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伤是一种难以言喻的痛苦

悲伤是一种难以言喻的痛苦

一、伤心是一种难言的痛(论文文献综述)

李林泽[1](2021)在《现代汉语语义异指的句法语义特征及认知理据》文中研究表明典型的语义异指现象有述补类语义异指和修饰类语义异指两种。以往研究针对该现象提出的“移位说”“形义错配说”“语法隐喻说”等假设没能揭示此类语言现象的本质,没有对此类现象的句法语义特征进行系统性描写,也无法探明此类现象产生的认知理据。认知语言学具有解决以上问题的潜能。本文在对语义异指现象进行明确界定的基础上,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视角,重点关注以下三个问题:1.语义异指具有哪些典型的句法特征?2.语义异指具有哪些典型的语义特征?3.语义异指现象产生的认知理据是什么?研究的主要发现如下:第一、语义异指现象体现了语言象似性这一根本性的句法语义特征。表层句法结构的底层是概念结构,意义就是概念化。意义是无限的,而句法结构是有限的。言者用有限的句法结构表达无限的意义,同时还要兼顾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和经济性,势必造成对现有句法结构的主观操作。虽然述补类语义异指和修饰类语义异指各有独特的句法特征,但总的来说,语义异指结构在异指成分的形态特征、数量限定语、句型分布以及句子的体等方面都受到相对于语义正指结构来说更为严格的限制。第二、修饰类语义异指和述补类语义异指具有迥异的语义特征,但仍能找到一些共性。语义指向是异指现象语义特征研究的重点内容。从还原观的角度来看,两类语义异指中异指成分的论元结构并不因进入这些结构(或构式)而有所改变,其配价要求和词汇选择限制保持不变。从整体观的角度看,异指相关的结构(特别是动结式)的整体论元结构和语义指向特征都与异指成分的论元结构密切相关。另外,异指结构具有较高的信息密度,是概念化者有意的句法安排,体现了较高的主观性。第三、语义异指的产生具有明显的认知理据。从根本上讲,语义异指是语言使用者基于认知识解结果而对习以为常的语义正指结构的图形-背景关系的逆转,是认知主体不同识解方式在句法形式上表现。修饰类语义异指是言者对同一情景的不同方面进行突显、静态到动态心理扫描方式的转换等认知识解操作的结果。异指成分以及中心成分存在于同一个注意窗口,两个成分作为输入项而形成新的整合空间,从而产生了迥异于组成构件的语义特征。此类语义异指是言者有意识的句法操作,具有强烈的语用动机。通过对语言符号单位的操作,将性状焦点化,更好承载主观情感、体现表达意图,完成话语构建。述补类语义异指逆转了述语和补语的图形背景关系,补语成为图形并构建主要事件,可以独立或共同支配论元。本研究再次证明了认知语言学提出的不同句子结构即代表不同意象的观点。所谓的句型变换根本不存在,“移位说”赖以存在的“源句式”也仅是一种没有根据的假设。第四、语义异指现象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其内部并不匀质。述补类语义异指和修饰类语义异指具有迥异的句法语义特征、语用效果、语言理据等,但在认知理据方面具有统一性。本研究明确界定了语义异指现象的研究范围及其认知、心理学基础,构建了对该现象进行描写-解释的基本框架。对典型的述补类语义异指和修饰类语义异指的句法语义特征和产生理据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并将现代汉语语义指向研究引向深入,对汉语语法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以及国家当下急需发展的人工智能、语音识别、即时翻译等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王峥杰[2](2020)在《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研究 ——以十种白话报刊为研究语料》文中研究表明同素异序成语是指构成语素相同而排列顺序不同的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一组成语。清末民初时期,新文化运动兴起,新文化取代旧文化,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社会迅速发展变革,推动了词汇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新词语,其中就包括大量的同素异序成语。本文以清末民初时期白话报中的同素异序成语现象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类型、特点、形成动因及其对辞书编纂的意义。第一章从形式上,我们可以将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分为两大类:整体异序成语和局部异序成语。整体异序成语是指把同素异序成语ABCD分为前后两个部分AB和CD,前后两部分位置互换变为CDAB且成语义保持不变或相近的成语。从语法角度对整体异序成语的结构类型进行分类,分为同构异序成语和异构异序成语两类。同构异序成语是指前后两个同素异序成语的结构类型是相同的,主要是并列式。异构异序成语是指前后两部分互换位置后,二者之间的语法结构发生变化,主要为主谓和动宾、主谓和定中、状中和中补之间的转换。局部异序成语是指成语内部语素之间变换位置且成语义保持不变或相近的成语。第一类ABCD—ABDC式;第二类ABCD—ADCB式异序成语;第三类ABCD—BACD式异序成语;第四类ABCD—BADC式异序成语;第五类ABCD—CBAD式异序成语。局部异序成语可两语素之间互相易位,可四语素间全部易位,其语法结构也更加复杂。第二章至第三章通过对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进行详细的分类描写,把握其共时面貌和历时特点。第四章论述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的特点。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关系复杂,具有繁复性特点。同素异序成语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转换不是毫无章法的,而是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则,具有规律性特点。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有的源自古代汉语,有的产生于清末,有的延续到现代汉语,有的则迅速消亡,表现出鲜明的过渡性特点。第五章阐释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的成因。从语言内部因素来看,词汇因素尤其是复音词和同素异序词的大量涌现,为同素异序成语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词汇支撑。从外部因素看,第一,晚清时“文言合一”被大力提倡,白话文的发展有了很大的突破,拥有了更广泛的社会基础与群众基础;第二,在清末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下,“求俗”“求异”的语言风尚为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的大量出现提供了前提和可能性;第三,汉民族对称性思维方式与类似联想及对比联想为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的大量产生提供了重要基础。第六章为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与《汉语大词典》编纂修订。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在《汉语大词典》的收录可分为四种类型:两序皆收、一序收录、一序未收、两序未收。另外,还存在《汉语大词典》书证滞后的同素异序成语,大多为其中一序。“结论”部分概括全文的主要观点,从现代汉语史的角度来看,同素异序成语呈现出由多到少,由不规范到逐渐规范的发展趋势。

马昌华[3](2019)在《雪化了的样子》文中认为一小莲猫在屋后的檐角下伤心地抽泣。整个五岭寨只有小莲在伤心,伤心的小莲从来没有现在这么孤独无助。一群淘气的麻雀在瓦檐飞来蹿去,唧唧喳喳地交头接耳,像一伙没心没肺的二愣子,难道它们也不在意小莲的伤心么?真是一伙讨厌的蠢东西。亏她以往还当它们是小臭屁的朋友看待,每次在屋门前地坪上喂小臭屁的时候,它们也混在一旁,蹭吃过不少碎米碴和谷节子。小莲从来没有看薄过这群号称半

荆歌[4](2019)在《诗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书法诗巷里的书法家陶老师,一共有三个学生,两个是住在诗巷里的,易凡,还有科科——科科才上一年级,大家都叫他小蝌蚪。另外一个范静静,不住在诗巷,她家在北栅头,离诗巷有点远。每次都是范静静的爸爸骑电动车送她来诗巷,电动车停在诗巷口,然后他们父女俩走进来。巷子很窄,父女俩一前一后地走,走到陶老师家门口,范静静按门铃,她爸爸就走了。

王宏图[5](2017)在《静穆的宿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而他的脚步踩在静穆的宿命上,发不出任何回响。——里尔克《杜依诺哀歌》我们在虚空中旋转,无灾无难,我们自在生活,时刻准备游戏,但我们暗暗地渴望现实,渴望生育、繁殖,渴望受苦、死亡。——黑塞《玻璃球游戏》一、春夜芬芳

赖妙宽[6](2016)在《那边》文中提出一场风暴,弟弟捡到了一个从海上漂来的女孩子,女孩成了哥哥的女人。但在哥哥与女孩同房的第二天,哥哥被派丁。弟弟主动顶替哥哥去当兵。他随国民党军队从南向北打,后被解放军俘虏成为解放军,从北往南打,直到打回自己的家乡东山岛。就在弟弟解放东山的同一天,哥哥被败退的国民党军队抓丁虏往台湾。从此兄弟俩开始了漫长的思念和等待,亦亲亦敌。等到两岸和解,哥哥回到家乡时,弟弟已离开人世。留在东山的哥哥又开始了对台湾的思念,就像在台湾思念大陆一样。生活永远在一个无法抵达的那边。

格非[7](2016)在《望春风》文中指出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诗经·小雅·节南山》我将继续怀着这秘密默默走在人群中,他们都不回头。——蒙塔莱《也许有一天清晨》第一章父亲走差腊月二十九,是个晴天,刮着北风。我跟父亲去半塘走差。半塘是个位于长江边的小渔村,不久前的一场火灾,使它一时间远近闻名。父亲挎着一只褪了色的蓝布包袱,沿着风渠岸河道边的大路走得很快。我渐渐就有些跟不上他。我看见他的身影升到了一个大坡的顶端,然后又一点点地矮下去,矮下去,乃至完全消失。过不多久,父亲又在另一个大坂上

朱子青[8](2016)在《抑郁》文中提出1、肆虐逃离故乡二十年之后,想不到我对它的回忆竟然是以凭悼的方式进行。如果没有父亲的电话,我早已忘掉了那个充满淫邪与罪恶的村庄;如果没有母亲的牵挂,没有亲爱的菊子,我永远也不会回忆,回忆只能带来深深的耻辱、甚至仇恨。我的灵魂像一只离群的孤鸟常常在城市的天空飞翔,我看到青草塬陷入了浓稠的黑暗之中。

许祚禄[9](2015)在《子孙满堂》文中研究指明一柳思延后来一辈子感到最羞于出口的事,就是他新婚一个多月后,他还稚嫩的不知道如何和新娘同房,也不知道男女间的那点儿事,更是对如何生孩子的事一无所知,他一点都没有尝到过新婚的滋味和快乐。一到晚上,他和新娘巧妹一起在新房里时,他就感到有些局促不安,

温瑜[10](2015)在《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学界对哀悼诗词的研究大多局限于悼亡诗词和挽歌,侧重于某家、某篇、某时段的研究,重复论述较多,理论建树较少,诗歌体式、风格、音韵和与文化的关系的研究尤为薄弱。哀悼诗作为中国古代诗歌题材的一个大类,揭示了世间最本质、最对立的矛盾——生死,含有人世间最真挚、最浓郁的情感和最深邃、最复杂的思想以及丰富的审美内涵和审美意蕴,具有文学、文体、文化、心灵史、方法论的研究价值。本文以“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诗”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分绪论、类型、内涵与文化、文体、艺术、作家、结论七个部分,力图从纵向与横向、内部与外部、共性与个性展现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诗的整体风貌。绪论:对“哀悼”溯源,确定哀悼诗的定义,总结课题研究现状,明确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一编:类型编,首先用追根溯源的方法从纵向梳理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诗中每个小类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发展历程、内涵特点和艺术特色,明确在差序格局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哀悼对象的社会地位以及作家与哀悼对象之间的关系及感情深浅决定了其语言策略和表达效果。关系越近、感情越深的作品往往以表达哀情为主,反之,则以表达赞美之情为主、哀情为辅。悼夫诗多表达思念和忠贞之情,悼妻诗大多表达哀情,也有的是赞而哀,悼妾诗多赞貌、性、艺和思人兼而有之,除悼亡诗以外的其他亲属哀悼诗和应酬类哀悼诗大多表达赞哀之情。从表达效果看,诗人与死者感情深厚的作品往往写得文采飞扬、动人心扉,而悼君诗、悼皇后诗、悼王诗、悼太子、悼公主诗、悼夫人诗因其哀悼对象身份特殊,既要表达对他们的尊敬、赞扬、哀悼但又不能有过于亲密的表示,故大多出现类型化、模式化的倾向。第二编:内涵与文化编,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探讨由死亡引发的丰富而深刻的情感内涵及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首先引入美国耶鲁大学谢利·卡根(Shelly Kagan)教授的剥夺解释理论(The Deprivation Account),解释了死亡的本质特征是以剥夺性(Deprivation)为主兼有终结性(finality)、必然性(inevitability)、普遍性(universality)、差异性(variability)、不可预测性(unpredictability)、无所不在(ubiquitous)六个方面的特征。存者对死者往往含有悲伤痛苦、孤独思念、内疚悔恨、报恩补偿、怜悯顾惜等多种复杂的感情。有的哀悼诗作者在哀悼死者的同时含有自己乡关之思和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有的哀悼诗则表达了对统治阶级的讽刺、对天命的抱怨、对世态人情的怨刺。其次探讨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诗中无论是生命价值观还是死亡观及丧葬观都带有很强的儒家伦理色彩,但其对维护封建君主专政却有着积极作用。道教以其修道成仙、长生不死淡化存者对死亡的恐惧和悲哀,以其清静无为、放任自然的生活态度让人心境平和,佛教的五蕴聚合、十二因缘、业报轮回的思想缓解了死亡给存者带来的悲哀、痛苦以及超越死亡的希望,道教、佛教均给哀悼诗注入了生命的活力和丰富的审美想象。第三编:文体编,引入现代语言风格学理论,用比较的方法从文体内部探寻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诗不同体式的表达规范、使用功能及审美效果。四言体较强的民歌口语向书面语演变的色彩,楚歌体哀怨的风格,五、七古体朴实平易的风格,律体庄重、严肃、典雅的风格,绝句含蓄蕴藉的风格,都在哀悼诗的语音、语汇、语法、章法、修辞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本文分析了其语言风格构成原理和主要原因。哀悼情感强烈的程度和哀悼对象的身份是决定诗人选择何种诗体的主要原因。一般而言,哀悼对象身份越尊贵,诗人的感情越内敛,越选用齐言、格律严谨的哀悼诗体。而五律体哀悼诗句式较短,节奏较少,又比四言体句式多了一个字,更富有表现力,而且因其较多使用二一二句式对称结构而越发显得整齐匀称、严谨端庄,因而多用于哀悼地位较为尊贵的死者,是先秦至唐五代所有哀悼诗中数量最多、最适合表达哀情的文体。第四编:艺术编,引入音韵学尤其是汉语发音原理、发音方法的有关理论,从本体探讨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诗含蓄、优美、庄重、文雅的语言风格构成原理,尤其以押阳声韵为主、押i、u、u收尾的阴声韵为辅的发音原理与唔唔哼哼、咿咿呜呜、吁吁嘘嘘的哭声和哀叹声的发声原理大致相同,能较好地抒发对死者的哀痛和感叹之情。其抒情模式是以间接抒情方式为主的颂哀式,包含先颂后哀、先哀后颂、哀颂交集、只颂不哀、只哀不颂、哀颂讽交集六种套式和借景抒情式、借物抒情式、借梦抒情式、比兴式、直接抒情式、综合式六种抒情方式。引入英国语言学家G.Leech的“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和我国人类学家胡先晋(Hu,Hsien-Chin)的“面子/礼貌系统”的语言学理论,解释了含颂式抒情套式最多、纯哀式抒情套式最少而其中又以先颂后哀套式占主流的原因。结合美学、哲学、宗教、地理学、生理学、心理学研究,探讨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诗的意象演变过程:以自然界动植物意象为主到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类意象为主,由单一意象到以1-3个主要意象为主到以密集意象为主,其连接方式也由以比兴为主演变到以对偶、对仗为主,其审美意境——“空”——具有萧条、偏僻、寂静、寒冷、孤独、虚无、荒谬、悲剧、妙悟等多重内涵,且能以空框效应、充满张力的语言和含蓄的韵味吸引审美主体。第五编:作家编,从个案研究的角度,选择先秦至唐五代10位代表诗人做个案研究,并提出影响一位作家在哀悼诗史地位的五大因素:作家的政治地位或文学地位较高,哀悼对象的地位较高,思想内涵崇高或具有真理性、普遍性,文体运用娴熟或有重大突破,艺术技巧高超和艺术成就巨大。其中杜甫和元稹则是其中的“双子星座”。结论:总结研究结论和明确哀悼诗在文学、文体、文化、心灵史、方法论上的研究价值。

二、伤心是一种难言的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伤心是一种难言的痛(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汉语语义异指的句法语义特征及认知理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对象和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问题和意义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意义
    1.4 语料来源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语义异指的界定及相关研究
    2.1 引言
    2.2 语义指向研究纵观
        2.2.1 国内外语义指向研究
        2.2.2 语义指向研究的范围
    2.3 语义异指的界定与判定标准
        2.3.1 语义异指的判定及分类
        2.3.2 语义异指的判定标准及认知心理基础
    2.4 语义异指的分析维度
    2.5 语义异指的多视角研究
        2.5.1 语义异指的修辞学研究
        2.5.2 语义异指的语用研究
        2.5.3 语义异指的系统功能研究
        2.5.4 语义异指的生成研究
        2.5.5 语义异指的认知研究
    2.6 典型语义异指的研究综述
        2.6.1 异指定语研究
        2.6.2 异指状语研究
        2.6.3 异指补语研究
    2.7 小结
第3章 理论基础和描写-解释框架
    3.1 引言
    3.2 理论基础
        3.2.1 图形-背景理论
        3.2.2 认知识解理论
    3.3 描写-解释框架
        3.3.1 描写与解释的内涵
        3.3.2 描写与解释语义异指的基本原则
        3.3.3 描写与解释语义异指的基本框架
    3.4 小结
第4章 异指定语的句法语义特征及认知分析
    4.1 引言
    4.2 定语及定语的语义指向
        4.2.1 定语的定义
        4.2.2 定语类别及语义指向特征
    4.3 异指定语的句法特征
        4.3.1 异指定语的指向特征
        4.3.2 异指定语的形态特征
    4.4 异指定语的语义特征
        4.4.1 异指定语的语义选择限制
        4.4.2 定语类别与语义异指的关联
        4.4.3 主内定语与宾内定语的语义及指向差异
    4.5 异指定语结构的认知理据
        4.5.1 主宾侧重关系与焦点突显
        4.5.2 观察排列与异指定语语义差异
        4.5.3 句位选择与定语突显面调变
        4.5.4 概念依存与异指定语长距离指别
    4.6 小结
第5章 异指状语的句法语义特征及认知分析
    5.1 引言
    5.2 状语类别及其语义指向倾向
        5.2.1 状语及定状区别
        5.2.2 状语类别及其语义指向特征
        5.2.3 异指状语的类别划分
    5.3 异指状语的句法特征
        5.3.1 指宾状语句的句法特征
        5.3.2 指主状语句的句法特征
    5.4 异指状语的语义特征
        5.4.1 三个维度的异指状语语义分析
        5.4.2 不同类型异指状语的语义特征
    5.5 异指状语句与定语句的句法语义差异
        5.5.1 指主状语句与主内定语句
        5.5.2 指宾状语句与宾内定语句
    5.6 异指状语结构的认知理据
        5.6.1 视角调变与观察排列方式变化
        5.6.2 认知突显与句型选择差异
        5.6.3 心理扫描与动态语义增加
        5.6.4 语序差异与概念可及路径
        5.6.5 句式选择与焦点化效果差异
    5.7 小结
第6章 异指补语的句法语义特征及认知分析
    6.1 引言
    6.2 补语类型及其语义指向特征
        6.2.1 补语语义指向的分析维度
        6.2.2 补语类别及其语义指向倾向
        6.2.3 补语语义歧指
    6.3 异指补语的句法特征
        6.3.1 异指补语结构的内部构成
        6.3.2 异指补语的句型分布及规律
    6.4 异指补语的语义特征
        6.4.1 异指补语的语义类型
        6.4.2 异指补语结构的成分整合
        6.4.3 异指补语结构的配价问题
        6.4.4 异指补语的语义歧指分析
    6.5 异指补语的认知理据
        6.5.1 异指补语与背景-图形顺序调变
        6.5.2 语序选择与状补认知突显
    6.6 小结
第7章 结语
    7.1 研究发现及启示
        7.1.1 研究发现
        7.1.2 语义指向分析的价值与启示
        7.1.3 语言中无所不在的象似性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正指形容词、动词定语列表
    附录二 情绪类二价动词充任状语汇总
    附录三 动作类二价动词充任状语汇总
    附录四 二价形容词充任状语汇总
    附录五 动补结构补语语义指向对象分类表
    附录六 单音节形容词作结果补语的考察结果
    附录七 双音节形容词作结果补语的考察结果
致谢

(2)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研究 ——以十种白话报刊为研究语料(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现状
    二 研究方法
    三 语料来源
第一章 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概述
    第一节 同素异序成语的界定
    第二节 同素异序成语的分类
    第三节 同素异序成语的分布
第二章 清末民初整体异序成语分析
    第一节 同构异序成语
        一 拼合并列类成语
        二 四元并列类成语
        三 重叠并列类成语
    第二节 异构异序成语
        一 动宾—主谓式
        二 主谓—定中式
        三 状中—中补式
第三章 清末民初局部异序成语分析
    第一节 ABCD—ABDC式
    第二节 ABCD—ADCB式
    第三节 ABCD—BACD式
    第四节 ABCD—BADC式
    第五节 ABCD—CBAD式
第四章 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的特点
    第一节 繁复性特点
    第二节 规律性特点
    第三节 过渡性特点
第五章 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的成因
    一 内部因素
    二 外部因素
第六章 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与《汉语大词典》的编纂修订
    一 《汉语大词典》收录的同素异序成语
    二 《汉语大词典》未收的同素异序成语
    三 《汉语大词典》书证滞后的同素异序成语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一览表
附录二 《汉语大词典》所收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一览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雪化了的样子(论文提纲范文)

(5)静穆的宿命(论文提纲范文)

一、春夜芬芳
二、回家
三、老树繁花
四、他真疯了吗
五、意乱情迷
六、欲罢不能
七、凄惶之夜
八、黑洞再次探出了舌苔
九、鬼影憧憧
十、骤变

(9)子孙满堂(论文提纲范文)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10)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哀悼诗”概念界定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一编 类型编
    第一章 悼亡诗
        一、悼妻诗
        二、悼妾诗(包括家妓、侍儿)
        三、悼夫诗
    第二章 悼亲诗
        一、悼宗亲诗
        二、悼外亲、妻亲诗
    第三章 悼友诗
        一、悼官员朋友诗
        二、悼平民朋友诗
        三、悼佛友诗、悼道友诗
    第四章 其他哀悼诗
        一、悼国君诗、悼臣诗、悼王诗
        二、悼后妃诗、悼夫人诗、悼他人父母、夫、妻、妾(包括家妓、侍儿)诗
        三、悼太子诗和悼公主诗
        四、悼妓诗
        五、悼节妇诗
第二编 内涵与文化编
    第五章 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诗的情感内涵
        一、对死亡本相的思索和情绪
        二、对死者情感的不舍和思念
        三、对作者身世的自伤和自怜
        四、对现实世相的抨击和怨刺
    第六章 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诗与儒家思想
        一、生命价值观
        二、死亡观
        三、丧葬观
    第七章 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诗与道教
        一、道教对哀悼诗人的影响
        二、道教生死观对哀悼诗的影响
        三、道教语言对哀悼诗的影响
    第八章 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诗与佛教
        一、佛教对哀悼诗人的影响
        二、佛教思想内涵对哀悼诗的影响
        三、佛教给哀悼诗带来了新的生活内容
        四、佛教比道教影响较小的原因
第三编 文体编
    第九章 先秦至唐五代四言体哀悼诗
        一、从词汇、语气看,多用叠音词,经历了从较多运用到少用甚至不用语气词、语调等手段来表情达意的转变
        二、从句法看,四言体哀悼诗的句式由先秦较为松散的句式转变为汉至唐代整齐严谨的句式,由先秦的重复句式转变为汉至唐代的非重复句式,而且魏晋至唐代的四言体哀悼诗多化用《诗经》的语言句式
        三、在章法上,先秦至唐五代四言体哀悼诗由先秦的较多的重章叠唱转变为汉代以后的单篇抒怀
        四、在修辞上,从先秦时期四言体哀悼诗的多用比兴手法转向汉代以后的多用赋法或者不用赋比兴手法
    第十章 先秦至唐五代楚辞体哀悼诗
        一、哀怨的心理内涵
        二、哀怨的语言表现
    第十一章 先秦至唐五代五、七言古体哀悼诗
        一、用平实的词汇表现哀情
        二、多用常式句和陈述句表现哀情
        三、章法自然,随哀情而定
        四、少用积极修辞中的形象描述类修辞手法
    第十二章 先秦至唐五代律体哀悼诗
        一、用高度凝炼精切的语汇、句式、修辞以表达哀情
        二、用生死对照式和死后渲哀式的章法表达哀情
    第十三章 先秦至唐五代绝句体哀悼诗
        一、选取哀悼典型
        二、含蓄的句法和修辞
        三、强调哀情的词汇和章法
第四编 艺术编
    第十四章 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诗的语言风格
        一、以押阳声韵为主、押i、u、ü收尾的阴声韵为辅
        二、委婉的死亡表达
        三、运用雅典
        四、赞美性比喻
    第十五章 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诗的抒情模式和抒情方式
        一、抒情模式
        二、抒情方式
    第十六章 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诗的意象
        一、先秦哀悼诗意象的特征
        二、汉代哀悼诗的意象特征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哀悼诗的意象特征
        四、唐代哀悼诗的意象特征
    第十七章 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诗的意境
        一、“空”的情感内涵
        二、“空”境的营造
        三、“空”的审美效果
第五编 作家编
    第十八章 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诗优秀作家论
        一、刘彻
        二、潘岳
        三、杜甫
        四、韦应物
        五、孟郊
        六、刘禹锡
        七、元稹
        八、白居易
        九、李商隐
        十、李煜
结论
    一、结论
    二、启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四、伤心是一种难言的痛(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汉语语义异指的句法语义特征及认知理据[D]. 李林泽. 西南大学, 2021(01)
  • [2]清末民初同素异序成语研究 ——以十种白话报刊为研究语料[D]. 王峥杰.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3]雪化了的样子[J]. 马昌华. 星火, 2019(04)
  • [4]诗巷[J]. 荆歌. 江南, 2019(03)
  • [5]静穆的宿命[J]. 王宏图. 作家, 2017(06)
  • [6]那边[J]. 赖妙宽. 福建文学, 2016(S2)
  • [7]望春风[J]. 格非.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6(05)
  • [8]抑郁[J]. 朱子青. 雨花, 2016(16)
  • [9]子孙满堂[J]. 许祚禄. 参花(上), 2015(08)
  • [10]先秦至唐五代哀悼诗研究[D]. 温瑜.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4)

标签:;  ;  ;  ;  ;  

悲伤是一种难以言喻的痛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