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乌兰察布盟农机监理工作上新台阶(论文文献综述)
么红杰[1](2012)在《内蒙古科技规划研究(1958-2008)》文中指出科技发展规划,是政府对未来科技活动进行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体现了政府对科技发展前景及科技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战略预期。从1958年内蒙古自治区科学工作委员会成立以来,内蒙古一直不间断地分阶段进行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工作。与国家已经制订和实施了8个专门的科技发展规划基本保持一致,内蒙古至今制定和实施了4个科技发展五年计划,3个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对不同时期科技事业的健康稳步发展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回顾自治区成立以来内蒙古科技规划编制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历程,大体上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自治区成立到改革开放(1947—1978),以“奠定基础,重点发展,迎头赶上”为目标,迅速建立起了强大的科研基础和完善的科研体系,这期间自治区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三年规划八年设想(1960-1967)纲要》;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1963-1972年科技发展规划》。改革开放后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呈现着不同的发展特征。第一阶段确立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和“面向、依靠”的战略方针,努力破除经济与科技脱节的旧体制,先后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七五(1986-1990)”科技发展纲要》;《内蒙古自治区“八五”(1991-1995)科技发展规划》。第二个阶段通过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确立“创新、产业化”指导方针,调整科技基础结构,建设区域创新体系。1996年,颁布了《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条例》;在国内较早地提出了建设创新型省区的战略目标,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内蒙古的决定》、《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若干政策》。第三个阶段通过探索具有自治区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努力建设创新型内蒙古,经济增长方式向创新驱动型转变。2006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关于进一步加快科技发展的决定》中首次提出建设创新型内蒙古,把向建设创新型内蒙古努力作为面向未来的总体策略。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这一方针,自治区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2006-2020)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五十年来,在国家宏观科技政策的大背景下,内蒙古自治区科技事业顺应经济发展背景、科技发展面对的主要矛盾、科技发展目标任务以及科技工作指导方针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的变化,不断深入认识和正确把握区情,始终以制订、完善、实施科技规划作为科技战略发展的载体,引领科技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努力实现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由“促进”到“支撑”,由“推动”到“引领”的历史性转变。但在科技规划实施过程中,内蒙古仍然存在重设计决策、轻执行评估;重行政指令、轻市场指导;重省市级层面的科技战略、轻旗县级层面等问题。特别是在科技规划实施绩效评估过程中,由于涉及面广、评价原则、方法较难把握、没有专项资金支持等原因,虽然内蒙古在科技发展规划的编制方面投入了大量人、财、物力,但对于科技发展规划后续的执行、执行过程中的评估、评估之后的改进和动态更新与修正,以及何时以何种方式来终结则关注不够,尤其是缺少对科技规划整体实施效果的评估,使得花费了很大精力制订的规划在指导科技实践和进步方面发挥的效力有限。本文在查阅大量资料、内部辑刊等史料的基础上,开创性地综合回顾与总结了内蒙古科技规划五十年的发展历程,这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科技政策史也是前人没有做过的工作,对研究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科技政策史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同时,本文通过借鉴其他区域科技政策绩效评估的理论与方法,基于DEA方法对内蒙古科技规划进行绩效评价,建立内蒙古科技规划绩效评估的可行性路径选择与方法模型,为决策层今后树立开展科技规划绩效评价的理念提供了科学论证和方法选择。根据绩效评价结果,进而提出通过加强科技评估制度建设,明确评估在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健全科技评估规章制度和系列评估专业规范,加强评估方法的研究;加强科技评估环境建设,系统地研究科技评估的组织管理等措施加快内蒙古科技规划评价体系构建步伐的建议。
李世清,邵明安,徐宣斌,彭珂珊,王继军,谢永生[2](2005)在《陕北地区生态修复与粮食安全分析》文中指出生态修复是指利用自然界的自我修复能力,在适当人工措施辅助下,恢复生态系统原有的保持水土、调节小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和开发利用等经济功能。生态修复工程给黄土丘陵区提供了一次难得的生态重建历史机遇。粮食供需的总量平衡是我国面临的巨大的问题,且在人口净增长达到由正变负的拐点之前,问题的艰巨性将与日俱增。基于粮食问题是我国的根本问题,本文以生态修复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利用生态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回顾了黄土丘陵区产的发展历史,探讨了生态修复过程中的粮食生产潜力;在此基础上,根据当地经济发展规划和远景目标,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稳住粮田面积、强化基础建设、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推动粮食产业化、控制人口增长、提高思想认识。
徐秀丽[3](2004)在《面向穷人的农业科技政策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主要针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现实问题,从农业科技政策的角度出发揭示其所存在的偏离穷人用户的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供相关的政策建议。在研究视角上,本文打破了以往仅从宏观角度出发、关注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等内容的研究思路,创新性地构建了一个宏观层次分析与微观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政策研究框架,其中,宏观层次的分析是指通过“官语”来把握我国农业科技政策的整体图景,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研究视角;微观层次的分析则指站在农民生活的现实本身,并更多地采用农民的视角来考察宏观指导下的农业科技政策在基层的具体面貌及实际影响。通过两个视角、两种政策话语的联系与对比,农业科技政策的全貌及其偏离穷人的机制才会凸现而出。本文在研究方法上,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其中,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导向;在具体的方法上,尤以文献研究突出。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并以定性研究为主;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既有现成的二手资料,也有作者本人的实地调研。在实地调研中,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半结构访谈。 宏观层面的分析表明,我国的农业科技政策无论是从其历史构建的轨迹来看,还是从其目前的运行机制来说,均具有典型的“供给偏向”特征,即将政策的作用点主要放在科技的供给上,过分关注于新的科技知识的创造,而将新知识与其应用的社会现实之间的协调与整合置之度外。在此政策思路之下,对于农民的关注只以“用户科技素质低”的“碎片”被嵌入宏观决策的视野,而无法以一个完整的生计系统被纳入宏观干预的整体筹划之中。 然而,微观层次的研究却表明,即使在农民科技素质大力提升的今天,现代科技的应用仍然遭遇穷人生计现实的反弹,这些现实包括穷人生计的脆弱性、农业生计战略的低收益性、金融资本的缺乏以及农民人力资本的缺失等等,而基于这些生计现实之上的生计理性是穷人选择与应用现代科技中无法逾越的鸿沟。 于是,在宏观与微观之间就形成一种冲突与紧张,不缓解这种冲突,“科技兴农”的宏观战略将难以企及,而要缓解这种冲突,就必须直面微观上穷人的生计现实,并在政策设计上激励“面向穷人的适用技术”的发展。因此,本文的最后,通过对国际、国内上以“小农”为中心的农业科技创新理论与实践的整理、以及有关“适用技术”讨论的综述,提供如下建议:第一,构建完整的农业科技政策结构框架,即将穷人的生计系统纳入农业科技政策框架;第二,调整政策运行的逻辑,这不仅要调整对于穷人的偏见,还要突破“供给偏向”的狭隘,将科技政策的作用力延伸至对于用户生计系统的了解、改善,以及加强现代科技系统与用户生计系统两者之间的双向沟通与联结;第三,强化诱致性政策手段,将政策的落实真正转移至对于穷人生计现实和生计理性的尊重之上,并加强现代科技系统中用户导向激励机制的建设;第四,鼓励农民组织的建设,强化表达农民声音的渠道与机制。
徐钢,黄晓勇,张滨艳,王丹[4](2002)在《西部大开发与“进退还”战略的延伸》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乌兰察布盟(简称乌盟),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也是自治区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贫困人口最多最集中的地区。从1994年开始,在整个"九五"期间,乌盟的各族干部群众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前人探索的成果,深刻分析本地区的生态和经济现状,重新审视盟情,抓住全国和自治区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带来的各种机遇,在实践的启示和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卓有成效地实施了"进一退二还三,调整优化结构,建设畜牧业大盟"的战略决策(简称"进退还"战略)。这一战略的基本内涵是:每建成一亩水旱高效标准农田,退下二亩旱坡薄地,还林还草还牧。对生态环境极度恶化的地方实行生态移民。在改善生态的同时,把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的增长点,加快建设畜牧业大盟的步伐。实施生态保护与建设、经济结构调整和扶贫开发的有机结合,在经济建设中恢复生态,在生态恢复中发展经济,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几年来,这一符合盟情民意的战略得以坚持不懈地实施,取
陈雷[5](2002)在《抓住机遇 开拓创新 推动我国水土保持工作再上新台阶》文中研究说明
马晓丽,王荣和[6](2001)在《乌兰察布盟农机监理工作上新台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乌兰察布盟农机监理工作上新台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乌兰察布盟农机监理工作上新台阶(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科技规划研究(1958-200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理论层面 |
1.1.2 现实层面 |
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3 文献综述 |
1.3.1 我国宏观科技政策的研究综述 |
1.3.2 科技政策理论研究综述 |
1.3.3 区域科技政策研究综述 |
1.3.4 科技政策实施效果评估研究综述 |
1.3.5 少数民族科技政策研究综述 |
1.3.6 内蒙古科技规划、政策研究综述 |
1.4 研究的创新与特色 |
第二章 建国初期,内蒙古开始全面规划科技事业 |
2.1 国家确定集中科技资源解决经济建设关键问题的政策 |
2.1.1 “十二年”科技规划 |
2.1.2 《科研工作十四条》和《十年规划》 |
2.2 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科学发展规划《三年规划八年设想(1960——1967)纲要》 |
2.3 内蒙古自治区《1961——1962年科技发展纲要》和《1963---1972年科技发展规划》 |
第三章 内蒙古科技事业迎来“科学的春天”,科技规划更加注重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
3.1 国家以经济为导向的科技战略确立 |
3.1.1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与《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 |
3.1.2 以经济为导向的科技战略的确立——迎接新的世界产业革命的挑战 |
3.1.3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
3.2 内蒙古科技事业从瘫痪到恢复 |
3.2.1 建国以来自治区召开的第一次科学大会 |
3.2.2 自治区科技工作进入全面快速恢复发展时期 |
第四章 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内蒙古面向经济建设纵深部署三个层次科技计划 |
4.1 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加速科技进步 |
4.1.1 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 |
4.1.2 “科教兴国”战略确立 |
4.2 内蒙古开始实施“八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科技三项改革稳步推进 |
4.2.1 内蒙古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 |
4.2.2 科研机构事业费管理和科技三项费用的拨款制度改革政策 |
4.2.3 技术市场管理体系基本形成,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成果丰硕 |
4.2.4 农村牧区科技综合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
4.2.5 民办科技机构崭露头角,成为科技改革新的“生力军” |
4.3 内蒙古面向经济建设纵深部署3个层次科技计划 |
4.3.1 星火计划与振兴农村经济 |
4.3.2 火炬计划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
4.3.3 攻关计划 |
4.3.4 其它相关配套科技计划与政策 |
第五章 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内蒙古 |
5.1 国家确立以创新为主线的科技政策 |
5.1.1 自主创新战略的提出 |
5.1.2 科技人才体系不断完善 |
5.2 科技计划集中集成,六大领域重点突破,自治区全面推进“科教兴区”战略 |
5.3 建立新型科研结构和区域创新体系 |
5.3.1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总体框架及科研结构调整实施方案的出台 |
5.3.2 科研机构转制攻坚战 |
5.3.3 全区技术创新大会 |
5.3.4 构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 |
5.4 新世纪之初科技基础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
5.4.1 科技生产力布局136程 |
5.4.2 科技计划5226体系 |
5.4.3 建设创新型内蒙古,从“科教兴区”到“科技强区”转变 |
5.4.4 科技政策规划体系 |
5.4.5 科技投资结构 |
第六章 内蒙古科技发展的经验与反思 |
6.1 内蒙古科技事业五十年(1958-2008)的发展 |
6.2 值得借鉴的几条经验 |
6.2.1 以科技规划引领科技战略发展,不断优化科技发展环境 |
6.2.2 加快原始创新步伐,充分发挥传统特色产业先发优势 |
6.2.3 通过技术进步重大项目推进,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步伐 |
6.2.4 全力打造特色创新平台,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取得显着成效 |
6.2.5 强化高层次引进和培养,实现科技资源的跨区域配置 |
6.3 有待反思的几个问题 |
6.3.1 科技政策与宏观政策关联度大,宏观政策的偏差易致科技政策的盲动 |
6.3.2 科技投入水平低,科技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受到制约 |
6.3.3 研究开发能力仍然不高,关键技术自给率低 |
6.3.4 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不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受制约 |
6.3.5 人才队伍整体水平不高,严重制约创新能力的发挥 |
6.3.6 科技创新制度与环境不健全影响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
6.4 今后的发展思路及对策建议 |
6.4.1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科技投入宏观体系 |
6.4.2 在加大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全面开展研发平台和产业化载体的升级工作 |
6.4.3 推动激励自主创新各项政策的落实,加快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
6.4.4 强化人才引进与培养,提高科技人才队伍整体水平 |
6.4.5 加强国际国内科技合作 |
6.4.6 以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大科技观,整体推动科技资源向农村牧区延伸 |
第七章 内蒙古科技规划绩效评价 |
7.1 科技评价综述 |
7.1.1 科技评价的范畴和主要方法 |
7.1.2 我国科技评价的发展 |
7.2 内蒙古科技评价现状 |
7.3 以“十一五”为例,基于DEA方法对内蒙古科技规划进行绩效评价 |
7.3.1 决策单元的界定与评价指标的选择 |
7.3.2 样本归集 |
7.3.3 样本运算及分析 |
7.4 内蒙古科技规划评价体系构建的建议 |
7.4.1 加强科技评估制度建设,明确评估在管理中的作用 |
7.4.2 加强对评估方法的研究,建立健全科技评估专业规范 |
7.4.3 系统研究科技评估的组织管理,统筹科技评估环境建设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陕北地区生态修复与粮食安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的提出 |
2 粮食现状 |
3 增产潜力 |
3.1 耕作改制潜力 |
3.2 现代化实施潜力 |
3.3 优良品种潜力 |
3.4 水利水保潜力 |
3.5 天然降水利用潜力 |
3.6 科学技术潜力 |
4 发展对策 |
4.1 稳住粮田面积 |
4.2 强化基础建设 |
4.3 加大投入力度 |
4.4 提高思想认识 |
4.5 积极推动粮食产业化 |
4.6 控制人口增长 |
(3)面向穷人的农业科技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导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
2 理论框架 |
2.1 基本概念的阐释 |
2.1.1 穷人与穷人的生计 |
一. 关于穷人 |
二. 穷人的生计 |
2.1.2 农业科技、政策与农业科技政策 |
一. 农业科技 |
二. 政策 |
三. 农业科技政策 |
2.2 政策研究视角的梳理 |
2.2.1 政策研究的两大范式 |
一. 政策科学范式 |
二. 政策分析范式 |
2.2.2 政策研究视角的转换 |
一. 政策制定研究的“自负” |
二. 政策执行研究的兴起 |
三. 政策接受研究的滥觞 |
2.2.3 科技政策研究的新视角:建构性科技政策观 |
2.3 本文的政策研究视角和研究框架 |
3 现状:偏离穷人的农业科技政策 |
3.1 逻辑起点:外生于穷人的现代农业科研体系 |
3.1.1 世界农业科技发展的维度 |
3.1.2 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的维度 |
3.1.3 小结 |
3.2 宏观层次的分析:“供给偏向”的政策模式 |
3.2.1 农业科技政策的概貌 |
一. 政策的决策层与实施管理层 |
二. 政策目标 |
三. 政策手段 |
3.2.2 农业科技政策的内容框架 |
一. 对于制度化农业科研体系的规范与引导 |
二. 对于联结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与规范 |
三. 对于提高农民科学技术素质的关注 |
3.2.3 现行农业科技政策的运行逻辑 |
3.3 微观层次的分析:难以逾越的生计理性 |
3.3.1 农民眼中的现代农业科技及供给状况 |
一. 穷人眼中的现代农业科技 |
二. 穷人眼中的现代农业科技供给状况 |
3.3.2 穷人获得与使用现代农业科技的渠道与方式 |
一. 穷人获得与采用现代科技的重要渠道 |
二. 穷人使用现代科技的方式 |
3.3.3 小结:基于生计理性之上的科技选择与应用 |
4 出路:面向穷人的农业科技政策 |
4.1 理论与实践的准备 |
4.1.1 国际层面的积累 |
一. 从推广体系到研究体系的整体反思 |
二. 农作系统研究方法(FSR) |
三. 参与式研究方法(FPR) |
四. 进一步推进:基于农民生计系统之上的农业科技发展 |
五. 小结 |
4.1.2 国内层面的痕迹与萌芽 |
4.2 政策建议:面向穷人提供适用技术 |
4.2.1 关于适用技术 |
4.2.2 发展适用技术的政策保证 |
一. 构建完整的农业科技政策结构框架 |
二. 调整政策运行的逻辑 |
三. 强化诱致性政策手段 |
四. 大力推动农民组织的发展 |
5 基本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乌兰察布盟农机监理工作上新台阶(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科技规划研究(1958-2008)[D]. 么红杰.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2(07)
- [2]陕北地区生态修复与粮食安全分析[J]. 李世清,邵明安,徐宣斌,彭珂珊,王继军,谢永生.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05(03)
- [3]面向穷人的农业科技政策研究[D]. 徐秀丽. 中国农业大学, 2004(03)
- [4]西部大开发与“进退还”战略的延伸[J]. 徐钢,黄晓勇,张滨艳,王丹. 实践, 2002(03)
- [5]抓住机遇 开拓创新 推动我国水土保持工作再上新台阶[J]. 陈雷. 中国水土保持, 2002(01)
- [6]乌兰察布盟农机监理工作上新台阶[J]. 马晓丽,王荣和. 农村牧区机械化, 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