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倍他乐克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毛静远,吴永健,史大卓[1](2021)在《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文中研究说明1背景、目的及意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指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病死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推算共计2.9亿心血管病患者,其中冠心病患者1 100万人。心血管病死亡率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居于首位。
《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2](2021)在《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文中研究指明1背景、目的及意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指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病死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推算共计2.9亿心血管病患者,其中冠心病患者1 100万。心血管病死亡率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居于首位。
刘彩梦[3](2020)在《行气活血法治疗气滞血瘀型冠心病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系统评价行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治疗气滞血瘀型冠心病提供临床思路及参考依据。方法:根据系统评价方法,进行检索知网、维普、万方、PubMed、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选取自建库至2019年12月1日间有关行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的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将所选取的文献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逐步筛选,最终纳入27篇文献,共计2213例患者,本研究所观察的结局指标有:临床总疗效、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中医证候疗效、硝酸甘油减停率及不良反应。最终将提取的数据导入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1.本次研究共计纳入27项随机对照试验,共计2213例患者。其中治疗组1135例,对照组1078例。文献人口基线较为均一,但纳入的文献质量均偏低,结局疗效判定的标准不一致。Meta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对照组,采用行气活血法的治疗组在临床疗效(OR=2.65(95%CI[1.72,4.08])Z=4.40 P<0.0001)、心绞痛改善(OR=3.76(95%CI[2.85,4.96])Z=9.35 P<0.00001)、心电图改善(OR=1.92(95%CI[1.50,2.46])Z=5.19 P<0.00001)、硝酸甘油减停率方面(OR=3.98(95%CI[1.54,10.25])Z=2.86P=0.004)、中医证候疗效(OR=5.15(95%CI[3.54,7.48])Z=8.59 P<0.00001)、胸痛疗效(OR=3.45(95%CI[2.02,5.89])Z=4.55 P<0.00001)、胸闷疗效(OR=3.92(95%CI[2.31,6.66])Z=5.05 P<0.00001)、心悸疗效(OR=2.79(95%CI[1.71,4.57])Z=4.11 P<0.0001)、气短疗效(OR=2.59(95%CI[1.62,4.122])Z=4.00 P<0.0001)方面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对本研究内的27首处方进行用药规律的分析,在27首处方中,共计使用64种中药,共计使用频次241次。使用频次由高至低排序,使用频次>10次的药物依次是川芎、丹参、甘草、枳壳、当归、三七、柴胡。在64味中药中除去小叶黄杨、大果木姜子、盾叶提取物,对剩余的61味中药进行分类,使用频次由高至低排序,使用频次>10次的依次是活血调经药、活血止痛药、理气药、补气药、清热凉血药、发散风热药、补血药、化瘀止血药、清热化痰药。对药物的性味归经进行分类,并统计其使用频次,药物的四气使用频次为温>寒>凉>平>热;,药物的五味使用频次为苦>辛>甘>酸>咸>淡;药物的归经使用频次为肝>心>脾>胃>肺>胆>心包>大肠>肾>三焦>膀胱>小肠。结论:本Meta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结果显示行气活血法治疗气滞血瘀型冠心病与对照组比较,在疗效总有效率、心绞痛有效率、心电图改善情况、中医证候疗效、硝酸甘油减停率、胸痛、胸闷、心悸、气短方面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行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可能有一定的优势。行气活血法治疗气滞血瘀型冠心病的一般不良反应可能低于对照组。但因本研究所纳入文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仍需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研究进行系统分析。
李拯宇[4](2020)在《益气活血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型)PCI术后回顾性分析》文中提出冠心病作为目前最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它的高发病率和死亡率,使人类的健康被严重威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变化,冠心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并已经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治疗方法以药物治疗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冠脉搭桥术为主,这些技术大大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但同时也有着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下降,症状缓解不明显等问题。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由来已久,如何应用中医药联合现代医学的方法,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目前医学界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研究目的:通过对益气活血方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且行PCI术,中医辨证为胸痹心痛病(气虚血瘀证)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益气活血方治疗此类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纳入2017年9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心内科行PCI术,并且西医诊断为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诊断为胸痹心痛病(气虚血瘀型)的病历98例。根据是否服用益气活血方,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方治疗,具体方药如下:党参、黄芪、丹参、黄精、赤芍、郁金、陈皮、桃仁、红花,每日一剂,服用1周。通过查阅病历并进行电话随访患者,对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一般资料,中医症状积分,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半年再住院率),进行统计比较。统计方法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研究结果:1.中医证候积分疗效: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两组有显着差异(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显着降低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各项中医症状积分相比,其中胸痛、心悸、自汗,两组有显着差异(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明显;而两组相比,胸闷、气喘、不寐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对照组与治疗组显效率分别为:51.9%和77.3%,两组有显着差异(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中医证候疗效显着。2.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显效率分别为44.4%和59.1%。两组治疗后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进行对比,显示无统计学差异(P>0.05)。3.心电图疗效: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显效率分别为37.0%和43.2%。两组心电图疗效进行对比,显示无统计学差异(P>0.05)。4.半年再住院率:对照组和治疗组的再住院率分别为22%和18%,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益气活血汤可以明显改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PCI术后,气虚血瘀型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可以显着降低胸痛、心悸和自汗的证候积分。2.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改善患者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和心电图疗效,但无显着差异。3.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改善患者再住院率方面没有显着差异。
于丹丹,谢雁鸣,张允岭,廖星,支英杰,赵晖[5](2018)在《苦碟子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评价苦碟子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该研究系统全面地检索四大中文数据库(CNKI,VIP,Wan Fang,Sino Med)和三大英文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Medline,Clinical Trail. gov),检索时间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18年3月,按照预先制定的遴选标准筛选出苦碟子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随机对照试验。用Cochrane协作网制定的ROB工具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Rev Man5. 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出712篇文献,最终纳入38个研究,总样本量为3 812例,试验组为1 945例,对照组为1 867例,所纳入研究总体质量普遍偏低。Meta分析结果显示:分型不明确的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在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方面苦碟子联合常规治疗或西药治疗优于常规治疗或西药治疗,稳定型心绞痛在心电图疗效方面苦碟子+常规治疗组优于常规治疗组;描述性分析结果显示:分型不明确的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在心绞痛发作相关指标方面苦碟子组+常规治疗组优于常规治疗组;其他结局指标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如结局指标间异质性太大等)而无法得出结论。纳入研究报告的均为轻微不良反应,不影响治疗。基于此结果,表明苦碟子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一定的疗效,尤其在改善心绞痛疗效和心电图疗效方面有显着的积极作用,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但由于受到纳入研究数量少,且纳入的研究质量普遍偏低、存在发表性偏倚等诸多局限性,致使该研究结果证据质量较低,故在运用该结论时需谨慎。苦碟子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和安全性还有待今后开展设计合理、实施严谨、报告规范的,大样本、多中心、随访时间足够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证实。
许德贵,田志广[6](2016)在《倍他乐克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效果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倍他乐克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4年4月至201研究对象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分别20例。观察组的患者给予倍他乐克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90%)较对照组(45%)明显更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倍他乐克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优于常规药物治疗,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黄亚林[7](2013)在《31例倍他乐克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倍他乐克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2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给予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在再给予倍他乐克口服,比较两组的疗效及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结果观察组治疗后19例显效,10例有效,总有效率达93.55%,而对照组显效11例,有效15例,总有效率为83.8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1年内观察组心绞痛发作的频率及持续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倍他乐克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着,可以指导临床用药。
王明理[8](2012)在《异乐定联合倍他乐克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异乐定联合倍他乐克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在给予肠溶阿司匹林、麝香保心丸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异乐定及倍他乐克;对照组加用消心痛。6周为一疗程,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对稳定型心绞痛缓解总有效率为92.0%,对照组为76.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ECG改善的有效率分别为72.0%和42.0%,均相差显着(P<0.05);且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异乐定联合倍他乐克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着,值得临床推广。
余英荪,胡娜[9](2012)在《倍他乐克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倍他乐克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20例不稳型心绞痛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所有的患者予以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降脂药物的基础上观,对照组予以倍他乐克治疗,观察组予以倍他乐克联合通心络胶囊,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倍他乐克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孙海江[10](2012)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特征与治疗方法。方法将济源市肿瘤医院诊治的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倍他乐克治疗),每组各40例,观察并比较其疗效。结果 40例对照组患者中,13例显效,21例有效,6例无效;40例观察组中,22例显效,17例有效,1例无效。与对照组总有效率(80.0%)相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7.5%)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倍他乐克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二、倍他乐克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倍他乐克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目的及意义 |
2 指南制定方法 |
2.1 临床问题构建 |
2.2 中成药遴选 |
2.3 检索策略 |
2.4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和资料提取 |
2.4.1 纳入标准 |
2.4.2 排除标准 |
2.4.3 资料提取 |
2.5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6 证据综合分析 |
2.7 证据质量评价与推荐标准 |
2.8 推荐意见形成 |
3 推荐意见及证据描述 |
3.1 稳定性心绞痛 |
3.1.1 临床问题 |
3.1.2 推荐意见 |
3.1.3 证据描述 |
3.1.3.1 通心络胶囊(1C) |
3.1.3.2 脑心通胶囊(1C) |
3.1.3.3 丹蒌片(2B) |
3.1.3.4 麝香保心丸(1B) |
3.1.3.5 复方丹参滴丸(1B) |
3.1.3.6 丹红注射液(2D) |
3.1.3.7 红花注射液(2C) |
3.1.3.8 芪参益气滴丸(1C) |
3.2 不稳定性心绞痛 |
3.2.1 临床问题 |
3.2.2 推荐意见 |
3.2.3 证据描述 |
3.2.3.1 通心络胶囊(1C) |
3.2.3.2 脑心通胶囊(2D) |
3.2.3.3 丹蒌片(2C) |
3.2.3.4 麝香保心丸(1B) |
3.2.3.5 复方丹参滴丸(1C) |
3.2.3.6 血府逐瘀胶囊(2D) |
3.2.3.7 丹红注射液(1C) |
3.2.3.8 红花注射液(2D) |
3.2.3.9 参麦注射液(2C) |
3.3 急性心肌梗死 |
3.3.1 临床问题 |
3.3.2 推荐意见 |
3.3.3 证据描述 |
3.3.3.1 麝香保心丸(1B) |
3.3.3.2 参麦注射液(2C) |
3.4 围介入手术期 |
3.4.1 临床问题 |
3.4.2 推荐意见 |
3.4.3 证据描述 |
3.4.3.1 通心络胶囊(1C) |
3.4.3.2 脑心通胶囊(2D) |
3.4.3.3 丹蒌片(2B) |
3.4.3.4 麝香保心丸(1C) |
3.4.3.5 复方丹参滴丸(1C) |
3.4.3.6 丹红注射液(2C) |
3.4.3.7 参麦注射液(2C) |
3.5 冠心病心律失常 |
3.5.1 冠心病合并室性期前收缩 |
3.5.1.1 临床问题 |
3.5.1.2 推荐意见 |
3.5.1.3 证据描述 |
3.5.1.3.1 稳心颗粒(1B) |
3.5.1.3.2 参松养心胶囊(1C) |
3.5.2 冠心病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 |
3.5.2.1 临床问题 |
3.5.2.2 推荐意见 |
3.5.2.3 证据描述 |
3.5.3 冠心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 |
3.5.3.1 临床问题 |
3.5.3.2 推荐意见 |
3.5.3.3 证据描述 |
3.5.3.3.1 参松养心胶囊(1C) |
3.5.3.3.2 稳心颗粒(1C) |
3.6 冠心病心力衰竭 |
3.6.1 临床问题 |
3.6.2 推荐意见 |
3.6.3 证据描述 |
3.7 心绞痛急性发作 |
3.7.1 临床问题 |
3.7.2 推荐意见 |
3.7.3 证据描述 |
3.7.3.1 速效救心丸(1C) |
3.7.3.2 复方丹参滴丸(1C) |
3.7.3.3 麝香保心丸(1C) |
3.7.3.4 宽胸气雾剂(1C) |
4 中成药治疗冠心病药物推荐及证候分型判断流程(见图1、图2) |
5 本指南的局限性及不足之处 |
5.1 药物的遴选 |
5.2 干预措施 |
5.3 结局指标 |
5.4 证据的筛选 |
5.5 诊断标准 |
5.6 辨证分型 |
5.7 共识结果 |
6 更新计划 |
6.1 更新时间 |
6.2 更新方法 |
(2)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目的及意义 |
2 指南制定方法 |
2.1 临床问题构建 |
2.2 中成药遴选 |
2.3 检索策略 |
2.4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和资料提取 |
2.4.1 纳入标准 |
2.4.2 排除标准 |
2.4.3 资料提取 |
2.5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6 证据综合分析 |
2.7 证据质量评价与推荐标准(表1~3) |
2.8 推荐意见形成 |
3 推荐意见及证据描述 |
3.1 稳定性心绞痛 |
3.1.1 临床问题 |
3.1.2 推荐意见 |
3.1.3 证据描述 |
3.1.3. 1 通心络胶囊(1C) |
3.1.3. 2 脑心通胶囊(1C) |
3.1.3. 3 丹蒌片(2B) |
3.1.3. 4 麝香保心丸(1B) |
3.1.3. 5 复方丹参滴丸(1B) |
3.1.3. 6 丹红注射液(2D) |
3.1.3. 7 红花注射液(2C) |
3.1.3. 8 芪参益气滴丸(1C) |
3.2 不稳定性心绞痛 |
3.2.1 临床问题 |
3.2.2 推荐意见 |
3.2.3 证据描述 |
3.2.3. 1 通心络胶囊(1C) |
3.2.3. 2 脑心通胶囊(2D) |
3.2.3. 3 丹蒌片(2C) |
3.2.3. 4 麝香保心丸(1B) |
3.2.3. 5 复方丹参滴丸(1C) |
3.2.3. 6 血府逐瘀胶囊(2D) |
3.2.3. 7 丹红注射液(1C) |
3.2.3. 8 红花注射液(2D) |
3.2.3. 9 参麦注射液(2C) |
3.3 急性心肌梗死 |
3.3.1 临床问题 |
3.3.2 推荐意见 |
3.3.3 证据描述 |
3.3.3. 1 麝香保心丸(1B) |
3.3.3. 2 参麦注射液(2C) |
3.4 围介入手术期 |
3.4.1 临床问题 |
3.4.2 推荐意见 |
3.4.3 证据描述 |
3.4.3. 1 通心络胶囊(1C) |
3.4.3. 2 脑心通胶囊(2D) |
3.4.3. 3 丹蒌片(2B) |
3.4.3. 4 麝香保心丸(1C) |
3.4.3. 5 复方丹参滴丸(1C) |
3.4.3. 6 丹红注射液(2C) |
3.4.3. 7 参麦注射液(2C) |
3.5 冠心病心律失常 |
3.5.1 冠心病合并室性早搏 |
3.5.1. 1 临床问题 |
3.5.1. 2 推荐意见 |
3.5.1. 3 证据描述 |
3.5.1. 3. 1 稳心颗粒(1B) |
3.5.1. 3. 2 参松养心胶囊(1C) |
3.5.2 冠心病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 |
3.5.2. 1 临床问题 |
3.5.2. 2 推荐意见 |
3.5.2. 3 证据描述 |
3.5.3 冠心病合并阵发房颤 |
3.5.3. 1 临床问题 |
3.5.3. 2 推荐意见 |
3.5.3. 3 证据描述 |
3.5.3. 3. 1 参松养心胶囊(1C) |
3.5.3. 3. 2 稳心颗粒(1C) |
3.6 冠心病心力衰竭 |
3.6.1 临床问题 |
3.6.2 推荐意见 |
3.6.3 证据描述 |
3.7 心绞痛急性发作 |
3.7.1 临床问题 |
3.7.2 推荐意见 |
3.7.3 证据描述 |
3.7.3. 1 速效救心丸(1C) |
3.7.3. 2 复方丹参滴丸(1C) |
3.7.3. 3 麝香保心丸(1C) |
3.7.3. 4 宽胸气雾剂(1C) |
4 |
5 本指南的局限性及不足之处 |
5.1 药物的遴选 |
5.2 干预措施 |
5.3 结局指标 |
5.4 证据的筛选 |
5.5 诊断标准 |
5.6 辨证分型 |
5.7 共识结果 |
6 更新计划 |
6.1 更新时间 |
6.2 更新方法 |
(3)行气活血法治疗气滞血瘀型冠心病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冠心病的现代研究进展 |
1.1.1 定义及临床表现 |
1.1.2 发病机制及病因 |
1.1.3 西医诊断 |
1.1.4 西医治疗 |
1.2 冠心病中医研究现状 |
1.2.1 中医病名研究 |
1.2.2 中医病因病机 |
1.2.3 中医辨证分型 |
1.2.4 中医辨证治疗 |
1.3 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冠心病心绞痛中的应用 |
1.4 气滞血瘀证与行气活血法 |
1.4.1 中医学对气血关系的认识 |
1.4.2 血瘀证 |
1.4.3 行气活血法的应用 |
第二章 行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的Meta分析 |
2.1 研究方法 |
2.1.1 文献检索方法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1.4 结局指标 |
2.1.5 文献提取方法 |
2.1.6 质量评价方法 |
2.1.7 数据分析 |
2.2 研究纳入结果 |
2.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3 Meta分析结果 |
2.3.1 临床总疗效结局 |
2.3.2 心绞痛疗效结局 |
2.3.3 心电图疗效结局 |
2.3.4 硝酸甘油减停率 |
2.3.5 中医证候疗效 |
2.3.6 临床症状疗效 |
2.3.7 不良反应 |
2.4 用药规律 |
2.4.1 药物频次 |
2.4.2 药物分类 |
2.4.3 性味归经 |
第三章 讨论与结论 |
3.1 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
3.1.1 行气活血法疗效 |
3.1.2 行气活血法安全性 |
3.2 纳入文献讨论 |
3.2.1 文献质量 |
3.2.2 病例基本特征 |
3.3 用药规律讨论 |
3.3.1 药物频次 |
3.3.2 药物分类 |
3.3.3 性味归经 |
3.4 结论 |
3.5 现状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益气活血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型)PCI术后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综述一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中医研究进展 |
1. 古代中医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认识 |
2.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因病机 |
3.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证候分类 |
4. 中医治法与方药 |
5. 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现代医学研究 |
1. 流行病学 |
2. UA的发病机制 |
3. UA的危险分层 |
4.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 |
5.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现代治疗 |
6. 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两组病例具体治疗方案 |
4. 临床疗效观察指标 |
4.1 记录基本资料:年龄、性别、合并疾病等。 |
4.2 疗效指标 |
5.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
5.1 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判定标准 |
5.2 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 |
5.3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5.4 半年再住院率 |
6. 统计分析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1.1 两组年龄分布比较 |
1.2 两组性别分布比较 |
1.3 UA分级情况 |
1.4 两组患者基础疾病分布比较 |
1.5 家族史 |
1.6 吸烟史 |
1.7 冠脉病变支数 |
1.8 支架数 |
1.9 支架类型 |
2. 疗效性指标结果 |
2.1 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 |
2.2 心电图改变 |
2.3 中医证候比较 |
2.4 半年再住院率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PCI术后的认识 |
2. 气虚血瘀是PCI术后基本病机之一 |
3. 益气活血方的研究 |
4. 总结 |
5.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个人简历 |
(5)苦碟子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筛选标准 |
1.2 检索策略 |
1.3 资料提取 |
1.4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
2.4 Meta分析 |
2.4.1 分型不明确的心绞痛 |
2.4.1. 1 心绞痛疗效 |
2.4.1. 2 心电图疗效 |
2.4.1. 3 血液流变学 |
2.4.1. 4 心绞痛发作相关指标 |
2.4.1. 5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2.4.2 不稳定型心绞痛 |
2.4.2. 1 心绞痛疗效 |
2.4.2. 2 心电图疗效 |
2.4.2. 3 血液流变学 |
2.4.2. 4 心绞痛发作相关指标 |
2.4.2. 5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2.4.3 稳定型心绞痛 |
2.4.3. 1 心绞痛疗效 |
2.4.3. 2 心电图疗效 |
2.4.4 发表偏倚分析 |
2.4.5 敏感性分析 |
3 讨论 |
3.1 临床疗效分析 |
3.2 安全性评价 |
3.3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 |
3.4 局限性 |
(6)倍他乐克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
1.4 疗效评价[3]。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比较: |
3 结论 |
(7)31例倍他乐克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具体方法 |
1.3 评价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比较两组疗效 |
2.2 比较随访1年内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 |
3 结论 |
(8)异乐定联合倍他乐克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疗效评定标准 |
2 结果 |
2.1 疗效比较 |
2.2 心电图比较 |
2.3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9)倍他乐克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治疗方法 |
1.3 疗效评定标准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疗效 |
2.2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10)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3]: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
3 讨论 |
四、倍他乐克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J]. 毛静远,吴永健,史大卓.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09)
- [2]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J]. 《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04)
- [3]行气活血法治疗气滞血瘀型冠心病的Meta分析[D]. 刘彩梦. 河北大学, 2020(08)
- [4]益气活血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型)PCI术后回顾性分析[D]. 李拯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苦碟子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J]. 于丹丹,谢雁鸣,张允岭,廖星,支英杰,赵晖. 中国中药杂志, 2018(20)
- [6]倍他乐克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效果研究[J]. 许德贵,田志广.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77)
- [7]31例倍他乐克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J]. 黄亚林. 中国实用医药, 2013(19)
- [8]异乐定联合倍他乐克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J]. 王明理.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2(06)
- [9]倍他乐克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分析[J]. 余英荪,胡娜. 中国医学创新, 2012(35)
- [10]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治疗[J]. 孙海江. 临床医学, 2012(03)
标签:心绞痛论文; 不稳定型心绞痛论文; 冠心病的治疗方法论文; 通心络胶囊论文; 心绞痛的治疗方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