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插管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护理

气管插管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护理

一、经气管插管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李溢祺,钟小梅[1](2021)在《经胃管微创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经胃管微创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4月-2019年6月江西省会昌县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监护室收治的NRDS患儿10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55例。观察组经胃管微创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对照组经气管插管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比较2组患儿首次插管成功率、心动过缓发生率、再次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率、血氧饱和度(SpO2)下降率、72 h内机械通气率、首次插管时间、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总量、机械通气时间、吸氧时间、治疗前后肺氧合功能[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a/A PO2)、动脉血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OI)]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儿首次插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首次插管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总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术中心动过缓率、再次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率、SpO2下降率、72 h内机械通气率、吸氧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患儿a/A PO2、PaO2、OI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儿支气管发育不良及肺出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儿肺气漏、早产儿视网膜病、坏死性小肠结膜炎、脑室内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胃管微创注入与气管插管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NRDS的效果相似,但经胃管微创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可明显提高插管成功率,减轻患儿痛苦,对患儿支气管损害较小,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式,有临床应用价值。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2](2021)在《中国新生儿肺表面活性物质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1版)》文中研究表明肺表面活性物质(PS)是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常规药物,但有关PS的适应证、用药时机、剂量和次数、给药技术、疗效评估等一直在不断研究和发展。为使PS临床应用更加规范,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和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专家以国内外循证医学证据和最新进展为基础,制定中国新生儿PS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赵振彤,林琳[3](2021)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操作体会》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对行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实施肺表面活性物质针对性护理操作的效果。方法对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7—2019年收治的10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均在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和针对性护理操作,分析护理效果。结果患儿机械通气时间(75.83±21.71)h,给氧时间(143.29±13.25)h,住院时间(18.87±11.46)d;无死亡和肺出血病例发生,出现感染性肺炎2例;干预后2 h、6 h患儿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均较干预前得到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较好,治疗过程中需时刻关注患儿生命体征、血气指标等变化情况,加强护理,从而提高救治成功率。

熊茜[4](2021)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体位护理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应用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对不同体位护理措施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系统评价,并根据概率值对各个结局指标的不同体位护理效果进行排序,寻找最佳临床证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CINAHL、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由建库至2021年1月公开发表的有关不同体位护理应用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随机对照试验。选择动脉血氧分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主要结局指标,血氧饱和度、机械通气时间为次要结局指标。遵照研究纳入与排除标准完成文献筛选、质量评价及资料提取,应用Stata15.1软件对结局指标进行网状Meta分析和概率排序,对各研究的一致性进行评估,并绘制比较-校正漏斗图对小样本效应进行检测。结果:1.最终纳入33篇文献,包括2146例新生儿,共涉及六种体位护理干预措施(仰卧位、俯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1/4俯卧位、交替卧位)。2.对提高动脉血氧分压,俯卧位优于仰卧位、交替卧位优于仰卧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侧卧位、右侧卧位、仰卧位的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概率排序为:俯卧位(SUCRA=95.8)>交替卧位(SUCRA=71.9)>仰卧位(SUCRA=33.1)>右侧卧位(SUCRA=30.7)>左侧卧位(SUCRA=18.6)。3.对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交替卧位优于仰卧位、俯卧位优于仰卧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概率排序为:交替卧位(SUCRA=79.6)>右侧卧位(SUCRA=61.1)>俯卧位(SUCRA=60.8)>左侧卧位(SUCRA=60.8)>仰卧位(SUCRA=3.9)。4.对提高血氧饱和度,1/4俯卧位优于仰卧位、俯卧位优于仰卧位、交替卧位优于仰卧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概率排序为:1/4俯卧位(SUCRA=86.7)>俯卧位(SUCRA=74.3)>左侧卧位(SUCRA=48.5)>交替卧位(SUCRA=42.5)>右侧卧位(SUCRA=37.7)>仰卧位(SUCRA=10.2)。5.对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俯卧位优于仰卧位、交替卧位优于仰卧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概率排序为:俯卧位(SUCRA=91.1)>交替卧位(SUCRA=58.9)>仰卧位(SUCRA=0.0)。结论:1.俯卧位、交替卧位与常规仰卧位护理相比,能提高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血氧饱和度以及缩短机械通气的时间。2.在提高动脉血氧分压、提高血氧饱和度以及缩短机械通气的时间方面,俯卧位优于交替卧位。3.在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方面,交替卧位优于俯卧位。4.在提高血氧饱和度方面,1/4俯卧位优于俯卧位、交替卧位及其它卧位。5.左侧卧位和右侧卧位对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作用效果还需更多的随机对照研究来证实。6.在临床实践中,护理工作者和决策者应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体位护理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积极推动体位护理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从而提高护理质量。7.在未来的研究中,期待更多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的开展,对不同卧位的作用效果、不同卧位的实施方案进行全方位的比较,以期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体位护理提供更多的循证依据。

宋飞飞[5](2021)在《LISA技术和INSURE技术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比较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研究LISA技术相较于INSURE技术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中的应用疗效及对早产儿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纳入56例符合入组标准的患儿。观察组的20例早产儿是自2019年8月至2020年4月期间收住入安徽省8所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采用了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less invasive surfactant administration,LISA)技术完成PS给药。其中6例来自安庆市立医院,4例来自安徽省立医院,3例来自亳州市人民医院,2例来自阜阳市人民医院,2例来自铜陵市人民医院,1例来自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1例来自淮北市妇幼保健院,1例来自池州市人民医院。对照组采用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拔管(intubate-surfactant-extubate,INSURE)技术完成PS给药的36例是自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在安徽省立医院收治的患儿。收集患儿及母亲的基本信息、给药前后的动脉血气值、给药时的血氧饱和度及心率情况及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和用氧情况。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在基线特征方面:在患儿的胎龄(周)、出生体重(g)、性别、多胎、试管及apgar评分≤3;母亲的年龄(岁)、妊娠糖尿病、胎膜早破(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PROM)≥18h、胎盘/羊水异常、产前体温≥37.5℃、产前应用硫酸镁、产前注射激等情况上,LISA组与INSURE组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在动脉血气值方面:LISA组给药后的PH值较给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LISA组给药后的PCO2值较给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LISA组给药前后PO2改变无统计学意义;INSURE组患儿在给药前后的PH值、PCO2值及PO2值均无明显改变。LISA组在给药24内的PH值在正常范围内的例数较INSURE组明显增多(p=0.009)。3.在并发症方面:LISA组与INSURE组相比,LISA组的BPD的发生率及无创失败率降低,LISA组的NEC发病率升高,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在副反应方面:在给药过程中LISA组出现1例心率下降和3例血氧饱和度下降,这些反应在INSURE组出现例数为零,血氧饱和度下降情况在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1)。结论LISA技术可以在有自主呼吸的患儿中进行,可以明显改善肺泡通气,且不会增加BPD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冯晓霞,宋红,周川,李晶晶,宋焕清,刘园园,霍志芳,司冉冉[6](2020)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及无创高频辅助通气在极低及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LISA)及无创高频辅助通气(nHFOV)在极低及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治疗中的应用与疗效。方法将2018年7月至2019年10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的85例胎龄27~32周患NRDS的极低及超低出生体质量儿,按出生胎龄(>27~29周、>29~30周、>30~31周、>31~32周)进行分层,采用信封随机法,分为LISA组(40例)和气管插管-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组(INSURE组)(45例)。LISA组再采用信封随机法分为经鼻持续正压通气(CPAP)组(25例)及nHFOV组(15例)。INSURE组患儿在正压通气下,经气管插管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PS),后拔出气管插管,予CPAP辅助通气。LISA组患儿在CPAP下,经胃管注入PS,后拔除胃管,CPAP组患儿继续予CPAP辅助通气;nHFOV组患儿予nHFOV辅助通气。如无创辅助通气失败,给予机械通气。观察LISA技术及nHFOV的可行性,比较各组不良反应、机械通气、吸氧时间、住院时间及NRDS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1.与INSURE组相比,LISA组机械通气率(5.0%比22.2%)、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20.0%比42.2%)和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发生率(12.5%比42.2%)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总吸氧时间、住院时间、脑室内出血(IVH)、早产儿视网膜病(ROP)、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LISA组与INSURE组置管操作的不良反应比较,LISA组中CPAP组及nHFOV组无创通气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出生胎龄越小,NRDS并发症的发生率越高,同一胎龄LISA组并发症发生率较INSURE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LISA组中CPAP组及nHFOV组机械通气率、BPD、IVH、PVL、ROP及NEC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胎龄27~32周极低及超低出生体质量儿NRDS的治疗中,LISA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PS给药方法,在降低机械通气率、BPD及PVL的发生率方面有优势。nHFOV可作为极低及超低出生体质量NRDS患儿呼吸支持的初始模式。LISA联合nHFOV可用于NRDS的治疗。

杜娜娜[7](2020)在《肺脏超声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治中的临床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肺脏超声(LUS)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诊治中的临床价值,及其对肺表面活性物质(PS)应用的参考价值,并进一步探讨肺脏超声评分(LUSS)对于指导PS在NRDS患儿中的量化可行性。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于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且符合诊断标准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为研究对象,符合纳入标准者共51例,据患儿病情及家属意愿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出生6小时内)。在治疗前(与首次胸片检查时间相差小于2小时)及治疗后24小时内分别进行肺脏超声检查并评分。通过对患儿肺脏超声检查评分与相应胸部X线检查分度的比较,探讨二者对肺脏疾病严重程度的评估是否具有一致性。比较前后两次肺脏超声检查评分的变化,明确肺脏超声是否可动态评估肺脏疾病变化。结合目前超声诊断标准,对经肺脏超声明确的NRDS组和非NRDS组患儿PS治疗前后各项超声指标变化,评估PS对NRDS患儿治疗的临床价值。并对其它相关因素进行加以分析。结果:1.一般结果:研究期间共72例患儿经结合病史、症状、胸片、血气分析检查确诊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结合排除标准,最终51名患儿符合入组条件,纳入研究。入组患者中平均孕周33周,平均出生体重2023g,80%的患儿为剖宫产娩出,男婴占55%,产前约61%的孕妇接受了糖皮质激素促胎儿肺脏成熟,生后约27%的患儿需有创呼吸支持,61%的患儿需无创呼吸支持,78%的患儿接受了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2.比较肺脏超声与胸片评估肺脏疾病严重程度,胸片按传统分四度,每度为一组,相应的每组肺脏超声评分均值依次呈上升趋势,总体分析:二者对于肺脏疾病严重程度评估方面有较好的一致性。3.对纳入者按是否接受PS治疗分两组,两组患儿在胎龄、体重、娩出方式等特点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两组患儿前后两次肺脏超声检查,发现无论是否接受PS治疗,肺脏超声评分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接受PS治疗组改善更明显。4.以肺脏超声诊断标准分成NRDS组和非NRDS组两组患儿,通过分析其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前后各项超声指标恢复情况,发现:NRDS组患儿白肺、肺实变、支气管充气征、胸膜线异常、A线消失的改变,治疗前后变化明显,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非NRDS组患儿肺脏超声的上述相应指标恢复方面相对缓慢,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5.通过分析其它相关因素,发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患儿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与肺脏疾病的严重程度、胎龄、出生体重等关系可能更密切;另外,从经济角度分析,NRDS程度轻的患儿,给予积极补充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可减少日平均住院费用。结论:1.对比肺脏超声评分与胸片分度对于肺部疾病严重程度的评估,发现二者有较好的一致性。2.肺脏超声在评估NRDS患儿病情变化及指导PS应用、疗效评价方面有较好的临床价值。3.肺脏超声评分可作为量化NRDS病情及疗效的指标。4.次要结论:NRDS患儿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与疾病严重程度、胎龄、体重等关系更密切;从经济角度看,对于轻症的NRDS患儿积极给予外源性PS,可能有益于减少日均住院费用。

廖克准,韦兰[8](2020)在《肺表面活性物质及其气道内给药技术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是因肺组织发育不成熟、肺表面活性物质(PS)生成不足所导致的一种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多见于早产儿,缺乏PS致肺泡塌陷是其主要的发病机制。PS为脂溶性药物,不能通过静脉滴注、口服给药,目前常用的给药方式为气道内给药。本文就PS的作用和种类、应用现状、气道内给药技术等进行综述,旨为提高其临床治疗应用水平。

宗海峰[9](2020)在《肺脏超声定量评价血管外肺水含量及相关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血管外肺水增多是成人、儿童以及新生儿常见肺脏疾病的病理基础之一。血管外肺水是指肺内液体积聚在肺血管外,主要在肺泡间质和肺泡内,其在临床上表现为肺水肿。肺液累积可引起呼吸衰竭。目前,临床上血管外肺水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进行评估,但各有缺点。随着肺脏超声技术的发展,肺脏超声被用来诊断肺水肿以及定量评价血管外肺水。同时,肺脏超声可以用来判断肺脏病理改变。基于肺脏超声的图像特点,结合临床观察,我们试图寻求适合新生儿定量血管外肺水评价的策略。另外,运用肺脏超声动态监测肺内血管外肺水增多超声图像随时间的转变,并探求其潜在机制。方法:本研究通过经气管插管向新西兰兔肺内注入不同剂量生理盐水建立动物模型,研究不同含量血管外肺水在肺脏超声上的表现,运用肺脏超声定量评价血管外肺水。通过我们预先设定的B线评分系统和不同血管外肺水含量模型来研究超声定量评分与血管外肺水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不同血管外肺水对氧合的影响。同时,结合临床观察,运用肺脏超声监测新西兰兔肺内注入不同剂量生理盐水后4小时期间超声图像的改变,通过组织病理分析研究其超声图像与病理改变的相关性。运用qRT-PCR、Western Blot以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其对肺表面活性蛋白B和C,以及肺内水通道蛋白1和Na、K-ATPase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随着注入肺内生理盐水量的增加超声B线评分相应增加,呼吸窘迫加重。B线评分与肺脏湿/干(r2=0.946)和PaO2/FiO2(r2=0.916)具有显着的统计学相关性。此外,同一研究者和不同研究者之间的B线评分一致性良好。当注入肺内的生理盐水体积≤4ml/kg时,4小时后肺脏超声显示肺水大部分被吸收。当注入的生理盐水体积≥6ml/kg,部分肺水肿的区域表现为肺实变,qRT-PCR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肺表面活性蛋白B和肺表面活性蛋白C的mRNA和蛋白表达显着下调(P<0.05)。同时,水通道蛋白1和Na、K-ATPase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免疫组化染色显示了同样的结果。结论:本研究显示,B线评分可作为评价血管外肺水增多的一个敏感、定量、无创、实时的指标。B线评分与肺重量测量结果有显着的相关性,另外,B线评分还可以预测肺氧合状态。在临床上可以指导液体管理和呼吸支持策略。随着血管外肺水的增加,4小时后肺超声图像从肺水肿变为肺实变,其潜在的机制与肺表面活性蛋白表达的显着下调有关。在临床上可以指导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应用。同时,随着血管外肺水的增加,4小时后水通道蛋白1和Na、K-ATPase的蛋白表达显着下调,可能导致肺泡液的清除障碍,加重肺损伤。

赵媛,刘克战,张新华[10](2020)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MIST)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山西省儿童医院新生儿科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胎龄32~36周、诊断为RDS需使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的早产儿93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MIST治疗组(n=48)和经气管插管给入肺表面活性物质(INSURE)治疗组(n=45), 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基础上分别使用细导管和气管插管给入PS, 比较两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患儿均成功给药, 两组给药后心率、呼吸、吸入氧浓度(FiO2)均明显低于给药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739、6.497、7.450, 3.992、3.787、4.343, 均P<0.05);但两组患儿给药前后心率、呼吸、Fi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72 h内机械通气使用率、机械通气时间、NCPAP时间、用氧时间、住院时间及气胸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IST治疗组给药过程中药物反流发生率为20.8%(10/48), 明显高于INSURE治疗组的8.3%(4/45)(χ2=3.876, P<0.05);两组心动过缓及经皮血氧饱和度下降发生率、二次给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MIST治疗新生儿RDS有效, 但未能提高治疗效果, 并有药物反流的不利因素, 是否最佳选择需进一步研究。

二、经气管插管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气管插管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经胃管微创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选择标准
    1.3 治疗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首次插管成功、心动过缓、再次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SpO2下降及72 h内机械通气发生率比较
    2.2 首次插管时间、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总量、机械通气时间及吸氧时间比较
    2.3 肺氧合功能指标比较
    2.4 并发症比较
3 讨论

(3)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操作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护理方法
        1.2.1 基础护理
        1.2.2 应用PS制剂的护理
    1.3 观察项目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体位护理的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数据库文献检索式
综述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LISA技术和INSURE技术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对象
    2.2 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基线特征
    3.2 并发症情况
    3.3 无创失败及用氧情况
    3.4 给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3.5 给药前后的动脉血气分析值变化情况
4 讨论
    4.1 LISA的对NRDS并发症的影响
    4.2 LISA技术给药时的不良反应
    4.3 LISA技术对血气的影响
    4.4 LISA技术前的准备
    4.5 其他无创PS给药方式
    4.6 局限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防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7)肺脏超声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治中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与患者
        2.1.1 选择范围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2 肺脏超声
        2.2.1 超声仪器
        2.2.2 肺脏超声检查
        2.2.3 肺脏超声评分
        2.2.4 肺脏超声指标观察
        2.2.5 肺脏超声诊断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2.2.6 肺脏超声操作及采图
    2.3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
    2.4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
    2.5 资料的收集和记录
    2.6 统计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基本资料
    3.2 肺脏超声检查结果分析
        3.2.1 肺脏超声与胸片评估肺脏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3.2.2 超声评估肺脏疾病病情变化
        3.2.3 肺脏超声评估肺表面活性物质对肺脏疾病的治疗效果
    3.3 其它结果分析
        3.3.1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相关并发症的可能影响因素
        3.3.2 轻度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肺表面活性物质使用与日均住院费用的关系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附图表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肺表面活性物质及其气道内给药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PS的作用、种类和应用现状
    1.1 PS的作用
    1.2 PS的种类
    1.3 PS的应用现状
2 PS给药技术
    2.1 气管插管内给药
    2.2 INSURE技术给药
    2.3 LISA/MIST技术
        2.3.1 LISA技术
        2.3.2 MIST技术
        2.3.3 LISA/MIST技术存在的不足
    2.4 经纤维支气管镜给药技术
    2.5 雾化吸入给药技术
3 小 结

(9)肺脏超声定量评价血管外肺水含量及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血管外肺水的的超声表现以及肺脏超声定量评价血管外肺水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不同含量血管外肺水对水通道蛋白1和Na,K-ATPase表达的影响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不同血管外肺水含量对肺表面活性蛋白的影响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写词简表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发表论文
致谢

四、经气管插管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经胃管微创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观察[J]. 李溢祺,钟小梅.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1(34)
  • [2]中国新生儿肺表面活性物质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1版)[J].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华儿科杂志, 2021(08)
  • [3]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操作体会[J]. 赵振彤,林琳.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21(04)
  • [4]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体位护理的网状Meta分析[D]. 熊茜. 承德医学院, 2021(01)
  • [5]LISA技术和INSURE技术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比较分析[D]. 宋飞飞.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6]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及无创高频辅助通气在极低及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J]. 冯晓霞,宋红,周川,李晶晶,宋焕清,刘园园,霍志芳,司冉冉.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0(18)
  • [7]肺脏超声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治中的临床价值[D]. 杜娜娜. 山东大学, 2020(10)
  • [8]肺表面活性物质及其气道内给药技术的研究进展[J]. 廖克准,韦兰. 内科, 2020(02)
  • [9]肺脏超声定量评价血管外肺水含量及相关机制研究[D]. 宗海峰. 南方医科大学, 2020
  • [10]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 赵媛,刘克战,张新华. 中国基层医药, 2020(08)

标签:;  ;  ;  ;  

气管插管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