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模拟农用杀菌剂银泰对五种植物病害的药效试验

人工模拟农用杀菌剂银泰对五种植物病害的药效试验

一、人工模拟农用杀菌剂银泰对5种植物病害的药效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李超[1](2017)在《10种植物源活性物质对4种病原细菌的抑菌活性筛选》文中研究指明植物源杀菌剂具有选择性高、不污染环境、对非靶标生物安全、低毒、低残留、使用时间长及种类多样等优点,成为新型农药研究开发的热点之一。为了获得对植物细菌病害有广泛抑菌谱的植物源物质,本研究采用已有报道的10种有抑菌活性的植物源物质对魔芋软腐病菌(Erwinia carotovora)、猕猴桃溃疡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核桃黑斑病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白菜软腐病菌(Erwinia carotorora)4种病原细菌进行室内抑菌活性筛选,并通过MIC测定及魔芋软腐病的大田药效试验进行活性验证。通过系统研究,主要取得以下结果:(1)采用琼脂打孔扩散法测定了10种植物源物质对四种供试病原细菌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对魔芋软腐病的抑菌作用较好的有血根碱、大黄素、狼毒素,在浓度为1000μg·mL-1时,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9.3 mm、17.3 mm和11.9 mm,均优于或相当于链霉素2000μg·mL-1的效果(抑菌直径为12 mm);对猕猴桃溃疡病菌抑制作用最好的是狼毒素和大黄素,在浓度为1000μg·mL-1时,抑菌圈直径分别达到13.3 mm、12.2 mm,均大于链霉素的抑菌圈直径12 mm;对核桃黑斑抑菌效果最好的是蛇床子素,在浓度为1000μg·mL-1时,抑菌圈直径为11 mm,与处理链霉素的效果相当;而10种植物源物质对白菜软腐病菌的抑菌抑菌效果均比较低。(2)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了抑菌作用较好的植物源物质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表明,大黄素和血根碱对魔芋软腐病菌的MIC值分别为7.8μg·mL-1、15.6μg·mL-1,均显着低于链霉素的MIC值31.3μg·mL-1;大黄素对猕猴桃溃疡病菌的MIC值与链霉素的相同都为3.9μg·mL-1,狼毒素对猕猴桃溃疡病菌的MIC值为15.6μg·mL-1;均表现出很好的抑菌活性。(3)魔芋软腐病的田间药效试验表明:灌根+喷雾处理下,施药浓度为10μg·mL-1的大黄素和19μg·mL-1的血根碱的防效最高,分别为79.77%、71.55%;其次是3000μg·mL-1的小檗碱和5μg·mL-1的血根碱+狼毒素分别为66.13%、60.58%,均比浓度为288μg·mL-1的对照药剂链霉素防效57.54%高,表现出很好的防治作用。单独灌根处理下,血根碱+狼毒素施药浓度在5μg·mL-1时和血根碱在施药浓度为19μg·mL-1时,防效最高分别为77.76%、75.75%;其次是施药浓度为3000μg·mL-1的小檗碱和5μg·mL-1的大黄素,防治效果都达到了64.10%、63.79%,均比浓度为288μg·mL-1的对照药剂链霉素的60.58%高,表现出对魔芋软腐病菌很好的防治作用。综上:本研究主要通过对4种供试细菌的抑菌筛选,得到3种抑菌谱广泛的植物源物质,通过MIC的测定及田间试验的进一步验证,确定3种植物源物质对病原细菌的抑菌作用显着,为植物源杀细菌剂的研究提供依据。

孙莹莹[2](2014)在《木焦油抑菌作用研究》文中指出木焦油是一种从木材中高温蒸馏得到的物质,主要成分为酚类物质(苯酚、愈创木酚、O-苯酚等)。早期在医用上已用于治疗多种皮肤病(如溃疡、脓水、腐烂等)。近年来,有学者报道木焦油(竹焦油)对部分病菌有抑菌活性,因此,将木焦油开发为植物源杀菌剂具有很好的意义。鉴于此,本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明确木焦油的抑菌谱;木焦油可溶性液剂和涂抹剂的研制,并对其制剂进行系统的活性测定,得到如下结果:1、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木焦油的抑菌谱。结果表明,木焦油对供试19种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苹果腐烂病菌效果最好,在木焦油0.25 mg/mL的浓度下抑菌率为86.02%,并测得EC50为0.07811 mg/mL;其次是对番茄灰霉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在木焦油0.5 mg/mL时抑菌率分别为:88.12%、81.41%;但对核桃溃疡病菌和玉米弯胞病菌抑制活性较差,在木焦油0.5 mg/mL时抑菌率均低于50%。说明木焦油具有较为广谱的抑菌活性,值得进一步研究。2、初步研制出15%木焦油可溶性液剂配方组成,配方为:15%木焦油、10%无水乙醇、10%助溶剂A、10%N-甲基吡咯烷酮、15%乳化剂A、40%水。3、初步研制出15%、30%、50%的木焦油涂抹剂配方,配方中以下成分:10%乳化剂A、5%JFC在三种涂抹剂中含量一样,其中不同的是:15%木焦油涂抹剂中膨润土和黄原胶含量均占2%,水含量占66%;30%木焦油涂抹剂中水膨润土和黄原胶含量均占1.5%含量占52%;50%木焦油涂抹剂中膨润土和黄原胶含量均占1%,水分含量占33%。4、采用活体组织法和盆栽法测定了 15%木焦油可溶性液剂对番茄灰霉病菌和小麦白粉病菌的药效,结果表明:15%木焦油可溶性液剂稀释100倍,对番茄灰霉病的保护和治疗药效分别为44.38%和35.42%;稀释200倍对小麦白粉病的盆栽试验保护和治疗药效分别为41.91%和55.86%,可见,15%木焦油可溶液剂对番茄灰霉病菌和小麦白粉病菌有一定的药效,但均分别显着低于50%速克灵WP 1000倍液和15%三唑酮WP 1000倍液的药效。5、采用组织法测定了木焦油涂抹剂对苹果腐烂病的药效,结果表明:30%、50%的木焦油涂抹剂及木焦油原液,保护组的药效达到100%,治疗组药效均为99.38%;15%的木焦油涂抹剂,保护和治疗的药效分别为98.58%和91.64%,并优于10%福美双膏剂的药效。6、测定了 15%木焦油可溶性液剂对番茄灰霉病的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在稀释200倍、500倍时对番茄灰霉病第一次药后7d防效分别为48.43%和37.40%;第三次药后7d防效分别为72.47%和63.62%。但效果均显着低于2%丙烷脒AS 1000倍液。7、测定了木焦油涂抹剂对苹果腐烂病的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木焦油原液、30%木焦油涂抹剂和50%木焦油涂抹剂三种防效均在75.0%以上,高于10%福美双膏剂的防效。综上所述,木焦油对苹果腐烂病有较好的抑菌作用,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

侯海利[3](2014)在《茵陈蒿提取物杀菌制剂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茵陈蒿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在我国资源十分丰富。前期研究发现,茵陈蒿具有一定的农用活性,但是关于茵陈蒿制剂方面的研究未见报道。本研究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无公害农药研究服务中心前期的研究基础上,以茵陈蒿为试验材料,通过对溶剂、乳化剂的筛选,得到了一个合格的茵陈蒿提取物可溶性液剂配方,并对所得到的制剂进行了质量检测和活性测定。本研究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茵陈蒿乙醇提取物对23种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提取物浓度在50 mg干样/mL时,对23种供试病原真菌的抑制率在60%以上,其中对小麦赤霉病菌、棉花立枯病菌、油菜菌核病菌、玉米大斑病菌、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率达到100%。对番茄晚疫病菌的抑制中浓(EC50)为1.36mg/mL,茵陈蒿单体化合物滨蒿内酯对番茄晚疫病的EC50 189.7 mg/L。以上结果表明滨蒿内酯可能是茵陈蒿的主要抑菌活性成分之一。(2)以提取物中滨蒿内酯的含量为指标,得到了茵陈蒿抑菌活性物质提取的较佳工艺条件:提取物在用65%的乙醇,液料比为8:1,加热1.5 h,提取3次时茵陈蒿植物样品中滨蒿内酯的含量最高0.038%。(3)筛选得到了一种10%茵陈蒿提取物可溶性液剂的配方,制剂各项理化性能指标均符合相关标准。具体配方为:茵陈蒿提取物10%(质量分数,下同),乙醇:40%,TW-80:12%,醋酸丁酯:10%,水补至 100%。(4)建立了 10%茵陈蒿提取物可溶性液剂的质量分析方法。茵陈蒿提取物中主要活性成分--滨蒿内酯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测定。在选定的特定参数下,各响应值与药剂浓度之间线性关系良好,方法准确性和精密度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重现性好,准确性高,方法可靠。(5)10%茵陈蒿提取物SL具有较高的抑菌活性。生长速率法的结果表明10%茵陈蒿提取物可溶性液剂对供试病原菌具有较好的菌丝生长抑制活性,对水稻纹枯病菌和玉米大斑病菌的抑菌活性最好,EC50分别为63.1 mg/L和83.19 mg/L。活体组织法和盆栽法结果表明,在1000 mg/L剂量下,10%茵陈蒿提取物SL对番茄灰霉病的保护药效与对照药剂(50%速克灵WP)500mg/L药效相当,对番茄晚疫病的保护效果和治疗效果分别为58.69%和53.01%;对小麦白粉病盆栽试验保护和治疗药效为68.75%和57.33%。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三次施药结束后,10%茵陈蒿提取物SL的1000 mg/L剂量浓度对番茄灰霉病具有显着的防治效果,防效为72.04%。综上所述,10%茵陈蒿提取物SL在离体和活体试验中均表现出较高的效果,在大田药效试验中与对照药剂药效相当,值得继续研究,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韩兴帅[4](2013)在《天名精内酯酮在植物体中内吸传导方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天名精内酯酮是广泛存在于菊科植物中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无公害农药研究服务中心对其抑菌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基本明确了天名精内酯酮杀菌活性强度和杀菌谱,初步评价了该化合物的应用前景。在前期基础上,本研究较为系统测地试了天名精内酯酮在作物体内的吸收及传导方式,以期为天名精内酯酮的开发应用及其作用机理研究提供依据。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天名精内酯酮内对4种植物病害的室内药效选取单子叶作物小麦和双子叶作物黄瓜为供试对象,通过不同施药方式下的盆栽药效试验测定了天名精内酯酮在作物体内的吸收及传导方式。采用室内盆栽法分别测定了天名精内酯酮在喷雾和灌根施药方式下对2种叶部病害(小麦白粉病和黄瓜白粉病)及2种根部病害(小麦全蚀病和黄瓜枯萎病)的室内药效。结果表明:(1)天名精内酯酮通过叶面喷雾施药对小麦白粉病和黄瓜白粉病菌具有较高的防效:1000mg/L剂量对小麦白粉病和黄瓜白粉病的保护和治疗效果分别为76.63%和70.72%、71.22%和75.62%,但对对小麦全蚀病和黄瓜枯萎病2种根部病害无明显药效。(2)在灌根施药方式下,天名精内酯酮对2种叶部病害和2种根部病害均有较好的药效,1000mg/L剂量下对小麦白粉病、黄瓜白粉病、小麦全蚀病及黄瓜枯萎病的保护和治疗效果分别为70.23%和68.60%、70.98%和67.67%、78.71%和62.77%及54.55%和45.74%。说明天名精内酯酮可被作物的根部很好的吸收并向上传导至地上组织,而由叶部吸收向而下传导的效果不明显。2.天名精内酯酮的内吸传导性能的HPLC检测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了小麦和黄瓜的根对土壤和水体中天名精内酯酮的吸收及向上传导方式,以及由叶部吸收并向下传导的方式。结果表明:(1)单子叶作物小麦对土壤和水体中的天名精内酯酮均有较强的吸收和向上传导作用。土壤处理中,4h后,小麦茎叶样品中天名精内酯酮含量为9.4μg·g-1,60h后达到最大值,为64.7μg·g-1;小麦对水体中的天名精内酯酮具有更强的吸收及传导性能,在处理4h后,小麦茎叶样品中天名精内酯酮的含量即达77.9μg·g-1,24h后高达350.4μg·g-1。(2)双子叶作物黄瓜对土壤和水体中的天名精内酯酮表现出了与小麦类似的吸收传导规律。土壤处理中,4h后,黄瓜茎叶样品中天名精内酯酮含量为5.8μg·g-1,60h后达到最大值,为43.0μg·g-1;水体处理中,4h后黄瓜茎叶样品中天名精内酯酮的含量为57.6μg·g-1,24h后达到最大值,为309.7μg·g-1,至48h取样结束时仍有191.8μg·g-1的含量。(3)对小麦和黄瓜叶部进行药剂喷雾处理,72h内在根部样品中未检测到天名精内酯酮含量。这些结果与盆栽药效试验中的表现相一致,即天名精内酯酮可以很好的被单、双子叶作物的根部吸收并向上传导,而不能由上向下传导。

张沙沙[5](2013)在《苦豆子根提取物杀菌制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苦豆子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的植物,在我国资源丰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无公害农药研究服务中心研究人员发现苦豆子根丙酮提取物对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rerea)等多种病菌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且对番茄灰霉病和小麦白粉病有较高的药效。前期研究表明,木醋液中含有酸类、酮类、酚类、醇类等多种化合物。木醋液不但具有驱虫、抑菌和调节植物生长等农用活性,而且溶解性能良好,因此可将其用于植物源农药的研发。鉴于上述,本文对苦豆子根中抑菌活性物质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以苦豆子根提取物为对象,通过对有机溶剂、表面活性剂等的筛选研制苦豆子根提取物可溶性液剂(SL),并对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活性测定,主要结果如下:1、得到了苦豆子根中抑菌活性物质提取的较佳工艺。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以提取物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率为指标,确定较优工艺条件为:75%乙醇为提取溶剂、液固比为10:1、在80℃下加热2h、共提取3次。2、确定了两种5%苦豆子根提取物SL的配方组成。5%苦豆子根提取物SL1配方为:5%苦豆子根提取物、20%乙醇、12%吐温80、10%柠檬酸、木醋液补足100%,5%苦豆子根提取物SL2配方为:5%苦豆子根提取物、30%乙醇、5%DMSO、12%吐温80、10%柠檬酸、水补足100%。两种制剂各项理化性能指标均符合相关标准。3、建立了5%苦豆子根提取物SL的质量分析方法。生物碱和总黄酮均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在选定测定参数下,吸光度与药剂浓度之间线性关系良好,方法准确性和精密度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重现性好,准确性高,方法可靠。4、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两种5%苦豆子根提取物SL的离体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两种制剂对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和苹果炭疽病菌(Glomerellacingulate)等五种病原菌均有较强的抑制活性。5%苦豆子根提取物SL1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rerea)和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两种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有效中浓度分别为88.3mg/L和63.0mg/L。5、采用活体组织法和盆栽法测试了两种5%苦豆子根提取物SL对3种病害的药效。结果表明,5%苦豆子根提取物SL1比SL2效果更明显。在1000mg/L剂量下,5%苦豆子根提取物SL1对番茄灰霉病的保护和治疗作用药效分别达为60.40%和53.61%,对小麦白粉病盆栽试验保护和治疗药效为68.75%和57.33%,均与对照药剂药效相当。1000mg/L剂量下,SL1对黄瓜白粉病的药效显着高于50%多菌灵WP(625mg/L)的药效。6、测定了两种5%苦豆子根提取物SL对番茄叶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1000mg/L剂量下,5%苦豆子根提取物SL1对番茄叶霉病有一定的防效,与50%多菌灵WP(1000mg/L)防效相当。在其它剂量下,两种SL对番茄叶霉病无明显防治效果。综上所述,5%苦豆子根提取物SL1在组织法及盆栽试验中均表现出较高的效果,与市场常规药剂药效相当,值得继续研究其田间防治效果,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程春玲[6](2012)在《茶树(Melaleuca alternifolia)油抗菌活性评价及其水乳剂的制备》文中研究说明由于气候、环境和生产方式的改变,植物病害的发生越来越严重。化学杀菌剂在防治植物病害方而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长期大量的使用化学杀菌剂,容易造成农药残留、环境污染、病原菌抗药性以及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等问题。因此,迫切需求开发安全、高效的植物杀菌剂,替代化学杀菌剂使用。本文以重要植物病原菌为靶标,采用生长速率法,评价了福建、南宁、贵州、吉安等4地茶树油(TTO)抑菌活性的差异;研制出了茶树油杀菌水乳剂,并在苣莴、西葫芦、油菜植物上进行了大田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稻瘟菌(Pyricularia grisea Sacc)、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小麦赤霉菌(Gibberella sanbinetti)、苹果炭疽菌(Gleosporium fructigenum Berk)、梨黑星菌(Venturia nashicola)、番茄枯萎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lycopersici)、番茄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茄褐纹菌(Phomopsis vexans(Sacc.et Syd.)Harter)和苹果树腐烂菌(Cytospora mandshurica Miura)等9种植物病原菌为靶标,采用生长速率法,评价了茶树油的室内离体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吉安茶树油对番茄枯萎菌、稻瘟菌、苹果腐烂菌、梨黑星菌、小麦赤霉菌、番茄灰霉菌、茄褐纹菌、辣椒疫霉菌、苹果炭疽菌等9种病原菌的EC50值分别为118.61mg·L-1,207.58mg·L-1,215.81mg·L-1,279.88mg·L-1,405.98mg-L-1,422.46mg·L-1,446.57mg·L-1,468.20mg·L-1,829.56mg·L-1;福建茶树油的EC50值分别为349.67mg·L-1,450.91mg·L-1,1189.85mg-L-1,316.29mg·L-1,389.86mg-L-1,404.03mg·L-1,1140.65mg·L-1,441.37mg·L-1,335.51mg·L-1;南宁茶树油的EC50值分别259.81mg-L-1,217.35mg·L-1,2469.50mg-L-1,543.98mg-L-1,528.19mg·L-1,475.01mg-L-1,1814.65mg·L-1,539.78mg·L-1,600.95mg-L-1;贵州茶树油的EC50值为273.47mg·L-1,502.33mg·L-1,232.04mg·L-1,454.51mg·L-1,433.05mg-L-1,436.14mg·L-1,831.42mg-L-1,540.66mg·L-1,721.47mg·L-1;可见茶树油对9种植物病菌都有一定的抑菌效果,4个产地茶树油对番茄枯萎病小麦赤霉病、番茄灰霉菌、稻瘟病菌效果较好。2.利用生长速率法以及熏蒸法测定了茶树油主要成分4-松油醇(Terpinen-4-ol)、γ-松油烯(y-Terpinene)、a-松油烯(a-Terpineol)、1,8-桉叶素(1,8-Cineole)对苹果腐烂菌、梨黑星菌、番茄灰霉菌、茄褐纹菌、辣椒疫霉菌等5种植物病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对植物病菌EC50分别为124.91mg-L-1、151.13mg-L-1、218.23mg-L-1、269.91mg·L-1、296.60mg-L-1。其中a-松油烯表现出较强抑菌活性;γ-松油烯(y-Terpinene)、1,8-桉叶素(1,8-Cineole)对植物病菌无抑制效果。熏蒸测定结果为,y-Terpinene,1,8-Cineole熏蒸对四种植物病源菌没有抑制效果。a-Terpineol熏蒸效果,随着熏蒸时间的不断增加,抑制率逐渐降低,在0.5h时抑制率都在80%以上,且在培养24h、48h、72h内均表现出较强的抑制效果。3.利用气相色谱检测了吉安、福建、南宁、贵州4地茶树油主要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Terpinen-4-ol的含量分别为4.60%,33.05%,29.25%,31.50%;a-Terpineol的含量分别为21.23%,4.54%,5.16%,5.45%;γ-Terpinene的含量分别为4.99%,15.84%,14.85%,16.74%;1,8-Cineole的含量分别为14.16%,5.43%,5.84%,6.22%。福建、南宁、贵州产地茶树油主要成分有一定差异,但与吉安产地的茶树油主要成分差异较大。这种差异可能是引种的互叶白千层小种,在不同生长环境发生了变异或是加工方法不同造成差异。4.以茶树油为主要成分,通过筛选乳化剂、分散剂、抗冻剂等助剂,得到茶树油EW制剂的配方:茶树油40%,乳化剂用量5%,其它助剂量为3%,用蒸馏水补足至100%。分别测定了40%茶树油EW的热贮稳定性、冷贮稳定性、冻熔稳定性以及稀释稳定性,未出现分层、析油、沉淀、析水等现象,水乳制剂中茶树油主要成分热贮分解率为8.13%,小于10%,符合农药水乳剂产品标准规定的质量性能标准。5.采用茶树油熏蒸和水乳剂浸泡处理,在室内评价了其对番茄灰霉病活体控制效果。结果表明,茶树油薰蒸处理,对番茄灰霉病菌表现出一般的抑菌活性,第3天抑制在20%-40%之间,高浓度茶树油薰蒸的抑菌效果比低浓度的抑制效果好。茶树油水乳剂浸泡处理,其抑菌效果较薰蒸的强,第4天抑制率在15%-50%之间,高浓度浸泡抑菌效果相对比低浓度的抑制效果较好。6.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对于莴苣灰霉病,20%茶树油EW稀释125倍施用后7、14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25%、0.3%;40%茶树油EW稀释200倍,施用后7、14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0.50%、29.9%;42.5%茶树油·异菌脲EW稀释200倍,施用后7、14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46.10%、5.3%;和42.5%茶树油·戊唑醇EW稀释200倍,施用后7、14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47.60%、52.8%;对照药剂50%异菌脲SC稀释500倍,施用后7、14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16.70%、7.2%;施药量随着稀释倍数的增大,防效逐渐降低。茶树油EW施药后7天的防效都超过了对照药剂的50%异菌脲SC防效。14天40%茶树油EW、40%茶树油EW防效超过对照药剂防效。茶树油莴苣灰霉病的有一定防治效果,与化学农药戊唑醇复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于西葫芦灰霉病40%茶树油EW稀释100倍、200倍、300倍,施用后7,14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21.73%、23.90%、23.57%,27.90%、26.07%、10%;42.5%茶树油·异菌脲EW稀释100倍、200倍、300倍,施用后7,14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0.67%、50.08%、44.13%,49.57%、16.57%、26.40%;对照药剂50%异菌脲SC稀释500倍,施用后7、14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4.8%、20.67%;由方差分析得,在0.05的水平下,40%茶树油EW在不同稀释倍数时,防效差异性不显着;42.5%茶树油·异菌脲EW在不同稀释倍数时,防效差异性显着;对于油菜菌核病40%茶树油EW稀释100倍、200倍、300倍,施用后7,14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6.67%、70.10%、66.00%,74.57%、57.17%、44.97%:42.5%茶树油·异菌脲EW稀释100倍、200倍、300倍,施用后7,14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1.57%、61.10%、47.03%,62.10%、39.40%、26.03%;对照药剂50%异菌脲SC稀释500倍,施用后7、14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31.47%、25.70%;由方差分析得,在0.05的水平下,40%茶树油EW在不同稀释倍数时,防效差异性显着水平;42.5%茶树油·异菌脲EW在不同稀释倍数时,防效差异性显着水平;从试验数据可得,茶树油EW防效比化学农药异菌脲防治效果好。鉴于测定结果表明茶树油对植物病害均有一定的防治作用。茶树油是天然植物油对一些突发性流行病害和发病严重病害控制效果不及化学药剂的效果。因此开发茶树油与化学杀菌剂的混用制剂将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吴翠霞[7](2012)在《白藜芦醇及其衍生物的抑菌活性及对番茄早疫病菌的作用机理研究》文中指出植物源杀菌剂因作用广谱、资源丰富、可再生、与环境相容性好等优点成为农药研究领域的热点,目前人们已发现了很多具有抑菌、杀菌活性的植物种类,且分离出的活性物质涉及酚类、萜类、黄酮类等化合物。芪类化合物便是众多植物源活性成分中的一种,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白藜芦醇是该类化合物的典型代表。研究表明,白藜芦醇具有丰富的生物学活性和药理作用,但在农业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为了明确芪类化合物在农业病害中的防治前景,为该类化合物的深入研究提供探索依据,本论文选择白藜芦醇及其衍生物为研究对象,明确了其对供试病原真菌在离体、活体条件下的毒力,初步探讨了其作用机理及毒力稳定性,并测定了与其它杀菌剂混用的联合毒力,主要结果如下:1.白藜芦醇及其衍生物抑菌谱测定结果:5个供试化合物对9类植物上的6种供试病原真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3,5-二羟基-4’-甲氧基二苯乙烯(Ⅲ)的活性最高,其对番茄早疫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亦为最好,EC5o为3.31μg/mL,对苹果霉心病菌次之,EC5o为18.53μg/mL,对苹果炭疽病菌最差,EC5o仅为87.50μg/mL.5个化合物均对番茄早疫病菌呈现出较高的抑制活性,EC5o值在3.31~32.96μg/mL之间,对番茄灰霉病菌的EC5o在18.58-49.83μg/mL之间,对其余原真菌的抑制活性各不相同,无明显规律。,2.测定了抑菌活性最高的3,5-二羟基-4’-甲氧基二苯乙烯对番茄灰霉病菌生物学性状的影响,其中对产孢的抑制活性最高,12.5μg/mL下产孢抑制率即达到了67.96%,200μg/mL下几乎没有孢子产生;菌丝生长量和孢子萌发的EC5o值分别为32.7070μg/mL、48.3867μg/mL;菌核是该菌株最耐药的营养体,菌核萌发的EC5o值为77.2078μg/mL但菌核生成数量及重量与药剂浓度无明显的正相关关系。3.白藜芦醇对番茄早疫病菌的离体活性测定结果:包括白藜芦醇在内的5种供试药剂中,异菌脲对番茄早疫病菌的抑制活性最高,EC5o为1.1196μg/mL,其活性是白藜芦醇的40.5倍,活性最低的是多菌灵,EC5o为51.4314μg/mL。白藜芦醇对菌丝生长表现为抑菌作用,导致了菌丝的畸形,100μg/mL的菌丝干重抑制率达到65.0%,抑制50%菌丝生长的浓度为40.0039μg/mL;白藜芦醇200μg/mL对孢子萌发的抑制率为69.70%,EC5o为113.7339μg/mL,代森锰锌对番茄早疫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活性远远高于白藜芦醇,其浓度为0.5μg/mL时,孢子萌发抑制率就达到了86.59%,两种药剂均未对孢子形态造成影响。4.活体条件下白藜芦醇对番茄早疫病菌的活性测定结果:采用接种菌饼的叶片法和接种孢子的温室盆栽法进行毒力测定。先用白藜芦醇处理后接种的情况下,叶片上的病斑直径或病情指数随着白藜芦醇浓度的增大有所减弱,叶片法中0~1000μg/mL白藜芦醇的防治效果分布于8.14~60.31%,EC50为661.7178μg/mL;温室盆栽法中白藜芦醇的浓度设置为0~5000μg/mL,100μg/mL的防治效果为15.33%,5000μg/mL的防治效果仅为54.56%,由此可见,叶片法的防效略高于盆栽法。先进行接种,后用白藜芦醇处理,两种方法的防治效果均不理想。5.测定了白藜芦醇对番茄早疫病菌菌丝体细胞膜通透性、可溶性蛋白和DNA生成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包括对照在内,番茄早疫病菌菌丝的电导率均随着处理时间的推移而升高,白藜芦醇能够增加菌丝细胞膜的通透性,导致电解质渗漏,200μg/mL处理180min后,电导率的增加幅度达到了218.2%。经白藜芦醇处理7d后,番茄早疫病菌菌丝体内可溶性蛋白含量较对照有所下降,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大,蛋白含量有所减少,100μg/mL时,蛋白含量为0.709mg/g,抑制率达到了70.00%,但在在设定的剂量范围内,白藜芦醇未能抑制番茄早疫病菌菌丝体内DNA的合成。6.pH值和紫外线能够影响白藜芦醇的活性,在pH值为6的情况下白藜芦醇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最明显,此时20μg/mL鲜重抑制率为12.01%,干重抑制率为30.42%,50μg/mL孢子萌发抑制率为3.24%,显着高于其他处理;随着紫外线照射时间的延长,番茄早疫病菌的菌落直径逐渐增大,由照射0.5h的2.60cm增大到照射4h时的3.40cm。温度能够引起白藜芦醇微弱的降解,避光保存8d,4℃、25℃、35℃的降解率分别为1.43%、2.05%、5.60%。7.白藜芦醇与代森锰锌、异菌脲混用表现出了一定的增效作用,而与多菌灵、百菌清混用则具有拮抗作用。其中,白藜芦醇与代森锰锌混用的增效作用最显着,在试验配比下,代森锰锌:白藜芦醇=7:1的增效作用最好,EC5o值为2.2790μg/mL,共毒系数为863.93,1:7的EC5o值为21.2359μg/mL,共毒系数为172.34,亦为增效作用;异菌脲与白藜芦醇在1:7和7:1时表现出微弱的增效作用,EC5o值分别为5.6331μg/mL、1.0194μg/mL,共毒系数分别为134.35、125.05,其余配比下的共毒系数均小于120,为拮抗作用。

杨航宇,刘艳梅[8](2011)在《大叶黄杨和白丁香提取物对7种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研究》文中指出以串珠镰刀菌、瓜果腐霉等7种病原菌为供试真菌,用生长速率法和菌丝干重法对白丁香和大叶黄杨提取物的离体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供试质量浓度为0.1 g/mL时,白丁香乙醇提取液对7种供试病原菌菌落和菌丝生长量的抑制作用强,抑菌率分别在60%和79%以上。大叶黄杨乙醇提取液对7种病原菌菌落和菌丝生长量的的抑制作用较强,抑制率分别在55%和58%以上。

卢海博,李鸿强[9](2010)在《植物性杀菌剂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目前已发现许多植物具有杀真菌和细菌以及钝化病毒的作用。开发和利用有杀菌活性的植物,希望能得到高效、优质、经济的植物源杀菌剂。介绍了目前人们广泛研究的几种有杀菌活性的植物及其杀菌或抑菌活性成分,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等,并对植物源杀菌剂的研究与开发进行了展望。

丁德芳[10](2010)在《30%苍耳素乳油加工工艺及药效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苍耳素是从植物苍耳中提取出来的抑菌活性物质,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 Pers.)、黄瓜黑星病菌( Cladosporium cucumerinum Ell.et Arthur)等蔬菜常见病害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本文通过对苍耳中抑菌活性物质分离,确定了最佳分离路线;通过对苍耳素制剂助剂及加工配方的筛选,确定了最佳配方和加工工艺;通过探索中试加工研究,加工成了30%的苍耳素乳油(EC),并进行了质量检测和室内及田间药效评价。研究结果如下:1.以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 Pers.)、黄瓜黑星病菌(Cladosporium cucumerinum Ell. et Arthur)为供试菌种,用正己烷、二氯甲烷、正丁醇、乙酸乙酯、丙酮、甲醇六种不同极性的溶剂淋洗苍耳素提取液,对苍耳素提取液进行分离研究,进行活性追踪测定。结果表明:正己烷→二氯甲烷→正丁醇→乙酸乙酯→丙酮→甲醇逐步分离(六溶剂分离法)为最佳分离路线。三溶剂分离法只分离到一个高活性甲醇流分,甲醇流分对番茄灰霉菌和黄瓜黑星菌的抑制率分别为87.50%、89.23%。六溶剂分离法分离到四个有较高抑菌活性的流分,乙酸乙酯流分和丙酮流分对番茄灰霉菌的抑制率为87.34%、89.23%;正丁醇流分和甲醇流分对番茄灰霉菌的抑制率均在20%以上。2.以苍耳素为原药,通过对苍耳素乳油配方的选择、优化,确定了加工配方和加工工艺。苍耳素乳油配方为苍耳素提取液30%;乳化剂0203B8%;助溶剂DMF10%、正丁醇10%;紫外保护剂荧光素钠1%;溶剂二甲苯41%;加工出了质量稳定的30%苍耳素乳油。3.在小试配方加工乳油的基础上,对生产设备和加工工艺进行系统研究,开展了小规模的乳油中试加工研究,并对加工产品进行质量检测,苍耳素提取液含量≥30%,有效成分分解率2.245%,乳液稳定性(稀释200倍)经检测达到合格(三级),冷贮稳定性、热贮稳定性合格,PH值为5.6,水分含量≤0.3%,结果表明该制剂符合国家标准。4.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30%苍耳素EC对番茄灰霉病菌和黄瓜黑星病菌的毒力并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30%苍耳素EC抑制番茄灰霉病菌和黄瓜黑星病菌菌丝生长的EC50值分别为0.4718、0.9586 mg/mL。对两种病菌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且保护作用优于治疗作用。田间药效试验表明:第2次施药7 d后,30%苍耳素EC稀释100倍对两种病害的防效分别为67.76%和56.88%;第2次施药14 d后,30%苍耳素EC对两种病害的防效分别为72.03%和60.12%,50%扑海因WP 1000倍液对两种病害的防效分别为64.17%和62.07%。30%苍耳素EC 100倍液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效显着高于50%扑海因WP防效,对黄瓜黑星病的防效与对照药剂50%扑海因WP无显着差异。30%苍耳素乳油对两种病害有良好的防效,有一定的持效性。

二、人工模拟农用杀菌剂银泰对5种植物病害的药效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工模拟农用杀菌剂银泰对5种植物病害的药效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10种植物源活性物质对4种病原细菌的抑菌活性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源杀菌剂的研究进展
        1.1.1 植物源杀菌剂的概况
        1.1.2 植物源杀菌剂的开发应用
    1.2 植物源杀细菌剂的研究概况
        1.2.1 具有杀细菌活性的植物源物质筛选
        1.2.2 植物中杀细菌活性成分的研究
        1.2.3 植物源杀细菌剂的作用机理研究
    1.3 四种经济作物细菌病害发生与防治现状
        1.3.1 魔芋软腐病发生与防治现状
        1.3.2 猕猴桃溃疡病发生与防治现状
        1.3.3 核桃细菌性黑斑病发生与防治现状
        1.3.4 白菜软腐病发生与防治现状
    1.4 选题依据及论文设计思路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菌种
        2.1.2 供试植物源物质及试剂
        2.1.3 供试仪器与耗材
    2.2 试验方法
        2.2.1 琼脂打孔扩散法筛选对病原菌活性较好的药剂
        2.2.2 最低有效抑制浓度(MIC)的测定方法
        2.2.3 对魔芋软腐病的大田药效试验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10种植物源物质的室内抑菌活性筛选
        3.1.1 魔芋软腐病菌的室内抑菌活性筛选
        3.1.2 猕猴桃溃疡病菌的室内抑菌活性筛选
        3.1.3 核桃黑斑病菌的室内抑菌活性筛选
        3.1.4 白菜软腐病菌的室内抑菌活性筛选
    3.2 抑菌作用较好的植物源物质的MIC测定
        3.2.1 4 种植物源物质对魔芋软腐病菌的MIC测定结果
        3.2.2 6 种植物源物质对猕猴桃溃疡病菌的MIC测定结果
        3.2.3 3 种植物源物质对核桃黑斑病菌的MIC测定结果
    3.3 4 种植物源农药对魔芋软腐病的大田药效试验结果
第四章 问题与讨论
    4.1 大黄素、血根碱、狼毒素具有开发为杀菌剂的潜力
    4.2 植物源杀细菌剂的开发应用前景
    4.3 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作者简介

(2)木焦油抑菌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源杀菌剂研究概况
        1.1.1 具有杀真菌植物资源筛选现状
        1.1.2 植物源杀菌剂开发应用
    1.2 木焦油研究概况
        1.2.1 木焦油化学成分研究
        1.2.2 生物活性研究
    1.3 农药剂型研究概况
        1.3.1 可溶性液剂研究概况
        1.3.2 涂抹剂研究概况
    1.4 问题的提出及论文设计思路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供试样品
        2.1.2 供试病原菌
        2.1.3 供试药剂和试剂
        2.1.4 试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可溶性液剂研制方法
        2.2.2 涂抹剂初步研制方法
        2.2.3 木焦油抑菌活性测定方法
        2.2.4 田间防效试验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木焦油离体抑菌活性测定结果
        3.1.1 木焦油抑菌谱筛选结果
        3.1.2 木焦油对苹果腐烂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毒力
    3.2 15%木焦油可溶性液剂初步研制结果
        3.2.1 溶剂和助溶剂筛选结果
        3.2.2 乳化剂筛选结果
        3.2.3 15%木焦油可溶性液剂配方确定
    3.3 木焦油涂抹剂初步研制结果
    3.4 15%木焦油可溶性液剂对活体组织及盆栽试验结果
        3.4.1 番茄灰霉病果实针刺法试验结果
        3.4.2 小麦白粉病盆栽试验结果
    3.5 不同含量的木焦油涂抹剂对室内苹果枝条腐烂病防效的试验结果
    3.6 田间防效试验结果
        3.6.1 15%木焦油可溶性液剂对番茄灰霉病田间防效试验结果
        3.6.2 不同含量的木焦油涂抹剂对苹果腐烂病田间防效试验结果
第四章 问题与讨论
    4.1 木焦油在苹果腐烂病菌的防治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4.2 有必要深入研究木焦油的抑菌活性成分
    4.3 对木焦油涂抹剂制剂进一步的优化及涂抹剂质量标准的完善
    4.4 木焦油在其它方面的应用有待进一步扩展
        4.4.1 木焦油在农业方面的其它应用
        4.4.2 木焦油在化工方面的应用
    4.5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1) 通过GC/MS、气相、液相等方法分析木焦油的有效成分含量
        (2) 对木焦油涂抹剂制剂进一步的优化及涂抹剂质量标准的完善
        (3) 研究木焦油涂抹剂对其它树干的病害防治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茵陈蒿提取物杀菌制剂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源杀菌剂研究进展
        1.1.1 具抑菌、杀菌活性植物资源研究
        1.1.2 植物源杀菌剂产品开发现状
    1.2 茵陈蒿研究概况
        1.2.1 生物学特性、地理分布及资源状况
        1.2.2 茵陈蒿化学成分研究
        1.2.3 茵陈蒿生物活性研究
    1.3 水基型农药发展概况
        1.3.1 现代农药剂型发展趋势
        1.3.2 可溶性液剂的开发
        1.3.3 溶剂
        1.3.4 助剂
        1.3.5 可溶液剂(包括水剂)质量技术指标
    1.4 问题的提出及论文设计思路
第二章 茵陈蒿提取物抑菌活性及提取工艺研究
    2.1 材料
        2.1.1 供试植物材料
        2.1.2 供试病原菌
        2.1.3 供试试剂
        2.1.4 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茵陈蒿乙醇提取物的制备
        2.2.2 茵陈蒿提取工艺研究
        2.2.3 抑菌活性测定
        2.2.4 盆栽试验方法
        2.2.5 滨蒿内酯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茵陈蒿乙醇提取物抑菌活性测定
        2.3.2 茵陈蒿植物中单体化合物的抑菌活面定结果
        2.3.3 茵陈蒿抑菌活性物质提取工艺研究
        2.3.4 滨蒿内酯的线性范围
    2.4 小结与讨论
        2.4.1 茵陈蒿提取物的抑菌谱及提取工艺
        2.4.2 茵陈蒿抑菌活性物质的提取以乙醇作为溶剂较佳
第三章 10%茵陈蒿乙醇提取物可溶性液剂的研制
    3.1 材料
        3.1.1 供试植物材料
        3.1.2 供试溶剂及助溶剂
        3.1.3 供试乳化剂
        3.1.4 主要仪器
    3.2 10%茵陈蒿提取物可溶性液剂的研制方法
        3.2.1 溶剂和助溶剂的筛选
        3.2.2 乳化剂的选择
        3.2.3 10%茵陈蒿提取物可溶性液剂质量检测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10%茵陈蒿提取物可溶性液剂的溶剂筛选结果
        3.3.2 乳化剂筛选结果
        3.3.3 有效成分-滨蒿内酯的线性范围
        3.3.4 10%茵陈蒿提取物可溶性液剂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结果
        3.3.5 10%茵陈蒿提取物可溶性液剂热贮稳定性测定结果
        3.3.6 10%茵陈蒿提取物可溶性液剂配方的确定
        3.3.7 10%茵陈蒿提取物可溶性液剂的质量技术指标
    3.4 小结与讨论
        3.4.1 10%茵陈蒿提取物可溶性液剂的配方
        3.4.2 以滨蒿内酯为指标调控所研制的制剂较为可靠
第四章 10%茵陈蒿提取物可溶性液剂的抑菌活性研究
    4.1 材料
        4.1.1 供试病原菌
        4.1.2 供试药剂
        4.1.3 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室内生物活性测定
        4.2.2 活体组织测定方法
        4.2.3 盆栽试验方法--小麦白粉病盆栽试验
        4.2.4 田间药效试验方法--番茄灰霉病的田间药效实验
    4.3 结果与分析
        4.3.1 10%茵陈蒿提取物可溶性液剂对供试病原真菌的毒力测定结果
        4.3.2 10%茵陈蒿提取物可溶性液剂活体组织法试验结果
        4.3.3 10%茵陈蒿提取物可溶性液剂对小麦白粉病的盆栽药效
        4.3.4 10%茵陈蒿提取物SL对番茄灰霉病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4.4 小结与讨论
        4.4.1 10%茵陈蒿提取物可溶性液剂具有较高的防病效果,具有推广价值
        4.4.2 10茵陈蒿提取物可溶性液剂的田间应用技术有待于改善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天名精内酯酮在植物体中内吸传导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源杀菌剂研究概况
        1.1.1 抑菌活性植物资源及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1.1.2 植物源杀菌剂作用机理研究概况
        1.1.3 植物源杀菌剂应用开发现状
    1.2 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研究概况
        1.2.1 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的来源及分类
        1.2.2 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
        1.2.3 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的抗炎活性
        1.2.4 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
        1.2.5 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的抗疟活性
        1.2.6 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农用活性研究概况
    1.3 天名精内酯酮研究进展
        1.3.1 天名精内酯酮的性质与来源
        1.3.2 天名精内酯酮的抑菌活性及衍生合成研究
        1.3.3 天名精内酯酮对抑菌机理研究
    1.4 论文设计思路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药剂
        2.1.2 供试菌种及盆栽植物
        2.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天名精内酯酮对 4 种植物病害的盆栽药效
        2.2.2 作物对天名精内酯酮内吸性能的 HPLC 分析检测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天名精内酯酮内吸抑菌作用的盆栽药效试验结果
        3.1.1 喷雾施药下天名精内酯酮对 4 种作物病害的药效
        3.1.2 灌根施药方式下天名精内酯酮对 4 种作物病害的药效
    3.2 天名精内酯酮的内吸传导性能的 HPLC 检测结果
        3.2.1 标准工作曲线的建立
        3.2.2 方法的准确度、紧密度和灵敏度
        3.2.3 作物根部对土壤中天名精内酯酮的吸收和传导效果
        3.2.4 作物根部对水体中天名精内酯酮的吸收和传导效果
        3.2.5 作物叶部对天名精内酯酮的吸收和传导效果
第四章 问题与讨论
    4.1 天名精内酯酮在植物体内的内吸性
    4.2 天名精内酯酮在植物体内的传导方式
    4.3 有待进一步进行的工作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苦豆子根提取物杀菌制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源杀菌剂研究概况
        1.1.1 具杀菌活性植物资源研究
        1.1.2 植物源杀菌剂产品开发现状
    1.2 苦豆子研究简介
        1.2.1 植物化学成分研究
        1.2.2 生物活性研究
        1.2.3 其它研究进展
    1.3 木醋液研究概况
        1.3.1 木醋液抑菌活性研究进展
        1.3.2 木醋液其它农用活性研究
    1.4 水基型农药制剂研究概况
        1.4.1 几种水基型农药剂型
        1.4.2 可溶性液剂
        1.4.3 植物源农药剂型研究现状
    1.5 论文设计思路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供试病原菌
        2.1.3 供试药剂及试剂
        2.1.4 试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提取工艺研究方法
        2.2.2 5%苦豆子根提取物可溶性液剂研制方法
        2.2.3 5%苦豆子根提取物可溶性液剂质量检测方法
        2.2.4 离体生物活性测定方法
        2.2.5 活体组织法
        2.2.6 盆栽试验方法
        2.2.7 田间药效试验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苦豆子根抑菌活性物质提取工艺优化结果
        3.1.1 苦豆子根抑菌活性物质提取溶剂选择
        3.1.2 各工艺参数的单因子试验结果
        3.1.3 各工艺参数的正交试验结果
    3.2 生物碱和黄酮分析方法的建立
        3.2.1 有效成分线性范围
        3.2.2 分析方法的精密度
        3.2.3 分析方法的准确度
    3.3 5%苦豆子根提取物 SL 研制
        3.3.1 溶剂筛选结果
        3.3.2 乳化剂筛选结果
        3.3.3 配方优化
        3.3.4 质量检测结果
        3.3.5 配方确定
    3.4 两种 5%苦豆子根提取物 SL 室内生测结果
    3.5 两种 5%苦豆子根提取物 SL 活体组织法及盆栽试验结果
        3.5.1 番茄灰霉病组织法试验结果
        3.5.2 小麦白粉病盆栽试验结果
        3.5.3 黄瓜白粉病盆栽试验结果
    3.6 两种 5%苦豆子根提取物 SL 对番茄叶霉病田间药效试结果
第四章 问题与讨论
    4.1 植物源农药制剂质量检测可采用化学分析与活性测定相结合的方法
    4.2 植物源农药生物活性受多种因素影响
    4.3 木醋液在植物源杀菌剂研发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4.4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4.4.1 提高制剂中有效成分含量
        4.4.2 加强制剂的稳定剂研究
        4.4.3 加强对两种 5%苦豆子根提取物 SL 抑菌谱及田间应用技术的研究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茶树(Melaleuca alternifolia)油抗菌活性评价及其水乳剂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术语与略语表
1 文献综述
    1.1 植物源农药的使用状况及发展前景
        1.1.1 植物源农药使用状况
        1.1.2 植物源农药的发展前景
    1.2 植物源活性物质抑菌活性研究
        1.2.1 筛选有抑菌活性的植物
        1.2.2 植物抑菌有效成分
        1.2.3 植物源杀菌剂的研发
    1.3 茶树油研究进展
        1.3.1 茶树油资源
        1.3.2 茶树油的提取方法
        1.3.3 茶树油的化学成分
        1.3.4 茶树油的生物活性
        1.3.5 茶树油的化学利用
        1.3.6 日用品行业应用
        1.3.7 医疗行业应用
        1.3.8 其它行业应用
2 引言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1.1 供试菌种
        3.1.2 供试作物
        3.1.3 仪器设备
        3.1.4 试剂
    3.2 试验方法
        3.2.1 茶树油抑菌活性测定
        3.2.2 不同产地茶树油主要成分比较
        3.2.3 茶树油水乳剂的制备
        3.2.4 制剂理化性能指标的测定
        3.2.5 茶树油及制剂对室内活体抑菌实验
        3.2.6 大田药效试验
4 结果与分析
    4.1 茶树油的抑菌活性
        4.1.1 茶树油对植物病原菌的毒力
        4.1.2 茶树油熏蒸对离体植物病菌抑制率
    4.2 茶树油主要成分比较及其抑菌活性
        4.2.1 茶树油主要成分抑菌活性
        4.2.2 茶树油主要成分熏蒸对植物病菌抑制率
        4.2.3 茶树油四种主要成分标准曲线
        4.2.4 茶树油主要成分含量比较
    4.3 40%茶树油水乳剂的制备
        4.3.1 茶树油水乳剂的配制
        4.3.2 茶树油水乳剂性能测定
    4.4 茶树油及其制剂对番茄灰霉病的活体抑制效果
        4.4.1 茶树油薰蒸对番茄灰霉病的效果
        4.4.2 茶树油水乳剂浸泡对番茄灰霉病的效果
    4.5 茶树油水乳剂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4.5.1 茶树油水乳剂对莴苣灰霉病的防效
        4.5.2 茶树油水乳剂对西葫芦灰霉病大田防效
        4.5.3 茶树油水乳剂对油菜菌核病大田防效
5 讨论
    5.1 茶树油的抑菌活性
    5.2 茶树油主要成分的比较及其抑菌活性测定
    5.3 茶树油水乳剂的研制及应用
    5.4 茶树油及制剂对番茄灰霉病的效果
    5.5 茶树油水乳剂的田间药效试验
6 结论
    6.1 茶树油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
    6.2 茶树油主要成分抑菌活性
    6.3 茶树油主要成分含量
    6.4 茶树油水乳剂配方制备
    6.5 茶树油及制剂对番茄灰霉病的效果
    6.6 茶树油水乳剂的田间药效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7)白藜芦醇及其衍生物的抑菌活性及对番茄早疫病菌的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植物源杀菌剂研究进展
        1.1.1 植物资源
        1.1.2 植物中的抗菌有效成分
        1.1.3 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
        1.1.4 抑菌活性测定方法
        1.1.4.1 离体测试
        1.1.4.2 活体试验
        1.1.4.3. 组织筛选法
        1.1.5 抑/杀菌作用机理
        1.1.6 开发并商品化的植物源杀菌剂品种
        1.1.6.1 丁子香酚
        1.1.6.2 黄芩苷
        1.1.6.3 小檗碱
        1.1.6.4 苦参碱
        1.1.6.5 蒜素
        1.1.6.6 儿茶素
        1.1.6.7 大黄素甲醚
        1.1.6.8 银泰/银果
    1.2 白藜芦醇的研究进展
        1.2.1 理化性质及存在形式
        1.2.2 生物学活性
        1.2.3 制备方法
        1.2.4 剂型研究
        1.2.5 白藜芦醇衍生物的合成研究进展
    1.3 番茄早疫病菌的研究现状
        1.3.1 侵染症状
        1.3.2 病原及其生物学特性
        1.3.3 发病规律
        1.3.4 综合防治
2 材料与方法
    2.1 白藜芦醇及其衍生物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毒力测定
        2.1.1 供试材料
        2.1.2 试验用主要仪器设备
        2.1.3 PDA培养基
        2.1.4 供试化合物活性测定
        2.1.5 数据处理
    2.2 3,5-二羟基-4'-甲氧基二苯乙烯(Ⅲ)对番茄灰霉病菌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2.2.1 供试材料
        2.2.2 仪器设备
        2.2.3 3,5-二羟基-4'-甲氧基二苯乙烯对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量的影响
        2.2.3.1 PD培养液的制备
        2.2.3.2 供试化合物Ⅲ对灰霉病菌菌丝生长量的影响
        2.2.3.3 数据处理
        2.2.4 3,5-二羟基-4'-甲氧基二苯乙烯对番茄灰霉病菌产孢的影响
        2.2.4.1 供试菌种的制备
        2.2.4.2 3,5-二羟基-4'-甲氧基二苯乙烯对番茄灰霉病菌产孢的影响
        2.2.4.3 数据处理
        2.2.5 3,5-二羟基-4'-甲氧基二苯乙烯对番茄灰霉病菌产菌核的影响
        2.2.5.1 PDA培养基的制备
        2.2.5.2 3,5-二羟基-4'-甲氧基二苯乙烯对番茄灰霉病菌产菌核的影响
        2.2.5.3 数据处理
        2.2.6 3,5-二羟基-4'-甲氧基二苯乙烯对番茄灰霉病菌菌核萌发的影响
        2.2.6.1 菌核的收集
        2.2.6.2 3,5-二羟基-4'-甲氧基二苯乙烯对番茄灰霉病菌菌核萌发的影响
        2.2.6.3 数据处理
        2.2.7 3,5-二羟基-4'-甲氧基二苯乙烯对番茄灰霉病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2.3 白藜芦醇对番茄早疫病菌的离体活性测定
        2.3.1 供试材料
        2.3.2 主要仪器设备
        2.3.3 供试药剂对番茄早疫病菌的毒力测定
        2.3.3.1 PDA培养基的制备
        2.3.3.2 5种药剂对供试菌的毒力测定
        2.3.3.3 数据处理
        2.3.4 白藜芦醇对番茄早疫病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2.3.4.1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2.3.4.2 白藜芦醇对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2.3.4.3 数据处理
        2.3.5 白藜芦醇对番茄早疫病菌菌丝生长量的影响
        2.3.5.1 PD培养液的制备
        2.3.5.2 白藜芦醇对番茄早疫病菌菌丝生长量的影响
        2.3.5.3 数据处理
        2.3.6 白藜芦醇对番茄早疫病菌菌丝的作用方式
        2.3.6.1 对菌丝作用方式的测定
        2.3.6.2 白藜芦醇对番茄早疫病菌菌丝形态的影响
        2.3.6.3 数据处理
    2.4 活体条件下白藜芦醇对番茄早疫病菌的活性测定
        2.4.1 供试材料
        2.4.2 主要仪器设备
        2.4.3 活体条件下白藜芦醇对番茄早疫病菌的活性测定
        2.4.3.1 叶片法
        2.4.3.2 温室盆栽法
        2.4.3.3 数据处理
    2.5 白藜芦醇对番茄早疫病菌的作用机理研究
        2.5.1 供试材料
        2.5.2 仪器设备
        2.5.3 白藜芦醇对番茄早疫病菌菌丝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2.5.3.1 菌丝体的制备
        2.5.3.2 白藜芦醇对番茄早疫病菌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2.5.3.3 数据处理
        2.5.4 白藜芦醇对番茄早疫病菌菌丝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2.5.4.1 菌丝体的培养及制备
        2.5.4.2 白藜芦醇对番茄早疫病菌菌丝内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2.5.4.3 数据处理
        2.5.5 白藜芦醇对番茄早疫病菌菌丝体内DNA含量的影响
        2.5.5.1 供试病原菌的准备
        2.5.5.3 DNA浓度与纯度的测定
        2.5.5.4 数据处理
    2.6 不同条件下白藜芦醇对番茄早疫病菌的抑制活性
        2.6.1 供试材料
        2.6.2 主要仪器
        2.6.3 不同pH值下白藜芦醇对番茄早疫菌丝生长的影响
        2.6.3.1 不同pH值PD培养液的准备
        2.6.3.2 不同pH值下白藜芦醇对番茄早疫菌丝生长的影响
        2.6.3.3 数据处理
        2.6.4 不同pH值下白藜芦醇对番茄早疫病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2.6.4.1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2.6.4.2 不同pH值下白藜芦醇对番茄早疫病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2.6.4.3 数据处理
        2.6.5 紫外线照射对白藜芦醇活性的影响
        2.6.5.1 PDA培养基的准备
        2.6.5.2 紫外线照射对白藜芦醇毒力的影响
        2.6.5.3 数据处理
        2.6.6 温度对白藜芦醇消解的影响
        2.6.6.1 标准曲线的制作
        2.6.6.2 温度对白藜芦醇消解的影响
        2.6.6.3 数据处理
    2.7 白藜芦醇与杀菌剂混用对番茄早疫病菌的联合毒力测定
        2.7.1 供试材料
        2.7.2 供试药剂母液的配制
        2.7.3 白藜芦醇与杀菌剂混用的联合毒力测定
        2.7.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白藜芦醇及其衍生物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毒力
    3.2 3,5-二羟基-4'-甲氧基二苯乙烯(Ⅲ)对番茄灰霉病菌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3.2.1 3,5-二羟基-4'-甲氧基二苯乙烯对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量的影响
        3.2.2 3,5-二羟基-4'-甲氧基二苯乙烯对番茄灰霉病菌产孢的影响
        3.2.3 3,5-二羟基-4'-甲氧基二苯乙烯对番茄灰霉病菌产菌核的影响
        3.2.4 3,5-二羟基-4'-甲氧基二苯乙烯对番茄灰霉病菌菌核萌发的影响
        3.2.5 3,5-二经基-4'-甲氧基二苯乙妇对番前灰霉病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3.3 白藜芦醇对番茄早疫病菌的离体活性测定
        3.3.1 供试药剂对番茄早疫病菌的毒力测定
        3.3.2 白藜芦醇对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3.3.3 白藜芦醇对番茄早疫病菌菌丝生长量的影响
        3.3.4 白藜芦醇对番茄早疫病菌菌丝的作用方式
    3.4 活体条件下白藜芦醇对番茄早疫病菌的活性测定
        3.4.1 叶片法
        3.4.2 温室盆栽法
    3.5 白藜芦醇对番茄早疫病菌的作用机理研究
        3.5.1 白藜芦醇对番茄早疫病菌菌丝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3.5.2 白藜芦醇对番茄早疫病菌菌丝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5.3 白藜芦醇对番茄早疫病菌菌丝体内DNA含量的影响
    3.6 不同条件下白藜芦醇对番茄早疫病菌的抑制活性
        3.6.1 不同pH值下白藜芦醇对番茄早疫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3.6.2 不同pH值下白藜芦醇对番茄早疫病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3.6.3 紫外线照射对白藜芦醇活性的影响
        3.6.4 温度对白藜芦醇消解的影响
    3.7 白藜芦醇与杀菌剂混用对番茄早疫病菌的联合毒力测定
4. 讨论
    4.1 白藜芦醇及其衍生物抑菌活性的差异
    4.2 3,5-二羟基4'-甲氧基二苯乙烯对番茄灰霉病菌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4.3 白藜芦醇对番茄早疫病菌的抑菌作用研究
    4.4 白藜芦醇对番茄早疫病菌的作用机理初探
    4.5 白藜芦醇的稳定性
    4.6 白藜芦醇与杀菌剂混用对番茄早疫病菌的联合毒力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植物性杀菌剂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有杀菌活性的植物
    1.1 对真菌病害有防效的植物
        1.1.1 银杏 (Ginkgo biloba Linn)
        1.1.2 黄连 (Coptis Chinensis Franch)
        1.1.3 麻黄 (Ephedra sinica)
        1.1.4 原白头翁 (Pulsatilia chinesis (Buuge) Regel)
        1.1.5 苦皮藤 (Celastrus angulatus Maxim)
        1.1.6 菊科植物
        1.1.7 辣木 (Moringa)
        1.1.8 其他
    1.2 对细菌性病害有防效的植物
    1.3 对植物病毒病有防效的植物
2 植物中抗菌杀菌的主要有效成分
3 存在问题
4 展望

(10)30%苍耳素乳油加工工艺及药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源农药活性成分研究
        1.1.1 植物源农药活性物质提取与分离
        1.1.2 植物源农药活性成分的研究
    1.2 植物源农药制剂的加工及应用
        1.2.1 植物源农药的开发现状
        1.2.2 植物源农药加工应用研究
    1.3 苍耳在农药方面的研究进展
    1.4 植物源农药加工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5 植物源农药今后发展趋势
    1.6 本文研究内容与目标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苍耳素的提取及分离纯化路线筛选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三溶剂分离法
        2.2.2 六溶剂分离法
        2.2.3 两种分离工艺比较
    2.3 讨论
第三章 30%苍耳素乳油加工配方筛选及加工工艺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有效成分含量的确定
        3.2.2 溶剂和助溶剂的选择
        3.2.3 乳化剂筛选
        3.2.4 紫外保护剂筛选
        3.2.5 30%苍耳素乳油加工小试配方研究
        3.2.6 30%苍耳素乳油加工标准配方确定
        3.2.7 30%苍耳素乳油加工工艺
    3.3 讨论
第四章 30%苍耳素乳油制剂加工及中试产品质量检测
    4.1 材料与仪器
        4.1.1 材料与菌种
        4.1.2 药品与仪器
    4.2 苍耳素乳油中试加工工艺研究
        4.2.1 苍耳素乳油中试加工工艺流程图
        4.2.2 乳油质量检测方法
    4.3 结果分析
        4.3.1 中试加工工艺
        4.3.2 乳油质量检测结果
    4.4 讨论
第五章 30%苍耳素乳油室内及田间药效评价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药剂
        5.1.2 供试病菌
        5.1.3 30%苍耳素乳油对供试病菌的药效评价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30%苍耳素乳油对供试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5.2.2 离体组织测定
        5.2.3 田间药效试验
    5.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问题与讨论
        6.2.1 苍耳抑菌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
        6.2.2 关于苍耳素乳油加工
        6.2.3 植物源农药苍耳素乳油小试及中试加工
    6.4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图版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四、人工模拟农用杀菌剂银泰对5种植物病害的药效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10种植物源活性物质对4种病原细菌的抑菌活性筛选[D]. 李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1)
  • [2]木焦油抑菌作用研究[D]. 孙莹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4)
  • [3]茵陈蒿提取物杀菌制剂研制[D]. 侯海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3)
  • [4]天名精内酯酮在植物体中内吸传导方式研究[D]. 韩兴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2)
  • [5]苦豆子根提取物杀菌制剂研究[D]. 张沙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2)
  • [6]茶树(Melaleuca alternifolia)油抗菌活性评价及其水乳剂的制备[D]. 程春玲. 安徽农业大学, 2012(07)
  • [7]白藜芦醇及其衍生物的抑菌活性及对番茄早疫病菌的作用机理研究[D]. 吴翠霞. 山东农业大学, 2012(07)
  • [8]大叶黄杨和白丁香提取物对7种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研究[J]. 杨航宇,刘艳梅. 林业实用技术, 2011(07)
  • [9]植物性杀菌剂研究进展[J]. 卢海博,李鸿强. 河北农业科学, 2010(08)
  • [10]30%苍耳素乳油加工工艺及药效评价[D]. 丁德芳. 甘肃农业大学, 2010(02)

标签:;  ;  ;  ;  ;  

人工模拟农用杀菌剂银泰对五种植物病害的药效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