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天津理工大学学报总目录(第20卷完)

2004年天津理工大学学报总目录(第20卷完)

一、天津理工学院学报2004年总目次(第20卷终)(论文文献综述)

黄丽君[1](2020)在《司法与行政二元体系下专利等同原则的重构》文中指出现代专利制度是围绕权利要求构建的制度,等同原则在权利要求字面含义的基础上扩张了专利权的保护范围。我国司法程序中广泛适用的等同原则,通常被定位于权利人与社会公共利益之平衡,为权利人提供公平保护,但这一定位不能维护中国在当前国际专利体系下的国家利益,中国应该根据国家利益之需要,系统性地重构等同原则。等同原则虽然仅在司法程序中适用,但行政审查程序作为专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机关对专利法具体条款的理解与适用,对司法适用等同原则影响深远,且等同原则的适用,同样会影响行政审查时投入资源的效率,进而影响中国专利制度的整体效率。此外,司法程序中适用的等同原则自身也面临诸多困境。正确定位中国专利制度在目前阶段能够发挥的功能,是理顺行政审查与等同原则的之间的潜在关系,化解等同原则适用困境的前提。文章围绕该主题,分五章进行论述。中国的等同原则受美国影响甚巨。第一章围绕中美两国等同原则的产生和发展,对等同原则进行简要介绍,论述了美国反垄断法对等同原则现代定位的塑造,以及美国现代等同原则的发展趋势。美国国内的等同原则整体处于收缩状态,且对等同原则的关注,已经从为权利人提供实质公平保护,演变为维护富有活力的市场竞争机制。第一章还简要回顾了中国等同原则的产生和发展,重点论述了中国的等同原则依然深受为权利人提供实质公平保护的价值观念影响,向权利人的利益倾斜明显。权利要求诞生于行政程序,行政审查的主体、思维、对具体条款标准的把握等均会对权利要求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后续等同的适用,第二章围绕等同原则的适用对行政审查中的优先权审查、修改超范围审查、三性审查、清楚条款的审查、功能性技术特征的审查与后续等同原则适用之间的关联关系展开。论证了等同原则目前的适用状态,使得中国专利司法程序和行政程序之间的摩擦进一步加深,使得中国专利制度的制度效率降低。第三章围绕司法程序适用等同原则的困境展开论述,具体为等同原则构成要件之间的矛盾性,且与中国经济技术现状不相匹配。等同原则本身即具备强化专利权的特征,使得这一问题更为突出的是,等同侵权在中国的专利诉讼架构中被作为判决的理由,而非诉讼请求,这使得权利人从证据义务中解脱,获得了本不该获得的程序利益,进一步强化了专利权,有碍公平竞争。这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极为不利。等同原则的适用,使得行政程序与司法程序的摩擦进一步加深,表面看来是具体规则层面的隔阂,实质是指引行政程序与司法程序的价值观并未统一。第四章围绕中国当前专利制度和等同原则的应然定位展开讨论,提出中国当前专利制度应定位于技术导流通道,在此背景下,等同原则应以国家利益为价值指引,定位于技术发达国家在中国的利益(尤其是美国)、权利人的利益、创新竞争机制的培育和维护之三元利益平衡。等同原则的功能发挥需要行政程序和司法程序合力向前,程序间的隔阂和摩擦应通过制度化的机制予以解决,因此,等同原则的重构是司法、行政、立法三位一体的重构。第五章的主要任务是提出解决路径:司法程序的重构重点在于等同原则构成要件的重构和诉讼程序的重构;行政程序可以为等同原则的重构提供助力,具体为提高行政授权标准,让更多导入中国国内的技术信息停留在公共知识层面;最后,立法应加强对处于行政闭环内的《专利审查指南》的备案审查,建立制度层面的司法权威。

宋敬[2](2020)在《《女中七才子兰咳集》研究》文中指出《女中七才子兰咳集》(以下简称《兰咳集》)为晚明文人周之标所编刊,作为一部男性编选的女性诗词集,它在编选思想上反映了明末的主情思潮,是晚明女性文学发展的投影。这本选集收录了明末冯小青、王微、尹纫荣、杜琼枝、刘玄芝、会稽女子、徐安生和佘五娘等八位女性(周之标原收录七位,后周又附上刘玄芝《宫词》,故而为“八位”)的135首诗词作品,以及同时代人和作50首。作为晚明重要的戏曲活动家和出版家,周之标编选《兰咳集》的目的,重在以选作传人,但也表现出选者的立场和倾向。选本体现出对才女们生平遭际和个体生命意识的关注,将女性放到主流文学中去品评的进步意识,也展示出当时文学圈对女性才华的接纳和认同。当然,周之标作为一个出版家,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时人阅读趣味以及商业因素考量的影响,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比较有话题性的才女(如冯小青等),以引起读者的兴趣,但客观上为女性作家其人其作的保存和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兰咳集》中所收才女作品题材广泛,凡男性作家所歌咏者,几乎皆有涉及。这些作品都有一个大致相同的倾向,即“向内写心”。女才子们书写出了对生命的体验,对自然山水的赞美,对周遭人事的态度,充分展示了女性才人的情怀与性灵。《兰咳集》所选七人作品风格在总体上表现出至情至性、不尚藻饰、清灵隽雅的特点外,也不乏各自的特点,这就使得《兰咳集》具有了丰富多彩的文学审美价值。其次,《兰咳集》保存女性作品,为被边缘化的才女更广泛地进入人们视野提供机会,也使该集具有了一定的文献价值。总之,《兰咳集》体现着作为士商二重属性的文人对女性作品编刊所持有的既注重大众审美取向,又注重文人视角的包容性观念;在女性文化方面,以才艺为重而非以身份为重的选录标准,使《兰咳集》成为晚明女性文学编刊潮流中“不同身份界限近于消解”现象的一个投影,是晚明时代出现的微光般的男女平等意识的反映。

邹淋[3](2020)在《追求自由与主体构建 ——陈铨“力”的文学思想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陈铨文学思想和戏剧创作多为学术界关注,尤其是多聚焦于他的“民族主义文学创作”所取得的成就。然而,就目前的研究状况而言,对陈铨的研究尽管已有近80年的历史,但仍然还是比较零散的,各自为阵,条块分割,缺乏整体性。针对这种现象,本文拟从人生哲学(或生命哲学),兼以文化哲学的维度,以他的“力”的文学思想为聚焦点来展开整体研究,探讨他的文学思想的本质特点,特别是他的“力”的文学思想特质和主要表现形态。论文分共为八个部分。在绪论中,也即第1部分,论文将从界定“力”的概念出发,梳理其哲学史的发展过程,并结合陈铨的思想发展,初步勾勒他的“力”的文学思想特点,同时对有关他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进行综述,阐释论文的写作目的,所运用的理论方法和创新之处。第2部分将着重研究在中国现代文学的语境中,“力”的文学思潮产生的原因与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陈铨“力”的文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创构情况、类型形态等,进行学理性和学术史的梳理。第3部分将对陈铨“力”的文学思想的意识结构进行论述,重点是其中的“自由的意志”、“精神的独立”、“心灵的自由”三个方面,目的在于探讨陈铨是如何理解“力”的,他的文学思想是如何以“力”为内核的,以及在此基础上,他又是如何通过“力”的文学思想来观照现实与人生的。第4部分将侧重探析陈铨“力”的文学思想所呈现的美学特征和表现形态,揭示他是如何将“力”以美的方式和形态呈现出来的,主要包括“力”的美学存在形态与美学价值形态两部分,前者主要表现出“摒弃中和”、推崇“对立”和“崇高”两个特征,后者则体现着求真、寓理、主情三种独有的特质。第5部分将认真厘清陈铨“力”的文学思想是如何在创作实践中体现的,也是要探析陈铨通过文学方式来展示人生的意义和新的生命形式的真正用意,主要包含“存在的叩问”、“灵魂的拷问”、“本体的透视”等三个部分的内容。第6部分将认真总结、归纳陈铨“力”的文学思想的三个艺术特点,即“冲力性”、“浪漫性”与“超越性”,由此探讨他是如何在文学实践中运用独特的艺术方式来展示“力”的思想和意识形态的。第7部分将认真探讨陈铨“力”的文学思想的理论局限性及其内在原由,并对此进行客观的评价。结语部分,也即第8个部分,将从文学史的维度论述陈铨“力”的文学思想的文学价值,对其文学史、文学思想史意义进行客观评价。本文的创作新点主要有:以“力”为论述的基点和主导线索,将陈铨文学思想和创作实践进行整体的人生哲学(生命哲学)审视,厘清“力”在他的文学思想和创作中所产生与发挥的内在机制及其功能作用。从人生哲学(生命哲学)维度审视陈铨“力”的文学思想,在本质上,可以说,“力”是他用以探讨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其目的就是要使“人”得以全面的发展,能够真正地摆脱封建专制对人的精神控制和奴役,让生命(人生)能够真正地获得一种超验的证明。因此,对陈铨“力”的文学思想进行认真探讨,从中也就能够从中看到中国现代文学在建构新的文学形态中,其间是如何关注和思考现代中国人新的生命(人生)意志和价值意义的确立和完善的,而这也是现代文学确立现代性价值的一个重要原由,是现代文学具有现代性精神品格的一个重要因素。

公冶健哲[4](2020)在《达尼伊尔·格拉宁的伟大卫国战争题材小说创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出生于1919年的俄罗斯着名作家达尼伊尔·格拉宁作为伟大卫国战争的参与者,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伟大卫国战争题材的创作,而作家在2012年获得俄罗斯“巨着奖”的小说《我的中尉》更是为当代俄罗斯战争题材作品的书写提供了一个新的范例。本文通过对格拉宁卫国战争题材作品的阅读与分析,结合当代俄罗斯军事文学的整体发展情况,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方面出发,以时间为依据对格拉宁所有的卫国战争题材作品进行了分类与研究。本文各章节的具体内容如下:绪论。首先阐明本文的研究背景,对格拉宁卫国战争题材小说的创作情况进行简单的说明,之后对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并对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进行阐释。第一章,以格拉宁创作于1975—1985年的伟大卫国战争纪实小说为研究对象,归纳作家在战争纪实小说创作中的题材选择、加工素材的艺术手法以及作品中的伦理向度和道德诉求。第二章,针对格拉宁创作于2000—2012间的伟大卫国战争题材小说在创作手法上的创新与转型,对格拉宁在新时期创作的伟大卫国战争题材小说中的“主观意识”以及个体战争反思中的“对话性”特征进行分析与说明。第三章,对格拉宁创作于2013—2017年的伟大卫国战争作品进行分析,重点论述该时期的格拉宁卫国战争题材小说中超越民族主义思维的局限、将战争本体视为人类发展历史进程中的共同悲剧加以审视与思考的普世人道主义伦理观。结语。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总结格拉宁卫国战争题材作品整体创作上的主要特点,以期说明格拉宁的卫国战争题材作品在当今俄罗斯文学语境中的重要地位与伦理价值。

车兰兰[5](2018)在《黄人与中国近代文学的转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人(1866—1913),是近代文学史上一位个性鲜明、思想崛奇、成果卓异的人物。在近代这一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中,黄人深受传统文化、吴地地域文化的浸染和西方文化的多重影响,前后思想发生了重要改变。他曾有志于仕途,然郁郁不得志;后执教东吴大学,潜心学术;入南社后欲以文革命,终理想破灭,因狂而殁。黄人是近代重要的作家、学者、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多重身份兼跨数个领域,在文学创作、文学理论、小说着译、办刊结社、文献编纂、教育改革、民主革命等方面均有建树。然而与同时代的梁启超、吴梅、王国维等人相比,黄人并未获得相应的地位,其在文学史上的价值也有待于更为深入的挖掘。本论文着眼于对身处特殊的文化背景下,思想复杂、着述宏富、经历曲折的黄人作较为全面的考证与论述,并作合理评价。论文主要从六部分加以剖析阐述:前三章主要是将黄人的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创作放置近代文学转型背景中去考察,这是论文的重点部分,黄人所处时代的过渡性特征在其文学理论、创作中得到鲜明的体现。首章探讨黄人《中国文学史》与近代新型文学史兴起的关系,追溯“中国文学史”的起源,将中国学术传统中的“文苑传”、“艺文志”、“书目提要”与近现代学科体系中的“文学史”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根本区别;梳理西方、日本的“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脉络,论述国人自着“中国文学史”出现的原因。通过对比窦、林、黄三部最早的文学史着作,进而分析黄着文学史的开创性、影响,也不回避它作为草创期文学史的局限。次章侧重于探讨近代文学批评的新变与黄人文学理论的关系,梳理古、近代文学理论批评衍变之轨迹,进而探讨黄人的小说理论、戏曲理论、诗歌理论、词学理论对古典文论的继承与创新,以及其在新旧思想冲突下所存在的局限。第三章聚焦黄人的文学创作实践研究,从题材、主题、艺术特色等方面解读黄人的诗歌与词,分析其所体现的新旧特征,最后综合论述黄人创作的成绩与不足,以及较文学理论存在的滞后性。后三章主要是围绕黄人的教育、出版、社团等文学活动展开,探讨他与近代文科教育、文学出版、文学社团发展的关系,体现了黄人严谨与开放的学术风气及对民主自由的热切追求。第四章梳理了黄人的求学活动、教育活动,尤其突出黄人对中国文科教育所作的贡献。黄人在东吴大学十三载,通过教学布道、讲学唱和、编写教材、主笔学报等教育活动,在思想启蒙、文科教育、培养人才等方面对近代文科教育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第五章分析黄人在中国近代出版转型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尤其是他与小说林社、国学扶轮社的关系,从黄人的报刊、图书出版活动中可以看出,他一方面倡导保存国粹,另一方面也积极引进了西学新知,既批判了封建文化专制,又传播了西方民主思想,对传统出版业向近代出版业的转型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最后一章则考察黄人与中国近代社团转型的关系,社团活动在黄人的文化活动中比例较大。本章中黄人入南社之契缘、入南社后的活动及其与南社同人的交游是重点,体现了在近代社团转型过程中,“新”与“旧”文化的碰撞。而黄人在社团的创作、文化、交游活动,不仅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和革命文学的发展,也代表了一代知识分子在历史变革中勇于担当、以笔为戎的真实写照。概之,黄人之一生,历经了半个世纪的世事沧桑,见证了时代的风云巨变,是中国近代文学转型的一个“推动者”和“见证者”。他的文学思想、创作与活动等,都体现了新旧文化过渡、传统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变时期的矛盾与融合。他的身上,既有传统文人积极入仕的济世情怀、感时伤世的忧患意识、对传统文化的执着坚守,困囿于时代的保守与局限,又有近代新型知识分子“启蒙救国”的远大理想、批判封建专制文化的革新精神、对民主自由的热切追寻和和立足于中西比较的创新精神。他既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承袭了李白、李贺、王仲瞿、龚自珍等先贤遗风;又借鉴了国外先进的文化和思想,有许多独立之见和创新之举,对吴梅、王謇、陈乃乾、陈大悲等后辈学者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文学从古典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黄人是不可忽视的一位,需要将其放置中国近代文学转型的大背景下,做更全面更客观的研究,同时分析他的典型意义。

张光润[6](2018)在《袁同礼研究(1895-1949)》文中研究指明袁同礼,字守和,祖籍直隶安肃,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生于北京南横街本宅,1965年病逝于美国华盛顿。在他出生之年,造就“同治中兴”的洋务运动,已在甲午海战中幻为泡影,一系列深刻影响中国近代变迁的大事件已是山雨欲来。中国近代图书馆运动“发轫”于三年后的戊戌维新。他在这场巨变中养成了新知和旧学,并以发展图书馆事业回应了那个时代,成就了自己在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中的先驱地位。1949年初旅美定居之前,他不仅领导全国最大的国立图书馆,并将它带向了世界,深度参与了近代社会的变迁。有关袁同礼的研究,近三十年来逐渐受图书馆界关注,相关专题论述层出不穷,至今仍是方兴未艾,但由于资料和视野所限,历史学界有关他在近代社会变迁上的讨论,尚不多觏。有鉴于此,本文在借镜图书馆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他学问和事业中的若干大事件作深入研究,着重强调其在近代变迁中的独特意义,并力图通过这些研究进一步拓展、丰富和深化袁同礼研究应有的内涵。全文除绪论、结语和所附《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外,主体部分由四个专题研究组成,分别从家世、成学、学问和事业方面作系统论述。第一章论述袁同礼家世及成长的时代,分析袁家由农村迁居城市的近代意义,及袁同礼童年成学时的新旧知识比重。第二章研究袁同礼近代知识结构的形成,既详论北大预科的成学背景及成绩,也重视在清华学校的第一份图书馆职业,及游学欧美对近代图书馆学新知的养成。清华学校部分,也简单梳理了近代图书馆史的发展特征;游学美欧部分,则着重讨论他在近代群学意义上广泛参与各种学术组织,及以近代目录学为中心的图书馆学新知的养成。第三章学问篇以《永乐大典》的访求和研究为例,结合他在中华图书馆协会和北平图书馆的任职经历,系统研究他的15篇研究成果,详述其中的编目方法的近代转变,典籍观念的新旧变迁,以及由此带来的《永乐大典》由流散史到阅读史的转变。第四章事业篇则以他去国之前精力所萃的国立北平图书馆为研究对象,从他宣示中外的三条立馆宗旨出发,分节论述他带领北平图书馆走向世界的近代化进程,以及这一进程所具有的近代意义。文末所附《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是撰写本文的资料长编,也是对正文的有益补充,为研究袁同礼在近代巨变中的独特地位提供了相对翔实的背景。

章佩[7](2018)在《老舍文集的选编出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文学体制的角度切入作家文集的编选,考察现代作家的作品在现当代不同时期的编选标准,从而深入思考文选运作的内在机制与行为动机,把握操纵作家文集编选标准的内在因素,摸清文学出版与文学发展的脉络具有必要性。本论文主要以老舍的文集编选出版为个案切入现代作家文集的编选研究这一论题,结合老舍的作品在民国时期、建国“十七年”时期、以及新时期以来的编选出版状况,来窥视不同时期的编选标准,思考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学场域中文学的内在运作机制,考察文集编选运作下作品如何经典化以及作家的形象如何建构的问题。除绪论与结语外,本论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旨在追溯不同时期老舍文集选编出版的历史,通过概述不同时期不同版本文集的出版背景、装帧设计、选目以及入选原因,厘清老舍文集选编出版所折射出的时代特点,为后两章的研究论述奠定基础。第一节回顾了民国二十五年万象版“现代创作文库”本《老舍选集》的出版情况,第二节回顾解放时期春明版“现代作家文丛”本《老舍文集》的出版情况,第三节介绍建国前期开明版“新文学选集”本《老舍选集》,第四节梳理新时期以来人民文学出版社版的三套老舍文集的异同。第二章主要结合老舍的作品在民国时期、建国“十七年”时期以及新时期以来的编选出版状况,借助于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思考不同时期的社会-权力场域中,“文学场”与“政治场”及“经济场”之间的关系,考察文学场域的内在运作机制。本章内容分为三节,分别从作家自我推介、出版机构牟利、文化体制规划这三个方面来论述老舍文集的运作机制问题。第三章的重点在揭示文集出版的建构功能,《老舍选集》、《老舍文集》、《老舍全集》等文集的选编出版是一个对老舍作品不断经典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对老舍形象不断建构的过程。随着不同时期对老舍文集的出版与再版,文艺界对于老舍的定位也相继发生着改变,由三十年代的幽默作家到建国初期的“人民艺术家”,再到八十年代以来的“语言艺术大师”,老舍形象的建构是一个与文集编选出版息息相关的动态的发展过程。

魏珂[8](2017)在《归属与自主:近代大学生教育身体史研究(1895-1937)》文中研究说明身体研究是近年来国内外人文社会学科研究关注的热点。我国教育界对身体进行了探讨,认为教育的身体转向,有助于回归人的本真存在,实现对人的生命关怀。大学生是近代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处于大变局中的近代大学生,在社会诸种力量影响下,他们身体的内与外、思想与行为等均在改变。本研究以身体为线索来探讨近代大学生身体的发展,将先前学界讨论教育问题的焦点从教育制度、教育思想等,转移到对教育主体的关注。研究视角的转移,意在从另一个新的、贴近“人”的角度观察受教育者的自我感知与成长,进而反思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体认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教育应如何影响和塑造人。通过梳理关于1895至1937年间我国大学生的相关史料,考察他们的身体变迁史,进而探讨国家与学生身体的归属关系规律,揭示影响学生身体发展的教育因素。基于这种思路,本研究首先探讨与分析了近代大学生身体的发展与变化,然后提出近代大学生身体变迁呈现出的特点。对近代大学生的发展与变化,本研究从六个角度进行剖析:一、大学生身体如何从家庭之身转变为学校之身,进而成为国家之身;二、近代大学如何努力把学生身体纳入学校的时空规训之中及学生对规训的因应与抗争;三、大学如何对学生身体进行野蛮化和卫生化改造,以塑造学生强健的体格;四、近代大学生的身体由“修身”向“修形”转变是如何发生的;五、大学生爱情、生理的追求特征;最后,探讨在民族存亡的社会大背景下大学生的生死选择。基于上述剖析,近代大学生身体与国家之间关系发展呈现出归属与背离的曲线,当国家危机严重时,身体的归属性开始变强,身体自主性变弱;当个人和国家矛盾加强时,身体自主性变强,归属性变弱。近代大学生的身体发展路线体现了其身体归属与身体自主间的统一与矛盾,大学生处身其间的应对与纠葛的历史是教育由“传统”而“现代”变化历程的一个具身化面向。与此同时,本研究认为近代大学生身体发展呈现出以下五个特特征:一、身体归属国家化。大学生身体与国家的强弱不可分割,进而救国紧密结合,故增加军训和有计划地体育训练,着重“增强国民体质”的卫生实践,是近代大学身体教育的基本特点。二、身体形塑外向化。与传统教育注重塑造学生个体内在的道德修养不同,近代教育强调“野蛮其体魄”,注重学生外在自然形体的改造;强调身体形塑和身体改造与社会改造、追求国家富强的关系。三、身体活动自由化。近代大学灵活的入学、转学和休学等制度,使得学生在校际、院际的流动有很大的自由度;大学生积极追求婚姻自由、性自由,和活动空间的自由。四、身体规训人性化。近代大学引进西方的大学管理制度,大学生管理包括时空管理、思想管理、制度管理、生活管理、学业管理。尤其是将学生的身体健康纳入管理范围,这是近代教育人性化的标志。五、身体表现多样化。近代大学生摒弃了传统社会读书人四平八稳的行事姿态,热心运动,参与革命,留学救国,其身姿活跃在社会各种场合。总之,近代中国大学生身体塑造适应了时代需要,但埋下了工具理性、轻视修心等伏笔。

张玄[9](2017)在《晚明笔记体小说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由于受到西方文学观念和理论方法的影响,笔记体小说被长期忽略,大量作品被排除在小说研究之外。而在现有的一些研究成果中,又缺乏对笔记体小说文体、理论方面的探索。在笔记体小说的发展中,学界普遍认为,明代笔记体小说的发展成就,前不及唐、宋,后不如清代,是一个“成就不高”、“地位尴尬”的发展阶段。事实上,明代笔记体小说不但总结了唐、宋笔记体小说发展成果,还对清代笔记体小说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具有重要的过渡意义。而在明代笔记体小说的发展中,中前期显得较为沉寂,随着思想文化和政治经济的转变,晚明时期呈现出异常繁荣的局面。晚明笔记体小说在作品数量急剧增长的同时,观念、文体、内容等方面也发生了改变,而发达的出版业也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晚明笔记体小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明代笔记体小说发展的最高成就,是一个颇具典型意义的发展阶段,也为我们了解明代笔记体小说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视角。本论文分为上、下两编,文体与文献研究并行。下编为《晚明笔记体小说知见传本叙录》,对现存的晚明笔记体小说作品进行大量搜集、整理工作,发掘新作品、新材料。《叙录》分为作家、着录、版本、内容四个部分。考证作家生平事迹,介绍作品着录情况。标注版本,尽可能的搜罗每部作品的所有版本,详细着录版本信息,并加以研究。内容方面,辑录作品序跋,前人题识。在较为扎实的文献基础上,展开上编文体理论的研究。首先,明确笔记体小说的概念和研究范围,梳理并思考前人的研究成果,总结出客观、合理的研究方法。其次,考索晚明笔记体小说观念,解决什么是笔记体小说以及笔记体小说有何文体特点,进而对晚明笔记体小说的分类、成书、编撰者等基本问题进行归纳研究,揭示其内在特点。在此基础之上,对晚明笔记体小说在传播中出现的禁毁、评点、插图、增补与摘录等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凸显其独特价值。晚明笔记体小说在文体方面,既有继承,也存在一定新变,对于这些新的文体特点,本文将采取宏观分析结合个案研究的方式,力图完整的呈现出其在叙事、语言、体制等方面的特点。最后,总结晚明笔记体小说的价值及其在笔记体小说史中的过渡意义,并客观的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不足和缺陷。本论文在避免“以西例律我国小说”的前提下,尽可能的使研究贴近文献,从晚明笔记体小说文献中来探索其发展的内在理路,对前人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深入探讨。既有从小说史的宏观角度对晚明笔记体小说进行观照,也有从具体作品出发,来做“以小见大”式的研究。籍此,来管窥明代笔记体小说的发展演变及其独特价值。

李才朝[10](2016)在《清代《诗经》研究概论与要籍提要》文中研究说明屋史上封《祷缝》的网注舆研究一直熟情不溅,徙其自身柬看,它既是“羲理府庳”,又是“三百葩缌”;它既能树立于朝廷政府之手以别世镇俗,又能凰行于文人士子之口以黠缀凰雅。徒蓣者接受的角度束看,“羲理”舆“葩缝"性耍的髓韶蒋换,又给《莳缝》的研究重新注入了强劲的推勤力。而《莳经》所蕴涵的儇值速不止玩味羲理舆黉文觐辞而已,多元祝角的推拓,亦使《莳缝》的研究畏盛而不衰。笔者勰焉,封《莳缝》性黉的不同髓勰,形成了《莳缝》阐释的不同模式,而《蔚短》“本髓周题"、“基本同题”的恝谶舆解泱,舆《诗》篇羲旨的推求,皆是以其性夤的髓韶餍根基。遣也是黄穿本篇瀚文的思路的出骚黠。本篇揄文寅分展上、下雨编,上编屠“清代《祷徭》研究概输”,下编屠“清代《莳短》要籍提要”。上编是徒《提要》撰寤遇程中所稹累的材料里,抽绎出四佃前人未曾或不太涉及的喜题做“孕史”的述输。兹醴寅小,文不逵意,不敢名单,亦鞋望舆前贤颉颃,故以“清代《莳缝》研究概谕”属名。《绪谕》部分首先考察“莳徭清早”之名的遁用性,韶焉它不虑榨属一代“莳缝旱"或“莳徭旱史’’的代稻。并考察“祷缝卑”舆“莳缝孥史”之名羲,勰扇“莳经孥史"是燮化骚展的“莳缝晕”,而“莳缝晕”则是稳定平衡的“莳缝孕史"。在分析现有“莳缝晕”定羲的基磋上,徒障释的角度,以属“莳徭晕”就是研究《莳经》舆《蒋缝》的阐释的一门翠钭亍。《概谕》第一章,“清人所绻承的《葑缝》闻释模式”,考输它们骚生舆赣展的魇史,阐述其核心诉求。遣畿獯模式,有的早在清代之前就已经僵化,有的御在清代焕骚出了一定的生横。《概谕》第二章,“《蒋缝》本髓同题研究犟隅”,所逶取的四倜同题焉:“孔子删诗锐”、“《莳序》”、“淫莳说”、“赋比舆"。梳理清人封遣些周题的代表性觐黠,以及由此形成的谕孚情憋。缝髓上韶餍清人封遣些同题的勰谶舆解泱,并没有跳出前人的窠臼。但是他们解泱同题的角度及所提出的遥摅,有些方面是超越前人的。网于“本髓同题’’,笔者倾向于采用纳秀鲍先生的用法,即将留用的“基本同题”稻焉“本髓同题”,而《莳徭》文本蕴涵的一些孥衍门频,诸如文字、音韵等则称爲“基本问题”。《概论》第三章,“《诗经》基本问题研究举隅”,选取的三个方面爲:“郑玄《诗谱》”、“古韵学”与“三家诗”研究。《诗谱》的研究在清代不仅创新了体例,而且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几乎恢复了《诗谱》的原貌,其功实伟。“古音学”与“三家诗”的研究,实是“清代诗经学”顶爲辉煌、最爲“别开生面”的部分。“古音学”在力纠吴械“叶韵説”的基础上,充分注意到谐声材料的价值,从而建立起益加可靠的古韵系统。“三家诗”研究亦具集大成的意义,着作体例的创新、三家归属的判定及对《诗》义的重新审订几乎使“三家诗”的研究发露无遗。《概论》第四章,爲“清人对《诗经》义旨的探求”,此前的研究并未见専门之论。该部分详细考察了清人在《诗经》义旨寻索方面的方法、旨趣、特点与不足。总体上认爲其对《诗经》义旨的讨论有“广收的气象”、“求是的精神”与“非圣的勇气”几大优点,但也明显地存在着主张与实践相背离、崇圣回护与炫博嗜奇的不足。《余论》简略论述了 “清代诗经学”的特点并做出评债,认爲其处于时代的交替地带,一方面是“传统诗经学”的集大成,另一方面又是“现代诗经学”的萌动,虽在总体上仍处“旧学”阶段,但其精彩程度超越了过往的任何朝代。下编爲“清代《诗经》要籍提要”,是课题项目《歴代诗经着述考》所独出的清代要籍部分。笔者尝奔走子北京、上海等地各大图书馆,连同所在本省藏书处,经眼之清代《诗经》着述,刻本、抄本、稿本、影本无虑五百余种,尚有二百余种未能寓目,此是日后工作的着力之处。由于清代部分整体上并未蒇事,故在要籍的选定上兼顾了经眼书籍的学术性与易得性,对ー些已经眼但学术价值较低的书目弃之不入。笔者认爲,以《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四库未收书辑刊》等爲代表的大型丛书,尽管它们因某些原因将部分书籍排除在外或没能收入,但它们现有的规模无疑是可以代表清代“诗经学”的水平的。所以所选要籍即以丛书所见爲主,并搜罗诸家遗集本与単行本,最终所入计有212种,占清人《诗经》着述的四分之一强。另外,对于部分清代着名大家的代表作,师已撰写提要并见之于出版物者,如胡承珙《毛诗後笺》、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陈奂《诗毛氏传疏》、魏源《诗古微》等,虽已另撰写提要亦不再收入本篇。《提要》《提要》之撰写并非易事,非赓博无以发其根柢,非返约无以审其英华,而是非同异之端,源流弃取之际,非我所能深辨;百家众ロ之説,千门万类之学,亦非我所能尽识。惟以前人爲师,效其体例,审其词气,揣摩口吻,仿佛脉络,乃劣成此编。然亦有所不爲,学舌鹦鹉不爲,抄胥不爲。固知不合于时,难适于用,覆瓿不枉也。

二、天津理工学院学报2004年总目次(第20卷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津理工学院学报2004年总目次(第20卷终)(论文提纲范文)

(1)司法与行政二元体系下专利等同原则的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
    二、概念界定
        (一)权利要求解释与等同原则之间的关系
        (二)本文讨论中涉及的专利
        (三)等同原则的定义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综述
        (一)等同原则的介绍性研究
        (二)等同原则构成要件及其限制性原则研究
        (三)等同原则与技术创新、经济发展关联关系研究
        (四)行政程序与等同原则的关联研究
        (五)美国等同原则研究现状
    五、研究框架与方法
第一章 等同原则概述
    第一节 等同原则在美国:从权利到竞争机制的一部分
        一、反垄断法影响下的专利法
        二、市场竞争视角下的等同原则:从公平保护到竞争机制下的限制
        (一)1890 年之前的等同原则:自然权利说主导下的“实质性改变”标准
        (二)1890-2000 年:利益平衡理念下的等同原则
        (三)2000 年后:竞争机制保护与促进理念下的等同原则
        (四)对等同原则的进一步限制:权利要求妨害原则
    第二节 等同原则在中国:根深蒂固的自然权利说
        一、法律阙如下的司法适用(1985 年-2000 年)
        二、司法解释框架下的广泛适用(2001 年-2008 年)
        三、等同原则的体系化(2009 年-至今)
    第三节 等同原则功能与价值再思考
        一、等同原则需回应中国潜在创新主体的现实需求
        二、等同原则对后生技术的捕获能力
第二章 行政审查与等同原则的适用
    第一节 优先权审查(先申请制度)与等同原则之间的摩擦
        一、优先权成立要件
        二、等同原则对优先权制度(先申请制度)的突破(中国)
        三、等同原则突破优先权制度后的利益归属
    第二节 修改超范围审查与等同原则的摩擦
        一、修改超范围的判断依据和方式
        二、等同原则对修超范围审查之突破(中国)
        三、等同原则突破修改超范围后的利益归属
    第三节 三性审查为重点的行政程序未夯实等同适用的基础
        一、三性审查的本质
        (一)布莱恩·阿瑟(W.Brian Arthur)的技术本质论
        (二)三性审查的过程
        (三)检索客体的表达:在专利分类体系中寻找位置
        (四)解构发明构思
        二、三性审查在适用等同原则时的价值
        三、被特别强调的三性审查扭曲了适用等同原则的基础
    第四节 清楚、功能性技术特征的审查未夯实等同原则的适用基础
        一、技术层面的清楚不能满足等同原则的适用前提
        二、流于表面的功能性技术特征审查不能满足等同原则的适用前提
第三章 司法领域等同原则适用之现实困境
    第一节 逻辑上无法自洽的构成要件
        一、等同原则构成要件与新颖性/创造性标准的混淆
        二、司法的迂回适用
    第二节 未真正适用过的侵权行为日时间基点
        一、侵权行为日为时间基点的意义及现实适用
        二、以侵权行为日为时间基点使行政程序和司法程序无法配合
    第三节 等同原则适用客体的主观性
    第四节 较相同侵权享有更多程序利益的等同原则
        一、免除了举证责任的等同侵权之诉
        二、免于举证的等同原则对专利民事诉讼模式的挑战
第四章 等同原则的应然定位
    第一节 国际专利体系下发达国家技术优势的利益实现
        一、建立道德优势
        二、TRIPS条约/TRIPS+(TRIPS plus)掩护下的贸易
        三、建立在技术优势上的专利掠夺
        四、日本的选择:将专利制度作为技术导流通道
    第二节 中国专利制度的技术导流功能不足
        一、创新与专利权的关系被扭曲
        (一)国家创新体系的网络化、非线性化特征
        (二)单向思维主导下的中国专利制度
        二、行政程序与司法程序合力不足
        (一)功利主义价值观指引下的行政程序
        (二)自然权利说主导下的司法程序
        三、重视技术信息导入、传播功能
        (一)技术信息导入、传播的必要性
        (二)美国在科技领域的引领地位
        (三)中国的务实选择
    第三节 技术导流通道下的等同原则
        一、中国等同原则下的三元利益平衡
        二、助力市场良性竞争机制塑造的等同原则
第五章 等同原则的重构
    第一节 司法程序中的重构:等同原则的自身重构
        一、消除等同原则构成要件之间的矛盾性
        二、去除等同原则对后生技术的捕获能力:以申请日作为等同判定的时间基点
        三、等同原则应回归辅助地位,回归民事诉讼程序
        (一)等同原则应归于辅助地位
        (二)等同侵权应限于权利人的请求
        (三)权利人应对等同的范围举证证明
    第二节 助力等同原则重构的行政程序
        一、提高创造性标准
        二、重视说明书的技术信息教导作用
        (一)严格限制功能性技术特征的使用
        (二)对专利法第 26 条第 4 款法律价值的回归
    第三节 立法层面对等同原则的重构
        一、建立《审查指南》人大常委会备案审查制度
        (一)《审查指南》的本质
        (二)《专利法》司法解释体现了立法目的
        (三)让立法审视行政闭环中的《审查指南》
        二、向专利行政程序导入司法权威:建立司法判例行政参考制度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2)《女中七才子兰咳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和基本思路
    二、研究现状
第一章 周之标生平及着作编刊
    第一节 周之标生平考述
    第二节 周之标创作、辑选及出版物述略
第二章 《兰咳集》编排体例及编选特点
    第一节 编排体例
    第二节 入选作家
    第三节 编选特点
第三章 《兰咳集》文本及评点
    第一节 选录作品之体裁
    第二节 选录作品之题材
    第三节 选录作品之风格
    第四节 《兰咳集》之评点
第四章 《兰咳集》之文献价值、文学意义和文化蕴含
    第一节 文献价值
    第二节 文学意义
    第三节 文化蕴含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追求自由与主体构建 ——陈铨“力”的文学思想论(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绪论
    1.1 概念提出:“力”的定义及哲学涵义演化
    1.2 意识关联:陈铨“力”的文学思想聚焦
    1.3 文献综述:陈铨“力”的文学思想研究概述
    1.4 研究设想:写作目的和理论依据
2.吐故纳新:陈铨“力”的文学思想之理论生成
    2.1 背景概述:“力”的思潮之勃兴与影响
    2.2 主旨归纳:“力”的美学涵义与文学表征
    2.3 理论特质:“力”的文学思想的认识与建构
3.聚焦主体:陈铨“力”的文学思想之意识结构
    3.1 “保持生命的自由”
    3.2 营造“高尚的人格”
    3.3 做“超世界的主体”
4.审美显现:陈铨“力”的文学思想之美学特征
    4.1 冲破“中和”的束缚
    4.2 推崇“对立”与“崇高”
    4.3 “崇高”美的价值形态
5.文本设计:陈铨“力”的文学思想之创作实践
    5.1 叩问存在
    5.2 审视灵魂
    5.3 透视本体
6.风格独创:陈铨“力”的文学思想之艺术特质
    6.1 活力性:生命潜流与冲力勃发
    6.2 抒情性:浪漫情怀与自我袒露
    6.3 超越性:艺术冥想与灵性显现
7.时代印记:陈铨“力”的文学思想之理论限度
    7.1 文学理念的偏颇
    7.2 创作手法的缺陷
    7.3 艺术价值的减损
8.结语
参考书目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4)达尼伊尔·格拉宁的伟大卫国战争题材小说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摘要
1 绪论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意义
2 1975—1985:战时场景的纪实性再现
    2.1 原型人物的艺术塑造
    2.2 “复调”叙事下的道德主题凸显
3 2000—2012:战争历史的主观化书写
    3.1 主体视阈中的战争聚焦
    3.2 “对话”场域内的战争反思升华
4 2013—2017:全知视域中的战争观照
    4.1 人物话语间的思想表征
    4.2 空间隐喻中的普世理想表达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5)黄人与中国近代文学的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相关概念的界说
    三、前贤研究概况
        (一)黄人着述整理
        (二)黄人生平研究
        (三)黄人《中国文学史》研究
        (四)黄人文学理论研究
        (五)黄人文学编纂研究
        (六)黄人文学创作研究
    四、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和意义
第一章 黄人与近代新型文学史的书写
    第一节 从“文苑传”“艺文志”“书目提要”再到“中国文学史”
        一、文苑传:为文学家立传
        二、艺文志: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三、书目提要:指示门径
        四、“文苑传”、“艺文志”、“书目提要”与“文学史”的区别
    第二节 从国外的“中国文学史”到国人自着文学史
        一、早期西方、日本学者所撰“中国文学史”
        二、国人自着文学史的发生
    第三节 黄人《中国文学史》的独创性和开创性
        一、思想上的开拓性
        二、观念上的开创性
        三、内容上的创新之处
        四、体例上的创新之处
        五、方法上的创新之处
    第四节 黄人《中国文学史》的矛盾与局限
        一、《中国文学史》的矛盾
        二、《中国文学史》的局限
    第五节 黄人《中国文学史》之影响
        一、对中国文学研究的影响
        二、对中国文学史编写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黄人与中国近代文学批评的新变
    第一节 中国近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发生
    第二节 黄人的小说理论
        一、古、近代小说理论之衍变
        二、黄人小说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黄人小说理论的局限
        四、黄人小说理论之影响与贡献
    第三节 黄人的戏曲理论
        一、晚清戏曲理论批评概况
        二、黄人戏曲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黄人对元、明戏曲的批评
        四、黄人戏曲理论之影响与贡献
    第四节 黄人的诗学理论
        一、晚清诗坛之概况
        二、黄人诗歌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黄人对唐、清两代诗人的评价
        四、黄人诗学理论评价
    第五节 黄人的词学理论
        一、晚清词学概况
        二、黄人词论的主要内容
        三、黄人词论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黄人的文学创作实践
    第一节 黄人文学创作概况
    第二节 黄人的诗歌创作
        一、黄人诗歌创作的主题
        二、黄人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三、“诗界革命”背景下的黄人诗歌
    第三节 黄人的词创作
        一、黄人词题材
        二、黄人词的特点
        三、晚清词学视野中之黄人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黄人与中国近代文科教育的转型
    第一节 书院制度的近代化与新式学校的产生
    第二节 黄人的求学活动
        一、私塾教育的“旁听生”
        二、博览群书,广涉诸学
    第三节 黄人的教育活动
        一、黄人早期的教育活动
        二、黄人与东吴大学
    第四节 黄人对近代教育的贡献
        一、思想启蒙方面
        二、文科教育方面
        三、培养人才方面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黄人与中国近代文学出版之转型
    第一节 晚清出版概况
    第二节 黄人创办的报刊
    第三节 黄人与小说林社
        一、黄人与小说林社的关系
        二、黄人在小说林的编辑、出版活动
        三、黄人与小说林社同人的交游
        四、黄人对小说林社的影响
    第四节 黄人与国学扶轮社
        一、国学扶轮社创办的背景与时间
        二、黄人与国学扶轮社的关系
        三、黄人在国学扶轮社的文学史、辞书编纂与古籍刊印活动
        四、黄人与“国学扶轮社”同人的交游
        五、黄人对国学扶轮社的影响与贡献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黄人与中国近代文学社团之转型
    第一节 近代社团的发展及其特点
    第二节 黄人与三千剑气社
    第三节 黄人与南社
        一、黄人入南社之缘由
        二、黄人入南社后活动概述
        三、《南社丛刻》所选黄人之诗文
        四、黄人与龚自珍诗风之比较
        五、黄人与南社同人的交游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6)袁同礼研究(1895-1949)(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综述
    三 主要史料和章节安排
第一章 家世与童年(1895-1913)
    第一节 家世考
        一 曾祖移居京师
        二 祖父定居京师
    第二节 童年
第二章 成学之路(1913-1924)
    第一节 北大预科
        一 入学前的北大预科
        二 入学后的预科调整
        三 预科成学
    第二节 以图书馆为志业(1916-1924)
        一 水木清华四寒暑
        二 游学美欧
    第一节 缘起
        一 《永乐大典》的编纂和流传
        二 全祖望和缪荃孙的研究
    第二节 袁同礼的调查与研究
        二 系列调查研究及影响
第四章 主持国立北平图书馆(1929-1948)
    第一节 作中国文化之宝库
        一 访购中西书籍
        二 使受学之士观摩有所
    第二节 通中外图书之邮
        一 出版品交换
        二 善本寄美保存
    第三节 树长治久安之基
结语
附录一 :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7)老舍文集的选编出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文集选编
    二、作家文集选编出版的研究现状
    三、课题研究内容
    四、研究意义与价值
第一章 老舍文集的选编出版情况概述
    第一节 万象版“现代创作文库”本《老舍选集》
    第二节 春明版“现代作家文丛”本《老舍文集》
    第三节 开明版“新文学选集”本《老舍选集》
    第四节 人民文学版《老舍文集》与《老舍全集》
        一、1980年版《老舍文集》
        二、1999年版《老舍全集》
        三、2013年版《老舍全集》(修订版)
第二章 老舍文集选编出版的运作机制
    第一节 作家自我推介
    第二节 出版机构牟利
    第三节 文化体制规划
        一、组织化的运作方式
        二、序言中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第三章 老舍文集选编出版的建构功能
    第一节 文集出版与作品经典化的建构
        一、作家的筛选
        二、读者的肯定
    第二节 文集出版与老舍形象的建构
        一、“幽默作家”
        二、“人民艺术家”
        三、“语言艺术大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作者硕士阶段科研、获奖情况一览表

(8)归属与自主:近代大学生教育身体史研究(1895-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价值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五、概念界定与理论参照
第一章 “国”与“家”:近代大学生出现及其身体归属
    第一节 近代大学生的群体及其身体概况
        一、近代大学生的出现和壮大
        二、近代大学生的地区、校际、院际分布
        三、近代大学生的性别和年龄
        四、近代大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籍贯
    第二节 救亡图存社会背景下的大学生身体教育观变迁与实践
        一、近代中国的教育转型
        二、近代人才观中的身体
        三、中国近代大学身体教育实践概述
    第三节 国家化趋势下学生身体自由的日渐衰落:以拖尸为例
        一、新生下水:“拖尸”活动的对象与目的
        二、存废之争:“拖尸”引发的争论与结局
        三、“身体”与“文化”:“拖尸”活动的深层次分析
第二章 “内”与“外”:大学生身体活动的时空展演
    第一节 按部就班:近代大学的时间安排
        一、寒来暑往:校历的变迁
        二、从早到晚:每日的时间安排
    第二节 四角天空:出入限制
        一、出入有牌:请假证明
        二、私人重地:难进难出的宿舍
    第三节 威威讲堂:规矩的学生
        一、点名考勤:身在曹营心在汉
        二、难治之症:学生旷课缺课问题
        三、自修室:第二课室
第三章 “强”与“健”:大学生教育中身体保护新举措
    第一节 强身健体:近代大学生的体育与军训
        一、大学生体育强迫运动
        二、近代大学生的运动比赛
        三、严格的规训:近代大学生的军训
    第二节 保卫身体:近代大学生的卫生教育和疾病预防
        一、近代大学卫生教育和卫生措施
        二、学生卫生运动
        三、大学生个人卫生思想与习惯
    第三节 面对疾病:近代大学对学生疾病的关照
        一、多重压力下的大学生身体状况堪忧
        二、近代大学医疗制度建立和学生体检
        三、近代学生疾病的治疗及其感受
第四章 “神”与“形”:大学生身体形塑重心的转变
    第一节 礼与形:仪式中的大学生身体
        一、传统祭祀方式的流变
        二、为国为校:仪式和学生身体展演
    第二节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礼貌与姿态
        一、清末大学堂中传统礼仪的浸染及影响
        二、民国时期大学生礼仪规训
    第三节 展现自我:近代大学生服饰的流变
        一、化为一统:统一的制服
        二、追求美丽:个性化的服饰
    第四节 革命与自主:身体形象的改造
        一、革命从头开始:剪发的故事
        二、缠足与放胸:我的身体我做主
        三、看与被看:女学生身体裸露的革命
第五章 “爱”与“欲”:大学生的爱与性
    第一节 近代大学生的婚姻状况与爱情观念的变化
        一、传统婚姻观念的影响与现代自由恋爱的浸染
        二、近代大学生的婚姻调查数据
        三、近代大学生身体归属及其婚姻案例分析
        四、异性身体的魅力:大学生之自由求爱
    第二节 近代大学生的性行为
        一、大学生的性行为:从张竞生《性史》谈起
        二、各种性行为:《申报》中大学生的性爱世界
        三、学校对学生性行为的约束与学生的抵制
第六章 “生”与“死”:大学生的身体毁灭与干预
    第一节 英年早逝:近代大学生死亡的情况
        一、近代大学生早逝的数量和原因
        二、学校和社会对学生突然死亡的应对
    第二节 魂归何处:近代大学自杀与干预
        一、近代大学生自杀概况统计
        二、自杀的原因分析
        三、自杀的结果、善后与干预
        四、自杀个案分析
    第三节 我以我血荐轩辕:为民族民主而死
        一、断指血书为哪般:五四运动中大学生的身体展演
        二、喋血三·一八
        三、救国岂止在口头:“九·一八”与“一·二八“爱国运动
    第四节 近代大学生的生死观
        一、人的身体是属于社会与国家的
        二、自杀是自己选择死亡的权利
        三、人应该追求生命的价值
        四、生死本轮回
结语
    一、从身体自主到人的解放
    二、中国近代大学生的身体特征
    三、大学生身体教育观实践的利弊及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9)晚明笔记体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及范围的界定
    二、已有研究成果之梳理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上编 晚明笔记体小说研究
    第一章 晚明笔记体小说文体观念考索
        第一节 创作者视域下的笔记体小说观念——以晚明笔记体小说序跋为研究对象
        一、晚明笔记体小说序跋概观及其整理
        二、晚明笔记体小说序跋的分类及其特点
        三、创作者视域下的笔记体小说观念
        第二节、接受者视域下的笔记体小说观念——以晚明笔记体小说的着录为研究对象
        一、官修目录对于笔记体小说的着录——以《文渊阁书目》和《内阁藏书目录》为中心
        二、史志目录对于笔记体小说的着录——以《国史经籍志》为中心
        三、私家目录对于笔记体小说的着录——以《晁氏宝文堂书目》、《百川书志》、《澹生堂藏书目》、《脉望馆书目》为中心
        四、接受者视域下的笔记体小说观念
        第三节、传播者视域下的笔记体小说观念——以晚明笔记体小说出版为研究对象
        一、晚明笔记体小说的出版概况
        二、晚明笔记体小说的出版特点
        三、传播者视域下的笔记体小说观念
    第二章 晚明笔记体小说的分类
        第一节 晚明笔记体小说分类及其特点
        一、传承与创新的交融
        二、中国笔记体小说史中的昙花一现
        第二节 从分类来看晚明笔记体小说的发展
        第三节 晚明笔记体小说分类的意义
    第三章 晚明笔记体小说的成书
        第一节、晚明笔记体小说的创作方式: 自撰和杂抄
        一、自撰类笔记体小说的创作概况及其特点
        二、杂抄类笔记体小说的创作概况及其特点
        第二节、晚明笔记体小说的成书方式: 集腋为裘和集中写作
        一、集腋为裘式成书的概况及其特点
        二、集中写作式成书的概况及其特点
        第三节、晚明笔记体小说的命名
        一、晚明笔记体小说的命名方式
        二、晚明笔记体小说命名的特点
        三、晚明笔记体小说的命名与文体意识
        四、晚明笔记体小说命名与成书方式
        第四节、晚明笔记体小说材料的来源
        一、读书
        二、见闻
        三、藏书
        四、稗贩
    第四章 晚明笔记体小说编撰者研究
        第一节、晚明笔记体小说编撰者的来源及其特点
        第二节、晚明笔记体小说编撰者的编撰动因
        一、广见闻、资考证、益教化、供谈助
        二、居家无聊时的消遣
        三、补史之不足
        四、文献的保存和流传
        第三节、影响编撰者创作的因素
        一、环境
        二、个人经历
        三、学问、出身
        四、职业
        第四节、藏书家与晚明笔记体小说
        一、藏书家与笔记体小说关系之概述
        二、晚明藏书家的编撰活动
        三、藏书家对笔记体小说发展的贡献
        余论
        第五节、“博学之风”与晚明笔记体小说
        一、明代“博学之风”源流论
        二、“博学之风”影响下的晚明笔记体小说
        三、“博学之风”与晚明笔记体小说的时代特征
    第五章 晚明笔记体小说的传播研究
        第一节、晚明笔记体小说禁毁研究
        第二节、晚明笔记体小说评点研究
        第三节、晚明笔记体小说插图研究
        一、晚明笔记体小说插图的类型
        二、晚明笔记体小说插图的形式和内容
        三、晚明笔记体小说插图的特点
        余论
        第四节、晚明笔记体小说的增补与摘录
    第六章 晚明笔记体小说的文体特性
        第一节、晚明笔记体小说文体的自觉与多元化
        一、文体认知的自觉
        二、理论的自觉
        三、文体的多元化
        第二节、清真隽永: 独树一帜的小品体语言风格
        第三节、叙事的张力: 传承创新的《续耳谈》
        第四节、晚明笔记体小说体制的新变
        一、晚明笔记体小说的丛编与类编
        二、辑稗为史: 《名山藏广记》的纪传体体例
    第七章 晚明笔记体小说的价值和地位
        第一节、钩沉历史: 晚明笔记体小说的文献价值
        第二节、考镜源流: 晚明笔记体小说的理论价值
        第三节、传承开拓: 晚明笔记体小说的文体价值
        第四节、承前启后: 晚明笔记体小说的过渡意义
    结语
下编晚明笔记体小说知见传本叙录
    凡例
    志怪
    杂事
    杂录
    谐谑
    小品
    说丛
    说汇
    存目
附录: 《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文言卷》晚明笔记体小说订补
参考文献
樱桃河忆往(代后记)
读博期间发表成果

(10)清代《诗经》研究概论与要籍提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诗经清学”还是“清代诗经学”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清代《诗经》研究概论
    第一章 清人所继承的《诗经》阐释模式
        第一节 用《诗》之义
        第二节 释《诗》之言
        第三节 考《诗》之史
        第四节 赏《诗》之文
    第二章《诗经》本体问题研究举隅
        第一节 孔子删诗説
        第二节 《诗序》
        第三节 淫诗説
        第四节 赋比兴
    第三章 《诗经》基本问题研究举隅
        第一节 郑玄《诗诸》
        第二节 “古韵学”
        第三节 “三家诗”
    第四章 清人对《诗经》义旨的探求
        第一节 探求《诗》旨的方法
        一、涵泳文本
        二、知人论世
        三、借重比兴
        第二节 《诗》义説解的旨趣
        —、因言悟道
        二、《诗》教训世
        三、文学兴味
        第三节 清人《诗》旨探求的特点
        —、不主一家——广收的气象
        二、平心裁论——求是的精神
        三、不媚朱子——非圣的勇气
        结语
        第四节 《诗》旨探求中的不足
        —、对“涵泳本文”的背离
        二、回护先贤
        三、炫博嗜奇
    余论:清代《诗经》研究的总体特征与评价
清代《诗经》要籍提要
    凡例
    一、注解类
    二、文字音义类
    三、三家诗类
    四、名物制度类
    五、诗序诗谱类
附表:《要籍提要》着作的其它主要版本
参考文献
谢辞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天津理工学院学报2004年总目次(第20卷终)(论文参考文献)

  • [1]司法与行政二元体系下专利等同原则的重构[D]. 黄丽君.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9)
  • [2]《女中七才子兰咳集》研究[D]. 宋敬.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3]追求自由与主体构建 ——陈铨“力”的文学思想论[D]. 邹淋. 浙江大学, 2020(01)
  • [4]达尼伊尔·格拉宁的伟大卫国战争题材小说创作研究[D]. 公冶健哲. 浙江大学, 2020(08)
  • [5]黄人与中国近代文学的转型[D]. 车兰兰. 江西师范大学, 2018(02)
  • [6]袁同礼研究(1895-1949)[D]. 张光润.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7)
  • [7]老舍文集的选编出版研究[D]. 章佩. 安徽师范大学, 2018(01)
  • [8]归属与自主:近代大学生教育身体史研究(1895-1937)[D]. 魏珂.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7)
  • [9]晚明笔记体小说研究[D]. 张玄.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7)
  • [10]清代《诗经》研究概论与要籍提要[D]. 李才朝. 山东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2004年天津理工大学学报总目录(第20卷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