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膨润土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前景(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琪[1](2020)在《水溶性高分子乳液改性二氧化钛/无机复合物及其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商品金红石型二氧化钛(Ti O2)为钛源,水溶性苯丙乳液为粘结剂,采用一种新的方法将二氧化钛颗粒成功的沉积在高岭土(kaolin)和硅灰石(wollastonite)表面,制备了二氧化钛/高岭土复合物(kaolin@Ti O2)和二氧化钛/硅灰石复合物(wollastonite@Ti O2),并对所制备复合物进行一系列表征,即FESEM、XRD、UV-Vis、FT-IR、白度等。当kaolin@Ti O2复合物中Ti O2添加量为15%时,所制得的复合物表面有较好的包覆效果。当wollastonite@Ti O2复合物中Ti O2的添加量为20%时,所制得的复合物表面有较好的包覆效果。将所制得的两种复合物作为造纸填料应用于造纸工业中,考察对Ti O2的替代效果。通过对纸张进行白度、撕裂度、不透明度及填料留着率等表征,结果表明,将所制复合物应用于造纸过程中能有效提高纸张的性能,进而可部分或者全部替代二氧化钛应用于造纸工业中。
祝立强[2](2020)在《用长链烷基硅油制备硅膏及其在矿物油消泡剂上的应用》文中指出矿物油消泡剂广泛应用于造纸、涂料、纺织、污水处理等水相体系中消泡,其具有优异的自分散性,极高的性价比,使用后不影响产物性能等优点,但矿物油消泡剂也存在消抑泡性能差,复配的各组分相容性差等问题。由于硅膏是水相体系中的高效消泡活性物质,将其复配到矿物油消泡剂中,可以在水相体系中发挥协同消泡作用,从而改善矿物油消泡剂的缺陷。本文主要合成了长链烷基硅油和硅膏,对硅膏的制备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然后将硅膏复配到矿物油消泡剂中,制备出性能优异的矿物油消泡剂。主要内容包括:(1)采用含氢硅油和1-十二烯在铂催化剂作用下进行硅氢加成反应成功制备出长链烷基硅油,对制备长链烷基硅油的工艺进行了优化与分析。在最佳的工艺条件下,制备的长链烷基硅油粘度为196 m Pa·s,表面张力为22.3 m N·m-1,硅氢加成反应的转化率达到98%以上。(2)采用长链烷基硅油和气相二氧化硅在高温搅拌的条件下制备硅膏,对硅膏的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并探究了硅膏的制备机理。硅膏最佳的制备工艺是:在开始制备长链烷基硅油时加入气硅,这样在制备长链烷基硅油的同时也制备了硅膏。硅膏的制备机理是:长链烷基硅油中未反应的硅氢键,与疏水气硅表面的羟基,经过化学反应而得到的混合物。通过纳米颗粒分析仪测量气硅的粒径,反应后气硅的粒径从18nm增大到59nm,说明气硅颗粒表面接枝部分长链烷基改性硅油,生成“多尾巴蝌蚪”的大分子构形。将最佳制备工艺的硅膏复配到矿物油消泡剂中,测得消泡时间为19s,抑泡时间为23.7min。(3)引入有机膨润土来延缓消泡剂中气硅的团聚沉降,优化了有机膨润土最佳的活化工艺。有机膨润土最佳的活化工艺是:95 wt%乙醇溶液作为活化剂,其添加量占有机膨润土质量的30%,采用18mm转头均质机在14000rpm转速下高速分散5min。当有机膨润土质量分数为1.5%时,消泡剂的储存时间达到47天,并对有机膨润土的防沉降机理进行探索。(4)采用硅膏为消泡活性物质,矿物油为载体,聚醚为助消泡剂,复配乳化剂,有机膨润土为防沉剂,按照一定质量比例进行复配,制备出性能优异的矿物油消泡剂。采用单因素法,探索与优化了消泡剂的制备工艺,并对其性能进行表征和分析。矿物油消泡剂优化后的制备工艺是:26号白油质量分数为80%,硅膏质量分数为10%,乳化剂(Span80:Tween80=5:1)质量分数为6%,PPG800质量分数为3%,有机膨润土SD-1质量分数为1%。制备的矿物油消泡剂的粘度为247m Pa·s,表面张力为23.0m N·m-1,储存时间为38天,涂层缩孔情况为5级,消泡时间为22s,抑泡时间为19.2min。与市售的日本某消泡剂相比,自制的消泡剂具备优异的消抑泡性能和分散性能,良好的储存稳定性,同时制备工艺简单,具备较好的经济效益和应用前景。
于青[3](2019)在《有机改性膨润土对剩余污泥与餐饮油脂联合厌氧消化性能的影响》文中认为随着我国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污水的排放量也与日俱增,污泥作为市政污水厂净化污水的副产物,产量也发生了显着增长。厌氧消化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有价值的生物质能,同时实现污泥减量化,稳定化和无害化处理。将含有高有机质含量的餐饮油脂添加到污泥中进行共消化,可以改善消化系统的C/N比,均衡营养物质,提高甲烷产率,克服单独厌氧消化时出现有机负荷过高系统酸化、污泥有机质不足等缺点。膨润土作为具备离子交换作用的矿物粉末,在各类研究中已被证明具有促进厌氧消化产甲烷、维持消化系统稳定的作用。膨润土尤其是有机改性膨润土对油脂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可以避免难代谢的长链脂肪酸(LCFA)包裹在微生物细胞表面,缓解其对生物代谢的抑制,并促进生物体对油脂的利用,强化污泥、油脂联合厌氧消化过程中甲烷气的产生。本文利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两种表面活性剂分别对膨润土进行了有机改性,研究了天然膨润土和两种改性土对剩余污泥、餐饮油脂联合厌氧消化性能的影响和机理。总计开展了4批厌氧消化试验研究:有机改性膨润土对剩余污泥单独厌氧消化性能影响的研究,天然膨润土对污泥、油脂联合厌氧消化性能影响的研究,多种膨润土对污泥、油脂联合厌氧消化性能影响的研究,多种膨润土对污泥、油脂联合厌氧消化前期水解促进的研究。对于污泥单独厌氧消化,天然膨润土最多可使甲烷产率提高21%,SDBS改性膨润土最多提高20%。其中,天然膨润土最适合用来改善污泥厌氧消化,因为它在低投加量下便能较好地促进产甲烷。天然膨润土和SDBS改性土表现出一定的氨氮吸附能力,有助于缓解氨抑制。试验还表明,天然膨润土的投加可以提高VFA中乙酸的占比。污泥/餐饮油脂配比(G/S,以VS计)=1工况的污泥、油脂联合厌氧消化有着较好的产甲烷表现,膨润土的投加对于产甲烷性能的提升不明显。在G/S=2的工况下,膨润土的投加对于产甲烷性能的提升较为明显,膨润土的投加最多使累积甲烷产量提高了89.6%。同样在G/S=2的工况下,CTMAB改性膨润土相比天然膨润土能够更好地促进甲烷产量,CTMAB改性膨润土在0.2g/gVS的投加量下使甲烷产量提高了56.8%。为探究膨润土对厌氧消化促进的机理,在G/S=2的工况下开展了针对底物水解进行研究的消化试验,发现天然膨润土的投加使消化前期(前3天)的SCOD提高了约25%,多糖提高了8.2%,蛋白酶活性提高了26.3%。CTMAB改性土的投加使SCOD提高了17%,可溶性蛋白提高了20.5%,多糖提高了23.2%,蛋白酶活性提高了29.6%。SDBS改性土的投加使SCOD提高了51%,可溶性蛋白提高了59%,多糖提高了39.7%,蛋白酶活性提高了46.9%。天然膨润土和SDBS改性土分别加快了LCFA的积累速度约6.8%和176%。试验结果证明了在污泥、油脂联合厌氧消化中膨润土尤其是SDBS有机改性膨润土的添加有助于促进底物的水解。三维荧光光谱测试的结果表明三种膨润土的添加均提升了消化液中溶解性有机物的浓度,其中SDBS改性土的提升效果最明显,CTMAB改性土次之。根据微生物群落分析,天然膨润土向消化系统中的添加有助于提高微生物的群落多样性和群落丰富度,SDBS改性土有助于提高群落丰富度,CTMAB改性土的添加提高了古菌群落中乙酸代谢型产甲烷菌的比例,这对提高生物气中的甲烷含量很有意义。
肖丽聪[4](2019)在《有机改性膨润土对铜离子、铬(Ⅵ)离子吸附研究》文中认为我国膨润土矿物资源丰富,因其特殊的晶体结构,具有许多优良的特性,如分散悬浮性、触变性、吸附性和阳离子交换等,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近些年利用膨润土处理含重金属离子废水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本试验采用Na2CO3为钠化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后用CTAB表示)、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后用STAB表示)为有机改性剂,对钙基膨润土进行钠化改型改性,用于处理含铜离子、铬(Ⅵ)离子的废水,并考察了pH值、吸附剂用量、吸附时间等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研究了两种有机改性土对含铜离子、铬(Ⅵ)离子废水吸附的等温吸附模型及动力学方程。膨润土矿样取200目筛下,采用Na2CO3作钠化剂,当钠化时间为30min、钠化剂用量为6%(Na2CO3:膨润土)时,钠化效果最好;采用CTAB、STAB对钠基膨润土进行有机改性,通过膨润土可交换的阳离子量计算两种有机改性剂的用量,在搅拌时间2h、温度60℃的条件下,制得有机改性膨润土。通过钙基膨润土、CTAB有机膨润土、STAB有机膨润土对含铜离子、铬(Ⅵ)离子废水的吸附研究,确定了各种膨润土的最佳吸附条件。在pH值约为4.00、吸附剂用量为2.5g/L、吸附时间为30min的条件下,钙基膨润土对铜离子吸附的吸附率达到95.74%;在pH值约为4.00、吸附剂用量为3.0g/L、吸附时间为30min的条件下,CTAB有机膨润土、STAB有机膨润土对铜离子吸附的吸附率分别达到97.6%、98.4%;在pH值约为4.45、吸附剂用量为3.0g/L、吸附时间为30min的条件下,CTAB有机膨润土、STAB有机膨润土对铬(Ⅵ)离子吸附的吸附率分别达到83.8%、87.1%。采用Freundlich等温线模型和Langmuir等温线模型进行等温吸附研究。通过模型建立及分析得知,CTAB有机膨润土、STAB有机膨润土对铜离子、铬(Ⅵ)离子的吸附更符合Freundlich等温模型,说明有机改性膨润土对铜离子、铬(Ⅵ)离子的吸附是介于单层或多层吸附之间,同时改性膨润土的吸附表面不是均等的。对CTAB有机膨润土、STAB有机膨润土吸附铜离子、铬(Ⅵ)离子的动力学方程表明,有机改性膨润土对铜离子、铬(Ⅵ)离子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由吸附速率常数k2可知,两种有机改性土对铜离子、铬(Ⅵ)离子的吸附速率都较快。以上研究结果表明,经有机改性后的膨润土可以有效去除废水中的铜离子、铬(Ⅵ)离子。
付开乔[5](2016)在《膨润土在瓦楞原纸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膨润土是一种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的矿物原料,将膨润土替代部分植物纤维,用于瓦楞原纸能减少纤维原料的使用,降低造纸生产成本,同时为膨润土的开发利用提供新的途径。本文主要研究膨润土在瓦楞原纸中的应用,对膨润土浆内加填和膨润土表面施胶以及PEI作阴离子捕捉剂对白水的处理与分析等三个方面进行研究。膨润土加填导致强度降低,可以通过提高打浆度、添加增强剂和对膨润土预处理的方法解决,并对膨润土助留助滤进行分析和研究;膨润土用于表面施胶,主要用膨润土替代部分表面施胶剂,以降低瓦楞原纸的生产成本;PEI阴离子捕捉剂的效果与毒性分析。研究表明:膨润土作为瓦楞原纸填料一般水化15 min左右,然后加入浆料中,膨润土相对于浆料的最佳加入量为20%,此时会导致浆料的负电值增加1.4 mV,纸张的抗张指数降低15.86%,环压指数降低9.8%。将浆料的打浆度提高10 oSR,纸张的抗张指数提高54.79%,环压指数提高23.80%,相当于打浆度提高35 oSR便可以弥补加填20%膨润土所带来的强度损失;还可以通过添加适量的增强剂来增加纸张的强度。在填料为20%添加量时,膨润土留着比碳酸钙高14.8%,经表面改性预处理的膨润土留着最高可提高15.3%。膨润土加填瓦楞原纸助留助滤的最优方案是CS用量1.5%、CPAM用量0.06%、CP3用量0.06%;相对于未加入助留助滤剂的试样,膨润土的留着率最高为78.9%,提高了26.5%,浆料滤水时间最快为21s,滤水速率提高190.54%。用不同的助剂对膨润土表面改性预处理再加填,CS和CMC的表面改性效果较好,CPAM和聚氨酯的表面改性效果一般;其中阳离子淀粉效果最好,当淀粉相对膨润土用量为1.6%时,抗张指数提高15.04%,环压指数提高23.38%;当羧甲基纤维素相对膨润土用量为3%时,抗张指数提高11.18%,环压指数提高18.04%;而且表面改性能提高膨润土在纸张中的留着。用膨润土替代30%氧化淀粉对瓦楞原纸表面施胶,在pH值为5左右时,当膨润土和氧化淀粉总浓度为10%、乙二醛为淀粉量的1.0%时,在减少淀粉用量的同时,相对于100%淀粉表面施胶,环压指数提高2.02%,抗张指数提高9.40%。膨润土用于瓦楞原纸,增加了体系阴离子垃圾,PEI具有很好的捕捉阴离子垃圾效果,但是,PEI本身具有较高的细胞毒性,通过合成以聚天冬酰胺衍生物为主链的可生物降解PEI衍生物的方法解决。
李凯华,程宏飞,杜贝贝,徐红卫[6](2016)在《非金属矿物在造纸行业中的应用进展》文中指出以非金属矿物为主要原料,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所制备的功能性材料或制品在很多领域内已被广泛应用。在造纸行业中非金属矿物应用的种类最多,且最为广泛,其用量最大的主要有滑石、高岭土、硅灰石和碳酸钙等。这些非金属矿物的填加不但可以降低造纸成本,还可有效改善纸张的性能,甚至使纸张具有一些新的功能。尤其,近年来超细粉体加工和改性技术不断开拓发展,非金属矿物必将在造纸行业中拥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易琴[7](2015)在《新型长效防腐膨润土降阻剂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降阻剂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防雷和电气接地中的工程材料,尤其是在土壤电阻率较高的地区,就要求降阻剂具备良好的降阻效果。目前主要采用在工业废渣或木炭中加食盐作为接地降阻材料,有机凝胶类的化学性降阻剂,无机化学性接地降阻剂等来实现这一要求。这一系列的降阻剂在其使用的初期具有明显的降阻效果,但是对金属接地体的腐蚀严重,加上季节性的地下水位起落也会导致降阻剂中的主要活性成分随着雨水流失进而逐渐失去其降阻效果,使得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迅速反弹。防止降阻剂中的活性成分流失是防止接地电阻迅速反弹的重要途径,因此一种长效防腐降阻剂的制备成为这一技术的突破口。膨润土是一种粘土类矿物,其主要组分为蒙脱土,它的晶体结构属2:1型层状硅铝酸盐,由两层硅氧八面体和硅氧四面体构成,其结构中的Al3+和Si2+存在异价类质同象置换,从而使蒙脱土层间带负电荷,为了平衡这些负电荷,蒙脱土层间吸附Ca2+,Mg2+,K+,Na+等阳离子。经改性后的膨润士具有大的比表面积,且颗粒表面存在着许多羟基和活性点,可与有机高聚合物互相作用,形成有机/无机杂化网络结构。针对目前降阻剂存在的流失性强,使用寿命短,反弹率高等问题,本文以本文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丙烯酸为单体溶液来改性钠基膨润土,并采用溶液插层法插入聚苯胺导电高分子物质,制备出高吸水膨胀性及低电阻率的降阻剂复合材料。论文的主要内容有:(1)改性膨润土,并成功制备了高吸水膨胀性及低电阻率的膨润土降阻剂材料,采用红外光谱(FTIR)表征改性后膨润土的结构变化,通过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PS)对降阻剂材料表面的微观结构进行了分析表征,并且对其物理及电气性能进行了测定。(2)研究了单一导电填料以及复合导电填料对膨润土降阻剂的性能影响,确定了复合导电填料的组合方式以及最优化比,形成了蜷曲松散的表面结构,比表面积增加,表面性能得到提高,使其吸水膨胀性,以及导电性能增强。(3)对改性膨润土降阻剂的吸水膨胀性以导电性机制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探讨。本文在新型膨润土降阻剂材料的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并初步实现了降阻剂的良好降阻效果,为其产业化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任建晓[8](2014)在《改性膨润土的制备与表征及对松香酸吸附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天然膨润土的储量仅次于美国,居于世界第二位,并且膨润土由于具有比表面积大、吸附性强、高分散性等特征,所以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重视。天然膨润土的物化性质不理想,不能高效的发挥其自身的优势;另外,我国开采技术水平低、设备比较落后,造成的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因而,加大对膨润土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力度显得迫在眉睫。由于我国造纸原料的紧缺,造纸厂加大了对废纸利用的力度。但是在二次纤维回收利用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高效处理废纸胶粘物。胶粘物中最主要成分是树脂,因而本文选用松香酸作为模拟胶粘物,通过改性膨润土对松香酸的吸附研究,从而探索出去除胶粘物的新方法和新试剂。本实验以单因素的试验方法为基础,首先,确定了天然膨润土提纯、锂化改型的工艺条件,并且通过XRD对提纯、改型效果进行了表征;然后再以锂基膨润土为原料,通过硅烷偶联剂(KH550)进行有机改性,并将改性后的膨润土用于对松香酸进行吸附研究,最后对其吸附松香酸的机理进行了初步的研究。通过对建平天然膨润土性质的研究,实验测得天然膨润土的性质为:膨胀容为10.36mL/g,pH为8.6、胶质价为19.26mL/3g、吸蓝量为37.64g/100g、阳离子交换量为64.53mmol/100g;由此可以看出,建平天然膨润土具有较好的物理化学性质,为进一步提纯、锂化改型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实验测得建平天然膨润土的蒙脱石含量为74%,因而采用湿法提纯工艺。实验表明:辽宁建平膨润土的最佳提纯工艺为六偏磷酸钠用量为0.5%、液固比12:1、离心时间9min、离心转速为2500r/min、膨润土温度为60℃。提纯后的膨润土蒙脱石的含量达到了92%,膨胀容为44.56mL/g、pH值为8.7、胶质价为42.65mL/3g、吸蓝量为56.42g/100g、阳离子交换量为78.68mmol/100g;跟天然膨润土相比,提纯后的膨润土的理化性能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为再进一步膨润土改性奠定了基础。实验以提纯膨润土为原料,以胶质价和膨胀容作为评价膨润土锂化改型的效果。当选用Li2CO3作为锂化剂时,最佳膨润土锂化条件为:溶液体系pH值在78之间、m(Li2CO3):m(H2C2O4)=8:10、反应时间为1.5h、反应温度为80℃、矿浆浓度为5%。由提纯膨润土和改型膨润土的XRD可以看出,膨润土的d(001)由提纯过的1.46694nm变成了改型后的1.25472nm,这就表明锂化改型取得了成功。试验以制备的锂化膨润土为实验原料,用硅烷偶联剂(KH550)作为改性剂,制备得到有机膨润土。通过红外、热重和SEM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通过KH550改性锂基膨润土取得了初步的成功。然后将有机膨润土作为实验原料,用其对松香酸进行吸附研究,结果表明:膨润土对松香酸吸附量的最佳条件为:反应时间90min,反应温度50℃,松香酸浓度500mg·L-1,膨润土用量200mg·L-1。最后,对有机膨润土吸附松香酸的机理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从而对有机膨润土的性能有更好的了解。
程泽胜[9](2013)在《三维电极法深度处理制浆造纸废水的研究》文中认为制浆造纸企业是我国工业废水污染排放的大户,给水体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问题。经过二级生化处理后的制浆造纸废水,有机污染物浓度依然很高,并含有一定量的生物难降解物质(如木素及其衍生物等),传统的物化及生物处理方法很难满足新标准(GB3544-2008)给造纸厂终端废水中各种污染物提出的更严格的排放标准。因此,开发研究经济高效的制浆造纸终端废水深度处理技术,为国内制浆造纸废水的达标排放或部分回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提出了在三维电极反应体系中,以改性膨润土作为粒子电极降解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的方法,并通过与二维电极反应系统的对比研究,确定了三维电极法深度处理制浆造纸废水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方法。首先,本文利用低成本的粘土类矿物膨润土制备了六种改性膨润土颗粒,并对改性前后膨润土的结构进行了XRD、SEM、FTIR等表征,通过对比筛选出两种优良的粒子电极(OH-Al-CTAB-bent和CTAB-bent)。实验发现,改性后的膨润土层间距明显增大,物理性能良好,导电性能优良,适合作三维电极反应体系中的粒子电极,且运行成本相对较低。其次,本文利用二维电极法深度处理了制浆造纸废水,并研究了电流密度、电解时间、极板距离、电解质添加量等因素对造纸废水COD、色度、木素浓度以及UV254去除率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电絮凝法处理造纸废水的最优条件:电解电压25V,电流密度40mA/cm2,极板距离4cm,电解时间40min,电解质NaCl的添加量为1.6g/L。实验发现,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效率随着电解时间和电流密度的增加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添加电解质NaCl可提高废水的降解效率,废水COD去除率达到75.8%。废水中木素浓度和UV254的去除率随着电解时间的增加逐渐增大,去除率分别为73.1%和60.8%。通过单因素实验可知,使用Al电极对废水中污染物的去除要优于Fe电极。另外本课题还利用以改性膨润土做粒子电极的三维电极反应系统深度处理了制浆造纸废水,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三维电极法深度处理制浆造纸废水的最优条件(电解电压25V,电流密度40mA/cm2,极板距离4cm,电解时间40min,曝气速率1.0L/min,粒子电极OH-Al-CTAB-bent用量16g/L),并对电能消耗、粒子电极的稳定性以及三维电极降解造纸废水的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实验发现,三维电极电化学降解过程中,废水COD和色度的去除率最高可达83.2%和92.3%,即出水COD可降至43mg/L;完全可达标排放。废水中木素浓度和UV254去除率分别达81.9%和85.5%;电解后废水的可生化性也明显提高。另外,通过与二维电极法和单纯的吸附作用对比发现,三维电极法深度处理制浆造纸废水是一项简单有效、且无二次污染的高效新型处理方法。最后,利用XAD-8树脂与XAD-4树脂联用方法把制浆造纸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分为亲水物质、弱疏水物质、非酸疏水物以及疏水酸四类,并研究了三维电极处理前后制浆造纸二级生化出水中各类有机污染物的变化情况。实验发现,疏水酸在制浆造纸废水中占主要比重,废水的色度也主要由疏水酸类所致;三维电极法对有机物中疏水酸类和亲水物质都有一定的去除效果,但着重降解的是废水中的疏水酸类有机物。
陈威[10](2012)在《瓜尔胶衍生物的制备及在造纸法再造烟叶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造纸法再造烟叶是利用烟梗、烟末、烟叶碎片、废次烟叶等烟草废料作基本原料通过造纸工艺生产的烟草薄片,具有变废为宝、节省烟叶原料、降低卷烟成本等特点。再造烟叶浆料中含有30%以上包含细小纤维、烟末和填料的细小组分,由于造纸法再造烟叶生产对助剂的特殊要求(无毒无害易生化降解、不影响烟草燃烧气味),目前,造纸法再造烟叶在抄造过程中基本不添加任何助剂,这导致了大量细小组分的流失。瓜尔胶及其衍生物由于其独特的理化特征,在提高造纸法再造烟叶浆料细小组分的留着率和滤水性能,以及改善薄片的物理性能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价值和应用前景。本文系统研究了阳离子瓜尔胶(CGG)、阳离子瓜尔胶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CGG-g-PAM)在离子液体中的制备、表征及助留助滤性能,分析了造纸法再造烟叶浆料的特性,将CGG、CGG-g-PAM、商品阳离子瓜尔胶和阳离子羟丙基瓜尔胶对烟草浆的助留助滤效果进行了比较,进一步将一元与二元微粒助留助滤体系进行了比较,研发适合于造纸法再造烟叶湿部抄造的一剂多功能瓜尔胶衍生物助留助滤增强剂。采用微波辐射法合成了氯化1-烯丙基-3-甲基咪唑([AMIM]Cl)和氯化1-丁基-3-甲基咪唑([BMIM]Cl)两种离子液体。比较了连续辐射法和间歇辐射法对合成反应时间、产物得率及原料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间歇辐射法合成咪唑类离子液体不仅反应时间更短,咪唑的转化率和得率更加接近,反应效率更高,而且能够减轻反应过程中放热对产物颜色加深的负面影响,得到纯度更高的产品。红外光谱和13C-NMR表征证实了合成反应的发生。在离子液体中制备了阳离子瓜尔胶,考察了阳离子醚化剂用量、反应温度、碱化时间和反应时间对产物阳离子取代度(氮含量)和粘度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通过偏光显微镜的观察发现瓜尔胶在离子液体中反应时处于溶胀状态,是非均相反应。用FT-IR,13C-NMR表征CGG结构,证实了在瓜尔胶分子单元的C6位置发生了醚化反应,用SEM观察CGG的表面形态,TG分析表明CGG的热稳定性能稍好于瓜尔胶原粉。比较了几种不同的阳离子瓜尔胶的氮含量、粘度、流变性能和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结果表明:以CTA为阳离子单体,在离子液体中合成的阳离子瓜尔胶具有较高的阳离子取代度(0.14)和粘度(904mPa·s),抗剪切性能较好,分子量分布较集中。创新性研究了过硫酸铵引发阳离子瓜尔胶和丙烯酰胺在离子液体中的接枝共聚反应,研究了单体与阳离子瓜尔胶的质量比、引发剂与阳离子瓜尔胶的质量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接枝聚合参数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合成条件。FT-IR,13C-NMR表征了CGG-g-PAM的结构,用SEM观察CGG-g-PAM的表面形态。热重分析表明CGG-g-PAM有两个失重峰,耐热性能优于瓜尔胶原粉。CGG-g-PAM水溶液表现出假塑性流体行为,但其粘度下降速率较慢,在相同剪切速率下,粘度较CGG和CPAM大。通过聚合反应动力学研究发现,温度对聚合反应速率有较大影响,在离子液体中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ΔEappa)11.6KJ/mol,聚合反应速率随单体与CGG摩尔比的增加而下降,而聚合物的分子量增加,分子量分布变窄。通过对造纸法再造烟叶浆料的电荷特性研究发现,Zeta电位随着离子浓度、浆浓和打浆度的提高而增加,随pH的升高而降低;阳离子需求量随着pH、浆浓和打浆度的提高而增加,随离子浓度的升高而降低。阳离子瓜尔胶能够显着降低再造烟叶浆料体系的阳离子需求量并大幅提高Zeta电位。对烟草浆的纤维性能进行了分析,烟草浆原料经过机械磨浆后含有较多的纤维束、纤维团簇和烟末;显微镜图片显示烟草浆料中存在较多剥落的细小纤维和烟末。比较了在离子液体中合成的四种不同阳离子取代度的CGG对烟草浆细小组分的助留效果,结果表明阳离子取代度为0.14,粘度为904mPa·s的CGG-2对烟草浆的助留效果最好,CGG-2对细小组分单程留着率的效果优于商品CGG和溶剂法合成的CGG,而后两者的效果相当。阳离子瓜尔胶的DS对接枝共聚物助留性能的影响较小;CHPG对提高烟草浆的FPR有明显效果,CHPG的加入量从0增加到0.08%,FPR从40.1%提高到80.5%,提高了101%。对比了三种瓜尔胶衍生物对造纸法再造烟叶浆的助留助滤效果,结果表明CGG-2的效果稍好于CGG2-g-PAM和CHPG,以离子液体为反应介质合成的CGG-2在造纸法再造烟叶浆中具有最好的应用效果,但如果出于工业化的考虑,阳离子取代度为0.08的阳离子羟丙基瓜尔胶可以作为其替代品。用十八烷基三甲基溴化铵(STAB)对膨润土进行了有机改性,研究了CGG和膨润土组成的二元微粒助留体系对烟草浆的助留助滤效果,考察了剪切速率、pH值和电解质浓度对CGG/膨润土二元微粒助留体系的影响,结果表明膨润土与CGG组成的微粒助留助滤体系具有较好的抗剪切能力、较广的pH使用范围和较好的抗电解质性能。
二、膨润土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前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膨润土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水溶性高分子乳液改性二氧化钛/无机复合物及其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二氧化钛/无机复合物简介 |
1.1.1 二氧化钛的性质及应用 |
1.1.2 二氧化钛/无机复合物的研究现状 |
1.1.3 苯丙乳液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
1.2 造纸行业简介 |
1.2.1 造纸行业的现状 |
1.2.2 填料的定义及作用 |
1.2.3 常用填料 |
1.2.4 无机复合物造纸的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创新性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水溶性高分子乳液改性高岭土/二氧化钛复合物的制备及表征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药品 |
2.2.2 实验步骤 |
2.2.3 实验仪器和表征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 |
2.3.2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2.3.3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
2.3.4 白度分析 |
2.3.5 X射线衍射分析 |
2.4 反应机理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水溶性高分子乳液改性硅灰石/二氧化钛复合物的制备及表征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药品及试剂 |
3.2.2 实验步骤 |
3.2.3 实验仪器和表征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 |
3.3.2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3.3.3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
3.3.4 X射线衍射分析 |
3.3.5 耐酸性分析 |
3.3.6 白度分析 |
3.4 反应机理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水溶性高分子乳液改性二氧化钛/无机复合物在造纸中的应用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药品 |
4.2.2 实验步骤 |
4.2.3 实验仪器和表征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纸张白度分析 |
4.3.2 纸张撕裂度分析 |
4.3.3 纸张不透明度分析 |
4.3.4 填料留着率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作者简介 |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2)用长链烷基硅油制备硅膏及其在矿物油消泡剂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泡沫的产生与危害 |
1.3 消泡剂的概述 |
1.3.1 消泡剂的消泡机理 |
1.3.2 消泡剂的分类 |
1.3.2.1 聚醚消泡剂 |
1.3.2.2 有机硅消泡剂 |
1.3.2.3 聚醚改性聚硅氧烷消泡剂 |
1.3.2.4 矿物油消泡剂 |
1.3.3 消泡剂的评估方法 |
1.4 硅膏的制备和应用 |
1.4.1 长链烷基硅油的制备 |
1.4.2 气相法二氧化硅的疏水改性 |
1.5 二氧化硅粒子的团聚和分散机理 |
1.5.1 二氧化硅粒子的团聚机理 |
1.5.2 二氧化硅粒子在溶剂中的分散方法 |
1.6 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内容以及创新之处 |
1.6.1 研究意义 |
1.6.2 研究内容 |
1.6.3 本课题的主要特色及创新点 |
第二章 长链烷基硅油的合成和表征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主要原料 |
2.2.2 实验主要设备 |
2.2.3 长链烷基硅油的合成 |
2.3 分析与测试 |
2.3.1 转化率的测定 |
2.3.2 FT-IR测试 |
2.3.3 粘度测试 |
2.3.4 表面张力测试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长链烷基硅油合成工艺的优化 |
2.4.1.1 含氢硅油的优化 |
2.4.1.2 催化剂中Pt用量的优化 |
2.4.1.3 投料配比的优化 |
2.4.2 长链烷基硅油的表征与分析 |
2.4.2.1 长链烷基硅油的红外谱图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硅膏的制备及其反应机理的探索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主要原材料 |
3.2.2 实验主要仪器 |
3.2.3 硅膏的合成 |
3.3 分析与检测 |
3.3.1 转化率的测定 |
3.3.2 消抑泡时间测试 |
3.3.3 粒径测试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硅膏制备工艺的优化 |
3.4.1.1 长链烷基硅油的优化 |
3.4.1.2 气硅投料时间的优化 |
3.4.1.3 气硅种类的优化 |
3.4.1.4 气硅用量的优化 |
3.4.1.5 催化剂用量的优化 |
3.4.2 优化后的硅膏制备工艺流程图 |
3.4.3 硅膏的反应机理探索 |
3.4.3.1 硅膏的反应机理 |
3.4.3.2 硅膏的粒径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有机膨润土的防沉降机理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主要原材料 |
4.2.2 实验主要仪器 |
4.2.3 实验步骤 |
4.3 分析与检测 |
4.3.1 粘度测试 |
4.3.2 储存稳定性测试 |
4.4 分析与检测 |
4.4.1 有机膨润土活化工艺优化 |
4.4.1.1 活化剂用量的优化 |
4.4.1.2 搅拌速度的优化 |
4.4.2 有机膨润土在矿物油消泡剂中的添加方式优化 |
4.4.3 有机膨润土添加量的优化 |
4.5 有机膨润土防沉降机理探索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矿物油消泡剂的制备及其表征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主要原材料 |
5.2.2 实验主要仪器 |
5.2.3 矿物油消泡剂的制备 |
5.3 分析与检测 |
5.3.1 粘度测试 |
5.3.2 表面张力测试 |
5.3.3 消抑泡时间测试 |
5.3.4 粒径测试 |
5.3.5 缩孔测试 |
5.3.6 储存稳定性测试 |
5.3.7 亲水亲油值的计算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矿物油消泡剂制备工艺的优化 |
5.4.1.1 硅膏用量的优化 |
5.4.1.2 聚醚用量的优化 |
5.4.1.3 乳化剂的复配及用量的优化 |
5.4.1.4 有机膨润土用量的优化 |
5.4.2 消泡剂的性能评价 |
5.4.2.1 与市场上同类产品比较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结论 |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有机改性膨润土对剩余污泥与餐饮油脂联合厌氧消化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污泥与餐饮油脂 |
1.2.1 污泥的性质及处置现状 |
1.2.2 餐饮油脂的性质及处置现状 |
1.3 厌氧消化技术 |
1.3.1 厌氧消化原理 |
1.3.2 厌氧消化的影响因素 |
1.4 膨润土 |
1.4.1 膨润土的结构及物化性质 |
1.4.2 膨润土的种类及改性膨润土 |
1.4.3 膨润土应用于厌氧消化的研究进展 |
1.5 研究目标、意义和研究内容 |
1.5.1 研究目标和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2 试验材料与测试方法 |
2.1 试验材料与装置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装置 |
2.2 有机膨润土的制备与表征 |
2.2.1 有机膨润土的制备 |
2.2.2 膨润土及改性膨润土的表征 |
2.3 分析测试方法 |
2.3.1 常规指标的分析测试方法 |
2.3.2 脂肪酸的测定 |
2.3.3 动力学计算方法 |
2.3.4 三维荧光光谱的测定 |
2.4 试验设计 |
3 多种膨润土对剩余污泥单独厌氧消化性能影响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验设计 |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1 消化产生物气与产甲烷情况 |
3.3.2 消化产甲烷动力学 |
3.3.3 消化过程中pH、VFA的变化情况 |
3.3.4 消化过程中氨氮、游离氨的变化情况 |
3.4 本章小结 |
4 膨润土原土对污泥与油脂联合厌氧消化性能影响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试验设计 |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3.1 消化产生物气与产甲烷情况 |
4.3.2 消化产甲烷动力学 |
4.3.3 消化过程中pH、碱度和VFA的变化情况 |
4.3.4 消化过程中氨氮的变化情况 |
4.3.5 消化过程中多糖和溶解性蛋白的变化情况 |
4.3.6 消化过程中蛋白酶活性的变化情况 |
4.4 本章小结 |
5 多种膨润土对污泥、油脂联合厌氧消化性能影响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试验设计 |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3.0 消化产生物气与产甲烷情况 |
5.3.1 消化产甲烷动力学 |
5.3.2 消化过程中pH、碱度和VFA的变化情况 |
5.3.3 消化过程中氨氮的变化情况 |
5.3.4 消化过程中SCOD的变化情况 |
5.3.5 微生物群落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多种膨润土对污泥、油脂联合消化前期水解促进的研究 |
6.1 引言 |
6.2 试验设计 |
6.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6.3.1 消化过程中SCOD的变化情况 |
6.3.2 消化过程中溶解性蛋白、多糖和蛋白酶的变化情况 |
6.3.3 消化过程中pH、VFA、LCFA的变化情况 |
6.3.4 消化过程中氨氮、游离氨的变化情况 |
6.3.5 消化液三维荧光光谱特性 |
6.3.6 微生物群落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及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
C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相关科研项目 |
D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4)有机改性膨润土对铜离子、铬(Ⅵ)离子吸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重金属废水污染及治理现状 |
1.2 膨润土概述 |
1.2.1 全球膨润土资源分布概况 |
1.2.2 膨润土矿物学特征 |
1.2.3 膨润土矿工艺技术特性 |
1.2.4 膨润土矿的主要物化性能 |
1.2.5 膨润土的应用 |
1.3 膨润土钠化及改性膨润土处理废水研究现状 |
1.3.1 膨润土的提纯方法 |
1.3.2 膨润土的钠化机理及研究现状 |
1.3.3 改性膨润土处理废水现状 |
1.4 课题提出意义及研究内容 |
2.试验材料、仪器及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仪器 |
2.3 试验方法 |
2.3.1 膨润土钠化及有机改性方法 |
2.3.2 废水配制方法 |
2.3.3 吸附试验方法 |
2.3.4 等温吸附试验方法 |
2.3.5 吸附率计算方法 |
2.3.6 吸蓝量测定方法 |
2.3.7 胶质价测定方法 |
3.钙基膨润土及有机改性膨润土对铜离子、铬(Ⅵ)离子吸附条件研究 |
3.1 钙基膨润土对铜离子、铬(Ⅵ)离子吸附条件研究 |
3.1.1 pH值对钙基膨润土吸附铜离子、铬(Ⅵ)离子的影响 |
3.1.2 吸附剂用量对钙基膨润土吸附铜离子的影响 |
3.1.3 吸附时间对钙基膨润土吸附铜离子的影响 |
3.2 CTAB有机膨润土对铜离子、铬(Ⅵ)离子吸附条件研究 |
3.2.1 pH值对CTAB有机膨润土吸附铜离子、铬(Ⅵ)离子的影响 |
3.2.2 吸附剂用量对CTAB有机膨润土吸附铜离子、铬(Ⅵ)离子的影响 |
3.2.3 吸附时间对CTAB有机膨润土吸附铜离子、铬(Ⅵ)离子的影响 |
3.3 STAB有机膨润土对铜离子、铬(Ⅵ)离子吸附条件研究 |
3.3.1 pH值对STAB有机膨润土吸附铜离子、铬(Ⅵ)离子的影响 |
3.3.2 吸附剂用量对STAB有机膨润土吸附铜离子、铬(Ⅵ)离子的影响 |
3.3.3 吸附时间对STAB有机膨润土吸附铜离子、铬(Ⅵ)离子的影响 |
3.4 小结 |
4.两种有机膨润土对铜离子、铬(Ⅵ)离子的等温吸附研究及动力学规律 |
4.1 两种有机膨润土对铜离子的等温吸附研究 |
4.2 两种有机膨润土对铬(Ⅵ)离子的等温吸附研究 |
4.3 两种有机膨润土吸附铜离子、铬(Ⅵ)离子的动力学研究 |
4.3.1 两种有机膨润土吸附铜离子、铬(Ⅵ)离子的动力学曲线绘制 |
4.3.2 吸附动力学方程 |
4.4 小结 |
5.机理分析 |
6.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膨润土在瓦楞原纸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选题背景 |
1.3 立题依据 |
1.4 膨润土概述 |
1.4.1 膨润土的简介 |
1.4.2 膨润土的性质 |
1.4.3 膨润土的分类 |
1.4.4 膨润土的提纯 |
1.5 国内外膨润土的研究现状 |
1.6 存在的问题 |
1.7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8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章 膨润土加填纸张初步探讨 |
2.1 原料与仪器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膨润土对浆料Zeta电位的影响 |
2.3.2 水化时间对膨润土加填强度的研究 |
2.3.3 膨润土加填对纸张性能的研究 |
2.3.4 增强剂对加填膨润土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膨润土加填的助留助滤分析 |
3.1 原料与仪器 |
3.1.1 实验原料 |
3.1.2 实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空白试样的滤水与留着 |
3.3.2 滤水性能的初步探讨 |
3.3.3 单一组分助留助滤的探讨 |
3.3.4 双组分助留助滤研究 |
3.3.5 三组分正交实验的助留助滤研究 |
3.3.6 膨润土和碳酸钙的对比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改性膨润土及应用 |
4.1 原料与仪器 |
4.1.1 实验原料 |
4.1.2 实验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离子交换改性 |
4.2.2 表面预处理改性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离子交换改性膨润土纸张性能 |
4.3.2 阳离子淀粉离子交换改性 |
4.3.3 阳离子淀粉表面改性 |
4.3.4 阳离子聚丙烯酰胺表面改性 |
4.3.5 聚氨酯表面改性 |
4.3.6 羧甲基纤维素表面改性 |
4.3.7 表面改性膨润土的留着 |
4.4 膨润土表面改性前后的形态对比 |
4.5 红外光谱定性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膨润土用于纸张表面施胶 |
5.1 原料与仪器 |
5.1.1 实验原料 |
5.1.2 实验仪器 |
5.2 实验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不同浓度氧化淀粉表面施胶 |
5.3.2 膨润土替代部分氧化淀粉表面施胶 |
5.3.3 乙二醛交联氧化淀粉表面施胶 |
5.3.4 酸碱性对乙二醛交联氧化淀粉施胶研究 |
5.3.5 膨润土替代表面施胶剂的正交实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改性PEI作为阴离子垃圾捕捉剂对白水的处理的探讨 |
6.1 原料与仪器 |
6.1.1 实验原料 |
6.1.2 实验仪器 |
6.2 实验方法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不同捕捉剂对阳离子需求量的研究 |
6.3.2 PEI作为阴离子捕捉剂的毒性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及发表的文章 |
(6)非金属矿物在造纸行业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滑石粉在造纸行业中的应用 |
1.1 应用现状 |
1.2 新型滑石产品 |
2 高岭土在造纸行业中的应用 |
2.1 应用现状 |
2.2 新型高岭土产品 |
3 硅灰石在造纸行业中的应用 |
3.1 应用现状 |
3.2 几种改性硅灰石 |
4 碳酸钙在造纸行业中的应用 |
4.1 重质碳酸钙 |
4.2 轻质碳酸钙 |
4.3 纳米碳酸钙 |
5 其他非金属矿物 |
6 结语 |
(7)新型长效防腐膨润土降阻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降阻剂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 膨润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4 膨润土降阻剂的研究进展 |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关键 |
1.5.1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2 本论文的技术关键 |
第二章 原材料的选择、设备及实验方法 |
2.1 原材料的选择与分析 |
2.1.1 基体 |
2.1.2 功能填料 |
2.2 试验设备及仪器 |
2.3 研究的工艺流程图 |
2.4 膨润土降阻剂的制备 |
2.4.1 基础配方 |
2.4.2 膨润土降阻剂的制备工艺过程 |
2.5 膨润土降阻剂的结构及性能测试 |
2.5.1 结构表征和表面分析测试 |
2.5.2 性能测试 |
第三章 改性膨润土降阻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膨润土的表面改性处理及降阻剂的制备 |
3.2.1 膨润土的表面改性处理 |
3.2.2 膨润土降阻剂材料的制备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丙烯酸添加量对改性膨润土降阻剂性能的影响 |
3.3.2 引发剂添加量对改性膨润土降阻剂的影响 |
3.3.3 膨润土改性后的红外光谱分析 |
3.3.4 降阻剂的表面形貌分析 |
3.3.5 降阻剂的XPS分析 |
3.4 降阻剂吸水膨胀性能及电气性能测定结果 |
3.4.1 降阻剂吸水膨胀性能测定结果 |
3.4.2 降阻剂导电性能测定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导电填料对膨润土降阻剂性能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单一导电填料对膨润土降阻剂性能的影响 |
4.2.1 石墨对膨润土降阻剂性能的影响 |
4.2.2 碳纳米管对膨润土降阻剂性能的影响 |
4.2.3 聚苯胺对膨润土降阻剂性能的影响 |
4.2.4 小结 |
4.3 复合导电填料对降阻剂性能的影响 |
4.3.1 复合导电填料对降阻剂性能影响分析 |
4.3.2 SEM表面分析 |
4.3.3 小结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改性膨润土降阻剂吸水膨胀性能机制研究 |
5.1 引言 |
5.1.1 聚合物/层状硅酸盐复合材料结构简介 |
5.1.2 膨润土降阻剂合成原理 |
5.2 膨润土接枝丙烯酸原理 |
5.3 改性膨润土降阻剂的吸水膨胀机制探讨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B |
(8)改性膨润土的制备与表征及对松香酸吸附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1 绪论 |
1.1 膨润土概述 |
1.2 膨润土的矿物学特征 |
1.2.1 蒙脱石的晶体结构 |
1.2.2 蒙脱石的化学组成 |
1.2.3 蒙脱石的基本特征 |
1.3 膨润土的基本性能 |
1.3.1 吸水膨胀性 |
1.3.2 分散悬浮性 |
1.3.3 黏结性和可塑性 |
1.3.4 吸附性和离子交换性 |
1.3.5 触变性与稳定性 |
1.4 膨润土加工 |
1.4.1 膨润土的提纯 |
1.4.2 膨润土的改型 |
1.4.3 膨润土的改性方法 |
1.5 膨润土的结构分析 |
1.5.1 红外观谱分析 |
1.5.2 X 射线衍射分析 |
1.5.3 差热 -热重分析 |
1.5.4 SEM 分析 |
1.6 膨润土在工业中的广泛应用 |
1.6.1 膨润土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
1.6.2 膨润土在固体废物处理中的应用 |
1.6.3 膨润土在气体净化中的应用 |
1.6.4 膨润土在造纸中的应用 |
1.7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8 课题的内容 |
2 辽宁建平膨润土的改性工艺探索及其表征 |
2.1 试验原料、试剂与仪器 |
2.2 辽宁建平膨润土的提纯工艺及表征 |
2.2.1 膨润土物化性质的测试 |
2.2.2 建平膨润土的物理化学性质 |
2.2.3 建平天然膨润土的 XRD 图谱分析 |
2.2.4 实验方法 |
2.2.5 结果与讨论 |
2.3 辽宁建平膨润土的锂化改性研究 |
2.3.1 改性原理 |
2.3.2 实验方法 |
2.3.3 实验内容 |
2.3.4 结果与讨论 |
2.4 改性膨润土的制备及表征 |
2.4.1 实验内容 |
2.4.2 结果与讨论 |
2.5 本章结论 |
3 改性膨润土对松香酸的吸附研究 |
3.1 实验原料、试剂与仪器 |
3.2 松香酸的制备 |
3.3 松香酸去除率的计算 |
3.4 松香酸标准曲线的测定 |
3.5 结果与讨论 |
3.5.1 改性膨润土吸附松香酸的正交实验 |
3.5.2 单因素的实验 |
3.6 本章结论 |
4 改性膨润土对松香酸吸附机理的初步研究 |
4.1 实验原料、仪器及试剂 |
4.2 试验方法 |
4.2.1 吸水曲线测定 |
4.2.2 吸附动力学实验 |
4.2.3 测定平衡吸附量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膨润土亲水性测试 |
4.3.2 吸附速率的研究 |
4.3.3 等温吸附曲线分析 |
4.4 本章结论 |
5 结论、建议以及创新点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3 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三维电极法深度处理制浆造纸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制浆造纸二级生化出水的特征及危害 |
1.2.1 制浆造纸废水的来源 |
1.2.2 二级生化出水的特征及危害 |
1.3 膨润土概述 |
1.3.1 膨润土的结构与性质 |
1.3.2 膨润土的改性方法 |
1.3.3 膨润土制备导电复合材料 |
1.3.4 膨润土在造纸废水处理方面的应用 |
1.4 电化学技术研究概况 |
1.4.1 二维电极研究概况 |
1.4.2 三维电极研究概况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粒子电极的制备与选择研究 |
2.1 试验试剂与设备 |
2.1.1 试验用主要化学试剂 |
2.1.2 试验用仪器设备 |
2.2 粒子电极的制备 |
2.2.1 钠化改性的制备 |
2.2.2 铝柱撑膨润土(Al-bent)的制备 |
2.2.3 羟基铝柱撑膨润土(OH-Al-bent)的制备 |
2.2.4 有机改性膨润土(CTAB-bent)的制备 |
2.2.5 羟基铝柱撑有机膨润土(OH-Al-CTAB-bent)的制备 |
2.2.6 铁柱撑膨润土(Fe-bent)的制备 |
2.2.7 羟基铁柱撑膨润土(OH-Fe-bent)的制备 |
2.3 分析方法 |
2.3.1 膨润土的物理性能 |
2.3.2 改性膨润土得率分析 |
2.3.3 膨润土结构表征 |
2.4 粒子电极的选择 |
2.4.1 改性膨润土的得率 |
2.4.2 膨润土物理性能表征 |
2.4.3 电导率分析 |
2.4.4 XRD 表征分析 |
2.4.5 SEM 表征分析 |
2.4.6 FTIR 分析 |
2.4.7 不同类型的粒子电极对造纸废水 COD 降解效果的比较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化学氧化法深度处理制浆造纸废水的研究 |
3.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3.2 实验装置与分析方法 |
3.2.1 实验装置 |
3.2.2 分析项目及方法 |
3.2.3 能耗分析 |
3.3 二维电极深度处理造纸废水的研究 |
3.3.1 电流密度的影响 |
3.3.2 电解时间的影响 |
3.3.3 添加电解质(NaCl)的影响 |
3.3.4 极板间距的影响 |
3.3.5 二维电极对废水 UV_(254)和木素浓度去除率的影响 |
3.3.6 电解后废水各项指标的测定 |
3.3.7 能耗分析 |
3.4 三维电极深度处理造纸废水的研究 |
3.4.1 电解时间的影响 |
3.4.2 电流密度的影响 |
3.4.3 粒子电极添加量的影响 |
3.4.4 曝气量的影响 |
3.4.5 电解时间对废水 UV_(254)与木素浓度去除率的影响 |
3.4.6 三维电极处理后废水各项指标的变化 |
3.4.7 粒子电极的重复使用性研究 |
3.4.8 能耗分析 |
3.4.9 反应机理探讨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二维电极与三维电极处理效果对比研究 |
4.1 电解时间的影响 |
4.1.1 电解时间对造纸废水 COD 和色度去除效果的影响 |
4.1.2 电解时间对废水 UV_(254)和木素去除效果影响 |
4.2 电流密度的影响 |
4.2.1 电流密度对废水 COD 和色度去除效果的影响 |
4.2.2 电流密度对废水 UV_(254)和木素去除效果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造纸废水中有机物的分布分析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与过程 |
5.2.1 试验用材料与仪器 |
5.2.2 实验过程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三维电极法对废水中各类有机污染物 UV_(254)的去除效果 |
5.3.2 三维电极法对废水中各类有机污染物色度的去除效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6.3 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的科研成果 |
(10)瓜尔胶衍生物的制备及在造纸法再造烟叶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目录 |
List of Figures |
表目录 |
List of Tables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卷烟降焦减害的发展 |
1.1.1 烟叶原料 |
1.1.2 卷烟纸 |
1.1.3 接装滤嘴及滤嘴通风稀释技术 |
1.2 烟草薄片的发展 |
1.2.1 辊压法 |
1.2.2 稠浆法 |
1.2.3 造纸法 |
1.3 助留助滤剂在造纸湿部化学中的应用进展及助留助滤机理 |
1.3.1 纸料组分的留着机理 |
1.3.2 助留助滤剂对纸料组分的助滤作用 |
1.4 助留助滤体系的发展 |
1.4.1 一元与二元助留助滤体系 |
1.4.2 微粒助留助滤体系 |
1.5 膨润土在造纸湿部化学中的应用研究 |
1.6 膨润土的基本性质及其改性方法 |
1.6.1 膨润土的基本性质 |
1.6.2 膨润土的改性方法 |
1.7 瓜尔胶及其衍生物 |
1.7.1 瓜尔胶的特点 |
1.7.2 瓜尔胶的改性 |
1.7.3 瓜尔胶衍生物作为造纸助剂的研究进展 |
1.8 离子液体 |
1.9 离子液体的发展历史 |
1.10 室温离子液体的结构及性质 |
1.10.1 离子液体的结构 |
1.10.2 离子液体的物理性质 |
1.11 天然多糖在室温离子液体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1.11.1 多糖在离子液体中的溶解 |
1.11.2 多糖在离子液体中的化学改性 |
1.12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微波辐射合成咪唑类离子液体的研究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咪唑类离子液体的合成化学反应式 |
2.2.2 常规加热法合成咪唑类离子液体 |
2.2.3 微波辅助法合成咪唑类离子液体 |
2.2.4 离子液体得率及反应物转化率的测定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咪唑类离子液体的常规法与微波连续辐射法合成 |
2.3.2 咪唑类离子液体的微波间歇辐射法合成 |
2.3.3 离子液体的红外分析 |
2.3.4 离子液体的13C-NMR 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阳离子瓜尔胶在离子液体中的制备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BMIM]Cl 离子液体的合成 |
3.2.2 阳离子瓜尔胶的制备 |
3.2.3 阳离子瓜尔胶的纯化 |
3.2.4 阳离子瓜尔胶氮含量的测定 |
3.2.5 阳离子瓜尔胶水溶液粘度的测定 |
3.2.6 阳离子瓜尔胶分子量的测定 |
3.2.7 阳离子瓜尔胶的流变性能测试 |
3.2.8 阳离子瓜尔胶的结构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阳离子瓜尔胶在离子液体中醚化反应正交实验 |
3.3.2 阳离子瓜尔胶在离子液体中醚化反应的单因素实验 |
3.3.3 不同种类的阳离子瓜尔胶性能比较 |
3.3.4 阳离子瓜尔胶在离子液体中的状态 |
3.3.5 阳离子瓜尔胶的红外分析 |
3.3.6 阳离子瓜尔胶的热分析 |
3.3.7 阳离子瓜尔胶的13C-NMR 分析 |
3.3.8 阳离子瓜尔胶的 SEM 分析 |
3.3.9 阳离子瓜尔胶的流变性能 |
3.3.10 阳离子瓜尔胶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阳离子瓜尔胶丙烯酰胺在离子液体中的接枝聚合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BMIM]Cl 离子液体的合成 |
4.2.2 阳离子瓜尔胶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的制备 |
4.2.3 接枝共聚物的纯化 |
4.2.4 接枝聚合参数的计算 |
4.2.5 接枝共聚物粘度的测定 |
4.2.6 接枝共聚物的流变性能测试 |
4.2.7 接枝共聚物的结构表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阳离子瓜尔胶丙烯酰胺在离子液体中接枝聚合的正交实验分析 |
4.3.2 阳离子瓜尔胶丙烯酰胺在离子液体中接枝聚合的单因素实验 |
4.3.3 红外分析 |
4.3.4 ~(13)C NMR 分析 |
4.3.5 热重分析 |
4.3.6 流变性能分析 |
4.3.7 产物表面结构的扫描电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阳离子瓜尔胶丙稀酰胺在离子液体中接枝聚合的动力学研究 |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5.1.1 实验材料 |
5.1.2 实验仪器 |
5.2 实验方法 |
5.2.1 接枝共聚物的制备 |
5.2.2 接枝共聚物侧链的水解 |
5.2.3 分析测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接枝共聚温度对反应动力学的影响 |
5.3.2 单体/阳离子瓜尔胶摩尔比对反应动力学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造纸法再造烟叶浆料的电荷特性研究 |
6.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6.1.1 实验材料 |
6.1.2 实验仪器 |
6.2 实验方法 |
6.2.1 浆料的准备 |
6.2.2 浆料 Zeta 电位和电导率的测定 |
6.2.3 浆料阳离子需求量的测定 |
6.2.4 打浆度的测定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浆料的电荷特性 |
6.3.2 pH 值对烟草浆电荷性能的影响 |
6.3.3 离子浓度对烟草浆电荷性能的影响 |
6.3.4 浆料浓度对烟草浆电荷性能的影响 |
6.3.5 打浆度对烟草浆电荷性能的影响 |
6.3.6 添加亚麻浆对烟草浆电荷性能的影响 |
6.3.7 添加填料对烟草浆电荷性能的影响 |
6.3.8 阳离子瓜尔胶用量对烟草浆电荷性能的影响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瓜尔胶衍生物在造纸法再造烟叶中的应用 |
7.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7.1.1 实验材料 |
7.1.2 实验仪器 |
7.2 实验方法 |
7.2.1 烟草浆中细小纤维含量的测定 |
7.2.2 细小组分单程留着率(FPR)的测定 |
7.2.3 打浆度的测定 |
7.2.4 阳离子羟丙基瓜尔胶的合成 |
7.2.5 纤维分析 |
7.2.6 有机改性膨润土的制备 |
7.2.7 有机改性膨润土的球磨细小化 |
7.3 结果与讨论 |
7.3.1 浆料纤维分析 |
7.3.2 浆料的显微观察 |
7.3.3 不同阳离子取代度的 CGG 对 FPR 的影响 |
7.3.4 不同种类的 CGG 对 FPR 的影响 |
7.3.5 CGG-g-PAM 对 FPR 的影响 |
7.3.6 阳离子羟丙基瓜尔胶对 FPR 的影响 |
7.3.7 不同瓜尔胶衍生物对烟草浆助留助滤效果的比较 |
7.3.8 有机改性膨润土/CGG 二元体系的助留助滤性能 |
7.3.9 球磨有机改性膨润土/CGG 二元体系的助留性能 |
7.3.10 剪切速率对 CGG/膨润土体系助留效果的影响 |
7.3.11 pH 对 CGG/膨润土体系助留效果的影响 |
7.3.12 电解质浓度对 CGG/膨润土体系助留效果的影响 |
7.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膨润土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前景(论文参考文献)
- [1]水溶性高分子乳液改性二氧化钛/无机复合物及其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D]. 李晓琪. 吉林大学, 2020(08)
- [2]用长链烷基硅油制备硅膏及其在矿物油消泡剂上的应用[D]. 祝立强.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有机改性膨润土对剩余污泥与餐饮油脂联合厌氧消化性能的影响[D]. 于青. 重庆大学, 2019(01)
- [4]有机改性膨润土对铜离子、铬(Ⅵ)离子吸附研究[D]. 肖丽聪. 辽宁科技大学, 2019(01)
- [5]膨润土在瓦楞原纸中的应用研究[D]. 付开乔. 湖北工业大学, 2016(08)
- [6]非金属矿物在造纸行业中的应用进展[J]. 李凯华,程宏飞,杜贝贝,徐红卫. 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 2016(01)
- [7]新型长效防腐膨润土降阻剂的研究[D]. 易琴. 长沙理工大学, 2015(06)
- [8]改性膨润土的制备与表征及对松香酸吸附性能的研究[D]. 任建晓. 陕西科技大学, 2014(11)
- [9]三维电极法深度处理制浆造纸废水的研究[D]. 程泽胜. 齐鲁工业大学, 2013(07)
- [10]瓜尔胶衍生物的制备及在造纸法再造烟叶中的应用研究[D]. 陈威.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