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剧场很有趣,边演戏边学知识

欢乐剧场很有趣,边演戏边学知识

一、开心剧场有意思 边演边学长知识(论文文献综述)

陈芊竹[1](2021)在《东北民间二人转艺术存续现状与发展研究 ——基于对东北三省二人转民间艺人的田野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东北民间二人转具有较为深厚的历史积淀与十分显着的艺术价值。东北民间二人转根植于东北民间文化,经过近三百年的历史发展,吸收融合多种民间艺术精华。与专业剧团、民营剧场里的二人转不同,东北民间二人转的发展从未间断,承载了许多濒临失传的传统正戏剧目以及表演技艺。但是,当今广为流传的东北二人转为了吸引观众而淡化了传统东北民间二人转“说、唱、扮、舞、绝”五功均为重点的核心表演技巧,而偏重“说”一功。由此,受人口外流、现代生活方式和新媒体冲击下的东北民间二人转,其生存空间正在日益萎缩。本研究以东北二人转民间艺人为研究对象,基于东北三省民间艺人在东北民间二人转艺术传承中的价值定位,结合田野调查、口述历史、文献分析等方法,对东北民间二人转艺术存续现状进行白描,从而探索东北民间二人转艺术承继路径及发展规律。论文从民间艺人群体生存现状与艺术贡献的角度对东北民间二人转的历史源流与本体特征、存续现状与发展情况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可资参考的个案。在对相关概念进行理论界定的基础上,从民间艺人从艺缘起与从艺方式、民间艺人生活条件与精神内核等方面,对东北二人转民间艺人的生存现况进行总结分析;从民间艺人对二人转戏曲本体的发扬、民间艺人对二人转相关物料的完善、民间艺人对二人转保护意识的共鸣等三个角度,对东北二人转民间艺人艺术贡献进行归纳研究;从民俗活动承载与商演行为促动、代际关系授业与荣誉效应牵引等维度,探寻东北二人转民间艺人艺术延续路径和规律;并基于以上研究过程中的总结,提出东北民间二人转艺术发展相关建议。

李中奇[2](2021)在《提升小学新生学习适应性的行动研究 ——基于儿童视角》文中提出小学一年级新生阶段是儿童成长与发展的重要阶段,小学新生的学习适应性对儿童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大部分现有关于学生学习适应的研究是基于成人视角而展开的探讨,所提出的对策和观点也是从成人视角出发。一方面,这忽视了儿童作为学习适应性主体的话语权和能动性,另一方面,这些观点和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尚待行动检验。因此,本研究拟从儿童视角出发(既允许儿童站在主体角度去观察教育现象、思考教育问题、充分表达自我观点和感受,研究者也站在儿童角度倾听儿童的声音,关照儿童诉求,解决儿童问题),以行动研究的方式去探讨出能够提升小学新生学习适应性的策略方案。本研究所运用到的主要研究方法为:行动研究法、马赛克方法、自然观察法、访谈法、文献法。前期,笔者通过为期10个月的时间阅读相关文献,梳理并整理出了有利于开展行动研究的策略方案,作为本研究策略来源的一部分。接着,笔者开展了行动研究前期调研以了解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初始水平以及实验班儿童在学习适应上的现状及问题;然后,笔者根据调研结果开展了第一轮行动研究和第二轮行动研究。在行动研究期间,笔者运用马赛克方法(含儿童自主摄影法、儿童自主绘画法、材料刺激访谈法)展开儿童视角调研,以了解儿童在研究期间的想法、感受和建议,并据其调整行动研究的策略、目标和方向。然后笔者通过开展“提升小学新生的学习适应性”前、中、后三次量表测验、任课教师访谈以及自然观察的“量性”和“质性”相结合的方式来检验每轮行动研究取得的效果、提升的程度以及尚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有以下重要发现:第一,学习环境适应困难在小学新生中或具有普遍性,仅通过改善班级环境对学习环境适应的提升具有局限,而学生的人际环境(含同伴关系、师生关系)才应作为提升学习适应性的重点。第二,对初入小学的新生而言,学习兴趣也会成为制约学习适应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者通过改善教师的课堂教学能有效地提升儿童的学习适应水平。本研究总结出提升小学新生学习适应的策略如下:第一,成人应认识并尊重儿童视角的价值。主要表现在,成人应尊重儿童的节奏、尽量使用儿童化语言、多倾听儿童的想法;第二,教师应创设儿童喜爱的课堂教学。笔者建议可从“使用直观多样的教具”、“设计生动美观的板书”、“创设多样有趣的教学形式”、“建立起友好的师生互动氛围”这四方面进行改进;第三,学习环境布置应符合儿童审美趣味特点的学习环境,并邀请儿童亲自参与环境打造。第四,营造儿童舒适的人际环境,这包含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友好的同伴关系。

刘冠男[3](2020)在《大班儿童音乐剧教育实践研究》文中提出儿童音乐剧教育作为一项综合多元的艺术活动样式,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其独具特色,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同时也深深受到孩子们的喜爱。儿童音乐剧教育对幼儿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及审美表现力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研究者旨在研究通过教师的引导,在幼儿园大班开展儿童音乐剧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发展,为幼儿终生发展奠基。本研究主要由绪论、正文三章和结语部分组成。绪论部分由研究的选题缘由、文献综述、研究目的和内容、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的创新点组成。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了访谈法,观察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梳理幼儿园大班儿童音乐剧教育的相关研究,界定文本的主要概念;基于访谈和观察的结果分析得出儿童音乐剧融入幼儿园大班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幼儿园大班开展儿童音乐剧教育的方案设计与价值探讨;开展幼儿园大班儿童音乐剧教育的实践探索与策略。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是通过调查,深入挖掘儿童音乐剧对于大班幼儿多元的教育价值,结合幼儿园一线教育教学实践分析教育现状,提出儿童音乐剧与大班幼儿教育活动融合的教育策略。提出的教育策略与方案可为幼儿园一线教师今后组织儿童音乐剧教育活动提供一定的参考。论文正文主要包括三章内容:第一章,幼儿园大班儿童音乐剧教育概述。首先,对儿童音乐剧,儿童音乐剧教育和幼儿园大班儿童音乐剧教育活动进行了概念界定。其次,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幼儿园儿童音乐剧教育的独特价值。第二部分为幼儿园大班音乐剧教育存在的问题及问题归因。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专业素养尤其是儿童音乐剧理论素养不高;第二,幼儿园大班音乐剧教育开展过程缺乏科学性;第三;幼儿园对儿童音乐剧教育活动缺乏足够的重视与支持。第三部分是幼儿园大班音乐剧教育活动策略。根据上述问题以及原因分析,从以下几方面总结出以下实践应用策略:第一,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儿童音乐剧教育素养;第二,开展多种形式的音乐剧教育活动,优化课程设计;第三,教师要丰富儿童音乐剧教育经验,提升教育实践能力;第四,园方要加大教育支持力度,提供配套的儿童音乐剧教育资源。

陈雨[4](2019)在《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地域音乐课程建设构想 ——以赣南采茶戏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越来越被重视。欠发达地区的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水平受地区经济、政治的影响,有一定局限性,但有些欠发达地区的地域音乐文化资源丰富。笔者试想能否使这类高等师范院校在发挥地域优势的同时,尽可能提高自身的音乐教育水平,建立自己的特色。本文选择了一所这样的高师——江西省赣南师范大学,想通过对其的研究,在构建一门地域音乐文化课程的同时,促进其音乐教育水平。全文由绪论、四个章节、结语六个部分构成,其中四个章节的排列思路是从理论基础到实践基础,最后到实际的构想。具体如下:绪论是研究缘由、方法、现状的介绍。第一章地域音乐课程建设的理论依据。这一章是对本研究整个的指导思想及相关理论基础的论述,由大到小涉及传统文化及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音乐教育在传承中的作用,高校音乐教育、尤其是高师专业音乐教育中的传承及其课程与教学的要求。第二章赣南地域音乐课程建设的实践基础。这一章主要是陈述赣南地区所拥有的地域音乐文化,并对当地高校关于它们的传承已有的实践进行研究,其中重点研究赣南师范大学及其音乐学院对它们的传承所做的努力。由此预设所要构建的地域音乐课程为赣南采茶戏课。第三章赣南采茶戏的特点及今日之传承。这一章是对笔者所选择构建的地域音乐文化课程主体——赣南采茶戏的保存困境和自身价值的研究,以探究该课程开设的意义与价值。第四章赣南采茶戏地域音乐课程建设构想。这一章是对赣南采茶戏课程在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中构建的具体设想,包括课程理念、实施方式,以及笔者关于该课程的实地教学实践和相关展望。结语对全文的研究和笔者的期望做了总结。

黄亚清[5](2013)在《新编历史剧生产体制研究(1942-197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文学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最大的变化是一种意识形态化生产体制的逐步确立。宏观层面上的文学体制真正有效的实施,必须落实到具体文学形态的创作中。1942至1978年间的新编历史剧,作为与20世纪国家想象有着重要关联的文学形态,它在意识形态化的历史场域中,逐步形成了特定的生产体制和话语规范;同时作为一种微观的制度实践,它具体反映出文学体制的形成和实施,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学体制的调节和转向。因此,以它的生产体制为研究对象,不仅可以提供我们透视当代文学体制运作实践的一个具体视角;同时亦是进入历史现场和文学现场,考察文学外部各种文化力量角逐,和文学内部诸种要素制约及互动的一条有效的路径。本文以1942-1978年间的新编历史剧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一体化的文学体制如何一步步地将特定的意识形态,编织进具有浓郁的民间特色的历史剧中,并逐步确立了与历史剧相适应的管理、创作和评价体系。历史剧参与历史重构和新历史观重塑历史,是执政党贯彻文艺领导权的表现,它是一个从制度到创作乃至知识层面被建构的过程,理清宏观的文学体制如何作用于微观的文学实践,可以从一个层面丰富当代文学生产体制的研究成果。全文分为绪论、正文四章和结论三大部分。绪论总体上梳理了20世纪中国戏曲改革与国家想象的嬗变,揭示了五四戏曲革命、左翼戏剧运动、延安及新中国戏改三个阶段中,国家想象的阶段性特点;同时结合本文的研究目的,梳理了当前历史剧研究和体制研究的成果,分析了历史剧生产体制研究的意义。第一章采用纵横交错的方法,梳理新编历史剧生产体制确立的历史背景及其发展,窥测它在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中群体意识转移的标识作用。新编历史剧的生产,直接或者间接的借鉴了传统史剧、五四史剧以及西方话剧的成果;所以把它放在史剧发展的历史脉络中进行考察,有利于揭示新编历史剧生产体制建构的丰富性和必要性。第二章主要是历史剧生产管理体制的建构。毛泽东新文化想象和唯物史观,通过一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具体的会演评奖的运作,规约历史剧创制意图、过程和方式,在外部建构起历史剧的制度模式和组织保障,确保历史剧一体化生产目标的实现。第三章着重探讨新编历史剧创作模式的确立。在文学管理体制建构的网络之中,按一定的规范秩序,规训史剧“生产者”在“意识形态”的范畴内,利用集体的智慧,生成符合意识形态要求的历史剧文本;同时对历史剧的表导演,以及读者和观众接受秩序的规范,保证历史剧创作与传播环节的控制和规约。第四章阐述在权威话语的控制下,历史剧批评范式的确立。文学论争和批评作为规范历史剧意义生产和秩序建立的一个手段,监控历史剧作家在意识形态设定的框架内创作;特别是当批评论争异化为文化批判和权力争斗的工具时,就更为严苛地制约着历史剧一体化目标的实现。所以,历史剧批评范式是理解新编历史剧生产体制的一个独特视角。结语主要反思体制化生产中的新编历史剧在中国文学现代性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梳理了新时期历史剧的发展,探讨了当下历史剧创作的新取向和存在的问题,为历史剧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袁瑾[6](2011)在《绍兴舜王巡会会货表演研究》文中指出巡会指的是信众组成队伍,抬着神像按一定路线迎送、巡游,其中往往伴有大量民族民间艺术表演。关于这一类民俗事象,各地叫法不一,在绍兴一带,民众习惯上将之称为“巡会”或者“迎会”,其中的艺术表演形式就被称为“会货”。本文以绍兴舜王巡会及会货表演传统为研究对象,力图从民俗学与艺术学两方面入手,建构会货表演的传统模式。在研究中从当地民众日常生活场景与地域文化系统出发,探讨会货表演艺术样式的生成、制约机制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深层群体意识形态。主神出巡型祭祀活动在我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其间受到古代祭祀、佛教、道教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但各类民间表演历来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敬神手段,并且种类日趋丰富,逐渐显现出世俗化、娱乐化的特点。绍兴舜王巡会及会货表演一方面继承了这一类活动的共同特征,另一方面又承载了绍兴会稽山区特有的生活气息与文化风貌,是民众生存与生活信仰化、艺术化的表达。作为现实生活的信仰化、艺术化实践,舜王巡会及会货表演依赖于特定的文化空间,并借助仪式行为、艺术表演而得以实施。同时在不断的重复与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表演程式,并凭借形象、生动而直观的各种艺术符号表达着当地民众的信仰心理、生活诉求以及深层次的观念意识。因此,本文主要从民间艺术与整体性生活场景的联系入手,解剖巡会及会货所处的多重复合空间体系,建构由表层艺术技艺模式,中层生活诉求以及深层观念意识形态共同组成的表演传统立体模式。传统是往昔的东西,建构传统的意义在于发挥它在当下的作用,为的是反观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浪潮中舜王巡会及会货的复兴之路,厘清其中的一些问题,探讨变化产生的根源,预测其发展趋势,以期为保护的实际工作提供有益的个案经验。

王小龙[7](2005)在《扬州清曲音乐稳态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属于中国传统音乐形态学研究领域。旨在解决中国传统音乐“稳态特征”“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以“扬州清曲”为个案作为解决这一疑惑的先导。医此,首先从形态分析的角度,弄清扬州清曲音乐稳态特征的内涵,即音乐形态中不变(稳定)的质素;进而,探究这些稳定质素形成的主客观原因。 论文第一、二两章以扬州清曲的两个主体曲牌[满江红]和[南调]为分析对象,采用谱例比较、范式描写、抽样统计等定量与定性的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这两个曲牌的结构内部特征和不同场合下的应用状况作了详细深入的考察,结果发现: 1.这两个曲牌的结构内部,是由许多层次不等的重复材料“常备片语”构成的,比如,[满江红]的结构材料:动机层面(尾腔)、乐汇层面、乐句层面(间奏)直至乐段层面(第二段、第三段)都有这样的“常备片语”被屡次重复使用。成为[满江红]的主要构成材料。[南调]的情况也与此类似。笔者称之为“材料稳态”。 2.两个曲牌在不同的运用场合下,所呈现出的不是随不同的场合作结构上的调整,而是保持结构的稳固不变。比如[满江红]保持着其三段131小节以及每个乐句的固定长度不变,其调式调性、衬字乐句、器乐间奏与开始句、结束尾腔都在相同的位置保持不变。[南调]除了具有[满江红]保持结构长度规模以及调式调性等特征不变之外,它的旋律进行在各种不同场合也近乎一致。笔者称结构稳定的情形为“结构稳态”,称旋律近似的情形为“旋律稳态”。 3.因为这两个曲牌有上述稳态特征表现,特别是根据其“结构稳态”“旋律稳态”特征,可以推知其历史遗存的稳定性,因此,文章由此出发,分别考察了两个曲牌的“近亲”和“远亲”,在其间找到了一些音乐形态上的共同不变的因素,并进而认为这些共同因素是同名明清俗曲的历史音乐形态。 论文第三章从口传文化独特的传承方式考察中,追寻了扬州清曲这些稳态特征的形成缘由,认为“材料稳态”是由口传文化的一般特性决定的:而“结构稳态”则是由扬州清曲传承中独特的规约性机制,即以“曲会”等作为扬州清曲严格规范的传承方式、以及传承中对“板眼”、“摆字”等艺术要素的严格强调等因素造成的。论文进而认为这也许就是中国传统音乐“高文化特点”的体现之一。由此,使得“曲调考证”这一命题成为可能。

王勤[8](2001)在《开心剧场有意思 边演边学长知识》文中指出 在上海闵行区鹤庆幼儿园里有一个有趣的“开心剧场”,家长和孩子们在这里同台表演,通过演戏增长育儿知识。 这个剧场每月开演一次,由幼儿、教师、家长共同欣赏,并参与表演。演出剧目的内容

二、开心剧场有意思 边演边学长知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心剧场有意思 边演边学长知识(论文提纲范文)

(1)东北民间二人转艺术存续现状与发展研究 ——基于对东北三省二人转民间艺人的田野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二、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
    一、东北民间二人转
        (一)东北民间二人转艺术起源
        (二)东北民间二人转艺术特征
        (三)东北民间二人转传承脉络
    二、民间艺人
        (一)民间艺人概念阐述
        (二)民间艺人演出特征
第二章 东北民间二人转艺人生存现况
    一、东北二人转民间艺人从艺缘起与从艺方式
        (一)民间艺人从艺缘起
        (二)民间艺人从艺方式
    二、东北二人转民间艺人生活条件与精神内核
        (一)生活水平
        (二)婚姻关系
        (三)戏神崇拜
        (四)业余活动
第三章 东北二人转民间艺人艺术贡献
    一、民间艺人对二人转戏曲本体的发扬
        (一)“唱”功规律的经验累积
        (二)“说”口技能的丰富提升
        (三)“绝”活技巧的实践传承
    二、民间艺人对二人转相关物料的完善
        (一)手抄唱本与原创戏文
        (二)传统戏服与美学语汇
    三、民间艺人对二人转保护意识的共鸣
        (一)艺术传统的坚守与创新
        (二)艺术品德的遵循与发扬
        (三)艺术受众的维护与培养
第四章 东北二人转民间艺人艺术延续路径
    一、民俗活动承载与商演行为促动
        (一)岁时节日
        (二)人生仪礼
        (三)剧场演出
        (四)媒体演出
    二、代际关系授业与荣誉效应牵引
        (一)家庭代际
        (二)师徒代际
        (三)草根明星
        (四)非遗传人
第五章 东北民间二人转艺术存续困境与发展建议
    一、东北民间二人转艺术存续困境
        (一)生存空间萎缩
        (二)生存供给不足
        (三)传承主体老龄化
        (四)传承路径受阻
    二、东北民间二人转艺术发展建议
        (一)拓展传统艺术宣传渠道
        (二)尊重发展规律创新求变
        (三)培养后继人才延续艺术
        (四)挖掘资料建档保存数据
        (五)理论建设指导艺术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东北二人转民间艺人简况表
    附录二 东北二人转民间艺人采访提纲及部分记录
致谢

(2)提升小学新生学习适应性的行动研究 ——基于儿童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立论依据
    1.1 研究缘起
        1.1.1 小学新生学习适应性的重要性
        1.1.2 对小学一年级新生阶段的重要认识
        1.1.3 个人的从教经历
    1.2 研究意义
    1.3 核心概念
        1.3.1 入学适应
        1.3.2 学习适应
        1.3.3 幼小衔接
        1.3.4 儿童视角
    1.4 理论基础
        1.4.1 入学适应相关理论基础
        1.4.2 儿童视角相关理论基础
    1.5 文献综述
        1.5.1 国内小学学习适应文献综述
        1.5.2 国内幼小衔接文献综述
        1.5.3 国内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衔接文献综述
        1.5.4 国外入学适应文献综述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内容
    2.4 研究方法
        2.4.1 行动研究法
        2.4.2 马赛克方法
        2.4.3 文献分析法
        2.4.4 自然观察法
        2.4.5 访谈法
    2.5 研究工具
        2.5.1 “提升小学新生学习适应性”的问卷调查
        2.5.2 “提升小学新生学习适应性”的马赛克材料刺激访谈提纲
        2.5.3 “提升小学新生学习适应性”的教师观察提纲
        2.5.4 “提升小学新生学习适应性”的教师访谈提纲
    2.6 行动研究方案
    2.7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3 行动研究前期调研
    3.1 学习适应性前置测验
    3.2 “学习适应性”教师观察
    3.3 学习适应的儿童视角调研
        3.3.1 第一阶段——确定调研儿童
        3.3.2 第二阶段——开展儿童自主摄影
        3.3.3 第三阶段——开展儿童材料刺激访谈
    3.4 行动研究前期调研小结
        3.4.1 发现问题
        3.4.2 问题归因分析
4 提升小学新生学习适应的第一轮行动研究
    4.1 第一轮行动研究实施目标
    4.2 第一轮行动研究实施策略
    4.3 第一轮行动研究实施过程——儿童参与理想班级环境建设
        4.3.1 问题的提出
        4.3.2 问题的归因
        4.3.3 措施与行动
    4.4 第一轮行动研究实施过程——创设儿童喜爱的课堂教学
        4.4.1 问题的提出
        4.4.2 问题的归因
        4.4.3 措施与行动
    4.5 第一轮行动研究小结与反思
        4.5.1 开展“提升小学新生学习适应”中期测验
        4.5.2 教师观察
        4.5.3 任课教师访谈
        4.5.4 小结与反思
5 提升小学新生学习适应的第二轮行动研究
    5.1 第二轮行动研究实施目标
    5.2 第二轮行动研究实施策略
    5.3 第二轮行动研究实施过程——改善同伴关系
        5.3.1 问题的提出
        5.3.2 问题的归因
        5.3.3 措施与行动——开展同伴关系的团体辅导
    5.4 第二轮行动研究实施过程——改善师生关系
        5.4.1 问题的提出
        5.4.2 问题的归因
        5.4.3 措施与行动——创设“心语树洞”,开展师生交流
    5.5 第二轮行动研究小结与反思
        5.5.1 开展“提升小学新生学习适应”后测
        5.5.2 教师观察
        5.5.3 任课教师访谈
        5.5.4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总结与反思
6 提升小学新生学习适应的儿童视角策略总结
    6.1 认识并尊重儿童视角的价值
        6.1.1 尊重儿童的节奏
        6.1.2 使用儿童化语言
        6.1.3 倾听儿童的想法
    6.2 创设儿童喜爱的课堂教学
    6.3 创造儿童喜爱的学习环境
        6.3.1 环境布置应符合儿童特点
        6.3.2 邀请儿童参与环境打造
    6.4 营造儿童舒适的人际环境
        6.4.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6.4.2 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
7 本研究的不足和进步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附件5
    附件6
    附件7:第一次团辅班会课教学设计
    附件8:第二次团辅班会课教学设计
    附件9:第三次团辅班会课教学设计
    附件10:第四次团辅班会课教学设计
    附件11:儿童视角调研相关过程性资料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3)大班儿童音乐剧教育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满足幼儿戏剧天性,践行“游戏化”精神的需要
        (二)提高幼儿综合素质,实现五大领域整合的需要
        (三)开发与实现幼儿园儿童音乐剧教育价值的需要
    二、文献综述
        (一)音乐剧相关研究
        (二)儿童音乐剧相关研究
        (三)儿童音乐剧教育相关研究
        (四)幼儿园儿童音乐剧教育相关研究
        (五)简评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研究目的与内容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五、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六、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幼儿园大班音乐剧教育概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儿童音乐剧
        (二)儿童音乐剧教育
        (三)大班儿童音乐剧教育
    二、大班儿童音乐剧教育的独特价值
        (一)儿童音乐剧教育对大班幼儿有多元发展价值
        (二)儿童音乐剧教育能促进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的有效融合
        (三)儿童音乐剧教育能促进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
第二章 幼儿园大班音乐剧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归因
    一、幼儿园大班音乐剧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儿童音乐剧教育理念与价值认知不清
        (二)幼儿园大班音乐剧教育开展过程缺乏科学性
        (三)幼儿园对大班音乐剧教育活动缺乏足够的重视与支持
    二、幼儿园大班音乐剧教育存在问题的归因
        (一)教师专业素养尤其是儿童音乐剧理论素养不高
        (二)教师缺乏儿童音乐剧教育的实践经验
        (三)园方对儿童音乐剧教育活动的价值认识不足
第三章 幼儿园大班开展音乐剧教育活动的策略
    一、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儿童音乐剧教育素养
        (一)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
        (二)教师要丰富“儿童音乐剧教育”相关知识储备
        (三)教师要主动提高音乐剧艺术教育教学水平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音乐剧教育活动,优化课程设计
        (一)为大班幼儿创设体验式儿童音乐剧游戏活动
        (二)为大班幼儿设计优质的儿童音乐剧主题活动
        (三)组织大班幼儿开展儿童音乐剧教育工作坊
    三、教师要丰富儿童音乐剧教育经验,提升教育实践能力
        (一)教师要提升创编儿童音乐剧的能力
        (二)教师要提升组织大班儿童进行音乐剧的教学能力
        (三)教师要提升大班儿童音乐剧教育实践的评价与反思能力
    四、园方要加大支持力度,提供配套的儿童音乐剧教育资源
        (一)引进优质的儿童音乐剧培训课程,提升教师教育质量
        (二)集合园所教研资源,生成园本特色的儿童音乐剧课程
        (三)优化教育环境配置,丰富儿童音乐剧教育的配套资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二:儿童音乐剧活动观察记录表
    附录三:体验式儿童音乐剧游戏活动《蜗牛与黄鹂鸟》
    附录四:儿童音乐剧主题教育活动《我是音乐剧小演员》活动计划表
    附录五:儿童音乐剧创编活动《新编小红帽》
致谢

(4)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地域音乐课程建设构想 ——以赣南采茶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选题缘由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现状综述
        一、对高师音乐专业教育的研究
        二、高师融入地域音乐文化的研究
        三、关于赣南采茶戏的研究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地域音乐课程建设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传统音乐文化
        一、传统文化及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传统音乐文化
    第二节 教育与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
        一、教育与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关系
        二、教育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方式
    第三节 传统音乐教育中的高校音乐专业教师教育
        一、高校音乐专业教师教育中对传统音乐的传承
        二、将地域音乐课程融入高校音乐专业教师教育
    第四节 高师中传统音乐教育的课程与教学要求
        一、高师音乐人才培养要注意的问题
        二、专业音乐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和素养
        三、与课程标准的结合——以2017 年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为代表
第二章 赣南地域音乐课程建设的实践基础
    第一节 赣南音乐文化在当地高校中的运用
        一、民间音乐储藏丰富的地区
        二、赣州高校对当地地域音乐文化的传承
    第二节 赣南师大及其音乐学院为地域音乐文化传承所做的工作
        一、所设置的科研机构
        二、教学实践成果及科研课题项目
        三、相关课程的开设与比较分析
        四、其他
第三章 赣南采茶戏的特点及今日之传承
    第一节 赣南采茶戏历史发展及现阶段所面临的保存困境
        一、历史发展
        二、现状与所面临的保存困境
    第二节 赣南采茶戏自身价值
        一、形成
        二、音乐价值
        三、表演方面的价值
        四、文学价值
第四章 赣南采茶戏地域音乐课程建设构想
    第一节 课程建设理念
    第二节 课程实施方式设想
        一、组织力量
        二、建设学科
        三、全面推进
    第三节 课程建设实践
        一、课程建设内容
        二、所选实践内容
        三、上课情况及学生反馈
        四、反思与补充
    第四节 展望
        一、高师与中小学接轨
        二、政府采取措施帮助传承
结语
附录 赣南师范大学及其音乐学院概况
参考文献

(5)新编历史剧生产体制研究(1942-1978)(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绪论 现代民族国家想象与新编历史剧生产体制研究
    一、20世纪戏曲改革与现代历史剧“国家”想象的嬗变
    二、新编历史剧的研究现状与本研究的意义及思路
第一章 新编历史剧体制化生产的背景及演进
    第一节 传统及五四经验的“利用”
        一、历史意识与历史文学的意义生成
        二、古代史剧大众娱乐心理的利用与转换
        三、五四史观变革和史剧“新编”的示范
    第二节 话剧:作为新编历史剧生产体制建构的外来借鉴
        一、新旧剧之争与历史话剧模式的形成
        二、国统区抗战史剧中现实主义话剧元素的渗透和整合
        三、苏区戏剧对苏联话剧模式的推崇和影响
    第三节 新编历史剧体制化生产的演进
        一、左翼史剧唯物史观的初步实践
        二、延安史剧:新编历史剧体制化生产的初步形成
        三、从建国到新时期初:新编历史剧体制化生产的复杂性呈现
第二章 新编历史剧生产管理体制的建构
    第一节 毛泽东的新文化想象与历史剧主流指导思想的确立
        一、毛泽东新文化想象的形成和内涵特征
        二、唯物史观的中国化:新编历史剧指导思想的选择
        三、“新编”历史剧:毛泽东新文化想象的寓言叙事
    第二节 文化部门、戏改机构与历史剧生产体制化管理的形成
        一、新编历史剧生产组织管理的必要性
        二、延安平剧革命的初步组织:新编历史剧体制化组织的雏形
        三、建国后旧剧改革的组织配置:新编历史剧体制化组织的完善
    第三节 会演评奖与历史剧审核奖励的组织实施
        一、会演评奖:作为新编历史剧审核奖励的一种方式
        二、第一次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历史剧会演评奖的一次实践
        三、“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十五贯》之于历史剧审核奖励的标杆效应
    第四节 “禁戏”与“开放”:基于艺人改造和剧目审查的政策调整
        一、新意识形态的“宣传员”:艺人与剧团的身份转换
        二、“禁戏”:作为规范历史剧剧目的一种方式
        三、开放“禁戏”:基于剧团和艺人生存的历史剧生产政策调整
第三章 新编历史剧创作模式的确立
    第一节 体制内历史剧创作主体的行政化和复杂性
        一、作家身份转换与史剧创作主体的行政化和组织化
        二、郭沫若:国统区历史剧作家“有机化”的榜样效应
        三、杨绍董事件:规训解放区历史剧作家的反面警示
    第二节 遵命文学与集体创作:新编历史剧意识形态化文本的生成及流变
        一、“遵命文学”:基于政治诉求的历史剧生产动机
        二、集体创作:历史剧生产组织化实施的方式
        三、《三打祝家庄》:作为新编历史剧意识形态化文本生成的典范
    第三节 表导演与观众的规范:历史剧再想象的政治调控
        一、表导演的规范:历史剧演出过程的监控
        二、观众的引导:历史剧“接受”秩序的规约与反拨
    第四节 “英雄史观”与“人民史观”
        一、历史的“翻转”:政治意义规范下主流史观置换的价值意义
        二、“人民”与“英雄”:历史剧两套话语的对接和缝隙
        三、《关汉卿》:“人民史观”实践中知识分子话语的“浮出”
第四章 新编历史剧批评范式的运作
    第一节 权威话语控制下历史剧批评问题的提出和导向的确立
        一、新编历史剧的论争:权威话语控制下史剧批评问题的提出
        二、对唯心史观的清算:以唯物史观为史剧唯一批评原则的斗争
        三、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的史剧批评话语的确立和矛盾
    第二节 是“历史”还是“戏剧”:新编历史剧批评的独特性表现
        一、“虚”与“实”的辩论:史剧批评中政治评价标准的形成
        二、60年代初的史剧论争:“史”与“剧”的政治性解读
        三、“有鬼无害论”的批判:对历史剧另一种“真实”的拷问
    第三节 新编历史剧“古为今用”功用的传达和强化
        一、“古为今用”与“以古讽今”的辩难:历史剧“厚今薄古”功用的强化
        二、“翻案”与“影射”:历史剧“古为今用”的过度阐释
        三、“卧薪尝胆热”的讨论:“反历史主义”批评的组织和实施
    第四节 《海瑞罢官》事件:作为新编历史剧文化批判的个案分析
        一、《海瑞罢官》的文本生成:“古为今用”的必然性表达
        二、海瑞“原型”与文本形象:唯物史观清理唯心史观的一次话语实践
        三、《海瑞罢官》批判事件的文化启示
结语 走向现代的民族情怀
    一、新编历史剧与新时期历史剧的衍变
    二、当下历史剧的新取向和思考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绍兴舜王巡会会货表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概况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理论依据
第二章 巡会及会货的历史流变
    第一节 古代祭祀中的表演
    第二节 佛教"行像"仪式的影响
    第三节 道教的推动
    第四节 明清以来的巡会及会货
    小结
第三章 舜王巡会及会货的生存空间
    第一节 传说与记忆空间
    第二节 庙宇与建筑空间
    第三节 朝山进香与仪式空间
    小结
第四章 舜王巡会及会货的组织模式
    第一节 历史上的"社"与"会"
    第二节 巡会及会货中的"社"与"会"
    小结
第五章 舜王巡会及会货的表演传统
    第一节 表演程式
    第二节 表演的技巧
    第三节 表演中的装扮
    第四节 表演中的鼓乐吹打
    第五节 表演的意味
    小结
第六章 舜王巡会及会货的观念形态
    第一节 儒家伦理道德的影响
    第二节 神仙信仰的渗透
    第三节 鬼灵观点的展现
    小结
第七章 舜王巡会及会货的现代命运
    第一节 复兴之路
    第二节 问题与展望
    小结
附录
    附录一:20世纪30年代绍兴曹娥娘娘巡会队列图(部分)
    附录二:双溪江大舜庙平面图
    附录三:2009年农历九月廿三至九月廿五舜王巡会路线图
参考文献
后记

(7)扬州清曲音乐稳态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一、研究动机
        1.本文研究主旨
        2.研究“稳态特征”的动机
        3.选取扬州清曲作为研究对象的理由
    二、解题
        1.扬州清曲
        2.稳态
    三、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领域研究情况综述
        1.近年来中国传统音乐形态学研究管窥
        2.近年来明清俗曲音乐研究情况综述
        3.扬州清曲研究情况综述:资料搜集方面/研究文献/其他
        4.口头程式理论及其在中国传统文艺研究中的运用
    四、关于本文的研究方法和使用材料的说明
    五、论文前期准备工作简介
    六、论文的研究思路及章节安排
    七、论文部分术语说明
第一章 主体曲牌[满江红]的音乐形态
    第一节 完整[满江红]曲牌的音乐结构分析
    第二节 相同演唱者在不同曲目中演唱的[满江红]
    第三节 不同演唱者在相同曲目中演唱的[满江红]
    第四节 不同演唱者在不同曲目中演唱的[满江红]
    第五节 更广范围的考察[满江红]
        1.南京白局中的[满江红]
        2.清淮小曲中的[满江红]
        3.盐城牌子曲中的[满江红]
        4.海州牌子曲中的[满江红]
        5.徐州丝弦中的[满江红]
        6.江南牌子曲中的[满江红]
        7.民间器乐曲中的[满江红]
    第六节 更广范围的考察[满江红](续)
        1.湖南丝弦中的[满江红]、[淮调]
        2.河南鼓子曲中的[满江红]
        3.安徽淮词[满江红调]
    第七节 本章小节
    第一章 谱例
第二章 主体曲牌[南调]的音乐形态
    第一节 [南调]的音乐结构形式
    第二节 不同人演唱相同曲目中的[南调]
    第三节 相同演唱者演唱不同曲目的[南调]及不同时候演唱相同曲目的[南调]
    第四节 不同演唱者演唱不同曲目中的[南调]
    第五节 更广范围的观察[南调]——江苏其它牌子曲类曲种中的[南调]
    第六节 更广范围的考察[南调](续)
        1.湖北长阳南曲中的[寄生]
        2.单弦牌子曲中的[寄生草]
        3.四川清音中的[寄生草]
        4.广西文场中的[寄生草]
        5.昆曲中的[寄生草]
    第七节 本章小节
    第二章 谱例
第三章 扬州清曲传承机制考察——扬州清曲音乐稳态特征形成缘由探析
    第一节 “口传心授”是扬州清曲基本的传承方式
        1.艺人的回忆
        2.口传音乐的形态特征——根据“口头程式理论”作出的推导
    第二节 书面形式在扬州清曲传承中所起的作用
        1.辅助记词
        2.辅助记曲
    第三节 扬州清曲音乐传承中的规约性机制
        1.“曲会”——严格规范的传承机制
        2.强调“板眼”、“摆字”
    第四节 扬州清曲传承中积沉审美取向:尊重传统 保守求稳
        1.清曲艺人艺术观的表现种种
        2.两种不同文化类属之间的思想冲突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江苏卷(上)》所载扬州清曲套曲曲牌接续规律
        《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上海卷(下)》所载扬州清曲套曲曲牌接续规律
    附录二 采访时间地点列表
    附录三 部分采访记录稿
        1.聂锋采访记录(2003年8月18日)
        2.张寿宏采访记录(2004年12月4日)
        3.陆宝珍采访记录(2005年1月28日)
后记

四、开心剧场有意思 边演边学长知识(论文参考文献)

  • [1]东北民间二人转艺术存续现状与发展研究 ——基于对东北三省二人转民间艺人的田野调查[D]. 陈芊竹.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2]提升小学新生学习适应性的行动研究 ——基于儿童视角[D]. 李中奇.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大班儿童音乐剧教育实践研究[D]. 刘冠男.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4]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地域音乐课程建设构想 ——以赣南采茶戏为例[D]. 陈雨. 上海音乐学院, 2019(02)
  • [5]新编历史剧生产体制研究(1942-1978)[D]. 黄亚清. 浙江大学, 2013(04)
  • [6]绍兴舜王巡会会货表演研究[D]. 袁瑾. 华东师范大学, 2011(10)
  • [7]扬州清曲音乐稳态特征研究[D]. 王小龙. 上海音乐学院, 2005(03)
  • [8]开心剧场有意思 边演边学长知识[J]. 王勤. 早期教育, 2001(S5)

标签:;  ;  ;  

欢乐剧场很有趣,边演戏边学知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