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让别人的钱为我“打工”(论文文献综述)
张可心[1](2021)在《新冠疫情下民间志愿团体应急语言服务效率与质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中国蔓延时,中国民间团体自发成立救助小组,在支援武汉抗击疫情的过程积累了许多一手经验。在随后国外疫情暴发时,这些民间团体希望用这些经验帮助外国民众抗击疫情。其中,“武汉银杏在行动”国内救援团队成立“武汉银杏在行动·新冠疫情国际救助小组”(简称“救助小组”),在2020年3月发起应急语言服务,将武汉的一手抗疫经验总结命名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实用建议手册》,并组织志愿者们将手册翻译成英、法、德、西、意、瑞典、波斯七个语种,希望将其传递给各国有需要的专业组织,为当地开展救援行动提供经验分享与支持。然而,由于民间志愿团体的非专业性、非营利性、人员异质性等特点,同时,应急语言服务又强调针对自然灾害或公共危机事件快速提供语言产品,因此,民间志愿团体应急语言服务的质量与效率自然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本研究以该救助小组为研究对象,旨在从项目管理的角度探究这类语言服务活动的主体对翻译项目质量和效率的影响,并尝试从翻译项目管理的角度提出提升此类翻译项目质量和效率的办法,为今后民间志愿团体开展应急语言服务提供建议支持。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访谈,旨在回答两个问题:一是民间志愿团体如何组织应急语言服务,其中包括职能分工和翻译流程;二是如何评价其应急语言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包括运营统筹、语种统筹、翻译和审校人员在翻译流程中的表现等方面。为回答以上问题,在前期准备阶段,本研究在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项目管理知识及其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笔者亲身参与该应急语言服务时获得的一手资料,对救助小组翻译项目的全过程进行演绎,设计针对运营统筹、语种统筹、翻译和审校四种职能的访谈提纲,并选择符合研究目的的访谈对象。在数据收集阶段,对运营统筹人员及德语组志愿者共计10人进行访谈。在数据分析阶段,借助质性内容分析法,对转写后的访谈进行标注、分析,并根据已有理论基础演绎建构过程组和知识领域;同时依据项目主体的行为、身份、目的分析其在本次应急语言服务的各个流程中存在的问题。该应急语言服务可以根据项目管理在翻译领域的应用划分为启动阶段、规划阶段、实施与监控阶段及收尾阶段,项目主体包括有运营统筹、语种统筹、翻译和审校人员。同时,本研究还呈现出以下与一般翻译项目管理不同的结果:(1)民间志愿团体的运营统筹具有双重身份和双重目的,他们既是该翻译项目的委托方,又是组织该翻译项目的发起人;作为委托方,他们一方面强调译文的功能性,希望分享抗疫经验,但同时又要求译员从字面上去完全忠实于原文。这种存在于翻译目的中的矛盾,加之在翻译实施过程中以非专业的姿态过多干涉语种统筹的工作,导致项目后期部分翻译志愿者对翻译质量、传播效果产生怀疑,进而影响志愿者工作的积极性。(2)语种统筹实际是每个语种组的项目经理。语种统筹是推动翻译项目的核心岗位,由不具备实际翻译经验的运营统筹任命。这一岗位优先选取时间充足、具有工作意愿且具备一定翻译能力的学生志愿者担任。然而,语种统筹的工作质量极大程度受自身工作态度、管理能力和翻译水平的影响。尤其是学生群体极少有机会接触到翻译项目管理的实际工作,因此他们的管理体现出相较于一般项目经理更加明显的“渐进优化”特点。(3)翻译和审校人员是翻译项目的基础,由运营统筹筛选,均为目前或曾在德语专业就读,或长期在德国学习、工作的志愿者担任。翻译和审校质量受自身语言水平、翻译经验和工作态度影响,具体表现为拘泥原文、缺乏读者意识;过度依赖终审、缺乏成品意识;对自身职责不明,重复工作或缺漏工作;语言水平有限;成员间缺乏沟通等。此外,本次项目中设立三级审校制度,一级、二级审校由中国志愿者担任,终审为一名对象国母语者。但是,面对数量众多、专业性极强的译文,本身缺乏翻译经验且不具备专业背景知识的母语者在短时间内进行单语审校较难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就如何提升民间志愿团体应急语言服务质量和效率提出三方面建议:一是建立健全国家语言类人才库。应在现有国家志愿者库的基础上加强对志愿者的分类分级管理,为今后应急语言服务提供更好的人才匹配。此外,应加强与相关企业和高校的合作,严格筛选志愿者入库,保证志愿者库储备人才的职业素养;同时,相关企业和高校应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建立志愿者机构与翻译人才之间的联系,实现语言类人才库的有序扩大与更新。另一方面,建议人才入库机制能够对志愿者起到激励作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证志愿项目效果的作用。二是建立扩大应急语言资源库。利用和进一步扩大现有的翻译数据库,有利于实现术语统一和语言资源复用。为了促进翻译工具的使用和发展,志愿者团体应为志愿者提供译前培训。此外,志愿团体应与翻译公司建立联系,以获得更多专业支持。对于翻译公司来说,这也是寻找或培养潜在翻译人才的机会。对志愿者来说,译前培训有利于提升其翻译技能和实践机会,同样是志愿者激励的一种途径。三是优化翻译流程管理。通过加强机构、企业、学校的多方合作,优化、细化应急语言服务的流程管理,形成共同的翻译管理范式。在项目规划阶段,应实现职权分明、责任到人,确保志愿组织方不干涉不越权。应在翻译流程中增加完整的自我评估系统,督促志愿者在项目前、中、后期进行自查和评估,从而有利于项目经理实时监控项目进度和质量。应建立规范的项目总结和反思制度,在项目中期、收尾阶段进行书面总结,形成可分享的项目经验,从而扩大应急语言服务的社会效益。此外,翻译管理的长期优化,离不开企业和高校的支持。在今后的翻译教学活动中,应重视开展基于项目的翻译实践,教授学生完整的语言服务流程。在此基础上,应推动校企合作,让学生了解翻译市场动态和需求,掌握常用的翻译技术,进而为语言类人才库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翻译人才。
志同[2](2020)在《我和姑姑不离不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她看到,一脸笑意的姑姑,泪水忽然像霸道的小蟹,爬得满脸都是。那是她第一次看到姑姑哭,那些恣意流淌的泪水,有欣慰,有委屈,有痛苦,也有快乐,一滴一滴,都是爱的释放。——摘自本文一她是在姑姑身边长大的。她5岁那年,母亲有了外遇。父母断断续续打了一年的仗,在她6岁那年,他们离了婚,她判给了父亲,离婚后母亲很快便再婚了。一年后,父亲也要到外地打工,便把她送到姑姑身边。姑姑是个老姑娘,因为在一次意外中伤了腿,
池莉[3](2019)在《大树小虫》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章人物表以及人物表情的关键表述1.俞思语俞思语足月出生。分娩之前医院找了熟人,不料还是呛到羊水吸入胎粪,出生时没了呼吸,窒息十分钟,住进重症监护室。都以为她不行了,傍晚她却有了自主呼吸。次日又发烧、呕吐、四肢僵硬、哭声拉直,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从那时起直至今天,俞思语支气管与肺,都相当脆弱,只要伤风感冒,必久咳不愈,有时还会咯血,粉红色带泡沫痰那种,多年查无因,中西医皆难治愈,对空气要求高,易气短,常需深呼吸。
黄艳好[4](2015)在《河街司法:中国基层政法逻辑》文中认为基于江西丰市河街司法所的实地调查,本文较为系统地考察了司法所在实践运作中所呈现出的种种生动面貌:纠纷解决机制的运作及变迁、行政性代理的实践样态、法制宣传的真实面目以及信访博弈中各方的行动和策略。进一步,本文将视野从现在放宽到过去、从局部放眼到整体,对司法所的发展历程和窘迫现状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描述和分析,继而立足于基层政法谱系乃至基层政治生态的整体,窥探其中存在的问题。透过基层司法的生动图景,本文尝试挖掘隐藏于基层司法背后的实践逻辑,力图对现有的基层司法理论有所提升。本文共分八章。第一章作为引子,对研究缘起、对象、方法和样本进行交代,并对既有文献和理论进行梳理。二到五章是对河街司法所实践场景的具体展示。第二章立足于河街司法所,考察了司法所调解机制的变迁,认为司法所调解本质上是一种行政式调处。中国基层调解机制经历了从自治性调解、政治性调解到行政式调处的变化。在经过多年的法制建设之后,河街司法所的调处也呈现出新的特点。透过司法所调解机制的变迁,本章指出司法所调解遵循的是一种不同于法庭司法的“政法逻辑”。第三章基于一起深度个案,考察了行政性代理的发生机理及其中各方的行动策略,并运用博弈论的分析框架对企业合作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最后指出行政性代理在制度化、合法性、合理性和资源供给等方面存在隐忧。第四章从司法所长的工作经历出发,通过讲述河街“缠闹访”的故事,概括了缠闹者的行动策略,归纳了政府治理信访的具体类型,进而挖掘出引发“缠闹访”的制度原因,揭示基层信访治理遵循的是一种形式上“依法”治理而实质上“权宜性”治理的逻辑。第五章集中讨论普法与法治的问题。本章将普法放置于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中去理解,回顾了普法运动的缘起及历次流变,并回到丰市及河街的普法实践,指出普法所面临的诸多难题,进而提出具体改进的建议,分析普法运动的未来走向。文章最后回到普法与法治这一本质问题上,指出要突破普法的现有悖论与局限,就需要深入到立法、司法和执法层面实现普法与法治的结合。六到七章打开视角,力图从整体上把握司法所这一基层官僚机构。第六章系统梳理了司法所的历史脉络,以及它与法律服务所之间的利益纠葛。在此基础上,本章对司法所的体制与运作现状进行了全面的考察,指出国家权力的延伸和扩张与资源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充斥于司法所的日常运作当中。第七章则以司法所为中心,对基层政法谱系进行了考察和分析,并试图透过司法所,观察中国基层政治生态的发展和运作问题。结语部分对中国基层政法逻辑进行了归纳总结,指出基层司法的运作过程,是政治权力和政治意图与法治因素相互冲突、碰撞、融合进而形成平衡的过程。基层司法遵循的这一政法逻辑,在日益强调法治化的背景下,其政法平衡点逐渐从凸显实质主义法治的一端走向形式主义法治的另一端。
杜光辉[5](2015)在《肾虚》文中研究表明一二十五年前,马纪念头昏、失眠、腰膝酸软,浑身无力,发展到耳鸣,好像耳朵里安装了噪音发生器,不分昼夜地工作。人像生活在不停地过火车的隧道,聒得心烦意乱,神经崩溃。各大医院跑遍,西医说是神经性耳鸣,中医说是肾虚,都说此症顽固,难以根治。吃的中药西药能拉一板车,均无效。友人介绍,有家民营医院,院长叫黄芪,老中医,专治疑难杂症。吹得像华佗转世,扁鹊再现。有病乱投医,死马当活马医,不妨试试。
杨文学[6](2014)在《“太阳”梦——“中国梦”调查报告之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道德如同一轮高悬的太阳,如果让雾霾遮住了它的光亮,那么,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温暖……序章"中国梦"一词在国人的热切期盼中横空出世了,作为研究"三农"问题的报告文学作家,我开始思考:在"中国梦"这杆猎猎飞舞的大纛下的中国乡村,数以亿计的中国农民是如何理解"中国梦"的?他们的梦是什么?令人心旌摇动的"中国梦"离他们还有多
籍满田[7](2013)在《晴雨路干湿》文中提出第一章一、血尽毛干我输了,输得干干净净,不仅输掉了生的意义,也输掉了死的价值。新葡京是澳门最高档的酒店,两百平方米的豪华套房,夸张的大床,可调节角度的五十英寸电视,迷你酒吧各种洋酒应有尽有。站在最高的38层,可以观看海浪的汹涌翻滚,聆听海风的轻吟,沐浴潮汐带来的舒爽惬意。我已经在这里昏睡了二十多个小时,醒来后,冲了个澡,土耳其式浴室,多向式按摩浴缸,全套名贵的爱马仕沐浴用品,每个细节,都彰显着酒店的奢华。
陈然[8](2012)在《还债记》文中认为刘雪华从遥远的北方跑到南方乡下来当了一名小学代课教师,为的是寻找多年来她一直想找的那个人。那年,她考上了县城的重点高中,家里人并不高兴,父亲愁眉苦脸蹲在那里,母亲则动不动发脾气。即使这样,家里还是卖了家畜和一些粮食,可离报名费还有距
郭福亮[9](2012)在《围城效应:寿春古镇社会价值观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价值观念作为观念的一种,指可能存在或实际存在的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行为取向或心理动态和行为定势。它是人们在一定环境中有关动机、目的、需要和情感意志的综合体现,构成了人们的精神面貌,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号召,此为我国对价值观大传统的论述,那么老百姓小传统的价值观念是什么呢?基于这样的一种认识,本文选取寿春古镇作为田野点,运用主位和客位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当地居民生活价值观念进行研究,归纳并阐释了“围城效应”,从而对理解社会转型期我国居民价值观念具有重要意义。全文共分八章。第一章从寿春镇的区位和历史沿革入手,对古镇人家进行描述,对古镇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为下文论述价值观念作了铺垫。第八章对产生寿春古镇价值观念的文化生境进行描述,指出价值观念是自然环境、文化积累、文化濡化的结果,并对当地价值观念进行评估。论文关于价值观念结构的分类,基本参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进行设计,因为需要是人的本性,人的需要是支配人的行为的内在动因,涉及到一定的心理行为取向或心理动态和行为定势,则是价值观念的问题。第二章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从当地居民职业选择、职业等级、自我认同、人口迁移的流出和流入的“推拉”等几个维度,描述了寿春古镇居民职业价值观念,指出古镇居民在职业选择中“有些人渴望出去,而出去的人渴望回到古镇”的围城效应,以及作为小镇居民面对下岗再就业这个时代问题,而表现出的深层次价值观念。第三章对古镇居民财产观念分为财产获取和财产的支配两个层次进行长时段的考察,尤其对“当面锣对面鼓”、“时苗留犊”、“挖松土”等人们熟知的典故进行详述,对当下居民财产的观念进行评估。第四章对当地居民的生存性消费、发展性消费、享乐性消费观念,尤其对“穷身子富嘴”、“浮生偷得日日闲”等具有地域特色的价值观念进行解析,指出当前居民消费力上升,消费欲望被激发出来,但实际收入下降带来的困惑和价值观念上的冲突。第五章按照空间将居民分为城内和城外居民,城内居民按照不同民族分为回汉两个民族,然后对城内同一民族和不同民族居民、城内与城外居民的交往观念进行交互研究,揭示了传说背后的历史心性和外地人对当地人“欺生”的理解。第六章通过梳理寿春镇多元宗教文化,结合当地居民的信仰状况,剖析了贯穿居民生活的民俗宗教,尤其对当地三月十五日四顶山庙会的抱娃娃习俗和挖仙药等进行详述,对民俗中存在的所谓“迷信”进行合理性解释,试图寻找到当地居民生活和民俗宗教的内在逻辑。第七章是对居民幸福观念的论述,涉及到“福禄寿”观念、“光宗耀祖”观念和“知足常乐”观念、“尚节义”观念。文章最后是结论,借用钱钟书先生小说《围城》的论述,对寿春古镇价值观念的围城效应进行理论提升。总体上讲,寿春镇作为社会转型期的一个典型,其价值观念既具有普遍性、特殊性;在时序上又有延续性,兼具传统与现代;空间上的相对性,东西方价值观念的激烈碰撞。当然,寿春镇价值观念既包含促进当地社会发展的合理因素,又具有阻碍当地发展的因素。所以,客观认识价值观念,对有利于地区发展的价值观念要加以传承和发扬,对于阻碍社会发展和居民社会适应的价值观念要勇于清除。
陈然[10](2012)在《寻亲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刘雪华从遥远的北方跑到南方乡下来当了一名小学代课教师,为的是寻找多年来她一直想找的那个人。那年,她考上了县城的重点高中。家里人并不高兴。父亲愁眉苦脸蹲在那里,母亲则动不动就发脾气。即使这样,家里还是卖了猪和一些粮食,可离报名费还有距离,学校见她成绩好,就缓收了,让刘雪华打了欠条。她怀着愧疚上了学。
二、让别人的钱为我“打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让别人的钱为我“打工”(论文提纲范文)
(1)新冠疫情下民间志愿团体应急语言服务效率与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Einleitung |
1.1 Hintergrund des Forschungsprojektes |
1.2 Forschungsstand |
1.3 Fragestellung und Zielsetzung |
1.4 Forschungsmethode |
1.5 Aufbau der Arbeit |
2 Forschungsgegenstand:Ubersetzungsprojekt |
2.1 Uberblick uber das,,Relief Team" |
2.1.1 Initiierung und Motivation |
2.1.2 Ergebnis und Zielgruppe |
2.1.3 Arbeitsteilungen des,,Relief Teams" |
2.1.4 Ablauf des ganzen Ubersetzungsprojekts |
2.2 Deutsche Ubersetzungsgruppe als Fallbeispiel |
3 Theoretische Grundlage |
3.1 Projektmanagement und Ubersetzungsmanagement |
3.1.1 Definition, Aufbau und Wissensgebiete des Projektmanagements |
3.1.2 Projektmanagement im Bereich Ubersetzung |
3.2 Sprachlicher Notdienst |
3.2.1 Sprachlicher Dienst und Notdienst |
3.2.2 Abgrenzung des sprachlichen Diensts und des Ubersetzens |
4 Forschungsmethodik |
4.1 Vorbereitung |
4.1.1 Aufzeichnung des WeChat-Verlaufs |
4.1.2 Erstellung der Leitfaden |
4.1.3 Auswahl der Samples |
4.2 Datenerhebung |
4.2.1 Interviewform |
4.2.2 Interviewdurchfuhrung |
4.3 Datenauswertung |
4.3.1 Transkription |
4.3.2 Inhaltsanalyse |
4.3.3 Entwicklung der Forschungsergebnisse |
5 Darstellung der Forschungsergebnisse |
5.1 Projektkoordinierende Personen |
5.1.1 Doppelrolle und Doppelmotivation |
5.1.2 Probleme von ProjektkoordinatorInnen |
5.2 Sprachkoordinierende Personen |
5.2.1 Uberblick der Rolle, Motivation der ProjektmanagerInnen |
5.2.2 Probleme von Projektmanagerlnnen |
5.3 Ubersetzende und uberprufende Personen |
5.3.1 Rolle, Motivation und Handlungen der Ubersetzerlnnen |
5.3.2 Rolle, Motivation und Handlungen der ersten und zweiten Revision |
5.3.3 Rolle, Motivation und Handlungen der dritten Revision |
5.4 Zwischenfazit |
6 Schlusswort |
6.1 Zusammenfassung der Ergebnisse |
6.2 Ausblick auf zukunftige Entwicklung sprachlicher Notdienste der zivilenFreiwilligengruppen |
6.2.1 Verbesserung der nationalen Freiwilligendatenbank |
6.2.2 Aufbau der Datenbank der sprachlichen Ressourcen |
6.2.3 Optimierung des Ubersetzungsmanagements |
6.3 Limitation und Reflexion |
Literaturverzeichnis |
Anhang |
Anhang A Interviewleitfaden 1 |
Anhang B Interviewleitfaden 2 |
Anhang C Interviewleitfaden 3 |
Anhang D Interviewleitfaden 4 |
Anhang E Transkript Befragte 1 |
Anhang F Transkript Befragte 2 |
Anhang G Transkript Befragter 3 |
Anhang H Transkript Befragte 4 |
Anhang I Transkript Befragter 5 |
Anhang J Transkript Befragte 6 |
Anhang K Transkript Befragter 7 |
Anhang L Transkript Befragte 8 |
Anhang M Transkript Befragte 9 |
Anhang N Transkript Befragte 10 |
(2)我和姑姑不离不弃(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3)大树小虫(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人物表以及人物表情的关键表述 |
1.俞思语 |
2.钟鑫涛 |
3.钟欣婷 |
4.格瑞丝 |
5.钟永胜 |
6.高红 |
7.俞亚洲任菲菲 |
8.俞爷爷俞奶奶 |
第二章故事只是男女主角2015年度实施造人计划始末 |
1.2015年1月没怀上 |
2.2015年2月没怀上 |
3.2015年3月没怀上 |
4.2015年4月没怀上 |
5.2015年5月没怀上 |
6.2015年6月没怀上 |
7.2015年7月没怀上 |
8.2015年8月没怀上 |
9.2015年9月没怀上 |
10.2015年10月没怀上 |
11.2015年11月没怀上 |
12.2015年12月真相大白 |
(4)河街司法:中国基层政法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我在河街司法所的日子 |
1.2 研究对象及意义 |
1.2.1 为什么基层司法 |
1.2.2 为什么基层司法所 |
1.3 文献综述:基层司法与司法所 |
1.3.1 司法所:兴起过程及因由 |
1.3.2 司法所:机构运作与功能发挥 |
1.3.3 当代中国基层的司法图景 |
1.3.4 文献评述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 |
1.4.2 实证调查 |
1.4.3 比较研究 |
1.5 结构安排 |
1.6 调查样本 |
1.6.1 主要样本:江西丰市河街司法所 |
1.6.2 参照样本:四川广市五个区(县、市)司法所 |
第2章 行政式调处:司法所调解机制的变迁及逻辑 |
2.1 问题的提出 |
2.2 基层纠纷调解的机制变迁 |
2.2.1 自治性调解:传统社会基层调解机制 |
2.2.2 政治性调解:基层调解的新创造与发展 |
2.2.3 行政式调处:司法所的调解机制 |
2.3 河街司法所调解的基本样态及变化 |
2.3.1 纠纷调处的基本情况及趋势 |
2.3.2 典型个案及简要分析 |
2.3.3 司法所调解机制的新变化 |
2.4 机制变化的原因探析 |
2.4.1 法制现代化与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的推动 |
2.4.2 满足解决我国转型期基层社会纠纷解决的需要 |
2.4.3 基层资源的紧缺 |
2.5 司法所调解的再反思与基层政法逻辑 |
2.5.1 基层调解程序的定位与评价 |
2.5.2 基层调解的政法逻辑 |
第3章 行政性代理:基层法律服务的运作逻辑 |
3.1 问题和方法 |
3.2 行政性代理的河街实践 |
3.2.1 纠纷解决情况 |
3.2.2 深度个案:一起命案的索赔 |
3.3 行政性代理的发生机理 |
3.3.1 乡民:为何寻求行政性代理? |
3.3.2 村(社区)干部:为什么出面找上级? |
3.3.3 街道(乡镇)干部:为什么为民代理? |
3.4 行政性代理的行动策略 |
3.4.1 民“闹” |
3.4.2 官“合” |
3.5 博弈论框架下的企业妥协 |
3.5.1 企业的应对策略 |
3.5.2 企业为何妥协 |
3.6 基层法律服务的隐忧 |
第4章 缠闹访:信访治理与中国基层政法逻辑 |
4.1 信访治理中基层政府和司法所 |
4.2 河街缠闹访的故事 |
4.2.1 大、小河的缠闹访之路 |
4.2.2 垛里熊家拆迁的信访风波 |
4.2.3 一次“上京拦访”的经历 |
4.3“缠闹访”中的博弈策略与类型分析 |
4.3.1 缠闹者的行动策略 |
4.3.2 基层政府对缠闹访的治理 |
4.4“缠闹访”的制度原因 |
4.4.1 信访制度的结构性悖论 |
4.4.2 利益纠纷解决机制失灵 |
4.5 基层信访治理的政法逻辑 |
4.5.1“依法”治理 |
4.5.2“权宜性”治理 |
4.6 余论:信访法治化改革的评述与展望 |
第5章 基层普法的中国困境与未来 |
5.1 普法运动的缘起与流变 |
5.1.1 新中国法制的兴起 |
5.1.2“把法律武器交给10亿人民” |
5.1.3 普法流变:历次《五年普法规划》的回顾 |
5.2 丰市及河街的普法实践 |
5.2.1 官方文本的描述:1989-2005年丰市的普法情况 |
5.2.2 普法的真实场景 |
5.3 普法的中国困境及其改进 |
5.3.1 普法的中国困境 |
5.3.2 普法的改进 |
5.4 普法运动的未来命运 |
5.4.1 推动普法运动存续的力量 |
5.4.2 推动普法运动衰减的力量 |
5.5 普法与法治 |
5.5.1 普法的悖论与局限 |
5.5.2 普法型法治:普法与法治的结合 |
第6章 司法所的兴起与现状 |
6.1 一个乡镇官僚机构的兴起 |
6.1.1 司法所的发展历程 |
6.1.2 司法所兴起的因由 |
6.2 司法所与法律服务所的“纠葛” |
6.2.1 法律服务所的机构变迁 |
6.2.2 司法所与法律服务所:共生、分离与暧昧 |
6.3 司法所的体制与运作现状 |
6.3.1 管理体制 |
6.3.2 人事结构 |
6.3.3 机构职责 |
6.3.4 经费保障 |
6.4 司法所的隐忧与法治困境 |
第7章 政法谱系中的司法所与中国基层政治生态 |
7.1 基层社会的政法谱系 |
7.1.1 谱系、谱系学与政法谱系 |
7.1.2 基层社会政法谱系的对象要素 |
7.1.3 基层社会政法谱系的变迁 |
7.2 支配、碰撞与互惠:街道办与司法所 |
7.2.1 司法所长的窘境 |
7.2.2“条块”矛盾 |
7.3 融汇与交错:司法所与综治办、信访办 |
7.4 协作与互惠:司法所与人民法庭、派出所 |
7.4.1 司法所的尴尬地位 |
7.4.2 协作与互惠 |
7.5 透过司法所观察中国基层政治生态 |
7.5.1 司法所在基层政治生态中的地位和功能 |
7.5.2 透过司法所看基层政治生态的问题 |
第8章 结语:基层司法的政法逻辑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肾虚(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9)围城效应:寿春古镇社会价值观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 研究缘起 |
(二) 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一) 价值、价值观、价值观念的概念 |
(二) 国外价值观念研究综述 |
(三) 国内有关价值观念研究综述 |
(四) 关于寿春镇的研究综述 |
三、 研究假设 |
四、 主旨内容和创新点 |
(一) 主旨内容 |
(二) 创新点 |
五、 借鉴的理论与研究方法 |
(一) 借鉴的理论 |
(二)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围城”下的寿春古镇 |
第一节 寿春古镇简介 |
一、 古镇区位和交通 |
二、 古镇历史沿革 |
三、 古镇人家 |
第二节 城不在高,有年头就行 |
一、 城墙的修建 |
二、 城墙的维护 |
第三节 古镇的基本发展情况 |
一、 古镇空间发展的“围城” |
二、 古镇经济发展的“围城” |
第二章 寿春古镇职业价值观念 |
第一节 “万家灯火,哪一盏属于我” |
一、 古镇职业生活回顾 |
二、 “走千走万,还是寿县” |
三、 “离乡”与适应 |
第二节 我,可是城里人? |
一、 “身段”与工作 |
二、 “守土”与生活 |
第三章 寿春古镇居民的财产观念 |
第一节 古镇人财产获取观念 |
一、 廉洁与贪腐 |
二、 “挖松土” |
第二节 古镇人财产支配观念 |
一、 寿州孙的“意外”和“常态” |
二、 财产的“淡薄”和“绝对控制” |
第四章 寿春古镇居民消费价值观念 |
第一节 寿春古镇的生存性消费观念 |
一、 古镇人生活消费简述 |
二、 勤俭节约和“穷身子富嘴” |
三、 “有房才有家” |
第二节 寿春古镇的发展性消费观念 |
一、 “俗慕学问”和“读书无用论” |
二、 “小病抗,大病拖”的观念和预防观念增强 |
第三节 “偷得浮生半日闲” |
一、 “不如跳舞” |
二、 “泡一泡,十年少” |
三、 “无事小神仙” |
四、 养狗与打狗 |
第五章 寿春镇居民的交往价值观念 |
第一节 古镇人之间的交往观念(一) |
一、 互助与“亲情困境” |
二、 “人情”和“层级” |
三、 熟人调解与民悍好争斗 |
第二节 古镇人之间的交往观念(二) |
一、 “义夫”与“有偿服务” |
二、 教门上“热情”和“欺生” |
三、 法律观念增强与行为惯性 |
第三节 回汉之间交往观念 |
一、 互助和顾忌 |
二、 关帝庙与清真寺的“高度之争” |
第四节 古镇人与古镇外的交往观念 |
一、 古镇人比周边乡镇的“优越感” |
二、 “戒备和淳朴” |
第六章 寿春镇居民的宗教价值观念 |
第一节 寿春古镇宗教状况简述 |
一、 寿春古镇的道教 |
二、 寿春镇的伊斯兰教 |
三、 寿春古镇的佛教 |
四、 寿春古镇的基督教 |
第二节 居民的鬼神观念 |
一、 一般鬼——祖先 |
二、 神仙之说 |
第三节 “山不在高,灵则有名” |
一、 四顶山庙会简介 |
二、 “抱娃娃”和“仙药” |
第七章 寿春镇居民的幸福价值观念 |
第一节 福禄寿 |
一、 “多子多福”和“重男轻女” |
二、 光宗耀祖和“碑坚强” |
三、 “寿州不寿”到“健康长寿” |
第二节 知足常乐 |
一、 人心不足蛇吞象 |
二、 乐天安命和“一晌贪欢” |
第三节 尚节义 |
第八章 寿春古镇居民价值观念的文化生境和评估 |
第一节 寿春古镇价值观念的文化生境 |
一、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
二、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
三、 时变——当前社会转型的背景和古镇居民的社会结构 |
第二节 社会价值观念评估 |
一、 主位与客位的彷徨 |
二、 变迁与固守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附录 A:寿春镇居民价值观念调查部分问卷 |
附录 B: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C: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或参与的课题 |
四、让别人的钱为我“打工”(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冠疫情下民间志愿团体应急语言服务效率与质量研究[D]. 张可心.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12)
- [2]我和姑姑不离不弃[J]. 志同. 现代班组, 2020(01)
- [3]大树小虫[J]. 池莉.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9(06)
- [4]河街司法:中国基层政法逻辑[D]. 黄艳好. 北京理工大学, 2015(07)
- [5]肾虚[J]. 杜光辉. 飞天, 2015(06)
- [6]“太阳”梦——“中国梦”调查报告之一[J]. 杨文学. 中国作家, 2014(06)
- [7]晴雨路干湿[J]. 籍满田. 中国作家, 2013(04)
- [8]还债记[J]. 陈然. 满族文学, 2012(03)
- [9]围城效应:寿春古镇社会价值观念研究[D]. 郭福亮. 中南民族大学, 2012(06)
- [10]寻亲记[J]. 陈然. 野草, 2012(01)