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刍谈WTO与营销的定价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王小平[1](2016)在《边境贸易发展及其产业结构效应研究 ——以内蒙古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内蒙古位于我国北部边疆,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源地,也是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对于如何能更好的促进蒙古经济的发展,国务院也提出了相关意见,指出“积极构建多元化现代产业体系”;“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争取到2020年能够达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明显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到平均水平以上”;“加强与蒙古国、俄罗斯等其他国家的经贸合作,在内引外联枢纽作用的引导下,努力构建面向北方、服务内地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积极的政策促进了内蒙古边境贸易的发展,而贸易结构一直是经济领域研究的核心问题,因此对于内蒙古边境贸易的发展历程及其产业结构效应的研究,既是国际贸易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产业经济学所关注的重要领域。边境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两者联系紧密,产业结构变化决定了边境贸易结构的转变,而边境贸易结构的优化在一定程度上又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加速升级。本文从边境贸易内涵界定及贸易理论出发,研究了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以及地缘经济学各大学派对边境贸易的解释及其局限性,总结了影响边境贸易发展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地缘因素和文化因素;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边境贸易的产业结构效应,包括边境贸易与产业结构的互动机理和边境贸易对产业结构的作用路径;基于边境贸易的发展状况和政策内容视角梳理了内蒙古边境贸易的发展历程:自建国初期的冷战时期开始,将内蒙古边境贸易划分为三个阶段:冷战时期的边境贸易发展(1947-1992)、沿边开放以来的边境贸易发展(1992-2000)、新世纪以来的边境贸易大发展(2000-至今),从而对内蒙古边境贸易的发展历程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发展脉络。在采取内蒙古边境贸易和产业结构等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能够反映长短期动态关系的VAR模型,分别从产业结构变动程度和方向两个视角实证检验了内蒙古边境贸易影响产业结构的长短期效应。主要结论有:内蒙古的边境贸易在长期出口贸易能够对其产业结构变动带来较大影响,且体现在降低第二产业比重、提高第三产业比重上;进口贸易对产业结构变动造成的影响较小,且在产业结构的作用方向上与出口是一致的,但由于其较小的产业结构变动效应导致在作用方向上未呈现出显着现象。而短期内,无论是产业结构变动大小还是变动方向方面,边境出口和进口不会对产业结构产生显着影响。由此得出新时期内蒙古边境贸易发展提升产业结构效应的对策建议,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加快内蒙古边境贸易发展、应坚持内蒙古边境贸易的绿色、创新、协调发展理念,如边境贸易增长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优化应同步进行,注重内蒙古边境贸易质量与效益、规模与速度的统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创新点有:第一,结合边境贸易的特性,将区域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的相关性研究拓展至边境地区;第二,在基于供给和需求层面明晰产业结构变动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分别探析了供给约束下和需求约束下边境贸易的产业结构效应;第三,对边境贸易影响产业结构的长短期效应在内蒙古地区的现实表现进行了系统的经验分析。此外,本文在内蒙古边境贸易发展及其产业结构效应研究上,只是进行了初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今后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以下三点:(1)对内蒙古边境贸易影响产业结构的路径进行经验检验。(2)比较内蒙古与其他地区发展边境贸易的产业结构效应。(3)内蒙古在边境贸易上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哪一种,是产业间贸易还是产业内贸易。
王火灿[2](2015)在《中国企业国际化与WTO之强耦合及其战略适配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围绕中国企业国际化与WTO之间的强耦合关系这一中心论题展开研究,旨在揭示此种耦合关系的现实表征并加以实证分析,进而探究其内在机理与理论根源,在此基础上指出中国企业在其国际化进程中针对WTO所建构的生态竞争环境需进行的相应战略调整与适配。在当代,所谓企业国际化即是在以WTO多边贸易体制为核心的国际游戏规则体系下,企业从事进出口贸易与内外向国际直接投资等跨国经营业务和活动以及相应的国际化管理实践的过程。多边贸易体制(GATT/WTO)是在以企业国际化为载体的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和发展的,作为一整套国际游戏规则,它又是在“WTO-政府-企业”三者之间的“双层博弈”中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这一博弈模式界定了企业参与多边贸易谈判和体制实践的方式与途径。现有的WTO多边规则体系和制度框架结构,对企业国际化产生保障公平竞争、稳定商业预期、降低交易费用等主要效应或功能。本论文在梳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耦合理论在经济管理中的机理与内涵,并从企业国际化的两大核心要素——企业国际竞争战略与企业国际竞争力出发,论述了企业国际化与WTO的耦合协调系统,构建了企业国际化与WTO的耦合评价模型。中国与GATT/WTO多边贸易体制的历史关系十分独特。在19482014年的67年中,以1979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为界,可分为两大阶段,即前32年——从短暂“原始缔约国”期到之后漫长的“失联期”;后35年则为复合期。在中国确立改革开放基本国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目标之后,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发展进程、中国复关/入世谈判进程与WTO多边贸易体制创建进程“三江并流”,并与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大潮历史性汇合,终于在时机、理念和战略的“三重契合”下,于最近20多年中,造就了中国企业国际化与WTO多边贸易体制之间的强耦合关系,并在贸易、投资、制度和观念等四大维度上产生了强大的“四维共振”效应。不过,目前这种双向的强共振效应尚具有不对称性,主要表现为WTO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四维”皆强格局,而中国企业国际化对WTO的影响在制度和观念两大维度上则相对较弱;在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FDI)这两大维度上,WTO推动了中国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快速崛起,而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这种快速崛起也对世界经贸的原有格局以及其他主要WTO成员(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的对外经贸格局产生了“破格局性”的重大影响。中国为加入WTO和履行入世承诺,在短期内对贸易、投资和知识产权保护等与WTO和中国企业国际化直接相关的国际化制度体系进行了大规模的快速调整,在入世前后国内出现了罕见的“WTO热”等现象,均充分显示出WTO对于中国企业国际化制度和观念层面的巨大影响力。相反,作为长期游离于多边贸易体制之外、正处于转型中的后起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对于WTO的制度建设和理念贡献尚十分有限。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模型检验结果表明,中国企业国际化与WTO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WTO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Granger原因。利用耦合协调评价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耦合度指标反映出中国企业国际化与WTO基本上已处于高度耦合状态;耦合协调度指标则反映出两者基本上处于中度及以上强度的耦合协调状态。本论文尝试提出中国企业国际化“异质性”理论,旨在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中国企业国际化与WTO之间的强耦合关系。该理论指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异质性”由制度异质性、体制转型性、大国规模性、发展后起性、快速崛起性和国企主导性等六个方面组成,前三者与后三者分别构成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外生异质性”和“内生异质性”。它们共同刻画了中国企业国际化面临的特殊外部和内部环境或属性。这六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而且与WTO之间也存在密切的互动影响关系。由于基本社会政治制度的异质性、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矛盾性与趋同性以及作为后发性大国的快速崛起特性,决定了中国入世谈判和入世协议签订所遇到的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同时也决定了入世以后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快速崛起以及与WTO多边贸易体制之间的强共振效应。WTO的动态发展趋势和一些新兴重大议题的谈判进展表明,包括贸易与环境、投资、竞争政策、政府采购、“超TRIPS”规则以及竞争中立、TPP等,可能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未来发展带来重大挑战和机遇。论文利用传统的“SWTO”(优势、劣势、威胁和机遇)分析法,从异质性和WTO体制两大视角,剖析了中国企业国际化当前面临的重大战略环境因素,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环境资源、体制深化、内向与外向国际化的不平衡、低度化陷阱、技术创新乏力、贸易保护和转型升级等。最后,本论文从中国企业国际化与WTO多边贸易体制强耦合关系出发,就中国企业国际化崛起进程中的“WTO战略”的原则、目标、实施路径等提出了看法和建议:即战略原则应是多边主义;核心战略目标是维护和推进WTO多边贸易体制更有效运行,以实现强化和确保中国企业国际化与WTO多边贸易体制之间强耦合效应更充分、更有效地发挥;为此,选择“学以致用”和“有效参与”两大战略路径,通过提高参与能力、改善和发挥行业协会功能与作用以及强化政企有效合作等来实施战略。本论文对中国企业国际化与WTO强耦合关系存在性的内在成因开展了理论探析,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战略适配建议,有助于丰富WTO与中国企业国际化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也能为政府和企业参与多边化和国际化进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沈红叶[3](2011)在《碳关税与国际贸易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气候变化严重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与经济生产。近年来,世界各地自然灾害频频发生,温室效应日益明显,人与自然关系越发尖锐,我们所处的地球环境持续恶化……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国际的社会热议话题。如何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如何实现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成为当前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碳关税(Carbon Tariff)也随之应运而生,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2009年,美国众议院通过了《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American Clean Energy and Security Act,英文缩写ACESA),将碳关税这一名词第一次以法案的形式提出。对于碳关税是否符合国际贸易的法律及规则,各国学者也均有不同的观点及看法。不可否认的是,碳关税作为一个旨在减少碳排放的工具,如果以合理合法的方式施行,对于碳减排将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当前并未采取实质措施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且出口产品的能耗和碳排放水平因国情原因相对较高。很显然,如果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中的“碳关税”措施正式施行,将不可避免的大大增加我国出口产品所需成本,甚至进一步对相关产业造成极其严重的冲击。因此,积极研究碳关税与国际贸易问题,并迅速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是我国亟需进行的课题。
徐元[4](2010)在《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是我们所处时代的两大基本特征。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WTO致力于各国削减关税、取消歧视待遇和其他贸易障碍,对许多贸易壁垒都进行了相应的规制,但对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规制基本上还是空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不断提高,发达国家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滥用知识产权,对发展中国家设置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资本和技术要素积累的增加,我国出口产品正处于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向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转型过程中,但是,随着出口产品技术含量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知识产权人的权益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尤其是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更容易遭受发达国家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限制。与我国出口贸易迅速发展的同时,无休止的知识产权诉讼接踵而至,从打火机到节能灯、从电池到手机、从空调到汽车、从彩电到电脑、从DVD到MP3等等,众多中国企业纷纷遭遇跨国企业设置的知识产权贸易壁垒。面对接踵而来的知识产权纠纷,面对发达国家高高筑起的知识产权贸易壁垒,对知识产权这一新的贸易壁垒形式进行深入研究,对知识产权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的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找出应对发达国家知识产权贸易壁垒挑战的有效途径,进而提出突破发达国家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对策建议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非常有意义且紧迫的课题。论文共分八章。第一章是导论。作者首先简要分析了论文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然后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简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论文的创新点。第二章是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内涵。作者从壁垒的概念出发,在对现有的相关立法和文献中贸易壁垒概念的解释进行梳理评论的基础上,发现现有贸易壁垒理解存在的不足与问题,提出了自己对贸易壁垒概念的理解。然后,对知识产权的概念及范围进行了界定,并分析了知识产权的特征。作者在对贸易壁垒和知识产权两个基本概念进行分析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知识产权贸易壁垒概念的理解和定义,并分析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知识产权贸易壁垒问题认识上的分歧。作者还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进行了归纳和分析,揭示了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十大特征。论文的第三章至第五章是对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三种典型表现形式的具体研究和分析。第三章是技术标准型知识产权贸易壁垒。本章从分析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相互关系的演变入手,分析了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相结合这一当代国际经济中的新现象,然后对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相结合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对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相结合产生的贸易壁垒效应进行了分析,认为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相结合会使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的威力得到耦合,产生强大的贸易壁垒效应。接下来作者对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相结合产生的法律问题进行了分析,构建了一个解决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相结合法律问题的简易模型,并对其进行了实证分析。第四章是知识产权的边境保护措施。作者首先对知识产权边境保护的国际立法进行了简要介绍,然后对欧盟和美国的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制度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欧盟和美国的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制度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二者之间存在的相同之处和不同点。然后对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成为贸易壁垒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美国的“337条款”是当今世界上一种典型的知识产权贸易壁垒,因此,在本部分作者专门对美国的“337条款”进行了介绍和分析。首先介绍了“337条款”的实体内容和程序及其救济措施。然后,总结出337程序的主要特点,并对美国“337条款”的不合理性进行了分析。第五章是知识产权滥用。作者从权利滥用的定义出发,首先分析了国内学者有关知识产权滥用的解释,并提出了自己对知识产权滥用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了知识产权滥用的几种常见的表现形式,具体包括知识产权申请中的知识产权滥用、知识产权许可中的知识产权滥用和知识产权救济中的知识产权滥用,并以具体的案例分别加以说明。本部分最后从比较分析的角度对目前国际公约和主要国家对知识产权滥用的法律规制进行了评析,包括知识产权国际公约对知识产权滥用的规制;美国、欧盟、日本以及我国对知识产权滥用的规制。第六章是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政治经济分析。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形成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背景。论文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一是知识经济的兴起与知识产权贸易壁垒;二是美国霸权衰落与知识产权贸易壁垒;三是跨国公司与知识产权贸易壁垒;四是国际经济秩序斗争与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然后对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经济学分析,作者认为知识产权贸易壁垒与其他贸易壁垒相仿,其作用机制有二:即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数量控制机制和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价格控制机制。在此基础上,用一个经济学模型对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贸易效应进行了分析,并以我国DVD行业遭遇的知识产权贸易壁垒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为了更为深入的揭示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现象的本质,作者并未停留在知识产权贸易壁垒这一问题本身,而是更进一步地对当今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基础——知识产权制度进行了反思,并且提出了在“和谐世界”理念下对知识产权制度重构的思路。第七章是我国出口贸易遭遇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在该部分,论文首先就几种主要的知识产权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进行了介绍,然后分析了我国面临知识产权贸易壁垒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第八章是结论和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章是对全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加以总结,并指出了本文的不足之处及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在研究方法方面,作者主要运用了如下几种研究方法:第一,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第二,理论分析、经济模型、案例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第三,“抽象——具体——抽象——具体”的研究方法。第四,比较分析方法。通过上述研究,作者得出如下几个结论:第一,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的发展导致知识产权成为国际竞争重要的工具,在这一背景下,知识产权贸易壁垒必将成为一种重要的国际贸易壁垒,发展中国家必须正视这一现实。第二,知识产权贸易壁垒是一种特殊的新型贸易壁垒。与其他贸易壁垒相比较,知识产权贸易壁垒有自己的属性和特征。目前,知识产权贸易壁垒还没有引起学界和实务界应有的重视,对其研究也还不够深入,认识上也比较模糊,缺乏对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信息统计和定量分析。第三,知识产权贸易壁垒表面上是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实质上是市场竞争与市场份额问题,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针对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日益增强的竞争力和日益扩大的市场份额采取的一种贸易保护措施,是前者抑制后者后发优势的一种工具。在知识产权的竞争中,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第四,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第五,WTO的知识产权协定强化了知识产权保护,而缺乏规制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规则,这助长了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滥用,国际社会应当考虑在WTO的框架内修订知识产权协定,制定规范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规则。第六,目前,世界知识产权制度正在被异化,应当在“和谐世界”理念下进行重构,重构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知识产权人与社会公众之间利益的平衡。第七,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在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正在遭遇越来越多的知识产权贸易壁垒,其中有外部原因,也有自身因素。我国企业应当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应对发达国家设置的知识产权贸易壁垒。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以下几点:第一,在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贸易壁垒、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且对知识产权贸易壁垒与其他贸易壁垒的差异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分析,揭示了知识产权贸易壁垒所具有的十大特征。第二,对知识产权贸易壁垒产生的政治经济根源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视角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并运用经济学工具分析了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作用机理和贸易效应,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清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实质及影响。第三,提出了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需要在“和谐世界”理念指导下重构的思想,并且对“和谐世界”理念下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的重构的思路和途径进行了大胆的探索。第四,在应对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措施中,提出了我国应当制定和实施“创新强贸”战略,实现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从“科技兴贸”向“创新强贸”的转变,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应对日益频繁的知识产权贸易壁垒。
朱榕[5](2010)在《WTO框架下的渔业补贴法律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当今世界越来越多国家关注渔业补贴对于渔业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对于渔业补贴的规范提上议事日程。在多哈议程中,美国、澳大利亚和一些发展中国家提出了过度捕鱼造成的鱼产品过剩问题,并注意到了因此而产生的市场价格扭曲现象。而日本、韩国等国家也提出了在《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SCMA)中适当增补关于渔业补贴规定的建议。WTO决定将渔业补贴列入多哈回合贸易谈判的框架中。众多WTO成员因利益和所追求的目标不同,对于渔业补贴问题存在着明显的对立态度。虽然SCMA为规制渔业补贴提供了一定的制度基础,然而由于渔业领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中的具体规则仍需调整才能对渔业补贴发挥应有的规范作用。纵观WTO渔业补贴规则谈判的历程和走向,成员已在规制模式建设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果,谈判的未来日趋明朗。本文主要从SCMA的基本规则出发,对渔业补贴规制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在本文第一章中,作者探讨了渔业补贴的定义、分类等相关概念,介绍目前主要国家的渔业补贴项目实施情况,并追溯了包括WTO在内的一些国际组织对于渔业补贴问题的讨论;第二章主要分析了SCMA的现有规则,指出其对渔业补贴适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缺陷和不足;第三章讨论WTO渔业补贴规则协商过程中众多成员所提出的具体建议,揭示其提出主张的真正意图,并对相关意见进行评析;本文第四章中,作者检视了我国现行渔业补贴项目的状况,并就我国在渔业补贴和反补贴规则上必须进行的调整和补充提出建议。相信随着谈判的继续推进,WTO成员对相关问题的探讨绝不会浅尝辄止,我国亦应未雨绸缪,及早对此做好必要准备。
吴晔苹[6](2010)在《化工产业的反倾销及应对措施》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反倾销问题一直是我国对外贸易中的热门话题,该项贸易保护措施对我国企业的频繁使用使我国企业蒙受巨大损失,也成为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重大障碍。我国化工产业的升级以及出口贸易快速增长,不可避免地会与国外化工产业间产生更为激烈的竞争和冲突,这在客观上导致我国化工产业成为反倾销措施的最大受害国和重灾区。大量的反倾销措施不仅直接影响了我国部分化工产品的正常出口,还进一步使我出口产品丧失了潜在的贸易机会,从而阻碍了化工产业进一步扩大出口、推进市场多元化等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对这一典型产业在进出口反倾销中的表现进行研究,对于其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在系统分析国内外反倾销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对反倾销的相关规则进行分析,其次从我国化工产业发展及出口状况入手,分析化工产业遭受反倾销的现状,特征,影响和原因,最后从国家,行业和企业三个角度提供化工企业预防反倾销和积极应对反倾销的主要策略。
马勇[7](2009)在《跨国公司“参股—并购”行为的战略动因与行业垄断效应》文中提出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以及对外国直接投资的鼓励程度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开始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在日渐增长的国际直接投资当中,合资与并购投资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并购行为正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然而仔细考察这些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并购行为,我们却会从中发现一些引人关注的特征。“以市场换技术”是我国企业与跨国公司合作的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和发展理念。但从合资与并购的具体效果来看,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合资与并购行为尽管引起了一些合资企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和绩效的改善,但在相当一部分企业当中,与跨国公司的合资行为却并没有能够为国内企业带来应有的绩效改进效果。很多国内企业在与跨国公司进行合资之后甚至陷入了经营困境并最终被跨国公司完全收购。“合资-亏损-收购”已经成为了我国众多合资企业背负的沉重宿命。而这种行为所造成的一个直接的结果便是我国的众多产业为跨国公司所垄断和控制。按照传统的企业并购理论,谋求企业并购后的协同效应,提升目标企业在并购后的绩效和价值应当是推动跨国公司实施合资和并购行为的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和前提。然而如此大面积出现的合资企业绩效下滑显然不能用跨国公司经营方面的失误和“协同效应”的失效来加以解释。尤为重要的是,很多跨国公司在与国内企业合资之后甚至会主动采取种种“不合作”的态度,试图以此来有意降低目标企业的绩效和市场价价值。这一系列行为背后所隐藏的动机显然需要我们引起必要的关注。本文认为,国内企业之所以会在与跨国公司合资后遭遇种种困境,而跨国公司之所以会在合资企业中采取种种不合作的态度,其根本原因在于跨国公司并购国内企业的根本目的是要消灭国内竞争对手,垄断和控制国内市场,获取更加丰厚的利润。在这一动机驱使下,跨国公司会在与国内竞争企业合资之后通过种种不合作行为来实现合资企业的“反协同效应”,从而达到打压国内竞争企业产品,扩大自身产品市场份额的目的。与此同时,当合资企业的资产价值因绩效下降而遭至贬损之后,跨国公司可以凭借更加低廉的价格完成对目标企业的收购,从而以最小的代价达到了垄断市场的目的。而这种行为所产生的一个必然的结果就是国内合资企业绩效的下滑和行业垄断程度的提升。有鉴于此,本文从跨国公司垄断市场的动机出发,从理论层面揭示了跨国公司在参股及并购国内企业之后追求“反协同效应”的动机,并分析了跨国公司的“参股-并购”战略对于降低跨国公司控制国内企业、实现市场垄断的代价所起到的作用,通过理论分析,本文对国内部分合资企业在跨国公司参股或并购后出现绩效下滑的情况给出了一个理论上的解释,并由此对国内企业能否通过与跨国公司的合资或并购来实现技术水平的提升和经营绩效的改善提供了一个理论上的判断依据。这对于我们更加清醒的认识“市场换技术”战略的具体效果,对跨国公司在提升国内企业竞争力方面所能够起到的作用保持审慎和冷静的态度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系统的实证和大量的案例研究分析了跨国公司的参股和并购行为对我国企业经营绩效以及市场垄断程度的影响以及背后的经验和教训。这对于我国在未来发展中合理的选择发展战略,科学的利用外部资本,避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具有一定的警示和借鉴意义。本文全文的讨论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为导论,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的问题、研究思路与意义以及论文的结构框架;第二章为理论综述部分,系统梳理了国际直接投资以及跨国企业并购的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三章的理论分析部分,从跨国公司行业垄断的动机出发,利用跨国公司与国内企业的竞争博弈模型分析了不同类型的跨国投资者在与国内企业合资和并购过程中的战略选择,以此为基础对跨国公司“合资-并购”的战略模式提供了一个理论依据;第四章与第五章为本文的实证检验环节,分别利用我国上市公司和制造业的相关数据分析了企业遭受合资和并购之后的绩效变化以及跨国公司对我国企业的并购行为所产生的垄断效应;第六章为政策建议环节,主要针对前文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对我国在规制外资垄断,规范引资政策方面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第七章的结束语部分总结了前文分析中所得到的核心结论,并指出了文章的主要创新和不足之处。
郑荔丹[8](2009)在《WTO农业补贴规则法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乌拉圭回合首次将农业纳入到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当中。《农业协定》本着公正、统一的原则,要求各成员国根据埃斯特角宣言所确定的谈判目标,为开始农产品贸易的改革进程建立一个坚实的基础,并通过一个持续的各方同意的时期,实质性地逐步减少农业支持和保护,最终纠正和防止世界农产品市场的种种限制和扭曲,以建立一个公正、市场导向的农产品国际贸易体制WTO农业补贴规则确定了农业补贴削减方法及减让总量,在客观上抑制了各国的出口补贴以及国内支持。但是WTO农业规则的确立实际上是发达国家瓜分世界农产品贸易市场相互妥协的产物,设计出的规则都是以实现发达国家农产品利益为目的,表面上是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农业问题,但实际上是将不合理的分配方式以法律形式固定,而成为发展中国家日后对本国农产品进行保护的禁锢。但同时,不可否认的是,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开始使用这个现有规则作为武器来反抗发达国家对农业市场的蚕食。本篇文章引述了几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在农业争端解决机制中有效利用规则维护本国农业发展的案例,目的是为了增强发展中国家在农业贸易争端中取胜的信心,并且在未来的农业谈判中可以取得主动地位,积极促成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的规则制定。通过对我国农业补贴现状的介绍,发现其中的不足与需要完善之处,以期我国农业更快更好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章为WTO农业补贴概述,介绍了补贴的基本理论知识,通过对补贴的定义和特征的把握从而探讨WTO农业补贴规则的概念与特点。同时,介绍了WTO农业补贴规则的法律适用,这是本篇文章的基础部分。第二章首先介绍的是WTO框架下的农业补贴规则,其中包括出口补贴及国内支持。同时,又分别介绍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农业补贴规则的执行情况。最后,介绍了各个国家在多哈回合谈判中的不同立场以及对未来的展望。第三章介绍的是我国目前的农业补贴现状、特点以及我国在未来所应采取的因应之策。分别讨论了我国在未来谈判中所应坚持的立场和态度及我国国内农业补贴措施的完善,从而寻求一条适合我国农业发展的道路以及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途径。
雷锐[9](2008)在《GATT/WTO“非违反之诉”适用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非违反之诉”是GATT/WTO争端解决机制中比较有特色的制度,它在维护GATT/WTO框架下双边和多边贸易谈判结果方面,起着“程序性锁扣”的作用。同时也是比较有争议的制度,无论专家组还是各成员方在处理争议适用该项制度时都保持十分谨慎的态度。从WTO近些年的争端解决实践来看,“非违反之诉”的适用的范围有扩大的趋势,从以前的关税贸易领域逐渐的在向其他领域扩展,其所带来的问题使WTO争端解决机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中国作为WTO的成员国,应当认识和把握“非违反之诉”这一争端解决规则,有效运用其来解决相关的贸易摩擦和纠纷,使之成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武器。“非违反之诉”的特殊性在于它的申诉方和被申诉方分别在协议和法理上占据着合法的地位。为什么会出现对不违反条约规定的行为仍可起诉的这种规则?它的存在是否具有法理基础?有无适用的现实需要?在越来越向“规则导向型”转变的WTO争端解决机制中,“非违反之诉”适用的使命和未来的走向是什么,它所处在什么位置?作为一种争端解决机制的补漏机制,它究竟是会逐渐扩大适用还是受到局限?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全面透析“非违反之诉”适用的现状和未来起着关键的作用。中国作为一个新加入WTO的成员,在争端解决机制方面相对缺少经验,准确把握“非违反之诉”的本质和特征从而正确、灵活地对其加以利用,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共分三章,第一章论述了“非违反之诉”的基本概念和特征;第二章着重论述了“非违反之诉”制度在GATT/WTO协议中的具体适用;第三章总结“非违反之诉”适用的法律价值和作用,从它的目前的作用和缺陷出发,分析它的未来走势。在第一章中,笔者从GATT第23条第1款(b)项规定的含义出发,分析“非违反之诉”在GATT1947、GATT1994、DSU中不同的规定,得出“非违反之诉”的概念。为了探究“非违反之诉”的具体意义,从历史演变的角度考证了该条的由来。第二节从GATT23条的整体性出发,通过比较与违反之诉所体现的不同作用,确定“非违反之诉”在GATT第23条中不可缺少的法律地位,从而清晰把握“非违反之诉”的本质特征。第三节是进一步的分析“非违反之诉”的特点,与前两节结合成一个对“非违反之诉”的概念和特征的全面论述。在第二章中,从“非违反之诉”的三个构成要件着手,结合案例和专家组的报告对制度的具体规则进行分析,把握每一个构成要件的具体含义。然后对“非违反之诉”初步涉及的领域,GATS和TRIPs中适用进行论述和评价,特别对“非违反之诉”在TRIPs协定中适用的争议进行探讨。最后对“非违反之诉”暂时还没涉及到的领域,竞争关系、灰色区域措施和环境贸易中的适用,对其可行性作出初步的论述。在第三章中,在探讨确立“非违反之诉”法理基础的同时,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这一制度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进行思考,针对它的特点和定位预测它的发展趋势,进而对“非违反之诉”的未来发展模式做出相应的分析和判断。最后,对我国适用“非违反之诉”制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潘力[10](2007)在《提升吉林省玉米产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玉米生产国之一,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生产基地和玉米输出大省,玉米产业的兴衰左右着吉林省经济的大局。近几年,吉林省玉米生产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出现了许多新矛盾,新问题,值得探索和研究。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压缩了部分粮田面积,粮食作物,特别是玉米,与经济作物争地矛盾日益突出,加之工业发展占用耕地,又使得玉米种植面临新的挑战。吉林省有较为齐全的玉米深加工工业基础,畜牧业也在突飞猛进的发展,使玉米需求大幅度增加,玉米生产远远不能满足吉林省经济发展的需要。究其原因是在玉米及其以玉米为原料的转化产业中,应当有一个系统化的战略谋划和积极而富有效率的产业运作方式。因此,作为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吉林省应当从宏观经济角度重新调整全省的玉米产业发展思路,从根本上确定吉林省玉米产业经济发展的战略格局,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市场的竞争,说到底是产品的竞争,只有产品具有市场竞争力,经济才能持续快速发展。因此,提升吉林省玉米产业竞争力,对加快吉林省玉米经济发展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本文在阅读大量相关资料、搜集大量数据的基础上以比较优势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产业关联理论等作为理论基础,对吉林省主要种植业间玉米、大豆、水稻;国内不同玉米种植区域间;吉林省、黑龙江省、河北省、山东省的比较优势的变动情况和玉米的加工业优势及畜牧业转化优势进行了实证分析。同时,本文根据吉林省玉米产业化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吉林省玉米产业竞争的优势和劣势。针对这一实际,提出了提升吉林省玉米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二、刍谈WTO与营销的定价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刍谈WTO与营销的定价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边境贸易发展及其产业结构效应研究 ——以内蒙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简要评述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3 研究目的 |
第2章 边境贸易的理论基础 |
2.1 边境贸易特殊性 |
2.1.1 边境贸易内涵界定 |
2.1.2 边境贸易特殊性体现 |
2.2 传统国际分工理论及其对边境贸易解释 |
2.2.1 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 |
2.2.2 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 |
2.2.3 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理论 |
2.3 地缘经济理论及其对边境贸易的解释 |
2.3.1 美国学派 |
2.3.2 俄罗斯学派 |
2.3.3 意大利学派 |
2.4 现有理论对边境贸易解释的局限性 |
2.4.1 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性 |
2.4.2 要素禀赋理论的局限性 |
2.4.3 地缘经济理论的局限性 |
2.5 边境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 |
2.5.1 政治因素 |
2.5.2 经济因素 |
2.5.3 地缘与文化因素 |
2.6 边境贸易的产业结构效应 |
2.6.1 产业及其结构的高度化 |
2.6.2 产业结构演进及调整理论 |
2.6.3 边境贸易影响产业结构的理论 |
第3章 边境贸易的产业结构作用机理 |
3.1 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供给与需求因素 |
3.1.1 供给层面的制约因素 |
3.1.2 需求层面的变动因素 |
3.1.3 供需因素的动态影响 |
3.2 供给约束下边境贸易的产业结构效应 |
3.2.1 要素禀赋影响路径 |
3.2.2 制度变革影响路径 |
3.2.3 技术进步影响路径 |
3.2.4 信息传导影响路径 |
3.3 需求变动下边境贸易的产业结构效应 |
3.3.1 消费需求变动的影响效应 |
3.3.2 投资需求变动的影响效应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内蒙古边境贸易发展的历程考察 |
4.1 冷战时期内蒙古边境贸易发展(1947-1992) |
4.1.1 边境贸易发展状况 |
4.1.2 边境贸易政策内容 |
4.1.3 该时期边境贸易发展评析 |
4.2 沿边开放以来内蒙古边境贸易的发展(1992-2000) |
4.2.1 边境贸易发展状况 |
4.2.2 边境贸易政策内容 |
4.2.3 该时期边贸发展评析 |
4.3 新世纪以来内蒙古边境贸易大发展(2000-至今) |
4.3.1 边境贸易发展状况 |
4.3.2 边境贸易政策内容 |
4.4 内蒙古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
4.4.1 三次产业结构现状 |
4.4.2 第三产业部门结构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内蒙古边境贸易发展的产业结构效应分析 |
5.1 经验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
5.1.1 实证变量选取 |
5.1.2 VAR模型构建 |
5.1.3 样本数据说明 |
5.2 VAR模型的最优滞后期确定 |
5.2.1 VAR模型的稳定性 |
5.2.2 VAR Granger因果检验 |
5.2.3 模型的残差检验 |
5.3 边境贸易的产业结构效应检验 |
5.3.1 模型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
5.3.2 产业结构的长期均衡效应 |
5.3.3 产业结构效应的短期表现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促进内蒙古边境贸易发展提升产业结构效应的对策建议 |
6.1 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加快内蒙古边境贸易发展 |
6.1.1 以口岸为支点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
6.1.2 基于“一带一路”扩大内蒙古向西开放 |
6.2 坚持内蒙古边境贸易的绿色发展理念 |
6.2.1 绿色应成为内蒙古边境贸易发展的新理念 |
6.2.2 在环境保护方面制定生态环境补偿政策 |
6.3 坚持内蒙古边境贸易的创新发展理念 |
6.3.1 改善内蒙古边境贸易发展的市场环境 |
6.3.2 深化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层次 |
6.3.3 大力发展内蒙古地区的口岸经济 |
6.3.4 加快发展内蒙古地区的会展经济 |
6.4 坚持内蒙古边境贸易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理念 |
6.4.1 边贸增长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优化同步进行 |
6.4.2 推进边境贸易、边境外资及外经的协调发展 |
6.4.3 以创新市场开拓方式提升边贸产业结构效应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本文的创新点 |
7.3 研究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
(2)中国企业国际化与WTO之强耦合及其战略适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方法 |
1.3.1 研究的核心内容与总体思路 |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框架结构和创新点 |
1.4.1 框架结构安排 |
1.4.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综述 |
2.1 企业国际化理论 |
2.1.1 企业国际化的概念与内涵 |
2.1.2 企业国际化理论体系概述 |
2.1.3 企业国际化的内外共生条件 |
2.2 多边贸易体制的理论与实践 |
2.2.1 企业国际化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历史耦合 |
2.2.2 多边规则的形成机制与企业的参与机理 |
2.2.3 WTO 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与作用机理 |
2.3 耦合理论与耦合评价模型 |
2.3.1 耦合的内涵与机理 |
2.3.2 企业国际化与 WTO 的耦合协调系统 |
2.3.3 企业国际化与 WTO 耦合评价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企业国际化与 WTO 之间强耦合的现实表征 |
3.1 中国企业国际化与 WTO 的历史契合 |
3.1.1 中国与 GATT/WTO 多边贸易体制的历史关系 |
3.1.2 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
3.1.3 中国企业国际化与 WTO 多边贸易体制的三重契合 |
3.2 WTO 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强共振效应 |
3.2.1 贸易维度的强共振效应 |
3.2.2 投资维度的强共振效应 |
3.2.3 制度维度的强共振效应 |
3.2.4 观念维度的强共振效应 |
3.3 中国企业国际化对 WTO 的共振效应 |
3.3.1 中国企业国际化快速崛起与全球经贸格局的裂变 |
3.3.2 中国企业国际化快速崛起对 WTO 其他成员经贸格局产生的影响 |
3.3.3 中国入世对 WTO 体制与观念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企业国际化与 WTO 耦合的实证分析 |
4.1 中国企业国际化与 WTO 耦合的因果关系分析 |
4.1.1 指标选择 |
4.1.2 检验过程及其解释 |
4.2 中国企业国际化与 WTO 耦合的实证分析 |
4.2.1 基于宏观层面数据的耦合关系实证 |
4.2.2 基于企业微观层面数据的耦合关系实证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企业国际化与 WTO 强耦合的成因探析 |
5.1 中国企业国际化异质性的概念与内涵 |
5.2 中国企业国际化“异质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
5.3 从异质性看中国企业国际化与 WTO 的强耦合关系 |
5.3.1 中国企业国际化异质性与 WTO 之间的互动关系 |
5.3.2 从异质性看中国企业国际化与 WTO 的强耦合关系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WTO 生态下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战略环境分析 |
6.1 WTO 的动态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潜在影响分析 |
6.1.1 WTO 的动态发展趋势:从后乌拉圭回合到多哈回合 |
6.1.2 WTO 视野下影响中国企业国际化未来进程的重大议题 |
6.2 强耦合与异质性视角下中国企业国际化的 SWTO 分析 |
6.2.1 强耦合视角下中国企业国际化的 SWTO 分析 |
6.2.2 异质性视角下中国企业国际化的 SWTO 分析 |
6.3 中国企业国际化未来进程中的重大战略环境因素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WTO 生态下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战略思考与策略选择 |
7.1 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WTO 总体战略” |
7.1.1 战略原则与战略目标 |
7.1.2 战略选择 |
7.1.3 战略实施 |
7.2 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WTO 部门战略” |
7.2.1 贸易救济战略 |
7.2.2 破壁跨垒战略 |
7.2.3 TRIPS 战略 |
7.2.4 服务贸易战略 |
7.2.5 投资战略 |
7.2.6 国企战略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情况 |
致谢 |
(3)碳关税与国际贸易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0.1 选题立意与研究方法 |
0.2 研究现状与主要内容 |
0.3 结构安排与论文创新 |
1 碳关税在国际贸易中的缘起 |
1.1 碳关税产生的根本原因 |
1.1.1 日益严重的全球环境问题 |
1.1.2 环境变化中的差异责任 |
1.2 碳关税产生的现实原因 |
1.2.1 碳泄漏问题 |
1.2.2 竞争力失衡问题 |
1.3 从碳税到碳关税 |
1.3.1 碳税的提出以及国际应用现状 |
1.3.2 碳关税的出台背景与争议 |
1.3.3 碳关税与碳税的关系 |
2 碳关税与国际贸易规则的相符性 |
2.1 碳关税与WTO中相关原则的相符性 |
2.1.1 碳关税与公平贸易原则 |
2.1.2 碳关税与国民待遇原则 |
2.1.3 碳关税与最惠国待遇原则 |
2.2 碳关税与GATT中相关规则的相符性 |
2.2.1 碳关税与GATT普通规则 |
2.2.2 碳关税与GATT一般例外条款 |
3 碳关税在国际贸易中引发的潜在问题 |
3.1 碳关税对发达国家贸易的影响——以美国为例 |
3.1.1 碳关税对发达国家贸易的直接影响 |
3.1.2 碳关税对发达国家贸易的间接影响 |
3.2 碳关税对发展中国家贸易的影响—以中国为例 |
3.2.1 碳关税对发展中国家贸易的直接影响 |
3.2.2 碳关税对发展中国家贸易的间接影响 |
3.3 碳关税对国际贸易秩序的影响 |
3.3.1 加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摩擦 |
3.3.2 导致国际贸易中经济地位的变化 |
3.3.3 碳关税或将成为新的贸易壁垒 |
4 碳关税在国际贸易中的实施前景及应对策略 |
4.1 碳关税在国际贸易中的实施前景 |
4.1.1 近期推广碳关税难度较大 |
4.1.2 推行碳关税是大势所趋 |
4.2 碳关税的应对策略 |
4.2.1 我国应对碳关税的近期策略 |
4.2.2 我国应对碳关税的长期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4)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文献 |
1.2.2 国外文献 |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论文的创新点 |
2 知识产权贸易壁垒内涵解析 |
2.1 贸易壁垒概念辨析 |
2.1.1 壁垒的基本内涵 |
2.1.2 贸易壁垒的现有解释及其评析 |
2.1.3 本文对贸易壁垒的理解 |
2.2 知识产权的内涵及其特征分析 |
2.2.1 知识产权的概念及范围界定 |
2.2.2 知识产权的特征分析 |
2.3 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内涵、表现形式与特征 |
2.3.1 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内涵探析 |
2.3.2 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典型表现 |
2.3.3 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特征辨析 |
2.4 本章小结 |
3 技术标准型知识产权贸易壁垒 |
3.1 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相结合的趋势 |
3.1.1 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相互关系的演变 |
3.1.2 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相结合的趋势 |
3.2 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相结合的原因分析 |
3.2.1 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具有本质的共同性 |
3.2.2 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具有共同的利益基础 |
3.2.3 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提高 |
3.2.4 高新技术的发展和技术联盟的出现 |
3.2.5 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追求 |
3.2.6 发达国家标准化战略与知识产权战略的结合 |
3.2.7 国际标准化组织态度的转变 |
3.3 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相结合的贸易壁垒效应 |
3.4 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相结合的法律问题 |
3.4.1 非必要专利被纳入 |
3.4.2 在标准制定过程中不披露相关知识产权信息 |
3.4.3 专利权人利用标准制定进行联合抵制 |
3.4.4 利用事实标准实施知识产权滥用的行为 |
3.4.5 交叉许可和专利联营 |
3.5 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相结合产生问题的解决途径 |
3.5.1 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相结合法律问题的解决途径模型 |
3.5.2 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相结合法律问题解决途径的实证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知识产权边境保护措施 |
4.1 知识产权边境保护的国际立法 |
4.2 美国和欧盟的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制度 |
4.2.1 美国的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制度 |
4.2.2 欧盟的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制度 |
4.2.3 美国和欧盟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制度的比较分析 |
4.3 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成为贸易壁垒的原因分析 |
4.3.1 规则本身不合理 |
4.3.2 主管机构滥用执法程序 |
4.3.3 权利人滥用知识产权海关保护程序 |
4.4 美国"337条款"研究 |
4.4.1 "337条款"的基本内容 |
4.4.2 "337调查"程序的特点 |
4.4.3 "337调查"程序的不合理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知识产权滥用 |
5.1 知识产权滥用的含义 |
5.1.1 权利滥用的含义 |
5.1.2 知识产权滥用内涵分析 |
5.2 国际贸易中知识产权滥用的具体表现形式 |
5.2.1 知识产权申请中的权利滥用 |
5.2.2 知识产权许可中的权利滥用 |
5.2.3 知识产权救济中的权利滥用 |
5.3 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的法律规制 |
5.3.1 国际公约对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的法律规制 |
5.3.2 有关发达国家对知识产权滥用的法律规制 |
5.3.3 我国对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的法律规制 |
5.4 本章小结 |
6 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政治经济分析 |
6.1 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政治经济根源 |
6.1.1 知识经济兴起与知识产权贸易壁垒 |
6.1.2 美国霸权衰落与知识产权贸易壁垒 |
6.1.3 跨国公司与知识产权贸易壁垒 |
6.1.4 国际经济秩序斗争与知识产权贸易壁垒 |
6.2 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作用机理与贸易效应 |
6.2.1 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作用机理 |
6.2.2 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贸易效应 |
6.2.3 知识产权贸易壁垒贸易效应的实证——以我国DVD行业为例 |
6.3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知识产权的扩张、问题与重构 |
6.3.1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知识产权的扩张 |
6.3.2 知识产权扩张产生的主要问题 |
6.3.3 "和谐世界"理念下知识产权制度的重构——TRIPS修改构想 |
6.4 本章小结 |
7 我国出口遭遇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
7.1 我国出口遭遇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现状 |
7.1.1 技术标准型知识产权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的影响 |
7.1.2 知识产权边境保护对我国出口的影响 |
7.1.3 知识产权滥用对我国出口的影响 |
7.2 我国面临知识产权贸易壁垒存在的主要问题 |
7.2.1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
7.2.2 知识产权意识淡薄 |
7.2.3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缺失 |
7.2.4 应诉费用高、对外国法律和国际规则不熟悉 |
7.2.5 规制知识产权滥用的法律制度不完善 |
7.2.6 对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研究不够深入 |
7.3 我国应对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策略 |
7.3.1 制定和实施"创新强贸"战略 |
7.3.2 加强知识产权文化建设 |
7.3.3 鼓励企业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
7.3.4 建立与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制 |
7.3.5 完善规制知识产权滥用的法律制度 |
7.3.6 加强对知识产权贸易壁垒问题的研究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及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8.1 本文的研究结论 |
8.2 本文的不足及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WTO框架下的渔业补贴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第一章 渔业补贴概况及有关国际规则 |
第一节 渔业补贴概况 |
一、渔业补贴的概念 |
二、渔业补贴的分类 |
三、主要国家或地区渔业补贴的基本实践 |
第二节 与渔业补贴有关的国际规则 |
一、WTO 框架下与渔业补贴相关的规制 |
二、其他国际组织的渔业补贴规制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WTO 补贴规则对渔业补贴的规制分析 |
第一节 SCMA 实体规则对渔业补贴的规范 |
一、禁止性补贴 |
二、可诉性补贴 |
第二节 SCMA 其他规则对渔业补贴的规范 |
一、程序性规则 |
二、通报制度 |
本章结语 |
第三章 WTO 渔业补贴规则谈判中的主要法律问题解析 |
第一节 渔业补贴的规制方式 |
一、主要国家有关渔业补贴规制方式的建议 |
二、对有关规制方式的评析 |
第二节 渔业补贴规范的具体问题 |
一、渔业补贴规则的有关实体性问题 |
二、渔业补贴规则的其他相关问题 |
第三节 WTO 渔业补贴规则谈判的走向分析 |
一、发展中成员与发达成员的利益协调 |
二、环境资源保护与渔业贸易发展的协调 |
本章结语 |
第四章 WTO 框架下中国的渔业补贴实践与制度选择 |
第一节 中国近年来渔业补贴政策与实践 |
一、中国现存主要渔业补贴项目 |
二、中国渔业补贴现状评析 |
第二节 中国对WTO 渔业补贴规则谈判的应对 |
一、在渔业补贴规则协商中所采取的对策 |
二、中国对渔业补贴及相关政策的调整 |
三、关于渔业领域反补贴政策的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化工产业的反倾销及应对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言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的内容和框架 |
1.3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2 文献综述 |
3 倾销与反倾销相关理论 |
3.1 倾销与反倾销的认定标准 |
3.2 反倾销的经济效应 |
4 我国化工产业发展及遭受反倾销的现状 |
4.1 我国化工产业发展及出口现状 |
4.2 我国化工产业遭受反倾销基本状况 |
5 我国化工产品屡遭反倾销原因及影响 |
5.1 我国化工产业遭受反倾销的原因 |
5.2 国外反倾销对我国化工产业的影响 |
6 我国化工产业遭受反倾销实例分析 |
6.1 1979年欧共体对中国糖精钠反倾销案 |
6.2 1993年美国对中国碳化硅反倾销案 |
6.3 1995年欧盟对中国糖醛反倾销案 |
6.4 2003年欧盟对中国聚酯切片反倾销案 |
7 我国化工产业应对反倾销的措施 |
7.1 政府方面的对策 |
7.2 行业协会方面的对策 |
7.3 企业方面的对策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跨国公司“参股—并购”行为的战略动因与行业垄断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1.1.1 中国:外资进入与跨国并购 |
1.1.2 "参股-亏损-并购":中国企业的引资魔咒 |
1.1.3 外资垄断:外资并购下的阴影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结构框架 |
1.2.1 问题的提出 |
1.2.2 研究思路与研究意义 |
1.2.3 结构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述评 |
2.1.1.垄断优势理论 |
2.1.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2.1.3.内部化理论 |
2.1.4.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
2.1.5.比较优势理论 |
2.1.6.直接投资方式比较 |
第二节 企业并购理论——跨国公司的视角 |
2.2.1 协同效应理论 |
2.2.2 价值低估理论 |
2.2.3 市场势力理论 |
2.2.4 过度自信假说 |
2.2.5 管理者主义理论 |
第三节 跨国公司的并购动机研究 |
2.3.1 产业组织理论 |
2.3.2 获取速度的经济性 |
2.3.3 非生产性规模经济 |
第四节 并购模式选择研究 |
2.4.1 税收理论 |
2.4.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4.3 风险分担理论 |
2.4.4 控制权理论 |
第五节 跨国并购的实证研究 |
2.5.1 国外研究 |
2.5.2 国内研究 |
第三章 跨国公司的"合资-并购"与行业垄断:理论分析 |
第一节 跨国并购的"协同效应"与"反协同效应" |
3.1.1.跨国并购的"协同效应" |
3.1.2.跨国并购的"反协同效应" |
第二节 "协同效应":非同业竞争情况下的合资与并购 |
3.2.1.基本框架:Cournot双寡头竞争模型 |
3.2.2.股权转让与技术转移 |
第三节 "反协同效应":同业竞争情况下的并购与垄断 |
3.3.1.限制参股比例情况下的合资与间接垄断 |
3.3.2.无参股比例限制情况下的"参股-并购"模式与行业垄断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外资并购我国企业的绩效分析 |
第一节 FDI流入与外资在华并购 |
4.1.1.外资在华并购的发展 |
4.1.2.外资在华并购的特点 |
第二节 外资并购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分析 |
4.2.1.外资在华并购案例统计 |
4.2.2.外资并购前的财务绩效分析 |
第三节 外资并购上市公司效率分析——基于DEA方法的研究 |
4.3.1.DEA分析方法简述 |
4.3.2.DEA分析结果与讨论 |
第四节 外资并购上市公司的案例分析 |
4.4.1.产业资本并购:娃哈哈集团 |
4.4.2.金融资本并购:蒙牛集团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跨国公司并购中国企业的行业垄断效应 |
第一节 外国直接投资与制造业的市场结构变化 |
5.1.1.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 |
5.1.2.中国制造业的市场结构 |
5.1.3.外资进入与制造业市场结构变化 |
第二节 跨国公司行业垄断效应:计量检验 |
5.2.1.模型的设定 |
5.2.2.变量与样本的选择 |
5.2.3.检验结果 |
5.2.4.检验结论 |
第三节 跨国公司行业垄断效应:案例分析 |
5.3.1.农副食品行业 |
5.3.2.日化行业 |
5.3.3.电池行业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政策与法律建议 |
第一节 引资政策的调整 |
第二节 我国外资并购监管立法的现状与问题 |
6.2.1.中国外资并购监管立法的发展历程 |
6.2.2.《反垄断法》与外资并购监管 |
第三节 跨国并购政策法规的规范 |
6.3.1.规范外资并购的审批制度 |
6.3.2.其它法律法规的完善 |
6.3.3.规制外资并购行为的反垄断政策调整 |
第七章 结束语 |
第一节 全文核心结论 |
第二节 创新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WTO农业补贴规则法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第一章 WTO农业补贴制度 |
第一节 WTO补贴制度概述 |
一、WTO制度下补贴的定义及特征 |
二、WTO对农业补贴的界定 |
第二节 WTO农业补贴规则的成因及法律适用 |
一、WTO农业补贴规则的成因 |
二、《SCM协定》与《农业协定》的法律适用 |
第二章 WTO农业补贴规则及发展 |
第一节 WTO农业补贴规则及执行 |
一、WTO农业补贴规则 |
二、WTO农业补贴规则的执行 |
第二节 多哈回合农业补贴谈判分析及发展 |
一、多哈回合农业补贴谈判分析 |
二、多哈回合农业谈判的发展 |
第三章 我国农业补贴及因应之策 |
第一节 我国关于农业补贴的入世承诺及补贴特点 |
一、我国关于农业补贴的入世承诺 |
二、我国农业补贴特点 |
第二节 我国的因应之策 |
一、我国在多哈回合中应有的态度 |
二、我国农业补贴的完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GATT/WTO“非违反之诉”适用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非违反之诉”的概念和法律特征 |
第一节 “非违反之诉”概述 |
一、“非违反之诉”的法律含义 |
二、“非违反之诉”的历史沿革 |
第二节 “非违反之诉”与“违反之诉”的异同及其法律地位分析 |
一、GATT 第23 条的整体一致性 |
二、从“非违反之诉”与“违反之诉”的并存看二者之间的联系 |
三、“非违反之诉”与“违反之诉”的区别 |
(一) 适用顺序和地位方面的差异 |
(二) 适用范围方面的差异 |
(三) 举证责任方面的差异 |
(四) 申诉后果方面的差异 |
第三节 “非违反之诉”的法律地位和特征 |
第二章 “非违反之诉”在GATT/WTO 协议及其他领域内的具体适用 |
第一节 GATT/WTO 争端解决实践对“非违反之诉”规则的发展 |
一、关于如何认定“措施”的存在 |
二、关于如何认定合理的预期利益 |
三、关于因果关系 |
第二节 “非违反之诉”在GATS 协议中的适用 |
一、GATS 中对“非违反之诉”的规定 |
二、“非违反之诉”在 GATS 和 GATT 中适用的区别——GATS 第23 条与GATT 第23 条规定的比较 |
三、对“非违反之诉”在 GATS 中适用的总体评价 |
第三节 “非违反之诉”在 TRIPS 协定中的适用 |
一、TRIPS 协定对“非违反之诉”的规定 |
二、“非违反之诉”在 TRIPS 协定适用所引起的争论 |
三、关于“非违反之诉”在 TRIPS 协定适用的分析 |
第四节 “非违反之诉”在其他争端解决中适用的可行性思考 |
一、“非违反之诉”在竞争关系中适用的可行性分析 |
二、“非违反之诉”在“灰色区域”措施中的适用的可行性分析 |
(一) “灰色区域”措施概念和特点 |
(二) “灰色区域”措施的危害性 |
(三) 对“灰色区域”措施法律规制的不足 |
(四) “非违反之诉”在“灰色区域”措施中的适用分析 |
三、“非违反之诉”在环境贸易争端解决中适用的可行性分析 |
第三章 “非违反之诉”适用的法律价值分析及其未来走势 |
第一节 “非违反之诉”确立的法理思考 |
一、从贸易博弈的角度分析“非违反之诉”的立法动因 |
二、“非违反之诉”确立的法理依据及评析 |
(一) 诚实守信原则和条约必须遵守原则 |
(二) 国家责任理论 |
(三) 利益平衡原则 |
第二节 “非违反之诉”适用的价值分析 |
一、积极价值分析 |
(一) 有利于GATT/WTO 争端解决制度的完善 |
(二) 扩展了国际法上国家责任的范围 |
二、制度缺陷探讨 |
(一) 由义务的不确定性导致的规则的模糊性 |
(二) 滥用的危险依然存在 |
第三节 “非违反之诉”的使命和未来发展趋势 |
一、横向扩张趋势 |
二、纵向限制趋势 |
第四节 “非违反之诉”在WTO 未来发展中的定位 |
一、“非违反之诉”的未来发展模式 |
二、关于我国运用“非违反之诉”的一些思考 |
(一) 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磋商环节的作用 |
(二) 要建立一个快速有效处理政府间国际贸易争端的国内法机制,完善的立法和组织机构 |
(三) 必须加强 GATT/WTO 争端解决的研究,从中发现有利于我国的观点,作为回击的武器,在具体“非违反之诉”的案件中,我们应充分利用其特点和构成要件进行抗辩 |
(四)第三方参与和规则的完善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与学位有关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10)提升吉林省玉米产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3 理论依据 |
1.4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4.4 研究指标 |
第二章 吉林省玉米产业发展现状解析 |
2.1 吉林省玉米供求及产业发展现状的变化 |
2.2 吉林省玉米的贸易状况 |
2.3 吉林省玉米生产成本与收益状况 |
2.3.1 吉林省主产县玉米生产成本与收益分析 |
2.3.2 吉林省与外省玉米生产成本与收益分析 |
2.3.3 与美国玉米生产成本及收益比较 |
2.3.4 与吉林省其他粮食作物生产成本及收益比较 |
2.4 玉米播种面积和产量的变化 |
第三章 吉林省玉米产业竞争力分析 |
3.1 竞争优势 |
3.1.1 地理位置与资源禀赋优势 |
3.1.2 吉林省玉米生产在种植业中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
3.1.3 吉林省玉米生产在全国占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
3.1.4 出口的地缘价格优势 |
3.1.5 畜牧业转化优势 |
3.2 竞争劣势 |
3.2.1 在生产成本及离岸价格上的劣势 |
3.2.2 在生产技术条件上的劣势 |
3.2.3 在专用玉米开发及配套技术上的劣势 |
3.2.4 在产品营销手段上的劣势 |
3.3 吉林省玉米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分析 |
3.3.1 龙头企业发展数量不多,整体竞争实力相对较弱 |
3.3.2 产品科技含量低,质量差,竞争力弱 |
3.3.3 不重视品牌战略 |
3.3.4 企业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
3.3.5 资金投入不足 |
3.3.6 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
第四章 吉林省玉米产业竞争力研究对策与建议 |
4.1 稳步提高吉林省玉米生产能力,保证相关产业充足的原料供应 |
4.1.1 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开发优质品种 |
4.1.2 抓好玉米种植结构调整,充分发挥玉米生产及产品的竞争优势 |
4.1.3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
4.2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促进玉米产业集聚 |
4.2.1 重点培育和扶植一批大型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小型企业 |
4.2.2 加强科技研发,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
4.2.3 加强内部管理,全面提高龙头企业素质 |
4.2.4 加快玉米工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 |
4.3 加强对各种投融资的引导,加大对玉米产业的资金投入 |
4.3.1 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吸引外部资金 |
4.3.2 积极利用各种惠农手段,引导农民投资入股 |
4.3.3 大力推进股份制,搞活资本运营 |
4.3.4 积极协调财政金融部门,增加对玉米产业化经营的投入 |
4.4 完善市场流通体系,推进玉米产业化市场建设 |
4.4.1 加强政府对市场流通环节的指导,加快传统市场建设 |
4.4.2 加强期货市场建设,合理规避玉米市场风险 |
4.4.3 加快市场信息化建设,推行玉米流通电子商务 |
4.5 作好玉米产品市场定位,建立完善的玉米市场营销体系 |
4.5.1 玉米产品市场的产品定位开发 |
4.5.2 玉米产品市场的产品组合开发 |
4.5.3 玉米产品市场的产品差异化开发 |
4.5.4 玉米产品市场的产品定价开发 |
4.5.5 玉米产品市场的绿色产品开发 |
4.5.6 玉米产品市场的名牌产品开发 |
4.6 加强各级行政机关的服务意识,发挥政府在产业化经营中的作用 |
4.6.1 积极制定相关产业政策、营造发展环境、抓好服务和宏观调控 |
4.6.2 加强金融服务,弥补当前技术改造缺口和直补缺口 |
4.6.3 加强涉农法制建设,以法律规范玉米产业化经营 |
4.6.4 积极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发展农业保险产业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刍谈WTO与营销的定价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 [1]边境贸易发展及其产业结构效应研究 ——以内蒙古为例[D]. 王小平. 武汉理工大学, 2016(05)
- [2]中国企业国际化与WTO之强耦合及其战略适配研究[D]. 王火灿. 东华大学, 2015(11)
- [3]碳关税与国际贸易法律问题研究[D]. 沈红叶. 山东科技大学, 2011(06)
- [4]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研究[D]. 徐元. 东北财经大学, 2010(07)
- [5]WTO框架下的渔业补贴法律问题研究[D]. 朱榕. 华东政法大学, 2010(06)
- [6]化工产业的反倾销及应对措施[D]. 吴晔苹. 复旦大学, 2010(03)
- [7]跨国公司“参股—并购”行为的战略动因与行业垄断效应[D]. 马勇. 南开大学, 2009(11)
- [8]WTO农业补贴规则法律研究[D]. 郑荔丹. 华东政法大学, 2009(S1)
- [9]GATT/WTO“非违反之诉”适用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D]. 雷锐. 广西师范大学, 2008(09)
- [10]提升吉林省玉米产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D]. 潘力.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