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与怀素沟通的考验

陆羽与怀素沟通的考验

一、陆羽与怀素交往考(论文文献综述)

殷友豪[1](2021)在《荆州书法史论-魏晋南北朝至宋代》文中研究说明

刘垚瑶[2](2017)在《《茶经》饮道研究》文中认为陆羽作为茶文化的奠基者,其所着的《茶经》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陆羽《茶经》的系统内容中,细致的描写了有关茶的起源、制作工具、采制工序、煮饮器皿、饮用方式、涉及的茶人茶事、茶叶分布区域等方面的内容。较为系统地论述了茶叶从采摘到制作,再到煮饮方面有关的科学性及技术性以及人文性知识,并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佛家禅茶一味的思想融入其中。笔者认为,陆羽以儒家修性、道家修命和佛家修心,三而合一的思想理念以及三教合一的时代背景,促成了《茶经》所具有的饮道思想。《茶经》的饮道思想,不仅仅是佛儒道三家思想的融会贯通,更是与“精行俭德”以及“天时地利人和”的价值观相结合的价值观念。本文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对《茶经》饮道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进行宏观性的概括,对陆羽与《茶经》,以及《茶经》中的“饮”观念的研究现状进行系统梳理,并提出契合本文的研究思路;第二章分别对陆羽及其《茶经》进行细化的概述,从文学性方面分析《茶经》的基本内容、主要观点以及语言特色;第三章对茶之为饮的起源进行探讨,重点将茶道与饮道进行概念性区分,从而提出集儒释道为一体,加之“精行俭德”的茶人价值观为核心的饮道思想;第四章细化梳理茶叶从采摘到制作的七道工序,进而对成茶进行评审与鉴别;第五章将制茶所需的工具与煮饮茶的器皿进行一一整理,并知晓在一定情况下器、具的省略,取典型的三类器皿风炉、鍑及漉水囊进行佛儒道理念的分析;第六章的核心是“煮”、“饮”,对煮茶之水的选用,饮茶的功效与茶之九难,清饮与调饮的不同进行对比梳理;第七章为饮茶之道最讲求的核心价值观念“精行俭德”及“天时地利人和”,在得茶饮之精髓的同时,更要静心品悟,将这份属于中国的优秀的文化遗产,渗透到每个人的心中。

王飞[3](2012)在《怀素草书笔势与体势研究》文中指出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古人论书,以势为先。”“势”是书法艺术中的重要问题,分为笔势与体势两个方面。笔势由点画和牵丝两部分组成,是笔划在空中的动作。体势即字形姿态,是汉字结字因左右倾侧而造成的动态。笔势强调时间性,是连贯的艺术。体势强调空间性,是块面性的艺术。书法是时间和空间的艺术,因此书法笔势与体势二者紧密相联、不可分割。本文以唐代书法家怀素草书的笔势与体势为研究对象,以《苦笋帖》和《论书帖》为例,借助图版,对怀素草书笔势详细分析。其中,对《苦笋帖》的笔势分析,从点画和牵丝两方面着手;对《论书帖》的笔势分析,侧重于用笔的折锋和切锋、引带的粗细和转折处的用笔等几个方面。对怀素草书的体势细致分析,以《自叙帖》为例,选用大量图例,分别从字形结体、字间组合、字组轴线、行轴线及行间体势、空间布白、墨色节奏等角度入手,加以阐释。结语以“笔势与体势”的研究对当代草书创作的意义为结尾,着重强调注重“笔势与体势”问题,将对当代草书创作带来重要的推动作用。

丁以寿[4](2009)在《当代中国茶文化研究略评》文中指出当代中国茶文化研究力量主要分布在高校、科研、文博三大系统,形成了专职、兼职和业余的三支队伍。创办了一批茶文化类杂志,出版社也纷纷抢滩茶文化阵地,为中国茶文化研究成果的发表提供了有利条件。20多年来,发表各类有关中国茶文化研究论文约3000篇,出版各类茶文化书籍600多种,主要成就表现在茶文化总论、茶史研究、茶艺和茶道研究、陆羽及其《茶经》研究和茶文化工具书编纂五个方面。此外,在茶与儒道释、茶文学与艺术,茶俗、茶具、茶馆研究等方面,也都有可圈可点的成果。

丁以寿[5](2006)在《中国茶文化研究现状、学科定位和研究队伍建设》文中认为

黄淑美,欧阳中一[6](2005)在《《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1991-2004年目录索引》文中研究表明

周志刚[7](2000)在《陆羽与怀素交往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陆羽与怀素交往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陆羽与怀素交往考(论文提纲范文)

(2)《茶经》饮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实践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对《茶经》的研究
        1.2.2 对陆羽的研究
        1.2.3 对《茶经》“饮”的研究
第二章 陆羽及其《茶经》
    2.1 陆羽生平
        2.1.1 成长历程
        2.1.2 结交友人
    2.2 《茶经》的主要内容
        2.2.1 《茶经》的基本结构
        2.2.2 《茶经》的主要观点
        2.2.3 《茶经》的语言特色
第三章 《茶经》之饮道与儒释道
    3.1 饮茶溯源
        3.1.1 《神农食经》说
        3.1.2 《神农本草经》说
    3.2 饮道之思
        3.2.1 茶道与饮道
        3.2.2 饮道集儒释道为一体
第四章 《茶经》饮道之“造”
    4.1 制茶工序——“自采至于封,七经目”
        4.1.1 七经目之:采
        4.1.2 七经目之:蒸
        4.1.3 七经目之:捣
        4.1.4 七经目之:拍
        4.1.5 七经目之:焙
        4.1.6 七经目之:穿
        4.1.7 七经目之:封
    4.2 茶的评审与鉴别
        4.2.1 茶的评审
        4.2.2 茶的鉴别
第五章 《茶经》饮道之“具”、“器”、“略”
    5.1 制茶工具——“自采至于封,七经目”
        5.1.1 七经目之:采茶工具
        5.1.2 七经目之:蒸茶工具
        5.1.3 七经目之:捣茶工具
        5.1.4 七经目之:拍茶工具
        5.1.5 七经目之:焙茶工具
        5.1.6 七经目之:穿茶工具
        5.1.7 七经目之:封茶工具
    5.2 煮茶的器皿
        5.2.1 煮茶器皿概要
        5.2.2 五行之器:风炉
        5.2.3 守中之器:鍑
        5.2.4 禅家之器:漉水囊
    5.3 具器之略
        5.3.1 具之略
        5.3.2 器之略
第六章 《茶经》饮道之“煮”、“饮”
    6.1 煮茶之选水及三沸
        6.1.1 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6.1.2 水之三沸
    6.2 饮茶的功效及茶之九难
        6.2.1 饮茶“荡昏寐”
        6.2.2 茶之九难
    6.3 清饮与调饮
        6.3.1 清饮
        6.3.2 调饮
        6.3.3 陆羽清饮观的局限性
第七章 《茶经》饮道的价值观
    7.1 精行俭德的价值观念
        7.1.1 何为精行俭德
        7.1.2 树立精行俭德的价值观念
    7.2 天时地利人和的价值观念
        7.2.1 茶饮中的天时地利人和
        7.2.2 从“品悟”到“静悟”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怀素草书笔势与体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二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三 基本观点与章节简述
    四 怀素作品概述
第一章 释“势”
    第一节 势的概念
        一 势与兵法
        二 势在古代书论中的表达
    第二节 笔势
        一 笔势的简析
        二 笔法与笔势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第三节 体势
        一 体势的简析
        二 体势的延伸
    第四节 笔势与体势之间的关系
        一 笔势——时间性
        二 笔势——空间性
        三 笔势与体势的统一
第二章 怀素草书笔势分析:以《苦笋帖》和《论书帖》为例
    第一节 《苦笋帖》概述
    第二节 《苦笋帖》笔势分析
        一 《苦笋帖》的点画分析
        二 《苦笋帖》的牵丝分析
    第三节 《论书帖》概述
    第四节《论书帖》笔势分析
        一 《论书帖》善用折笔与切笔
        二 《论书帖》的引带分析
第三章 怀素草书体势分析:以《自叙帖》为例
    第一节 《自叙帖》概述
    第二节《自叙帖》的字形与体势
        一 《自叙帖》字形结体
        二 《自叙帖》字间组合
        三 《自叙帖》字组轴线
    第三节 《自叙帖》的章法与体势
        一 《自叙帖》的行轴线及行间体势
        二 《自叙帖》的空间布白与体势
        三 《自叙帖》的墨色节奏与体势
结语:“笔势与体势”研究对当代草书创作的意义
附录:怀素年表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5)中国茶文化研究现状、学科定位和研究队伍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中国茶文化研究的现状
    (一) 成立了一批中国茶文化研究社团和机构
    (二) 出版和发表了一批中国茶文化研究论着
    (三) 中国茶文化研究取得的主要成就
        1、茶史研究
        2、茶艺和茶道研究
        3、陆羽及其《茶经》研究
        (1) 《茶经》的辑校、注译和研究
        (2) 陆羽生平和思想研究
        4、茶文化工具书编纂出版
        (1) 茶文化文献资料的挖掘、整理和汇编
        (2) 辞典的编纂
        (3) 其它
二 中国茶文化学科定位
    (一) 名词——概念——学科
        1、“茶文化”名词的确立
        2、“茶文化”概念确立
        3、“茶文化”学科的确立
    (二) 茶文化、茶文化学、茶文化学科、茶文化学学科
        1、茶文化概念
        2、茶文化学概念
        3、茶文化学科概念
        4、茶文化学学科概念
    (三) 茶文化学科定位
        1、茶文化与茶学关系
        2、茶文化与中国文化关系
        3、茶文化与相关学科关系
        4、学科定位
    (四) 学科地位
三 中国茶文化研究队伍建设
    (一) 中国茶文化研究队伍现状
        1、研究力量主要分布在高校、科研和文博三个系统
        (1) 高等院校
        (2) 科研院所
        (3) 文博单位
        2、形成专职、兼职和业余三支研究队伍
        3、研究骨干相对集中于三个城市
    (二) 茶文化研究队伍建设
        1、学科地位是动力
        2、研究机构是保障
        3、人才培养是基础
        (1) 进一步发挥高校的主导作用
        (2) 充分发挥社科院系统的优势作用
        (3) 加强高校与社科院系统的合作

四、陆羽与怀素交往考(论文参考文献)

  • [1]荆州书法史论-魏晋南北朝至宋代[D]. 殷友豪. 长江大学, 2021
  • [2]《茶经》饮道研究[D]. 刘垚瑶.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2)
  • [3]怀素草书笔势与体势研究[D]. 王飞.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2(07)
  • [4]当代中国茶文化研究略评[A]. 丁以寿. 饮食文化研究(2009年下), 2009
  • [5]中国茶文化研究现状、学科定位和研究队伍建设[J]. 丁以寿. 农业考古, 2006(05)
  • [6]《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1991-2004年目录索引[J]. 黄淑美,欧阳中一. 农业考古, 2005(04)
  • [7]陆羽与怀素交往考[J]. 周志刚. 农业考古, 2000(04)

标签:;  ;  ;  ;  ;  

陆羽与怀素沟通的考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