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医学》中的“黑人”和“康叔”

关于《医学》中的“黑人”和“康叔”

一、关于《药》中“黑的人”与“康大叔”(论文文献综述)

管冠生[1](2020)在《鲁迅《药》之细读》文中研究说明鲁迅研究已有百年的深厚历史,但不能由此认为鲁迅作品的意蕴已被前人说尽淘空,因为熟知常非真知,对鲁迅作品仍然有一个重要的工作要做,那就是以问题为中心、有理有据地展开文本细读与文本深读。这次对《药》的重新解读就提供了一个例子。一、康大叔是不是"黑的人"?顾农先生说:"康大叔是鲁迅精心设计的一个人物,在《药》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分析《药》无论如何不能忽略这个人物"[1],

买哈布伯木·阿布都热合曼(Mehbube Abdurehman)[2](2020)在《鲁迅小说《药》维译本修辞特点及翻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翻译活动是人们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也是交流思想感情的重要桥梁。修辞手段的使用范围广泛,修辞语言和文化的发展,为文学的创作和翻译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手段和翻译技巧。长期以来,对修辞手段翻译的研究吸引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与此同时,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例如关于修辞手段的翻译、翻译风格、如何正确表达修辞手段的翻译等。鲁迅是现代文学的先驱者,他的作品的研究价值在现代文学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找出鲁迅小说“药”维吾尔文译本中的修辞手法和研究修辞特点及翻译本文的创新点。本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绪论,主要对课题的研究价值、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简要论述;在第二章中,阐述“药”及文本语言特征,比如:分段简介“药”的内容、时代背景、艺术特点、“药”中的人物和景物描写;在第三章中,对“药”汉文中修辞手法的维吾尔语翻译及特点进行了阐述,比如:汉维修辞及其类型、“药”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数量、“药”中使用的每一个修辞手法的翻译及特点等内容案例阐述;在第四章中,重点论析“药”中修辞的维吾尔语翻译原则,翻译方法及其翻译的意义和作用。最后在表达本论文亮点的同时,提出存在的问题。附录部分:包括参考文献,“药”汉维本中出现的修辞对照。

王同猛[3](2019)在《乘着“争议”向学习深处“漫溯”——《药》的教学反思》文中研究说明【课堂片段再现】师:黑衣人是不是康大叔,只靠声音高亢说服不了别人,要有依据?生:不是。因为康大叔在茶馆里说"你运气,要不是我信息灵",而且后面华大妈也感激地说"要没有康大叔照顾",由此可看出,康大叔主要是传递消息。师:也就是说康大叔是个"中介"。生:我也认为不是。康大叔说"我可是这一回一点没有得到好处"。如果黑衣人是康大叔的话,那么他一个人血馒头就赚了很多钱的,怎么会说自己一点好处都没得到呢?生:康大叔一进茶馆就嚷"

任宗雷[4](2019)在《鲁迅小说连环画改编研究》文中指出新文化运动诞生以后,经过鲁迅等一些文艺界人士的努力,以白话文为载体的现代文学逐渐流行开来。但是由于当时底层民众识字人数的稀少,所以新文学的影响力也比较有限。连环画作为一种语图结合的综合性艺术,相对于纯文字的小说而言,其通俗性和便利性都不言而喻。因此针对新文学作品的连环画改编就应运而生,而影响最大的毫无疑问就是鲁迅小说的连环画改编。鲁迅小说连环画改编作品主要指的是以鲁迅小说为基础,进行改编的连环画。本文从四个方面对鲁迅小说的连环画改编进行了分析。第一章是主要介绍了鲁迅小说中的语象,即背景式语象、形象性语象和“看”与“被看”的语象模式,背景式语象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以自然环境为主的大空间,由天空、大地、河流等开放性事物构成;二是以生活场景为主的小空间,通常是酒馆、茶馆等较为封闭的场景来呈现。形象性语象主要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隐藏于文本背后的“看”与“被看“的语象模式既带有一种冷眼旁观、置身事外的客观性色彩,同时也包含着一种强烈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主观性情感。第二章是介绍了连环画中的脚本改编,认为脚本改编包括人物的突出与删改、故事连贯性的增强、形象性的强化、叙事的简化等四个方面。第三章是对连环画改编过程中的图像呈现进行了分析,主要从人物形象塑造、场景呈现和图像叙事这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人物形象主要通过对人物的肖像、动作等方面来呈现,场景呈现则是关键性场景和戏剧性一刻的结合,图像叙事包含了“时间的空间化”和“空间的时间化”两种叙事功能。第四章是对鲁迅小说连环画改编的价值和局限进行了总结。

李慧敏[5](2019)在《沉默之思—鲁迅的沉默及其文本世界》文中指出鲁迅的一生主要经历过两次沉默时期。一次是1909年编译完《域外小说集》至1918年《狂人日记》问世,另一次是1922年12月写完《<呐喊>自序》至1924年2月《祝福》完成。所谓沉默,即停止表达性的创作。鲁迅的两次沉默在其创作生命中如同黑洞般存在,但鲁迅之为鲁迅,他存在的独特性与他的沉默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如果我们不对鲁迅的沉默作出应有的思考,将难以走进他的文本世界,甚至很难窥见鲁迅深刻思想的一隅,更难以接近他的博大心灵世界。那么,我们将会彻底的失去鲁迅,失去与中国现代文学与思想先驱者的对话机会,这对中国人而言,是重大的损失。本论文立足鲁迅的两次沉默,梳理鲁迅沉默与开口的关系以及鲁迅的“沉默”对其文本世界的建构。论文分为三个部分,“前沉默:鲁迅沉默的发轫”、“显沉默:鲁迅沉默的昭世”与“后沉默:鲁迅沉默的突围”。其中“显沉默”为主体部分,着力于探究沉默对鲁迅文本的建构,以鲁迅沉默与开口的关系为经线,纵向深入鲁迅的精神世界,以细读鲁迅的文本创作为纬线,横向进入鲁迅的文本世界,探求其沉默在文本创作上所赋予的特征。论文通过经纬结合的研究方法,试图走近鲁迅的内心世界,挖掘出鲁迅之为鲁迅的本质特征。

严静[6](2017)在《论鲁迅小说《药》的图像演绎》文中研究指明鲁迅小说《药》以短小的篇幅、深入的叙事,一直以来吸引了无数的读者和研究者,结合多年的研究成果来看,在《药》的小说主题、线索结构、人物命运甚至意象语言方面都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研究进展,但是对于鲁迅小说《药》的相关图像改编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关于《药》改编成的连环画和文中插图研究对于鲁迅作品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补充,对于鲁迅作品《药》改编的图像研究既契合当下的文化环境,又能拓宽已有鲁迅及其作品研究和当下的鲁迅作品图像研究。小说《药》是鲁迅先生的力作,后世丰子恺、赵延年、范曾、丁聪、陈逸飞等画家以此为文本基础创作了很多图像作品,丰子恺擅长绘漫画,他为《药》绘作的连环画,深入时代背景、富有时代特色;陈逸飞擅长油画技艺,他将内心的江南想象带入《药》的连环画创作中去;赵延年以木刻的木味刀法细绘《药》的插图;范曾以国画线条的简繁应用,描画小说《药》的人物情节;丁聪善于用漫画的笔,传达讽刺的力度,他为《药》绘出了讽刺之外的悲悯心。中国电影蓬勃发展起来后,鲁迅作品纷纷被改编成剧本,并且变成了屏幕影像,电影《药》就是鲁迅小说改编成电影的尝试之一。本论文以叙事学视野下的文学与图像关系视角,对《药》图像的演变进行分析和解读,试图探究和分析图像背后的独特“意味”以及图像叙事与语言叙事之间多重互文的关系。首先,《药》图像改编作品的种类,大体有漫画、插图、木刻、连环画、电影等几种形式,并通过抽象、特写、隐喻等艺术手法呈现。其次,图像以语言为依据,选取最具孕育性的顷刻进行刻画,以突出文本的重点。透过图像我们还可以捕捉到时代风云的变化,看出时代环境背景对于画家的影响、对于鲁迅作品的阐释的异同,也可以显示出图像的证史功用。通过探讨《药》改编的连环画和原着的关系,连环画《药》的脚本和绘图的关系,分析语言与图像之间之间互文或互补的内在关联。文字和图像各自尤其擅长的表达功能,唯文是从、因图废文的观点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可以利用二者各自的优势和他们互文的特点,丰富解读鲁迅作品的视角、范围及影响,从而构成鲁迅接受史的一部分。

厉平[7](2016)在《20世纪上半叶英美英译中国小说中的中国形象研究》文中指出一国文学经由翻译进入另一国所重构的国家形象,对于该国文学与文化在另一国的传播与接受具有重要意义。在文学翻译研究领域,目前尚缺少对文学翻译中异国形象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系统探讨。就20世纪上半叶英美英译中国小说之中国形象的解读与重构而言,多为个案研究,缺少与整个历史时期英译中国小说文本群整体关照的宏观研究。鉴于此,本文对该时期英美英译中国小说所重构的中国形象、重构策略及其影响等问题进行描述与阐释,试图探讨英译中国小说中中国形象重构的模式。本文尝试提出文学翻译中的异国形象理论范畴,并将其作为20世纪上半叶英美英译中国小说重构中国形象的理论基础,从宏观层面探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英译中国小说中国形象的重构问题,同时采用个案研究,对重点译本与重点译者加以研究。研究发现,20世纪上半叶,以非华裔和华裔汉学家为核心的翻译主体,具有双语能力,受到双重文化的浸染;他们将中国古代和现代小说翻译到英美两国,较为全面地重构了多层面、积极与消极兼有、古代和现代兼具的中国形象。同时,英译中国小说还受到了该时期社会环境的影响,译者翻译时还考虑到目的语社会的内在需要;他们从各自的社会身份出发,通过翻译底本的选择和翻译策略的运用,对原作塑造的中国形象进行了重构。由于社会环境、翻译主体及其对翻译选材与翻译策略选择的不同,英译小说重构的中国形象存在差异。总体而言,这些形象之间相互联系,具有前后承接性,整个时期又呈现出明显的演变轨迹。研究还发现,20世纪上半叶英美英译中国小说对中国形象的重构大致有三种模式,即内需模式、双语双文化译者模式和改写模式。20世纪上半叶英美英译中国小说重构的中国形象丰富了英美读者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认识,间接地推动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本研究有望推动翻译学研究领域中异国形象的理论研究与中国文学对外翻译史的研究。

张者[8](2015)在《桃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国风·周南》1这一天,师弟离婚了。师弟邓冰闹离婚已经很久了,如今终于成功,不容易。师弟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不开心也不张扬,离婚这种事本属隐私,他居然有勇气公布于众了。师弟通过微信同学圈,向同学们高调宣布,内容如下:"本人邓冰与张媛媛同学已正式离婚,从即日起,本人和张媛媛之间只存在同学关系,没有了夫妻情分,在联系我们时应区别对待。离婚后,大学城的别墅归张媛媛所有,市区的三居室归本人所有,家

谭苏[9](2015)在《鲁迅小说形象色彩修辞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鲁迅的小说开启了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序幕,成为彰显鲁迅文学功绩和文化贡献的重要载体。鲁迅的小说文本体现了多种艺术特质的交汇和融合,寄寓了鲁迅深广的历史审思和现实创设。本论文的写作主要从鲁迅小说形象色彩修辞的文本呈现、意义形式、审美功能等三个层面予以描述和阐说,旨在挖掘鲁迅小说中维度多样、形式生动、内蕴丰富、意旨深刻的语言形式和表达策略,从而揭示出鲁迅小说中形象色彩修辞所蕴含的美学内涵和诗学内涵。尽管各个层面的探讨内容不同,阐述方式也不近相同,但彼此之间互为勾连,互相印衬,共同形成了本论文对鲁迅小说形象色彩修辞的整体观照。考察鲁迅小说中形象色彩修辞的文本呈现是本论文的出发点。从人类的五官感觉起步,分别从视觉、听觉、肤觉、嗅觉、味觉的角度还原鲁迅小说中富有艺术魅力的形象色彩特征。通过基于视觉的颜色修辞观照鲁迅小说中不同颜色语码的形象色彩义,勾勒出鲁迅小说色彩世界的风貌;透过不同颜色语码所内含的隐喻意义,探讨鲁迅关于国民性、启蒙、复仇等重要主题的思考;以鲁迅对色彩的选择和偏好把握鲁迅的情感基调和生命姿态。通过基于听觉的声音修辞,发掘声响修辞在鲁迅小说中的多重内涵;把握鲁迅对人声的情感化的处理意图和技巧,了解鲁迅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和切身体悟;领会鲁迅小说中语音表达的表意性和情感性,进而观照小说所传递出的社会内涵的思想旨意。通过基于肤觉的感觉修辞,探究鲁迅对国民之间的现实关系和人际社会的洞察;透视鲁迅对国民性的审视、揭露,以及关于国民性改造的设想和期许。基于嗅觉和味觉的感觉修辞,主要表现鲁迅小说中人物的生活状态和生存态度,以及由此所激发的心理感受和具有空间意义的情绪体验。阐述鲁迅小说中形象色彩修辞的形式意义是本论文的着力点。从小说文本的语言要素出发,探讨形象色彩修辞在鲁迅小说中文本主题和风格特征的确立、文本环境和整体氛围的营造、人物形象与心理的刻画等方面所体现出的策略方式和艺术效果。鲁迅小说中不论是生的艰辛,还是死的悲凉,甚至是人心的隔阂,都寄寓了鲁迅对人类存在感的形象化反映和深重思索。不论是自然环境的压抑,还是社会环境的逼仄,亦或是心理环境的隐秘,都是事件发展和人物活动的背景,也是各个环境因素的交融与叠加,更是鲁迅小说文本整体氛围的外显形式。形象色彩修辞的魅力在人物塑造及心理烘托上同样具有事半功倍的表达效果,通过语言的形象色彩把握人物群像的共同特征及具有共同点的心理内涵,从而把握鲁迅小说文本的深刻意旨。挖掘鲁迅小说中形象色彩修辞的审美功能是本论文的落脚点。意象作为意义多元化的载体,具有可供深入挖掘的精神意蕴,撷取鲁迅小说中的月亮意象、铁屋子意象、吃人意象,探讨鲁迅小说中形象色彩修辞在意象的确立和构建上所发挥的艺术效应。反讽是鲁迅具有自觉意识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方式,透过鲁迅小说中的言语反讽、意象反讽、情景反讽,以观照鲁迅小说中形象色彩修辞在反讽维度上的艺术张力。“陌生化”重视个体的感知状态和情绪体验,通过语言的陌生化和感觉的陌生化挖掘鲁迅小说中形象色彩修辞的奇异效果及蕴含其中的特殊用意。“修辞”是一个内涵外延极为丰富的具有诗学意义的概念和术语,其意义所在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修辞主要指传统文论中的修辞格,李建军在《小说修辞研究》中将其称为“微观修辞技巧”;广义的修辞,指组织并调整话语以适应特定语境中的表达需求,或者说,是为了实现特定语境中的表达效果而有目的、有方法、有技巧地组织并调整话语。本论文所论及的“修辞”正是基于“修辞”的广义层面所展开的探讨,特此予以说明。

朱海艳[10](2014)在《“他不是康大叔!”——让课堂突发事件促进教学生成》文中指出"康大叔"是鲁迅先生的小说《药》中的人物,是笔者在执教此篇小说过程中,与学生重点分析的一个人物。分析此人物形象时,笔者指导学生按照常规的思路进行:先找出文中对该人物的相关描写,然后扣住鲁迅先生传神的描写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如笔者预料的一样,学生很快就完成了第一步工作,找清楚了文中关于"康大叔"的相关描写,即课文第一部分的第12节、第13节,第三部分的第29节到第50节。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让学生自主扣住文本两部分的相关

二、关于《药》中“黑的人”与“康大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药》中“黑的人”与“康大叔”(论文提纲范文)

(1)鲁迅《药》之细读(论文提纲范文)

一、康大叔是不是“黑的人”?
二、康大叔的话能全信吗?
三、夏三爷为什么告官?
四、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
五、花环是“平空添上”的吗?
六、药是什么?

(2)鲁迅小说《药》维译本修辞特点及翻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正文
参考文献
附录

(3)乘着“争议”向学习深处“漫溯”——《药》的教学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课堂片段再现】
【教学反思】
    一、争议的目的何在
        1.为了深入探究文本,提升赏析能力
        2.为了增强思辨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二、如何处理争议

(4)鲁迅小说连环画改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鲁迅小说的语象分析
    第一节 背景式语象
    第二节 形象性语象
    第三节 “看”与“被看”的语象模式
第二章 鲁迅小说连环画的脚本改编
    第一节 人物的突出与删减
    第二节 故事连贯性的增强
    第三节 形象性的强化
    第四节 叙事的简化
第三章 鲁迅小说连环画改编中的图像呈现
    第一节 人物塑造
    第二节 场景呈现
    第三节 图像叙事
第四章 鲁迅小说连环画改编的价值和局限
    第一节 鲁迅小说连环画改编的价值
    第二节 鲁迅小说连环画改编的局限性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沉默之思—鲁迅的沉默及其文本世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意义
        一 文献综述
        二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思路
第一章 前沉默:鲁迅沉默的发轫
    第一节 沉默的因子:父亲的病
        一 沉默的关系——文本中的“父与子”
        二 沉默的隐疾——文本中的“病”
    第二节 沉默的触点:幻灯片事件
        一 沉默的启示:国民性批判
        二 沉默的“对话”:“独异个人”与“庸众”
    第三节 沉默的肇始:超前的寂寞
        一 “潜意识”——五篇文言论文
        二 “潜文本”——《域外小说集》中的《谩》与《默》
第二章 显沉默:鲁迅沉默的昭世
    第一节 梦后十年:沉默与开口之间
        一 沉默的间隙:开口的契机
        二 沉默与开口之间:折中的《呐喊》
    第二节 二度沉默:于渊默处听雷声
        一 沉默之思:《野草·题辞》中的辩证哲思
        二 出离沉默:“中间”文本——《彷徨》与《野草》
    第三节 沉默对鲁迅文本世界的建构
        一 沉默反思:多疑思维下的否定性语言特征
        二 画出沉默的国民的魂灵
        三 沉默在叙述手法上的介入
        四 沉默在表现手法上的介入
第三章 后沉默:鲁迅沉默的突围
    第一节 开口的最高艺术——杂文
        一 鲁迅的“伪沉默”——答有恒先生
        二 无畏的开口——鲁迅后期杂文的蓬勃
    第二节 沉默后的开口:鲁迅生命意义的确立
        一 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从文学到革命
        二 开口背后:“爱”的生命践行
    第三节 沉默的意义
        一 沉默与开口的关系
        二 沉默价值重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野草》文本中的主要虚词整理
    一 “然而”部分
    二 “但/但是”部分
    三 “却”部分
    四 “忽/忽然/忽而”部分
    五 “而/而且”部分
    六 “终于”部分
    七 “至于”部分
    八 “于是”部分
    九 “将”部分
    十 “并且”部分
    十一 虚词叠用部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6)论鲁迅小说《药》的图像演绎(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论鲁迅小说的图像改编
    第一节 鲁迅小说改编图像作品研究概述
    第二节 鲁迅作品《药》的图像符号解读
第二章 鲁迅小说《药》的连环画改编
    第一节 丰子恺《药》的漫画连环画
    第二节 陈逸飞笔下的连环画《药》
    第三节 连环画《药》的文图结合性简述
第三章 鲁迅小说《药》的插图研究
    第一节 黑白对照的强烈冲击:赵延年《药》的木刻版插图
    第二节 国画线条的简繁相宜:范曾绘《药》的插图
    第三节 讽刺鬼手的悲悯之心:丁聪绘《药》的插图
    第四节 《药》在图文共生下的独特审美意义
第四章 鲁迅小说《药》的影视戏剧改编及其接受综论
    第一节 鲁迅小说《药》的电影改编及其接受简述
    第二节 《药》在戏剧舞台上的图像呈现及接受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20世纪上半叶英美英译中国小说中的中国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导言
    1.1 研究选题及选题意义
    1.2 课题史回顾
    1.3 研究问题及研究方法
    1.4 理论基础
    1.5 论文结构
2 非华裔汉学家英译小说中的中国形象(1900-1918)
    2.1 重构中国形象的社会环境
        2.1.1 英美殖民统治
        2.1.2 社会文化思潮
        2.1.3 英美汉学发展
        2.1.4 英美主流社会对中国的印象
    2.2 非华裔汉学家译者重构的中国形象
        2.2.1 原作中的中国形象
        2.2.2 译作重构的中国形象
    2.3 非华裔汉学家译者对宗教形象的重构
        2.3.1 英美国家发展的内在需要
        2.3.2 非华裔汉学家为核心的翻译主体
        2.3.3 宗教题材的选择
        2.3.4 叙事空间与结构策略
    2.4 英译小说重构中国形象的影响
        2.4.1 对英美对华认识的影响
        2.4.2 对后期翻译的影响
        2.4.3 对第三方国家的影响
    2.5 个案研究:豪厄尔《今古奇观》译本重构的中国形象
    2.6 小结
3 非华裔和华裔汉学家英译小说中的中国形象(1919-1929)
    3.1 重构中国形象的社会环境
        3.1.1 国际政局的变化
        3.1.2 英美汉学的发展
        3.1.3 中国文学的研究
        3.1.4 译者与中国文学界的交往
    3.2 重构的中国形象
        3.2.1 原作中的中国形象
        3.2.2 译作重构的中国形象
    3.3 中国风俗文化形象的重构
        3.3.1 英美国家与中国的需要
        3.3.2 非华裔和华裔汉学家为核心的翻译主体
        3.3.3 风俗文化题材的选择
        3.3.4 叙事时间和空间策略
    3.4 英译小说重构中国形象的影响
        3.4.1 对英美对华认识的影响
        3.4.2 对后期翻译的影响
        3.4.3 对第三方国家的影响
    3.5 个案研究: 王际真《红楼梦》译本重构的中国形象
    3.6 小结
4 非华裔和华裔汉学家英译小说中的中国形象(1930-1949)
    4.1 重构中国形象的社会环境
        4.1.1 国际政局的变化
        4.1.2 经济危机的影响
        4.1.3 汉学研究的发展
        4.1.4 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
    4.2 重构的中国形象
        4.2.1 原作中的中国形象
        4.2.2 译作重构的中国形象
    4.3 对革命与战争形象的重构
        4.3.1 英美国家和中国的需要
        4.3.2 非华裔和华裔汉学家为核心的翻译主体
        4.3.3 革命与战争题材的选择
        4.3.4 叙事角度和空间策略
    4.4 英译小说重构中国形象的影响
        4.4.1 对英美对华认识的影响
        4.4.2 对后期翻译的影响
        4.4.3 对第三方国家的影响
    4.5 个案研究: 《亚洲》(Asia)杂志重构的中国形象
    4.6 小结
5 英译中国小说中中国形象重构的三种模式
    5.1 内需模式
        5.1.1 为何需要
        5.1.2 需要什么
    5.2 双语双文化译者模式
        5.2.1 为何需要
        5.2.2 什么特点
    5.3 改写模式
        5.3.1 为何改写
        5.3.2 如何改写
6 结论
    6.1 研究发现
    6.2 研究创新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主要译者简介
附录二 主要译者中英文姓名对照

(9)鲁迅小说形象色彩修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依据
    二 研究现状
        (一) 关于词语色彩意义的研究
        (二) 关于语言形象色彩修辞的研究
        (三) 关于鲁迅小说形象色彩修辞的研究
    三 研究方法与意义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意义
    四 论文架构
第一章 鲁迅小说中形象色彩修辞的文本呈现
    第一节 鲁迅小说中基于视觉的形象色彩修辞
        一 鲁迅小说中的黑色
        二 鲁迅小说中的白色
        三 鲁迅小说中的红色
        四 鲁迅小说中的其他颜色
        五 鲁迅小说中“无色彩”的颜色
    第二节 鲁迅小说中基于听觉的形象色彩修辞
        一 鲁迅小说中的声响修辞
        二 鲁迅小说中的人声修辞
        三 鲁迅小说中的语音修辞
    第三节 鲁迅小说中基于肤觉的形象色彩修辞
        一 鲁迅小说中触觉描写的形象色彩修辞
        二 鲁迅小说中温觉描写的形象色彩修辞
        三 鲁迅小说中痛觉描写的形象色彩修辞
    第四节 鲁迅小说中基于味觉与嗅觉的形象色彩修辞
        一 鲁迅小说中味觉描写的形象色彩修辞
        二 鲁迅小说中嗅觉描写的形象色彩
第二章 鲁迅小说中形象色彩修辞的形式意义
    第一节 利用形象色彩修辞表现主题与风格
        一 鲁迅小说中的生存主题
        二 鲁迅小说中的死亡主题
        三 鲁迅小说中的隔膜主题
    第二节 利用形象色彩修辞表现环境与氛围
        一 鲁迅小说中的自然环境
        二 鲁迅小说中的社会环境
    第三节 利用形象色彩表现人物与心理
        一 鲁迅小说中的灰色人物与奴性心理
        二 鲁迅小说中的看客与猎奇心理
        三 鲁迅小说中的黑色人与复仇心理
第三章 鲁迅小说中形象色彩修辞的审美功能
    第一节 鲁迅小说中形象色彩修辞与意象
        一 鲁迅小说中的月亮意象
        二 鲁迅小说中的“铁屋子”意象
        三 鲁迅小说中的“吃人”意象
    第二节 鲁迅小说中形象色彩修辞与反讽
        一 鲁迅小说中的言语反讽
        二 鲁迅小说中的意象反讽
        三 鲁迅小说中的情景反讽
    第三节 鲁迅小说中形象色彩修辞与“陌生化”
        一 鲁迅小说中语言的陌生化
        二 鲁迅小说中感觉的陌生化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致谢

四、关于《药》中“黑的人”与“康大叔”(论文参考文献)

  • [1]鲁迅《药》之细读[J]. 管冠生. 绍兴鲁迅研究, 2020(00)
  • [2]鲁迅小说《药》维译本修辞特点及翻译[D]. 买哈布伯木·阿布都热合曼(Mehbube Abdurehman). 西北民族大学, 2020(08)
  • [3]乘着“争议”向学习深处“漫溯”——《药》的教学反思[J]. 王同猛. 语文天地, 2019(25)
  • [4]鲁迅小说连环画改编研究[D]. 任宗雷. 南昌大学, 2019(02)
  • [5]沉默之思—鲁迅的沉默及其文本世界[D]. 李慧敏. 苏州大学, 2019(04)
  • [6]论鲁迅小说《药》的图像演绎[D]. 严静.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5)
  • [7]20世纪上半叶英美英译中国小说中的中国形象研究[D]. 厉平.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6(05)
  • [8]桃夭[J]. 张者.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5(06)
  • [9]鲁迅小说形象色彩修辞研究[D]. 谭苏.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7)
  • [10]“他不是康大叔!”——让课堂突发事件促进教学生成[J]. 朱海艳. 作文成功之路(下), 2014(07)

标签:;  ;  ;  ;  ;  

关于《医学》中的“黑人”和“康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