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混铁车的构造与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陈延龙[1](2020)在《钢铁企业铁水运输智能调度系统研究与开发》文中认为铁水运输是钢铁企业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优化调度是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钢铁企业的铁水运输路网具有区域小、道岔多、调机和车辆多等特点,使得铁水运输调车作业问题较复杂、难度大。目前,我国钢铁企业铁水运输大多以人工调度为主,由于调车作业繁多以及缺乏高效、优化的算法程序,调度人员只能采取边走边看的调度模式,这样容易导致调车作业效率低,甚至出现长时间等待和安全事故等问题。因此,统筹考虑阶段内所有铁水运输调车作业,利用优化的算法为调车作业制定合理的行车计划,对于缩短运输设备的周转时间,提高企业的铁水运输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以企业的铁水运输系统为切入点,对系统的组成要素进行了介绍,其中详细介绍了高炉和转炉的生产规律及特点,而后阐述了铁水运输的流程、方式、车辆和相关要求,以及在铁水运输过程中机车和车辆的运用组织方案,并简要分析了各运用方案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其次,为了更加细致的研究铁水运输调度,将铁水运输相关的运输需求描述为不同的运输任务,对其中送重和配空这两个关键任务进行了深入研究。结合图论知识将铁水运输路网抽象化为网络模型,针对调车作业存在走行折返路径的特点,在网络中加入虚拟点和虚拟边。以铁水运输网络为背景,运用Dijkstra算法求解运行时间最小的最短路作为调车作业的标准路径。再次,在调车作业计划基础上,以提高整体调车作业效率为目标,统筹考虑阶段内的所有调车作业,为调车作业的执行过程制定进路调度计划。其中对进路调度过程中的关键内容进行了研究,主要是解决为各项调车作业安排进路占用时,避免产生时空交叉冲突问题,同时介绍了几种交叉冲突类型。提出采用进路预约安排的方式来检测进路调度过程中存在的潜在冲突,当存在冲突时根据优先级权重决策调车作业占用进路的顺序,并给出了等待和迂回两种进路冲突疏解方式以及两种疏解方式的适用条件。本文建立了一个完成阶段所有铁水运输调车作业所消耗的总时间(运行+等待)最小为目标的调度计划模型,为了在模型求解过程中避免约束条件缺失,采用局部入手、整体优化的思想设计了启发式算法,并运用算例数据进行验证,得到的优化结果表明所构建的模型能够有效解决铁水运输调车作业的进路调度问题,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最后,以简化的铁水运输路网为背景,前文研究理论、调车作业计划和进路调度启发式算法为基础,利用计算机编程技术开发了铁水运输调度系统。
孙良旭,曲殿利[2](2016)在《一种自适应差分进化算法在煤气分配中的应用》文中提出通过分析钢铁生产过程中主要能耗设备的煤气使用特征及煤气分配过程中的约束,建立了以煤气消耗成本、放散成本及发电收益之和最小化的数学模型,提出了一种自适应混合差分进化算法(AHDE)进行求解。算法利用蚁群算法在路径选择能力方面的优势,构造算法中差分策略选择机制提高算法的性能。通过对标准测试函数和对实际生产数据的仿真实验,验证算法的有效性。
孙庚辰,王战民,曹喜营[3](2015)在《磷酸盐结合剂及其结合的高铝质不定形耐火材料》文中提出不定形耐火材料结合剂分为水合结合、化学结合和凝聚结合。化学结合剂中,磷酸盐结合剂是该类结合剂中重要结合剂之一[1-2]。磷酸盐一般以xM2O·yP2O5组成来表示,按x与y的比值R可分为正磷酸盐(R=3)、聚磷酸盐(2>R>1)、偏磷酸盐(R=1)、超磷酸盐(1>R>0)和五氧化二磷(R=0)。在本文
徐聪[4](2014)在《基于多级网络的铁水倒运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铁水倒运是大型钢铁企业生产工艺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保证高炉及转炉甚至后续炼钢的正常生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完善铁水倒运环节监控系统是很有必要的。本文是以某钢厂铁水倒运监控系统的改造工作为背景进行新系统设计的。原铁水倒运监控系统采用传统的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由于各种现场设备所支持的通信协议有很大差异,不能直接形成互联,所以原系统现场设备大多采用I/O硬线或简单的单层总线网络连接。这种方式造成电缆数量多,信号在传输中容易受到干扰,使系统难以实现高效的协调控制。加之近年来控制系统陈旧、人机交互性能不足、设备故障率高等原因使得生产效率逐渐下滑,因此需要对原监控系统进行升级改造。新的监控系统采用的方案是I/O硬线和多种总线网络控制相结合。选用西门子S7-300PLC作为主控器,以Profibus-DP为设备执行层的主控制网络,Modbus为辅。同时保留原控制系统中的Profinet工业以太网网络作为系统现场总线的中上层通信网络,并通过数据集成的方式使这些不同协议的网络之间能够进行数据通信,构成一个多级网络监控系统。此系统使分散在现场的各种智能设备能够通过自身所支持的协议直接或间接的与主控制器进行通讯。从而减少了系统中大量的I/O硬线连接,提高了系统数据传输速度和现场抗干扰能力,减少了设备通讯故障率。根据生产要求,系统需要设立两个现场监控站和一个中央监控站。各监控站中的上位机均装有西门子组态软件WinCC,该软件的组态环境是直接面向对象,只需要组态好监控画面,配置好各个变量地址,设置好连接方式就能够与PLC进行通讯。通过WinCC软件的组态界面、远程操作、报警监控与归档等功能,可以不间断的采集现场的数据,并实现远程控制中心对现场设备实时的监控。改进后的监控系统构成了一个完整的SCADA系统,能够实现对对铁水倒运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并且操作简单,工作稳定,使企业管理层能高效的实现指挥、调度、管理的职能。适应了当代工业生产的要求和发展趋势,拥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李智,苏福永,温治,刘训良[5](2014)在《遗传算法的改进及在钢铁企业煤气调度中的应用》文中提出通过分析钢铁生产中各重要能耗设备的能源使用特征,以及设备之间存在的耦合关系,建立了钢铁企业副产煤气使用收益最大的数学模型.同时,针对遗传算法中寻优效率低、寻优方式单一等不足,利用蚁群算法在局部搜索方式上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将蚁群算法的局部搜索过程与遗传算法中的基因变异过程进行了结合,得到了改进的实值遗传算法,并对算法的可行性及准确性进行了数学实验的验证.最后,对某钢铁厂进行了实际的研究,为其生产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张刘闯[6](2014)在《基于尘源控制与净化设备的数字仿真系统的分析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使用计算机模拟分析尘源控制流场、袋式除尘器速度流场已经成为尘源控制方案的选取、袋式除尘器设计研发的一个重要手段,对尘源控制过程中吹风装置的设计优化、袋式除尘器的优化升级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尘源控制内部流场及袋式除尘器流场组织问题的研究有很多,但都是局限于研究流场问题,而针对使用何种工具来研究除尘器流场的专项研究并不多。对于支持这个系统的硬件配置及软件的选取的研究很少;针对袋式除尘器这一特定的结构,计算其流场所选用的仿真系统的湍流模型、数值计算方法是怎么样的,合理计算的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等是怎么选取的,在以往的研究中虽然有提到,但并没有针对这个问题做专项的研究。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1)数字仿真系统的设计。分析了数字仿真系统的组成,说明本数字仿真系统所应用的主要技术;同时,分析数字仿真系统的组成部分,各部分应具备的功能。(2)研究支撑数字仿真系统的硬件组成部分。通过分析计算机的硬件性能指标,研究数字仿真系统的硬件影响因素,为针对数值计算配置的计算机硬件的选择提供依据。(3)研究数字仿真系统的软件组成部分。对数字仿真计算中模型的各种软件分别进行对比分析,选取出一套适合于尘源控制及袋式除尘器数字仿真计算的软件系统。(4)数字仿真系统在吹风装置上的应用。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应用此数字仿真系统对未加装导流板及加装导流板的吹风装置进行数值计算,对比两种装置的出风气流的均匀性,并对加装了导流板的吹风装置的出风气流的均匀性进行评价。通过对加装与未加装导流板的吹风装置的数值计算,得出加装导流板的气流均匀性要比未加装导流装置的吹风装置好很多,并且加装一块导流板的吹风装置的出风气流均匀性已经满足要求,如若加装一块以上的导流板则会增加吹风装置的能耗,不利于节能。(5)数字仿真系统在袋式除尘器上的应用。应用本数字仿真系统对旋喷式袋式除尘器的两种模型的内部气流组织进行数字仿真计算,并通过监测点的设置,对比分析两种袋式除尘器内部流场的均匀性。得出改进后的除尘器内部流场的均匀性明显优于设计之初的袋式除尘器。同时,提炼出与袋式除尘器相匹配的湍流模型、数值方法,合理的计算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王竣[7](2014)在《鱼雷罐车通过小半径曲线的动力学性能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鱼雷铁水罐车是高炉和炼钢之间衔接的重要运输设备。铁水罐车具有载重量大、轴数多、结构复杂、对运行速度以及线路条件要求高的特点。铁水罐车能够短时间储存铁水,以协调炼铁与炼钢临时出现的不均衡的状态,必要时还可以在铁水罐车中进行脱硫、脱磷作业,以缩短钢水冶炼时间。鱼雷铁水罐车运行的线路主要是以小半径曲线为主,而鱼雷铁水罐车通过这些小半径曲线比较困难,如果设计不当,将造成罐体倾覆、脱轨等安全事故。因此鱼雷铁水罐车的安全性受到人们的重视,而轮轨动态安全性主要体现在曲线通过,到目前为止关于鱼雷铁水罐车安全性能多是从静态曲线通过性能角度开展工作的,所以有必要对鱼雷铁水罐车通过小半径曲线时的动力学性能进行分析。论文使用多体动力学软件SIMPACK,建立了320t鱼雷铁水罐车的动力学仿真模型,对鱼雷铁水罐车从几何曲线通过、动态通过平面曲线轨道以及编组通过联络线平纵断面的动力学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罐车的几何曲线通过主要是包括偏移量和车钩偏角的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鱼雷铁水罐车的车钩最大偏转角为11.15°,小于允许车钩偏角,满足稳态通过半径为150m平面曲线的几何要求。鱼雷铁水罐车动态通过平面曲线轨道时,具有明显的轮轨动态相互作用,计算的各项动力学评价指标都符合TB/T17426-1998《铁道特种车辆和轨行机械动力学性能评定及实验方法》的规定。同时对比了机车+鱼雷铁水罐车以及机车+隔离车+鱼雷铁水罐车两种编组方式通过联络线平纵断面的动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列车以速度15km/h通过曲线轨道时,在坡度为13.14%o与半径150m平面曲线轨道组合处,车钩纵向冲动较为明显,而其余平纵断面的车钩纵向力较小,轮轨安全性能指标均满足要求。对比分析有无隔离车条件下的鱼雷铁水罐车动力学性能后发现,相对无隔离车而言,有隔离车时,鱼雷铁水罐车车钩纵向冲动明显得到改善,轮轨横向性能指标有所增大,而轮轨垂向性能指标有所降低,且所有指标满足要求。对于隔离车,其配重对鱼雷铁水罐车性能的影响不大。
宋贵芳[8](2013)在《320t鱼雷型混铁车倾动机构力矩仿真及关键零件的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鱼雷型混铁车是供钢铁企业运输高炉铁水至炼钢倒罐站进行倾翻铁水作业的专用运输车辆,它可以取代传统的铁水车,可在铁水运输过程中完成脱磷、脱硫等工序,从而缩短冶炼时间,降低冶炼成本,是一种高效、先进的冶炼丁艺设备。鱼雷混铁车倾动机构在冶金过程中是实现转炉炼铁生产的关键设备之一。倾动机构的工作特点是减速比大,倾动力矩大,起、制动频繁,承受较大的动载荷。相对于老式铁水车,倾动机构增加了铁水车的倾动功能,使铁水倾倒更加方便,对于提高冶金作业的效率有很大意义,所以倾动机构对于混铁车是十分重要的。鱼雷型混铁车倾动机构可以采用新型齿轮四点啮合全悬挂式设计,且增加了起缓冲和平稳作用的扭力杆,从而能够将罐体倾翻总力矩可靠平稳的输入罐体耳轴,带动罐体转动将铁水倾倒出来。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本文利用SolidWorks软件完成320t混铁车倾动机构各个零件的三维建模及装配,建立虚拟机构。(2)本文采用ANSYS软件对320t混铁车倾动力矩进行计算,得到倾动力矩及其曲线。320T混铁车的倾动力矩在52°时达到最大,最火合成倾动力矩值为346.4KN m。(3)采用ANSYS Workbench平台对齿轮传动过程中的接触应力以及小齿轮的弯曲应力进行分析,得最大接触应力、小齿轮齿根的最大等效弯曲应力均在其许用范围值之内。(4)采用ANSYS Workbench平台对扭力杆进行有限元分析,以了解扭力杆的变形及应力分存状态,得出扭力杆的最大等效应力、最大位移量、最大剪应力均在其许用范围值之内。本文分析结果将对混铁车倾动机构的使用、维护以及设备的长寿化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理论佐证。
邱羿升[9](2013)在《钢铁企业铁路运输能力综合分析与评价》文中研究表明铁路运输系统是钢铁企业(以下简称钢企)物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铁路运输网络遍布企业的各个生产环节,承担着联系企业内外和各个工艺流程的重要任务。其技术设备水平、技术作业条件、系统运输能力及其适应性,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产品生产、销售等环节的正常运转。本文围绕钢企铁路运输系统,以WG铁路运输系统为研究背景。从系统能力与适应性出发,综合运用数学、经济学、系统学等理论,设计钢企铁路系统运输能力查定方案,建立系统运输能力适应性评价体系,以WG为实例对其铁路系统运输能力现状与适应性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并针对性地指出系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首先,本文在对WG铁路运输系统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概括总结铁路运输系统的基本特征,为后文针对性的分析与评价提供基本依据。其次,定义钢企铁路系统运输能力,分析系统能力的影响因素,基于相关计算原理与方法,设计WG铁路系统运输能力查定方案。第三,通过现场能力查定和历史数据分析,研究确定关键子系统、关键环节和关键节点的能力瓶颈,确定铁路运输系统的整体能力。深入分析WG铁路系统运输要求与运输能力保障的关系,并运用排队论理论,依据系统运行可靠性和内部协调的原则,分析各个子系统能力瓶颈影响程度并进行排序。第四,构建修正的进路排列字典动态搜索模型和最大剩余价值算法,并以WG炼铁站七号咽喉为例进行进路排列优化。第五,以WG铁路系统为例,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其运输能力与外部环境的适应性进行研究,并从相对有效性、规模收益等方面进行评价。运用协调度评价函数模型对WG铁路运输系统内部诸能力要素的适应性进行研究,并从系统协调度和子系统间协调度两方面对车站系统进行纵向分析。最后,基于对WG铁路系统运输能力适应性外部、内部两方面的研究结果,阐述WG铁路系统运输能力适应性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综合扩能措施与发展建议。
黄慧[10](2013)在《鱼雷罐车有限元分析及优化设计》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钢铁的需求量愈来愈多,国内各大型冶金企业为提高生产率更多地应用鱼雷罐车运输铁水,在保证运输过程安全的前提下,如何降低鱼雷罐车制造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某企业生产的180t鱼雷罐车车架和罐体自重偏大,不但造成生产成本的增加,而且给运输安全带来不利的影响。本文基于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某企业180t鱼雷罐车力学模型,对车架进行强度、刚度和疲劳寿命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利用ANSYS中的参数化设计语言APDL对部分材料冗余处进行结构优化分析,使车架主要部分的自重减轻3%以上。为保证改进设计的有效性,对优化后的车架进行了强度和刚度校核及模态分析。鱼雷罐车的罐体承载高温铁水,受到力场和温度场的共同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热应力是影响罐体运行安全的主要因素。在温度场分析中,罐体的耐火砖和外壳的比热容和传热系数是温度的非线性函数,若不考虑这些因素,分析结果将会出现较大误差。本文完成的鱼雷罐车静力分析、疲劳寿命分析、结构优化设计、模态分析和热应力分析,为该车的改进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为提高鱼雷罐车的使用安全性和企业的经济效益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二、混铁车的构造与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混铁车的构造与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钢铁企业铁水运输智能调度系统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总结分析 |
1.3 研究主要内容与结构 |
2 铁水运输系统介绍 |
2.1 高炉概况 |
2.1.1 高炉介绍 |
2.1.2 高炉出铁规律 |
2.1.3 出铁场线路布置及罐车配置 |
2.2 转炉概况 |
2.2.1 转炉生产特点 |
2.2.2 转炉对铁水供应的要求 |
2.3 铁水运输 |
2.3.1 铁水运输流程 |
2.3.2 铁水运输方式 |
2.3.3 铁水运输车辆 |
2.3.4 铁水运输要求 |
2.4 机车、罐车运用方案 |
2.4.1 机车运用方案 |
2.4.2 罐车运用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3 铁水运输的关键问题 |
3.1 铁水运输任务 |
3.1.1 重罐运送任务 |
3.1.2 空罐调配任务 |
3.2 铁水运输网络 |
3.2.1 图论相关知识 |
3.2.2 路网分布介绍 |
3.2.3 建模问题分析 |
3.2.4 网络模型建立 |
3.3 标准路径 |
3.3.1 最短路算法介绍 |
3.3.2 算法对比分析 |
3.3.3 Dijkstra算法求解标准路径 |
3.3.4 进路转化 |
3.4 本章小结 |
4 铁水运输调度模型与算法 |
4.1 问题描述 |
4.2 作业优先级 |
4.3 进路预约安排 |
4.4 进路冲突疏解 |
4.4.1 进路冲突种类 |
4.4.2 进路冲突疏解 |
4.5 调度计划模型与算法 |
4.5.1 问题假设 |
4.5.2 参数与变量说明 |
4.5.3 优化目标 |
4.5.4 约束条件 |
4.5.5 算法设计 |
4.6 算例与分析 |
4.6.1 算例数据 |
4.6.2 结果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系统的实现 |
5.1 系统开发环境 |
5.2 系统数据库设计 |
5.3 系统功能实现 |
5.3.1 调车计划模块 |
5.3.2 调度计划模块 |
5.3.3 结果查询模块 |
5.3.4 仿真模拟模块 |
5.3.5 参数维护模块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一种自适应差分进化算法在煤气分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定义 |
2 自适应差分进化算法 |
2.1 DE算法 |
2.2 AHDE算法 |
2.2.1差分策略自适应选择机制 |
2.2.2 种群拥挤裁剪策略 |
3 测试实验 |
3.1标准函数实验 |
3.2 测试结果分析 |
4 AHDE算法的应用 |
5 结论 |
(4)基于多级网络的铁水倒运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课题研究综述 |
1.1 铁水倒运技术 |
1.2 铁水倒运控制系统发展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1.3.1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3.2 课题的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2 监控系统的总体方案 |
2.1 铁水倒运的总体概况 |
2.2 铁水倒运监控系统的改造 |
2.2.1 铁水倒运现场特点 |
2.2.2 监控系统通信网络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3 可编程控制器及现场总线网络介绍 |
3.1 可编程控制器的介绍 |
3.1.1 PLC的基本结构 |
3.1.2 PLC的工作原理 |
3.1.3 PLC的特点 |
3.2 现场总线网络 |
3.2.1 传统的现场级自动化监控系统 |
3.2.2 现场总线技术发展 |
3.2.3 Modbus总线 |
3.2.4 Profibus总线 |
3.2.5 Profinet工业以太网 |
3.3 本章小结 |
4 监控系统的主要硬件设计 |
4.1 智能化设备的选型 |
4.2 智能化设备的分配 |
4.3 可编程控制器的选择与设计 |
4.3.1 可编程控制器的选择 |
4.3.2 可编程控制器的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监控系统的软件设计 |
5.1 STEP7软件介绍 |
5.1.1 系统主从通讯硬件组态 |
5.1.2 系统程序设计 |
5.2 各总线网络的通信 |
5.2.1 Modbus RTU设备的通信 |
5.2.2 Modbus与Profibus的通信 |
5.2.3 Profibus-DP设备的通信 |
5.2.4 Profibus与Profinet网络连接 |
5.3 本章小结 |
6 监控系统的组态设计 |
6.1 WinCC组态软件简介 |
6.2 WinCC监控画面设计 |
6.2.1 登陆画面 |
6.2.2 监控主画面 |
6.2.3 工艺监控画面 |
6.2.4 电机保护器监控画面 |
6.2.5 变频器监控画面 |
6.2.6 电力仪表监控画面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电路图和端子接线图 |
附录B G120部分参数表 |
附录C 符号表和部分程序 |
在校研究成果 |
致谢 |
(5)遗传算法的改进及在钢铁企业煤气调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钢铁企业副产煤气优化调度模型 |
2 基于蚁群算法改进的实值遗传算法 |
2. 1 遗传算法的变异 |
2. 2 蚁群算法的移动过程 |
2. 3 改进的算法及计算流程 |
3 改进后遗传算法的测试实验 |
3. 1 典型测试函数 |
3. 2 计算结果与分析 |
4 改进遗传算法的应用 |
5 结论 |
(6)基于尘源控制与净化设备的数字仿真系统的分析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主要符号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尘源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1.2.2 袋式除尘研究现状 |
1.2.3 数字仿真系统研究现状 |
1.3 数字仿真系统基于的原理 |
1.3.1 CFD模拟技术 |
1.3.2 CFD技术的应用 |
1.3.3 CFD数值模拟在除尘领域的应用 |
1.4 研究内容 |
1.5 课题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数字仿真系统硬件 |
2.1 数值计算对CPU的要求 |
2.1.1 CPU简介 |
2.1.2 CPU的组成结构 |
2.1.3 CPU性能指标 |
2.1.4 影响计算性能的CPU指标 |
2.2 数值计算对计算机内存的要求 |
2.2.1 内存简介 |
2.2.2 内存结构原理 |
2.2.3 内存性能指标 |
2.2.4 影响计算性能的内存指标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字仿真系统软件 |
3.1 前沿 |
3.2 物理建模软件 |
3.2.1 CATIA建模 |
3.2.2 UG建模 |
3.2.3 Solidworks建模 |
3.2.4 Pro/E建模 |
3.2.5 物理建模软件的选取 |
3.3 网格划分软件 |
3.3.1 ICEMCFD软件 |
3.3.2 Gridgen软件 |
3.3.3 Gambit软件 |
3.3.4 网格划分软件的选取 |
3.4 数学计算软件 |
3.4.1 Fluent软件 |
3.4.2 Star-CD |
3.4.3 Phoenics |
3.4.4 数学计算软件的选取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字仿真系统在尘源控制上的应用 |
4.1 工程概况 |
4.2 尘源控制方案的选取 |
4.2.1 吹风射流控制规律 |
4.2.2 吹吸式通风控制原理 |
4.3 吹风气流的数值模拟 |
4.3.1 物理模型及网格划分 |
4.3.2 数学模型及初边条件 |
4.3.3 吹风口速度均匀性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字仿真系统在尘源净化上的应用 |
5.1 前言 |
5.2 物理模型及控制方程 |
5.2.1 运行工况 |
5.2.2 物理模型简化 |
5.2.3 气流流动状态 |
5.2.4 湍流控制方程 |
5.3 边界条件的设置 |
5.3.1 出风口边界条件 |
5.3.2 进风口边界条件 |
5.3.3 滤层边界条件 |
5.3.4 除尘器内壁面边界条件 |
5.4 网格划分 |
5.5 模型求解 |
5.6 除尘器内部流场均匀性评价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信 |
(7)鱼雷罐车通过小半径曲线的动力学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鱼雷罐车的结构组成及类型 |
1.2.1 鱼雷罐车的组成 |
1.2.2 鱼雷罐车的分类 |
1.3 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2章 鱼雷罐车动力学模型及分析标准 |
2.1 鱼雷罐车结构介绍 |
2.2 鱼雷罐车动力学模型 |
2.2.1 鱼雷罐车动力学模型介绍 |
2.2.2 罐车模型的自由度 |
2.2.3 鱼雷铁水罐车的轮轨接触几何关系 |
2.2.4 平纵断面参数输入 |
2.2.5 轨道不平顺 |
2.3 鱼雷罐车动力学性能评价方法 |
2.3.1 运行平稳性指标 |
2.3.2 稳定性和曲线通过性能指标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鱼雷罐车稳态通过平面曲线几何关系计算 |
3.1 概述 |
3.2 鱼雷罐车稳态曲线通过的计算方法 |
3.2.1 偏移量的计算 |
3.2.2 连接车钩偏转角的计算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鱼雷罐车动态通过平面曲线轨道时动力学性能分析 |
4.1 鱼雷罐车动力学性能 |
4.2 不同速度下的动力学性能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鱼雷罐车编组通过平纵断面时的动力学性能研究分析 |
5.1 列车通过平纵断面动力学性能仿真分析模型 |
5.1.1 机车车辆动力学分析模型 |
5.1.2 平纵断面轨道模型 |
5.1.3 轨道不平顺 |
5.2 机车+鱼雷罐车编组通过平纵断面性能分析 |
5.3 机车+隔离车+鱼雷罐车编组通过平纵断面性能分析 |
5.4 有无隔离车条件下的鱼雷罐车动力学性能比较 |
5.5 隔离车配重对鱼雷罐车动力学性能影响研究 |
5.6 鱼雷罐车编组通过变坡点的安全性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 |
(8)320t鱼雷型混铁车倾动机构力矩仿真及关键零件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传统罐式铁水车 |
1.1.2 混铁车 |
1.2 混铁车倾动机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结构设计上 |
1.2.2 理论计算上 |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鱼雷型混铁车倾动装置的研究方法 |
2.1 虚拟样机技术概述 |
2.1.1 虚拟样机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 |
2.1.2 虚拟样机技术的特点 |
2.2 软件介绍 |
2.2.1 SolidWorks简介 |
2.2.2 ANSYS软件简介 |
2.2.3 ANSYS Workbench简介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鱼雷型混铁车的实体模型建立和倾动力矩计算 |
3.1. 实体模型的建立 |
3.1.1 齿轮零件三维建模、齿轮材料的选择、类型、精度选择 |
3.1.2 悬挂减速器小齿轮轴零件、材质的选择 |
3.1.3 悬挂减速器输出轴三维建模 |
3.1.4 扭力杆的三维建模 |
3.1.5 悬挂减速器及其辅助零件三维建模 |
3.2 装配体的建立 |
3.3 装配体干涉检测 |
3.4 倾动力矩计算的目的 |
3.5 鱼雷型混铁车倾动力矩计算 |
3.5.1 空罐力矩计算 |
3.5.2 铁水力矩计算 |
3.5.3 摩擦力矩的计算 |
3.5.4 合成倾动力矩的计算 |
3.6 计算载荷的计算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齿轮的接触分析及小齿轮的弯曲强度分析 |
4.1 齿轮许用接触应力的确定 |
4.2 齿轮接触强度的有限元分析 |
4.2.1 建立几何模型 |
4.2.2 单元及材料属性的定义 |
4.2.3 划分网格 |
4.2.4 创建接触 |
4.2.5 施加载荷 |
4.2.6 施加约束 |
4.2.7 求解及结果分析 |
4.3 小齿轮弯曲强度分析的目的及许用应力的确定 |
4.3.1 小齿轮弯曲强度分析的目的 |
4.3.2 小齿轮弯曲许用应力的确定 |
4.4 小齿轮轮齿弯曲的限元分析 |
4.4.1 建立几何模型 |
4.4.2 单元及材料属性的定义 |
4.4.3 划分网格 |
4.4.4 施加载荷 |
4.4.5 施加约束 |
4.4.6 求解及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扭力杆的有限元分析 |
5.1 扭力杆分析的目的 |
5.2 扭力杆力学·性能分析 |
5.3 扭力杆的有限元分析 |
5.3.1 建立几何模型 |
5.3.2 单元及材料属性的定义 |
5.3.3 划分网格 |
5.3.4 施加载荷 |
5.3.5 施加约束 |
5.3.6 求解及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钢铁企业铁路运输能力综合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钢铁企业铁路系统运输能力分析研究 |
1.2.2 铁路车站进路排列优化研究 |
1.2.3 运输系统适应性分析研究 |
1.2.4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WG铁路运输系统概况 |
2.1 铁路运输系统技术设备概况 |
2.1.1 系统内车站概况 |
2.1.2 系统内干线情况 |
2.2 行车及调度工作组织方法 |
2.3 生产技术计划 |
2.4 WG铁路运输系统基本特征 |
2.5 车流组织 |
2.5.1 基本概念 |
2.5.2 铁路运输系统货流 |
2.5.3 铁路运输系统车流 |
2.5.4 铁路运输系统列车流 |
2.6 本章小结 |
3 铁路系统运输能力分析 |
3.1 铁路系统运输能力 |
3.1.1 铁路系统运输能力的定义 |
3.1.2 铁路系统运输能力的分类 |
3.2 铁路系统运输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
3.2.1 通过能力的影响因素 |
3.2.2 装卸能力的影响因素 |
3.2.3 改编能力的影响因素 |
3.3 铁路系统运输能力的计算原理与方法 |
3.4 铁路系统运输能力的分析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4 铁路系统运输能力瓶颈分析 |
4.1 企业铁路系统运输能力瓶颈 |
4.1.1 干线作业系统能力瓶颈 |
4.1.2 WG站作业系统能力瓶颈 |
4.1.3 轧钢站作业系统能力瓶颈 |
4.1.4 原料站作业系统能力瓶颈 |
4.1.5 厂前站作业系统能力瓶颈 |
4.1.6 炼铁站作业系统能力瓶颈 |
4.2 运输要求与综合能力的关系 |
4.3 铁路系统运输能力瓶颈影响程度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咽喉进路排列优化 |
5.1 车站咽喉区进路字典搜索算法 |
5.1.1 进路字典和进路关系矩阵 |
5.1.2 进路字典动态搜索算法 |
5.2 时间约束 |
5.3 最大剩余价值 |
5.4 列车作业类型约束 |
5.5 咽喉进路排列模型及其求解算法 |
5.6 实例分析 |
5.6.1 炼铁站作业子系统作业任务与组织 |
5.6.2 七号咽喉主要作业进路价值权重的评价 |
5.7 本章小结 |
6 铁路系统运输能力适应性评价 |
6.1 铁路系统运输能力适应性评价体系 |
6.2 钢铁企业铁路系统运输能力与外部环境适应性评价 |
6.2.1 数据包络分析理论 |
6.2.2 实例分析 |
6.3 钢铁企业铁路系统内部诸能力要素适应性评价 |
6.3.1 系统协调度评价函数模型 |
6.3.2 实例分析 |
6.4 提高企业铁路系统综合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
6.5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10)鱼雷罐车有限元分析及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鱼雷罐车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车架及罐体三维结构建模 |
2.1 180t鱼雷罐车简介 |
2.2 鱼雷罐车车架及罐体建模 |
2.2.1 Pro/E软件简介 |
2.2.2 Pro/E与ANSYS间数据导入 |
2.2.3 创建车架几何模型 |
2.2.4 创建罐体几何模型 |
2.3 小结 |
第三章 车架静动特性及疲劳寿命分析 |
3.1 ANSYS有限元软件简介 |
3.2 有限元求解的基本步骤 |
3.3 车架静力分析过程 |
3.3.1 前处理 |
3.3.2 加载边界条件并求解 |
3.3.3 计算结果 |
3.4 车架动力学分析 |
3.4.1 模态分析基本理论 |
3.4.2 模态分析基本过程 |
3.4.3 模态分析结果 |
3.5 车架疲劳寿命分析 |
3.5.1 N-S曲线的获取 |
3.5.2 疲劳计算 |
3.6 小结 |
第四章 车架APDL优化设计 |
4.1 优化设计基本理论 |
4.1.1 APDL概述 |
4.1.2 APDL优化步骤 |
4.2 鱼雷罐车车架结构优化 |
4.2.1 车架优化数学模型 |
4.2.2 设置优化控制项 |
4.2.3 查看设计序列结果 |
4.3 优化结果校核 |
4.4 小结 |
第五章 罐体温度场及热应力分析 |
5.1 罐体温度场分析 |
5.1.1 罐体温度场分析基本原理 |
5.1.2 三维热传导和对流控制微分方程 |
5.1.3 热边界条件处理 |
5.1.4 罐体温度场有限元分析 |
5.1.4.1 前处理 |
5.1.4.2 加载和求解 |
5.1.4.3 后处理 |
5.2 罐体热应力分析 |
5.2.1 罐体静力分析基础方程 |
5.2.2 罐体热应力分析基础方程 |
5.2.3 罐体热应力有限元分析过程 |
5.2.4 罐体热应力求解及后处理 |
5.3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混铁车的构造与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钢铁企业铁水运输智能调度系统研究与开发[D]. 陈延龙.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2]一种自适应差分进化算法在煤气分配中的应用[J]. 孙良旭,曲殿利. 钢铁研究学报, 2016(02)
- [3]磷酸盐结合剂及其结合的高铝质不定形耐火材料[A]. 孙庚辰,王战民,曹喜营. 2015耐火材料综合学术年会(第十三届全国不定形耐火材料学术会议和2015耐火原料学术交流会)论文集(1), 2015(总第332期)
- [4]基于多级网络的铁水倒运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D]. 徐聪.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4(02)
- [5]遗传算法的改进及在钢铁企业煤气调度中的应用[J]. 李智,苏福永,温治,刘训良.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5)
- [6]基于尘源控制与净化设备的数字仿真系统的分析与应用[D]. 张刘闯. 东华大学, 2014(09)
- [7]鱼雷罐车通过小半径曲线的动力学性能分析[D]. 王竣. 西南交通大学, 2014(09)
- [8]320t鱼雷型混铁车倾动机构力矩仿真及关键零件的分析研究[D]. 宋贵芳. 大连交通大学, 2013(07)
- [9]钢铁企业铁路运输能力综合分析与评价[D]. 邱羿升. 中南大学, 2013(05)
- [10]鱼雷罐车有限元分析及优化设计[D]. 黄慧.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3(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