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黄颗粒治疗黄疸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观察

苦黄颗粒治疗黄疸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观察

一、苦黄颗粒治疗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张景媛[1](2021)在《基于生物信息学的茵陈蒿汤和茵栀黄颗粒抑制肝脏炎癌转化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病毒性肝炎的慢性感染可能会进一步导致肝硬化、肝癌的发生。在临床疾病的诊疗过程中,慢性乙(丙)型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是常见的疾病发展转化规律。这种疾病发展转化规律可视为典型的“炎癌转化”过程。茵陈蒿汤出自东汉张仲景所着的《伤寒论》,由茵陈、栀子、大黄组成,是中医治疗湿热黄疸的主方。茵栀黄颗粒是以茵陈蒿汤为基础方,经组方加减制成的现代药物剂型。该组方由茵陈、栀子、黄芩和金银花4味中药提取物所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表明茵陈蒿汤对肝胆具有显着的保护作用,还具有抑制肝纤维化和抗肿瘤的作用。由于中药组方成分复杂,茵陈蒿汤和茵栀黄颗粒具体的作用机制难以阐释清楚。从网络的角度分析茵陈蒿汤作用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协同作用,有助于为进一步开展茵陈蒿汤的基础实验研究以及对茵栀黄颗粒应用范围拓展提供合理的参考和借鉴。由此可见,应用整合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乙(丙)型肝炎导致的肝脏炎癌转化关键基因和作用机制,以及茵陈蒿汤和茵栀黄颗粒抑制乙(丙)型肝炎导致的肝脏炎癌转化机制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及临床价值。研究目的本研究应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旨在分析乙(丙)型肝炎导致的肝脏炎癌转化关键基因和作用机制。从网络的角度全面地分析茵陈蒿汤抑制乙(丙)型肝炎导致的肝脏炎癌转化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协同作用,希冀为进一步开展茵陈蒿汤的基础实验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此外,本研究基于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希冀为茵栀黄颗粒抑制乙(丙)型肝炎导致的肝脏炎癌转化作用机制进行预测,为进一步拓展药物的应用范围提供参考和借鉴。研究方法1.生物信息学分析在GEO数据库中获取符合筛选要求的基因芯片数据集,使用limma包对筛选的基因芯片数据集进行差异表达分析,得到差异表达基因相关数据。使用STRING数据库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蛋白互作分析,得到相关联的蛋白信息,在Cytoscape软件中构建蛋白互作网络。Cytoscape软件中的MCODE插件可以在庞大的基因网络中进行聚类构建功能模块。对关键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获取差异基因在多个层面中的功能注释。此外,使用KM plotter、GEPIA等数据网站对分析得到的关键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生存分析、表达水平分析、关联性分析等。2.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分析通过检索数据库收集有关茵陈蒿汤和茵栀黄颗粒相关化学成分的研究文献,将茵陈蒿汤和茵栀黄颗粒的化学成分导入PubChem数据库,获得中药化学成分简化分子线性输入规范信息(SMILES),将其导入SuperPred、SwissTargetPrediction等数据库中获取化合物的已知或预测靶点。将以上数据在Cytoscape中进行Merge合并,获得茵陈蒿汤和茵栀黄颗粒抑制乙(丙)型肝炎导致的肝脏炎癌转化潜在靶点。将潜在靶点在STRING数据库中进一步分析,获取潜在靶点的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MCODE、CytoHubba等插件可以用于对潜在靶点的蛋白互作网络进行模块分析。此外,使用DAVID数据库对关键的潜在靶点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使用Autodock软件对关键的潜在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从PubChem数据库下载小分子药物的化学结构,转变为mo12格式文件,添加电荷后,保存为pdbqt文件。在PDB数据库中进行蛋白构象筛选并下载pdb格式的文件,删除水分子,分离原配体小分子等,并进行加氢、加电荷等操作。之后确定活性口袋的位置。PDB数据库里包括实验确定的生物大分子(蛋白质,DNA,RNA)的原子级三维结构。Autodock Vina被应用于对配体和受体进行对接运算。根据在Autodock软件操作中确定的Grid Box坐标与盒子大小进行分析运算,根据结合自由能对成分进行筛选排序。最后,在Pymol软件中对对接得到的受体——配体复合物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1.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在乙型肝炎炎癌转化作用机制的研究中,通过基因表达谱GEO数据集和TCGA数据的综合分析,筛选得到了乙型肝炎炎癌转化的22个重叠差异表达基因。对22个重叠的差异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GO条目显示重叠差异基因富集在细胞分裂、有丝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和细胞核条目上。KEGG通路富集结果显示,重叠的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卵母细胞减数分裂通路和细胞周期通路。该研究鉴定了 5个关键基因(CDK1,MAD2L1,CCNA2,PTTG1,NEK2)。此外,构建了由 PTTG1、MAD2L1、RRM2、TPX2、CDK1、NEK2、DEPDC1和ZWINT组成的预后基因标记,它们在预测总生存期方面表现良好。在丙型肝炎炎癌转化作用机制的研究中,通过基因表达谱GEO数据集筛选出1个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和丙型肝炎相关肝细胞癌基因表达谱芯片数据集。整合分析发现6个与肝细胞癌发病机制及预后密切相关的关键基因:CCNA2、CCNB1、CCNB2、CDC20、CDK1、TOP2A。6个关键基因与肝细胞癌患者生存时间呈负相关,核心基因之间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关键模块中差异基因的GO条目显示,在生物过程中主要富集在染色体分离等条目上,在分子功能中主要富集在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活性等条目上,在细胞成分上主要富集在纺锤体等条目上。KEGG通路结果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周期、孕酮介导的卵母细胞成熟、卵母细胞减数分裂、细胞衰老等通路上。2.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分析结果在茵陈蒿汤抑制乙(丙)型肝炎导致的肝脏炎癌转化机制研究中,通过TCMSP检索得到茵陈蒿汤中44个有效成分。将有效成分对应的SMILES值导入Superpred和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中预测得到510个靶点。使用Cytoscape进行网络构建,结果发现茵陈蒿汤在抑制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过程中,存在共同靶点MMP2。茵陈蒿汤在干预乙型肝炎及其炎癌转化过程中,CDK1和TOP2A可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茵陈蒿汤抑制乙型肝炎炎癌转化和丙型肝炎肝硬化转化至肝细胞癌的过程中,AURKA、CCNB2、CCNB1、CDK1、TOP2A可能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KEGG通路富集显示,模块1、2和4关键基因主要富集在了孕酮介导的卵母细胞成熟通路、卵母细胞减数分裂通路、p53信号通路等上。而模块3的关键基因富集在JAK-STAT信号通路、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抗性通路、丙型肝炎通路等上。这可能与模块3的数据来源为疾病数据库有关,说明我们的研究在数据来源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茵栀黄颗粒治疗乙型肝炎机制研究中,茵栀黄颗粒的化合物从中国知网和PubMed数据库中获得,通过搜索Superpred、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化合物对应的靶点。乙型肝炎病毒的靶点数据来自TTD、PharmGKB和DisGeNET数据库。对上述数据使用Cytoscape 3.7.1进行可视化分析。生物网络确定了 13个潜在靶点。分子对接验证结果表明,CDK6、CDK2、TP53和BRCA1可能与乙肝治疗密切相关。此外,GO和KEGG分析表明,茵栀黄颗粒治疗乙型肝炎可能与转录的正调节、基因表达的正调节、乙型肝炎通路和病毒致癌通路有关。在茵栀黄颗粒抑制乙(丙)型肝炎导致的肝脏炎癌转化机制研究中,首先在中国知网和PubMed中搜索茵栀黄颗粒的成分,然后通过搜索Superpred、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化合物及其对应的靶点。乙(丙)型肝炎导致的肝脏炎癌转化的差异基因从TTD、PharmGKB及GEO数据库中获得。使用Cytoscape构建化合物——预测靶点网路和关键模块网络。研究结果发现茵栀黄颗粒在治疗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中存在共同的靶点MMP2;茵栀黄颗粒抑制乙型肝炎及其炎癌转化以及丙型肝炎肝硬化转化至肝细胞癌过程中,CDK1和TOP2A可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KEGG通路富集显示,模块1、2和4关键基因主要富集在了孕酮介导的卵母细胞成熟通路和卵母细胞减数分裂通路上。研究结论本研究综合运用网络药理学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在系统层面揭示了茵陈蒿汤和茵栀黄颗粒抑制乙(丙)型肝炎导致的肝脏炎癌转化的化学成分、作用靶点和信号通路。初步阐释了茵陈蒿汤和茵栀黄颗粒抑制乙(丙)型肝炎导致的肝脏炎癌转化作用机制可能与协同调控多个关键靶点和通路有关。本研究可为中药治疗肝脏炎癌转化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线索和思路,为进一步开展茵陈蒿汤和茵栀黄颗粒抑制肝脏炎癌转化基础实验研究以及促进茵陈蒿汤和茵栀黄颗粒在临床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张旭[2](2021)在《中药治疗对慢性HBV感染者HBsAg定量、HBsAg阴转影响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本文旨在研究中药治疗对慢性HBV感染患者HBsAg定量和HBsAg阴转率的情况,为临床提供循证依据。方法:在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万方(Wan Fang DATA)、维普(VIP)、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nese Clinical Trial Registry,Chi CTR)对2005-2021年文献进行检索。纳入标准:(1)研究对象满足《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2005版、2010年版、2015年版、2019年版任一版本中慢性HBV感染的诊断:HBsAg和(或)HBV DNA阳性6个月以上,可以为符合诊断标准的HBe Ag阳性慢性HBV感染、HBe Ag阳性CHB、HBe Ag阴性慢性HBV感染、HBe Ag阴性CHB中的任一状态。(2)干预措施试验组需使用中药(中草药、中成药、中药制剂或提取物)治疗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如包括中药+一般药物(常规护肝药、维生素等)、中药+NAs或干扰素、中药+NAs或干扰素+一般药药,对照组可为空白对照以及安慰剂、NAs、干扰素、一般药物的单用或联合使用。(3)观察指标必须包括HBsAg定量或HBsAg阴转率任一项。(4)试验类型为随机对照试验。排除标准:(1)研究对象合并有甲、丙、丁、戊肝或艾滋病毒感染等其它病毒感染者;或合并药物性肝损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代谢性肝病等其它肝病者;或肝纤维化、肝硬化、肝衰竭、肝癌患者;或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肺、肾、内分泌、造血系统疾病等其它系统疾病者。(2)试验组使用中医外治或针灸等其它中医治疗者。(3)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等其它观察性临床研究,非随机对照试验实验研究等其它研究类型以及个案报道、综述等。(4)不满足纳入标准或无法获得全文的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逐层筛选,将最终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利用Revman软件对统计量进行合并分析。结果:(1)16篇联合中药组治疗结束时总HBsAg阴转率与未使用中药组相比(RR=1.72,95%CI[1.39,2.12],P<0.00001,I2=0%);其中2篇与非抗病毒药物(RR=5.69,95%CI[0.79,40.91],P=0.08,I2=0%);8篇中药+NAs与NAs相比(RR=1.64,95%CI[1.27,2.12],P=0.0001,I2=0%);6篇中药+IFN与IFN相比(RR=1.70,95%CI[1.17,2.47],P=0.0005,I2=0%)。(2)中药联合抗病毒药(NAs、IFN)治疗24w时(RR=1.55,95%CI[1.21,1.99],P=0.0005)、48w时(RR=2.02,95%CI[1.28,3.17],P=0.002)与未联合中药治疗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3)7篇中药联合抗病毒治疗组在治疗结束时HBsAg定量(两组在治疗前HBsAg无统计学差异)与未使用中药组相比(MD=-0.27,95%CI[-0.44,-0.10],P=0.002),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中药联合西药抗病毒治疗能够有效降低HBsAg定量水平,提高HBsAg阴转率。此结论能够一定程度上为治疗HBV感染、提高HBsAg阴转率提供证据和治疗思路。但由于此次研究提供的证据等级不高,仍需要大样本、高质量的RCT文献支持。

陈梓洋[3](2021)在《基于体质学说之茵陈术附汤治疗慢乙肝黄疸-寒湿阻遏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在体质学说指导下茵陈术附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轻度黄疸(阴黄-寒湿阻遏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符合诊断标准的6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1例,最终对照组和治疗组各纳入患者30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平衡饮食,保证休息减少劳累,忌酒健康指导,对照组予服用恩替卡韦胶囊抗病毒;注射用复方甘草酸单铵S护肝;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退黄。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服用茵陈术附汤(机配免煎颗粒)治疗,每日2次,每次1袋,饭后100ml开水冲服。两组患者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积分、肝功能(ALT、AST、TBIL、DBIL、IBIL、ALB)、凝血功能PT等指标的变化情况,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对观察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对患者治疗后西医综合疗效的比较:疗程结束后,治疗组在治愈率及显效率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在西医综合疗效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对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ALT、AST)的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ALT、AST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在肝功能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患者治疗前后胆红素水平(TBIL、DBIL、IBIL)的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TBIL、DBIL、IBIL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比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4、对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蛋白(ALB)的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ALB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5、对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PT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PT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后两组P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对患者治疗后中医综合疗效的比较: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对改善患者中医症候方面的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症状体征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好转,中医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CHB轻度黄疸患者,体质为阳虚体质,证属寒湿阻遏者,辨证运用茵陈术附汤中西医结合治疗,相对于常规西药治疗疗效更明显,可有效改善血清TBIL、DBIL、IBIL、ALT、AST水平,明显减轻身目黄染、身重困倦、恶心呕吐、大便稀溏、饮食减少、胁肋疼痛、脘腹胀闷等中医临床症候,提高生活质量。2、运用体质学说指导临床,根据患者体质的个体差异辨证施方,更有利于标本兼治,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及运用前景。

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学分会[4](2020)在《八宝丹胶囊治疗病毒性肝炎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文中研究说明1 形成共识推荐意见/共识建议共识达成3条共识推荐意见,5条共识建议。见表1,2。表1 达成的共识推荐意见表2 达成的共识建议2 范围共识提出了八宝丹胶囊治疗病毒性肝炎的适应证、用法用量、疗程、不良反应、禁忌证和注意事项。适用于从事肝病诊疗的三级、二级医院的临床医生使用八宝丹胶囊治疗病毒性肝炎。3 药物基本信息3.1 处方来源八宝丹起源于明代,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应用历史,其配方及生产工艺为国家保密

吴姗姗[5](2020)在《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肝肾阴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恩替卡韦与单独使用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肝肾阴虚证)的临床疗效及炎症因子、氧化应激水平进行比较,阐明柔肝化纤颗粒对乙肝肝硬化进程的抑制效应及其可能存在的效应机制,以期探索出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安全又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延缓肝硬化进程。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予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治疗组予恩替卡韦分散片联合柔肝化纤颗粒治疗。进行为期48周的临床疗效观察。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在0周、24周、48周的血清HBV-DNA、肝功能(ALT、AST、ALB、TBi L)、肝纤维化四项(PCIII、IV-C、LN、HA)、炎症因子(TNF-α、IL-6、IL-8、IL-10)、氧化应激指标(ROS、MDA、SOD、GSH-Px)、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及不良事件。结果:1、临床总有效率比较:24周时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50%,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6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8周时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8.8%,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症候积分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在24周、48周时的中医症候积分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中医证侯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而疗效增加。3、病毒抑制情况: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均能有效抑制乙肝病毒,但两组组间在治疗24周、48周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肝功能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ALT、AST、TBIL均下降,ALB上升(P<0.05);治疗后24周、48周组内比较,治疗组ALT、AST、TBIL下降较对照组显着,ALB较对照组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48周时较24周更为显着,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5、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PCIII、IV-C、LN、HA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周、48周组内比较,治疗组PCIII、IV-C、LN、HA下降较对照组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48周时较24周更为显着,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6、炎症因子水平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6、IL-8)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IL-10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48周组内比较,治疗组TNF-α、IL-6、IL-8下降较对照组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48周时较24周的炎症因子改善程度更加明显,差异更具统计学意义(P<0.01)。7、氧化应激指标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ROS、MDA的表达均下调,SOD、GSH-Px的表达均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48周组内比较,治疗组ROS、MDA的表达的下调较对照组显着,SOD、GSH-Px的表达上调较对照组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48周时较24周的氧化应激指标改善程度更加明显,差异更具统计学意义(P<0.01)。8、安全性比较:在临床观察期间,两组患者的安全性指标,均未出现明显异常,治疗组有3例患者出现腹泻,未予药物治疗可5日内自行缓解,余患者无特殊不良事件发生。结论:1、柔肝化纤颗粒对乙肝肝硬化进程的抑制效应,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应激、抑制炎症因子水平有关。2、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恩替卡韦与单用恩替卡韦治疗代偿期乙肝肝硬化(肝肾阴虚证)的患者比较,前者在临床疗效、中医证候、抑制病毒复制、改善肝功能、改善肝纤维化指标、抑制炎症因子、抗氧化应激方面明显后者。3、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代偿期乙肝肝硬化(肝肾阴虚证)有着疗效确切的协同增效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黄宏华(SAKUNKAMJORNKIT LAKSIKA)[6](2020)在《中泰医学对黄疸病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对古今文献的理论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研究中医学和泰医学对黄疸病的认识,比较了两者之间的异同。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加深对黄疸病本质的认识,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进一步加强泰国与中国在传统医学领域的交流。通过对中医、泰医古今文献的整理研究,分析了黄疸病的病名、分类、病因病机、诊治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医、泰医对黄疸病认识的异同,认为中医和泰医在医学体系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两者的区别主要来自于中、泰两个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但在对黄疸病诊治的认识和方法方面却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泰医在诊断学上有唯物性的一面,在整体观和恒动观的运用上相似于中医,只是在细节上有差异。中医学与泰医学在发展中对自身和佛教的关系处理不同,泰医与宗教或者巫术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且它们存在的这种紧密联系并不缺少合理性,可将之视作泰医学的一大特色。两者来自不同的地域,在文化上有着本质区别,虽然中医、泰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有过交流沟通甚至融合,但是在知识的攫取和追溯方面,泰医主要是将佛教的诸多理论融于医学,最终构建成当前的泰医理论,而中医主要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理论探索中不断积累、不断完善形成了以整体观和辨证施治为特色的体系。由此可见,两者虽然在宏观上有着相似之处,但在医学认知以及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差别,在表达和内容的呈现上也有着本质区别。在文献数据挖掘处理方面,通过对文献进行检索与收集,主要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华医典》第5版已出版的泰医药着作中的相关信息,选择泰医各种古籍、医论、泰医经书、泰医本科规范教育教材等书籍。以CNKI、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为主库,对1999年至2019年来中医、泰医治疗黄疸的文献进行分析,在检索的时候主要采用关键词检索的方式,筛选文献,并对需要的文章进行全文下载;搜索顺序分为两步,第一步搜索“黄疸”一词,第二步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整理以Excel表格呈现数据,采用Excel表格集中管理最终的搜索结果,倘若数据正确无误,便刘其进行进一步统计分析。在统计的过程中,需要按照三个标准进行分类,一是按照证型分类,二是按照治疗原则分类,三是按照方药与剂量的配伍方式分类。结果在1999年至2019年范围内,搜索出42篇与中医黄疸治疗有关的文章,通过数据统计,得出其在临床中的辨证分型有3122例,通过统计其证型,得到证型19种,使用频数居最多的黄疸证型为肝胆湿热证(20/22.67%),常用的治法分别为清热利湿(31/35.23%)、利胆退黄(10/1.36%)、活血化瘀(8/9.09%)。常用的方剂为茵陈蒿汤加减(18/33.33%),茵陈五苓散(3/3.54%)、龙胆泻肝汤加减(1/1.85%)、消毒利黄汤(1/1.85%)、栀子大黄汤加减(1/1.85%)。涉及710味中药,有44味中药使用的频次在四次以上,有10味中药使用的频率达2.5%,使用频次最多是茵陈。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是具有清热功效的中药,其次是具有补虚功效的中药,使用频率排在第三位的中药是活血化瘀类型的药物,使用频率排在第四位的中药是具有利水渗湿功效的药物。药物归经频率分别是心(36/14.88%)、肝(65/26.86%)、脾(54/22.31%)、胃(52/21.49%)、肾(33/13.64%)。在泰医文献的数据挖掘方面,以“目黄”,“身黄”,“小便黄”,“黄疸”为检索字,检索有关黄疸病的文献27篇(使用频次84次)。收集治疗黄疸病的泰药57味,使用频数最多是假荜拔和肉豆蔻(8/6.35%),泰药的性味以热、辣、涩、苦为主。泰医药物关联数据挖掘算法设计频繁项集及支持度是肉豆蔻,疏果胡椒,假荜拔,疏果胡椒、假荜拔,肉豆载、假荜拔,肉豆蔻、假荜拔,肉豆蔻、疏果胡椒、假荜拔。目前并没有太多的学者将研究方向放在传统医学的对比上,研究方式相对比较落后。本文针对黄疸病的诊治,对比泰医与中医的治疗方法,总结中、泰医学治疗特色和异同。不仅能为后续研究提供相关资料,还有助于提升传统医学的研究水平,为研究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积累一点经验。

谢诗怡[7](2020)在《八宝丹对胆汁淤积小鼠肝脏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胆汁淤积指肝内外各种原因造成胆汁形成和(或)排泄障碍,反流入血液的所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及肝损伤的临床综合症,可进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衰竭。根据胆汁淤积的发生部位可将其分为肝内和肝外胆汁淤积两大类,肝内胆汁淤积疾病主要有病毒性肝炎、酒精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妊娠肝内胆汁淤积、各种病因导致肝硬化、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及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炎、药物性胆管病等;肝外胆汁淤积主要疾病和病因有胆管结石、先天性肝外胆管闭锁、胆总管/Oddi括约肌狭窄、胆管寄生虫病、胆总管囊肿、胆管及周围组织肿瘤压迫、胰腺癌、胰腺囊肿和慢性胰腺炎等。胆汁淤积使引起毒性胆汁代谢物质蓄积于肝内,出现胆汁淤积性病变,在多种细胞因子持续刺激下,肝实质细胞进一步受损,可发展为肝组织纤维化。肝纤维化主要病理改变为肝组织内细胞外基质的过度沉积,炎症反应是其重要机制之,在炎症因子作用下,纤维化介质与肝星状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实现肝星状细胞活化、增殖、转型,促进胶原、糖蛋白的合成,从而重构细胞外基质,导致肝纤维化,各种纤维化介质对细胞外基质的代谢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尤其是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肿瘤坏死因子-α、血小板源生长因子以及IL-6等,在促进细胞的增殖、迁移和转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同时激活的肝星状细胞释放活性氧类物质而反过来继续激活肝星状细胞以促进纤维化的发展。TGF—β1被认为是最强的促肝纤维化因子,在促肝纤维化中占关键地位,其纤维化作用为对细胞外基质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降低细胞外基质蛋白酶的活化,胶原酶的活性,减少其降解,使成纤维细胞发生趋化作用,从而促进诱发组织器官逐渐发生纤维化,目前研究认为,TGF—β1主要通过TGF/Smad信号转导通路来发挥促纤维化的作用。Smads蛋白是目前所知的唯一TGF-β受体的胞内激酶底物,是TGF-β信号跨细胞膜传入细胞核内的关键下游蛋白,调节核内靶基因的转录,从而发挥TGF-β1的生物效应。八宝丹是我国治疗肝胆系疾病的重要中成药,具有清利湿热,活血解毒,去黄止痛的功效,近年来已有多项研究发现,八宝丹可保护肝脏细胞,降低血清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水平,改善黄疽,且不良反应较少,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防治传染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等肝胆系疾病。进一步研究发现八宝丹可以改善肝纤维化大鼠的炎症反应及变性坏死,逆转肝纤维化,其抗纤维化机制尚未明确,是否通过影响转化生长因子β1实现肝纤维的逆转尚未有研究。Masson染色法利用胶原纤维含有碱性氨基酸,能与酸性染料进行结合而着色的特点对胶原纤维着色,光镜下胶原纤维呈亮蓝色或绿色,已有学者发现在Masson染色的作用下,慢性肝炎患者肝组织汇管区周围的Ⅰ型胶原蛋白比HE染色可更清晰的显示,进一步准确展示出慢性肝炎发展至肝纤维化的进程,可直观判定肝纤维化程度与范围。目前认为,肝脏纤维化主要与Ⅰ型和Ⅲ型胶原纤维有关,运用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法(Picric Sirius red,PSR),在偏振光法显微镜下能够在一张切片上对不同类型的胶原纤维定性及定量诊断,明确胶原纤维的种类及分布,可早期及时诊断肝组织纤维化病理状态,如:Ⅰ型胶原表现为橘黄色或红色,镜下可见其纤维排列紧密,具有很强的双折光性;Ⅲ型胶原纤维为绿色的细纤维,为疏松网状结构,具有较弱的双折光性。作为常用的两种方法,其在评价肝脏纤维化方面的比较尚未见报道。故本研究以ANIT诱导小鼠建立胆汁淤积性肝病模型,应用上述两种不同的染色方法观察胶原沉积情况,初步比较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法和Masson染色法两种方法在评价肝纤维化中的应用价值,并以八宝丹治疗,探讨其对胆汁淤积症小鼠的保护作用,通过免疫组织化学、RT-PCR研究TGF/Smad在小鼠肝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八宝丹对TGF/Smad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阐明其作用机制。目的观察八宝丹对胆汁淤积小鼠肝脏的保护作用及探讨其可能机制,为八宝丹治疗胆汁淤积性肝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15只昆明种雄性小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胆汁淤积组、八宝丹治疗组,每组5只。除空白对照组小鼠外,其余两组小鼠均一次性予灌胃1%α—萘异硫氰酸酯(α-Naphthyl isothiocyanate,ANIT)橄榄油溶液,按照 100mg/Kg剂量建立胆汁淤积模型。空白对照组每日予生理盐水灌胃1次,胆汁淤积组每日予生理盐水灌胃1次,八宝丹治疗组每日予八宝丹生理盐水混悬液灌胃1次。给药10d后麻醉后取血及肝组织。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s,TBA)、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碱性怜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谷氨酰转肽酶(丫-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白蛋白(albumin,ALB)、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层粘连蛋白(laminin,LN),Ⅲ型前胶原(type Ⅲ procollagen,PC-Ⅲ),Ⅳ型胶原(type Ⅳ collagen,C-Ⅳ)水平。肝组织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Masoon染色、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法观察其病理形态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组织TGF-β1、Smad3蛋白表达;RT-PCR 检测肝组织 TGF-β1、Smad3 mRNA 表达。结果血清学指标(1)肝功能指标:空白对照组、胆汁淤积组、八宝丹治疗组相比:ALT(42.44±4.93vs400.33±65.49 vs 144.16±38.66)、AST(171.09±22.30 vs 656.95±118.17 vs 315.81±75.65)、TBIL(6.31±0.91 vs 53.12±7.51vs 19.42±1.81)、DBIL(4.54±0.86 vs 48.49±7.08 vs 14.26±2.07)、ALP(158.82±39.18 vs 953.64±282.86 vs 535.99±131.42)、GGT(29.58±3.49 vs 159.49±24.78 vs 81.53±13.59)、TBA(39.01±3.05vs 339.47±167.73 vs 238.28±103.87),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LB(30.77±2.24 vs 22.47±2.03 vs 25.14±2.38),空白对照组与胆汁淤积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八宝丹治疗组与胆汁淤积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1。(2)肝纤维化指标:空白对照组、胆汁淤积组、八宝丹治疗组相比:HA(302.16±45.95vs 644.21±71.69 vs 443.79±47.06)、LN(135.13±49.31vs417.55±37.76 vs224.33±48.61)、PC-Ⅲ(12.15±1.87vs 24.94±2.02vs 16.15±1.03)、C-Ⅳ(37.12±2.00 vs74.98±4.34vs 54.92±4.44),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脏组织学(1)HE染色:空白对照组肝组织结构基本正常,肝细胞呈整齐排列;胆汁淤积组肝细胞大面积坏死,肝小叶结构大多破坏。八宝丹治疗组肝细胞形态结构较清晰,肝损伤明显改善,肝坏死面积减少。(2)Masoon染色:空白对照组可见少量胶原纤维。胆汁淤积组肝组织内大量蓝色胶原纤维沉积,已形成假小叶。八宝丹治疗组胶原纤维介于空白对照组及胆汁淤积组之间。空白对照组、胆汁淤积组、八宝丹治疗组纤维化面积(6.18±0.98vs39.37±3.89vs25.65±2.24),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空白对照组小鼠肝组织少量Ⅰ、Ⅲ型胶原显色。胆汁淤积组:肝组织中可见明显增多的橘红色Ⅰ型胶原粗纤维,形成小叶间分隔,Ⅲ型胶原增多。八宝丹治疗组主要为绿色细丝纤维的Ⅲ型胶原增多,Ⅰ型胶原较胆汁淤积组少。空白对照组、胆汁淤积组、八宝丹治疗组纤维化面积(5.56±0.61vs38.21±3.28vs20.65±2.01),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TGF—β1、Smad3蛋白在空白对照组肝组织中基本无阳性表达,胆汁淤积组表达显着增强,八宝丹治疗组阳性颗粒明显减少,染色程度减轻。空白对照组、胆汁淤积组、八宝丹治疗组相比:TGF—β1蛋白(0.95±0.21 vs6.52±1.01vs4.17±0.72);Smad3 蛋白(1.05±0.52vs6.89±1.29vs4.85±0.93),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T-PCR结果显示TGF—β1、Smad3 mRNA在空白对照组肝组织表达较少,胆汁淤积组表达显着增多,八宝丹治疗组表达升高。空白对照组、胆汁淤积组、八宝丹治疗组相比:TGF—β1 mRNA(0.44±0.05vs1.00±0.06vs0.66±0.02);Smad3 mRNA(0.63±0.04vs0.93±0.05vs0.79±0.03),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八宝丹可以降低ANIT诱导的胆汁淤积肝病小鼠血清中肝功能(TBA、TBil、DBil、ALT、AST、ALP、GGT)、肝纤维化指标(HA、LN、PC-Ⅲ C-Ⅳ)水平,减轻肝细胞病变及坏死,对胆汁淤积症有积极的治疗作用;减少肝胶原纤维沉积,预防肝纤维化。2.八宝丹可显着抑制的TGF—β1、Smad3 mRNA及蛋白的表达,抑制TGF-β1/Smad信号通路激活,与八宝丹的护肝作用有关。3.采用组织学染色法与HE染色评价肝纤维化程度,可同时明确当前肝脏损伤情况及肝纤维化程度。对比Masson染色法,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对胶原纤维有更好的特异性,结果明显,利于分型,是一种较好的胶原纤维染色方法,具有更大的优势。

杨昊昕,苟金,黄坡,戴雁彦,张秀文,辛玉,赵国桢,李博[8](2019)在《八宝丹胶囊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系统评价八宝丹胶囊联合常规治疗对病毒性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 Med)、PubMed和Cochrane图书馆,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8年11月11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根据纳排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采用根据GRADE系统推荐分级方法,对纳入研究的质量进行严格评价和资料提取,对符合标准的RCT进行Meta分析。共纳入6篇随机对照试验,包含受试者520名,干预措施为八宝丹胶囊加常规治疗,对照措施为单纯使用常规治疗。结果显示,八宝丹胶囊联合常规治疗在降低总胆红素(MD=-16. 25,95%CI[-19. 86,-12. 63])、丙氨酸氨基转移酶(MD=-26. 62,95%CI[-41. 18,-12. 06])、总胆汁酸(MD=-46. 02,95%CI[-49. 18,-42. 85])及提高临床有效率(RR=1. 34,95%CI[1. 13,1. 59])方面显着优于单纯常规治疗。此外,八宝丹胶囊联合常规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肝纤维化进展,定性分析结果显示联合治疗方案缓解临床症状的疗效更加明显。在升高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的疗效上2种方案间无明显差异。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八宝丹胶囊并无不良反应发生。该研究发现,针对病毒性肝炎患者,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相比,联合使用八宝丹胶囊在降低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总胆汁酸水平方面更具优势,且对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更显着的改善作用,临床有效率明显提高,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临床可考虑辨证使用。限于原始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问题,仍需更多多中心、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加以证实。

王一凤[9](2019)在《健脾柔肝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健脾柔肝方联合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HBsAg、HBV DNA、肝纤维化、外周血免疫分子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来自2017年6月-2018年9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肝病科门诊。将符合纳入标准的CHB患者9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治疗组采用健脾柔肝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对照组单用恩替卡韦治疗。观察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和6个月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HBsAg、HBV DNA、肝纤维化、外周血免疫分子的变化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92例患者,其中治疗组失访1例、数据不全1例,对照组失访1例,最终对89例患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治疗组44例患者治疗3个月、6个月的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HBsAg、HBV DNA、肝纤维化、外周血免疫分子较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45例患者治疗3个月、6个月的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HBV DNA、APRI、LSM值、CD3、CD8、CD4/CD8较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时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积分、CD4、CD4/CD8变化较对照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时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积分、LSM值、CD3、CD4、CD8、CD4/CD8的变化较对照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健脾柔肝方联合恩替卡韦改善中医证候方面疗效优于单用恩替卡韦,疗程越长,效果越显着。2.在长疗程治疗后健脾柔肝方联合恩替卡韦抗肝纤维化作用优于单用恩替卡韦。3.健脾柔肝方联合恩替卡韦组较对照组CD3+、CD4+、CD4+/CD8+T淋巴细胞上升,CD8+细胞比例下调,表明健脾柔肝方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调节免疫功能,促进患者病毒量下降,延缓肝纤维化进展。

朱建明,贡联兵[10](2018)在《急性病毒性肝炎中成药的合理应用》文中认为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传染病。临床以食欲缺乏、恶心、上腹部不适、肝区痛、乏力为主要表现。目前,已确定的肝炎病毒有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和戊型肝炎病毒(HEV)等5种类型。急性病毒性肝炎主要指甲型肝炎和其他型肝炎的急性发作,以肝脏急性损害为主,常见症状有黄疸、胁痛、腹胀等。急性病毒性肝炎属于中医学的"黄疸""胁痛""肝着""肝瘟"等范畴。中医学认为,急性病毒性肝炎病因病机从外邪来说,是以湿热或疫毒之邪为主;从内因来说,主要为肝胆脾胃功能失调,湿热侵袭,内蕴中焦,湿郁热蒸,不得泄越,熏蒸肝胆,以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而发黄。其病位主要在肝、胆、脾、胃,且往往由脾胃涉及肝胆。祛湿清热是急性病毒性肝炎基本治则之一,临床上应根据病机演变灵活应用,可同时通利腑气,以使湿热之邪从大小便而泻。本文根据中医学辨证论治、对症用药的理论,从用药原则、用药方案、用药提示等方面,就急性病毒性肝炎中成药的合理应用进行了阐述。

二、苦黄颗粒治疗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苦黄颗粒治疗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生物信息学的茵陈蒿汤和茵栀黄颗粒抑制肝脏炎癌转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茵陈蒿汤溯源与研究进展
    综述二 茵栀黄颗粒溯源与研究进展
    综述三 肝脏炎癌转化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肝脏炎癌转化的关键基因研究
    第一节 基于生物信息学的乙型肝炎炎癌转化关键基因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基于生物信息学的丙型肝炎炎癌转化关键基因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章 茵陈蒿汤茵栀黄颗粒抑制肝脏炎癌转化机制研究
    第一节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茵陈蒿汤抑制肝脏炎癌转化机制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茵栀黄颗粒治疗乙型肝炎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节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茵栀黄颗粒抑制肝脏炎癌转化机制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中药治疗对慢性HBV感染者HBsAg定量、HBsAg阴转影响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1.1.1 文献来源
        1.1.2 文献检索策略
    1.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1.4 分析方法
        1.4.1 文献质量评估
        1.4.2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结果
    2.2 文献基本特征
        2.2.1 研究对象
        2.2.2 干预措施
        2.2.3 结局指标
        2.2.4 中药使用情况
    2.3 文献质量评价
        2.3.1 改良Jadad评分
        2.3.2 Cochrane偏倚评价
    2.4 Meta分析结果
        2.4.1 不同治疗方案HBsAg阴转率
        2.4.2 联合治疗不同时间点HBsAg阴转率
        2.4.3 HBsAg基线相同治疗结束时HBsAg定量
讨论
    1 系统评价结果分析
        1.1 文献质量
        1.2 异质性分析
        1.3 合并统计量结果分析
        1.4 中药使用情况分析
    2 慢性HBV感染西医机制
        2.1 HBV结构及其复制周期
        2.2 HBV慢性感染相关免疫反应
    3 HBsAg与 HBV慢性感染
        3.1 HBsAg形式及其抗原性
        3.2 HBsAg水平与HBsAg清除
    4 HBV西医治疗概况
    5 中医对慢性HBV感染的认识
        5.1 中医学对HBV的认识
        5.2 中医学对CHB病因病机的认识
    6 中药抗HBV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慢性HBV感染中医辨证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体质学说之茵陈术附汤治疗慢乙肝黄疸-寒湿阻遏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祖国医学对黄疸的认识
        1.1 黄疸的中医病名起源
        1.2 黄疸的病因病机
        1.3 黄疸的中医辨证治疗
        1.3.1 阳黄的中医辨证治疗
        1.3.2 阴黄的中医辨证治疗
        1.3.3 胎黄的中医辨证治疗
    2 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所致黄疸的认识
        2.1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基础
        2.2 黄疸的分类及发病机制
        2.3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黄疸的西医治疗
    3 中医体质学说对疾病治疗的指导
        3.1 中医体质学说的起源
        3.2 中医体质学说指导疾病治疗的意义及优势
        3.3 中医体质学说的现代研究
    4 导师对体质学说指导下茵陈术附汤治疗CHB轻度黄疸的学术思想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主要研究内容
    2 方案设计
        2.1 病例来源
        2.2 研究方法
        2.3 诊断标准
        2.3.1 慢性乙型肝炎轻度黄疸的西医诊断标准
        2.3.2 中医体质判定标准
        2.3.3 中医辨证标准
        2.4 病例纳入标准
        2.5 病例排除标准
        2.6 病例剔除、脱落标准
        2.7 治疗方法
        2.8 观察指标
        2.8.1 检测指标
        2.8.2 安全性观测
        2.9 疗效评价标准
        2.9.1 西医疗效评价标准
        2.9.2 中医疗效评价标准
    3.统计学方法
    4.结果
        4.1 病例纳入情况
        4.2 两组患者治疗前基线的比较
        4.2.1 治疗前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4.2.2 两组患者性别分布的比较
        4.2.3 两组患者慢乙肝病程长短比较
        4.2.4 治疗前两组患者肝功能(ALT、AST、TBIL、DBIL、IBIL、ALB)及凝血功能(PT)的比较
        4.2.5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的比较
        4.3 治疗后两组患者疗效评价
        4.3.1 治疗后西医综合疗效评价
        4.3.2 治疗前后血清TBIL、DBIL、IBIL的比较
        4.3.3 治疗前后血清ALT、AST、ALB的比较
        4.3.4 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的比较
        4.3.5 治疗后中医综合疗效评价
        4.3.6 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评价
        4.4 安全性观测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 西医治疗CHB轻度黄疸的不足
    2 中西医结合治疗CHB黄疸的优势
    3 茵陈术附汤的运用依据
        3.1 附子
        3.2 茵陈
        3.3 白术
        3.4 干姜
        3.5 甘草(炙)
        3.6 肉桂
    4 临床疗效分析
        4.1 对改善患者西医综合疗效的分析
        4.2 对改善患者肝功能的疗效分析
        4.3 对改善患者凝血功能的疗效分析
        4.4 对改善患者中医综合疗效的分析
    5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6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黄疸的中医外治疗法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八宝丹胶囊治疗病毒性肝炎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1 形成共识推荐意见/共识建议
2 范围
3 药物基本信息
    3.1 处方来源
    3.2 药物组成
    3.3 功能与主治
4 临床问题清单
5 临床应用建议
    5.1 概述
    5.2 急性病毒性肝炎
    5.3 慢性病毒性肝炎
    5.4 淤胆型肝炎
    5.5 重型肝炎(肝衰竭)
    5.6 用法用量
    5.7 服药疗程
6 安全性
    6.1 不良反应
    6.2 禁忌证
    6.3 注意事项

(5)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肝肾阴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乙肝肝硬化的认识与研究
        1.1 中医对乙肝的认识
        1.2 中医对肝硬化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乙肝肝硬化的认识与研究
        2.1 现代医学对乙肝流行病学的认识
        2.2 现代医学对乙肝肝硬化发病机制的研究
    3 早期乙肝肝硬化的治疗
        3.1 西医:针对乙肝病毒的病因疗法
        3.2 中医:抗肝纤维化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及脱落标准
    2.研究设计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判定标准
    3.统计学方法
    4.结果
        4.1 一般情况
        4.2 基线比较
        4.3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4.4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4.5 两组患者病毒抑制情况比较
        4.6 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比较
        4.7 两组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比较
        4.8 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指标比较
        4.9 两组患者氧化应激指标比较
        4.10 安全性观察
    5.讨论
        5.1 肝肾阴虚证贯穿乙肝肝硬化的始终
        5.2 柔肝化纤颗粒的药物组成及分析
        5.3 柔肝化纤颗粒的前期研究基础
        5.4 炎症因子对肝纤维化的影响
        5.5 氧化应激对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影响
        5.6 研究结果的分析
    6.存在问题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中医临床症候(肝肾阴虚)积分表
综述 中医药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乙肝肝硬化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6)中泰医学对黄疸病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黄疸病的中医研究
    1. 中医对黄疸病的认识
        1.1 病名之源
        1.2 分类
        1.3 黄疸病的病因病机
    2. 中医对黄疸病的治疗
        2.1 内科治疗的论述
        2.2 外治法
        2.3 针灸
第二章 黄疸病的泰医研究
    1 泰医理论的主要内容
        1.1 泰医的病因病机
        1.2 泰医诊断方法
        1.3 治疗原则
        1.4 用药理论
    2 泰医对黄疸的认识
        2.1 泰医对黄疸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2.2 辨证分析
        2.3 泰医对黄痕病的治疗
    3 病案举例
第三章 中医、泰医对黄疸病认识的异同
    1. 黄疸的病位
    2. 病因病机
    3. 辨证分析
    4. 治则治法
    5. 中、泰医学有关黄疸文献的数据挖掘
        5.1 中医的用药
        5.2 泰医的用药
        5.3 关联数据挖掘算法设计
结语
不足与展望
    1 研究中的不足
    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7)八宝丹对胆汁淤积小鼠肝脏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表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8)八宝丹胶囊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文献检索
    1.4 文献筛选
    1.5 资料提取
    1.6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1.7 发表偏倚的测量
    1.8 GRADE证据质量评价
    1.9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与筛选流程
    2.2 纳入文献特征
    2.3 文献质量评价
    2.4 Meta分析
        2.4.1 总胆红素(TBiL)
        2.4.2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2.4.3 γ谷氨酰转肽酶(γ-GT)
        2.4.4 总胆汁酸(TBA)
        2.4.5 白蛋白(ALB)
        2.4.6 凝血酶原活动度(PTA)
        2.4.7 肝纤维化
        2.4.8 临床总有效率
        2.4.9 临床症状
        2.4.1 0 不良事件
    2.5 倒漏斗图分析
    2.6 GRAD证据质量评价
3 讨论
    3.1 研究的意义
    3.2 研究的主要发现
    3.3 研究的局限性
    3.4 对未来研究的提示
4 结论

(9)健脾柔肝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目的及入组对象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对象来源
    1.3 诊断标准
    1.4 抗病毒指征
    1.5 理想的治疗终点
    1.6 纳入标准
    1.7 排除标准
    1.8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方法
    2.2 研究对象
    2.3 药品来源和应用
    2.4 疗程
    2.5 疗效判定标准
    2.6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基线情况
    3.2 治疗前后各指标变化情况
        3.2.1 两组治疗0、3、6个月主要症状评分变化情况
        3.2.2 两组治疗0、3、6个月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
        3.2.3 两组治疗0、3、6个月肝功能变化情况
        3.2.4 两组治疗0、3、6个月病毒变化情况
        3.2.5 两组治疗0、3、6个月肝纤维化变化情况
        3.2.6 两组治疗0、3、6个月免疫指标变化情况
        3.2.7 不良事件
4 讨论
    4.1 中医学对于慢性乙型病毒型肝炎的认识
    4.2 健脾柔肝方的由来及立方依据
    4.3 健脾柔肝方的组方原理及作用机理探讨
    4.4 健脾柔肝方对临床症状的作用
    4.5 健脾柔肝方对乙型肝炎病毒的影响及发病机制的讨论
        4.5.1 健脾柔肝方对乙型肝炎病毒的影响
        4.5.2 乙型肝炎病毒的微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
        4.5.3 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自然史
        4.5.4 慢性乙型病毒肝炎的发病机制
    4.6 健脾软肝方对免疫的作用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免疫应答的探讨
        4.6.1 健脾柔肝方对免疫指标的作用
        4.6.2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免疫应答
    4.7 健脾柔肝方对肝纤维化的影响
    4.8 健脾柔肝方可能通过免疫调节发挥抗病毒抑制纤维化的作用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 中医证候积分表
    2. 综述 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评估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0)急性病毒性肝炎中成药的合理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用药原则
    1.1 辨证论治[1]
    1.2 对症下药
2 用药方案
    2.1 湿热蕴蒸证型
    2.2 寒湿困脾证型
    2.3 湿浊中阻证型
    2.4 肝郁气滞证型
3 用药提示
    3.1 黄疸茵陈颗粒[2]
    3.2 乙肝清热解毒胶囊 (颗粒、片) [3]
    3.3 苦黄颗粒 (注射液) [4]
    3.4逍遥丸 (颗粒) [5]
    3.5 垂盆草颗粒[6]
    3.6 护肝宁胶囊[7]
    3.7 肝舒乐颗粒[8]

四、苦黄颗粒治疗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生物信息学的茵陈蒿汤和茵栀黄颗粒抑制肝脏炎癌转化机制研究[D]. 张景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中药治疗对慢性HBV感染者HBsAg定量、HBsAg阴转影响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D]. 张旭.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基于体质学说之茵陈术附汤治疗慢乙肝黄疸-寒湿阻遏证的临床研究[D]. 陈梓洋.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4]八宝丹胶囊治疗病毒性肝炎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 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学分会.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0(06)
  • [5]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肝肾阴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吴姗姗.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中泰医学对黄疸病的研究[D]. 黄宏华(SAKUNKAMJORNKIT LAKSIKA).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八宝丹对胆汁淤积小鼠肝脏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谢诗怡.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8]八宝丹胶囊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J]. 杨昊昕,苟金,黄坡,戴雁彦,张秀文,辛玉,赵国桢,李博. 中国中药杂志, 2019(22)
  • [9]健脾柔肝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D]. 王一凤.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急性病毒性肝炎中成药的合理应用[J]. 朱建明,贡联兵. 人民军医, 2018(02)

标签:;  ;  ;  ;  ;  

苦黄颗粒治疗黄疸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