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种可视查询语言OSVQL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李寒月[1](2021)在《基于凸壳模型的三维障碍空间可视查询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王子昂[2](2021)在《三维空间中多源对象可视组k近邻和组反k近邻查询研究》文中指出
刘映辰[3](2020)在《城市时空数据的可视化方法研究与系统实现》文中指出城市时空数据的可视化,对理解城市数据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时空数据的复杂性,目前的数据可视化方法很难从大量的时空数据中发现有用的信息,也很难聚焦于城市领域。本论文重点关注了如何在城市规划场景下进行有效的时空数据可视化,以及如何解决大规模城市时空数据可视化结果中存在的视觉混乱问题并且平衡可视化结果精确度与响应时间延迟这两个具体任务,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多种对城市时空数据进行可视化的方法,并实现了相关的城市时空数据可视化系统,有效地帮助了领域工作者对城市时空数据进行可视化的分析和探索。本论文提出了基于城市规划场景下的时空数据可视化方法。该方法总结了城市规划场景下城市规划者对于时空数据分析和可视化的一般性需求,并基于该需求阐述了该场景下时空数据数据处理与数据建模的基本方法,最后提出了适用于该场景的基本可视化框架。本论文提出了基于多分辨率层次结构的城市时空数据可视化方法。首先,该方法对原始的城市时空数据进行多分辨率层次采样,得到不同缩放层级下的采样点数据。然后,该方法提出了多分辨层次聚合算法,基于采样点数据对,对起点终点流数据或轨迹数据进行不同缩放层级下的聚合。同时,该方法提出了一系列近似可视查询策略,在多分辨层次聚合过程中对空间相关属性与时间相关属性进行预计算和聚合,从而降低了在线交互查询时的时间延迟。本论文实现了基于多分辨率层次结构的城市时空数据可视化系统。该系统基于B/S架构,采用前后端分离的原则和模块化的开发模式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具体实现。该系统可以对城市空间在不同尺度下的数据中心以及时空数据的交换模式提供多分辨率的分析和可视化结果,并且支持对于相关属性多样的交互和探索,通过多种视觉映射实现对城市时空数据多尺度、多视角、多维度的可视化和分析。基于真实城市时空数据数据集的案例分析与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该可视化系统运行良好,可以有效地支持和辅助领域工作者理解和分析城市时空数据。
王鑫,傅强,王林,徐大为,王昊奋[4](2020)在《知识图谱可视化查询技术综述》文中研究说明知识图谱作为符号主义发展的产物,是人工智能技术和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百科知识、生物信息、社交网络以及网络安全等领域被广泛运用。知识图谱可视化查询是理解和分析知识图谱的重要技术,能够帮助普通用户有效地查询知识图谱。分类介绍知识图谱的数据模型和可视化技术,从数据规模的角度描述大规模知识图谱可视化的一般步骤。分析基于RDF图和属性图的可视化查询语言、基于关键字、过滤和模板的可视化查询系统,以及本体可视化查询方法,从可读性、可学习性、用户友好度等方面对现有知识图谱可视化查询技术进行对比总结,阐述可视化查询在领域知识图谱中的应用现状,并对知识图谱可视化查询的未来发展方向加以展望。
王曦杨[5](2017)在《面向手势交互的可视查询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支持触摸交互的计算设备广泛普及和交互式数据可视化技术的发展,利用触摸手势的直接操作和直观的数据视图可为用户提供更加简单、自然的数据查询方式。不同于键盘鼠标的精确输入,触摸手势因其随意、快速变化的自然属性对交互操作的响应效率提出更高要求,如何在交互过程中主动构建查询成为重点关注的问题;另外,查询结果集到数据视图的映射转换是影响反馈效率的重要环节,而现有的映射方式难以同时满足算法效率和数据拓扑稳定。针对以上两个关键问题,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总结面向手势交互的查询方式所具有的优势;分析交互过程中查询的构建策略和结果可视化中降维映射技术的研究对于提高查询性能的重要意义;综述了国内外对于手势交互背景下的查询范式、查询构建与结果集处理与呈现的研究现状和关键技术的应用现状。(2)针对如何在手势交互过程中构建查询以提供交互式反馈的问题,提出了基于触摸手势交互特性的查询提取算法。基于触摸交互的时空连续性和速度特性划分触摸轨迹,动态确定交互过程中不同的查询阶段和反馈时机;重新定义了手势查询上下文的概念,利用手势行为的特征属性和操作对象属性信息构建查询,并基于前后上下文参数比较提取查询增量,避免连续重复的查询以减少不必要的查询I/O次数;最终通过采集真实的手势查询行为数据,与代表性查询snaptoquery、渐进式查询touchViz和binned aggregation相比,本文方法在平均查询提取时间间隔、查询I/O次数和查询重复率上均有较好表现。(3)针对如何快速、准确的获取查询结果集在低维可视空间描述信息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具有全局自适应性的等距映射算法GA-Isomap(Global Adaptive-Isomap)。基于等距映射的核心思想,提出以最小连通图为基础的渐进式邻域图构造方法和区域地标点选取方法,摆脱静态近邻值和地标占比的影响;并提出了基于双层图的映射计算方式,构建地标框架图不仅用于降低计算量,更利用数据点与地标的相对位置关系以提高映射结果的数据拓扑稳定。仿真结果与Isomap、L-Isomap、Isomap with dynamic neighbor和Isomap with NC的可视化方式相比,该算法在进行数据可视化映射时能有效兼顾数据拓扑稳定和运行效率。(4)基于以上研究成果和当前流行的交互式数据可视化处理框架D3,以空气质量数据查询为实际应用背景,开发了面向手势交互的可视查询系统,实现数据的散点气泡图、折线图和柱状图展示;并通过添加触摸手势交互组件,实现历史数据查询、城市空气质量比较、视图编辑和下载保存等功能。
刘杨俊武[6](2017)在《实时云力态手势识另y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随着人机交互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基于键盘、鼠标的人机交互方式逐渐被自然人机交互方式所取代,手势交互作为新兴自然人机交互的主流方式之一,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由于手势具有复杂的多样性,研究如何实时地进行手势识别已经成为自然手势交互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针对实时动态手势识别技术的手势特征提取和手势识别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在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手势交互环境下,针对现有的动态手势特征提取算法计算量较大,计算时间较长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关键帧和局部极值的动态手势特征提取算法(Dynamic Gesture Feature Extraction Algorithm based on Key Frames and Local Extremum,KFLE)。首先给出一种基于运动方向和自适应阈值的关键帧手势图像选取算法,选择出动态手势序列中运动方向或距离发生明显变化的关键帧手势图像进行手势特征提取。在手势特征提取的过程中,提出一种基于局部极值的指尖特征提取算法,通过构造距离函数并结合凸包过滤,寻找手势轮廓曲线上的局部极值点,确定手势中存在的指尖特征。实验结果表明,与基于凸包缺陷的手势特征提取算法和基于改进k-曲率的手势特征提取算法相比,KFLE算法可以分别缩短44.3%和71.9%的特征提取时间。(2)基于动态时间弯曲(Dynamic Time Warping,DTW)的动态手势识别算法因其计算简单,不需要训练的特点,适用于灵活多变的手势交互环境,但是该算法基于动态规划的思想,计算复杂度较高,导致较长的识别时间。因此,提出一种基于边界约束DTW的实时动态手势识别算法(Real Time Dynamic Gesture Recognition Algorithm based on Boundary-Constraint DTW,BCDTW)。首先给出一种将不等长的二维手势序列转换成等长的一维手势序列的方法,通过计算DTW下界距离减少不满足相似性要求的手势序列之间的DTW距离计算;然后提出一种基于Freeman链码确定手势序列边界宽度的方法,为手势数据设置配对范围。实验结果表明,与基于DTW的动态手势识别算法相比,BCDTW算法可以缩短50.4%的手势识别时间。(3)最后,基于上述的研究成果,设计并实现了手势交互原型系统,旨在通过手势使用城市空气质量数据可视查询系统。原型系统包括手势模板库管理、自定义手势和手势交互等功能,同时验证了KFLE算法和BCDTW算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王静[7](2017)在《福建省水情会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福建省洪涝灾害的频繁发生,对福建省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水情值班系统承担着全省的水雨情报汛工作,任务重、责任大。目前,我省的水情值班系统信息处理手段相对落后,各种数据处理普遍采用人工加计算机处理的方式,缺乏集成化运行系统;急需的临时报表缺乏定制功能,手工编制需要处理海量数据,效率低、速度慢,渐已无法适应防汛减灾工作的高需求。因此,需要建设适应新形势下防汛减灾工作的福建水情会商系统,提高水情信息处理的时效性、准确性和数据质量,使决策者能够迅速掌握全省范围的动态雨水情,并为防汛会商提供信息支撑和决策辅助,对于提高防汛指挥的科学性,最大限度地减少洪涝灾害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与实现了包括水情总览图、雨水情可视查询、报表自动生成和扩展表维护等功能组成的福建省水情会商系统,为全省水文情报预报和防汛抗旱提供决策支持。福建省水情会商系统为我省防汛会商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平台,为防汛部门和领导提供汛情信息,为防汛决策提供支撑,在防汛工作中发挥显着成效。对于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特色总结如下:1)论文对水文信息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本文所做的工作和论文组织架构。2)论文介绍了系统的关键技术,包括福建省水文地图制作技术、水文历史特征值数据库建设技术、可定制报表技术、GIS与MIS信息关联技术及采用VML语言实现数据图形化等相关技术。3)论文从福建省水情会商系统的功能方面,系统建设所需要的数据方面以及系统建成以后对性能的要求三方面开展了需求分析设计。4)论文从福建省水情会商系统建设的整体架构、系统建设功能、系统建设所需数据库等方面进行了设计,同时介绍了系统的具体技术路线。5)对设计的系统进行实现,给出了系统功能实现的步骤。详细讲述了系统各功能开发的难点所用到的技术以及成果展示。
孔德瀚[8](2016)在《三维空间对象可视查询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地理信息系统、交通监控探头、虚拟现实的广泛应用,产生了大量的空间数据。高效的空间数据查询处理技术成为当前空间数据库领域的研究热点。在存在障碍对象情况下的可视查询,作为一种较为贴近实际应用的空间查询,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现有的可视查询研究主要集中在二维空间中,随着三维空间数据的大规模应用,现有研究成果在处理三维空间对象的可视查询问题时存在缺陷。本文以三维空间中的三维空间对象的可视查询问题为研究对象,展开从三维空间对象的可视性检测到连续可视查询算法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由于三维空间对象采用方向包围盒表示,因此包围盒的方向不同导致三维数据对象与障碍对象缺乏统一的投影平面,从而不能利用传统的双投影法来处理三维空间对象的可视性检测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水平-投影角曲线的检测方法。该方法可以建立一个统一的坐标体系检测三维数据对象与障碍对象之间的遮蔽关系。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准确、快速的比较三维数据对象和障碍对象的遮蔽关系,从而得到三维数据对象的可视性查询结果。其次,在综合考虑“可视”概念本身所具有的空间属性的基础上,给出可视域的定义,并提出基于可视域的可视查询算法。对于无法获取准确位置的数据对象,利用定性空间推理得到该对象与查询点的相对空间关系,初步判断该数据对象是否属于潜在可视对象;而对于已知精确位置的数据对象,则利用可视域剪枝方法缩小潜在可视对象集。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可视域的可视查询算法可以有效提高查询的效率、减少I/O资源消耗、加快查询响应时间。再次,针对三维空间对象的连续可视最近邻查询,提出查询处理机制与算法。其中,分析了三维空间对象在连续可视查询中的遮蔽关系变化情况,定义了可视性控制点和可视性变化点,并给出分割查询区间的方法和原理;分别给出在查询处理过程中的数据对象剪枝算法、障碍集剪枝算法、连续查询中的可视性计算算法、结果集更新算法等一系列算法,并在此基础上给出整体的三维空间对象连续可视k最近邻查询算法。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有效解决了三维空间对象的连续可视最近邻查询问题。然后,针对三维空间对象既是数据对象又是障碍对象的双重属性问题,提出基于可视域的三维空间对象连续可视范围查询算法。在该算法中,使可视三维空间对象可以作为障碍对象参与后续可视计算。通过对障碍对象集的动态更新,保留了三维空间对象的障碍对象属性。根据查询点的移动方向及速度计算其可视域,根据可视域得到空间对象的有效可视区间及有效障碍区间,有效减少了可视计算中的障碍对象规模,提高了查询效率。最后,提出一种基于可视查询的动态加载框架,使其适用于大规模三维虚拟现实场景的网络应用。利用路网路段作为查询区间,进行三维空间对象的连续可视查询,建立虚拟现实场景内的对象的可视性与路网路段之间的对应关系,得到以路段为关键字存储的可视性关系表;用户根据自身位置在可视性关系表中线性查询获取可视对象。该框架将耗时的可视计算及查询处理在离线阶段完成,避免了长时间的在线可视查询,满足了对于虚拟现实场景的基于可视性的动态加载需求。
孔徳瀚,刘永山[9](2016)在《基于路网的三维虚拟现实场景间接可视查询框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现有网络环境下的BS模式下三维虚拟现实场景在加载过程中因加载大量的不可视的对象而引起资源消耗过高、加载速度过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路网的可视动态加载框架.该框架对三维虚拟现实场景内的静态对象和动态对象的可视查询分别进行处理.设计了框架内的路网、移动对象、静态对象可视关系表和动态对象可视关系表的数据模型,并给出了可视关系表的维护算法.对于场景内的静态对象的可视查询,给出基于静态对象可视关系表的静态可视查询框架及算法,避免了复杂的在线可视计算;对于场景内的动态对象的可视查询,则给出基于动态对象可视关系表的连续可视范围查询框架及算法.实验结果表明,在保持三维虚拟现实场景观测效果不变的情况下,可视动态加载框架能够大幅度降低虚拟现实场景中的静态和动态对象的加载数据量和更新数据量,降低对于网络带宽和客户端硬件的需求.
马晓红[10](2015)在《以人物为中心的多源异构公开网络数据的关联整合与可视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人们进入大数据时代,获取数据的能力不断增强。人是互联网的主体,公开互联网上的数据很大一部分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以人物为中心的公开网络数据为研究人类行为、社交网络、事件推理等问题提供了新的契机。公开网络中的数据往往是多源异构的,其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是如何有效快速地获取整合数据、如何高效直观地呈现数据、如何提供基本的可视分析方法辅助探究分析。本文围绕以人物为中心的公开网络数据的关联整合与可视分析展开,探究并提出了对多源异构非结构化数据的有效整合和可视分析框架。文章根据公开网络上多个数据源的异构性,着重研究了三方面的内容:(1)适合开发人员使用的、工程化的本体构建方法。文章通过对已有本体构建方法的分析,研究在没有领域专家时,适合开发人员使用的本体构建方法,并采用这种方法构建出以人物对象为中心的本体。(2)多源异构非结构化数据进行基于语义的整合框架。文章研究了本体对于数据整合的意义,综合现有的数据整合框架,实现了一种基于本体的中间件模式数据整合框架,并对公开网络上Facebook、Twitter、 DBpedia、YAGO、微博、出租车移动轨迹等数据源进行语义整合。(3)对以人物为中心的非结构数据的可视化和可视分析。文章将多个来源的数据特征转化成可视表达,以用户容易理解的形式呈现,并结合交互操作和机器学习方法实现对以人物为中心的数据的可视查询、关联分析和分类规则提取。最后,本文通过若干个案例说明我们的系统在数据整合、可视查询和关联分析上的有效性。
二、一种可视查询语言OSVQL的设计与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可视查询语言OSVQL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3)城市时空数据的可视化方法研究与系统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时空数据的可视化研究现状 |
1.2.2 城市数据可视化系统研究状况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城市规划场景下的时空数据可视化方法 |
2.1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城市人口流动模式识别 |
2.1.1 城市规划场景下的时空数据可视化系统技术需求 |
2.1.2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数据描述与数据建模 |
2.2 城市规划场景下的时空数据可视化框架与具体案例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多分辨率层次结构的城市时空数据可视化方法 |
3.1 方法简介 |
3.2 空间相互作用数据的多分辨率层次采样算法与聚合算法 |
3.2.1 空间相互作用数据邻域的定义 |
3.2.2 空间相互作用数据的多分辨率层次采样算法 |
3.2.3 空间相互作用数据的多分辨率层次聚合算法 |
3.3 多分辨率时空数据的近似可视查询 |
3.3.1 近似可视查询简介 |
3.3.2 空间相关属性的近似可视查询策略 |
3.3.3 时间相关属性的近似可视查询策略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多分辨率层次结构的城市时空数据可视化系统实现 |
4.1 系统需求分析与系统设计 |
4.1.1 系统需求分析与系统数据流图 |
4.1.2 系统架构设计 |
4.2 系统具体实现 |
4.2.1 多分辨率数据索引实现 |
4.2.2 数据加载与增量渲染 |
4.2.3 可视编码设计与实现 |
4.2.4 系统数据更新计算 |
4.3 系统案例分析与性能分析 |
4.3.1 系统案例分析 |
4.3.2 系统性能分析 |
4.4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知识图谱可视化查询技术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概述 |
1 知识图谱的可视化技术 |
1.1 知识图谱的数据类型 |
1.2 知识图谱的可视表达 |
1.2.1 基于节点-链接的图可视技术 |
1.2.2 基于邻接矩阵的图可视技术 |
1.3 大规模知识图谱可视化技术 |
2 知识图谱的可视化查询 |
2.1 知识图谱可视化查询语言 |
2.1.1 基于RDF图的可视化查询语言 |
2.1.2 基于属性图的可视化查询语言 |
2.2 知识图谱可视化查询系统 |
2.2.1 基于关键字的可视化查询系统 |
2.2.2 基于过滤的可视化查询系统 |
2.2.3 基于模板的可视化查询系统 |
2.3 本体的可视化查询 |
2.3.1 基于层次结构的可视化查询 |
2.3.2 基于非层次结构的可视化查询 |
3 领域知识图谱可视化查询 |
4 未来研究方向 |
5 结束语 |
(5)面向手势交互的可视查询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
1.2.1 面向手势交互的可视查询研究现状 |
1.2.2 面向手势交互的可视查询应用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面向手势交互的可视查询关键技术 |
2.1 面向手势交互的可视查询概述 |
2.1.1 交互界面模型的转变 |
2.1.2 手势查询的基本流程框架 |
2.2 相关理论介绍 |
2.2.1 手势的定义和类型 |
2.2.2 从手势行为到查询事件 |
2.2.3 交互式数据可视化与查询 |
2.3 手势查询事件提取技术 |
2.4 面向数据可视化的降维映射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触摸手势交互特性的查询提取算法 |
3.1 引言 |
3.2 相关工作 |
3.3 触摸手势行为特点分析 |
3.4 一个基于触摸交互特性的查询提取算法 |
3.4.1 触摸轨迹划分策略 |
3.4.2 基于交互上下文的查询构建 |
3.4.3 算法描述 |
3.5 实验比较与分析 |
3.5.1 实验准备 |
3.5.2 查询提取平均时间间隔对比 |
3.5.3 查询I/O次数与重复率对比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面向可视化的全局自适应等距映射算法 |
4.1 引言 |
4.2 相关工作 |
4.3 GA-Isomap算法设计 |
4.3.1 原始数据区域划分 |
4.3.2 邻域图构建 |
4.3.3 地标点选取 |
4.3.4 基于双层图的降维映射 |
4.3.5 GA-Isomap算法描述及复杂度分析 |
4.4 实验比较与分析 |
4.4.1 降维映射效果对比 |
4.4.2 时间开销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面向手势交互的可视查询原型系统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需求分析 |
5.1.1 系统功能性需求 |
5.1.2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 |
5.2 系统总体设计 |
5.2.1 逻辑体系架构设计 |
5.2.2 物理体系架构设计 |
5.3 系统详细设计 |
5.3.1 触摸手势行为监听模块 |
5.3.2 查询事件提取模块 |
5.3.3 数据可视化映射模块 |
5.3.4 交互式视图绘制模块 |
5.4 系统实现 |
5.4.1 开发环境配置 |
5.4.2 触摸手势行为监听模块实现 |
5.4.3 查询事件提取模块实现 |
5.4.4 数据可视化映射模块实现 |
5.4.5 交互式视图绘制模块实现 |
5.5 系统测试 |
5.5.1 测试环境 |
5.5.2 系统功能测试 |
5.5.3 系统性能测试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致谢 |
(6)实时云力态手势识另y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
1.2.1 实时动态手势识别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2 实时动态手势识别技术的应用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动态手势识别的相关技术 |
2.1 视频采集与图像的获取 |
2.2 手势图像预处理 |
2.2.1 平滑处理 |
2.2.2 二值化处理 |
2.3 手势图像分割 |
2.4 手势特征提取 |
2.4.1 基于图像属性的手势特征提取算法 |
2.4.2 基于几何结构的手势特征提取算法 |
2.5 手势识别 |
2.5.1 基于状态空间建模的手势识别算法 |
2.5.2 基于模板匹配的手势识别算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关键帧和局部极值的动态手势特征提取算法 |
3.1 引言 |
3.2 相关工作 |
3.3 基于关键帧和局部极值的动态手势特征提取算法 |
3.3.1 基于运动方向的和自适应阈值的关键帧手势图像选取算法 |
3.3.2 基于局部极值的指尖特征提取算法 |
3.3.3 算法描述与时间复杂度分析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1 KFLE算法中关键参数的设置 |
3.4.2 手势特征提取时间的比较 |
3.4.3 手势识别正确率的比较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边界约束DTW的实时动态手势识别算法 |
4.1 引言 |
4.2 相关工作 |
4.3 基于边界约束DTW的实时动态手势识别算法 |
4.3.1 DTW下界距离计算 |
4.3.2 DTW距离计算 |
4.3.3 算法描述及其时间复杂度分析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1 手势识别时间的比较 |
4.4.2 手势识别正确率的比较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面向手势交互的数据可视查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需求分析 |
5.1.1 需求背景与系统建设目标 |
5.1.2 系统功能性需求 |
5.1.3 非功能性需求 |
5.2 概要设计 |
5.2.1 系统逻辑架构设计 |
5.3 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5.3.1 OpenCV介绍 |
5.3.2 手势模板库管理模块 |
5.3.3 自定义手势模块 |
5.3.4 手势交互模块 |
5.4 系统测试 |
5.4.1 功能测试 |
5.4.2 性能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研究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致谢 |
(7)福建省水情会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水文信息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水文信息化研究进展 |
1.3 本文所做的工作和组织架构介绍 |
1.3.1 本文所做的工作 |
1.3.2 论文组织架构介绍 |
第二章 福建省水情会商系统相关技术 |
2.1 福建省水文地图制作技术 |
2.1.1 水文地图制作技术流程图 |
2.1.2 水文地图制作相关技术 |
2.2 水文历史特征值数据库建设相关技术 |
2.3 可定制报表生成技术 |
2.4 GIS与MIS信息关联技术 |
2.5 采用VML语言实现数据图形化 |
第三章 福建省水情会商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
3.1.1 水情总览图 |
3.1.2 雨水情可视查询 |
3.1.3 报表自动生成 |
3.1.4 扩展表维护 |
3.2 系统数据需求分析 |
3.2.1 地理空间数据 |
3.2.2 实时雨水情数据 |
3.2.3 历史特征值数据 |
3.3 系统性能需求分析 |
3.4 系统安全需求分析 |
3.5 系统安全可靠性分析 |
第四章 福建省水情会商系统的设计 |
4.1 系统设计原则 |
4.2 系统整体架构 |
4.3 系统设计依据 |
4.4 系统功能划分与设计 |
4.4.1 功能内容 |
4.4.2 功能图 |
4.4.3 功能表 |
4.5 数据库设计 |
4.5.1 基础表关系设计 |
4.5.2 表结构说明 |
4.6 算法设计 |
4.6.1 降雨量加权平均 |
4.6.2 跨时间雨量查询 |
4.6.3 径流量分析 |
4.6.4 雨水情实时监控 |
第五章 福建省水情会商系统的功能实现 |
5.1 技术路线 |
5.1.1 软硬件配置 |
5.1.2 系统网络环境 |
5.1.3 系统实施技术路线 |
5.2 水情总览图 |
5.3 雨水情可视查询 |
5.3.1 雨情查询 |
5.3.2 水情查询 |
5.3.3 图表生成查询 |
5.4 报表自动生成 |
5.4.1 第一类报表 |
5.4.2 第二类报表 |
5.4.3 第三类报表 |
5.5 扩展表维护 |
5.6 系统应用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8)三维空间对象可视查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应用领域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空间数据库索引查询研究 |
1.2.2 空间方向关系研究 |
1.2.3 可视查询研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三维空间对象的可视性检测及查询 |
2.1 引言 |
2.2 问题描述 |
2.2.1 可视查询中的三维空间对象 |
2.2.2 可视性定义 |
2.3 三维空间对象的可视性检测 |
2.3.1 水平角-投影角曲线 |
2.3.2 关键点检测方法 |
2.3.3 三维空间对象可视性检测算法 |
2.4 实验及分析 |
2.4.1 实验环境与设置 |
2.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可视域的可视查询 |
3.1 引言 |
3.2 可视域 |
3.2.1 可视域定义 |
3.2.2 可视域的构建 |
3.2.3 可视域的剪枝 |
3.2.4 可视域的更新 |
3.3 基于定性推理的扩展剪枝方法 |
3.3.1 方向关系模型与可视域模型关联 |
3.3.2 二维空间方向关系推理 |
3.3.3 三维方向关系与距离组合推理 |
3.4 基于可视域的可视查询算法 |
3.5 实验 |
3.5.1 可视域推理实例例证 |
3.5.2 基于可视域的可视查询算法实验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三维连续可视k最近邻查询 |
4.1 引言 |
4.2 问题描述 |
4.2.1 连续空间查询处理技术 |
4.2.2 连续可视最近邻查询研究及定义 |
4.3 连续查询中的关键点 |
4.3.1 连续可视中的可视性变化 |
4.3.2 可视性变化点 |
4.3.3 可视性控制点 |
4.4 三维连续可视最近邻查询算法 |
4.4.1 数据集剪枝 |
4.4.2 障碍集剪枝 |
4.4.3 空间对象可视子区间的获取 |
4.4.4 结果集更新 |
4.4.5 三维连续可视最近邻查询算法 |
4.5 实验及分析 |
4.5.1 实验设置 |
4.5.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三维连续可视范围查询 |
5.1 引言 |
5.2 相关工作 |
5.2.1 问题描述 |
5.2.2 相关定义 |
5.3 可视范围查询 |
5.3.1 数据对象集剪枝 |
5.3.2 障碍集的剪枝与更新 |
5.3.3 数据对象的可视性计算 |
5.3.4 结果集重构 |
5.3.5 三维连续可视范围查询算法 |
5.4 基于可视域的连续可视范围查询 |
5.4.1 数据对象与障碍集剪枝 |
5.4.2 数据对象与障碍集剪枝 |
5.5 实验及分析 |
5.5.1 实验设置 |
5.5.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可视查询的动态加载框架设计 |
6.1 引言 |
6.2 框架设计背景和特征 |
6.3 基于路网的间接查询加载框架与模型 |
6.3.1 动态加载框架 |
6.3.2 动态加载框架相关定义 |
6.3.3 数据存储与更新 |
6.3.4 在线查询阶段 |
6.3.5 性能分析 |
6.4 基于路网的间接可视关系表 |
6.4.1 三维场景中的可视计算 |
6.4.2 静态可视关系表构建与维护 |
6.4.3 动态对象关系表构建与维护 |
6.5 框架性能优势 |
6.6 基于路网的可视查询 |
6.6.1 基于路网的间接可视查询算法 |
6.6.2 算法性能分析 |
6.7 实验验证 |
6.7.1 静态对象可视查询实验 |
6.7.2 动态对象可视查询实验 |
6.8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10)以人物为中心的多源异构公开网络数据的关联整合与可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的趋势 |
1.2.1 学术界相关工作 |
1.2.2 工业界相关工作 |
1.3 本文工作 |
1.4 章节安排 |
第2章 人物对象本体的构建 |
2.1 本体的概述 |
2.1.1 本体的定义和分类 |
2.2 本体的构建方法 |
2.2.1 本体构建的原则 |
2.2.2 本体构建的方法体系 |
2.3 人物对象本体的分析和构建 |
2.3.1 确定本体的应用领域和范围 |
2.3.2 确定领域相关的概念、属性和关系 |
2.3.3 考察现有本体的可用性 |
2.3.4 建立本体模型 |
2.3.5 采用形式化语言描述本体 |
2.3.6 本体测试与评价 |
2.3.7 本体建立 |
2.3.8 以人物为中心的本体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多源异构公开网络数据的获取与整合 |
3.1 多源异构公开网络数据的获取 |
3.2 数据整合框架 |
3.2.1 数据整合中本体的作用 |
3.2.2 数据整合框架 |
3.2.3 基于本体的中间件模式数据整合系统 |
3.3 基于概率模型的实例对齐 |
3.3.1 实例映射 |
3.3.2 关系映射 |
3.3.3 类映射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以人物为中心的公开网络数据的可视化和可视分析 |
4.1 以人物为中心的公开网络数据的可视化 |
4.1.1 图布局算法 |
4.1.2 图中的可视编码 |
4.1.3 统计直方图 |
4.1.4 时间轴视图 |
4.1.5 空间地理信息 |
4.2 以人物为中心的公开网络数据的交互 |
4.2.1 图上的基本交互操作 |
4.2.2 节点的合并 |
4.3 以人物为中心的公开网络数据的可视分析 |
4.3.1 视查询 |
4.3.2 关联分析 |
4.3.3 分类规则探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设计和实验结果分析 |
5.1 技术路线 |
5.2 构架设计 |
5.3 实验结果分析 |
5.3.1 系统界面 |
5.3.2 以人物为中心的本体 |
5.3.3 数据整合结果 |
5.3.4 基于数据整合的可视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一种可视查询语言OSVQL的设计与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凸壳模型的三维障碍空间可视查询研究[D]. 李寒月. 燕山大学, 2021
- [2]三维空间中多源对象可视组k近邻和组反k近邻查询研究[D]. 王子昂. 燕山大学, 2021
- [3]城市时空数据的可视化方法研究与系统实现[D]. 刘映辰. 东南大学, 2020(01)
- [4]知识图谱可视化查询技术综述[J]. 王鑫,傅强,王林,徐大为,王昊奋. 计算机工程, 2020(06)
- [5]面向手势交互的可视查询技术研究与应用[D]. 王曦杨. 南京邮电大学, 2017(02)
- [6]实时云力态手势识另y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 刘杨俊武. 南京邮电大学, 2017(02)
- [7]福建省水情会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D]. 王静. 福州大学, 2017(05)
- [8]三维空间对象可视查询研究[D]. 孔德瀚. 燕山大学, 2016(01)
- [9]基于路网的三维虚拟现实场景间接可视查询框架[J]. 孔徳瀚,刘永山. 计算机学报, 2016(10)
- [10]以人物为中心的多源异构公开网络数据的关联整合与可视分析[D]. 马晓红. 浙江大学, 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