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时期领导干部勤廉的楷模(论文文献综述)
江婷[1](2021)在《吴汝纶德育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习近平指出:“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习近平强调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学校办学要始终牢记为党育人的初心,坚定为国育才的立场,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吴汝纶德育思想在其教育思想中始终占有核心地位,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中国进入了备受欺凌、任人宰割的时期。近代中国,无数有识之士走上救亡与启蒙、变革与革命的道路。处于清末时期的吴汝纶,让教育成为武器,通过学术的力量实现改变国家命运的目的,这一迫切心情,凸显出一代知识分子的使命与担当。通过教育改革来改变国家的现状,改变国民素质,以求达到兴国强国的目的。吴汝纶的一生都与教育息息相关,是晚清教育界举足轻重的人物,被誉为“中国近代教育探路者”、“晚清现代教育的拓荒者”、“制度化教育的开拓者”,是“兼通新旧,融合中西的人物”。吴汝纶的德育思想在不断的教育实践和持续的学习中逐渐丰富和成熟,是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吴汝纶希望通过改造国民性,达到“普国人而尽教之”“智开然后知德教”的目的以及培养出以“爱国心为主者”的现代人才,这是他投身教育事业的基本出发点和终极目标。他所提出的“合东西学问精粹陶冶而成”、“智开然后知德教”、“须以养成爱国心为主者”、“无体育则弱”等思想主张,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指导性。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内学界开始重视研究吴汝纶的教育思想,也产出了一些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但是系统梳理、专题研究其德育思想的着作、论文较为欠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亟待加强。鉴于以上情况,尝试选取吴汝纶德育思想这一视角,系统梳理、深入研究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形成渊源、实践养成、主要内容和当代价值等,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对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内涵和价值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首先,详细介绍了吴汝纶先生的生平及其德育思想的形成,深入分析了吴汝纶德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个人背景、理论渊源以及发展历程,认为其德育思想的形成既受救亡图存的社会大背景影响,也是吴汝纶主动继承和发展传统德育思想、主动学习和借鉴西方德育现代理论的产物,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形成过程主要分为萌发、形成、发展和成熟四阶段。其次,阐述了吴汝纶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其主要内容包括其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原则及德育方法。归纳来看,吴汝纶的德育思想主要有“男儿当志在四方”、“德行第一”与“学为立身”相结合的德育目的,以“开民之愚而使之智”、“智开然后知德教”的大德育观,“普国人而尽教之”、“勉成国器”的人才培养目标,包括修身、齐家、治学、为官和社会等方面的德育内容。在此基础上,分别从传统德育向现代德育过渡的开创性探索、培养现代人才的有益尝试等视角高度评价吴汝纶德育思想的重要历史贡献,完整呈现吴汝纶德育思想的理论体系,充分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统一、成才与成人的兼顾以及认识与实践的结合。最后,在全面论述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历史定位和局限性的基础上,阐述了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分析了吴汝纶德育思想在目标上、内容上、实践途径上的借鉴价值,并分析吴汝纶德育思想的现代转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对其转化路径进行探索。
梁超,张荣华[2](2021)在《论习近平新时代党的廉洁形象观》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摆在前所未有新高度,坚定不移改作风、惩腐败、塑形象,对新时代如何塑造、维护和提升党的廉洁形象进行深入思考和实践探索,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党的廉洁形象观,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党的廉洁形象观,在生成逻辑上,可从理论基石、历史延承、时代呼唤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在内容呈现上,主要包括塑造党的廉洁的政治形象、法治形象、队伍形象、作风形象、文化形象、责任形象和国际形象;在践履进路上,需要坚持"一个中心"、聚焦"两大主体"、构建"三不一体"、借助"四大平台",通过综合推进、协同发力,全方位、多维度推动新时代党的廉洁形象建设。
孟凡昊[3](2020)在《儒家官德思想评析》文中研究说明儒家思想作为极具代表性的中国古典文化,不仅有效指导了中国两千余年的政治实践,更是传统中国人意识形态的集合。因此,对儒家官德思想的研究不仅可以以史为镜,以明民族之得失,更可以深度挖掘文化资源以资今用。儒家官德思想主要来源于自西周开始确立的德治思想,以及后世形成的儒家修身思想,同时儒家又通过道义性的入仕筹划将修身与德治政治相连接,将个人之修养与家国之命运相关联。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儒家官德思想是随着中央集权国家和文官官僚体系的发展而逐渐趋于系统,形成了以“仁民、忠信、中庸、奉公、勤政、慎廉”为主要内容的官德纲要。而官德思想养成方面,儒家高度个人道德修养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了“立志于道、学思行并重,克己正心,内省自讼,知行合一,仕学相济”的官德修养方式。同时也对官德思想践行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德才、义利”等问题进行了辩证阐述。在官德外在养成方面,儒家主要依靠科举制度、官箴文化以及凸显儒家道德精神的官德管理办法来进行推动。而对儒家官德思想的内容、历史流变以及养成方式进行分析,揭示传统官德修养的普遍规律有助于我国当代官德文化建设获得历史性启示。
王荣[4](2020)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研究》文中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党的十九大将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明确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社会发展中,转化为社会大众的情感认同与行为习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建设,既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更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树立中华文化自信的坚强支撑。因此,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研究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基本内涵与意义、内在机理与整体方略设计、外化实践路径三大方面展开了具体论述。文章主要从价值原则、价值规范与价值理想三个层次出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进行了创新性解释,形成了合理完备的三维系统理论建构。同时,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由知向行的过程中,本研究还构建起了“知”、“情”、“信”、“行”四位一体的大众认同和转化的整体方略设计与理论模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大众认同提供了思想支撑与理论依据。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基本内涵与意义方面,本研究从中国社会、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方位出发,阐释清楚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重大意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众认同等基本概念进行梳理和分析,揭示出其基本内涵和本质特征。文章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需要从价值原则、价值规范以及价值理想三重维度重点着力,引导社会大众遵循集体主义的价值原则,从国家、社会与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规范来推动落实,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理想与目标。在实现逻辑与内在机理方面,本研究以当代大学生为例剖析了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现状,找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方面存在的认知、情感、信仰等问题,探索促进大众由知向行的整体方略设计。文章认为,要在认清当下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基本现状与挑战的前提下,从“知”、“情”、“信”、“行”四个方面着手,才能真正地从认知转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普遍认同。文章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大众认同需要在知上着力,强化价值认知;要在情上内化,激发情感共鸣;要在信上笃定,锤炼坚强意志;要在行上磨砺,融入生活实践,努力化解社会大众对价值认同的疑惑与挑战,不断引领人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强基固本、培根铸魂作用。在具体的外化实施路径方面,本研究从教育体系、文化根基、舆论传播、制度保障四方面出发,设计了促进社会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普遍认同的整体方略。文章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同教育需要在家庭、学校以及社会教育上下足功夫,从大中小学一体化教育到社会化再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推动形成全学段、全方位、全覆盖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认同教育体系。同时在教育过程中,积极发掘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大众认同的文化根基,形成以文化人的育人体系。文章提出,在舆论传播过程中,要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与舆论宣传的同频共振,突出榜样典型的示范引领、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推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官方与民间的互促传播,真正构筑起智媒体时代社会主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舆论传播新格局。同时,要凸显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制度设计与社会主义价值观大众认同的辩证统一高度,通过制度化的形式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实现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认同。总而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接受与认同,才能真正地发挥出其精神涵养与灵魂塑造的作用,才能不断地形成强大的社会凝聚力与思想引领力,才能让中华文明在世界文化激荡的长河中挺起精神脊梁。
蓝宇[5](2020)在《优良家风的廉政价值研究》文中提出家庭是人生的启蒙教育地,以优良家风立家,代代都受益。家风是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与处事方法,家风不仅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家庭成员,同时也影响着国家和社会。本文以优良家风为研究对象,对其廉政价值进行探讨,具体由以下几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阐释优良家风廉政价值研究的基本理论。以探讨家风内涵,厘清其内涵与外延为研究的起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一是将优良家风的内涵从中抽离出来并对廉政价值的概念进行界定。二是阐释优良家风廉政价值的理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的家庭观及其它相关论述为其提供指导。三是阐释优良家风的廉政价值形态,优良家风的廉政价值形态包含优良家风推动廉政氛围形成、丰富廉政教育形式、助推廉政文化扎根、推进廉政监督深化与促进廉政制度发展等,同时对当前我国发挥优良家风廉政价值的意义进行了探讨。第二部分是优良家风廉政价值的历史借鉴研究。优良家风的传承性决定了必须对优良家风的廉政价值进行历史考察。本文分别从中国古代传统家风、近代仁人志士的优良家风、中国共产党红色家风几个纬度考察其廉政价值。首先,梳理了中国古代优良家风廉政价值的来源,紧接着分析其内在的运行机制,挖掘其中彰显的廉政价值内涵。其次,论述了发生嬗变的中国近代家风文化与典型人物的优良家风廉政价值体现。最后,对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家风进行研究,其廉政价值内涵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彰显。第三部分是优良家风廉政价值发挥的现实问题研究。首先指出发挥优良家风廉政价值面临着对优良家风价值认识不足、对廉洁家庭建设参与不够及受社会不良风气侵蚀与价值发挥的推动力不足等问题。其次,对当前我国发挥优良家风廉政价值面临问题进行了成因分析,以促进优良家风廉政价值的实现。第四部分是优良家风廉政价值实现的路径探讨研究。优良家风廉政价值的实现需要整合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包含三方面内容:国家层面宣传引导,积极建立家庭监督机制,同时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增强优良家风廉政价值发挥的动力;社会层面加强廉政教育与廉洁文化的弘扬;家庭发挥好优良家风育人的主体作用,共同促进优良家风廉政价值的实现。
赵志慧[6](2020)在《以良好家风助推青海省海东市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把党员干部的家风建设作为党风建设的重要抓手,家风和党风之间存在逻辑互动关系,良好家风是涵养作风优良、政风和畅、党风清廉的源头活水。研究以良好家风助推海东市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具体实践,也是新时代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有益探索。青海省海东市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当地人民在共同开发河湟土地的历史过程中,以各民族独特的格言史诗、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等传承方式,孕育了富含哲理的德育资源和优秀家风家训内容,随着社会转型、家庭结构变迁和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影响,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在家庭教育和社会治理中逐渐弱化,本研究旨在从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现代红色家风和各民族传统家风家训挖掘其优秀内涵,进行延续性的转化,找到与新时代基层党员干部家风建设的契合点,实现家风和党风廉政建设的良性互动。本文以青海省海东市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法系统梳理以良好家风助推党风廉政建设的理论渊源,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海东地区家风和党风廉政建设现状,以及家风和党风良性互动的实际情况,并通过访谈法和历史分析法整理海东地区各民族传统优秀家风家训资源,在此基础上探析以良好家风助推党风廉政建设的实践困境及原因,研究旨在从强化家风建设的主体力量、传承创新优秀的家风资源、重视家风的基层治理功能、健全良好家风培育的保障机制等方面提供一些建议和对策,通过家风视角为全面从严治党构建党风廉政建设机制提供新的切入点,探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新路径、新模式。
谢鹏[7](2020)在《基层干部人事制度的历史演进与改革探论》文中指出制度形塑个人,人是制度的产物。根据马克思主义干部学说,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是了解政治体制和国家治理的关键,也是建构社会主义特色政治学需要重点研究的领域。制度变迁理论则认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共同构成了“制度集成”。这种“制度集成”倒映在基层社会,一方面是文本式的正式制度的规范和制约,另一方面是传统社会残留的非正式制度的影响和侵染。然而,基层社会是一个“乡土社会”,有着自身的“情境”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基层干部既是制度体系中的个人,深受政策法规条例等正式制度的规约,也是制度文化中的个人,深受“官本位”“乡土文化”等非正式制度的影响。基层干部是实现政治现代化的关键和核心要素,但作为“情境理性人”,有着追逐个体理性、寻求机会成本的目的和需求。加之,压力型体制的现实存在,势必会产生高度的挤压状态,基层干部很可能不堪重负,担当作为动力不足。因此,亟待进行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修复完善制度体系中的不合理成分,解除基层干部的制度和“情境”困扰。本文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干部学说、制度变迁理论,聚焦“制度”这一变迁因素,全面梳理基层干部人事制度建设的历史进程,总结提炼基层干部人事工作的现实困境,力图探究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历经近百年,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干部工作实践经验,其制度体系建设既是传统吏治思想的扬弃,也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提炼而成。但是,当前现行的制度安排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从中央到省市县(区)一以贯之的现行的正式制度存在政策体系供给不足的困扰,制度缺位有待完善、制度衔接有待加强、制度理念有待提升;基层社会“情境”之下非正式制度约束存有的短缺和失衡,传统文化下的“官本位”倾向、“熟人社会”下的说情打招呼、思想观念局限下的“为官不为”、政绩观错位下的形式主义作祟等因素,深刻影响着干部工作的开展、作用的发挥;基层干部人事制度存在执行不力与实施机制不畅等问题,选拔任用精准度不高、教育培养针对性不足、管理监督系统性不够、激励约束实效性不强;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也存在路径依赖,非制度化因素的消极影响造成了观念障碍,传统体制惯性导致改革滞后于社会转型步伐造成了体制障碍,党委及其组织部门错位、缺位的现象客观存在造成了组织行为障碍,缺乏科学论证、分析研判、吐故纳新等保障机制造成了机制障碍。因此,必须探究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应然路径,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也自有其价值取向。总体设想重在“科学合理、简便易行、有效管用”,选拔任用重在提高精准度,教育培养重在提升能力素质,管理监督重在严格执纪监督,激励约束重在促进担当作为。
董蕾[8](2019)在《政治生态视域下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提出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重大任务。党的廉政建设作为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涵养正气充盈、政治清明政治生态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任务。因此,以政治生态为视角研究分析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有利于我们深刻认识新的党内政治生态背景下党的廉政建设的新动向新任务,进一步拓宽党的廉政建设的研究视野;有利于深入研究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廉政建设的特点规律,全面推进党的廉政建设体系建构以及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确保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本文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借鉴政治生态学的相关理论,聚焦党的廉政建设为研究对象和重点,设计了涵盖理论缘起、历史总结、内容架构、问题揭示、原因分析、路径选择在内的政治生态视域下党的廉政建设的研究框架。阐述了党的廉政建设的相关理论基础及借鉴,厘清了政治生态与党的廉政建设的内在关联;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党内政治生态的变化而不断调试党的廉政建设举措,提炼出党的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聚焦于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的新变化,党的廉政建设呈现出风清气正的新格局;在党的廉政建设“四位一体”基本逻辑架构下,逐一剖析党的廉政建设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和多维诱因,有效推动各核心要素不断优化、协调有序,进而提出党的廉政建设的优化对策。在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背景下,政治生态与党的廉政建设具有内在关联,深入推进党的廉政建设有利于营造清正廉明的政治生态,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有利于推动党的廉政建设向纵深发展,二者在目标、主体、内容、形式等方面具有彰显人民性、突出政治性、强调内生性、注重制度化的内在契合,统一于全面从严治党实践,为党治国理政营造清正廉明的执政环境。借助政治生态理性分析工具,建构了包含主体责任、权力监督、廉政制度、廉政文化“四位一体”的廉政建设结构体系,各核心要素有机联系,发挥自己独有的功能和作用,提升党的廉政建设的整体效能。以党的廉政建设“四位一体”结构体系为主线,以政治生态的视角探寻廉政建设在新时代条件下由谁来建设、建设什么、怎样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从增强党对廉政建设的全面领导以强化廉政主体功能,完善权力监督体系以规范权力运行,构建廉政制度保障体系以优化廉政制度协同效能,厚植清正廉洁的文化土壤以营造良好文化生态等方面提出优化党的廉政建设的四大对策。
张广男[9](2019)在《优秀传统政德融入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领导干部政德建设。政德就是就是领导干部从事公共行政事务时必须遵守的道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政德内容丰富、影响深远,将其融入领导干部政德建设,可以为领导干部政德建设打开思路、扩宽视野。全面梳理、归纳、分析、研究优秀传统政德,借鉴其精华内容,是推动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有力之举,也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时代呼唤。在对优秀传统政德和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相关理论的分析下,从可能性和必要性两方面着手,找寻优秀传统政德融入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必然性。从理论的角度探讨了融入的可能性:优秀传统政德是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的文化资源;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政德的批判继承。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二者的契合提供了发展空间。融入的必要性主要从解决领导干部政德建设自身困境、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以及坚定文化自信四方面进行阐述。优秀传统政德融入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内容主要从五部分进行探讨:政治品德是领导干部从政的基石,领导干部要对党忠诚、为政以德、以民为本;职业道德具有特殊性,在工作中,领导干部要为政清廉、勤于政务、处事公正;社会公德是领导干部政德的重要环节,领导干部应该秉承着诚实守信、去利怀义的人生态度;家庭美德是衡量领导干部品行优劣的重要参考,领导干部应该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情深;个人品德是检验领导干部道德素养的重要窗口,领导干部应该修身正己、博学笃行、节用尚俭。将优秀传统政德融入领导干部政德建设,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融会贯通,批判继承等原则。在准确把握原则的基础上,探索出优秀传统政德融入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四条路径。第一,通过经典传统文献和政德名人等来学习领导干部为政之德;第二,新形势下不断改进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统筹教育师资等来提高领导干部为政之德;第三,通过新闻媒体、普通民众、家庭成员、工作伙伴等营造的崇德尚廉的环境氛围,涵养领导干部为政之德;第四,通过完善可行的学习机制和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保障领导干部的为政之德。
严晓红[10](2019)在《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对党员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员领导干部家风建设,将家风建设作为净化政治生态的关键切入点。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过程中、被揭露、被处置的党员领导干部违法乱纪的事实表明,贪腐的党员领导干部普遍存在家风不正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培育优良家风的意识不强,利用公权为亲属谋利,纵容默许亲属违法犯法等方面。为正风肃纪、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习近平指出党员领导干部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提出了“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风是党风廉政建设的‘晴雨表’”,“家风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等重要论述,为党员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指明了具体方向。本文首先阐述了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家风的内涵、特点及意义,接着论文将研究的视角转向现实层面,梳理中国经济网和中央纪委国家监察委员会网站等权威官方网站的公开资料,统计和分析了十八大以来党员领导干部违法违纪情况通报中,其家风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特点。然后,论文从干部自身,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制度四个层面出发分析家风问题的原因,最后,论文以习近平关于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以新时代对党员领导干部提出的新要求为主要任务,提出了党员领导干部家风建设思路,特别是从加强党性修养,传承和弘扬优良家风、健全家风考评机制、加强家风建设的宣传教育力度等多方面提出了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的具体措施。
二、新时期领导干部勤廉的楷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时期领导干部勤廉的楷模(论文提纲范文)
(1)吴汝纶德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依据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状况 |
1.2.2 国内研究状况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2 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
2.1.2 德育思想与教育思想 |
2.2 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德育理论 |
2.2.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德育理论 |
3 吴汝纶德育思想形成的背景 |
3.1 吴汝纶生平简介 |
3.1.1 年少好学 早着文名 |
3.1.2 登入仕途 学贯中西 |
3.1.3 致力教育着述办学 |
3.2 吴汝纶德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
3.2.1 晚清的历史环境 |
3.2.2 晚清的政治及教育环境 |
3.3 吴汝纶德育思想形成的个人背景 |
3.3.1 家庭条件—教育世家下的“古文大家” |
3.3.2 为官环境—幕府中的“关键人物” |
3.3.3 交友情况—与严复关系密切 |
3.4 桐城派与吴汝纶德育思想 |
3.4.1 桐城派概况 |
3.4.2 桐城派对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4 吴汝纶德育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和发展历程 |
4.1 理论渊源 |
4.1.1 传统道德思想的渐化 |
4.1.2 吴氏家族家风的滋养 |
4.1.3 独特桐城文化的濡染 |
4.1.4 西方近代思想的启迪 |
4.2 发展历程 |
4.2.1 客居幕府时期吴汝纶德育思想的萌发 |
4.2.2 改革书院时期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形成 |
4.2.3 考察日本时期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发展 |
4.2.4 创办学堂时期吴汝纶德育思想的成熟 |
4.3 吴汝纶对近代德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
4.3.1 中国近代德育思想的演变历程 |
4.3.2 一个开明的旧人物:吴汝纶的双重身份 |
4.3.3 吴汝纶对近代德育思想理论的主要思考与实践 |
4.3.4 吴汝纶对传统德育向现代德育过渡的开创性探索 |
4.4 本章小结 |
5 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实践养成 |
5.1 聘请名师,振兴地方教育 |
5.1.1 裁并义学整顿书院 |
5.1.2 振兴书院筹措经费 |
5.1.3 聘请名师开启风气 |
5.2 主讲莲池书院,创办东西文学堂 |
5.2.1 率先开办东、西文学堂 |
5.2.2 自筹经费购买新书 |
5.2.3 广交中西名士培养文化氛围 |
5.2.4 莲池俊秀影响后世 |
5.3 赴日考察学务,着《东游丛录》 |
5.3.1 实地观摩日本各级各类学校 |
5.3.2 赴日听教育专题讲座与介绍 |
5.3.3 接触日本政治界、教育界官员和学者 |
5.3.4 《东游丛录》中所涉及的教育问题 |
5.3.5 吴汝纶赴日考察的作用 |
5.4 心系桑梓教育,创办桐城学堂 |
5.4.1 创办动因及经过:“欲救此厄,必在培才” |
5.4.2 办学指导思想:“只今学术当全变,安得东西并一堂” |
5.4.3 课程设置方式:“合东西学问精粹陶冶而成” |
5.4.4 师资选聘原则:“西师难请,东师易聘” |
5.4.5 学堂管理体系:“各有职司,无相侵越” |
5.5 本章小结 |
6 吴汝纶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
6.1 德育目标:勉成国器 |
6.2 德育内容 |
6.2.1 修身 |
6.2.2 齐家 |
6.2.3 治学 |
6.2.4 为官 |
6.2.5 社会 |
6.3 德育原则 |
6.3.1 循序渐进:“读书不必过急” |
6.3.2 因材施教:“学当择性之所近” |
6.3.3 言行一致:“自行其言” |
6.4 德育方法 |
6.4.1 传统与现代统一的方法:兼通新旧 融合中西 |
6.4.2 成人与成才兼顾的方法:德行为重 而艺次之 |
6.4.3 认识与实践结合的方法:躬亲实践 考察学制 |
6.5 本章小结 |
7 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
7.1 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历史定位和局限性 |
7.1.1 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历史定位 |
7.1.2 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局限性 |
7.2 吴汝纶德育思想目标上的借鉴价值 |
7.2.1 改造国民性,促进个人之全面发展 |
7.2.2 挣脱传统枷锁,实现个人之人生价值 |
7.2.3 改革教育,实现国家之兴盛富强 |
7.3 吴汝纶德育思想内容上的借鉴价值 |
7.3.1 强化文化认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
7.3.2 注重培养爱国心,树立爱国精神 |
7.3.3 引导生活态度,审视人生意义 |
7.4 吴汝纶德育思想实践途径上的借鉴价值 |
7.4.1 通过改革莲池书院,兼容中西文化 |
7.4.2 通过赴日考察学习,促进教育近代化 |
7.4.3 通过创办新式学堂,改革传统教育模式 |
7.5 吴汝纶德育思想的现代转化 |
7.5.1 吴汝纶德育思想现代转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7.5.2 吴汝纶德育思想现代转化的理论支撑 |
7.5.3 吴汝纶德育思想现代转化的路径分析 |
7.6 本章小结 |
8 结论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一、专着 |
二、期刊 |
三、学位论文 |
四、外文着作、译着、论文及期刊 |
附录一:吴汝纶年谱 |
附录二:吴氏家训(摘录) |
附录三:论及吴汝纶及其着述的着作 |
附录四:吴汝纶诠释、点勘、评注的经书、史书、诗集等 |
附录五:学堂章程 |
附录六: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参与项目及获奖情况 |
(2)论习近平新时代党的廉洁形象观(论文提纲范文)
一、习近平新时代党的廉洁形象观的生成逻辑 |
(一)理论基石:建设廉洁型政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内在要求 |
(二)历史延承: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反腐败斗争和党风廉政建设 |
(三)时代呼唤:准确把握反腐败斗争新形势、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现实需要 |
二、习近平新时代党的廉洁形象观的内容呈现 |
(一)以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塑造党的廉洁的政治形象 |
(二)以“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塑造党的廉洁的法治形象 |
(三)以严把选人用人的“四关”塑造党的廉洁的队伍形象 |
(四)以驰而不息纠治“四风”塑造党的廉洁的作风形象 |
(五)以倡导和弘扬清正廉洁的价值观塑造党的廉洁的文化形象 |
(六)以狠抓“两个责任”落实塑造党的廉洁的责任形象 |
(七)以推进反腐败全球合作塑造党的廉洁的国际形象 |
三、习近平新时代党的廉洁形象观的践履进路 |
(一)坚持“一个中心”标明党的廉洁形象建设的人民立场 |
(二)聚焦“两大主体”优化党的廉洁形象建设的队伍支撑 |
(三)构建“三不一体”体制机制提升党的廉洁形象建设的综合效应 |
(四)借助“四大平台”拓展党的廉洁形象建设的空间场域 |
结语 |
(3)儒家官德思想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点 |
第一章 儒家官德思想的理论资源 |
第一节 以德为本:儒家为官治政之价值引领 |
一、以德配天的德治思想渊源 |
二、为政以德:儒家为官责任所在 |
三、德主刑辅:儒家为官治政之基本原则 |
第二节 修身与入仕:儒家官德养成的内在路径 |
一、官德:儒家修身思想的主体指向 |
二、入仕:儒家为官的道义性筹划 |
三、内圣与外王:儒家官德修养之价值目标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儒家官德思想主要内容 |
第一节 儒家官德思想之历史流变 |
一、先秦至两汉:儒家官德思想之奠基 |
二、魏晋隋唐:儒家官德思想之整合 |
三、两宋:儒家官德思想之成熟 |
四、明清:儒家官德思想之繁荣与解构 |
第二节 儒家官德思想纲要 |
一、仁民之德 |
二、忠信之德 |
三、中庸之德 |
四、奉公勤政之德 |
五、慎廉之德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儒家官德思想内在养成及外在推动 |
第一节 儒家话语体系下的官德内在养成方式 |
一、立志于道,学思行并重 |
二、克己正心,内省自诉 |
三、知行合一,仕学相济 |
第二节 儒家官德养成之内在规范 |
一、德才之辩的实践抉择 |
二、义利之辨的道义考量 |
第三节 儒家官德养成之外在推动 |
一、科举入仕:儒家为政先学论的具体实践 |
二、儒家思想与官箴文化 |
三、以礼入法的官德管理实践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儒家官德思想之评价及当代启示 |
第一节 儒家官德思想之评价 |
一、儒家官德思想积极意义 |
二、儒家官德思想的历史局限 |
第二节 儒家官德思想的当代启示 |
一、转变官德修养观念,丰富官德建设内容 |
二、优化官德教育体系,发挥柔性自律效应 |
三、优化官德管理体系,实现刚性他律约束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关于认同问题的研究 |
(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 |
(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基础、意义与作用研究 |
(四)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主体的研究 |
(五)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机制与形成机理研究 |
(六)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实现路径研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框架与基本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与难点 |
(一)研究的创新 |
(二)研究的难点 |
第一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内涵与意义 |
第一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建构与基本内涵 |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与形成过程 |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维系统理论建构 |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核心要义 |
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概念解析与基本内涵 |
一、大众、认同及价值观认同的概念解析 |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发展和过程 |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基本内涵 |
第三节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重要意义 |
一、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精神价值根基 |
二、推进国家治理与社会现代化的内在必然要求 |
三、世界文化激荡中挺起精神脊梁的坚强支撑 |
第二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内在机理与逻辑 |
第一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四个维度 |
一、以全面认知为前提基础 |
二、以情感认同为内生动力 |
三、以坚定信仰为明确方向 |
四、以外化行为为最终目标 |
第二节 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主要问题 |
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不足与偏差 |
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不够 |
三、市场经济与西方思潮冲击下的价值观信仰弱化 |
四、助益价值观认同的机制不够完善 |
五、网络与新媒体带来的新挑战 |
第三节 促进大众由知转行的整体方略设计 |
一、在知上着力,强化价值认知 |
二、在情上内化,激发情感共鸣 |
三、在信上笃定,锤炼坚强意志 |
四、在行上磨砺,融入生活实践 |
第三章 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教育体系 |
第一节 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一、家庭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挑战 |
二、学校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三、社会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阻力 |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教育体系 |
一、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全方位教育体系 |
二、建立分众化的全覆盖教育体系 |
三、健全大中小学阶段衔接的全过程教育体系 |
第三节 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教育对策 |
一、应对家庭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挑战的对策 |
二、应对学校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对策 |
三、应对社会教育过程中出现阻力的对策 |
第四章 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文化根基 |
第一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 |
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基本立场 |
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实践路径 |
第二节 革命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重要基础 |
一、革命文化的重要内涵和主体内容 |
二、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系及其独特功能 |
三、以革命文化为载体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有效路径 |
第三节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化育功能 |
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促进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作用 |
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文艺的培根铸魂作用 |
三、拓展文艺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有效途径 |
第五章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舆论传播格局 |
第一节 构筑理论与舆论宣传同频共振格局 |
一、巩固壮大主流舆论实力 |
二、提升教育传播队伍素质 |
三、打造媒体联动传播矩阵 |
第二节 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良好舆论环境 |
一、突出榜样示范引领,激励大众效仿认同 |
二、优化舆论引导传播,增进大众情感认同 |
三、促进认同建构实践,引导大众自觉参与 |
第三节 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传播路径 |
一、推进党政主导与民间互动共促结合 |
二、综合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载体 |
三、凸显新媒体在大众传播中的独特优势 |
第六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制度保障 |
第一节 价值观与社会制度之间的辩证关系 |
一、价值观与社会制度的同构性 |
二、价值观与社会制度的差异性 |
三、价值观与社会制度的互动性 |
第二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制度建设 |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制度建设的目标理想 |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制度建设的内在灵魂 |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制度建设的评价标准 |
第三节 以制度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 |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制度建设目标 |
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制度建设途径 |
三、推进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多重机制建设 |
结语 |
附录1: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实证调查报告 |
附录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现状”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 |
(5)优良家风的廉政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选题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
1.重点难点 |
2.创新点 |
一、优良家风的廉政价值相关理论概述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家风 |
2.优良家风 |
3.廉政价值 |
(二)优良家风廉政价值研究的理论依据 |
1.马克思、恩格斯的家庭观 |
2.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论述 |
3.马克思对环境与人关系的论述 |
4.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相关论述 |
(三)优良家风的廉政价值形态 |
1.推动廉洁氛围形成 |
2.丰富廉政教育方式 |
3 助推廉政文化扎根 |
4.推进廉政监督深化 |
5.促进廉政制度建设 |
(四)当前我国发挥优良家风廉政价值的现实意义 |
1.有利于领导干部立身齐家 |
2.有利于优化廉政的社会基础 |
3.有利于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化 |
二、优良家风廉政价值的历史考察 |
(一)深厚的中华传统优良家风资源 |
1.中国古代优良家风的廉政价值来源 |
2.中国古代优良家风廉政价值的内在机制 |
3.中国古代优良家风的廉政价值体现 |
(二)中国近代仁人志士的优良家风 |
1.中国近代家风文化的嬗变 |
2.近代仁人志士优良家风廉政价值突出体现 |
(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优良家风 |
1.无产阶级革命家红色家风廉政价值内涵 |
2.红色家风廉政价值的突出体现 |
三、当前优良家风发挥廉政价值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优良家风发挥廉政价值面临的问题 |
1.家庭成员对廉洁家庭建设参与不够 |
2.社会公众对优良家风的价值认识不足 |
3.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滋生“物质化”风气 |
4.优良家风价值发挥的推进动力不足 |
(二)当前我国发挥优良家风廉政价值面临问题的成因 |
1.人情关系文化缠绕的羁绊 |
2.价值取向多元的影响 |
3.活动载体不畅的制约 |
4.系统缺乏合力的桎梏 |
四、实现优良家风廉政价值的路径探讨 |
(一)家庭发挥好优良家风育人主体作用 |
1.整理修订完善家训家规 |
2.创设良好家庭环境 |
3.注重扮好“好家长”角色 |
(二)社会加强廉洁教育与弘扬廉政文化 |
1.推进优良家风与廉政教育同频共振 |
2.积极弘扬廉洁文化 |
(三)国家提供制度保障增强推进动力 |
1.加强家庭监督渠道建设 |
2.加强家庭监督活动载体建设 |
3.加强对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的制度性介入 |
4.建立乡规民约、社区规范与廉政制度的联动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类 |
二、期刊类 |
三、学位论文类 |
四、新闻报纸类 |
五、其他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6)以良好家风助推青海省海东市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5 重难点 |
1.6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概述 |
2.1 家风党风内涵界定及其良性互动基础 |
2.1.1 家风的内涵 |
2.1.2 党风的内涵 |
2.1.3 家风党风良性互动的基础 |
2.2 以良好家风助推党风廉政建设的理论概述 |
2.2.1 马克思主义家庭观是理论基石 |
2.2.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基因 |
2.2.3 共产党人红色家风是优良传统 |
第三章 以良好家风助推青海省海东市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现状 |
3.1 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 |
3.2 青海省海东市的家风建设现状 |
3.2.1 家风传承意识随家庭结构变迁发生变化 |
3.2.2 各民族传统优秀家风亟需现代性转化 |
3.3 青海省海东市的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现状 |
3.3.1 海东市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效果评估 |
3.3.2 海东市反腐败和党风廉政建设需持续深入 |
3.4 以良好家风助推海东市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现实依据 |
3.4.1 优良家风蕴含廉洁基因 |
3.4.2 家风党风存在良性互动 |
第四章 以良好家风助推青海省海东市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实践困境及原因 |
4.1 以良好家风助推青海省海东市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实践困境 |
4.1.1 家风建设主体缺位 |
4.1.2 微腐败破坏基层政治生态 |
4.1.3 优秀家风资源有效转化不足 |
4.1.4 家风与党风廉政建设共振不够 |
4.2 以良好家风助推青海省海东市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实践困境的原因 |
4.2.1 社会转型的深刻影响 |
4.2.2 多元价值观的冲击 |
4.2.3 党员干部思想建设问题 |
4.2.4 长效监督机制不够健全 |
第五章 以良好家风助推青海省海东市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路径探析 |
5.1 以“家”防腐:强化家风建设的主体力量 |
5.1.1 增强党员干部示范引领 |
5.1.2 发挥家庭成员的践行作用 |
5.1.3 多元主体合力形成联动机制 |
5.2 以“家”促廉:传承创新优秀的家风资源 |
5.2.1 坚持正确的思想引领方向 |
5.2.2 创新家风传承的方式和载体 |
5.2.3 实现优良家风的创造性转化 |
5.3 以“家”兴政:促进政治生态的自我净化 |
5.3.1 以古人廉政智慧丰富党风建设 |
5.3.2 加强家风党风良性互动 |
5.3.3 发挥家风的基层治理功能 |
5.4 以“家”立制:实现优良家风建设制度化 |
5.4.1 以上层制度设计为根本遵循 |
5.4.2 完善领导干部家风考核机制 |
5.4.3 健全优良家风培育的保障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
附录B |
作者简历 |
(7)基层干部人事制度的历史演进与改革探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价值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价值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一、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
二、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
第三节 论文框架、研究方法和问题与不足 |
一、论文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三、所遇问题 |
四、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框架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干部 |
二、基层干部 |
三、干部人事制度 |
第二节 理论依据及主体框架 |
一、宏观层面:马克思主义干部学说 |
二、微观和中观层面:制度变迁理论 |
三、搭建理论依据与主体架构的桥梁 |
第二章 政治现代化、基层治理与干部行为模式 |
第一节 现代化进程下的基层治理结构 |
一、基层权威结构的历时嬗变 |
二、基层社会规则及其运行逻辑 |
三、基层政权结构与治理形态 |
第二节 基层干部的行为动机及其模式 |
一、关于人性的三种理论假设 |
二、“情境理性”:基层干部的人性假设 |
第三节 压力型体制与干部行为逻辑 |
一、数量化的任务分解机制 |
二、指标化的责任考评体制 |
第三章 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历史进程 |
第一节 传统吏治思想及其扬弃 |
一、尊重人才,选贤任能 |
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
三、注重基层,历练培养 |
四、加强考核,严格监管 |
五、廉洁奉公,节操自爱 |
第二节 制度建设的探索历程 |
一、初创阶段:解放思想,破旧立新 |
二、探索阶段:打牢基础,破冰前行 |
三、改革阶段:积极探索,深化前行 |
四、“新时代”:建章立制,全面发展 |
第三节 基本经验及其启示 |
一、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
二、秉持“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 |
三、强化理论武装和基层历练 |
四、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吏 |
第四章 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现实困境 |
第一节 正式制度下政策体系供给不足 |
一、制度缺位有待完善 |
二、制度衔接有待加强 |
三、制度理念有待提升 |
第二节 社会“情境”下非正式制度约束失衡 |
一、传统文化下的“官本位”倾向 |
二、“熟人社会”下的说情打招呼 |
三、思想观念局限下的“为官不为” |
四、政绩观错位下的形式主义作祟 |
第三节 制度执行不力与实施机制不畅 |
一、选拔任用精准度不高 |
二、教育培养针对性不足 |
三、管理监督系统性不够 |
四、激励约束实效性不强 |
第四节 制度改革存在路径依赖 |
一、观念障碍:非制度化因素的消极影响 |
二、体制障碍:传统体制惯性导致改革“迟滞” |
三、组织行为障碍:党委及组织部门错位缺位 |
四、机制障碍:缺乏吐故纳新的保障机制 |
第五章 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路径探索 |
第一节 总体设想:“科学合理、简便易行、有效管用” |
一、涵盖选育管用四个方面 |
二、“科学合理、简便易行、有效管用”是关键 |
三、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是目标任务 |
第二节 选拔任用:提高精准度 |
一、考实政治素质,注重群众公论 |
二、完善考核评价,加强实绩考量 |
三、开展谈心谈话,强化分析研判 |
四、细化完善机制,健全过程保障 |
第三节 教育培养:提升能力素质 |
一、分层分类分级推进培训 |
二、完善学习培养系统方案 |
三、强化基层一线实践历练 |
第四节 管理监督:严格执纪监督 |
一、严格遵守监管原则 |
二、细化层级管理规定 |
三、实施立体监管制度 |
四、完善宽严相济体系 |
五、正确处理各项关系 |
第五节 激励约束:促进担当作为 |
一、健全考核激励制度 |
二、推进职务职级并行 |
三、完善身心关爱机制 |
结语:通往现代干部人事管理之路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8)政治生态视域下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述评 |
1.2.2 国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相关概念阐释 |
1.4.1 政治生态 |
1.4.2 廉政建设 |
2 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理论概述 |
2.1 党的廉政建设理论基础及借鉴 |
2.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廉政学说 |
2.1.2 中国共产党的廉政建设思想 |
2.1.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政思想 |
2.1.4 国外廉政思想的理论借鉴 |
2.2 政治生态与廉政建设的内在逻辑 |
2.2.1 深入推进党的廉政建设有利于营造清正廉明的政治生态 |
2.2.2 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有利于推动党的廉政建设向纵深发展 |
2.2.3 涵养政治生态与党的廉政建设统一于全面从严治党实践 |
2.3 党的廉政建设的战略价值 |
2.3.1 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本质要求 |
2.3.2 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 |
2.3.3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迫切需要 |
3 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历史演进 |
3.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廉政建设的选择和设计 |
3.1.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生态 |
3.1.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廉政建设主要内容及成效 |
3.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廉政建设的探索和曲折 |
3.2.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政治生态 |
3.2.2 社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廉政建设主要内容及成效 |
3.3 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党的廉政建设的恢复和完善 |
3.3.1 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政治生态 |
3.3.2 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党的廉政建设主要内容及成效 |
4 政治生态视域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主要内容及基本经验 |
4.1 新时代党的政治生态新变化 |
4.1.1 党内政治生活的新要求 |
4.1.2 权力规范运行的新挑战 |
4.1.3 制度管党治党的新征程 |
4.1.4 文化强党兴党的新任务 |
4.2 新时代党的廉政建设主要内容 |
4.2.1 主体责任建设 |
4.2.2 权力监督建设 |
4.2.3 廉政制度建设 |
4.2.4 廉政文化建设 |
4.3 新时代党的廉政建设取得成就 |
4.3.1 形成惩治腐败的高压氛围 |
4.3.2 形成常态化廉政制度安排 |
4.3.3 形成廉洁自律的思想自觉 |
4.4 新时代党的廉政建设基本经验 |
4.4.1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原则 |
4.4.2 坚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政治定位 |
4.4.3 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的逻辑主线 |
4.4.4 坚持党内政治生态净化的价值指向 |
5 政治生态视域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
5.1 党的廉政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5.1.1 系统治理存在融合难问题 |
5.1.2 权力监督存在协同效能弱化问题 |
5.1.3 廉政制度存在“高位运行”问题 |
5.1.4 廉政文化共识功能存在发挥受阻问题 |
5.2 党的廉政建设影响因素分析 |
5.2.1 主体责任认知偏差 |
5.2.2 党内政治生活不够规范 |
5.2.3 制度法规权威尚未建立 |
5.2.4 不良政治文化的负面影响 |
6 政治生态视域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的对策建议 |
6.1 增强党对廉政建设的全面领导以强化廉政主体功能 |
6.1.1 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
6.1.2 增强廉政建设主体自觉 |
6.1.3 提升党的廉政治理能力 |
6.2 完善权力监督体系以规范权力运行 |
6.2.1 坚持权力制约与权利保护相结合 |
6.2.2 坚持党内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 |
6.2.3 坚持党内监督从严与监督氛围从优相结合 |
6.3 构建廉政制度保障体系以优化廉政制度协同效能 |
6.3.1 完善廉政制度的顶层设计 |
6.3.2 提高廉政制度的协同配合 |
6.3.3 提升廉政制度执行力 |
6.4 厚植清正廉洁的文化土壤以营造良好文化生态 |
6.4.1 坚定理想信念的文化自觉 |
6.4.2 整合廉政文化的价值资源 |
6.4.3 推动廉政文化的思维创新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优秀传统政德融入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意义 |
(三)学术综述 |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一、相关理论概述 |
(一)优秀传统政德 |
1.优秀传统政德的内容 |
2.优秀传统政德的特征 |
(二)领导干部政德建设 |
1.领导干部政德建设内涵 |
2.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主要特征 |
3.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价值功能 |
二、优秀传统政德融入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必然性 |
(一)优秀传统政德融入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可能性 |
1.优秀传统政德是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文化资源 |
2.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政德的批判继承 |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二者的契合提供发展空间 |
(二)优秀传统政德融入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必要性 |
1.解决当前领导干部政德建设自身困境的有力保证 |
2.巩固党执政地位、保持党先进性纯洁性的重要基石 |
3.营造文明和谐社会氛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 |
4.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 |
三、优秀传统政德融入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内容 |
(一)政治品德 |
1.借鉴“忠贞爱国”,坚持对党忠诚 |
2.借鉴“为政以德”,重视以德服人 |
3.借鉴“以民为本”,强化宗旨意识 |
(二)职业道德 |
1.借鉴“廉为政本”,培养为政清廉 |
2.借鉴“夙夜在公”,力求勤于政务 |
3.借鉴“无偏无颇”,坚持处事公正 |
(三)社会公德 |
1.借鉴“诚实守信”,做到求真务实 |
2.借鉴“去利怀义”,加强仁义之心 |
(四)家庭美德 |
1.借鉴“孝悌思想”,培养父兄和睦 |
2.借鉴“相敬如宾”,培养夫妻情深 |
(五)个人品德 |
1.借鉴“慎独自律”,重视修身正己 |
2.借鉴“博学笃行”,不断学习进取 |
3.借鉴“节用尚俭”,倡导以俭促廉 |
四、优秀传统政德融入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原则和路径 |
(一)优秀传统政德融入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原则 |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
2.坚持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 |
3.坚持融会贯通 |
4.坚持批判继承 |
(二)优秀传统政德融入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路径 |
1.注重自我学习 |
2.组织教育培养 |
3.营造环境氛围 |
4.加强制度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一、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的相关问题概述 |
(一)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的相关概念 |
1.家风的内涵 |
2.家风相关概念界定 |
(二)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家风的特点 |
1.家风的特点 |
2.党员领导干部家风的特点 |
(三)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的意义 |
1.家风与政治生活深度关联 |
2.家风在净化社会风气中起引导和示范作用 |
3.家风是党员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 |
二、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的思想来源 |
(一)马克思主义家庭观 |
1.家庭的本质是社会关系 |
2.家庭的表现形式随着社会变化而变化 |
3.生产力是家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
(二)中国传统家训中的齐家思想 |
1.父慈子孝的父子观 |
2.夫义妻顺的夫妻观 |
3.勤俭严谨的持家观 |
(三)革命先辈的红色家风 |
1.爱党爱国的家国情怀 |
2.严守纪律的政治品格 |
3.勤俭持家的清廉本色 |
三、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家风建设实践中的问题及成因 |
(一)十八大以来党员领导干部违纪情况统计 |
(二)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家风存在的主要问题 |
1.培育优良家风的意识不强 |
2.利用公权为亲属谋利 |
3.纵容默许亲属违法犯法 |
(三)党员领导干部家风问题的原因分析 |
1.忽视党性修养 |
2.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
3.社会对家风不够重视 |
4.监督考核机制不健全 |
四、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的新发展新要求 |
(一)习近平关于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 |
1.注重家庭文明建设 |
2.家风是党风廉政建设的“晴雨表” |
3.家风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
(二)新时代对党员领导干部家风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
1.涵养家国情怀 |
2.提升道德品质 |
3.加强制度干预 |
五、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的实现路径 |
(一)注重家庭文明建设 |
1.传承和弘扬优良家风 |
2.为亲属树立标杆 |
3.发挥亲属的促进作用 |
(二)推动党员领导干部家风的制度化建设 |
1.健全家风考评机制 |
2.健全干部家属经商办企业机制 |
3.健全家风监督制度 |
(三)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
1.加强家风的宣传教育力度 |
2.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3.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四、新时期领导干部勤廉的楷模(论文参考文献)
- [1]吴汝纶德育思想研究[D]. 江婷.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1)
- [2]论习近平新时代党的廉洁形象观[J]. 梁超,张荣华. 理论导刊, 2021(04)
- [3]儒家官德思想评析[D]. 孟凡昊.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研究[D]. 王荣. 东南大学, 2020(01)
- [5]优良家风的廉政价值研究[D]. 蓝宇.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2020(12)
- [6]以良好家风助推青海省海东市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研究[D]. 赵志慧. 青海大学, 2020(02)
- [7]基层干部人事制度的历史演进与改革探论[D]. 谢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8]政治生态视域下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研究[D]. 董蕾.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9]优秀传统政德融入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研究[D]. 张广男. 曲阜师范大学, 2019(12)
- [10]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研究[D]. 严晓红.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家风家训论文; 个人核心价值观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中国现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