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位肝移植供肝切取术的护理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黎[1](2019)在《CaMKⅡγ在大鼠DCD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大鼠CaMKⅡγ基因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鉴定[目 的]构建大鼠CaMKⅡγ基因的过表达及干扰慢病毒载体并鉴定,为下一步探讨慢病毒介导CaMKⅡγ基因干扰调控Ca2+/CaM/CaMKⅡ信号通路及其在大鼠DCD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提供基础。[方 法]根据大鼠CaMKⅡγ目的基因的mRNA序列,全基因合成CaMKⅡγ目的基因,构建大鼠CaMKⅡγ过表达慢病毒载体及CaMKⅡγ过表达慢病毒空载体,根据本课题组前期实验中已筛出的干扰效率最高的siRNA序列构建大鼠CaMKⅡγshRNA慢病毒载体及CaMKⅡγyshRNA慢病毒空载体,转化至大肠杆菌TOP10感受态细胞并进行测序验证,随后转染293T细胞进行慢病毒包装并用绝对定量qPCR测定慢病毒滴度。应用Western Blot检测大鼠CaMKⅡγ过表达慢病毒载体的蛋白表达情况,确定大鼠CaMKⅡγ过表达的有效性。根据不同慢病毒转染大鼠肝细胞BRL-3A,将其分为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CON组),CaMKⅡγ过表达慢病毒空载体组(CON-mCaMKⅡγ组),CaMKⅡγ过表达慢病毒载体组(mCaMKⅡγ组),CaMKⅡγ干扰慢病毒空载体组(CON-shCaMKⅡγ组),CaMKⅡγ干扰慢病毒载体组(shCaMKⅡγ组),应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CaMKⅡγ蛋白表达情况。[结 果]成功构建了大鼠CaMKIIⅡγ过表达慢病毒载体及CaMKⅡγ过表达慢病毒空载体,Western Blot检测大鼠CaMKⅡγ过表达慢病毒载体蛋白的表达。根据已知干扰效率最高的siRNA序列成功构建大鼠CaMKⅡγshRNA慢病毒载体及CaMKⅡγshRNA慢病毒空载体。绝对定量qPCR测定大鼠CaMKⅡγ过表达慢病毒载体、大鼠CaMKⅡγshRNA慢病毒载体滴度均为2E+9TU/mL。不同慢病毒转染大鼠肝细胞BRL-3A 48h后,mCaMKⅡγ组的CaMKⅡγ蛋白表达最高,shCaMKⅡγ的CaMKⅡγ表达最低,mCaMKⅡγ组的CaMKⅡγ表达高于CON-mCaMKⅡγ组(P<0.01),shCaMKⅡγ组的 CaMKⅡγ表达低于CON-shCaMKⅡγ组(P<0.01)。[结 论]大鼠CaMKⅡγ基因的过表达慢病毒在293T细胞中构建成功并表达,大鼠CaMKⅡγshRNA慢病毒载体在293T细胞中构建成功。大鼠CaMKⅡγ过表达慢病毒在大鼠肝细胞BRL-3A中蛋白表达显着增加,而大鼠CaMKⅡγ干扰慢病毒在大鼠肝细胞BRL-3A中的蛋白表达量显着下降,为后续研究CaMKⅡγ作为靶基因干扰调控Ca2+/CaM/CaMKⅡ信号通路及在大鼠DCD肝移植术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提供基础。第二部分建立SD大鼠DCD原位肝移植模型[目 的]建立稳定的SD大鼠DCD原位肝移植模型并确定在本课题后续实验中SD大鼠DCD原位肝移植模型的最佳热缺血时间。[方 法]本实验通过Kamada“二袖套”法,控制不同热缺血时间(热缺血Omin、热缺血15min及热缺血30min)建立SD大鼠DCD原位肝移植模型,并通过移植术后存活时间及肝脏变化确定本实验最佳动物模型热缺血时间。[结 果]供肝热缺血Omin、15min及30min的SD大鼠DCD原位肝移植模型术后7d的生存率分别为90%、80%及60%,随着热缺血时间延长,肝脏损伤加重,肝功能ALT、AST及TBIL逐渐升高,肝脏病理切片结果显示肝细胞从轻度水肿到点状坏死,再从桥接样坏死到大片状坏死。[结 论]在SD大鼠DCD原位肝移植模型中,热缺血时间的长短是直接影响供肝质量的关键因素,随着热缺血时间延长,供肝肝功能损伤逐渐加重,与病理结果一致,术后受体存活率随热缺血时间延长而显着下降。经过对比,热缺血15min是建立SD大鼠DCD原位肝移植模型并为后续进一步试验的理想造模时间,既可保证移植术后受体有一定的存活率,又可观察后续慢病毒干预对肝损伤是否有效。第三部分CaMKⅡγ在不同热缺血时间与大鼠DCD原位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系[目 的]探讨CaMKⅡγ在不同热缺血时间与大鼠DCD原位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系。[方 法]用第二部分建立的供肝热缺血Omin、15min及30min的SD大鼠DCD原位肝移植模型,三组分别于肝移植术后1d、3d及7d处死20只大鼠,取肝细胞行流式细胞术测Ca2+浓度水平、线粒体膜势能,Tunel法测肝组织中肝细胞的凋亡,Western Blot测肝组织中CaM、CaMKⅡγ及肝细胞质中AIF、CytC的蛋白水平表达,QRT-PCR测肝组织中CaMmRNA、CaMKⅡγmRNA,免疫组化测肝组织中CaM、CaMKⅡγ蛋白表达,探讨CaMKⅡγ在不同热缺血时间与大鼠DCD原位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系。[结 果]三组移植术后1dCa2+水平达到高峰,术后3d Ca2+下降,到术后7d Ca2+又逐渐升高,同一时点,热缺血15min组及30min组Ca2+浓度水平高于热缺血Omin组(P<0.01)。JC-10标记绿色荧光细胞比例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提示线粒体膜势能下降比例逐渐升高,术后1d,三组无统计学差异,术后3d,热缺血15min组及30min组绿色荧光细胞比例高于热缺血Omin组(P<0.05),术后7d,热缺血15min组及30min组绿色荧光细胞比例高于热缺血Omin组(P<0.01)。Tunel检测肝细胞凋亡比例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术后1d,热缺血30min组肝细胞凋亡比例高于热缺血Omin组(P<0.05),热缺血15min组与热缺血Omin组无统计学差异,术后3d,热缺血15min组及30min组肝细胞凋亡比例高于热缺血Omin组(P<0.05),术后7d,热缺血30min组肝细胞凋亡比例高于热缺血Omin组(P<0.05)且热缺血30min组肝细胞凋亡比例高于热缺血15min组(P<0.05)。Western Blot测CaaM、CaMKⅡγ、AIF及Cyt C蛋白表达随热缺血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P<0.05,P<0.01),同一时点,热缺血15min组及30min组的蛋白表达高于热缺血Omin组,QRT-PCR及免疫组化测CaMmRNA、CaMKⅡγmRNA及 CaM、CaMKⅡγ蛋白阳性率与 Western Blot 结果趋势大致相同。[结 论]热缺血时间是影响供肝质量的关键因素,SD大鼠DCD原位肝移植术后,供肝热缺血时间越长,供肝功能损伤越重,移植术后Ca2+浓度逐渐升高,从分子、蛋白及组织水平验证了随热缺血时间的延长,CaM及CaMKⅡγ表达增加,CaMKⅡγ作用于线粒体膜,线粒体膜势能下降细胞比例增加,AIF及CytC从线粒体内释放,线粒体凋亡增加,由线粒体凋亡引起的肝细胞凋亡随之增加。第四部分慢病毒介导CaMKⅡγ与大鼠DCD原位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系[目 的]探讨慢病毒介导CaMKⅡγ与大鼠DCD原位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系。[方 法]建立热缺血15min SD大鼠DCD原位肝移植模型,每只大鼠术中通过门静脉按1.0×108TU/mL注射CaMKⅡγ过表达及其对照慢病毒。(mCaMKⅡγ组、CON-mCaMKⅡγ组)、CaMKⅡγ干扰及其对照慢病毒(shCaMKⅡγ组及CON-shCaMKⅡγ组)、生理盐水(CON组)转染移植肝脏,于术后1d、3d、7d分别处死20只大鼠。取血清行肝功能检测,取肝细胞行流式细胞术测Ca2+浓度水平、线粒体膜势能,Tunel法测肝组织中肝细胞的凋亡,Western Blot测肝组织中CaM、CaMKⅡγ及肝细胞质中AIF、Cyt C的蛋白水平表达,QRT-PCR测肝组织中CaMmRNA、CaMKⅡγmRNA,免疫组化测肝组织中CaM、CaMKⅡγ的蛋白表达,电镜检测肝组织中肝细胞、线粒体的超微结构变化。[结 果]CaMKⅡγ过表达慢病毒组移植术后1d、3d及7d的生存率分别为83.3%、78.3%及70.0%,而CaMKⅡγ干扰慢病毒组移植术后1d、3d及7d的生存率分别为98.3%、93.3%及88.3%,提示干扰CaMKⅡγ的表达对大鼠DCD肝移植术后肝损伤是保护因素,可提高大鼠DCD肝移植术后生存率。肝功能结果示:血清 ALT、AST 术后各时点 mCaMKⅡγ组高于 CON-mCaMKⅡγ组,shCaMKⅡγ组低于CON-shCaMKⅡγ组(P<0.01),血清TBIL于术后1d各组无显着差异,术后3d及7d结果同血清ALT、AST。移植术后Ca2+浓度于术后1d达到高峰,各组间无显着差异,术后3d逐渐下降,术后7d再次升高,术后3d及7d,mCaMKⅡγ组高于 CON-mCaMKⅡγ组,shCaMKⅡγ组低于 CON-shCaMKⅡγ组(P<0.01)。JC-10标记绿色荧光细胞比例在术后1d及3d,shCaMKⅡγ组绿色荧光细胞比例低于 CON-shCaMKⅡγ组(P<0.05,P<0.01),术后 7d,mCaMKⅡγ组绿色荧光细胞比例高于 CON-mCaMKⅡγ组,shCaMKⅡγ组低于 CON-shCaMKⅡγ组(P<0.01)。Tunel法测肝细胞凋亡结果示:术后1d、3d及7d,mCaMKⅡγ组肝细胞凋亡比例高于CON-mCaMKⅡγ组,shCaMKⅡγ组肝细胞凋亡比例低于CON-shCaMKⅡγ组(p<0.01)。Western Blot 测 CaM、CaMKⅡγ、AIF 蛋白表达于术后 1d,mCaMKⅡγ组表达高于 CON-mCaMKⅡγ组(P<0.01,P<0.05),术后 3d 及 7d,mCaMKⅡγ组表达高于CON-mCaMKⅡγ组,shCaMKⅡγ组表达低于CON-shCaMKⅡγ组(P<0.01),CytC蛋白表达于术后1d、3d及7d,mCaMKⅡγ组表达高于CON-mCaMKⅡγ组,shCaMKⅡγ组表达低于 CON-shCaMKⅡγ组(P<0.05,P<0.01)。QRT-PCR 测 CaMmRNA、CaMKⅡγmRNA 的表达及免疫组化测 CaM、CaMKⅡγ蛋白阳性率与Western Blot结果趋势相同。电镜结果可见mCaMKⅡγ组出现超微结构损伤,肝细胞肿胀及坏死、线粒体肿胀、嵴消失,而shCaMKⅡγ组受损形态明显改善,肝细胞大致正常,线粒体或肝细胞轻微肿胀,CON组、CON-mCaMKⅡγ组、CON-shCaMKⅡγ组可见肝组织轻微的超微结构损伤,随时间推移,mCaMKⅡγ组损伤逐渐加重,shCaMKⅡγ组损伤逐渐减轻。[结 论]DCD供肝因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CaMKⅡγ异常表达,可通过激活Ca2+/CaM/CaMKⅡ信号通路诱导线粒体损伤,上调CaMKⅡγ可使Ca2+水平升高,CaMKⅡγ作用于线粒体膜,使线粒体膜势能下降,线粒体通透性增加进而导致线粒体肿胀、破裂及凋亡,线粒体中AIF及Cyt C释放入细胞质可启动线粒体凋亡,进一步促进肝细胞凋亡;而下调CaMKⅡγ则可使Ca2+水平降低,减少线粒体膜势能下降,线粒体中AIF及Cyt C释放入细胞质减少,进而减少线粒体凋亡及其诱导的肝细胞凋亡,对SD大鼠DCD原位肝移植术后的肝功能损伤有保护作用。CaMKⅡγ过表达在DCD供肝因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的线粒体凋亡中起主导作用,特异性干扰CaMKⅡγ表达可特异性调控Ca2+/CaM/CaMKⅡ信号通路,有效改善SD大鼠DCD原位肝移植术后肝损伤及提高术后移植大鼠存活率。
刘驳强[2](2016)在《CaMKⅡ表达调控对大鼠肝移植术后肝功能及细胞凋亡的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第二部分为构建CaMKⅡγshRNA和CaMKⅡγ的慢病毒表达体系;第三部分为探讨Ca2+/CaM/CaMKⅡ信号通路对大鼠肝移植术后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1、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通过双人操作训练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2、探讨Ca2+/CaM/CaMKⅡ信号通路对大鼠肝移植术后细胞凋亡的影响,将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A、B、C、D、E组),每组20只,行SD-SD大鼠原位肝移植,在供体肝脏取下置入保存液后从门静脉输注表达CaMKⅡγshRNA(A组)、表达CaMKⅡγ的慢病毒载体(B组)转染大鼠供肝,与CaMKⅡγshRNA慢病毒空白载体(C组)、CaMKⅡγ的慢病毒空白载体(D组)及输注生理盐水的对照组(E组)进行对比,对比术后1d、3d、7d、14d各组Ca2+、ALT、AST水平以及肝细胞凋亡情况,探讨Ca2+/CaM/CaMKⅡ信号通路对大鼠肝移植术后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1、经训练成功建立SD-SD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2、通过对供肝离体局部灌注转染成功,在对CaMKⅡ选择性特异阻断(A组)后,其细胞内Ca2+水平,血清ALT, AST的水平低于其他组(B、C、D、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使CaMKⅡ选择性表达上调时(B组),其胞质内Ca2+水平,血清ALT, AST的水平高于其他组(A、C、D、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空载体组(C、D组)与对照组(E组)其胞质内C82+的水平,血清ALT, AST的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糖皮质激素可能提高大鼠原位肝移植存活率。2、Ca2+/CaM/CaMKⅡ信号通路的选择性阻断可以明显降低移植后肝细胞内的Ca2+水平从而有效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及细胞凋亡的发生,为临床治疗移植后肝功能不全和防治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刘源[3](2015)在《肝移植在儿童单基因遗传病中的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儿童单基因遗传病(Monogenic diseases,MDs)主要指由于单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病,可导致患儿器官功能受损、代谢紊乱和发育滞后等临床表现,甚至死亡。I类MDs中突变基因主要表达在肝脏中,其有害代谢产物在肝脏积累并引起肝损,从而导致肝硬化、肝衰甚至肝癌,全身其他脏器较少受累。肝移植广泛应用于I类MDs的治疗中,其可以纠正代谢紊乱并解除继发性肝病。本研究旨在分析和总结儿童肝移植治疗MDs的最佳手术时间、总体生存率、手术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等相关情况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中心自2006年10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因单基因遗传病接受肝移植治疗儿童的临床资料,选取Alagille综合征(AGS,6名)、糖原累积症Ia型(GSD Ia,5名)、酪氨酸血症I型(HTI,4名)和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PFIC,6名)四种常见MDs,共21名患儿(15男6女),平均年龄6.18岁,其中1名接受经典原位肝移植手术治疗,20名接受活体肝移植手术治疗,供体均为患儿父母。分别分析患儿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术前治疗方案等相关情况,并对肝移植治疗MDs的最佳手术时间、总体生存率、手术疗效及术后随访等进行分析讨论。结果:肝移植可以有效的纠正MDs的代谢紊乱表现,恢复全身正常脏器功能,患儿术后1年生存率达90%以上,且生活质量明显提高。MDs患儿接受肝移植的主要指征为严重的代谢紊乱伴发育滞后、终末期肝病或者存在肝癌可能。1名GSD Ia型患儿接受经典原位肝移植后1月因移植物抗宿主免疫排斥反应死亡,1名AGS患儿接受活体肝移植后2周因持续性腹腔感染死亡,其余患儿均存活至今。存活患儿术后肝肾功能均恢复正常,生长发育迟缓得以纠正,追长现象明显,社会活动能力达到正常同龄儿童水平,且无严重并发症出现。同时,接受了活体肝移植术的患儿均未出现供肝相关的代谢异常,供体父母术后均恢复良好并出院,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肝移植尤其是活体肝移植是治疗I类MDs的有效手段,可以有效纠正患儿代谢紊乱和肝功能异常,并取得良好的近期生存率。对MDs的准确诊断和合适的治疗方案是影响MDs患儿长期预后的关键,对于术前存在肾功能不全或其他脏器先天发育异常患儿,术后仍应密切监测肾功能及相关脏器情况。
周穗,胡文娟,周亚芬[4](2014)在《活体右半肝原位辅助肝移植术的围手术期配合体会(1例报告)》文中认为目的总结活体右半肝原位辅助肝移植术前与术中护理配合的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暴发性肝衰竭患者辅助性原位肝移植术前与术中的临床资料,总结护理体会。结果术前制定相应的管理程序,包括供体、手术环境、常规用品和特殊器械物品的准备。做好术中配合,包括供体供肝切取时的配合、受体病肝部分切除时的配合、供受体术中超声吸引刀使用时的配合、受体供肝植入的手术配合等。供受体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无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原位辅助性肝移植是一项操作过程极为复杂的手术,完善而充分的术前准备,熟练而准确的术中配合,可以保障手术的顺利进行和减少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
蒋娟,丁四清,夏妙娟[5](2011)在《同种异体原位背驮式肝移植手术配合80例》文中提出随着外科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围手术期处理手段的进展,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肝病重要而有效的方法。自2006年3月~2010年12月本院已行了80例不同肝病患者的原位背驮式肝移植术,现将配合体会报告如下。
王素梅[6](2010)在《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蛋白质组学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器官移植是众多终末期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的唯一选择。虽然高效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明显提高了肝移植患者的生存率,但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 AR)仍然是肝移植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仍然高达40%-60%,因此免疫耐受仍然是肝移植研究的重点之一。新兴的蛋白质组学是对基因组所编码的所有蛋白质进行研究的学科。通过蛋白质组学使我们对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发生、发展有了更详尽的理解。为了观察两种不同品系即近交系Wistar和封闭群SD大鼠原位肝移植术后的急性排斥反应及F蛋白诱导肝移植免疫耐受的情况。我们将健康雄性清洁的近交系Wistar和封闭群SD大鼠随机分为3组,A:同基因对照组:SD→SD;B:急性排斥组:Wistar→SD;C:F蛋白干预组:术前一周胸腺内注射0.4mg。采用Kamada二袖套法,建立上述Wistar和SD组合之间的肝移植模型。A、B和C组受体分别于术后3d、6d、9d及100d,四个时间点各杀死三只大鼠,收集肝组织和血清分别做相应检测,另留取部分新鲜肝组织立即置入液氮中保存备用。剩余的大鼠用于观察肝移植术后长期生存率。实验过程中共完成108例次大鼠原位肝移植(rat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ROLT)操作,总的手术成功率为62.96%(68/108),其中模型训练的前期完成45例,24h成活率仅24.44%(11/45)以后随着手术技巧成熟,手术成功率逐渐达到90%以上。大鼠肝移植手术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出血、麻醉意外、无肝期太长、血栓形成等。A组同基因对照组,术后组织学检查无排斤反应表现。B组急性排斥组自术后3d开始,出现Ⅰ级排斥反应,6d以后逐渐达到高峰,大多数死于术后12-21d。C组F蛋白干预组亦未见确切排斥反应证据。结果表明:(1)二袖套法操作简便,手术成功率高,可作为肝移植实验的有效手段。(2)成功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关键在于完善的手术技术,主要包括高质量的供肝获取、熟练的显微血管吻合技术和尽量短的无肝期。(3)近交系Wistar和封闭群SD大鼠之间建立的原位肝移植模型,能满足急性排斥反应或免疫耐受实验研究的需要。(4)F蛋白可以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nanoUPLC-MS/MS)研究大鼠原位肝移植术后7天免疫耐受组和同基因对照组差异表达蛋白质的情况,对大鼠原位肝移植后的免疫耐受情况进行初步研究。建立免疫耐受组(Wistar→SD+F蛋白)n=5,建立同基因对照组(SD→SD)n=5.分别于术后7天处死5只受体,取肝组织,提取总蛋白,Trypsin酶解后,使用Waters公司独家专利MSe无标记定量技术,通过利用nanoUPLC-MS/MS技术对酶解后的肽段进行分析,数据库检索鉴定蛋白质,生物信息学工具对所鉴定的蛋白质进行功能分类。结果显示免疫耐受组和同基因对照组相比,两样品中同时存在的大部分蛋白上调,其中9个蛋白点表达水平明显上调,比值变化在2.59倍以上。结合数据库搜索得到鉴定,这些明显上调的蛋白的分子功能主要与细胞骨架、离子结合、氧化应激反应、能量代谢等相关。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了利用nanoUPLC-MS/MS技术对大鼠原位肝移植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的方法,对F蛋白诱导大鼠原位肝移植免疫耐受进行了初步研究,为建立动物模型提供量化的指标,为发现潜在的生物标记物提供方向和数据支持。
杨德君[7](2009)在《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高危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课题背景随着器官保存、麻醉、免疫抑制剂以及外科手术技术的日益进步和完善,肝移植在近十年得以飞速发展,肝移植患者的长期存活率明显提高,成为治疗终末期肝病的唯一有效手段。然而,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 biliary complications,BC)的发生率仍高达8%–25%,死亡率1%–5%,成为肝移植术后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其中缺血性胆道并发症的位置尤为突出。近年来,在BC的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许多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探讨。明确BC发生的危险因素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力争做到对BC的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是提高肝移植远期疗效的关键。目的回顾分析本科室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索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biliary complication,BC)发生的高危因素,寻找诊断、治疗和预防胆道并发症的线索,为临床上处理BC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资料与方法自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科共施行原位肝移植术198例。完整收集到185例病例,对其中181例病例术前、术中及术后可能影响BC发生的相关变量作统计学分析。术前资料包括受体年龄、性别、原发病、Child评分、ABO血型、供肝冷热缺血时间等;术中资料包括不同移植术式、胆道重建方式及二次热缺血时间等;术后资料包括肝动脉血流峰值流速(HApeak)、阻力指数(resistive index,RI)、门静脉血流平均流速(PVmean)、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AR)、慢性排斥反应(chronic rejection,CR)及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 CMV)感染等,同时通过临床表现及各种造影检查密切监测术后胆道系统情况。使用SAS 9.1.3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BC及缺血性BC发生时肝功能指标(TBIL、ALT、ALP、GGT)变化;比较04-05年组和06-08年组两组BC发生率的差异,并对发生的相关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按照各种不同类型的BC发生与否分为发生组(n)和未发生组(对照组,181-n),对发生与对照组间各因素进行二项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P<0.05)再计算相对危险度即优势比(odds ratio,OR),最后得出各种BC发生的密切相关因素即高危因素。结果26例受体术后发生BC (14.4%,BC组),其中胆道狭窄21例、胆漏6例、结石1例、单纯胆道感染1例;另155例未发现BC(非BC组)。04年1月至05年12月发生BC20例(20/95),06年1月-08年12月发生BC6例(6/86),两组BC的发病率差异显着(P<0.05)。1.BC发生时肝功能变化情况BC组肝功能指标与正常值比较:TBIL、ALP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高且增加幅度基本一致,GGT、ALP的增幅一致且更为显着。2.04-05年组和06-08年组的单因素对比分析两组发病率差异显着(P=0.007);两组间术前各因素进行单因素比较显示:术中胆道重建技术的改良,即改胆总管端端连续缝合为后壁连续前壁间断缝合对减少BC的发生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2);反之,术后2周门静脉血流(PVmean)异常(P =0.0167)、术中大量失血(P=0.0205)及无肝期的延长(P=0.0308)则显着增加BC的发生率。单因素分析尚认为缩短冷保存(P=0.008)及二次热缺血时间(P=0.0076)有减少BC发生率的趋势。3.各类BC发生的多因素分析术后1天和1周时HARI的异常、“T”管留置均是B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1天及1周时HARI的异常亦会增加ClavienⅢb以上BC的发生。无肝期的延长会否增加BC的发生尚无定论。对非吻合口BC而言,术后1周HARI异常显着增加其发生率,多因素分析尚认为术后1天和1周时HARI的异常有增加缺血性BC发生率的趋势;对单纯吻合口BC而言,原发病(如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其他血管并发症及术后1天的HARI异常是影响其发生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BC依然是肝移植术后的主要难题。包括改进缝合技术在内的胆道重建技术的改良对于降低BC发生率有积极意义;T管的放置有可能增加肝移植术后T管相关胆道并发症的发生,但是不会增加缺血性、非吻合口狭窄及危及生命的胆道并发症的发生;术后动脉血流异常的存在是BC尤其是缺血性、非吻合口BC的独立危险因素,尽量缩短冷保存时间及二次热缺血时间可能会减少胆道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应尽量杜绝,进一步改进术中分离和动脉吻合技术是一个重要的方面;Clavien分级系统对于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分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尽量避免ClavienⅢb级以上胆道并发症发生的关键可能同样与保证胆道血供的通畅和充足有关;积极并切实有效的处理早期胆道并发症意义重大。肝功能有关指标增加幅度的差异和RI值的异常有助于早期发现BC并预测预后。个体化的综合治疗策略可减轻BC的危害。多途径、全方位,系统化的预防将大大降低BC的发病率。
张娜[8](2008)在《应用活体肝移植手术护理流程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发现在活体肝移植手术中护理工作的缺陷,从而制定合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护理流程。探讨应用活体肝移植手术护理流程的有效性、可行性。促进临床护理工作的改进,寻求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借鉴。方法:本研究选取2007年2月至2008年2月于天津第一中心医院接受活体肝移植手术的患者70例。将符合要求的70例活体肝移植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其中干预组35例,对照组35例。应用活体肝移植手术护理流程的为干预组,不要求应用活体肝移植手术护理流程的为对照组。就两组研究对象的手术时间、手术配合的满意度、供体肝脏的冷缺血时间以及移植受体术中无肝前期、无肝期与新肝期的血气(PH、BE、HCO3-、PaCO2、Na+、K+、Cl-、Ca+)、血流动力学(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手术费用等指标的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影响活体肝移植手术效果的相关因素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以明确应用护理流程的积极作用。结果:1.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对应的供体性别、供体—受体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宗教信仰、病种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结果显示:应用活体肝移植手术护理流程的干预组与不要求应用护理流程的对照组在手术时间、手术费用、手术配合的满意度、供体肝脏的冷缺血时间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活体肝移植手术护理流程是行之有效的护理方法。3.应用活体肝移植手术护理流程的干预组与不要求应用护理流程的对照组在移植受体术中无肝前期、无肝期与新肝期的血气(PH、BE、HCO3-、PaCO2、Na+、K+、Cl-、Ca+)、血流动力学(HR、MAP、CVP)等指标的变化,经统计学处理,组间两两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新肝期的各指标与无肝前期和无肝期相比p<0.05,说明植入的新肝均发挥功能。结论:应用活体肝移植手术护理流程,使参加手术的护士在工作中能做到步骤清楚,心中有数,忙而不乱,环节紧扣,有条不紊,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手术室护士按照护理流程上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活体肝移植手术,护理工作不再是盲目和机械地执行医嘱或等医生指示后才为患者实施护理,而是有计划、有预见性、有针对性、有实效性地进行。实施活体肝移植手术护理流程,使手术护理工作有序,从而避免由于个人的水平、能力的不同而造成工作的遗漏、疏忽、差错,提高了临床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一个有严格工作程序、有时间要求、有计划的护理流程,可规范护理工作,提高了医疗护理服务质量。节约了医药卫生资源,获得经济与社会效益。
张娜[9](2007)在《肝移植供体切取的护理流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爱辉[10](2006)在《原位肝移植的实验与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总结中国小型猪原位肝移植的外科技术要点,探索建立稳定猪肝移植模型的方法,并进行技术改进,同时为临床肝移植进行技术训练。(2)总结临床原位肝移植的供肝修整、受体手术及围手术期处理,增强手术及围手术期处理经验。 方法:(1)用非静脉转流的方法建立中国小型猪原位肝移植模型,供体和受体均为中国版纳小型猪。预实验期间,充分熟悉猪肝脏的解剖特点。整个实验过程分为供体手术、供肝修整、受体手术、围手术期处理四部分。供体采用基础麻醉,经腹主动脉取血备受体输血用,采用肝动脉及门静脉双灌注的方法进行供肝灌注,供肝修整保留膈肌环,并用5/0无损伤线行一周的连续锁边缝合,保证无吻合后分支血管漏血,保证供肝植入后下腔静脉周围有足够坚韧的组织,防止扭曲引起回流不畅。受体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全麻,开腹手术前先建立颈内动脉测压及颈内静脉置管,保证术中连续动脉压监测及通畅的静脉补液通道。受体开腹后先解剖肝门,清晰显露并切断结扎胆总管,游离结扎肝动脉并充分显露肝总动脉,结扎其各个分支。门静脉的游离过程中,要注意减少对血管的刺激,防止门静脉痉挛给吻合带来一定的困难。游离肝脏周围韧带及肝上、肝下下腔静脉,游离肝上下腔静脉时防止膈肌损伤引起气胸,防止下腔静脉损伤引起大出血及气体栓塞,游离肝下下腔静脉注意防止损伤肾静脉及右侧的肾上腺。无肝期开始前十分钟左右开始静脉持续滴注间羟胺及肾剂量的多巴胺,维持血压在较高的水平。无肝期开始时,先阻断门静脉及肝下下腔静脉,挤压
二、原位肝移植供肝切取术的护理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位肝移植供肝切取术的护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CaMKⅡγ在大鼠DCD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大鼠CaMKⅡγ基因慢病毒的构建及鉴定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建立SD大鼠DCD原位肝移植模型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CaMKⅡγ在不同热缺血时间与大鼠DCD原位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系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慢病毒介导CaMKⅡγ与大鼠DCD原位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系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CaMKⅡ表达调控对大鼠肝移植术后肝功能及细胞凋亡的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表达CaMKⅡγ/CaMKlI γsbRNA的慢病毒表达体系对大鼠原位肝移植术后肝功能及细胞凋亡影响的研究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论着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肝移植在儿童单基因遗传病中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对照表 绪论 第一部分:活体肝移植在Alagille综合征患儿中的疗效 |
引言 |
病例资料与研究方法 |
1. 病例资料 |
2. 研究方法 |
2.1 AGS诊断标准 |
2.2 术前评估 |
2.3 手术方式 |
2.4 术后免疫抑制剂的使用 |
2.5 术后随访 |
2.6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AGS患儿临床表现的统计 |
2. 活体肝移植的手术指征和效果 |
3. 活体肝移植术后的并发症 |
讨论 |
小结 第二部分:儿童肝移植在治疗Ia型糖原累积症中的疗效 |
引言 |
病例资料与研究方法 |
1. 病例资料 |
2. 研究方法 |
2.1 GSD Ia型诊断标准 |
2.2 术前评估 |
2.3 手术方式 |
2.4 术后免疫抑制剂的使用 |
2.5 术后随访 |
2.6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第三部分:活体肝移植治疗儿童I型酪氨酸血症的疗效 |
引言 |
病例资料与研究方法 |
1. 病例资料 |
2. 研究方法 |
2.1 I型酪氨酸血症诊断标准 |
2.2 实验室检查 |
2.3 术前评估 |
2.4 手术方式 |
2.5 术后免疫抑制剂的使用 |
2.6 术后随访 |
2.7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第四部分 活体肝移植治疗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PFIC)的疗效 |
引言 |
病例资料与研究方法 |
1. 病例资料 |
2. 研究方法 |
2.1 PFIC诊断标准 |
2.2 术前评估 |
2.3 手术方式 |
2.4 术后免疫抑制剂的使用 |
2.5 术后随访 |
2.6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Outcomes of 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 forAlagille Syndrome in Children |
Reference Liver Transplantation for Glycogen Storage Disease Ia in Children |
Reference 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 for Tyrosinemia Type I in Children |
References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4)活体右半肝原位辅助肝移植术的围手术期配合体会(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2.1 术前准备 |
2.1.1 供体准备 |
2.1.2 手术环境准备 |
2.1.3 常规用品准备 |
2.1.4 特殊器械物品准备 |
2.2 术中配合 |
2.2.1 供体供肝切取时的配合 |
2.2.2 供受体术中超声吸引刀使用时的配合 |
2.2.3 受体供肝植入的手术配合 |
2.3 供体与受体预后 |
3 讨论 |
(5)同种异体原位背驮式肝移植手术配合80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结果 |
2 手术方法 |
2.1 供肝切取术 |
2.2 病肝切取术 |
2.3 植肝术 |
3 术前准备 |
3.1 物品准备 |
3.2 环境准备 |
3.3 患者准备 |
4 术中配合 |
4.1 供肝休整的配合 |
4.2 移植组的配合 |
4.2.1 维持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 |
4.2.2术中温度的调控 |
4.2.3 高血钾的防治 |
4.2.4 严格无菌操作, 预防感染 |
4.2.5 其他注意事项 |
5 小结 |
(6)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蛋白质组学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蛋白质组学在肝移植中的研究现状及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对象 |
1.1.2 方法 |
1.2 结果 |
1.2.1 大鼠原位肝移植手术中关键步骤图示 |
1.2.2 大鼠原位肝移植手术的基本情况 |
1.2.3 实验阶段三组动物各指标的结果 |
1.3 讨论 |
1.3.1 大鼠原位肝移植关键步骤的改进 |
1.3.2 F蛋白诱导免疫耐受的机制 |
1.3.3 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指标 |
1.4 小结 |
二、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蛋白质组学初步研究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对象 |
2.1.2 方法 |
2.2 结果 |
2.2.1 色谱图 |
2.2.2 应用nanoUPLC-MS/MS技术对差异表达蛋白的鉴定 |
2.3 讨论 |
2.3.1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与质谱的联用技术分析肝组织的原因 |
2.3.2 质谱鉴定出的一些差异表达蛋白的分子功能 |
2.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蛋白质组学及其在肝病中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7)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高危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 |
前言 |
一、分类标准和方法 |
二、发病机制 |
三、诊断方法及标准 |
四、治疗方法 |
五、预防策略 |
资料与方法 |
一、研究资料 |
二、研究方法 |
结果 |
一、一般结果 |
二、血管并发症及排斥反应 |
三、胆道并发症 |
四、胆道并发症的高危因素分析 |
五、几种特殊类型BC 的独立高危因素分析 |
六、肝移植术后三大并发症构成比 |
讨论 |
一、基本情况分析 |
二、胆道并发症高危因素分析 |
三、BC 的早期诊断与预后预测 |
四、关于BC 治疗的三点体会 |
五、BC 的预防要点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肝移植后胆道并发症研究中的共识与争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应用活体肝移植手术护理流程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 |
活体部分肝移植手术的护理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原位肝移植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国小型猪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的建立及技术改进 |
1.1 材料和方法 |
1.1.1 材料 |
1.1.2 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第二部分 临床原位肝移植、多脏器联合移植及术后处理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临床资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全文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论文统计学审稿证明 |
致谢 |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四、原位肝移植供肝切取术的护理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CaMKⅡγ在大鼠DCD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研究[D]. 张黎.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5)
- [2]CaMKⅡ表达调控对大鼠肝移植术后肝功能及细胞凋亡的变化研究[D]. 刘驳强. 昆明医科大学, 2016(02)
- [3]肝移植在儿童单基因遗传病中的疗效分析[D]. 刘源.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2)
- [4]活体右半肝原位辅助肝移植术的围手术期配合体会(1例报告)[J]. 周穗,胡文娟,周亚芬. 器官移植, 2014(04)
- [5]同种异体原位背驮式肝移植手术配合80例[J]. 蒋娟,丁四清,夏妙娟. 当代护士(专科版), 2011(04)
- [6]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蛋白质组学初步研究[D]. 王素梅. 天津医科大学, 2010(04)
- [7]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高危因素分析[D]. 杨德君. 第二军医大学, 2009(10)
- [8]应用活体肝移植手术护理流程的效果研究[D]. 张娜. 天津医科大学, 2008(01)
- [9]肝移植供体切取的护理流程[J]. 张娜.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07(16)
- [10]原位肝移植的实验与临床研究[D]. 李爱辉. 第一军医大学, 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