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普通高校太极拳的优化教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谢润[1](2021)在《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互联网时代带动了全社会的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互联网与教育相结合,构建出了今日多样化网络课程模式。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定位也应随之发生变化,线上公共体育课程的作用是帮助高校大学生或者社会群众在无法获取线下公共体育知识时起主导作用,或在线下公共体育课程无法满足知识需求时起到辅导作用。高校自身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开展“线上+线下”、“翻转课堂”等模式,追求线上公共体育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化。高校传统公共体育课程搭上互联网的便车,使得普遍群众可以通过网络获取自己想要的公共体育知识。本文以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现状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网络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和录像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普通高校的线上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团队、选课人数、课程评价、学习资源、教学内容和师生互动等建设情况进行整理归纳,并对线上公共体育课程的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并总结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发展策略,为之后我国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的研究实践提供可参考和量化的依据,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根据对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现状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数量较少,课程体系有待完善。我国高校现阶段缺乏对线上公共体育课程群体的建设。当前网上很大一部分体育课程属于体育专业课程,仅适应于体育专业的学生,不属于公共体育课程。2.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的建设院校中体育类和师范类院校较少。体育类和师范类院校在线上公共体育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上没有发挥出自身专项优势。3.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推广力度不足。线上公共体育课程建设得到重视的同时,网络平台推广受限或者开设院校缺乏对新课程的推广和运营。4.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学习资源及学习支持服务功能不强。课程学习资源存在无法满足学习者需求的情况;学习支持服务经常出现问题,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习者积极性。5.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新颖性不足。在选取的59门课程中,部分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传统,仅仅将传统课堂通过视频的方式传送至线上,不经过加工和对知识点的细分处理,导致教学内容枯燥单调,新颖性不足,无法调动学习者线上学习的积极性。6.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师生互动功能没有充分发挥。网络课程平台建立的师生互动平台没有完全发挥作用,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交流不密切。针对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发展策略:1.加快线上公共体育课程的建设。首先,国家和教育部门应重视公共体育课程;其次,各院校应鼓励教师开发新项目线上课程;最后,院校成立研讨和开发团队。2.发挥体育类和师范类院校的综合优势。充分发挥体育类院校的学科背景和地理优势及师范类院校的师资、教学经验和科研优势。3.开设院校和师生应多元推广和宣传线上公共体育课程。开设院校在校内进行新课程推广,结合“线上+线下”模式;加强各院校之间的洽谈,有条件的寻求政府、企业和社区的合作。4.完善课程平台功能设计,提高学习资源支持服务。课程平台方及时修补系统漏洞,更新和优化服务系统,其开设院校完善课程服务;学习资源应多维互动,帮助学习者巩固和复习学习内容。5.加强线上公共体育课程研究,做好课程的统筹规划。明确自身定位,找准课程内容切入点。做好课程介绍;优化教学内容排版;加强政府、社区、学校和课程平台之间的合作。6.优化线上公共体育课程师生互动体系,鼓励师生积极互动。整合有效信息,进行内容分类,帮助教师第一时间解答学习者的疑惑;建立多渠道沟通。
贾志军[2](2021)在《视频反馈联合异质分组教学法在太极拳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科技快速发展与新兴技术流入,国家深化教育改革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稳步推进,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太极拳运动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载体,其柔和、轻灵等风格特点受世人青睐,习练者既可增强体质、防身自卫,又可正身清心、颐养神性。然而现行高校太极拳课程,虽具有易学、易记、易推广的特点,但传统教学模式较为单一,无法满足对太极拳教学高质、高效的要求。本研究基于此为出发点,以异质分组教学法为基础,运用视频反馈教学法,对太极拳教学开展实验研究,以期提高太极拳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探索更适宜学生身心需求的教学模式,丰富太极拳课程理论体系。本研究采用文献法,梳理太极拳教学发展脉络、研究现状,整理视频反馈教学法、异质分组教学法相关理论知识;采用实验研究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科学研究方法,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休闲体育专业太极拳课程为例,运用视频反馈联合异质分组教学法开展为期8周的教学实验,其中实验组运用视频反馈联合异质分组教学法,对照组运用传统教学法。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视频反馈教学法能够对学生的动作进行有效反馈,提高学生运动技能水平;结合异质分组教学法,增强学生帮助别人、虚心请教的学习态度与合作意识。2.在高校太极拳教学中,视频反馈联合异质分组教学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太极拳技术动作中动作质量和劲力协调两个维度的评价成绩。3.在高校太极拳教学中,视频反馈结合异质分组教学法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无动机水平下降。4.视频反馈联合异质分组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以较低成本,提高了教学质量,增强了教学效果,回报率增大。
邢增辉[3](2021)在《基于Canvas系统的孔子学院太极拳混合式教学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促进对外文化交流、提升文化软实力、推进“一带一路”倡议顺利实施的大环境和数字化时代来临的大背景下,太极拳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代表,肩负着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促进中外友好交流的重要责任。为了了解太极拳在海外大学及孔子学院中的教学情况、促进其在数字化教学环境中的更好发展,本文以美国俄亥俄州迈阿密大学孔子学院为调查对象,探析基于Canvas系统的孔子学院太极拳混合式教学的应用,以期能够丰富太极拳教学理论、提升太极拳在海外的教学效果。本文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搜集各有关方面的文献与资料,采用实验法进行实验班与对照班教学方法的对比实验,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实验班与对照班太极拳学习兴趣变化的调查以及实验班对基于Canvas系统孔子学院太极拳混合式教学设计的反馈评价,采用访谈法获取两班部分学生和教学实验相关老师的真实感受与评价反馈评价,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经过为期13周的教学实验,在与采用传统太极拳教学方式的对照班相比,基于Canvas系统的孔子学院太极拳混合式教学在太极拳的技术动作和理论知识方面都呈现出了显着性差异(p<0.05)。2.在学习兴趣方面,对照班实验前后的学习兴趣得分在五个维度上并未出现显着性变化(p>0.05),实验班则在五个维度上均出现了显着性变化(p<0.05);且实验结束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全部五个维度上的得分也是存在显着性差异的(p<0.05)。3.在实验班对教学设计的反馈评价方面,19名学生对于问卷中所涉及的5个问题,选择“完全不同意”和“不同意”的人数均为0,“中立”涉及的人数也较少,基本集中在“同意”和“完全同意”这两项上。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得到以下研究结论。1.基于Canvas系统的孔子学院太极拳混合式教学和传统教学方式在提高学生太极拳学习成绩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前者在提升学生技术动作和理论知识方面都有着更好的效果。2.基于Canvas系统的孔子学院太极拳混合式教学和传统教学方式对于学生太极拳学习兴趣的培养都起到了一定的正向作用,证明二者在此方面都是有效的,但前者的效果更为明显一些。3.实验班学生对基于Canvas系统的孔子学院太极拳混合式教学设计中的整体教学设计等都表现出了较高的满意度,但还存在继续改进与提高的空间,尤其是在每周的教学任务数量、难度以及教学视频的录制与编辑等方面。
郝伟可[4](2021)在《基于SPOC的普通高校武术课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认为2020年2月20日,教育部发布的文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0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把学习革命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生产力,建立“互联网+教学”“智能+教学”的新形态,促进学习方式的改革。在这种政策和社会背景下,教育信息化迅猛发展。我们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为国家教育事业的改革,贡献一些力量。MOOC是2008年推出的在线课程教育,但存在弊端。在MOOC的基础上,2013年又推出SPOC的新型在线课程教育。而完全的线上教学和学习方式,以及传统的线下教学和学习方式,对于部分课程的教授和学习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制约。于是,SPOC与翻转课堂有机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引起了教育界的高度关注。本研究以基于SPOC的普通高校武术课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为研究对象,选取咸阳师范学院60名男生为实验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以及教学实验法等研究方法,旨在探索基于SPOC的普通高校武术课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并分析其在实践过程中的具体实施情况,以实现SPOC与翻转课堂有机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在普通高校武术教学中的广泛推广与应用。为武术教学工作关于SPOC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设计提供思路。研究结果表明:(1)实验组无论是在技能考核部分,还是理论考试部分,都比对照组的成绩好。表明SPOC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适用于武术教学,并且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起到了显着的效果。(2)传统教学模式和新型教学模式,都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且新型教学模式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武术学习兴趣、主动参与态度和自主探究能力。(3)大多数同学均认可该教学模式,并希望该教学模式能够正式投入应用。(4)将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线上进行预习和复习,线下进行面对面练习,更能够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姚楠[5](2020)在《基于共生理论下太极拳与学校教育的融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等教育的目的是承袭、开发和转化世界智力遗产,尤其是本民族传统文化遗产,致力于人才培养。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普通高校,作为国粹、民粹的武术教学,技术教学导向型特点甚为突出,认为在技术学习中,文化可以自然得以传承,因而在武术教学中,往往忽视人类个性品质如品德、气质、良知等独立人格的培养,疏于精神价值、灵魂本质的人文化育,导致武术文化属性的教育功能渐行渐远。本论文以太极拳为主要研究内容,一是构建起太极拳与学校教育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结合共生理论中的各要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文本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运用共生理论探寻其太极拳与学校教育共生的契合点,以及两者间融合的内涵等相关问题。二是在学校武术教学中,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太极拳教学改革。通过大量文献的归纳、总结,在共生理论的指导下,改善太极拳在学校教育中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重塑学生独立、健全人格,提升身心素质水平,探讨太极拳文化教学,促进多元化体育教学目标实现的积极作用。本文发现将武术项目的技术教学赋予文化内涵,探索武术文化的渊源与原初精神具有重要意义,而挖掘武术文化内在精神价值,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目前大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另外,共生理论因其对多元共存、互动共生等理念的强调,对共生系统整体性、开放性、层次性、包容性及生成性等基本特征的揭示,为我们重新认识太极拳与学校教育融合中诸要素间及要素内部各因子间的关系提供了新视角,为解决太极拳教学与学校教育之间不和谐因素提供了新思路。通过总结、归纳,将其共生引入到太极拳与学校教育的一体化当中,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共生、太极拳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共生、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互动共生。基于目前太极拳与学校教育共生存在的问题,可以从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三方面来对其共生实现优化。在整个共生系统中,共生单元之间、共生单元与共生环境、理论与实践可以实现互动共生。共生单元与共生环境之间这种动态、多维的共生关系,通过物质和信息的对话、合作、内化、创新、互动、反馈等过程实现个体知识与群体知识的构建。对教学的文化、目标与制度等内部因素起到优化的作用,并推动太极拳与学校教育健康且持续的发展,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保护,更是培养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由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主动性。
杨振华[6](2020)在《河南省普通高校留学生武术教学现状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20年中国将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和最有影响力的国际教育和培训中心[1],因此,在2020年将有大量的留学生进入中国进行学习,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留学生是来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武术文化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留学生中开展武术教学是中国文化和武术文化向国际推广的重要途径。因此,本研究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实地观察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教学论》中论述的教学目的、课程、方法、教师、学生、反馈、环境的7个要素着手,对河南省开设留学生武术教学的河南理工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科技学院、南阳理工学院、南阳师范学院、郑州西亚斯学院等6所院校中留学生武术教学的规模、课程开设情况、师资配备、留学生学习等现状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研究表明,1、河南省6所院校没有对留学生武术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对留学生武术课程设置存在应付的情况,课时与普修学生武术课时保持一致,而且4所院校没有教学大纲。2、河南省6所院校教学内容均设置太极拳课,对于武术器械、散打实战练习开设较少;教学方法灵活度不够,留学生武术学习缺乏一定的趣味性,评价方法也较单一。3、河南省6所院校中,大多数高校有专门的武术馆,也有的高校使用综合训练馆,但是南阳师范学院是室外场地,因此武术教学受天气变化影响较大;而且其他器材设备配备不够充足,有镜子、肋木等武术专业化训练的设备较少。4、郑州西亚斯学院参与留学生武术教学的教师人员配备不足,师生比严重不协调;南阳理工学院的武术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是中文教学,武术教师的语言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5、河南省6所高校留学生主要以亚洲国家学生为主,他们了解武术的途径单一,较多是通过影视、手机等多媒体宣传了解,他们对武术文化的精神认识不够深入,处于肤浅了解层面;而且留学生在教学中较随意,出现有迟到、请假、旷课等现象。建议:1、河南省6所高校应当重视留学生武术课程与弘扬武术文化紧密结合,完善留学生的武术教学体系,针对留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科学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充分考虑到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留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他们完成学习目标。2、要优化留学生武术学习内容,选择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武术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中心”,灵活运用和选择教学方法,应加强对留学生武术学习的评价,使其多元化、多样性,也可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方式,全面提升留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3、河南省6所高校的场地和设备基本满足留学生武术教学的需要,但相关领导对场地和设备的资金投入应予以重视,专业的武术场地、武术地毯、武术器材、镜子、肋木等设施的配备,能够有效提升武术教学的效果。4、河南省6所高校的武术教师的综合素养相对较高,但是应加强对留学生武术教师的专业化培养,不仅是武术技能的专业化,而且应加强武术理论文化的学习,以及自身语言能力的提升。5、河南省6所高校的留学生应端正学习武术的态度,明确自己练习的目的和目标,注重武术的规范化练习,把练习武术看成是自卫防身,并培养他们吃苦耐劳、永攀高峰的意志品质。同时高校应鼓励留学生积极参加校内武术社团,选择自己喜爱的武术项目积极锻炼,从而满足留学生不同的武术需求。
包锡茹[7](2020)在《翻转课堂对高职院校太极拳教学效果影响实验研究 ——以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提出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是民族色彩与文化特性同存的体育项目,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部分。在高校中以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形式开展广泛,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有良好促进作用。但是太极拳教学多以单操式的教学方式为主,教学过程多进行动作重复练习,课堂氛围多单调、乏味,这对学生学习太极拳积极性造成了一定阻碍。积极探索太极拳教学的新模式与新方法是太极拳一线教学教师与体育教学研究者的课题之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其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冲击也逐渐凸显。越来越多的信息科技被应用于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正是充分应用信息科技工具的教学模式,近年来在教学工作中取得了积极效果。本研究以翻转课堂对太极拳教学效果的实验为研究对象,以探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教学效果以及其在太极拳教学中的应用为目的,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设计并实施太极拳翻转课堂教学实验,并收集实验数据用于与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的比较。通过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太极拳技术水平、体质水平、锻炼态度进行数据分析,发现实验组学生比传统组学生的技能水平更高;实验组学生与传统组学生的体质水平几乎无差异;实验组学生与传统组学生在目标态度、行为认知、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情感体验、行为控制感、主观标准上产生差异,在行为态度上没有差异,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反思与分析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太极拳教学中应用的影响,这有利于推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太极拳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太极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模式。2、培养了良好的人际关系。3、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4、教师的把控力是太极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开展的保证。5、太极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要求更高。并针对性的提出如下建议:1、推广太极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太极拳教学中的应用。2、增强学生自尊、自强、合作、竞争等社会适应能力,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3、通过改进现有的教育模式使学生主动投入到体育中来,并最终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掌握终身体育的知识和技能。4、增强教师课堂把控力以保障翻转课堂模式教学效果。5、提高学生自觉性与主动性以促进学生锻炼态度形成。以期能够丰富高校太极拳教学模式,促进高校太极拳教学的发展。
奚秋[8](2020)在《贵州省福泉市太极养生文化传播路径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全域旅游背景下,以传播学理论为指导,研究福泉市太极养生文化的传播路径,找出传播过程中的不足之处,针对问题给出相应的对策,为传播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和福泉市打造“太极之都”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也为类似的新兴产业、学术问题提供借鉴。研究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SWOT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对贵州省福泉市太极养生文化传播情况进行研究。首先对贵州省福泉市太极养生文化传播的历史背景和现状进行调查和陈述说明。随后通过实地考查走访状况,对福泉市太极养生文化传播路径的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和传播效果5个要素进行了分析,得出福泉市太极养生文化现有的传播路径。接着通过对传播环境的内、外部态势分析和SWOT矩阵思路,得出传播路径的策略,最后总结得到福泉市太极养生文化传播路径的优化,研究结论如下:1、福泉市太极养生文化传播中主要问题有:传播主体积极性低;传播内容没有创新;传播媒介都是弱势媒体,大众关注度不高;传播受众范围小,受众没有分化;传播效果没有信息反馈机制。2、福泉市太极养生文化主要传播路径是以政府为传播主体,通过印刷、电子、互联网平台等大众媒介,和演出、竞赛活动、公益班等途径的传播。而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为主体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商业行为和日常人际交往进行传播。3、福泉太极养生文化传播路径的策略为:(1)主体上,政府要与其余主体结合,发挥主导作用;(2)内容上,凭借自身优势,借鉴外来文化和同类地区的经验,结合新科技手段,创新传播形式;(3)媒介上,需积极引进强势媒体;(4)受众上,要根据需求、接受心理分化受众;(5)效果上,需建立反馈机制。4、福泉太极养生文化传播路径优化为:传播主体上,提高政府主体积极性;传播内容上,保持太极精髓,创新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上,要注重强势媒体的引用;传播受众上,加快受众的分化;传播效果上,建立传播效果反馈机制。具体措施为:(1)拍摄好的影视作品;(2)打造精品演艺;(3)错峰开展各类活动;(4)制定精品旅游路线;(5)贩卖文创标志小物件(6)在吃、喝、住、行上融入太极养生文化元素;(7)充分利用个人移动平台进行传播。最后,在研究结果基础上,对福泉市太极养生文化的传播路径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季永光[9](2020)在《多元反馈在高校太极拳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体育教学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教学方法也随其发展而不断拓新。体育教学方法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达成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式、手段的总称。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对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实现育人任务具有关键性。24式简化太极拳是在我国高校已经普及,然而在传统“示范-讲解-领做”的单一授课方法下的课堂教学效果、课堂学习氛围等不尽人意,其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多元反馈教学法依托反馈原理,运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建立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强调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应根据不同练习阶段、技能难度等合理设置多种反馈,以保证教与学之间信息交流多元和及时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方法。多元反馈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信息传递方式单一,信息通道狭隘的特性。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同伴反馈)、学生与媒体之间的信息传递实现多元反馈。本研究以多元反馈相关理论为基础,借鉴前人宝贵研究成果,结合太极拳技术及教学特点,依据现代教学思想,将多元反馈教学法引入太极拳教学课堂。采用文献资料调研、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太极拳教学中应用多元反馈教学法进行研究。通过为期16个课时的教学实验得出结果:多元反馈教学班与传统教学班在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积极兴趣、消极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太极拳技术技能成绩、教学效果上存在差异,在体育学习兴趣的课下参与和课余关注上不存在差异。基于以上结果,得出研究结论:(1)在高校太极拳教学中,多元反馈教学班级学生学习动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测评结果优于传统教学班级学生。多元反馈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2)在高校太极拳教学中,与传统教学法相比,多元反馈教学法在体育学习兴趣的积极兴趣、消极兴趣和课堂学习积极性高于传统教学班。多元反馈教学法能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兴趣,降低消极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3)在高校太极拳教学中,多元反馈教学法在体育学习兴趣的课下参与和课下关注上与传统教学法不存在差异。即多元反馈教学法不能激发学生的课下关注和自主锻炼行为。(4)在高校太极拳教学中,多元反馈教学法班级学生的技术技能成绩优于传统教学班学生。多元反馈教学法有利于学生的太极拳技能学习。(5)在高校太极拳教学中,多元反馈教学班级课堂学习氛围,学生学习积极性优于传统教学班。多元反馈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6)在高校太极拳教学中,多元反馈教学班级学生的教学效果评价结果高于传统教学班学生。多元反馈教学法教学更受到学生的喜爱。
杨鑫源[10](2020)在《全纳教育视域下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纳教育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多个国际组织的领导下形成的全新教育思想与理念。全纳教育的五项基本原则是,人人都具有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每个人在兴趣、能力、需求和特征方面都是独特的;教育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特性的不同和各自的差异化学习能力;学校应当接受全部学生,同时能够满足其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学校内避免歧视和排斥,创造优质的教育资源。在全纳教育的理念基础上,为提高体弱、病后恢复期及不适宜进行正常体育活动的少部分学生群体,开设“体育保健课”,其目的是提高此类学生的体质,使其更好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本文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数理统计法的研究方式,在全纳教育理念的背景下,通过对江苏省普通高校的体育保健课的调查,从不同层面了解、分析当前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现状,为体育保健课的优化和改进提供建议,提高体育保健课的教学质量与水平。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江苏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保健课学生主要由四种不同类型组成:残疾型、病症型、损伤型和体弱型,在这当中损伤型人数占比最高,达到47%。多数的学生对于体育保健课持非常喜爱或较喜爱的态度,占85.4%。体育保健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参与度不高,只达到了32.4%。2.江苏省普通高校的体育学院(部、系)的领导较为重视体育保健课的教学;学生进入体育保健班学习的审批程序较为规范;大部分高校制定了体育保健课教学大纲,且多数教师能够依据大纲进行备课和教学。3.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内容以非剧烈性的有氧运动项目为主,且多数高校进行理论课的教学;教学方法上,传统的教学方法使用偏多,能够增强教学趣味性的方法使用偏少;教学评价体系结构安排比较合理,然而在部分学校中也出现了评价形式过于单一和片面的状况。4.江苏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保健课教师的职称以讲师与副教授居多,学历方面以硕士居多,结构较为合理。教师普遍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但专职体育保健课教师数量较少。教师的授课课时数基本在每周12节以下,少部分教师存在授课课时数过多现象。5.目前江苏省普通高校的体育场地、器材,基本能满足体育保健课教学的需要,但仍有少部分高校存在场地、器材不足情况。体育保健课教师使用现代化多媒体设备授课还不够普及,需加强。
二、普通高校太极拳的优化教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普通高校太极拳的优化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2.1.1 公共体育课程 |
2.1.2 公共体育课程教学 |
2.1.3 线上公共体育课程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2.1 有关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研究 |
2.2.2 有关线上体育课程的研究 |
2.2.3 有关线上公共体育课程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网络调查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3.2.5 录像观察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
4.1.1 教学团队情况分析 |
4.1.2 选课人数情况分析 |
4.1.3 课程评价情况分析 |
4.1.4 学习资源情况分析 |
4.1.5 教学内容情况分析 |
4.1.6 师生互动情况分析 |
4.2 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存在问题 |
4.2.1 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数量较少,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
4.2.2 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的建设院校中体育类和师范类院校较少 |
4.2.3 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推广力度不足 |
4.2.4 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学习资源及学习支持服务功能不强 |
4.2.5 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新颖性不足 |
4.2.6 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师生互动功能发挥不充分 |
4.3 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发展策略探析 |
4.3.1 加快线上公共体育课程的建设 |
4.3.2 发挥体育类和师范类院校的综合优势 |
4.3.3 开设院校和师生应多元推广和宣传线上公共体育课程 |
4.3.4 完善课程平台功能设计,提高学习资源支持服务 |
4.3.5 加强线上公共体育课程研究,做好课程的统筹规划 |
4.3.6 优化线上公共体育课程师生互动体系,鼓励师生互动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完成论文 |
致谢 |
(2)视频反馈联合异质分组教学法在太极拳教学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教学法概述 |
2.2 视频反馈教学法概述 |
2.2.1 反馈 |
2.2.2 视频反馈教学法 |
2.2.3 视频反馈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
2.2.4 运用视频反馈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
2.3 异质分组教学法概述 |
2.3.1 异质分组教学法 |
2.3.2 异质分组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
2.3.3 运用异质分组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
2.4 太极拳教学研究现状及评述 |
2.4.1 研究文献数量和关键词分析 |
2.4.2 我国太极拳教学研究热点分析 |
2.4.3 关于太极拳教学发展研究的评述 |
2.5 文献综述小结 |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法 |
3.2.2 访谈法 |
3.2.3 实验研究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前结果与分析 |
4.1.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身体形态与素质差异性检验 |
4.1.2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体育心理素质差异性检验 |
4.2 实验后结果与分析 |
4.2.1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太极拳运动测试结果与分析 |
4.2.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体育心理测量结果与分析 |
4.3 视频反馈联合异质分组教学法的影响分析 |
4.3.1 对学生的影响分析 |
4.3.2 对教学的影响分析 |
4.4 视频反馈联合异质分组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局限性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第六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1 研究存在的不足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附录A 分组指标及测量方法 |
附录B 艾森克人格问卷中国版(EPQ-RSC) |
附录C 体育运动动机量表(SMS) |
附录D 体育运动愉悦感量表(PACES) |
附录E 太极拳评价指标 |
附录F 专家评价表 |
附录G 学生访谈提纲 |
致谢 |
(3)基于Canvas系统的孔子学院太极拳混合式教学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对外文化交流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内在动因 |
1.1.2 太极拳在对外传播教学中所面临的困境难题 |
1.1.3 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体育教学改革的内在境遇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Canvas系统 |
2.1.2 混合式教学 |
2.1.3 孔子学院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国内基于Canvas系统教学的相关研究 |
2.2.2 国内其他学科混合式教学的相关研究现状 |
2.2.3 国内体育学科混合式教学的相关研究现状 |
2.2.4 太极拳国际化传播的相关研究 |
2.2.5 国内太极拳教学的相关研究 |
2.2.6 孔子学院的相关研究 |
2.3 国外研究现状 |
2.3.1 国外基于Canvas系统的相关教学研究 |
2.3.2 国外对于混合式教学的研究 |
2.3.3 国外太极拳的研究现状 |
2.4 研究现状评述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实验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Canvas系统在孔子学院太极拳混合式教学实验中的设计与实施 |
4.1 Canvas系统在孔子学院太极拳混合式教学实验中的设计 |
4.1.1 教学前期分析 |
4.1.2 教学方案设计 |
4.1.3 教学方式设计 |
4.1.4 教学资源设计 |
4.1.5 教学评价设计 |
4.2 Canvas系统在孔子学院太极拳混合式教学实验中的实施 |
4.2.1 资源上传阶段 |
4.2.2 教学实施阶段 |
5 结果与分析 |
5.1 学生的太极拳学习效果与分析 |
5.1.1 实验前的测试效果及分析 |
5.1.2 实验后太极拳技术动作学习效果 |
5.1.3 实验后太极拳理论知识学习效果 |
5.1.4 结果分析 |
5.2 学生的太极拳学习兴趣变化情况与分析 |
5.2.1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太极拳学习兴趣情况 |
5.2.2 实验前后实验班的太极拳学习兴趣变化情况 |
5.2.3 实验前后对照班的太极拳学习兴趣变化情况 |
5.2.4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太极拳学习兴趣情况 |
5.2.5 结果分析 |
5.3 实验班学生对教学设计的反馈评价与分析 |
5.3.1 实验班学生对教学设计的反馈评价结果 |
5.3.2 结果分析 |
5.4 总结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4)基于SPOC的普通高校武术课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教育信息化的需要 |
1.1.2 武术人才培养的需求 |
1.1.3 新冠肺炎疫情对于信息化教学的影响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SPOC的定义 |
2.1.2 翻转课堂的定义 |
2.1.3 MOOC、SPOC、微课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SPOC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2 翻转课堂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3 基于SPOC翻转课堂在体育教学领域的研究 |
2.2.4 我国武术教学研究现状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2.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3.2 掌握学习理论 |
2.3.3 混合式学习理论 |
2.3.4 多元智能学习理论 |
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教学实验法 |
3.3 技术路线 |
4 课程设计与实施 |
4.1 设计原则 |
4.1.1 系统性原则 |
4.1.2 开放性原则 |
4.1.3 互动性原则 |
4.1.4 针对性原则 |
4.2 SPOC课程设计前端分析 |
4.2.1 教学对象分析 |
4.2.2 教学内容分析 |
4.2.3 教学目标分析 |
4.2.4 学习环境分析 |
4.3 基于SPOC的武术课翻转课堂的课程设计 |
4.3.1 课程章节 |
4.3.2 课程资料 |
4.3.3 课程通知以及作业 |
4.3.4 课程考试以及统计 |
4.3.5 活动区 |
4.4 SPOC课堂教学评价 |
4.4.1 形成性评价 |
4.4.2 总结性评价 |
4.5 基于SPOC的武术课翻转课堂的教学实施 |
4.5.1 基于SPOC的武术课翻转课堂的课前预习 |
4.5.2 基于SPOC的武术课翻转课堂的课中纠错 |
4.5.3 基于SPOC的武术课翻转课堂的课后反思 |
4.6 传统武术课教学实施 |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
5.1 两种教学模式学生知识获取过程对比分析 |
5.2 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教学对学生武术学习情况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
5.2.1 实验前两班学生武术学习情况对比分析 |
5.2.2 实验前后两班学生武术学习情况对比分析 |
5.2.3 实验后两班学生武术学习情况对比分析 |
5.3 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教学对学生武术技术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
5.4 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教学对学生理论知识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
5.5 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教学课程效果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
5.6 基于SPOC的武术课翻转课堂教学的优点与不足 |
5.6.1 优点 |
5.6.2 存在的不足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基于共生理论下太极拳与学校教育的融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共生理论 |
2.1.2 太极拳 |
2.1.3 共生教育 |
2.2 共生理论的相关研究综述 |
2.2.1 生物学领域的共生研究 |
2.2.2 社会科学领域的共生研究 |
2.2.3 教育学领域的共生研究 |
2.3 关于太极拳与学校教育融合的相关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逻辑分析法 |
3.2.3 文本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太极拳与学校教育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 |
4.1.1 共生理论的三要素及其关系 |
4.1.2 共生理论的内涵特征 |
4.1.3 共生理论的运用价值 |
4.2 太极拳与学校教育共生的契合点分析 |
4.2.1 太极拳对人(学生)思维、人格品质与行为习惯教育分析 |
4.2.2 当代学校教育对人(学生)的塑造分析 |
4.3 共生理论对太极拳与学校教育融合共生的可行性分析 |
4.3.1 太极拳与学校教育融合的共生单元 |
4.3.2 太极拳与学校教育的共生关系 |
4.4 太极拳与学校教育融合的共生行为模式 |
4.5 太极拳与学校教育融合共生的必要性 |
4.5.1 太极拳与学校教育融合的共生环境 |
4.5.2 太极拳与学校教育融合发展的特点 |
4.6 共生理论下太极拳与学校教育融合的现实审视 |
4.6.1 太极拳与学校教育在融合中的存在方式 |
4.6.2 太极拳与学校教育融合中的问题透析 |
4.7 共生理论下太极拳与学校教育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 |
4.7.1 加强共生单元间的互识 |
4.7.2 改善课堂教学模式与制定多元化教学内容 |
4.7.3 改善教学方法与手段,加强合作基础上的竞争 |
4.7.4 培养文化自觉意识,提升文化自信 |
4.7.5 优化共生环境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6)河南省普通高校留学生武术教学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1.4.1 有关高校武术教学研究 |
1.4.2 有关高校留学生武术教学的相关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法 |
2.2.2 调查法 |
2.2.3 实地观察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河南省普通高校留学生武术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
3.1.1 河南省普通高校留学生武术教学大纲情况的调查 |
3.1.2 河南省普通高校留学生武术课程开设情况调查 |
3.1.3 河南省普通高校留学生武术教学内容的调查研究 |
3.1.4 河南省普通高校留学生武术教学方法的调查研究 |
3.1.5 河南省普通高校留学生武术教学评价的调查研究 |
3.1.6 河南省普通高校留学生武术教学设施调查研究 |
3.2 河南省普通高校参与留学生武术教学现有教师的调查研究 |
3.2.1 河南省普通高校参与留学生武术教学现有教师人数、性别、年龄、教龄情况调查 |
3.2.2 河南省普通高校参与留学生武术教学现有教师职称和学历的调查 |
3.2.3 河南省普通高校参与留学生武术教学现有教师主项和运动等级情况调查 |
3.2.4 河南省普通高校参与留学生武术教学现有教师教学使用语言情况的调查 |
3.3 河南省普通高校留学生武术学习认知的调查研究 |
3.3.1 河南省普通高校武术学习留学生生源情况调查 |
3.3.2 河南省普通高校留学生了解武术途径的情况调查 |
3.3.3 河南省普通高校留学生学习武术动机的情况调查 |
3.3.4 河南省普通高校留学生武术文化认知情况调查 |
3.3.5 河南省普通高校留学生学习态度情况调查 |
3.4 目前河南省普通高校留学生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3.4.1 缺乏留学生武术教学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 |
3.4.2 教学内容简单,教学方法不够灵活,教学评价手段单一 |
3.4.3 缺少武术学习的辅助性练习器材和统一服装 |
3.4.4 教师对武术理论认知不足,教学语言有待进一步提升 |
3.4.5 留学生对武术认知处于肤浅了解层面,课堂上自我约束性较差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河南省普通高校留学生武术教学现状调查研究》(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B Study on Present Situat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Wushu Teaching of Henan Province Colleges |
附录C 《河南省普通高校留学生武术教学现状调查研究》(专家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翻转课堂对高职院校太极拳教学效果影响实验研究 ——以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体育教学改革的急切需求 |
1.1.2 社会发展要求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
1.1.3 翻转课堂发展趋势使其进入高校体育教学成为可能 |
1.1.4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适合太极拳教学特点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相关概念的界定 |
2.2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 |
2.2.1 国内对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 |
2.2.2 国外对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 |
2.2.3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当前时代的特点 |
2.3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体育课领域的应用研究 |
2.4 翻转课堂在武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2.5 太极拳教学的开展现状 |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实验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访谈法 |
3.2.6 逻辑分析法 |
4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到太极拳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
4.1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
4.2 多媒体教学媒介功能及特点 |
4.3 太极拳的教学特点与翻转课堂教学的契合 |
4.4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到太极拳教学之中的必要性 |
4.5 太极拳教学工作改革的需求 |
5 结果与分析 |
5.1 参与实验的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
5.2 太极拳教学效果的评价指标 |
5.3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太极拳技术水平比较与分析 |
5.3.1 实验前不同组别学生太极拳技术水平分析 |
5.3.2 实验后不同组别学生太极拳技术水平分析 |
5.4 实验组与对照组体质水平比较与分析 |
5.4.1 实验前不同组别学生体质水平分析 |
5.4.2 实验后不同组别学生体质水平分析 |
5.5 实验组与对照组锻炼态度比较与分析 |
5.5.1 实验前不同组别学生锻炼态度分析 |
5.5.2 实验后不同组别学生锻炼态度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1.1 太极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模式 |
6.1.2 融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
6.1.3 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 |
6.1.4 教师的把控力是太极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开展的保证 |
6.1.5 太极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要求更高 |
6.2 建议 |
6.2.1 推广太极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太极拳教学中的应用 |
6.2.2 增强学生自尊、自强、合作、竞争等社会适应能力 |
6.2.3 改进传统教育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6.2.4 增强教师课堂把控力以保障翻转课堂模式教学效果 |
6.2.5 提高学生自觉性与主动性以促进学生锻炼态度形成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锻炼态度量表 |
附录2 传统教学模式下课程设计 |
附录3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课程设计 |
附录4 《42式太极拳中起式与野马分鬓》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
附录5 《42式太极拳中白鹤亮翅与左右搂膝拗步》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
附录6 《42式太极拳中手挥琵琶与左右揽雀尾》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贵州省福泉市太极养生文化传播路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国家文化强国战略需要 |
1.1.2 全民健身国家计划的需要 |
1.1.3 全域旅游时代的需要 |
1.1.4 福泉市深厚的历史文化传播需要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概念界定 |
1.3.2 太极与养生的关系研究综述 |
1.3.3 太极养生文化研究综述 |
1.3.4 太极养生文化传播研究综述 |
1.3.5 太极养生文化传播途径研究综述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访谈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SWOT分析法 |
2.2.6 逻辑分析法 |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福泉市太极养生文化传播研究背景 |
3.1.1 福泉山太极养生文化历史渊源 |
3.1.2 福泉市太极养生文化现状 |
3.2 福泉市太极养生文化传播分析 |
3.2.1 传播主体分析 |
3.2.2 传播内容分析 |
3.2.3 传播媒介分析 |
3.2.4 传播受众分析 |
3.2.5 传播效果分析 |
3.3 福泉市太极养生文化主要传播路径的分析 |
3.3.1 以政府为主体的传播路径分析 |
3.3.2 以企业为主体的传播路径分析 |
3.3.3 以社会团体组织为主体的传播路径分析 |
3.3.4 以个人为主体的传播路径分析 |
3.4 福泉市太极养生文化传播路径的策略研究 |
3.4.1 福泉市太极养生文化内、外部传播态势分析 |
3.4.2 福泉市太极养生文化传播路径的策略 |
3.5 福泉市太极养生文化传播路径的优化 |
3.5.1 传播主体上,提高政府主体积极性 |
3.5.2 传播内容上,保持太极精髓,创新传播内容 |
3.5.3 传播媒介上,要注重强势媒体的引用 |
3.5.4 传播受众上,加快受众的分化 |
3.5.5 传播效果上,建立传播效果反馈机制 |
3.5.6 福泉市太极养生文化传播路径的优化措施 |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9)多元反馈在高校太极拳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2 研究综述 |
2.1 反馈原理及其与教学效果的相关研究 |
2.1.1 反馈时机对技能学习效果的影响 |
2.1.2 反馈方式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
2.1.3 反馈频率对技能学习效果的影响 |
2.1.4 反馈主体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
2.2 多元反馈教学法理论基础及其相关研究 |
2.2.1 多元反馈教学法的概念内涵 |
2.2.2 多元反馈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
2.2.3 多元反馈教学法的应用原则 |
2.2.4 多元反馈教学法的结构 |
2.2.5 多元反馈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对比 |
2.3 太极拳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
2.4 国内外关于多元反馈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
2.4.1 国外关于反馈教学在体育教学领域的研究现状 |
2.4.2 国内关于多元反馈教学的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教学实验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多元反馈在高校太极拳教学的实验应用 |
4.1 实验目的 |
4.2 实验对象 |
4.3 实验时间、地点、器材 |
4.4 实验假设 |
4.5 实验设计 |
4.5.1 实验步骤 |
4.5.2 实验教学进度 |
4.5.3 实验变量控制 |
4.5.4 太极拳技能测试指标 |
4.5.5 多元反馈课堂教学的过程模式及实施 |
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1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
5.2 学习动机测试结果与分析 |
5.2.1 实验班和对照班前测结果分析 |
5.2.2 实验班和对照班后测结果分析 |
5.2.3 实验组前后测组内对比分析 |
5.2.4 对照组前后测组内对比分析 |
5.2.5 学习动机结果分析 |
5.3 学生学习兴趣结果与分析 |
5.3.1 实验班和对照班前测结果分析 |
5.3.2 实验班和对照班后测结果分析 |
5.3.3 实验班前后测对比分析 |
5.3.4 对照班前后测对比分析 |
5.3.5 体育学习兴趣结果分析 |
5.4 学生太极拳技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
5.5 教学效果评价结果与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7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全纳教育视域下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
3.2 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开设状况分析 |
3.3 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现状分析 |
3.4 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师资队伍分析 |
3.5 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条件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普通高校太极拳的优化教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D]. 谢润.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2]视频反馈联合异质分组教学法在太极拳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 贾志军.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3]基于Canvas系统的孔子学院太极拳混合式教学的应用研究[D]. 邢增辉.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4]基于SPOC的普通高校武术课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D]. 郝伟可. 吉林体育学院, 2021(02)
- [5]基于共生理论下太极拳与学校教育的融合研究[D]. 姚楠.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6]河南省普通高校留学生武术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 杨振华. 河南大学, 2020(02)
- [7]翻转课堂对高职院校太极拳教学效果影响实验研究 ——以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 包锡茹. 吉林体育学院, 2020(03)
- [8]贵州省福泉市太极养生文化传播路径的研究[D]. 奚秋.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9]多元反馈在高校太极拳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季永光.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10]全纳教育视域下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 杨鑫源.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