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品德不良学生的矫正与转化

浅谈品德不良学生的矫正与转化

一、浅谈品德不良学生的矫正转化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戴志亮[1](2017)在《矫正有不良品德的学生的方法》文中提出品德不良学生,是指经常违反社会道德行为规范,或犯有较严重道德过错的学生,其中包括后进生和部分失足者。分析品德不良学生的表现及其形成原因,依据他们的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方法矫正其不良品德。只要我们坚定信心,采取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和特点的教育方法。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是完全可以矫正的。一、改变认知,转化态度道德认识是道德行为的基础,一个人有了正确的道德认识

陈丽君[2](2017)在《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现状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逐步进入到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具有传播主体多元化、空间开放性等等,新媒体的这些特点使新媒体成为一把双刃剑,如果运用得好,可以指挥得法,令行禁止,运用得不好,就会给广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侵害。因此,媒体传播主体多元化、空间开放性、信息庞杂化等特点使其成为一把双刃剑。合理利用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等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调查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使用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情况,总结分析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反两方面影响,进而提出可行性对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姜囡[3](2016)在《关怀理论视野下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成因及转化研究》文中认为在人一生的成长过程中,小学时期是人生发展和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阶段和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正处于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的过程,尚未定型,具有不稳定性,是滋生和蔓延一些不良品德的高峰时期。学校里品德不良行为的小学生虽占少数,但消极作用大,不仅不利于自身的健康成长,而且影响着周围同学,干扰学校、班级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甚至诱发违法犯罪行为,走上犯罪道路。因此,做好品德不良行为小学生的转化工作,是教育者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关怀理论为我国德育实践的研究带来了重要启示。继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吉利根提出关怀伦理的一些观点和思想后,着名教育家、哲学家内尔?诺丁斯对其进行了深入挖掘和进一步完善,创造性地将关怀理论应用到具体道德教育实践领域,形成了独特的关怀道德教育模式,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正是诺丁斯的关怀理论。关怀理论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可以为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研究提供专业的理论指导和一个全新的视角。本论文正是基于关怀的视角探析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成因,同时运用关怀理论对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进行教育转化。论文正文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这部分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及设计。本论文主要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和观察法等三种方法,研究当前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现状,深刻探析关怀理论所蕴含的道德教育资源,为教育者转化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提供参考。第二部分对小学生常见的几种品德不良行为进行描述以及分类。这部分自编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调查问卷,同时对品德不良行为学生,部分老师和家长进行访谈。分析调查结果发现,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主要表现为说脏话、撒谎、经常性破坏课堂纪律、不尊重师长、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打架斗殴、偷窃等特征,这些品德不良行为可以归为五类,即欺骗行为、逆反行为、破坏行为、攻击行为、偷窃行为等。第三部分从关怀缺失角度对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进行归因分析。这部分通过对品德不良行为学生及部分教师的深入访谈,从关怀缺失的视角分析当前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成因,主要包括:家庭关怀缺位、学校关怀缺失、社会关怀缺乏。第四部分运用关怀理论探索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转化路径。就论文第三部分所述的关于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成因,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几个方面提出关怀策略,构建了关怀理论视野下的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转化策略。

邵金云[4](2016)在《也谈品德不良的矫正》文中研究表明品德不良学生,是指经常违反社会道德行为规范或犯有较严重道德过错的学生。形成学生不良品德有客观原因和主观心理因素,要矫正他们的不良品德,教师应当分析他们品德不良形成的原因及表现,并依据他们的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方法。感化引导,改变认知。锻炼意志,培养习惯。善于发现,掌握技巧。

周艳华[5](2013)在《浅谈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矫正》文中研究说明"中职学生难教、难管",这并不是指这些学生不聪明或者笨傻,只是他们的行为习惯比较差,主观上不愿意学习而已。只要我们掌握了这类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时加以矫正,我相信是可以把他们培养成为合格的职业人才的。

谷艳波[6](2013)在《如何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文中研究表明品德不良学生是指经常违反社会道德行为规范,或犯有较严重道德过错的学生,其中包括后进生和部分失足者。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需要教师分析其表现及成因,依据他们的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矫正。只要教师坚定信心,采取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和特点的教育方法,学生的不良品德是完全可以矫正的。一、传递正确的道德信息,培养正确的道德评价能力道德认识是道德行为的基础,一个人有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和独立的道德判断能力,才能有正确的道德行为,否则,就不能

葛小娟[7](2013)在《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及其矫正》文中认为品德不良是指学生经常违背道德准则或犯有严重的道德过错行为,它是道德范畴内的某种错误或过失行为。许多教师常常因学生的一些品德不良行为而烦恼,为矫正他们的品德不良行为而操心。笔者作为一名小学品德课教师,既感到自豪,同时又感到任务的艰巨。笔者认为,小学生中出现品德不良行为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无法回避的,我们教师,特别是品德教师应和班主任紧密配合,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认真探讨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表现、成因和矫正途径,努力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使其迷途知返,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法。一、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表现1.认识模糊不清。小学生的不良行为和其他任何行为

王素珍[8](2011)在《初中生品德不良行为的心理因素与矫正》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代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存在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隐患,学校如果不及时加以矫正,其后果不言而喻。本文针对这一问题从初中生品德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和造成初中生品德不良行为的心理因素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同时又从激发学生改变不良品德行为的强烈心理动机和抓住有利时机促进不良品德行为的转化两个角度提出矫正策略,希望能给广大教师一点启迪。

曹延寿[9](2010)在《中小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之我见》文中研究表明这篇文章通过对中小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分析了矫正的方法,指出了对策,通过改变认知,转化态度;创设情境,感化引导;锻炼意志,培养习惯;针对个性,因材施"矫";总结经验,掌握技巧等方面,提出了五种实用的矫正办法。

张珊明[10](2010)在《浅析问题行为和品德不良的区别》文中指出问题行为和品德不良是一对密切相关的概念,一些问题行为也是品德不良行为,一些品德不良行为也是问题行为。但二者有着不同的行为成因、行为表现、行为目的、诊断鉴别标准和防治方法。

二、浅谈品德不良学生的矫正转化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品德不良学生的矫正转化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矫正有不良品德的学生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变认知, 转化态度
二、创设情境, 感化引导
三、锻炼意志, 培养习惯
四、针对个性, 因材施教
五、总结经验, 掌握技巧

(3)关怀理论视野下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成因及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关怀理论的研究现状
        1.3.2 品德不良行为的研究现状
        1.3.3 已有研究的启示
    1.4 概念界定
        1.4.1 品德
        1.4.2 品德不良行为
        1.4.3 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
    1.5 理论基础
    1.6 研究方法及设计
        1.6.1 研究对象
        1.6.2 研究方法
第2章 A小学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现状调查
    2.1 A小学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表现
        2.1.1 说脏话、辱骂他人
        2.1.2 撒谎
        2.1.3 经常性破坏课堂纪律
        2.1.4 不尊重师长
        2.1.5 抄袭作业、考试作弊
        2.1.6 打架斗殴
        2.1.7 破坏他人或公共财物
        2.1.8 小偷小摸行为(偷窃)
    2.2 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特点
        2.2.1 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具有普遍性
        2.2.2 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以轻度为主
    2.3 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类型分析
        2.3.1 欺骗行为
        2.3.2 逆反行为
        2.3.3 破坏行为
        2.3.4 攻击行为
        2.3.5 偷窃行为
第3章 关怀理论视野下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成因
    3.1 家庭关怀缺位
        3.1.1 关怀关系中双方的不平衡性
        3.1.2 关怀观的片面性
        3.1.3 父母榜样作用失效
    3.2 学校关怀缺失
        3.2.1 教学过程中:学校教育存在误区
        3.2.2 学校交往中:教师关怀素养有所欠缺
    3.3 社会关怀缺乏
        3.3.1 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3.3.2 网络、传媒的负面影响
        3.3.3 同辈之间不良道德品行的相互传染
第4章 关怀理论视野下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转化策略
    4.1 构建关怀型和谐家庭
        4.1.1 父母树立正确的关怀观
        4.1.2 父母发挥积极的道德榜样作用
        4.1.3 父母鼓励孩子回应关怀
    4.2 将关怀理论渗透于学校教育过程
        4.2.1 教师形成关怀理念
        4.2.2 教师提高关怀能力
        4.2.3 教师运用多样化的学生评价方法
    4.3 营造充满关怀的社会氛围
        4.3.1 规范大众传媒,树立关怀榜样
        4.3.2 规范网络信息,塑造充满关爱的网络文化环境
    4.4 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共同转化小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作者简介

(4)也谈品德不良的矫正(论文提纲范文)

一、形成学生不良道德的原因
二、品德不良的矫正方法
    1.感化引导, 改变认知
    2.锻炼意志, 培养习惯
    3.善于发现, 掌握技巧

(5)浅谈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矫正(论文提纲范文)

一、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 错误的道德认识
    (二) 异常的情感表现
    (三) 明显的意志薄弱
    (四) 不良的行为习惯
二、形成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
    (一) 社会的不良影响
    (二) 家庭的不当教育
三、中职学生品德不良的矫正
    (一) 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 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二) 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 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三) 保护、利用学生的自尊心, 培养、激发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四) 抓住转变时机, 促使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

(6)如何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递正确的道德信息, 培养正确的道德评价能力
二、创设良好的道德情境, 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
三、进行必要的引导和强化, 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
四、针对学生个性特点, 采取因材施教
五、掌握矫正技巧, 巩固良好的品德习惯

(7)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及其矫正(论文提纲范文)

一、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表现
    1. 认识模糊不清。
    2. 情绪反复无常。
    3. 意志脆弱。
二、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
    1. 家庭的不良影响和教育是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主要原因。
    2. 学校教育中的一些不良因素是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
    3. 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是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重要原因。
三、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矫正
    1. 热情关怀, 消除师生对立情绪。
    2.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积极因素, 点燃他们内心的“闪光”火苗。
    3. 优化育人环境, 形成教育合力。
    4. 加强班集体建设, 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

(8)初中生品德不良行为的心理因素与矫正(论文提纲范文)

一、初中生品德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
二、造成初中生品德不良行为的心理因素及原因
    (一) 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 从而衍生了不健康的个人需要
    (二) 异化的人际关系
    (三) 不良行为习惯导致不良品德行为
    (四) 性格上的某些缺陷导致不良品德行为
    (五) 意志力薄弱导致不良品德行为
三、对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心理因素的矫正
    (一) 消除情绪障碍, 改善人际关系
    (二) 保护自尊心, 培养集体荣誉感

(9)中小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之我见(论文提纲范文)

1 改变认知, 转化态度
2 创设情境, 感化引导
3 锻炼意志, 培养习惯
4 针对个性, 因材施“矫”

(10)浅析问题行为和品德不良的区别(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行为的内涵
二、品德不良的内涵
三、问题行为和品德不良的区别
    1. 行为目的不同
    2. 行为成因不同
    3. 行为表现不同
    4. 诊断鉴别不同
    5. 防治方法不同
四、结语

四、浅谈品德不良学生的矫正转化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矫正有不良品德的学生的方法[J]. 戴志亮. 课程教育研究, 2017(35)
  • [2]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现状的对策研究[J]. 陈丽君. 课程教育研究, 2017(35)
  • [3]关怀理论视野下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成因及转化研究[D]. 姜囡. 鲁东大学, 2016(08)
  • [4]也谈品德不良的矫正[J]. 邵金云. 新课程(中学), 2016(02)
  • [5]浅谈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矫正[J]. 周艳华. 教育教学论坛, 2013(12)
  • [6]如何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J]. 谷艳波. 黑河教育, 2013(03)
  • [7]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及其矫正[J]. 葛小娟. 小学教学参考, 2013(09)
  • [8]初中生品德不良行为的心理因素与矫正[J]. 王素珍. 学周刊, 2011(06)
  • [9]中小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之我见[J]. 曹延寿.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30)
  • [10]浅析问题行为和品德不良的区别[J]. 张珊明. 文教资料, 2010(25)

标签:;  

浅谈品德不良学生的矫正与转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