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改制的思考——探索现代企业制度

国有企业改制的思考——探索现代企业制度

一、国企改制中的思考——探究现代企业制度(论文文献综述)

林丽文[1](2021)在《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国企改制政策绩效评估研究》文中认为

刘凤文竹[2](2020)在《新世纪初期国企技能传递组织模式变迁研究 ——以K厂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技能及其与组织的关系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核心话题之一,技能传递自工业革命以来便成为现代工厂发展的重要现象。新中国成立以来,技能传递成为影响中国国企培养技术工人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环节。新世纪初期,面对中国制造业技能型劳动者供需矛盾逐步扩大的现实困境,在总结地方性经验的基础上,依托国家人才战略规划与政府制度性力量的推动,我国诸多行业内成立了“技能大师工作室”,并且在国企工厂中尤为典型,它是集传艺带徒、技能攻关等功能于一体的平台性组织,其出现不仅意味着企业的组织形态发生了重要变化,同时也对工人技能形成与传递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拟运用社会学研究的质性方法,通过对C市某高铁制造企业K厂若干“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田野调查,从工业社会学的研究视角,重点关注技能大师工作室生成及有效运转所依托的社会性,循着“环境—组织—关系”的研究框架,努力从总体上和多角度地对这一独具特色的组织形态展开研究,并对技能短缺背景下中国国企组织内部形态变迁及其对技能形成与传递的影响作出一个基本的理论提炼与概括。首先,本文从宏观视角对技能大师工作室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及企业环境展开研究。技能大师工作室是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到新阶段的情况下,面对技能型劳动者供需矛盾逐步扩大的现实困境,依托于一定地方性组织经验,由政府主导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组织形式。此外,大师工作室的有效运行离不开企业为其提供的制度环境作为支撑。技能大师工作室制度是嵌入于企业既有制度体系之中并与之互补与融合共生的:一方面,技能大师工作室作为集技能培训、技术攻关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技能提升平台,其嵌入有助于厂内既有劳动力市场功能的发挥,因为内部劳动力市场是基于技能等级分层与提升而进行差异化激励的;另一方面,技能大师工作室作为一种非行政建制性组织,本身缺乏足够的激励与奖励机制,需要嵌入既有制度并与组织内部分配问题、升迁问题及职业流动等问题关联后才得以发生最大效用,由此内部劳动力市场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技能大师工作室内部缺乏有效劳动激励的局限,激发了工人群体的积极性与参与热情,促进了大师工作室的制度活力与影响力,在适应既有制度的过程中使得双方均得到了整合与升级。其次,在理解技能大师工作室及其作用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追问和回答宏观制度环境对形塑其生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同时还应从微观层面上注意到,技能大师工作室并非是工厂内部传统意义上的工人工作团队,而是一种具有极强整合能力与平台性质的组织,并与厂内既有“车间—工段—班组”的纵向垂直结构发生着复杂的关联。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企工厂普遍实行以“车间—工段—班组”的纵向垂直结构对工人进行组织与管理,同时也成为工人技能培训与形成的基本组织结构,导致技能传递主要是在一定的行政生产单元内进行,技能资源相对单一,传递边界较为封闭。伴随着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建立,企业内既有的技能传递的组织模式发生了重要转变,形成了以“班组+工作室”的重层结构模式。这种技能传递的复合组织结构,并不是班组元素与工作室元素的简单相加过程,而是充满了复杂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大师工作室是将原有一线高技能工人按照技师及以上级别进行筛选与重新组合,其选择范围跨越了班组、工段甚至是车间,打破了既有的纵向垂直范围,有的工作室还吸纳专业技术人员、科研院校等相关主体加入其中,其着眼点在于在不同主体之间建立起密切的生产联结关系,该模式更具多元主体性;第二,从技能传递方式上看,扩展了技能传递的渠道,大师工作室作为一个高水平工人的团体,不仅能够对一线工人进行“拔高式”的培养,并能够以工作室的名义集中工人技能资本承接工厂重要的技能攻关项目、帮助行政部门举办技能大赛,还能通过资源引入的方式突破以往班组培训模式的相对单一性,其中既包括物质资源也包括人力资源;第三,从组织属性上看,该重层模式是将带有行政性质的纵向结构与带有非行政性质的工作室有机结合,使传统的纵向体系逐步转化为纵横联合的、具有交叉性的复杂格局,这种模式对于以往的组织形式的最大突破在于,通过多方资源引入与重组生成了一种具有平台性质与整合能力的组织,同时作为一种“技能共同体”也使得工人的自主性与主体性在技能传递中明显凸显,具有典型示范的意义。最后,作为企业内一种特殊类型的组织,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出现使得劳动者之间、劳动者与管理层之间在既有关系的基础上呈现出了多种新的互动形态,使工厂内原有的技能传递关系更为复杂化,其中师徒制改革下师傅与徒弟之间的互动关系最具代表性。从表面上看,师徒二人的关系似乎是通过技能的“传”与“承”建立起来的,但事实上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不仅仅局限于这样简单的范畴,而是具有较为复杂的互动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间有建立在利益互酬关系上的“吸引与亲和”;有由于师徒合同短期化带来的“浅关系”;有由于徒弟数量膨胀导致传递关系上的“差序格局”化;也有从工作室工作角度而产生的师徒间领导与被领导关系。此外,工作室与企业管理层之间双向互惠与博弈并存,而工作室外普通一线生产工人对于工作室的“不参与”与“积极联系”也成为企业内部互动关系的重要方面。上述多面向的关系互动和态度取向构成了工厂内真实的关系形态,不仅使得技能形成与传递被编织在一张复杂的关系网络之中,同时也对企业技能传递关系的治理产生了复杂的影响。笔者认为,技能大师工作室作为国企内新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组织形态,是受到宏观社会环境、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以及劳动者群体的行为选择等多元因素影响的过程,因此,只有同时将环境、组织与关系纳入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分析框架,才有可能为其提供全面的分析。在这一意义上,本文通过“环境—组织—关系”的理论分析框架,试图全面认识以技能大师工作室出现为代表的国企内部组织形态变迁,并在此理解与认识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讨这种组织模式变迁对于技能形成与传递有效性的影响。

徐畅[3](2020)在《国企改制后“厂区电影”的创伤叙事研究》文中认为“厂区电影”,指的是20世纪90年代大规模国企改制以来,以国企改制和厂区变迁为背景,展现下岗工人及受此影响的工人后代生活的影片。它是九十年代大规模国企改制以来形成的一种新的电影题材类型。相比于上世纪30年代电影中的工厂影像,和“十七年”时期、改革开放前期的工业题材电影,此类电影与此前最大不同便在于呈现了“创伤叙事”的特征。从纪实性的叙述与言说,到喜剧式的抚慰与和解,再到怀旧式的回望与疗愈,面对国企改制中的创伤记忆,“厂区电影”顺着中国工业改制发展的大势,在叙事上大致勾勒出了一条“暴露创伤—消解创伤—超越创伤”的衍进路径。在创伤叙事的方法之上,“厂区电影”中“空间”和“身体”这两个反复出现的元素通过电影影像对国企改制的创伤记忆进行了重要的表达和叙事,于无声处构成了对于国企改制创伤记忆生动的隐喻。“厂区电影”对工人群体创伤的叙事冲破了以往“遮蔽”与“阵痛”的文化逻辑,呈现了以工人受难者身份为中心的逻辑建构,表达了国企改制后下岗工人迷惘“孤儿”及怀旧“异乡人”的文化心态。“厂区电影”的创伤叙事对于一个时代集体记忆有意识的反顾,在创伤中抵达了更为丰富的现实,也为反思和疗愈这段创伤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但当前的创作仍存在着商业化、媚俗化等一些值得警惕的弊病,有待在体认过往创伤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寻重建和超越创伤的文化因子和精神能量。

艾美伶[4](2020)在《家-国视野下三代“工家女”生命历程中的身份演变》文中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妇女解放、工业化建设、国企改革、体制转轨等系列制度性变革,中国妇女、尤其是曾被吸纳进集体主义经济中的城市劳动妇女,经历了群体性的身份演化。本研究将计划经济时期出身于工人家庭且自身为集体主义劳动妇女,或市场经济时期出身于工人家庭的女性定义为“工家女”。对于“工家女”而言,她们的阶级身份是“工”,是社会主义革命所解放的劳动者;代际身份是“家”,是家庭生活中的女儿、妻子与母亲;性别身份是“女”,是社会性别中的女性。本研究通过对1930年代至1990年代出生的28位工家女的深度访谈,基于“家-国”视野审视阶级、性别如何交互作用于不同代际“工家女”的身份演化,以及国家和家庭在三代工家女的身份形塑中发挥的作用。本研究的主体依据代际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讨论一代工家女(生于1930-1949)在新中国解放初期如何“为工”,国与家如何在互动中制造了劳动妇女去性别化且不稳定的社会身份;第二部分讨论二代工家女(生于1950-1978)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交轨中如何“做工”,工人阶级与社会性别如何在家-国掣肘下形塑了其身份演化;第三部分讨论三代工家女(生于1978以后)在个体化时代“再难为工”的身份变化与阶层现实。“工家女”的身份是流变的、发展的。本研究从两方面作结:第一,工人的阶级身份与社会性别交互作用于不同代际工家女的身份建构与实践;第二,“工家女”的身份原点与代际联结在于家,以国主导的“家-国”互动掣肘了工家女“小我”与“大我”的身份融合。最后本研究提出讨论,第一,国家父权主义与传统父权主义共谋于工家女的身份实践,其作为女性的主体性身份并未实现真正的解放;第二,工家女的身份演变与中国工人的阶级流变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其背后暗含着传统产业工人的群体失语与集体衰落。

葛宣冲[5](2019)在《我国国有企业民主制度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以后,企业民主制度建设随之进入快车道。国有企业作为企业民主制度建设的天然场域,应当且必须成为我国企业民主制度建设的标杆和榜样,进一步彰显出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本质特征。本文以我国国有企业民主制度建设作为研究对象,围绕企业民主制度建设是什么、为什么需要企业民主制度建设、如何实现企业民主制度建设三大问题进行谋篇布局。其基本研究思路是:从企业民主制度建设的相关概念、理论与经验入手,理清企业民主制度与经济民主制度的逻辑关联,对改革开放前后国有企业民主制度建设的基本经验和主要问题进行爬犁,剖析国有企业民主制度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试图整体把握当前国有企业民主制度建设的重点内容、主要目标与基本方式,以期澄清学术界和理论界对我国国有企业民主制度建设认识的歧义和误区,为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民主制度建设寻求智慧资源和思想启迪。全文共分为导论和五个章节。导论部分主要阐释了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民主制度建设的背景与意义,梳理了其国内外研究现状,确定了研究思路与方法,指出了研究中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第一章为企业民主制度建设的理论概述。在对企业民主制度建设相关概念界定的前提下,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企业民主制度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企业民主制度建设理论与西方企业民主制度的理论,并简要概括了两种社会制度下企业民主制度建设的重要经验,为论文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经验支撑。第二章为民主制度与企业民主制度建设。在界定民主制度的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对经济民主与经济民主制度、经济民主制度与企业民主制度建设两对范畴的逻辑关系。在这个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经济民主制度作为民主制度的重要内容,决定于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企业民主制度作为经济民主制度的实现形式,在理论维度上与经济民主制度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在实践维度上并非完全受制于经济民主制度。本章的研究完成了国有企业民主制度建设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第三章为我国国有企业民主制度建设的经验与问题。在廓清国有企业民主制度与企业民主制度建设之间辩证关系的基础上,对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发展阶段国有企业民主制度建设的基本经验和主要问题,进行了全景式地深入研究。这一研究为新时代国有企业民主制度建设提供了逻辑起点和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第四章为我国国有企业民主制度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本章从认识误区、政策偏差、经验匮乏三个维度,剖析了国有企业民主制度建设存在问题的内在机理、历史局限,初步找到了国有企业民主制度建设的“病根”,为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民主制度建设提供了现实可能性。第五章为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民主制度建设的思路。本章依据国有企业民主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从国有企业民主制度建设的重点内容、主要目标、基本方式三个方面,提出了颇具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思考。

王晓平[6](2019)在《A大型国企改制中资产评估管理研究》文中提出国企改制的核心是发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我国国企仍处于从传统国有企业向以混合所有制企业改制的初级阶段。本文通过阐述资产评估管理的内涵、发展历程,通过科斯定理与交易成本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分析国企改制中资产评估管理的重要性,并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A大型国企进行分析,描述A大型国企背景及资产评估管理现状和成效,分析A大型国企改制中资产评估管理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本文揭示A大型国企改制中资产评估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资产评估管理的职责定位与实际操作存在差异,资产评估机构备选库管理难度大,资产评估管理技术层面存在漏洞。针对问题提出A大型国企改制中资产评估管理改进策略,包括明确资产评估管理职责定位,产权持有单位委托评估,加强评估机构备选库管理,创新技术手段。A大型国企在资产评估管理中虽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做好资产评估管理,实现对国有资产的高效利用,将对国有企业进入市场的良性竞争和中国市场经济的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陈志鹏[7](2019)在《衡阳市企业改制协议履行情况的调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蓬勃发展,但与此同时,国有企业多年以来积累的弊端愈来愈成为制约市场经济发展的瓶颈,企业大而不强、经济效益低下、管理模式落后等问题严重困扰着国有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国有企业改革一直都是我国经济改革的重点与难点之一,尤其在党的十八大之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更是被党和政府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新时代国有企业的改革面临着更加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需要充分吸取国内外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和教训,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探索出适合中国国企改革的新道路。衡阳市从2003年开始大规模启动国有企业改革,到2015年底,已完成近400家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累计安置31万职工。但从过往15年的改革过程来看,衡阳市国企改革工作还存在很多不足,尤其是改制协议履行方面,还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本文通过实地调研衡阳市工改办、商改办中的机械、冶金、轻工等行管部门,商粮、农业、畜牧等系统,纺织印染厂、回雁峰酒厂、叉车厂、量具厂等改制企业,听取了国资委、经信委等部门领导的意见,对衡阳市国有企业改制协议履行情况进行了归纳总结。接着,结合衡阳国企改制的实际情况,从5个方面对改制协议履行现状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未来衡阳国有企业改制的规划和目标,针对性地提出了5条建议,以期为衡阳国企改制提供帮助。

金鑫[8](2019)在《基于S国企改制的审计质量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市场经济的深化,国有企业改制全面展开,对国有企业改制审计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改制审计作为企业改制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除了监督被审计单位是否真实客观地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还要确保改制企业的资产真实完整,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障投资者的利益。但改制审计时间紧,任务重,改制审计程序执行难以到位;可参考的实务经验少,缺乏全面有效地指导与监管,严重影响改制审计作用的发挥。本文以委托代理理论、现代企业理论、现代审计理论为指导,以审计质量控制准则、国有企业改制指导思想和改制审计监督指导意见为基础,结合国有企业改制的特殊情况,分析改制审计的过程、目标及重点;在此基础上,就A会计师事务所对S国企改制审计,总结改制审计的经验,深挖存在的质量问题与原因。认为项目组能严格审查改制文件,提前熟悉相关政策法规,积极进行专业咨询,重视与各单位沟通,及时沟通改制范围,但也存在重要性水平设定不当,审计程序不规范,审计依据缺失,处理审计数据不严格,风险评估不严谨和过度参与非审计工作等审计质量问题。追根溯源是由于审计团队本身专业胜任能力不足和审计政策法规疏漏之外,与被审计单位配合度低,相关审计复核形式化的原因。考虑到改制审计项目的特殊性,要提高国有企业改制审计的质量,首先,应当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健全审计工作规范,加强审计监管和惩罚力度;其次,应进一步严格执行审计程序,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做好与各参与方的工作衔接;培育以质量为导向的文化氛围。本文对S国企改制审计的审计质量控制改进进行案例研究,分析改制审计的流程、重难点及目标,为改制审计的理论发展和规则制定提供一定的实务依据,对于完善改制审计流程,增强改制审计薄弱环节,提高国有企业改制审计的质量,充分发挥改制审计在国有企业改制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实践参考意义。

龚春枝[9](2017)在《国企改制中低价折股型贪污罪的认定》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国企改制工作的深入推进,职务犯罪一直呈现高发态势,在国企改制过程之中,极为容易出现采用低价折股的方式进行贪污的现象。但具体对国企改制过程中低价折股行为涉及贪污犯罪的诸多问题,在司法实践中依然存在认定上的困境,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第一部分主要对国企改制中低价折股犯罪情况予以考察。国有资产低价折股的具体行为方式是,行为人将国有资产通过远低于真实价格的价格折合成股份受让,通过少出资的非法手段间接地实现对国有资产的占有。在国企改制中低价折股出现有制约机制不完善,权力运行不规范、权力滥用、监督乏力以及多数行为人的法律意识薄弱等原因,呈现高发性、群发性、高度的隐蔽性等特征。第二部分系统阐述国企改制中低价折股行为定性争议及构成贪污罪的具体样态。学界和实务界关于国企改制过程中低价折股应当成立徇私舞弊低价折股罪、贪污罪论还是其他渎职类犯罪,有不同观点,应结合案情进行具体分析,不能够一概而论。具体样态主要包括低估实物资产型低价折股、仅按帐面原值折股型低价折股,以及无形资产未计入国家股型低价折股这几种样态。第三部分为分析国企改制中低价折股贪污的数额认定问题。低价折股贪污数额认定存在全额认定说与比例认定说的争论,全额认定说因能从整体上对行为人行为进行客观评价而更为可取。对于共同贪污犯罪数额的认定,宜采取犯罪总额说。如优惠竞价政策公开地针对不特定对象,低价折股型贪污行为人的犯罪数额就应当按照优惠价格进行认定。第四部分主要厘清国企改制中低价折股的“非罪”与“他罪”。针对低价折股中的“非罪”问题,主要应厘清低价折股贪污与实施政策性优惠等一般违规行为的界限,要分清改制过程中的操作失误造成的资产流失与贪污罪的区别。对于低价折股中的“他罪”,应着重探讨低价折股贪污与徇私舞弊低价折股国有资产罪,以及国有公司、企业人员滥用国家职权罪的界限。低价折股贪污需要具有非法占有目的,而在成立徇私舞弊低价折股、出售国有资产罪等犯罪时行为人并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第五部分探析国企改制中低价折股型贪污罪中的既遂与未遂问题。针对低价折股贪污既遂与未遂形态,学界主要存在失控说、控制说、占有(取得)说以及失控或控制说这四种学说的争论。控制说的基本立场更具合理性,但需要注意对其避免僵化机械适用。第六部分是针对国企改制中低价折股型贪污的共犯认定问题进行分析。低价折股型贪污共犯的常见情形为,行为人都具有贪污罪主体身份,以及具有贪污罪主体身份与不具有该身份者共同实施低价折股贪污两种情形。多人实施低价折股贪污行为的,明知者与不明知者不成立共犯。超出共同贪污故意之外的行为,也不是共同犯罪行为。且行为人先后对国有资产进行低价折股,但主观上并不存在任何联系,并不构成低价折股贪污的共犯。非国家工作人员与国家工作人员共谋低价折股侵犯国有资产的案件,不能一律都简单地定性为贪污罪。对于弄虚作假的中介组织人员能否成为低价折股型贪污的共犯,应区分不同情形进行处理。

申毓敏[10](2016)在《帕累托标准运用于国企改制的伦理思考 ——以衡阳市国企改制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国有企业改制作为一种涉及到较大范围内的利益再分配的经济行为,深刻影响到了中国城市化、工业化,甚至现代化的进程。在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改革者不免遇到诸多矛盾的调和,如国企改制中的效率提高与分配公平的问题,提高效率的同时如何提高福利,经济效益与伦理价值该如何平衡等等。这些问题重大而紧迫,非常值得思考,本文试从帕累托标准原理来探讨国有企业改制所遇到的伦理问题。帕累托标准是新福利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作为西方现代经济学衡量效率的一个基本尺度,其本身就包含着价值判断和道德哲学的智慧。国有企业改制是一种经济行为,本文将帕累托标准运用于国企改制中来思考,不仅考虑了国企改制中效率问题,而且从社会效益来阐述国企改制中的权利平等、分配正义、以人为本等方面。本文主要以湖南省衡阳市国企改制为例,从改制前与改制后两个时间阶段分析国企改制中所存在的伦理问题,通过对边沁的功利主义、帕累托福利哲学以及帕累托标准运用于国企改制在权利公平、分配正义以及以人为本等伦理价值原则方面的思考,来探讨说明国企改制的政策施行成功不仅在于它效率方面的作用,也应该是以提高福利和改善道德环境为标准;从而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达到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在国企改革进一步向攻坚期、深水区推进的过程中,无论是从自由产权交易模式还是完全集中调节模式、混合制改革模式,都可将帕累托标准结合运用其中,说明其符合经济尺度和伦理价值所取得的实际效果是一种佳境,从而进一步完善我国企业伦理发展体系。本文尝试从帕累托标准的福利视角提出可行的途径,并将运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探头伦理学与经济学结合的可能性、必然性以及从理论到实践的具体运作中,对国企改制和改革发展中存有的问题,思考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以协调、绿色、开放、创新、共享为理念,用一个怎样的道德体系来指导适合国企改制发展的新思路,使改制的成果实现双赢,即国企健康发展,人民生活美好;国企改制最终能够实现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国企改制中的思考——探究现代企业制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企改制中的思考——探究现代企业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2)新世纪初期国企技能传递组织模式变迁研究 ——以K厂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缘起
        1.1.1 高技能工人短缺制约产业升级发展
        1.1.2 技能供需矛盾背景下技能大师工作室的诞生
    1.2 问题的提出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技能传递”的含义及理论依据
        1.3.2 “技能大师”的界定
        1.3.3 “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概念与分类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现实意义
    1.5 研究设计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过程介绍
    1.6 研究框架与篇章结构安排
        1.6.1 研究框架
        1.6.2 篇章结构安排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评述
    2.1 从工作室制引发出来的问题
        2.1.1 工作室制的起源及基本特征研究
        2.1.2 不同学科对于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研究
    2.2 工人技能形成问题综述
        2.2.1 关于技能的差异性理解
        2.2.2 从劳资斗争探讨技能问题:西方劳动过程理论
        2.2.3 师徒制研究的三种路径
        2.2.4 技能形成的国家(地区)体系与国际比较
    2.3 工厂制度下组织和关系变迁研究综述
        2.3.1 关于组织模式变迁的总体研究
        2.3.2 西方工厂制度下的组织研究
        2.3.3 苏联的工厂组织模式研究
        2.3.4 中国国企组织模式研究
    2.4 以往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2.4.1 学术贡献
        2.4.2 研究局限
第三章 技能大师工作室生成的社会环境及过程
    3.1 国企技能供需的矛盾与困境
        3.1.1 技能短缺痼疾之源
        3.1.2 国企内外部技能形成方式的非均衡性变化
    3.2 国企技能大师工作室生成的地方探索与国家介入
        3.2.1 “类工作室制度”的地方性探索
        3.2.2 国家介入: 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生成及制度性推广
        3.2.3 国家对技能大师的身份建构
    3.3 K厂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形成过程
        3.3.1 早期探索: 工人自发组织“高铁技术沙龙”
        3.3.2 工作室雏形: 企业建立“金蓝领工作室”及“首席操作师工作站”
        3.3.3 国家授牌: 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正式成立
第四章 企业环境与技能大师工作室制度体系的构建
    4.1 企业对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制度管理
        4.1.1 性质定位: 非行政建制性创新团队
        4.1.2 平台组织: 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功能复合性与生产嵌入性
        4.1.3 对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柔性激励与弱退出机制
    4.2 制度关联: 内部劳动力市场与技能大师工作室的运行
        4.2.1 分层与晋升机制: “操作师”与“技能专家”评聘制度
        4.2.2 激励机制与导师带徒绩效化
    4.3 关于技能大师工作室有效运行的讨论
        4.3.1 一种“柔性制度”: 对技能大师工作室制度属性的理解
        4.3.2 与企业技能晋升制度关联: 由“身份性才报酬”到“行为性才报酬”
        4.3.3 企业的技能提供制度: 国企与国家在培训上的同一性
第五章 技能大师工作室场域下技能传递的组织形态转换
    5.1 班组制: 国企技能传递的传统组织形态
        5.1.1 班组制下技能传递的具体形态
        5.1.2 班组权力结构、动员能力与技能传递
    5.2 “班组+工作室”模式: 国企技能传递的“重层结构”
        5.2.1 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多元主体结构
        5.2.2 作为“平台”的组织: 技能大师工作室对班组模式的突破与创新
    5.3 对工作室制度下技能传递组织形态转换的讨论
        5.3.1 “跨界兼职”: 技能大师工作室组织结构的多元性
        5.3.2 从“班组制”到“班组+工作室”模式转换的影响
        5.3.3 对工人主体性的发挥与“技能共同体”的营造
第六章 技能大师工作室场域下技能传递关系形态的展开
    6.1 国企内部技能传递的关系变迁
        6.1.1 国企内部技能传递的传统关系
        6.1.2 技能大师工作室场域下技能传递关系的变动
    6.2 技能大师工作室场域下的技能传递关系形态分析
        6.2.1 师傅与徒弟的关系
        6.2.2 工作室成员与工作室外普通工人的关系
        6.2.3 技能大师工作室与企业管理层的关系和互动
    6.3 国企内部技能传递关系的特征及评价
        6.3.1 工作室场域下的师徒关系: 从“二元关系”到“发展性网络”
        6.3.2 技能传递的“公”“私”分离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7.1 企业组织形态变动与技能传递模式的变迁
    7.2 “环境—组织—关系”框架下的技能大师工作室
    7.3 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K厂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统计名单及情况汇总
    附录二:访谈者编码
    附录三:访谈提纲
    附录四:K厂技能大师工作室导师带徒合同样本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致谢

(3)国企改制后“厂区电影”的创伤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厂区电影”创伤叙事的时代衍进
    第一节 暴露创伤:纪实性的叙述与言说
    第二节 消解创伤:喜剧式的抚慰与和解
    第三节 超越创伤:怀旧式的回望与复现
第二章 “厂区电影”中的空间与身体
    第一节 “厂区电影”中创伤叙事的空间
    第二节 “厂区电影”中创伤叙事的身体
第三章 “厂区电影”创伤叙事的文化观察
    第一节 “厂区电影”创伤叙事的文化心态
    第二节 阵痛与创伤:“伤”叙事背后的文化逻辑
    第三节 “厂区电影”创伤叙事的总体评价与反思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4)家-国视野下三代“工家女”生命历程中的身份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背景与问题意识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二、文献综述
        (一)中国工人身份
        (二)中国妇女解放
    三、核心概念与理论脉络
        (一)核心概念
        (二)理论脉络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走出家门:第一代“工家女”如何为工?
    一、制造妇女:社会主义劳动者的身份建构
        (一)妇女能顶半天:从家庭人化身国家人
        (二)劳动力蓄水池:时刻准备着的弹性人
    二、贤妻良母:工业建设后备军的身份塑造
        (一)流转公私领域:被社会化的家务劳动
        (二)亲人更是同志:妇职与业职的双枷锁
    小结
第三章 家厂内外:第二代“工家女”如何做工?
    一、体制入嵌:集体主义余音下的身份承继
        (一)女儿进厂:顶替制度下的性别化弱势
        (二)女儿成家:工人婚姻中的身份再强化
    二、体制脱嵌:集体主义转轨中的身份跌宕
        (一)从盛到衰:从“类中产”到“新底层”
        (二)何去何从:当“劳动者”变“劳动力”
    小结
第四章 去厂离家:第三代“工家女”再难为工?
    一、告别集体:市场经济制度中的身份瓦解
        (一)独生女:政策性独生下的制度生命
        (二)原子人:个体化时代的禁锢与逃离
    二、走向何方:城市新底层群体的身份走向
        (一)新失业:成长的变故、难找的工作
        (二)新穷人:遗失的身份、固化的贫困
    小结
第五章 总结、讨论与反思
    一、研究总结
        (一)为工又为女:阶级/性别交叉作用于不同代际“工家女”的身份演变
        (二)为家更为国:家-国制度体系掣肘了不同代际“工家女”的身份演变
    二、相关讨论
        (一)从“工家女”的身份演变看中国的妇女解放
        (二)从“工家女”的身份演变看中国的工人命运
    三、研究反思
        (一)研究不足
        (二)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一、英文文献
    二、中文文献
        (一)中文译着
        (二)中文着作
        (三)中文期刊
        (四)学位论文
        (五)电子文献
附录
    一、被访者基本信息
    二、被访者情况简介
    三、半结构访谈提纲
    四、被访者单位简介
后记

(5)我国国有企业民主制度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一)可能的创新点
        (二)本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 企业民主制度建设的理论概述
    1.1 相关概念界定
        1.1.1 民主
        1.1.2 企业民主
        1.1.3 企业民主制度
        1.1.4 国有企业民主制度
    1.2 企业民主制度相关理论
        1.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企业民主制度理论
        1.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企业民主制度建设理论
        1.2.3 西方企业民主制度理论
    1.3 企业民主制度建设经验
        1.3.1 资本主义国家企业民主制度建设的经验
        1.3.2 社会主义国家企业民主制度建设的经验
第二章 民主制度与企业民主制度建设
    2.1 民主制度
        2.1.1 民主制度的内涵
        2.1.2 民主制度的外延
    2.2 经济民主与经济民主制度
        2.2.1 经济民主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2.2.2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经济民主制度的基础
        2.2.3 国有企业具备经济民主制度的基本条件
    2.3 经济民主制度与企业民主制度建设的关系
        2.3.1 企业民主制度是经济民主制度的实现形式
        2.3.2 企业民主制度与经济民主制度并非一一对应关系
        2.3.3 企业民主制度建设并非完全受制于经济民主制度
第三章 我国国有企业民主制度建设的经验与问题
    3.1 国有企业民主制度与企业民主制度建设的关系
        3.1.1 国有企业的基本制度是经济民主制度
        3.1.2 国有企业经济民主制度是企业民主制度建设的前提
        3.1.3 企业民主制度建设是对国有企业民主制度的体现
    3.2 改革前国有企业民主制度建设的经验与问题
        3.2.1 改革前国有企业民主制度建设的总体状况
        3.2.2 改革前国有企业民主制度建设的基本经验
        3.2.3 改革前国有企业民主制度建设的主要问题
    3.3 改革中国有企业民主制度建设的经验与问题
        3.3.1 改革中国有企业民主制度建设的总体状况
        3.3.2 改革中国有企业民主制度建设的基本经验
        3.3.3 改革中国有企业民主制度建设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 我国国有企业民主制度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4.1 认识误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了,企业民主制度就建立了
        4.1.1 生产资料公有制建立了,企业民主制度就建立了
        4.1.2 按劳分配原则确立了,企业民主制度就实现了
    4.2 政策偏差: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变化快于企业民主制度建设
        4.2.1 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调整快于企业民主制度建设
        4.2.2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快于企业民主制度建设
    4.3 经验匮乏:社会主义国家的企业民主制度建设在摸索中进行
        4.3.1 计划经济时期的企业民主制度建设具有相容与相悖现象
        4.3.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企业民主制度建设具有双重效应
        4.3.3 现代企业制度对企业民主制度建设的作用机理
第五章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民主制度建设的思路
    5.1 国有企业民主制度建设的重点内容
        5.1.1 坚持党对国有企业领导制度
        5.1.2 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5.1.3 加强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建设
        5.1.4 健全劳动关系矛盾调处机制
        5.1.5 探索企业共享机制
    5.2 国有企业民主制度建设的主要目标
        5.2.1 确立职工主体地位
        5.2.2 参与管理决策
        5.2.3 实现利益共享
    5.3 国有企业民主制度建设的基本方式
        5.3.1 借鉴发达国家企业民主制度建设的经验
        5.3.2 弘扬新中国成立以来企业民主制度建设的经验
        5.3.3 落实党和政府关于推进企业民主制度建设的要求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A大型国企改制中资产评估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资产评估管理相关理论
    2.1 资产评估管理的内涵
    2.2 资产评估管理的历史沿革及发展历程
    2.3 国企改制中资产评估管理的理论基础
        2.3.1 科斯定理与交易成本理论
        2.3.2 委托代理理论
第3章 A大型国企概况及资产评估管理现状
    3.1 A大型国企简介及发展思路
    3.2 A大型国企改制进展
    3.3 A大型国企资产评估管理现状
    3.4 结合案例分析A大型国企改制中资产评估管理取得成效
        3.4.1 A大型国企中心医院社会化改革评估案例
        3.4.2 ZYZB公司借壳上市评估案例
第4章 A大型国企改制中资产评估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资产评估管理的实际操作和职责定位存在差异
        4.1.1 企业管理层对资产评估管理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4.1.2 资产评估管理参与经济活动运行程度低
        4.1.3 部分资产评估管理规定与改制发展实际相脱节
        4.1.4 评估管理人员配置无法满足实际工作需求
    4.2 委托评估机构环节存在利益冲突
        4.2.1 标的企业争夺委托评估行为的主导权
        4.2.2 委托方干扰评估程序或与评估机构串通舞弊
        4.2.3 资产评估信息披露缺乏透明性
    4.3 A大型国企评估机构备选库管理难度大
        4.3.1 资产评估机构“九龙治水”
        4.3.2 评估机构水平参差不齐、操作不规范
        4.3.3 A大型国企对评估机构备选库考核流于形式
    4.4 A大型国企资产评估管理技术层面存在漏洞
        4.4.1 资产评估目标、方式的选择依据不明确
        4.4.2 无形国有资产低估或漏评
        4.4.3 国有土地价值低估
第5章 A大型国企改制中资产评估管理改进策略
    5.1 明确资产评估管理职责定位
        5.1.1 企业管理层资产评估管理意识提升
        5.1.2 资产评估管理参与经济行为的全过程
        5.1.3 健全资产评估管理政策法规体系
        5.1.4 建立专门的资产评估管理监管机构
    5.2 产权持有单位委托评估
        5.2.1 由产权持有单位委托机构开展评估行为
        5.2.2 制定措施严禁委托方干预评估
        5.2.3 建立资产评估公示制度
    5.3 加强评估机构备选库管理
        5.3.1 规范资产评估信用档案制度
        5.3.2 提高A大型国企资产评估机构备选库准入标准
        5.3.3 严格对评估机构备选库考核评价
    5.4 创新评估管理技术手段
        5.4.1 明确资产评估目标、方式的选择依据
        5.4.2 深入无形资产评估管理研究
        5.4.3 全面推行进场交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6.2 本文的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衡阳市企业改制协议履行情况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国外国有企业改革历程
    2.2 国内国有企业改革历程
    2.3 理论综述
    2.4 国企改革研究综述
第3章 衡阳国企改制的历程及改制协议履行现状
    3.1 履约情况总体较好,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3.2 前期履约基本到位,后期产业基本消亡
    3.3 投资心态瞻前顾后,主体产业日渐萎缩
    3.4 表象履约问题不大,深层矛盾持续发酵
    3.5 投资主体更换频繁,矛盾纠纷困扰不断
第4章 衡阳国企改制协议履行现状原因分析
    4.1 投资方实力和专注是影响履约的基础
    4.2 主体多元和目标多重是影响履约的关键
    4.3 缺乏创新与诚信的,大多履约不好
    4.4 外在市场环境导致履约情况不佳
    4.5 政府角色多重监管不力,影响履约效果
第5章 加强衡阳国企改制协议履行的对策和建议
    5.1 提前化解矛盾纠纷,做到未雨绸缪
    5.2 主动应对复杂环境,加强风险防控
    5.3 强化政府行政职能,全面加强监管
    5.4 科学审慎做好决策,力求因企制宜
    5.5 充分发挥服务功能,助推企业发展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访谈问卷(一)
访谈问卷(二)
访谈问卷(三)
致谢

(8)基于S国企改制的审计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企改制审计政策法规研究
        1.2.2 审计质量控制理论研究
        1.2.3 国企改制审计理论研究
        1.2.4 国企改制审计案例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第2章 国企改制审计的质量改进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国企改制
        2.1.2 改制审计
        2.1.3 审计质量控制
    2.2 国企改制审计的理论基础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现代企业理论
        2.2.3 现代审计理论
    2.3 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
        2.3.1 质量控制的目标
        2.3.2 业务承接和客户关系保持
        2.3.3 专业胜任能力
        2.3.4 业务执行和监控
    2.4 提高国企改制审计质量的准备
        2.4.1 准确定位改制审计的目标
        2.4.2 准确把握国企改制审计政策法规
        2.4.3 充分了解改制过程
        2.4.4 准确把握改制审计的重点
第3章 S国企改制审计案例
    3.1 S国企及改制基本情况
        3.1.1 S国企的基本情况
        3.1.2 公司改制的基本情况
    3.2 S国企改制审计过程
        3.2.1 审计目标
        3.2.2 审计内容
        3.2.3 风险评估
        3.2.4 审计重点
        3.2.5 函证程序
    3.3 改制报表的审计调整
        3.3.1 审计调整说明
        3.3.2 资产调整过程
        3.3.3 关键指标变动
第4章 S国企改制审计的经验和质量问题
    4.1 S国企改制审计的重要经验
        4.1.1 严格审查改制文件
        4.1.2 及时沟通改制范围
        4.1.3 熟悉相关审计政策
        4.1.4 重视与各单位沟通
        4.1.5 积极进行专业咨询
    4.2 S国企改制审计存在质量问题
        4.2.1 重要性水平设定不当
        4.2.2 函证等程序缺乏规范
        4.2.3 个别审计事项无依据
        4.2.4 处理审计数据不严谨
        4.2.5 未严格执行风险评估
        4.2.6 过度参与非审计工作
    4.3 S国企改制审计质量问题的根源
        4.3.1 审计相关依据有疏漏
        4.3.2 审计团队能力有瑕疵
        4.3.3 与改制单位配合度低
        4.3.4 相关审计复核形式化
第5章 国企改制审计质量控制建议
    5.1 完善改制及审计相关规制
        5.1.1 健全改制审计相关政策
        5.1.2 构建改制审计考评体系
        5.1.3 加强监管以及惩罚力度
    5.2 提高对改制审计工作的要求
        5.2.1 严格执行审计监督程序
        5.2.2 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5.2.3 做好与各方的工作衔接
        5.2.4 培育质量为导向的基调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国企改制中低价折股型贪污罪的认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国企改制中低价折股相关犯罪情况考察
    (一) 国企改制中低价折股情况考察
    (二) 国企改制中低价折股型贪污犯罪发生的原因剖析
    (三) 国企改制中低价折股贪污的特点
    (四) 低价折股犯罪的相关法律规定之梳理
二、国企改制中低价折股行为的定性争议及构成贪污罪的具体样态
    (一) 低价折股行为在刑法上的定性争议
        1、以徇私舞弊低价折股国有资产罪论
        2、以贪污罪论
        3、以其他渎职犯罪论
        4、本文的观点
    (二) 国企改制中低价折股构成贪污罪的具体样态
        1、低估实物资产
        2、仅按帐面原值折股
        3、无形资产未计入国家股
三、国企改制中低价折股型贪污数额的认定
    (一) 低价折股型贪污数额认定的基本方法及其理性抉择
        1、全额认定说
        2、比例认定说
        3、本文的立场
    (二) 低价折股型贪污数额认定中的疑难问题
        1、改制后企业仍然存在部分国有资产情形下低价折股贪污的数额认定
        2、对于共同贪污犯罪数额的认定
        3、能否以优惠竞购价格计算低价折股贪污犯罪数额
四、国企改制中低价折股的“非罪”与“他罪”
    (一) 低价折股中的“非罪”
        1、低价折股贪污与实施政策性优惠等一般违规行为的界限
        2、改制过程中的操作失误造成的资产流失与贪污罪的区别
    (二) 低价折股中的“他罪”
        1、低价折股贪污与徇私舞弊低价折股国有资产罪的界限分析
        2、低价折股中贪污与国有公司、企业人员滥用职权罪的界限分析
五、国企改制中低价折股型贪污罪中的既遂与未遂认定分析
    (一) 低价折股贪污罪的既遂
    (二) 低价折股贪污罪的未遂
    (三) 低价折股贪污罪既遂与未遂区分的标准
六、国企改制中低价折股型贪污的共犯认定
    (一) 低价折股型贪污共犯的常见情形
    (二) 共同贪污犯罪与个人犯罪的界限
    (三) 国企改制中贪污犯罪的共犯范围之确定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研期间科学成果简介
致谢

(10)帕累托标准运用于国企改制的伦理思考 ——以衡阳市国企改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帕累托标准概述
    1.1 帕累托改进
    1.2 帕累托最优
    1.3 帕累托标准的实现条件
    1.4 帕累托标准运用于国企改制的伦理基础
        1.4.1 基于边沁的功利主义原则
        1.4.2 基于帕累托标准的福利经济学基础
第2章 衡阳市国企改制的问题和特点比较
    2.1 前改制时期:以一企一策为思路
        2.1.1 历史包袱下的思想意识、环境治理等民生问题
        2.1.2 产权制度改革引起的伦理思考
        2.1.3 负债问题引发的权益困惑
    2.2 后改制时期:统一安置标准实行平台运作
    2.3 两个改制时期的存在问题
        2.3.1 融资还债思路待扩展
        2.3.2 盘活存量方式待创新
        2.3.3 分流人员政策待完善
        2.3.4 国资运营体制待突破
第3章 帕累托标准运用于国企改制的伦理原则
    3.1 权利平等的公平性原则
        3.1.1 权利的平等
        3.1.2 机会的平等
    3.2 分配正义的普适性原则
        3.2.1 从机会平等看分配正义
        3.2.2 从和谐社会看分配正义
    3.3 以人为本的人本原则
        3.3.1 关注弱势群体
        3.3.2 建设和谐社会
第4章 帕累托标准运用于国企改制的伦理意义和实现途径
    4.1 伦理意义
        4.1.1 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
        4.1.2 达到动机和效果的统一
        4.1.3 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4.2 实现途径
        4.2.1 自由产权交易下的实现途径
        4.2.2 完全集中调节模式下的实现途径
        4.2.3 混合制改革模式下的实现途径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国企改制中的思考——探究现代企业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国企改制政策绩效评估研究[D]. 林丽文. 汕头大学, 2021
  • [2]新世纪初期国企技能传递组织模式变迁研究 ——以K厂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例[D]. 刘凤文竹. 吉林大学, 2020(01)
  • [3]国企改制后“厂区电影”的创伤叙事研究[D]. 徐畅. 暨南大学, 2020(08)
  • [4]家-国视野下三代“工家女”生命历程中的身份演变[D]. 艾美伶.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1)
  • [5]我国国有企业民主制度建设研究[D]. 葛宣冲. 山西大学, 2019(02)
  • [6]A大型国企改制中资产评估管理研究[D]. 王晓平.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7]衡阳市企业改制协议履行情况的调查研究[D]. 陈志鹏. 南华大学, 2019(01)
  • [8]基于S国企改制的审计质量控制研究[D]. 金鑫. 湖南大学, 2019(07)
  • [9]国企改制中低价折股型贪污罪的认定[D]. 龚春枝. 海南大学, 2017(07)
  • [10]帕累托标准运用于国企改制的伦理思考 ——以衡阳市国企改制为例[D]. 申毓敏. 南华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国有企业改制的思考——探索现代企业制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