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独来独往”的宋代诗人李弥逊(论文文献综述)
叶蕾[1](2022)在《《宋诗选注》与《钱锺书选唐诗》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宋诗选注》与《钱锺书选唐诗》是钱锺书于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编选的两部诗歌选本。受当时学术风气的影响,两部诗歌选本在选目理路、选本特色以及选诗标准等方面表现出互异性与一致性。在选目理路上,两者都有意勾勒断代诗歌史的演进脉络;在选本特色上,两者旗鼓相当、各有千秋;在选诗标准上,两者都以艺术标准为先。在钱锺书诗学观念的统摄下,两部选本构成互相阐发、此唱彼和的唐宋诗歌选本。
郭永春[2](2021)在《北宋词闲意书写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郭梦丽[3](2020)在《《宋诗精华录》编写的时代契机及价值评估》文中研究表明陈衍是清末民初时期同光体派代表诗人和主要评论家。作为“同光体”的领袖人物,陈衍富于个性的诗歌创作以及诗学理念具有相当成就。陈衍提出“三元说”,并以文学发展史的观点映照诗歌,探究诗学内部演变之规律,进而为宋诗抬高地位。陈衍还提出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合的论诗主张,强调学问的重要性。此外,他还研究了宋诗的个性化创作,提出“不俗”的论诗理念。简言之,陈衍正是在上述三种诗学主张的指导下,立足于清代诗学思潮的大背景,致力于为宋诗谋得一席之地。本文正是以陈衍编选的《宋诗精华录》作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唐宋诗之争的学术公案以及清代学术思潮的演变展开论述,力图揭示其成书的潜在之因,以及选者诗学构建平台的得失。文章第一部分是对于作者陈衍的评介。主要是从其生平经历、诗话着作以及《宋诗精华录》的编选角度展开分析。既对陈衍的三重身份进行揭示,亦点明这一选本的特色所在。文章的第二部分重点论述《宋诗精华录》成书的潜在之因。分别以唐宋诗之争的学术思潮,陈衍个人的诗学思维以及清代乾嘉汉学三个学术层面深入分析,尤其是对唐宋诗之争在清代诗坛领域的演变进行详尽描述。文章的第三个部分,则是针对陈衍平台构建的得失进行评析。主要是从“三元说”、“不俗论”及对于宋诗分期的诗学主张三个层面展开研究。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则是从两个角度将《宋诗精华录》与近代诗坛上享有盛名的《宋诗选注》作了一个比较论。
郭丹[4](2018)在《福建历代诗文发展流脉及当代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福建诗文创作,自中唐以来,彬彬其盛。唐五代虽属肇始期,却发唱惊挺,出现了一批可与中原比肩的作者,如欧阳詹、黄滔、王棨、徐寅等。两宋时期,随着福建经济文化的发展,诗文创作进入繁荣期,人数作品之多,名列全国前茅,出现了一批在全国范围看来也属于一流的作家、作品。明清时期,诗文创作继续发展,人数众多,形式多样,堪称风云变幻,群星灿烂。进入近现代,福建得风气之先,观念更新,视野开阔,在时代的浪潮中铸就了新的华章。福建历代诗文作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福建历代名篇,可以感受福建先贤们的思想、人格、情操,这对于弘扬生生不息、开拓进取的福建精神,建设新时代的福建社会主义文化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张淼[5](2016)在《中国古代山水诗画时空表现比较 ——以唐宋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人与山水有着亲密深厚、久远绵长的情缘,对山水美的感知体验使得他们创造了优秀的历史文化——山水诗画。以山水自然为主要审美对象的诗画艺术是诗人、画家对自然山水观察体验过程中,观于外而体于内,于是通过诗歌和绘画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就产生了生命时间意识和空间意识。中国古代文人从一开始就将生命与时间和空间联系在一起,他们很早就意识到了个体生命时间的短暂和有限,于是把生生不息的自然山水看作寄托个体生命的载体,这种自然意识使山水诗人、画家在歌咏自然山水时表现出强烈的时空意识。近年来对山水诗画的关系研究众多,但是从时空方面对两者进行比较研究还没有引起较多关注,本论文主要从这个角度对山水诗画的时空表现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并以唐宋时期为中心,兼论五代山水画。首先第一章对山水诗画的艺术史进行总体概说,从山水诗画的兴起到发展繁荣,对各个时期山水诗画的风格、流派、特点进行说明,可以看出山水诗画在唐宋这一时期高度繁荣。第二章对山水诗画从魏晋到两宋时期时空表现的历史演进进行说明,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魏晋山水诗画是物感的时空观和心灵的时空观;隋唐山水诗画主要表现为历史时空、个体生命时空和心性时空三个方面的特征;五代两宋山水诗画的时空表现特征主要是写意化时空和全景式布局空间。第三章分析山水诗与山水画时间性表现特征方面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主要从主题内容时间和艺术形式时间两个方面来说。主题内容时间从四季题材时间和时间意象的选择进行分析,四季题材时间包括赞美四季题材的山水诗、伤春悲秋的山水诗、四季题材山水画三个方面;时间意象的选择主要包括山水诗中时间词语的选择、个体生命时间意象、宇宙时间意象的选择三个方面。艺术形式的时间主要从情感化时间和节奏化时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情感化时间主要分析色彩和声音的情感化时间性表达;节奏化时间主要是对诗歌的节拍、韵律、对仗的节奏感以及山水画的勾、皴、点、染的节奏化作画顺序进行说明。第四章主要对山水诗与山水画空间性表现特征进行比较,主要也是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着手。内容上主要是对山水诗画共同存在的空间感类型进行阐述,主要分析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空间感类型:雄浑感和空灵感。雄浑感在山水诗中主要多表现为写山写水的题材,在山水画中则主要表现北方雄浑的山水气象;空灵感在诗画兼着的王维的山水诗中表现最为明显,另外其他的一些山水诗人也有清冷空灵空间感的抒发,在山水画中,空灵感则主要多表现南方灵秀的山水。形式上则主要分析其整体性空间布局,分别从其构成要素和构成方式上来说。构成要素上,诗歌主要是具有表意性的文字以及由这些表意文字组成的词语意象物,由这些词语意象组成整体性空间布局;绘画的构图元素则主要是线条和墨色,笔墨、线条组合构成整体性的布局空间。构成方式方面,诗歌主要是通过远近、高低、山水、动静声音的对比几种方式来展现整体性布局空间;绘画的构成方式则主要是通过远映法、以大观小法、三远法、重叠法和虚实相生法几种构图技巧来展现其整体性布局空间。通过前几章的探讨分析,得出山水诗画时间性和空间性表现特征的具体相同和不同之处,从而对山水诗画的关系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山水诗和山水画在时空表现上是一种相通相融的关系,从而有了第五章对山水诗画的融合形式——题山水画诗进行研究,主要对自画自题、自画他题和题诗意图诗三个方面进行论述,自画自题的山水画诗更接近画家的本意,自画他题的山水画诗则与题画诗本人的学术修养和自身素质有很大关系,而题诗意图山水诗则是最能显现山水诗画关系的题材,它首先是画家以诗歌的题材作画,然后再由诗人对这幅画作诗,属于艺术的两度创作。题山水画诗这一题材的出现是山水诗画融合的第一步,接着本章对山水诗画的本质特征——时空视域下的山水意境进行分析,主要分析了两者虚实相生的审美空间和深邃悠远的韵味空间的美学追求,如果说题山水画诗是山水诗、画融合的第一步,山水意境则使山水诗画根本上走向融合渗透。
李逃生[6](2015)在《《宋诗选注》与《容安馆札记》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宋诗选注》自1958年9月出版以来,因其为“名家名着”的不凡身份而受到广泛关注,特别是它作为一部选本,学术界对其选目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通过研究编者选了哪几位诗人的诗,选了其哪几首诗,选了其何种风格、题材与体裁的诗,就能知道选家的审美眼光,也就是诗学观。本文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这部分主要是介绍选题的缘由,概述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第二部分为第一章。这部分主要概述《容安馆札记》与《宋诗选注》的内容,介绍《宋诗选注》的编选背景,以及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第三部分为第二章。这部分主要通过把《容安馆札记》与《宋诗选注》从诗人、作品以及评注三个角度进行对比。第四部分为第三章。这部分主要在对《容安馆札记》与《宋诗选注》所涉宋诗对比的基础上,分析《宋诗选注》选目形成的原因:第一,社会背景的影响;第二,“六不选”标准的影响;第三,诗学观念的影响。总而言之,本文以《容安馆札记》与《宋诗选注》的对比为手段,通过对《札记》中所涉的宋诗及其评价进行比较研究,以期研究出《宋诗选注》选目形成的原因。
柯跃贞[7](2014)在《周紫芝及其“闲逸”词研究》文中指出周紫芝由于晚年与秦桧交善,亦写过祝寿诗献给秦桧与秦熺,颇为后人诟病。他生活在南北宋之交,爱国抗金呼声高涨的时代,却反对抗战,主张发展生产力,更是千百年来为一些士人所轻视。在诗里我们还能感受到他关心民瘼的精神,词里则完全是写艳情词及自我归隐生活下的心境意绪,在爱国词如浪如潮的年代,其词集自然会被边缘化,不受人重视。然而古今也有一些学者如宋人孙兢、明人毛晋、今人薛砺若等对周紫芝的词给予较高评价,今人张涤云更是把宋词划分为婉约、豪放、雅正、闲逸四大流派,并把周紫芝作为“闲逸”派的代表人物。这些学者充分肯定了紫芝《竹坡词》的艺术成就。周紫芝受道家思想影响很深,于是达观地秉持“人间何物是穷通,终向烟波作钓翁”的思想,要求超尘出世,而极为雅好自然。他一生所追求的就是在玩赏自然中,通过领略美而悟到自然真谛,从而陶醉在自然中,以使心灵得到皈依,以全“本我”体性。他所写的都是发源于性灵的文字,又以幽人志士的身份将其写出来,有冰雪之气,无尘世杂想。他集中的“闲逸”词有部分词作写自己看透尘世,妙悟自然,直言归隐才能使自己身心自适;他的“闲逸”词更多的是通过描绘自己眼前所见的令人迷醉的美景,从而传达出自己在山林中已经自适乐怡的心境;另外,也有一些“闲逸”词写自己暮年处于无尽漂泊之中,最终又把愁苦化为归隐的殷切思念。周紫芝“闲逸”词风格从总体上来说得天地清景阴柔之美,偏爱优美意象。其词描写山林自然时,清新婉丽,闲雅飘逸,奔放疏越,锦绣明朗,富含冰雪清气。本文先对其生平进行介绍,抱“了解之同情”的心来看待他为秦桧等人献寿诗的行为,并对《竹坡词》中的“闲逸”词取材倾向及艺术特色进行研究。
黄伟豪(WONG Wai Ho)[8](2013)在《文学师承与诗歌推演—南宋中兴诗坛师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探讨南宋中兴诗坛的师承现象,主要从师门关系与师法模仿两方面来剖析两者,以至两者的相互关系,如何影响中兴诗人的创作过程、创作成品与中兴诗坛的诗歌发展。全文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一节“南宋中兴诗坛的文学地位”厘清南宋人概念中的“中兴”起迄年,回顾南宋至现代,以至古代域外如何看待南宋中兴诗坛;第二节“问题之提出:作为切入方法的师承研究”就中兴诗坛在师门关系或师法模仿上,似乎上接江西诗派,下启江湖诗派,而提出若干问题,包括从共时及历时角度中兴诗坛的师承情况如何、师承可否视为南宋中兴诗坛、宋代诗歌以至中国古代诗歌发展上的其中一条线索,并且点出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开拓研究方向、建构宋诗的发展规律,以及评骘中兴诗坛的文学地位。第二部分为总论。此部分从知人论世的切入点,探析南宋中兴诗坛师承总貌。文中首先指出师承、交游、家学是古代认知系统,师承即其中一种,然后略论先秦至唐代的文学师承情况,从而带出两宋文学师承发轫自唐代而异于唐代,并就唐宋师承意识的差异及其因由稍加比较探究,再凸显宋代之讲求师承,而且可从师承类别、师承方法细言之。南宋中兴诗坛无论在师门关系,抑或师法古人,乃上承北宋的师承传统。第三部分是分论。此一部分属于作家分析,主要剖析“中兴五大家”师门关系、师法仿效与诗歌创作。文中首倡以“中兴五大家”,即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与萧德藻五人代替传统的“中兴四大家”,即陆杨范尤,或陆杨范萧,或陆范尤萧,并提出根据,继而就“中兴五大家”的师门关系与师法模仿试加梳理,以廓清“中兴五大家”对师承之继承与突破所在。第四部分系结论。根据总论与分论两大部分,回应绪论结尾的三个问题,即从共时的角度看中兴诗人的师承关系、从历时的角度看中兴诗人与江西诗派、江湖诗派的师承关系,以及师承与南宋中兴诗坛、宋代诗歌以至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关系,藉此侧面带出南宋中兴诗坛的文学地位。第五部分属附录。附录有六,依次为“南宋中兴诗坛授受渊源总表”、“陆游诗歌作品师承总表”、“杨万里诗歌作品师承总表”、“范成大诗歌作品师承总表”、“尤袤诗歌作品师承总表”及“萧德藻诗歌作品师承总表”。附表皆从笔者所广搜的古代文献,或排比,或钩沉,或辨误,以此作为先前四个部分的根据。
章辉[9](2013)在《南宋休闲文化及其美学意义》文中研究说明南宋高度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及城市化背景,为南宋休闲文化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南宋社会休闲氛围高度浓厚,休闲设施完备发达,休闲活动异常丰富,并有了初步的休闲服务业。在南宋文士中间自觉兴起的休闲思潮是引领南宋休闲文化的思想先导。在尚闲、求闲、惜闲、夸闲的呼声中,南宋人士进行了休闲人物的历史认同与自身定位,价值观念亦随之发生转向。在对休闲的思考中,南宋人士已触及休闲之本体思辨,认识到休闲之本体价值。南宋休闲工夫主要涉及心志调节、境域趣舍和载体依傍三个方面。南宋休闲工夫之心志调节是一种“以适心为贵”的顺性之道和以“无心”、“无事”理想诉求的复性之道。南宋休闲工夫之境域趣舍以逸出尘俗之境、步入栖隐之境、游赏审美之境和融入人伦之境为诉求。南宋休闲工夫之载体依傍以“玩物适情”为理论基础,将琴、棋、书、画、吟诗、读书、香、茶、文玩等作为适情之物,体现了高雅的趣味。根据人与世界的关系来衡量自由的程度,南宋休闲境界呈现为遁世境界、谐世境界和超越境界三种。南宋休闲文化的审美范畴是人格美范畴的“燕闲”、“闲旷”、“闲放”、“闲淡”、“幽闲”、“自由”、“自在”、“从容”、“雍容”、“悠然”、“洒落”、“萧散”、“逍遥”,以及艺术美范畴的“闲雅”、“闲淡”、“闲远”、“闲暇”、“闲适”、“萧散”、“优游”、“洒落”。由此,本文的核心观点是:高度繁荣的南宋休闲文化具有丰富的美学意义。概括说来,它表现在休闲思想中对美学问题的意识、在休闲工夫中对审美的诉求和在休闲实践中所展现艺术性与人格美。它具体表现在:在休闲思想的本体意识中,南宋人士流露出对休闲与审美时空、休闲与审美心胸、休闲与审美发现以及休闲与形式美、人格美的思考:在休闲工夫之心志调节中,南宋诸人展现出心不竟物、淡泊名利的人格美;在休闲工夫之境遇趣舍中,南宋人士的“耕隐”和“渔隐”,分别展现了儒家人格美与道家人格美。此外,南宋人士还刻意选择、营造休闲的审美之境,使园林休闲具有了综合性的艺术美、人格美内涵。同时,融入人伦之境的休闲工夫还使他们获得了人伦情感方面的美的享受;在休闲工夫之客体依傍方面,南宋文士多选择具有艺术审美气息的活动方式,故而“玩物”的过程也多半呈现为艺术创造和审美享受的过程。而在休闲境界的多维呈现中,“遁世境界”展现了南宋诸人清高自持的人格美,“谐世境界”展现了他们“中和”的儒家人格美,“超越境界”展现了他们源自儒家道义超越、道家无待超越和佛家生死超越的超越性人格美。此外,南宋人士还常以“闲”的子范畴及其相关范畴作为对人格美和艺术美的品评。挖掘南宋休闲文化及其美学意义,对挽救当代休闲生活中的异化现象,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任群[10](2011)在《绍兴和议前后士风与诗风演变研究 ——以李纲与李光等主战诗人群体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绍兴十一年的宋金和议对南宋产生了深刻地影响。本文以李纲——李光群体为中心,研究绍兴和议前后士风与诗风的演变问题。绍兴十二年(和议的生效年)前后是士风与诗风变化的分界点,绍兴和议之前士风优于秦桧专政之后,诗风以写实为主;绍兴和议之后,诗坛以阿谀奉承的庙堂之音、贬谪诗歌、隐逸诗歌为主,其中后两者代表了诗歌发展的健康方向。全文分七章。第一章主要介绍绍兴和议前后的士风与诗坛走向概况。第一节讨论高宗朝的士风,本文认为绍兴和议之前的乱世士风略优于和议后的偏安士风。第二节根据士风的差异,从而探讨因此建构起来的诗人群体,并且从纵向变化的角度,分析了和议前后不同诗人群体的诗歌创作。第三节着重分析了李纲等主战诗人群体的构成和特征。第二章讨论绍兴和议之前诗坛的写实之风,第一节介绍和议之前的写实之风,主战诗人群体加入了这样一个潮流;第二节从一个侧面的例子周紫芝的乐府诗创作予以佐证;第三节分析这种潮流形成的原因,在于南渡诗人对杜甫诗歌价值的再发现。第三章研究和议影响下主战者的隐逸心态与诗歌的关系,第一节先从整体上探讨南渡诗人的隐逸心态;第二节研究归隐后园林的集会唱和与诗歌的关系,比较了四种不同类型的诗歌集会唱和;第三节从和陶诗的角度分析了和议前后不同诗人的心理状态。第四章研究绍兴和议之后遭受贬谪命运的主战诗人的创作,第一节贬谪诗歌的创作概况,第二节研究贬谪者的心态问题及其文学文化意义,第三节以咏茉莉诗为例探讨贬谪诗人以对宋诗题材开拓的贡献。第五章为李纲个案研究,他是绍兴和议前赍志以殁的主战者代表,本章主要讨论了李纲对改良士风的看法以及他的文学观和文学成就。第六章是李光个案研究,他是和议后被贬到岭南地区主战者的代表,本章主要讨论了和议前后他的思想变化和文学观念以及他的诗歌。第七章为张元干个案研究,他是主战者中无路请缨的士人代表,本章分析了他的文学思想与和议前后的诗歌创作变化。附编为关于李光的考证,系统地考证了李光的一生经历。第一节为《李光墓志及其文献价值》,第二节为《李光年谱》。
二、“独来独往”的宋代诗人李弥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独来独往”的宋代诗人李弥逊(论文提纲范文)
(1)《宋诗选注》与《钱锺书选唐诗》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选目之比较 |
(一)选目理路的相通 |
(二)选目题材、格调的差异 |
二、诗歌选本特色之比较 |
(一) 体例上的差异与互文 |
(二)人物选择上的趋同与分别 |
三、 选诗标准之比较 |
(一)艺术标准定位的一致 |
(二)选诗标准的一贯与互异 |
1.“诗贵创新”之异同 |
2.“以情感人”之异同 |
四、结 语 |
(3)《宋诗精华录》编写的时代契机及价值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陈衍评介 |
1.1 生平略述 |
1.2 诗话着作 |
1.3 选诗述略 |
第二章 《宋诗精华录》成书的潜在之因及评估 |
2.1 唐宋之争思潮流变与陈衍的时代契机 |
2.2 陈衍的新创思维概述 |
2.3 乾嘉学风的遗存与陈衍成果的历史溯源 |
2.3.1 乾嘉学风与陈衍的有效吸纳 |
2.3.2 诗人之诗、学人之诗区分的思维渊源与价值判定 |
第三章 时代前潮的应变与陈衍平台构建的得失 |
3.1 “三元说”的理论含义与价值视线模糊 |
3.2 分期论与唐宋之争问题的深度纠结 |
3.3 “不俗论”诗学思想评介 |
第四章 《宋诗精华录》与《宋诗选注》比较论 |
4.1 《宋诗选注》概述 |
4.2 《宋诗精华录》与《宋诗选注》的比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
致谢 |
(4)福建历代诗文发展流脉及当代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结语 |
(5)中国古代山水诗画时空表现比较 ——以唐宋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二)前人研究成果综述 |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山水诗画艺术史概说 |
(一)山水诗的形成与发展 |
1.魏晋:山水诗的开创期 |
2.唐代:山水诗的第一个繁荣期 |
3.宋代:山水诗的第二个高峰 |
(二)山水画的形成与发展 |
1.早期的山水画 |
2.隋唐以来山水画的发展与成熟 |
3.五代两宋山水的画高度繁荣 |
二、山水诗与山水画时空表现的历史演进 |
(一)汉末魏晋时期 |
1.山水诗物感的时空观 |
2.山水画心灵的时空观 |
(二)隋唐时期 |
1.历史时空 |
2.个体生命时空 |
3.心性时空 |
(三)五代两宋时期 |
1.写意化时空 |
2.全景式空间布局 |
三、山水诗与山水画的时间性表现 |
(一)作为主题内容的时间 |
1.四季题材内容时间 |
(1)四季题材内容的山水诗 |
(2)四季题材山水画 |
2.时间意象的选择 |
(1)山水诗中时间词语的选择 |
(2)个体生命时间意象 |
(3)宇宙时间意象 |
(二)作为艺术形式的时间 |
1.情感化时间 |
(1)色彩时间性 |
(2)声音时间性 |
2.节奏化时间 |
四、山水诗与山水画的空间性表现 |
(一)空间感类型 |
1.雄浑感 |
2.空灵感 |
(二)整体性空间布局 |
1.构成元素 |
2.构成方式 |
五、山水诗与山水画时空表现的相互渗透 |
(一)题山水画诗,时空合一 |
1.题画诗界定 |
2.自画自题 |
3.自画他题 |
4.题诗意图诗 |
(二)时空视域下的山水意境 |
1.虚实相生的审美空间 |
2.深邃悠远的韵味空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6)《宋诗选注》与《容安馆札记》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
二、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章 《宋诗选注》与《容安馆札记》概述 |
1.1《宋诗选注》概述 |
1.2 《容安馆札记》概述 |
1.3 《宋诗选注》与《容安馆札记》的关系 |
第2章 《宋诗选注》与《容安馆札记》收录宋代诗人的比较 |
2.1 《宋诗选注》《容安馆札记》收录宋代诗人情况统计 |
2.2 二者比较所发现的问题 |
第3章 《宋诗选注》与《容安馆札记》录诗比较 |
3.1 《宋诗选注》《容安馆札记》录诗情况统计 |
3.2 二者比较所发现的问题 |
第4章 《宋诗选注》与《容安馆札记》对诗人评价之比较 |
4.1 《宋诗选注》《容安馆札记》对诗人评价情况统计 |
4.2 二者比较所发现的问题 |
第5章 从《容安馆札记》看《宋诗选注》选目成因 |
5.1 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 |
5.2 “六不选”的选诗标准 |
5.3 个人的诗学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7)周紫芝及其“闲逸”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竹坡词的研究现状 |
(一)学位论文 |
(二)期刊论文 |
二、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一章 周紫芝的生平与创作倾向 |
第一节 周紫芝的生卒年及交友情况 |
一、 周紫芝生卒年岁考 |
二、 周紫芝交友考 |
第二节 周紫芝诗词创作概貌 |
第三节 周紫芝寿诗写作背景论析 |
第四节 辩周紫芝人格低劣论 |
第二章 竹坡“闲逸”词的取材倾向 |
第一节 人间何物是穷通,终向烟波作钓翁——达观通脱的人生哲理 |
第二节 终日看山不厌山,寻思百计不如闲——闲逸自适的生活情趣 |
第三节 岁晚念行役,江阔渺风烟——摆脱压抑与不自由的人生渴望 |
第三章 竹坡“闲逸”词的艺术特色 |
第一节 悠闲飘逸的风格特色 |
第二节 清雅晓畅的语言艺术 |
第三节 简练朴实的表现手法 |
第四节 云雨梦意象的运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文学师承与诗歌推演—南宋中兴诗坛师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南宋中兴诗坛的文学地位 |
二、问题之提出:作为切入方法的师承研究 |
总论: 知人论世——南宋中兴诗坛师承总貌 |
第一章 南宋中兴诗坛师承之构成 |
第一节 中国古代授受渊源的学术传统 |
第二节 发轫於唐代而有别於唐代的文学师承 |
第三节 继承北宋臻於全面的文学师承模式 |
第四节 南宋中兴诗歌师承意识的形成 |
第二章 南宋中兴诗坛师承的特徽 |
第一节 师门与师法双轨并行的诗歌发展 |
第二节 诗歌创作与师承风尚的关系 |
第三节 诗歌师承的共同侧重黠 |
第四节 中兴诗人对师承的突破 |
分论: 作家分析——“中兴五大家”师门关系、师法仿效与诗歌创作 |
第一章 有关“中兴五大家” |
第二章 “中兴五大家”之一: 陆游 |
第一节 陆游师承考述 |
第二节 师承来源与诗学理念、诗歌创作的关系 |
第三节 陆游诗歌对师承的突破 |
第三章 “中兴五大家”之二: 杨万里 |
第一节 杨万里师承考述 |
第二节 师承来源与诗学理念、诗歌创作的关系 |
第三节 杨万里诗歌对师承的突破 |
第四章 “中兴五大家”之三: 范成大 |
第一节 范成大师承考述 |
第二节 师承来源与诗学理念、诗歌创作的关系 |
第三节 范成大诗歌对师承的突破 |
第五章 “中兴五大家”之四: 尤袤 |
第六章 “中兴五大家”之五: 萧德藻 |
结论 |
一、从共时的角度看中兴诗人的师承面貌 |
二、从历时的角度看中兴诗人与江西诗派、江湖诗派的师承关系 |
三、师承与南宋中兴诗坛、宋代诗歌以至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关系 |
附录 |
附录一: 南宋中兴诗坛授受渊源总表 |
附录二: 陆游诗歌作品师承总表 |
附录三: 杨万里诗歌作品师承总表 |
附录四: 范成大诗歌作品师承总表 |
附录五: 尤袤诗歌作品师承总表 |
附录六: 萧德藻诗歌作品师承总表 |
参考文献(按笔画序) |
後记 |
(9)南宋休闲文化及其美学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选题依据、研究现状与思路 |
一、本选题的依据 |
二、本选题的研究现状 |
三、核心观点、写作思路及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南宋休闲文化的社会背景 |
第一节 政治、经济背景 |
一、政治背景 |
二、经济背景 |
第二节 城市化与市民社会 |
第三节 思想、文化背景 |
第二章 南宋休闲文化的面貌特征 |
第一节 休闲氛围之高度浓厚 |
一、休闲人群之空前扩大 |
二、游戏精神之无处不在 |
三、休闲社团之蓬勃兴起 |
第二节 休闲设施之完备发达 |
一、政府休闲设施 |
二、民间休闲设施 |
第三节 休闲活动之异常丰富 |
一、宫廷休闲活动 |
二、官员休闲活动 |
三、民间休闲活动 |
四、文士休闲活动 |
五、宗教休闲活动 |
第四节 休闲服务之初步兴起 |
一、政府休闲服务之满足 |
二、民间休闲服务之满足 |
三、休闲经济之萌芽 |
第三章 南宋休闲思潮的自觉兴起 |
第一节 尚闲、求闲、惜闲、夸闲 |
一、尚闲:“我本澹荡人,此心实爱闲” |
二、求闲:“老来要觅数年闲” |
三、惜闲:“寸心方自适,肯易利荣降?” |
四、夸闲:“扶杖过吾邻,相夸自在身” |
第二节 历史认同与自身定位 |
一、“要是渊明最可人”:休闲风范的历史认同 |
二、“平生所慕孤山老”:休闲风格的本朝评价 |
三、“闲人”与“闲客”:休闲人格的自我定位 |
第三节 价值度量与价值观念之转向 |
一、“数刻清闲直万金”:价值维度之比较 |
二、“鹏虽运海不如鸠”:价值观念之转向 |
三、“稷禹巢许知谁贤”:历史人物之重估 |
第四章 南宋休闲思想的本体意识 |
第一节 休闲之本体思辨 |
一、“闲身无所系”:闲与自由本性 |
二、“身闲随处乐”:闲与安乐 |
三、“长日闭门闲”:闲与私人领域 |
四、“万物本常闲”:闲与宇宙状态 |
第二节 休闲之本体价值 |
一、“闲来自觉有精神”:身心调适 |
二、“闲知日月长”:生命展开 |
三、“一闲成就万篇诗”:自我实现 |
四、“身闲宇宙宽”:精神超越 |
第三节 休闲本体与审美 |
一、“溪山属闲客”:休闲与审美时空 |
二、“忙里何心领燕香”:休闲与审美心胸 |
三、“题诗本是闲中趣”:休闲与审美发现 |
四、“春江风物正闲美”:休闲与形式美、人格美 |
第五章 南宋休闲工夫之心志调节 |
第一节 “以适心为贵”:顺应天性之道 |
一、“第一先教懒是真”:慵懒之道 |
二、“养心功用在还婴”:童心之道 |
三、“受用现前活计”:即时之道 |
四、“静处工夫自策勋”:归静之道 |
第二节 “去来尽向无心得”:复性之道(上) |
一、“扫除身外闲名利”:去名利心 |
二、“洗尽机心随法喜”:去机谋心 |
三、“退步思量”:去计较、知见心 |
四、“鹪鹩一枝而已足”:知足常乐 |
第三节 “心不可汩一事”:复性之道(下) |
一、“安乐本因无事得”:无事之道 |
二、“易简工夫终久大”:简事之道 |
三、“微吟缓节归来晚”:缓事之道 |
第六章 南宋休闲工夫之境域趣舍 |
第一节 逸出尘俗之境 |
一、俗境之名与俗境之实 |
二、官场之缚与方外之想 |
第二节 步入栖隐之境 |
一、儒家隐逸观下之“耕隐” |
二、道家隐逸观下之“渔隐” |
第三节 游赏审美之境 |
一、漫游山水之胜 |
二、营造园林之美 |
第四节 融入人伦之境 |
一、天伦之乐 里仁之美 雅集之趣 |
二、风月之境 偶休之乐 红颜之慰 |
第七章 南宋休闲工夫之载体依傍 |
第一节 琴、棋、书、画 |
一、琴:“畅天人之和” |
二、棋:“牧猪奴戏未妨为” |
三、书:“淋漓醉墨自成行” |
四、画:“抑流竞、养怡素” |
第二节 吟诗、读书 |
一、“清诗忽陈前,永与世俗违” |
二、“围坐书叠重,得意自吟讽” |
第三节 香茶文玩 |
一、香:“焚香度日尽从容” |
二、茶:“茶铛闲试砌莎晴” |
三、文玩:“图画器玩,环列左右” |
第八章 南宋休闲境界之多维呈现 |
第一节 “小隐轻华屋,深山自结茅”:遁世境界 |
第二节 谐世境界 |
一、“冷官无一事,日日得闲游”:身之偕 |
二、“(圣人)初不与富贵立敌也”:物之偕 |
第三节 超越境界 |
一、“(君子)尤未尝必隐”:身之超越 |
二、“物我两忘”与“天人合一”:物之超越 |
三、据道义、期无待、了生死:心之超越 |
第九章 南宋休闲文化的审美范畴 |
第一节 人格美范畴 |
一、“闲”之子范畴 |
二、“闲”之相关范畴 |
第二节 艺术美范畴 |
一、“闲”之子范畴 |
二、“闲”之相关范畴 |
结论南宋休闲文化的作用和意义 |
一、哲学、美学影响及其当代意义 |
二、文学、艺术影响及其当代意义 |
三、道德、伦理影响及其当代意义 |
引用文献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论文被收录、转载、摘编情况 |
后记 |
(10)绍兴和议前后士风与诗风演变研究 ——以李纲与李光等主战诗人群体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绍兴和议前后的士风与诗歌总论 |
第一节 绍兴和议前后的士风 |
一 和议前的乱世士风 |
二 和议后的偏安士风 |
三 对前后士风差异的思考 |
第二节 绍兴和议前后的诗人群体和诗风 |
一 士风与诗人群体 |
二 和议前的乱世诗风 |
三 和议后的偏安诗风 |
第三节 李纲—李光等主战诗人群体的构成及特征 |
一 主战诗人群体的构成 |
二 主战诗人群体的特征 |
三 地位和意义 |
第二章 绍兴和议前诗坛的写实之风 |
第一节 纪实性诗歌的兴起及主战者的创作 |
一 以诗歌写时事 |
二 纪实性诗歌的特征 |
第二节 写实风气的侧面佐证—周紫芝的乐府诗 |
一 周紫芝的乐府观 |
二 旧题乐府与新乐府 |
三 诗坛的地位 |
第三节 写实原因解析:李纲等对杜甫价值的再发现 |
第三章 和议影响下主战者的隐逸心态与诗歌创作 |
第一节 南渡诗人的隐逸情结 |
一 隐居风气与士人心态 |
二 和议前后隐逸心态的新变 |
三 隐逸在文学上的反映 |
第二节 归隐园林与诗歌唱和 |
一 园林与隐逸风气 |
二 四种不同类型的园林集会唱和 |
1、吕颐浩"退老堂"诗会 |
2、钱绅漆塘诗会 |
3、李纲的园林唱和 |
4、李弥逊的筠庄唱和 |
第三节 南渡和陶诗论 |
一 南渡诗人的和陶诗概况 |
二 和陶《归园田居》与《游斜川》里呈现的心态 |
三 李纲的和陶诗—被迫隐退后的无奈 |
四 吴芾的和陶诗—偏安格局下的闲适 |
结论 |
第四章 和议笼罩下主战者的贬谪遭遇与诗歌创作 |
第一节 贬谪遭遇及诗歌创作 |
第二节 贬谪诗中反映的心态变化 |
一 对贬谪先贤的接受 |
1、屈原 |
2、李白 |
3、韩愈、柳宗元 |
4、苏轼 |
二 由"悲"到"乐"的心理历程 |
三 贬谪的文学文化意义 |
第三节 贬谪与宋诗题材的扩展 |
一 茉莉的"北进"过程与价值 |
二 贬谪诗人与茉莉 |
三 诗词中的茉莉形象 |
第五章 赍志以殁的李纲及其创作 |
第一节 "与和战相表里"的士风观 |
第二节 李纲的人品与创作 |
一 高洁的人品 |
二 紧扣士风的文学观念 |
三 创作概况 |
第六章 远谪岭海的李光及其诗歌创作 |
第一节 李光及其文学思想 |
一 绍兴和议前后思想的变化 |
二 对文学的态度 |
第二节 李光的诗歌创作 |
一 和议前后的诗歌内容变化 |
二 以豪放为本色的诗歌风格 |
第七章 无路请缨的张元干及其诗歌创作 |
第一节 张元干的文学观 |
第二节 张元干的诗歌及艺术特色 |
一 从抒愤到写悲—和议前后张元干诗歌的内容趋势 |
二 遒劲豪迈而不失法度的风格 |
三 不输于徐俯、吕本中的诗歌史地位 |
结语 |
附编一 余姚出土李孟坚撰《李光墓志》及其文献价值 |
附编二 李光年谱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后记 |
四、“独来独往”的宋代诗人李弥逊(论文参考文献)
- [1]《宋诗选注》与《钱锺书选唐诗》比较研究[J]. 叶蕾.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01)
- [2]北宋词闲意书写研究[D]. 郭永春.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3]《宋诗精华录》编写的时代契机及价值评估[D]. 郭梦丽. 淮北师范大学, 2020(11)
- [4]福建历代诗文发展流脉及当代意义[J]. 郭丹.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9)
- [5]中国古代山水诗画时空表现比较 ——以唐宋为中心[D]. 张淼. 江西师范大学, 2016(03)
- [6]《宋诗选注》与《容安馆札记》比较研究[D]. 李逃生. 江西师范大学, 2015(03)
- [7]周紫芝及其“闲逸”词研究[D]. 柯跃贞. 暨南大学, 2014(03)
- [8]文学师承与诗歌推演—南宋中兴诗坛师承研究[D]. 黄伟豪(WONG Wai Ho). 南京大学, 2013(04)
- [9]南宋休闲文化及其美学意义[D]. 章辉. 浙江大学, 2013(10)
- [10]绍兴和议前后士风与诗风演变研究 ——以李纲与李光等主战诗人群体为中心[D]. 任群. 南京师范大学,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