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业产业链悄然延长(论文文献综述)
刘奇[1](2020)在《产业变革:农业的新挑战》文中指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而乡村产业要兴旺,就当下的情势看,必须大力实施以构建绿色安全、优质高效的产业体系为导向,以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坚实产业支撑为目标的产业变革。随着人们认识的演进,"产业"一词的概念已经由物质部门扩展到非物质部门,它是指从事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的部门或行业。产业变革是指产业的经营管理者主动对产业原有状态进行改变,以适应产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并以某一目标或者某一愿景为导向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中国农业正处于一二三产全面融合,
田珅[2](2020)在《基于产业融合视角的黑龙江省农业转型升级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各种风险和结构性矛盾也在累积聚集。农业资源偏紧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制约日益突出,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老龄化挑战,务农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民老龄化、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等问题突出。特别是温饱问题解决后,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要求更高,迫切需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种养业结合不紧、循环不畅,耕地肥力下降与畜牧业粪便污染未能有效利用并存。农业产业结构失衡的问题日益突出,农业资源与区域布局条件不尽匹配。部分农产品库存增加与一些农产品进口增加并存,农业比较收益低与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的现象突出。这些问题都带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农业转型升级是我国当下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随着我国的经济进入发展新常态,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的新动能不断增强,成为我国经济平稳运行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产业融合正是由技术创新在不同产业间快速扩散,由此使得产业间的界限逐步被打破,不同产业互相交叉融合渗透导致新业态形成的过程,这股融合的力量正成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并最终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产业融合则为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通过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可以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农业多功能性的发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最终达到农民增收农业效率提升的目的。从产业融合这一视角出发,对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内部、农业与工业、农业与服务业融合水平进行测算并作出实证分析,基于黑龙江省的农业产业融合水平的基础上,对农业转型升级指数进行测度,以期对黑龙江省整体农业产业融合做系统分析。立足于黑龙江省农业与相关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产业融合基础判断,并且针对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现状提出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策略。为保证测度模型的客观性和说服力,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各种定量和定性分析结合的手段来保证模型的科学性,主要用到技术手段有:灰色关联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面板数据回归分析法。希望可以为我国当前农业转型升级与产业融合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徐晶晶[3](2020)在《嵊泗县枸杞岛产业融合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指出自2015年起至今,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和国家重大会议反复出现有关“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内容,可见党中央国务院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结合舟山群岛政策背景和海岛产业发展实际,以嵊泗县枸杞岛为研究对象,探索形成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的海岛渔村产业深度融合新格局的发展对策。论文总结了国外学者不同角度和国内学者对渔农村产业融合的内涵、问题、模式、对策等不同内容的研究现状,梳理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对策研究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通过实地调研和深入访谈,按照重要事件节点划分出枸杞岛产业融合发展的四个阶段,分别是萌芽阶段、形成阶段、提升阶段和转型阶段;阐述了枸杞岛产业融合发展拥有基础扎实的产业集群、取得一批较有影响力的科技成果、人居环境治理有效、旅游业发展迅猛以及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大等优势,同时指出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运用PEST分析法,从枸杞岛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分析影响枸杞岛产业融合发展的宏观环境,进而得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结论。论文以枸杞岛产业结构现状为基础,通过比较和分析国内外渔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优秀案例得出的经验借鉴,提出了枸杞岛产业融合发展对策,包括政企联动健全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社区参与合理规划和布局渔村产业,多方配合有效提高渔村公共服务水平,注重人才培养加速发展智慧渔业和科技渔业,并及时对其产业融合发展效果进行评价。
耿春宇[4](2020)在《人力资本与农村产业融合度关系的研究 ——基于河北省11个地级市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农村产业融合是新时代下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政策,是引领农村向前发展的必由之路。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消费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来说意义重大,是理论与实践上的重要突破。但农村农民众多,农民教育素养和健康水平的提升与否将会影响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进程。提高农户的人力资本水平可以增强其对于理论知识的了解,丰富农民眼界,更好地指导农村产业融合实践,促进农村产业融合进程。本文首先从已有农村产业融合研究理论入手,明晰农村产业融合的相关概念,并从实证研究的核心解释变量—人力资本出发,论述人力资本对农村产业融合的影响机理,提出人力资本对农村产业融合的影响机制假设。其次,从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现状出发,主要论述其政策制定、产值结构、资金支持,发现河北省在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再次,阅读文献与结合实际,提出创新性的农村产业融合指标体系,逐条对农村产业融合指标体系进行选取和分析,分别论述指标含义、选取意义;同时运用熵值法计算出河北省11个地级市的农村产业融合度。然后,从农户人力资本水平出发,运用面板数据模型论述人力资本与农村产业融合度的关系,并验证假说成立。此外,根据建立的理论假说和实证分析结果,得出如下结论:2005年-2017年,河北省11个地级市农村产业融合进程不断加快、程度不断加深,同时农户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可以有效促进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最后,基于本文的研究分析,提出如下建议:第一,加强宣传,增强农户对农村产业融合的认知;第二,加大教育,提高农户人力资本水平;第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搭建信息服务平台;第四,加大农业投资,促进各市均衡发展;第五,增加健康投资,提升农民身体素质。
王乾润[5](2020)在《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国棉花全产业链国际合作的潜力与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陈明[6](2019)在《专业农户崛起与典型农区乡村振兴的政策选择》文中研究说明在典型农区,经历了"人口外流-地权离散-乡村失序"及"资本下乡-地权争夺-乡村重构"两个阶段之后,目前已经进入到专业农户崛起与乡村振兴的新阶段。专业农户饱经市场化的洗礼,崇尚公共性的社会,率先成长为乡村在地富裕阶层,他们是典型农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全面实现典型农区乡村振兴,一方面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经营体制改革,突出增强土地经营权的产权强度,探索组建跨社区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有效提升专业农户生产竞争力;另一方面,要根据城乡格局演化趋势布局乡村治理体系,达到市(镇)标准的村庄组织可以转置为城镇政府,分散居住在开放式乡村的专业农户归属附近城镇管辖。
赵础昊[7](2019)在《农业现代化中的财政支持研究 ——以河南省鹤壁市浚县王庄镇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当前中国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三农”问题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如何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加速农业人口市民化,促进资源等重要生产要素向现代城市部门转移,找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快速、平稳现代化路径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也是中国建设现代化强国必然解决的重要问题。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农业财政政策作为国家对农业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根据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实行不同的农业财政政策,对于未来农业改革至关重要,需要不断探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有效实现形式,加速农村土地流转进程,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民主动向新型小城镇聚集。本文选择以河南省鹤壁市浚县王庄镇为研究案例,该地树立了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规模农业转变新标杆,解决了农业极度分散与工厂高度集约的矛盾;探索了农村人口实现快速城镇化发展新道路,通过人口集中居住将农村人口安置在现代化的大型社区内,实现进城人员身份的快速切换;打造了绿色、生态的农业产业化全产业链经营新机制,既可以有效保证食品安全可追溯,又实现农业产业链价值增值;建立了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社会治理新模式,为多元化的社会治理主体搭建合作平台,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性治理格局。农业发展实践往往领先于理论研究,本文通过对河南省鹤壁市浚县王庄镇的做法为例,从实践中总结、提炼适用于当前中国特别是传统农业主产区的现代化实现路径,即构建要素流动上土地、产业、人口,物化形态上安居园、创业园、培训园,发展路径上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治理体系上政府、企业、社会四个层次上的三元互动机制,为未来中国农业改革方向提供有益探索,丰富当前农业现代化的理论研究。通过该地在实践探索过程中面临的发展障碍,凸显当前政策和理论研究的问题与不足,以此为研究切入点提出当前农业财政政策调整的相关对策建议,创新农业补贴方式,改革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机制,建立符合中国基本国情、适应国际规则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提高政策导向性和效能,包括粮食生产补贴功能由普遍增加粮农收入转向鼓励农业生产结构升级;转变农业补贴的方式和环节,由“补供给”转向“补供给”和“补需求”相结合;按照WTO规则要求,建立对市场扭曲作用小、导向性更强、起点公平的农业补贴“绿箱”政策;探索农业配套补贴方式;推动中国粮食企业走出去,积极开发和配置国际农业市场资源,构建符合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全球粮食供需网络。
曹小红[8](2019)在《柳林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时代发展,一二三产业的联动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硬性要求,是实现特色农业现代化必经之路。历史经验证明,只单纯的依赖本土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生态资源,农业发展生存艰难。要想农业发展焕发新生命,则必须要使得一二三产业联合发展,促进产业经济融汇。建立农户和龙头企业、合作社之间的发展桥梁,是实现农民收入提高的重要路径。作为吕梁的一个下属县城,柳林的发展独树一帜,以农业为核心进行现代化发展,包含了基本的社会产业结构,同时照顾到经济发展的边缘产业,但融合发展的形成中不乏存在农业自身内部产业化水平低,产业链延伸性弱,农业功能未全面开发等影响产业发展速度的因素。以发展农业产业为目的,进行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文章以柳林县的发展为例,分析柳林县对产业融合理论、融合模式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运用,综合分析柳林县的产业融合发展。首先介绍柳林县现状。通过对柳林经济社会现状,产业结构现状,产业融合现状三方面全面了解,在分析现状外,从三个不同方面阐述柳林产业融合情况。再次,运用灰色关联度的理论模型进行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度的测算,为解析柳林县存在的问题作铺垫,最后针对柳林县分析的问题,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以多元化产业为核心,进行多类型的产业融合,从而使得当地的服务更加多元化。基于上述研究,本文主要得到以下结论:首先,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是时代的需求,是发展的必经之路,对于农业转型发展来说十分重要。其次,柳林县在进行农业改革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产业融合不完善,公共服务不能有效的为产业转型提供支撑,财税金融力度不能对其进行有效支持,使得融合进程放缓,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第三,柳林作为吕梁市的重点经济城市,依托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政策背景,通过深化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加速进行开发农产品,注重农产品的多样性,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增长。通过积极调动产业融合主体,健全与合作社、龙头企业和政府等多方利益关联机制,创新多种融合方式,提升产业发展空间,为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
聂磊[9](2019)在《海南省农旅融合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农业强还是不强、农村美还是不美、农民富还是不富,直接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进度。近年来,海南省率先在全国试点“多规合一”创新改革,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生态环境专项整治和文明大行动以及美丽海南百镇千村工程和全域旅游等,为海南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与其他自贸区相比,海南4/5的土地、3/5以上的户籍人口在农村,产业结构中农业占了1/5以上的比重,这就决定了农村是海南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是参与海南建设的重要力量,农业是当前海南必须花大气力做优做强的重要产业。目前海南农业农村发展正处在爬坡上坎的关键阶段。农业比重大却不强,农业市场化产业化水平低,农民人均纯收入不高,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农村社会事业滞后,农村还有贫困人口12.26万人,等等。由此可见,“三农”仍旧是海南省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设计了蓝图、指引了方向。他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上的“4.13”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国际旅游岛是海南的一张重要名片。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乡村旅游,为国内外游客和当地群众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使海南国际旅游岛这张名片更亮更出彩。”从学术的角度来解释,就是要走农业+旅游的融合发展之路。因此,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理论研究成果和国(境)内外融合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先后构建容量耦合模型、投入产出模型、邓氏灰色关联分析模型,运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多元回归模型等计量方法,对海南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的融合度和融合协调度大小、关联状态、绩效协整评价、影响因素进行了定性定量研究,以期发现相关研究结论,为完善海南省农旅融合发展、推动海南省农业转型升级提供参考借鉴。本研究总共由八个部分组成,具体如下:导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说明本文的研究目标和内容,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并指出本人可能的创新和不足。第一章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本章对农业、旅游业、产业融合、农旅融合、乡村旅游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并介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思想、马克思主义“三农”思想、农业多功能性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关联理论等基础性思想和理论。第二章海南省农旅融合发展的现状分析。本章从海南省农旅产业各自的角度和融合的角度对海南省农旅融合发展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海南省农旅融合的组织形式、发展模式和作用机制。第三章海南省农旅融合发展的测度分析。本章先后构建了物理学容量耦合模型、邓聚龙灰色关联模型等两种模型,对海南省农旅融合度进行了测度分析,发现海南省农旅融合度不断提升但总体水平不高,进一步深入融合发展空间较大;仅靠关联因素数量上的扩张和增长已不能推动海南省农旅融合发展,提质增效、增强服务水平变得更加迫在眉睫。第四章海南省农旅融合发展的绩效协整分析。本章通过构建瓦西里·列昂惕夫(W.Leontief)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了海南省农旅融合的关联状态,运用约翰森协整检验(JJ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等计量方法实证研究海南省农旅融合发展的相互关系,发现海南省农业与入境旅游、国内旅游之间存在着一种长期均衡、相互促进的稳定关系;海南旅游业对农业起到了一定的需求拉动和供给推动作用,但总体效果还有待增强,海南省旅游业与农业之间的关联程度有待提高。。第五章海南省农旅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本章建立了海南乡村旅游收入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海南省乡村旅游收入影响因素进行计量分析,发现海南省城镇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入境过夜游客人次与乡村旅游收入呈正向相关;乡村旅游经营主体个数、公路里程数和乡村旅游收入也呈正向相关。第六章国(境)内外农旅融合发展的经验与启示。通过梳理、学习日本、荷兰、法国、中国台湾省、瑞典和丹麦的做法和经验,我们发现: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多种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加快要素跨界流动和资源集约配置、融合、渗透与重组,进而将农村长期开发不足的劣势转化为具备景观、生态、文化等价值优势,最终带动农村产业布局优化调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第七章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研究结论显示,海南省农旅融合度不断提升但总体水平不高,进一步深入融合发展空间较大。仅靠关联因素数量上的扩张和增长已不能推动海南省农旅融合发展,提质增效、增强服务水平变得更加迫在眉睫。海南旅游业对农业起到了一定的需求拉动和供给推动作用,但总体效果还有待增强,海南省旅游业与农业之间的关联程度有待提高。海南省农业与入境旅游、国内旅游之间存在着一种长期均衡、相互促进的稳定关系。城镇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入境过夜游客人次与乡村旅游收入呈正向相关;乡村旅游经营主体个数、公路里程数和乡村旅游收入也呈正向相关。因此笔者建议,要以习总书记“三农”思想统揽海南省农业工作全局,加大对海南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完善海南省农旅融合发展的综合服务体系,提升海南省农业的开放度和关联度,培育本土农旅融合型龙头企业,打造和丰富海南省农旅融合产品体系,进一步推动海南农旅融合发展不断向前发展。本人在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围绕研究主题和目标开展研究,可能的创新点有:1、研究内容有创新。虽然前人有对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大多停留在内涵、分类、机制、路径、驱动力、融合度、融合效应等单个维度上,科学、系统研究海南省农旅融合发展的内涵、现状、融合度、绩效、影响因素、实现路径的还未曾见到。为此,本文结合运用1988年建省办特区至今的省级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多种研究分析方法对海南省农旅融合发展问题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并提出了具有相当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的研究结论。2、研究对象有创新。前人曾结合北京、河南等各省市实际,就农旅融合发展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并取得许多可供借鉴的研究成果。通过检索CNKI数据库,2007年—2017年11年间,以“农业”、“旅游业”为主题的相关论文共1268篇,其中,以海南为研究对象的只有33篇,仅占2.6%。不得不提到的是,这33篇论文中,虽然以海南为研究对象,但所采用的数据大多停留在五六年前,不能客观全面的反映海南尤其是国际旅游岛政策实施见效以来的真实情况。而本文的所采用数据大部分更新到了2017年底,少量数据更新到了2018年底。由此可见,以海南省为对象,采用近几年最新的数据进行进行定量研究十分必要,具有较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3、研究方法有创新。前人的研究多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比较少见。本文综合运用瓦西里·列昂惕夫(W.Leontief)投入产出分析法、邓聚龙灰色关联分析法、物理学容量耦合模型分析法、约翰森协整检验分析法、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法、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法等多种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模型与方法,对海南省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关联状态、融合度、相互关系、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实证结果之间相互印证,相比其他类似研究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徐敏[10](2019)在《基于产业链的天康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一个关键性的转折发展时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疆和兵团的三项重点工作之一,大力发展兵团农业现代化是提升兵团自身整体力量的主要途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本文研究的范例天康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名天康生物公司)作为一家以生猪养殖为核心,集合上中下游产业链,包括生物制品、疫苗研制、优质品种选育、活体猪养殖、蛋白饲料制造、活体宰杀加工、终端销售等各个专业板块的兵团农牧类国有企业,势必要做好迎接各种战略机遇和挑战的准备,快步进入企业战略发展关键期。本研究立足于企业战略管理和产业链的理论基础,首先对天康生物公司的现状和产业链机构进行分析,然后对公司的内外部环境进行研究,其次着重运用了SWOT分析方法对天康生物公司的优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最后通过各项分析结果并结合产业链的观点,提出了天康生物公司应采取以产业链一体化战略为主,增长型战略和防御型战略为辅的战略思路。根据研究结果,本文提出天康生物公司在产业链结构上各版块要协同发力,充分发挥产业链优势,实现公司优势资源的合理流动,补齐企业发展的短板;在生产规模上,要抓住良好的市场行情进一步扩大产能,拓展市场份额;在防范风险上,要严格防范动物瘟疫的传播,严控产品质量;同时本文还根据战略实施需要,从组织制度、人才研发、政策资金、经营管理等多个方面提出战略保障措施。
二、农业产业链悄然延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业产业链悄然延长(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产业融合视角的黑龙江省农业转型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界定 |
2.1 产业融合内涵 |
2.1.1 产业融合的概念 |
2.1.2 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
2.1.3 产业融合的效应 |
2.1.4 农业产业融合的概念 |
2.2 产业转型的内涵 |
2.2.1 产业转型升级的概念 |
2.2.2 农业转型升级的概念 |
2.2.3 农业转型升级的驱动因素 |
2.3 理论基础 |
2.3.1 交易成本理论 |
2.3.2 产业价值链理论 |
2.3.3 配第—克拉克定理 |
3 产业融合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机理分析 |
3.1 通过产业融合促进农业产业链升级 |
3.2 通过产业融合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3.3 通过产业融合促进农业多功能性拓展 |
4 黑龙江省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
4.1 黑龙江省农业与相关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4.1.1 黑龙江省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
4.1.2 黑龙江省与农业相关产业的现状分析 |
4.2 黑龙江省农业产业融合关系实证分析 |
4.2.1 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度测定 |
4.2.2 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度结果分析 |
5 产业融合视角下黑龙江省农业转型升级水平测度 |
5.1 农业转型升级水平测度思路 |
5.2 农业转型升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2.1 指标选取 |
5.2.2 基于AHP方法的指标权重确定 |
5.2.3 农业转型升级阶段划分 |
5.3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的黑龙江省农业转型升级水平测度 |
5.3.1 数据来源 |
5.3.2 评价指标目标值确定 |
5.3.3 灰色关联度法计算结果 |
5.4 农业转型升级水平实证分析 |
5.4.1 黑龙江省农业转型升级评价指数整体性分析 |
5.4.2 黑龙江省农业转型升级影响因子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以农业产业融合推进黑龙江省农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
6.1 深化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延长农业产业链 |
6.2 促进农业多功能性拓展 |
6.3 以产业集群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 |
6.4 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农业集约化发展 |
6.5 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 |
6.6 完善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政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嵊泗县枸杞岛产业融合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技术路线、创新之处 |
1.3.1 研究方法和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农村发展 |
2.1.2 发展模式 |
2.1.3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
2.2.2 农村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3 产业融合理论 |
2.2.4 产业链理论 |
第三章 枸杞岛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
3.1 枸杞岛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 |
3.1.1 枸杞岛产业结构及现状 |
3.1.2 枸杞岛产业融合发展历程 |
3.1.3 枸杞岛产业融合发展优势 |
3.2 枸杞岛产业融合可持续发展的PEST分析 |
3.2.1 政治环境分析 |
3.2.2 经济环境分析 |
3.2.3 社会环境分析 |
3.2.4 技术环境分析 |
3.2.5 PEST分析小结 |
3.3 枸杞岛产业融合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
3.3.1 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健全 |
3.3.2 产业结构布局亟需优化 |
3.3.3 智慧渔业进步速度有待提升 |
3.3.4 渔村公共服务水平不高 |
3.3.5 渔民文化水平和经营能力较低 |
第四章 国内外渔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经验借鉴 |
4.1 我国渔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优秀经验 |
4.1.1 大连獐子岛注重“农业品牌建设+龙头企业带动” |
4.1.2 黑龙江安庆县通过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产业链延长 |
4.1.3 三亚西岛“以休闲渔村建设带动整岛”融合发展 |
4.2 国内各地渔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优秀经验得到的启示 |
4.2.1 核心品牌形成规模化产业链 |
4.2.2 龙头企业带动产业融合 |
4.2.3 大力发展休闲渔业 |
4.3 国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先进经验 |
4.3.1 日本农业提出“六次产业化”概念 |
4.3.2 法国乡村通过休闲旅游推动一二产业融合发展 |
4.3.3 荷兰形成“从农田到餐桌”高效、完整产业链 |
4.4 国外产业融合发展先进经验得到的启示 |
4.4.1 依托资源条件和国家经济政策统筹规划 |
4.4.2 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和科技农业 |
4.4.3 有效促进产业链延伸 |
4.4.4 不断营造地域品牌 |
第五章 枸杞岛产业融合发展对策 |
5.1 枸杞岛产业融合发展目标 |
5.2 枸杞岛产业融合发展原则 |
5.2.1 立足生态优先的原则 |
5.2.2 立足解决“三农”问题的原则 |
5.2.3 立足政策引领和市场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
5.3 枸杞岛产业融合发展内容与措施 |
5.3.1 政企联动健全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
5.3.2 村级参与优化空间布局并策划旅游产品 |
5.3.3 多方配合有效提高渔村公共服务水平 |
5.3.4 注重人才培养加速发展智慧渔业和科技渔业 |
5.4 枸杞岛产业融合发展效果评价 |
5.4.1 效果评价方法 |
5.4.2 效果评价主要指标 |
5.4.3 评价结果使用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及研究成果 |
(4)人力资本与农村产业融合度关系的研究 ——基于河北省11个地级市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产业融合的研究 |
1.2.2 关于农村产业融合的研究 |
1.2.3 关于人力资本的研究 |
1.2.4 人力资本与农村产业融合关系的研究 |
1.2.5 文献述评 |
1.3 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
1.3.1 论文结构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3.4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2.2.1 作为要素投入,增强农民素质 |
2.2.2 以“干中学”为中介,提高生产效率 |
2.2.3 与技术相结合,促进产品升级 |
第3章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及问题 |
3.1 发展现状 |
3.1.1 政策环境利好 |
3.1.2 产业结构优化 |
3.1.3 资金支持增加 |
3.2 河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存在的问题 |
3.2.1 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认知存在偏差 |
3.2.2 农村人才缺失 |
3.2.3 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
3.2.4 各市发展不均衡 |
第4章 农村产业融合度的测算 |
4.1 数据来源 |
4.2 计算方法与变量选取 |
4.2.1 指标获取原则 |
4.2.2 评价方法的选取 |
4.2.3 熵值法 |
4.2.4 相关指标选取 |
4.3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水平测度 |
4.3.1 计算结果 |
4.3.2 综合分析 |
第5章 变量选取与实证分析 |
5.1 模型设定 |
5.2 变量说明 |
5.3 数据处理与统计描述 |
5.3.1 数据处理 |
5.3.2 统计描述 |
5.3.3 研究方法 |
5.4 实证分析 |
5.4.1 模型选择 |
5.4.2 回归结果分析 |
5.4.3 稳健性检验 |
第6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2.1 加强宣传,增强农户认知 |
6.2.2 增大教育力度,提高农户人力资本水平 |
6.2.3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搭建信息综合平台 |
6.2.4 加大农业投资,促进各市均衡发展 |
6.2.5 增加健康投资,提升农民身体素质 |
6.3 局限与不足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6)专业农户崛起与典型农区乡村振兴的政策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生成逻辑:人口流动与地权变动在乡村的交汇 |
三、专业农户:典型农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
1. 专业农户是产业兴旺的主体力量 |
2. 专业农户是生态宜居的引领力量 |
3. 专业农户是乡风文明的接应力量 |
4. 专业农户是治理有效的凝聚力量 |
5. 专业农户是生活富裕的先导力量 |
四、理论总结与对策建议 |
1. 理论总结 |
2. 对策建议 |
(7)农业现代化中的财政支持研究 ——以河南省鹤壁市浚县王庄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
二、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
三、简要评述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农业现代化理论 |
二、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
三、农业外部性与公共物品属性 |
第三章 我国农业财政政策的现实考察 |
第一节 我国农业财政政策的演变历程 |
一、计划时期财政支农政策(1949—1977 年) |
二、改革时期的农业财政政策(1978—2003 年) |
三、高速增长时期的农业财政政策(2004 年—至今) |
四、当前农业财政补贴政策的基本格局 |
第二节 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实践分析 |
一、近代以来农业现代化的实践探索 |
二、传统农业区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
第三节 现代化农业经营方式面临的政策阻碍 |
一、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继承和固化 |
二、分散化的生产方式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
三、农业劳动力素质制约现代生产要素应用 |
第四章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政策效果分析 |
第一节 农村土地职能转变及功能定位 |
一、农村土地功能定位及土地制度创新 |
二、技术进步推动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 |
三、现代化中的城市组成形态和空间结构设计 |
第二节 适度规模经营的种植效益分析 |
一、适度规模经营对粮食产量及收入的影响 |
二、适度规模经营成本的案例分析 |
第三节 农业财政政策体系改进及创新 |
一、构建农业社会普遍服务体系 |
二、实施布局全球的“走出去”战略 |
三、充分挖掘开发社会资本活力 |
第五章 新型农业主体培育政策效果分析 |
第一节 新型农业主体培育之一——专业合作社 |
第二节 新型农业主体培育之二——家庭农场 |
一、家庭农场实际考察情况 |
二、家庭农场的运营模式分析 |
三、推行家庭农场面临的政策阻碍 |
第三节 国外关于新型农业主体培育的经验借鉴 |
一、美国农业现代化中的家庭农场 |
二、以色列新型农业主体分析——莫沙夫和基布兹 |
三、国外新型农业主体培育对中国的启示 |
第六章 农业产业化全产业链经营的政策效果分析 |
第一节 健康视域下的农业产业化全产业链经营 |
一、保障中国食品健康的四大措施 |
二、技术不连续性引发农业产业竞争新态势 |
三、三化协调、四化同步的产业融合新模式 |
第二节 农业产业化全产业链生产功能定位 |
一、农业功能转变提升中国健康水平 |
二、农业专业功能区构建区域结构竞争力 |
第三节 农业产业化全产业链经营的实现路径 |
一、“六统一”的标准化生产耕作方式 |
二、对接新型城镇化的农业规模经营 |
三、生态循环发展的全产业链生产 |
四、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新型运作模式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一)探索并丰富了关于农业现代化改革实践 |
(二)优化和完善了当前农业财政补贴政策 |
二、不足之处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
(8)柳林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产业融合研究动态 |
1.2.2 国内产业融合研究动态 |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技术路线图 |
1.4 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农业产业化 |
2.1.2 产业融合 |
2.2 相关理论 |
2.2.1 农业产业内部整合型融合理论 |
2.2.2 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 |
2.2.3 农业功能拓展型融合 |
2.2.4 技术渗透型融合 |
3 柳林县产业融合现状 |
3.1 柳林县概况 |
3.2 柳林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
3.3 柳林县产业结构现状 |
3.3.1 农业建设发展稳步推进 |
3.3.2 工业发展势头良好 |
3.3.3 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
3.4 柳林县产业融合现状 |
3.4.1 农业内部融合现状 |
3.4.2 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现状 |
3.4.3 农业产业多功能型融合现状 |
4 柳林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度分析 |
4.1 GRA模型简介 |
4.2 融合度测算 |
4.3 结果分析 |
5 柳林县产业融合存在的问题 |
5.1 .产业融合程度低 |
5.1.1 农产品的附加值低 |
5.1.2 资源要素分散 |
5.2 产业主体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 |
5.2.1 产业融合主体地位低 |
5.2.2 产业组织利益分配不协调 |
5.3 公共服务不能提供有力支撑 |
5.3.1 公共服务平台不健全 |
5.3.2 科技和人才较缺乏 |
5.4 农业多功能型开发程度不高 |
5.4.1 农业生态和文化功能起步晚 |
5.4.2 农业功能性单一 |
5.5 财税金融方面支持不够 |
5.5.1 财政支持力度低 |
5.5.2 基础设施不健全 |
6 促进柳林县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
6.1 深化产业融合体制改革 |
6.1.1 改革柳林县国企体制 |
6.1.2 完善柳林县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
6.2 积极培育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 |
6.2.1 强化家庭农场和养殖大户基础作用 |
6.2.2 发挥农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领头作用 |
6.3 大力发展多类型产业融合方式 |
6.3.1 发展农业新业态 |
6.3.2 加快农业多功能性拓展 |
6.4 完善产业融合服务体系 |
6.4.1 鼓励社会资本投入 |
6.4.2 建立风险防范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致谢 |
(9)海南省农旅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目标和内容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产业融合的研究 |
二、关于农旅融合的研究 |
三、研究评述 |
第四节 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和研究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数据来源 |
三、研究路线 |
第五节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
一、可能的创新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产业融合 |
二、农旅融合 |
三、乡村旅游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思想 |
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相关农业理论 |
三、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
四、产业结构理论 |
五、产业关联理论 |
第二章 海南省农旅融合发展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农业和旅游业概况 |
一、农业概况 |
二、旅游业概况 |
第二节 农旅融合发展概况 |
一、组织形式 |
二、发展模式 |
第三节 农旅融合的机制分析 |
一、本质分析 |
二、动因分析 |
三、过程分析 |
第三章 海南省农旅融合发展的测度分析 |
第一节 容量耦合法测度 |
一、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
二、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第二节 灰色关联法测度 |
一、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
二、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本章小结 |
一、容量耦合法测度得出的几点结论 |
二、灰色关联度测度得出的几点结论 |
第四章 海南省农旅融合发展的绩效协整分析 |
第一节 关联状态分析 |
一、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
二、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第二节 融合效应分析 |
一、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
二、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本章小结 |
一、关于产业关联状态的几点结论 |
二、关于融合效应关系的几点结论 |
第五章 海南省农旅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理论假说 |
一、政策背景 |
二、影响因素分析 |
第二节 模型设定、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
一、模型设定 |
二、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
第三节 实证结果分析 |
一、海南省乡村旅游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结果 |
二、进一步分析和探讨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国内外农旅融合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
第一节 国外先进做法和经验 |
一、日本:六次产业 |
二、荷兰:农业产业链 |
三、法国:乡村旅游 |
四、瑞典和丹麦:家庭农场与合作社 |
第二节 国内先进做法和经验 |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省:精致农业 |
二、江西婺源:自然与人文联动 |
三、浙江舟山:主题旅游 |
四、成都三圣:花卉种养带动 |
第三节 经验与启示 |
一、经验总结 |
二、对海南的启示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一、以省情为依托推动海南“三农”发展 |
二、加大对海南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 |
三、完善海南省农旅融合发展的综合服务体系 |
四、提升海南省农业的开放度和关联度 |
五、扩展海南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的游客数量 |
六、培育本土农旅融合型龙头企业 |
七、打造和丰富海南省农旅融合产品体系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基于产业链的天康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综述 |
2.1.1 企业发展战略及演变 |
2.1.2 产业链研究综述 |
2.2 国内研究综述 |
2.2.1 企业发展战略及演变 |
2.2.2 产业链研究综述 |
2.3 文献述评 |
第3章 天康生物公司经营环境分析 |
3.1 我国生猪养殖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
3.2 天康生物公司介绍 |
3.2.1 天康生物公司概况 |
3.2.2 天康生物公司产业链结构概况 |
3.3 天康生物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3.1 PEST模型分析 |
3.3.2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
3.3.3 外部环境因素综合评价 |
3.4 天康生物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3.4.1 公司组织架构分析 |
3.4.2 财务分析 |
3.4.3 人力资源分析 |
3.4.4 企业文化分析 |
3.4.5 内部环境因素综合评价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天康生物公司发展战略选择与制定 |
4.1 天康生物公司SWOT分析 |
4.1.1 优势分析 |
4.1.2 劣势分析 |
4.1.3 发展的机会 |
4.1.4 战略威胁 |
4.2 天康生物公司发展战略的选择 |
4.3 天康生物公司发展战略的制定 |
4.3.1 基于产业链的企业战略定位 |
4.3.2 愿景、使命与核心价值观 |
4.3.3 整体战略分析 |
4.3.4 产业链各环节的细分战略分析 |
4.4 基于产业链的企业战略目标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天康生物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保障措施 |
5.1 组织制度保障 |
5.2 科研及人才保障 |
5.2.1 科技保障 |
5.2.2 人才保障 |
5.3 政策及资金保障 |
5.3.1 政策保障 |
5.3.2 资金保障 |
5.4 经营措施保障 |
5.4.1 加强产业协同 |
5.4.2 重视信息技术 |
5.4.3 加强品牌建设 |
5.4.4 强化食品安全监管 |
5.4.5 加大宣传力度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农业产业链悄然延长(论文参考文献)
- [1]产业变革:农业的新挑战[J]. 刘奇. 中国发展观察, 2020(22)
- [2]基于产业融合视角的黑龙江省农业转型升级研究[D]. 田珅.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0(11)
- [3]嵊泗县枸杞岛产业融合发展对策研究[D]. 徐晶晶. 浙江海洋大学, 2020(01)
- [4]人力资本与农村产业融合度关系的研究 ——基于河北省11个地级市的实证分析[D]. 耿春宇.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6)
- [5]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国棉花全产业链国际合作的潜力与路径研究[D]. 王乾润. 新疆农业大学, 2020
- [6]专业农户崛起与典型农区乡村振兴的政策选择[J]. 陈明. 经济体制改革, 2019(05)
- [7]农业现代化中的财政支持研究 ——以河南省鹤壁市浚县王庄镇为例[D]. 赵础昊.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8]柳林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 曹小红.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9]海南省农旅融合发展研究[D]. 聂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10]基于产业链的天康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徐敏. 新疆大学, 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