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卡洛在镜子里漫游世界

小卡洛在镜子里漫游世界

一、小卡洛漫游镜中世界(论文文献综述)

尤达[1](2021)在《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国创剧人,英文为the creator of American TV soaps,sitcoms and series,原指提供故事创意或者完成试播集剧本向各大电视网推销的人,在实际生产中演变为美剧的创作主体,即具有创作剧本能力的执行制片人。从历史观之,电视时代的创剧人在美剧生产过程中流露出普遍性特点,由此形成的群体特征深刻影响着创剧人自身的演变:从身份的确立到群体的形成,再到阶层的固化。网络时代的创剧人致力于群体特征的变革,以此打破阶层的桎梏。立足创剧人文本的内容与形式观之,所谓“变革”与以往并非只是理念上的区分,在实践场域的分野十分明晰。创剧人既对美剧成规化生产模式进行大胆革新,又依据“自我”的觉感与体认进行个性化创造。更为重要的是,创剧人调和了成规与个性间的对立关系,在文本的内容选择上追求“他者互文”与“自我表现”的紧密结合,表现形式上注重制作范式与创作风格的高度统一,由此在作品中反映出多元且精彩的主题,满足受众不断增长和变化的娱乐需求。这便使得创剧人不再只是播出机构定义下一味媚俗的符号客体,而是被赋予对超越性的追求。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的维度探讨美国创剧人群体的演变;从文本的内容选择与表现形式上深入考察网络时代创剧人的变革举措,指出其群体特征的两个维度;进而分析这两个维度的相互关系与共同作用;最后基于媒介场域的变化探讨群体特征发生变革的外在成因,从创剧人心理探讨变革的内在动因。如此,形成了对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从表象到本质的考察。揆诸现实,这一研究的目的在于面对美剧在全球范围内卓越的传播力,从创作主体维度探寻美剧的成功之道,以求能在去芜存菁中有效“吸收外来”,为国产电视剧的发展带来启示意义。

张鹏[2](2021)在《20世纪西方视觉现代性理论的谱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后半叶视觉研究作为西方现代性启蒙的一部分,是否提供一种价值判断的标准,还未得到充分阐释。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各种视觉文化读本及其研究方法论的出现,视觉文化的理论建设工作已然成为研究的焦点。在此思潮下,视觉文化不仅仅被看作一种跨学科性的研究方法论,更是重新获得了其特有的独立和自治身份。但现有的这些视觉文化的理论研究并没有构筑成一个普遍有效的理论体系,它们彼此孤立于自身的视觉研究领域,只通过强行打开的一个文化研究的范围,或是与某些跨学科性的知识专业的综合体建立少量的联系。本文意在通过西方视觉现代性理论的谱系研究,为视觉文化的理论建设提供系统性的认知视角,有助于为全球化语境下的艺术文化现象作出一种价值判断论的导向。本文的第一部分通过解读杰伊的视觉政体研究方法,可以发现西方哲学话语中隐藏着一条关于视觉性隐喻的正反叙事,作者成功地将视觉文化研究重新纳入到西方现代性哲学话语的传统之中。第二部分分析了米歇尔的图像转向并对该理论展开批判,即指出其为一种虚假生命的形象科学。第三部分分析了克拉里的视觉技术考古学,指出克拉里过分强调资本主义对观察者身体注意力问题的操控,忽视了视觉现代性中本雅明关于辩证意象的启蒙路线。第四部分分析了德波的景观社会,指出了他作为一种景观的否定性力量,为视觉文化理论提供了阐释的路径;而德波在景观社会语境下提出的总体都市主义计划,也将研究目光转向了作为视觉民族志的艺术人类学理论。本文对四种视觉文化理论固有的现代性方案进行并置且提出批判,同时着重引出德波的“景观社会”概念,即这位逐渐被视觉文化研究者所淡忘的马克思主义异化论的学者,使其重新返回到西方视觉现代性可行性方案的谱系之中,将视觉现代性谱系的目光转向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上来。

赵荔红[3](2021)在《伯格曼的怕与爱》文中指出喔,黑夜,你何时消失呢?我何时能在黑夜中找到光明呢?爱还活着吗?有真正的爱吗?——莫扎特《魔笛》面孔这是圣诞节早上,北欧阴沉苍穹下,道路寂静无人,积雪又厚又硬;雪还在下,昨夜的车辙脚印,了无痕迹。主人尚未起床,只有仆人在厨房、客厅忙碌。

王琪[4](2020)在《基于VR的服装搭配展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VR市场总体发展向好,理论逐渐完善,开发应用领域广泛,基于VR技术的项目工程越来越多,服装领域的研究与实践也越来越丰富。通过对现在的市场与现有研究成果的分析,决定基于VR技术实现服装搭配展示系统,在提供服装搭配推荐方案的同时,构造三维空间展示服装,使用户能够根据自己的选择观看到服装搭配的效果,为服装领域有该需求的用户提供一种新的方式。本文研究开发的是通过对专家知识以及历史经验集合的服装搭配知识总结,选择人体肤色与着装场合作为服装色彩与款式的影响因素,来设计本系统的服装搭配法则,并将服装搭配法则转换为计算机图像数据,提供服装搭配推荐方案;使用Maya建模技术实现三维模特与服装的制作,利用Photoshop图形处理软件制作仿真的人体肤色与服装色彩材质;建立模型材质数据库;结合VR技术,设计第一人称视角的漫游方式,实现人机交互,提高用户沉浸感;利用Unity软件实现服装搭配展示系统的用户操作界面开发与场景优化。本系统设计实现的功能:模特肤色更换,推荐服装上下衣的颜色,根据着装场合推荐服装款式,服装立体展示,场景漫游交互。

徐梦婷[5](2020)在《《爱丽丝漫游奇境》及其续篇中的降格精神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刘易斯·卡罗尔在《爱丽丝漫游奇境》及其续篇中一反传统儿童文学的说教模式,构建了一个与现实世界大相径庭却又处处相似的儿童幻想世界。这种大胆的颠覆反映出的是一种降格的精神,其并在故事的世界感受、角色形象、语言三个方面都有所体现。这一种降格精神的实质是贬低严肃,消解成人世界的权威与阶级,展现纯粹的儿童的快乐精神。

张群星[6](2020)在《首译经典的形成——以赵元任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为例》文中提出一部外国文学作品的首译能成为永恒经典,既源自源文本的文学价值、译本的内在品质、译者的权威身份,也有当世和后世语境的力推作用。赵元任先生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是内部经典化和外部经典化的高度统一。内部经典源自译者对源文本的热爱、译者的多重权威译者身份、创造性忠实的翻译策略。外部经典源自译本是顺势而做的时代产物,对译者所处的时代以及后世社会均产生深远影响。

张政君[7](2020)在《镜像阶段理论与中国90年代女性镜像书写 ——以林白陈染小说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女性文学诞生于20世纪。在经过“五四”时期、新时期女性文学创作的实践,女性写作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了第三次发展的高峰期,进入了一个自觉与自省的状态,具体表现为个人意识与性别意识的觉醒以及“私人写作”。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女性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镜像书写,尤以林白《一个人的战争》与陈染《私人生活》最为突出。需要指出,本文所指的镜像书写中的镜像是指承载主人公心理投射与期待的,作为意象出现在小说中的镜像,有主人公对镜自照的场景。本篇论文聚焦于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小说,通过梳理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在中国的译介研究及其在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批评的运用,尝试以镜像阶段理论剖析林白《一个人的战争》与陈染《私人生活》,并将中西方小说中的镜像书写进行对比,阐明镜像书写在不同国别文学中表现出来的共性与个性。通过分析中国90年代女性镜像书写与拉康镜像阶段理论的谋和与分歧,在比较中揭示中国90年代女性镜像书写的突破及产生突破的原因。进一步探寻90年代中国女性镜像书写的得与失,以及镜像书写带给中国女性写作的新契机。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四个方面(除绪论)。第一,概述镜像阶段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其在当代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的应用。并在此基础上,梳理90年代女性镜像书写与林白陈染镜像书写的概况。第二,运用拉康镜像阶段理论研究分析中国20世纪90年代女性镜像书写的代表作品(《一个人的战争》、《私人生活》)的镜像女主人公。在比较分析中西方小说中的“镜像书写”后,阐释中国90年代女性镜像书写与拉康镜像阶段理论的谋和与分歧。第三,分析《一个人的战争》与《私人生活》中镜像空间的表现与公共空间的关系以及镜像空间的发展。第四,阐明20世纪90年代中国女性镜像书写出现的原因及其得与失。

董佳丽[8](2020)在《新世纪以来中国科幻小说中的城市想象》文中提出中国科幻中的城市题材小说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逐步走向成熟。总体而言,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科幻作家在想象城市时,受到“科幻现实主义”的影响较大,一般倾向于从现实出发去勾勒丰富多样的“科幻之城”叙述图景。本文认为,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科幻小说处理“城市想象”时,大致是从四个角度展开的。一是“镜像式”的城市空间形态:科幻作家在小说中建构了两种不同却相关的空间形态,即实体的物理空间和虚拟的赛博空间,这二者在书写中延续着“科幻现实主义”的传统,仿佛是现实的“镜像”,通过变形与夸张的折射来反映现实世界的种种;二是“新时间观”影响下的城市史架构:“时间”在科幻小说中拥有着独特的书写维度,提示着城市想象存在的两种叙述可能性,即未来态的城市和历史态的城市。这两种时间序列影响下的城市想象有着强大的张力,带来了新的间离效果和诗意美学体验;三是“问题式”的城市生态:当下城市的“人造”特征愈发明显,这使得科幻作家开始注意城市与生态之间不可忽视的矛盾。作家们的科技观深刻影响了他们对城市生态的理解,使得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试图通过在文本中做“未来试验”的方式去揭示现存问题。但是这种力图展示不足的“问题小说”模式除了意义之外,还带来了一定的桎梏;四是“异变式”的新市民形象建构:其主要聚焦在工业与科技作用下城市人“异变”上,力图反思批判技术、资本、城市三者相互缠绕的关系,表达出科幻作者对人文精神的呼唤,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正是通过这几个层面对新世纪以来中国科幻中城市题材小说做一个较为全面和多角度的探寻,力图挖掘科幻中城市想象的几个重要又有特点的侧面,来补充科幻小说研究疆域及促进中国科幻向前发展。

范小青[9](2020)在《石黑一雄的“世界文学”写作》文中提出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1954—),日裔英国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2017)、布克奖(1989)获得者。20世纪80年代以来,共创作长篇小说7部,短篇小说集1部,短篇小说若干。其中,《长日将尽》《莫失莫忘》等作品为他赢得了世界声誉。在近四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凭借在文学市场与文学评价体系中的成功,石黑一雄实践了“国际化写作”的理念,创作出具有国际化、世界化特征的作品,最终进入“世界文学”的殿堂。目前,其作品已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在全球拥有广泛读者。本文将石黑一雄“国际化写作”(international writing)的文学理念及创作实践置于“世界文学”(world literature)的理论语境中进行研究,考察其文学特质,指出其创作经历了从“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世界化”(universalization)的发展,从“移民文学”走向了“世界文学”。石黑一雄作品的思想内核是理想主义与世界主义,在主题、风格与接受上均具有跨国主义、世界主义特征,成为当代世界文学的经典。以此为基础,本文将其文学实践概括为“世界文学”写作,并以“‘人类主题’的发掘与表现”“‘世界主义风格’的确立与呈现”为切入点展开论述,指出其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实现了本土性与世界性、严肃性与通俗性的平衡,其基础是面向世界读者的创作方针与英语的普及性。最后,从当代世界文学转型的宏观视角考察石黑一雄的创作,分析其与后殖民文学与世界主义文学的联系,明确其在这一转型浪潮中的地位。全文分为四章,从文学理念与创作实践两个角度出发,通过文本细读,对石黑一雄“世界文学”写作的主题与风格上的核心特色进行细致分疏。第一章勾勒出石黑一雄创作演进的路径,指出其文学从“国际化写作”出发,经过国际化与世界化,最终成为“世界文学”。本章以“国际化写作”“世界主义文学”与“世界文学”理论为基础,解析石黑一雄的创作理念与文学实践,着重阐述“国际化”与“世界化”在此过程中的具体表现。第一节围绕石黑一雄的跨国书写与“国际化写作”理念展开,指出身为移民作家,其人其作天然具有国际化特征。第二节从其面向世界读者的创作方针出发,分析“国际化写作”的思想内核,即世界主义,并从流散性与世界性的融合,阐释其作品与“世界主义文学”的关联。第三节以“存在寓言”“全球感”与“平衡(本土性与世界性、严肃性与通俗性)”为关键词,论证石黑一雄的文学是当代世界文学的典型。第二章讨论“‘人类主题’的发掘与表现”,指出石黑一雄的文学主题经历了从本土性到世界性的发展,其核心是发掘与表现具有人类共性的“存在”主题。第一节以从国际化到世界化为线索,勾勒其文学创作主题的发展轮廓,论述其从发掘“日本性”到探索“人类共性”的演变。第二节以存在主义哲学为线索,通过文本细读,对“人类主题”展开详细论述。首先,从“浮世”的世界、人生与艺术三个层面,指出其文学中悲剧性的根源在于“浮世”的不确定性,而“浮世”的底层代码为现代性。其次,围绕“‘存在’的可能性”及“镜像人物”两个层面,剖析主人公的“存在”,聚焦“另一个‘我’”的主题,指出其文学在内容和形式上,均产生与叙述者对自我的想象,且这与作者的文化身份与个人经历有关。第三章分析“‘世界主义风格’的确立与呈现”,指出石黑一雄的“世界主义风格”的确立源于其面向世界读者的创作方针。石黑一雄的“世界主义风格”主要有三大特征:抽象化、抒情化与大众化,分别对应着“多维象征系统”“移情策略”与“文体实验”三个方面。第一节从作品中的符号与隐喻入手,分析“多层并置”的意义堆叠手法,提出“多维象征系统”的概念。第二节围绕移情策略展开,着重分析不可靠叙事、复现与留白三种叙事手法,阐明其文本产生移情效应的机制。第三节讨论对通俗文类的戏仿以及作品的互文性,将其概括为“文体实验”。戏仿通俗文类有助于实现大众化的目标,而互文性则构建起一体化的“石黑一雄宇宙”。最后一章从宏观视角审视石黑一雄的文学,分析其与后殖民文学、世界主义文学之间的联系,指出其通过“国际化写作”的文学理念与创作实践参与到当代世界文学转型的浪潮之中。第一节阐述世界文学的现状与挑战,并揭示转型的两大趋势:强调本土性的后殖民文学与强调世界性的世界主义文学。第二节分析石黑一雄的文学与后殖民文学、世界主义文学的联系,明确其在当代世界文学转型中所处的位置。

彭玲[10](2020)在《本·奥克瑞《饥饿的路》的魔幻现实主义解读》文中研究表明尼日利亚作家本·奥克瑞(1959—)是新时期最受瞩目的非洲后殖民地作家之一,1991年凭借长篇小说《饥饿的路》(The Famished Road)获布克奖。《饥饿的路》以一个虚构的非洲现代城市贫民窟为背景,以第一人称“我”(即小说主人公阿扎罗)展示叙述,将个人的生命体验与民族的历史文明、家国的命运浮沉紧紧相连,在非洲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本文主要从“作品的魔幻叙事”和“魔幻现实主义在非洲的变形”两方面切入,在系统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图全面地总结作品的魔幻现实主义特征和深刻地把握作者的创作观念和创作手法。在此过程中,既坚持以文本分析为准绳,把批评研究的注意力集中到具体的作品内部,又立足于魔幻现实主义在非洲语境下的具体表现形式,力争微观分析与宏观把控的辩证统一。本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经由作家及作品简介提出了本·奥克瑞文学创作观的形成,并总结、梳理了国内外学界对《饥饿的路》的研究成果,在肯定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然后对本论文所运用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大致介绍,并指出了本论文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一章通过对小说魔幻意象的阐释把握《饥饿的路》的魔幻色彩,选取小说中的核心性魔幻意象、辅助性魔幻意象和烘托性魔幻意象等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对“阿彼库”“路”“护符”“烟”“月”“动物”等魔幻意象的分析,探讨小说在象征符号的运用上对魔幻现实主义的传承及其非洲本土特色的凸显。第二章对小说叙事策略的魔幻性进行梳理,深入挖掘小说在叙事时间、叙事空间、叙事方式的处理方式上所体现的魔幻特征。作者关注到奥克瑞在叙事时,在叙事时间上存在着“非线性叙事”和“时间循环”的特征,在叙事空间上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意志,例如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化空间“幽灵界”、社会空间“酒馆”和自然空间“森林”,而叙事方式则呈现出“神话叙事”“梦幻叙事”“镜像叙事”的特点。基于这些特征,本论文对叙事策略进行横向分析,试图发现创作者倾注其中的纵向的内在逻辑。第三章提出了小说魔幻性外壳下裹藏的现实内核,即意象阐释和叙事策略中淋漓尽致的魔幻性实质上服务于作品传达的政治、自我探寻及死亡和苦难等主题。深受西方文明和现代文学影响,奥克瑞在作品中表现出深厚的后殖民文学特性,又因深受民族文明传统影响和对非洲社会现实的关注,致使其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深深扎根于非洲文明内部。结语部分指出了本·奥克瑞在小说《饥饿的路》中展现的魔幻现实主义创作观是对传统文学观念的承袭和颠覆,深刻改变了世界尤其是非洲的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扩宽了非洲现代文学创作的视野,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饥饿的路》和魔幻现实主义对中国文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二、小卡洛漫游镜中世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卡洛漫游镜中世界(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对象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身份与阶层:美国创剧人群体的演变
    第一节 电视时代创剧人的身份界定(1928-1963)
        一、创剧人身份的探索:从发明家到电视人
        二、创剧人身份的确立:首席编剧与执行制片人
    第二节 电视时代创剧人的阶层分析(1964-1998)
        一、创剧人群体的形成:三大剧种创剧人群体
        二、创剧人阶层的出现:三大阶层创剧人分布
    第三节 网络时代创剧人的阶层突破(1999-2019)
        一、模型构建:多源异构数据下的第一阶层创剧人画像
        二、画像分析:从第一阶层创剧人到创剧人“职业群体”
第二章 他者与自我:网络时代创剧人文本的内容选择
    第一节 他者互文:临摹现实文本下的客观写实
        一、效仿现实生活:从真人真事中取材
        二、互文经典作品:从文学与影视中取材
    第二节 自我表现:“三重自我建构”下的主观抒情
        一、对“个体自我”的探寻
        二、对“关系自我”的定位
        三、对“集体自我”的认知
    第三节 紧密结合:创剧人文本内容层面的群体特征
        一、他者故事中自我的汇入
        二、自我镜像中他者的虚构
第三章 制作与创作:网络时代创剧人文本的表现形式
    第一节 制作范式:视听电影化与叙事文学性
        一、电影化影像策略:质感营造与“景观”制造
        二、文学性叙事策略:叙事结构与叙事线索
    第二节 创作风格:视听个性化与叙事风格化
        一、个性化的长镜头与蒙太奇
        二、风格化的“话语”建构
    第三节 高度统一:创剧人文本形式层面的群体特征
        一、制作范式中个性的凸显
        二、创作风格中成规的体现
第四章 互构与升华:群体特征两个维度的相互关系与共同作用
    第一节 相互关系:成规与个性的互构
        一、同源性:相近起源与发展
        二、同构性:相互建塑和形构
        三、共生性:互相依存与协作
    第二节 共同作用:多元且精彩的主题
        一、世界观的引导:个人信仰与哲学思辨
        二、人生观的认同:女性主义、反同性歧视和反种族歧视
        三、价值观的迎合:反英雄、非英雄与集体无意识
第五章 环境与心理:网络时代创剧人群体特征的成因
    第一节 外在环境之变:媒介场域架构下的特征成因
        一、网络时代媒介场域的架构变化
        二、媒介与受众博弈下的底层逻辑
    第二节 内在心理动因:“人类动机理论”下的特征成因
        一、自我求生:生活困难者的生理需要
        二、自我救赎:面临威胁者的安全需要
        三、自我倾诉:身份认同困惑者的归属需要与情感缺失者的情感需要
        四、自我证明:事业受挫者的尊重需要
        五、自我实现:美国创剧人的终极追求
结语
    第一节 从传播到效仿:美剧强大的影响力
    第二节 在分辨中学习:现状、启示与反思
附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2)20世纪西方视觉现代性理论的谱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何谓西方视觉现代性
        一、对“视觉现代性”概念的阐释
        二、对“视觉现代性”概念的定位
    第二节 西方视觉现代性的理论梳理
        一、作为现代性哲学谱系中的视觉现代性
        二、作为现代性社会学谱系中的视觉现代性
        三、作为现代性审美谱系中的视觉现代性
    第三节 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视觉现代性与视觉政体
    第一节 视觉中心主义的视觉政体
        一、笛卡尔的视觉中心主义
        二、视觉中心主义的现代化进程
    第二节 20世纪反视觉主义的视觉政体
        一、反视觉中心主义的解构理论
        二、新视觉本体论的理论重建
        三、反视觉中心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
    第三节 符号性形象与精神性形象的视觉政体
        一、视觉技术中的符号性形象与精神性形象
        二、后结构主义符号学、人造视角与技术拜物教
第二章 视觉现代性与图像转向
    第一节 米歇尔与视觉文化
        一、视觉性与艺术性
        二、视觉文化的霸权主义
        三、视觉媒介的批判
    第二节 米歇尔的图像转向
        一、作为图像学1.0的转义修辞
        二、作为图像学2.0的图像何求
        三、作为图像学3.0的甜蜜形象科学
    第三节 虚假生命的形象科学
        一、形象的价值
        二、形象的政治
        三、虚假的面孔
第三章 视觉现代性与视觉技术装置
    第一节 克拉里的视觉技术装置
        一、观察者技术的外在性研究
        二、观察者知觉的内在性研究
        三、反视觉: 走向晚期资本主义的观察者技术
    第二节 散心的谱系——对克拉里视觉考古学的批判
        一、散心概念与消遣娱乐
        二、散心感受与早期电影技术
        三、散心概念的价值差异
第四章 视觉现代性与景观社会
    第一节 景观社会中的视觉文化
        一、景观社会与图像转向
        二、景观社会与视觉化
        三、景观社会与视觉性
    第二节 总体都市主义与视觉民族志
        一、德波与总体都市主义计划
        二、作为视觉民族志的视觉文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3)伯格曼的怕与爱(论文提纲范文)

面孔
絮语与呐喊
缺席的上帝
爱的可能

(4)基于VR的服装搭配展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VR技术发展现状
        1.3.2 服装搭配发展现状
    1.4 论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1.4.1 论文研究内容
        1.4.2 论文研究意义
    1.5 论文结构概述
第2章 开发工具和相关技术
    2.1 引言
    2.2 Unity软件
    2.3 VR技术介绍
    2.4 Maya三维建模软件
    2.5 Photoshop图形处理软件
    2.6 SQLite数据库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服装搭配展示系统分析与设计
    3.1 引言
    3.2 系统需求分析
    3.3 系统结构设计
    3.4 模块交互设计
    3.5 数据库设计
        3.5.1 数据库概念设计
        3.5.2 数据库物理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服装搭配方案设计
    4.1 引言
    4.2 服装搭配因素分析
        4.2.1 人体肤色因素分析
        4.2.2 着装场合因素分析
        4.2.3 色彩搭配规则
    4.3 服装搭配设计
        4.3.1 服装色彩搭配设计
        4.3.2 服装款式搭配设计
        4.3.3 服装整体搭配方案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三维模型设计
    5.1 引言
    5.2 三维人体建模相关方法
    5.3 三维模特模型设计
    5.4 服装款式模型设计
    5.5 展示场景设计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服装搭配展示系统实现
    6.1 引言
    6.2 三维模特服装模型制作实现
        6.2.1 三维模特建模制作
        6.2.2 三维服装模型制作
        6.2.3 展示房间模型制作
    6.3 数据库实现
    6.4 用户菜单界面的实现
    6.5 服装展示系统的测试
        6.5.1 测试用例
        6.5.2 测试结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爱丽丝漫游奇境》及其续篇中的降格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降格化的世界感受
    (一)节庆仪式
    (二)饮食象征
    (三)游戏精神
二、降格化的角色形象
    (一)小丑
    (二)傻瓜
三、降格化的语言
    (一)低龄化对白
    (二)讽拟儿歌
四、结语

(6)首译经典的形成——以赵元任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何谓翻译经典?
1. 文学经典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及其翻译之难
2. 首译经典《阿丽思漫游奇境记》
3. 首译经典的成因
    3.1 权威的多重译者身份
    3.2 创造性忠实的翻译策略
    3.3 历史文化影响深远
4. 结语

(7)镜像阶段理论与中国90年代女性镜像书写 ——以林白陈染小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论文的写作背景与理论价值
    第二节 前期研究综述
第二章 镜像阶段理论与镜像书写在中国
    第一节 镜像阶段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及其理论运用
    第二节 20世纪90年代中国女性镜像书写概述
    第三节 林白、陈染小说中的镜像书写
第三章 林白、陈染小说中的镜像主人公
    第一节 助“我”形成的镜像自恋
    第二节 镜像自恋后的不同走向:自欺与自证
    第三节 前镜像时期:目光之镜与言语之镜
    第四节 互为镜像的姐妹情谊
第四章 林白、陈染小说中的镜像空间
    第一节 私密幽闭的镜像空间
    第二节 镜像空间的发展:女性乌托邦
第五章 90年代女性镜像书写的原因及其得与失
    第一节 变革的时代与社会
    第二节 文化语境的变化
    第三节 90年代女性镜像书写的得与失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8)新世纪以来中国科幻小说中的城市想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由与概念界定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的意义
第一章 以现实为镜的“近未来”城市空间构想
    第一节 物理空间的想象与建构
    第二节 赛博空间的想象与建构
    第三节 科幻现实主义:城市想象的创作观念
第二章 新时间观下的城市史构想
    第一节 重述历史:时间前移下的城市想象
    第二节 展望未来:时间飞跃后的城市想象
    第三节 时空张力下的间离效果与诗意美学
第三章 从生态问题出发的城市想象
    第一节 直面生态危机的现实翻转与变形
    第二节 科技观的变革对城市生态想象的影响
    第三节 生态叙述“问题小说”模式下的得与失
第四章 技术时代的新市民形象书写
    第一节 “异变”的城市人:从现代到后现代
    第二节 技术与资本结合的反思及批判
    第三节 从城市到人:回归人文主义的现实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石黑一雄的“世界文学”写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创作演进: 从“国际化写作”到“世界文学”
    第一节 国际化的文化身份与创作理念
        一、移民作家的跨国主义选择
        二、国际化小说: 主题、风格与语言
    第二节 从国际化到世界化
        一、面向世界读者的创作方针
        二、流散性与世界性的融合
    第三节 创作“世界文学”
        一、书写存在寓言
        二、营造全球感
        三、实现两种平衡
第二章 “人类主题”的发掘与表现
    第一节 题材之演变与主题之深化
        一、从日本性出发
        二、探索并表现人类共性
    第二节 核心主题: 人的“存在”
        一、“浮世”人生
        二、另一个“我”
第三章 “世界主义风格”的确立与呈现
    第一节 抽象化: 石黑一雄的多维象征系统
        一、符号的功能: 模拟生活与解构神话
        二、隐喻的三种类型与多维结构
    第二节 抒情化: 石黑一雄的移情策略
        一、第一人称不可靠叙事的对话性
        二、复现与留白的情感调度作用
    第三节 大众化: 石黑一雄的文体实验
        一、戏仿通俗文类的大众化意图
        二、在互文中建构“石黑一雄宇宙”
第四章 当代世界文学转型中的石黑一雄
    第一节 当代世界文学的转型
        一、世界文学的现状与挑战
        二、两个方向: 后殖民文学与世界主义文学
    第二节 拥抱转型: “世界文学”写作的两种路径
        一、石黑一雄与后殖民文学
        二、石黑一雄与世界主义文学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本·奥克瑞《饥饿的路》的魔幻现实主义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作家与作品简介
        1. 作家简介
        2. 作品简介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 国内研究历史与现状
        2. 国外研究历史和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2. 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饥饿的路》中的魔幻意象阐释
    第一节 核心性魔幻意象阐释
        一、鬼孩:双重诞生的超自然物
        二、“孤儿”与自我身份的隐匿
    第二节 辅助性魔幻意象阐释
        一、路:两极的桥梁
        二、护符:人鬼世界的双重屏障
    第三节 烘托性魔幻意象阐释
        一、烟:父权与神权的表征
        二、月:阴性意志的标帜
        三、动物:原始思维的残痕
第二章 《饥饿的路》中的魔幻叙事策略
    第一节 《饥饿的路》叙事时间的解读
        一、时间的循环
        二、虚实相融的非线性时间
    第二节 《饥饿的路》叙事空间的解读
        一、幽灵界:幽深玄奥的文化空间
        二、酒铺:神秘莫测的社会空间
        三、森林:云迷雾锁的自然空间
    第三节 《饥饿的路》叙事方式的解读
        一、神话叙事
        二、镜像叙事
第三章 《饥饿的路》:现实观照与非洲魔幻现实主义创作
    第一节 《饥饿的路》中现实主题的书写
        一、政治主题:非洲政治生活的真实映射
        二、苦难与死亡主题:平民生存处境的现实重构
        三、成长主题:儿童自我探寻与救赎的实现途径
    第二节 魔幻现实主义在非洲文学中的变形
        一、变形的基础:从拉美到非洲的魔幻现实式流浪
        二、变形的表现:西方影响下的非洲魔幻现实主义
        三、变形的意义:非洲对西方文化阴影的积极回应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小卡洛漫游镜中世界(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D]. 尤达.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20世纪西方视觉现代性理论的谱系研究[D]. 张鹏. 西安美术学院, 2021(12)
  • [3]伯格曼的怕与爱[J]. 赵荔红. 天涯, 2021(03)
  • [4]基于VR的服装搭配展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琪. 北京服装学院, 2020(12)
  • [5]《爱丽丝漫游奇境》及其续篇中的降格精神研究[J]. 徐梦婷. 昆明学院学报, 2020(05)
  • [6]首译经典的形成——以赵元任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为例[J]. 张群星. 当代外语教育, 2020(00)
  • [7]镜像阶段理论与中国90年代女性镜像书写 ——以林白陈染小说为例[D]. 张政君.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0(04)
  • [8]新世纪以来中国科幻小说中的城市想象[D]. 董佳丽.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9]石黑一雄的“世界文学”写作[D]. 范小青. 苏州大学, 2020(06)
  • [10]本·奥克瑞《饥饿的路》的魔幻现实主义解读[D]. 彭玲.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小卡洛在镜子里漫游世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