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后聋Nucleus人工耳蜗使用者的声调识别(论文文献综述)
吴雨桐[1](2021)在《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后音乐感知能力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分析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CI)术后的音乐感知能力,比较不同性别、年龄、内耳形态、耳蜗品牌与电极型号的儿童CI术后音乐感知能力的差异,研究CI术后音乐感知能力与听觉言语能力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于2012至2019年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咽喉科诊断为先天性双侧重度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并接受CI的语前聋儿童共76例,按照不同年龄选择适宜的音乐感知能力评估方法,3-7岁组共52例双侧CI(Bilateral CI,BCI)儿童采用音乐量表方法,7-14岁组共24例单侧CI(Unilateral CI,UCI)儿童采用音乐测试方法,依据性别、年龄、内耳形态、人工耳蜗品牌与电极型号分组以分析音乐感知能力的影响因素,并分析音乐感知能力与听觉言语能力的相关性,另外选取年龄相匹配、无专业音乐背景的12例正常听力儿童作为对照组。结果:1.52例小龄语前聋BCI儿童中,男性组和女性组音乐量表得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女性音乐量表平均得分较高;四组不同年龄组音乐量表得分有统计学差异(P<0.01),植入年龄在2至3岁的儿童音乐量表平均得分最高;三组不同内耳形态组及三组不同人工耳蜗品牌与电极型号组的音乐量表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2.52例小龄语前聋BCI儿童的音乐量表得分与MAIS得分、单音节字测试正确率、单音节韵测试正确率及单音节调测试正确率均呈显着正相关(P<0.05)。3.24例大龄语前聋UCI儿童弦乐器F3的音调辨差阈值为12.46±10.00个1/4音,钢琴C4的音调辨差阈值为24.63±16.32个1/4音,节奏测试正确率63.96%±12.71%,旋律测试正确率63.67%±11.68%,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4.24例大龄语前聋UCI儿童弦乐器F3音调辨差阈值与CAP得分、单音节调正确率、安静环境下开放式短句正确率、信噪比5环境下开放式短句正确率呈显着负相关(r=-0.470,r=-0.421,r=-0.469,r=-0.407,P<0.05);钢琴C4音调辨差阈值与单音节声正确率呈显着负相关(r=-0.516,P<0.05);旋律正确率与单音节字正确率、单音节声正确率、单音节调正确率、扬扬格词正确率、信噪比10环境下开放式短句正确率呈显着正相关(r=0.399,r=0.401,r=0.419,r=0.510,r=0.409,P<0.05)。结论:1.语前聋儿童CI术后对于音乐的察觉、理解与创造能力普遍较差,其中语前聋大龄儿童CI术后对于音调、旋律、节奏的识别能力均差于年龄相匹配的听觉正常儿童。2.影响语前聋儿童CI术后音乐感知能力的因素主要有性别和植入年龄,女性、在2-3岁接收CI手术的儿童可以拥有更好的音乐感知能力,内耳形态、人工耳蜗品牌与电极型号可能不是CI术后音乐感知能力的决定因素。3.语前聋儿童CI术后音乐感知能力与听觉言语能力密切相关,其对音调、旋律的感知能力与对言语信号中元音、声调的识别与表达能力相关,其对钢琴音的识别能力与对言语信号中辅音的识别与表达能力相关,其对旋律的感知能力与对噪声环境下的听觉言语能力相关。
朱瑶[2](2020)在《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在噪声环境下的声调感知与产出研究》文中指出在普通话的言语识别与表达中,声调起着重要作用。对于人工耳蜗植入儿童来说,声调是学习语言的关键。目前,关于人工耳蜗儿童的声调研究主要集中在安静场景下的感知或产出,但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交际活动发生在各种复杂环境中。因此,安静环境下的研究结果难以真实全面地反映人工耳蜗植入者在日常嘈杂环境下的真实言语水平。且言语水平体现在两个方面:听和说。所以,要想全面了解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对声调的掌握情况,就需要在噪声环境下对他们的声调感知能力和发声能力进行全面考察。本文以5~6岁的人工耳蜗植入儿童为研究对象,以同龄健听儿童为对照,对他们在噪声环境下的声调感知与产出特性进行深入研究。在感知实验中,分别以安静环境、噪声环境(-5d B SNR、0d B SNR和5d B SNR)为背景,考察两组被试对普通话声调的识别能力。感知实验主要结果如下:1.不论是何种环境,5~6岁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的声调识别能力均显着弱于同龄健听儿童。即便是安静环境下,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的声调识别可达到96.245%,也仍然与健听儿童99.855%的辨识成绩存在显着差距。2.对比不同环境下的感知结果发现,信噪比越低,声调识别能力越差。与同龄健听儿童相比,5~6岁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的声调识别能力受噪声影响更大。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在安静环境下的声调识别率可达96.245%,随着信噪比的降低,声调识别率从安静环境下96.245%、5d B SNR下96.789%,依次下降为0d B SNR下93.312%、-5d B SNR下81.225%。而5~6岁健听儿童安静环境下声调识别率为99.855%,在-5d B SNR噪声下依旧能达到97.186%。3.对比不同声调的识别难度发现,5~6岁的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对声调的识别难度顺序与健听儿童相似,不管感知环境如何,识别阳平和上声较为困难,识别阴平和去声较为容易。此外,通过与前人时长归一条件下的声调识别结果对比,发现识别去声时,声调时长是重要线索:保留去声时长线索时,去声是最容易识别的声调;当均衡时长后,去声会成为最难识别的声调。在产出实验中,以安静环境、噪声环境(-5d B SNR、0d B SNR和5d B SNR)为交际背景,对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和健听儿童的声调产出能力进行分析,通过提取基频(基频均值、基频最小值、基频最大值、基频范围)、时长两类声学参数对产出结果进行系统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观察安静环境下的基频曲线发现,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基本掌握了四声的调型特征,即阴平高平、阳平上升、上声曲折、去声下降。并且,基频均值与健听儿童无显着差异。3.观察噪声环境下的基频曲线发现,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的声调产出受到噪声的严重干扰,当信噪比降为-5d B SNR时,四声调型特征消失,基频曲线平缓且有彼此重合的趋势。而且,在噪声环境下,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的基频均值都比健听儿童低,尤其5d B SNR和-5d B SNR时显着。2.对比两组被试的基频均值发现,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的听觉反馈机制存在异常。当信噪比降低到-5d B SNR时,健听儿童的基频均值显着高于安静环境下,这说明健听儿童具备良好的听觉反馈机制,在发现噪声掩盖声音后,成功实施了提高基频的交际策略。但是,在人工耳蜗植入儿童身上并没有发现噪声环境下基频提高的现象。4.对比两组被试的调长发现,人工耳蜗植入儿童虽然语速较慢,但是四声的调长的相对特征与健听儿童相似:上声调最长,去声调最短。除了去声以外,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的调长比健听儿童显着拉长。这可能说明调长最短是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对去声的显着标识。5.对比不同产出环境发现,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和健听儿童都表现出了Lombard效应。健听儿童表现为信噪比越低,基频越高;人工耳蜗植入儿童表现为信噪比越低,时长越长。与安静环境相比,健听儿童在噪声环境下调长没有显着变化,但-5d B SNR下的基频均值显着高于安静环境下。因此,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在噪声环境下采取的是增长时长的策略,而健听儿童更偏向于采取提高基频的策略。
杨丽萍,卢岭,刘莉,梁耕田,金辉,陶朵朵[3](2019)在《人工耳蜗使用者汉语声调感知与音乐感知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评估讲汉语普通话的人工耳蜗使用者的汉语普通话声调识别及音乐识别表现,并探究二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对侧使用助听器(Hearing Aid,以下简称HA)的12名母语为汉语普通话的人工耳蜗(Cochlear Implantation,以下简称CI)使用者,分别测试其在使用HA、CI、CI+HA(即双模式)三种助听模式下的声调和音乐识别表现,并对二者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其中声调识别应用自然时长声调和相同时长声调两种,应用音乐音符轮廓识别(Melodic contour identification,以下简称MCI)进行音乐感知能力评估。结果自然时长声调在HA、CI、CI+HA模式下的平均正确识别率分别为62.2%、70.9%、73.1%,且显着优于对应模式下的时长相同声调识别表现。MCI在HA、CI、CI+HA模式下平均正确识别率分别为29.5%、37.5%、34.0%。MCI表现与自然时长声调在CI和CI+HA模式下均显着相关,与相同时程声调在三种助听模式下均显着相关。结论讲汉语的CI使用者的声调感知及音乐感知均不理想。时长线索对声调音高感知起重要作用。声调与音乐感知可能具有相似感知机制。
陶仁霞[4](2018)在《双耳双模式助听儿童音调感知特征研究》文中认为音调是一种超音段信息,其感知策略和机制与声韵母等音段音位的感知有所不同,准确的音调感知依赖于频率线索的提取。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由于受到植入电极长度、通道数目、言语编码策略等影响,无法获得精确的音调信息。因此,理论推测在非植入侧佩戴助听器,利用助听器能更好地感知音调信息。但由于国内实证研究缺乏,大多数人工耳蜗植入者对是否佩戴助听器持否定或观望态度。因此,本研究拟基于36名双耳双模式助听儿童进行语音音调(声调及语调)感知和音乐音调感知的实验,探索双耳双模式助听的优势。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双耳双模式助听状态下儿童声调感知特征研究通过2(助听类型:单耳蜗、双模式)×2(声调水平:单音节、短句)两因素重复测量实验设计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双模式助听儿童的声调识别显着好于单耳蜗,得分提高了13.04%。声调水平主效应不显着。助听类型和声调水平的交互作用不显着。此外,通过助听听阈与声调识别得分的相关性分析发现,非植入侧助听听阈越好,听障儿童声调识别成绩越好。2.双耳双模式助听状态下儿童语调感知特征研究通过2(助听类型:单耳蜗、双模式)×3(语调类型:开心、难过、生气)两因素重复测量实验设计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双模式助听儿童的语调识别显着好于单耳蜗,得分提高了16.65%。三种语调中,双耳双模式助听儿童对生气语调的识别得分显着优于开心和难过,说明基频较高、基频变化范围较大的语调识别相对容易。除了频率线索,语速线索也可以辅助进行语调感知。3.双耳双模式助听状态下儿童音乐音调感知特征研究通过2(助听类型:单耳蜗、双模式)×3(频率范围:220Hz-880Hz、440Hz-1760Hz、1760Hz-3520Hz)两因素重复测量实验设计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双模式助听儿童的音乐音调识别显着好于单耳蜗,得分提高了6.49%。两种助听状态下儿童音乐音调感知得分均较低,单侧耳蜗助听状态下,听障儿童的音乐音调得分处于猜测水平,因为缺乏时长和节奏线索的辅助。此外,他们对中高频音乐音调的感知优于低频范围音乐音调的感知。4.声调、语调、音乐音调感知的相关研究双耳双模式助听儿童声调和音乐音调的感知具有中度相关,因此推测,电声双模式对于声调和音乐音调的感知策略和机制可能相似,未来针对声调感知的言语编码策略可能也会同时提高儿童对于音乐音调的感知和欣赏。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分别从语音音调感知和音乐音调感知两个方面研究了双耳双模式助听在“调”的感知方面的优势,为人工耳蜗植入者选择更优的声音感知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此外,本研究编制了短句中的声调测试材料,丰富了声调测试的评估和训练材料。
丁馨[5](2018)在《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声调及重音的感知与产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汉语普通话系统中,声调和轻重音对于意义的区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通过前人对人工耳蜗植入者的研究发现,这些植入者普遍存在语音异常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他们进行语言感知和产出。本文拟从声调和重音的感知与产出两方面入手,以4-5岁的人工耳蜗植入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声调和重音的习得情况和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这一研究不仅可以丰富人工耳蜗植入者语音习得的研究成果,还可以为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的言语康复治疗提供理论参考。在感知实验中,通过考察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和健听儿童单字调(安静环境、耳语)的感知情况和对轻重音(自然轻声、修改后字时长轻声、修改后字基频轻声)的区分能力,来考察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的声调和轻重音的识别能力。感知实验的主要结果有:1、不管是在安静环境下对自然语音声调的辨识能力还是对基频缺失的耳语环境下的声调的辨识能力,人工耳蜗组儿童都明显弱于健听组儿童。面对基频缺失的耳语听辨任务,两组被试都存在一定的困难。而健听组的成绩下降幅度较人工耳蜗组更大,说明在感知声调时,健听组儿童对声调的判断,受基频影响的程度比人工耳蜗组儿童受基频影响程度更大。2、两组儿童对阳平和上声的识别极易互相混淆,四声的识别率从高到低排序为:T3>T4>T2>T1。特别是在上声的辨识率上,健听组的成绩(83.5%)显着高于人工耳蜗组(61.7%)。上声的识别率最高可能是因为它的平均时长最长。这说明健听组儿童在耳语感知上有可能对上声时长的感知比人工耳蜗组儿童更加敏感,或者可能利用了一些时域信息中的精细结构,以此进行辅助判断。3、轻重音感知实验结果显示,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对本调是阴平和阳平的轻声识别较好,而对本调是上声和去声,特别是去声的轻声区分起来较困难。原因可能是因为去声的轻声与非轻声后字调型相似,且时长差距较小,导致区分困难。4、在仅考察基频对于他们区分轻重音的影响时发现,时长修改对于健听儿童进行轻重音感知的影响很小,但他们对上声的正确率却显着低于其他声调,说明健听儿童感知上声为后字的轻重音时,时长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排除了时长的影响,去声为后字的轻重音感知对人工耳蜗植入儿童还是有一定难度,可以推断出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很难仅凭借基频区分调型相似的轻重音。5、在仅考察时长对于他们区分轻重音的影响时发现,在感知轻重音时,人工耳蜗组更多的是依靠时长因素。但是,健听儿童与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在后字为上声的轻重音的识别上差异最为明显,说明健听儿童在感知上声的时候可以依靠时长的不同以及基频很好地进行感知,而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因为本身基频感知就存在缺陷,而且上声还有音高拐点,这就使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在后字为上声的轻重音感知上表现尤其差。在产出实验中,通过对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和健听儿童的声调产出能力和焦点句产出能力进行比较,提取了基频、时长、能量、嗓音等多个相关声学参数,通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系统分析了两组儿童的产出能力差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基频上来看,两组儿童仅在基频最小值和调域上有显着差异,健听组儿童的基频最小值显着低于人工耳蜗组,调域也显着宽于人工耳蜗组,说明人工耳蜗组儿童的声调产出存在基频较平的特点。2、从时长上来看,两组儿童的语音都是上声时长最长,而去声时长最短。健听组儿童的声调产出时长显着低于人工耳蜗组儿童。这说明健听组儿童的产出语速比人工耳蜗组儿童的声调产出语速会更快。3、从嗓音上来看,健听组的H1-A1、H1-A2、H1-A3均显着大于人工耳蜗组。这表明,在不考虑声调的影响时,健听组产出的单字比人工耳蜗组具有更强的气化现象。4、对所产出的焦点句基频和能量的统计发现,窄焦点句的基频均值、基频最大值、焦点首字的均值、焦点末字的均值、能量均值、能量最小值、能量最大值均显着大于宽焦点句。健听组儿童的基频均值显着的高于人工耳蜗组。说明一定程度上,两组儿童能区分宽焦点句和窄焦点句。但是,焦点类型和组别的交互效应对所有基频声学参数和能量声学参数均不显着,这也就说明了两组4-5岁的儿童都不能很好地进行句末焦点的实现,但总体表现上,健听组儿童还是优于人工耳蜗组儿童。
亓贝尔,古鑫,刘子夜,傅新星,刘博[6](2017)在《汉语普通话人工耳蜗使用者对声调识别的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初步确定人工耳蜗使用者声调感知的特点,并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利用自主开发的噪声下声调识别测试材料(tone identification in noise test,TINT)在Speech Performance测试平台的控制下对20例母语为汉语普通话人工耳蜗使用者声调识别能力进行评估,获得各声调识别成绩以及声调识别混淆矩阵。采用x2检验(chi-square test)对本组人工耳蜗使用者汉语声调识别成绩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本组人工耳蜗使用者的汉语普通话声调识别总成绩(百分制得分)分布48.75%98.75%,平均成绩(76.38±17.29)%;②各声识别成绩平均值差异显着(x2=2358.357,P<0.01),由高到低分别为T3(85.75%)>T4(85.25%)>T1(69.75%)>T2(64.75%),即本组人工耳蜗植入者感知T3、T4较为容易、感知T1、T2较为困难;③声调识别混淆矩阵提示T2(35.35%)、T1(30.25%)混淆度明显高于T4(14.75%)、T3(14.25%),并目各个声调之间的混淆趋势不同,T1易被混淆为T2(18.25%)、T2易被混淆为T3(24.00%)。结论时域特性明显的声调更易被人工耳蜗群体识别,因此应根据声调感知难易程度制定针对性的声调康复训练方案,综合利用听觉信息和视觉信息改善声调,特别是一声、二声的识别能力。
魏兴梅,石颖,李永新[7](2017)在《双耳双模式人工耳蜗植入者声调识别能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双耳双模式人工耳蜗植入是近年研究的热点,而声调识别又是其中的难点和热点。声调的识别主要取决于基频信息,此外时长、时域等信息也是重要影响因素。人工耳蜗对时域和频域信息的接收能力,以及编码策略和电极刺激速率都会影响声调的识别,另外植入者的植入年龄和使用时间也是重要原因。双模式优势与助听听阈和双模式时间具有很大关系,而这些因素都对双模式患者声调的识别影响重大。本文就双耳双模式人工耳蜗植入者的声调识别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孙雯,张华[8](2016)在《成人人工耳蜗植入的言语评估》文中研究表明自1957年第一例有记载的试验性人工耳蜗植入至今,人工耳蜗已经历了由单导到多导的转变,是重度及以上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的有效治疗手段[1]。最初,人工耳蜗仅用于成人语后聋患者[2],20世纪90年代初,其被获准用于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儿童,之后人工耳蜗植入术被迅速推广,并取得了良好的康复效果。目前,全球人工耳蜗植入总例数约为40万,其中6万例为双侧植入。全球人工耳蜗植入者中
王媛,王硕,董瑞娟,刘冬鑫,刘子夜,陈静[9](2014)在《人工耳蜗植入者使用音调信息识别声调能力的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采用去除时长信息的声调测试材料评估语后聋人工耳蜗植入者依靠音调信息识别声调的能力。方法:16例成人语后聋患者单侧植入人工耳蜗6个月以上。选取10个单音节,每个音节配4个声调,组成40个单音节词,分别由男女声多次录制,选取四声之间时长差别<5ms的80个单音节词为测试词,受试者根据听到的单音节词完成四选一的测试。结果:16例人工耳蜗植入者声调识别总平均得分为(70.7±22.0)%,其中四声得分最高,二声得分最低。一声易被混淆成二声,二声易被混淆成一声和三声,三声易被混淆成二声,四声最不易被混淆。声调识别得分与助听器使用时间呈正相关。结论:去掉时长因素对人工耳蜗植入者声调识别能力有所影响,对三声识别影响最显着。由于人工耳蜗植入者音调信息感知能力有限,因此在没有时长因素辅助的情况下,其一声与二声,二声与三声的辨别最易混淆。语后聋人工耳蜗植入者在植入人工耳蜗前佩戴助听器的经历有益于人工耳蜗植入后的声调识别。
毛弈韬[10](2014)在《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声调感知与发声及歌唱能力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语前聋人工耳蜗植入儿童汉语普通话声调感知能力研究目的了解以汉语普通话为母语的语前聋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在普通话声调感知上存在的问题,以及探索影响其声调感知能力的潜在因素,为提高这些儿童的声调感知能力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75名语前聋单侧植入人工耳蜗(Cochlear implant, CI)的儿童和154名年纪相仿的听力正常(Normal-hearing, NH)儿童参加了本项研究。依照声调平衡原则选取36个简易汉字作为测试词,将这些测试词编入以MATLAB为运行平台的测试程序中进行随机呈现。共设四个信噪比条件(安静、12dB、6dB、OdB),受试儿童依据自身情况选择其中的某几个或者全部条件进行声调识别能力测试。同时对其结果与自身因素(实际年龄、CI植入时年龄和CI使用时长)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1.NH组儿童在安静环境下的声调识别平均正确率为97.78%,CI组儿童则为77.48%,CI组儿童在安静环境下的平均声调识别成绩显着低于NH组(P<0.001),且个体间差异极大,其识别成绩从机会水平到100%正确率均有分布。2.在信噪比为12dB、6dB、OdB测试条件下,NH组和CI组儿童的平均声调识别成绩分别为[94.38%,74.22%],[94.47%,67.43%],[92.31%,59.17%],两组间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3.信噪比、声调类别(及声调配对类型)和听力情况对声调识别成绩的影响均很显着(P<0.001),其中最显着的因素为听力情况(其F值为1048.81,远远大于其它两个因素)。且信噪比和听力情况,声调类别(及声调配对类型)与听力情况之间交互效应显着(P<0.001)。4.信噪比的影响。对于NH组,安静、6dB信噪比条件下声调识别成绩高于OdB信噪比条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余任意两个信噪比条件下的声调识别成绩无显着差异。对于CI组,任意两个信噪比条件下声调识别成绩均有显着差异,按照声调识别成绩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安静>12dB>6dB>OdB。5.声调类别的影响。对于NH组,1声和4声的识别成绩高于2声和3声(P<0.05),而1声、4声之间,2声、3声之间的识别成绩无显着差异(P>0.05)。对于CI组,除了1声识别成绩高于4声之外(P<0.05),其余声调类别识别成绩两两之间未见显着差异(P>0.05)。6.声调配对类型的影响。对于NH组,识别成绩1-4配对>1-2配对>2-3配对(P<0.05),其余配对彼此之间未见显着差异(P>0.05)。对于CI组,识别成绩2-3配对最低,与1-2、1-3、1-4配对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配对彼此之间未见显着差异(P>0.05)。7.声调识别错误类型分析。对于NH组,在任何一个信噪比条件下,2声和3声之间总是最易混淆,且其中最易出现的错误为将3声感知成2声。对于CI组,其错误类型受信噪比影响较大,各种类型错误概率均较大,总的来说,3声总是最易被感知成2声。8.相关分析。对于CI植入儿童,安静条件下植入时年龄与声调识别成绩呈现负相关(r=-0.392,P<0.001),12dB信噪比条件下CI使用时长与声调识别成绩呈现正相关(r=0.258,P=0.047)。其余条件下的相关关系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CI植入儿童的声调感知能力存在明显缺陷,且个体差异很大,其对声调的识别较正常听力儿童更易受到噪声环境的影响。2.CI植入儿童对四个声调类型的感知能力差异不明显。无论对于CI植入儿童还是正常听力儿童,2声和3声为最难区分彼此的声调。3.CI植入时年龄越小,CI使用时间越长,CI植入儿童对声调的感知能力越好。第二部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语前聋人工耳蜗植入儿童汉语普通话声调发声能力研究目的了解以汉语普通话为母语的语前聋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在普通话声调发声上存在的问题,以及探索影响其声调发声能力的潜在因素,并为建立一种依靠计算机技术进行声调发声自动化判别的可靠而高效的测评工具提供数据支持。方法278名语前聋单侧植入人工耳蜗(Cochlear implant, CI)的儿童和173名年纪相仿的听力正常(Normal-hearing, NH)儿童参加了本项研究。发声测试词同前一部分选取的声调识别测试中所用的测试词,对受试儿童的声调发声样本以44.1KHz的采样频率,16-bits的分辨率进行录音。将每个测试音节单独剪切分离,在MATLAB平台上对每名受试儿童的每个发声音节进行基频提取并手动纠偏。在MATLAB平台上构建人工神经网络,并以随机抽取的一半正常儿童之发声样本基频数据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利用训练后的神经网络对CI组儿童及另一半正常儿童的发声样本进行判读。将神经网络对CI植入儿童声调发声的判读结果与其自身因素(实际年龄、CI植入时年龄和CI使用时长)进行相关分析,同时将其声调发声准确率与前一部分的声调识别成绩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NH组儿童的平均声调发声准确率为90.40%,CI组儿童则为58.76%,CI组儿童的平均声调发声准确率显着低于NH组(P<0.001),且个体间差异极大,其发声准确率从机会水平(25%)以下到100%均有分布。2.声调类别和听力情况这两个因素对声调发声准确率均有显着影响(P<0.001)。尤其是听力情况的影响尤为明显,其F值达到了为641.75,远远高于声调类别的F值66.41。听力情况与声调之间的交互效应也很显着(P<0.001)。3.声调类别的影响。对于NH组,1(4)声、2声、3声发声准确率两两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准确率按从高到低的顺序为:1(4)声>2声>3声。而1声和4声之间发声准确率未有显着差异(P>0.05)。对于CI组,1、4声的发声准确率显着高于2、3声(P<0.01),而1声和4声,2声和3声之间发声准确率均未有显着差异(P>0.05)。4.声调发声错误类型分析。对于NH组,应发声调为2声时,被错判成3声的概率较非2声及3声外的其余两者要高;当应发声调为3声时,被错判成2声的概率较非3声及2声外的其余两者要高,当应发声调为1声和4声时,其错判率均较小。对于CI组,当应发1声时,被错判成其它三个声调的概率均相对较大。当应发声调为2、3、4声时,错判概率最大者均为1声。5.声调发声声学分析。NH组四个声调的界别显示相对较为清楚,代表1、2、3、4声的椭圆分别位于坐标轴的右上、左上、左下、右下象限。而CI组代表四个声调的椭圆彼此重合,难以区分。用于计量两组差异的三个声学指标Aq/Ae、AveDist/AveAx1+2和Avep均显示出CI组测量值显着低于NH组(P<0.001)。6.相关分析。对于CI植入儿童,声调发声准确率与CI植入年龄呈负相关(r=-0.215,P=0.003),与CI使用时长呈正相关(r=0.203,P=0.005),与测试时实际年龄无统计学相关性(r=0.015,P=0.837)。在任何一个信噪比条件下,CI植入儿童声调发声准确率与其声调识别成绩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1.CI植入儿童的声调发声能力存在明显缺陷,且个体差异很大。2.无论是CI植入儿童还是正常听力儿童,2、3声的发声相对1、4声更难掌握。3.CI植入儿童四个声调发声的声学特征不明显,彼此重合,难以区分,且发声基频曲线单调平坦缺少变化。CI植入年龄小、CI使用时间长对其声调发声能力的提高有利,声调感知能力好的CI植入儿童,其声调发声准确度亦较高。4.人工神经网络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在声调自动化识别中具有应用价值。第三部分使用人工耳蜗及助听器的语前聋儿童歌唱能力的声学特征分析目的对于语前聋儿童,耳聋阻碍了他们的听觉和言语发育。目前的听力设备(包括人工耳蜗和助听器)在言语发育方面给这些儿童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在音乐感知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本研究的目的旨在用声学测量指标评价使用这些听力设备的语前聋听障儿童的唱歌能力,以及探索这种能力与何种因素存在关联。方法37名语前聋单侧植入人工耳蜗(Cochlear implant, CI)的儿童,31名语前聋双侧配戴助听器(Hearing-aid, HA)的儿童,以及37名年纪相仿的听力正常(Normal-hearing, NH)儿童参加了本项研究。每名儿童被要求唱一首自己熟悉的儿歌,由录音设备记录(采样率44.1KHz,分辨率16-bits)下后,每个音节被隔离开来并用自相关算法(Auto-correlation algorithm)提取各自的基频(Fundamental frequency, F0)同时记录下每个音节的时程。共使用五项指标来评价歌唱能力:1.音调方向正确率,2.音调压缩率,3.音调整体偏移度,4.内部音程偏移度,5.音节时程比偏移度。前四项指标对所唱歌曲音调作出评价,最后一项指标对所唱歌曲节律作出评价。同时对其声学测量结果与自身因素及本研究前两个部分的声调感知及发声之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无论是植入人工耳蜗还是配戴助听器的语前聋儿童,他们各项评估指标的成绩均显着低于同年龄段的听力正常儿童(P<0.05)。CI组儿童和HA组儿童五项指标中四项未见统计学差异,只有指标四(歌曲内部音程偏移度)显示出HA组儿童成绩优于CI组儿童的统计结果(2.44±0.76vs2.89±0.82, P<0.05)。对于这两组听障儿童,听力设备使用时间的长短与其歌唱曲调的准确程度呈显着正相关。对于CI植入儿童,其对音程的发声准确度与其声调识别能力相关。结论对于大多数植入人工耳蜗或是配戴助听器的语前聋儿童,其歌唱能力无论是音调的准确性还是对节律的把握度均存在明显缺陷。CI植入儿童的音程发声准确度与其声调识别能力相关。虽然随着听力设备使用时间的延长和使用经验的增加,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语前聋儿童的歌唱能力,但却很难达到正常听力儿童的水平。
二、语后聋Nucleus人工耳蜗使用者的声调识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语后聋Nucleus人工耳蜗使用者的声调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1)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后音乐感知能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资料收集 |
2.2.1 病史资料 |
2.2.2 辅助检查 |
2.2.3 手术情况 |
2.3 CI术后音乐感知能力评估 |
2.3.1 音乐感知能力评估量表 |
2.3.2 音乐感知能力测试 |
2.4 CI术后听觉言语能力评估 |
2.4.1 听觉言语能力评估量表 |
2.4.2 听觉言语能力测试 |
2.5 数据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小龄语前聋儿童CI术后音乐感知能力 |
3.1.1 小龄语前聋儿童CI术后音乐感知能力及相关因素 |
3.1.2 小龄语前聋儿童CI术后音乐感知能力与听觉言语能力的相关性 |
3.2 大龄语前聋儿童CI术后音乐感知能力 |
3.2.1 大龄语前聋儿童CI术后音乐感知能力 |
3.2.2 大龄语前聋儿童CI术后音乐感知能力与听觉言语能力的相关性 |
第四章 讨论 |
4.1 语前聋儿童CI术后的音乐感知能力 |
4.2 语前聋儿童CI术后音乐感知能力的影响因素 |
4.3 语前聋儿童CI术后音乐感知能力与听觉言语能力的相关性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人工耳蜗植入患者音乐感知能力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在噪声环境下的声调感知与产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背景 |
0.2 研究内容 |
0.3 研究价值 |
0.3.1 理论价值 |
0.3.2 应用价值 |
0.4 研究方法 |
第1章 研究综述 |
1.1 人耳与人工耳蜗 |
1.2 声调的特征 |
1.3 健听儿童声调发展研究 |
1.4 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的感知声调研究 |
1.4.1 安静环境下的声调感知 |
1.4.2 噪声环境下的声调感知 |
1.4.3 声调感知线索研究 |
1.5 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的声调产出研究 |
1.6 关于声调实验的研究范式 |
1.6.1 声调感知 |
1.6.2 声调产出 |
1.7 小结 |
第2章 声调感知实验 |
2.1 实验设计与实施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语音采集 |
2.1.3 语料切分与标注 |
2.1.4 实验被试 |
2.1.5 实验设备 |
2.1.6 实验过程 |
2.2 实验结果 |
2.3 小结 |
第3章 声调产出实验 |
3.1 产出实验设计与实施 |
3.1.1 实验材料 |
3.1.2 被试选取 |
3.1.3 实验设备 |
3.1.4 实验过程 |
3.1.5 语料切分与标注 |
3.2 声学分析 |
3.2.1 参数定义 |
3.2.2 数据提取与处理 |
3.3 实验结果 |
3.3.1 基频 |
3.3.2 时长 |
3.4 小结 |
第4章 结语 |
4.1 本文研究成果 |
4.1.1 感知实验结果 |
4.1.2 产出实验结果 |
4.2 创新之处 |
4.3 研究的不足之处 |
4.4 今后的研究展望 |
附录 |
声调辨别实验词表 |
图表目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人工耳蜗使用者汉语声调感知与音乐感知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测试方法 |
1.3 测试材料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声调识别表现 |
2.2 音乐音符轮廓识别表现 |
2.3 声调识别与音乐识别的相关性 |
3 讨论 |
(4)双耳双模式助听儿童音调感知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思路 |
第一节 问题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二节 双耳双模式助听儿童音调感知研究现状 |
一、声电联合双模式的原理 |
二、双耳双模式助听的音调感知研究现状 |
三、双耳双模式助听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意义 |
一、研究内容及目标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双耳双模式助听儿童音调感知特征研究 |
第一节 双耳双模式助听儿童声调感知特征研究 |
一、研究目的及假设 |
二、研究方法和过程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与建议 |
第二节 双耳双模式助听儿童语调感知特征研究 |
一、研究目的及假设 |
二、研究方法和过程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与建议 |
第三节 双耳双模式助听儿童音乐音调感知特征研究 |
一、研究目的及假设 |
二、研究方法和过程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与建议 |
第四节 双耳双模式助听儿童声调、语调、乐调感知关系研究 |
一、研究目的及假设 |
二、研究方法和过程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与建议 |
第三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一、主要结论 |
二、创新之处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双耳双模式助听儿童基本信息记录表 |
附录二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
附录三 单音节声调感知测试材料 |
附录四 短句声调感知测试材料 |
后记 |
(5)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声调及重音的感知与产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背景 |
0.2 研究内容 |
0.3 研究价值 |
0.3.1 理论价值 |
0.3.2 应用价值 |
0.4 研究方法 |
第1章 研究综述 |
1.1 声调的特征 |
1.2 儿童早期声调发展研究 |
1.3 听障儿童的声调研究 |
1.4 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的声调研究 |
1.4.1 声调感知研究 |
1.4.2 声调产出研究 |
1.5 耳语的声调研究 |
1.6 重音识别研究 |
1.6.1 普通话词重音研究 |
1.6.2 普通话句重音研究 |
1.6.3 人工耳蜗儿童的重音感知研究 |
1.7 小结 |
第2章 语料设计、采集与数据处理 |
2.1 文本语料设计 |
2.1.1 语料内容 |
2.1.2 语料特色 |
2.2 语料发音人选取 |
2.3 语音采集 |
2.3.1 采集地点与设备 |
2.3.2 录制方法 |
2.4 语料切分与标注 |
第3章 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声调和轻重音的感知实验 |
3.1 感知实验设计与实施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听辨被试选取 |
3.1.3 实验过程 |
3.1.4 实验设备 |
3.2 实验结果 |
3.2.1 声调感知实验 |
3.2.2 轻重音感知实验结果 |
3.3 小结 |
3.3.1 声调感知实验小结 |
3.3.2 轻重音感知实验小结 |
第4章 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的声调与焦点句产出实验 |
4.1 产出实验设计与实施 |
4.1.1 被试选取 |
4.1.2 实验实施 |
4.1.2.1 声调录音过程 |
4.1.2.2 焦点句录音过程 |
4.2 参数定义 |
4.2.1 基频参数 |
4.2.2 嗓音参数 |
4.3 数据提取与处理 |
4.3.1 基频 |
4.3.2 时长 |
4.4 实验结果 |
4.4.1 声调产出结果 |
4.4.2 焦点句产出结果 |
4.5 小结 |
4.5.1 声调产出实验小结 |
4.5.2 焦点句产出实验小结 |
第5章 结语 |
5.1 本文研究成果 |
5.1.1 感知实验结果 |
5.1.2 韵律特征分析结果 |
5.2 创新之处 |
5.3 研究的不足之处 |
5.4 今后的研究展望 |
附录 语料文本 |
(一) 声调辨别实验词表 |
(二) 词重音区分实验词表 |
(三) 产出实验对话语料 |
焦点词为不含轻声的双音节词: |
焦点词为轻声的双音节词: |
参考文献 |
一、专着 |
二、论文 |
(一) 期刊论文 |
(二) 学位论文 |
(三) 会议论文 |
致谢 |
(6)汉语普通话人工耳蜗使用者对声调识别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测试材料。 |
1.2 测试对象。 |
1.3 测试场所与设备。 |
1.4 测试方案。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人工耳蜗使用者汉语普通话声调识别成绩。 |
2.2 人工耳蜗使用者汉语普通话声调识别混淆矩阵。 |
3 讨论 |
(8)成人人工耳蜗植入的言语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最低听觉功能测试 |
2 安静环境下言语测听材料 |
2.1 短句言语测听材料 |
2.2 双音节词言语测听材料 |
2.3 单音节词言语测听材料 |
3 噪声环境下言语测听材料 |
4 网络自测的言语测听材料 |
5 声调与音乐感知 |
6 展望 |
(9)人工耳蜗植入者使用音调信息识别声调能力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测试方法 |
1.2.1 测试材料 |
1.2.2 测试步骤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声调识别得分 |
2.2 声调混淆矩阵 |
2.3 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10)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声调感知与发声及歌唱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语前聋人工耳蜗植入儿童汉语普通话声调感知能力研究 |
1.1 引言 |
1.2 研究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小结 |
第二部分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语前聋人工耳蜗植入儿童汉语普通话声调发声能力研究 |
2.1 引言 |
2.2 研究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部分 使用人工耳蜗及助听器的语前聋儿童基于音调及节律的歌唱能力的声学特征 |
3.1 引言 |
3.2 研究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
References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获奖情况 |
致谢 |
四、语后聋Nucleus人工耳蜗使用者的声调识别(论文参考文献)
- [1]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后音乐感知能力的研究[D]. 吴雨桐. 兰州大学, 2021(12)
- [2]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在噪声环境下的声调感知与产出研究[D]. 朱瑶.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3]人工耳蜗使用者汉语声调感知与音乐感知相关性研究[J]. 杨丽萍,卢岭,刘莉,梁耕田,金辉,陶朵朵.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19(06)
- [4]双耳双模式助听儿童音调感知特征研究[D]. 陶仁霞.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1)
- [5]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声调及重音的感知与产出研究[D]. 丁馨.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1)
- [6]汉语普通话人工耳蜗使用者对声调识别的分析研究[J]. 亓贝尔,古鑫,刘子夜,傅新星,刘博.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17(04)
- [7]双耳双模式人工耳蜗植入者声调识别能力研究[J]. 魏兴梅,石颖,李永新. 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7(01)
- [8]成人人工耳蜗植入的言语评估[J]. 孙雯,张华.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6(10)
- [9]人工耳蜗植入者使用音调信息识别声调能力的评价[J]. 王媛,王硕,董瑞娟,刘冬鑫,刘子夜,陈静.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4(19)
- [10]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声调感知与发声及歌唱能力研究[D]. 毛弈韬. 中南大学,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