[J]. 王巍,王卫霞,王丹巧.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4(03)
- [10]胆红素对脑的毒性和保护作用[J]. 杨中民. 广东医学院学报, 2002(04)
标签:高胆红素血症论文; 米诺环素论文; 胆红素脑病论文; 新生儿胆红素脑病论文; 脑组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