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认知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

论认知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

一、试论认知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黄冕[1](2021)在《具身认知理论视域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培育路径探析》文中认为爱国主义情怀是个体怀有对中国和中华民族深厚情感的心境,具有稳定持久的特性,爱国主义情怀是每一个中国人凝聚于心、落实于行的情感支撑,能够稳定发挥精神引领的力量。当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存在以传授知识为导向、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场域局限、实践活动脱离学生经验和兴趣四个方面的问题。具身认知理论作为全新的理论指导,超越了离身认知理论的窠臼,主要具有具身性、情境性、交互性、生成性等特征,为开展爱国主义情怀培育工作带来新的启示:以体验式学习增强大学生国家认同感、以生成式学习强化大学生爱国情怀、以生动学习环境激发大学生具身效应、以系统性教育影响创新传统教学秩序。

曹子阳,陈文娟[2](2021)在《大学生思想政治认知研究的演进历程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在四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大学生思想政治认知研究经历了实践准备与初步认识阶段、普遍关注与积极探索阶段、建构发展与深化细化阶段,取得了较丰硕的研究成果,形成了多学科的研究视角,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展望未来,大学生思想政治认知研究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亟需从追问本质、解码过程、把握规律和创新方法等维度继续深入探讨。

王雪莹[3](2021)在《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认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摆在了突出位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承载着铸魂育人的重要任务,直接关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重大问题。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体,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认知直接影响他们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情感态度和行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和育人成效具有直接影响。本文以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认知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现有文献的阅读和整理,结合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了解当前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认知的现状。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认知整体趋于正向,大学生普遍认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能够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无论对于国家、社会还是个人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次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整体评价较高,认为任课教师基本符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要求和思政课教师“六要”标准;同时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评价也较高。但是调查也反映出一些问题,例如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及其应用效果需要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个人能力素养提升效果不够显着,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需求认知有功利化倾向。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结合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际可以发现,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认知与大学生自身身心发展的特点直接相关,另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亲和力有待提高以及复杂社会环境的冲击也是导致认知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认知的形成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要改善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认知,就要从多维度入手,共同发力。有鉴于此,在理论研究和实证调查的基础上,本文从强化对大学生的认知引导、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调适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认知,引导强化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更好地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

石亚琼[4](2021)在《意会认知理论在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引领中的渗透》文中提出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我国大学生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其思想引领不仅影响着我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而且对我国未来的团结稳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特点与认知特点的分析,提出了意会认知理论在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引领中的渗透策略,以期能为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提供参考建议。

王纲[5](202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发展背景下和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中,思想政治教育承担了前所未有的任务,是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重要教育领域。大学生第二课堂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登上高校教育舞台,经过三十多年发展,成为集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传承、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管理载体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教育手段。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学科的发展,大学生第二课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途径的作用和意义日益明确,其理论基础、顶层设计、制度建设、组织保障等方面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第二课堂以实践性、灵活性、隐蔽性、多样性等特点在人才培养中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重要角色。人的发展是长期的过程,是复杂因素的结果,教育作为一种人类活动,对其结果的评价是历史性、世界性的难题,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如何对人的思想、品格、素质等隐性特质的评价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成为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既是面向思想政治教育本体的外在测评判断体系,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研究主要解决评价的理论基础、指标体系和应用价值等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理论和方法的长期探索中,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然而在当今信息和数据的时代,社会和学生对评价有了更多的述求和期待,如同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每位科学家以追求和证实因果关系为毕生志愿,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也必须回答这一“百年树人”的难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实践是认识世界的方法,也是人的本质特征。第二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也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实践活动,要认识实践这一过程导致的结果,必须从认识实践这一过程入手。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思想内化与外化的方法和途径的科学,行为是思想外化的最直接表现,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影响学生的行为的规律和特征,能直接回答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知、情、意、行”是心理学研究的四个基本领域,认知、情绪、意志最终都会通过行为进行表现,也只有行为才能真正被外界和自我感知和认识。综合以上理论基础和指导,本文在思政教育评价的视角下,进行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研究,掌握新时期背景下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形态、规律、影响等特征,探索行为研究用于思政教育评价及学生评价的途径与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重点是对学生思想素质的评价,对学生思想素质的评价转化为对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的评价,对第二课堂行为的评价必须依靠具有说服力的参照体系,最具有说服力的参照体系是学生的成长发展,因此,在把握学生第二课堂行为规律和特征的基础上,理论和实践论证行为与学生成长发展的关系是本文的重点。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纷繁复杂,这是在以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研究中,人们难以涉足的原因之一。而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不但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行为这一复杂现象的基础和数据,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路和分析方法,符合了当今社会对论证的科学化、数据化、显性化思维方式的要求和期待,进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引入到教育学、社会学研究的常用思路和方法领域。当然在当今数据为王的时代中,人们对教育研究的新制度主义、绩效主义的倾向,使哲学、社会学界对以数据研究和归纳研究为方法的因果关系推导和评价体系多有批判,吸取这些批判研究的精华,注重理论论证和实验的严谨,以行为物理研究方法为基础,建立符合逻辑理论的数学模型和关系,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本色,从而使第二课堂行为研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研究的有益补充和支撑。本文第一章主要介绍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本研究的思路和创新点。第二章介绍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从理论分析上解决为什么行为研究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三章是在理论框架下对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现实分析,形成适合这一特定教育活动的行为研究理论。第四章介绍建立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一般规律和原则框架,讨论行为研究的一般范式。第五章以实际案例和数据为基础介绍如何运用以上原理呈现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基本情况,并分析行为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影响。第六章阐述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政教育评价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思政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和工作机制。

柏银[6](2021)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研究》文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研究是思想政治研究领域中非常重要的方面,人们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她。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鲜明并且意义重大,高校对于如何更好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工作也做出了许多尝试。为了达到培养和育人的主要目的,深入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和优化,对于促进该问题的建设和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对于社会环境各种因素之间的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我们开展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过程中,环境所产生的作用和价值观的影响,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环境对人产生影响,对当今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性格和行为的影响较大;另一方面,人们还可以通过改造周围的环境;通过充分调动和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进行有目标、有规律的改造,使其更好地推动和促进。“环境与人的辩证统一关系”是本文研究的理论逻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现状与问题”是本文研究的现实逻辑;基于以上的逻辑分析,本文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内容、目标、原则和途径。综上所述,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的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学术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研究现状,本文从其研究思路、方法、研究目标、主要问题和研究创新点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这些都为我们的研究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全面推进和深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部分为论文主体,包括第二、第三和第四章。第二章根据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对相关环境概念进行概括,最后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理论基础。首先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从时空和目标角度进行时代背景的定位;其次,阐述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定义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最后,从多方面的理论和多学科的角度介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研究的学科理论,奠定了后续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章,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得出相关数据,了解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现状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环境部分在高校存在着哪些问题,哪些因素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结合问卷中发现的问题,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通过对现状的研究,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第四章主要总结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目标、原则和路径,本部分首次提出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需要针对哪些问题进行改善,这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存在问题”的方面进行系统解释的基础上开展的,也就是建设的具体内容。为了优化新时代高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根据前文所发现的问题及原因,分别从四个方面提出了优化的路径,并将它们结合起来,共同达到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目的,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发展。第三部分为结论与展望。主要内容是对本文所研究的内容和结论做出了全面的整理和总结,同时也提出了论文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一些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为未来的研究与探索工作指明了方向。

施春梅[7](2020)在《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的历史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经历了创立、发展、繁荣的过程,尤其是在当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受到了空前的重视。新时期发展过程中累积而成的新问题,使党和国家越来越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意义与迫切性,将教育的根本任务确定为立德树人,而立德树人这一重担主要落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肩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做了重要讲话,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由此足以证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大多数大学生具有高度的社会使命感,能够担当社会赋予的责任。但也有部分大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偏差,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无足轻重;在情感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抵触、甚至厌烦情绪;在信念上不够坚定,意志力薄弱;在行为实践上很难将“知”转化为“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大学生原有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不够合理、不够完善,高校教育者对大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缺乏应有的了解,没有按照大学生认知结构发展的规律来安排、组织和管理思想政治教育,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和效果受到很大影响。基于此,本文以“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为选题,拟将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进行研究,以期能够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本文除引言外从以下五个部分开展研究。第一部分,主要概述认知结构的本质、主要特征、影响因素及经典理论。认知结构是个体过去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种心理结构。认知结构其本质是表征特定概念、事物或事件的心理结构,是信息在头脑中的储存和呈现方式,是思维的秩序,是行为实践的路线图,也是社会文化的积淀。认知结构由知识及其结构、认知风格、认知策略、元认知、思维方式以及需要、情感、意志等要素构成,具有开放性、稳定性、建构性、整体性、可激活性等主要特征。认知结构的形成受认知主体的语言、民族心理、成长经历、社会交往等因素的影响。由于人们对认知结构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把握,因而认知结构理论或学说也不尽相同。为了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认知结构理论,梳理认知结构的经典理论是十分必要的。借鉴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同化理论、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等,对于建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很有意义。第二部分,主要从五个方面解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本质及其结构维度。认知结构作为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在结构,这种先在结构为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知识结构、调控结构、动力结构和逻辑结构。二是认知结构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即大学生头脑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原有认知结构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其意义在于教育者首先要知道学生“有什么”,再决定“给什么”,以及“怎么给”,而不是自己“有什么”就“给什么”。三是认知结构是大学生加工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思维工具,本身是动态发展的。它是确认或规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选择框架,是整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准则,是解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方法系统。四是认知结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认知,正确的自我认知是大学生思想道德走向成熟的基石。五是认知结构之认知自觉,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跃迁或迁移。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引导大学生利用原有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固性等特点,促进思想道德的跃迁或迁移的发生。第三部分,主要探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思想资源。从中国儒家理想人格理论、西方哲学的认知理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三个侧面加以剖析。孔子的君子人格、孟子的道德人格、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都包含德育内容,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构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西方哲学中柏拉图的理念论、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论、康德的图式说、海德格尔的理解前结构,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建构提供了参考;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揭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发生的认识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认知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和信息选择,认识的辩证运动揭示了认知结构的变迁,认知结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发展的重要参照之一。第四部分,主要剖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形成发展及其现存问题。这部分主要包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现存问题及其归因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形成是思想政治课学习累积的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是实践内化的过程;是在同化和顺应两种机制共同作用下不断建构和重构的发展过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内部构成要素和谐、顺应社会发展需求是其理想目标,对其优化构建既有必要,又具现实的依据和条件。因有时代格局的大变动、社会转型与信息化发展、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尚未完全到位、家庭教育的非生态,加之大学生身心发展不平衡等诸多“现实版”背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存有缺乏立体感、相对封闭、思维僵化、缺乏辩证性、缺乏系统性等现存的问题。这是问题要从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家庭层面以及大学生自身层面进行归因分析。第五部分,主要探究新时期优化和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对策思路。动态性与稳定性相统一、系统性与灵活性相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精准供给与有效需求相统一是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应遵循的原则。加强知识联结、优化认知结构,培养“元认知”、调控认知结构,攻关薄弱环节、重构认知结构,启用多维表征、构建立体认知结构,是优化和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主要策略。高度重视非理性因素在优化和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中的作用,激发道德需要以满足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优化,培养积极情感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优化,锻造顽强意志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优化。从改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校园环境等外部环境和优化以思想政治教育体制为主的内部环境的共同打造入手,为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营设好的保障环境。

李晓杰[8](2020)在《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研究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的含义和培育问题,从理论、实践的维度对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的内涵进行完善和丰富,对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培育研究的视域进行拓宽和延展。作为一个较新的选题,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培育研究依托于坚实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习近平青年观理论,强调运用更为有效直接的方式展开研究。本文在考究大量相关文献,借鉴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笔者二十年来做辅导员的工作经验,总结提出了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的概念: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所需要的素质与修养,是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实践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并表现出来的适应辅导员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人格品质与关键能力。本文从四个部分对辅导员核心素养进行系统分析和总结。辅导员核心素养是辅导员在实践工作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所有辅导员应具有的共同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代表辅导员个体应该达成的最低共同要求,是每个辅导员都必须学会获得的不可或缺的素养,是关于辅导员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辅导员核心素养指向过程,关注辅导员成长过程中的体悟。同时,辅导员核心素养兼具核心价值性、稳定性、开放性、发展性和独特性,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辅导员核心素养是辅导员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辅导员核心素养同时具有辅导员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对辅导员个体和思想政治工作整体都具有积极意义的重要素养。辅导员核心素养可以为辅导员职业方向选择提供参考依据,可以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能力体系建设效果,帮助学校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划的落地,可以帮助学校建立统一的辅导员人才标准,为完善辅导员的筛选、管理及考核体系提供帮助,全面提升辅导员管理水平。辅导员核心素养可以进一步促进辅导员发展,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促进学校全面发展。辅导员核心素养兼顾辅导员个体与后续学习、思政实践和自我发展的关系。这三个领域具有较大的普遍性与概括性,基本能够涵盖辅导员核心素养的全部内容。辅导员核心素养具有终生发展性,也具有阶段性。辅导员核心素养是所有辅导员都应该具备的素养,每个辅导员都需要不断发展,具有终生的连续性。同时,辅导员核心素养发展的连续性并不否认辅导员核心素养表现出的阶段性特点。辅导员核心素养在辅导员不同工作阶段中的着重点有所不同。在现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依据辅导员工作性质、辅导员工作内容和辅导员工作目标,基于政策文件研读和大学生核心素养构成要素,通过分析辅导员肩负的时代角色,分析优秀辅导员的特征和分析相关思政学者的研究结果标志性地推演出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政治素养、道德素养、理论素养、管理素养、合作素养和媒介素养,通过论证完成对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的模型构建并借助数学中的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和几何模型对辅导员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进行深入解读。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培育就是要落实辅导员核心素养稳步性提升的问题,为此就要搭建一个科学有效的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培育体系。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培育体系是一个螺旋上升曲折前进的过程,同时也是连续的,动态的,最终能够实现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从低核心素养表现状况向高核心素养表现状况的转变。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的稳步性提升是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培育的根基与源源不竭的动力。本文抓住这个重点和实际操作的难点,综合运用辅导员核心素养考核体系结果,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培育要紧紧围绕“内在进取和外在导向、目标多重性与整体性、阶段性与连续性、组织性与效益增升、应变性与延展性和考核双连环”的培育规律,秉承“实践性原则、以人为本原则、系统化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科学性原则、时代性原则”的培育原则,处理好“理性与感性、理论与经验、认识与实践、外输与内学、外部引导与自主发展、发展与适应”的矛盾关系,逐步实施“科学的制度、平台搭建和个人努力”三大培育途径。在辅导员核心素养评价上,本文基于高校辅导员核素养模型的基本结构和培育实践,设计出以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减负评价与增效评价相结合、动态评价和静态评价相结合、实绩分析和综合比较相结合、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体现新时代特色的辅导员核心素养成长档案评价方法,可以对辅导员进行系统性、公正性、科学性并充满人文关怀的评价。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掌握辅导员的学习、工作历程,激励辅导员的学习、工作以及改进培育方式、改变学习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对辅导员核心素养评价的根本目的是有效地引导其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素养的提升,积极促进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发展,不断提高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从而最终实现辅导员队伍整体质量的提高。

董振[9](2020)在《基于分布式认知理论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时代,我国高校思政教学实效性有待提升。这主要体现在学生对知识理解与感悟不深、学生的思想与理论"共识"和自信不足、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践行困难。实效性提升从分布式认知理论来看,应坚持层次性与个性化原则、系统性原则、中介性原则、交互性原则。基于分布式认知理论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提升在于强化学校文化力、网络力和个人力几个方面。

黄菁菁[10](2020)在《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提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试论认知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认知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具身认知理论视域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培育路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具身认知理论与爱国主义情怀
    (一)具身认知理论
        1. 具身性
        2. 交互性
        3. 情境性
        4. 生成性
    (二)爱国主义情怀
    (三)具身认知理论对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适用性
二、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以传授知识为导向,体现离身性
    (二)重理论轻实践,体现单向性
    (三)教学场地局限,体现离境性
    (四)实践活动脱离学生经验和兴趣,体现预成性
三、具身认知理论视域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培育路径
    (一)从离身认知到具身认知,以体验式学习增强大学生国家认同感
    (二)从单向传递到交互融合,以多种形式强化大学生爱国情怀
    (三)从脱离情境到融入情境,以生动学习环境激发大学生具身效应
    (四)从预成教学到生成教学,以系统性教育创新传统教学秩序
四、结语

(2)大学生思想政治认知研究的演进历程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认知研究的实践准备与初步认识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认知研究的普遍关注与积极探索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认知研究的建构发展与深化细化
四、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认知研究的展望
    (一)追问思想政治认知本质
    (二)解码思想政治认知形成过程
    (三)把握思想政治认知规律
    (四)创新思想政治认知研究方法

(3)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认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
        1.4.2 创新点
2 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认知理论概述
    2.1 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认知的相关概念
        2.1.1 认知
        2.1.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2.2 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认知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2.2.1 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认知的主要内容
        2.2.2 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认知的重要意义
    2.3 研究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认知的理论依据
        2.3.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2.3.2 灌输理论
        2.3.3 建构主义认知理论
3 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认知情况的现状调查
    3.1 访谈与调查情况分析
        3.1.1 访谈对象与内容
        3.1.2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3.1.3 调查结果总体分析
    3.2 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认知的积极表现
        3.2.1 大学生普遍认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
        3.2.2 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整体评价较高
        3.2.3 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认可度较高
    3.3 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认知的消极表现
        3.3.1 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及其应用效果有待提升
        3.3.2 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个人能力素养提升效果不够显着
        3.3.3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需求认知有功利化倾向
    3.4 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认知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4.1 大学生自身身心发展特点的影响
        3.4.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亲和力有待提高
        3.4.3 复杂社会环境的冲击
4 改善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认知的对策建议
    4.1 强化对大学生的认知引导
        4.1.1 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
        4.1.2 调适学生的认知偏差
        4.1.3 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4.2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4.2.1 不断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自身素养
        4.2.2 健全高校思政课教师培养管理机制
        4.2.3 夯实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措施
    4.3 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
        4.3.1 丰富教学内容
        4.3.2 优化教学方法
        4.3.3 拓宽教学渠道
    4.4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4.4.1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4.4.2 发挥家庭教育的促进作用
        4.4.3 持续优化社会环境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知访谈提纲
附录 B 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知问卷调查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4)意会认知理论在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引领中的渗透(论文提纲范文)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特点与认知特点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特点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认知特点
二、意会认知理论在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引领中的渗透策略
    (一)科学合理的构建思想引领的教育环境
    (二)发挥思想教育“师徒制”作用,促进意会认知理论的全面渗透
    (三)强化思想教育意会理论的显性化
    (四)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强化思想引领的实践教学
三、结语

(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缘起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研究成果概览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外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1.2.5 国内外研究发展态势
    1.3 概念的厘清
        1.3.1 高校第二课堂
        1.3.2 高校第二课堂学生行为
        1.3.3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框架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建构
    2.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点
        2.1.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下的行为本质
        2.1.2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的行为意义
        2.1.3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下行为与思想关系
        2.1.4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行为理论
    2.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支点
        2.2.1 心理学关于行为研究的理论支撑
        2.2.2 教育学关于第二课堂的核心理论
    2.3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切入点
        2.3.1 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理论
        2.3.2 新时代第二课堂建设的政策及其思想
        2.3.3 网络与信息数字技术的相关理论
        2.3.4 定性定量的教育研究相关理论
第三章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现实分析
    3.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产生与发展
        3.1.1 行为产生发展机制
        3.1.2 影响行为的因素
        3.1.3 行为影响的因素
    3.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现实形态
        3.2.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发展
        3.2.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现实形态的原因
    3.3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评价
        3.3.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评价的现状
        3.3.2 第二课堂评价现状的原因
第四章 大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研究方法论
    4.1 研究的理论框架
        4.1.1 量化研究的优势与局限
        4.1.2 行为的统计物理研究
        4.1.3 因果关系的误区
    4.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描述数据类型与属性概念
        4.2.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过程描述数据
        4.2.2 学生成长发展数据类型与属性概念
    4.3 行为研究设计
        4.3.1 第二课堂的课程设计
        4.3.2 学生行为的数据记录采集
        4.3.3 学生行为数据的求证与评价
    4.4 团中央“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借鉴与对比
第五章 大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研究实践案例
    5.1 案例数据概况
        5.1.1 行为数据的基本情况
        5.1.2 学业成绩基本情况
        5.1.3 毕业去向
        5.1.4 职业发展状态
        5.1.5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数据
    5.2 案例数据的数据挖掘分析
        5.2.1 行为状况统计学分析
        5.2.2 行为与学生发展的关系分析
        5.2.3 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数据研究
第六章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应用
    6.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
        6.1.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状况的观测价值
        6.1.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状况的判断价值
        6.1.3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状况的预测价值
    6.2 基于第二课堂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指导思想
        6.2.1 树立“大思政”格局的理念
        6.2.2 巩固增强获得感的内容创新理念
        6.2.3 强化信息技术同步的形式创新理念
    6.3 基于第二课堂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原则
        6.3.1 精准教育原则
        6.3.2 数据研究原则
        6.3.3 评价反馈原则
        6.3.4 行为评价思想的反思
    6.4 基于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
        6.4.1 第二课堂组织工作机制
        6.4.2 第二课堂过程管理机制
        6.4.3 第二课堂评价导向机制
        6.4.4 第二课堂支持保障机制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6)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的主要问题和创新之处
        1.6.1 研究的主要问题
        1.6.2 创新点
2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相关理论概述
    2.1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特点与要求
        2.1.1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特点
        2.1.2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要求
    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概述
        2.2.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概念
        2.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类型
        2.2.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点
        2.2.4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功能
    2.3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理论依据
        2.3.1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
        2.3.2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
        2.3.3 情景认知理论
        2.3.4 中国传统文化中相关思想
3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现状、问题及原因
    3.1 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
        3.1.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问卷调查情况
        3.1.2 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3.2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3.2.1 社会环境的问题
        3.2.2 校园环境的问题
        3.2.3 家庭环境的问题
        3.2.4 网络环境的问题
    3.3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社会环境的重重挑战
        3.3.2 校园环境中的心理影响
        3.3.3 家庭环境中的消极影响
        3.3.4 网络环境中的价值冲击
4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目标、原则与路径
    4.1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目标
        4.1.1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
        4.1.2 坚持“以人为本”,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4.2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原则
        4.2.1 整体性原则
        4.2.2 互利性原则
        4.2.3 自主性原则
        4.2.4 协同性原则
    4.3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路径
        4.3.1 优化社会环境,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氛围
        4.3.2 纯化校园环境,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提供内部氛围
        4.3.3 营造家庭氛围,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
        4.3.4 净化网络环境,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搭建平台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创新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认知结构概述
    一、认知结构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一)认知结构的内涵
        (二)认知结构的构成要素
    二、认知结构的影响因素
        (一)语言
        (二)民族心理
        (三)成长经历
        (四)社会交往
    三、认知结构的主要特征
        (一)认知结构具有稳定性
        (二)认知结构具有开放性
        (三)认知结构具有建构性
        (四)认知结构具有整体性
        (五)认知结构具有可激活性
    四、认知结构的经典理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二)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三)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同化理论
        (四)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第二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解读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本质及其结构维度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知识结构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调控结构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动力结构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逻辑结构
    二、认知结构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
        (一)何为逻辑起点
        (二)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
    三、认知结构是大学生加工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思维工具
        (一)认知结构是大学生确认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选择框架
        (二)认知结构是大学生整合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规范准则
        (三)认知结构是大学生解释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方法系统
    四、认知结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认知
        (一)自我认知
        (二)大学生的自我认知
        (三)认知结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认知的影响
        (四)正确的自我认知是大学生思想道德走向成熟的基石
    五、认知结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迁移与应用
        (一)学习迁移理论
        (二)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三)认知结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迁移与应用的影响
第三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思想资源
    一、中国儒家理想人格中可借鉴的思想资源
        (一)孔子的君子人格说
        (二)孟子的道德人格说
        (三)王阳明的“致良知”说
    二、西方哲学的认知理论中可借鉴的思想资源
        (一)柏拉图的理念论
        (二)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论
        (三)康德的“图式说”
        (四)海德格尔的“理解前结构”理论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础
        (一)认知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和信息选择
        (二)认识的辩证运动揭示了认知结构的变迁
        (三)认知结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发展的重要参照之一
第四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形成发展及其现存问题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形成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发展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理想目标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现存的问题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缺乏立体感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相对封闭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思维僵化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缺乏辩证性
        (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缺乏系统性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现存问题归因分析
        (一)从社会层面分析
        (二)从学校层面分析
        (三)从家庭层面分析
        (四)从大学生自身层面分析
第五章 新时期优化和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对策思路
    一、优化和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应遵循的原则
        (一)动态性与稳定性相统一
        (二)系统性与灵活性相统一
        (三)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
        (四)精准供给与有效需求相统一
    二、优化和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主要策略
        (一)加强知识联结、优化认知结构
        (二)培养“元认知”、调控认知结构
        (三)减少认知失调、完善认知结构
        (四)攻关薄弱环节、重构认知结构
        (五)启动多维表征、构建立体认知结构
    三、优化和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要高度重视非理性因素
        (一)非理性因素在认知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激发道德需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优化
        (三)培养积极情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优化
        (四)锻造顽强意志、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优化
    四、优化和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必须创造良好的环境保障
        (一)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环境
        (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1.着作
    2.期刊报纸
    3.学位论文
    4.电子文献
    5.外文文献
附录 读博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后记

(8)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价值
    二、研究综述
        (一)国内文献综述
        (二)国外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注释
第一章 辅导员核心素养的科学内涵及其价值
    一、辅导员核心素养的含义及其特征
        (一)能力、素质和素养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二)核心素养的含义和特征
        (三)辅导员核心素养的内涵和结构
    二、辅导员核心素养的价值和功能
        (一)辅导员核心素养的价值
        (二)辅导员核心素养的功能
    三、辅导员核心素养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二)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
    注释
第二章 辅导员核心素养要素结构模型
    一、辅导员核心素养要素的构成依据
        (一)辅导员核心素养的理论依据
        (二)辅导员核心素养的政策依据
        (三)辅导员核心素养的实践依据
    二、辅导员核心素养构成要素
        (一)政治素养
        (二)道德素养
        (三)理论素养
        (四)管理素养
        (五)合作素养
        (六)媒介素养
    三、辅导员核心素养的模型要素及其模型解读
        (一)辅导员核心素养的模型来源
        (二)辅导员核心素养的模型构成
        (三)辅导员核心素养的模型解读
    注释
第三章 辅导员核心素养培育规律及原则
    一、辅导员核心素养的培育规律
        (一)高校辅导员成长的三个阶段
        (二)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培育的一般规律
    二、辅导员核心素养的培育原则
        (一)实践性原则
        (二)人本性原则
        (三)系统性原则
        (四)发展性原则
        (五)科学性原则
        (六)时代性原则
    三、辅导员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应处理好四对辩证关系
        (一)理论与经验的关系
        (二)外输与内学的关系
        (三)外引与自发的关系
        (四)发展与适应的关系
    注释
第四章 辅导员核心素养培育途径
    一、辅导员核心素养培育的主要方式
        (一)自发式
        (二)外控式
        (三)内控式
    二、科学的制度是辅导员核心素养培育的切实保障
        (一)建立健全辅导员为中心的培育制度
        (二)建立健全辅导员分类分层培育制度
        (三)建立健全辅导员福利待遇激励制度
        (四)建立健全辅导员伦理道德监督制度
    三、积极搭建辅导员核心素养培育平台
        (一)建立常态化的辅导员核心素养培训机制
        (二)打造核心素养提升为目标的学习共同体
        (三)搭建辅导员学习发展平台
        (四)搭建和创设校际交流平台
    四、个人努力是培育辅导员核心素养的根本
        (一)理论学习
        (二)个人实践
        (三)自我反思
        (四)科研探索
    注释
第五章 辅导员核心素养培育评价
    一、辅导员核心素养培育评价的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二)发展性原则
        (三)开放性原则
        (四)科学性原则
        (五)公正性原则
        (六)关怀性原则
    二、辅导员核心素养培育评价的策略
        (一)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
        (二)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三)减负评价与增效评价相结合
        (四)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
        (五)实绩分析与综合比较相结合
        (六)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
    三、辅导员核心素养成长档案评价法
        (一)辅导员核心素养成长档案评价的含义
        (二)辅导员核心素养成长档案评价的特性
        (三)辅导员核心素养成长档案的结构设计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基于分布式认知理论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分布式认知理论与高校思政课教学
    (一)分布式认知理论
    (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有待提高
        1.学生对知识理解与感悟不深。
        2.学生的思想与理论“共识”和自信不足。
        3.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践行困难。
    (三)分布式认知理论助力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提高
二、分布式认知理论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提升原则
    (一)个性化与层次性原则
    (二)系统性原则
    (三)中介性原则
    (四)交互性原则
三、基于分布式认知理论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提升策略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提升的学校文化力
        1.发挥校园文化“泡菜效应”。
        2.强化社团文化引领作用。
        3.重视宿舍文化濡染效应。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提升的地域力
        1.发挥社区文化育人功能。
        2.开发利用社会资源。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提升的网络力
        1.利用网络文化资源与规范网络文化建设。
        2.拓展思政教育空间和提升学生网络信息素养。
    (四)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提升的个人力
        1.以支架性教学夯实学生经验。
        2.以多种形式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四、试论认知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具身认知理论视域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培育路径探析[J]. 黄冕.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04)
  • [2]大学生思想政治认知研究的演进历程与展望[J]. 曹子阳,陈文娟. 山东高等教育, 2021(05)
  • [3]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认知研究[D]. 王雪莹. 大连理工大学, 2021
  • [4]意会认知理论在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引领中的渗透[J]. 石亚琼. 中国民族博览, 2021(10)
  • [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D]. 王纲.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6]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研究[D]. 柏银.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9)
  • [7]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研究[D]. 施春梅.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8]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培育研究[D]. 李晓杰.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3)
  • [9]基于分布式认知理论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提升研究[J]. 董振.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9)
  • [10]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提升研究[D]. 黄菁菁.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标签:;  ;  ;  ;  ;  

论认知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