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物流仓储企业在并购中面临的问题

浅谈物流仓储企业在并购中面临的问题

一、谈谈物流仓储企业在并购整合中面临的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刘煜坤[1](2021)在《苏宁易购并购家乐福中国财务风险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戴婷婷[2](2021)在《跨事业部冲突管理研究 ——以M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王小岚[3](2021)在《海航科技并购英迈国际绩效评价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各个行业和企业都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近年来,我国“一带一路”和“走出去”等国家政策的推行,使得海外并购迎来了高潮期。在众多海外并购中“以小博大”式的海外并购模式日益兴起,这种特殊的海外并购模式能否提高企业的长期并购绩效、能否达到企业预期的并购效果,都是近年来研究的重点。本文以海航科技并购英迈国际的海外并购案例为研究对象,在充分研究国内外研究文献及海外并购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海航科技的海外并购绩效进行研究和分析。首先,本文研究相关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海外并购、并购绩效、“以小博大”式并购、海外并购理论和并购绩效评价方法理论。其次,介绍并购双方企业的基本概况、并购动因和并购实施过程。再次,对本次并购进行绩效评价分析,采用传统的会计指标法和经济增加值(EVA)法对此次海外并购进行财务指标的长期绩效分析;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进行非财务指标的绩效评价分析。最后,针对上述绩效分析结果得出此次海外并购的相关启示与建议。本文通过此次并购绩效的分析和研究,得出此次海外并购总体达到了预期效果,为海航科技带来了正向绩效的结论。

范学文[4](2021)在《美的跨国并购库卡机器人的风险管理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以及贸易在全世界的自由开展,壁垒的削弱使得多国区域趋于一体化。在这种适度宽松的投资环境下,并购这项交易活动得以跨越国界。成为企业用以获取市场份额、提升科技或者资源,是一种更为快速直接的办法。近年来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开始呈现审慎的态度,从过往中可以发现,跨国并购交易不仅仅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有着较高的风险,即使是对于精于此道的境外知名企业来说,跨国并购并成功实现整合的概率也并不尽如人意。研究解决该问题成为了当前参与跨国并购企业不可避免的难关。海外企业由于其不同的财务制度、地缘性等原因,无疑加大了其被并购后的整合难度。美的集团对总公司位于德国境内的库卡机器人进行并购,符合了当前中国企业在境外进行并购投资时,目标公司逐渐从“捡垃圾”转向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的趋势。而且美的集团在这次大手笔的并购交易中也支付了巨额的对价,相应地也确认了高达美的集团净资产三成以上的商誉。这也非常符合中国上市公司在进行并购交易后普遍需要面临的高额商誉确认的问题。在当前我国众多上市公司的跨国并购操作中非常具有代表性。本文首先对中国企业2019年在全球进行跨国并购进行了综合性的分析,分析了案例选取的背景和意义,并介绍了进行跨国并购风险管理的相关概念和步骤。之后通过尽职调查法和头脑风暴法对该并购交易中的风险进行识别和成因分析,本文以跨国并购交易的三阶段为视角展开,将风险与其重点突出的阶段相结合进行评估,并对美的集团所做的风险防范措施进行评价,最后为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中进行风险管理提供启示,例如我国上市公司应该寻求专业人士或中介机构的帮助、制定合理的融资方案等。最后得出结论和展望,结束全文。本文分析了美的集团在此次并购活动中对风险管理的策略选取和制定,可以帮助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和财务人员在跨国并购交易中面临策略制定和规划时避免盲目和偏激,并且脱离开跨国并购来看,这种对风险的管理意识也是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目标和制度体系一种很好的补充和完善,有助于提高中国上市公司在选择跨国并购交易时重视对风险的管理,进而使得企业管理层在决策时主动降低跨国并购风险,有助于我国上市公司从根源上减少风险带来的隐患。

赵永斌[5](2021)在《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文中指出利用外资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关键内容,也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外资首先弥补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双缺口”,发挥了经济增长“催化剂”的作用,然后通过产业关联产生投资带动和乘数效应,间接推动了中国经济增长。此间,外资通过技术和管理溢出、出口促进、就业吸纳和竞争效应等机制,直接或间接提升了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带来诸多效益。目前,中国已经从政策型开放进入制度型开放的新阶段,从重点区域开放进入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在利用外资方面,进入了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落实准入后国民待遇的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阶段。在此背景下,内陆地区引进外资,提升利用外资效益,对于支撑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山西省作为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中部省份,经济外向度较低,发展水平不高,如不加强引进外资,提高利用外资效益和经济开放度,势必造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中部“梗阻”。目前,山西省利用外资存在三方面的挑战:一是逆全球化抬头、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引资竞争等因素,导致来晋投资流量有减少的风险;二是中国长期对外开放政策的区域异质性,使山西省在新时代利用外资面临“马太效应”;三是外商投资的资源型经济路径依赖可能降低利用外资的效益。在上述背景下,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利用外资,提升综合效益,变“马太效应”为“后发优势”,成为山西省推动制度型开放,支撑中国全方位开放新格局需要解答的重大命题。而解答此命题,必须首先梳理利用外资的变迁历程、总结规律、评价效益并剖析影响因素,据此提出针对性强的政策建议,才能鉴往知来,解答上述命题。目前,全国层面对内陆资源型地区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的研究比较少,已有的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研究,也因缺乏对史实的把握而解释力不足。山西省作为内陆资源型地区,内陆区位特征和资源型经济特征决定了其在利用外资上具有独特的逻辑和规律。从这两个特征出发,研究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变迁与效益问题,具有典型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基于此,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参照利用外资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山西省利用外资的阶段性主导因素等,将研究时段分为1978-1991年(内陆区位约束下的小规模探索阶段)、1992-2001年(内陆与资源型特征主导易位下的高速流入阶段)、2002-2012年(资源型经济优势强化与服务业快速引资阶段)、2013-2018年(资源型经济转型与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双主导的高质量导向引资阶段)四个阶段。其次采用史料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历史制度分析和归纳演绎等分析方法,对每个阶段利用外资变迁的事实和规律进行梳理总结,评价利用外资的综合效益并剖析其影响因素。最后,结合山西省当下利用外资的内外部环境,提出政策建议,以鉴未来。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和观点如下:一、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事实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总体规模较小,但呈现上升趋势,到现阶段已经与其经济规模相适应。外商直接投资自2006年之后成为主要投资方式。港澳台资项目比例始终占有绝对优势;欧美澳等发达国家投资份额先增后减,但高于全国水平。影响外资来源国别结构的主要因素是金融危机、地缘经济等。在投资方式上,外商独资企业比例持续低于全国,营商环境差、交易成本高和资源型行业股权比例限制使然。外商投资行业上,入世之前以工业为主,入世后服务业逐步增加,工业内部“煤焦冶电”等传统领域投资比例经历了“增-减-增”的过程。外商投资区域上,省会太原引资居多,但投资区域协调性逐渐增加,开发区、综改区等渐成主要载体。二、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规律总结(1)资源禀赋是山西省吸引外商投资的独特条件,也是导致山西省引资特征、使用效益与全国不同的根源,直到现阶段,该条件仍是吸引外商来晋投资的主要因素。(2)内陆特征与资源型经济特征在引资主导地位上彼此制衡。内陆特征下,交通成本约束形成了高附加值、非运输成本敏感型引资偏好,而资源型经济发展形成了初级资源产品(低附加值、高运输成本)引资偏好。交通条件改善的情况下,后者在“资源诅咒”下取得引资主导地位,倾向于降低外资效益,需要政策予以引导和规制。(3)围绕资源型经济的两面(加强优势、补齐短板)不断调整,是山西省利用外资40年政策变迁的主线,导致利用外资的出发点过度聚焦于资源型经济,而忽视其综合效益的释放。(4)外商选择何种方式在晋投资,是其竞争优势内部化成本和经营收益权衡的结果,也是反映山西省市场化程度和营商环境优劣的指标。(5)资本增殖的本性决定了无论是直接外资还是间接外资,盈利性都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借用外国贷款用途的盈利性不应被公益性完全覆盖。三、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表现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的综合效益总体上升,港澳台资的综合效益高于其他外资,主要是在创新和协调两方面具有优势,其他外资则在共享效益上更胜一筹。到现阶段,创新效益和绿色效益是利用外资亟待提升的两个方面。四、关于影响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因素分析(1)山西省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长度不足、创新吸收能力较低,不利于吸收外资的创新溢出;合资企业管理“国内化”降低了外资管理经验的溢出。(2)鼓励外商投资于“煤焦冶电”等资源型、高退出门槛的行业,降低了外资在晋的协调效益,而且这种降低是持续性的。(3)投资行业高碳化和低环境规制,降低外商投资的绿色效益。(4)资源型经济下,资源收益追逐型外资挤出外向型外资;汇率缺口消失下,创汇动机减弱,引进外资的外向度降低,影响外商投资的开放效益。(5)成本敏感型外资对劳动力的技术要求低、可替代性强,且多投资于低附加值领域,在房地产过热推动土地价格上升的情况下,外资倾向于削减员工工资,从而降低了收入带动效益。上述因素也是山西省提升利用外资效益的切入点。最后,本文基于上述事实梳理、规律总结和原因分析,结合当下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际、国内、省内环境,从6个方面提出了15条针对性、可行性较高的建议。这6个方面是:(1)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大局下,加大绿色外资的引进力度和规模。(2)在RCEP、CIA等新型区域投资贸易协定中,立足关键领域和对象开展精准招商引资。(3)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双循环”发展格局中,主动承接和引进相对先进和高效益的外资企业。(4)在“煤炭生产向资源富集地区集中”的煤炭生产布局调整下,既要提升外商投资的协调性,又要在煤炭清洁生产、运输和加工领域发挥外资的绿色效益。(5)在资源型经济转型中,提升外资的创新效益,加大生产性服务业引资力度。(6)构建优质引资环境,重引增量更重稳存量,进一步释放既有外资企业的综合效益。

高洁[6](2021)在《海外资源黏性、制造业服务化与并购方企业绩效 ——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海外并购是制造业企业快速获取先进资源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填补自身知识空白、克服后来者劣势的有效路径。与前期密集的海外投资相比,中国近些年的海外投资呈现出逐步回落的态势,盲目并购等非理性投资行为得到遏制,对外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并逐渐展现出以下几个特点:其一是高端战略资源成为海外投资的重要动机;其二是服务业占比有所上升,制造业占比相对下降。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三产业比重连续上升,经济结构转型不断推进。2020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升至54.5%,连续6年成为经济增长最大动能,中国进入服务经济时代已成为不可逆趋势。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格局,中国必须充分利用大国优势,主动营造外部环境,不断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并扩大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开放。按照党的十九大战略部署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制造强国”的号召,引导中国企业通过海外并购整合全球资源,提高企业的服务化水平,培育并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制造业转型和价值链升级。目前,服务化水平低是中国制造业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中国制造业企业亟需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发达国家倚仗其先发优势,经历了渐进式的服务化发展进程,牢牢占据着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但矛盾在于中国等新兴市场企业普遍缺乏足够的时间与机会选择服务外包、服务内部化和服务高端化的发展路径。本文以中国制造业跳过发达国家渐进式服务化阶段、采取海外并购整合来内部化全球高端服务的跨越式升级路径为基本实践背景和理论创新源泉,整合资源基础观与资源编配理论,从资源识别、资源管理与资源利用三个阶段出发,探索并购资源质量、并购资源管理以及资源黏性在中国制造业实现跨越式服务化的路径中的作用机制。文章详细分析了海外资源黏性,将资源黏性细分为资源的区域黏性与资源的行业黏性两个维度,探寻资源黏性在中国制造业跨越式服务化发展与绩效提升路径中的调节机制。进一步地,文章探索了海外资源黏性对资源质量与资源管理在新情境下协同效应的影响,为中国制造业通过海外并购实现服务化发展的路径提供理论指导与数据支撑。本文研究以下问题:(1)中国制造业企业能否通过并购高质量的海外服务资源实现自身的服务化发展,进而促进企业绩效?(2)中国制造业企业对海外资源的管理是否对其实现服务化发展、进而拉动企业绩效的提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3)海外资源的区域黏性与行业黏性对中国制造业通过海外并购实现服务化与绩效提升的路径是否存在影响?其影响机制如何?(4)在中国制造业企业通过海外并购实现服务化发展的新情境下,资源质量与资源管理之间是否始终存在协同效应?海外资源黏性是否是其协同效应产生的边界条件?针对上述研究问题,本文以全球权威海外投资数据库Bvd-Zephyr以及CSMAR数据库、企业年报、并购公告等为数据的主要来源,以中国制造业上市企业海外投资为研究样本,筛选形成了 2001-2018年的数据资料库,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研究问题依次进行了实证检验,系统性开展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1)基于制造业服务化的中介效应,实证检验并购资源质量、并购资源管理与并购方企业绩效的关系。本文从并购资源质量与中方对海外资源的管理出发,探索促进制造业服务化的资源条件与管理条件,探究中国制造业通过海外并购实现自身服务化发展的可行性,并检验制造业服务化在提升企业绩效方面的中介效应。此外,为拓展研究的适用性与科学性,本文基于行业异质性—一产业时钟速度,对并购资源质量与并购资源管理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寻找中国制造业跨越式服务化发展模式的作用机理与背景条件。(2)实证分析海外资源黏性在中国制造业通过海外并购实现服务化与绩效发展的路径中的调节机制。本文引入资源黏性的调节机制,考察目标方资源的区域黏性与行业黏性对中国制造业服务化与并购方企业绩效的影响,在更为细化的研究层面上探究海外资源黏性在中国制造业跨越式服务化转型路径中的作用机制。(3)实证分析并购资源质量、并购资源管理之间协同效应对制造业服务化的影响,并基于海外资源黏性探寻协同效应产生的边界条件。本文考察并购资源质量与并购资源管理之间的协同效应,并从海外资源黏性的视角出发,在资源的区域黏性与资源的行业黏性两个维度下探索协同效应产生的边界条件。传统理论普遍认为资源与资源的管理之间存在协同效应,但近期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发现这种协同效应的产生存在一定的边界条件。本文基于中国制造业通过海外并购实现服务化的背景,在新的数据样本中拓展理论内涵,进一步完善资源基础观的相关内容,为企业并购前的资源识别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证参考。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并购资源质量、并购资源管理对制造业服务化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并能够通过制造业服务化的中介作用积极促进并购方企业绩效。(2)行业异质性—一产业时钟速度对并购资源质量与并购资源管理的作用存在负向影响。产业时钟速度较快的企业仅仅能够通过目标方的高质量服务资源提升自身的服务化水平,但这类企业的服务化并不能促进企业绩效的发展。产业时钟速度较慢的企业不仅可以通过利用目标方高质量服务资源提升自身服务化水平,还可以通过制造业服务化的中介效应进而促进企业绩效的提高,同时,并购资源管理也对制造业服务化存在正向作用。(3)资源的区域黏性对中国制造业企业通过海外并购实现服务化发展的路径存在影响,可以正向调节并购资源质量与制造业服务化之间的关系,并促进并购方企业绩效的发展。.(4)资源的行业黏性对中国制造业企业通过海外并购实现跨越式服务化发展的路径存在影响。行业黏性小时,中国制造业能够通过并购高质量服务资源促进自身服务化与绩效的发展;行业黏性大时,中国制造业通过海外并购实现服务化进而促进企业绩效的路径未能通过检验。(5)产业时钟速度对资源区域黏性的调节作用存在影响。其中,慢产业时钟速度更有利于资源区域黏性积极作用的发挥。(6)并购资源质量与并购资源管理之间并不始终存在协同效应,资源的行业黏性是协同效应的产生的边界条件。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基于资源编配理论,以资源识别、资源管理、资源利用三个阶段为研究视角,探索中国制造业企业通过海外并购实现服务化转型,进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可行性,为中国制造业跨越式转型升级提供更具有客观性、普遍性的理论支撑。本文以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海外投资为研究样本,从实证的角度发掘普适性规律,研究中国制造业企业在并购前的资源识别、并购后的资源管理与资源利用三个阶段的具体表现,为中国制造业的服务化转型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第二,本文通过对目标方资源黏性的深入分析,探索海外资源的区域黏性与行业黏性影响制造业服务化与并购方企业绩效的具体路径,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精准识别目标方资源属性、最大化利用并购资源价值、实现服务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为中国制造业把握新机遇、将传统要素价格优势升级到以服务为核心的内部化优势提供了政策思路,为企业在并购前的资源识别与并购后的资源管理与利用提供参考。第三,本文试图在中国制造业企业通过海外并购实现服务化发展的视角下澄清一个常见的理论误解,即“企业资源与管理之间一定存在协同效应”,并在资源黏性的视角下寻找协同效应产生的边界条件,为企业在海外并购前的资源识别与战略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对推动中国制造业服务化具有一定的价值,进一步拓展了资源基础观的理论情景与内涵。本文以中国制造业跳过渐进式的服务化发展进程、通过海外并购获取全球高端服务资源的跨越式升级路径为实践背景,探索中国制造业突破传统路径依赖的可行性,提炼中国制造业企业实现服务化转型的独特模式,对于形成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构建综合竞争优势的国际化理论体系具有重要价值。

孙科[7](2021)在《QL集团公司物流业务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供给侧结构改革也在逐步推进,物流业发展速度逐渐加快,物流行业的竞争也变得日益激烈。近年来,国内出现了很多新的物流运输形式,公路运输形式的运输量不断下降,从以往44%的市场份额下降到了18%,公路运输已经不再是主要的运输方式,给大量公路运输企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作为一家以公路运输为主的物流运输企业,QL集团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QL集团中很多货车都处在闲置状态,业务量急剧下滑。与此产生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物流业呈现出了快速发展趋势,2019年,物流总额达到了298万亿元,相较于2000年,提高了十倍之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物流行业已经成为了我国支柱型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促进现代物流业务发展,对于推动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提高我国经济水平来说有着非常大的意义,同样对于促进QL集团的深化改革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就目前来看,为了促进我国物流行业发展,我国已经将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点放在了物流行业上,大力推动现代物流业的转型发展,为物流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过,公路运输却仍然存在着大量的问题:首先,国内经济发展模式与生产布局不均衡,不注重东西向的物流发展,东西向大多数都是能源通道建设,物流需求比较分散,物流的高效运行无法得到有效保证。其次,物流产业没有实现大规模的信息化,虽然很多物流企业都建立了信息化管理系统,但是信息管理系统的衔接性却比较差,无法实现物流信息的共享,联运物流难以正常开展。基于此,本文将以物流管理理论、企业战略理论等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对QL集团物流业务的发展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对QL集团物流业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及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然后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集团目前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一系列的优化发展战略,希望可以促进QL集团物流业务可持续发展。最后,根据战略定位,选择出QL集团物流业务应该采取的发展战略,并针对性地制定出战略实施保障措施。本文的研究有助于QL集团依托其大量的闲置土地资源,充分利用发挥土地、线路等资源优势,开拓物流运输新业务,通过积极运用物联网以及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构建出高效的物流运输共享平台,从而提高物流运输的效率,为客户提供便捷高效的物流服务,同时,有助于促进QL集团的综合发展,拉动区域经济增长。

刘宁[8](2021)在《面向智能互联时代的中国工业设计发展战略和路径研究》文中指出当前,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正在经历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根本改变,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及我国均已将创新驱动、提质增效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近年来,随着一大批创新型企业的兴起(如苹果、小米、海尔、特斯拉等),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技术能力和市场能力构成了经典创新耦合模型的基础,但除此之外,还存在第三种创新驱动模式——设计驱动型升级。自2000年起,众多国家制定了国家层面的设计政策与发展体系,其中,不乏将设计产业政策作为国家战略选择与政策制定的关键部分。因此,在此时代背景下,工业设计如何演变和进化,以及我国未来5-10年,工业设计相关国家战略的前瞻探析和实施路径的科学选择是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案例研究、溯因研究、系统分析等方法,从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设计学等多方面、多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文章首先分析了国际国内工业设计发展的现状及趋势,总结了我国工业设计正在发生的三方面深刻变化,即创新属性、创新关系、创新业态。由此,提出了在我国传统设计服务向设计产业转变和升级这一重要论点。进而,明确界定了工业设计产业的概念、特征,并基于发展社会学、产业生命周期理论、范式与范式转变的机会窗口、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等,通过钻石模型、SWOT分析,结合阿里巴巴、小米、方太等实际案例,解析了如何推动设计服务向设计产业转变,以及如何构建我国工业设计发展的新阶段,即在智能互联为产业发展趋势的背景下,着力构建设计创新力的新属性、创新驱动力的新生态、社会发展力的新关系、国际影响力的新姿态等战略。最后,具体规划了战略实施路径,其一,建设创新型公共服务平台,包含创建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建设工业设计产业互联网平台两个部分。其二,产出工业设计标志性成果,包括成立并发展世界设计产业组织、持续举办世界工业设计大会、继续举办国家工业设计奖等。其三,开展工业设计人才培养工程,包括建设设计开放大学、实施工业设计领军人才计划、开展设计人才能力素质评价等。其四,提升工业设计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包括实施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实施设计赋能乡村产业振兴计划两个部分。本次研究遍览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分析总结全球20多年工业设计发展历程,紧扣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时代浪潮,并基于产业发展理论,提出我国未来工业设计的发展战略及实施路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应用价值。

刘达一[9](2021)在《农业产业基金典型案例分析 ——基于不同发起主体》文中研究表明融资困难是我国“三农”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之一,是我国政府部门、专家学者、金融机构以及涉农企业关注的重点课题。我国农业农村投融资体系当前面临的状况就是:社会资本苦于寻找优质的投资项目,而农业项目或农业企业却因为资金不足而得不到发展。究其原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落后,基础薄弱,难以吸引社会资本;二是现有的传统投融资手段并不能与农业产业相适应,无法有效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所以我国农业融资面临的关键问题并不是社会资本缺乏资金,而是社会资本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若农业产业不能为社会资本带来有高额回报的投资对象和投融资机制,那么社会资本就会流向其他能产生高额投资回报的行业。因此,我们需要创新农业投融资机制,疏通农业产业投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农业产业基金是我国在农村金融领域的一次重大金融创新。它可以把社会闲散资金有效集中起来投资农业产业,推动农业实现产业聚集和规模化发展,近年来农业产业基金在促进农业发展和推动中小农业企业做大做强方面的作用愈发收到重视。各级政府、中央企业、产业界大型民营企业以及金融机构都开始积极布局农业领域的投资,农业产业基金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本文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经济学、金融学相关理论为基础,运用理论研究、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发起人类型的不同为标准对农业产业基金进行了分类,深入分析了不同类型农业产业基金的运作模式和融资效果,并对其各自的优劣势进行比较分析,为如何更好地运作农业产业基金提供经验借鉴。最后为我国农业产业基金的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介绍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回顾,案例的典型性与代表性分析以及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第二章阐述了文章相关理论和概念,包括创业投资的概念,产业投资基金的概念以及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的概念。总结了农业产业基金所具有的特征,从发起人的角度对农业产业基金进行了分类,为之后的分析提供理论支持。第三章是对不同案例的运作机制和融资效果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第四章主要是依据案例分析的结果和相关理论比较不同类型产业基金各自的优劣势,总结不同类型农业产业基金的适用情况。第五章则给出了发展我国农业产业基金的政策建议。提出要强化政府激励政策,完善农业产业基金相关法律法规,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业产业;要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培养专业的农业产业基金管理人才,促进产业基金科学有效运营;要让政府、股权投资机构和农业企业共同参与农业产业基金的设立和管理,实现产融结合,促进农业产业发展。

贺蔚琴[10](2021)在《我国钢铁企业财务整合路径研究 ——以宝钢并购武钢为例》文中提出

二、谈谈物流仓储企业在并购整合中面临的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谈物流仓储企业在并购整合中面临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3)海航科技并购英迈国际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海外并购相关概念
        2.1.1 海外并购的含义
        2.1.2 海外并购的类型
        2.1.3 并购绩效的含义
    2.2 “以小博大”式并购的含义及特点
        2.2.1 “以小博大”式并购的含义
        2.2.2 “以小博大”式并购的特点
    2.3 海外并购理论
        2.3.1 协同效应理论
        2.3.2 技术创新理论
        2.3.3 战略发展理论
        2.3.4 效率理论
        2.3.5 交易费用理论
    2.4 并购绩效评价方法理论
        2.4.1 财务指标法
        2.4.2 EVA评价法
        2.4.3 模糊综合评价法
第三章 海航科技海外并购英迈国际案例介绍
    3.1 并购双方基本情况概述
        3.1.1 海航科技概述
        3.1.2 英迈国际概述
    3.2 并购动因分析
        3.2.1 国家“一带一路”政策的推动
        3.2.2 全球布局的需求
        3.2.3 英迈国际强大的供应链管理能力
        3.2.4 战略转型
        3.2.5 获取核心技术
    3.3 海航科技“以小博大”式并购实施过程
        3.3.1 并购前期准备
        3.3.2 并购交易
        3.3.3 并购后期整合
第四章 海航科技并购英迈国际绩效评价分析
    4.1 并购绩效评价方法应用分析
    4.2 基于财务指标法对并购绩效的分析
        4.2.1 偿债能力分析
        4.2.2 营运能力分析
        4.2.3 盈利能力分析
        4.2.4 发展能力分析
    4.3 基于EVA评价法对企业价值的分析
        4.3.1 EVA计算指标
        4.3.2 EVA会计调整
        4.3.3 EVA计算与分析
    4.4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并购绩效的综合分析
        4.4.1 建立模糊评价集
        4.4.2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4.4.3 构建判断矩阵
        4.4.4 模糊关系矩阵计算分析
    4.5 海航科技海外并购绩效评价总结
第五章 海航科技并购英迈国际的启示与建议
    5.1 海航科技并购英迈国际的启示
        5.1.1 做好并购前期准备工作
        5.1.2 保证并购资金充足
        5.1.3 控制并购后的偿债风险
        5.1.4 保持被并购企业的独立性
    5.2 “以小博大”式并购的建议
        5.2.1 引入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协助并购前期调查
        5.2.2 加强自有资金管理
        5.2.3 进行多元化融资
        5.2.4 合理进行资源整合
第六章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4)美的跨国并购库卡机器人的风险管理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跨国并购文献综述
        1.2.2 风险管理文献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性与局限性
        1.4.1 创新性
        1.4.2 局限性
2 跨国并购风险管理相关概念与原理
    2.1 跨国并购风险概述
        2.1.1 跨国并购的概念
        2.1.2 跨国并购风险的概念
        2.1.3 跨国并购风险的成因
        2.1.4 跨国并购风险的类型
    2.2 跨国并购风险管理概述
        2.2.1 跨国并购风险管理的概念
        2.2.2 跨国并购风险的识别
        2.2.3 跨国并购风险的评估
        2.2.4 跨国并购风险的防范
3 美的集团并购库卡机器人概况
    3.1 并购双方简介
        3.1.1 美的集团简介
        3.1.2 美的集团经营发展状况
        3.1.3 库卡集团简介
        3.1.4 库卡集团经营发展状况
    3.2 并购动因分析
        3.2.1 挖掘国内机器人市场潜力
        3.2.2 在自动化与物流领域实现共赢
        3.2.3 传统家电产品的转型升级
    3.3 并购过程
4 美的并购库卡的风险识别及成因分析
    4.1 美的并购库卡的风险识别方法
        4.1.1 尽职调查法
        4.1.2 头脑风暴法
    4.2 美的并购库卡的风险识别总结
        4.2.1 准备阶段的主要风险
        4.2.2 实施阶段的主要风险
        4.2.3 整合阶段的主要风险
    4.3 美的跨国并购库卡的风险成因
        4.3.1 准备阶段的风险成因
        4.3.2 实施阶段的风险成因
        4.3.3 整合阶段的风险成因
5 美的并购库卡的风险评估及防范
    5.1 美的集团并购库卡的风险评估
        5.1.1 组织调查问卷
        5.1.2 应用Borda序值法对风险进行排序
    5.2 美的集团并购库卡的风险防范措施
        5.2.1 准备阶段的风险防范措施
        5.2.2 实施阶段的风险防范措施
        5.2.3 整合阶段的风险防范措施
6 美的并购库卡风险管理的启示
    6.1 对准备阶段风险管理的启示
        6.1.1 选择合适的跨国并购咨询的中介机构
        6.1.2 谨慎选择跨国并购的标的公司
    6.2 对实施阶段风险管理的启示
        6.2.1 拓宽融资渠道
        6.2.2 制定合理的融资方案,充分预期汇率变动
    6.3 对整合阶段风险管理的启示
        6.3.1 提高对并购后的整合工作的重视
        6.3.2 建立国际化的财务团队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美的并购库卡风险评估调查问卷

(5)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标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标
        1.1.3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利用外资
        1.2.2 利用外资效益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利用外资变迁的断代研究与本文的研究阶段划分
        1.3.2 利用外资效益及机制研究
        1.3.3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进展
        1.3.4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理论基础与效益评价体系构建
    2.1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一般理论解释
        2.1.1 发展中国家(地区)利用外资的动因解释
        2.1.2 外商向发展中国家(地区)投资的动因解释
    2.2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理论特性分析
        2.2.1 内陆地区资源型省份利用外资动因解释
        2.2.2 外商向内陆资源型地区投资的动因解释
    2.3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评价体系构建
        2.3.1 评价体系构建依据和思路
        2.3.2 评价体系构建过程
        2.3.3 评价体系权重设置和得分计算方法
    2.4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预评价
        2.4.1 综合效益预评价
        2.4.2 综合效益预分解
第三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1991 年——内陆区位约束下的小规模探索阶段
    3.1 1978-199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3.1.1 国际环境:全球产业转移与后石油危机下的能源投资逻辑
        3.1.2 国内环境:“双缺口”下的重点区域开放
        3.1.3 省内环境:消除内陆区位劣势的投资硬环境建设加速
        3.1.4 政策环境:超国民待遇引资规模导向与山西省的资源型产业产能培育倾向
    3.2 1978-199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3.2.1 主要历程:零星引资转向集中引资,随机引资转向能源重化工重点引资
        3.2.2 总体情况:外资项目数和规模逐渐增大,投资行业快速拓展
        3.2.3 阶段性问题:内陆劣势和营商环境短板导致引资规模小且资金到位率低
        3.2.4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资绝对主导和美资占比较大
        3.2.5 投资形式特征:高交易成本下的合资主导阶段
        3.2.6 投资行业特征:以轻工业为主并逐渐向能源重化工倾斜
        3.2.7 投资区域特征:省会太原“一家独大”和地市引资各具优势
    3.3 1978-1991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3.3.1 变迁历程: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占主导地位
        3.3.2 间接利用外资特征:政府主导的开发型引资,兼容公益性和盈利性
    3.4 1978-199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3.5 1978-199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3.5.1 经济规模效益:对新增投资依赖较大且产出不稳定
        3.5.2 创新效益:外资企业创新水平显着高于内资企业
        3.5.3 协调效益:“煤焦冶电”四大部门投资比例趋增
        3.5.4 绿色效益:外资企业碳生产率高于内资企业
        3.5.5 开放效益:外向型外资企业引进偏少
        3.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规模小但工资水平相对高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92-2001 年——内陆与资源型特征主导易位下的高速流入阶段
    4.1 1992-200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4.1.1 国际环境:冷战结束、金融危机与应对气候变化影响国际资本流向
        4.1.2 国内环境:改革开放政策稳定性确立与“双缺口”缓解
        4.1.3 省内环境: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产业转型和国企脱困外资需求量大
        4.1.4 政策环境:投资规则向WTO并轨的主基调与山西省引资导向嬗变
    4.2 1992-200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4.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4.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澳台资与其他外资的此消彼长
        4.2.3 投资形式特征:合资比例下降与合作比例上升
        4.2.4 投资行业特征:投资行业趋向重型化
        4.2.5 投资区域特征:投资区域协调性增加与开发区引资功能增强
    4.3 1992-2002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4.3.1 变迁历程:注重公益性但限制盈利性,引资面向公共产品和工业设备
        4.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4.4 1992-200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4.5 1992-200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4.5.1 经济规模效益:外资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持续上升
        4.5.2 创新效益:外资企业的创新优势持续扩大
        4.5.3 协调效益:产出协调性下降,投资继续向“煤焦冶电”集中
        4.5.4 绿色效益:外资工业的绿色生产水平优势继续扩大
        4.5.5 开放效益:对经济开放度的促进作用先增后减
        4.5.6 共享效益:小规模就业吸纳,高水平工资示范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2002-2012 年——资源型经济优势强化与服务业快速引资阶段
    5.1 2002-2012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5.1.1 国际环境:利用外资全球竞争加剧与能源价格驱动的煤炭投资旺盛
        5.1.2 国内环境:吸引外资优势转换和利用外资目标转变
        5.1.3 省内环境:基础设施改善与资源型经济对外资的“排斥”
        5.1.4 政策环境:开放领域渐广、准入前国民待遇与山西省能源原材料引资导向
    5.2 2002-2012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5.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5.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澳台资与其他外资的此长彼消
        5.2.3 投资形式特征:各类投资方式比例保持相对稳定
        5.2.4 投资行业特征:“煤焦冶电”项目偏多而服务业整体偏少
        5.2.5 投资区域特征:区域协调性提升但开发区引资不稳定
    5.3 2002-2012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5.3.1 变迁历程:援助性国际贷款减少,投资性国际银行商业贷主导
        5.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5.4 2002-2012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5.5 2002-2012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5.5.1 经济规模效益:外资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相对稳定
        5.5.2 创新效益:外资创新水平总体较高但内部出现分化
        5.5.3 协调效益:总体协调下,前期投资重型化导致本阶段产出协调度低
        5.5.4 绿色效益:外资绿色生产水平继续优于内资但优势开始缩小
        5.5.5 开放效益:外企在出口总额中的贡献增加但外企的外向度下降
        5.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能力迅速提高但工资低于平均水平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2013-2018 年——资源型经济转型与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双主导的高质量导向引资阶段
    6.1 2013-2018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6.1.1 国际环境: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投资保护主义抬头和引资竞争加剧
        6.1.2 国内环境:经济新常态与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构建
        6.1.3 省内环境:资源型经济转型、营商环境修复和引资便利化条件打造
        6.1.4 政策环境: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体系建设与区域开放政策一致性提升
    6.2 2013-2018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6.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6.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既有外商增资和跨国公司国内转移成为重要来源
        6.2.3 投资方式特征:独资比例提高但仍然较低
        6.2.4 投资行业特征:资源型经济转型催生独特的行业引资结构
        6.2.5 投资区域特征:开发区的引资载体功能增强推动外商投资区域协调性增加
    6.3 2013-2018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6.3.1 变迁历程:投资性国际商业贷款主导与挖掘山西特色争取援助性贷款
        6.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6.4 2013-2018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6.5 2013-2018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6.5.1 经济规模效益:港澳台资规模扩张推动外资整体规模提升
        6.5.2 创新效益:内外资创新水平差距逐步缩小
        6.5.3 协调效益:产出相对协调但投资再次开始偏向“煤焦冶电”
        6.5.4 绿色效益:碳生产率保持稳定甚至略有降低
        6.5.5 开放效益:外资企业的外向度和外贸贡献度同步上升
        6.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保持稳定,收入带动效益有所好转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反思与未来展望
    7.1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总结
    7.2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反思
    7.3 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及荣誉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海外资源黏性、制造业服务化与并购方企业绩效 ——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并购资源质量与并购资源管理
        1.4.2 海外资源黏性
        1.4.3 制造业服务化
        1.4.4 并购方企业绩效
        1.4.5 产业时钟速度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资源基础观的研究回顾
        2.1.2 资源编配理论的研究回顾
        2.1.3 协同效应理论的研究回顾
    2.2 海外并购、制造业服务化与并购方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回顾
        2.2.1 并购资源质量、制造业服务化与并购方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
        2.2.2 并购资源管理、制造业服务化与并购方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
    2.3 海外资源黏性与并购方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回顾
        2.3.1 资源区域黏性与并购方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
        2.3.2 资源行业黏性与并购方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
    2.4 现有文献评述
第三章 海外并购、制造业服务化与并购方企业绩效关系的分析
    3.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1.1 制造业服务化对并购方企业绩效的影响
        3.1.2 并购资源质量对制造业服务化、并购方企业绩效的影响
        3.1.3 并购资源管理对制造业服务化、并购方企业绩效的影响
    3.2 研究设计
        3.2.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3.2.2 模型设计
        3.2.3 变量定义
    3.3 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
        3.3.1 描述性统计与共线性检验
        3.3.2 相关性检验
        3.3.3 全样本的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结果
        3.3.4 基于行业异质性的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结果
        3.3.5 稳健性检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资源黏性对海外并购、制造业服务化与并购方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机制分析
    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1.1 资源区域黏性的调节机制分析
        4.1.2 资源行业黏性的调节机制分析
    4.2 研究设计
        4.2.1 模型设计
        4.2.2 变量定义
    4.3 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
        4.3.1 描述性统计与共线性检验
        4.3.2 相关性检验
        4.3.3 资源区域黏性调节作用的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结果
        4.3.4 资源行业黏性调节作用的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结果
        4.3.5 稳健性检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资源黏性对海外并购中协同效应的影响分析
    5.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1.1 并购资源质量、并购资源管理的协同效应对制造业服务化与并购方企业绩效的影响分析
        5.1.2 协同效应的边界条件分析:基于资源区域黏性的分析视角
        5.1.3 协同效应的边界条件分析:基于资源行业黏性的分析视角
    5.2 研究设计
        5.2.1 模型设计
        5.2.2 变量定义
    5.3 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
        5.3.1 描述性统计与共线性检验
        5.3.2 相关性检验
        5.3.3 协同效应的全样本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结果
        5.3.4 基于资源区域黏性的边界条件探索分析结果
        5.3.5 基于资源行业黏性的边界条件探索分析结果
        5.3.6 稳健性检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启示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QL集团公司物流业务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物流管理研究
        1.2.2 企业战略管理研究
        1.2.3 大物流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1.2.4 总体评价
    1.3 主要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 本文研究内容
        1.4.2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基础理论
        2.1.1 企业管理理论
        2.1.2 供应链采购管理理论
        2.1.3 企业战略理论
        2.1.4 业务层战略理论
    2.2 战略分析方法
        2.2.1 PEST分析方法
        2.2.2 SWOT分析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QL集团物流业务外部环境分析
    3.1 QL集团发展现状分析
    3.2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3.3 经济环境分析
    3.4 社会环境分析
    3.5 技术环境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QL集团物流业务内部环境分析
    4.1 服务区发展第三方物流的内部条件分析
        4.1.1 逐渐形成的公路服务区网
        4.1.2 不断改进的服务区经营管理模式
        4.1.3 不断完善的服务区功能设施
    4.2 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 经营状况形势严峻
        4.2.2 融资困难加剧
        4.2.3 政策支持力度逐年减弱
        4.2.4 集团业务格局需要重新梳理和定位
        4.2.5 改革改制任务较重
        4.2.6 集团发展需要更多更优的人才支持
        4.2.7 子公司企业文化有待统一
    4.3 QL集团物流业务发展的SWOT综合分析
        4.3.1 QL集团物流业务发展的优势
        4.3.2 QL集团物流业务发展的劣势
        4.3.3 QL集团物流业务发展的机会
        4.3.4 QL集团物流业务发展的威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QL集团物流业务发展战略优化
    5.1 QL集团物流业务发展战略制定的原则
    5.2 QL集团物流业务目标
        5.2.1 QL集团未来总体发展目标
        5.2.2 QL集团物流业务发展总体定位
        5.2.3 QL集团物流业务发展总体目标
        5.2.4 QL集团物流业务发展具体目标
    5.3 QL集团物流业务发展战略组合优化
        5.3.1 优势-机会(SO)战略
        5.3.2 优势-威胁(ST)战略
        5.3.3 劣势-机会(WO)战略
    5.4 QL集团物流业务发展战略
        5.4.1 业务层战略
        5.4.2 职能层战略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QL集团物流业务发展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6.1 组织保障
    6.2 技术保障
    6.3 财务保障
    6.4 人力资源保障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面向智能互联时代的中国工业设计发展战略和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课题来源
    第二节 选题依据和研究背景
        一 工业设计正在成为全球创新发展新模式
        二 我国工业设计已处于突破规模优势临界点
        三 工业设计正在发生三个深刻变化
        四 我国工业设计快速升级发展
    第三节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一 意义1:推动中国工业设计从“政策红利”阶段转向“创新红利”阶段
        二 意义2:推动中国工业设计从“跟随式发展”转型为“先进性发展”
        三 价值:为中国工业设计十四五发展规划和行动路径提供理论基础、指导思想、行动路线
    第四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 工业设计产业研究综述
        二 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综述
        三 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战略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五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 研究的创新点
        三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第一章 工业设计与工业设计产业
    第一节 工业设计与工业设计产业的界定
        一 工业设计的界定
        二 工业设计产业的界定
        三 工业设计产业的主要特征
        四 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产业发展战略的内涵
        一 产业发展战略的定义
        二 产业发展战略的特征和主要内容
        三 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与执行
    第三节 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的基础理论和工具
        一 产业发展战略的主要理论基础
        二 产业发展战略的主要分析工具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脉络
    第一节 工业设计理念的引入与成长
        一 现代工业设计理念的引入
        二 与产业脱节的初期成长阶段
        三 工业设计产业的成长
    第二节 政策推动下的产业发展
        一 我国工业设计产业中重要政策的提出
        二 我国工业设计产业中典型企业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智能互联时代中国工业设计发展的新趋势
        一 工业设计发展的多元化趋势
        二 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智能互联时代背景下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战略的分析
    第一节 智能互联时代背景和特征分析
        一 智能互联时代的技术和经济发展特征
        二 智能互联时代对设计产业发展的影响和新的要求
        三 智能互联时代设计产业的发展和走向
    第二节 服务国家现行战略
        一 “双循环”战略
        二 “一带一路”倡议
        三 供给侧、需求侧升级
    第三节 发展战略分析
        一 基于钻石模型的分析
        二 智能互联时代下的中国工业设计产业SWOT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智能互联时代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新战略
    第一节 战略之一:设计创新力的新属性构建战略
        一 构建设计产业资源配置系统
        二 工业设计产业领域扩展
        三 制造业设计创新能力提升的策略
    第二节 战略之二:设计创新力的新生态构建战略
        一 智能互联重构“人、物、环境”设计生态
        二 数字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
        三 工业设计产业生态构建策略
        四 法律法规的保障策略
    第三节 战略之三:推动社会发展力的新关系构建战略
        一 工业设计与数字技术的新关系构建
        二 工业设计与创新型公共服务平台的新关系构建
        三 工业设计与产业发展的新关系构建
    第四节 战略之四: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新姿态构建战略
        一 融入国际设计业界的“语境”
        二 成立中国主导的国际设计组织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路径
    第一节 路径之一:建设创新型公共服务平台
        一 创建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
        二 构建智能互联时代工业设计技术支撑体系
        三 建设工业设计产业互联网平台
    第二节 路径之二:产出工业设计标志性成果
        一 成立并发展世界设计产业组织
        二 持续举办世界工业设计大会
        三 继续举办国家工业设计奖
    第三节 路径之三:开展人才培养工程
        一 建设设计开放大学
        二 实施工业设计领军人才计划
        三 开展设计人才能力素质评价
    第四节 路径之四:提升工业设计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一 实施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二 实施设计赋能乡村产业振兴计划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9)农业产业基金典型案例分析 ——基于不同发起主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关于农业产业基金的研究
        1.2.2 国内关于农业产业基金的研究
        1.2.3 评述
    1.3 案例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1.4 研究的创新点
2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2.1 农业产业基金的界定
        2.1.1 农业产业基金的概念
        2.1.2 农业产业基金的特征
        2.1.3 农业产业基金的分类
    2.2 相关理论
        2.2.1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3 委托代理理论
3 案例基本情况
    3.1 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基金——政府发起
        3.1.1 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基金
        3.1.2 洮南市辣椒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3.1.3 运行机制
        3.1.4 融资效果
    3.2 天堂大康农业产业基金——股权投资机构发起
        3.2.1 天堂硅谷
        3.2.2 大康农业发展情况
    3.3 新希望产业基金——企业发起
        3.3.1 新希望产业基金
        3.3.2 新希望乳业发展情况
        3.3.3 运作机制
        3.3.4 融资效果
4 不同发起主体的农业产业基金比较分析
    4.1 资金募集存在差异
    4.2 投资目标存在差异
    4.3 考核机制存在差异
    4.4 基金的运行效果存在差异
5 我国农业产业基金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5.1 不同农业产业基金投资主体面临的共性问题
        5.1.1 缺乏相关的政策支持和法律环境
        5.1.2 缺乏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
        5.1.3 缺乏专业的农业产业基金运营管理人才
    5.2 不同农业产业基金投资主体面临的个性问题
        5.2.1 政府在市场化运作方面比较弱势
        5.2.2 股权投资机构缺乏对政策性目标的重视
        5.2.3 农业企业在管理经验和资金募集方面具有先天劣势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强化政府激励政策
        6.2.2 完善农业产业基金相关法律法规
        6.2.3 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
        6.2.4 重视培养专业的农业产业基金管理人才
        6.2.5 探索产融结合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四、谈谈物流仓储企业在并购整合中面临的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苏宁易购并购家乐福中国财务风险控制研究[D]. 刘煜坤.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1
  • [2]跨事业部冲突管理研究 ——以M公司为例[D]. 戴婷婷.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1
  • [3]海航科技并购英迈国际绩效评价研究[D]. 王小岚.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4]美的跨国并购库卡机器人的风险管理案例研究[D]. 范学文.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21
  • [5]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D]. 赵永斌. 山西大学, 2021(02)
  • [6]海外资源黏性、制造业服务化与并购方企业绩效 ——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研究[D]. 高洁.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7]QL集团公司物流业务发展战略研究[D]. 孙科.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8]面向智能互联时代的中国工业设计发展战略和路径研究[D]. 刘宁.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9]农业产业基金典型案例分析 ——基于不同发起主体[D]. 刘达一. 河北经贸大学, 2021(02)
  • [10]我国钢铁企业财务整合路径研究 ——以宝钢并购武钢为例[D]. 贺蔚琴. 南华大学, 2021

标签:;  ;  ;  ;  ;  

浅谈物流仓储企业在并购中面临的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