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原子吸收法测定雨水中的微量过氧化氢

间接原子吸收法测定雨水中的微量过氧化氢

一、雨水中微量过氧化氢的间接原子吸收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黄辉[1](2021)在《芳基硼酸类反应型荧光探针的检测策略设计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荧光探针因灵敏度高,操作简单,响应时间短等特点,在分子识别、环境检测和细胞示踪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中,反应型荧光探针是根据探针分子与检测对象的特异性化学反应而设计的,具有优异的选择性和灵敏度。近年来,基于硼酸/硼酸酯基的反应型荧光探针,由于生物相容性和抗干扰性较高,在细胞内原位检测活性氧和金属离子方面备受关注。然而,为确保该类探针具有较好的荧光性能,目前多通过对结构复杂的荧光团进行修饰引入硼酸/硼酸酯基,导致合成困难、成本高昂、种类有限。此外,该类探针的检测机理以氧化还原反应为主,利用其它反应设计的荧光探针有限。由此可见,硼酸类荧光探针的设计策略和类型均有待进一步拓展。基于此,本论文利用几种具有简单结构的芳基硼酸化合物,通过优化设计策略,分别实现了过氧化氢、钯离子和铜离子的荧光检测,具体内容如下:(1)设计了基于喹啉-8-硼酸/Al(Ⅲ)荧光探针的“氧化还原-配位”协同检测策略,实现了对过氧化氢的检测。利用过氧化氢的氧化性将探针中的喹啉-8-硼酸水解为8-羟基喹啉,后者迅速与Al(Ⅲ)配位生成8-羟基喹啉铝络合物,并引起515 nm处明显的荧光增强。该探针在多种氧化剂存在下能选择性检测过氧化氢,检出限低至1.03μM。在过氧化氢浓度5-115μM的范围内,515 nm处的荧光强度与过氧化氢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利用该探针不仅成功实现了对实体水样和模拟环境中过氧化氢的检测,并制备出相应的试纸,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2)顺利实现上述协同检测策略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类似策略的应用范围。基于喹啉-8-硼酸/Al(Ⅲ)探针,设计了“氧化偶联-配位”协同检测策略,实现了对Pd(II)的检测。喹啉-8-硼酸经钯催化的氧化偶联反应,生成8,8’-联喹啉,并与Al(Ⅲ)形成强荧光的络合物,导致荧光增强。在Pd(II)浓度为8-55μM的范围内,495 nm处荧光强度随Pd(II)浓度升高呈线性增大关系,检出限达0.53μM。值得注意的是,该方法不仅能在多种金属离子存在下选择性地检测Pd(II),而且不会受到钯催化剂中的配体干扰,具有较高的特异识别性。(3)基于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ESIPT)机理,设计了芳基硼酸探针对Cu(II)的检测策略。采用2-氨基甲酰苯硼酸作为探针,硼酸基团的存在不仅作为Cu(II)的识别基,同时还抑制了ESIPT效应。通过铜催化硼酸基水解为羟基,ESIPT效应得以恢复,产生荧光增强现象。在Cu(II)存在下,体系荧光强度最高增强约25倍。当Cu(II)浓度在0-22μM范围内,410 nm处荧光强度与Cu(II)离子浓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达0.68μM。对其它金属离子的荧光测试表明,探针对Cu(II)的检测具有优良的选择性。

李丹[2](2021)在《燃用后选煤副产品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归趋及其效应》文中提出选煤是煤炭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阶段,通过选煤,原煤被加工成精煤,同时产生选煤副产品(煤矸石、煤泥和中煤)。选煤副产品是含有少量煤和许多杂质的复杂混合物,因其富集灰分、硫分和微量元素,热值低,被认为是劣质燃料。近年来,为处置日益增多的选煤副产品,同时也为缓解能源短缺问题,选煤副产品综合利用被大力倡导,其中燃用选煤副产品发电是选煤副产品综合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然而,选煤副产品综合利用过程中引发的二次环境污染长期以来被忽视,关于此类问题的研究十分有限。不同类型选煤副产品(煤矸石、煤泥和中煤)的品质(热值、灰分和微量元素含量等)存在较大差异,为全面了解、同时也为横向比较分析不同类型选煤副产品燃用企业周边环境污染状况,本文选取六盘水某煤矸石电厂、萍乡某煤矸石电厂、济宁某煤泥电厂和大同某中煤电厂(涵盖不同类型的选煤副产品燃用电厂)这类代表性的选煤副产品燃用企业周边区域作为研究区,采集土壤和农作物样品,基于11种环境敏感微量元素(Be、Cd、Co、Cr、Cu、Mn、Ni、Pb、Sb、V和Zn)在土壤中含量、形态分布特征以及农作物各组织中分布规律,分析土壤样品中各微量元素间的关联特征以及农作物对元素的富集特征,揭示微量元素迁移转化特征,评估研究区周边土壤及农作物污染状况和健康风险,对比选煤副产品燃用电厂和燃煤电厂,以及不同类型选煤副产品燃用电厂周边环境污染特征,总结选煤副产品综合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关改进建议,结论概括如下:(1)结合各研究区土壤样品环境敏感微量元素描述性统计结果,总量和形态分布特征,以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Ward法)结果,选煤副产品燃用电厂对周边土壤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微量元素已在研究区土壤中不同程度累积。土壤微量元素Sace(酸可提取态)能反映人类活动尤其是近期污染行为对环境的影响,而研究区土壤大部分元素的Sace随距离变化曲线规律大体符合高架点源排放污染物的地面浓度分布规律。选煤副产品燃用电厂尾气排放及其干湿沉积,作为研究区土壤的稳定外源,使得土壤中的微量元素脱离原有的集群,形成新的集群,这些集群可以用选煤副产品中元素的不同赋存模式来解释。(2)结合单因子标准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指数法、风险评价编码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综合考量元素总量、形态和毒性)的评价结果可知,研究区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元素污染,污染程度依煤矸石电厂>煤泥电厂>中煤电厂递减。随着电厂用煤品质的提高,电厂微量元素排放物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可得到有效降低。此外,电厂的运行时间及污染物治理情况亦是影响电厂周边土壤环境污染程度的重要因素。电厂污染物排放情况虽受其时代背景影响,差别较大,但随着我国政府对电厂排放管理的日趋严格,电厂污染物减排卓有成效。(3)选煤副产品燃用电厂周边部分农作物样品可食用组织中部分元素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健康风险评估表明长期摄入这些农作物会给居民带来健康风险。农作物玉米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中相同元素的生物有效组分,而不是它们的总含量。农作物不同组织对同一元素的积累能力不同,且同一农作物组织对不同元素的积累能力也有差别。(4)相较文献已报道的国内外燃煤电厂周边土壤环境污染状况,本文研究的六盘水和萍乡两个煤矸石电厂周边土壤微量元素污染程度处于相对高位,而大同某中煤电厂和济宁某煤泥电厂周边土壤环境污染程度一般。因选煤副产品燃用电厂装机容量远小于一般燃煤电厂,其引发的环境污染尤其值得重视。(5)选煤副产品燃用电厂和燃煤电厂周边农作物均呈现出污染态势,农作物自身的生理特性是影响其吸收微量元素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监管电厂这类大气污染型企业周边农业活动时,应有意识地规避那些富集吸收重金属类元素能力强的农作物,如叶菜类。(6)综合考虑元素总量、形态和毒性评价表现,Co、Cd、Mn、Pb和Sb是选煤副产品燃用电厂和燃煤电厂周边土壤环境中存在较大环境风险的几种元素,需要重点关注。(7)选煤副产品综合利用是一把双刃剑,利用不当必然造成二次环境污染。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选煤副产品显然比追求经济利益更重要。针对选煤副产品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改进建议,包括:建立选煤副产品标准化检验方法和分类指南;科学规划,合理选址;制定选煤副产品综合利用企业的污染物行业排放标准,实施总量控制;优化管理体系;建立全过程跟踪管理系统;制定鼓励选煤厂技术创新的政策。世界各国正积极尝试从选煤副产品这类劣质燃料中收获能源,然而,本论文显示不同类型选煤副产品燃用电厂均对周边环境造成了微量元素污染,其中煤矸石电厂尤为严重,对比选煤副产品燃用电厂和燃煤电厂的装机容量,这值得引起重视。选煤副产品综合利用存在诸多问题,其燃用需慎重。不建议不经预处理就直接燃用选煤副产品,需要通过更合适的技术来利用它们。

王海[3](2021)在《柠檬酸螯合锌、铜、锰化合物的制备与表征》文中研究指明微量元素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无机盐类微量元素容易受到p H值、磷酸根等因素的拮抗影响,会降低其有效性,而螯合态微量元素则不受此影响。目前常用的螯合态微量元素主要包括氨基酸类、EDTA类,但是它们仍然有不足之处,例如价格昂贵、引起环境问题,不适合在肥料领域推广。而柠檬酸是一种廉价且环境友好的有机酸,能够做为螯合剂和微量元素螯合。因此本文选择柠檬酸与微量元素螯合制备柠檬酸螯合态微量元素。以柠檬酸、硝酸锌为原料制备柠檬酸螯合锌,并用无水乙醇对产物分离提纯,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得出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硝酸锌为0.1 mol/L,p H为6,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1.5 h,柠檬酸和硝酸锌的摩尔比1:1,螯合率能达到96%以上。并对提纯的产物进行红外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元素分析、热重分析进行表征,结果证明柠檬酸与硝酸锌反应生成了柠檬酸螯合锌,其化学式为Zn C6H11O8N。通过实验测定柠檬酸螯合锌在20℃时的溶解度为2.54 g/(100 g水)。采用等摩尔连续变化法对柠檬酸螯合锌的稳定常数进行了测定,其lg K=5.21。以柠檬酸、硝酸铜为原料制备柠檬酸螯合铜,单因素实验表明,硝酸铜为0.1mol/L,p H为6,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60 min,柠檬酸物质的量与硝酸铜摩尔比为1,是较适宜的工艺条件,螯合率能够达到94%。对提纯后的柠檬酸螯合铜进行的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表明柠檬酸和硝酸铜发生了螯合反应,其化学式为Cu C6H11O8N。测得柠檬酸螯合铜在20℃时的溶解度为28.77 g/(100 g水),其稳定常数lg K=3.71。以柠檬酸、硝酸锰为原料制备柠檬酸螯合锰,单因素实验表明,硝酸锰为0.1mol/L,p H为5,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30 min,柠檬酸和硝酸锰摩尔比为1,锰的螯合率能够达到98%,通过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等手段证明发生螯合反应,其化学式为Mn C6H11O8N。测得柠檬酸螯合锰在20℃时的溶解度为1.1 g/(100 g水),其稳定常数lg K=5.73。分别配制不同浓度的柠檬酸螯合微量元素浸种液和硝酸盐浸种液,对小麦进行浸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浸种液浸种的小麦相比清水对照组,其发芽势、发芽率、根长、芽长、POD和CAT酶活性均获得一定提升,而采用柠檬酸螯合态微量元素浸种液浸种的小麦各项指标提升幅度要大于硝酸盐浸种液对小麦的提升效果。

闫磊[4](2020)在《硼对柑橘枳砧根系铝毒缓解效应及机理研究》文中指出铝(Al)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金属元素,其含量约占地壳的8%。世界约40%、中国约21%的耕作土壤中作物受到铝毒害影响。铝毒是酸性土壤(p H≤5)中限制作物生长和生产的重要因素,植物遭受铝毒的最初症状是抑制根系生长,进而抑制植株根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降低作物产量。硼(B)是高等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缺硼症状首先出现于根系,与铝毒症状相似,且细胞壁被认为是缺硼和铝毒作用的主要位点。近年来,关于硼对植株铝毒的缓解机制广有报道,但其多针对于一年生作物,而对多年生植株,尤其是柑橘中铝毒害的研究相对较少。柑橘是我国重要的水果作物,其主要种植在南方酸性土壤中,硼缺乏和铝毒害并存问题在柑橘园很常见。枳壳砧木(枳砧)[Poncirus trifoliata(L.)Raf.]作为我国柑橘的主栽砧木,属硼敏感型品种,因此,本研究以枳砧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营养液培养方式,利用荧光染料活体染色、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13C固体核磁共振(13C-NMR)、X射线衍射(XRD)、非靶标代谢(GC-TOF-M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透射电镜X射线能谱仪(SEM/TEM-EDS)及原子力显微镜(AFM)等现代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分析硼铝处理下根系代谢产物含量及代谢通路变化、抗氧化剂和抗氧化酶防御系统响应、细胞壁物质组分及结构变化、细胞壁各组分铝含量分布及根尖铝吸收转运的响应差异,主要研究结果归纳如下:1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系代谢产物及代谢通路的影响不同硼铝处理下根系代谢产物含量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共鉴定和分析了60种匹配度大于70%的代谢产物,包括20种氨基酸、17种糖类、12种有机酸、5种脂肪酸、2种芳香族化合物及4种其它物质。铝胁迫下,17种主要氨基酸和8种糖类含量明显增加,而3种氨基酸(天冬氨酸、异亮氨酸、谷氨酸)和6种糖含量显着下降。铝胁迫下9种有机酸:特别是三羧酸循环(TCA)中丙酮酸、L-苹果酸、柠檬酸、琥珀酸和延胡索酸代谢物明显降低,分别减少了50%、98.2%、93.6%、60.4%和78.6%。铝胁迫下,加硼降低了天冬酰胺、环亮氨酸、瓜氨酸和组氨酸等10种氨基酸及肌醇、棉子糖、半乳糖和3,6-脱水-d-半乳糖等6种糖类含量。有意思的是,硼对铝诱导的有机酸含量变化无明显的影响。以上结果得出,铝胁迫影响根系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代谢,抑制TCA循环。硼并不能调节有机酸代谢模式,但可调节根中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和代谢降低铝毒。2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系抗氧化剂和抗氧化酶防御系统的影响铝胁迫下明显增加根系铝和活性氧(ROS)含量,抑制植物生长相关参数。另外,铝胁迫下增加合成抗坏血酸(As A)的肌醇及L-半乳糖途径中相关代谢物含量,促进As A的积累。铝胁迫下,硼降低了根系铝的积累,抑制抗坏血酸-谷胱甘肽(As A-GSH)循环中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谷胱甘肽还原酶(GR)、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而诱导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γ-GCS)活性,且降低了合成As A的L-半乳糖途径中相关代谢物(D-甘露糖-1-磷酸、L-半乳糖-1-磷酸、L-半乳糖和L-半乳糖-1,4内酯)含量,降低As A和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含量而增加GSH含量。同时,铝胁迫下加硼提高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而降低了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最终降低了根H2O2的积累,同时表现出较低的H2O2荧光染色强度,提高了植株生物量、根系活力和根系相对伸长量。我们的结果表明,硼可通过调控合成As A的L-半乳糖途径中的代谢物产量、As A-GSH循环及抗氧化酶防御系统,降低根系铝及ROS的积累,缓解铝诱导的氧化应激。3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系果胶及纤维素含量及特性的影响铝胁迫严重抑制根系生长,并导致过量的ROS(H2O2和O2.-)积累,细胞壁明显加厚,且改变了细胞壁中果胶和纤维素含量及特性。有意思的是,铝胁迫下,硼供应降低了碱溶性果胶含量而增加了碱溶性果胶甲基酯化度,进而减少碱溶性果胶去甲基水解成游离羧基。硼还增加了两种形态果胶中3-脱氧-D-甘露-2-辛酮糖酸(KDO)含量。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13C固体核磁共振(13C-NMR)分析结果证实,铝胁迫下,硼供应可以降低果胶、果胶羧基基团和纤维素含量,X射线衍射(XRD)分析表明加硼增加了纤维素的结晶度。此外,加硼明显降低根系胼胝质、ROS和铝的积累,细胞壁厚度明显降低。研究结果表明,硼可以通过降低果胶中羧基基团及屏蔽果胶中铝结合位点,降低铝在细胞壁中的积累。同时,铝胁迫下加硼可以降低纤维素含量及增加其结晶度,增加细胞壁刚性和延展性,利于细胞壁的延伸,进而促进根系的伸长。4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系细胞壁各组分铝分布及根尖铝吸收转运的影响铝胁迫明显增加根及根细胞壁中铝含量,且细胞壁中铝含量占根系总铝含量的绝大比例,约79.60-87.33%。对根系细胞壁不同组分中铝含量测定发现,细胞壁中铝大部分结合在半纤维素1中,半纤维素2和果胶中铝含量分别次之,纤维素中铝含量最低。铝胁迫下,加硼降低了细胞壁中铝含量,且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仪(SEM-EDS)分析也进一步验证,硼明显降低细胞壁中铝元素原子百分比。铝胁迫下加硼主要降低果胶(特别是碱溶性果胶)中铝含量,与之对应的,硼主要作用于碱溶性果胶含量及特性,随着硼浓度的增加,碱溶性果胶含量及果胶甲酯酶(PME)活性呈梯度性降低趋势,而碱溶性果胶甲基酯化度逐渐升高,从而减少果胶中的铝结合位点(羧基基团)。原子力显微镜(AFM)图像观察到,加硼后碱溶性果胶分子紧密排列,成网状结构,说明碱溶性果胶更好的交联结合,形成稳定的细胞壁网络结构,进一步降低细胞壁中铝的固定。另外,硼处理抑制了NRAT1(负责将细胞间隙铝离子转运到细胞质)的表达,同时增加了ALS1(负责将细胞质铝离子转运到液泡)的表达,透射电镜X射线能谱仪(TEM-EDS)分析发现,铝胁迫下,加硼处理后细胞间隙和液泡中铝含量比例明显增加,而细胞质中铝含量比例降低。综上,我们的结果表明硼可以调节碱溶性果胶含量及特性,进而减少果胶的去甲基化,降低铝在细胞壁的富集。另外,硼抑制根尖对铝的吸收及促进细胞质内液泡对铝的区室化,最终缓解铝对植株的毒害作用。

吕婷[5](2020)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镍基高温合金中痕量元素砷、银、镓、镉、钇、碲的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对镍基高温合金中的六种痕量元素砷、银、镓、镉、钇、碲的测定方法进行了研究。对分析时可能存在的干扰:包括质谱干扰和非质谱干扰进行了系统的考察,通过优化仪器参数,确定了最佳的仪器工作条件,并运用碰撞池技术对干扰进行校正,确立了合适的同位素,同时选取不同的内标元素进行了校正;通过反复试验,探究合理的方法校正钼氧离子对测定镉的严重干扰,最后通过精密度试验、加标回收试验等方法,对该六种痕量元素的测定结果进行了验证。本方法采用盐酸-硝酸-过氧化氢的酸分解体系,用2 μ g/L193Ir或6 μ g/L 115In作为75As的校正内标,2 μ g/L 103Rh作为111Cd、89Y、126Te的校正内标,6 μg/L187Re作为71Ga的校正内标,6 μg/L 133Cs作为107Ag的校正内标。载气流量最佳值为1.10 L/min,最佳射频功率为1300 W,积分驻留时间为50 ms,采用碰撞反应池模式测定各个元素,氦碰撞气流量应为3.5 mL/min。采用本文的数学校正法写入仪器程序测定111Cd,可以很好地校正镍基高温合金中钼产生的95Mo160+干扰。各元素标准工作曲线相关系数均≥0.999,线性相关性较好,镍基合金中痕量元素砷、银、镓、镉、钇、碲的方法检出限分别为0.58、0.09、0.02、0.03、0.01、0.14 μ g/L,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10%,仪器的稳定性好、灵敏度高,方法的回收率在85%~110%之间,测定结果准确可靠。

卢蓁滢[6](2020)在《人工/天然催化材料非均相活化H2O2的合理设计与评估:用于有机污染修复》文中认为过氧化氢(H2O2)作为一种洁净的氧化剂,于化工、医药、生物以及环保等领域使用广泛。由于其潜在多样的分解及歧化过程,产生的高活性氧物种(如OH·、O2·-等)可快速高效作用于有机污染物,达到减量、解毒的目的,因此大量应用于水环境治理及土壤修复。工业废水治理中,H2O2的活化通常由铁盐或人工合成催化材料完成,而在原位土壤修复当中,天然存在的矿物质可以充当活化剂这一角色。鉴于H2O2储运安全、成本及有效活化等问题,本文通过对用于其活化的人工催化材料和天然材料这两个层面的研究以达到对H2O2进行合理利用、合理评估的目的:①利用机械活化前驱体的方法设计调控了人工催化材料FeOCl的尺寸形貌:研究揭示了机械研磨后的前驱体其表面化学环境的变化及位错的产生可在化学迁移合成过程中直接影响下游材料的形貌与粒径,从而进一步对FeOCl催化活化H2O2的能力产生正面影响,使其异质性活化H2O2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能力提高了一个数量级且稳定性及重复性良好,为绿色催化剂的合成与设计提供了可行性参考;②以天然锰矿物为研究目标,建立ISCO系统以及雨水净化系统,评估了H2O2在氧化锰矿物氧化有机污染物过程中的实际影响:本研究通过探针方法及Mn(Ⅱ)的浸出实验揭示了 H2O2在MnO2表面的行为归趋及其实际对天然锰矿转化常规有机污染物的负面效应,更好的完成了对于H2O2在ISCO系统中分解过程的进一步认识,有利于新的绿色氧化路径的理解,为ISCO修复的设计和应用提供参考。

戴志华[7](2020)在《水稻对硒的吸收转化及调控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补充人体所需各种营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硒(Selenium,Se)是动物和人体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也是对植物生长发育有益的元素。世界大部分土壤属于低硒土壤,在这些土壤上生产的低硒农产品导致人体硒摄入量不足,严重影响人体健康。生产富硒农产品是人体补硒的重要途经。然而,人体硒摄入的安全阈值比较窄(60-400μg/day),如何调控农产品硒含量在科学合理的区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研究以富硒水稻硒含量调控为切入点,明确水稻对硒的吸收分配和转化规律,采用不同调控剂对水稻硒吸收转化进行调控,深入揭示不同调控剂对水稻硒吸收分配和转化的作用机制,为生产安全富硒稻米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方法。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 采用土壤盆栽试验研究了添加不同量外源硒条件下,水稻不同生育期和幼穗分化期对硒的吸收、分配及形态变化动态。结果表明,有机形态的Se Cys和Se Met是水稻体内存在的主要硒形态,在0.5-20 mg/kg硒处理条件下,幼穗(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中Se Cys和Se Met分别占比9.0%-22.1%和71.3%-77.8%,糙米中Se Cys和Se Met分别占比61.4%-75.6%和9.9%-18.4%,其相对含量随着硒处理水平增加而降低。在10-20 mg/kg高硒处理条件下,糙米中出现了无机硒,主要为Se(IV)(13.7%-17.9%)和Se(VI)(6.4%-10.3%),预示高硒处理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根据本研究结果,低于2.5 mg/kg土壤硒添加量可作为富硒水稻生产的安全剂量。2. 研究了土壤添加外源硒(0.5-20 mg/kg)对水稻的养分吸收、抗氧化酶活性、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硒处理(≤5 mg/kg)促进水稻生长,水稻株高较对照增加6.0%-19.9%,水稻产量较对照增加6.1%-30.4%。适宜浓度的外源硒处理(1.25-5 mg/kg)水稻中CAT和GSH-Px活性分别比对照增加了104%-151%和104%-121%,同时还促进水稻茎叶对铁、锌、铜和钼的吸收累积。3. 分析了添加外源硒对土壤硒形态转化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硒比例随着施硒浓度增加而降低,而有机物-硫化物结合态及元素态硒比例随着施硒浓度增加而增加。适宜浓度的硒处理(1.25-5 mg/kg)能够增加水稻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多样性,且水稻根际微生物主要以变形菌门(41.21%-43.29%)、绿弯菌门(13.43%-13.96%)、拟杆菌门(8.98%-9.89%)、酸杆菌门(6.67%-9.23%)、厚壁菌门(3.85%-4.80%)、放线菌门(3.67%-4.11%)和蓝细菌门(1.91%-3.09%)存在。4. 采用水培法研究了NO对水稻抗硒胁迫的作用和机制。结果表明,NO能够增加水稻幼苗的抗硒胁迫能力,减轻高硒毒害,水稻根系硒含量比高硒处理降低10%,根系Os PT2、Os SAMS1、Os SBP1和地上部Os PT2、Os CS、Os SBP1基因表达下调,而株高和根长分别增加6.0%和20.9%,净光合作用速率增加138.0%,SOD、POD和CAT分别增加292.0%、36.5%和207.3%。5.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叶面喷施亚硒酸钠配合不同养分元素对水稻硒和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硒配施铵盐类肥料能够增加水稻株高并有利产量提高,其中以Se+(NH4)2SO4和Se+NH4NO3处理效果最好,其株高分别较单施硒处理增加13.2%和7.1%,产量分别增加18.9%和2.6%。所有大量元素肥料配施均不同程度增加糙米中硒含量,其中以Se+NH4NO3处理的效果最佳,其糙米硒含量较单施硒处理增加4.7倍。亚硒酸钠配合中微量元素肥料均能增加水稻糙米中硒含量,其中以Se+螯合铁的效果最好,其糙米硒含量较单施硒处理增加5.4倍。6. 采用水培试验研究了几种植物激素调控水稻硒吸收的效果。结果表明,所有激素(IAA、GA3、ETH、ABA、BL、SA)均不同程度降低高硒胁迫条件下水稻幼苗根部和地上部硒含量。在促进水稻生长的前提下,以IAA(1μM)、GA3(0.1-1.0μM)、ETH(0.1-0.5 mg/L)、ABA(0.1 mg/L)处理效果较好,其根部硒含量分别降低4.0%、3.0%-8.1%、1.3%-6.7%、19.0%,地上部硒含量分别降低13.4%、16.8%-30.4%、17.0%-30.1%、42.4%。7. 研究了水培条件下添加Me JA对水稻抗硒胁迫的影响和机制。结果表明,较低浓度Me JA处理(0.1-1.0μM)能够增加水稻幼苗抗硒胁迫能力,其叶片中SOD、POD和CAT活性较单施硒处理分别增加38.6%-48.7%、34.1%-40.1%和251.0%-268.6%,MDA和H2O2含量分别降低14.3%-25.7%和15.2%-16.7%,同时还下调根部Os PT2、Os NIP2;1基因和地上部Os PT2、Os NIP2;1、Os SBP1、Os CS基因的表达,降低水稻对硒的吸收积累。

赵霞[8](2020)在《硫黄及其制剂冰黄肤乐软膏的质量控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硫黄为自然元素类矿物硫族自然硫,采挖后,加热熔化,除去杂质,或用含硫矿物经加工制得。硫黄主产于山西、陕西、山东、河南、湖北、四川、广东等地,外用解毒杀虫疗疮,内服补火助阳通便。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硫黄具有缓泻、溶解角质、抗炎、抗菌、杀虫、镇咳、祛痰等作用。目前市场上硫黄来源混乱,除《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以下简称《中国药典》)规定基源的硫黄外,还有利用煤、天然气等进行工业回收所制得的硫黄。此外,产地和加工方式的不同,导致硫黄质量参差不齐,其所含无机元素种类和含量不同,增加了硫黄及其制剂在生产应用时的不可控性。再者,硫黄含少许砷、砷盐等有害物质,长期使用可导致慢性中毒。冰黄肤乐软膏常用于治疗神经性皮炎、湿疹、银屑病等皮肤性炎症,组方中含有硫黄,且占比较大。《中国药典》硫黄项下仅规定了性状、鉴别、硫含量测定项目;冰黄肤乐软膏项下关于硫黄仅规定了鉴别项目。因此为全面了解和综合评价硫黄及其含硫制剂冰黄肤乐软膏,保证产品的质量可控和安全用药,本课题拟利用XRD衍射指纹图谱分析和硫黄无机元素含量测定结合指纹图谱分析建立硫黄的质量评价方法。拟通过HPLC法测定冰黄肤乐软膏中硫黄含量、ICP-MS法测定无机元素含量为完善冰黄肤乐软膏的质量标准提供参考。方法:1.硫黄定性研究:以性状鉴别、理化鉴别、显微鉴别和X射线衍射法(X-ray Diffraction,XRD)物相检索,对硫黄进行鉴别。采用XRD指纹图谱结合相似度评价分析方法,进行硫黄一致性评价。2.硫黄化学成分含量测定:采用中和滴定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测定硫黄中主成分硫的含量,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ICP-MS)测定无机元素的含量。根据含量测定结果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相似度评价分析方法对硫黄进行综合质量评价。3.冰黄肤乐软膏定性鉴别:采用薄层色谱法(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鉴定冰黄肤乐软膏中大黄、姜黄;采用气相色谱法(Gas Chromatography,GC)鉴定冰片、薄荷脑;采用燃烧法鉴定硫黄,评价不同厂家的硫黄质量。4.冰黄肤乐软膏含量测定:采用HPLC法测定冰黄肤乐软膏中大黄素、大黄酚、大黄酸、大黄素甲醚、硫黄5个化学成分的含量;采用ICP-MS测定冰黄肤乐软膏中24种无机元素的含量。结合相似度评价、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3种分析方法,从无机元素的层面建立冰黄肤乐软膏质量评价方法,完善冰黄肤乐软膏的质量标准,为其他含硫制剂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参考。5.安全性评价:采用Franz扩散仪进行体外透皮实验;采用ICP-MS法、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Hydride Generation Atomic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HGAFS)、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Atomic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LC-AFS)测定硫黄软膏及冰黄肤乐软膏样品和透皮接收液中的重金属元素及As(Ⅲ)、As(V)形态砷的含量,计算重金属透皮率,结合硫黄及含硫制剂中的重金属,对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1.与理化鉴别和显微鉴别相比,性状鉴别不仅能够鉴别硫黄,还可以区分天然硫黄和人工硫黄。XRD指纹图谱物相检索结果显示硫黄的主要成分为硫,结构为S或S8。建立了 47批不同产地硫黄的XRD衍射指纹图谱,确定22个共有峰,以平均数指纹图谱为参照,通过夹角余弦法计算相似度对硫黄药材进行质量评价,结果显示65.96%的硫黄药材相似度均在0.990以上。2.硫黄化学成分测定,中和滴定法测定硫含量,结果显示47批硫黄的不合格率为40.4%。HPLC法测定硫含量,结果显示硫黄的不合格率为74.5%。HPLC法测定硫含量操作简便,精密度高,优于中和滴定法,因此推荐HPLC法测定硫含量。通过ICP-MS建立了硫黄中21种无机元素的含量测定方法,测定了 47批硫黄的21种无机元素的含量,进一步筛选出10种共有无机元素,采用相似度评价、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3种方法对47批硫黄进行综合质量评价,并建立了无机元素指纹图谱。结果显示P、As、Ca等元素含量均值高于100μg/g,Zn、Na等元素含量均高于10μg/g,其余元素含量低于10 μg/g,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加样回收率结果均符合《中国药典》规定,3种分析方法结果一致,可将硫黄分为天然硫黄和人工硫黄,部分样品交错可能是由于产地和加工方式不同。根据重金属含量测定结果,建议限量标准为:Cu 5 mg/kg、As 5 mg/kg、Cd 0.3 mg/kg、Hg 0.2 mg/kg、Pb 10 mg/kg。3.冰黄肤乐软膏定性结果显示:以燃烧法鉴别硫黄,28批样品中有20批(西藏产14批、自制6批)有SO2刺激性气味。采用GC鉴别冰片和薄荷脑成分,有20批(西藏产14批、自制6批)样品均在相同的保留时间出峰。以薄层色谱法鉴别大黄,28批样品中有20批(西藏产14批、自制6批)在相应的位置上有对应的斑点。以薄层色谱法鉴别姜黄,28批样品中有8批(西藏产2批、自制6批)在相应的位置上有对应的斑点。造成姜黄素未检出的原因可能是姜黄素不稳定,见光易分解,生产后放置时间长,不易检出,建议避光保存冰黄肤乐软膏,进行薄层色谱鉴别的冰黄肤乐软膏样品保存时间不宜过长,有待进一步研究。市面上各地生产的冰黄(磺)肤乐软膏较多,西藏厂家生产的软膏成分与《中国药典》规定的一致。4.通过HPLC法,建立了冰黄肤乐软膏中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大黄酸、硫黄5个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并测定了 23批冰黄肤乐软膏的5种化学成分的含量。结果显示有6批未检出大黄和硫黄成分,其余17批大黄酸含量在0.089-0.37 mg/g之间,大黄素含量在0.064-0.256 mg/g之间,大黄素甲醚含量在0.052-0.127 mg/g之间,大黄酚含量在0.167-0.409 mg/g之间,硫黄含量在17.11~21.03 mg/g之间,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加样回收实验结果均符合《中国药典》相关规定。5.通过ICP-MS法,建立了冰黄肤乐软膏及原药材中24种无机元素的含量测定方法,测定了 23批冰黄肤乐软膏的24种无机元素的含量,进一步筛选出21种共有无机元素,利用相似度评价、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23批冰黄肤乐软膏进行质量评价,并建立了无机元素指纹图谱。结果显示K、P、Ca等元素含量均值均高于100 μg/g,Na、Mg、Fe含量均值均高于10 μg/g,其余元素含量均值均低于10 μg/g,该方法的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加样回收率均符合《中国药典》规定,3种分析方法结果一致,可区分不同厂家的冰黄肤乐软膏。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 25.0和Origin 8.5分析冰黄肤乐软膏无机元素与原药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Mg、Al、Cr主要来源于黄芩,P、K、Cu、Cd、Pb主要来源于姜黄,Ca主要来源于大黄,As、Hg主要来源于硫黄,大黄素类成分总量逐步回归方程为Y=4.429Mg+83.777Ba-2.258,硫黄含量逐步回归方程为 Y=1 23.241 Mg+2442.877Sr+73511.616As-141.970。6.采用ICP-MS、LC-AFS检测透皮接收液及软膏中的重金属元素和无机砷,结果显示冰黄肤乐软膏和硫黄软膏的透皮接收液中全部未检测出重金属元素及无机砷,重金属元素及无机砷的透过率为0。因此硫黄软膏和冰黄肤乐软膏作为皮肤外用药,安全性较高。结论:本实验通过硫黄的性状鉴别、XRD衍射指纹图谱、主成分硫及无机元素含量测定等研究内容,建立硫黄的质量评价方法,制定重金属限量标准。通过冰黄肤乐软膏中无机元素指纹图谱、重金属体外透皮实验、硫黄的含量测定等研究内容,为提高冰黄肤乐软膏的质量标准提供参考。

毛珺[9](2020)在《真空紫外法降解浮选废水中黄药协同去除重金属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浮选废水具有用水排水量大、成分复杂的特点,并且存在排放难以达标,回用难等问题,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VUV辐照法因其操作简便、成本低廉和高效等优点,成为有机污染废水修复治理的研究热点。探究该方法对捕收剂黄药降解的影响因素及模型,和降解过程中S2-浓度出现最大值的时间范围,成为运用VUV辐照法处理浮选废水的关键。本研究采用真空紫外(VUV)辐照法处理受污染废水,以丁基黄原酸钾(PBX)和重金属(Cd、Pb、Zn)为目标污染物。(1)对比研究了VUV辐照法与常用的氧化剂(Na Cl O和H2O2)和氧化工艺对PBX的降解效果。(2)在此基础上,采用单因素控制变量法深入研究了VUV辐照法降解PBX废水的影响因素(p H、温度、初始PBX浓度和阴阳离子),查明影响PBX降解的关键因子和影响S2-最大浓度出现时间的因素,并建立PBX降解动力学模型。通过测定PBX降解过程中各参数(p H、TOC、S2-、SO42-)的变化,结合UV-Vis图谱分析PBX降解产物。(3)在掌握PBX降解效果的基础上,通过室内实验和流动性试验进一步探究VUV辐照法对模拟废水和选矿废水的处理效果。通过沉积物的XRD和FT-IR图谱分析其成分。研究主要结果为:(1)VUV辐照法对PBX的降解效果比其他的处理方法好,在反应60 min时,PBX的降解率为97.49%,并且在降解过程中能析出更多的S2-。(2)“VUV-PBX”体系中,反应温度和初始p H的升高会促进PBX降解;初始PBX浓度升高会降低PBX降解速率常数;Si O32-和CO32-促进PBX降解,Ca2+抑制PBX降解。SO42-、Cl-和Na+对PBX降解无明显影响。反应温度和初始p H是影响PBX降解的关键因子,根据关键因子建立了动力学模型。(3)S2-出现最大浓度的时间主要与PBX降解速率常数、反应温度和PBX初始浓度相关。(4)该方法对Cd、Pb、Zn的去除效果显着,处理后的废水可以达到铅锌行业排放标准。本研究说明,VUV辐照法具有较强的工程应用潜力,可以在降解PBX的同时去重金属Cd、Pb、Zn。该研究可为矿山废水处理提供新思路。

张智[10](2020)在《磁性Fe3O4和MnO2微纳材料的制备、修饰及免疫分析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癌症作为威胁人们健康和幸福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如果早期诊断和干预不能实现,后续的治疗或维持都将面临极大困难。准确测定血清肿瘤标志物有助于提高癌症的诊断率,并兼具监测药物治疗或手术预后效果的作用。免疫分析已被证明是测定微量肿瘤标志物的理想方法,这主要得益于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形成过程中高度的反应性和特异性。目前,磁性聚合物微球逐渐取代了传统免疫分析中所使用的平面载体。然而,磁性聚合物微球普遍存在磁响应性较差、包覆层不均匀、比表面积较小、非特异性吸附较强等问题,并且未能解决传统免疫分析中存在的高背景值、清洗不便、耗时较长等问题。磁性微纳材料通常是指一类兼具微纳特性和磁响应性的材料,其比表面积更大、磁响应性更强,有望应用于免疫分析并替代磁性聚合物微球。本文首先研究了磁性微纳材料对于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体系的影响,进而开发了基于磁性微纳材料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针对现行免疫分析技术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制备并修饰了多种新型磁性微纳材料,提出了免清洗、无标记等新型免疫分析方案,并对方案的机理、影响因素及其应用性能进行了研究。微纳颗粒表面不均匀的包覆层可能导致其内容物的暴露。由此,本文建立了一个模拟系统,使用裸露的Fe3O4磁性微纳颗粒来研究暴露的情况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中的影响。研究了一些因素,如磁性微纳颗粒的浓度,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的共存,不同的粒径和各种处理方法。证实了微纳颗粒本体和所暴露的金属氧化物表面都与检测信号息息相关。该结论能够为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中出现的测定偏差提供一种新的解释。开发了基于Fe3O4磁性亚微米颗粒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体系并应用于对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的测定。用抗α-HCG抗体修饰羧基官能化的磁性亚微米颗粒,并进一步用作夹心型免疫分析中的固相支持物。在最佳条件下HCG的检出限低至1.184 ng/mL,线性响应范围为2-100 ng/mL,相关系数为0.989。同时该方法可用于血清样品中的HCG测定,初步验证了其在快速经济地检测生物样品中的应用潜力。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化学发光(CL)免清洗免疫传感器,用于以人甲胎蛋白(AFP)为代表的肿瘤标志物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首先在溶剂热法所制备的Fe3O4磁性亚微米颗粒的表面引发了活性功能基团。借助活性功能基团偶联双功能聚乙二醇间隔臂分子以降低颗粒表面的非特定吸附能力,并通过间隔臂分子进一步将N-(4-氨基己基)-N-乙基异鲁米诺(AHEI)和抗AFP抗体固定在颗粒表面。通过与AFP和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的抗AFP抗体分别孵育后,颗粒表面所形成的夹心型免疫复合物可导致AHEI和HRP之间的紧密接近,从而最终导致检测到的CL信号的增强。由于被结合的HRP标记的抗AFP抗体产生比未被结合的酶标抗体更强的CL信号,这种方法消除了这种测定通常需要的耗费时间和劳力的清洗步骤。在最佳条件下,本方法显示出1-250ng/mL的广域定量范围,检测限为1.751 ng/mL。检测限能够满足生理(0-20 ng/mL)和临床(>20 ng/mL)AFP水平的测定需要。该方法也可以应用于血清样品中,同时还避免了由多次分离和清洗步骤引起的颗粒聚集的问题。报道了一种针对妊娠标志物HCG的无标记比色免疫分析方法。该分析是基于使用MnO2纳米棒作为过氧化物酶模拟物。以EDTA为模板,采用水热法制备了纳米棒。它们表现出优异的过氧化物酶样活性和稳定性。将纳米棒固定在BSA修饰的微孔板的孔中的壳聚糖基质中,然后用链霉亲和素和生物素化的捕获抗体对其进一步修饰。HCG和孔中抗体之间的特异性识别抑制了纳米棒的过氧化物酶样活性。因此,底物3,3’,5,5’-四甲基联苯胺被H2O2催化氧化形成蓝色产物的效率大打折扣。这导致652nm处的吸光度降低。信号响应在0.5-400 mIU mL的HCG浓度范围内呈线性,在优化条件下检出限为0.36 mIU/mL。该方法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可接受的重现性和稳定性。将其应用于血清中HCG浓度的测定,结果与参考方法所得数据吻合较好。

二、雨水中微量过氧化氢的间接原子吸收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雨水中微量过氧化氢的间接原子吸收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芳基硼酸类反应型荧光探针的检测策略设计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荧光探针概述
        1.1.1 荧光原理介绍
        1.1.2 常见的荧光团
        1.1.3 分子结构对荧光强度的影响
        1.1.4 荧光探针的基本识别机理
    1.2 反应型荧光探针
        1.2.1 反应型荧光探针概述
        1.2.2 反应型荧光探针的应用
    1.3 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第二章 基于“氧化还原-配位”协同检测策略的喹啉-8-硼酸/Al(Ⅲ)荧光探针在双氧水识别中的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3 光谱测试方法
        2.3.1 溶剂对荧光检测的影响
        2.3.2 Al(Ⅲ)浓度对荧光检测的影响
        2.3.3 含水量对荧光检测的影响
        2.3.4 反应时间对荧光检测的影响
        2.3.5 H_2O_2浓度的荧光滴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溶剂对荧光检测的影响
        2.4.2 Al(Ⅲ)浓度对于体系荧光强度的影响
        2.4.3 含水量对荧光检测的影响
        2.4.4 反应时间对荧光检测的影响
        2.4.5 H_2O_2浓度的荧光滴定
        2.4.6 探针对常见氧化物的选择性试验
        2.4.7 探针对实际样品中过氧化氢的检测
        2.4.8 荧光探针的应用性试验
        2.4.9 检测机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氧化偶联-配位”协同检测策略的喹啉-8-硼酸/Al(Ⅲ)荧光探针在Pd(II)识别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3.3 光谱测试方法
        3.3.1 溶剂对荧光检测的影响
        3.3.2 Al(Ⅲ)浓度对于体系荧光强度的影响
        3.3.3 碳酸钾浓度对于体系荧光强度的影响
        3.3.4 含水量对荧光检测的影响
        3.3.5 反应时间对荧光检测的影响
        3.3.6 Pd(II)浓度的荧光滴定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溶剂对荧光检测的影响
        3.4.2 Al(Ⅲ)浓度对于体系荧光强度的影响
        3.4.3 碳酸钾浓度对于体系荧光强度的影响
        3.4.4 含水量对荧光检测的影响
        3.4.5 反应时间对荧光检测的影响
        3.4.6 Pd(Ⅱ)浓度的荧光滴定
        3.4.7 探针对金属离子的选择性试验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ESIPT机理的(2-氨基甲酰基苯基)硼酸荧光探针在Cu(Ⅱ)识别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试剂和仪器
    4.3 光谱测试方法
        4.3.1 溶剂对荧光检测的影响
        4.3.2 三乙胺浓度对于体系荧光强度的影响
        4.3.3 含水量对荧光检测的影响
        4.3.4 反应时间对荧光检测的影响
        4.3.5 Cu(Ⅱ)浓度的荧光滴定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溶剂对荧光检测的影响
        4.4.2 三乙胺浓度对于体系荧光强度的影响
        4.4.3 含水量对荧光检测的影响
        4.4.4 反应时间对荧光检测的影响
        4.4.5 Cu(Ⅱ)浓度的荧光滴定
        4.4.6 检测体系对Cu(Ⅱ)离子的选择性识别能力
        4.4.7 探针对实际水样中Cu(Ⅱ)的检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燃用后选煤副产品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归趋及其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选煤副产品
        1.1.1.1 煤矸石
        1.1.1.2 煤泥
        1.1.1.3 中煤
        1.1.2 选煤副产品引发的环境问题
        1.1.3 选煤副产品综合利用
        1.1.3.1 选煤副产品综合利用背景
        1.1.3.2 选煤副产品综合利用政策
        1.1.3.3 选煤副产品综合利用模式
        1.1.4 选煤副产品综合利用存在问题
        1.1.4.1 煤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
        1.1.4.2 选煤副产品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
        1.1.4.3 选煤副产品综合利用引发的环境敏感微量元素污染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样品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选取
    2.2 研究区域概况及样品采集
        2.2.1 六盘水某煤矸石电厂概况及样品采集
        2.2.2 萍乡某煤矸石电厂概况及样品采集
        2.2.3 济宁某煤泥电厂概况及样品采集
        2.2.4 大同某中煤电厂概况及样品采集
    2.3 样品前处理及分析
        2.3.1 样品前处理
        2.3.2 样品痕量元素总量分析
        2.3.3 样品形态分析
        2.3.4 质量保证及控制
    2.4 数据处理
        2.4.1 评价标准
        2.4.2 污染指数(P_I)
        2.4.3 内梅罗综合指数(P_(NSI))
        2.4.4 风险评价编码法(RAC)
        2.4.5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E_r~i和R_I)
        2.4.6 健康风险(THQ和HI)
        2.4.7 生物富集系数(BAF)
第3章 六盘水某煤矸石电厂周边土壤和农作物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分布特征研究
    3.1 概述
    3.2 煤矸石电厂周边土壤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分布特征
        3.2.1 煤矸石电厂周边土壤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含量
        3.2.2 煤矸石电厂周边土壤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形态分布
        3.2.2.1 煤矸石电厂周边土壤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形态
        3.2.2.2 煤矸石电厂周边土壤元素总量对元素形态影响
        3.2.3 煤矸石电厂周边土壤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分布特征
        3.2.4 煤矸石电厂周边土壤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相关性和聚类分析
        3.2.5 煤矸石电厂土壤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污染评价及潜在生态风险分析
        3.2.5.1 污染指数(P_I)和内梅罗综合指数(P_(NSI))评价结果
        3.2.5.2 风险评价编码法(RAC)评价结果
        3.2.5.3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E_r~i和R_I)评价结果
    3.3 煤矸石电厂周边农作物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分布及污染特征
        3.3.1 煤矸石电厂周边农作物各组织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含量
        3.3.2 煤矸石电厂周边农作物环境敏感微量元素污染评价
        3.3.3 煤矸石电厂周边农作物环境敏感微量元素健康风险评估
    3.4 煤矸石电厂周边土壤-农作物系统环境敏感微量元素迁移
        3.4.1 煤矸石电厂周边农作物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富集系数
        3.4.2 煤矸石电厂周边农作物与土壤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含量相关性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萍乡某煤矸石电厂周边土壤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分布特征研究
    4.1 概述
    4.2 煤矸石电厂周边土壤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分布特征
        4.2.1 煤矸石电厂周边土壤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含量
        4.2.2 煤矸石电厂周边土壤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形态分布
        4.2.2.1 煤矸石电厂周边土壤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形态
        4.2.2.2 煤矸石电厂周边土壤元素总量对元素形态影响
        4.2.3 煤矸石电厂周边土壤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分布特征
        4.2.4 煤矸石电厂周边土壤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相关性和聚类分析
        4.2.5 煤矸石电厂土壤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污染评价及潜在生态风险分析
        4.2.5.1 污染指数(P_I)和内梅罗综合指数(P_(NSI))评价结果
        4.2.5.2 风险评价编码法(RAC)评价结果
        4.2.5.3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E_r~i和R_I)评价结果
    4.3 小结
第5章 济宁某煤泥电厂周边土壤和农作物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分布特征研究
    5.1 概述
    5.2 煤泥电厂周边土壤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分布特征
        5.2.1 煤泥电厂周边土壤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含量
        5.2.2 煤泥电厂周边土壤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形态分布
        5.2.2.1 煤泥电厂周边土壤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形态
        5.2.2.2 煤泥电厂周边土壤元素总量对元素形态影响
        5.2.3 煤泥电厂周边土壤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分布特征
        5.2.4 煤泥电厂周边土壤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相关性和聚类分析
        5.2.5 煤泥电厂土壤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污染评价及潜在生态风险分析
        5.2.5.1 污染指数(P_I)和内梅罗综合指数(P_(NSI))评价结果
        5.2.5.2 风险评价编码法(RAC)评价结果
        5.2.5.3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E_r~i和R_I)评价结果
    5.3 煤泥电厂周边农作物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分布及污染特征
        5.3.1 煤泥电厂周边农作物各组织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含量
        5.3.2 煤泥电厂周边农作物环境敏感微量元素污染评价
        5.3.3 煤泥电厂周边农作物环境敏感微量元素健康风险评估
    5.4 煤泥电厂周边土壤-农作物系统环境敏感微量元素迁移
    5.5 小结
第6章 大同某中煤电厂周边土壤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分布特征研究
    6.1 概述
    6.2 中煤电厂周边土壤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分布特征
        6.2.1 中煤电厂周边土壤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含量
        6.2.2 中煤电厂周边土壤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形态分布
        6.2.2.1 中煤电厂周边土壤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形态
        6.2.2.2 中煤电厂周边土壤元素总量对元素形态影响
        6.2.3 中煤电厂周边土壤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分布特征
        6.2.4 中煤电厂周边土壤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相关性和聚类分析
        6.2.5 中煤电厂土壤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污染评价及潜在生态风险分析
        6.2.5.1 污染指数(P_I)和内梅罗综合指数(P_(NSI))评价结果
        6.2.5.2 风险评价编码法(RAC)评价结果
        6.2.5.3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E_r~i和R_I)评价结果
    6.3 小结
第7章 选煤副产品燃用电厂和燃煤电厂周边环境中微量元素污染特征对比分析
    7.1 概述
    7.2 选煤副产品燃用电厂和燃煤电厂周边土壤环境微量元素污染特征对比分析
        7.2.1 选煤副产品燃用电厂和燃煤电厂周边土壤环境微量元素含量对比
        7.2.2 选煤副产品燃用电厂和燃煤电厂周边土壤环境微量元素形态对比
        7.2.3 选煤副产品燃用电厂和燃煤电厂周边土壤环境微量元素污染指数对比
    7.3 不同类型选煤副产品电厂周边土壤环境微量元素污染特征对比分析
    7.4 选煤副产品燃用电厂和燃煤电厂周边农作物环境微量元素污染特征对比分析
    7.5 小结
第8章 选煤副产品综合利用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
    8.1 概述
    8.2 选煤副产品综合利用存在问题
    8.3 选煤副产品综合利用改进建议
        8.3.1 建立选煤副产品标准化检验方法和分类指南
        8.3.2 科学规划,合理选址
        8.3.3 制定行业排放标准,实施总量控制
        8.3.4 优化管理体系
        8.3.5 建立全过程跟踪管理系统
        8.3.6 制定鼓励选煤厂技术创新的政策
    8.4 小结
第9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9.1 结论
    9.2 创新点
    9.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柠檬酸螯合锌、铜、锰化合物的制备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微量元素概述
        1.1.1 微量元素对植物的影响
        1.1.2 植物对微量元素的吸收方式
        1.1.3 植物缺乏微量元素原因分析
    1.2 螯合机理及螯合剂
        1.2.1 螯合机理
        1.2.2 螯合剂的种类
        1.2.3 螯合微量元素肥料
    1.3 柠檬酸作为螯合剂的优势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柠檬酸螯合锌的制备与表征
    2.1 实验
        2.1.1 锌源的选择
        2.1.2 实验药品及仪器
        2.1.3 制备方法
        2.1.4 锌元素的测定方法
        2.1.5 螯合率测定方法
        2.1.6 乙醇用量对螯合锌分离效果的影响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单因素实验
        2.2.2 正交实验
    2.3 结构分析
        2.3.1 红外光谱
        2.3.2 X射线粉末衍射
        2.3.3 元素分析
        2.3.4 热重分析
    2.4 溶解度
    2.5 稳定常数
        2.5.1 表观lgK'的计算
        2.5.2 酸效应系数
        2.5.3 实际lgK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柠檬酸螯合铜的制备与表征
    3.1 实验
        3.1.1 实验药品及仪器
        3.1.2 制备方法
        3.1.3 铜元素的测定
        3.1.4 铜螯合率的测定
        3.1.5 乙醇用量对螯合铜分离效果的影响
    3.2 单因素实验
        3.2.1 加水量(反应物浓度)对螯合率的影响
        3.2.2 pH对螯合率的影响
        3.2.3 温度对螯合率的影响
        3.2.4 反应时间对螯合率的影响
        3.2.5 摩尔比对螯合率的影响
    3.3 结构分析
        3.3.1 红外光谱
        3.3.2 X射线粉末衍射
        3.3.3 元素分析
        3.3.4 热重分析
    3.4 溶解度
    3.5 稳定常数
        3.5.1 表观lgK'的计算
        3.5.2 酸效应系数
        3.5.3 实际lgK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柠檬酸螯合锰的制备与表征
    4.1 实验
        4.1.1 实验药品及仪器
        4.1.2 实验方法
        4.1.3 锰元素的测定
        4.1.4 锰螯合率的测定方法
        4.1.5 无水乙醇用量对螯合锰分离效果的影响
    4.2 单因素实验
        4.2.1 加水量(反应物浓度)对螯合率的影响
        4.2.2 pH对螯合率的影响
        4.2.3 温度对螯合率的影响
        4.2.4 反应时间对螯合率的影响
        4.2.5 摩尔比对螯合率的影响
    4.3 结构分析
        4.3.1 红外光谱
        4.3.2 X射线粉末衍射
        4.3.3 元素分析
        4.3.4 热重分析
    4.4 溶解度
    4.5 稳定常数
        4.5.1 表观lgK'的计算
        4.5.2 酸效应系数
        4.5.3 实际lgK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浸种实验
    5.1 实验药品及仪器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小麦品种
        5.2.2 浸种液的配制
        5.2.3 实验方法
    5.3 测定指标项目与方法
        5.3.1 发芽率发芽势
        5.3.2 根长和苗长
        5.3.3 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
        5.3.4 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测定
    5.4 结果与分析
        5.4.1 螯合锌和硝酸锌对小麦浸种的效果
        5.4.2 螯合铜和硝酸铜对小麦浸种的效果
        5.4.3 螯合锰和硝酸锰对小麦浸种的效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4)硼对柑橘枳砧根系铝毒缓解效应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文献综述
    1.1 酸性土壤中的铝毒
        1.1.1 酸性土壤概况
        1.1.2 酸性土壤中铝的形态及其活化
        1.1.3 铝毒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1.4 铝毒对植物氧化应激的影响
        1.1.5 铝毒对植物矿质营养代谢的影响
        1.1.6 铝毒对植物细胞壁特性的影响
        1.1.7 铝毒对植物细胞质膜特性的影响
    1.2 植物的耐铝机制
        1.2.1 植物耐铝的外部排斥机制
        1.2.1.1 促进根细胞分泌有机酸
        1.2.1.2 提高根际pH屏障
        1.2.1.3 改变细胞壁特性
        1.2.1.4 提高植株耐铝性的其它外排机制
        1.2.2 植物耐铝的内部耐受机制
    1.3 硼的作用
        1.3.1 硼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1.3.2 硼对植物细胞壁结构的影响
        1.3.3 硼缓解植物铝离子毒害
    1.4 柑橘的种植和生长
2 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3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系代谢产物及代谢通路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处理
        3.2.3 样品采集
        3.2.4 硼铝含量的测定
        3.2.5 根系代谢产物浓度分析
        3.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生长参数及根系硼铝含量的影响
        3.3.2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系代谢产物的影响
        3.3.3 不同硼铝处理下枳砧根系代谢产物的层级聚类和主成分分析
        3.3.4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系代谢通路的影响
    3.4 讨论
        3.4.1 硼是否对枳砧幼苗铝毒具有缓解作用
        3.4.2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系代谢通路的影响
    3.5 小结
4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系AsA-GSH循环和AsA合成途径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处理
        4.2.3 不同根段铝含量测定
        4.2.4 根尖苏木精和Morin染色
        4.2.5 不同根段过氧化氢(H_2O_2)的荧光染色
        4.2.6 根系相对伸长率、根系丙二醛、H_2O_2含量和根系活力的测定
        4.2.7 AsA、GSH和GSSG含量的测定
        4.2.8 APX、GPX、γ-GCS、GR和DHAR酶活性测定
        4.2.9 根系代谢物含量的检测与分析
        4.2.10 数据处理与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系硼含量及不同根段铝含量的影响
        4.3.2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尖苏木精和Morin染色的影响
        4.3.3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系MDA、H_2O_2、根系活力及根系相对伸长率的影响
        4.3.4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不同根段H_2O_2荧光染色的影响
        4.3.5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系AsA、GSH和GSSG含量的影响
        4.3.6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系APX、DHAR、GR、γ-GCS及GPX活性的影响
        4.3.7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系AsA合成途径中各代谢物含量的影响
    4.4 讨论
        4.4.1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系铝积累情况的影响
        4.4.2 铝胁迫下硼如何调控根系抗氧化剂系统清除体内ROS的积累
        4.4.3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系AsA合成途径的影响
    4.5 小结
5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系抗氧化酶系统及根系组分结构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处理
        5.2.3 样品采集与根系相对伸长量测定
        5.2.4 根和叶中硼铝含量的测定
        5.2.5 根系细胞膜透性的测定
        5.2.6 根系丙二醛(MDA)、酶活性(SOD、POD、CAT)测定
        5.2.7 根系APX和 PPO活性的测定
        5.2.8 根系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和抗坏血酸含量的测定
        5.2.9 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FTIR)对根系组分结构的分析
        5.2.10 数据处理与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幼苗生长状况的影响
        5.3.2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幼苗根系相对伸长量和质膜透性的影响
        5.3.3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系和叶片硼铝含量的影响
        5.3.4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系抗氧化酶活性及H_2O_2含量的影响
        5.3.5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系可溶性蛋白、脯氨酸、抗坏血酸和MDA含量的影响
        5.3.6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系组分结构的影响
    5.4 讨论
        5.4.1 铝胁迫下硼如何调控抗氧化酶系统消除铝诱导的氧化应激
        5.4.2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系组分结构的影响
    5.5 小结
6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系细胞壁果胶组分及纤维素特性的影响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材料
        6.2.2 试验处理
        6.2.3 样品采集与硼、铝含量测定
        6.2.4 根系苏木精染色、根尖ROS(H_2O_2和O_2~(.-))活性以及细胞活力荧光染色
        6.2.5 根系胼胝质含量测定
        6.2.6 粗细胞壁的提取
        6.2.7 细胞壁果胶的制备
        6.2.8 根系细胞壁果胶、KDO含量和甲基酯化度的测定
        6.2.9 根尖透射电镜切片的制备
        6.2.10 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FTIR)对根系细胞壁组分结构的分析
        6.2.11 ~(13)C-固体核磁共振技术(~(13)C-NMR)对根系细胞壁有机碳结构分析
        6.2.12 X射线衍射(XRD)对根系细胞壁有纤维素结晶度分析
        6.2.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长势、株高、根长及各部位干鲜重的影响
        6.3.2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不同部位、根和叶细胞壁中硼铝含量的影响.
        6.3.3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系活性氧和胼胝质含量、苏木精染色、细胞活力的影响
        6.3.4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系果胶、KDO含量及甲基酯化度的影响
        6.3.5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系细胞壁厚度和细胞壁提取率的影响
        6.3.6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系细胞壁纤维素结构的影响
        6.3.7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系细胞壁组分和结构的影响
        6.3.8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系细胞壁有机碳结构的影响
    6.4 讨论
        6.4.1 铝胁迫下硼降低细胞壁铝、ROS积累促进幼苗根系生长
        6.4.2 铝胁迫下硼改变细胞壁果胶含量及特性缓解铝毒
        6.4.3 铝胁迫下硼改变细胞壁纤维素含量及结晶度解铝毒
    6.5 小结
7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系细胞壁各组分铝分布及根尖铝吸收转运的影响
    7.1 前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试验材料
        7.2.2 试验处理
        7.2.3 样品采集与根系硼、铝含量的测定
        7.2.4 细胞壁提取与分离
        7.2.5 细胞壁各组分铝含量测定
        7.2.6 不同形态果胶、半纤维素1、半纤维素2含量测定
        7.2.7 根尖钌红染色及透射电镜分析
        7.2.8 不同形态果胶PME及甲基酯化度(DM)的测定
        7.2.9 碱溶性果胶结构的原子力显微镜(AFM)图像分析
        7.2.10 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FTIR)对根系细胞壁组分结构的分析
        7.2.11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仪(SEM-EDS)分析细胞壁表面铝含量
        7.2.12 透射电镜X射线能谱仪(TEM-EDS)分析细胞间隙、细胞质和液泡中铝的含量
        7.2.13 根尖实时定量PCR(qRT-PCR)
        7.2.14 根MDA和 H_2O_2含量、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质膜H~+-ATPase活性的测定
        7.2.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7.3 结果与分析
        7.3.1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幼苗长势和生长参数的影响
        7.3.2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系细胞壁不同组分铝含量的影响
        7.3.3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系细胞壁表面铝含量的影响
        7.3.4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系细胞壁各组分含量的影响
        7.3.5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系不同形态果胶含量及特性的影响
        7.3.6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系碱溶性果胶分子形貌的影响
        7.3.7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尖细胞间隙、细胞质和液泡铝含量的影响
        7.3.8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尖铝吸收与转运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7.3.9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系H_2O_2和MDA含量、T-AOC和质膜H~+-ATPase活性的影响
    7.4 讨论
        7.4.1 硼降低枳砧根系细胞壁铝含量缓解铝对植株造成的毒害作用
        7.4.2 硼影响果胶含量及特性,特别作用于碱溶性果胶
        7.4.3 硼减少根尖对铝的吸收、增加铝向液泡的转运
    7.5 小结
8 总结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1.1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系代谢产物及代谢通路的影响
        8.1.2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系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
        8.1.3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系果胶及纤维素含量及特性的影响
        8.1.4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系细胞壁各组分铝分布及根尖铝吸收转运的影响
    8.2 主要创新点
    8.3 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5)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镍基高温合金中痕量元素砷、银、镓、镉、钇、碲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1.2.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的起源
        1.2.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的相关概念
        1.2.2.1 原子结构与同位素
        1.2.2.2 离子
        1.2.2.3 元素的质量
        1.2.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的结构及原理
        1.2.3.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
        1.2.3.2 质量分析器
        1.2.3.3 检测器
        1.2.3.4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的分析机理
        1.2.3.5 池技术
        1.2.4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技术的特点
        1.2.5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消除干扰的方法
        1.2.5.1 质谱干扰
        1.2.5.2 基体效应
        1.2.6 校正方法
        1.2.7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的应用
    1.3 镍基高温合金的发展
    1.4 文献综述
        1.4.1 镍基高温合金中痕量元素的仪器分析法
        1.4.1.1 原子吸收光谱法和原子荧光光谱法
        1.4.1.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1.4.1.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1.4.1.4 其他方法
        1.4.1.5 镍基高温合金中砷、银、镓、镉、钇和碲痕量元素的分析方法
        1.4.2 镍基高温合金中痕量元素砷、银、镓、镉、钇、碲的国内外分析方法标准
    1.5 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2章 仪器和试剂
    2.1 仪器设备及其优化参数
    2.2 试验主要试剂及样品
第3章 实验部分
    3.1 实验方法
    3.2 标准工作曲线的绘制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高纯镍的选择
        3.3.2 共存元素对待测元素的测定影响
        3.3.2.1 铁元素对待测元素的测定影响
        3.3.2.2 铬元素对待测元素的测定影响
        3.3.2.3 钴元素对待测元素的测定影响
        3.3.2.4 钼元素对待测元素的测定影响
        3.3.2.5 铝元素对待测元素的测定影响
        3.3.2.6 钛元素对待测元素的测定影响
        3.3.2.7 钨元素对待测元素的测定影响
        3.3.2.8 铌元素对待测元素的测定影响
        3.3.3 酸度试验
        3.3.4 测量同位素的选择
        3.3.5 仪器工作条件的选择
        3.3.5.1 载气流量
        3.3.5.2 射频发生器功率
        3.3.5.3 积分驻留时间
        3.3.6 多原子离子的干扰及消除
        3.3.6.1 测定模式的选择
        3.3.6.2 碰撞气流量
        3.3.7 内标元素的选择
        3.3.8 小结
第4章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镍基高温合金中痕量元素砷、银、镓、钇、碲方法的建立
    4.1 测量范围
    4.2 原理
    4.3 试剂
    4.4 仪器
        4.4.1 实验室玻璃仪器和塑料仪器
        4.4.2 ICP-MS仪器
    4.5 分析步骤
    4.6 结果计算
        4.6.1 方法检出限和定量限
        4.6.2 准确度和精密度测定
第5章 ICP-MS法测定镍基高温合金中痕量元素镉的分析方法研究
    5.1 动态反应池模式(氧气)
    5.2 美国方法EPA.200.8
    5.3 数学校正法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6)人工/天然催化材料非均相活化H2O2的合理设计与评估:用于有机污染修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我国水土环境的有机物污染现状及治理手段
        1.1.1 有机污染物的来源及迁移
        1.1.2 有机污染物的治理手段
    1.2 过氧化氢的存在形式及催化过程
        1.2.1 自然界中的H_2O_2
        1.2.2 H_2O_2的人工合成
        1.2.3 溶解态过渡金属对H_2O_2的活化
    1.3 H_2O_2的活化及其在污染修复技术中的应用
        1.3.1 人工非均相材料对H_2O_2的活化及应用
        1.3.2 天然矿物对H_2O_2的活化及应用
        1.3.3 H_2O_2与过氧化物酶联用的污染处理技术
        1.3.4 利用H_2O_2氧化剂的修复技术对比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及思路
第2章 实验过程与方法
    2.1 实验药品
    2.2 实验仪器设备
    2.3 催化剂制备方法
        2.3.1 FeOCl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2.3.2 天然锰矿物(MnO_2)的制备方法
    2.4 催化剂表征方法及所用仪器
        2.4.1 X射线衍射(XRD)
        2.4.2 激光粒度分析(LPSA)
        2.4.3 扫描电镜(SEM)及透射电镜(TEM)
        2.4.4 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检测(FT-IR)
        2.4.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2.4.6 氮气物理吸脱附(N_2-BET)
    2.5 活性测试及分析方法
        2.5.1 有机物的分析测试
        2.5.2 过氧化氢的浓度检测
        2.5.3 自由基的检测方法
        2.5.4 离子浸出测试
        2.5.5 催化剂的zeta电位
第3章 FeOCl催化剂的可控制备及其对过氧化氢的非均相活化
    3.1 实验背景及原理
        3.1.1 FeOCl的结构及合成手段
        3.1.2 化学气相迁移法
        3.1.3 机械活化
    3.2 FeOCl合成前驱体的调控及表征
        3.2.1 前驱体(α-Fe_2O_3)的机械活化方法
        3.2.2 前驱体(α-Fe_2O_3)的结构表征及分析
    3.3 FeOCl催化剂的可控制备及结构表征
        3.3.1 FeOCl催化剂的合成
        3.3.2 FeOCl催化剂的结构表征及分析
    3.4 α-Fe_2O_3对FeOCl可控合成的影响机理论述
    3.5 调控FeOCl催化剂典型晶面的表面能计算
    3.6 调控FeOCl催化剂的Fenton应用
        3.6.1 催化剂的Fenton活性测试
        3.6.2 反应过程中自由基的检测
        3.6.3 催化剂的稳定性及重复性
        3.6.4 溶液pH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3.7 调控FeOCl催化剂的拟酶活性
        3.7.1 催化剂的拟酶活性测试
        3.7.2 酶促反应动力学(Michaelis-Menten equation)的建立
        3.7.3 拟酶机理论述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H_2O_2对天然锰矿物在转化有机污染物过程中的界面影响
    4.1 实验背景及原理
        4.1.1 自然界中二氧化锰的类型及结构
        4.1.2 二氧化锰的促腐殖化作用
    4.2 不同结构二氧化锰的制备及表征
        4.2.1 不同结构二氧化锰的制备
        4.2.2 二氧化锰的表征及分析
    4.3 不同结构二氧化锰的活性测试
    4.4 过氧化氢对氧化锰矿物转化有机物过程中的界面影响
        4.4.1 H_2O_2对水钠锰矿转化有机物的影响
        4.4.2 Mn(Ⅱ)的释放
        4.4.3 H_2O_2在二氧化锰系统中的行为归趋
        4.4.4 H_2O_2对二氧化锰转化其他有机物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水稻对硒的吸收转化及调控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1 文献综述
    1.1 硒的发现过程
    1.2 硒与人体健康
        1.2.1 人体内硒的生理功能
        1.2.2 硒与长寿
        1.2.3 硒与大骨节病、克山病
        1.2.4 硒与癌症
        1.2.5 硒与心血管疾病
        1.2.6 硒与糖尿病
        1.2.7 硒与生殖健康
    1.3 人体硒营养现状
    1.4 人体硒补充途径
    1.5 土壤中硒的分布
        1.5.1 世界土壤总硒分布情况
        1.5.2 中国土壤硒总体分布情况
    1.6 富硒农产品生产
        1.6.1 富硒农产品标准概况
        1.6.2 农产品富硒技术措施
    1.7 硒在植物中的生理功能
        1.7.1 提升种子发芽率
        1.7.2 促进植物生长
        1.7.3 增加植物产量
        1.7.4 提高植物抗氧化能力
        1.7.5 增强植物光合作用
        1.7.6 降低有害重金属毒害
    1.8 植物中硒的吸收转运
        1.8.1 植物对硒酸盐的吸收转运
        1.8.2 植物对亚硒酸盐的吸收转运
        1.8.3 植物对有机硒的吸收转运
        1.8.4 高硒对植物的影响及植物自身解硒毒机制
    1.9 植物硒吸收调控研究概况
        1.9.1 不同植物种类对硒的吸收差异
        1.9.2 不同硒肥种类对植物硒吸收的影响
        1.9.3 不同硒肥施用方式对硒吸收的影响
        1.9.4 不同硒肥施用时期对硒吸收的影响
        1.9.5 不同调控剂对植物硒吸收的影响
2 研究的背景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3 水稻对外源硒的吸收、转化及胁迫反应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设计
        3.2.3 样品采集
        3.2.4 测定项目和方法
        3.2.5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硒对水稻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3.3.2 不同硒水平处理对水稻硒含量的影响
        3.3.3 外源硒对水稻硒形态的影响
        3.3.4 外源硒对水稻抗氧化酶和非抗氧化酶的影响
        3.3.5 外源硒对水稻微量元素吸收和分配的影响
    3.4 讨论
        3.4.1 不同硒处理水平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3.4.2 不同硒处理水平对水稻硒形态的影响
        3.4.3 不同硒处理水平对水稻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3.4.4 不同硒处理对水稻微量元素吸收的影响
    3.5 结论
4 外源硒对水稻土壤硒形态转化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设计
        4.2.3 样品采集
        4.2.4 测定项目和方法
        4.2.5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添加外源硒对土壤硒形态的影响
        4.3.2 外源硒对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的影响
        4.3.3 外源硒对水稻根际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4.3.4 添加外源硒对土壤pH的影响
    4.4 讨论
        4.4.1 外源硒对水稻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多样性的影响
        4.4.2 不同硒处理对水稻土壤硒形态的影响
    4.5 结论
5 硝普钠对水稻硒吸收转化的调控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5.2.2 光合作用参数及生长指标测定
        5.2.3 硒含量、硒形态和NO含量测定
        5.2.4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5.2.5 抗坏血酸和谷胱甘肽含量的测定
        5.2.6 过氧化氢、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测定
        5.2.7 RNA提取及q RT-PCR分析
        5.2.8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NO缓解高Se处理诱导的水稻生长抑制
        5.3.2 外源一氧化氮对水稻幼苗硒吸收和形态的影响
        5.3.3 NO增加水稻抗氧化能力对抗氧化应激
        5.3.4 NO和硒处理调控Se相关基因的表达
        5.3.5 NO促进硒胁迫下水稻光合作用
    5.4 讨论
    5.5 结论
6 硒与营养元素配施对水稻硒吸收的调控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材料
        6.2.2 试验设计与实施
        6.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6.2.4 数据统计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对糙米中硒含量的影响
        6.3.2 对糙米氮磷钾元素含量的影响
        6.3.3 对糙米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6.3.4 对水稻生长及产量指标的影响
        6.3.5 对水稻光合作用的影响
    6.4 讨论
    6.5 结论
7 植物激素和调节剂对水稻生长及硒吸收的影响研究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试验材料
        7.2.2 试验设计与实施
        7.2.3 测定指标和方法
        7.2.4 数据分析
    7.3 结果与分析
        7.3.1 不同激素处理对水稻硒含量的影响
        7.3.2 不同激素及用量对水稻生长指标的影响
    7.4 讨论
        7.4.1 添加外源硒条件下激素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7.4.2 激素对水稻硒含量积累的影响
    7.5 结论
8 茉莉酸甲酯对水稻硒吸收转化的调控研究
    8.1 引言
    8.2 材料与方法
        8.2.1 试验材料
        8.2.2 试验设计与实施
        8.2.3 分析方法
        8.2.4 数据分析
    8.3 结果与分析
        8.3.1 MeJA处理对水稻硒含量及硒形态的影响
        8.3.2 Me JA处理对水稻抗氧化酶活性及MDA、H2O2 含量的影响
        8.3.3 MeJA处理对光合作用及生长的影响
        8.3.4 MeJA处理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8.4 讨论
        8.4.1 MeJA对水稻硒吸收及转化的影响
        8.4.2 MeJA对水稻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8.4.3 MeJA调节水稻抗氧化系统缓解高硒毒害
    8.5 结论
9 全文总结、创新点及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创新点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一)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情况
    (二)其它论文发表情况
    (三)专着
致谢

(8)硫黄及其制剂冰黄肤乐软膏的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1 硫黄的来源考察与文献记载
    2 硫黄的药理作用
    3 国内外硫黄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4 矿物药研究方法概述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技术路线
第一章 硫黄药材定性研究
    第一节 硫黄性状鉴别和燃烧法化学鉴别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 小结
    第二节 硫黄显微鉴别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 小结
    第三节 硫黄XRD衍射指纹图谱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 小结
第二章 硫黄的无机元素分析
    第一节 主成分硫含量测定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 小结
    第二节 硫黄无机元素全扫半定量分析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 小结
    第三节 硫黄中21种无机元素指纹图谱及重金属限量标准的建立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 小结
第三章 硫黄炮制工艺对硫黄质量的影响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 小结
第四章 冰黄肤乐软膏主要成分定性鉴别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 小结
第五章 冰黄肤乐软膏中成分含量测定
    第一节 HPLC法测定冰黄肤乐软膏中大黄和硫黄化学成分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 小结
    第二节 冰黄肤乐软膏中24种无机元素含量测定及重金属限量标准的建立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 小结
第六章 冰黄肤乐软膏及硫黄软膏重金属元素体外透皮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 小结
全文总结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真空紫外法降解浮选废水中黄药协同去除重金属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硫化矿浮选废水的来源及其特点
        1.1.1 浮选工艺简介
        1.1.2 浮选药剂简介
        1.1.3 浮选废水的特点及危害
    1.2 浮选废水的处理技术现状
        1.2.1 浮选废水中重金属的处理技术
        1.2.2 浮选废水中含黄药的处理技术
    1.3 本研究采用方法
        1.3.1 真空紫外(VUV)辐照法在水中的作用机理
        1.3.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 黄药降解产物及课题的提出
        1.4.1 黄药降解产物
        1.4.2 课题的提出
    1.5 研究意义和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课题来源
        1.5.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3 研究内容
        1.5.4 创新点
        1.5.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丁基黄原酸钾降解技术比选
    2.1 材料与方法
        2.1.1 PBX废水配置
        2.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2.2 实验设置
        2.2.1 实验装置和方法
        2.2.2 实验方法
        2.2.3 检测项目及分析方法
        2.2.4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方法对PBX降解效果
        2.3.2 溶液中S~(2-)的变化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真空紫外辐照法降解丁基黄原酸钾
    3.1 材料与方法
        3.1.1 PBX废水和阴阳离子配置
        3.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3.2 实验设置
        3.2.1 实验装置和方法
        3.2.2 实验方法
        3.2.3 检测项目及分析方法
        3.2.4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VUV体系影响因素研究
        3.3.2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3.3.3 降解体系中溶液参数的变化
        3.3.4 UV-Vis分析
        3.3.5 自由基抑制剂的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真空紫外辐照法降解丁基黄原酸钾协同去除重金属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废水配置及来源
        4.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4.2 实验设置
        4.2.1 实验装置
        4.2.2 实验方法
        4.2.3 检测项目及分析方法
        4.2.4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VUV辐照法降解PBX协同去除水中Cd
        4.3.2 VUV辐照法处理模拟废水的流动性研究
        4.3.3 VUV辐照法处理浮选废水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10)磁性Fe3O4和MnO2微纳材料的制备、修饰及免疫分析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清单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纳米生物材料简介
    2.2 磁性纳米材料简介
        2.2.1 磁性纳米材料的种类
        2.2.2 磁性纳米材料的性质
        2.2.3 磁性纳米材料的制备
        2.2.4 磁性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2.3 纳米材料的表面修饰
        2.3.1 纳米材料表面修饰的目的
        2.3.2 纳米材料表面修饰的类型
        2.3.3 纳米材料表面的无机物修饰
        2.3.4 纳米材料表面的有机物修饰
    2.4 免疫分析技术
        2.4.1 标记免疫分析技术的原理及类别
        2.4.2 非标记免疫分析技术的原理及类别
    2.5 磁性纳米材料在免疫分析中的应用
        2.5.1 载体功能型
        2.5.2 信号功能型
    2.6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
        2.6.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2.6.2 课题研究内容
3 裸露的Fe_3O_4磁性微纳颗粒对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体系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及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模拟体系的测试
        3.3.2 磁性微纳颗粒的表面修饰处理
        3.3.3 磁性微纳颗粒对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模拟体系的影响测试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模拟体系的原理
        3.4.2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模拟体系的构建
        3.4.3 磁性微纳颗粒对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模拟体系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表面含羧基的Fe_3O_4磁性亚微米颗粒应用于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及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羧基磁性亚微米颗粒的表面修饰处理
        4.3.2 基于磁性亚微米颗粒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体系的测试
        4.3.3 基于免疫磁性亚微米颗粒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步骤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基于磁性亚微米颗粒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体系的原理
        4.4.2 羧基磁性亚微米颗粒的表面功能化修饰
        4.4.3 基于磁性亚微米颗粒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体系的构建
        4.4.4 免疫磁性亚微米颗粒用于对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表面功能化的Fe_3O_4磁性亚微米颗粒构建新型免清洗免疫传感器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及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Fe_3O_4磁性亚微米颗粒的制备
        5.3.2 氨基官能化的磁性亚微米颗粒的制备
        5.3.3 PEG官能化的磁性亚微米颗粒的制备
        5.3.4 颗粒非特异性吸附能力的测试
        5.3.5 发光免疫磁性亚微米颗粒的制备
        5.3.6 基于表面功能化的Fe_3O_4磁性亚微米颗粒的免清洗免疫传感器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步骤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1 Fe_3O_4磁性亚微米颗粒的表征
        5.4.2 发光免疫磁性亚微米颗粒的表征
        5.4.3 各种磁性亚微米颗粒的非特异性吸附能力的评估
        5.4.4 基于表面功能化的Fe_3O_4磁性亚微米颗粒的免清洗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的传感原理
        5.4.5 基于表面功能化的Fe_3O_4磁性亚微米颗粒的免清洗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体系的构建
        5.4.6 基于表面功能化的Fe_3O_4磁性亚微米颗粒的免清洗免疫传感器用于对甲胎蛋白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酶标板孔中固定MnO_2纳米棒构建应用于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无标记传感平台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及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MnO_2纳米棒的制备
        6.3.2 无标记免疫分析传感平台的制备
        6.3.3 基于酶标板孔中传感平台的无标记免疫分析步骤
    6.4 实验结果与分析
        6.4.1 MnO_2纳米棒的表征
        6.4.2 酶标板孔中无标记传感平台的响应特性
        6.4.3 基于酶标板孔中传感平台的无标记免疫分析体系的构建
        6.4.4 酶标板孔中传感平台用于对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无标记免疫分析
        6.4.5 酶标板孔中传感平台的选择性,再现性和稳定性
        6.4.6 酶标板孔中传感平台用于对血清样本中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无标记免疫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论文主要创新点
未来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雨水中微量过氧化氢的间接原子吸收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芳基硼酸类反应型荧光探针的检测策略设计及应用[D]. 黄辉.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1)
  • [2]燃用后选煤副产品中环境敏感微量元素归趋及其效应[D]. 李丹. 南昌大学, 2021(02)
  • [3]柠檬酸螯合锌、铜、锰化合物的制备与表征[D]. 王海. 合肥工业大学, 2021
  • [4]硼对柑橘枳砧根系铝毒缓解效应及机理研究[D]. 闫磊. 华中农业大学, 2020
  • [5]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镍基高温合金中痕量元素砷、银、镓、镉、钇、碲的方法研究[D]. 吕婷.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2020(01)
  • [6]人工/天然催化材料非均相活化H2O2的合理设计与评估:用于有机污染修复[D]. 卢蓁滢.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1)
  • [7]水稻对硒的吸收转化及调控机理研究[D]. 戴志华. 华中农业大学, 2020
  • [8]硫黄及其制剂冰黄肤乐软膏的质量控制研究[D]. 赵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真空紫外法降解浮选废水中黄药协同去除重金属的研究[D]. 毛珺. 广西大学, 2020(05)
  • [10]磁性Fe3O4和MnO2微纳材料的制备、修饰及免疫分析应用[D]. 张智.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间接原子吸收法测定雨水中的微量过氧化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