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电脑销售转旺(论文文献综述)
赵忠国[1](2018)在《威盛电子(深圳)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威盛电子(深圳)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工业计算机方案研发设计和销售的技术型公司。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减缓、供给侧改革。在此背景下,工业计算机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行业内公司发展呈现分化态势。为有效应对此外部环境变化,威盛电子(深圳)有限公司需合理利用内部优势、规避内部劣势,本论文为威盛电子(深圳)有限公司进行战略规划,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竞争战略,以实现公司的持续发展。本论文通过理论分析、调查研究、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对威盛电子(深圳)有限公司竞争战略进行了研究。首先,作者对威盛电子(深圳)有限公司的外部环境、内部环境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评价。其次,作者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公司的各种战略选择,然后定性地分析公司的三种竞争战略,并运用定量战略计划矩阵(QSPM)定量地分析了公司的战略。通过以上分析,公司决定选择集中化战略作为公司的竞争战略。公司将采用聚焦细分市场和特定产品的策略,来具体落实集中化战略。最后,作者从人力资源管理、整合提高研发能力、加强生产和品质管控、财务支持和控制及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来为竞争战略的实施提供保障,以确保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良好的企业决策和竞争战略对企业的发展相当重要,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提升企业绩效的基础。制定合适的竞争战略对公司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威盛电子(深圳)有限公司竞争战略问题的研究,为公司的发展提供参考借鉴,同时也希望能为其他工业计算机行业相关公司,在制定和研究自身竞争战略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从而推动工业计算机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阴雅婷[2](2017)在《中国当代品牌文化传播变迁研究 ——基于广告传播的视角(1978-2015)》文中研究表明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许多知名品牌早已成为国家文化的代名词,如苹果、可口可乐、麦当劳、迪士尼等,不仅在美国本地,而且在全球各地源源不断地以各种品牌传播形式输出美国文化价值观。这些世界级品牌通过青春流行文化和多元文化的铸造表现自我,并通过对外传播品牌精神文化,尝试着在这个多元化而又和谐的世界中构建一种国际性的、友好的资本主义乌托邦视野,其完整、成熟的品牌象征性符码已经等同于文化本身。反观中国本土企业,绝大多数一直以来都缺乏品牌文化意识,未能重视品牌文化传播对消费者的影响,对企业长远发展的价值和作用。从1978年至2015年,中国本土品牌文化的传播过程并非是直线式的、跳跃式的,新的发展阶段也不是完全取代之前的发展阶段,而是在某个过渡时期,前后两个阶段互相交错、重叠,并继续在共存并进中此消彼长,最终表现为今天的品牌资产文化呈现、品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态势。虽然中国品牌的核心理念是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由不尽相同的文化价值主导,但在同一个时期,上一时期主导性的品牌文化价值并不会消失,而是与这一时期主导性的品牌文化价值交融化合、共存并进,共同丰富并影响当时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同时,虽然中国当代企业的品牌文化在广告的表现和传播中,于不同时期呈现出不一样的面貌,但是,即使是同一阶段主导性的品牌文化传播也受到多种广告事件和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是该时期政治、经济、媒体、文化等多重因素与关系交互作用的结果,凸显出该阶段的品牌文化传播不同于其他阶段的显着特征。本论文从广告的内容表现与传播、广告的消费文化表现、广告的艺术审美表现三个角度,观察1978年~2015年中国品牌文化传播变迁的轨迹与规律,考察品牌文化对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价值取向产生的影响,促使中国企业反思自身的品牌营销策略与品牌国际化道路。经过梳理发现,20世纪80年代,外商品牌的涌入唤醒了中国企业的品牌意识,中国本土品牌文化整体上处于品牌符号文化的传播阶段;20世纪90年代,虽然过度的商业化、功利化追求,使相当多的本土企业一度忽视了品牌理念文化的建设,但是在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用下,中国本土企业的品牌文化逐渐进入到品牌附加价值文化的传播阶段,21世纪初至今,在企业并购重组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品牌资产问题,逐步意识到品牌这一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的重要地位,于是,中国本土企业的品牌文化进一步迈向品牌资产文化呈现,以及数字化媒体环境下的品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阶段。从整体上看,中国本土企业的品牌文化传播呈现出现代化、多元化和美学化的特征和趋势,企业和消费者的品牌文化意识也在不断发展成熟。
曾嵘[3](2015)在《M公司在变革环境下的渠道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渠道营销作为企业广泛采用的营销模式,在企业的营销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正确的渠道策略对降低企业成本和提高企业生产力有重要意义,是企业营销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IT行业内的传统软、硬件产品公司普遍以渠道营销为主要的营销模式。然而,当前的IT行业正面临以“云服务”和“移动互联”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新,加上源自该行业的“互联网思维”对业务模式创新的影响,引发全行业的深刻变革。本文以处于变革环境中的IT行业领先企业-M公司的渠道策略为研究对象,首先从客户细分与整体渠道策略、渠道分类、渠道管理等方面对其渠道体系和管理策略做了分析;然后在对变革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沿着变革对渠道行为的影响,渠道行为变化对渠道关系的影响,渠道关系变化对渠道管理的影响这条线索分析总结了变革对M公司渠道策略的影响;继而对M公司在变革环境下的渠道策略提出解决方案,从渠道结构、管理方式、内部资源等方面做出具体的调整建议;最后从渠道治理策略的角度对变革策略做了进一步的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认为,本轮发生在IT行业内的变革,对渠道营销策略影响的本质是渠道关系的改变,变革的方向是渠道治理机制的变革。M公司在变革环境下的主要策略是:调整原来的管理型渠道组织形式到新的所谓“管家型”渠道组织形式,从主要依靠基于企业优势的单边治理机制过渡到“整合的”基于权力对等的双边治理机制,即综合使用契约型双边治理机制和规范型双边治理机制,加上部分的基于企业优势的单边治理机制。本文的创新之处,是在庄贵军提出的基于渠道组织形式进行渠道治理策略选择的模型上,通过增加一个交易治理的“关系维度”,定义了新的渠道组织形式与治理机制。这种新的渠道组织形式被命名为“管家型”渠道组织形式,或者管家型垂直营销系统,其特点可以简述为:产权独立、部分使用权威机制、激励机制极高、重视渠道间的关系管理。这种新的治理机制可以代表在寡头市场中的领导企业面临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在渠道管理上可以采取的新的方式。
樊阳旭[4](2012)在《成都移动3G新业务营销策略设计及优化》文中提出随着2009年中国政府3G牌照的发放,通信行业竞争环境已发生深刻变化。成都的移动通信市场已从移动公司一枝独秀转变为三足鼎立,成都移动的市场份额被竞争对手大幅蚕食,同时3G新业务也在迅猛发展,移动互联网成为主宰业务。面对严峻的竞争形势,成都移动作为曾经的成都地区通信行业领先者,应如何迎接各种挑战,提升自身核心能力,做好新业务营销长远竞争准备,是摆在成都移动新业务营销人面前的一大难题。本文运用营销、管理学知识,阐述了电信行业发展现状和融合趋势,对电信行业3G发牌后各电信运营商运营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判断现阶段成都移动3G新业务营销的地位、问题,明确新业务营销目标、竞争核心要素、竞争战略。指出移动互联网是3G新业务竞争核心,成都移动必须围绕这一核心开展新业务营销工作,并通过对成都移动移动互联网营销能力SWOT分析,指出成都移动目前在移动互联网营销的优劣之处。通过分析移动互联网客户的消费特点、发展特性并借鉴国外运营商3G新业务营销的成功案例,总结出以客户为中心、注重客户感知、注重与客户的双向沟通,提供便利的服务与销售渠道是发展好移动互联网业务的核心要素,并与4C营销理论相吻合。因此提出‘以移动互联网为发展核心,将4C与4P营销理论相结合来优化成都移动新业务营销组合策略’的营销战略,并以此指导对成都移动新业务营销的市场细分、产品、渠道、终端、服务策略细致分析、设计。最后还以手机阅读为例进行专门的营销策略实施提出方案。此项研究力图帮助公司管理层用未来管理现在,用现在确保未来,深刻把握通信行业的发展与变革,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目标,提升新业务营销核心竞争能力,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本文从3G制式差别、通信行业竞争环境分析入手,分析TD给中国移动带来的影响。运用SWOT分析法、案例法、4P、4C营销理论理论等多种手段对成都移动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竞争战略进行研究,为企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洪安[5](2011)在《上海福克斯波罗有限公司售后服务营销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家的能源政策调整,新建火力发电厂的数量在不断减少,作为发电厂的主要配套设备的DCS控制系统,如何摆脱日趋萎缩的电力市场和残酷的价格竞争从而使企业立不败之地成为关键。开拓售后服务营销,提高企业的销售额和利润成为未来发电设备供应商的选择。本文在探讨与售后服务营销相关理论基础上,以上海福克斯波罗有限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对上海福克斯波罗有限公司所在行业特点、以及现有售后服务营销状况的全面分析。通过对上海福克斯波罗有限公司售后服务营销的案例分析,探讨了售后服务营销的人员、产品、营销方案等具体实践问题,提出了上海福克斯波罗有限公司成立独立售后营销部门的具体方案;并对发电行业电力设备供应商售后服务营销体系问题进行了总结,指出售后服务营销不仅可以为企业带来利润,而且可以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为企业的品牌建设和市场竞争提供有力的支持。本文研究的意义在帮助上海福克斯波罗有限公司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改善上海福克斯波罗有限公司销售结构,提高公司利润,同时为同类型企业在售后服务方面提供借鉴。
姜承秀[6](2010)在《中韩知识产权领域的反垄断规制比较研究 ——以微软反垄断案为视角》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反垄断法将在中国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在这个过程中,反垄断法与知识产权法之间的关系也必将越来越受到重视。根据中国学者的论述,知识产权在形式、微观和静态上表现为一种合法的垄断权,而这一合法垄断有助于实现知识产权的最基本目标,即激励创新,但知识产权在本质、宏观和动态上却又体现为对竞争的促进,这两者貌似矛盾,实则统一。因此,知识产权做为一种合法的垄断,在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一方面要通过知识产权法等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鼓励创新;另一方面,针对垄断企业滥用知识产权的行为必须要通过反垄断法等对其进行限制,保护竞争。既要保护知识产权的合法垄断,又要规制知识产权因过分垄断产生的滥用,如何调整或平衡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中国反垄断法目前和将来要面对的一个重大的法律问题。微软的反垄断案可以说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具有影响的知识产权领域的反垄断案件。美国、欧盟、日本都积累了相关的法律经验。微软公司是知识经济时代具有代表性的巨型软件公司。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针对微软公司在世界范围内对PC操作系统发放许可的权利构成了在相关市场的垄断;将相关应用软件与视窗操作系统捆绑销售;与康柏、美国在线、苹果公司等主要供应商之间的排他性交易安排构成纵向限制;剥夺网景公司在世界浏览器市场的供货机会等一系列反竞争行为,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等均对其提出了多项反垄断指控,这就是着名的“微软垄断案”。微软公司被主要指责的一项行为即其通过捆绑销售,把它在视窗操作系统市场上的垄断地位通过一种类似杠杆的作用,辐射到了计算机的其他软件市场上,即那些被搭售商品的市场上。做为反垄断法体系与中国类似的韩国,同样针对微软的垄断行为做出了处罚,积累了一些法律上的经验,在韩国,经过4年的调查,2005年12月7日,韩国公正交易委员会最终裁定微软公司将多媒体播放器和即时通信软件MSN与windows操作系统捆绑销售的做法违反了市场公平竞争原则,判令微软缴纳330亿韩元的罚款,同时要求微软从视窗操作系统中删除相关软件。在中国的《反垄断法》出台之后,已经有个人向中国的反垄断执法机构提出了针对微软的反垄断审查,可以预见的是在不久的将来,针对微软等跨国企业的知识产权反垄断诉讼在中国将逐渐增多。本文试图通过对韩国公正交易委员会的该项决定的分析,同时比较美国和欧盟对“微软垄断案”的相关判决,论述微软垄断案中涉及到的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分析比较中、韩两国在知识产权反垄断领域的相关法律问题,揭示知识产权保护和维护市场竞争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他们的经验给予中国的启示。本文的论述站在中韩反垄断法的层面审视两国知识产权领域的反垄断规制。本文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章“微软反垄断案的基本概况和现实意义”。论述了微软反垄断案在美国、欧盟、韩国以及中国的基本情况,微软反垄断案在美国、欧盟、韩国和中国的法律实践各不一样,都有自己的特点。通过对这四个国家和地区微软反垄断案整个过程的基本介绍,试图说明在新经济时代,知识产权保护的反垄断限制是一个必然产生的问题,微软反垄断案的意义就在于揭示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合法垄断如何限制的问题。第二章“知识产权与反垄断的基本关系及原理”。本章从基本法律原理出发论述了知识产权滥用与反垄断规制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新经济条件下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反垄断规制,为下文的讨论奠定理论上的基础。第三章“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知识产权领域反垄断规制的比较”。知识产权领域的反垄断规制做为一个国际性的问题,比较各国在此领域的立法和司法实践显得尤为重要。比较可以加深我们对问题的认识。通过对美国、欧盟、日本以及相关国际组织对知识产权领域反垄断规制的立法和实践,让我们对这个问题有一个全面的视角。第四章“中韩知识产权反垄断规制的立法比较”。本章从立法的角度讨论了中韩知识产权领域的反垄断立法,但是由于中韩两国在这方面的专门立法都比较少,因此主要还是论述中韩两国反垄断立法的比较。第五章“中韩知识产权反垄断实施机制的比较”。通过对中韩两国在反垄断执法机构和反垄断调查执法程序上的比较,论述了针对知识产权反垄断规制两国的不同实施机制的特点。特别是对韩国较为成熟且经过实践检验的经验介绍,为中国知识产权领域的反垄断调查和执法提供一些借鉴。第六章“中国知识产权领域反垄断规制的完善”。通过对韩国知识产权领域反垄断规制的经验总结,结合中国的现况,提出了完善中国知识产权领域反垄断规制的一些建议。综上,本文通过对美国微软反垄断案的介绍,结合韩国微软反垄断案的具体情况,在综合分析世界主要国家微软反垄断案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相关国家和地区知识产权领域的反垄断立法规制。同时,本文重点比较了中韩两国在反垄断立法、反垄断法实施,尤其是知识产权领域的反垄断规制问题,通过对韩国反垄断法,特别是韩国知识产权领域反垄断规制的研究,对比了中国反垄断法以及知识产权领域反垄断规制的现状,论述了中国可以在知识产权反垄断领域可以借鉴的韩国的相关经验和做法,从而更好的完善中国知识产权领域的反垄断制度。
向前[7](2008)在《中国环境下PC企业在线销售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国外企业普遍采用了网络在线销售。PC行业中的戴尔公司就凭借在线销售电子商务方式在北美市场取得过辉煌的市场地位。随着中国的电子商务环境不断得到改善,中国PC企业也越来越多的采用在线销售。但是在中国市场环境下,PC企业采用这种新颖的电子商务手段时也遇到了很多问题。戴尔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已经有十年时间,我们将戴尔中国公司在线销售PC的过程划分成如下四个主要阶段:适应期、发展期、调整期、完善期。通过这四个阶段里典型事件的描述和介绍,我们可以看到戴尔公司在线销售在中国市场环境下的演绎及发展过程。本文通过对戴尔中国公司在线销售的个案研究,以及对戴尔公司在中国市场环境下出现的水土不服现象进行了讨论和分析。总结了中国环境下企业在线销售PC的一般规律,得出了如下五条PC企业在线销售的结论:(1)供应链系统的“虚拟化”管理;(2)打造客户综合服务和支持平台;(3)线下渠道配合在线销售;(4)建立高效能的电子商务平台;(5)充分利用网络在线营销工具。本篇论文通过思辩的方式,对戴尔公司在中国市场环境下实践在线销售的成功与失败案例进行探讨。总结了中国环境下PC企业运用在线销售的一般规律,构建了中国环境下PC企业实现在线销售的模式。
潘鹏[8](2008)在《我国小型电脑维修企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首先概述了我国电脑维修行业发展现状、所处发展阶段;我国小型电脑维修企业的界定,然后,针对我国小型电脑维修企业现状,以企业战略管理模型为主线,论述小型电脑维修企业实施企业战略管理的五项任务和三个阶段。文中对小型电脑维修企业制定战略管理的外部宏观环境进行分析;使用迈克尔·波特行业五种基本竞争力量模型对我国电脑维修行业竞争结构分析;对小型电脑维修企业内部环境中主要资源能力进行分析;对小型电脑维修企业如何确定企业使命、企业战略目标,提供方法和建议;采用SWOT组合分析法对小型电脑维修企业战略选择进行分析,提出了适合小型电脑维修企业发展的战略;对小型电脑维修企业如何实施、评价、控制企业战略的程序、方法、注意事项等也进行了探索。本论文针对小型电脑维修企业现状而作,试图为小型电脑维修企业实施战略管理提供建议和参考,帮助小型电脑维修企业寻找新的发展优势,以促进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健康发展。
谢亨华[9](2006)在《反垄断法中掠夺性定价的规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研究的主题为反垄断法中掠夺性定价的规制。掠夺性定价作为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范型之一为反垄断法所规制,由于掠夺性定价行为与正常的价格竞争行为极为相似,就是否应当规制或者应当如何规制问题,均有很大争议。本文运用经济分析、实证分析、比较分析和价值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掠夺性定价行为进行了界定,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掠夺性定价的检验规则。全文共分六个部分。在导言部分,概要性回顾竞争的基本理论、掠夺性定价的产生背景、在实践中掠夺性定价行为规制的困境以及研究该问题的现实意义。在第一章,简单回顾掠夺性定价的相关理论,这些理论集中于两大问题:(1)反垄断法是否应当对掠夺性定价进行规制?(2)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则应当如何进行规制?就前者而言,哈佛学派认为,由于存在进入壁垒,支配地位企业完全有可能通过掠夺性定价行为实现垄断,因而必须对掠夺性定价行为进行规制;与之相反,芝加哥学派则认为掠夺性定价策略是非理性的和罕见的,不符合企业的长期利润最大化目标,支配地位企业并不存在可信的垄断动机,而且,被掠夺者和消费者对掠夺予以成功抵制的可能性、掠夺威胁的不可信等诸多因素会导致抵消掠夺性定价策略的效果,故掠夺性定价策略获利的可能性极小;由于芝加哥学派的掠夺非理性模型建立在完全信息和对称信息的基础上,后芝加哥学派则从这一角度对芝加哥学派观点进行清算,后芝加哥学派通过引入信息不对称——单边或双边不对称,利用博弈论方法来研究掠夺性定价这一企业的非合作策略行为,认为在信息不对称或者企业承受暂时性损失的能力不同的情况下,掠夺性定价是完全可能的,是企业的理性行为。比较而言,后芝加哥学派所坚持的不完全信息假定更符合经济行为的实际状况,能够更能令人信服地解释所涉企业的动机或行为。自阿里达和特纳1975年发表的关于掠夺性定价的经典论文开始,经济学者和法律学者从基于各自选择的理论模型、对市场特性的经验推测、法律的可实施性等不同视角,设计出大量的检验规则,形成所谓“以成本为基础的学派”、“结构过滤学派”、“无规则学派”、“博弈论学派”之分,迄今仍未达成共识。在第二章,集中考察部分国家、地区有关掠夺性定价的立法和司法实践,包括美国法、欧盟法和我国法。美国作为反垄断法的发源地,有着反对掠夺性定价行为的最长历史和最为丰富的案例,对掠夺性定价的处理标准随同反垄断整体政策的变化而变化:1975年以前主要适用意图检验标准,1975年至80年代中期主
刘志芳[10](2004)在《日本信息产业发展评价》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人类将全面走向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开始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日本作为一个科技大国,也早已认识到了信息产业的重要性,并希望通过信息产业的发展带动整个日本经济的复苏,因此对日本信息产业问题的研究无疑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本文从结构上共分为三部分:第一章总论为第一部分,重点考察了日本信息产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对日本信息产业的概况进行了总体描述。从第二章到第五章为全书的主体部分,对日本信息产业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评价,具体包括第二章信息设备制造业(本章以计算机产业为代表);第三章信息服务业;第四章数据库产业;第五章电信产业;第六章电子商务(由于电子商务与信息产业密切相关,既包含信息技术产业的内容,又包含了信息服务业的内容,所以单独列为一章)。第三部分是第七章日本信息产业的总体评价,分别从日本信息产业的发展机制、自身结构以及相关政策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
二、个人电脑销售转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个人电脑销售转旺(论文提纲范文)
(1)威盛电子(深圳)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研究内容与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二、理论综述 |
(一)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 |
(二)战略管理主要研究工具 |
三、威盛电子外部环境分析 |
(一)宏观环境分析 |
(二)行业环境分析 |
(三)竞争对手分析 |
(四)外部因素评价 |
四、威盛电子内部环境分析 |
(一)资源分析 |
(二)能力分析 |
(三)内部因素评价 |
五、威盛电子竞争战略制定 |
(一)SWOT分析 |
(二)竞争战略可行性分析 |
(三)竞争战略选择 |
六、威盛电子竞争战略实施 |
(一)竞争战略的实施措施 |
(二)竞争战略的实施保障 |
七、结论与展望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内外部关键因素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中国当代品牌文化传播变迁研究 ——基于广告传播的视角(1978-201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问题的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理论与相关研究 |
一、相关理论 |
二、相关研究 |
第三节 解决的主要问题 |
一、品牌文化核心概念的界定 |
二、中国当代品牌文化传播变迁的历史分期 |
三、中国当代品牌文化传播变迁的相关问题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论文的基本框架 |
一、采取的研究方法 |
二、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一章 品牌的文化本质 |
第一节 品牌与文化 |
一、品牌的文化内涵 |
二、品牌是商品的文化符号 |
三、品牌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资本 |
四、品牌文化资本对经济资本的还原 |
第二节 品牌文化的"无意识"自然发展 |
一、品牌符号的文化雏形 |
二、品牌文化传播的主要形式——商业广告的恢复 |
三、本土品牌文化的"无意识"生长 |
第二章 商品经济下的品牌符号文化孕育 |
第一节 品牌符号文化产生的社会背景 |
一、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调整与社会变化 |
二、社会转型期的文化思潮 |
第二节 品牌符号文化的构建与传播 |
一、企业初具品牌符号文化意识 |
二、品牌符号文化保护意识不足 |
三、品牌符号文化的传播 |
四、CI——系统化的品牌形象文化战略 |
五、品牌文化传播方式的跨越式发展 |
第三节 品牌审美消费文化的萌发 |
一、品牌符号文化的传统艺术性 |
二、广告视觉文化符号揭起品牌之路 |
三、品牌文化表现形式的艺术化 |
第四节 感性诉求:品牌文化的情感构建 |
一、品牌文化物质层面的情感构筑 |
二、品牌理念文化的感性诉求 |
第三章 名牌战略下的品牌理念文化匮乏 |
第一节 新时期的名牌战略 |
一、名牌战略兴起的社会背景 |
二、政府推动下的"名牌工程" |
第二节 名牌战略下品牌文化的空心化传播 |
一、品牌文化的核心——理念文化的缺失 |
二、企业的品牌理念意识淡薄 |
三、品牌文化的规范化传播 |
第三节 本土品牌广告中初现的理念文化 |
一、传承民族文化——食品饮料类广告 |
二、传播现代品牌理念——美容与个人护理用品类广告 |
三、以情感文化定位——家用电器类广告 |
四、突出品牌物质文化——交通品类广告 |
五、以理性文化诉求实现差异化——药品及保健品类广告 |
六、传导新型企业文化理念——企业形象类广告 |
第四章 市场经济下的品牌附加价值文化凸显 |
第一节 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品牌文化传播 |
一、消费者品牌文化意识增强 |
二、品牌附加价值文化的"攻心战" |
第二节 品牌附加值文化中的消费主义色彩 |
一、消费主义文化的品牌传播 |
二、品牌中的消费主义文化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
第三节 品牌文化定位实现品牌差异化 |
一、从"心"出发的品牌文化定位 |
二、品牌文化定位的价值诉求 |
第四节 品牌文化传播的窄化与扭曲 |
一、广告文化表现的"双重扭曲" |
二、品牌文化传播的民族精神与平民意识 |
三、广告生产的身体文化符号 |
第五章 经济全球化下的品牌资产文化呈现 |
第一节 品牌资产文化的建构 |
一、顾客资产驱动品牌资产 |
二、由浅入深的品牌资产文化建构 |
第二节 品牌资产文化的传播 |
一、品牌资产文化的国际化传播 |
二、品牌资产文化的复合式呈现 |
第三节 广告文化价值观体现品牌资产文化 |
一、广告价值诉求体现品牌理念 |
二、西方现代文化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 |
三、外商与本土品牌广告中所呈现的文化价值观比较 |
四、中国本土品牌资产文化日趋多元化 |
第六章 数字化时代下的品牌文化多元化发展 |
第一节 数字媒体环境下品牌文化多元化传播 |
一、品牌事件导入品牌认知 |
二、品牌体验构建品牌文化 |
三、病毒式营销传播品牌文化 |
四、整合品牌传播提升品牌价值 |
五、品牌忠诚:品牌资产文化的核心与体现 |
第二节 品牌审美文化的数字化协同共建 |
一、广告审美提升品牌传播效果 |
二、企业与消费者协同共建审美理想 |
三、消费者积极的品牌态度驱动品牌忠诚 |
第三节 品牌文化传播场域中的多元权力关系 |
一、经济力量对"品牌文化传播"的构筑 |
二、大众媒体对"品牌文化"的广泛传播 |
三、政策法规对"品牌文化传播"的规范 |
四、西方消费文化对"品牌文化传播"的推动 |
结论 |
第一节 研究的主要发现 |
一、中国当代品牌文化传播变迁的轨迹与规律 |
二、中国当代品牌文化传播变迁的影响因素与特征 |
三、品牌文化传播的价值实现 |
四、品牌文化传播的战略启示 |
第二节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的不足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3)M公司在变革环境下的渠道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研究背景与意义概述 |
1.1.2 M公司背景介绍 |
1.1.3 变革的环境 |
1.2 研究目标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M公司当前渠道策略及管理体系 |
2.1 客户细分及整体渠道策略 |
2.1.1 从产品视角分析 |
2.1.2 从客户视角分析 |
2.1.3 整体渠道策略与特点 |
2.2 渠道分类 |
2.3 渠道管理方式 |
2.3.1 奖励与惩罚机制 |
2.3.2 渠道管理机构 |
2.4 主要管理指标 |
2.5 渠道绩效管理 |
2.6 问题的提出 |
第三章 当前IT行业的变革 |
3.1 技术变革 |
3.2 业务模式与营销思路变革 |
3.3 对IT行业内公司的影响 |
第四章 变革对M公司渠道业务的影响 |
4.1 渠道行为的变化 |
4.2 渠道关系的变化 |
4.3 对渠道结构的影响 |
4.4 对渠道管理的影响 |
第五章 新形势下的对策研究 |
5.1 面临的问题总结 |
5.2 新形势下的对策 |
5.2.1 更新渠道结构 |
5.2.2 更新管理方式 |
5.2.3 内部资源重整 |
5.3 渠道治理策略的创新 |
5.3.1 渠道组织形式与渠道治理的关系 |
5.3.2 交易治理“四维度” |
5.3.3 新型渠道组织形式与渠道治理策略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成都移动3G新业务营销策略设计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
第二章 3G 制式比较及 3G 牌照发放影响分析 |
2.1 移动通信技术进化的历史 |
2.1.1 移动通信系统演进历史图 |
2.1.2 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1G)简述 |
2.1.3 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2G)简述 |
2.1.4 2.5 代移动通信技术(2.5G)简述 |
2.1.5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简述 |
2.2 三种 3G 标准来源简述及优劣比较 |
2.2.1 CDMA2000 制式来源 |
2.2.2 WCDMA 制式来源 |
2.2.3 TD 制式来源 |
2.2.4 三种制式技术比较 |
2.2.5 TD 制式技术优劣分析小结 |
2.3 3G 牌照发放重大事件回顾 |
2.3.1 正式发放 3G 牌照 |
2.3.2 三家运营商推出各自 3G 品牌 |
2.4 发放 3G 牌照对运营商带来的影响分析 |
2.4.1 技术影响分析 |
2.4.2 产业链影响分析 |
2.4.3 不对称管理政策影响分析 |
2.5 3G 牌照发放前后运营商运营格局变化简析 |
2.5.1 3G 牌照发放前通信运营商运营格局简述 |
2.5.2 3G 牌照发放后运营商不同竞争策略及运营格局分析 |
2.6 新业务演进史及 3G 重点新业务简析 |
2.6.1 新业务概念及相关术语简述 |
2.6.2 移动新业务发展演进史 |
2.6.3 部分 3G 特色新业务简介 |
2.6.4 3G 时代最受欢迎业务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成都移动新业务营销发展史回顾及营销策略分析 |
3.1 成都移动新业务发展的历程简述 |
3.1.1 营销机构设置的变化 |
3.1.2 营销发展历程简述 |
3.2 成都移动现阶段新业务营销策略简析 |
3.2.1 新业务营销背景 |
3.2.2 整体营销策略简介 |
3.3 成都移动新业务渠道组合现状阐述及优劣简析 |
3.3.1 成都移动新业务营销渠道体系简介 |
3.3.2 实体渠道分层分级管理模式简介 |
3.3.3 各级代理商基本情况及新业务营销特点简析 |
3.3.4 社会代理渠道新业务专项激励政策简介 |
3.3.5 线上渠道简介及效能分析 |
3.3.6 直销渠道情况简介及效能分析 |
3.3.7 各渠道作用分析小结 |
3.4 促销策略阐述及效能简析 |
3.4.1 体验促销 |
3.4.2 事件促销 |
3.4.3 实物促销 |
3.4.4 节假日促销 |
3.4.5 业务组合促销 |
3.5 整体营销策略优劣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3G 时代成都移动新业务营销竞争环境变化分析 |
4.1 整体环境发生变化 |
4.2 竞争对手新业务产品、营销实力明显增强 |
4.2.1 技术领先优势分析 |
4.2.2 竞争对手终端优势分析 |
4.3 3G 业务飞速发展带来的产业链变化分析 |
4.3.1 短信业务逐渐没落 |
4.3.2 移动互联网业务已成为发展最迅猛的 3G 业务 |
4.4 客户需求、消费习惯发生较大变化 |
4.5 内部环境变化分析 |
4.5.1 整体 3G 用户市场竞争受挫、新业务重要性急剧提升 |
4.5.2 实体渠道不能满足新的竞争形势 |
4.5.3 内部监管日趋严厉 |
4.6 内外竞争环境变化分析影响小结 |
4.7 成都移动的移动互联网业务营销 SWOT 分析 |
4.7.1 优势分析 |
4.7.2 劣势分析 |
4.7.3 机遇分析 |
4.7.4 威胁分析 |
4.7.5 SOWT 分析结论及对策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成都移动新业务营销策略的设计 |
5.1 以移动互联网为核心产品进行营销策略设计 |
5.2 移动互联网客户消费特点分析 |
5.2.1 消费人群基本特点阐述 |
5.2.2 业务偏好比例 |
5.2.3 消费行为特征分析 |
5.3 国外运营商成功案例简析 |
5.3.1 英国电信成功经验--以客户为中心的渠道策略 |
5.3.2 NTTdocOM—以客户为中心的 Easy-to-use 策略 |
5.4 影响移动互联网业务客户感知因素分析 |
5.5 4C 理论与关键因素契合度分析 |
5.5.1 4C 定义、特点阐述 |
5.5.2 4C 与 4P 的关系分析 |
5.5.3 4C 理论对于新业务营销重要性的分析 |
5.6 成都移动新业务营销策略制定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成都移动营销策略具体优化建议 |
6.1 更加精细化的市场细分策略 |
6.1.1 旧市场细分策略问题分析 |
6.1.2 新的市场细分策略 |
6.1.3 根据客户细分采取的差异化营销策略 |
6.2 以满足客户真实需求为目的的产品策略 |
6.2.1 客户移动互联网需求分析 |
6.2.2 原有产品策略缺陷分析 |
6.2.3 新的产品策略 |
6.3 兼顾客户、企业利益的价格策略 |
6.3.1 原价格策略缺陷分析 |
6.3.2 新的价格策略制定 |
6.4 构建均衡、便利、快捷的渠道 |
6.4.1 传统渠道问题分析 |
6.4.2 新渠道策略设计 |
6.5 以提高 TD 智能终端覆盖率的终端策略设计 |
6.5.1 现有终端模式问题分析 |
6.5.2 新终端策略设计 |
6.6 实施以沟通力为导向的服务、促销策略 |
6.6.1 沟通在新业务营销中的作用分析 |
6.6.2 售前的营销、服务策略 |
6.6.3 售中的营销、服务策略 |
6.6.4 售后营销、服务策略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的主要贡献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上海福克斯波罗有限公司售后服务营销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售后服务营销的理论综述 |
2.1 售后服务理论 |
2.1.1 售后服务概念 |
2.1.2 售后服务特征 |
2.1.3 售后服务带来的“二次销售” |
2.2 客户关系管理----售后服务营销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客户关系管理理论渊源 |
2.2.2 客户关系管理(CRM)的定义 |
2.2.3 客户关系管理产生的动因研究 |
2.2.4 客户关系管理的流程研究 |
2.2.5 客户关系管理营销策略 |
2.3 忠诚度与经济效应的研究 |
2.3.1 企业忠诚的三要素 |
2.3.2 忠诚度与企业的经济效应 |
第3章 DCS控制系统产品特点及应用行业概况 |
3.1 火力发电行业特征与DCS控制系统特点 |
3.1.1 火力发电行业特征 |
3.1.2 火电行业DCS控制系统的特点 |
3.2 DCS控制系统行业售后服务营销现状 |
3.2.1 DCS控制系统行业竞争情况 |
3.2.2 DCS控制系统行业售后服务营销 |
第4章 上海福克斯波罗有限公司概况及其售后服务研究 |
4.1 上海福克斯波罗有限公司概况 |
4.1.1 上海福克斯波罗有限公司简介 |
4.1.2 上海福克斯波罗有限公司产品路线 |
4.1.3 上海福克斯波罗有限公司国内用户情况 |
4.2 上海福克斯波罗公司售后服务营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2.1 无专职的售后服务营销队伍 |
4.2.2 用户的信息不全面 |
4.2.3 售后服务营销人员专业水平不高 |
4.2.4 售后产品不合理 |
4.2.5 缺泛售后服务考核机制 |
4.3 上海福克斯波罗有限公司售后服务营销额及经验 |
4.3.1 售后服务营销的现状 |
4.3.2 成功的市场营销经验 |
4.4 上海福克斯波罗有限公司售后服务营销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5章 上海福克斯波罗有限公司售后服务营销体系的构建 |
5.1 上海福克斯波罗有限公司售后服务营销部门成立的动因 |
5.1.1 外部需求 |
5.1.2 企业战略及发展需要 |
5.2 增长型决策模型理论 |
5.2.1 增长型决策模型 |
5.2.2 增长途径模型 |
5.3 上海福克斯波罗有限公司售后服务营销部门成立的决策分析依据 |
5.3.1 外部环境机会 |
5.3.2 内部优势 |
5.4 上海福克斯波罗有限公司售后服务营销部门改进措施 |
5.4.1 完善营销队伍及加强人员培训 |
5.4.2 建立全面用户信息系统 |
5.4.3 丰富售后产品系列 |
5.4.4 完善售后服务考核 |
5.4.5 加强部门协调 |
5.5 上海福克斯波罗有限公司售后服务营销策略 |
第6章 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卷内备考表 |
(6)中韩知识产权领域的反垄断规制比较研究 ——以微软反垄断案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二、主要研究内容 |
三、逻辑框架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微软反垄断案的基本概况和现实意义 |
第一节 美国的微软反垄断案 |
一、案件背景 |
二、"世纪审判" |
三、案件焦点 |
第二节 欧盟的微软反垄断案 |
第三节 韩国的微软反垄断案 |
第四节 中国的微软反垄断案概况 |
第五节 微软反垄断案的现实意义 |
第二章 知识产权与反垄断的基本关系及原理 |
第一节 知识产权的滥用与反垄断规制 |
一、知识产权滥用的具体情形 |
二、立法对知识产权滥用的规制 |
第二节 新经济条件下的知识产权反垄断规制 |
一、新经济条件下的反垄断法的发展 |
二、新经济条件下的知识产权保护与反垄断规制 |
第三章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知识产权领域反垄断规制的比较 |
第一节 美国知识产权领域的反垄断规制 |
一、美国的反垄断立法体系 |
二、知识产权领域的反垄断法律实践 |
第二节 欧盟知识产权领域的反垄断规制 |
一、欧盟反垄断立法的基本情况 |
二、知识产权领域的反垄断规定 |
第三节 日本知识产权领域的反垄断规制 |
一、日本反垄断法的基本情况 |
二、日本知识产权领域的反垄断规制 |
第四节 国际知识产权领域垄断行为的规制 |
一、国际反垄断领域的相关法律制度 |
二、知识产权领域的国际反垄断法律规制 |
第四章 中韩知识产权反垄断规制的立法比较 |
第一节 中国知识产权反垄断立法体系 |
第二节 韩国知识产权反垄断法立法体系 |
一、韩国反垄断规制的发展历史 |
二、韩国《规制垄断法》的目的 |
三、韩国《规制垄断法》上的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
四、韩国知识产权方面的反垄断立法情况 |
第三节 中韩知识产权领域反垄断立法对比 |
第五章 中韩知识产权反垄断实施机制的比较 |
第一节 中韩反垄断执法机构比较 |
一、中国的反垄断执法机构 |
二、韩国的反垄断执法机构 |
第二节 中韩反垄断调查程序比较 |
一、中国的反垄断调查程序 |
二、韩国的反垄断调查程序 |
第六章 中国知识产权领域反垄断规制的完善 |
第一节 知识产权反垄断规制的理念 |
一、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价值的统一与协调 |
二、知识产权反垄断规制的原则 |
第二节 韩国知识产权反垄断规制经验的启示 |
附件一:图表目录 |
附件二:《关于不当行使知识产权的审查指南》(翻译材料)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7)中国环境下PC企业在线销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3 文献回顾 |
2 PC 在线销售的背景 |
2.1 国内外电子商务发展状况 |
2.2 中国物流信息化应用 |
2.3 中国电子商务环境 |
3 戴尔在线销售在中国的发展过程 |
3.1 戴尔公司在中国发展的主要阶段 |
3.2 适应期阶段特点 |
3.3 发展期阶段特点 |
3.4 调整期阶段特点 |
3.5 完善期阶段特点 |
4 戴尔中国公司的案例讨论 |
4.1 适应期若干问题 |
4.2 发展期若干问题 |
4.3 调整期若干问题 |
4.4 完善期若干问题 |
5 中国环境下PC 企业在线销售规律 |
5.1 供应链系统的“虚拟化”管理 |
5.2 打造客户综合服务支持平台 |
5.3 线下渠道配合在线销售 |
5.4 建立高效能的电子商务平台 |
5.5 充分利用网络在线营销工具 |
6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我国小型电脑维修企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和思路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思路 |
1.3.3 研究的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小型电脑维修企业的概述 |
2.1.1 小型电脑维修企业的含义 |
2.1.2 小型电脑维修企业的特征 |
2.1.3 小型电脑维修企业的重要性 |
2.2 小型电脑维修企业战略管理的概述 |
2.2.1 小型电脑维修企业战略管理的含义 |
2.2.2 小型电脑维修企业战略管理的特征 |
2.2.3 小型电脑维修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性 |
第三章 我国小型电脑维修企业的战略环境分析 |
3.1 我国电脑维修行业概况及发展趋势 |
3.1.1 我国电脑维修行业概括 |
3.1.2 我国电脑行业发展趋势 |
3.2 我国小型电脑维修企业的宏观环境分析 |
3.2.1 我国小型电脑维修企业的经济环境分析 |
3.2.2 我国小型电脑维修企业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3.2.3 我国小型电脑维修企业社会环境分析 |
3.2.4 我国电脑维修企业技术环境分析 |
3.3 现有竞争者分析 |
3.3.1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分析 |
3.3.2 供应商力量分析 |
3.3.3 购买者力量分析 |
3.4 小型电脑维修企业的内部环境分析 |
3.4.1 我国小型电脑维修企业的销售能力分析 |
3.4.2 我国小型电脑维修企业的技术能力分析 |
3.4.3 我国小型电脑维修企业的管理能力分析 |
3.4.4 我国小型电脑维修企业的人力资源能力分析 |
第四章 我国小型电脑维修企业的战略制定 |
4.1 我国小型电脑维修企业怎样确定企业使命 |
4.2 我国小型电脑维修企业的发展战略 |
4.3 我国小型电脑维修企业战略选择的SWOT组合分析 |
4.3.1 我国小型电脑维修企业战略优势分析 |
4.3.2 我国小型电脑维修企业战略劣势分析 |
4.3.3 我国小型电脑维修企业战略机会分析 |
4.3.4 我国小型电脑维修企业战略面临的威胁分析 |
4.4 我国小型电脑维修企业的竞争战略选择 |
4.4.1 集中一点战略 |
4.4.2 钻空隙战略 |
4.4.3 特色经营战略 |
4.4.4 联合竞争战略 |
第五章 我国小型电脑维修企业战略实施 |
5.1 人才策略 |
5.1.1 学习型人才策略 |
5.1.2 少而精的扁平化组织结构 |
5.1.3 高度向心力的人才激励措施 |
5.2 服务策略 |
5.3 创新策略 |
5.3.1 管理创新策略 |
5.3.2 产权制度创新策略 |
5.4 营销策略 |
5.4.1 “顾客第一”的市场导向策略 |
5.4.2 加强营销管理和品牌建设 |
5.4.3 “突出优势”的新型营销策略 |
5.4.4 “灵活有效”的多样促销策略 |
5.4.5 “优质完善”的侧重服务策略 |
5.5 流程再造策略 |
第六章 案例:北京世纪维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的制定 |
6.1 北京世纪维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简介 |
6.2 北京世纪维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战略目标的建立 |
6.2.1 北京世纪维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总体战略 |
6.2.2 北京世纪维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企业使命 |
6.2.3 北京世纪维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战略目标 |
6.3 北京世纪维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战略选择 |
6.4 北京世纪维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战略的实施保障 |
6.4.1 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
6.4.2 加强营销管理和品牌建设 |
6.4.3 “优质完善”的侧重服务策略 |
6.4.4 流程再造策略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9)反垄断法中掠夺性定价的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S |
导言 |
第一章 掠夺性定价相关理论回顾 |
第一节 掠夺性定价的传统含义及其缺陷 |
第二节 掠夺性定价的存废之争 |
第三节 掠夺性定价的检验规则 |
第二章 有关掠夺性定价的立法和司法实践 |
第一节 美国法 |
第二节 欧盟法 |
第三节 中国法 |
第三章 掠夺性定价的法律分析 |
第一节 掠夺性定价的基本特征 |
第二节 掠夺性定价行为的界定 |
第三节 掠夺性定价——非合作博弈 |
第四章 禁止掠夺性定价的制度构想 |
第一节 掠夺性定价规则的法律定位 |
第二节 掠夺性定价的检验标准 |
第三节 对掠夺性定价抗辩事由的考察 |
第五章 结论——对我国完善相关立法的建议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10)日本信息产业发展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第一章 日本信息产业发展历程和现状 |
1.1 日本信息产业的发展历程 |
1.2 日本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
第二章 信息设备制造业 |
2.1 发展历程 |
2.2 发展现状 |
2.3 发展动向分析 |
第三章 信息服务业 |
3.1 历史回顾 |
3.2 软件业 |
第四章 数据库产业 |
4.1 市场规模 |
4.2 数据库的提供 |
4.3 数据库的利用 |
4.4 存在问题 |
第五章 电信产业 |
5.1 日本电信业的改革 |
5.2 国内电信服务 |
5.3 国际电信服务 |
5.4 移动电信服务 |
5.5 发展趋势预测 |
第六章 电子商务 |
6.1 发展历程与现状规模 |
6.2 保障体制分析 |
第七章 日本信息产业的总体评价 |
7.1 发展机制评价 |
7.2 自身结构评价 |
7.3 信息产业相关政策评价 |
7.4 总体评价 |
参考文献 |
四、个人电脑销售转旺(论文参考文献)
- [1]威盛电子(深圳)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赵忠国. 兰州大学, 2018(11)
- [2]中国当代品牌文化传播变迁研究 ——基于广告传播的视角(1978-2015)[D]. 阴雅婷.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9)
- [3]M公司在变革环境下的渠道策略研究[D]. 曾嵘. 电子科技大学, 2015(02)
- [4]成都移动3G新业务营销策略设计及优化[D]. 樊阳旭.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5)
- [5]上海福克斯波罗有限公司售后服务营销体系研究[D]. 洪安. 华东理工大学, 2011(07)
- [6]中韩知识产权领域的反垄断规制比较研究 ——以微软反垄断案为视角[D]. 姜承秀. 华东政法大学, 2010(05)
- [7]中国环境下PC企业在线销售研究[D]. 向前. 华中科技大学, 2008(05)
- [8]我国小型电脑维修企业发展战略研究[D]. 潘鹏. 广西大学, 2008(01)
- [9]反垄断法中掠夺性定价的规制研究[D]. 谢亨华. 中国政法大学, 2006(10)
- [10]日本信息产业发展评价[D]. 刘志芳. 河北大学, 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