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主:是民作主还是作民主(论文文献综述)
陈延华[1](2020)在《马克思民主思想研究》文中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中国正处在伟大复兴的关键时间节点,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之路和正确运用马克思民主思想始终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马克思的理论是探索人类解放和每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理论,实现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离不开现实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民主是内含于马克思整体政治思想中的核心价值理念。马克思民主思想根植于唯物史观,这是区别于人类历史上纷繁芜杂的民主思想的最鲜明特征。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民主只是实现了人的政治解放,而只有建立在经济解放基础上的社会解放才是实现真正的民主。本文以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为主线,在深入研读马克思着作文本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对马克思民主思想进行了一个更为系统的梳理和整体的认识,更好地挖掘了马克思民主思想的当代价值。本文除绪论之外,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马克思民主思想的理论渊源和社会历史背景。马克思民主思想最直接的理论来源是主权在民思想、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理论和空想社会主义的民主思想。致力于改变世界的马克思民主思想根植于马克思参与的社会革命实践和掌握的历史事实之中。工业革命加速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进程,资产阶级革命又伴随着无产阶级运动。资产阶级革命为无产阶级民主提供了形式上的借鉴,而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为无产阶级民主奠定了阶级基础。第二部分,马克思民主思想的发展历程。马克思民主思想经历萌芽、形成、完善三个阶段。在《莱茵报》时期反封建的斗争中,马克思争取人类解放的民主思想开始萌芽孕育。马克思民主思想的形成建立在辩证认识资本主义民主的基础之上,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无产阶级民主,并展望了无产阶级民主的未来发展: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生产资料社会公有、物质资料极度丰富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伴随着国家政治统治功能的消亡,民主的政治性也消失了,社会由每个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个人自我管理,真正民主制实现。巴黎公社虽然没有完全践行马克思的民主思想,但它实施了一系列社会收回国家权力的民主政策。通过总结巴黎公社经验,马克思民主思想日益完善。第三部分,马克思民主思想的内涵、实质与特征。马克思认为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组织原则、思想和观念体系、社会管理方式。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的哲学基础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理论。马克思民主思想是对市民社会和国家关系的重新认知,是对人民当家作主的全面阐释,是立足于唯物史观的社会认知,也是实现全人类自由解放的价值诉求。马克思民主思想的基本特征是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手段性和目的性的统一、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第四部分,马克思民主思想的当代价值。从理论价值上看,马克思民主思想是辩证认识西方现代民主理论的理论指南、分析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民主实践困境的智慧源泉、认清西方营销民主与第三波民主化浪潮本质的思想武器、深化对社会主义民主发展规律认识的指路明灯。马克思没有对未来社会组织方面的详细情况做出构想,但其民主思想仍然具有丰富的实践价值。中国政治制度体系基本框架是以马克思民主思想为指导的。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是马克思民主思想的题中之义,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马克思民主思想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民主集中制是马克思民主思想中国化的典范,而协商民主制度则是马克思民主思想中国化的生动实践。总之,我们要以唯物史观为主线解读和发展马克思民主思想,尤其要从社会有机体理论中挖掘马克思民主思想的实质、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道路提供智慧源泉,更好地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实现人类解放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张丽婷[2](2019)在《历史时空视域下的《共产党宣言》“民主”汉译概念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民主"作为我国政治话语体系和《共产党宣言》中的重要概念,沿袭了我国古代和近代"民主"概念的智慧,融汇了西方"民主"概念的精髓,汲取了马克思主义早期经典作家民主理论的优秀成果。"民主"从中国古代的偏正结构"民之主",到近代的主谓结构"民作主""民主之",到指称不同于世袭制的国家民选领袖和政治制度,再到"人民统治""民主专政","民主"概念在此过程中的异化裂变、重新定位与建构,形成了中国独具一格的当代民主观。
阎长贵[3](2019)在《“由民作主”还是“为民作主”?》文中提出一、报刊使用"为民作主"一瞥"为民作主"(或"为民做主"),这个词语和概念,在大小报刊上,频频出现,这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语言现象。这个现象提出了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认识问题和理论问题:"由民作主"还是"为民作主"?我们先看看报刊使用"为民作主"的情况。多年前,有份大报,为一篇报道某地方政府替民工追讨血汗钱的通讯配发了《为民作主》的短评,短评说"……政府为民作主,这事真是做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次
袁达毅[4](2016)在《从“治民”到“民治”:国家治理民主的发展转型》文中认为"治民民主"和"民治民主"是建国以来国家治理民主的两种民主形态。在思想理念和政治实践中,这两种民主形态对民主的理解不同。"治民民主"把民主理解为"为民作主""替民作主""让民作主"和"由民作主","民治民主"把民主理解为民作主。"治民民主"的主要特征是官主民主,官主动而民被动,路径自上而下,官员自主性强,法律以治民为重点,治民的工具理性;"民治民主"的主要特征是民主民主,民主动而官被动,路径自下而上,制度化,法律以治官(权)为重点,民治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统一。我国正处在"治民民主"向"民治民主"发展转型过程中。但从"治民民主"向"民治民主"发展转型的总体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黄奇敏[5](2015)在《论协商民主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现代超越》文中研究说明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推动了中国政治的现代化进程。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华,具有民主性和专制性两重因素,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可以说,协商民主是对民本思想的现代超越。这主要表现在:继承民本思想的重视人民和尊重民意,由民本思想的为民作主转变为让民作主,由民本思想的愚民政策转变为广集民智,由民本思想的民本与人治结合转变为民主与法治结合。
杜俊华,古诗[6](2015)在《试论抗战时期毛泽东的人权保障思想》文中指出在抗战这一特殊背景下,为了动员更多的群众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国民党的"一党专政",毛泽东积极地探索抗战时期中共的人权思想,形成了既不同于国民党"一党专政",也与英美式民主和俄式民主有所不同的,具有中国抗战特色的新民主主义思想。[1]相比抗战前他强调阶级性——为民作主而言,战时他的民主思想具有"让民作主"的特点,注重保障最广大抗日民众的人权。一、抗战时期毛泽东人权思想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人权不应成为少数
凌锐燕[7](2014)在《从“为民作主”走向协商民主》文中提出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为民作主"作为封建主义思想的残余,更多地是表现出它的局限性。而协商民主作为一种新的民主治理形式,无疑是对"为民作主"的超越,它更能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的真实性与优越性。基于此,为了使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得到切实保障,应当因地制宜,不断优化协商民主发展的社会条件,推动协商民主在我国健康发展。
林存光[8](2014)在《“民惟邦本”:政治的民本含义——“民本/民主”问题与古典儒家民本理念再反思与再检讨(之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民本思想源远流长,"五四"以来,它却受到了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挑战和质疑。围绕"民本/民主"的思想议题,学者们展开了深入持久的论争,本文对此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梳理和评述。在此基础上,为厘清各种误读与曲说,更进一步尝试对古典儒家内圣外王之道的政治哲学信念,特别是孟子的民本学思想,作了创新性的重新阐释和解读。依笔者之见,孟子从民本的立场对于政治本质或政治事务的根本特性有着深刻的理解,他把政治看作是一项实现人民的真正意愿和保障民生需要的人类事业,而所谓的君、王以及王道仁政都只不过是实现这一根本政治目的的手段和方法而已。因此,在价值信念层面上,民本与民主是可以相互融通、促进和加强的,而在制度和方法上,我们则有必要吸取和涵摄西方民主民治的观念。
罗忠桓[9](2013)在《公民选择权利形成的依据、本质及其保障机制——基于服务型政府模式》文中提出公民参与政府的公共服务,既是现代公共管理民主化、高效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公共部门实现其公共责任和善治的一个重要手段。公民选择权利的形成依据是马克思主义人本与服务理论,其本质是由民作主。服务型政府模式下公民选择权利的实现在于政府法治的保障、政治道德的保障、信息技术保障及公民参与公共管理活动的自我保障。
蒋德海[10](2013)在《民主法治建设要超越“官德”传统》文中提出民主法治国家的官员是人民的公仆。在我国民主法治建设中如何推进社会主义国家的干部道德,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我国民主法治建设成熟的标志。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古代文化,其中也包括官德和官文化。由于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不足,官本位还有很大的市场,故我国社会中干部的道德建设无论在内涵上还是在手段上,都还有很多封建社会官德的影子,必须深入认识,引起充分的重视。
二、民主:是民作主还是作民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民主:是民作主还是作民主(论文提纲范文)
(1)马克思民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马克思民主思想的理论渊源和社会历史背景 |
2.1 马克思民主思想生成的理论渊源 |
2.1.1 主权在民思想 |
2.1.2 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理论 |
2.1.3 空想社会主义的民主思想 |
2.2 马克思民主思想生成的社会历史背景 |
2.2.1 工业革命为无产阶级民主奠定了经济基础 |
2.2.2 资产阶级革命为无产阶级民主提供了形式上的借鉴 |
2.2.3 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为无产阶级民主奠定了阶级基础 |
第3章 马克思民主思想的发展历程 |
3.1 马克思民主思想的萌芽 |
3.1.1 马克思民主思想萌芽的思想原点 |
3.1.2 以自由为核心的革命民主主义民主思想 |
3.2 马克思民主思想的形成 |
3.2.1 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民主的辩证认识 |
3.2.2 马克思的无产阶级民主思想 |
3.2.3 马克思的未来社会民主思想 |
3.3 马克思民主思想的完善 |
3.3.1 马克思民主思想的实践验证 |
3.3.2 马克思民主思想的理论升华 |
第4章 马克思民主思想的内涵、实质与特征 |
4.1 马克思民主思想的内涵阐释 |
4.1.1 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 |
4.1.2 作为组织原则的民主 |
4.1.3 作为思想和观念体系的民主 |
4.1.4 作为社会管理方式的民主 |
4.2 马克思民主思想的实质 |
4.2.1 马克思民主思想是对市民社会和国家关系的重新认识 |
4.2.2 马克思民主思想是对人民当家作主的全面阐释 |
4.2.3 马克思民主思想是立足于唯物史观的社会认知 |
4.2.4 马克思民主思想是实现全人类自由解放的价值诉求 |
4.3 马克思民主思想的基本特征 |
4.3.1 马克思民主思想是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
4.3.2 马克思民主思想是手段性和目的性的统一 |
4.3.3 马克思民主思想是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 |
第5章 马克思民主思想的当代价值 |
5.1 马克思民主思想的理论价值 |
5.1.1 辩证认识西方现代民主理论的理论指南 |
5.1.2 分析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民主实践困境的智慧源泉 |
5.1.3 认清西方营销民主与第三波民主化浪潮本质的思想武器 |
5.1.4 深化对社会主义民主发展规律认识的指路明灯 |
5.2 马克思民主思想的实践价值 |
5.2.1 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是马克思民主思想的题中之义 |
5.2.2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马克思民主思想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
5.2.3 民主集中制是马克思民主思想中国化的典范 |
5.2.4 协商民主制度是马克思民主思想中国化的生动实践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
致谢 |
(2)历史时空视域下的《共产党宣言》“民主”汉译概念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共产党宣言》“民主”汉译概念的缘起———西方人视域 |
2《共产党宣言》“民主”汉译概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早期经典作家视域 |
3《共产党宣言》“民主”汉译概念的定型———中国人视域 |
3.1 中国人视域中的“民主”概念:古代释义 |
3.2 中国人视域中的“民主”概念:近代释义 |
4 结语 |
(3)“由民作主”还是“为民作主”?(论文提纲范文)
一、报刊使用“为民作主”一瞥 |
二、“为民作主”——封建的统治思想和“官本位”意识 |
三、“为民作主”广泛流行和传播的教训 |
(4)从“治民”到“民治”:国家治理民主的发展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一、“治民民主”及其特征 |
(一)“治民民主”对民主的理解 |
1. 把民主理解为“为民作主”。 |
2. 把民主理解为“替民作主”。 |
3. 把民主理解为“让民作主”。 |
4. 把民主理解为“由民作主”。 |
(二)“治民民主”的主要特征 |
1. 官主民主。 |
2. 路径自上而下。 |
3. 法律以治民为重点。 |
4. 治民的工具理性。 |
二、“民治民主”及其特征和价值 |
(一)“民治民主”对民主的理解 |
(二)“民治民主”的主要特征 |
1. 民主民主。 |
2. 路径自下而上。 |
3. 制度化。 |
4. 法律以治官(权)为重点。 |
5. 民治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相统一。 |
三、“治民民主”向“民治民主”发展转型的必然性 |
(一)民主治理发展演进的内在逻辑 |
(二)从“治民民主”向“民治民主”发展转型的必然性 |
(5)论协商民主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现代超越(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二重性因素 |
二、协商民主的基本内涵 |
三、协商民主是对民本思想的现代超越 |
(一) 继承了重视人民和尊重民意思想 |
(二) 由为民作主转变为让民作主 |
(三) 由愚民政策转变为广集民智 |
(四) 由民本与人治结合转变为民主与法治结合 |
(6)试论抗战时期毛泽东的人权保障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一、抗战时期毛泽东人权思想的内容 |
二、抗战时期毛泽东人权保障思想形成原因分析 |
三、抗战时期毛泽东人权保障思想的意义 |
(7)从“为民作主”走向协商民主(论文提纲范文)
一、“为民作主”思想的局限性 |
二、协商民主是对“为民作主”的超越 |
三、优化协商民主发展的社会条件 |
结语 |
(9)公民选择权利形成的依据、本质及其保障机制——基于服务型政府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一、公民选择性权利形成的依据:契约理论、马克思人本与服务理论 |
(一) 契约理论。 |
(二) 马克思人本与服务理论。 |
二、公民选择权利的本质:政府不为民作主, 得由民作主 |
三、公民选择权利履行的保障机制 |
(一) 选择权利的法治保障机制。 |
(二) 选择权利的道德保障机制。 |
(三) 选择权利履行的技术保障机制。 |
(四) 选择权利履行的自我保障机制。 |
四、民主:是民作主还是作民主(论文参考文献)
- [1]马克思民主思想研究[D]. 陈延华. 吉林大学, 2020(03)
- [2]历史时空视域下的《共产党宣言》“民主”汉译概念史研究[J]. 张丽婷.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9(01)
- [3]“由民作主”还是“为民作主”?[J]. 阎长贵. 世纪, 2019(01)
- [4]从“治民”到“民治”:国家治理民主的发展转型[J]. 袁达毅. 长白学刊, 2016(05)
- [5]论协商民主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现代超越[J]. 黄奇敏.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10)
- [6]试论抗战时期毛泽东的人权保障思想[J]. 杜俊华,古诗. 重庆行政(公共论坛), 2015(01)
- [7]从“为民作主”走向协商民主[J]. 凌锐燕. 理论导刊, 2014(11)
- [8]“民惟邦本”:政治的民本含义——“民本/民主”问题与古典儒家民本理念再反思与再检讨(之一)[J]. 林存光. 儒藏论坛, 2014(00)
- [9]公民选择权利形成的依据、本质及其保障机制——基于服务型政府模式[J]. 罗忠桓.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3(06)
- [10]民主法治建设要超越“官德”传统[A]. 蒋德海. 中国梦:道路·精神·力量——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文集(2013年度),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