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几种珍稀果树简介(一)

南方几种珍稀果树简介(一)

一、几种南方珍稀果树简介(一)(论文文献综述)

高旷[1](2020)在《自然生态美学视域下的《管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管子》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着作,涉及自然生态方面的内容甚多。既有专门论述水生态、土壤生态的文章,也有从宏观上对自然生态加以审视的篇目和段落。本文就是从自然生态审美的角度切入,对《管子》进行归类性质的阐发和研究,共分五章加以论述。第一章从天地宇宙视野下的自然生态理念及表述手法入手,分析《管子》一书以天地为自然生态之本理念的逻辑层次;以水土为中心的自然生态理念的架构;自然生态构成的差异及观照视角。认为《管子》一书没有把人置于自然生态之外,而是看作自然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把人置于自然生态构成因素的最高层次,而是承认物有所长,人有所短。这些理念有其合理性,有其宝贵的价值。第二章横向对比《管子》的历法类文献与先秦其他历法类文献,分析其书写方式。重点分析《管子》五行说为基础的文章架构;天象与时节的对应;虫类与时节的对应;五音与时节的对应。《管子》历法类文献体系的构建,有的借鉴当时的同类文献,有的则对这类文献进行修正,建立新的结构模式。五音与时节的对应关系,五虫与时节的对应关系,都是对传统观念的修正。《管子》历法类文献所构建的体系,其主旨是把自然生态、社会生态都纳入其中,体现出各种对应因素之间的和谐互动,并且合乎五行说的框架和数理逻辑,在理论上实现天人合一,物我相通。第三章将《管子》以水土论民性的阐发以及与先秦相关文献进行对比研究。从《水地》《地员》篇入手,揭示《管子》以水性、土性论民性的客观依托及逻辑预设;将《吕氏春秋》《大戴礼记》《周礼》的以水土之性论民性与《管子》加以对比研究。《管子》的《水地》《地员》以水土之性论民性,涉及到人的自然素质、血气、性情、形貌等诸多方面,有的论述深入到生命哲学的内核层面。《吕氏春秋·尽数》《大戴礼记·易本命》《周礼·大司徒》等三篇文献,或是以水性论述人的形貌,或是根据土壤属性、地形地貌而设计人的形貌样态,对自然生态与人的自然生命关联所作的描述停留在表象层面,缺少《管子·水地》篇的深刻性。第四章揭示《管子》记载的齐国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产生的生态效应。阐释了《管子》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科学理念及表述方式;施政中对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所作的调遣;齐国以自然资源开发为筹码的政治博弈;以及自然资源开发的负面生态效应。在研究中揭示出,管子重视的是经济效益,而对自然生态所遭到的破坏并不介意。纯受经济利益驱动的自然资源的开发,势必造成对自然生态的破坏。第五章阐发《管子》自然生态保护理念和措施的齐文化特征。将《管子》视为生成于齐地的子书,揭示它对齐国发展的重要意义。从三个方面加以研究:自然生态保护理念生成的现实根据;自然生态保护理念及具体措施;齐地自然生态的特征及相关禁令、职官的针对性。笔者认为,《管子》一书体现出古人已经认识到自然生态破坏所带来的危害,其中关于自然生态保护的理念及措施,虽然受时代所限并不完备,仍可以为当下的自然生态保护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刘剑锋[2](2020)在《羊狮慕种子植物区系及几种重要野生果树资源成分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羊狮慕地区位于江西省中部安福县境内,地理位置为E114°15′18″-E114°18′32″,N27°29′53″-N114°34′19″,西南边与武功山景区毗邻,西北边与萍乡市万龙山乡交界,东北边与宜春明月山毗邻,东南边与安福县章江乡交界。作者于2018-2019年期间在不同季节对羊狮慕地区的不同生境进行野外调查工作,共历时37天,采集植物腊叶标本2218号5000余份,获得影像资料74.9G。随后,作者历时近1年时间,通过查阅《中国植物志》、《Flora Of China》等工具书和参考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CVH)、中国植物图像库(PPBC)、JSTOR(Global Plant)等数据库对植物标本和彩色照片进行准确鉴定,并按相关标准对腊叶标本进行上台纸、数字化等处理,然后放置于南岭植物标本馆(GNNU)内保存。根据文献整理的结果和标本鉴定结果,按照APGⅢ系统整理得到羊狮慕地区种子植物名录。最后根据李锡文、王荷生和吴征镒先生等人关于种子植物区系的分析方法,对羊狮慕地区种子植物区系进行分析,结果如下:(1)羊狮慕地区种子植物种类丰富,寡种科和单种科以及寡种属和单种属现象明显。该地区共有种子植物144科601属1361种(包括种下等级),其中裸子植物4科9属12种,被子植物140科592属1349种;木本植物有720种,占总种数的52.9%,草本植物有641种,占总种数的47.1%,常绿乔木和落叶乔木的比值为0.99。寡种科和单种科包含的科数为110科,占总科数的76.39%,寡种属和单种属包含的属数为560属,占总属数的93.18%。(2)羊师慕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组成复杂,为以热带性成分为主,具有热带性成分向温带性成分过渡的性质。该地区包含了10个科的地理分布区类型,其中世界广布型科有44科,热带分布型科有63科,温带分布型科有37科,其中未含中国特有科。科的R/T值为1.70;包含了14种属的分布区类型,其中世界广布型属有57属,热带分布型属有277属,温带分布型属有261属,中国特有属有6属,属的R/T值为1.06。(3)羊狮慕地区古老植物和珍稀濒危种子植物种类丰富。该地区包含众多的古老性植物,其最早的化石资料可追溯至白垩纪甚至更早。该地区有珍稀濒危种子植物89种,隶属于42科67属,其中中国特有植物44种,国家Ⅰ级保护植物3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8种,被列入《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图鉴》的有29种,被列入《江西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005年)的有62种,被列入《中国高等植物受威胁物种名录》(2017年)的有14种,优先保护的植物有31种。(4)羊狮慕地区种子植物区系与平江幕阜山、江西铜钹山、江西武夷山、江西大觉山、湖南八面山、福建武夷山、江西井冈山和江西九连山植物区系联系较紧密,与江西寻乌县和广东南岭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也表现出一定的联系。(5)火棘、粗叶悬钩子、高粱泡、南方荚蒾和麻梨等五种重要的野生果树营养成分丰富。其中,糖酸比值最高的为粗叶悬钩子(17.183),南方荚蒾次之(14.309),粗叶悬钩子果实中的Vc含量最高(138.70 mg·(100g)-1);火棘果实中的矿物质元素总含量最高(288.881 mg·(100g)-1),Fe、Cu、Zn、Ca和Mg这5种矿物质元素在火棘的果实中含量最高,K在粗叶悬钩子果实中含量最高(133.745 mg·(100g)-1);P在高粱泡的果实中含量最高(54.682 mg·(100g)-1)。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涂燕茹[3](2020)在《基于地方特色景观营造的贵州乡土木本植物区划与筛选》文中指出近年来,贵州省园林绿化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作为园林绿化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园林绿化植物选择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对贵州省内丰富的乡土木本园林绿化植物开发较少,品种缺乏,且有些常见品种频繁使用,导致百城一面的景象,严重缺乏地方特色。随着“乡土热”的发展趋势,人们开始追求乡野情怀、渴望回归自然,为避免贵州省木本园林植物应用的同质化现象,进一步提高省内城市(县城)园林绿化建设水平。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堪踏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对贵州省地方特色景观区域区划进行研究,提出各区划区木本园林植物推荐应用策略。得出以下研究成果:1)贵州省乡土木本植物资源丰富。贵州省有乡土木本植物136科、638属、2837种,分别有乔木1380种,灌木902种,半灌木59种,木质藤本496种。而贵州省城市(县城)园林绿化建设所应用的木本植物共496种,分属93科、245属,已用种类仅占资源总种数的17.26%,其中乔木304种,灌木141种,半灌木6种,木质藤本45种。2)根据现有各种自然和社会人文区划,结合全省城镇发展规划,确定了贵州省特色景观区域区划原则,以自然因素主导一级区划、人文因素主导二级区划,分别将各区划依据要素叠加处理,通过自然与人文区划指标的系统耦合,将贵州省地方特色景观划分为23个三级地方特色景观区划体系。3)构建贵州省乡土木本植物园林应用筛选的AHP结构模型体系。该体系包含C1观赏价值、C2生态价值、C3适应能力、C4应用潜力4个准则层及F1株型、F2枝干、F3叶等28个指标层。应用该体系优选出贵州省乡土木本园林植物资源共计803种,分别有乔木467种,灌木226种,半灌木10种,木质藤本100种。4)对贵州省23个三级区划区特色乡土木本园林植物分别进行筛选推荐。在遵循一定原则基础上,立足各区划区自然条件及园林植物现状,根据其生长类型(乔木、灌木、半灌木、木质藤本)、季节景观(春、夏、秋、冬)、区域特色和经济利用4个方面推荐有应用潜力的植物种类,并对区划区所辖市县进行市(县)树市(县)花推荐参考。

钟滨[4](2019)在《基于多源数据的庐山国家级自然保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机理研究》文中提出庐山是长江中下游大平原上的“生态交汇岛”,保存了较为完整的生态系统。庐山同时也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长期受到人为活动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程度较大,给自然生态系统带来沉重的压力。在自然保护区中,植被是保护区的主要覆盖类型,植被的覆盖情况对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掌握保护区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情况,科学分析植被与气候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对保护区制定可持续管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庐山竹林向周边邻近常绿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边界扩张蔓延趋势日益明显,毛竹扩张严重干扰周围原始植被,并引发了森林景观破碎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土壤退化等问题,严重威胁着庐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庐山森林景观格局。如何对保护区土地利用/覆被的变化情况进行动态监测,科学认知森林植被时空演变及其机理,构建森林生态保护示范模式已迫在眉睫。本论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江西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将1988-2017近30年的遥感数据与地理国情普查、林业资源调查等多源数据进行有效融合,建立包括自然地理条件、土地利用变化、社会经济发展、林业调查数据相融合的庐山自然保护区基础数据要素空间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对保护区长时间序列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机理进行分析。宏观上针对保护区主要覆盖类型植被的覆盖情况(NDVI)进行动态监测,对庐山保护区1988-2017年18期的Landsat影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获取保护区近30年NDVI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情况,探究区域NDVI时空变化规律。微观上,结合高分二号和Landsat卫星数据,构建典型植被竹林的遥感定量反演模型,获取竹林演变和质心迁移趋势,分析竹林扩张对森林植被的影响。基于宏观与微观分析,结合气候、地形、人为活动等驱动因子进行相关分析,揭示保护区植被时空演变规律和机理。基于以上分析研究,建立NDVI变异性和重点野生植物保护预警机制,并对保护区的边界和功能区划界线进行了优化分析,为保护区制定管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实现保护区的可持续经营管理,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分布格局基于长时间序列的Landsat遥感影像和样地数据,通过遥感的技术手段提取多层次的土地利用/覆被信息,掌握保护区的土地利用分类、NDVI特征、竹林信息的时空分布格局。基于高分二号的竹林信息定量提取,辅以纹理特征的支持向量机分类方法取得的效果最好,竹林分类生产精度和用户精度均达到90%以上。庐山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格局中,林地、竹林、草地三种地类占保护区面积的80%以上,其中林地面积1988-2013年间持续上升,2013-2017年小幅下降。从NDVI分布上看,近30年保护区NDVI均值为0.663,整体上看庐山自然保护区NDVI值中间高,四周低,保护区边缘地区由于靠近建筑区及道路,NDVI均值较低。整体上竹林面积呈现下降趋势,以0.92/a的速度减少,从空间分布上看,总体上竹林面积核心区>实验区>缓冲区;竹林在1200-1446m高程范围内分布最少,主要分布在400-600m和600-800m高程范围内;竹林在黄棕壤分布最少,主要分布红壤和黄壤中,其中在红壤中分布的面积比例最大;竹林在坡度类型上分布面积大小排序为斜坡>陡坡>缓坡>急坡>平坡;竹林在坡向类型上分布面积大小排序为阳坡>半阳坡>半阴坡>阴坡。(2)土地利用/覆被时空演变特征通过计算土地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动态度和转移矩阵来分析各类土地类型间的转化情况,结果表明:林地变化程度较为稳定,变化程度较为激烈的均为建设用地及裸地、竹林和耕地。林地在1988-2017年间,不发生转变的比率均在90%以上,主要转变类型为竹林和耕地;建设用地及裸地主要转变成林地和耕地;耕地主要转变为林地和竹林;竹林主要转变成林地和耕地。从保护区不同分区来看:区域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变化综合动态度中,核心区和缓冲区的程度比较接近,变化程度较小,实验区的综合动态度较为激烈。从不同研究时期来看:1988-2013年间综合动态均呈现降低趋势,土地利用变化程度放缓;2013-2017年间区综合动态均呈现剧烈上升趋势。通过对NDVI变化情况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近30年来庐山NDVI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以0.017/10a的趋势减少,NDVI值从1988到1993年一直下降,1993至1996年NDVI值持续上升;1996-2002年间NDVI变化幅度较少;2002-2017年呈现先降后升趋势,于2013年降入谷底后开始快速上升趋势。为了进一步分析保护区NDVI长时间序列变化趋势,通过耦合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显着性检验结果分析,将NDVI变化趋势分为轻微减少、显着减小、显着增加、轻微增加、基本不变五个类型,五个类型占保护区总面积比例顺序为:轻微减小>轻微增加>基本不变>显着增加>显着减少。庐山自然保护区1988-2017年间NDVI的变异系数的结果,总体上为较低变异>中等变异>高变异>较高变异>微小变异,其所占保护区面积分别为52.54%、31.02%、7.78%、7.16%和1.51%。(3)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机理通过综合一元线性回归趋势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空间叠加耦合分析等方法,对森林植被NDVI时空演变的影响机理进行了分析。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中,影响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因子主要是人为活动,整体上核心区和缓冲区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动态度要低于实验区。NDVI时空演变特征中,主要影响因子为高程和人为活动,保护区NDVI均值随着高程的增加而提高,NDVI均值大小在各功能分区的分布情况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NDVI变异性剧烈程度为阴坡>半阴坡>半阳坡>阳坡;NDVI趋势变化显着变化区域主要分布于缓坡中,显着减少区域主要分布于游客聚集密度较大区域和功能分区的核心区中;温度与保护区历年NDVI均值变化呈不显着正相关,降雨与保护区历年NDVI均值变化呈不显着负相关。通过加权质心模型分析竹林质心变化情况,庐山保护区近30年竹林质心演变的趋势和机理是往高海拔、坡度较低、阳坡的区域迁移,整体上往东北方向扩张。(4)保护区可持续经营管理对策基于保护区森林植被时空演变的机理,对保护区植被时空演变进行了 NDVI变异性和重点野生植物保护预警分析,从森林植被时空演变动态监管、完善森林植被保护预警机制、优化保护区边界和功能分区三个方面提出提升保护区森林植被质量对策,保持生态系统完整性,深入推动庐山国家公园建设,实现保护区的可持续经营管理。

周瑾婷[5](2019)在《华东黄山山脉、天目山脉植物多样性及群落特征研究》文中指出黄山山脉和天目山脉为华东地区主要的森林资源储存库,拥有多种森林群落,植物物种丰富。同时,该地区也是我国人口密集、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近30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的经济、社会、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巨大的。过去30年虽然有一些局部调查,但存在局限性、不够系统性、调查方法差异、缺乏共享资源数据交流、交换平台等,仍存在一些重要问题值得深入研究:1)两大大山脉的植物多样性现状;2)不同地区植被类型群落特征和结构的差异;3)人类干扰对森林群落的影响,因此对于该地区植物多样性及群落特征的研究十分必要。为此,本研究采用典型样方–样线调查法对黄山山脉和天目山脉两个地区植物进行了植物群落和物种多样性调查,共调查358km样线、318个20 m×20 m面积达12.72 ha的样方,统计分析了2015–2018年获得的数据,分析了两大山脉物种组成、区系特点、群落特征、历史变化、经济发展与人类干扰对物种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为该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维持、以及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有意义的建议。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黄山山脉、天目山脉基于样方样线法调查数据进行的植物物种组成和区系成分分析的研究。记录到黄山山脉维管植物有175科760属1848种,其中种子植物158科734属1809种,蕨类植物17科26属39种;天目山脉维管植物173科661属1575种,其中种子植物151科622属1502种,蕨类植物22科39属73种,两山脉含物种数最多的科属均为菊科和薹草属。研究区域内分布有银杏、银缕梅、鹅掌楸、黄山梅等濒危保护野生植物。依据吴征镒对我国科属的区系划分原则,黄山山脉和天目山脉调查到的种子植物科属均属于14个分布型,都以热带分布科和温带分布属为主要成分,天目山脉植物区系的温带成分属其占比略大于黄山山脉。对天目山脉物种多样性历史变化的分析表明有5个科及部分种、属本研究未调查到,原因可能为调查范围仍不够广、部分植物物种分布有限等。2)两大山脉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的物种多样性及其植物群落特征研究。选取了天目山脉的西天目、龙塘山和黄山山脉的黄山、牯牛降这4个主要山体,基于随机样方调查,进行了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分析,揭示西天目山单位面积的物种丰富度最高。根据各样方常绿阔叶、落叶阔叶和针叶树种重要值的比例,将样方划分成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4种森林群落类型,比较了4个地区这4种森林群落类型的优势种组成、α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径级结构,发现各山体这4种森林群落类型乔木层的优势种组成不相似;揭示在α多样性指数方面,除了针阔混交林的灌木层和草本层外,其它3种森林群落类型的各层次中,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都以西天目山样方最高;研究也表明在西天目山和龙塘山随机样方中,乔木层主要以胸径小于10 cm的小径木组成,而黄山和牯牛降随机样方中乔木的胸径较大(20 cm以上的个体较多);发现黄山和牯牛降样方乔木层的平均胸径均沿着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递减,但在针阔叶混交林中有升高,认为这很可能是由于这2个地区具有胸径较大的针叶树种---杉木的空间分布造成的。3)经济发展与人类干扰对物种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本研究基于人类干扰程度大小将天目山脉的样方分为了天然林(16个样方)、次生林(25个样方)和人工林(24个样方),并分别对它们进行了物种组成、种-面积曲线、Jaccard相似性系数计算、重要值计算和α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天然林维管植物为80科161属244种,次生林为101科208属332种,人工林为96科209属313种,认为次生林物种丰富度较高的现象符合适当干扰可以增加物种多样性的理论;研究发现该地区人工林的乔木层大多由毛竹、山核桃等经济树种组成,但大量草本种的侵入使物种数并不低;揭示该地区天然林和次生林乔木层主要由壳斗科、樟科等科的树种组成;研究发现天然林样方乔木层的α多样性指数均高于次生林和人工林。综合以上结果认为过度的人类干扰会造成自然植被的破坏,降低生物多样性,但适度的人类干扰会对群落生物多样性起到正效应。根据本研究结果,我们对保护华东地区植物多样性提出了增设自然保护区、加强保护区管理工作、加大宣传力度、人工干预等建议。

闫明[6](2019)在《鸡公山武胜关谷地植物景观保育性调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国家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保护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武胜关为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部的狭长谷地,长约2.3km,宽约1km,面积为119.2hm2。场地位于古北界和东洋界的交汇处,具有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季风气候特征,独特的过渡地带形成了以马尾松林、杉树林、柳杉林为主的丰富植物资源。整体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缓慢升高,依次呈现出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的植被类型。对该场地进行植物景观保育性调控有利于场地的可持续发展。以武胜关狭长的谷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无人机技术的运用,结合实地考察获取的基础数据,使用GIS等多种参数化技术,获得场地相关信息。通过单因子分析和多因子叠加分析等适宜性分析手段,对场地进行了生态敏感性、植物生态位类型分布等分析。依据分析所获得的结果,以提高场地内景观多样性、植被群落稳定性和景观美学价值为目标,运用自然景观资源保护相关理论和景观异质性、生态位、边缘效应等景观生态学理论,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武胜关谷地植物景观保育性调控策略:1、结合生态敏感性分析进行了保育分区、潜力观景区、优良品种培育区的划定,对场地中不同保育等级区域提出了对应的保护控制策略。2、依据前期对视域和生态敏感性的分析,规划了场地内的视觉防护地带,降低了高敏感地区被干扰的可能性。3、运用边缘效应理论对场地内异质性斑块交接处划定了严格的保育区域。4、跟据景观异质性理论对场地内植被斑块进行了调控,增加了现状斑块要素数量,平衡了各植被斑块面积所占的比例,增加了斑块边界长度,提高了场地内的景观异质性,增强了场地植物景观稳定性。5、运用自然景观资源保护理论对场地植物景观调控进行了植被选择,运用生态位理论划定了不同生态位类型植物的场地空间分布。6、从建立监测体系、加强病虫害防治、建立标识系统三个方面对植物景观的可持续管控提出了建议。最后选取了涵盖主要景观调控地块、潜力观景区、视觉防护带、优良品种培育区、植物生态位划分的改造区域五种类型的六个保育性调控节点进行了具体的植物景观调控探究,为植物景观保育性调控提出了具体方案。研究构建了谷地植物景观保育性调控策略,丰富了保育性调控理论,提高了植物景观价值,在自然景观资源保护、植物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龙丽娟[7](2019)在《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明竹老山片区生态敏感性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全球经济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带来了许多生态问题,环境和经济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这个问题也是当今全球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我国也积极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做贡献,2018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宪法修正案,将新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和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写入宪法。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是对一定地域内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和发展规划,对其进行生态敏感性分析和功能分区并提出合理的保护建议和规划指导利于保护区的长远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是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的具体体现。本文以生态保护为立足点,大量查阅目前国内外研究文献,深入保护区现场调研,整理分析已有相关材料和数据,利用ArcGIS技术对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明竹老山片区生态敏感性进行研究,并且以生态敏感性分级结果为依据提出对保护区的生态功能区划和发展建议,本文研究内容大致有以下几点:(1)本文在研究方法上运用AHP层次分析法来构造评价因子的判断矩阵来计算每个因子的权重值,在图像处理方面运用ArcGIS来处理每个因子的栅格图像,再叠加计算因子权重来进行保护区生态敏感性等级分析和保护区功能区等级分区。(2)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明竹老山片区,经过对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多次实地考察之后,对研究区域的现状做了大致的分析。金童山自然保护区天然植被分为针叶林、阔叶林、竹林、灌木林与竹丛、草灌丛和湿地植被等6个植被型组,共计44个群系;金童山自然保护区内维管束植物230科、878属、2277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3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4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19种;金童山自然保护区内有脊椎动物31目92科278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5种、“国际贸易公约”保护动物37种、“中国濒危动物”30种。(3)本文在研究内容上结合保护区实际现状,从植被因子、水系因子、地形因子、动植物生境敏感度因子、人类活动因子五个方面选取植被类型、水域缓冲区、高程、坡度、坡向、动植物生境敏感度、道路缓冲区和土地利用类型八个指标构建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明竹老山片区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并且根据研究区域动植物生境现状分别构建了具有针对性的动植物生境敏感度评价体系。本文以层次分析法和GIS加权叠加法对研究区域动植物生境敏感性和整体生态敏感性做了评价分析。(4)本文在研究结果上,将研究区域动植物生境敏感性及综合敏感性划分为五个等级,即低敏感性、较低敏感性、中敏感性、较高敏感性、高敏感性。以生态敏感性研究结果为依据将研究区域划分为三个功能分区,即试验区、缓冲区和核心区,并且对每个功能区提出相应的规划建议和保护建议。

刘明欣[8](2019)在《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规划研究》文中提出城市的高密度集聚建设往往导致环境污染、公共健康和社会分异等多重矛盾的叠加,寻找密集建成环境空间品质优化的应对之策成为关键。城市绿色空间作为环境品质、公众健康、景观美化等战略性空间资源已获得广泛认可,在密集建成环境中城市绿色空间的品质提升和效能供应是学界持续的关注热点。一般认为,在建成区内出于对土地利用经济性的考虑所形成的绿色空间面积相对有限,若非依存大型山体或水域难以形成超规模的绿色空间;然而,从欧美大城市实践经验可知,以结构化的超规模绿色空间为特征的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往往成为城市环境品质保障的重要对策之一。在密集的建成环境中,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具有显着的异质性优势,发挥着极为重要的生态、环境、社会和经济等多元作用。在中国目前若干城市已拥有或在建超大型的城市绿色空间,受到时代背景、价值观、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等多方因素影响和制约,在产生大量积极效益的同时,呈现割裂、低效、侧重特定目标而漠视广泛需求等矛盾。而当前涉及这一空间类型的理论认知和实践应对则具有显着的局限性,现行的城市绿地规划制度和技术工具也难以提供足够的支撑。据此,本研究尝试弥补此空白,透过密集建成环境内形成超大型绿色空间的现象和表征探索其内在的本质和规律,构建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类型研究的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作为应对高聚集建设的结构性空间类型,为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规划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对策,以期作为对我国现行城市绿地系统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补充。本研究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研究基础,包括绪论和第二章。从综述前人相关研究基础和对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现象观察入手,辨析城市绿色空间和城市绿地定义,并提出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基本概念,探讨其“规模”界定值以厘清研究对象;进而在辨析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特殊性的基础上,结合绿色空间基础理论、认知模型和比较研究构成的理论基础,搭建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实证比较分析框架。第二部分为案例研究、实证调查与综合比较,包括第三、第四和第五章。基于“形成、定位、特征和价值”的实证分析框架,对不同形成时期不同地域的13个国内外案例加以剖析,其中广州海珠湿地案例作深入调查;继而从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形成、定位、特征、价值”四个方面阐释国内外案例的共性和差异,从中发现在密集建成环境中供应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价值和必要性,归纳其形成、定位、特征及价值之间存在的内在规律性和影响机制,并从认知、制度和技术三个维度探究其深层原因。第三部分为规划对策研究,即第六章。基于对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这一空间类型的理论认识,提出了由捕获契机、定位目标、明确要素、设定原则和实施规划5项组成的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规划对策。

李娜[9](2018)在《丝路外来植物与唐代文学 ——以11种代表植物为重心的考察》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是基于文学本位的跨学科研究,在细读唐代诗文总集、别集的基础上,结合考古资料、史书、政书、类书、方志、佛藏、道藏等文献,通过检索梳理、综合归纳,以文史图相结合的方式,着重分析在唐代文学中留有大量印记的十一种外来代表植物的书写境况,探究外来植物与唐代文学的双向互馈关系,同时以此为窗口审视唐人对待外来植物的态度、接受心理,唐时外来植物融入中国本土文化的图景,乃至唐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状况。具体从以下方面展开:绪论部分,叙述选题缘起,在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尚需拓展的空间、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论文开展的分论点与方向,对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研究的价值等作出阐述。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是论文的研究重点,以外来植物沿丝路传入的路径,将其分为陆上与海上两类,又另辟佛教外来植物专章,选取胡麻、蒲萄、石榴、苜蓿、芜菁、甘蔗、刺桐、木绵、娑罗、菩提、贝多等作为个案,在细读文本,辨析正名、异名、冠名、错认现象的基础上,分析十一种外来植物在唐代文学中的呈现境况,并附加因错认、冠名的七叶树、多罗、海石榴等三种外来植物,解析其在唐代文学中出现的位置、并联搭配的物象、使用的情境,分析其在初盛中晚不同时期的文学中的变化特点,全面细致地还原并绘出外来植物进入唐代文学的真实图景。第四章在此前个案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角度对丝路外来植物与唐代文学的关系展开探究,并得出以下结论:二者有着密切深入的双向互馈关系,一方面,丝路外来植物文化作为背景影响着创作者的认知,而外来植物在中国本土的生长状态则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影响着创作者的视野、情感与心灵,激发其创作灵感,成为其创作的源泉,作为其表现对象与素材,丰富其内容、思想与情感,与它物及融入的诗人情感共构出唐诗别样的意境,让唐诗充溢着一种鲜活的异域情韵。另一方面,外来植物在唐代的生长情境与生态景观,其被人们接受的程度、心理,其累积的衣食住行医药文化,均藉由唐代文学生动地展现出来,同时唐代文学尤其是唐诗亦对外来植物作以本土化的选择与模塑,赋予其诗意化的美名,如诗如画的中国化气韵,中国化的风韵,从而让其更丰富、灵动,更具美感,具有了包容中外、兼容二美的文化内蕴。当丝路外来植物遭遇唐代文学尤其是唐诗,它不仅被再现着,也被表现着,唐代文学创作者会通过亲见后的直观描写再现眼前物,也会将个体的情感、认知注入其中,甚至通过文献载录想象着这种来自异域并未亲见的事物,还会在追忆中为其涂抹上朦胧唯美的色彩,于是当外来植物遭遇唐代文学后,也不再是原来的样子,而是在唐人眼中、心目中辗转后的样子,从而别具风采,焕发出别样的光华。可以说唐诗与丝路外来植物在特定时空下的相遇,交汇时即绽放出动人的光芒,当唐人遇见丝路外来植物,凝视中激发了创作的火花与灵感,丝路外来植物装点着唐代文学的风景,而唐代文学也充实着丝路外来植物的意蕴,使其不仅是过去的文化载体也是当时的文化承载者,不再是无意识的物而是有生命有情感的被人格化的物,不仅是异域的、外国人的也是唐代本土的、唐人的,不仅是个体的也是卓具代表性的,是与唐代的天空、阳光、风雨,唐代的人与物关联的,增添了更丰富文化内蕴的诗意的精灵。论文能独辟蹊径,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唐代文学中的11种外来植物书写细节作以分析,包括其在唐诗中的位置,搭配、对仗、连接等物象组合与对接,构成的诗境与意蕴等,并以此分析其在唐诗中的具体作用,唐人对其的本土化重塑,乃至文化间的交流与互融的具体方式与呈现情境。阐释唐人选用特定外来植物异名,以外来植物冠名之名入唐代文学等现象,亦进一步分析其中所透露的外来植物在唐代的生长、被唐人接受的态度、心理、中西方文化交流意蕴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丝路外来植物与唐代文学的关系作出系统、细化分析,令研究时现闪光点与创新点。

代光辉[10](2018)在《气候变化下中国七种木本油料树种的潜在分布》文中研究表明林业生物柴油因其易转化利用和“不与粮争地”的特点,是一种深具发展潜力的生物能源。发展林业生物柴油需要选择适宜的区域。而木本油料树种生长期和结果期长,规划时不仅要考虑其现在适宜分布区,还应考虑气候变化下规划区是否仍然适宜。同时,一些木本油料树种具有环境适应性强、能产生大量繁殖体的特点,在大规模种植时需考虑其对敏感生态系统的潜在入侵可能性。忽视这些问题会增加林业生物柴油发展的风险,并可能对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冲击。本研究首先选择了适用的物种分布模型,并用其预测了两种气候变化情景下(RCP2.6和RCP8.5)下气候变化对《全国林业生物质能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规划的七种木本油料树种潜在分布区的影响,并分析了规划中所指定的重点发展区域的合理性,此外还分析了这些树种的入侵可能性并预测其可能造成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在模拟气候影响的模型选择上,除SRE模型外,其余九种模型对七种树种的模拟表现均很好(AUC值高于0.9,TSS值高于0.8),但是10种算法预测的树种空间分布存在差异,特别是在分布区边缘地区。集合模型的模拟精度(AUC值0.989-0.996,TSS 值 0.882-0.958)高于单独的模型算法(AUC 值 0.762-0.991,TSS 值 0.624-0.948),故选择集合模型对树种未来分布进行模拟。(2)未来气候变化下,七种树种的分布范围均向高纬度地区移动,高排放情景下其移动距离(33 km-195 km)高于低排放情景(31 km-100 km)。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 Bunge)、无患子(Sapindus mukorossi Gaertn.)、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um Bunge)、麻疯树(Jatropha curcas L.)、油桐(Vernicia fordii(Hemsl.)Airy S haw)、乌桕(Sapium sebiferum(L.)Roxb.)六种树种潜在分布南界均有缩减,但其往高纬度地区扩张的范围抵消了这种减少,整体而言,这六种树种潜在分布面积增加,范围在0.3%-12.9%之间。光皮树(Swida wilsoniana(Wanger.)Sojak)虽然其分布范围向高纬度地区扩散,但分布南界缩减范围大于其扩散范围,净潜在分布面积缩减10%-34%。(3)黄连木、无患子、光皮树、麻疯树四个树种预测的未来潜在分布区与《全国林业生物质能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规划的重点发展区域的重合率达到80%以上,其中黄连木、无患子、光皮树的重合率达93%,说明对于这四个树种的规划是合理的。文冠果预测的潜在分布区与规划重点发展区域重合率低于75%。因此,在实施规划过程中应慎重考虑发展区域于未来气候条件下该树种的适宜性。(4)七个树种中麻疯树具有潜在的入侵可能性,在2050s和2070s两个时期,其在低排放情景下可分别对11和14个保护区构成威胁,即可能新扩散到这些保护区,受影响面积分别为2329 km2和2333 km2,将分别对七种和九种受保护的珍稀植物,以及三种森林生态系统类型构成影响。高排放情景则可分别对15和20个保护区构成威胁,受影响面积分别为3312 km2和3453 km2,并将分别对八种和九种受保护的珍稀植物和三种森林生态系统类型构成影响。

二、几种南方珍稀果树简介(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几种南方珍稀果树简介(一)(论文提纲范文)

(1)自然生态美学视域下的《管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文献综述
    二、可行性与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一章 《管子》天地宇宙视野下的自然生态理念
    第一节 天地为自然生态之本理念的逻辑层次
        一、天地宙合:自然生态的存在本体
        二、天育阳地化生:自然生态的孕育母体
        三、天地化故从新:自然生态的变化之源
    第二节 以水土为中心自然生态理念的架构
        一、自然生态的多样性及其类别划分
        二、自然生态构成因素之间的相生相克
    第三节 自然生态构成的差异及观照视角
        一、必然性:运动变化角度的审视
        二、模糊性:生命一体化的把握
        三、层次性:生存状态的对比
第二章 《管子》历法类文献的书写方式
    第一节 五行说为基础的文章架构
        一、《幼官》的不均等切分
        二、《四时》的不均等切分
        三、《五行》的均等切分
    第二节 天象与时节的对应
        一、与太阳相对应的时段
        二、与月亮相对应的时段
        三、与星辰相对应的时段
    第三节 虫类与时节的对应
        一、春季与鸟类相对应
        二、夏季与兽类相对应
        三、秋季与介虫相对应
        四、冬季与鱼类相对应
        五、五和时节与倮类相对应
    第四节 五音与时节的对应
        一、《管子·地员》篇五音之数的数理依托
        二、《管子·地员》篇五音与时季对应呈现的数字模型
第三章 《管子》以水土论民性及相关文献对比
    第一节 《水地》篇以水性论民性的客观依托及逻辑预设
        一、《水地》篇对各地水性及相应水系自然生态的表述
        二、水性与民性相贯通的思维机制及历史依托
        三、以水性论民性的逻辑预设及因果关系的虚拟
    第二节 《地员》篇以土性论民性的体系建构及书写特点
        一、对五粟之土的记载
        二、对五沃之土的叙述
        三、对五位之土的书写
        四、条目的体系构建、生存理念及书写特点
    第三节 《吕氏春秋》《大戴礼记》《周礼》的以水土之性论民性
        一、《吕氏春秋·尽数》以水性论人的形体样态
        二、《大戴礼记·易本命》以土壤属性论人的形体样态
        三、《周礼·大司徒》的以自然地理环境论述人的形体样态
第四章 《管子》自然资源开发与生态效应的表达
    第一节 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科学理念及表述方式
    第二节 对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所作的调遣
        一、以质论价的草木开发
        二、环节周密的海盐买卖
        三、国家垄断的矿产利用
        四、科学合理的水利调配
    第三节 以自然资源开发为筹码的政治博弈
        一、共工氏水害与蚩尤造兵器
        二、石碧谋、菁茅谋
        三、柴谋、鹿谋、狐白谋
    第四节 自然资源开发的负面生态效应
        一、远古自然生态的破坏及评价
        二、受经济杠杆驱动的自然资源开发及其负面生态效应
        (一)破坏生态的猎兽策
        (二)竭泽而渔的捕鱼策
        (三)利弊参半的剪枝策
第五章 《管子》生态理念与措施的齐文化特征
    第一节 自然生态保护理念生成的现实根据
        一、建都立国的依托
        二、国家财用的保障
        三、行军作战的支柱
    第二节 自然生态保护理念及具体措施
        一、自然生态保护理念
        二、自然生态保护禁令的时节及所涉对象
        (一)无杀麑夭的春季禁令
        (二)毋杀飞鸟的夏季法规
        (三)严禁采矿的冬季政令
        三、自然生态管理的职官名称
        (一)虞师之称的概指与具体构成
        (二)齐国自然生态保护职官的名称
    第三节 齐地自然生态的特征及相关禁令、职官的针对性
        一、《史记》《汉书》有关齐地自然生态的记载
        二、《管子》对齐地自然生态的多维呈现
        三、齐地自然生态保护措施独特性的成因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2)羊狮慕种子植物区系及几种重要野生果树资源成分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植物区系的概念及内容
        1.1.1 植物区系的概念
        1.1.2 植物区系的研究内容
    1.2 植物区系学与植物区系地理学的关系
    1.3 植物区系的研究进展
        1.3.1 世界植物区系研究简史
        1.3.2 中国植物区系研究简史
    1.4 江西及羊狮慕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羊狮慕的自然地理条件
    2.1 地理位置
    2.2 地质地貌
    2.3 气候和水文
    2.4 植被特征
第3章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工具准备
        3.2.2 调查路线布设和调查内容
        3.2.3 野外采集具体情况
        3.2.4 室内材料整理
        3.2.5 标本鉴定和名录统计
        3.2.6 标本入柜整理
        3.2.7 数据统计分析
    3.3 技术路线
第4章 羊狮慕地区种子植物区系分析
    4.1 羊狮慕种子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
        4.1.1 羊狮慕种子植物区系组成
        4.1.2 科的数量特征
        4.1.3 优势科的统计分析
        4.1.4 属的数量特征
        4.1.5 生长型分析
    4.2 地理联系的基本特征
        4.2.1 科的分布型统计
        4.2.2 属的分布型统计
        4.2.3 世界广布型分析
        4.2.4 与热带地区的联系
        4.2.5 与温带地区的联系
        4.2.6 羊狮慕地区的特有现象
        4.2.7 羊狮慕地区种子植物的R/T值分析
    4.3 羊狮慕区系的空间特征分析
        4.3.1 与其他区系的比较
        4.3.2 空间联系的紧密度分析
    4.4 小结与讨论
第5章 羊狮慕地区古老性和珍稀濒危植物分析
    5.1 羊狮慕地区种子植物区系古老性分析
    5.2 羊狮慕地区珍稀濒危种子植物分析
    5.3 小结与讨论
第6章 羊狮慕植物区系分析的重要价值
    6.1 几种重要野生果树资源成分分析
        6.1.1 五种野生果树生物学习性特点
        6.1.2 野外样品采集
        6.1.3 测定方法
        6.1.4 果实主要营养成分含量分析
    6.2 野生果树资源的开发利用
    6.3 对城市森林建设的指导意义
第7章 结论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基于地方特色景观营造的贵州乡土木本植物区划与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研究现状
        1.2.1 植物区系和植物区划研究
        1.2.2 乡土木本植物资源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贵州省乡土木本植物资源现状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贵州省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2.1.2 贵州省绿化发展概况
    2.2 贵州省乡土木本植物资源
        2.2.1 贵州省乡土木本植物资源储量
        2.2.2 贵州省乡土木本植物资源生长习性
        2.2.3 贵州省乡土木本植物资源观赏特性
        2.2.4 贵州省乡土木本植物的应用现状
    2.3 小结
第三章 贵州省特色景观区划
    3.1 区划原则
    3.2 区划依据
        3.2.1 自然地理区划
        3.2.2 生态系统
        3.2.3 植被区系
        3.2.4 林业发展区划
        3.2.5 行政区划
        3.2.6 民族聚落分布
        3.2.7 旅游资源分布
        3.2.8 经济产业发展概况
        3.2.9 城市(县城)园林绿化发展状况
    3.3 区划方法
    3.4 区划结果
第四章 各区划区木本植物资源组成分析
    4.1 各区划区乡土木本植物科属种的组成
    4.2 各区划区乡土木本植物生活型组成
    4.3 各区划区城市(县城)园林植物应用现状
第五章 区划区特色乡土木本植物资源园林应用筛选
    5.1 筛选原则
        5.1.1 地域环境的适应性原则
        5.1.2 引种培育的可行性原则
        5.1.3 植物种类的价值性原则
        5.1.4 生态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5.2 筛选方法
        5.2.1 确定筛选指标
        5.2.2 建立判断矩阵
        5.2.3 一致性检验
        5.2.4 判断矩阵群的平均权重向量
        5.2.5 制定评分标准
        5.2.6 计算贵州省乡土木本植物筛选的综合指数
    5.3 结构模型
    5.4 权重确定
    5.5 贵州省乡土木本植物筛选的综合指数分析
    5.6 各区划区木本植物筛选结果
第六章 基于区划结果的贵州省乡土木本植物景观应用策略
    6.1 乡土木本植物景观应用配置原则
    6.2 各区划区城市(县城)园林景观乡土木本植物选择应用建议
        6.2.1 贵州省城市(县城)市(县)树市(县)花分析
        6.2.2 各区划区城市(县城)园林景观乡土木本植物选择应用
    6.3 乡土木本植物开发应用建议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1.1 贵州省乡土木本植物资源调查现状
        7.1.2 划分贵州地方特色景观区划
        7.1.3 区划区特色乡土木本植物资源园林应用筛选
        7.1.4 各区划区特色乡土木本植物资源园林应用推荐
    7.2 讨论与展望
        7.2.1 讨论
        7.2.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贵州省乡土木本植物科属种组成
附录2 贵州省地方特色木本植物调查问卷
附录3 贵州省乡土木本植物资源综合指数

(4)基于多源数据的庐山国家级自然保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
        1.2.2 植被遥感提取研究
        1.2.3 植被覆盖信息遥感定量估算
        1.2.4 植被时空演变及其机理分析
        1.2.5 文献评述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2.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2.1 研究的基础理论
        2.1.1 植被演变理论
        2.1.2 遥感技术与理论
        2.1.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4 景观生态学理论
    2.2 研究的技术方法
        2.2.1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2.2.2 NDVI特征分析方法
        2.2.3 竹林遥感分类方法
        2.2.4 竹林时空演变分析方法
    2.3 研究区概况
        2.3.1 位置与范围
        2.3.2 自然资源情况
        2.3.3 社会经济情况
    2.4 数据源及其处理
        2.4.1 数据源介绍
        2.4.2 数据处理
3. 土地利用/覆被多层次信息遥感提取
    3.1 土地利用分类
        3.1.1 数据准备
        3.1.2 土地利用分类图
        3.1.3 分类结果验证
    3.2 植被覆盖NDVI特征分析提取方案
        3.2.1 数据准备
        3.2.2 植被覆盖NDVI特征分析
    3.3 典型植被——竹林信息遥感提取
        3.3.1 数据准备
        3.3.2 竹林定量提取流程
        3.3.3 提取结果与精度
        3.3.4 提取结果分析
4. 庐山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覆被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4.1 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
        4.1.1 近30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4.1.2 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分析
        4.1.3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动态程度分析
        4.1.4 不同功能分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综合动态程度分析
    4.2 植被覆盖NDVI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4.2.1 庐山自然保护区NDVI时间变化特征
        4.2.2 近30年NDVI均值空间分布特征
        4.2.3 近30年NDVI变化趋势分布特征
        4.2.4 近30年NDVI变化趋势显着性耦合分析
        4.2.5 近30年NDVI变异性合分析
    4.3 典型植被一一竹林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4.3.1 庐山保护区近30年竹林时间变化特征
        4.3.2 庐山保护区近30年竹林空间变化特征
    4.4 小结与讨论
5. 庐山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覆被时空演变驱动机理分析
    5.1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
        5.1.1 立地因子
        5.1.2 气象因子
        5.1.3 人为活动因子
    5.2 植被覆盖NDVI时空演变驱动力分析
        5.2.1 立地因子
        5.2.2 气象因子
        5.2.3 人为活动因子
    5.3 典型植被——竹林时空演变驱动力分析
        5.3.1 竹林质心迁移距离和方向
        5.3.2 竹林质心迁移驱动力分析
    5.4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机理分析
    5.5 小结与讨论
6. 庐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时空演变预警分析
    6.1 基于NDVI时空演变森林植被变异性预警分析
        6.1.1 庐山自然保护区NDVI变异特征
        6.1.2 庐山自然保护区NDVI变异性预警分析
    6.2 基于竹林时空演变趋势的保护区重点野生植物保护预警机制
        6.2.1 庐山自然保护区重点野生植物时空分布特征
        6.2.2 庐山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与周围竹林最小距离分析
        6.2.3 庐山自然保护区重点野生植物保护预警机制
    6.3 小结与讨论
7. 庐山自然保护区优化方案分析
    7.1 庐山自然保护区可持续经营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7.2 庐山自然保护区优化方案分析
        7.2.1 庐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质量优化分析
        7.2.2 庐山自然保护区边界优化分析
        7.2.3 庐山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优化分析
    7.3 小结与讨论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的创新
    8.3 研究展望
9.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5)华东黄山山脉、天目山脉植物多样性及群落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生物多样性
    1.2 森林植物群落特征研究内容与方法
    1.3 人类干扰对森林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1.4 我国亚热带森林群落研究及主要森林植被类型
        1.4.1 常绿阔叶林
        1.4.2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1.4.3 落叶阔叶林
        1.4.4 针阔叶混交林
    1.5 黄山山脉、天目山脉亚热带森林群落研究历史
        1.5.1 黄山山脉
        1.5.2 天目山脉
        1.5.3 存在问题
    1.6 本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意义
    1.7 研究区概况
        1.7.1 地理位置和地质地貌
        1.7.2 水文、气候和土壤
        1.7.3 植被
第二章 天目山脉与黄山山脉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及区系特点研究
    2.1 引言
    2.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和调查方法
        2.2.2 分析方法
    2.3 结果分析
        2.3.1 各山脉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
        2.3.2 区系特点
        2.3.3 两大山脉濒危保护植物现状
    2.4 讨论
        2.4.1 两大山脉物种组成及植物区系
        2.4.2 两大山脉濒危及保护植物
        2.4.3 天目山脉物种组成与历史记录的比较
第三章 天目山脉与黄山山脉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地区的植物群落特征研究
    3.1 引言
    3.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样方设置与群落调查
        3.2.3 群落组成分析方法
        3.2.4 α 生物多样性指数计算方法
        3.2.5 径级结构分析方法
    3.3 结果分析
        3.3.1 各地区植物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
        3.3.2 各地区不同类型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差异分析
        3.3.3 α多样性指数分析
    3.4 讨论
        3.4.1 各地区物种多样性水平的差异
        3.4.2 各样地不同森林类型样方植物群落特征
        3.4.3 各样地不同森林类型样方植物群落径级结构
第四章 经济发展与人类干扰程度对天目山脉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及数量特征的影响
    4.1 引言
    4.2 研究对象与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样方设置
        4.2.3 群落物种组成、数量特征和相似性指数
        4.2.4 种-面积曲线
    4.3 结果
        4.3.1 天然林、次生林、人工林的群落物种组成特征及相似性比较
        4.3.2 三类植物群落的种-面积曲线
        4.3.3 群落各层次优势种和α多样性指数的比较
        4.3.4 人工林不同群落类型物种组成及特征
    4.4 讨论
        4.4.1 天然林、次生林、人工林群落特征
        4.4.2 人类干扰对天目山脉森林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4.4.3 不同类型人工林群落组成的差异
        4.4.4 保护和维持生物多样性对策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6)鸡公山武胜关谷地植物景观保育性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植物景观
        2.1.2 保护培育
        2.1.3 谷地
        2.1.4 适宜性
    2.2 文献综述及研究进展
        2.2.1 国内外植物景观保护培育调控探索
        2.2.2 国内外适宜性分析方法进展
3 相关理论
    3.1 自然景观资源保护理论
    3.2 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
        3.2.1 “千层饼”模式的生态规划理论
        3.2.2 景观异质性理论
        3.2.3 生态位理论
        3.2.4 边缘效应理论
4 国内外案例及相关经验借鉴
    4.1 植物景观借鉴——Butchart花园
        4.1.1 Butchart花园基本情况
        4.1.2 Butchart花园特色之处
        4.1.3 借鉴之处
    4.2 保育规划借鉴——Yosemite国家公园
        4.2.1 Yosemite国家公园基本情况
        4.2.2 Yosemite国家公园特色之处
        4.2.3 借鉴之处
    4.3 植物调控借鉴——南岳衡山自然保护区
        4.3.1 南岳衡山自然保护区概况
        4.3.2 南岳衡山植物景观调控
        4.3.3 借鉴之处
    4.4 案例分析结果
5 鸡公山武胜关谷地植物景观调控
    5.1 场地概况
        5.1.1 背景概况
        5.1.2 交通区位
        5.1.3 研究范围
    5.2 现状条件分析
        5.2.1 资料获取
        5.2.2 场地肌理与现状
        5.2.3 自然资源
    5.3 保育性调控原则与目标
        5.3.1 调控原则
        5.3.2 调控目标
    5.4 保育性调控思路
    5.5 单因子分析
        5.5.1 地貌特征分析
        5.5.2 植被与土壤类型分析
        5.5.3 太阳辐射分析
        5.5.4 水文分析
        5.5.5 视域分析
    5.6 多因子叠加分析
        5.6.1 生态敏感性(保育等级)分析
        5.6.2 植物生态位类型分布分析
    5.7 保育性调控规划策略
        5.7.1 分区控制
        5.7.2 地带防护
        5.7.3 植被斑块改造与植物选择
        5.7.4 可持续管护规划
    5.8 植物景观总体调控规划和节点调控探究
        5.8.1 植物景观总体调控规划
        5.8.2 植物景观空间结构
        5.8.3 部分节点植物景观调控探究
6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和不足之处
    6.2 展望
参考文献
ABSTRACT

(7)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明竹老山片区生态敏感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
        1.2.1 自然保护区
        1.2.2 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
        1.2.3 生态敏感性
        1.2.4 生态敏感性评价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研究现状
        1.3.2 生态敏感性的评价研究现状
        1.3.3 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敏感性评价研究现状
        1.3.4 存在问题及展望
    1.4 相关研究基础理论
        1.4.1 环境生态学理论
        1.4.2 景观生态学理论
        1.4.3 可持续发展自然观
    1.5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2 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性评价研究
    2.1 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性评价的重要性
        2.1.1 为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划提供科学依据
        2.1.2 为保护区发生生态环境问题提供科学分析和预测
        2.1.3 更好地科学地保护好保护区的保护对象
    2.2 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性评价的影响因素
        2.2.1 自然因素
        2.2.2 人为因素
    2.3 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
        2.3.1 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2.3.2 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因子的选择
    2.4 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性评价方法
        2.4.1 层次分析法
        2.4.2 GIS加权叠加法
    2.5 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明竹老山片区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5.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5.2 评价指标因子的阐述
3 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明竹老山片区现状与数据处理
    3.1 研究区域概况
        3.1.1 地理位置与范围
        3.1.2 气候
        3.1.3 自然资源情况
        3.1.4 土地利用现状
        3.1.5 人口及社会经济
        3.1.6 道路基础设施
    3.2 动植物多样性调查分析
        3.2.1 植物多样性调查分析
        3.2.2 动物多样性调查分析
    3.3 数据处理
        3.3.1 数据资料的筛选
        3.3.2 图像数据资料的处理
4 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明竹老山片区生态敏感性评价
    4.1 植物生境敏感性分析评价
        4.1.1 代表性保护植物物种及其生境要求
        4.1.2 植物生境因子评价体系
        4.1.3 植物生境因子单因子评价标准
    4.2 动物生境敏感性分析评价
        4.2.1 动物代表保护物种及其生境要求
        4.2.2 动物生境因子评价体系
        4.2.3 动物生境因子单因子评价标准
    4.3 生态敏感性评价分析
        4.3.1 评价因子的分级标准
        4.3.2 评价因子的生态敏感性分析
        4.3.3 评价因子的权重确立
        4.3.4 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分析
5 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明竹老山片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划及建议
    5.1 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5.2 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划及建议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湖南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统计表
附录B 专家意见征询问卷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8)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城市绿色空间作为战略性空间资源
        1.1.2 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价值凸显
        1.1.3 传统城市绿地规划控制存在不足
        1.1.4 小结
    1.2 研究综述
        1.2.1 城市绿色空间的研究趋势和需求
        1.2.2 应对高聚集建设的城市绿色空间规划对策
        1.2.3 国外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研究综述
        1.2.4 国内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研究综述
        1.2.5 小结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概念建立与实证比较
    2.1 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概念和类型
        2.1.1 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概念
        2.1.2 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分类
    2.2 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特殊性
        2.2.1 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一般特征
        2.2.2 四种大规模城市绿色空间的比较
    2.3 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实证比较的理论基础
        2.3.1 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相关理论
        2.3.2 认知模型What-Why-How
        2.3.3 比较研究
    2.4 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实证比较框架的构建
        2.4.1 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实证比较框架
        2.4.2 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实证分析的内容
        2.4.3 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实证分析的素材来源
    2.5 小结
第三章 国外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案例研究
    3.1 19世纪60年代以前
        3.1.1 伦敦内城皇家公园群
        3.1.2 柏林大蒂尔加滕公园
        3.1.3 巴黎圃龙林苑
        3.1.4 纽约中央公园
    3.2 20世纪
        3.2.1 荷兰阿姆斯特丹森林
    3.3 21世纪
        3.3.1 美国纽约清泉公园
    3.4 小结
第四章 中国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实证调查
    4.1 中国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类型及案例研究
        4.1.1 历史保护型:以北京天坛公园为例
        4.1.2 休憩供应型:以北京朝阳公园为例
        4.1.3 生态保育型:以杭州西溪湿地为例
        4.1.4 重大节事型: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为例
        4.1.5 棕地再生型:以唐山南湖中央公园为例
        4.1.6 新区开发型:以重庆中央公园为例
    4.2 中国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实证调查:以海珠湿地为例
        4.2.1 海珠湿地选例的典型性
        4.2.2 海珠湿地的形成
        4.2.3 海珠湿地的定位
        4.2.4 海珠湿地的特征
        4.2.5 海珠湿地的价值
    4.3 小结
第五章 国内外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综合比较
    5.1 国内外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比较与分析
        5.1.1 形成的共性与差异
        5.1.2 定位的共性与差异
        5.1.3 特征的共性与差异
        5.1.4 价值的共性和差异
    5.2 国内外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差异性的原因探究
        5.2.1 认知层面
        5.2.2 制度层面
        5.2.3 技术层面
    5.3 小结
第六章 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规划对策
    6.1 规划对策一:捕获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发展契机
        6.1.1 国内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发展的现实制约
        6.1.2 识别与捕获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发展机遇
    6.2 规划对策二:定位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发展目标
    6.3 规划对策三:明确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构成要素
        6.3.1 城市绿色空间网络化的发展趋势
        6.3.2 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构成要素
    6.4 规划对策四:设定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规划原则
        6.4.1 优先规划原则
        6.4.2 区域协同原则
        6.4.3 生态主导原则
        6.4.4 功能复合原则
        6.4.5 边缘激活原则
        6.4.6 连通辐射原则
    6.5 规划对策五:规划并实施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
        6.5.1 规划内容
        6.5.2 规划过程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与特色
    7.3 研究不足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1. 中文参考文献
        (1) 学术期刊文献
        (2) 学术着作
        (3) 学位论文
        (4) 技术标准
        (5) 报纸文章
        (6) 报告
        (7) 电子文献
        (8) 其他文献
    2. 外文参考文献
        (1) 学术期刊文献
        (2) 学术着作
        (3) 电子文献
        (4) 其他文献
附录目录
附录1 国内外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案例基本信息表
附录2 国内外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案例资料集
附录3 国内外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景点与设施汇总表
附录4 海珠湿地公众认知与使用调查问卷与结果分析
附录5 海珠湿地案例调查访谈记录
附录6 海珠湿地鸟类名录2012年与2016年对比
附录7 海珠湿地各类图表汇编
附录8 广州海珠区“万亩果林”参考资料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丝路外来植物与唐代文学 ——以11种代表植物为重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价值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丝路学相关研究综述
        (二)植物学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对象和方法
        1.概念界定
        2.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内容和目标
        1.研究思路
        2.主要内容
        3.研究目标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外来印记与本土融汇:陆上丝路代表外来植物与唐代文学
    第一节 日常与传奇、修道与隐逸代表物:唐代文学的胡麻书写
        一、唐代文学所涉胡麻修道、饮食渊源
        二、日常与传奇、修道与隐逸生活代表物:唐代文学的胡麻书写…
        (一)碑铭中的修道象征符号:唐文的胡麻单一书写
        (二)服食传奇、语言比类与地方小吃:笔记小说的胡麻多样书写…
        (三)道教或隐逸象征、饮食与生态:唐诗的胡麻多元重塑
        1.绵延江南的胡麻花开
        2.叙及日常的胡麻饭食
        3.作为象征的胡麻符号
        4.寺院繁盛生长的胡麻
        5.和合相思比兴与民俗象征语义
        结论
    第二节 仙化、日常化与意蕴附加:唐代文学的蒲萄书写
        一、唐代文学蒲萄书写众多且极富创造力的原因
        二、传奇与日常、转引与新创、语用延伸与意蕴附加:唐代文学的蒲萄多元书写
        (一)排名榜与仙化故事:唐人笔记的蒲萄多样化叙述
        (二)史事转引、日常生活、类比与意蕴附加:唐文的蒲萄书写……
        1.蒲萄类比、衬托之用
        2.视作祥瑞的蒲萄图景叙述
        3.作为典故的史事转引
        4.蒲萄衣食住行之用
        5.附加的蒲萄象征意蕴
        6.太庙祭祀的珍稀贡品
        7.蒲萄的西域生长图景
        (三)生态与日常、它物类比与意蕴附加:唐诗的蒲萄本土模塑…
        1.蒲萄生态图景铺绘
        2.他物吟咏的映衬、联想与托物言志意蕴附加
        3.融入日用的蒲萄物象
        4.用作喻体的葡萄
        结论
    第三节 外来承袭与本土新创:唐代文学的石榴书写
        一、唐代文学石榴书写的客观生态境况与文化背景
        1.石榴的外来音译名、本土化异名及冠名它物之名
        2.石榴的引入与生长空间蔓延
        3.石榴的文化意蕴
        4.唐代类书石榴事类
        二、承袭与新创:唐代文学的石榴多样书写
        (一)从背景到中心、从日常到幻化、意蕴附加:唐代笔记、小说的石榴多元书写
        1.作为背景点缀的石榴叙写
        2.作为叙事中心的石榴书写
        (二)专咏、点缀或冠名:唐文的石榴本土化书写
        1.承袭与偶创、本体退隐与社会意蕴附加:专咏中的石榴叙写…
        2.人间石榴裙、仙界石榴与测咏石榴逸事:唐文中的石榴点缀…
        3.以石榴冠名的山石榴叙写
        (三)冠名之咏、本体铺绘与日常书写:唐代诗词的石榴多元书写…
        1.以石榴之名:唐诗中的石榴冠名现象及其文化交流意蕴……
        (1)唐诗中的山石榴
        (2)唐诗中的海石榴
        (3)以石榴冠名的原因与文化交流意蕴
        2.生态图景、日常之用、意蕴附加:唐诗的石榴多元书写……
        (1)石楠花与石榴花异文辨析
        (2)唐诗的石榴专咏
        ①榴锦、红榴别称
        ②石榴与它物并构的生态图景
        ③唐诗中的石榴组接
        ④石榴的意蕴附加
        ⑤石榴、石榴红之比及其意蕴
        ⑥石榴裙、石榴酒、石榴羹
        结论
    第四节 生态、日常与文化意蕴附加:唐代文学的苜蓿书写
        一、生态、日常与文化内蕴附加:唐代笔记的苜蓿多重情境书写……
        二、简略点及与深隐内蕴:唐代碑志传主生平中的苜蓿影迹
        三、苜蓿天马组合与苜蓿饭的象征意蕴:唐诗的苜蓿多元书写
        1.苜蓿与天马、榴花共构的生态图景及文化意蕴
        2.多愁的或艰辛的苜蓿:融入叠加文化的苜蓿意象
        结论
    第五节 外来退隐与本土凸显:唐代文学的芜菁书写
        一、唐代文学芜菁书写的叠加意蕴背景溯源
        1.芜菁的传入与蔓延
        2.芜菁的本土化异名
        3.葑菲之采比喻与本土文化意蕴附加
        二、典故承袭、饮食之用与语用延伸:唐代文学的芜菁书写
        (一)语用延伸、意蕴附加与饮食之用:唐代笔记的芜菁叙写
        (二)葑菲之采的承袭:唐文的芜菁单一书写
        (三)外来印记的退隐与本土意蕴的凸显:唐诗的芜菁书写
        1.承袭《诗经》的葑菲之采比喻
        2.芜菁花开、戴芜菁民风与迎春花之比
        3.种芜菁典故及固化象征意蕴
        4.芜菁之喻的语用延伸
        5.种芜菁之典的饮食之用
        6.葑的茭白与葑田之指
        结论
第二章 美的发现、诗意重塑与本土意蕴附加:海上丝路代表外来植物与唐代文学
    第一节 诗意重塑、日常之用与意蕴附加:唐诗的木绵书写
        一、瘴花之称、南地风物代表与生态图景铺绘
        1.遥想中的南地代表风物与生态情境描绘
        2.亲见的惊艳与木绵生态情境铺绘
        二、木绵絮填充的保暖品与木绵花刺绣
        1.昆仑儿的木绵裘
        2.融入中土生活的木绵印记
        (1)日常生活的木绵褥
        (2)刺绣中的木绵元素
        (3)生活中的木绵衣
        结论
    第二节 发现的惊艳与风物代表:唐代文学的刺桐书写
        一、形色细描与各地形态辨析:唐代笔记的刺桐书写
        二、诗意极写、灵境虚设与代表风物意蕴附加:唐诗的刺桐书写…
        1.刺桐形色、生态的诗意呈现
        (1)专咏的刺桐生态情境实况极写与灵境想象
        (2)点及诗作的岭南生态情境一隅与南国风物代表
        2.亲见或遥想的惊艳:南国路与南国的风物代表
        结论
    第三节 意蕴附加、日常之用与语用延伸:唐代文学的甘蔗书写
        一、唐代文学甘蔗书写的叠加文化意蕴溯源
        二、生态与日常、意蕴附加与语用延伸:唐代文学的甘蔗书写
        (一)珍馐佳果与甘蔗汁功用:唐代笔记的甘蔗点及
        (二)化之自我的社会意蕴与佛教意蕴附加:唐文的甘蔗书写
        (三)生态与日常、意蕴附加与语用延伸:唐诗的甘蔗多元书写……
        1.南方风物标志与生态图景呈现
        2.甘甜美味、消食解酒的蔗浆饮、蔗浆饭
        3.南方的蔗糖交易
        4.典故的引入与习练射箭技艺的标的物
        5.语用的延伸:以甘蔗为比
        结论
第三章 外来宗教印记与本土意蕴附加:佛教代表外来植物与唐代文学……
    第一节 佛教意蕴印记与本土象征意蕴:唐代文学的菩提树书写
        一、唐代文学菩提树书写的叠加文化背景
        1.从毕钵罗树到道树、不起树:菩提树的诸多异名及意蕴……
        (1)音译的菩提树异名与意译的树王、不起树
        (2)菩提树的道树之称
        2.被误认的贝多树(思惟树)、娑罗树
        二、外来佛教印记与象征意蕴附加:唐代文学的菩提树书写
        (一)佛典与史书的拼接、剪贴:唐代笔记的菩提树书写
        (二)外来佛教故事转引与夸说类比、代指象征新创:唐文的菩提树书写
        1.唐文中的菩提树
        2.唐文中的道树
        (三)唐诗中的菩提树(附非其果实的菩提子)
        1.唐诗中的觉树
        2.唐诗中的菩提树
        3.唐诗中的菩提
        4.唐诗中的道树
        5.唐诗中的菩提子
        结论
    第二节 佛教文化印记、本土之名选择与意蕴附加:唐代文学的娑罗树书写
        一、唐代文学娑罗树书写的叠加佛教文化意蕴背景
        (一)与唐代文学相关的娑罗树别称释义与误称辨析
        1.高远林、坚林之称
        2.娑罗双树(双林)之名
        3.鹤林(鹤树)之称
        4.娑罗的七叶树之误
        (1)七叶树与娑罗之误源流考
        (2)唐诗中的七叶树
        (二)历代叠加的“娑罗树”佛教文化意蕴
        1.“娑罗树”的佛教象征意蕴
        2.“娑罗树”下的佛教事迹与演绎传奇
        3.祥瑞演绎中的娑罗幻象与生态图景
        4.娑罗树的佛教法事之用
        5.娑罗树的佛教奥义类比
        二、外来意蕴承袭、异名选择与象征意蕴:唐代文学的娑罗书写…
        (一)转引与拼接:唐人笔记的娑罗生态图景叙写
        (二)从“娑罗”到“双树”“双林”“鹤树”“鹤林”:唐诗的“娑罗”异名选择与书写
        1.唐诗中的娑罗
        2.唐诗中的“双树”“双林”
        3.唐诗中的“宝树”
        4.唐诗中的鹤树与鹤林
        (三)双树、鹤林之名选择与佛教意蕴附加:唐文的娑罗树书写…
        1.生态情境描绘与本土儒家内蕴汇入:唐文中的娑罗
        2.佛事追忆、佛教代指与象征意蕴:唐文中的双树
        3.佛事追忆、佛教代指与象征意蕴:唐文中的双林
        4.佛事追忆、鹤林寺之名与代指象征:唐文中的鹤林
        5.唐文中的鹤树及其对仗物象
        6.唐文中的坚林(坚固林)及其对仗物象
        (四)唐代诗文选择鹤树、双树、坚林之名的原因
        结论
    第三节 三花、贝叶的选择与象征意蕴:唐代文学的贝多树书写
        一、历代累积的贝多文化意蕴与生态书写
        (一)贝多的迁移与域外生长记录
        (二)贝多的本土生态图景书写
        (三)贝多异名辨析
        1.贝多即贝叶棕之辨
        2.贝多的三花之称
        3.贝多的菩提之误与“六年树”“佛树”之称
        4.贝多的多罗树、贝多罗之误与多罗即贝叶棕
        二、生态情境与贝叶经的象征符号意蕴:唐代文学的贝多书写……
        (一)形色书写与语用延伸:唐代笔记的贝多书写
        1.贝多本体的详说与三种树木总称之说
        2.从它比到以贝多为比
        (二)佛境营造、佛境代指与三花题咏:唐诗的贝多书写
        1.贝多、三花的异名选择与意蕴附加:唐诗的贝多书写
        (1)专题吟咏的贝多树生态图景书写
        (2)佛教生活典型物象与佛境塑造象征符号
        (3)贝叶+经(书、纸)或翻(写)+贝叶结构中的贝多经符号意蕴
        ①贝多经与它物对仗、联结共构的禅境
        ②僧人形象塑造的典型情境:翻写贝叶经
        ③翻看贝叶的佛门皈依与佛经代指
        ④教鹦鹉贝叶的相思传递与寂寥心境
        (4)语用的延伸:贝多之比与代称、象征
        2.唐诗的三花题咏
        3.唐诗的多罗书写
        (三)三花、贝叶、贝多、贝树之名与佛典代称:唐文的贝多书写…
        1.唐文中的贝叶
        (1)贝叶与外来佛教事物之对
        (2)贝叶与中国本土物象之对
        (3)贝叶之文与碑石刻文之比
        2.唐文中的三花
        3.唐文中的贝多
        4.唐文中的贝树
        结论
第四章 外来与本土的交融:丝路外来植物与唐代文学的双向互馈
    第一节 农业文明时代的外来植物与文学溯源
    第二节 丝路外来植物与唐代文学的双向互馈
        一、外来元素的新奇烛照:丝路外来植物对唐代文学的影响
        (一)作者视野的扩大与异域元素、内容的融入
        (二)异域元素的汇入与新意境的生成
        (三)新语汇与喻它或它喻等新喻体的融入
        (四)从亲见、遥想到追忆感怀:帝国繁华或零落的情感寄托……
        二、本土选择与再造:唐代文学对丝路外来植物的模塑
        (一)唐代文学对丝路外来植物的本土化选择与再造
        1.本土化异名的选择
        2.本土化诗意美名的再造
        3.如诗如画的气韵贯注
        4.与物合一后人格化情韵的模塑
        (二)唐代文学对丝路外来植物的象征意蕴赋予
        1.帝国、都市繁华的象征物
        2.地方风物代表的象征意蕴
        3.宗教文化的代表符号意蕴
        4.儒家伦理的象征意蕴附加
        (三)唐代文学对外来植物的仙化、传奇化重塑
        三、庄周梦蝶的迷惑:唐代文学与外来植物的交互影响
        1.外来植物融入中国本土的生态全景勾勒或铺绘
        2.衣食、医药文化的反映与丰富
    结论
参考文献
插图索引
表格索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0)气候变化下中国七种木本油料树种的潜在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我国木本油料树种研究现状
        1.2.2 气候变化对木本油料树种的影响研究
        1.2.3 木本油料树种入侵性研究
        1.2.4 林业生物柴油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或挑战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
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内容
        2.3.1 预测模型比较选择
        2.3.2 气候变化对七种主要木本油料树种潜在分布的影响
        2.3.3 《全国林业生物质能发展规划》中规划的重点发展区域合理性分析
        2.3.4 七种主要木本油料树种入侵性评价及其可能影响分析
    2.4 研究技术路线
    2.5 研究方法
        2.5.1 数据来源
        2.5.2 模型建立
        2.5.3 未来气候条件下七种木本油料树种分布区域变化分析
        2.5.4 《全国林业生物质能发展规划》中重点区域适宜性评估
        2.5.5 七种木本油料树种入侵性及其影响分析
3 预测木本油料树种潜在分布的物种分布模型比较选择
    3.1 光皮树模型比较选择
        3.1.1 模型精度评估
        3.1.2 模型模拟结果比较
    3.2 麻疯树模型比较选择
        3.2.1 模型精度评估
        3.2.2 模型模拟结果比较
    3.3 黄连木模型比较选择
        3.3.1 模型精度评估
        3.3.2 模型模拟结果比较
    3.4 文冠果模型比较选择
        3.4.1 模型精度评估
        3.4.2 模型模拟结果比较
    3.5 无患子模型比较选择
        3.5.1 模型精度评估
        3.5.2 模型模拟结果比较
    3.6 乌桕模型比较选择
        3.6.1 模型精度评估
        3.6.2 模型模拟结果比较
    3.7 油桐模型比较选择
        3.7.1 模型精度评估
        3.7.2 模型模拟结果比较
    3.8 讨论
    3.9 小结
4 气候变化对木本油料树种潜在分布的影响
    4.1 集成模型的精度
        4.1.1 基于理论方法验证的模型精度
        4.1.2 基于独立数据验证的模型精度
        4.1.3 实地调查
    4.2 木本油料树种当前潜在分布
        4.2.1 木本油料树种当前潜在分布面积
        4.2.2 木本油料树种当前潜在分布的空间特征
    4.3 木本油料树种潜在分布区域变化
        4.3.1 空间分布位置的变化
        4.3.2 迁移距离的变化
        4.3.3 面积的变化
    4.4 讨论
    4.5 小结
5 《全国林业生物质能发展规划》规划种植区域的适宜性
    5.1 空间区域分析
    5.2 规划区域与预测潜在分布区的重合率
    5.3 讨论
    5.4 小结
6 七种主要木本油料树种入侵可能性及其影响分析
    6.1 筛选的具入侵性木本油料树种
    6.2 对保护区的影响
        6.2.1 对保护区总体影响
        6.2.2 受影响保护区空间分布范围
        6.2.3 受影响的树种和生态系统
    6.3 讨论
    6.4 小结
7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2 讨论
    7.3 论文的创新点
    7.4 研究不足与展望
8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附录
    附录1 查询树种分布参考文献
    附录2 环境变量对初始模型的贡献率
    附录3 WEED RISK ASS ESSMENT评分系统
    附录4 筛选出来的267个保护区

四、几种南方珍稀果树简介(一)(论文参考文献)

  • [1]自然生态美学视域下的《管子》研究[D]. 高旷. 吉林大学, 2020(01)
  • [2]羊狮慕种子植物区系及几种重要野生果树资源成分分析研究[D]. 刘剑锋. 赣南师范大学, 2020(08)
  • [3]基于地方特色景观营造的贵州乡土木本植物区划与筛选[D]. 涂燕茹. 贵州大学, 2020(03)
  • [4]基于多源数据的庐山国家级自然保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机理研究[D]. 钟滨. 江西农业大学, 2019
  • [5]华东黄山山脉、天目山脉植物多样性及群落特征研究[D]. 周瑾婷. 浙江大学, 2019(02)
  • [6]鸡公山武胜关谷地植物景观保育性调控研究[D]. 闫明.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4)
  • [7]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明竹老山片区生态敏感性评价研究[D]. 龙丽娟.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8]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规划研究[D]. 刘明欣.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9]丝路外来植物与唐代文学 ——以11种代表植物为重心的考察[D]. 李娜. 西北大学, 2018(01)
  • [10]气候变化下中国七种木本油料树种的潜在分布[D]. 代光辉.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标签:;  ;  ;  ;  ;  

南方几种珍稀果树简介(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