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日市场丰富多彩(论文文献综述)
朱俊仿[1](2020)在《中国传统节日的德育功能及其传承弘扬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显着表征及重要载体,其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价值内涵及精神体系,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意识观念及行为活动。在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民族振兴,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总结归纳传统节日在我国传统社会中的德育功能,并结合新时代背景,分析其在当下有效性发挥过程中存在的原因及困境,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及建议,对于进一步挖掘传统节日的德育功能,实现其现代性转化,加速构建我国新型德育体系具有深远意义。全文主要分为四章。第一章是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基本概念及其与德育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主要归纳总结了中国传统节日的基本要素、类型划分及基本特质,在深刻把握中国传统节日内涵的基础上,追根溯源,厘清中国传统节日与德育建设的内在性关联,明确中国传统节日德育功能研究的逻辑合理性及实践可行性,为后文的研究论述奠定坚实基础。论文第二章重点分析了中国传统节日具体有哪些德育功能及这些德育功能到底如何发挥作用。文章以整体与部分相结合的视角,全面细致的对传统节日的德育功能进行了概括梳理,形成了以对个体内在影响为主的微观德育功能与从外在整体氛围谈传统节日对当今社会、国家及时代的意义为主的宏观德育功能。在作用机制研究上,本文结合心理学中“知—情—意—行”的品德构建规律,以更加具体的角度对传统节日德育功能的发挥进行了解释。第三章则是将研究视角由理论转向现实,深入剖析传统节日德育功能在当今有效发挥的困境及原因。本文结合传统节日自身局限、时代背景变迁、主体意识发展及形式载体呈现等现状,尽可能从多角度对其进行深入把握。最后一章进行中国传统节日德育功能传承弘扬的路径研究。本文首先树立原则意识,即传统节日德育功能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及传承弘扬应有所遵循。在我国文化自信、文化强国建设等战略目标的具体指导下,本文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原则、批判继承原则和与时俱进原则,强调我国传统节日德育功能在未来的发展中要有高度的价值导向、传承意识及创新意识,做好“旧瓶装新酒”的转换工作。随后以此为指导,从具体问题和具体原因出发,尝试性探索传统节日德育功能传承弘扬的路径选择。以中国传统节日为切入点,做好全社会道德体系建设工作,是依托我国特色文化资源推进人类精神文明进步的伟大创举,更是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加速实现我国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有效举措。在未来对传统节日德育功能的传承弘扬过程中,各行为主体间应加大合作力度,打造传承弘扬联动机制,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这一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及深入。
高金蕊[2](2020)在《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时代价值研究》文中提出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时间脉络,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情感、理念、思想与价值,传承至今。传统节日文化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发扬现代文化的根基;传统节日文化是宣扬中华美德的必要方式,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石;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创新源泉,是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具有巨大的时代价值。本文以《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时代价值研究》为题,通过对部分重大传统节日的研究与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现状透析,重点探讨传统节日文化的时代价值与弘扬路径。全文共分为绪论、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概述、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现状透析、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时代价值、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原则与途径以及结语这几部分。绪论部分描述了论题的选题目的、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创新点等。第二章是“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概述”,在这一章节中,简单对中华传统节日的相关概念进行了介绍,简介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概述传统节日的分类与发展,简析传统节日文化的基本特征。第三章是“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现状透析”,这一章节通过对传统节日文化现状的透析,阐述当下传统节日文化发展所面临的种种困境,从而展望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节日文化的新发展与人民的新诉求。第四章关注“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时代价值”,这一章节详细论述了传统节日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双创”之间的辩证关系,提炼传统节日文化的时代价值。第五章探讨“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章节内容结合当下的节日实践,总结应当坚持的原则。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营造生态环境、创造节日文化的物质产品等多种途径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节日文化。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农村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国家民委,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体育总局,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3](2019)在《关于做好中国农民丰收节组织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文中研究指明中农发[2019]1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农办、农业农村(农牧)厅(局、委)、文明办、教育厅、民(宗)委(厅、局)、文化和旅游厅(局)、卫生健康委、广电局、体育局、总工会、团委、妇联、文联: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8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为农民设立的专属节日,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对亿万农民的深切关怀。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进一步彰显了"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基础地位,是一件影
梁宏信[4](2015)在《龙里苗族“跳园”民俗的现代变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发展历程中,无论是早期的“歌谣运动”还是近些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节日民俗始终是民俗学的一个研究主题。文章正是以这一民俗学的传统论题为讨论焦点,具体地从贵州省龙里苗族的“跳园”民俗的存在、民俗活动开展及其变迁出发,探讨该民俗事象在“白裙苗”社会中的实际意义及其变迁状况,以呈现出该民俗节日的当下意义及其变迁之逻辑。在民俗学研究中,由节日民俗切入以探讨少数民族的节日变迁,是考察节日变迁的有效方式,更是民俗学学科视野的集中体现——以民俗之变,观节日之变——正是本文的论述逻辑。据此,文章的绪论部分作者主要阐明本研究的选题理由及其关注的主题,且在节日民俗研究和苗族“跳园”的相关研究中寻找到了该研究的落脚点;在论文主体的第一章中,作者首先从“跳园”民俗的文化生境、民俗实践主体及其俗称入手,形成“跳园”民俗与民俗实践者(“白裙苗”群体)的关系表达;第二章则将关注点放在“跳园”独有的节日运行体系和节日符号上,通过这些节日的基本构成要件来呈现自成一体的“跳园”民俗;第三章,作者主要用墨于对嵌入“跳园”民俗活动的国家政治、外来群体和市场经济展开梳理,由此形成对“跳园”民俗当下图景的表述。文章的结论与思考部分,作者对文章的整体论述进行总结,并提出“跳园圈”的概念用来对“白裙苗”的“跳园”民俗进行解释,着重强调这个“圈”内民俗实践者的主体意识,由此展示一种来自于生活世界的表述。而且在变迁逻辑的议题上,作者使用了互动论的观点,解释节日民俗的变迁及当下变迁节奏加快的这一社会现象。
王晓华[5](2013)在《富足实惠 欢乐祥和》文中研究指明2月15日,省商务厅发布的市场监测信息显示,春节期间,我省消费品市场商品供应充裕,品种丰富多样,居民消费旺盛,总体呈现购销两旺、繁荣昌盛、平稳有序的良好运行态势,全省城乡居民度过了一个富足实惠、欢乐祥和的春节。 居民消费活跃旺盛 商品琳琅满目,品种丰
魏华仙[6](2013)在《宋代官府力量与成都节日市场》文中研究说明两宋时期的成都,物产丰富,商品经济发达,全年每月都有以主要商品带动的集市贸易。地方官府利用成都人喜游乐、爱消费的习俗,通过宴集活动来聚集和引导民众的节日消费,使成都节日市场十分繁荣,尤其是基于节日期间人们对生产工具、生活物品的需求而产生的蚕市、药市、酒市、夜市等最为活跃。宋代成都节日市场既以地方习俗为支撑,又有官府力量起作用,这就使其既保持了长时期的繁荣,又随着官府政策和命运的变化而兴衰。
胡斌[7](2010)在《“2011全国年货购物节”即将拉开帷幕》文中研究指明随着2011年元旦、春节的日益临近,为扩大节日消费,由商务部支持、中国商业联合会(下称中商联)主办的“2011全国年货购物节”(下称年货节)将于2010年12月25日至2011年2月8日在全国各地共同展开。 据悉,中商联此次联合了中国烹饪协会、全国商报联合会等15家全国?
魏华仙[8](2010)在《宋代政府与节日消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宋代是传统节日文化的成熟、丰满时期,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受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市场交易活跃的影响,节日期间士庶更多地采取取自市场的消费方式,使得节日消费市场更加繁盛,节日经济功能更加突出。政府在节日习俗、节日消费风气等方面起了有益的引导和推动作用;而对节日市场则既有顺应、利用的一面,也有控制、决策的一面,扮演了消费者、经营者、决策者、组织者等多重角色,促进了节日消费市场的繁荣,丰富了士庶节日生活内容。
毛现华[9](2010)在《宋代节日生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节日生活为视角,通过对宋代三大阶层的节日活动内容、节日需求、节日的寓意等因素考察分析,解析节日生活与社会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作用。认为宋代三大阶层的节日活动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彼此间既有区别又有影响。三大阶层的节日生活和节日消费紧密相联,而正是这种多样化的节日生活及大量的节日需求,催生了诸多节日市场的产生,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而且还为节日本身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左丹[10](2010)在《我市春节期间消费品市场保持平稳增长势头》文中指出本报讯(首席记者左丹)新春佳节是传统的商业旺季,春节期间我市消费品市场保持平稳增长势头,整个节日市场商品丰富,价格稳中有升,到处呈现出节日的欢乐和喜庆。各商家均针对春节的消费特点,有效调整商品结构,精心策划营销方案,积极组织适销货源,开展一系列购物赠送、?
二、节日市场丰富多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节日市场丰富多彩(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传统节日的德育功能及其传承弘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评析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一) 创新之处 |
(二) 不足之处 |
第一章 中国传统节日与德育的内在关联 |
一、中国传统节日的相关问题概述 |
(一) 中国传统节日的基本要素 |
(二) 中国传统节日的类型划分 |
(三) 中国传统节日的本色特质 |
二、中国传统节日与德育关系的历史性回顾 |
(一) 基于生产生活需要的关系搭建 |
(二) 基于政治稳定需要的关系巩固 |
(三) 基于民风建设需要的关系发展 |
(四) 基于个体精神需要的融合推进 |
三、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节日作用于德育建设的探索与进步 |
(一) 理论日趋完善 |
(二) 实践持续深入 |
第二章 中国传统节日的德育功能 |
一、德育功能的微观层面 |
(一) 道德认知的导向功能 |
(二) 道德情感的陶冶功能 |
(三) 道德行为的规范功能 |
二、德育功能的宏观层面 |
(一) 文化自觉及文化自信的养成功能 |
(二) 爱国情感及民族认同的培育功能 |
(三) 家庭和睦及社会和谐的调节功能 |
(四) 感恩敬老及慎终追远的教育功能 |
(五) 生态意识及自然伦理的建立功能 |
(六) 创新示范及审美情趣的强化功能 |
三、德育功能的作用机理 |
(一) 依托传统节日文本构建道德认知 |
(二) 依托传统节日符号激发道德情感 |
(三) 依托传统节日精神强化道德认同 |
(四) 依托传统节日仪式提升道德体验 |
第三章 中国传统节日德育功能传承弘扬的境遇 |
一、中国传统节日的社会认知及参与现状 |
(一) 认知程度较高,但理解流于表面 |
(二) 心理期待较高,但原因错综复杂 |
(三) 参与热情较高,但行动迁延观望 |
(四) 评价较为理性,但态度消极矛盾 |
二、中国传统节日德育功能传承弘扬的困境 |
(一) 传统节日德育功能传承弘扬的环境欠佳 |
(二) 传统节日德育功能传承弘扬的目的错位 |
(三) 传统节日德育功能传承弘扬的主体单一 |
(四) 传统节日德育功能传承弘扬的形式僵化 |
(五) 传统节日德育功能尚未充分挖掘及践行 |
三、中国传统节日德育功能传承弘扬困境的分析 |
(一) 内外冲击下传统节日吸引力有待提升 |
(二) 市场经济下人们的逐利心理有待引导 |
(三) 多重压力下人们的参与行为有待激发 |
(四) 惯性思维下德育功能的开发形式有待突破 |
(五) 网络环境下德育功能的宣传普及有待提高 |
第四章 中国传统节日德育功能传承弘扬的原则及路径 |
一、中国传统节日德育功能传承弘扬的基本原则 |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原则 |
(二) 批判继承原则 |
(三) 与时俱进原则 |
二、中国传统节日德育功能传承弘扬的路径选择 |
(一) 打造传承弘扬主体协同机制 |
(二) 增添节日德育功能时代活力 |
(三) 创新德育功能作用载体形式 |
(四) 开拓多种媒体宣传最新场域 |
(五) 完善传承弘扬多重保障机制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时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目的及选题意义 |
1.选题目的 |
2.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3.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研究方法 |
2.创新点 |
二、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概述 |
(一)中华传统节日概念 |
1.节日概念 |
2.传统节日概念 |
3.传统节日文化概念 |
(二)中华传统节日简介 |
1.主要的传统节日 |
2.传统节日的分类 |
3.传统节日的发展 |
(三)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基本特征 |
1.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民族认同性 |
2.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伦理规范性 |
3.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生活调适性 |
4.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幸福祷告性 |
5.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身心契合性 |
三、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现状透析 |
(一)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现状 |
1.家庭与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关联 |
2.政府与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关联 |
3.社会与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关联 |
(二)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发展面临的困境 |
1.传统节日文化受西方节日文化冲击 |
2.传统节日文化形式单调化、商业化 |
3.传统节日文化的仪式礼仪淡化缺失 |
(三)中华传统节日文化面临的新发展 |
1.物质享受转为精神文化盛宴 |
2.纪念形式与活动形式的变化 |
3.旅行过节方式备受推崇喜爱 |
四、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时代价值 |
(一)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1.体现在国家层面上 |
2.体现在社会层面上 |
3.体现在个人层面上 |
(二)助推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 |
1.传统节日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2.以传统节日涵养民族文化自信 |
3.增强文化自信,拒绝过“洋节” |
(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1.礼敬红色节日,传承红色基因 |
2.弘扬传承民族节日文化 |
3.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节日文化 |
五、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原则与途径 |
(一)弘扬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应坚持的原则 |
1.坚持批判继承原则 |
2.坚持学习借鉴原则 |
3.坚持创新发展原则 |
4.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
(二)弘扬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实践路径 |
1.继承和创新中华传统节日文化 |
2.传统节日的传承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 |
3.制定法律法规保护并赋予节日文化时代元素 |
4.传承发展传统节日物质产品及节俗象征物,提升节日文化品位 |
5.弘扬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创造有利发展的生态环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3)关于做好中国农民丰收节组织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论文提纲范文)
一、总体要求 |
二、动员各方力量广泛开展庆丰收活动,共同推动形成新时代农民庆丰收习俗 |
三、深入开展全方位宣传,不断提升节日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 |
四、加强传统民俗研究和保护,不断提升节日的文化内涵 |
五、大力培育节日市场,不断增强节日内生动力 |
六、实施保障 |
(4)龙里苗族“跳园”民俗的现代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二、理论描述与研究基础 |
三、研究方法与方法论 |
四、本文的叙述结构 |
第一章 存在:作为乡村仪式与地方集会的“跳园” |
一、存在的龙里苗族“跳园”民俗 |
二、作为乡村仪式的“跳园” |
三、作为地方集会的“跳园”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要件:自成一体的“跳园”民俗 |
一、仪式:一种神圣的节日表达 |
二、芦笙、铃与舞:节日互动的非日常性 |
三、服饰:一种身体性的节日表征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变迁:“跳园”民俗的当下图景 |
一、政府行政的参与 |
二、从乡村仪式到文化景观 |
三、商人到来与乡村节日市场的出现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思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宋代官府力量与成都节日市场(论文提纲范文)
一 宋代成都官府促进节日消费的举措 |
(一) 通过宴集活动使士庶集中消费 |
(二) 宋代成都知府新增节日游乐活动 |
1.张咏 |
2.赵稹 |
3.薛奎 |
4.文彦博 |
5.田况 |
6.宋祁 |
7.赵拚 |
二 宋代成都节日市场 |
(一) 蚕市 |
(二) 药市 |
(三) 酒市 |
(四) 夜市 |
三 宋代成都节日市场特征 |
(一) 以地方习俗及其消费风气为支撑 |
(二) 官府力量的作用 |
(8)宋代政府与节日消费(论文提纲范文)
一、宋代政府对节日消费的举措 |
(一) 对士庶节日消费的政策性鼓励 |
(二) 宋代皇宫的购买性节日消费方式 |
二、宋代政府对节日酒消费市场的干预 |
三、宋代政府对节日消费的影响 |
(一) 统治者对节日消费风气的提倡和引导 |
(二) 官方对节日消费市场的影响 |
余论 |
(9)宋代节日生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本选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
二、学界有关本选题的研究综述 |
三、本选题的思路及文章结构 |
第二章 宋代各阶层的节日生活 |
一、皇室阶层的节日生活 |
(一) 立春 |
(二) 元宵节 |
(三) 寒食、清明 |
(四) 端午 |
(五) 七夕 |
(六) 中秋 |
二、官僚阶层的节日生活 |
(一) 参加朝廷组织的节日庆祝活动 |
(二) 个人及其家庭的节日活动 |
三、庶民百姓的节日生活 |
(一) 祈丰及节俗活动 |
(二) 制作节物、节食 |
(三) 游玩娱乐 |
四、各阶层节日生活的差异 |
(一) 各阶层节日活动种类的丰富性不同 |
(二) 各阶层节日活动的寓意不同 |
第三章 宋代节日生活与社会经济 |
一、节日消费需求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
二、节日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节日本身的传承与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节日市场丰富多彩(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传统节日的德育功能及其传承弘扬研究[D]. 朱俊仿. 山东大学, 2020(10)
- [2]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时代价值研究[D]. 高金蕊. 河南工业大学, 2020(01)
- [3]关于做好中国农民丰收节组织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J].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农村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国家民委,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体育总局,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报, 2019(07)
- [4]龙里苗族“跳园”民俗的现代变迁研究[D]. 梁宏信. 贵州民族大学, 2015(04)
- [5]富足实惠 欢乐祥和[N]. 王晓华. 山西经济日报, 2013
- [6]宋代官府力量与成都节日市场[J]. 魏华仙.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1)
- [7]“2011全国年货购物节”即将拉开帷幕[N]. 胡斌. 中国商报, 2010
- [8]宋代政府与节日消费[J]. 魏华仙.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10(02)
- [9]宋代节日生活研究[D]. 毛现华. 四川师范大学, 2010(05)
- [10]我市春节期间消费品市场保持平稳增长势头[N]. 左丹. 盘锦日报, 2010
标签:文化论文; 民俗论文; 传统节日论文; 中国少数民族节日论文; 中国节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