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扎龙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

浅谈扎龙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

一、谈扎龙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及其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张婕[1](2018)在《东居延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及服务功能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湿地是具有多种功能的独特的生态系统,它可以提供多种资源和服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资源。东居延海湿地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的尾闾,素有“大漠明珠”的美誉。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流域工农业用水激增,导致入湖水量锐减。东居延海湿地于1992年彻底干涸,成为我国西北地区主要的沙尘暴策源地之一。东居延海湿地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和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决定通过实施黑河水资源统一调度与管理保障东居延海湿地生态需水量,逐步恢复其湿地功能。2002年7月黑河水调入干涸10年之久的东居延海,目前东居延海湖面面积基本维持在40km2左右,东居延海湿地及周边生态系统明显恢复改善。虽然目前对东居延海湿地的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该湿地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尚不明确,同时,缺乏对其健康状态的评价指标,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也未被量化,维持其健康的基本水量以及最优的地下水资源补给也尚未被准确计算。本研究根据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资料,研究了东居延海湿地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通过构建生态系统健康指标体系,评价了1990年至2015年东居延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通过构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体系,计算了东居延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通过对东居延海及其周边开展水文调查,分析了湿地水环境变化及地下水补给来源。最后,依据相关监测数据和生态需水估算模型,计算了维持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基本水量。通过上述研究,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1、东居延海湿地历史演变及近30年景观格局变化近30年,东居延海经历了2次干涸,分别是1986年和1992–2001年。遥感解译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东居延海水域面积约35km2,2005年以来已达到这一水平。上世纪80年代,东居延海湿地植被主要以灌木和草本为主,南部绕东居延海呈带状连续分布,1992年干涸后湿地植被逐渐退化,至2001年变成了不毛之地;2002年后通过向东居延海持续补水,周边植被面积明显增加,尤以草本最明显,植被由退化转向逐步恢复。2、东居延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诊断及评价选取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了东居延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本研究选择了样本区间为1990年至2015年的年度数据,计算了东居延海生态系统健康指数。结果表明,在1990年,该生态系统健康指数较高,但是由于东居延海干涸,其生态系统被严重破坏,指数随之开始下降。通过水资源统一调度和相应的治理,从2001年开始,该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开始逐渐恢复。到2010年,健康指数已经超过1990年,并且保持上升趋势,表明东居延海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越来越好,对该生态系统的治理取得了很好的成效。3、东居延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从经济功能价值、环境功能价值和社会文化功能价值3大类构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指标体系,计算得出2015年东居延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35049.27万元,单位面积服务价值为8.65万元·hm-2,远高于全国生态系统单位服务价值5400元·hm-2。在东居延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中,社会文化功能价值大于环境功能价值,而经济功能价值最小,其中社会文化价值占据了超过半数的比例,达到了67.82%。4、东居延海水环境变化及地下水补给来源分析对东居延海湖水进行采样和化学参数特征值分析,东居延海水质由微咸水(1980年)变为咸水(2001年)再变为微咸水(2015年);水化学类型均为SO4-2–Cl-–Na+–Mg2+。建立二元、三元混合模型分别计算出东居延海浅层地下水补给中降水补给占13%,河水渗漏补给占87%;深层地下水补给中游地下水侧向补给占51%,浅层地下水入渗补给占30%,古水越流补给占19%。5、东居延海湿地生态系统维持健康的需水量估算运用月保证率设定法计算不同保证率(50%、75%、95%)下的湖泊面积,据此估算出对应面积下维持生态环境健康所需的年最低供水量分别为0.86×108m3、0.77×108m3、0.50×108m3。同时,通过建立入湖水量和综合健康指数的相关关系计算出维持东居延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年最低生态补水量为0.38×108m3。

唐国华[2](2017)在《鄱阳湖湿地演变、保护及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鄱阳湖是一个吞吐型、季节性、大型浅水湖泊。认识鄱阳湖演变和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演化的科学规律,特别是深入认识湿地生态系统与湖泊水文、水环境的相互关系,进而提出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维持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管理对策建议,对保障鄱阳湖区可持续发展就显得非常重要。论文首先分析河漫湖(洪泛湖)形成的必要条件,通过收集、分析了东汉至民国时期的鄱阳湖流域发生的435年水旱灾害历史记录和江西北部和中部138次地震记录,为鄱阳湖历史演变和湿地生态系统演化提供了背景资料。利用保存至今的史料和历代诗词考证了鄱阳湖的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松门山以南形成辽阔的大水面是在北宋前期形成并快速扩展,到南宋时期全面形成,自然因素是这一时期鄱阳湖扩大的主要原因。明清时代,鄱阳湖演变受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进一步扩展。新中国建立以后,鄱阳湖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并堤加固、围湖造田等活动,阻止了鄱阳湖自然扩展的趋势。然后从现代鄱阳湖流域水文情势变化特征、近些年湖水位低枯现象及原因、入湖泥沙变化及湖盆冲淤情况、水环境质量等方面入手,分析了鄱阳湖水文及水环境演变过程。以生态水文关系为主线,从鄱阳湖浮游生物及其时空分布、湿地植被演变、大型底栖动物和鱼类资源分布与变化、越冬候鸟动态变化及其对鄱阳湖水位的响应等方面研究了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变过程及其机理。最后根据鄱阳湖历史演变的线索和水文、水环境现状,已揭示的湿地生态系统演变的内在联系和动态演变机制,采用类比法预测了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发展的可能前景;论证了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管理目标和原则,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维护鄱阳湖湿地健康的有关措施。本文的创新之处包括:(1)根据鄱阳湖流域水旱灾害历史记录进行了科学分级并赋予了相应湿润指数,改进了P-Ⅲ型频率曲线适线法,将鄱阳湖历史干湿阶段统计参数序列化。(2)利用地理、水旱灾害、地震、气候变化等历史文献和历代诗词,论证了鄱阳湖南部湖域大水面北宋前期形成并快速扩展、北宋后期全面形成及其影响因素。明清以前自然因素是鄱阳湖扩大的主要原因,1949年以后人类活动主导了鄱阳湖演变。(3)利用2010年以来在湖区进行的7次网格式定点定位、流场—水质同步监测资料分析研究,揭示了鄱阳湖区氮磷污染物分布、转移、扩散和消减特征,对于鄱阳湖污染防治具有一定指导作用。(4)应用生态水文学知识,剖析了湿地生态系统与湖泊水文、水环境的内在关系和演变机理。这些研究结果对于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论文提出的鄱阳湖管理对策建议,也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邓旭艳[3](2016)在《丘陵区水电工程建设对河流湿地生态的影响及调控措施研究 ——以安谷水电站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化石燃料资源的日益稀缺,以及对温室气体减排需求,发展水电是我国最重要的能源战略。水电建设应兼顾生态效益,保护好生态已成为社会共识。而生态保护中湿地具有诸多功能和极高的生态服务价值,是保障人类发展的天然基础设施。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大量研究了水电工程建设对湿地生态的影响和调控措施,但研究主要针对高山峡谷和中低山地区水电工程,集中在某一方面的生态影响或调控措施,对物种遗传习性小尺度范围影响的研究仍少有报道,系统和全面针对丘陵区河流湿地生态影响和调控措施研究仍不多见,我国生态友好型水电工程标准和体系尚未形成。针对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本研究主要采用实证与对比的研究方法,以位于丘陵区的安谷水电站为例,以位于中低山地区的沙湾电站和高山峡谷区的毛尔盖水电站为比照,在收集大量资料和开展大量现场调查监测的基础上,利用3S等技术,遵循生态学相关理论和基本原理,研究了丘陵区水电工程建设对河流湿地生态的影响,并系统和全面的提出了调控措施。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区为人工湿地类型,湿地生境总体较好,但向恶化趋势演变研究区域位于大渡河下游汇入岷江前的宽谷江段,农业开发程度高,人类活动强烈,为人工湿地类型。本文采用“分级描述”法,对工程建设前研究区湿地生境状况进行了评价。选取的31个调查评价样点中,“一般”、“较好”、“好”的点位数量为25个,表明电站建设前研究区域湿地生态环境总体较好,但原有湿地生态已开始退化,处于亚健康状态。经现场调查,其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大量防洪堤建设,洪泛区生境萎缩;区域农业开发程度高,人为干扰大;过度捕捞致使鱼类资源下降;两岸污染源较多,水质污染明显;流域梯级电站建设,河流廊道受阻隔;无序采砂破坏湿地生态环境;河道淤塞导致河流湿地功能严重退化。总体上,若不采取有效措施,研究区湿地生境将向进一步恶化的趋势演变。(2)水电工程建设导致区域湿地景观向均质化趋势演变,湿地生物群落逆行演替,生态系统结构失稳、功能失调,对丘陵区湿地生态影响面更广、强度更大1)导致研究区湿地生境面积减少、功能退化,景观格局向均质化趋势演变。空间格局方面:工程建设后研究区右侧河网被大坝阻隔分为库区和人工渠,变为水库景观和水渠景观,左侧河网干枯或被移民造地占用,往农业景观趋势演变;湿地面积由14.39 km2减少为11.46km2,岛屿由71个减少为15个,面积由17.79km2减少为3.76km2,河网密度由2.27 km/km2减少为1.13km/km2,对工程左侧河网湿地造成毁灭性破坏;研究区河流向单一河道发展演变。相对于中低山地区和高山峡谷地区,丘陵区水电工程对河流湿地生境影响更大。水电工程建设导致区域耕地、园地、林地和荒草地变为常年水域、工程建设用地或裸岩砾石地;由于丘陵区农业开发程度较高,所以影响地类以耕地为主,高山峡谷区影响地类以林地为主,中低山地区为过渡区。水域环境方面:库区河流水面变宽、水流变缓、水深加深,坝下河流水面变窄、水流变缓,水深视开发方式不同而不同;丘陵区和中低山地区水电工程建设后河流水温变化不明显,高山峡谷地区龙头水库型水电工程建设后河流水温呈分层状态,时空变化大;丘陵区和中低山地区水电工程库区,由于纳污能力大幅提高,水质往良好趋势演变,但由于河流沿线企业和居民排污严重,致使减(脱)水段河流水质急剧恶化,高山峡谷地区河流沿线企业和居民较少,工程建设对水质影响不明显。2)导致研究区湿地生物整体数量减少,种群空间分布随适宜生境改变而改变,但物种种类基本不变,带来物种遗传多样性下降,种群遗传分化加剧。具体为:①区域植物:陆生和湿生植物:在右侧河网区被库区和泄洪渠、尾水渠取代,仅库区右岸有少量湿生植物;左侧河网区变为干枯河段或移民造地区,陆生植物基本不受影响,湿生植物仅局部低洼地段出现;浮游植物:在坝上库区由于原有的河流生境转变为水库生境,数量增加,坝下建设区和左侧干枯河段,由于适宜生境明显减少,数量亦明显减少,但仍以硅藻为主。②陆生动物:数量和空间分布:大量原适宜生境变为了水域、工程建设用地或裸岩砾石用地,导致区域陆生动物向周边适宜生境迁徙,数量减少,整体影响较小;但其中两栖类陆生动物由于迁徙能力较弱,对其影响较大,尤其以丘陵区水电工程最为明显。遗传习性:本研究选取受影响较大的两栖类动物中具有代表性的四川狭口蛙和饰纹姬蛙为研究对象。首先,用PCR技术扩增四川狭口蛙线粒体基因组DNA,并对其完成测序,结果显示:其线粒体基因组结构与同科其它物种变异不大。然后,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检测饰纹姬蛙微卫星位点的多样性,结果显示:受地理阻隔影响,其在研究区的种群与其它区域种群遗传分化明显,区域内“许坝种群”亦出现遗传分化。因此,初步推断水电工程建设对物种线粒体基因组结构不会产生太大影响;但由于工程大坝将阻断河流,并形成大量减(脱水)河段,移民造地亦会形成的大量“硬质”护岸,人为形成了区域性地理阻隔,影响了物种基因流正常传输,进而导致物种遗传多样性下降,加剧了区域种群遗传分化。③水生动物:鱼类:坝上库区段原有的河流生境转变为水库生境,鱼类资源总量增加,但种群由流水性鱼类向静水或缓水性鱼类演变;其它区域鱼类资源总量减少,种群不变。其它水生动物:坝上库区段生物量有所增加,种群往高度缺氧环境的种群演变;坝下建设区和脱水河段区生物量减少明显,种群不变。3)导致研究区生态系统结构失稳、功能失调。水电工程建设修建大坝、副坝、硬质防洪堤、形成干枯河网等,造成生态阻隔,影响了系统内正常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流通;破坏了原湿地生境,导致生物群落逆行演替;带来区域景观格局总体变化,并往均质化趋势演变,最终使生态系统结构失稳、功能失调。3、研究提出6方面调控措施,大部分已实施,研究区湿地生态向良性趋势演变根据生态学相关理论和基本原理,利用系统论的研究方法,针对工程建设前研究区已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和建设后新增生态影响情况,主要采取下泄100-600m3/s的生态流量、河网水系生态保护、河道生态护岸、鱼类资源保护、典型湿地区修复与建设和配套行政管理6个方面调控措施。其中,下泄生态流量为后续相关措施提供了基本的水文条件,是研究区湿地生态恢复的基础和前提;河网水系生态保护和河道生态护岸措施恢复了区域水文连通性和河道原有基本生境,是鱼类资源保护和典型湿地区恢复的必要支撑;鱼类资源保护是针对区域湿地生态中水生生物关键种的恢复措施;关键节点典型湿地区修复与建设是针对区域内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的重要举措;配套行政管理措施是确保相关工程技术调控措施实施到位和正常运行维护,以及减免人为干扰的必要手段,是调控措施的重要补充。可见,各项措施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构成安谷水电站湿地生态调控措施技术体系。目前,前述6个方面调控措施大部分已于近两年实施完成,调控效果已经初显,未实施的主要为典型湿地区修复与建设措施。随着后续调控措施的实施,湿地自然恢复的加快,研究区右侧河网新形成的水库景观和水渠景观生态系统结构将更加稳定,功能将更加协调,将形成新的生态系统平衡,左侧河网区基本恢复了工程建设前的湿地景观和湿地生态系统,整个研究区湿地生态正向良性趋势演变,说明调控措施将达到预期的调控效果,是相对完整、系统和科学合理的调控措施。

刘峰[4](2015)在《黄河三角洲湿地水生态系统污染、退化与湿地修复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湿地污染、退化、生态修复和保护等研究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黄河三角洲湿地是陆海相互作用的集中地带,生态敏感脆弱,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目前已存在湿地污染、退化和生态功能下降等诸多问题。本文以黄河三角洲湿地水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湿地水生态系统污染现状调查与评价、系统退化特征与过程分析、系统退化评价、以及芦苇湿地修复等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黄河三角洲湿地水生态系统污染现状调查与质量评价黄河三角洲湿地淡水区域水质轻度富营养化,主要污染因子为总氮(TN)、总磷(TP)、石油烃、汞(Hg)、氨氮(NH4+-N)等;黄河干流与静态水域污染较轻,以广利河、挑河、神仙沟、小岛河、孤东油田排涝沟、潮河为代表的支流水体污染较重:湿地近岸海域富营养化较为明显,陆源输入的化学需氧量(COD)和无机氮是造成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表层沉积物受到氮污染及轻微的磷污染,重金属污染总体属于中度水平,Hg和镉(Cd)是潜在污染风险源,石油烃和多聚联苯(PCBs)存在点源污染威胁;湿地渔业资源生物受到铅(Pb)和铬(Cr)的污染,污染超标率均为100%。2、黄河三角洲湿地水生生态系统退化与评价通过对黄河三角洲湿地水生态系统特征与功能现状分析,从物理、生物和化学三方面研究其退化过程。物理方面表现为:自然湿地面积锐减,景观多样性水平下降;生物方面表现为:生物多样性降低,生物量和生产力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结构改变;化学方面表现为:湿地水土、生物体污染与土壤盐渍化。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湿地退化指标体系,基于PSR模型对黄河三角洲湿地水生态系统退化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黄河三角洲呈现出整体退化的趋势,退化等级为轻微退化。农业围垦、陆源污染、石油工业开发、黄河断流、海岸侵蚀与大型水利工程建设、湿地资源利用过度、生物入侵、风暴潮与海平面上升等都是导致湿地退化的主要因素。3、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修复:芦苇湿地净化的初步研究以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然芦苇湿地、神仙沟流域人工芦苇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黄河调水调沙来水、人工提取神仙沟来水,进行芦苇湿地生态修复与污染物净化研究。结果发现,天然芦苇湿地总氮、氨氮、硝态氮、总磷、磷酸盐去除效率分别为24.495、13.190、2.238、0.824、0.353 mg/(m2·d),据此估算,每年灌期保护区大约可以去除总氮138.7 t、总磷4.7 t、氨氮74.7 t、硝态氮12.7 t;人工芦苇湿地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去除速率分别为42.42、0.786、78.793 mg/(m2·d),人工湿地去除效率显着高于天然湿地。生态补水、污染防控和保护区建设是最有效、最快速的湿地修复途径。

温瑀[5](2013)在《生态脆弱区公路路域生态环境评价与绿化模式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公路建设为人类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给沿线生态系统的健康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特别是在生态脆弱或敏感地区的公路建设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针对高寒区的气候特点,在全面调查绥满公路黄牛场至齐齐哈尔段(高速公路)和哈尔滨市阿城区横头山干线(二级旅游公路)公路沿线生态环境特征的基础上,应用景观生态学、群落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等学科理论,提出原生态恢复理念;阐明公路建设与运行对路域植被、土壤的干扰程度;明确公路路域生态健康综合评价;确定高等级公路景观设计及绿化模式。研究结果为:1.通过研究公路建设对路域土壤环境的影响得出:路域土壤表层重金属的横向空间分布规律为随距离公路越远,影响程度逐渐减低。横头山干线公路的污染程度及公路影响带宽度(0~100m)小于黄牛场至齐齐哈尔段公路(0~200)。路域土壤表层各养分元素与公路垂直距离的变化关系表明:公路建设对自然土壤养分质量的影响范围上坡为O-l00m,下坡为0-200m;对人工土壤的影响规律性不强。2.通过研究公路建设对路域植被的影响得出:从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看,公路建设后可接近度增大,使自然生态系统向人工生态系统转化。从生态系统组成看,公路对植物结构的影响范围在200m以内。群落结构指数(数量比、高度比)基本表现为随距离公路远近呈反比的关系。工程类型对路域沿线的影响表现为不同类型具不同的影响,其中桥涵工程影响较大,且影响范围集中;路面工程影响是一个连续的渐弱过程,即远离公路干扰源,干扰强度变小,植物结构变化越小;互通的影响范围主要取决于互通工程的建设规模。公路沿线植物群落水平结构的变化表明公路建设加剧了沿线环境因子的不均匀性,导致植物种群由均匀型或者随机型分布向集群型转化的作用。3.通过研究公路路域生态恢复的植被重金属抗性得出:4种具有代表性的常用绿化植物(小叶丁香、辽东水蜡、红瑞木、杞柳)对重金属的抗性排序为:红瑞木>杞柳>辽东水蜡>小叶丁香。4.通过综合分析公路建设对路域生态健康的影响因子,构建了公路路域生态健康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层次分析法与模糊评价法相结合的公路路域生态健康综合评价模型,并分别给出了模型的构建步骤和推导公式,确定以分值计算方式表达最终的评价结果;并以绥满公路黄牛场至齐齐哈尔段为例验证评价体系,评价结果表明该项目在整体设计、施工及运营期间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较小,但是路域整体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和自我平衡能力有所下降。由此证明了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及可靠性。5.在以上研究完成的基础上,将景观生态学美学原理应用于公路景观设计中,以绥满公路黄牛场至齐齐哈尔段为例,得出现状条件与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入手,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加以改造,给出了具体的景观绿化模式。同时结合横头山干线公路(旅游公路),将“原生态”景观指导思想融入景观规划之中,给出了节点景观的原生态恢复植物种类及绿化模式,摒弃传统的行道树种植方式,在充分保留现状基底的前提下,补植乔灌草,形成充满四季变化的植物景象。构建了公路边坡原生态恢复的技术方案。

韦优愿[6](2013)在《构建中国湿地生态用水保障制度的思考》文中提出国际自然保护联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在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将湿地、森林和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因湿地是由水、土壤、生物等多种生态要素组成,能够为人类提供水资源、土地、农产品以及其它生产生活原料,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巨大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被誉为“地球之肾”、“物种基因库”和“生命的摇篮”。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关系到一个国家生态安全,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人们对湿地认识的不断深入,各国政府及各类国际组织越来越重视对湿地的保护,通过签订国际公约、国内立法、区域合作等多种形式保障湿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我国1992年1月正式加入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并有扎龙、向海、东寨港、青海鸟岛等36块湿地被列入了《湿地公约》的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对促进我国湿地保护工作的开展具有重大进步意义。然而由于历史、气候变化、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湿地资源不合理利用现象并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多处国际重要湿地缺水现象严重,导致湿地面积萎缩、功能退化,面临着被列入《湿地公约》“黑名单”的危险。湿地不仅是水资源的提供者,更是水资源的消费者,保障湿地生态用水,才能推动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介绍我国湿地保护的基本情况,提出构建湿地生态用水保障制度的立法构想。文章共有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有三个小节,第一节主要通过研究国内外湿地概念的介绍,界定湿地的概念,分析湿地的功能与价值;第二节阐述了什么是生态用水、湿地生态用水以及湿地生态用水保障制度;第三节主要论述构建湿地生态用水保障制度的理论基础,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和谐社会理论、生态安全理论、环境价值理论。第二部分有两个小节,主要介绍了我国湿地生态用水的立法现状和实践情况。在立法现状部分通过介绍我国湿地生态用水保障制度的立法概况,分析我国在湿地生态用水方面立法的不足;在实践探索部分首先介绍我国湿地生态补水的实践情况,并以扎龙湿地湿地生态补水作实例分析,总结我国湿地生态补水的成功经验。第三部分对构建湿地生态用水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提出了构建我国湿地生态用水保障制度的立法构想。指出保障我国湿地生态用水应遵循公平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和合理使用原则。并在分析我国湿地生态用水保障制度法律关系的基础上,分别阐述了湿地生态补水方案的确定、湿地生态用水资金的建立和管理、湿地生态补水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以及湿地生态用水的责任制度。最后部分是结语部分,该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呼吁要完善我国湿地保护立法,构建我国湿地生态用水保障制度。

李丽丽[7](2013)在《扎龙湿地龙泡子水深遥感反演》文中研究指明海洋、河流、湖泊的水深遥感研究已有丰富的成果,但对于湿地泡沼的水深遥感研究并不是很多,湿地在维持生态平衡等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湿地受人类活动影响加剧,生态功能被破坏。水对湿地的形成、发展起到关键作用。为了保护湿地资源,准确掌握水深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扎龙湿地龙泡子为主要研究区,利用多光谱影像数据与实测水深建立多光谱模型,利用野外实测高光谱数据与实测水深数据建立高光谱模型,两类不同模型对比分析,尝试利用遥感手段快速反演扎龙湿地湖泡水深,建立扎龙湿地湖泡水深反演模型,实现湿地水位的动态监测。主要工作及成果包括:1.通过对扎龙湿地龙泡子研究区野外实地观测,GPS定点获取了共84个观测点的水深数据,并同步测得26个点的高光谱数据。其中58个观测点的水深数据用于与遥感影像分析,其他26个观测点的水深数据与实测高光谱数据进行分析。2.利用高分辨率的QuickBird遥感影像与野外实测水深数据建立多光谱模型,根据实测水深值和对应影像各波段辐射亮度值以及波段组合的相关性,选取水深反演因子,建立多光谱水深反演模型,经过验证和精度分析,将较好的4个模型反演龙泡子的水深。其中线性模型反演效果相对较好,能够体现出龙泡子中香蒲周边水深渐变趋势。3.以扎龙湿地内10个湖泡建立感兴趣区,利用多光谱水深遥感模型对Landsat卫星的1988年TM影像、1999年TM影像、2007年ETM影像共三期影像数据反演湖泡水深,单波段模型反演结果差,单一波段建立的模型很难适用于区域水深反演。由四个波段共同建立的多元线性模型效果较好,水深变化趋势较明显。4.利用野外实测水深与同步测量的高光谱数据建立高光谱水深反演模型。与多光谱遥感数据相比,高光谱遥感数据具有波段多、光谱分辨率高等特点,有效地捕捉到复杂多变的水体光谱特征的细微变化。经过一阶微分处理后,水体光谱反射率与水深的相关性明显提高,建立单波段模型和多波段模型,模型拟合度R2最高为0.860,最佳波段为4个。

崔明涵[8](2013)在《大庆湿地资源保护开发的问题与法律对策》文中研究表明大庆市的湿地资源开发和利用由来已久,为努力打造大庆“绿色油化之都,天然百湖之城,中国温泉之乡”的城市名片形象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大庆市湿地资源都位于城市区域内,对调节大庆城区气候、防汛抗洪、调节城市雨水流量、调节城市气候、美化环境,具有无可取代的地位。虽然大庆市的湿地资源让生活在城市中的大庆人达成了欣赏自然美景、居住在自然环境的愿望,而且,大庆湿地已经成为代表大庆市城市形象的一张重要名片,但大庆湿地在开发利用中各种矛盾频发,引发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得到尽早的解决。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人们开始对居住、消费的需求增多,湿地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日渐突出,出现了湿地面积退化、污染加剧、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等问题。本文借鉴国内外诸多学者对湿地资源进行开发保护的理论研究及实践结果,从如何对大庆湿地资源进行更好的保护与开发入手,研究湿地生态开发的有利条件以及生态保护的制约条件,寻找大庆湿地资源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湿地资源保护所需要面临的挑战,探求大庆湿地资源在推进大庆环境保护以及加速大庆经济发展中的有效途径,研究可行的大庆湿地资源开发保护的法律对策,为加强大庆湿地资源保护与开发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石文华,窦长保[9](2013)在《临泽县湿地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对临泽县湿地资源的调查,并结合临泽县湿地资源的分布特征,分析了该县湿地面临的主要威胁及产生原因,并提出保护对策,以供参考。

邹婧[10](2012)在《黑龙江省湿地旅游产品开发研究》文中指出黑龙江省开发湿地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本文在回顾国内外关于湿地旅游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把生态学理论、资源优势理论、可持续理论、旅游体验理论和生态旅游理论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运用SWOT分析和层次分析法对黑龙江省湿地旅游产品开发的整体潜力进行了探讨。最后,本论文借鉴资源优势理论,构建黑龙江省湿地旅游产品开发体系,将黑龙江省湿地旅游产品开发分为核心、基础和辅助旅游产品三个层次,并提出了黑龙江省湿地旅游产品的开发对策。以文化为核心打造黑龙江省湿地旅游文化产品,基础旅游产品包括:以审美、观鸟为主的审美观光旅游产品、以体验性为主题的体验旅游产品、以休闲为目的的避暑度假休闲旅游产品,辅助旅游产品包括:湿地公园、科普教育旅游产品。

二、谈扎龙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及其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扎龙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及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东居延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及服务功能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进展
        1.2.1 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
        1.2.2 生态服务价值研究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东居延海湿地生态演变过程及机制分析
    2.1 居延海的形成
    2.2 历史时期居延海的演变
    2.3 近30年来东居延海湿地景观生态变化
        2.3.1 专题信息提取流程
        2.3.2 近30年来东居延海湿地景观生态变化
第三章 东居延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价
    3.1 湿地健康评价方法选取
        3.1.1 选取湿地健康评价模型
        3.1.2 PSR模型
    3.2 东居延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诊断分析
        3.2.1 东居延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压力因子分析
        3.2.2 东居延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态因子分析
        3.2.3 东居延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响应因子分析
    3.3 东居延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3.3.1 评价指标确定
        3.3.2 PSR模型评价结果及分析
第四章 东居延海湿地主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分析
    4.1 东居延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分析
        4.1.1 东居延海湿地生态系统经济功能价值分析
        4.1.2 东居延海湿地生态系统环境功能价值分析
        4.1.3 东居延海湿地生态系统社会文化价值分析
    4.2 东居延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4.2.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指标体系
        4.2.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
        4.2.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估算
        4.2.4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分析
第五章 东居延海湿地水环境变化及地下水补给来源分析
    5.1 东居延海湿地水环境现状
        5.1.1 样品采集与分析
        5.1.2 水化学参数描述性统计分析
        5.1.3 水化学参数相关性分析
        5.1.4 东居延海湿地水化学类型
    5.2 东居延海湿地水环境演变
    5.3 东居延海湿地地下水补给来源及补给量估算
        5.3.1 黑河流域及额济纳旗降水同位素特征及大气水线方程
        5.3.2 地下水同位素特征及补给来源研究
        5.3.3 东居延海湿地地下水补给量估算
第六章 东居延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维持的基本水量
    6.1 数据与模型
        6.1.1 数据来源
        6.1.2 生态需水估算模型
    6.2 东居延海湿地不同保证率的生态需水量估算
        6.2.1 不同保证率下湖面面积计算
        6.2.2 蒸发耗水量计算
        6.2.3 渗漏量计算
        6.2.4 降水补给量计算
        6.2.5 湖泊需水量计算
    6.3 东居延海湿地生态系统维持健康的基本水量
第七章 结论与生态保护政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鄱阳湖湿地演变、保护及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鄱阳湖与鄱阳湖流域
        1.1.1 鄱阳湖简介
        1.1.2 鄱阳湖流域
        1.1.3 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1.2 鄱阳湖研究文献综述
        1.2.1 鄱阳湖历史演变
        1.2.2 鄱阳湖水文特性研究
        1.2.3 鄱阳湖水环境特征研究
        1.2.4 鄱阳湖水生态研究
        1.2.5 研究成果述评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内容、意义和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论文研究意义和价值
第2章 湖泊演变主要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2.1 鄱阳湖的成因
        2.1.1 湖泊成因分类
        2.1.2 鄱阳湖成因分析
        2.1.3 河漫成湖的主要因素
    2.2 鄱阳湖地区地形地质结构
        2.2.1 鄱阳湖地区的地质状况
        2.2.2 鄱阳湖地区的地形地貌状况
        2.2.3 鄱阳湖地区的地貌成因分析
    2.3 形成鄱阳湖的河流及其演变
        2.3.1 汉代及其以前的长江中下游河段演变
        2.3.2 鄱阳湖水系的演变
    2.4 鄱阳湖入湖水量与湖盆蓄水面积、容积关系分析
        2.4.1 鄱阳湖水位和水面面积、蓄水量关系
        2.4.2 季节性水文节律
        2.4.3 鄱阳湖流域径流量与湖盆蓄水的关系
        2.4.4 小结
    2.5 长江水文条件与鄱阳湖蓄水关系——江湖水文关系
        2.5.1 长江对鄱阳湖的顶托作用及其条件
        2.5.2 湖口站流量倒灌分析
        2.5.3 长江低水位对鄱阳湖的拉空作用
        2.5.4 湖口梅家洲对鄱阳湖蓄水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鄱阳湖流域历史水旱灾害序列参数化
    3.1 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研究
        3.1.1 历史气候变化研究的国际背景
        3.1.2 历史气候的定义与内涵
        3.1.3 我国历史气候变化研究
    3.2 鄱阳湖流域历史水旱灾害记录分级及其代表性分析
        3.2.1 水旱灾害属性
        3.2.2 鄱阳湖流域历史水旱灾害纪录
        3.2.3 鄱阳湖流域历史旱涝灾害等级化
        3.2.4 历史水旱灾害系列的代表性分析
    3.3 准P-Ⅲ型频率曲线适线法推求历史阶段干湿统计参数
        3.3.1 湿润指数
        3.3.2 水文统计的P-Ⅲ型频率曲线适线法
        3.3.3 基于历史湿润指数推求统计参数的准P-Ⅲ型频率曲线适线法
    3.4 鄱阳湖流域湿润指数系列化
        3.4.1 鄱阳湖流域气候水文特征
        3.4.2 两宋时期湿润干旱情况分析
        3.4.3 元朝至明初湿润干旱情况分析
        3.4.4 明清时期湿润干旱情况分析
        3.4.5 两宋至民国各干湿时期湿润指数系列参数化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鄱阳湖的历史演变
    4.1 前言
    4.2 北宋时期鄱阳湖南部大水面形成
        4.2.1 彭蠡泽的变迁
        4.2.2 鄡阳平原的沉陷
        4.2.3 鄱阳湖南部大水面形成时间
        4.2.4 鄱阳湖南部湖区扩展的原因
        4.2.5 小结
    4.3 明清时期人与自然抗争中鄱阳湖继续扩展
        4.3.1 明清时期鄱阳湖继续扩展
        4.3.2 明清时期鄱阳湖流域堤防建设与维护造田
        4.3.3 碟形湖的形成与堑湖捕鱼
        4.3.4 结束语
    4.4 现代湖区围垦、开发过度和退田还湖
        4.4.1 新中国建立后鄱阳湖区大规模的圩堤建设
        4.4.2 围湖垦殖的效益与问题
        4.4.3 鄱阳湖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和干堤加固
        4.4.4 结束语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鄱阳湖水文与水环境现状
    5.1 鄱阳湖的生态服务功能
        5.1.1 鄱阳湖提供的生态服务功能
        5.1.2 有关鄱阳湖的几个地理概念
        5.1.3 近60年来气候变化的总趋势
    5.2 鄱阳湖流域水文情势变化特征
        5.2.1 流域降水
        5.2.2 鄱阳湖进出湖流量分析
        5.2.3 入湖出湖流量变化原因剖析
        5.2.4 森林植被改善增加河道湖泊基流
        5.2.5 小结
    5.3 近十多年鄱阳湖低枯水位现象
        5.3.1 鄱阳湖水位持续下降
        5.3.2 低枯水位发生的原因分析
    5.4 鄱阳湖入湖泥沙变化及湖盆冲淤情况
        5.4.1 第一次鄱阳湖科考关于泥沙与沉积情况
        5.4.2 入湖泥沙过程
        5.4.3 最近15年冲淤变化
        5.4.4 入江水道冲刷对湖口出流的影响
    5.5 鄱阳湖水环境质量
        5.5.1 鄱阳湖水环境质量例行监测结果
        5.5.2 入湖污染负荷
        5.5.3 湖区水流特征
        5.5.4 鄱阳湖区污染物运动、消减特征
        5.5.5 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的建议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变
    6.1 生态水文学与系统生态学
        6.1.1 生态水文学研究进展
        6.1.2 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演变的研究思路
    6.2 浮游生物及其时空分布
        6.2.1 上世纪 80、90 年代鄱阳湖浮游生物状况
        6.2.2 鄱阳湖浮游生物的种类和密度的现状
        6.2.3 鄱阳湖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时空变化
        6.2.4 水文过程变化对鄱阳湖藻类动态变化的影响
        6.2.5 鄱阳湖蓝藻水华种类、生物量及其时空分布特征
    6.3 鄱阳湖湿地植被动态变化
        6.3.1 上世纪 80、90 年代的植被概况
        6.3.2 鄱阳湖湿地植被现状
        6.3.3 湿地植被鄱阳湖水文要素的响应
        6.3.4 人类活动对湿地植被的影响
        6.3.5 鄱阳湖湿地植被呈现退化趋势
    6.4 大型底栖动物动态演变
        6.4.1 三十年来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群、分布和数量的动态变化
        6.4.2 水文要素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
        6.4.3 鄱阳湖钉螺分布与特性
    6.5 鄱阳湖鱼类资源的动态演变
        6.5.1 三十年来鄱阳湖鱼类资源变化情况
        6.5.2 水文要素变化对鱼类的影响和鱼类响应
    6.6 越冬候鸟动态变化及其对鄱阳湖水位的响应
        6.6.1 鄱阳湖越冬候鸟的监测
        6.6.2 鄱阳湖主要越冬候鸟的食性功能群
        6.6.3 越冬候鸟空间分布特征
        6.6.4 越冬候鸟对鄱阳湖水位变化的响应
    6.7 碟形湖在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与地位
        6.7.1 碟形湖的形成、特征与分布
        6.7.2 碟形湖湿地生态的系统特征
        6.7.3 碟形湖在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生态意义
    6.8 本章小结
第7章 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管理及其对策建议
    7.1 国内外湖泊湿地管理的实践和经验
        7.1.1 北美五大湖治理和保护的实践与经验
        7.1.2 美国佛罗里达大沼泽的保护和治理
        7.1.3 云南洱海的保护和治理
        7.1.4 国内外湖泊保护和管理的主要经验
    7.2 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演变趋势
        7.2.1 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演变的动力机制
        7.2.2 鄱阳湖水体形态和水环境演变趋势预测
        7.2.3 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衰退
        7.2.4 湖泊萎缩和人类活动加剧叠加,使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逐步丧失
    7.3 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管理的目标与原则
        7.3.1 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管理的内涵
        7.3.2 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管理的目标
        7.3.3 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管理原则
        7.3.4 关于恢复和科学调整江湖关系问题
    7.4 削减入湖污染负荷,永保“一湖清水”
        7.4.1 完善城镇生活污水收集管网
        7.4.2 加强工业园区废水处理管理
        7.4.3 因地制宜处理湖区周边农业污染和面源污染
        7.4.4 鄱阳湖湖汊和碟形湖中的水产养殖禁止投放肥料饲料
    7.5 休养生息,把湖区人类活动控制在生态系统可承受的范围内
        7.5.1 坚决制止酷渔滥捕,保护天然水产资源
        7.5.2 有序采砂,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需求
        7.5.3 保护候鸟,人鸟和谐相处
        7.5.4 封洲轮牧,巩固防治血吸虫病的成果
    7.6 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管理的保障机制
        7.6.1 改革完善鄱阳湖湿地管理体制
        7.6.2 以“河长制”为抓手,把流域综合管理水平提升到新高度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之处
    8.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丘陵区水电工程建设对河流湿地生态的影响及调控措施研究 ——以安谷水电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湿地生态的研究现状
        1.2.2 河流生物栖息地评价研究
        1.2.3 湿地代表物种遗传多样性研究
        1.2.4 水电工程建设对河流湿地生态影响研究
        1.2.5 湿地生态调控措施研究
    1.3 本章小结
第2章 研究区概况、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2.1 研究区概况
        2.1.1 研究区范围
        2.1.2 自然环境概况
        2.1.3 安谷水电站概况
        2.1.4 比照水电站概况
    2.2 研究目标
    2.3 研究内容
    2.4 研究方法
    2.5 研究技术路线
第3章 工程建设对湿地生境的影响
    3.1 湿地类型分析
    3.2 湿地生境现状评价及演变趋势
        3.2.1 评价指标与标准体系构建
        3.2.2 湿地生境评价样点选择
        3.2.3 湿地生境现状评价
        3.2.4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演变趋势分析
    3.3 对湿地空间格局的影响
        3.3.1 湿地空间结构影响
        3.3.2 土地利用方式变化
    3.4 对河流湿地水域环境的影响
        3.4.1 水文情势影响
        3.4.2 河流水温影响
        3.4.3 河流水质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工程建设对区域植物的影响
    4.1 区域植物现状
        4.1.1 陆生植物和湿生植物现状
        4.1.2 浮游植物现状
    4.2 对区域植物的影响
        4.2.1 陆生和湿生植物影响
        4.2.2 浮游植物影响
        4.2.3 工程建设区植物总生物量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工程建设对陆生动物的影响
    5.1 陆生动物现状
    5.2 对陆生动物空间分布的影响
    5.3 对陆生动物遗传习性的影响预测
        5.3.1 四川狭口蛙线粒体基因组分析
        5.3.2 饰纹姬蛙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
        5.3.3 陆生动物遗传习性影响预测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工程建设对水生动物的影响
    6.1 工程建设对鱼类资源的影响
        6.1.1 鱼类资源现状
        6.1.2 鱼类生境变化分析
        6.1.3 对鱼类资源的影响
    6.2 工程建设对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的影响
        6.2.1 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现状
        6.2.2 对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区湿地生态调控措施研究
    7.1 生态调控的理论基础和总体布局
        7.1.1 调控措施研究方法
        7.1.2 主要的生态调控技术
        7.1.3 调控措施选取的原则
        7.1.4 调控措施总体布局
    7.2 下泄生态流量措施
        7.2.1 湿地植物需水量
        7.2.2 湿地土壤需水量
        7.2.3 生物栖息场地需水量
        7.2.4 当地居民取用水量
        7.2.5 计算结果
    7.3 河网水系生态保护措施
        7.3.1 河网水系现状及存在问题
        7.3.2 河网水系配水研究
    7.4 河道生态护岸措施研究
        7.4.1 岸线布置
        7.4.2 岸坡型式
    7.5 鱼类资源保护措施
        7.5.1 鱼类栖息地保护与建设措施研究
        7.5.2 过鱼设施研究
        7.5.3 增殖放流措施研究
    7.6 典型湿地区修复与建设措施
        7.6.1 典型湿地区选址
        7.6.2 放水闸下游湿地生态修复与建设区
        7.6.3 太平副坝人工湿地建设区
        7.6.4 库湾消落区滨水湿地建设区
        7.6.5 枢纽区滨水湿地建设区
        7.6.6 泄洪渠湿地生态生境重塑区
        7.6.7 金坝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区
    7.7 配套行政管理措施
    7.8 本章小结
第8章 调控措施效果初步研究
    8.1 调控措施实施情况
    8.2 调控效果初步分析预测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黄河三角洲湿地水生态系统污染、退化与湿地修复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第一章 综述
    1 湿地
        1.1 湿地概念与分类
        1.2 湿地退化
    2 黄河三角洲湿地
        2.1 湿地概况
        2.2 研究进展
第二章 黄河三角洲湿地水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质量评价
    1 黄河三角洲湿地淡水水质现状调查与质量评价
        1.1 材料与方法
        1.2 实验结果
        1.3 讨论
    2 黄河三角洲湿地主要入海河流水质现状调查与质量评价
        2.1 材料与方法
        2.2 实验结果
        2.3 讨论
    3 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水质现状调查与质量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4 黄河三角洲湿地表层沉积物污染现状与质量评价
        4.1 材料与方法
        4.2 实验结果
        4.3 讨论
    5 黄河三角洲湿地渔业经济动物污染现状与质量评价
        5.1 材料与方法
        5.2 实验结果
        5.3 讨论
第三章 黄河三角洲湿地水生态系统退化过程、评价与驱动力分析
    1 黄河三角洲湿地水生态系统退化研究
        1.1 水生态系统特征
        1.2 湿地水生生态系统退化过程
    2 基于PSR模型的黄河三角洲湿地水生生态系统退化评价
        2.1 退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2 权重赋予和层次分析
        2.3 黄河三角洲湿地水生态系统退化评价结果
    3 黄河三角洲湿地水生生态系统退化驱动力分析
        3.1 农业围垦
        3.2 陆源污染
        3.3 石油工业开发
        3.4 黄河断流、海岸侵蚀与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
        3.5 湿地资源利用过度
        3.6 生物入侵
        3.7 风暴潮与海平面上升
第四章 黄河三角洲芦苇湿地生态修复的初步研究
    1 保护区芦苇湿地生态修复的初步研究
    2 人工芦苇湿地污染物截留的实验研究
    3 湿地生态修复——以芦苇湿地为例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5)生态脆弱区公路路域生态环境评价与绿化模式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生态脆弱区
        1.3.2 公路路域生态
        1.3.3 研究不足
    1.4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图
2 高等级公路建设对路域土壤环境的影响
    2.1 公路路域土壤的成因、特点
        2.1.1 路域土壤的形成原因
        2.1.2 路域土壤的特点
        2.1.3 公路建设对路域土壤的影响
    2.2 研究区自然及公路建设概况
        2.2.1 绥满公路黄牛场至齐齐哈尔段公路
        2.2.2 哈尔滨至阿城快速路横头山干线公路
    2.3 研究方法
        2.3.1 取样方法
        2.3.2 样带与样方的设置
        2.3.3 样品处理方法
        2.3.4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土壤重金属质量分数变化
        2.4.2 重金属污染评价
        2.4.3 重金属相关性分析
        2.4.4 土壤表层重金属质量分数与距公路距离的关系
        2.4.5 土壤表层养分分析
        2.4.6 土壤表层养分与距公路不同距离的关系
    2.5 本章小结
3 高等级公路建设对路域植物的影响
    3.1 高等级公路建设对植被的直接破坏和群落生态的影响
        3.1.1 对植被的直接破坏
        3.1.2 对植被群落生态的影响
    3.2 研究方法
        3.2.1 样线与样方的设置
        3.2.2 调查内容
        3.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 理论依据
        3.3.1 对比研究的理论依据
        3.3.2 多维超球面模型(Multi-Dimensional Sphere Model)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植物数量比的变化分析
        3.4.2 植物高度比的变化分析
        3.4.3 群落组分水平格局变化
        3.4.4 距公路不同距离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的变化
    3.5 本章小结
4 公路路域生态恢复的植被重金属抗性研究
    4.1 公路路域生态恢复的植被种类
    4.2 土壤重金属污染对植物的影响
        4.2.1 重金属对植物生长及形态结构的影响
        4.2.2 重金属对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4.2.3 植物对重金属离子的吸收与分布
    4.3 研究材料与方法
        4.3.1 重金属胁迫试验所用材料
        4.3.2 重金属选择
        4.3.3 试验材料与处理
        4.3.4 测定指标与方法
    4.4 结果与分析
        4.4.1 重金属胁迫对4种苗木生长的影响
        4.4.2 重金属胁迫对4种植物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4.4.3 重金属胁迫对4种植物体内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4.4.4 重金属胁迫对4种植物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4.4.5 重金属胁迫对4种绿化植物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4.4.6 4种苗木对重金属的吸收富集
        4.4.7 重金属在植物体内的迁移分配
    4.5 本章小结
5 公路路域生态健康综合评价研究
    5.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5.1.1 公路路域生态健康综合评价指标的内涵
        5.1.2 评价指标的分类
        5.1.3 指标体系的特点
        5.1.4 指标体系的确定原则
        5.1.5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2 公路路域生态健康综合评价模型
        5.2.1 评价方法的选择和评价模型的确定
        5.2.2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向量
        5.2.3 公路路域生态健康的模糊综合评价
    5.3 实例分析
        5.3.1 公路建设项目概况
        5.3.2 公路路域生态健康综合评价
        5.3.3 分析评价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高等级公路路域绿化模式设计与实践研究
    6.1 高等级公路景观设计研究
        6.1.1 高速公路景观的概念
        6.1.2 高速公路景观的特点
        6.1.3 高速公路景观构成要素
        6.1.4 高速公路景观设计内容
        6.1.5 高速公路景观设计基本原则
    6.2 景观生态学与高速公路景观设计
        6.2.1 高速公路建设对景观生态的影响
        6.2.2 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的高速公路景观设计原则
    6.3 实例分析
        6.3.1 绥满公路黄牛场至齐齐哈尔段公路景观设计
        6.3.2 阿城至横头山干线旅游公路的原生态公路景观设计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构建中国湿地生态用水保障制度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湿地生态用水保障制度的概述
    第一节 湿地的概述
        一、湿地概念的界定
        二、湿地的功能与价值
    第二节 湿地生态用水保障制度的概述
        一、生态用水
        二、湿地生态用水
        三、湿地生态用水保障制度
    第三节 湿地生态用水保障制度的理论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二、和谐社会理论
        三、生态安全理论
        四、环境价值论
第二章 我国湿地生态用水制度的立法现状和实践探索
    第一节 我国湿地生态用水制度的立法现状
        一、我国有关湿地生态用水的立法概况
        二、我国有关湿地生态用水的政策规定
        三、我国湿地生态用水立法存在的不足
    第二节 我国湿地生态用水保障制度的实践探索
        一、我国湿地生态补水的实践概况
        二、扎龙湿地生态补水实例分析
        三、我国湿地生态补水的经验总结
第三章 构建我国湿地生态用水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第一节 构建湿地生态用水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一、完善我国湿地保护制度体系的需要
        二、实现湿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三、保障湿地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
        四、提高我国湿地保护履约能力的需要
    第二节 建立湿地生态用水保障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一、我国有关湿地保护的理论研究日益成熟
        二、湿地生态用水保障制度的相关政策和立法卓有成效
        三、我国具有保障湿地生态用水实践经验
第四章 构建我国湿地生态用水保障制度的立法思考
    第一节 保障湿地生态用水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公平原则
        二、可持续发展原则
        三、合理利用原则
    第二节 我国湿地生态用水保障制度的具体设计
        一、湿地生态用水保障制度的法律关系分析
        二、湿地生态用水补水方案的确定
        三、湿地生态用水资金的建立和管理
        四、湿地生态补水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
        五、保障湿地生态用水的责任制度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7)扎龙湿地龙泡子水深遥感反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水深遥感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2章 水深遥感反演的原理及方法
    2.1 水体光谱特性
    2.2 水深遥感方法
    2.3 水深反演因子的选取
第3章 研究区和数据源
    3.1 研究区概况
    3.2 数据获取
    3.3 遥感数据处理
第4章 基于实测光谱的龙泡子水深反演
    4.1 数据与实测点分布
    4.2 高光谱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4.3 龙泡子水深的高光谱建模
第5章 基于多光谱遥感的湿地湖泡水深反演
    5.1 水深反演建模
    5.2 典型湖泡龙泡子的水深反演
    5.3 扎龙湿地多个湖泡的水深反演
第6章 结论与探讨
    6.1 结论
    6.2 存在问题与探讨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大庆湿地资源保护开发的问题与法律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研究目的意义、内容及方法
2 大庆湿地资源概况
    2.1 大庆湿地资源概述
    2.2 大庆湿地资源特点
        2.2.1 面积广阔
        2.2.2 类型复杂
        2.2.3 湖泊众多
        2.2.4 生物多样性丰富
    2.3 大庆湿地资源的重要地位
    2.4 本章小结
3 大庆湿地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必要性
    3.1 维护大庆湿地的生态功能
    3.2 带动大庆地区的经济发展
    3.3 加快大庆地区的社会发展
    3.4 促进大庆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
    3.5 本章小结
4 大庆湿地资源保护与开发面临的问题
    4.1 无序开发造成资源退化
    4.2 经济发展和湿地保护矛盾冲突
    4.3 资源权属的法律保护不到位
    4.4 湿地法制管理体制不顺畅
    4.5 湿地保护法律制度不健全
    4.6 本章小结
5 国内外湿地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经验借鉴
    5.1 美国湿地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法律实践
    5.2 加拿大湿地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法律实践
    5.3 澳大利亚湿地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法律实践
    5.4 其他部分国家湿地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实践
    5.5 我国三大主要湿地的开发与保护实践
        5.5.1 扎龙湿地
        5.5.2 兴凯湖湿地
        5.5.3 洪河湿地
    5.6 国内外湿地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几点启示
    5.7 本章小结
6 大庆湿地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法律对策
    6.1 依法加强湿地污染源头管理
    6.2 依法规制湿地产业开发模式
    6.3 建立湿地管理的相关法律机制
    6.4 制定并完善湿地保护法律、法规
        6.4.1 制定《大庆市湿地保护条例》
        6.4.2 制定并完善大庆湿地相关制度
    6.5 依法建立公众参与制度
    6.6 加大湿地保护的执法力度
    6.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临泽县湿地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临泽县湿地资源现状
    1.1 河流湿地
    1.2 湖泊湿地
    1.3 沼泽湿地
    1.4 人工湿地
2 湿地面临的主要威胁
    2.1 湿地开垦和改造存在盲目性
    2.2 湿地污染加剧
    2.3 湿地水资源利用不合理
    2.4 其他方面威胁
3 原因分析
    3.1 管理体系不完善
    3.2 法制体系不完善
    3.3 湿地监测体制和环境影响的评价制度不完善
    3.4 缺乏湿地保护与恢复资金
    3.5 宣传教育滞后
4 对策

(10)黑龙江省湿地旅游产品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一节 湿地旅游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外湿地旅游的研究现状
        二、 国内湿地旅游的研究现状
    第二节 湿地旅游产品开发的研究
        一、 旅游产品开发的研究
        二、 湿地旅游产品开发的研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 湿地
        二、 湿地旅游
        三、 湿地旅游的特点
        四、 湿地旅游产品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 生态学理论
        二、 资源优势理论
        三、 可持续发展理论
        四、 旅游体验理论
        五、 生态旅游理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黑龙江省湿地旅游资源
    第一节 黑龙江湿地资源的分布
    第二节 黑龙江湿地资源的特点
        一、 湿地文化多样性
        二、 湿地景观多样性
        三、 湿地的生物多样性
    第三节 黑龙江湿地旅游资源的分类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黑龙江省湿地旅游产品开发的条件分析
    第一节 湿地旅游产品开发的原则
        一、 可持续开发原则
        二、 以资源为导向,突出特色原则
        三、 综合效益原则
        四、 政府参与原则
        五、 适度开发的原则
    第二节 黑龙江省湿地旅游产品开发的 SWOT 分析
        一、 优势分析(Strengths)
        二、 劣势分析(Weaknesses)
        三、 机会分析(Opportunities)
        四、 威胁分析(Threats)
    第三节 黑龙江湿地旅游产品开发的资源定量评价
    第四节 黑龙江省湿地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黑龙江省湿地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第一节 核心湿地旅游产品开发设计
        一、 湿地文化旅游产品
    第二节 基础湿地旅游产品开发设计
        一、 审美观光旅游产品
        二、 体验性旅游产品
        三、 避暑度假休闲旅游产品
    第三节 辅助湿地旅游产品开发设计
        一、 湿地公园
        二、 科普教育产品
    第四节 开发对策
        一、 以资源为依托,突出特色为原则,合理、科学的开发
        二、 加强宣传力度,提升湿地旅游形象
        三、 完善政府协调机制,加强社区的参与程度
        四、 加强原始生态保护,实现可持续旅游的发展
        五、 整合资源,加强区域间合作
    本章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致谢

四、谈扎龙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及其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东居延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及服务功能评估[D]. 张婕. 兰州大学, 2018(11)
  • [2]鄱阳湖湿地演变、保护及管理研究[D]. 唐国华. 南昌大学, 2017(12)
  • [3]丘陵区水电工程建设对河流湿地生态的影响及调控措施研究 ——以安谷水电站为例[D]. 邓旭艳. 四川农业大学, 2016(03)
  • [4]黄河三角洲湿地水生态系统污染、退化与湿地修复的初步研究[D]. 刘峰. 中国海洋大学, 2015(07)
  • [5]生态脆弱区公路路域生态环境评价与绿化模式设计研究[D]. 温瑀. 东北林业大学, 2013(01)
  • [6]构建中国湿地生态用水保障制度的思考[D]. 韦优愿. 广西师范大学, 2013(S1)
  • [7]扎龙湿地龙泡子水深遥感反演[D]. 李丽丽. 吉林大学, 2013(09)
  • [8]大庆湿地资源保护开发的问题与法律对策[D]. 崔明涵. 东北林业大学, 2013(03)
  • [9]临泽县湿地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J]. 石文华,窦长保. 现代农业科技, 2013(05)
  • [10]黑龙江省湿地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 邹婧. 黑龙江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浅谈扎龙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