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清水河大桥钻孔桩施工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黄钰程[1](2020)在《独塔自锚式悬索桥力学行为的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独塔自锚式悬索桥以其新颖的构造,优美的外型及选址灵活等特点而倍受工程界的青睐,大批的自锚式悬索桥也应运而生。由于主缆锚固在加劲梁上,省去了巨大的锚锭,更适合在地质较差的环境修建,在一些中小跨径的城市桥梁方案比选中也具有一定竞争力。为深入了解自锚式悬索桥受力特性,确保成桥运营阶段的安全,使其结构设计更加经济合理,本文以杭州九乔路独塔自锚式悬索桥为工程背景,对其结构体系进行了力学行为的分析讨论,主要内容如下:(1)介绍了国内外自锚式悬索桥的发展情况与研究现状;概括了自锚式悬索桥的结构构造与受力特性;阐述了自锚式悬索桥的三种基本分析理论、几何非线性影响因素及主缆成桥线形计算方法各自的优缺点及适用性。(2)基于悬索桥理论及有限元基本原理,利用Midas Civil建立全桥有限元模型,对自锚式悬索桥整体受力行为进行分析评述。分别讨论了加劲梁、主缆系统及主塔部分的计算结果,总结其受力特性,为后两章的内容做了铺垫。并对自锚式悬索桥关键部位进行受力性能分析,主索鞍和上横梁是桥塔上重要的组成部分,利用ANSYS分别对其建立有限元模型。结合该桥梁受力特点,对局部应力进行分析,得出上横梁底部与桥塔交接处受力较薄弱、主索鞍因尺寸突变而造成应力集中等问题需引起重视。(3)在确定成桥合理状态后,对活载、温度效应及不同荷载组合作用下的结构受力进行分析。并讨论了结构参数对自锚式悬索桥静力性能的影响,采用单一变量法,通过改变主缆矢跨比、吊杆间距、主缆抗拉刚度、加劲梁竖向抗弯刚度和恒载集度在内的设计参数来探讨其对结构内力和位移等力学指标的影响规律。从而归纳出设计参数不仅对结构刚度造成影响,还影响了全桥内力分布。(4)对全桥动力性能进行研究,运用特征值分析的子空间迭代法计算了结构的主要振型和自振频率,对计算结果进行了振型分析。并对该桥的结构参数动力特性敏感性分析做了探讨。分别讨论了主缆矢跨比、吊杆间距、主缆抗拉刚度、加劲梁竖向抗弯刚度及恒载集度这些变量的改变对结构自振频率的影响规律。研究得到各参数变量会影响结构刚度和主缆侧摆。以上研究为今后的施工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宋晓东,邱晓为,谢华,郭建勋[2](2020)在《长联多跨不对称刚构-连续梁组合结构设计》文中认为成昆铁路毛坪大渡河特大桥采用一联多跨不对称预应力混凝土刚构-连续梁组合结构,全桥孔跨布置为(72+3×128+96+52) m。梁体采用变截面箱梁,其中主、边墩处梁高分别为9.8,7.5 m,等高梁段处为5.4 m;主墩采用双薄壁圆端形墩,墩高均为46 m,与梁结合部位采用固结方式,节省大吨位支座及后期维修养护;为降低温度及混凝土收缩徐变对梁体的影响,边墩采用活动支座;采用有限元程序对主桥进行分析,其一阶竖、横弯的频率分别为0.537,0.590 Hz,各项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以中间向两侧对称合龙的顺序进行施工,经过3次体系转换后形成全桥。
任芮林[3](2018)在《下穿桥梁对既有长江大桥稳定性的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现有的路、桥、隧等交通已无法满足现有的运输需求,这为高墩互交式桥梁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使得地高墩桥梁成为解决日益增长交通运输需求的一个新的方向。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工程实践表明,新建桥梁越来越多的靠近、接触甚至穿越既有桥梁。新建桥梁在新建过程中,必然会影响已有桥梁结构墩柱,如若不对此进行系统科学的研究并提出相关的措施,那么在桥梁施工的过程中,可能会破坏既有桥梁结构物并将危及行人、行车安全,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本文以重庆市忠县红星小区沿江综合整治工程红星高架桥下穿忠县长江大桥桥梁工程为依托,对红星高架桥高墩基础施工引起既有忠县长江大桥墩柱的沉降和应力,以及对忠县长江大桥桥梁整体稳定性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当红星高架桥逐渐施工至10#、11#墩时下穿忠县长江大桥11#和12#桥墩之间,其下部结构桥墩设计为柱式墩。当处于两桥交叉段附近在建桥梁对既有桥梁受力情况复杂,施工难度大。采用有限元ANSYS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下穿桥梁墩柱施工对既有桥梁的作用和影响范围,并将模拟数据和实时监控量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实测值与有限元模拟较吻合。将模型及地质情况简化后,通过研究下穿桥梁10#、11#墩逐渐施工下穿既有长江大桥,成果如下:1.下穿桥梁墩柱施工的开挖会对周围围岩产生影响,且提出两种基于近接法施工方案。方案一为下穿红星高架桥墩入土深度为24米,10#墩(1)、(2)、(3)、(4)#桩及11#墩(1)、(2)、(3)、(4)#桩八个孔同时开挖。方案二为下穿红星高架桥墩10#墩的(1)、(3)墩以及11#墩的(1)、(3)墩四个孔同时开挖,开挖进尺为24米,完成后再进10#墩的(2)、(4)墩以及11#墩的(2)、(4)墩四个孔同时开挖,开挖进尺也为24米。2.方案一和方案二中红星高架桥10#、11#墩桩基施工过程中较成桥后对长江大桥11#、12#墩及桥梁整体稳定性影响值小,位移及应力影响量均处于允许变化范围内,因此在现有地勘和设计基础上,从静力分析的角度来看,红星高架桥桩基的两种开挖方案均是可行的。3.通过两种施工方案进行比较发现:忠县长江大桥11#、12#墩的沉降及水平位移均满足要求;在施工过程以及成桥后,采用方案二施工,忠县长江大桥11#、12#墩的沉降及水平位移均小于方案一施工;若采用方案二施工,则在施工全过程及成桥后,对忠县长江大桥11#墩位移及墩间土体应力影响值均小于方案一。故从静力及施工安全性考虑,建议本次施工采用人工挖孔方案进行红星高架桥桩基的开挖。4.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分析由于新桥基础施工可能造成邻近既有桥梁基础沉降,提出最大沉降限值,进而分析既有桥梁整体稳定性。通过既有桥梁墩柱应力及位移变化量总结分析得出新桥高墩施工期间不会对既有桥梁整体稳定性产生影响。
崔文科[4](2017)在《跨公铁两线大跨钢桁梁高位拼装横移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钢桁梁桥作为一种跨度大、强度高、重量轻、工厂化制造、施工便捷、构件易于修复的钢结构桥梁被广泛应用于公路、铁路桥梁结构中。钢桁梁桥施工方法主要有行走吊机施工法、悬臂施工法、门吊施工法等。在跨越既有公路、铁路时钢桁梁施工多采用顶推或横移等施工方法,横移施工是在结构或构件的正常位置旁预制或拼装该结构物,并横向移运该结构或构件至其规定位置上,大跨钢桁梁跨越正在运营公路线或铁路线施工时对施工计划安排、施工方法选择、施工风险控制都有较高要求。在钢桁梁跨径较大,桥位较高,风险控制要求较严格情况下横移施工方法经济性、施工可控性均高于顶推施工方法。本文以西成客专跨西宝高铁特大桥132米钢桁梁桥为例,对同时跨越公铁两线大跨钢桁梁高位横移施工方法,施工过程结构计算,施工过程控制及风险控制进行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对跨越公铁两线132m大跨双线简支钢桁梁施工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综合经济、安全、工期等多方面因素选择横移施工方法,确定了侧位对孔拼装、横移至墩顶上方、落梁就位等施工步骤,解决西成客专跨西宝高铁及福银高速特大桥132米钢桁梁施工难问题。2.利用Midas软件对龙门吊轨道梁强度、变形、稳定性进行计算分析,利用ABAQUS对龙门吊轨道梁建立三维实体模型对焊缝应力进行计算,并对两种拼接纵梁施工过程中最大应力及变形进行计算,保证龙门吊轨道梁及拼接纵梁在施工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3.对滑道梁、滑块、分配梁、前导梁以及滑道梁钢管临时墩在施工过程中各种工况作用下最不利工况下构件强度、变形、反力进行计算,保证其满足规范要求,并确定合理结构尺寸。4.对跨高速两种临时墩、以及八三墩强度、变形以及稳定性计算,并对考虑实际缺陷的两种临时墩在最不利荷载作用下强度、变形、稳定性进行计算分析,在局部稳定性不满足要求情况下对墩身进行加固,并提出三种不同加固方案,通过计算分析确定最合理加固方式。5.对跨公铁两线大跨钢桁梁拼装横移施工过程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风险控制措施。
曹海静[5](2015)在《成都地铁砂卵石基坑变形监控指标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成都地铁砂卵石车站施工为背景,首先统计分析并验证各监控指标的适用性;然后基于MIDAS/GTS软件探讨不同本构模型的适用性,并计算砂卵石基坑施工过程中的变形规律;最后结合成都地铁高升桥车站基坑施工,分析围护结构和周围环境变形的时空规律。总结本文的主要工作和成果为:(1)统计分析了基坑施工过程中各项监测项目最大值,对于基坑施工过程中使用的地表沉降、建筑物沉降、桩顶水平位移和桩体水平位移的监测控制值,验证了它们的适用性,并修正了部分监测项目的控制值。(2)统计得到明挖法施工的砂卵石基坑桩体最大位移分布的规律和桩体位移最大值的位置以及地表沉降最大值和桩体最大位移的关系。(3)提出基坑施工建筑物监测的范围。(4)对比分析摩尔库伦模型和修正摩尔库伦模型在砂卵石基坑数值计算中的适用性;并采用适合于砂卵石地层基坑的本构计算探讨了基坑施工过程中的基坑围护结构和周围土体的变形规律。(5)针对高升桥地铁车站的施工,分析围护结构的受力变形情况以及监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并在高升桥地铁站监测中初步应用了提出的监控指标。
马骉,龚慈中,黄虹,许树壮,苏俭[6](2014)在《成都市二环路既有桥梁顶升改造设计总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桥梁顶升改造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桥梁改造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笔者结合成都市"两快两射"工程中的4座连续梁桥顶升改造,针对既有桥梁顶升改造设计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总结。
郭楠楠[7](2013)在《乌江特大桥桥型方案比选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杭瑞高速公路思南过境段、路线跨越乌江段高速公路上乌江大桥的桥型方案比选为研究对象,从桥位选址、方案拟定、主要结构尺寸拟定、结构静动力分析、技术经济比较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比选,最终给定了合理可行的实际方案。首先,根据依托工程桥位处的地质、水文、气象、航运、桥梁使用功能等方面的技术资料拟定了三种桥型方案,分别为: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预应力混凝土梁斜拉桥和钢桁梁斜拉桥。其次,采用桥梁专用程序进行了承载能力强度验算和正常使用应力验算,并进行了施工及成桥阶段的稳定分析,结果表明结构受力及稳定均能满足规范要求;针对双塔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进行了主梁应力及强度、索塔强度、索力及稳定验算,结果表明双塔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各项计算指标均能满足要求;针对双塔钢桁梁斜拉桥对进行了主梁弦杆强度及刚度、索塔强度、索力及稳定验算,结果表明双塔钢桁梁斜拉桥各项计算指标均能满足要求;同时对以上三种桥型分别进行了动力分析,给出了三种桥型的6~10阶基频及对应的振型,根据动力分析模型及地震动输入,对三种桥型进行了E1、E2阶段各个控制截面的内力及位移计算。结果表明:三种桥型的计算结果均能满足抗震规范的要求。最后,从技术安全、后期维修养护、适应性等方面进行了三种桥梁方案的综合比较,最终形成了推荐方案为大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本文研究成果已应用于指导实际工程,为该桥的初步设计提供了主要依据。同时可为同类状况的桥梁方案比选提供参考。
郜建忠[8](2013)在《复杂艰险黄土地区双幅刚构桥快速施工组织方案研究》文中认为T型刚构桥是在大跨钢筋混凝土箱梁桥和简支预应力桥的基础上受悬臂施工的影响下产生的,它的上部结构与墩固结形成整体,T型钢构桥造型美观、宏伟、轻型,适用于大跨度悬臂平衡施工,可不用搭设支架跨越水深大河、深谷,避免中断航运和减小下部施工困难,也不需要体系转换,施工简便。深水大江、大河和深谷都属于地形复杂地区,受天气和雨季的影响,要求尽快完成施工,减小在复杂地形地区施工的风险。本文以西平铁路田家窑2号大桥为例,详细研究了跨黄土冲沟双幅T型刚构曲线桥的快速施工技术方案,主要研究工作及其成果有:1、结合田家窑2号大桥的结构特性,设计制作了大吨位非对称自动走行挂篮系统,挂篮走行系统采用大行程油顶推进自动走行,通过挂篮的快速走行、快速定位,较好地制订出挂篮快速施工技术方案。2、针对墩顶0号段位于曲线且“长、高、大”的特性,设计制作了可调节托架为墩顶0号段提供作业平台,实现了19m长的0号段曲梁曲做,满足其工艺流程要求。3、研究并提出了大跨度高墩单T刚构曲线桥悬臂快速施工技术方案,以及在施工中采取各种控制线性控制措施,实现了田家窑2号大桥的精确合拢;本文研究成果在田家窑2号大桥的成功应用,对类似跨复杂艰险地区的T型刚构快速施工提供了经验,可极大地提高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有极大的社会价值。
张锐[9](2012)在《铁路大跨度连续刚构桥计算分析及收缩徐变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连续刚构桥结合了连续梁与T型刚构的优点,墩、梁、基础三者固结联为一体共同受力,外型尺寸小,桥下净空大,桥下视野开阔,具有较好的技术经济性,是目前比较有竞争力的桥型之一。连续刚构桥的施工技术已日趋成熟,然而结合实际情况,为使桥梁满足使用功能、方便施工和具有更好的技术经济性始终是不断需要探讨的问题。本文以一高墩大跨连续刚构铁路桥——浔江大桥为背景,对其所体现的一些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1)归纳总结了桥梁有限元计算的建模原则,通过MIDAS-CIVIL建立了全桥空间有限元模型,对全桥进行了结构计算分析、混凝土的收缩徐变分析。(2)通过对全桥的结构计算分析,计算出在各主要施工阶段中关键部位的内力值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总结。(3)根据大跨度连续刚构铁路桥的收缩、徐变内力分析,分别从收缩、徐变的机理和影响因素,收缩、徐变对结构物性能的影响和收缩、徐变的计算理论来分析混凝土的收缩、徐变。在系统的讨论了混凝土收缩、徐变理论之后,又结合工程实例进行了分析。经过对连续刚构桥的结构特点、应力、弯矩、变形以及混凝土收缩徐变对其内力及位移的影响的分析,可得出在施工及成桥阶段,连续刚构桥关键结构的内力及变形较大部位,认知施工控制的主要参数并总结规律,得出对同类桥型的设计和施工有指导意义的结论。
孙艳艳[10](2012)在《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施工仿真计算和影响参数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许多经济、合理、美观的桥型结构不断被引进、研究和发展。高墩大跨预应力连续刚构桥凭借其线形明快、施工简便快捷、强度高、跨越能力强的优点备受设计者青睐,尤其是在近年来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本文以牛角坪双线特大桥为实例,从工程实际出发建立基于Midas/Civil的施工仿真计算模型。在以下的分析计算中,计算图式的选取和各种参数的取值都尽量反映出桥梁施工过程的实际情况,以求得到更为精准的模拟结果。所做主要工作如下:①针对施工工序的不同而建立两种不同的合拢方案,主要从恒载内力、挠度与应力三方面对比分析两种方案的计算结果,最终确定出合理的施工方案;②选用正装计算法来模拟全桥的施工过程,经过细致的计算分析得到了悬臂施工过程中各梁段的挠度值、成桥后的变形以及各关键截面的应力变化规律,并通过分析计算结果,指出结果数据的合理性,归纳出挠度和应力变化规律,从而用于指导桥梁施工;③结合分析计算模型,对牛角坪大桥的主要影响参数进行敏感性研究分析,主要研究各参数误差对结构在施工过程中和成桥状态的挠度、应力的影响。依据影响程度的大小识别出主要影响参数和次要影响参数,并总结其规律,从而得出对同类桥型的设计与施工具有借鉴意义的结论。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施工过程繁琐,影响参数较多,对其实施行之有效的施工仿真计算是桥梁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的重要保证。
二、上清水河大桥钻孔桩施工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清水河大桥钻孔桩施工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独塔自锚式悬索桥力学行为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概述 |
1.2 自锚式悬索桥发展概述 |
1.2.1 早期自锚式悬索桥 |
1.2.2 现代自锚式悬索桥 |
1.3 自锚式悬索桥的特点 |
1.3.1 自锚式悬索桥结构构造 |
1.3.2 自锚式悬索桥受力特性 |
1.3.3 自锚式悬索桥优缺点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自锚式悬索桥结构特点和分析理论 |
2.1 自锚式悬索桥有限元分析理论 |
2.1.1 弹性理论 |
2.1.2 挠度理论 |
2.1.3 有限位移理论 |
2.2 自锚式悬索桥几何非线性理论 |
2.2.1 几何非线性影响因素 |
2.2.2 几何非线性分析方法 |
2.2.3 几何非线性平衡方程 |
2.3 自锚式悬索桥主缆线形分析 |
2.3.1 主缆平衡微分方程 |
2.3.2 主缆抛物线法 |
2.3.3 主缆悬链线法 |
2.4 本章小结 |
3 自锚式悬索桥整体及关键部位受力性能分析 |
3.1 工程概况 |
3.1.1 主要材料 |
3.1.2 基本构造 |
3.2 有限元计算模型的建立 |
3.2.1 有限元模型简述 |
3.2.2 荷载作用与效应组合 |
3.3 整体受力行为仿真分析 |
3.3.1 主梁内力及应力计算结果 |
3.3.2 主缆系统内力及应力计算结果 |
3.3.3 主塔内力及应力计算结果 |
3.4 主索鞍受力结果及仿真分析 |
3.4.1 引言 |
3.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4.3 主索鞍加载求解 |
3.4.4 主索鞍有限元结果分析 |
3.5 桥塔上横梁受力结果及仿真分析 |
3.5.1 引言 |
3.5.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5.3 上横梁有限元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结构设计参数对静力特性的影响分析 |
4.1 自锚式悬索桥静力分析理论 |
4.2 自锚式悬索桥静力性能分析 |
4.2.1 活载作用下计算分析 |
4.2.2 温度效应下计算分析 |
4.2.3 荷载组合下计算分析 |
4.3 结构设计参数变化对静力性能的影响 |
4.3.1 主缆矢跨比对结构的影响 |
4.3.2 吊杆间距对结构的影响 |
4.3.3 主缆抗拉刚度对结构的影响 |
4.3.4 加劲梁竖向抗弯刚度对结构的影响 |
4.3.5 恒载集度对结构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结构设计参数对动力特性的影响分析 |
5.1 自锚式悬索桥动力分析理论 |
5.2 自锚式悬索桥自振理论 |
5.2.1 振型与频率计算理论 |
5.2.2 固有特征方程的建立 |
5.2.3 特征方程的求解 |
5.3 自锚式悬索桥动力性能分析 |
5.3.1 九乔路大桥频率及振型 |
5.3.2 自振结果分析 |
5.4 结构设计参数变化对动力性能的影响 |
5.4.1 主缆矢跨比对结构的影响 |
5.4.2 吊杆间距对结构的影响 |
5.4.3 主缆抗拉刚度对结构的影响 |
5.4.4 加劲梁竖向抗弯刚度对结构的影响 |
5.4.5 恒载集度对结构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长联多跨不对称刚构-连续梁组合结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主桥设计 |
2.1 桥跨方案研究 |
(1)结构受力更合理、整体景观效果好。 |
(2)可以作为隧道运渣通道使用,节约投资,缩短站场填方施工工期。 |
(3)为县级道路未来的升级改造预留更好条件。 |
2.2 梁部构造 |
2.3 下部结构设计 |
3 结构分析 |
4 主桥施工顺序 |
5 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
6 结语 |
(3)下穿桥梁对既有长江大桥稳定性的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高墩桥梁在国内外的发展 |
1.2.1 高墩桥梁在国内的发展进程 |
1.2.2 高墩桥梁在国外的应用发展 |
1.3 高墩连续刚构桥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
1.3.1 高墩连续刚构桥的特点 |
1.3.2 高墩连续刚构桥的发展趋势 |
1.4 桥梁稳定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高墩桥梁稳定性理论及有限元分析 |
2.1 结构稳定问题分类 |
2.1.1 第一类稳定问题 |
2.1.2 第二类稳定问题 |
2.1.3 判断平衡稳定性的最根本准则 |
2.2 结构稳定性问题的计算方法 |
2.2.1 用静力法确定临界荷载 |
2.2.2 用能量法确定临界荷载 |
2.2.3 有限元法的线性屈曲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工程概况 |
3.1 依托工程简介 |
3.2 地形地貌 |
3.3 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
3.3.1 桥址区工程岩体类别 |
3.3.2 岩体物理力学参数 |
3.3.3 土体物理力学参数 |
第四章 红星高架桥高墩施工静力分析 |
4.1 有限元分析软件介绍 |
4.2 模型计算条件 |
4.3 模型计算参数 |
4.4 方案一 |
4.4.1 方案一的模拟计算分析 |
4.4.2 方案一模拟结果分析 |
4.5 方案二 |
4.5.1 方案二的模拟计算分析 |
4.5.2 方案二模拟结果分析 |
4.6 方案1、2 对比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成果与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4)跨公铁两线大跨钢桁梁高位拼装横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钢桁梁施工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横移施工方法研究必要性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二章 跨公铁两线大跨钢桁梁施工方案分析 |
2.1 工程概况 |
2.1.1 钢桁梁结构概况 |
2.1.2 拱度设置 |
2.1.3 工程地质概况及运输条件 |
2.2 施工方案 |
2.2.1 施工方案提出及比选 |
2.2.2 总体施工步骤 |
2.2.3 横移滑道梁安装 |
2.2.4 钢桁梁拼装 |
2.2.5 钢桁梁横移就位 |
2.2.6 落梁 |
2.3 钢桁梁横移过程风险分析与控制措施 |
2.3.1 风险源辨识 |
2.3.2 钢桁梁风险及控制措施 |
2.3.3 既有线风险及控制措施 |
2.3.4 设施风险及控制措施 |
2.3.5 其他风险及控制措施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钢桁梁拼装横移体系分析 |
3.1 滑道梁计算 |
3.1.2 滑道梁结构 |
3.1.3 横移过程滑道梁强度计算 |
3.1.4 横移过程滑道梁变形计算 |
3.1.5 滑道梁前导梁有限元计算 |
3.1.6 滑道梁安装轨道梁有限元计算 |
3.1.7 接头计算 |
3.2 龙门吊轨道梁计算 |
3.2.1 龙门吊轨道梁构造与有限元模型 |
3.2.2 龙门吊轨道梁强度、刚度计算 |
3.2.3 龙门吊轨道梁稳定性计算 |
3.2.4 龙门吊轨道梁焊缝计算 |
3.2.5 反力计算 |
3.3 拼装纵梁计算 |
3.3.1 拼装纵梁构造与总体布置 |
3.3.2 拼装纵梁计算结果 |
3.4 分配梁有限元计算 |
3.4.1 分配梁有限元模型 |
3.4.2 分配梁有限元计算结果 |
3.5 横移过程滑块有限元计算 |
3.5.1 滑块构造与有限元模型 |
3.5.2 荷载施加 |
3.5.3 计算结果 |
3.6 滑道梁钢管临时墩计算 |
3.6.1 滑道梁临时墩构造及有限元模型 |
3.6.2 滑道梁临时墩计算结果 |
3.6.3 考虑实际缺陷滑道梁临时墩有限元计算 |
3.6.4 滑道梁临时墩加固优化分析 |
3.7 跨高速钢管临时墩计算 |
3.7.1 跨高速钢管临时墩构造及有限元模型 |
3.7.2 跨高速钢管临时墩计算结果 |
3.8 八三墩计算 |
3.8.1 八三墩构造 |
3.8.2 八三墩计算结果 |
3.9 基础计算 |
3.9.1 滑道梁钢管临时墩桩基础计算 |
3.9.2 跨高速钢管临时墩基础计算 |
3.9.3 八三墩扩大基础验算 |
3.10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钢桁梁拼装横移施工控制 |
4.1 钢桁梁制作及拼装过程控制 |
4.1.1 钢桁梁制作过程控制 |
4.1.2 钢桁梁拼装施工过程控制 |
4.1.3 横移钢管支墩施工监测 |
4.2 钢桁梁横移施工过程控制 |
4.2.1 钢桁梁横移过程中质量、安全保证措施 |
4.2.2 钢桁梁横移过程中纵向调整 |
4.2.3 钢桁梁横移进度计划 |
4.2.4 钢桁梁横移过程监测 |
4.3 墩顶钢梁纵横移及支座安装 |
4.3.1 墩顶钢梁纵横移 |
4.3.2 支座安装 |
4.3.3 桥面系及附属工程施工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成都地铁砂卵石基坑变形监控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项目的背景及意义 |
1.2 信息化施工在基坑工程中的应用 |
1.3 基坑的变形形式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2 成都地铁砂卵石基坑变形控制研究 |
2.1 工程简介 |
2.2 基坑变形的控制指标 |
2.3 数理统计理论 |
2.4 基坑变形控制值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3 基坑开挖过程的数值模拟 |
3.1 MIDAS/GTS有限元软件介绍 |
3.2 工程算例 |
3.3 建立模型 |
3.4 砂卵石基坑数值分析中土的本构模型的探讨 |
3.5 计算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成都地铁高升桥地铁车站深基坑工程监测结果分析 |
4.1 工程地质及水文概况 |
4.2 施工监测方案 |
4.3 实测结果分析 |
4.4 监控指标的应用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及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清单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详细摘要 |
中文详细摘要 |
英文详细摘要 |
(6)成都市二环路既有桥梁顶升改造设计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顶升改造工程特点 |
3 顶升桥梁改造设计 |
3.1 桥梁调坡设计 |
3.2 桥台加固改造设计 |
3.3 承台改造设计 |
3.4 桥墩改造设计 |
3.5 支座改造设计 |
3.6 铺装改造设计 |
3.7 防撞墙改造设计 |
4 顶升施工设计及关键技术 |
4.1 液压顶升系统设计 |
4.2 顶升方案设计 |
4.3 顶升支撑及限位系统设计 |
4.4 顶升过程控制方法 |
5 结语 |
(7)乌江特大桥桥型方案比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引出 |
1.2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发展概况 |
1.3 斜拉桥发展概况 |
1.4 本文主要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二章 桥梁设计基本资料 |
2.1 桥址区自然地理概况 |
2.1.1 地形、地貌 |
2.1.2 工程地质 |
2.1.3 地震烈度 |
2.1.4 气象 |
2.1.5 水文 |
2.1.6 航运 |
2.2 桥梁设计主要技术指标 |
2.3 主要材料 |
2.3.1 混凝土 |
2.3.2 普通钢筋 |
2.3.3 预应力钢筋 |
2.3.4 钢材 |
2.3.5 斜拉索 |
2.3.6 桥面铺装 |
2.4 小结 |
第三章 拟定桥型方案 |
3.1 总体设计及构思原则 |
3.1.1 桥位选择 |
3.1.2 总体方案构思原则 |
3.1.3 桥型选择及跨径布置 |
3.2 桥梁总体布置方案 |
3.2.1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 |
3.2.2 双塔预应力混凝土梁斜拉桥 |
3.2.3 双塔钢桁梁斜拉桥 |
3.3 桥梁结构设计 |
3.3.1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 |
3.3.2 双塔预应力混凝土梁斜拉桥 |
3.3.3 双塔钢桁梁斜拉桥 |
3.4 小结 |
第四章 桥梁结构静动力分析 |
4.1 结构静力分析 |
4.1.1 主要计算荷载 |
4.1.2 计算方法及计算成果 |
4.2 结构动力分析 |
4.2.1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 |
4.2.2 双塔预应力混凝土梁斜拉桥 |
4.2.3 双塔钢桁梁斜拉桥 |
4.3 小结 |
第五章 桥型方案比较 |
5.1 大跨径桥梁桥型方案比选 |
5.2 桥型技术经济综合比较 |
5.3 依托工程桥型方案比较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完成的项目 |
致谢 |
(8)复杂艰险黄土地区双幅刚构桥快速施工组织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T型刚构桥发展概述 |
1.1.1 刚构桥的分类 |
1.1.2 T型刚构桥的发展 |
1.1.3 国外T型刚构桥的发展及应用现状 |
1.1.4 国内T型刚构桥的应用现状 |
1.2 刚构桥的发展趋势 |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工程概况 |
2.1 位置及桥址自然状况 |
2.2 桥跨布置 |
2.3 桥梁的结构、构造特点 |
2.4 本桥施工技术的特点及难点 |
2.5 工期安排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T型刚构快速施工方案 |
3.1 T型梁施工工艺 |
3.2 0#段施工工艺 |
3.3 悬灌梁段施工工艺流程图 |
3.4 合拢段施工工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大吨位非对称挂篮设计 |
4.1 挂篮设计的参数及要求 |
4.1.1 挂篮设计主要参数 |
4.1.2 挂篮设计的基本要求 |
4.2 关键技术 |
4.3 挂篮主要整体构造布局 |
4.4 挂篮单件构造及局部处理设计 |
4.4.1 主桁片构件 |
4.4.2 前横梁 |
4.4.3 外滑梁 |
4.4.4 前托梁 |
4.4.5 后托梁 |
4.4.6 主桁横联 |
4.4.7 前支点支撑构造 |
4.4.8 后锚设置 |
4.4.9 挂篮快速走行系统设置 |
4.5 非对称挂篮设计计算 |
4.5.1 设计计算荷载 |
4.5.2 初步计算 |
4.5.3 优化挂篮结构设计计算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长、高、大”墩顶0号块的施工 |
5.1 号段梁体结构构造 |
5.2 0号块施工方案 |
5.3 0号块梁段施工重点 |
5.4 可调托架体系的设计 |
5.4.1 可调托架的总体构造 |
5.4.2 可调托架设计计算 |
5.4.3 可调托架的施工技术 |
5.4.4 自承式模板系统设计与施工技术 |
5.5 预应力孔道定位及钢筋施工 |
5.6 0号段混凝土浇筑技术 |
5.6.1 混凝土性能和浇筑方法 |
5.6.2 混凝土浇筑顺序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双幅T构悬臂段施工 |
6.1 挂篮施工 |
6.1.1 大吨位挂篮高空单构件拼装施工 |
6.1.2 挂篮试验检测 |
6.1.3 大吨位自重挂篮快速施工 |
6.2 T构梁悬臂段的挂篮快速施工 |
6.2.1 挂篮悬臂浇筑施工工艺流程 |
6.2.2 双幅单T刚构梁快速施工 |
6.2.3 左右幅悬臂挂篮施工组织优化 |
6.2.4 双幅桥进度调节 |
6.2.5 双幅桥之间施工工序衔接 |
6.2.6 其他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
6.3 合拢段的施工 |
6.3.1 合拢段结构概况及合拢总体方案 |
6.3.2 合拢段实现精确合拢的措施 |
6.3.3 合拢段临时锁定系统设计 |
6.3.4 合拢段施工过程控制 |
6.3.5 合拢后预应力张拉及二期恒载加载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线形控制 |
7.1 线形控制相关参数的测定 |
7.2 施工预拱度计算 |
7.3 悬臂箱梁的施工挠度控制 |
7.4 高程监测 |
7.5 悬臂施工中的中线控制 |
7.6 箱梁应力监测 |
7.7 控制标准 |
7.8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技术简历 |
(9)铁路大跨度连续刚构桥计算分析及收缩徐变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连续刚构桥的应用 |
1.2 连续刚构桥在国内外的发展 |
1.3 连续刚构桥的优点及发展趋势 |
1.3.1 连续刚构桥的优点 |
1.3.2 连续刚构桥的发展趋势 |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第2章 连续刚构桥结构特点及计算理论 |
2.1 连续刚构桥的结构和构造特点 |
2.1.1 桥型总体结构特点 |
2.1.2 桥梁施工结构特点 |
2.1.3 桥梁力学结构特点 |
2.1.4 与连续梁结构特点比较 |
2.1.5 连续刚构桥结构各部分的类型及特点 |
2.2 连续刚构桥梁结构分析有限元原理和计算方法 |
2.2.1 有限元方法理论 |
2.2.2 施工阶段结构分析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连续刚构桥计算分析 |
3.1 本文依托工程的概况 |
3.2 施工阶段划分 |
3.3 主桥施工步骤 |
3.4 全桥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4.1 结构材料信息 |
3.4.2 预加荷载 |
3.4.3 截面特性 |
3.4.4 全桥有限元计算模型 |
3.5 施工阶段关键部位的计算分析 |
3.5.1 施工阶段关键部位应力 |
3.5.2 施工阶段关键部位弯矩 |
3.5.3 施工阶段关键部位位移 |
3.6 运营阶段关键部位的计算分析 |
3.6.1 梁的截面应力计算 |
3.6.2 梁的截面强度计算 |
3.6.3 梁部结构抗裂性计算 |
3.6.4 墩梁结构计算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混凝土收缩徐变对连续刚构桥的影响 |
4.1 混凝土收缩徐变理论及因素 |
4.1.1 收缩理论 |
4.1.2 徐变理论 |
4.1.3 收缩徐变的影响因素 |
4.2 收缩徐变的计算理论 |
4.2.1 收缩计算理论 |
4.2.2 徐变计算原理 |
4.3 混凝土收缩徐变对连续刚构桥的影响 |
4.3.1 运营期收缩徐变对结构变形的影响 |
4.3.2 运营期收缩徐变对结构内力的影响 |
4.3.3 运营期收缩徐变对结构上下缘应力的影响 |
4.3.4 运营期收缩徐变对墩顶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施工仿真计算和影响参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对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梁的概述 |
1.1.1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的发展概况 |
1.1.2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的结构特点 |
1.1.3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常用的施工方法 |
1.2 连续刚构桥施工仿真分析概述 |
1.2.1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施工仿真分析的作用和意义 |
1.2.2 国内外桥梁施工仿真分析的实现方式 |
1.2.3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施工控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 本文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高墩大跨度连续刚构桥施工控制及仿真理论分析 |
2.1 概述 |
2.2 高墩大跨度桥梁施工控制的内容和方法 |
2.2.1 高墩大跨度桥梁施工控制的主要内容 |
2.2.2 高墩大跨度桥梁施工控制方法 |
2.3 高墩大跨度桥梁结构分析计算方法 |
2.3.1 计算方法的介绍 |
2.3.2 各计算方法的优缺点 |
2.3.3 计算方法的选择 |
2.4 高墩大跨度桥梁施工控制的影响因素 |
2.4.1 主要影响因素的介绍 |
2.4.2 设计参数的识别和修正 |
2.4.3 预应力损失的影响 |
2.4.4 混凝土收缩徐变的影响 |
2.4.5 温度荷载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3 牛角坪双线特大桥工程实例概况 |
3.1 水文、气象和工程地质 |
3.2 结构设计 |
3.3 主要材料 |
3.4 主桥箱梁的施工方案 |
3.4.1 主桥箱梁的悬臂施工 |
3.4.2 主桥箱梁合拢段的施工要求 |
3.5 本章小结 |
4 牛角坪双线特大桥施工仿真计算分析 |
4.1 基于 Midas/Civil 的施工仿真分析方法的实现 |
4.1.1 Midas/Civil 的单元类型介绍 |
4.1.2 预应力钢筋的模拟 |
4.1.3 混凝土收缩徐变和钢束预应力损失的考虑 |
4.1.4 边界条件的模拟 |
4.1.5 施工阶段的定义 |
4.2 计算模型的建立 |
4.2.1 合龙段施工方案比选 |
4.2.2 基于正装计算法的仿真分析计算 |
4.3 考虑桥墩工期差的内力计算 |
4.4 本章小结 |
5 牛角坪双线特大桥影响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
5.1 设计参数敏感性分析 |
5.1.1 混凝土容重γ的敏感性分析 |
5.1.2 混凝土弹性模量 E 的敏感性分析 |
5.1.3 预应力损失敏感性分析 |
5.1.4 各设计参数敏感性对比分析 |
5.2 混凝土收缩徐变影响计算分析 |
5.2.1 考虑收缩徐变与不考虑收缩徐变的影响 |
5.2.2 环境相对湿度的影响 |
5.3 环境温度影响计算分析 |
5.3.1 温度变化的危害 |
5.3.2 温度影响敏感分析 |
5.3.3 施工中可采取的措施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四、上清水河大桥钻孔桩施工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独塔自锚式悬索桥力学行为的分析研究[D]. 黄钰程.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2]长联多跨不对称刚构-连续梁组合结构设计[J]. 宋晓东,邱晓为,谢华,郭建勋. 铁道标准设计, 2020(08)
- [3]下穿桥梁对既有长江大桥稳定性的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D]. 任芮林. 重庆交通大学, 2018(06)
- [4]跨公铁两线大跨钢桁梁高位拼装横移技术研究[D]. 崔文科. 长安大学, 2017(07)
- [5]成都地铁砂卵石基坑变形监控指标研究[D]. 曹海静.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5(05)
- [6]成都市二环路既有桥梁顶升改造设计总结[A]. 马骉,龚慈中,黄虹,许树壮,苏俭. 成都市“两快两射”快速路系统工程论文专辑, 2014
- [7]乌江特大桥桥型方案比选研究[D]. 郭楠楠. 长安大学, 2013(05)
- [8]复杂艰险黄土地区双幅刚构桥快速施工组织方案研究[D]. 郜建忠. 西南交通大学, 2013(11)
- [9]铁路大跨度连续刚构桥计算分析及收缩徐变影响研究[D]. 张锐. 西南交通大学, 2012(10)
- [10]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施工仿真计算和影响参数分析[D]. 孙艳艳. 重庆大学, 2012(03)
标签:刚构桥论文; 桥梁论文;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论文; 基坑围护论文; 桩基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