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内干扰素市场产销状况(论文文献综述)
范玉栓[1](2019)在《安科生物多元化战略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和人们对药品越来越高的需求,医药行业正在快速增长。随着医药企业尤其是生物制药企业在宏观政策方面得到越来越多的政策支持,生物制药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很多企业纷纷把握机会,通过多元化战略来实现增长。安科生物是国内比较影响力的生物制药企业集团,自1994年成立以来,通过多元化战略等方式,保持了增长。2009年,公司成功在创业板上市,后来经过一系列的多元化战略并购,目前已经成为涵盖基因工程药领域、生物检测领域、生物原料药领域、中成药和化学药领域的较大制药集团。面对未来,如何更好的通过多元化,实现持续的增长,对企业来说非常重要。本文将多元化相关理论联系实际,经过调查统计,并对高管进行了访谈,通过一系列的分析论证,帮助安科生物制定出了多元化战略的优化方案,这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于其他制药企业战略的制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本文综合了大量战略的相关理论和文献,这些理论包括多元化战略的分类、多元化战略的动因、多元化战略的绩效和多元化战略的风险等理论,同时还梳理了学者们对于多元化战略的研究,介绍了所使用的四种战略分析工具:PEST方法、SWOT分析、波士顿矩阵和五力模型分析法。其次,本文对安科生物多元化进程中的重要活动进行了绩效分析,同时对于安科生物多元化战略的历程进行了总结,归纳出经验和不足,正是由于企业在实施多元化战略时,存在缺乏系统规划等问题,因此制定出多元化的战略的优化方案对于安科生物来说非常重要。再次,本文结合安科生物外部和内部环境,进一步明确了企业的使命、愿景和战略目标。企业的使命是为人类的健康而努力,是健康产品或服务的提供者;企业的愿景是成为在生物制药行业中的儿童药物、肝病药物和抗肿瘤药物或服务方面的领导者;战略目标是用5-10年的努力,成为营业收入过170亿元和净利润过25亿元并在大健康领域有重大影响的企业。本文还对公司的战略布局进行了优化,初步建立一二三布局框架,围绕儿童药品、抗肿瘤药品和肝病药品三大市场区域进行布局。本文最终得出的主要结论是:基于核心竞争力,积极推行有限的相关多元化战略,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持续增长,使企业最终成为涵盖疾病的检测和治疗并在大健康领域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集团公司。最后,本文针对于多元化战略目标,从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资金筹措等方面制定了实施措施,从人力资源、组织、财务、文化、营销和信息化等角度详细提出了保障措施。
范宇[2](2018)在《德昌县桑产业转型升级与发展路径》文中提出桑产业是我国传统的产业之一,它的发展历史悠久,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桑蚕产业是绿色的朝阳产业,但是其发展并不是很如意,不管产业规模还是产业创新上都开始出现衰退现象。桑椹曾经作为桑产业附属产品,一直没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桑果被挖掘出它丰富的营养价值,人们才将桑蚕产业逐步推向升级为桑椹产业。德昌县作为四川省甚至全国的桑椹种植重要基地,近年来发展迅速,获得了“中国果桑之乡”的荣誉称号。本文着力总结研究国内外产业转型升级的经验,立足于德昌县桑产业发展背景的基础上,对德昌县桑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研和分析,发现德昌县桑产业的发展具有自然环境适宜、交通便利和产业基础良好等优势,桑椹产业作为桑产业的附加新兴产业,取得了显着的发展。通过对桑椹的价值分析,总结出其一身都是宝的药食同源的特性。桑椹可鲜食,还可制作成罐头、果汁、酒、入酸奶等各种加工制品;桑叶除了蚕食,获取蚕茧外,还可制成保健功能的桑叶茶;桑枝条、桑根可投入药用保健品的开发。桑椹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着,发展空间大、前景好。将桑椹产业融入食品产业、药品产业、饲料产业及制造产业、纺织产业等大产业中,发挥优势产业的龙头带动作用,优化资源配置,创新机制,规划产业组织战略,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德昌桑产业多元化良性发展。通过笔者实地调查,发现该地方发展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包括农户对桑蚕产业认识不清,管理体系的不健全,农户专业化程度低;产业模式单一,行业缺乏规范和监管;多元产业发展受限,加工企业实力总体不高,企业带动能力弱,抗风险能力低,专业人才严重缺失;服务体系不健全,技术缺乏创新;品牌运作营销水平有限,缺乏系统营销,缺乏引导市场的主导产品。本文也阐述了德昌县在发展桑椹产业的同时,没有完全放弃传统桑蚕行业的培育和发展,只是存在严重衰退的迹象。在两种分化的产业链中,分析出德昌县桑产业的发展路径,德昌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基于产业发展趋势,以桑椹产业为主导,力求实现桑行业得到全面发展。结合德昌桑产业发展中存在不足,提出了优化意见:一是改变桑农理念,加大培训力度,增加他们栽桑养蚕的积极性,普及技术路线推广;二是合理规划,积极规划建立优质生产基地,规范行业市场,完善职能部门功能;三是抓住契机,解决产业不平衡发展,拓展多元发展产业链条,创造产业转型升级的环境,培育引导市场的主导产品;四是整合营销手段,开拓市场,加强品牌创立,差异性竞争,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谢忠强[3](2014)在《反哺与责任: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研究 ——以人力、财物和技术设备的输出为中心》文中指出上海是全国的上海,开埠以来上海与全国的经济联动关系就十分紧密。解放后,随着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建立,在国家对于全国经济发展调控不断加强的历史语境下,上海与全国的经济联动关系更加密切。上海的发展离不开全国的支援,而上海在得到全国支援的同时也为全国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历史贡献。建国后,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当中,上海虽未被当做国家投资的重点地区,但由于具有雄厚的工业技术力量,上海还是担负起了支援全国建设的历史任务。在建国后的头十年里,全国以工业化建设为重点。上海市为了支援全国的经济建设,充分动员本市资源,在人员、技术设备等方面对这一时期国家的治淮工程、内地工业建设、一五计划重点工程建设、内地文化教育事业等进行了有力的支援。上海支援全国的历史,自“全国一盘棋”的发展方针确立之后,在从大跃进开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间的二十年时间里面更是进一步展开。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上海支援全国”作为概念的体制语境消失,但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上海支援全国”的精神不但得到了很好的延续,而且还呈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的历史过程在推动全国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升华了上海自身的城市精神。正文共设五章及结语六个部分。第一章,主要在回顾上海历史地位演变的同时,以解放后上海与全国的联动关系为切入点,在“全国支援上海”和“上海支援全国”两个方向相互印证的基础上,为后面几章内容的展开提供历史背景和内在逻辑的铺垫;第二章,主要对1949年至1958年间上海支援全国的开展情况进行考证和分析;第三章,主要对1958年至1978年间上海支援全国的情况进行梳理和研究;第四章,则选取支援福建省为例,进行上海支援全国的个案研究;第五章,主要对改革开放以后上海对全国的支援情况进行探讨;结语部分,主要对全文进行总结与概括的基础上,对解放后上海支援全国的历史进行宏观的评价和分析。通过研究,本文在前人成果启发的基础上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对解放后上海支援全国的研究有所推进:1、在对相关概念的考证方面有所推进;2、在对上海支援全国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上更注重保持其完整性;3、在进一步补充和挖掘史料的基础上对上海支援全国的相关史实的考证和梳理上力求更加丰富和全面。
余依婷[4](2011)在《台湾中药科技发展史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台湾自古以来就不是中药的主要生产地区、大多数中药资源须仰赖进口提供。自明清以降,带有中国传统医药理论的大陆进口中药材,再加上台湾本地民间草药的使用经验,二者共存并用,成为台湾中草药的在地文化特色。十九世纪末,清王朝因战败将台湾割让与日本之后,殖民地政府有计划地引入西式医学教育及建立公共卫生体系,民间则延续中国中医药与台湾民间草药的传统,但也开始学习流传到台湾的日本汉方医学临床经验。台湾光复、日本战败、国民政府迁台之后,众多的大陆菁英及传统中医药人士来台,受过西方科学思潮洗礼的科学家与西医师,及满腹经纶的名中医,同时主导着台湾中医药体系的发展。1960年代初期,台湾在中药本地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以“中药科学化”为基础,导入了以西药制剂为基础而开发的中药科技,开发了具有高度创意的“中药浓缩制剂”,自此奠定了台湾中医药产业朝向中药科技高度发展的现代化主轴,台湾与中国大陆的中医药体系开始往不同的方向演进。对台湾自1949年起迄今的中药科学化发展历史进行系统性探讨,可以填补我国中医药发展历史的研究空白,建立台岛地区中医药科学体系发展架构之研究骨干,对海峡两岸及国际有关传统医药发展战略提供借鉴经验与学术支撑。因此,研究台湾的中药科学技术发展进程,具有历史性及科技前瞻性的现实意义。研究方法本论文采用历史研究方法,即对台湾社会中医药历史发展过程的相关资料进行发掘、收集、调研、整理、描述、分析、归纳的综合系统方法,以时间顺序、以医学事件、以着名人物着作及学术成就等为切入点,对自明清以来台湾医药早期情况、日据时代及至1949年国民政府迁台迄今影响台湾中药科学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人物进行研究。具体包括:文献回溯分析:围绕台湾中药科学化发展历程,进行文献资料的查询收集,发掘整理,归纳分析,探讨台湾中药科学发展的学术内涵及社会背景,而资料的来源除图书报刊杂志外,更应该重视人物访谈及田野调查的记录。公文征集归类:主要针对政府公报、法令规章、会议论文、报刊杂志等关于中药科学化及中药科技的相关文献进行搜集整理。个案剖析探究:针对产业体系(顺天堂、胜昌制药等二家成功发展中药科学化制剂的标竿企业),行政体系(卫生署、药政处、中医药委员会、药物食品检验局、药物食品管理局)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个案进行分析,以了解其对台湾中药科学化的重大影响。口述历史及专家访谈:针对台湾中医药产业相关人士进行访谈,包括专家、学者、研究人员、卫生行政人士、教育工作者、产业工作者等,以求全面汇整台湾中药科学化的有关情势,并深入了解发展中药科技发展之解决方案。本论文研究采用的参考文献包括数据库资料,来源主要有台湾近代医疗文物数据库系统、台湾政府公报信息网、全国法规数据库、中医药信息网。研究结果遵循上述研究方法,在占有大量史料基础上,形成本论文的正文三个部份与附录六个专篇。论文正文“台湾中药科技发展史研究”,重点针对台湾中药科学技术发展的代表人物及事件进行记述。从日据时期到二十世纪底,台湾的中药科学化从局限于实验室的学术研究,成为医学界可具体接受的中医药处方新观念,并发展成为可于临床医疗使用的中药浓缩制剂。奠定台湾中药科学化发展基础的科研者以杜聪明、颜焜荧、许鸿源为主要代表人物。第一部份台湾历史背景之回顾及医药资料收集整理,以中医药人力变迁之统计,检视台岛地区医药历史的沿革。从传教士医疗进入台湾起,台湾民众接触到西医技术及西药治疗,开始期望医药现代化。日本殖民政权把当代国际卫生观念及医学研究思想带入台湾,建立西医学校,台湾人可在本地或到日本接受科学的研究训练,培养出一批批具有现代化思潮的西医药科研菁英。反观国民政府及日本政府对中医药均采取漠视或逐步淘汰的旁观态度,中医药行业只能朝向卖药或民间行医发展,中医药教育只靠父子或师徒相传,中医药科研无法建立学术及研究的体制化基础。第二部份奠定台湾中药科学化发展的先行者,找出开展台湾中药科学化的探索力量。①台湾中药科学化发展的先行者杜聪明。开台第一位医学博士杜聪明,于日据时期在台湾倡导汉医药研究思想,选定台湾本土药用资源作为研究对象,倡议于台大医院及高雄医学院附设医院设立汉医治疗门诊,坚持于西化制度的台大医学院及高雄医学院亲自主讲中西医学史略及中医药学评论,导入伤寒论、本草学、针灸学成为西医教育一环,在“中西医学一元化”的理念下,撒下了“中药科学化”台湾生根萌芽的种子。②台湾中药科学化的开创者颜焜荧。如果说张仲景《伤寒论》开创了中医临床治疗进入汤剂的新纪元,那么颜焜荧对中药浓缩制剂制定产制流程与质量标准的作为,可算是开创了中医临床治疗进入科学化制剂的里程碑。颜焜荧为日本京都大学药学博士,开发日本长仓制药第一款汉方新处方“人蔘当勺散”取得药证审批。首先开发出台湾第一个“中药科学化中药浓缩制剂产品原型,协助转移至顺天堂药厂。率先制定及统一中药浓缩制剂质量指标。创立“颜氏汉方理论”,以台北医学院为基地教育出最多中药科研人材。台湾中药科学化研究的泰斗颜焜荧是唯一在台湾二度荣获政府壹等奖励之中医药科学家。③许鸿源创立顺天堂药厂,并担任台湾省卫生试验所副所长及卫生署药政处第一任处长、卫生署药物食品审议委员会主任委员,在中国文化学院指导药用植物研究,始终强调中药研发检验技术的重要性,以“免煎易服、药效确实”宣传中药浓缩制剂,打响顺天堂制药厂“科学中药”,透过其创立的台湾必安研究所及美国汉方医药研究所检验数据证实科学中药质量,许鸿源实为台湾中药科学化的实践者。第三部份中药科学化在台湾发展及其影响,说明中药科学化对台湾中药制造产业的影响,并解释台湾中药浓缩制剂的演进、质量评估及检验方法的开发、临床试验及新药开发等中药科技技术发展过程。①台湾区制药公会主任委员李沐勋先生发展中药浓缩制剂之主要贡献—导入日本汉方GMP观念于台湾,推动中药GMP产业训练。主持《订定中药标准方》研究计划,成为日后《台湾传统药典(中华中药典)》公告《中药基准方200方》之基础。②中药制造厂在研发制造中药浓缩制剂的时候,必须参考《中药基准方200方》,影响中药厂对配方、包装、制造、申请全民健康保险费用给付等策略,连带地也会影响产业界的科研开发意愿。③以“中药科学化”方式制造中药浓缩制剂的中药厂,由顺天药厂及胜昌制药在上世纪60年代为首创。截至2011年1月1日,台湾实施中药GMP的中药厂将近120家,浓缩制剂中药厂将近50家,仍然是以顺天堂集团及胜昌制药的中药科研实力最为突出,为台湾生技医药产业的中药制造标竿典范。笔者认为上述研究结果具有以下价值:①开创中医药临床体系的临床决策新流程,②新科技的传播在于说服大众的过程,③台湾的中药科学化将处于动态的演进。在完成学位论文过程中,笔者积累1949年迄今的资料,汇编成为论文的第二部份“台湾中药科技发展进程及史料汇编”作为附录。分成六个专篇讨论①现代化科学标准管理中药制造,②以中药为基础的新药开发,③与中药管理有关的政府机构,④中药管理的有关法规,⑤中药科研之重大计划及主要机构,⑥台湾中药制造产业的发展。具体说明卫生署、中医药委员会、食品药物管理局、中央健康保险局与全民健保、国立中国医药研究所等单位与推动台湾中药科学化之关连性。中药科学化产品个案说明包括第一张中药新药药品许可证“寿美降脂一号胶囊(卫署药制字第047152号,2005年9月30日核可)”,及第一张植物新药药品许可证“怀特血宝PG2黄耆多醣注射剂(卫署药制字第054853号,2010年6月24日核可)。研究结论台湾中药科技发展史是当代中医药学史的组成部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台湾自1949年国民政府迁徙迄今医药学发展的历史进程,台湾医药学界为努力发展中药科学技术所采用的模式及所取得成就。本论文以此为题材进行研究,其创新点:一是从史料汇集的层面,系统性记录台湾中药科学化的历史进展,资料具有原创性及“存史”价值。二是对台湾中药科学化具有奠基贡献的杜聪明、颜焜荧、许鸿源等三人之学思历程及科研经验进行研究。三是总结台湾中药科学化理念与实质学术内涵,其与中药制品质量管理标准、与临床试验的演进新药开发、与台湾中药制药GMP、与中药基准方二百方颁布相关。台湾同样也肩负着对全球传播交流中医药文化的重责大任,以中药科学技术手段所创造的实体产品,正是利用现代科学语言帮助国际友人理解中医药传统文化内涵的一大助力。深入研究中医药这个属于全人类共同所有的丰富宝藏,考察台湾推动中药科学化及发展中药科技的历程,共同探索中医药,传承中医药,将是海峡两岸中华文化大融合的必然。
李天柱,银路,程跃[5](2010)在《美国领先生物制药企业的成功要素及其启示》文中研究表明采取多案例研究方法,以4家美国领先的生物制药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归纳了生物制药企业必须具备的综合组织能力、聚焦专业化市场、融资能力、优秀企业家、持续推出创新产品、区位优势、创业团队的学术背景7个成功要素,并分析了各要素的性质和作用关系。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的实际特点,提出若干对我国生物制药企业有益的启示。
李天柱[6](2010)在《现代生物技术管理的企业策略与集群发展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是信息技术的世纪,21世纪则将是现代生物技术的世纪。大力发展现代生物技术是我国不断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经济和技术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之一。由于现代生物技术本身所具有的许多独有特征导致了其在发展过程中将面临一系列特殊的管理问题,在生物技术产业迅猛发展的今天,深入研究有效管理现代生物技术的思路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首先分析了现代生物技术的概念和内涵,并基于现实的产业发展,系统研究了现代生物技术的形成路径与发展特征、技术自身的特征、生物技术企业的特征以及生物技术产业的特征,进而归纳了现代生物技术的管理特征。在此基础上,针对目前对现代生物技术管理研究的空白和不足,重点研究现代生物技术管理中的企业策略与产业集群发展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从企业层面详细研究了现代生物技术的评估与选择。1)针对现代生物技术发展所具有的高度不确定性和极度模糊性、决策阶段多、发展周期长的突出特征,研究情景规划在现代生物技术动态评估中的应用;2)研究综合运用情景规划、实物期权进行现代生物技术投资决策分析;3)在技术评估和投资决策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现代生物技术选择的理论框架和模型。2.进一步研究了生物技术企业发展的特殊思路。1)以当前现代生物技术应用的最成熟的生物制药产业为背景,研究了生物制药企业的关键成功要素以及要素的演进,进而研究了生物技术企业的典型发展路径以及不同类型的企业采取不同发展路径的原因;2)针对生物技术企业研发活动的密集性、风险性及研发过程中面临的高度不确定性,提出了研发柔性的概念,结合现代生物技术研发的特点,研究了提高和保持生物技术企业研发柔性的具体思路和措施;3)提出了“技术创新成功中的导火索事件”的概念,归纳分析了“导火索事件”的类型及其对现代生物技术创新成功的作用,并分析如何挖掘和利用“导火索事件”,以加速现代生物技术商业化的进程。3.详细研究了生物技术产业集群发展。1)针对现代生物技术创新的独特模式和内在规律,分析了现代生物技术创新的两股关键力量(专家型公司与核心公司)及生物技术创新的可持续性;2)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集聚化发展,研究了生物技术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及其演进,并抽象归纳了集群发展的特殊规律;3)在定义集群持续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分析了生物技术产业集群的持续创新网络与持续创新机理。最后,通过总结归纳前述各章的研究,分别从企业和产业两个层面提出我国发展现代生物技术的对策建议。本文创新之处在于:1)系统研究归纳了现代生物技术的相关特征,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现代生物技术管理奠定了基础;2)将情景规划、实物期权两种方法应用于现代生物技术的评估与选择,对于应对现代生物技术的高度不确定性具有较强指导意义;3)提出了“技术创新成功中的导火索事件”、研发柔性、集群持续创新等若干新概念,发现了现代生物技术管理所特有一些新的现象和规律,并对它们进行了探讨;4)广泛采用理论演绎结合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使论文的研究结论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现实指导价值。
路东良[7](2008)在《天津市重点行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知识经济时代的本质特征就是科技在经济增长中越来越发挥核心作用,技术创新作为加快科技成果从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有效手段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天津市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大量的成果,技术创新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然而与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比较,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研究天津市重点行业的技术创新特点和模式已成为天津市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本文是对企业技术自主创新特点和模式的研究,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之上,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于天津市重点行业中的典型企业技术创新特点及模式进行了研究。在理论研究上,本文对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相关理论做了归纳和总结;在实证分析上,本文对天津市重点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和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对于技术创新模式的理论进行归纳总结,展现了技术创新模式理论研究发展与变化。分别选取我市五大重点行业的典型企业,包括:天津市钢管集团公司(冶金行业)、华立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医药行业)、一汽夏利公司(汽车行业)、渤海化工集团公司(化工行业)、力神公司(新能源),通过实地考察、高层访谈、企业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其进行深入调研和剖析,从微观层面归纳出不同行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及及模式,以期对天津市其他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张玉华[8](2007)在《我国提供电信增值服务的上市公司之比较研究:财务视角》文中认为本文的核心内容是:从财务的视角对国内电信增值服务行业内的主要公司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公司竞争战略和竞争能力,政府监管和运营商政策对电信增值服务公司的影响,从而分析国内电信增值服务产业的发展趋势,并对相关的行业参与者在这个充满变数的市场中如何应对政府监管,找到更好的发展方向,打造持久的核心竞争力,提出了一些参考性建议。本文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了论述:1.首先,它对国内电信增值服务的概念和产业链进行了简要分析,2.其次,它介绍了国内电信增值服务行业的发展,它是一个由不规范逐步走向规范,由无序逐步走向有序的过程。3.再次,它选取了TOM在线、新浪、搜狐、空中网、华友世纪、掌上灵通六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国内提供电信增值服务的主要公司,对这六家公司的竞争战略作了比较和分析。4.之后,它利用比率分析的方法对各公司在2004-2006年的财务指标进行了比较,并重点从财务视角比较分析他们的竞争能力。5.最后,本文分析了国内电信增值服务产业的发展趋势,并对相关的行业参与者在这个充满变数的市场中如何应对政府监管,找到更好的发展方向,打造持久的核心竞争力,提出了一些参考性建议。
田丽娟[9](2006)在《中国现代药学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岁月里,经过长期的实践,共同创造了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史。中国药学史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药学史的任务是按照年代顺序,应用具体事实揭示并阐明药学发展的规律。通过药学史的研究,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和可记取的教训,为现代药学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与指导。现代药学史是中国药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近代药学发展的沿袭和进步。为了更好的理解现代药学发展的历程和前后衔接,本文首先概要论述了古代和近代药学发展的历史,研究了各个阶段药学发展特点和取得的主要成就。研究之余,我为祖先所创造的优秀的中医药传统文化而感到由衷的敬佩和自豪。接下来,在现代药学史研究部分,本文从药学事业发展和药学科学研究进展两个方面加以论述。在药学事业发展部分,分别从中药事业的发展、药品监督管理、制药工业、医药商业、药学教育、医药科技、医院药学、药学社会团体、药学书刊与网站、香港和澳门药学发展共十个方面论述了新中国药学事业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在药学科学研究部分,分别从现代药学史研究、中药研究、药学分科研究和药物学研究四个方面论述了新中国药学科学的进展和成就。研究之余,关心祖国药学事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通过研究现代药学史发现,新中国药学事业的发展和科学研究的进步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巨大的挫折,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而此时的广大药学工作者,面对困难,怀着对祖国的高度热爱之情和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心,排除干扰,尽自己最大所能在工作岗位上发出各自的光和热,很多科研成果就是在这样特殊的历史条件下,通过他们忘我的辛勤劳动而产生出来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大药学工作者焕发了高度的热情和能量,积极投身到药学事业发展的洪流之中,创造了令全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现代药学工作者要学习前辈们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团结起来,全身心的投入到现代药学事业的发展中去,为药学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而共同努力!
郭丛辉[10](2006)在《CSY公司营销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生物制药产业虽然仍处于成长期的前期阶段,但已成为一个具有极强生命力和成长性的新兴产业。2004年,中国生物制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71.55亿元,同比增长24%,完成销售收入248.95亿元,同比增长22.08%,2005年更以强劲之势发展,前3季度生物制药工业完成销售收入209亿元,同比增长30.66%,实现利润21.15亿元,同比增长31.55%。销售收入和利润增长皆超越行业整体均值。生物制药产业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众多生物制药企业也正积极的探寻着企业存活、发展、壮大之路。规模相当、产品同质化、行业发展集中化为特点的这些生物制药企业,对我国整体医药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对其市场营销竞争的关注与分析愈显必要。本文以一家国有大型生物制药企业为案例,对其市场营销现状及问题进行剖析,并结合对公司所处的营销环境及产品市场的充分分析,提出了公司营销对策研究。CSY公司经历了由科研院所向企业转变、国企改革、市场经济体制竞争、医药行业整顿等诸多潮流。公司在市场营销竞争过程中正在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与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有着一定的代表性,同众多有着相同发展历史背景、行业营销环境的企业遇到的问题有着诸多相似之处。通过对CSY公司营销问题的研究与分析也为同类型生物制药企业提供参考与借鉴,这也是本文撰写的意义之一。
二、国内干扰素市场产销状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内干扰素市场产销状况(论文提纲范文)
(1)安科生物多元化战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内容 |
1.2.1 论文结构 |
1.2.2 主要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本文所用分析工具 |
1.4.1 PEST分析方法 |
1.4.2 行业竞争结构的五种力量模型 |
1.4.3 SWOT分析方法 |
1.4.4 波士顿矩阵 |
1.5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战略的概念 |
2.1.2 多元化战略的概念 |
2.1.3 相关多元化战略的概念 |
2.2 多元化战略的理论基础 |
2.2.1 多元化战略的分类 |
2.2.2 多元化战略的动机 |
2.2.3 多元化战略的绩效 |
2.2.4 多元化战略的行业选择 |
2.2.5 多元化战略的风险管控 |
2.3 多元化战略的相关研究综述 |
第3章 安科生物多元化战略选择的环境分析 |
3.1 外部环境分析 |
3.1.1 政治法律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文化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1.5 行业分析 |
3.2 内部环境分析 |
3.2.1 安科生物简介 |
3.2.2 资源分析 |
3.2.3 能力分析 |
3.3 基于SWOT分析的多元化战略选择 |
3.3.1 优势分析 |
3.3.2 劣势分析 |
3.3.3 机会分析 |
3.3.4 威胁分析 |
3.3.5 SWOT矩阵分析 |
第4章 安科生物多元化战略取得成绩与问题分析 |
4.1 多元化战略的历程和特征 |
4.1.1 历程 |
4.1.2 阶段特征 |
4.2 多元化战略的收益和绩效 |
4.2.1 管理收益 |
4.2.2 财务绩效 |
4.3 多元化战略的经验和不足 |
4.3.1 经验 |
4.3.2 不足 |
4.3.3 小结 |
第5章 基于波士顿矩阵的多元化战略优化方案 |
5.1 使命与愿景 |
5.1.1 使命 |
5.1.2 愿景 |
5.2 多元化战略优化的总体目标 |
5.3 波士顿矩阵分析 |
5.3.1 主要业务介绍 |
5.3.2 波士顿矩阵分析 |
5.4 基于波士顿矩阵的业务组合优化布局 |
5.4.1 一二三布局规划 |
5.4.2 业务布局 |
第6章 多元化战略的实施与保障 |
6.1 多元化战略的实施 |
6.1.1 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
6.1.2 重点发展基因工程药业务 |
6.1.3 资金筹措 |
6.1.4 并购对象、方式和时机的选择 |
6.1.5 实施相关多元化战略之后的整合 |
6.2 多元化战略的保障措施 |
6.2.1 人力资源保障措施 |
6.2.2 企业文化保障措施 |
6.2.3 组织保障措施 |
6.2.4 营销保障措施 |
6.2.5 财务保障措施 |
6.2.6 信息化保障措施 |
6.3 战略评估和控制措施 |
6.3.1 信息的及时性获取 |
6.3.2 评估指标特点 |
6.3.3 子公司控制的加强 |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不足和展望 |
附录: 高管访谈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德昌县桑产业转型升级与发展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不足与创新之处 |
1.4.1 研究不足之处 |
1.4.2 研究创新之处 |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桑蚕产业 |
2.1.2 桑椹产业 |
2.2 理论研究基础 |
2.2.1 产业转型升级理论 |
2.2.2 产业结构理论 |
2.2.3 特色产业理论 |
3 德昌县桑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3.1 德昌县桑产业发展情况 |
3.1.1 德昌县桑产业基本情况 |
3.1.2 德昌县桑产业地理布局 |
3.1.3 德昌桑椹产业产销现状 |
3.1.4 桑椹品种选择分析 |
3.1.5 德昌县桑椹行业重点生产企业分析 |
4 德昌县桑产业面临的问题 |
4.1 桑树种植户的问卷调查 |
4.2 德昌桑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
4.2.1 农户缺乏技术,产业专业化程度较低 |
4.2.2 生产模式单一,行业缺乏规范和监管 |
4.2.3 产业转型发展受限,加工企业实力总体不高 |
4.2.4 品牌运作营销水平有限,缺乏系统营销 |
5 桑产业转型升级的SWOT分析 |
5.1 优势 |
5.1.1 资源丰富,产业发展条件好 |
5.1.2 产业链延伸,经济效益提升 |
5.1.3 政策组织扶持,保障社会效益 |
5.2 劣势 |
5.2.1 桑椹方面 |
5.2.2 桑蚕方面 |
5.3 机会 |
5.3.1 借势发展,打造桑椹休闲农业 |
5.3.2 产业融合,打造多元化发展产业 |
5.3.3 科学栽培,深入研发加工产品 |
5.4 威胁 |
6 德昌桑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分析 |
6.1 德昌桑产业多元化发展路径 |
6.2 桑产业转型升级系统发展路径 |
6.2.1 桑产业转型发展路径 |
6.2.2 桑产业提档升级 |
6.3 加快德昌桑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与建议 |
6.3.1 转变观念,普及技术路线推广 |
6.3.2 合理规划,规范行业市场 |
6.3.3 拓展链条,创造产业转型升级的环境 |
6.3.4 整合手段,提升品牌知名度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反哺与责任: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研究 ——以人力、财物和技术设备的输出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导言 |
一、 研究意义 |
二、 相关概念及题意的说明 |
三、 研究现状 |
四、 研究框架及内容的设定与说明 |
五、 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的几点推进(创新之处) |
六、 研究方法 |
七、 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
第一章 上海与全国经济联动关系的历史概况 |
第一节 上海发展及其历史地位的演变 |
第二节 解放以来全国支援上海的发展过程 |
第三节 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的发展历程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上海支援全国的初步开展(1949——1958) |
第一节 支援治淮:“开国治水”中的上海力量 |
第二节 20 世纪 50 年代上海工厂内迁 |
第三节 “一五时期”上海支援国家重点工程建设 |
第四节 支援内地高等教育事业——以上海交通大学西迁为例 |
第五节 20 世纪 50 年代上海支援全国文化事业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上海支援全国的进一步开展(1958——1978) |
第一节 上海与“全国一盘棋”方针 |
第二节 20 世纪六十年代上海知识青年支援新疆农业建设 |
第三节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市支援全国三线建设 |
第四节 上海支援 1976 年唐山大地震抗震救灾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支援福建:上海支援全国的个案研究 |
第一节 1949 年上海组建南下服务团 |
第二节 上海对福建工业建设的协作与支援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改革开放后上海支援全国的延续和发展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后“上海支援全国”历史语境的变迁 |
第二节 内联协作与对口支援 |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全国防疫和救灾中的上海力量——以防治“非典”和“5·12”地震救灾为中心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部分 |
附录一:上海支援全国大事年表 |
附录二:市委整顿金融业工作委员会动员上海金融业职工 2000 人参加西北区行工作总结报告(节选) |
附录三:上海支援广西的迁厂工作总结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出版的专着及发表的论文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加或主持的科研项目 |
后记 |
(4)台湾中药科技发展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台湾历史背景之回顾及医药资料收集整理(1653-1970年) |
一、荷兰、明郑成功父子、清朝统领台湾的时期 |
二、传教士医疗进入台湾开启现代化医疗体系 |
三、日据时期台湾的医药卫生 |
(一) 以生物学原理殖民台湾的日本帝国医学主张 |
(二) 在日本近代西化医学思潮下所培育的台湾本土菁英 |
四、日据时期的中医药管理 |
(一) 日据时期与汉医汉药有关的管理法令 |
(二) 日据时期与中医药有关的医事人员 |
五、台湾光复后的医药环境 |
(一) 医事团体 |
(二) 药商管理 |
六、中药科学化在台湾发展之滥觞 |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奠定台湾中药科技发展先行者:杜聪明、颜焜荧、许鸿源 |
一、启蒙中药科学化的思潮:杜聪明—台湾医学之父 |
(一) 生平传记 |
(二) 学术贡献 |
二、开创中药科学化的时代:颜焜荧—台湾中药科学化的泰斗 |
(一) 人生阅历 |
(二) 学术成就 |
三、实践中药科学化的商品:许鸿源—顺天堂药厂创办人 |
(一) 生平传记 |
(二) 成就与贡献 |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中药科学化在台湾发展及其影响 |
一、"中药科学化"理念的探讨 |
(一) 中药科学化与中药产业质控品管标准结合 |
(二) 中药科学化与临床试验的演进、新药开发相关 |
(三) 中药科学化与传统中医药发展的关系 |
二、台湾中药浓缩制剂与中药制药GMP的演进关系 |
(一) 中药浓缩制剂的起源与管理 |
(二) 台湾中药制药GMP的演进 |
三、台湾中药制剂、中药材质量管理及中药新药开发 |
(一) 中药制剂以TLC薄层层析检验法确认成份 |
(二) 中药材质量以HPLC高效液相层析法定量指标成份 |
(三) 中药新药的开发 |
四、台湾中药科学化的标杆企业:顺天堂药厂、胜昌制药 |
(一) 顺天堂药厂(集团) |
(二) 胜昌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
(三) 台湾中药标竿企业对中药科学化的贡献 |
五、台湾中药基准方二百方 |
(一) 订定中药标准方计划 |
(二) 公告二百个中药基准方 |
(三) 中药基准方对台湾中药制造业之影响 |
六、中药科学化与"科学—技术—社会"(Science,Technology and Science)的探讨 |
(一) 社会及时代需求对推进方向的影响 |
(二) 学者专家个人的学思主张及科研态度 |
(三) 中药科研的体系建立及知识传递 |
(四) 中药科学化发展历程的考察 |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图 |
图录一 |
图录二 |
图录三 |
图录四 |
图录五 |
图录六 |
图录七 |
图录八 |
图录九 |
图录十 |
图录十一 |
图录十二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
(5)美国领先生物制药企业的成功要素及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设计 |
1.1 研究对象选择 |
1.2 变量定义 |
(1) 成功要素 |
(2) 企业发展阶段 |
2 案例介绍 |
2.1 基因泰克 |
2.2 安进 |
2.3 生物基因公司 |
2.4 健赞公司 |
3 生物制药企业成功要素分析 |
3.1 7个成功要素 |
3.1.1 综合组织能力 |
3.1.2 聚焦专业化市场, 善用政策法规 |
3.1.3 融资能力 |
3.1.4 优秀的企业家 |
3.1.5 持续推出创新产品的能力 |
3.1.6 区位优势 |
3.1.7 创业团队的学术背景 |
3.2 要素的划分及作用机理 |
4 对我国生物制药企业的启示 |
(1) 将培育综合组织能力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 |
(2) 慎重选择发展路径 |
(3) 企业发展从构建基础要素做起 |
(4) 积极探索创新融资途径 |
(5) 重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
(6)现代生物技术管理的企业策略与集群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现代生物技术迅猛发展并向其他领域广泛渗透 |
1.1.2 生物经济浪潮汹涌而来 |
1.1.3 现代生物技术为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历史机遇 |
1.1.4 现代生物技术自身具有突出的特征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的意义 |
1.3.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3.2 研究的现实意义 |
1.3.3 研究的实践意义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简要评述 |
1.4.1 新兴技术管理 |
1.4.2 现代生物技术管理 |
1.5 研究方法与逻辑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资料和数据来源 |
1.5.3 论文的逻辑框架 |
1.6 创新与不足 |
1.6.1 论文的创新点 |
1.6.2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现代生物技术的相关特征 |
2.1 现代生物技术的概念与内涵 |
2.2 现代生物技术的形成路径与发展规律 |
2.2.1 生态遗传学的主要相关理论 |
2.2.2 现代生物技术的形成路径 |
2.2.3 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模式和潜力 |
2.3 现代生物技术的技术特征 |
2.3.1 技术通用性强、互相依赖 |
2.3.2 应用与理论同步,科学与技术融合 |
2.3.3 资源依赖性强,但对基础资源的需求量很小 |
2.3.4 发展阶段多、开发周期长 |
2.3.5 呈现长期加速发展的趋势 |
2.3.6 对社会影响深远 |
2.4 生物技术企业的特征 |
2.4.1 “科学家+风险资本”模式起步 |
2.4.2 研发活动密集 |
2.4.3 对高层次研发人才需求强烈、围绕科研机构聚集 |
2.4.4 主要资产为智力资产 |
2.4.5 资金需求胃口巨大 |
2.4.6 盈利模式存在特殊性 |
2.5 现代生物技术的产业特征 |
2.5.1 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和高收益并存 |
2.5.2 具有很强的资源依赖性和很高的产业集中度 |
2.5.3 单个产品的垄断性强,整个产业的垄断性差 |
2.5.4 产业覆盖面广,将长期加速发展 |
2.5.5 催生了全新的产业格局和企业形式 |
2.5.6 技术联盟成为产业创新的成功模式 |
2.6 现代生物技术的管理特征 |
2.6.1 高度的不确定性 |
2.6.2 决策阶段多 |
2.6.3 高投入、高风险和高回报并存 |
2.6.4 知识产权管理存在特殊性 |
2.6.5 高度的资源依赖性和产业集聚性 |
2.6.6 顾客转换成本低、网络外部性不明显 |
2.6.7 市场受经济周期波动影响小 |
2.6.8 对研发人才有特殊要求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现代生物技术的评估与选择 |
3.1 引言 |
3.2 情景规划与现代生物技术动态评估 |
3.2.1 现代生物技术评估的思路 |
3.2.2 评估的过程模型 |
3.2.3 案例分析——对我国发展干细胞工程技术的评估 |
3.3 情景规划、实物期权与现代生物技术动态投资决策 |
3.3.1 基本思路 |
3.3.2 情景规划、实物期权的融合 |
3.3.3 情景规划、实物期权在现代生物技术动态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
3.3.4 案例分析 |
3.4 企业现代生物技术选择 |
3.4.1 现代生物技术选择的特殊困难 |
3.4.2 企业现代生物技术选择的影响因素 |
3.4.3 企业现代生物技术选择的原则 |
3.4.4 企业现代生物技术选择动态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生物技术企业发展的特殊思路 |
4.1 引言 |
4.2 生物制药企业的关键成功要素及其演进 |
4.2.1 概述 |
4.2.2 研究设计 |
4.2.3 案例介绍 |
4.2.4 生物制药企业关键成功要素分析 |
4.3 生物制药企业典型发展路径研究 |
4.3.1 研究设计 |
4.3.2 生物制药企业的典型发展路径 |
4.3.3 资金——影响企业发展路径选择的根本因素 |
4.4 现代生物技术研发柔性研究 |
4.4.1 引言 |
4.4.2 研发柔性 |
4.4.3 现代生物技术研发的特点 |
4.4.4 提高和保持现代生物技术研发柔性的途径和措施 |
4.5 技术创新成功中的“导火索事件”与现代生物技术商业化 |
4.5.1 引爆市场应用——技术创新成功中的“导火索事件”概述 |
4.5.2 导火索事件的作用机理 |
4.5.3 发掘和利用导火索事件的思路和要点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生物技术产业的创新模式与集群发展 |
5.1 引言 |
5.2 生物制药创新的两股关键力量 |
5.2.1 概述 |
5.2.2 两股力量的性质 |
5.2.3 生物制药创新中的职能分工 |
5.2.4 两股力量的关系 |
5.3 生物技术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及演进 |
5.3.1 研究设计 |
5.3.2 生物技术产业集群的关键动力要素 |
5.3.3 集群动力机制及演进 |
5.4 生物技术产业集群持续创新网络研究 |
5.4.1 相关研究现状 |
5.4.2 研究设计 |
5.4.3 生物技术产业集群持续创新网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发展现代生物技术的对策建议 |
6.1 对我国生物技术企业的对策建议 |
6.1.1 我国企业现阶段发展现代生物技术的主要思路 |
6.1.2 现阶段我国企业现代生物技术选择的基本思路 |
6.1.3 对我国生物技术企业发展策略的对策建议 |
6.1.4 我国生物技术企业的发展路径设计 |
6.2 对我国生物技术园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
6.2.1 对园区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的对策建议 |
6.2.2 国家层面的对策建议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简历 |
作者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与本文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 |
作者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
(7)天津市重点行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1 本文研究的背景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论述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和论文框架 |
1.5.1 研究内容 |
1.5.2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技术创新基本理论研究 |
2.1 相关概念 |
2.1.1 创新的概念 |
2.1.2 技术创新的概念 |
2.2 技术创新的理论进展 |
2.2.1 国外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进展 |
2.2.2 国内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进展 |
第三章 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
3.1 技术创新模式分类 |
3.2 技术创新模式及比较 |
3.2.1 技术创新模式 |
3.2.2 技术创新模式分析比较 |
3.3 国内外技术创新模式的应用与发展 |
3.3.1 国外技术创新模式的应用与发展 |
3.3.2 国内技术创新模式的应用与发展 |
第四章 天津市典型企业技术创新模式与行业借鉴 |
4.1 行业创新能力评价 |
4.1.1 指标体系构建 |
4.1.2 创新能力的评价与分析 |
4.2 天津市典型企业技术创新模式 |
4.2.1 一汽夏利的技术创新模式(汽车行业) |
4.2.2 渤海化工集团的技术创新模式(化工行业) |
4.2.3 华立达生物工程公司的技术创新模式(生物制药行业) |
4.2.4 天津钢管集团的技术创新模式(冶金行业) |
4.2.5 天津力神公司的技术创新模式(新能源行业)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我国提供电信增值服务的上市公司之比较研究:财务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篇 我国提供电信增值服务的上市公司之比较研究:财务视角 |
1.1 前言 |
1.2 国内电信增值服务行业的发展阶段 |
1.3 公司的竞争策略 |
1.4 公司财务分析 |
1.5 结论 |
第2篇 油气田开采的成本分析-A 油田实例 |
2.1 行业介绍 |
2.2 A 项目介绍 |
2.3 成本数据 |
2.4 成本分析 |
2.5 结论 |
第3篇 数据库营销在软件公司的应用-B 公司中间件产品营销方案 |
3.1 背景介绍 |
3.2 营销目标 |
3.3 战略分析 |
3.4 B 公司目标市场结构和决策力分析 |
3.5 递交报告 |
3.6 项目日程 |
3.7 预算 |
第4篇 中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财务管理分析报告 |
4.1 行业及公司介绍 |
4.2 投资决策分析 |
4.3 融资方式分析 |
4.4 流动资本管理水平及政策 |
4.5 资本结构分析与比较 |
4.6 公司成长评价 |
4.7 公司并购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电信增值服务相关名词解释 |
附录B 运营商颁布的对SP 有影响的政策 |
个人简历 |
(9)中国现代药学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的源起 |
2 课题国内研究现状 |
2.1 药学史研究相关着作 |
2.2 药学史研究文献 |
3 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
4 论文的研究意义 |
5 论文的创新点 |
6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古代药学史概论 |
1 原始社会药物的萌芽 |
2 夏、商、周及春秋时期的药学 |
3 战国、秦汉及三国时期的药学 |
4 两晋、隋唐至五代时期的药学 |
5 宋辽金元时期的药学 |
6 明清(至鸦片战争)时期的药学 |
第三章 近代药学史概论 |
1 近代中药发展概况 |
1.1 药物学的发展 |
1.2 方剂学的成就 |
1.3 旧中国歧视中医药和中医药界的反抗斗争 |
1.4 中医药教育与科研 |
1.5 中医药学术团体与刊物 |
2 近代西药发展概况 |
2.1 西方药学的输入 |
2.2 西药商业的兴起与发展 |
2.3 制药工业的诞生与发展 |
2.4 药事管理制度与药事法规 |
2.5 药学(西药)教育 |
2.6 药学(西药)研究 |
2.7 医药学术团体和医药期刊 |
3 解放军革命根据地的医药卫生工作 |
3.1 中医药工作的开展 |
3.2 医药教育 |
3.3 医药工业 |
3.4 药事管理制度与药事法规 |
第四章 现代药学史研究 |
1 药学事业的发展 |
1.1 中药事业的发展 |
1.2 药品监督管理 |
1.3 制药工业 |
1.4 医药商业 |
1.5 药学教育 |
1.6 医药科技工作 |
1.7 医院药学 |
1.8 药学社会团体 |
1.9 药学书刊与网站 |
1.10 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药学事业的发展 |
2 药学科学研究进展 |
2.1 现代药学史研究 |
2.2 中药研究 |
2.3 药学分科研究进展 |
2.4 药物学研究 |
第五章 结论 |
1 对现代药学史的研究意义重大,有关单位必须加强这方面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出版工作 |
2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宝贵遗产,必须坚决地继承并发扬光大 |
3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药学事业各项改革 |
4 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
5 实施“科教兴药”战略,推动药学事业全面进步 |
6 加强药品监督管理法规体系建设,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
7 加强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中医药的国际影响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表1 |
(10)CSY公司营销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第一章 CSY 公司营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CSY 公司基本情况 |
第二节 CSY 公司营销现状分析 |
第三节 CSY 公司营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二章 CSY 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
第一节 营销环境分析 |
第二节 公司自身优势、劣势分析 |
第三章 CSY 公司产品市场分析 |
第一节 生物制品市场状况分析 |
第二节 消费者消费需求分析 |
第三节 市场竞争分析 |
第四节 市场政策环境分析 |
第四章 CSY 公司营销对策研究 |
第一节 确定CSY 公司发展竞争战略 |
第二节 CSY 公司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
第三节 构建高效的营销管理体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四、国内干扰素市场产销状况(论文参考文献)
- [1]安科生物多元化战略优化研究[D]. 范玉栓. 山东大学, 2019(03)
- [2]德昌县桑产业转型升级与发展路径[D]. 范宇.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3)
- [3]反哺与责任: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研究 ——以人力、财物和技术设备的输出为中心[D]. 谢忠强. 上海大学, 2014(02)
- [4]台湾中药科技发展史研究[D]. 余依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09)
- [5]美国领先生物制药企业的成功要素及其启示[J]. 李天柱,银路,程跃. 管理学报, 2010(09)
- [6]现代生物技术管理的企业策略与集群发展研究[D]. 李天柱. 电子科技大学, 2010(07)
- [7]天津市重点行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D]. 路东良. 天津大学, 2008(09)
- [8]我国提供电信增值服务的上市公司之比较研究:财务视角[D]. 张玉华. 清华大学, 2007(08)
- [9]中国现代药学史研究[D]. 田丽娟. 沈阳药科大学, 2006(04)
- [10]CSY公司营销现状与对策研究[D]. 郭丛辉. 吉林大学, 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