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印度人民党执政以来的政治经济形势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谢超[1](2021)在《论印度人民党的右翼民粹主义动员策略及效果》文中提出本文主要从功能主义角度审视民粹主义的动员作用,认为民粹动员主要是通过民众分化和道德审判以实现对民众政治代表性的道德垄断,促使民众在显性政治议题上选边站队,制造民众二元对立的局面,从而服务于自己获取和保持执政权力的目标。在印度国民志愿服务团及其最高领导人的持续影响之下,印度人民党主要从右翼的印度教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出发,在宗教文化议题上开展民众分化和道德批判等民粹动员步骤,致力于实现基于大众的、本土文化的印度国族再造。在瓦杰帕伊和阿德瓦尼时期,印度人民党曾经依靠右翼民粹动员策略上台执政,但在执政期间降低了民粹动员力度。与瓦杰帕伊不同,莫迪上任以来印度人民党的右翼民粹动员不仅停留在选举造势阶段,而是将民粹动员常态化,其任内整个印度社会都不断处于动员状态。这一策略取得明显效果。2019年大选前印度人民党依靠右翼民粹动员提振了因经济改革乏力导致的低迷选情,莫迪成功实现了连任;右翼民粹动员策略还帮助莫迪政府摆脱了新冠疫情防控失败等方面的责任。莫迪政府呈现出明显的动员能力强、治理能力弱的特点。
周玉萍[2](2021)在《延续与再造:国家身份视域下莫迪政府的对外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莫迪政府上台后对印度外交政策作出显着调整,在处理与世界主要大国中国和美国的关系时也表现出一系列新特征。莫迪政府变革性的外交举措既显现为不同于往届政府的外交理念和模式,同时也体现在总理莫迪任期内所制定对外政策的非连续性上。印度对外政策的变化影响地区秩序与国际格局,引发国际社会关注。本文以建构主义范式下的“身份”概念作为分析工具,对莫迪政府对外政策调整的动力机制进行探讨,并尝试作出规律性提炼与总结。绪论部分介绍了论文的研究重点:说明选题目的与研究意义;对国内外学界关于印度对外政策的研究作出较为全面的梳理和述评;基于已有的建构主义身份理论,对“身份—行为”分析路径进行创造性整合与阐释;提出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性;最后简要说明了论文的基本结构。正文第一章对国家身份和利益这两个核心概念作出明确界定,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建构主义范式下对国家政策的解释力。第二章回溯印度外交的文明基因、历史脉络与战略思维,综观当前国际体系结构和“他者”话语的建构作用,为深入探究印度对外政策进行了背景铺陈。第三章透过莫迪政府的认知特点,看行为主体如何理解和定位国家身份与利益。第四章从周边、区域、全球多个层面展示了莫迪政府的外交举措,并对印度对外政策的变化进行了规律性把握,即在本国对外政策决策机制下,莫迪政府如何基于身份认知确定国家利益,进而产生政策行为。第五章选取莫迪政府对外政策中的典型案例来验证国家对外交往时“身份—行为”路径下的决策驱动机制,即在“印太”框架内,印度如何基于身份认知和利益目标,理解中、美两个主要大国的政策与角色,进而有的放矢地制定对“他者”政策,实现具有明显转向表征的外交关系再造。结论部分系统回顾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并给出了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身份理论在分析国家对外政策时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决策者对国家身份的认知从根本上左右着该国的对外行为。莫迪政府的政策调整正是基于认知的必然结果。对“身份—行为”逻辑的把握有助于“自我”对“他者”行为与角色作出充分研判,从而减少误读,合理决策,有效外交。
于立环[3](2021)在《莫迪政府的对华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4年5月,纳伦德拉·莫迪及其代表的印度人民党以压倒性的优势赢得印度大选,成立了以莫迪为首的印度人民党政府。素以强人着称的莫迪,自组阁之日起其内外政策就引起了外界的普遍关注。而其上台后的对外政策,特别是对华政策更是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截止到2021年,莫迪政府已经执政了近7个年头。在这7年间,莫迪政府的对华政策由执政初期的对华接触政策逐渐滑向执政中期的对华“问题外交”,由“问题外交”再过渡到了对华强硬外交政策。莫迪政府的对外政策在继承以往印度政府对外政策的基础上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其变化具体表现为:对外政策的保守性显着增强;印度传统的“不结盟”外交传统日趋淡化;“平衡外交”的特点日益明显;对华政策的投机性和冒险性增强。莫迪政府颇具投机性的对华政策和中印两国边界地区对华军事冒险行为,不仅破坏了中印之间脆弱的信任机制,加剧了中印之间地区战略竞争,而且也大大增强了中印发生军事对抗甚至武装冲突的风险,给中印正常双边关系地发展蒙上了浓重的阴影。莫迪政府上述对华政策,多少增加了中国在西南边陲的战略压力,妨碍了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落实。对此,中国政府应客观认识印度对华政策新变化,在继续发展对印关系的同时,准确定位印度在我国对外战略中的地位,防范印度可能进行的政治、军事冒险行为。
张晗悦[4](2021)在《印度人民党政府的世俗化建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印度人民党政府的世俗化建设是基于党的五项原则、整体人本主义和印度教特性三种意识形态的国家建设,目的是将印度建设成为一个公平平等、符合印度文化价值理念的、真正的世俗化国家。大多数研究都将印度人民党的政治路线看作是背离印度世俗主义的宗教民族主义,将其看作是一个教派主义政党,但仅仅用教派主义来评判印度人民党显然是不客观的,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印度人民党对极端教派主义思想在竞选纲领、党章政策中的淡化,更是说明印度人民党向世俗主义的靠拢,不过,要注意的是,印度人民党的世俗主义显然与《印度宪法》中的世俗主义不同,其真正奉行的是一种基于多数主义的民主政治,在照顾印度教徒情感的同时,主张所有宗教平等发展,国家建立在多元宗教共存的基础上,逐渐收回独立之初赋予印度穆斯林群体的特殊权利。正是在此基础上,印度人民党政府以其对世俗主义的新解读来实施国家的世俗化建设进程。本文从印度的世俗主义、印度人民党的世俗观以及印度人民党政府进行的世俗化建设展开论述,探讨奉行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印度人民党如何将印度建设成为一个世俗国家,最终的结论认为印度人民党在对世俗主义的重新解读下,利用《印度宪法》赋予党的政治实践合法性,走出一条将发展、民族主义和印度教身份混合在一起的印度教民族主义的世俗化道路。
王凯[5](2021)在《社会运动、委托代理与印度人民党的行动逻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运动产生政党是常见的经验现象,源自社会运动的运动型政党面临着保持运动型政党特征还是向传统政党转型的两难困境。印度人民党产生于印度教民族主义运动,是印度国民志愿服务团的政治分支组织。国民志愿服务团与印度人民党形成了一种社会运动与政党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通过惩罚和激励机制影响印度人民党的行动逻辑。当印度人民党偏离国民志愿服务团的意识形态和政策立场时,后者就启动惩罚机制,印度人民党将被迫修正行动路线进行妥协。当印度人民党回归国民志愿服务团的意识形态和政策立场时,后者就启动激励机制,印度人民党将主动强化行动路线进行反馈。因此,与其他运动型政党不同,印度人民党在向传统政党转型的过程中仍然保持了运动型政党的部分特征,并没有完全走向温和化。
白天航[6](2021)在《莫迪政府对华政策变迁的新闻话语研究 ——基于印度主流媒体《今日印度》相关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文中指出本文主要采用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研究手法,以《今日印度》2014年6月至2021年2月间发表过的与莫迪政府对华政策相关的报道作为研究对象,探究莫迪执政以来,印度莫迪政府对华政策新闻话语的变迁及变迁的具体原因。根据费尔克拉夫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三维框架,分别从文本分析向度、话语实践的分析向度和社会实践的分析向度三个维度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剖析。第一个部分主要从文本向度出发,从文本的词汇搭配、新闻标题的及物性研究和隐喻分析等角度探究莫迪政府对华政策新闻话语文本的变迁;第二个部分主要从话语实践向度对收集的文本进行分析,从文本引用的来源、引语的方式和文本预先假设的手法探究莫迪政府对华政策新闻话语生产方式的变迁;第三个部分从话语的社会实践向度三个向度出发,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国家安全四个角度,对莫迪政府对华政策新闻话语变迁的原因做了详细的分析。通过梳理莫迪上台以来,《今日印度》中莫迪政府对华政策的相关报道,可以看到不同时期下莫迪政府对华政策的相关报道的新闻话语是不同的,反映出莫迪政府的对华政策同样具有阶段性,合作与冲突并行是莫迪政府对华政策的主题。而这不仅与中印关系的阶段性发展相关,还与国际政治格局、印度的政治生态环境、印度的经济发展需求、“婆罗门至上”的文化传统和“战略缓冲区”的国家安全思想密不可分。由此本研究认为莫迪政府对华政策的变迁因中印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印度在不同时期维护自身利益的需求。
唐探奇[7](2020)在《印度公民身份修正案之争:问题、原因与影响》文中认为印度公民身份修正案的通过引发了印度民众和各派政治力量的抵制。印度东北部地区认为,该法案将损害地区的文化特殊性、经济机会,增加安全风险;穆斯林群体认为,是对伊斯兰教的宗教歧视,穆斯林有成为国家二等公民的危险;以国大党为代表的世俗主义和反对派认为,该法案是对印度宪法世俗主义和平等精神的违背。印度人民党执意推进该法案,是为了转移国内注意力,强化自身合法性,推动"印度教特性"的国家化。其在两院的多数地位、世俗主义的式微、"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崛起,使该法案的通过具备了现实条件。该法案通过后,印度国内陷入动荡,经济发展形势更加恶化。各方围绕该法案的斗争将上升到宪法层次,并且与印度人民党推动的NRC、NPR形成联动效应。国际社会主流对该法案持负面态度,印度的国际形象受损。南亚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印巴关系将更加紧张。
杨新天[8](2020)在《印度人民党意识形态的适应性演变及其成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印度人民党意识形态的演变历经三个阶段:从树立"五项原则"为意识形态的温和阶段,到将整体人本主义与印度教特性作为指导思想的激进阶段,再到意识形态议题退居次要地位的淡化阶段。印度人民党主动调整意识形态,一方面适应印度教复兴的社会形势,另一方面也适应由以国大党为核心的主导党体制向多党制的转变。印度人民党调整意识形态取得良好的成效,不仅强化了印度教教徒选民的认同,提高了在印度教民族主义"团家族"中的自主性,而且最重要的是印度人民党成功进入印度政党政治的中心,获得全国执政的机会。
周帅[9](2020)在《数字化工具对印度人民党的效用研究》文中指出印度人民党积极使用数字化工具增强其在印度政治体系中的适应性与竞争力。印度人民党对数字化工具最成功的使用莫过于通过社交媒体成功塑造了莫迪个人的正面形象,同时在扩大党员及组织管理方面也尝试数字化运作,此外还大力推行"网络+印地语"的数字化工具。通过对数字化工具的一系列运用,印度人民党巩固了执政地位并扩大了势力影响范围,并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对印度国大党的优势。与此同时,印度人民党的数字化措施也促进了其执政政策的调整,特别是推动了"数字印度"的发展,但其借助数字化工具过度推行印度教民族主义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身的政策选择空间。
王杨[10](2020)在《新世纪印度对俄罗斯外交政策研究》文中指出印度是南亚地区大国,人口和国土面积居南亚地区首位,也是印度洋上海军力量最为强大的南亚国家。作为21世纪新兴经济体之一,印度一直秉持“大国”的梦想,积极发展本国政治、经济、军事、国防、外交、科技、教育等领域对外合作。进入21世纪,印度根据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和国家利益需求,积极出台对俄罗斯的外交政策,重新建立和俄罗斯的战略伙伴关系。本文以2000年为起始点,从印度和俄罗斯签订的《印度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战略伙伴关系宣言》入手,梳理瓦杰帕伊总理、辛格总理和莫迪总理三届政府对俄罗斯签订的外交政策,以描述、解释和评析为主线,研究新世纪印度对俄罗斯外交政策的背景和内容,总结其特点、成效和挑战。第一章,引言。主要阐述论文选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难点和创新点。第二章,主要阐述印度对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国内外背景。就国际背景来看,主要从国际格局的变化、国际反恐合作形势、经济全球化和俄罗斯亚太战略这四个方面展开;国内背景主要是古印度考底利耶思想对印度的影响、印度领导者对现实主义的继承、国内军事亟待外部力量输入、印度政局稳定为外交奠定基础和国内经济发展总体向上向好共计五个方面。第三章,主要阐述新世纪印度政府对俄罗斯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主要内容从八个方面做了阐述,包括:外交、政治、军事、经贸、能源、反恐、科学技术、教育和人文交流等。通过分析政策内容,总结出印度对俄罗斯的外交政策呈现具有非军事同盟性、现实主义色彩浓厚、保持稳定并持续推进和意愿合作贯穿始终的特点。第四章,主要阐述印度对俄罗斯外交政策评析。首先,印度对俄罗斯外交政策所取得成效,包括军事领域合作日成熟和稳定、高层互访推动经贸合作取得佳绩、能源及核能合作取得良好进展和印度成功转为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员国。其次,印度对俄罗斯外交政策实施也面临挑战。印度武器进口市场逐渐多元化,俄罗斯所占的市场份额减少;印度经贸投资和规模上升空间大和印美发展对印俄政策实施的阻力和冲击。最后,本文认为印度和俄罗斯两国双边发展虽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印度对俄罗斯的外交政策总体还是呈现着稳定中逐步推进和落实的现状。
二、印度人民党执政以来的政治经济形势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印度人民党执政以来的政治经济形势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论印度人民党的右翼民粹主义动员策略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粹主义的功能主义路径和基本动员手段 |
(一)民粹主义的功能主义定义和分类 |
(二)建立和垄断民众代表性的步骤 |
二、印度人民党的右翼思想和动员实践 |
(一)印度人民党的右翼思想渊源 |
(二)莫迪执政之前印度人民党的动员实践 |
三、莫迪当选与印度人民党的民粹动员实践 |
(一)社交媒体帮助建立与民众的直接联系 |
(二)莫迪的右翼政治意识形态与道德批判话语 |
(三)领导人因素与莫迪的个人形象塑造 |
四、莫迪任期内的右翼民粹动员策略及效果 |
(一)莫迪任期内加强与印度右翼组织的协调 |
(二)莫迪任期内继续坚持民粹动员策略 |
(三)帮助赢得连任和摆脱治理失败责任 |
结 论 |
(2)延续与再造:国家身份视域下莫迪政府的对外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目的和研究意义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研究观点和视角 |
(二)现有研究的不足 |
三、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和方法 |
(二)分析理论和路径 |
四、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性 |
(一)研究的重难点 |
(二)研究的创新性 |
五、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一章 国家身份和利益概念及应用 |
第一节 建构主义思想内核 |
第二节 国家身份和利益概念 |
一、国家身份概念 |
二、利益驱动因素 |
第三节 建构主义身份理论 |
一、身份和利益的关系 |
二、身份理论的解释力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身份认知的背景:文化与体系 |
第一节 印度的内在文明基底 |
一、两种战略文化并存 |
二、印度外交的历史脉络 |
第二节 印度的外部体系环境 |
一、体系结构的塑造力 |
二、他者话语的作用力 |
第三节 印度的主要战略思想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莫迪政府的身份认知 |
第一节 莫迪政府的认知特征 |
一、批判性继承:文化传统和历史经验 |
二、选择性内化:共有知识与他者观念 |
第二节 多维度印度国家身份 |
一、印度国家身份 |
二、印度关系角色 |
第三节 基于身份的国家利益 |
一、硬实力利益维度 |
二、软实力利益维度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身份视域下印度对外政策演进 |
第一节 莫迪政府的对外政策决策 |
一、对外政策决策的制度特点 |
二、国内政治因素的影响 |
三、公众舆论的作用 |
第二节 莫迪政府的对外政策重点 |
一、邻国优先与互联互通 |
二、印太战略与多方联盟 |
三、全球治理与规范性议程 |
第三节 延续与再造:印度对外政策 |
一、对不结盟思想的继承和改造 |
二、对实用主义逻辑延续并强化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印太”框架内印度的大国关系再造 |
第一节 印度的“印太”身份和利益 |
一、身份角色定位 |
二、国家利益需求 |
第二节 莫迪政府的大国关系认知 |
一、中国的对外政策和身份角色 |
二、美国的对外政策和身份角色 |
三、中美印三角关系中的互动 |
第三节 莫迪政府的大国外交政策 |
一、印度对华政策及其演变 |
二、印度对美政策及其演变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
(3)莫迪政府的对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
三、本课题的研究路径和方法 |
四、本课题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一章 冷战后至莫迪执政前印度政府对华政策演变 |
第一节 冷战后至莫迪执政前印度政府对华政策 |
一、印度国民大会党拉奥政府的对华政策 |
二、印度人民党瓦杰帕伊政府的对华政策 |
三、印度国民大会党辛格政府的对华政策 |
第二节 冷战后至莫迪执政前印度政府对华政策的共同点和特点 |
一、冷战后至莫迪执政前印度政府对华政策的共同点 |
二、冷战后至莫迪执政前印度政府对华政策的特点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莫迪政府的对华政策演变及其特点 |
第一节 莫迪其人及其领导的印度人民党政府的成立 |
一、纳伦德拉·达摩达尔达斯·莫迪其人 |
二、莫迪领导的印度人民党政府的成立及其对华政策主张 |
第二节 莫迪政府对华政策的演变 |
一、莫迪执政初期的对华接触政策 |
二、莫迪执政中期的中印摩擦 |
三、莫迪执政后期对华日趋强硬政策 |
第三节 莫迪政府对华政策的共同点与特点 |
一、莫迪政府与往届印度政府对华政策的共同点 |
二、莫迪政府对华政策的特点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影响莫迪政府对华政策的因素 |
第一节 影响莫迪政府对华政策的国内因素 |
一、印度的国家利益诉求 |
二、保守政治的影响 |
三、印度国内党派政治与转移国内矛盾的需要 |
第二节 影响莫迪政府对华政策的国际因素 |
一、国际格局因素 |
二、地缘政治因素 |
三、域外大国因素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莫迪政府对华政策的影响及中国的应对 |
第一节 莫迪政府对华政策对中印关系的影响 |
一、加剧了中印在地区层面的竞争 |
二、增加了中印在边境地区发生对抗甚至冲突的风险 |
三、对中印经济合作产生了消极影响 |
第二节 莫迪政府对华政策对中国的影响 |
一、增加了中国的战略压力 |
二、阻碍了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 |
三、损害了两国的政治互信 |
第三节 中国政府的应对措施 |
一、从大局出发继续维护与发展中印关系 |
二、在战略上客观认识和准确定位印度 |
三、对可能发生的极端情况做好充分的准备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4)印度人民党政府的世俗化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问题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印度世俗主义的特征 |
第一节 世俗主义的确立 |
一、世俗主义的定义与起源 |
二、印度世俗主义的确立 |
第二节 印度宪法中的世俗主义 |
一、制宪会议中有关世俗主义的辩论 |
二、印度宪法中有关世俗主义的规定 |
第三节 独立初期世俗主义的实践 |
一、种姓平等问题 |
二、宗教法律与统一民法问题 |
三、克什米尔问题 |
四、印度世俗主义的特征 |
第二章 印度人民党的世俗观 |
第一节 早期印度人民党的世俗主义意识形态 |
一、五项原则 |
二、整体人本主义 |
三、印度教特性 |
第二节 早期印度人民党的世俗化实践 |
一、阿约迪亚寺庙之争 |
二、教育的“橘黄化” |
第三节 印度人民党意识形态的变化 |
一、意识形态中教派主义色彩的淡化 |
二、政治实践中意识形态地位的弱化 |
第三章 印度人民党政府的世俗化建设——政治议程 |
第一节 取消克什米尔特殊地位 |
一、克什米尔问题 |
二、取消克什米尔特殊地位 |
三、克什米尔的重建 |
四、取消克什米尔特殊地位的意义 |
第二节 《2019 年公民身份法(修正案)》 |
一、《2019 年公民身份法(修正案)》的颁布 |
二、关于CAA的争议 |
三、CAA产生的影响 |
第四章 印度人民党政府的世俗化建设——文化议程 |
第一节 语言的统一——印地语优先原则 |
一、印度的语言结构 |
二、印度人民党政府的印地语优先战略 |
第二节 教育的改革 |
一、教科书的修改 |
二、弱势群体教育 |
三、《国家教育政策2020》 |
结语 |
参考文献 |
(5)社会运动、委托代理与印度人民党的行动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
一、既有的理论解释及不足 |
(一)交易成本的理论视角 |
(二)社会学习的理论视角 |
二、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一种解释框架 |
(一)社会运动与政党的关系模式 |
(二)委托代理与运动型政党的行动逻辑 |
三、惩罚激励机制与印度人民党的行动逻辑 |
(一)国家紧急状态与人民党政府时期(1975~1979) |
(二)印度人民党成立到迅速崛起时期(1980~1998) |
(三)瓦杰帕伊政府和反对党时期(1998~2014) |
(四)莫迪执政时期(2014年至今) |
结 论 |
(6)莫迪政府对华政策变迁的新闻话语研究 ——基于印度主流媒体《今日印度》相关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合作与挑战并行下的中印关系: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缘起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一)莫迪政府及莫迪政府的对华政策 |
(二)印度主流报刊对莫迪对华政策新闻报道研究 |
(三)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 |
三、研究框架及研究方法 |
(一)理论框架:费尔克拉夫三向度分析法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思路 |
第一章 莫迪政府对华政策新闻报道文本变化的解读 |
第一节 词汇策略分析 |
(一)各时间段内中心词汇的频次 |
(二)与中心词汇“中国”的相关修饰语的词汇频率 |
第二节 标题的及物性分析 |
第三节 文本的隐喻分析 |
(一)自然隐喻 |
(二)军事隐喻 |
第二章 莫迪政府对华政策新闻话语生产方式变化的研究 |
第一节 新闻文本的互文性研究 |
(一)文本消息来源 |
(二)话语描写 |
第二节 文本生产的预先假设性研究 |
第三章 莫迪政府对华政策新闻话语的变迁与社会实践的影响 |
第一节 “云诡波谲”的国际政治格局背景及原因分析 |
(一)“战略性选边”莫迪上台之初对华外交策略的背景及原因分析 |
(二) “倾向美国,抵制中国”莫迪政府前期的对华政策 |
(三) “龙象共舞”莫迪政府执政中期对华政策的短暂缓和 |
(四) “对抗升级”莫迪执政危机下对华政策的背景及原因 |
第二节 印度经济结构转型下的国家核心利益 |
(一) “友好合作”对华经济政策的背景及原因 |
(二) “竞争型”经济互动下的对华经济政策的原因 |
(三) “破冰之旅”莫迪政府缓和对华关系的背景及原因分析 |
(四) “借疫谋利”的新时期对华经济政策的背景及原因分析 |
第三节 “婆罗门至上”的文化桎梏 |
(一)以“历史文化”作为对华文化交流的突破口 |
(二)中印地缘文化的深层冲突的背景及原因 |
(三) “冲突后的缓和”中印文化正常交流 |
(四)新冠疫情下中印文化的再度冲突 |
第四节 结构性矛盾——国家安全问题的深层原因 |
(一)合作与冲突并行的对华政策的背景 |
(二) “鸡脖子”心态下激进的对华政策的背景及原因 |
(三)重回“协调与合作”的正轨的对华政策的背景 |
(四)“冲突升级”莫迪政府对华愈加激进的政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印度公民身份修正案之争:问题、原因与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印度公民身份修正案之争:问题的起源 |
二、印度公民身份修正案之争:BJP推进CAA的原因与条件 |
三、印度公民身份修正案之争:国内反对者与其反对的原因 |
四、印度公民身份修正案之争:CAA的国内与国际影响 |
五、结语 |
(8)印度人民党意识形态的适应性演变及其成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意识形态演变的历程 |
(一)1980年~1985年:意识形态的温和阶段 |
(二)1986年~1996年:意识形态的激进阶段 |
(三)1997年至今:意识形态的淡化阶段 |
二、意识形态演变的主动适应性 |
(一)适应印度教复兴的社会形势 |
(二)适应印度政党体制的演变 |
第一,印度人民党通过调整意识形态最大地获取因国大党衰败而释放出的政治空间。 |
第二,印度人民党通过调整意识形态有效组建并维系以自己为核心的政党联盟。 |
三、意识形态演变的成效 |
(一)进入印度政党政治的中心 |
(二)强化印度教教徒选民的认同 |
(三)增强在“团家族”中的自主性 |
结 语 |
(9)数字化工具对印度人民党的效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字化工具对政党的意义及功能 |
二、印人党积极使用数字化工具的原因 |
(一)赢得印度中央和地方议会选举并维持执政地位 |
(二)及时了解民众对重大政策的态度,争取理解与支持 |
(三)全方位确立印度教在全印度的统治地位 |
三、印人党使用数字化工具的主要手段 |
(一)集中使用社交媒体,充分利用其高互动性获得高支持度 |
1.在社交媒体投入大量资金投放政治广告 |
2.集中突出莫迪形象,主打“莫迪牌” |
3.“网络战”与“地面战”并行 |
(二)通过数字化工具迅速吸纳党员,强化其组织管理 |
(三)“互联网+印地语”,增进印度教认同 |
四、数字化工具对印人党的反向作用 |
(一)促进了“数字印度”战略的实施 |
(二)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印人党政策选择空间 |
结 语 |
(10)新世纪印度对俄罗斯外交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
1.1.1 选题缘由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难点和创新之处 |
1.4.1 研究难点 |
1.4.2 研究创新之处 |
第2章 新世纪印度对俄罗斯外交政策形成的国内外背景 |
2.1 国际背景 |
2.1.1 国际格局的变化带给印度机遇 |
2.1.2 多边合作的反恐国际合作形势 |
2.1.3 经济全球化为印度提供合作平台 |
2.1.4 印度成为俄亚太战略的重要国家 |
2.2 国内背景 |
2.2.1 考底利耶思想对印度的影响 |
2.2.2 印领导者对现实主义的继承 |
2.2.3 国内军事亟待外部力量输入 |
2.2.4 政局的稳定为外交奠定基础 |
2.2.5 国内经济发展总体向上向好 |
第3章 新世纪印度政府对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内容及特点 |
3.1 新世纪印度政府对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内容 |
3.1.1 外交上建立和提升战略伙伴关系 |
3.1.2 政治上建立会晤机制增进互信 |
3.1.3 军事上以武器购买和军事技术合作为主 |
3.1.4 经贸上不断深入全方位合作 |
3.1.5 能源上核能、油气合作紧密 |
3.1.6 反恐上以印俄联合军演为主 |
3.1.7 科学技术上创新合作领域 |
3.1.8 教育和人文交流上推进“软实力”合作 |
3.2 印度对俄罗斯外交政策的特点 |
3.2.1 明显的非军事同盟性 |
3.2.2 现实主义的色彩浓厚 |
3.2.3 保持稳定并持续推进 |
3.2.4 意愿合作贯穿始终 |
第4章 印度对俄罗斯外交政策的评析 |
4.1 印度对俄罗斯外交政策取得的成效 |
4.1.1 军事领域合作日渐成熟和稳定 |
4.1.2 高层互访推动经贸合作取得佳绩 |
4.1.3 能源及核能合作取得良好进展 |
4.1.4 印度成功转为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员国 |
4.2 印度对俄罗斯外交政策实施所面临的挑战 |
4.2.1 印度武器进口市场逐渐多元化,俄罗斯的市场份额减少 |
4.2.2 印度经济贸易投资和规模上升空间大 |
4.2.3 印度平衡俄美两国外交存在一定挑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四、印度人民党执政以来的政治经济形势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论印度人民党的右翼民粹主义动员策略及效果[J]. 谢超. 南亚研究, 2021(04)
- [2]延续与再造:国家身份视域下莫迪政府的对外政策研究[D]. 周玉萍. 外交学院, 2021(11)
- [3]莫迪政府的对华政策研究[D]. 于立环. 黑龙江大学, 2021(10)
- [4]印度人民党政府的世俗化建设[D]. 张晗悦.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5]社会运动、委托代理与印度人民党的行动逻辑[J]. 王凯. 南亚研究, 2021(01)
- [6]莫迪政府对华政策变迁的新闻话语研究 ——基于印度主流媒体《今日印度》相关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D]. 白天航. 兰州大学, 2021(02)
- [7]印度公民身份修正案之争:问题、原因与影响[J]. 唐探奇. 创造, 2020(07)
- [8]印度人民党意识形态的适应性演变及其成效分析[J]. 杨新天. 南亚研究, 2020(02)
- [9]数字化工具对印度人民党的效用研究[J]. 周帅. 南亚研究, 2020(02)
- [10]新世纪印度对俄罗斯外交政策研究[D]. 王杨. 新疆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