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序生物二氧化硅材料的合成

有序生物二氧化硅材料的合成

一、Synthesis of Ordered Biosilica Materials(论文文献综述)

张军浩[1](2021)在《钛硅介孔分子筛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选择性催化氧化是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的一种制备含氧化合物的重要方法,传统的催化剂大多数是可溶性金属盐类,氧化剂主要为高价态的氧化物,如重铬酸盐、高锰酸钾等。由于这些催化剂和氧化剂在生产过程中诞生大量有毒废液和废料,给环境带来污染。钛硅分子筛催化剂TS-1的诞生,钛活性中心可以活化双氧水,实现选择性氧化,克服了传统氧化工艺中污染严重的缺点,开启了绿色氧化生产工业的新纪元。虽然TS-1催化剂具有优异的催化性能,但是其较小的微孔孔径(大约0.55 nm)限制了其在大分子催化氧化的应用。针对大分子催化的需求,发展了较大微孔分子筛的制备方法,一系列的大微孔和超大微孔钛硅分子筛制备出来,但是孔径很难突破1.0 nm。钛硅介孔分子筛成功合成突破了微孔的限制,实现了2~50 nm孔径大小可调节,同时具有规整多变的介观结构和较高的比表面积等优点,在大分子催化中表现出优越的性质。目前报道的制备方法,钛硅介孔分子筛的颗粒普遍较大,钛含量较低,影响催化性能,如何制备纳米尺度的、高钛含量和高比表面积的钛硅介孔分子筛仍然是一个挑战性的课题。本论文致力于活性钛含量、高比表面积、纳米尺度的钛硅介孔分子筛的设计合成和大分子催化应用研究,主要分以下三部分内容:(1)采用氨基酸为添加剂,通过优化条件,合成了一系列不同尺寸、不同形貌、不同钛含量的钛硅介孔分子筛。所制备的钛硅介孔分子筛颗粒大小30 nm~500nm可调,钛含量从0.08%到100%可调。研究发现合成体系的钛含量对介孔结构、形貌、钛的配位状态和催化性能有着巨大影响,具体如下:(1)随着钛含量的增加,介孔有序度会有所提高,随后降低直到介孔消失;在Si/Ti≥1的范围,都有一个1.7~2.9 nm的介孔分布峰,而Si/Ti≤1的范围,没有规整的介孔峰分布出现。(2)所制备的样品的形貌,在Si/Ti≥30的范围内,属于分散的纳米球形形貌,在Si/Ti=20-10的范围内,属于微米球形形貌,当Si/Ti≤2范围内,为无规则的颗粒形貌。(3)Si/Ti为1000的样品,几乎全部是210 nm的吸收峰,为活性钛物种;Si/Ti在200~20范围内,以四配位钛物种为主,有少量的六配位钛物种,Si/Ti为10~2范围,四配位和六配位钛为主,含有很少的二氧化钛结晶小颗粒;在Si/Ti≤1范围内,三种状态的钛物种同时存在。(4)随着钛含量增加,环己烯的转化率不断提高,最高转化率的样品为Si/Ti=2,转化率为30.2%,随后转化率急剧下降。产物分布来看,随着钛含量增高,环氧环己烷的选择性逐渐下降,多数的产物为环氧化己烷的水解衍生物1,2-环己二醇。产物的分布中,大约70~80%的1,2-环己二醇,~10%的烯丙位氧化产物和~10%的过度氧化产物。同时发现,样品中含有二氧化钛小颗粒,会导致双氧水的分解,降低双氧水的利用效率。(2)基于氨基酸为添加剂制备纳米尺寸钛硅介孔分子筛合成体系,系统地研究了碳酸铵对钛硅介孔分子筛的形貌、钛状态和介孔结构的影响。通过XRD,SEM,ICP和氮气吸附表征,发现碳酸铵的引入对介孔结构、形貌、钛的配位状态和催化性能有着较大影响,具体如下:(1)碳酸铵的引入,可以降低非活性六配位钛物种含量和增加比表面积,有利于烯烃环氧化反应。(2)碳酸铵的引入,将降低合成体系的p H值,引起纳米粒子的聚集,形成较大的颗粒团聚体,不利于大分子反应物的扩散,降低催化活性。(3)引入碳酸铵所制备的钛硅介孔分子筛,以过氧叔丁醇为氧化剂,应用于β-石竹烯环氧化反应,表现出较高的活性,转化率可达90%以上,选择性80%以上。(3)以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双模板合成多级孔结构的钛硅介孔分子筛TiHSMS。Ti-HSMS包含有孔径较大的无序次级纳米孔(20 nm左右)和有序规则的介孔孔道(3 nm),其中,纳米孔是以酸性聚丙酸电解质和CTAB为复合模板形成的,而有序的规则小孔则是仅以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为模板通过自组装形成的。引入的次级纳米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强化催化剂的物质传输能力,有利于反应底物与催化剂活性位点的高效催化结合,提高对大分子反应底物的催化效果。探究了Ti-HSMS,传统单一介孔的钛硅介孔分子筛分子筛Ti-MCM-41以及微孔钛硅分子筛TS-1在催化环己烯氧化催化性能,催化实验结果数据表明:(1)所制备Ti-HSMS在无水有机的环境中发挥出良好的催化效果,而使用过氧化氢的水溶液作为氧化剂,将会导致催化剂的转化率和选择性急剧下降,因此,尽量不要选择水相反应条件来进行催化烯烃环氧化反应。(2)催化转化的钛活性位点主要存在于催化剂内部孔道,只有极少量分布于催化剂的表面。(3)孔径较大的钛硅介孔分子筛有利于催化有机大分子烯烃环氧化。(4)不同钛含量催化剂的催化活性的差异证明了骨架钛是催化烯烃环氧化的反应活性中心。

刘同慧[2](2021)在《介孔KIT-6的改性合成及其表酯交换反应中的催化性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孔二氧化硅材料KIT-6,因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较大的孔体积以及较窄的孔径分布,在生物、化工、医药和能源等领域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将介孔二氧化硅作为载体,通过改性的方法获得高性能的功能材料成为当今的研究热点。其中KIT-6负载型固体催化剂因为污染小,能耗低,环境友好,被认为是良好的绿色催化剂。但是,由于纯硅材料KIT-6的电中性结构,不具备任何活性中心,限制了它的进一步应用。因此必须通过表面修饰有机官能团或掺杂活性金属物种的方法提高其催化活性。本论文将活性金属物种负载在介孔二氧化硅材料KIT-6表面,改性合成了一系列负载型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并研究了催化剂的表面酸性和在大豆油与甲醇酯交换反应中的催化性能。通过XRD、N2吸附-脱附、HRTEM、NH3-TPD、FT-IR、XPS等表征手段研究了催化剂的表面性质,建立了基于催化剂表面活性中心的酯交换反应机理模型。同时,论文还对该反应的本征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采用浸渍法成功将活性氧化钙颗粒负载在介孔二氧化硅KIT-6表面,制备了酯交换反应催化剂CaO/KIT-6,并研究了其在大豆油与甲醇酯交换制备生物柴油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在酯交换反应中,当醇油摩尔比为12、反应温度为65°C、催化剂用量为8 wt.%(相对于大豆油的质量)、Ca/Si原子比为0.4、反应时间为2 h时,生物柴油转化率达到99.9%,CaO/KIT-6重复使用5次后催化活性仍保持在90%以上。与单一氧化钙及其它负载型钙基固体碱催化剂相比,CaO/KIT-6催化剂在较低醇油摩尔比、较短反应时间展现出更高的催化性能和良好的重复使用性。(2)通过两步焙烧法合成了具有表面结构缺陷的SO42-/Al-Zr-KIT-6固体酸催化剂,并以大豆油和甲醇的酯交换反应为探针反应,研究了SO42-/Al-Zr-KIT-6固体酸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模板剂P123在碳化过程中形成的碳球一方面使得活性组分在介孔孔道内高度分散,减少了孔道的堵塞。另一方面,碳球表面丰富的官能团作为吸附中心,有利于后浸渍过程中与金属阳离子的有效结合。催化反应结果表明:在最佳反应条件下,生物柴油产率超过95%,碳化后的SO42-/Al-Zr-KIT-6固体酸催化剂重复使用5次后,大豆油转化率仅减少18%。并且催化剂经过高温焙烧消除积碳后,几乎完全恢复初始活性。固体核磁和吡啶红外等表征结果表明,大量铝物种进入氧化锆晶格和二氧化硅骨架,三价的铝离子取代四价的锆离子和硅离子,在催化剂表面形成大量的氧缺陷位。这些缺陷位的存在不仅增强了催化剂的酸性,还有利于酯交换反应中的电子转移和传质,降低反应活化能。(3)分别以工业拟薄水铝石和正硅酸乙酯作为铝源和硅源,在三嵌段共聚物P123的作用下,成功地制备了介孔SO42-/Al2O3-KIT-6固体酸催化剂,并将其应用于大豆油与甲醇酯交换制备生物柴油的反应中探究其催化性能。催化结果表明,SO42-/Al2O3-KIT-6固体酸催化剂在酯交换反应中的初始活性极高,大豆油转化率为98.5%,生物柴油产率为95.8%。连续5次反应结束后,转化率和产率均高于70%,说明介孔SO42-/Al2O3-KIT-6固体酸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一系列酸性能表征结果表明,该催化剂表面形成了新的Al O+-O-H+物种,其中B酸中心(H+)和L酸中心(Al O+)的协同作用,极大地提高了催化剂的表面酸性和催化性能。同时在不受传质限制的最佳反应条件下,研究了在介孔SO42-/Al2O3-KIT-6固体酸催化剂催化作用下的大豆油与甲醇酯交换反应的本征动力学。

于争飞[3](2021)在《磷钨酸功能化有序介孔硅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酸催化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传统石化能源的快速消耗,其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生物质作为唯一的清洁可再生碳源,最有希望成为传统石化能源的替代品,缓解现行环境压力。以生物质为原料,通过酸催化可以制备葡萄糖和5-羟甲基糠醛等平台化合物以及生物柴油。因此,设计制备性能优异的固体酸催化剂对于生物质的催化转化至关重要。本论文致力于以Keggin型磷钨酸水溶液代替传统的盐酸溶液作为二氧化硅分子筛的酸性合成介质,设计制备骨架结构可控的基于磷钨酸的功能化有序介孔二氧化硅分子筛,分别制备了磷钨酸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复合材料(HPW/OMS)和磷钨酸及丙基磺酸双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复合材料(HPW/OMS-SO3H),并分别以纤维素水解实验和油酸与甲醇酯化制备生物柴油实验为探针反应,探究了复合材料的催化性能。(1)采用一步水解共缩合结合水热处理技术,在Keggin型HPW水溶液中,以P123为模板剂,TEOS为硅源,制备了一系列不同磷钨酸含量的x HPW/OMS复合材料。探究了不同磷钨酸溶液浓度对x HPW/OMS复合材料有序介孔结构的形成和酸催化性能的影响。通过小角X射线粉末衍射、氮气吸附-脱附、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等表征技术对复合材料的孔结构特征、介孔有序性和形貌等进行了表征;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拉曼散射光谱、广角X射线粉末衍射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表征技术对复合材料的组成与结构进行了表征,以证明磷钨酸的成功负载、Keggin型磷钨酸的结构完整性以及HPW与二氧化硅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离子液体中微晶纤维素的水解反应考察了复合材料的酸催化活性。最后探究了复合材料的循环使用性能。(2)采用一步水解共缩合结合水热处理技术,在Keggin型HPW水溶液中,以P123为模板剂,TEOS为硅源,MPTES为丙基磺酸前驱体,H2O2为氧化剂,制备了一系列不同磷钨酸和丙基磺酸含量的x HPW/OMS-SO3H-y复合材料。探究了不同HPW溶液浓度和MPTES原料量对复合材料的孔结构、介孔有序性、形貌和催化性能的影响。通过一系列表征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化学组成、孔形貌特征和表面物理化学性质等。在油酸与甲醇酯化反应中考察了复合材料的酸催化活性;研究了催化剂的循环使用性能;最后探讨了酯化反应动力学。

李琳[4](2021)在《介孔氧化硅石墨烯气凝胶的快速合成及其在吸附苯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大气污染日趋严重,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苯、甲苯等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排放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介孔氧化硅(MCM-41)具有比表面积高、孔容大、易吸附其他物质和稳定性良好等优点,比一般吸附材料具有更大的化学活性和吸附容量。然而,MCM-41的纳米或微米大小材料特性导致气体很难通过紧密堆积的粉末,在实际应用中不能直接作为吸附剂使用。通过石墨烯气凝胶(GA)作为载体材料,一步水热合成制备超轻介孔氧化硅石墨烯气凝胶(MSGA)复合材料,可以实现对VOCs(代表物质苯蒸气)的有效吸附。本文采用水热还原法制备MSGA,根据原料的不同,电解氧化法制备的氧化石墨烯(EGO)为原料得到的复合材料命名为MSEGA,化学氧化法制备的氧化石墨烯(CGA)为原料得到的复合材料命名为MSCGA,扩孔氧化硅(LPMS)为原料合成的复合材料命名为LPMSGA。采用SEM、XPF、XRD、N2吸附/脱附等手段对样品的微观形貌、元素含量及介孔结构进行表征与分析。考察了不同MCM-41的加入量、不同制备方法的氧化石墨烯、不同粒径和孔径大小的介孔氧化硅颗粒对合成复合材料结构和苯吸附性能的影响,探索了MSEGA在不同温度下苯吸附能力,以及有水分存在下可以对苯蒸气吸附性能的影响。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采用电解氧化法连续批量地合成EGO,以EGO与CGO分别作为原料,乙二胺为还原剂,采用一步水热法在碱性环境下合成水凝胶,经冷冻干燥后制备出低密度的GA。探索不同EGO浓度对于材料合成影响,发现8 mg·m L-1为最佳的EGO浓度值。当加入600μL的EDA时,达到最佳用量,可以得到形态规则,内部孔隙结构均匀的石墨烯水凝胶,经冷冻干燥处理后,机械强度较高。与CGO相比,EGO具有较大的片层,更有利于合成完整的复合材料。同时,GA的弹性试验说明其孔结构具有较高的稳定性。SEM表征GA为蜂窝状开孔结构,具有发育良好的开孔结构和完整的互连框架,是MCM-41负载的优良载体。(2)合成不同孔径和粒径的MCM-41和LPMS。在MCM-41合成方法的基础上,使用均三甲苯作为扩孔剂调节可以获得更大粒径和孔径的LPMS。对制备的材料进行表征,MCM-41球形外形,二维孔隙的孔道结构有序排列,LPMS为椭圆外形,有着高度有序的六边形阵列二维孔道结构,平均粒径/孔径分别为119/2.73 nm和201/3.83 nm,其比表面积分别为1139.780,711.789 m2·g-1。(3)通过快速水热法,以GO和MCM-41(LPMS)为原料,乙二胺(乳糖)为交联剂,合成了MSGA(LPMSGA)复合材料。通过对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稳定性与均一性、材料的孔隙结构进行表征,发现MCM-41颗粒密集地分布在石墨烯薄层表面;复合材料的中间体水凝胶可以独立放置于容器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经过长时间和较高温度的水热反应后,MSGA的介孔结构保持良好。当MCM-41含量达到最大值88.2%时,比表面积达到395.5 m2·g-1。通过材料不同位置元素含量分布测试表明,MCM-41纳米颗粒可以均匀负载到复合材料中。(4)通过竞争性吸附仪测试MSGA吸附性能。将苯作为VOCs代表物质,采用高通量测试条件(500 m L·min-1)来研究复合材料对苯的吸附性能,研究介孔氧化硅加入量分别为74.1%和88.2%的MSEGA,GA、MSEGA和LPMSGA对苯的吸附实验结果显示,载体石墨烯气凝胶吸附时间较短,复合材料的吸附性能明显优于GA,而且吸附性能与介孔氧化硅的含量和孔径有关。在低温条件下MSEGA有利于吸附苯蒸气,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增加,吸附量下降。在环境湿度下,MSGA复合材料的除苯性能达到11.07 m L·g-1。更重要的是,该复合材料在高通量气体吸附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石志强[5](2021)在《多功能氧化硅载体的设计及其在催化反应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社会是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人们在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必然给能源供应和环境保护带来更大的压力。传统的粗放式发展已经不再符合当今的社会理念。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需要我们从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设计更多的新型材料去解决上述问题。由于氧化硅材料可通过不同的合成方法制备出多种多样的空间结构,可以选择不同的硅源前驱体改变氧化硅骨架的组成,以及具有较高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近年来被广泛应用在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中。科研工作者通过设计高活性的介孔氧化硅载体催化剂能够有效降低化工生产中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介孔氧化硅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可以将纳米活性粒子负载到材料的孔道或空腔中,防止催化过程中的活性纳米粒子发生团聚。而且介孔氧化硅材料的空间结构和化学组成丰富,可以根据催化反应环境对载体材料进行定制,实现高效催化化学反应。本论文从介孔氧化硅材料功能化角度出发,对介孔氧化硅材料的空间结构和骨架组成进行多元化设计,探索制备介孔氧化硅材料的新方法,尝试将多活性组分进行有效集成,制备新型催化剂,并研究这些复合材料的催化性能。第二章介绍了一种蛋黄-壳结构的介孔氧化硅作为限域金纳米粒子生长的材料。这种材料由核表面氨基修饰的内核和无机硅-有机硅杂化的外壳构成,核壳之间具有一个狭窄的空间。因为氨基的存在,氯金酸离子被吸附于内核的表面;在氢气气氛下,还原产生的金纳米粒子都存在于核壳之间的空腔中。金属纳米粒子的尺寸较小,催化剂具有很高的反应活性,同时内核和外壳的空间限制作用和氨基的配位作用,金纳米粒子被很好地限制于空腔中,在催化过程中没有发生明显的团聚。我们所制备的催化剂在五次循环中,均能够将底物完全转化,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我们通过调控合成过程中正硅酸四乙酯的使用量,成功地控制了核壳之间空腔的平均尺寸在1-6 nm之间。我们发现空腔越小的材料所制备的催化剂中金纳米粒子的直径越小,且分布越均匀,催化活性也越高。第三章介绍了一种热催化降解甲苯的氧化锰/树枝状介孔氧化硅复合材料。我们通过使用表面活性剂,有机小分子扩孔剂及二次生长的方式,合成直径30nm左右的开放型孔道的树枝状氧化硅材料。对制备的树枝状介孔材料在不同温度下进行煅烧,我们发现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介孔氧化硅材料表面羟基的数量明显下降,且介孔材料的疏水性显着提高。我们通过表面吸附,原位氧化-还原沉积的方式,制备了Mn Ox/DMSN复合催化剂,Mn Ox粒子在树枝状介孔材料表面具有良好的分散性,且不同温度煅烧后的介孔二氧化硅载体对Mn Ox的化学性质没有明显的影响。在催化甲苯氧化反应中,三种温度处理后的介孔氧化硅载体所制备的Mn Ox/DMSN的催化活性均远高于纯Mn Ox,其中800℃煅烧后的介孔二氧化硅作为载体的催化剂展现了最优秀的催化活性,在空气流速为60000 m L/(g h),甲苯浓度为600 ppm时,199℃时即可降解90%甲苯,其T50和T90的温度明显低于其他催化剂。这说明提高载体的疏水性能够有效提高Mn Ox的催化活性。第四章介绍了一种两亲性光响应纳米反应器Pt/CDs@PMO。该反应器合成路线:(1)合成由无机硅有机硅杂化组成的中空纳米管。(2)通过溶剂热的方式在纳米管内部灌注碳点(CDs)。(3)将氯铂酸与制备好的样品混合搅拌,然后CDs在光照下产生的电子,铂离子被还原为Pt纳米粒子并附着于CDs的表面。这种光响应的纳米反应器由于其具有良好的双亲性,能够从水溶液中富集有机物。内部的碳点在自然光照条件下,可以被激发产生电子,电子直接转移到CDs表面上的活性中心Pt纳米粒子上。溶液中溶解的O2分子被Pt纳米粒子活化生成单线态氧(1O2),1O2将醇选择性氧化成相应的醛,该反应的TOF值为306 h-1。催化剂的光响应能力可以通过CDs的负载量进行调控。反应结束后通过离心可以实现快速分离,回收及重复使用,10次循环使用后依然能够给出90%以上的转化率和选择性。该纳米反应器在双亲性介孔外壳,丰富的光能吸收位点及高效的催化中心三者完美协同下表现出非常好的光催化活性和稳定性。

王健羽[6](2021)在《羟基自由基在多孔材料合成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无机多孔材料,如分子筛材料和有序介孔材料在能源、化工、环保、生物医药等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分子筛材料具有规则的孔道结构、较大的比表面积、可调节的酸性、较高的稳定性和择形性等一系列独特的性能,广泛应用于催化、吸附、气体分离、离子交换等领域。如何更高效地在更温和的条件下制备分子筛等一系列多孔材料一直是多孔材料合成领域备受关注的课题。羟基自由基被发现能够显着加快沸石分子筛的成核,从而加速其晶化过程。迄今为止,羟基自由基辅助合成路线已经实现了通过紫外辐射和加入自由基引发剂等方式显着缩短Na A、NaX、Silicalite-1等多种分子筛的晶化时间。研究表明,羟基自由基能够显着地加快分子筛合成凝胶中Si-O键的解聚速率,同时加快晶化成核过程中Si-O-Si键的重新生成和硅物种的重新聚合。本文针对硅酸盐及硅铝酸盐多孔材料合成体系,使用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向合成体系中引入羟基自由基,研究其对晶化过程及产物硅铝比的影响。使用电子顺磁共振技术验证体系中羟基自由基的存在,同时运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对羟基自由基存在下分子筛的合成机理进行研究。本论文发展了基于自由基辅助路线的合成策略,实现了无模板条件下高硅铝比Y型分子筛的制备,绿色条件下有序介孔二氧化硅材料SBA-15的制备及室温条件下NaX分子筛的快速制备,为多孔材料的制备提供了新的思路。取得的主要创新性成果如下:1.选择过氧化氢作为羟基自由基引发剂,向Y型分子筛的合成体系中引入羟基自由基,借助羟基自由基原位辅助合成策略,采用无模板法一步制备硅铝比(Si O2/Al2O3)为6.35的Y型分子筛,突破了无模板合成硅铝比超过6的难题。采用电子顺磁共振和荧光光谱分析技术,证明了羟基自由基被引入到了Y型分子筛的合成体系中。结合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对合成机理进行了详细研究,计算了所有结构及过程在295 K和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吉布斯自由能。结果表明,在硅铝酸盐初始凝胶的晶化过程中,羟基自由基优先促进Si-O-Si键的形成,从而提高Y型分子筛的骨架硅铝比。此外,为进一步提高硅铝比,使用柠檬酸对产物进行脱铝处理,并在碱性条件下对脱铝样品进行二次水热晶化来修复因脱铝降低的结晶度。Y型分子筛的硅铝比被进一步提高至7.5,同时结晶度和吸附性质保持脱铝前的水平。产物的催化测试表明,样品在异丙苯催化裂化中展现出良好的催化性能。2.以往介孔二氧化硅材料SBA-15的合成通常是在强酸条件下进行的。为了实现绿色化学,采用紫外辐照法、Fenton试剂法和过硫酸钠引发的方式引入羟基自由基,首次实现了在无酸体系中制备高度有序介孔材料SBA-15。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氮气吸附/脱附分析等技术对产物进行表征。通过调变紫外辐照强度探究了羟基自由基浓度的影响,发现SBA-15在无酸体系中的合成需要适宜浓度的羟基自由基。通过电子顺磁共振技术检测合成体系中的羟基自由基。此外,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和实验对合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与酸性介质相比,自由基机理能够在SBA-15的合成过程中更有效地水解正硅酸乙酯,促进模板剂分子和硅酸盐低聚物的组装,从而有助于实现SBA-15在无酸体系下的合成。3.基于优化的合成凝胶配比实现了NaX分子筛的室温快速合成,将室温下NaX分子筛的晶化时间由数周大幅缩短至48小时。选择过硫酸钠作为羟基自由基引发剂进一步缩短晶化时间至44小时。利用电子顺磁共振技术检测NaX分子筛合成凝胶中的羟基自由基。通过粉末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氮气吸附/脱附分析和固体核磁共振等技术对产物进行表征,实验证明羟基自由基的引入加速了NaX分子筛晶化,产物完好保持了NaX分子筛的结构、形貌、吸附性能等物理化学性质。

石绍明[7](2021)在《基于介孔二氧化硅载药体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药物控释系统(Drug Controlled Release System,DCRS)可以实现药物在特定部位区域的释放,从而达到使药物毒副作用减弱、药物作用效率增强的效果,因此应用在生物医学界的前景非常广阔。对于满足要求的部分DCRS,要求其在还未到达指定区域前无法释放所负载的药物,而其到达指定区域实现尽可能多的释放。目前有关DCRS的研究进展尚未达到理想目标,因此对其探索仍具有较高的研究意义。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MSNP)是一种优秀的药物载体材料,其形貌和介孔孔道都具有可调控性,且材料比表面积较大、孔容也较大、无毒安全、结构较为稳定,有生物相容性优良及易于进行表面改性等特点。其因为有良好的性能,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工业催化、传感器以及分离吸附等领域,特别是在药物载体的制备、药物研发等方面。本文选用以MSNP为基础材料,设计并合成了具有pH及磁性响应的药物控释系统。制备一种新型pH响应控制释放非布司他(Febuxostat,Fbst)的MSNP/β-环糊精(β-CD)药物控释系统,该系统以MSNP为Fbst药物提供装载空间,用碘丙基三甲氧基硅烷(Iodopropyltrimethoxysilane,IPTES)进行表面改性后与苯并咪唑分子偶联,后通过超分子相互作用与环糊精分子结合实现对药物的封堵。当环境pH值降低时引发MSNP上的超分子纳米阀门活化,从而实现药物的释放。在制备的MSNP-SS-壳聚糖(CS)药物载体中,MSNP为药物提供所需的装载空间,通过后修饰法以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minopropyltriethoxysilane,APTES)进行表面改性,后通过连接胱氨酸(Cystine,Cys)将二硫键修饰在MSNP表面,最后将CS接枝在MSNP-SS表面以封堵孔道。该系统可利用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使二硫键断裂,以及pH刺激双重控制响应实现药物的控制释放。合成一种新型磁靶向定位和pH响应控制药物释放的纳米载药体系Fe3O4@MSNP/石墨烯量子点(GQDs)。利用Fe3O4纳米颗粒与MSNP都具有的低细胞毒性与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性能,构建核壳结构材料。其中MSNP壳层为药物提供所需装载空间,具有顺磁性的Fe3O4内核则使复合材料具有靶向性。GQDs可与材料表面修饰的氨基结合,从而将药物分子封堵在孔道内。当环境pH降低时,GQDs与载药材料之间的键断裂,可实现药物的控制释放。

朱丹丹[8](2021)在《煤气化细渣在土壤改良及水污染治理中的资源化利用研究》文中提出煤气化渣是煤化工领域排放的一类大宗固废,其年产量大、综合利用率低,大量堆放不仅占用土地,同时对环境造成危害。与此同时,我国当前所面临的土地贫瘠化和水环境污染问题较为严重,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作为煤气化渣的一种,煤气化细渣具有结构微细疏松、无定形碳含量丰富、反应活性较高和孔隙发达等特点,其在土壤改良和水污染治理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本文深入探究了煤气化细渣的理化性质,通过选用合理的处置工艺,将其应用于土壤改良和水污染治理中,为煤气化细渣的资源化利用与生态环境的低成本治理提供了研究方法和理论依据。本文的研究内容可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利用煤气化细渣比表面积大、孔结构丰富、含碳量高等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质将其应用于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将煤气化细渣与内蒙古沙化土壤混合进行温室培养、作物盆栽和大田实验,研究了煤气化细渣对土壤理化性质、玉米和小麦出苗率及大田玉米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20%煤气化细渣掺入量将土壤容重降低至1.05 cm3/g、p H降低为8.23、碳含量增加10.4倍、阳离子交换量增加至4.68 cmol/kg、饱和吸水量提高了52.5%且水分蒸发率显着降低。此外,煤气化细渣使盆栽实验中玉米和小麦的7天出苗率提高至100%,大田实验中两年改良组玉米生长情况优良、籽粒品质提高且产量增加了18%。2.基于煤气化细渣中非晶态硅质组分活性较高的特点将其应用于提高土壤有效硅含量。通过测试煤气化细渣在不同处理条件下有效硅的含量,对比煤气化细渣与其他几种含硅材料有效硅溶出量的差异发现:煤气化细渣中的有效硅在不同处理条件下具有较稳定的释放量,均在57.96-62.86 g/kg之间;煤气化细渣与粉煤灰、钢渣等含硅材料相比有效硅含量较高。此外,水稻盆栽实验结果表明煤气化细渣能够提高土壤中的有效硅含量,促进水稻对有效硅的吸收,5%煤气化细渣处理组水稻茎秆中总硅含量较空白对照组提升了22%。3.利用煤气化细渣优异的孔结构将其作为土壤有机肥腐植酸的缓释剂。通过吸附-解吸-再吸附实验研究了煤气化细渣对腐植酸的吸附-解吸能力。结果显示:在温度为293 K、p H=7、吸附剂加入量为2.5 g/L时煤气化细渣对腐植酸的Langmuir最大吸附量达60.67 mg/g。煤气化细渣对腐植酸的吸附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方程、颗粒内扩散模型和Langmuir吸附等温线方程。此外,煤气化细渣对腐植酸解吸率达到75%,并且具有一定的循环使用特性,是一种性能良好的腐植酸缓释剂。4.基于煤气化细渣含碳量丰富、无机组分反应活性较高的特点将其作为原料制备可吸附水中NO3ˉ污染物的碳硅复合介孔材料。利用原位酸浸法将煤气化细渣中非晶态二氧化硅微珠中的部分氧化物溶出从而留下孔道,保留煤气化细渣中具有介孔结构的残余碳组分成功制备了碳硅复合介孔材料。通过Box-Behnken试验设计方法,以比表面积最大为目标对酸浸条件进行了优化,制备出了比表面积为337.51 m2/g的样品CSMC-O。CSMC-O对水体中的NO3ˉ污染物展现出吸附特性,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方程、颗粒内扩散模型和拟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受内扩散和吸附剂表面吸附位点影响较大。5.以煤气化细渣中酸溶后具有介孔结构且表面附着位点丰富的非晶态微珠(HSAM)作为负载基底制备可去除水中有机染料污染物Rh B的负载TiO2型吸附-光催化复合材料TiO2/HSAM。通过对不同条件下制备的样品进行表征和性能研究,优选出了最佳合成条件:TiO2:HSAM负载比例1:3、p H=2、煅烧温度500°C。此条件下制备的复合材料1:3-TiO2/HSAM-2-500对Rh B具有良好的去除率和光催化能力,在可见光照射8 h时总去除率达到88%。另外,1:3-TiO2/HSAM-2-500与以未酸溶处理的煤气化细渣非晶态微珠(SAM)为负载基底制备的复合材料1:3-TiO2/SAM-2-500以及纯TiO2相比具有更好的吸附-光催化能力。

邵宁宁[9](2021)在《多级孔二氧化硅的制备及其吸附和催化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多级孔材料具有不同尺寸的孔道结构,较高的比表面积和较大孔体积,在吸附、分离以及催化方面具有广泛应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印染废水的大量排放以及汽车数量迅速增长所带来污染问题都在影响着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健康。印染废水是在纺织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排放量大、有机物浓度高、成分复杂等特征,对印染废水的处理是工业废水处理的一大难题。燃料油深度脱硫是石油炼制过程中的重要操作,燃料油中的硫在燃烧过程中以SOx形式释放出来,SOx也是机动车燃料油中的含硫组分,是形成酸雨、雾霾和悬浮颗粒物的重要因素。本文旨在合成具有多级孔结构的二氧化硅材料,探究其对染料亚甲基蓝(MB)的吸附性能和对氧化脱硫的催化性能,具体结果如下。在强酸条件下用表面活性剂-聚电解质(P123-PAA)作为动态模板合成多级孔二氧化硅PAA-n样品,利用SEM、TEM、氮气吸附-脱附和XRD对样品结构进行表征,结果显示该样品具有有序介孔(7 nm)和由于PAA相分离形成的二次纳米孔(15-50 nm)。探究合成的PAA-n样品对MB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当MB溶液初始浓度为20 mg/L时,样品PAA-0.6对MB的最大吸附量是36.6mg/g,PAA-0.6对MB的吸附过程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模型,动力学模型拟合结果表明PAA-n对MB的吸附行为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热力学研究表明该吸附过程属于自发进行的放热反应。此外,PAA-n样品再生5次后,对水溶液中MB的去除率仍在70%以上,具有较好的再生性能。以表面活性剂-聚电解质(CPC-PAA/CPC-PAA-P123)形成的复合物作为动态模板,合成具有多级孔结构的锡硅、钛硅纳米球。利用SEM、TEM、UV、氮气吸附-脱附和XRD对样品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钛硅纳米球具有有序介孔(3nm)和二次纳米孔(6-20 nm),所合成的锡硅、钛硅纳米球骨架中锡和钛的含量分别是3.8 wt%和7.5 wt%。在25℃下,使用60 mg的钛硅纳米球催化剂,最快20分钟内将30 ml(200 ppm)二苯并噻吩(DBT)完全转化为相应砜类产物,对芳香性有机含硫分子表现出优异的氧化脱硫催化性能。

刘雪飞[10](2020)在《动态自组装法制备复杂结构介孔二氧化硅的机理研究》文中提出介孔材料自被发现以来,就以其高的比表面积、大的孔容、有序的介观结构以及连续可调的介孔孔道等结构特性,在电化学、催化、吸附、分离以及生物医药等领域已经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而这一切都与介孔材料的介观结构和形貌是密不可分的,本论文将主要以介孔二氧化硅为例,通过归纳总结介孔材料所涉及到的理论知识,开展动态自组装法制备具有复杂结构的介孔二氧化硅的研究,并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以及氮气吸脱附等表征手段,探究所合成介孔材料的介观结构、形貌以及形成机理。本论文将主要分以下三个部分:(1)空心的纳米结构又被称为纳米胶囊,已经成为药物递送和控制释放应用中的理想选择。为了增强其对生物宿主的粘附和渗透能力,达到有效地进行药物递送的目的,在空心结构上的颗粒上构建多足结构,以形成蒺藜状的复杂结构,已被证明是有效的策略。然而,由于在纳米尺度上需要同时控制分支状多足的形态、空心结构和介观相结构,因此合成具有挑战性。在这里,提出了通过合理构建局部微环境来实现区域选择性控制的策略,实现了在聚合物球体上生长有序介孔二氧化硅的分支结构。通过煅烧除去这些有机模板(聚合物球和表面活性剂)后,得到多足介孔二氧化硅空心球。有序的管状介孔沿着六棱柱状足的中心轴方向排列,连接空心球的内部和外部。跟踪实验结果显示,其生长过程类似于生物硅化的演变生长,多足逐步从聚合物球表面生长出来。研究发现,可以通过调节试剂用量或者合成温度等多个途径间接地控制从薄层的缝隙或薄弱部分扩散出羧基/质子的多少,实现对最终产品多足的数量从一个到多个的精细调控,这为精确控制合成具有先进功能的各种复杂纳米结构开辟了广阔的空间。(2)介孔二氧化硅材料可以作为载体用于药物的释放,并能够实现体内的自发降解。其中,介孔二氧化硅空心球以其低密度、大的空心结构以及高的比表面积在这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本论文采用了相对经济环保的高压CO2气体产生的气泡作为空心球的模板,通过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硅烷偶联剂以及无机前体的协同作用来原位稳定包裹住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的CO2气泡,制备了球壳较薄、粒径相对集中、分散性良好以及孔道表面负载均匀氨基的介孔二氧化硅空心球。基于所合成材料的结构和功能特性,将其应用于CO2的高效吸附,药物的快速释放以及Knoevenagel缩聚反应的高效催化。(3)由于化石燃料的过度燃烧,这造成了在全球范围内温室气体CO2排放总量的大幅度上升且难以管控的局面,引发出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在这多方压力下,CO2气体的捕获、储存和利用显得十分迫切,本章节对此提出了多种针对CO2直接或者间接利用的方法。在材料合成上,首次使用在水溶液中呈现弱酸性的CO2气体代替传统意义上的强酸作为酸性调节剂,来调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与硅烷偶联剂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共结构导向的方法合成了具有二维六方有序介孔孔道的氨基功能化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所制备的介孔材料吸附剂不仅具有传统介孔材料的有序介观结构、高的比表面积和大的孔体积,而且提高了材料内介孔孔道表面的氨基负载量。在应用方面,首先将其用于对CO2吸附。测试结果表明,合成的吸附剂不但可以高效的吸附CO2,而且具有很好的稳定性。接着利用孔道表面均匀分布的氨基将材料其应用于催化Knoevenagel缩聚反应,也表现出很好的催化效果。

二、Synthesis of Ordered Biosilica Material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ynthesis of Ordered Biosilica Materials(论文提纲范文)

(1)钛硅介孔分子筛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钛硅分子筛的发展及应用
    1.2 具有较大孔径微孔钛硅分子筛发展和大分子催化应用
        1.2.1 基于微孔分子筛的改性
        1.2.2 超大微孔分子筛
        1.2.3 多级结构分子筛
    1.3 介孔分子筛
        1.3.1 介孔材料的制备方法
        1.3.2 钛硅介孔分子筛
第二章 介孔分子筛的合成、表征和催化实验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药品与试剂
        2.2.2 测试仪器
        2.2.3 钛硅介孔分子筛的合成
        2.2.4 环己烯环氧化反应
    2.3 结果与讨论
        2.3.1 XRD谱图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
        2.3.3 紫外-可见光漫反射
        2.3.4 氮气吸附-脱附表征
        2.3.5 催化反应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碳酸铵对钛硅介孔分子筛形貌和催化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药品与试剂
        3.2.2 测试仪器
        3.2.3 钛硅介孔分子筛的合成
        3.2.4 β-石竹烯环氧化反应
    3.3 结果与讨论
        3.3.1 XRD谱图
        3.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
        3.3.3 紫外-可见光漫反射
        3.3.4 氮气吸附-脱附表征
        3.3.5 催化反应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以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双模板合成多级孔结构的钛硅介孔二氧化硅分子筛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药品与试剂
        4.2.2 测试仪器
        4.2.3 合成多级结构钛硅介孔分子筛Ti-HSMS-30(Si/Ti=30)
        4.2.4 合成钛硅介孔分子筛Ti-MCM-41
        4.2.5 环己烯环氧化反应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钛硅介孔分子筛的合成与表征
        4.3.2 环己烯环氧化反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论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2)介孔KIT-6的改性合成及其表酯交换反应中的催化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KIT-6 介孔材料概述
        1.1.1 KIT-6 的合成方法
        1.1.2 KIT-6 的形成机理
    1.2 KIT-6 介孔材料的改性研究进展
        1.2.1 KIT-6 功能化改性研究
        1.2.2 功能化KIT-6 的应用研究
    1.3 功能化KIT-6 在生物柴油反应中的应用
        1.3.1 生物柴油的研究背景
        1.3.2 生物柴油的研究进展
    1.4 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化学试剂与实验仪器
    2.2 催化剂表征
        2.2.1 XRD表征
        2.2.2 XPS表征
        2.2.3 N_2吸附-脱附表征
        2.2.4 CO_2-TPD表征
        2.2.5 微观结构表征
        2.2.6 酸性表征
        2.2.7 FT-IR表征
        2.2.8 TG表征
        2.2.9 固体核磁表征
        2.2.10 硫元素分析
    2.3 催化剂制备
    2.4 催化性能研究
第3章 CaO/KIT-6 固体碱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性能
    3.1 催化剂制备
    3.2 催化性能评价
    3.3 催化剂表征
        3.3.1 XRD表征
        3.3.2 XPS表征
        3.3.3 CO_2-TPD表征
        3.3.4 N_2吸附-脱附表征
        3.3.5 TEM表征
    3.4 催化剂应用性能评价
        3.4.1 反应参数对Ca K-0.4 催化活性的影响
        3.4.2 重复使用次数对Ca K-0.4 催化活性的影响
        3.4.3 催化剂的活性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SO_4~(2-)/Al-Zr-KIT-6 固体酸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性能
    4.1 催化剂制备
    4.2 催化性能评价
    4.3 催化剂表征
        4.3.1 XRD表征
        4.3.2 N_2吸附-脱附表征
        4.3.3 微观结构表征
        4.3.4 FT-IR表征
        4.3.5 酸性表征
        4.3.6 固体核磁表征
        4.3.7 热重表征
        4.3.8 XPS表征
    4.4 催化剂应用性能评价
        4.4.1 催化剂重复使用性能研究
        4.4.2 酯交换反应机理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介孔SO_4~(2-)/Al_2O_3-KIT-6 固体酸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性能
    5.1 催化剂制备
    5.2 催化剂表征
        5.2.1 XRD表征
        5.2.2 N_2吸附-脱附表征
        5.2.3 酸性能表征
        5.2.4 微观结构表征
        5.2.5 固体核磁表征
    5.3 催化剂应用性能评价
        5.3.1 催化剂重复使用性能研究
        5.3.2 酯交换反应动力学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磷钨酸功能化有序介孔硅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酸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固体酸催化剂
    1.3 杂多酸
        1.3.1 杂多酸的结构
        1.3.2 杂多酸的性质
        1.3.3 负载型杂多酸催化剂
    1.4 介孔分子筛
        1.4.1 二氧化硅分子筛的合成
        1.4.2 二氧化硅分子筛的改性
    1.5 生物质利用
        1.5.1 生物质的分类及转化利用路线
        1.5.2 纤维素水解研究现状
        1.5.3 生物柴油制备研究现状
    1.6 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第2章 有序介孔HPW/OMS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和设备
        2.2.2 复合材料的制备
        2.2.3 复合材料的表征
        2.2.4 纤维素水解反应
        2.2.5 反应体系分析方法
    2.3 复合材料的表征结果
        2.3.1 小角X射线粉末衍射结果
        2.3.2 氮气吸附-脱附结果
        2.3.3 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结果
        2.3.4 广角 X 射线粉末衍射结果
        2.3.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结果
        2.3.6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结果
        2.3.7 拉曼散射光谱结果
        2.3.8 X 射线光电子能谱结果
        2.3.9 酸量
    2.4 催化剂活性评价
        2.4.1 催化剂种类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2.4.2 催化剂质量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2.4.3 反应温度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2.4.4 反应时间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2.4.5 催化剂循环使用情况
        2.4.6 反应机理探讨
    2.5 小结
第3章 有序介孔HPW/OMS-SO3H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和设备
        3.2.2 复合材料的制备
        3.2.3 复合材料的表征
        3.2.4 油酸与甲醇酯化反应
        3.2.5 反应体系分析方法
    3.3 复合材料的表征结果
        3.3.1 小角X射线粉末衍射结果
        3.3.2 氮气吸附-脱附结果
        3.3.3 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结果
        3.3.4 广角X射线粉末衍射结果
        3.3.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结果
        3.3.6 拉曼散射光谱结果
        3.3.7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结果
        3.3.8 X射线光电子能谱结果
    3.4 催化剂活性评价
        3.4.1 催化剂种类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3.4.2 单因素实验探究
        3.4.3 催化剂循环使用情况
        3.4.4 动力学研究
    3.5 小结
第4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4)介孔氧化硅石墨烯气凝胶的快速合成及其在吸附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挥发性有机物的危害及其处理技术
    1.3 氧化石墨烯及其二氧化硅概述
        1.3.1 氧化石墨烯材料的结构和性质
        1.3.2 介孔氧化硅材料的结构和性质
        1.3.3 氧化石墨烯材料的制备
        1.3.4 介孔氧化硅材料的制备
    1.4 石墨烯基硅复合材料在吸附领域中的应用
        1.4.1 介孔氧化硅石墨烯气凝胶的制备
        1.4.2 石墨烯基硅复合材料对有机物的吸附作用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电解氧化法制备氧化石墨烯的工艺优化及其石墨烯气凝胶的合成探索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1 实验药品、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氧化石墨烯的合成
        2.3.1 氧化石墨烯的合成装置
        2.3.2 电解氧化法制备氧化石墨烯及其反应机理
    2.4 石墨烯气凝胶载体的合成
    2.5 石墨烯气凝胶载体的表征手段
        2.5.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2.5.2 X射线衍射(XRD)分析
        2.5.3 比表面积与孔隙度测试
        2.5.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2.6 实验结果和讨论
        2.6.1 GO的光学图片和GA的宏观形貌
        2.6.2 GO浓度的影响
        2.6.3 乙二胺加入量的影响
        2.6.4 石墨烯气凝胶的弹性试验
        2.6.5 SEM测试结果和分析
        2.6.6 XRD测试结果和分析
        2.6.7 XPS测试结果和分析
        2.6.8 BET测试结果和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介孔氧化硅石墨烯气凝胶的制备及其对苯的吸附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1 实验药品、试剂
        3.2.2 实验及测试仪器
    3.3 介孔氧化硅的合成
        3.3.1 介孔氧化硅的合成
        3.3.2 介孔氧化硅的宏观形貌及合成原理
    3.4 介孔氧化硅石墨烯气凝胶的合成
    3.5 介孔氧化硅石墨烯气凝胶的表征和分析
        3.5.1 微观形貌和宏观结构分析
        3.5.2 XRD测试结果及分析
        3.5.3 BET测试结果及分析
        3.5.4 XRF测试结果及分析
        3.5.5 粒径分布结果及分析
    3.6 介孔氧化硅石墨烯气凝胶的吸附性能
        3.6.1 石墨烯气凝胶与复合气凝胶吸附苯的结果分析
        3.6.2 不同来源的氧化石墨烯对复合材料吸附苯的结果分析
        3.6.3 不同二氧化硅负载量对复合气凝胶吸附苯的结果分析
        3.6.4 不同温度下复合气凝胶吸附苯的结果分析
        3.6.5 在水分存在下对复合气凝胶吸附苯的影响
        3.6.6 吸附机理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扩孔氧化硅石墨烯气凝胶的制备及其对苯的吸附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1 实验药品、试剂
        4.2.2 实验及测试仪器
    4.3 扩孔氧化硅的合成
        4.3.1 扩孔氧化硅的合成
        4.3.2 扩孔氧化硅的合成原理
    4.4 扩孔氧化硅石墨烯气凝胶的合成
    4.5 扩孔氧化硅石墨烯气凝胶的表征和分析
        4.5.1 SEM和TEM的测试结果及分析
        4.5.2 XRD的测试结果及分析
        4.5.3 BET的测试结果及分析
        4.5.4 FT-IR测试结果及分析
        4.5.5 粒径分布结果及分析
        4.5.6 XRF测试结果及分析
    4.6 扩孔氧化硅石墨烯气凝胶的吸附性能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多功能氧化硅载体的设计及其在催化反应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介孔氧化硅材料的简介
    1.2 介孔氧化硅材料合成
        1.2.1 有序介孔氧化硅
        1.2.2 中空/蛋黄-壳结构氧化硅
    1.3 功能化介孔氧化硅
        1.3.1 空间限域功能化
        1.3.2 骨架组成功能化
    1.4 本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1.4.1 本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4.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蛋黄-壳结构氧化硅球的调控及其对所负载金纳米粒子尺寸的调控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步骤
        2.2.3 催化性能测试
        2.2.4 表征方法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2.3.2 催化性能的测试
        2.3.3 核壳间狭缝大小的调节及其对金纳米粒子活性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疏水性树枝状介孔氧化硅负载氧化锰催化剂的制备及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验药品
        3.2.2 实验步骤
        3.2.3 催化性能测试
        3.2.4 表征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氧化锰/疏水性介孔氧化硅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3.3.2 催化氧化甲苯性能测试
        3.3.3 载体作用机理的探究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双亲性光响应纳米反应器的设计及其在催化醇的需氧氧化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催化剂合成
        4.2.3 催化性能测试
        4.2.4 催化测试
        4.2.5 其他表征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Pt/CDs@PMO类叶绿体结构催化剂的合成与表征
        4.3.2 Pt/CDs@PMO对醇类自然氧化的催化性能
        4.3.3 PMO的两亲性和光活性CDs的作用
        4.3.4 反应机理的探究
        4.3.5 底物拓展及催化稳定性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作者简介与科研成果
致谢

(6)羟基自由基在多孔材料合成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分子筛材料
        1.1.1 分子筛的发展
        1.1.2 分子筛的结构
        1.1.3 分子筛的合成方法
        1.1.4 分子筛的应用
    1.2 有序介孔材料
        1.2.1 有序介孔材料的发展
        1.2.2 有序介孔材料的基本类型
        1.2.3 有序介孔材料的合成
        1.2.4 有序介孔材料的应用
    1.3 羟基自由基在多孔材料合成中的应用
        1.3.1 羟基自由基的产生方法
        1.3.2 羟基自由基的表征
        1.3.3 羟基自由基在分子筛合成中的作用
    1.4 本论文的选题目的与意义
    1.5 本论文所用的表征方法和测试手段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自由基路线在无机体系中制备高硅铝比Y型分子筛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与试剂
        2.2.2 Y型分子筛的合成
        2.2.3 Y型分子筛的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高硅铝比Y型分子筛的合成
        2.3.2 合成体系中羟基自由基的表征
        2.3.3 产物水热稳定性及催化性能测试
        2.3.4 Y型分子筛自由基晶化机理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自由基路线在无酸体系中制备有序介孔材料SBA-15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与试剂
        3.2.2 有序介孔材料SBA-15 的合成
        3.2.3 有序介孔材料SBA-15 的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SBA-15 在无酸体系中的合成
        3.3.2 羟基自由基浓度对合成的影响
        3.3.3 SBA-15 在无酸体系中合成机理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室温下自由基辅助路线快速合成NaX分子筛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与试剂
        4.2.2 NaX分子筛的合成
        4.2.3 NaX分子筛的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室温下NaX分子筛的合成
        4.3.2 室温下自由基引发剂对NaX分子筛晶化时间的影响
        4.3.3 NaX分子筛合成体系中自由基的表征
        4.3.4 NaX分子筛的性能研究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历
致谢

(7)基于介孔二氧化硅载药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药物控制释放系统概述
        1.1.1 药物控制释放系统的定义
        1.1.2 药物控制释放系统的特点
        1.1.3 药物控制释放的机理
        1.1.4 作为药物控制释放载体的条件
    1.2 纳米材料在药物控释领域的研究
        1.2.1 纳米药物载体材料的简介
        1.2.2 纳米药物载体材料的分类
    1.3 介孔二氧化硅的研究进展
        1.3.1 合成方法
        1.3.2 反应机理
        1.3.3 脱除模板剂的方法
        1.3.4 表面改性
    1.4 基于介孔二氧化硅的药物控释系统
        1.4.1 pH刺激响应药物控释系统
        1.4.2 光热响应药物控释系统
        1.4.3 磁响应药物控释系统
        1.4.4 氧化-还原响应药物控释系统
        1.4.5 双刺激响应药物控释系统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意义
2 基于环糊精及介孔二氧化硅的药物控释体系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2 实验步骤
        2.2.3 产物表征
        2.2.4 在不同pH值环境下的药物释放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样品的表征分析
        2.3.2 药物控制释放
    2.4 本章结论
3 基于MSNP-SS-CS的药物控释体系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2 实验步骤
        3.2.3 产物表征
        3.2.4 药物的封装及控制释放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样品的表征分析
        3.3.2 药物控制释放
    3.4 本章结论
4 基于Fe_3O_4@MSNP/GQDs的药物控释体系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2 实验步骤
        4.2.3 产物表征
        4.2.4 药物的控制释放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样品的表征分析
        4.3.2 药物控制释放
    4.4 本章结论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8)煤气化细渣在土壤改良及水污染治理中的资源化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煤气化渣概述
        1.1.1 煤气化渣的产生
        1.1.2 煤气化渣的危害
        1.1.3 煤气化渣的性质
        1.1.4 煤气化渣的资源化利用现状
    1.2 煤气化细渣在土壤改良方面的应用前景
        1.2.1 沙化土壤的危害及其改善方法简介
        1.2.2 有效硅简介
        1.2.3 有机肥腐植酸简介
    1.3 煤气化细渣复合材料在水污染治理方面的应用前景
        1.3.1 水污染简介
        1.3.2 介孔材料简介
        1.3.3 负载TiO_2复合材料简介
    1.4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1.4.1 选题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创新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煤气化细渣的理化性质
        2.1.1 煤气化细渣的化学成分分析
        2.1.2 煤气化细渣的物相分析
        2.1.3 煤气化细渣的热分析
        2.1.4 煤气化细渣的红外光谱分析
        2.1.5 煤气化细渣的拉曼光谱分析
        2.1.6 煤气化细渣的粒度分布分析
        2.1.7 煤气化细渣的孔结构分析
        2.1.8 煤气化细渣的微观形貌分析
    2.2 实验化学试剂
    2.3 实验设备和仪器
    2.4 测试仪器及方法
        2.4.1 X射线衍射分析
        2.4.2 红外光谱测试分析
        2.4.3 孔结构分析
        2.4.4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2.4.5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第3章 煤气化细渣对沙化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沙化土壤的性质
        3.2.2 培养实验与理化性质的测试方法
        3.2.3 盆栽实验
        3.2.4 大田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煤气化细渣对沙化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3.2 煤气化细渣对玉米和小麦出苗率的影响
        3.3.3 煤气化细渣对大田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3.3.4 煤气化细渣改良土壤理化性质的机制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煤气化细渣提高土壤有效硅含量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土壤和原料的性质
        4.2.2 煤气化细渣的不同处理方式
        4.2.3 有效硅含量的测试方法
        4.2.4 水稻盆栽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处理条件对煤气化细渣中有效硅含量的影响
        4.3.2 煤气化细渣与其他几种含硅材料有效硅含量对比研究
        4.3.3 煤气化细渣为水稻生长提供有效硅的机制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煤气化细渣对腐植酸的吸附与缓释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批量吸附实验
        5.2.2 解吸与再吸附实验
        5.2.3 吸附方程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吸附动力学
        5.3.2 等温吸附和吸附热力学
        5.3.3 溶液pH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5.3.4 吸附剂添加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5.3.5 解吸和再吸附的研究
        5.3.6 煤气化细渣吸附-缓释腐植酸的机制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煤气化细渣制备碳硅复合介孔材料及其对水体中NO_3ˉ吸附的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碳硅复合介孔材料的制备方法
        6.2.2 Box-Behnken试验设计
        6.2.3 除碳处理实验
        6.2.4 碳硅复合介孔材料对NO_3ˉ的吸附实验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反应条件对氧化物浸出率的影响
        6.3.2 碳硅复合介孔材料的形成机制分析
        6.3.3 Box-Behnken试验结果分析
        6.3.4 碳硅复合介孔材料的表征分析
        6.3.5 碳硅复合介孔材料对NO_3ˉ的吸附机制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煤气化细渣制备吸附-光催化复合材料及其对水体中Rh B去除的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吸附-光催化复合材料的制备
        7.2.2 Rh B的吸附与降解
    7.3 结果与讨论
        7.3.1 吸附-光催化复合材料的物相分析
        7.3.2 吸附-光催化复合材料的FT-IR分析
        7.3.3 吸附-光催化复合材料的表面形貌分析
        7.3.4 吸附-光催化复合材料的孔结构分析
        7.3.5 吸附-光催化复合材料对Rh B的去除机制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9)多级孔二氧化硅的制备及其吸附和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多孔材料概述
        1.1.1 多孔材料的分类和特点
        1.1.1.1 多孔钛材料
        1.1.1.2 多孔碳材料
        1.1.1.3 多孔硅基材料
        1.1.1.4 多孔结构杂原子分子筛
        1.1.1.5 有机金属骨架化合物(MOFs)
        1.1.2 多孔材料的合成方法
        1.1.2.1 表面活性剂法
        1.1.2.2 溶胶-凝胶法
        1.1.2.3 后处理法
    1.2 多孔材料的应用
        1.2.1 在吸附分离方面的应用
        1.2.2 在催化方面的应用
        1.2.3 在生物医药方面的应用
        1.2.4 在能源方面的应用
    1.3 印染废水概述
        1.3.1 染料和印染废水的来源
        1.3.2 印染废水的特征
        1.3.3 印染废水的危害
        1.3.4 印染废水的处理方法
        1.3.4.1 物理方法
        1.3.4.2 化学方法
        1.3.4.3 生物方法
    1.4 燃料油脱硫技术概述
        1.4.1 燃料油中所含硫化物类型
        1.4.2 脱硫技术
        1.4.2.1 加氢脱硫(HDS)
        1.4.2.2 非加氢脱硫技术
        1.4.3 氧化脱硫的研究现状
    1.5 选题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药品和试剂
    2.2 实验仪器和型号
    2.3 实验内容
        2.3.1 多级孔二氧化硅SBA-15 的合成
        2.3.2 多级孔二氧化硅SBA-15 对水溶液中亚甲基蓝(MB)的吸附
        2.3.2.1 吸附影响因素
        2.3.2.2 吸附模型
        2.3.2.3 多级孔二氧化硅SBA-15 材料的再生
        2.3.3 过氧钛酸的制备
        2.3.4 高锡含量多级孔二氧化硅的合成
        2.3.5 高钛含量多级孔二氧化硅的合成
        2.3.6 以二苯并噻吩(DBT)模拟石油燃料中氧化脱硫反应
    2.4 表征仪器和型号
第三章 多级孔二氧化硅SBA-15 的合成及其对水溶液中亚甲基蓝(MB)的吸附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多级孔二氧化硅SBA-15 的表征结果
        3.2.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3.2.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3.2.3 氮气吸附-脱附
        3.2.4 X射线衍射(XRD)
    3.3 多级孔二氧化硅SBA-15 对水溶液中亚甲基蓝(MB)的吸附性能研究
        3.3.1 吸附影响因素
        3.3.1.1 吸附时间的影响
        3.3.1.2 亚甲基蓝(MB)溶液初始浓度的影响
        3.3.1.3 亚甲基蓝(MB)溶液的p H值对吸附的影响
        3.3.1.4 反应温度对吸附的影响
        3.3.2 多级孔二氧化硅SBA-15 的再生性能
        3.3.3 多级孔二氧化硅材料的吸附模型研究
        3.3.3.1 吸附动力学
        3.3.3.2 吸附热力学
        3.3.3.3 吸附等温线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锡、钛掺杂多级孔二氧化硅的制备与氧化脱硫催化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不同硅锡比多级孔二氧化硅的表征分析
        4.2.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4.2.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4.2.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4.2.4 X射线衍射(XRD)
    4.3 不同硅钛比多级孔二氧化硅的表征分析
        4.3.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4.3.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4.3.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4.3.4 氮气吸附-脱附
        4.3.5 X射线衍射(XRD)
    4.4 氧化脱硫催化性能研究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动态自组装法制备复杂结构介孔二氧化硅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介孔材料
        1.1.2 介孔二氧化硅的形成机理
        1.1.3 介孔二氧化硅的介观结构和形貌
        1.1.4 介孔二氧化硅的应用
    1.2 本论文的设计思想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聚合物为模板合成具有放射状多足结构的介孔二氧化硅空心球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药品与试剂
        2.2.2 仪器及测试条件
        2.2.3 介孔二氧化硅的合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具有放射状多足结构的介孔二氧化硅空心球
        2.3.2 合成聚合物微球中的MAA用量对最终产品形貌的影响
        2.3.3 合成二氧化硅薄层中的APMS用量对最终产品形貌的影响
        2.3.4 合成温度对最终产品形貌的影响
        2.3.5 合成机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O_2气泡为模板合成氨基功能化的介孔二氧化硅空心球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药品与试剂
        3.2.2 仪器及测试条件
        3.2.3 合成氨基官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空心球
        3.2.4 负载酒石酸美托洛尔应用于药物缓释
        3.2.5 CO_2吸附性能研究
        3.2.6 催化Knoevenagel缩聚反应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氨基官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空心球
        3.3.2 负载酒石酸美托洛尔应用于药物缓释
        3.3.3 CO_2吸附性能研究
        3.3.4 催化Knoevenagel缩聚反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O_2辅助合成氨基官能化的有序介孔二氧化硅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药品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合成氨基官能化介孔二氧化硅(AMS)吸附剂
        4.2.4 CO_2吸附性能研究
        4.2.5 催化Knoevenagel缩聚反应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氨基功能化的有序介孔二氧化硅
        4.3.2 CO_2吸附性能研究
        4.3.3 催化Knoevenagel缩聚反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论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成果

四、Synthesis of Ordered Biosilica Materials(论文参考文献)

  • [1]钛硅介孔分子筛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D]. 张军浩. 齐鲁工业大学, 2021(09)
  • [2]介孔KIT-6的改性合成及其表酯交换反应中的催化性能[D]. 刘同慧.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3]磷钨酸功能化有序介孔硅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酸催化性能研究[D]. 于争飞.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4]介孔氧化硅石墨烯气凝胶的快速合成及其在吸附苯中的应用[D]. 李琳.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5]多功能氧化硅载体的设计及其在催化反应中的应用[D]. 石志强. 吉林大学, 2021(01)
  • [6]羟基自由基在多孔材料合成中的作用研究[D]. 王健羽. 吉林大学, 2021(01)
  • [7]基于介孔二氧化硅载药体系的研究[D]. 石绍明. 常州大学, 2021(01)
  • [8]煤气化细渣在土壤改良及水污染治理中的资源化利用研究[D]. 朱丹丹. 吉林大学, 2021(01)
  • [9]多级孔二氧化硅的制备及其吸附和催化性能研究[D]. 邵宁宁.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10]动态自组装法制备复杂结构介孔二氧化硅的机理研究[D]. 刘雪飞. 齐鲁工业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有序生物二氧化硅材料的合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