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年骨质疏松综合症患者防治知识的调查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罗辉[1](2019)在《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医体质和疾病相关性(简称“体病相关”)是中医体质学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2009年4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简称“《标准》”)的发布,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了科学、公认的标准化测量工具。因此,近10年来采用该标准开展临床研究所发表的文献从无到有,迅速增长,积累了大量的临床证据,对于认识体质和疾病的关系,促进体质在中医治未病和疾病诊疗中的应用,均具有重要的价值。但目前尚未见到对于现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以及临床研究方法学的全面系统研究。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如何?研究的重点病种和体质有哪些?各研究在体质和疾病的相关性方面有哪些发现?现有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如何?如何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现有文献对临床实践的价值?如何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目前尚未见到相关论文发表。因此,本研究综合采用文献计量分析、系统评价、理论研究等方法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1研究目的(1)通过对《标准》发布以来的所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分析和评价,总结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体病关系结果、研究质量等,以期为读者了解体病相关研究领域的历程、现状以及各中医体质类型和疾病的相关性,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2)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选择一个特定的病种(代谢综合征),检索、纳入所有研究该疾病与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通过对文献中相关数据的meta分析,研究该疾病人群的体质分布特征、体质与疾病发生的相关性,以获得基于更大人群的体病关系结果,从而为疾病防治提供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并为今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及时总结和应用提供示范。(3)分析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和面临的方法学挑战,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和报告提出具体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今后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方法学指导,并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实施和报告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提供参考,从而推动更多高质量临床证据的产生和应用。2研究方法文献计量研究(研究一):全面系统地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PubMed和Embase数据,检索期限从2009年4月1日(《标准》的颁布日期)至2018年12月31日。纳入所有研究中医体质与疾病关联性的文献(包括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从各文献中提取文献计量学特征、内容、结果、方法学要点等内容。采用横断面研究AHRQ标准、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的NOS量表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所有数据均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系统评价研究(研究二):以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为例,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开展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研究,分析MS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及其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与MS发病有关的危险体质因素。文献的检索数据库、研究类型、质量评价方法同研究一。采用R 3.5.2软件对各研究报告的MS患者人群中主要体质比例数据进行meta分析;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iewer Manager 5.3软件比较MS患者和一般人群中各体质的分布差异,并用倒漏斗图评价发表偏倚。方法学研究(研究三):在研究一、二的基础上,综合采用文献和理论研究、访谈循证医学和中医体质学专家等方式,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思路分析中医体质研究的特殊性,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质量评价和报告方面提出提高研究质量的相关建议。3研究结果研究一:共纳入1441篇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样本量总数达858271例。研究地域覆盖中国大陆29个省区、台湾、香港以及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泰国、法国。研究病种313个,覆盖了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的19个疾病类别,研究较多的病种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失眠、痛经、乳腺癌、乙肝、脂肪肝、骨质疏松症等。研究类型以横断面研究最多,共1300篇(90.2%),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分别有81篇和60篇。各体质的疾病谱分布:(1)气虚质在糖尿病、脑梗死、艾滋病、慢阻肺、冠心病、亚健康、失眠、慢性疲劳综合征、乙肝、乳腺癌等疾病中分布较高。(2)阳虚质在不孕症、骨质疏松症、肠易激综合征、膝骨关节炎、痛经、多囊卵巢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复发性流产等疾病中分布较高。(3)阴虚质在高血压、糖尿病、便秘、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干眼症、肺癌、复发性脑卒中、失眠等疾病中分布较高。(4)痰湿质在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脑卒中/梗死、冠心病、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超重、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疾病中分布较高。(5)湿热质在痤疮、高尿酸血症、慢性胃炎、少弱畸形精子症、湿疹、乙肝、便秘、胆石症、高血压、痛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6)气郁质在乳腺增生、乳腺癌、失眠、抑郁症、卵巢早衰、偏头痛、青光眼、不孕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结节、子宫腺肌病等疾病中分布较高。(7)血瘀质在冠心病、子宫内膜异位症、脑卒中等疾病中分布较高。(8)特禀质在哮喘、变应性鼻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各体质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1)气虚质发生肥胖、糖尿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焦虑症等的风险较高。(2)阳虚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肥胖、颈椎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3)阴虚质发生高血压、骨质疏松症、糖尿病等的风险较高。(4)痰湿质发生脑梗死、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5)湿热质发生便秘、高血压等的风险较高。(6)气郁质发生亚健康、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焦虑、乳腺癌、乳腺增生、痛经等的风险较高。(7)血瘀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脑卒中、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的风险较高。(8)特禀质发生哮喘的风险较高。方法学质量:横断面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4.6%、90.8%和4.6%;病例对照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7.2%、51.9%和21.0%;队列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8.3%、58.3%和13.3%。各研究在体质测量的质量控制、控制混杂因素、应答率等条目的报告较差。研究二:共纳入23项研究代谢综合征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总样本量21239例,其中MS患者13393例,对照组人群7846例。按研究设计分类,病例对照研究3项,横断面研究20项,无队列研究。MS患者体质类型比例最高的3种依次为痰湿质[30%(22%-39%)]、气虚质[20%(15%-26%)]和湿热质[14%(11%-18%)]。痰湿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75(95%CI:1.17-2.62),校正混杂因素后的OR值为3.46(95%CI:2.14-5.59)。气虚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39(95%CI:1.04-1.85)。男性患者的痰湿质、湿热质比例分别是女性患者的1.19和2.10倍,女性患者的气虚质比例是男性的1.32倍。45岁以下MS患者痰湿质、气虚质和湿热质的比例在各年龄组人群中均为最高。2项横断面研究属于高质量文献;20项横断面研究均属于中等质量文献。倒漏斗图分析显示:各文献向周围分散,呈现明显的不对称,提示发表偏倚和研究异质性的存在。研究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属于一种特殊的观察性研究,开展高质量研究面临各种方法学挑战:一是观察性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较少,临床方法学研究滞后;二是体病关系的研究受多种混杂因素的影响,且体质对疾病的影响贯穿从发病到预后的全过程;三是体质自身存在的特殊性,包括体质的主观性对量表调查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体质的动态可变性不利于长周期研究的开展。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中各有其应用范围和作用,对揭示体质和疾病的关联或因果关系的论证强度也有差异,应根据研究目的和条件选择设计类型。研究实施阶段,受试者纳入尽可能选择典型体质的新发病例,并报告样本量估算依据;基线资料信息的采集做到全面、定量;体质测量应高度重视质量控制,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数据统计分析应采用多元分析方法,控制混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谨慎客观地作出体病关系的结论。观察性研究国际公认的现有标准和规范具有普适性,大部分条目适用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评价和报告。本研究根据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点,尝试在现有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对相关条目进行完善,为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实施和报告规范提供参考。4研究结论《标准》发布10年来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充分验证体病相关理论的科学性,发现各体质类型与相关疾病存在的密切关联,为体质辨识在中医临床和公共卫生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有助于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分析,提供体病关系的更高级别证据,并为辨体-辨证-辨病诊疗模式提供参考。开展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在遵循临床研究的基本原则和相关标准规范的前提下,需充分考虑体质研究的特殊性,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适当的设计类型,研究实施全过程均应重视质量控制,降低偏倚,研究的报告应遵循相关的报告规范,并体现中医体质的特色。最后,本文提出了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的修改和完善建议,以期为高质量研究的开展和发表提供指导,从而促进中医体质在疾病治疗和治未病中的应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2](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研究表明
严励[3](2004)在《老年骨质疏松综合症患者防治知识的调查及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60岁以上骨质疏松综合症患者防治知识知晓率,以便确定教育的重点内容。方法调查110例60岁以上骨质疏松综合症患者对骨质疏松综合症疾病及保健知识了解情况,以及知识来源的途径。结果患者对骨质疏松综合症疾病知识综合知晓率为46.2%,对骨质疏松综合症预防保健知识知晓率为50.5%;81.3%来源于医护人员,9.8%从媒体获取,8.9%从亲友处获得。结论应采取有效的方式加强对60岁以上骨质疏松综合症患者的教育,提供社区教育及必要的免费检查、咨询,使患者能掌握骨质疏松症的防治知识,逐渐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周亭[4](2012)在《长风社区居民骨质疏松流行状况及干预治疗效果的初步评价》文中提出[目的]骨质疏松(Osteoporosis, OP)是一种高发病、高致残、高致死和高费用的常见慢性疾病,其危害对病人、家庭及社会都有着严重的伤害,但社会上普遍对该病认识和重视不足。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资料表明,社区居民是该病的高发人群,但真正的防治力量甚为薄弱。本研究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确诊,掌握长风社区不同特征人群的骨质疏松患病率水平,以发现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并对部分确诊骨质疏松症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及超声脉冲电治疗等综合干预措施,对患者干预前后的骨质疏松认知水平、行为方式改变及其干预疗效做出初步的评价,进而提出在社区开展防治骨质疏松的对策及建议。[研究对象与方法]在长风社区中,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50岁及以上的居民3524名作为调查对象,在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掌握本社区中骨质疏松患者的“三间分布”及其流行状况的基础上,通过足跟骨密度超声检测仪、腰椎X线摄片等方式进行筛查,对于筛查出的骨质疏松高危人群再进行双能X线检测予以确诊。在确诊的骨质疏松患者中抽取80-105例患者给予健康教育与超声脉冲电治疗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促进其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缓解骨痛程度,逐步提升骨健康状态,进而提出完善社区骨质疏松疾病防治模式的对策和建议。调查数据经建立Excel数据库录入,使用SPSS13.0进行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对计量资料计算(x±s)、计数资料计算相对数进行统计描述,假设检验采用t或χ2检验方法进行统计推断。[结果]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共调查长风社区50岁及以上居民3524人,其中有效问卷3367份。男女比例为1:2.1,平均年龄61.3±10.2岁。骨质疏松患病率为28.78%,居民对OP的KAP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practices, KAP)水平总体不高,其中听说过OP的占76.72%,对自身骨健康判断基本正确的占60.11%,知道OP发病因素的占42.26%,了解OP诊断方法的占37.75%;不同群体居民对OP的KAP水平存在差异;相关知识问题中,诊断方法的知晓率最低。2281人参加了二次调查,OP KAP水平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439人参加了OP防治活动意见征询,99.86%的居民认为必要,96.92%的居民表示满意,98.54%的居民准备采取措施改善自己的骨健康状态。接受过健康教育干预的105名骨质疏松患者对骨质疏松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有明显提高,且在与骨健康有关的行为生活方式上有所改善。80-105名老年妇女骨质疏松症患者经过健康教育和脉冲电磁场治疗干预后其生活质量有明显的提高(P<0.05)。[结论]社区居民对自身的骨健康状况和骨质疏松防治知识认识的不足是OP危害人群健康造成伤残的重要因素,有针对性地开展有关骨质疏松防治的健康教育与指导,可提高社区干预对象的骨质疏松防治知识知晓率,并促进他们建立有利于骨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脉冲电磁场干预治疗可改善社区老年妇女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手册”编写专家组[5](2007)在《中国人群骨质疏松诊疗手册(2007年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段玉梅[6](2021)在《中老年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肌少症现状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调查中老年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肌少症的发生现状,分析KOA患者发生肌少症的影响因素,并探究肌少症对KOA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以期为护理工作者针对KOA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肌少症预防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07月至2020年11月于贵州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关节外科就诊的202例50岁以上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WOMAC量表、简明健康状况量表(SF-36)及研究者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问卷,分别获取中老年KOA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膝关节功能水平及健康相关一般生活质量现状;采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BIA)测量患者四肢骨骼肌质量、身体脂肪百分比、内脏脂肪面积等身体成分指标;通过手部握力评估患者肌肉力量;同时测量患者腰围、臀围及小腿围等。参照亚洲肌少症工作组(AWGS 2019)的肌少症诊断标准,将受试者分为肌少症组和非肌少症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可能影响KOA患者发生肌少症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探讨KOA患者发生肌少症的独立影响因素;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分层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探究肌少症对KOA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1.202例中老年KOA患者中,男性48例(23.8%),女性154例(76.2%);平均年龄为66.51±6.95岁。其中肌少症的检出率为19.3%,少肌性肥胖检出率为10.9%;低肌量者检出率为22.8%,低肌力者检出率为51.5%。各组男女间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肌少症组与非肌少症组相比,发现两组患者在运动、跌倒史、KL分级、体重、BMI、握力、ASM、SMI、腰围、腰臀比、内脏脂肪面积、体脂肪百分率、骨矿物含量及小腿围等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运动<3次/周(>30min/次)、体脂肪百分比、内脏脂肪面积是肌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而BMI是肌少症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4.通过采用SF-36量表对中老年KOA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与国内常模相比,本研究受试者生活质量得分较低,生理健康总分为40.05±18.63分,心理健康总分为67.63±17.15分,其中生理职能维度得分最低,精神健康维度得分最高。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提示,握力和四肢骨骼肌量与生活质量(PCS、MAC)均呈显着正相关(P<0.05)。除精神健康维度以外,合并肌少症的KOA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均显着低于无肌少症的KOA患者(P<0.05)。6.进行分层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肌少症对中老年KOA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负向预测作用(P<0.05),与KL分级、WOMAC评分共同解释生活质量生理健康维度总体变异的67.0%,与病程、WOMAC评分共同解释生活质量心理健康维度总体变异的34.7%。结论:1.本研究中老年KOA患者肌少症检出率略高于国内其他区域性报道结果,且多数患者存在肌肉力量的降低,病程时间长、运动缺乏、体脂肪百分比及内脏脂肪面积增加是KOA患者肌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BMI是肌少症发生的保护因素。2.合并肌少症的中老年KOA患者生活质量较差,肌少症对KOA患者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都存在负向预测作用。
孙玉文[7](2021)在《阳虚型肌少症患者体成分分析参数与腰椎旁肌肉容量相关性的研究》文中指出中医体质体质的形成是由先后天共同决定的,体质是一种在生理结构、功能活动、心里性格上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质,但这种稳定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临床上阳虚型肌少症患者最为常见,有研究表明阳虚型老年痿病患者高达67%。肌肉减少症(Sarcopenia),又称肌少症,是增龄相关的进行性、全身肌量减少和/或肌强度下降或肌肉生理功能减退的一种综合症,是中老年人中常见的慢性病。近年来的资料分析表明,世界人口老龄化现象正不断加重。在世界老年人口数量的排行中,中国排名在第一位,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由于老龄化发展速度过快,使中国提早步入老龄化社会。由此可见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十分严峻。本课题选取了对腰椎稳定性影响较大的腰大肌、竖脊肌和多裂肌进行测量分析,通过对阳虚型肌少症患者体成分分析参数与腰椎旁肌肉容量进行分析,以期发现椎旁肌肉因素在阳虚型肌少症患者的相关性,试图为阳虚型肌少症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目的:通过对在院患者进行中医体质分析,判断出阳虚型体质患者,进行体成分分析检查,得到相应参数指标,筛选出阳虚型肌少症患者与非肌少症患者,探求阳虚型肌少症患者与腰椎旁肌肉容量是否具有相关性。为临床防治肌少症提供参考;为影像学检查对肌少症的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参照《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使用中医体质调查问卷对患者进行中医体质的判定,整理得到的数据资料,筛选出自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住院治疗的阳虚型患者120例。并且以亚洲肌少症工作组(Asia Working Group for Sarcopenia,AWGS)在2014年提出的肌少症诊断标准:四肢骨骼肌肌肉质量指数(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mass,ASM)与身高的平方的比值即SMI男性≤7.0kg/m2,女性≤5.7kg/m2作为诊断标准,筛选出阳虚型肌少症患者85例,阳虚型非肌少症患者35例。之后进行体成分参数分析检查,进行腰椎MRI检查。整理得到的数据资料,继而采用SPSS25.0分析数据,为阳虚型肌少症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结果:1.非肌少症患者人数为35例(占29.2%),肌少症患者人数为85例(占70.8%)。85例阳虚型肌少症患者中男性患者为7例(占8.2%),发病率为31.8%,女性患者为78例(占91.8%),发病率为79.6%。51~60、61~70、71~80岁患者发病率相对较高分别为:61.6%、75.0%、85.3%。2.腰大肌总横截面积、多裂肌横截面积、左侧肌肉总面积、右侧肌肉总面积、腰椎肌肉程度两组组间在统计学上具有显着性差异。其P值均为0.00<0.05。3.阳虚型肌少症患者四肢瘦体质量指数、体质指数、脂肪质量指数、骨矿含量、瘦体质量百分比、腹臀比均对肌肉程度具有正性影响的趋势。脂肪质量指数、脂肪质量百分比、Android百分比、Gynoid百分比对肌肉程度均具有负性影响的趋势。4.四肢瘦体质量指数、体质指数、脂肪质量指数、骨矿含量在阳虚型肌少症组与阳虚型非肌少症组组间在统计学上具有显着性差异。其P值均为0.00<0.05。5.腰椎JOA评分表与跌倒功效量表两组组间在统计学上具有显着性差异。其P值均为0.00<0.05。结论:1.51~80岁患者发病率相对较高。2.阳虚型肌少症患者与阳虚型非肌少症患者的腰椎旁肌肉容量具有显着差异。阳虚型肌少症患者的腰椎旁肌肉容量明显下降。3.阳虚型肌少症患者四肢瘦体质量指数、体质指数、脂肪质量指数、骨矿含量、瘦体质量百分比、腹臀比均对肌肉程度具有正性影响的趋势。脂肪质量指数、脂肪质量百分比、Android百分比、Gynoid百分比对肌肉程度均具有负性影响的趋势。4.阳虚型肌少症患者两侧椎旁肌肉容量无明显差异。5.阳虚型患者在达到肌少症诊断前期,腰椎肌肉程度显着下降。而确诊为肌少症时,腰椎肌肉程度下降趋势趋于平稳。6.阳虚型肌少症患者与阳虚型非肌少症患者对比,腰椎及下肢功能显着降低,跌倒风险显着增加。
袁音[8](2021)在《基于综合健康评估的老年衰弱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老龄化与健康”是目前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正处于老龄化的高速发展阶段。老年人群的躯体功能、精神心理、社会支持等综合健康状况的各个方面不同程度地影响死亡、失能、住院等不良结局的发生发展。老年综合健康评价体系的构建可以量化评定健康状况,为个体健康状态的筛查和分级提供依据。衰弱是综合健康状况评价的重要标准。衰弱可升高死亡等多种负性事件的发生风险。识别衰弱的危险因素、评估衰弱的风险并早期给予精准干预,衰弱的状态可被逆转。机体代谢产物含量的变化与疾病的关联密切,可动态反映细胞活动和外界因素相互作用的最终结果。代谢组学具有高效整合内源性和外源性暴露信息的潜力,分析老年衰弱的代谢特征有助于扩充衰弱的危险因素谱。方法第一部分通过伞状Meta分析探索与全因死亡风险相关的老年健康因素,建立老年综合健康评价体系条目池;第二部分通过Delphi专家咨询法构建老年综合健康评价体系,对其进行信度、效度检验,并通过人群实证研究制定老年综合健康评分的常模。第三部分依托于多中心非住院老年人群的横断面研究,通过综合健康评估,基于Lasso-logistic回归探讨衰弱的影响因素,构建离散贝叶斯网络拓扑结构以直观反映衰弱的影响因素以及影响因素之间的潜在关系,并利用条件概率推理一个或多个影响因素对衰弱的作用强度。第四部分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寻找衰弱、衰弱前期、非衰弱老年人群代谢产物的差异表达,分析衰弱相关代谢特征。结果1.伞状Meta分析提示多种健康因素与非住院老年人群的全因死亡风险显着相关。经流行病学可信度评价为“可信”或“高度提示性”的危险性因素包括衰弱、低体能评分、每日步数减少、代谢综合征、低体质指数(body mas index,BMI)、营养不良、现在吸烟、认知受损、握力减退、步速下降、视力损害、尿失禁、丧偶及每日睡眠>6~8小时;保护性因素为地中海饮食、高强度和中等强度运动。与全因死亡存在“提示性”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高BMI、曾经吸烟、肌少症、共病和勃起障碍;保护性因素为低强度运动。每日睡眠<6~8小时和抑郁与全因死亡风险增加相关,绿地暴露增加和长时间低强度运动则与全因死亡风险降低相关,但证据级别均为“弱”。2.本研究通过两轮Delphi专家咨询,构建了包含躯体生理、精神心理、社会支持与环境三大维度共29个题项的老年综合健康评价体系,信度、效度评价均良好。通过老年综合健康评价体系的权重分配计算得出老年综合健康评分,并在社区和养老院共2,040名老年人中进行实证研究,制定了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的均数、百分位和划界常模。老年综合健康评分与衰弱状态显着相关。3.开展多中心非住院老年人群的横断面研究,按照Fried表型、FRAIL和衰弱指数标准,衰弱的患病率分别为8.33%、8.03%和13.28%。贝叶斯网络分析提示,年龄、营养状态、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平衡能力和社会支持与衰弱存在直接相关。跌倒、慢性疼痛、焦虑、血肌酐水平、视力和听力与衰弱存在间接的网络联系。知晓以上任意一个或几个影响因素的状态,可利用条件概率推理衰弱的风险。4.基于第三部分的人群资料进行匹配病例对照研究,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提示,衰弱和衰弱前期人群血浆中多种代谢物质发生显着改变,包括氨基酸衍生物、有机酸及其衍生物、氧化脂质、胆汁酸、胆碱、酰基肉碱、甘油磷脂类等。共同的差异代谢物有4种,分别为吲哚-3-丙酸、4-甲氧基苯乙酸、胍基乙酸和D-尿胆原,主要涉及氨基酸代谢通路的扰动。差异代谢物中,胍基乙酸、sn-甘油-3-磷酸胆碱和5-氨基戊酸具有区分衰弱、衰弱前期与非衰弱状态的临床诊断价值。结论老年综合健康状况对全因死亡风险具有显着影响。老年综合健康评价体系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老年综合健康评分与衰弱状态具有显着相关性。衰弱及其影响因素构成复杂的网络关联,其中年龄、营养状态、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平衡能力和社会支持与衰弱存在直接相关。衰弱和衰弱前期显着的代谢特征变化集中于氨基酸代谢通路。本研究为老年人群综合健康状况的管理和干预提供了方法学支撑和实践指导,为衰弱的早期诊断、风险预测和精准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吕伟强[9](2021)在《肥胖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肥胖与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的关系,为临床上辨证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择从2019年6月至2021年2月就诊于我院进行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检测的绝经后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中医辨证,剔除不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本次研究共计纳入400例。按照中医证型共分为四型: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肾虚血瘀证及其他证型;按照骨量丢失情况分为三组:骨量正常、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组;按照体重指数值(body mass index,BMI)分组共分三组:18.5kg/m2<BMI<23.9kg/m2为正常组,BMI<18.5kg/m2为偏瘦组,BMI>24kg/m2为肥胖组。统计绝经后女性骨量丢失情况及绝经后女性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分析绝经后女性BMD与年龄、身高、体重、BMI等一般数据的关系,分析肥胖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应用SPSS18.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绝经后女性骨量分布情况:骨量减少(217例,54.2%)>骨质疏松(146例,36.5%)>骨量正常(37例,9.3%)。无骨质疏松的绝经后女性(共254例)各证型人数分布情况:其他证型(70例,27.6%)>肝肾阴虚(64例,25.2%)>脾肾阳虚(62例,24.4%)>肾虚血瘀(58例,22.8%)。有骨质疏松的绝经后女性(共146例)各证型人数分布情况:肝肾阴虚(47例,32.2%)>脾肾阳虚(43例,29.5%)>肾虚血瘀(33例,22.6%)>其他证型(23例,15.7%)。2.绝经后女性BMD(股骨颈、L1、L2)与一般资料的相关性:年龄、BMI与BMD(股骨颈、L1、L2)呈负相关(P<0.05);绝经年龄与BMD(股骨颈、L1、L2)呈正相关(P<0.05);身高、体重与BMD(股骨颈、L1、L2)无明显相关性。3.肥胖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相关性:脾肾阳虚组BMI平均值(23.83±2.52),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0.01),肝肾阴虚组与肾虚血瘀组间BMI值无明显差异;按照BMI值将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分为偏瘦组(38例)、正常组(42例)与肥胖组(43例),对三组间中医证型分布情况进行对比得出:偏瘦组、正常组及肥胖组之间在中医证型方面有差异,肥胖组的中医证型以脾肾阳虚为主(P<0.05),提示肥胖是脾肾阳虚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结论:1.绝经后女性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症发生率高,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以肾虚为主,肾虚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生的首要原因。肝虚、脾虚、血虚等因素也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生的重要原因。2.年龄、肥胖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绝经年龄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保护性因素,身高,体重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无明显相关性。3.肥胖是导致绝经后女性发生脾肾阳虚型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
朱英茜[10](2021)在《基于服务接触点的围绝经期健康管理服务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中国人口结构变化,当下社会中国40-65岁人口已达3.9亿,此年龄段即是人们从生育阶段转为为老年期的生理转化期,其中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的断崖式下跌区别于男性的平缓下降,围绝经期女性面临着远远高于男性的身心健康困扰,影响着女性的生命体验,主要症状表现为潮热盗汗、骨质疏松、情绪波动、抑郁、睡眠困难、性交疼痛、阴道萎缩、泌尿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等。除身心健康问题之外,家庭问题、社会问题随之而来。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下,医疗、健康等领域受到互联网技术的冲击,重塑着传统医疗服务模式,为多方参与者提供系统化服务。对比围绝经期综合症与健康管理的范畴一一耦合,并引入服务接触点构建服务体系。对女性围绝经期的健康管理关注恰逢其时。本课题基于服务接触点,以围绝经期健康管理为切入点,建立立体服务系统,引导用户加深对围绝经期相关信息的了解,辅助围绝经期用户进行健康管理,以达到改善用户身心健康状况的目的。基于服务接触点的围绝经期健康管理服务设计研究分为以下四个部分进行:首先对社会、医疗和设计背景分别进行概述,对市场上现有健康管理模式进行阐述,并对服务设计和服务接触点的相关定义、分类进行阐述,阐明服务接触点介入围绝经期人群健康管理的必要性,总结出基于接触点进行服务设计的方法。其次,围绕围绝经期用户健康管理的各个维度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分析围绝经期用户健康管理现状和需求,并结合用户以及利益相关者多方,梳理出产品的服务系统图,整理出对于目标用户进行健康管理的机会点。再次,在前述调研基础上构建用户模型,定义设计方向以及场景闭环,细化用户行为中的关键接触点,并进行用户满意度测试,对关键接触点进行量化研究处理得出有效结论,并以此为优化依据结合利益相关者梳理行为轨迹。提出健康管理产品设计策略。最后,以前述用户分析需求为基石,对物理接触点和数字接触点进行设计实践,构建产品框架,完成界面原型到视觉设计的整体设计实践与可用性测试。本文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利用服务接触点将服务设计导入围绝经期用户的健康管理的体验之中,是对新人群在新领域的新尝试。梳理了围绝经期健康管理流程并优化、转化、融合和创造了接触点。理论方面,提出了构建围绝经期用户在健康管理流程中的服务接触点的方法。实践方面,完成了围绝经期健康管理服务设计实践与验证,为此类健康管理设计和围绝经期相关保健方法提供了可参考案例。
二、老年骨质疏松综合症患者防治知识的调查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年骨质疏松综合症患者防治知识的调查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理论综述 |
1 体病相关理论的渊源 |
2 体病相关理论的内涵 |
综述二 体病相关理论的临床研究进展 |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开展的背景 |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综述 |
综述三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及方法学质量评价 |
1 适用于研究体病相关的临床研究方法概述 |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设计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 |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现状 |
前言 |
第二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系统研究与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排除标准 |
1.2 文献检索和筛选 |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
1.4 数据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
2.2 文献计量学特征 |
2.3 研究设计基本信息 |
2.4 各体质类型的疾病谱分布 |
2.5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 |
2.6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低的疾病 |
2.7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8 纳入研究的体质测量方法信息 |
3 讨论 |
3.1 近10 年来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学术成就和贡献 |
3.2 各体质与疾病的关联性及其对临床和公共卫生的意义 |
3.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分析 |
3.4 与其他同类研究结果的比较 |
3.5 对今后体病相关研究和应用的启示 |
3.6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meta分析:以代谢综合征为例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排除标准 |
1.2 检索策略 |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
1.4 方法学质量评价 |
1.5 数据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3 中医体质分布的meta分析 |
2.4 代谢综合征患者与一般人群体质类型比较的meta分析 |
2.5 中医体质在不同性别、年龄的分布比较 |
2.6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2.7 倒漏斗图分析 |
3 讨论 |
3.1 代谢综合征与体质的关联性分析 |
3.2 纳入研究存在的方法学问题 |
3.3 对临床和科研的启示 |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 结论 |
第四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研究 |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 |
1.1 中医药领域观察性研究应用和方法学的相对滞后 |
1.2 体病关系的全过程均易受到混杂因素影响 |
1.3 体质自身的特殊性对体病关系研究的影响 |
1.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相对其他观察性研究的优势 |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和实施 |
2.1 研究设计类型的选择与比较 |
2.2 受试者纳入和基线资料采集 |
2.3 体质测量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
2.4 研究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 |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 |
3.1 现有标准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中的适用性分析 |
3.2 根据现有标准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标准的建议 |
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报告规范 |
4.1 现有报告规范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论文报告的适用性分析 |
4.2 在STROBE声明基础上完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报告质量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长风社区居民骨质疏松流行状况及干预治疗效果的初步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撰写和发表的论文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中老年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肌少症现状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研究的创新性 |
7 研究局限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综述 老年骨性关节炎合并肌少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阳虚型肌少症患者体成分分析参数与腰椎旁肌肉容量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概述 |
第1章 肌少症概述 |
第1节 中医对肌少症的认识 |
第2节 现代医学对肌少症的认识 |
第2章 阳虚型肌少症患者腰椎旁肌肉容量分析 |
第1节 研究方法 |
第2节 资料分析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创新点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肌少症影像学诊断及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基于综合健康评估的老年衰弱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
附录1 英文缩略词表 |
附录2 伦理审查证明 |
附录3 知情同意书 |
附录4 调查员手册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老年综合健康与全因死亡风险的伞状Meta分析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文献检索 |
2.2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文献的筛选和质量评定 |
2.3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文献检索情况 |
3.2 纳入文献基本情况 |
3.3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
3.4 综合健康状况与全因死亡风险关联的伞状Meta分析 |
3.5 流行病学可信度评价 |
3.6 综合健康状况与全因死亡关联汇总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老年综合健康评价体系构建及常模制定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老年综合健康评价体系的构建 |
2.2 老年综合健康评价体系的项目分析、效度、信度检验 |
2.3 老年综合健康评价体系的现场调查与常模制定 |
2.4 老年综合健康评分与衰弱的关联 |
2.5 质量控制 |
3 结果 |
3.1 Delphi专家咨询情况 |
3.2 第一轮Delphi专家咨询结果 |
3.3 第二轮Delphi专家咨询结果 |
3.4 指标体系项目分析 |
3.5 指标体系确定和权重分配 |
3.6 老年综合健康评价体系的信、效度分析 |
3.7 老年综合健康评分计算 |
3.8 老年综合健康评分常模制定 |
3.9 老年综合健康评分与衰弱的相关性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基于综合健康的老年衰弱相关因素分析及风险评估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基线资料 |
3.2 研究对象衰弱情况 |
3.3 衰弱相关因素比较 |
3.4 社区与养老院研究对象衰弱状态和临床特征比较 |
3.5 衰弱的影响因素探讨 |
3.6 老年衰弱离散贝叶斯网络构建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四部分 非靶向代谢组学老年衰弱代谢特征分析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的来源 |
2.2 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 |
2.3 统计分析和差异代谢物的筛选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
3.2 质谱分析总体情况 |
3.3 主成分分析 |
3.4 差异代谢物分析 |
3.5 显着差异代谢物的筛选 |
3.6 差异代谢产物汇总 |
3.7 共同差异代谢产物分析 |
3.8 代谢通路富集分析 |
3.9 差异代谢物的衰弱诊断效能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老年综合健康评估研究现状和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致谢 |
(9)肥胖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问卷调查 |
2.2 骨密度检测及质控 |
3 统计学分析 |
研究结果 |
1 绝经后女性骨量丢失情况 |
2 绝经后女性骨痿证型分布情况 |
2.1 骨量正常及骨量减少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2.2 骨质疏松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3 绝经后女性骨密度与体重指数等一般资料的相关性分析 |
4 肥胖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 |
4.1 中医证型组间体重指数比较 |
4.2 不同体重指数组间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证型分布情况对比 |
分析与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PMOP的研究进展 |
1.1 PMOP的流行病学研究 |
1.2 PMOP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 |
1.3 骨质疏松的诊断及骨密度测量 |
2 祖国医学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
3 对研究结果的分析 |
3.1 绝经后女性骨量及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探讨 |
3.2 骨密度与一般资料的关系探讨 |
3.3 体重指数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的关系探讨 |
问题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肥胖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基于服务接触点的围绝经期健康管理服务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社会背景:围绝经期人群现状 |
1.1.2 医疗背景:围绝经期预防和治疗方式现状 |
1.1.3 设计背景:服务接触点和服务设计 |
1.2 课题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围绝经期与健康管理的研究现状 |
1.2.2 服务设计介入健康管理领域的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小结 |
1.3 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3.3 研究创新点 |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健康管理与服务接触点设计研究 |
2.1 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分析 |
2.1.1 社区卫生机构的健康管理服务 |
2.1.2 健康管理服务在互联网产业中的表现 |
2.1.3 健康管理服务发展业态 |
2.2 服务接触点概述 |
2.2.1 服务接触点的定义 |
2.2.2 服务接触点的构建 |
2.2.3 服务接触点的衡量 |
2.3 服务接触点设计介入健康管理 |
2.3.1 服务接触点设计的必要性 |
2.3.2 以围绝经期人群为研究单位的原因 |
2.4 服务接触点介入健康管理的案例研究 |
2.4.1 案例一:一种以人为本的整体方法来管理糖尿病护理 |
2.4.2 案例二:青蛙公司重构盆腔检查 |
第三章 围绝经期健康管理用户研究与分析 |
3.1 围绝经期人群健康管理行为调研策略 |
3.1.1 调研思路 |
3.1.2 调研目的 |
3.1.3 调研对象 |
3.1.4 调研方法 |
3.2 围绝经期健康管理关键接触点的定性研究 |
3.2.1 文献资料调研 |
3.2.2 现有app竞品分析 |
3.2.3 用户深入访谈 |
3.2.4 研究总结 |
3.3 围绝经期健康管理关键接触点的定量研究 |
3.3.1 问卷设计与发放 |
3.3.2 问卷结果阐述与分析 |
3.4 问题思考与机会识别 |
3.4.1 围绝经期健康管理问题思考 |
3.4.2 围绝经期健康管理设计机会识别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服务接触点的围绝经期健康管理服务设计策略 |
4.1 用户角色模型构建 |
4.1.1 定义目标用户 |
4.1.2 构建用户模型 |
4.2 设计定位 |
4.2.1 定义场景闭环 |
4.2.2 定义设计方向 |
4.3 需求点提炼 |
4.3.1 需求功能转化 |
4.3.2 接触点分析 |
4.4 提出设计策略 |
4.4.1 增强用户对于接触点的控制感 |
4.4.2 强化用户在关键接触点的理性思维 |
4.4.3 引导用户在关键接触点的感性思维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围绝经期健康管理服务产品的设计实践 |
5.1 围绝经期健康管理服务产品的设计定义 |
5.1.1 设计的概念说明 |
5.1.2 利益相关者和商业模式 |
5.2 围绝经期健康管理服务产品的功能内容 |
5.2.1 知识普及阶段 |
5.2.2 健康锻炼阶段 |
5.2.3 饮食管理阶段 |
5.2.4 自主监测阶段 |
5.2.5 心理健康测试及练习阶段 |
5.3 围绝经期健康管理产品数字接触点设计 |
5.3.1 信息架构设计 |
5.3.2 原型设计 |
5.3.3 视觉设计 |
5.3.4 主要交互页面设计 |
5.4 围绝经期健康管理产品物理接触点设计 |
5.5 方案可用性测试 |
5.5.1 确定测试方案 |
5.5.2 招募测试用户 |
5.5.3 典型任务创建 |
5.5.4 测试执行 |
5.5.5 测试结果及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调研问卷 |
问卷A:一份有关40-60 岁女性生命体验的问卷 |
问卷B:更年期健康管理满意度调查 |
附录二 用户访谈 |
访谈A:围绝经期用户访谈 |
访谈B:妇幼保健院医生访谈 |
访谈C:社区工作人员访谈 |
附录三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和项目 |
四、老年骨质疏松综合症患者防治知识的调查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D]. 罗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2]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3]老年骨质疏松综合症患者防治知识的调查及对策[J]. 严励. 现代临床护理, 2004(06)
- [4]长风社区居民骨质疏松流行状况及干预治疗效果的初步评价[D]. 周亭. 复旦大学, 2012(04)
- [5]中国人群骨质疏松诊疗手册(2007年版)[J]. 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手册”编写专家组.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07(S1)
- [6]中老年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肌少症现状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D]. 段玉梅.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7]阳虚型肌少症患者体成分分析参数与腰椎旁肌肉容量相关性的研究[D]. 孙玉文.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基于综合健康评估的老年衰弱实证研究[D]. 袁音.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9]肥胖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D]. 吕伟强.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10]基于服务接触点的围绝经期健康管理服务设计研究[D]. 朱英茜. 江南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