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跨国银行的并表监管(论文文献综述)
卫倩倩[1](2012)在《跨国银行监管的法律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浪潮中,跨国银行的地位和影响日益突出,在金融体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于此同时,跨国银行倒闭事件也接连发生。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相对较晚,随着我国加入WTO,外资银行大量涌入,我国银行海外分支机构也越来越多,我国银行监管制度面临着许多挑战。加强我国对跨国银行监管制度的研究,从法律上为跨国银行的发展和交易安全提供制度保障,对我国的金融体系构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比较分析、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以跨国银行的东道国监管、母国监管和国际监管为主线,从法学和经济学角度出发,深刻剖析跨国银行的法律监管制度,并对完善我国跨国银行的监管法律体系提出相关建议。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研究跨国银行东道国监管的基本问题。该章节主要从东道国监管的依据、立法模式及内容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二章论述跨国银行的母国监管。本章节通过对国际商业信贷银行(BCCI)事件的分析,说明加强跨国银行母国监管的必要性。此外对跨国银行母国监管的内容、母国并表监管及其相关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全面论述了跨国银行的母国监管。第三章论述跨国银行的国际协调监管。通过对美国富兰克林国民银行倒闭案的分析,说明跨国银行国际监管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并且对跨国银行的双边协调监管制度、欧盟及《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巴塞尔和WTO关于跨国银行监管法律制度进行了详细阐述。第四章是对中国外资银行及中国银行海外分支机构法律监管体系的完善建议。首先分析了我国跨国银行现状及在法律监管方面存在的缺陷,然后借鉴发达国家的监管经验及相关国际监管规则,对健全与完善我国跨国银行法律监管提出相关建议。
赵巍[2](2011)在《跨国银行并表监管中的冲突及其协调机制研究》文中指出2007年爆发的次贷危机已经演变成一场波及全球的经济危机,其规模之大、波及范围之广、影响之深是战后历史上任何一次金融危机所不能比拟的。正是这样一场金融危机,让我们不得不重视金融活动中存在的监管缺失的问题。传统的金融监管视野局限于国内金融业,忽视了跨国银行的监管,20世纪70年代是跨国银行全面发展和迅速扩张的辉煌年代。跨国银行的发展使一国金融当局对跨国银行业务的监管显得力不从心。在这样的背景下,巴塞尔委员会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文件,确立了跨国银行的并表监管,即以母国当局为核心,对海外分支机构经营信息进行总的汇总、评估、审查和监管。但是,并表监管本身存在的法律冲突使得跨国银行并表监管在实践操作中遇到了很多问题。一是东道国基于属地管辖权所享有的对银行集团分支机构的管理权与母国监管当局对跨国银行集团整体经营状况的属人管辖权之间产生的管辖权分配冲突;另外一方面,东道国国内银行保密法的保护使得母国金融监管机构无法获得全面的并表监管信息。这两种冲突大大增加了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的难度,使并表监管无法在全球范围内得以实施。本文是从并表监管的概念,跨国银行的产生与并表监管的产生及并表监管的理论基础出发,明确了跨国银行并表监管中存在的两大冲突:母国与东道国的管辖权分配冲突与金融隐私权与信息披露的冲突。在阐述了冲突产生的原因和冲突的具体表现形式之后,本文还对冲突解决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主要是依照国际上跨国银行并表监管实践经验,得出了冲突解决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在本文的第四部分,对冲突的解决提出了几点基本思考。指出要坚持母国监管与东道国监管双管齐下,在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化的同时也要把握好国际协调原则与东道国部分经济主权让渡的关系。在金融隐私权与信息披露的冲突解决上,强调注意社会利益优先、加强信息交流。冲突解决机制的建立,对我国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在实施并表监管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参与全球化规则和制度的参与和制定,尽快建立全面的监管合作途径,重视我国金融监管法律与国际标准的统一与协调并且加强金融监管信息的国际分享与披露。
李国[3](2011)在《跨国银行母国监管国际比较及启示》文中指出随着金融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纷纷走出国门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加快向海外扩张的步伐,银行资本大量输出对国内银行业务和银行业管理体制产生巨大冲击,在跨国银行监管法制问题上,加大对母国监管的重视已经成为国际趋势。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偏重于外资银行在我国境内的发展及监管,对中资银行的境外发展及监管却疏于立法。鉴于此,选择在我国商业银行纷纷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大背景下深入分析和研究银行境外机构的母国监管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在分别从法学和经济学角度综合梳理跨国银行母国监管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巴塞尔文件体系确定的母国并表监管原则、GATS协议提出的审慎例外条款、及美国监管模式的研究和分析,比较并借鉴国际先进实践经验,针对我国商业银行对其境外分支机构监管不足的现状,对我国商业银行母国监管之完善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改进和加强我国商业银行境外机构母国监管的立法建议。国内立法方面包括改进分业监管模式、提高相关规范性文件的法律层次、扩大母国监管的范围以及要不断丰富监管手段;国际立法层面则提出要积极参与制定国际立法和积极签订双边协定,以期对进一步深入我国国际金融法学的相关理论研究,纠正我国银行业监管方向中“重跨国银行东道国监管而轻母国监管”的偏差,保障我国银行境外分支机构稳健运行,维护国内金融体系的稳定,提高我国跨国银行监管水平,为加速我国跨国银行母国监管与国际接轨做有益探索。
蔺鑫[4](2011)在《跨国银行分支机构的法律监管》文中研究指明跨国银行不断发展,金融一体化不断加深,加强对跨国银行分支机构的法律监管成为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议题。东道国和母国在监管中不断加强合作,巴塞尔协议也为监管有效实施提供了方案。我国更需要借鉴各方面经验,提高监管水平,维护本国金融市场的稳定。本文就围绕与跨国银行分支机构法律监管相关的问题展开。第一章主要介绍跨国银行的法律实质及其分支机构的种类,对跨国银行法律实质的界定影响着监管方式的选择,而跨国银行分支机构因其组织形式不同,具有的法律地位及对东道国和母国的影响也就有所不同,因此,是制定监管政策时考虑的因素之一。第二章介绍对跨国银行分支机构的法律监管有哪些分类,每种监管的动因是什么。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国别监管和国际监管两种。在国别监管中,东道国与母国有共同的监管动因,然而母国基于其特殊性,对跨国银行分支机构实施监管又有着特殊动因。第三章是对东道国监管的介绍,主要包括东道国的几种监管制度,重点介绍东道国对跨国银行设立分支机构的市场准入制度,从准入形式、准入条件、准入业务的角度做了分析,此外,还介绍了资本充足性监管制度与市场退出监管。第四章主要是对母国监管的介绍,母国监管最独特之处在于其可以采用并表监管的特殊方式,因此,对并表监管的含义、主体及特征做了详细分析。第五章研究的问题是国际监管,通过巴塞尔协议规定的相关监管法律机制的演变,从监管主体和监管内容两个角度,探讨了东道国与母国之间的关系以及对跨国银行分支监管内容的发展趋势。第六章就跨国银行分支机构的法律监管问题,对我国完善相关法律监管制度提出了建议,主要是从立法、实施环节以及提升我国国际监管水平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刘笑萍,郭红玉,黄晓薇,伍桂[5](2011)在《银行业监管的国际协调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引言银行业监管国际协调合作源自20世纪70年代。1974年6月,西德赫斯塔特银行(Bankhaus Herstatt)倒闭,几乎在同一时间,美国富兰克林国民银行,倒闭。为防范系统性银行危机。1975年,十国集团1中央
马华[6](2010)在《我国跨国银行并表监管机制探析》文中研究表明跨国银行并表监管已经纳入巴塞尔委员会、欧盟、美国及香港监管当局最为重视的监管建设之一,并形成共识:在并表基础上的母国全面监管原则。我国银行业不断改革和发展客观上要求构建我国的跨国银行并表监管体制:即以国外立法为参考,结合我国的并表监管实践,从监管银行机构之类型、监管之内容、监管之方式、监管之国际合作与跨国银行内控制度建设等方面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并表监管体系。
秦竹梅[7](2010)在《浅议银行业并表监管——国际经验和中国实践》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银行业国际化的发展,并表监管成为对跨国银行进行有效监管的一种重要方法。本文通过对国际银业并表监管立法和技术方面的总结分析,研究我国银行业并表监管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结合我国监管实践提出完善我国并表监管的建议。
张梦瑜[8](2010)在《论跨国银行的并表监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的背景下,跨国银行业长足发展,海外分支机构的设立与银行国际业务的多样化,使各国经济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为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带来挑战。并表监管是对跨国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它以合并帐表为基础,从整体上评估、识别跨国银行及其海外分支机构的风险。作为跨国银行持续性监管的重要方式,并表监管的合理性显而易见。在我国跨国银行业高速发展的今天,并表监管法律制度仍存在诸多不足。本文从并表监管的涵义、特征及发展脉络入手,分析并表监管引发的相关法律冲突,提出解决方案,并以欧盟、美国为代表,介绍了各国并表监管的法律实践,希望从中得到借鉴,完善我国并表监管法律制度。
肖健明[9](2010)在《开放条件下我国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的构建 ——以国际法与比较法为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如何在全球化的金融市场上构建起既能够促进本国银行业发展、增强本国银行业的竞争力,又有利于吸引国际资本流向本国银行业并有效防范银行业开放风险的法律体系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我国从1979年以来实施了一系列的银行业开放政策,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促进了我国银行业的发展。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银行业全面开放对我国而言可谓利弊参半。多元化的资源配置方式、更有效率的资本流动对促进中资银行国际业务的增加,推动我国银行业的全面发展有着非常大的积极作用。但是,全面开放的条件下,外资银行的大举进入会给我国银行业带来怎样的冲击?我国银行业如何防范国际资本大量涌入所带来的风险?我国的银行业的金融安全将受到怎样的冲击?我国应从哪些方面完善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以保障我国银行业的金融安全?这些问题都亟需解决。而本文将从银行业开放对银行业金融安全的影响着手,通过对国际组织及代表性国家与地区有关银行业金融安全的法律制度进行对比分析,从法律角度全面剖析北欧银行危机与美国银行危机,并在全面论述对推进银行业开放、促进国际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协调起着重要作用的跨国银行金融安全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对我国应如何构建完善的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是导论,包括开放条件与银行业金融安全的基础理论,开放条件对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的影响等。第二章是有关银行业金融安全的国际法律制度,对比分析了WTO、巴塞尔资本协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制定的有关银行业金融安全的国际法律制度,并以国际法为视角对此进行了全面分析。第三章是代表性国家和地区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的比较研究,通过对美、英、日三个发达国家和欧盟的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进行分析,总结分析经验,得出启示。第四章是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的实例分析,该章对北欧和美国的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对银行危机爆发的原因从法律角度进行了全面分析。第五章是开放条件下完善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的关键——跨国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研究,从跨国银行的基础理论、东道国的跨国银行市场准入法律制度、母国并表监管法律制度等方面对有关跨国银行的监管法律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第六章是我国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的构建,从分析我国现行的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的缺陷着手,对如何构建预防性、保障性、事后补救性的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张颖,高松[10](2010)在《跨国银行东道国的风险监管》文中研究表明时值2009年末,金融危机给世界带来的创伤仍然久久未能消退,跨国银行以其混业经营的资本大鳄身份在世界经济活动中自然不可能"独善其身",但是面对我国新兴资本市场,跨国银行的热情却前所未有的高涨。诚如我们看到的,仅在2008年7月美国第二大独立抵押贷款银行
二、论跨国银行的并表监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跨国银行的并表监管(论文提纲范文)
(1)跨国银行监管的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论 |
第1章 跨国银行之东道国监管 |
一、跨国银行东道国监管的依据 |
(一) 属地管辖原则 |
(二) 国民待遇原则 |
(三) 安全与效率原则 |
二、跨国银行东道国监管的立法模式 |
(一) 保护主义立法模式 |
(二) 对等互惠立法模式 |
(三) 国民待遇立法模式 |
三、跨国银行东道国监管的内容 |
(一) 市场准入监管 |
(二) 业务经营的监管 |
(三) 市场退出监管 |
第2章 跨国银行之母国监管 |
一、跨国银行母国监管的依据 |
(一) 母国对跨国银行总行或母行监管的依据 |
(二) 母国对跨国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监管的依据 |
(三) 母国对跨国银行境外子行监管的依据 |
二、跨国银行母国监管的必要性分析:BCCI事件 |
三、跨国银行母国监管的主要内容 |
(一) 跨国银行海外分支机构设立的母国监管 |
(二) 跨国银行海外分支机构业务经营的母国监管 |
四、跨国银行的母国并表监管 |
(一) 并表监管有效实施的前提 |
(二) 并表监管相关法律问题探析 |
第3章 跨国银行之国际监管 |
一、跨国银行国际协调监管的现实基础 |
(一) 跨国银行国际协调监管的经济学依据 |
(二) 跨国银行国际协调监管的法学依据 |
(三) 案例:美国富兰克林国民银行倒闭案 |
二、跨国银行国际监管之双边协调监管合作 |
三、跨国银行国际监管之区域协调监管合作 |
(一) 欧盟(EU)关于跨国银行监管的法律规定 |
(二)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关于跨国银行监管的法律规定 |
四、跨国银行国际监管之全球协调监管合作 |
(一) 巴塞尔关于跨国银行监管的法律规定 |
(二) WTO关于跨国银行监管的法律规定 |
第4章 我国跨国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 |
一、我国跨国银行监管现状 |
(一) 我国外资银行监管现状 |
(二) 我国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监管现状 |
二、我国跨国银行监管存在的问题 |
(一) 我国外资银行监管存在的问题 |
(二) 我国跨国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监管存在的问题 |
三、我国跨国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建议 |
(一) 我国外资银行监管体制的完善 |
(二) 我国跨国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监管法律体制的完善 |
(三) 加强跨国银行监管的国际合作 |
结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2)跨国银行并表监管中的冲突及其协调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序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研究方法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创新点 |
1 引言 |
2 跨国银行并表监管概述 |
2.1 跨国银行并表监管的涵义 |
2.2 跨国银行的发展与并表监管的产生 |
2.3 跨国银行并表监管的必要性 |
2.3.1 银行挤兑、系统风险 |
2.3.2 股权结构 |
2.3.3 银行集团的道德风险 |
3 跨国银行并表监管中的冲突 |
3.1 母国与东道国的冲突 |
3.1.1 冲突的产生背景 |
3.1.2 冲突的表现形式 |
3.2 金融隐私权与信息披露的冲突 |
3.2.1 冲突的产生原因 |
3.2.2 冲突的表现形式 |
4 跨国银行并表监管冲突的协调机制分析 |
4.1 母国与东道国的冲突协调机制的分析 |
4.1.1 现有跨国银行并表监管的法律与实践 |
4.1.2 存在的问题 |
4.2 金融隐私权与信息披露冲突协调机制的分析 |
4.2.1 现有的跨国银行并表监管的法律与实践 |
4.2.2 存在的问题 |
5 跨国银行并表监管冲突协调机制的完善 |
5.1 母国与东道国的冲突协调机制的完善 |
5.1.1 母国监管与东道国监管双管齐下,缺一不可 |
5.1.2 促进金融监管的国际化 |
5.1.3 把握好国际协调原则与东道国部分经济主权让渡的关系 |
5.2 金融隐私权与信息披露的冲突协调机制的完善 |
5.2.1 坚持社会利益优先的原则 |
5.2.2 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机制 |
6 我国应对并表监管冲突的建议 |
6.1 积极参与全球化规则和制度的参与和制定 |
6.2 尽快建立全面的监管合作途径 |
6.3 重视我国金融监管法律与国际标准的统一与协调 |
6.4 加强金融监管信息的国际分享与披露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跨国银行母国监管国际比较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第2章 母国监管的基本理论问题 |
2.1 母国监管法律关系的概念厘定 |
2.1.1 母国监管的概念 |
2.1.2 母国监管法律关系的厘定 |
2.2 母国监管立法的价值目标的法律分析 |
2.3 银行监管经济原因的模型分析 |
2.3.1 公共利益论 |
2.3.2 捕获论 |
2.3.3 金融抑制论 |
2.3.4 经济管制论 |
2.3.5 跨国银行监管经济学诸理论的评析 |
2.4 母国监管法律冲突的理论分析 |
2.4.1 母国对母行或总行监管的理论依据—属人管辖权与属地管辖权的竞合 |
2.4.2 母国对境外分行监管的理论依据—属人管辖权 |
2.4.3 母国对境外子行监管的理论依据—保护性管辖 |
第3章 母国监管的国际比较与启示 |
3.1 在巴塞尔协议框架下确定的母国并表监管 |
3.1.1 母国并表监管的提出 |
3.1.2 并表监管的含义及其本质特征 |
3.1.3 巴塞尔协议的法律性质分析 |
3.2 在GATS框架下的审慎例外原则 |
3.2.1 GATS的法律框架 |
3.2.2 GATS框架下审慎例外条款的提出 |
3.2.3 GATS框架下审慎例外条款的法律特征 |
3.3 协调母国监管法律冲突的国内立法—以美国为对象 |
3.4 比较与启示 |
第4章 我国母国监管立法现状分析 |
4.1 我国母国监管的立法现状 |
4.2 《银行并表监管指引(试行)》的内容 |
第5章 我国母国监管立法主要问题及其探索 |
5.1 完善我国母国监管的立法体系 |
5.1.1 改进分业监管模式 |
5.1.2 提高监管立法层次 |
5.1.3 扩大监管对象 |
5.1.4 丰富监管手段 |
5.2 加强国际协调合作 |
5.2.1 积极参与制定和利用国际公约和区域性条约 |
5.2.2 积极签订双边协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跨国银行分支机构的法律监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跨国银行及分支机构概述 |
第一节 跨国银行的法律实质 |
一、金融监管角度 |
二、法律监管角度 |
第二节 跨国银行的分支机构 |
一、分行 |
二、代表处 |
三、子行 |
四、合资银行 |
第三节 跨国银行分支机构的比较研究 |
一、分行与子行 |
二、独资银行与合资银行 |
第二章 跨国银行分支机构法律监管的分类和动因 |
第一节 跨国银行分支机构法律监管的分类 |
一、国别监管 |
二、国际监管 |
第二节 跨国银行分支机构法律监管的动因 |
一、国别监管的动因 |
二、母国监管的特殊动因 |
三、国际监管的动因 |
第三章 东道国监管 |
第一节 市场准入监管 |
一、准入形式的法律监管 |
二、准入条件的法律监管 |
三、准入业务的法律监管 |
第二节 其他监管手段 |
一、资本充足性监管 |
二、市场退出监管 |
第四章 母国监管 |
第一节 基本监管制度 |
一、"市场准出"监管 |
二、业务经营监管 |
第二节 并表监管 |
一、基本含义 |
二、并表监管的实施主体 |
三、并表监管的特征 |
第五章 国际监管 |
第一节 监管主体 |
一、法律机制的历史演变 |
二、东道国与母国的关系 |
第二节 监管内容 |
一、法律机制的历史演变 |
二、国际监管内容发展趋势 |
第六章 我国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 |
第一节 建立完备的监管法律体系 |
一、明确立法目标与原则 |
二、提高立法的效力层级 |
三、填补法律空白 |
第二节 提高监管实施环节的可操作性 |
一、明确监管主体 |
二、完善监管程序 |
第三节 提升我国国际监管水平 |
一、加强国际监管合作 |
二、借鉴国际协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银行业监管的国际协调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当前银行业监管的国际协调标准—《巴塞尔协议》 |
(一) 《巴塞尔协议Ⅱ》的主要内容 |
第一支柱是最低资本金要求。 |
第二支柱为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 |
第三支柱是市场纪律约束。 |
(二) 危机后巴塞尔协议的推进—《巴塞尔协议Ⅲ》 |
1. 最低资本充足率 |
2. 杠杆比率和流动性要求 |
(三) 《巴塞尔协议》的本土化实施及危机后的银行业监管改革 |
1. 美国 |
2. 欧盟 |
三、银行业跨境监管合作的现状 |
(一) 母国-东道国监管当局责任的分配 |
(二) 并表监管 |
1. 财务并表报告。 |
2. 对跨国银行集团的并表监管。 |
(三) 信息共享 |
1. 信息共享的原则 |
2. 信息共享的类型 |
四、银行业监管协调机制的特征和主要不足 |
(一) 银行业监管协调机制的结构特征 |
第一个层面是全球性的银行业监管协调。 |
第二个层面是区域银行业监管合作。 |
第三个层面为双边的银行监管协调。 |
(二) 存在的主要不足 |
五、银行业监管国际协调机制的中国参与 |
(一) 我国参与银行监管国际合作机制的现状 |
第一, 新资本协议的执行。 |
第二, 在跨国银行监管责任划分上, 我国采用母国监管为主, 东道国辅助监管的模式。 |
第三, 参加国际和地区性监管交流活动。 |
(二) 对我国参与银行业监管国际协调机制的建议 |
第一, 建立商业银行监管的逆周期监管机制。 |
第二, 明确监管客体的范围界定。 |
第三, 鼓励监管规则的差异化。 |
第四, 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多边体制的改革与规则的制定。 |
(6)我国跨国银行并表监管机制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母国的监管责任 |
二、东道国的监管责任 |
三、信息共享机制 |
四、我国并表监管制度构建 |
1. 界定并表监管的银行机构之类型 |
2. 明确并表监管之内容 |
3. 健全并表监管之方式 |
4. 加强并表监管之国际合作 |
5. 强化银行集团之内控管理 |
(7)浅议银行业并表监管——国际经验和中国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并表监管的概念和特征 |
二、并表监管的国际经验 |
(一) 巴塞尔委员会的并表监管理念 |
(二) 欧盟并表监管的基本原则和技术 |
三、我国并表监管存在的问题 |
(一) 并表监管立法不健全 |
(二) 监管主体定位不明, 监管职权界定模糊 |
(三) 监管手段单一 |
(四) 配套措施不完善, 合作不通畅 |
(五) 并表监管经验不足, 国际间信息交流不通畅 |
四、完善我国并表监管的建议 |
(一) 健全兼管立法, 确立并表监管为银行监管的法定原则 |
(二) 确立母国确立标准和监管者的职权 |
(三) 实施多元化的监管手段 |
(四) 完善配套体系, 特别是信息的披露与公开 |
(五)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注重监管经验累积和人力资源培养 |
五、结语 |
(8)论跨国银行的并表监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跨国银行并表监管概述 |
第一节 跨国银行与并表监管概念界定 |
一、跨国银行的涵义 |
二、并表监管的涵义 |
第二节 跨国银行并表监管特征及构成要件 |
一、并表监管的特征分析 |
二、有效并表监管的构成要件 |
第三节 跨国银行并表监管法律制度之历史溯源 |
一、跨国银行并表监管法律制度的产生 |
二、跨国银行并表监管法律制度的发展脉络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世界各国有关跨国银行并表监管的法律实践 |
第一节 欧盟并表监管实践 |
一、并表监管的相关立法 |
二、并表监管的相关内容 |
三、对非欧盟成员国的并表监管 |
第二节 美国并表监管实践 |
一、双重化和多元化监管机关 |
二、并表监管与银行检查制度 |
三、骆驼评级体系 |
第三节 其他国家并表监管实践 |
一、挪威并表监管实践 |
二、瑞典并表监管实践 |
三、芬兰并表监管实践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并表监管相关法律问题分析 |
第一节 并表监管必要性分析 |
一、跨国银行特殊风险 |
二、审慎法规主要内容 |
三、持续性监管手段 |
第二节 母国并表监管与东道国单一监管的协调 |
一、BCCI事件分析 |
二、母国并表监管与东道国单一监管冲突的根源 |
三、协调母国并表监管与东道国单一监管的途径 |
第三节 并表监管与金融隐私权保护的冲突及解决 |
一、金融隐私权的内容 |
二、并表监管与金融隐私权保护冲突的根源 |
三、解决并表监管与金融隐私权保护冲突的途径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完善我国并表监管制度的法律对策 |
第一节 我国并表监管制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我国并表监管制度的发展脉络 |
二、欠缺法律层级的并表监管法 |
三、并表监管母国认定不明确 |
四、信息披露与保护不完善 |
第二节 更新我国跨国银行并表监管理念 |
一、经济主权与经济安全 |
二、金融隐私权保护与信息披露 |
第三节 制定并表监管法及完善配套措施 |
一、制定法律层次的并表监管法 |
二、确定母国认定标准 |
三、完善信息披露与保护制度 |
四、扶植社会评级机构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开放条件下我国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的构建 ——以国际法与比较法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论题的提出 |
二、论题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开放条件与银行业金融安全综述 |
一、开放条件与金融安全 |
二、银行业开放与银行业金融安全相关问题综述 |
三、我国银行业金融开放的历程与特征 |
第二节 开放条件对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的影响 |
一、开放条件对银行业监管法律体系的影响 |
二、金融开放对我国银行业风险防范法律制度的影响 |
第二章 有关银行业金融安全的国际法律制度 |
第一节 WTO框架下的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 |
一、WTO《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调整范围 |
二、WTO中GATS确立的金融服务的法律原则 |
第二节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
一、《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三大支柱 |
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有关银行业金融安全的法律分析 |
第三节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章程 |
一、监督机制的演进 |
二、监督方式 |
三、政策透明度和资本流动的监督机制 |
四、金融部门稳定性监督 |
第四节 银行业金融安全国际法律制度之分析 |
一、现行银行业金融安全国际法律制度的缺陷与不足 |
二、银行业金融安全国际法律制度的完善 |
第三章 代表性国家和地区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研究 |
第一节 代表性国家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 |
一、美国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分析 |
二、英国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分析 |
三、日本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分析 |
第二节 代表性区域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分析 |
一、欧盟基本的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 |
二、欧盟银行业金融安全的法律原则 |
第三节 对完善我国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的启示 |
一、加强不同监管部门的协调与沟通,为统一监管建立架构 |
二、及时完善金融安全监管手段,注重对金融衍生产品的法律规制 |
三、加强对外资并购中资银行的引导和监管 |
四、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
五、建立危机银行退出机制 |
第四章 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的实例分析 |
第一节 北欧银行危机 |
一、20世纪80年代初的北欧银行业 |
二、1980-1990年北欧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的变化 |
三、北欧对银行危机解决措施的法律分析 |
第二节 2008年-2009年的美国银行危机 |
一、2008年前美国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与北欧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对比 |
二、美国为解决银行危机对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的调整 |
第三节 对北欧银行危机与美国银行危机的法律分析 |
一、银行危机爆发的原因 |
二、对完善我国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的启示 |
第五章 开放条件下完善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的关键——跨国银行监管 |
第一节 跨国银行监管的理论基础 |
一、跨国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 |
二、东道国对跨国银行监管的国际法依据 |
三、母国对跨国银行监管的国际法依据 |
第二节 东道国对跨国银行的市场准入监管 |
一、跨国银行准入的形式 |
二、跨国银行市场准入监管法律制度的比较分析 |
三、我国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有关跨国银行准入监管的法律分析 |
第三节 母国对跨国银行的并表监管 |
一、母国对跨国银行并表监管 |
二、母国并表监管有效实施的法律要素 |
三、母国并表监管实施的法律问题 |
四、我国跨国银行母国并表监管法律制度分析 |
第六章 我国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的构建 |
第一节 我国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的现状与缺陷 |
一、中国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的现状 |
二、中国现行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的缺陷 |
第二节 构建完善的银行业预防性金融安全法律制度体系 |
一、银行业市场准入监管法律制度 |
二、我国中资银行市场准入法律制度的完善 |
三、我国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 |
第三节 构建完善的银行业保障性安全法律制度体系 |
一、完善我国银行业信息披露法律制度 |
二、构建完善的银行业金融安全信用保障法律制度 |
第四节 构建完善的银行业事后补救性安全法律制度体系 |
一、构建完善的银行金融危机预警机制 |
二、构建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 |
三、构建完善的最后贷款人制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10)跨国银行东道国的风险监管(论文提纲范文)
一、渊源 |
二、并表监管 |
1. 并表监管属于目标性监管, 只要能达到适度监管及保障银行安全稳健经营的目标, 并不强调具体的监管手段和实施标准。 |
2. 并表监管属于汇总性监管, 它要求东道国加强与跨国银行母国的 |
3. 并表监管属于持续性监管, 拟在通过长期不懈的跟踪、监控和检查, 发现跨国银行潜在的风险, 这是一项长期有组织有计划的监管安排。 |
4. 并表监管属于整合性监管, 它并不对监管项目具体做出拆分, 而 |
三、结语 |
四、论跨国银行的并表监管(论文参考文献)
- [1]跨国银行监管的法律问题研究[D]. 卫倩倩. 广西师范大学, 2012(09)
- [2]跨国银行并表监管中的冲突及其协调机制研究[D]. 赵巍. 北京交通大学, 2011(09)
- [3]跨国银行母国监管国际比较及启示[D]. 李国. 天津财经大学, 2011(11)
- [4]跨国银行分支机构的法律监管[D]. 蔺鑫. 复旦大学, 2011(01)
- [5]银行业监管的国际协调机制研究[J]. 刘笑萍,郭红玉,黄晓薇,伍桂. 金融会计, 2011(03)
- [6]我国跨国银行并表监管机制探析[J]. 马华. 特区经济, 2010(06)
- [7]浅议银行业并表监管——国际经验和中国实践[J]. 秦竹梅. 法制与经济(下旬), 2010(04)
- [8]论跨国银行的并表监管[D]. 张梦瑜. 黑龙江大学, 2010(12)
- [9]开放条件下我国银行业金融安全法律制度的构建 ——以国际法与比较法为视角[D]. 肖健明. 武汉大学, 2010(09)
- [10]跨国银行东道国的风险监管[J]. 张颖,高松. 浙江金融,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